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监理的科学性范文

工程监理的科学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监理的科学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程监理的科学性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必要性;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put in posi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good or bad, and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o do the scienc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cienc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Necessi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建筑企业只有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和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复杂,因素众多,因而要做到科学有效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科学的施工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有序的工作,工程管理的关键是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管理又涉及材料、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管理。除此之外一些保障性的工作如安全管理、资料管理也对项目施工有着一定的影响。以下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现状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存在着明显不足之处,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中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重视:

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内容缺乏系统认识。由于一些原因,我国有些建筑工程管理者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具体内容还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只追求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指标,缺乏系统的认识。

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必要性缺乏统一认识。我国现阶段有些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还缺乏统一认识,认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不重要,或者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必要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对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成本控制缺乏科学认识。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认识到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二、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内容

系统认识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内容是保证实现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的重要前提,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图所示:

图1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内容应该包括建筑工程材料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人员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其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建筑工科学施工管理的必要性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当然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1、建筑工程材料管理及其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中要用到种类繁多的建筑材料,如不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将造成材料质量不合格、种类混乱、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而对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型号、数量、规格等进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应从采购和取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进行材料采购时必须对各种品牌的材料质量进行比较,保证采购的材料质量过关、规格标准、供货及时; 另一方面,为了方便材料的取用,应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妥善保管,并按照施工进度发放材料。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及其必要性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工艺复杂,施工班组众多,而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整体性较强,一个班组的施工或一个施工环节出现漏洞,就容易造成显著的施工质量问题因而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采取技术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做好技术管理就要首先熟悉施工图纸,熟悉每个施工环节的设计要求,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目标量化和细化,直至落实到每个工序和班组的施工质量目标; 其次,要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或采用高新施工工艺的工序,要特别做好技术准备,进行技术交底以保证这些工序的施工质量;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工程施工中操作规范、每道工序质量合格,要采取严格的检查、监督措施,必要时可采取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施质量问题。

3、建筑工程人员协调及其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部门配合是否默契,管理、技术、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是否有效,以及施工队伍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都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总之,归根结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败决定于这个施工队伍中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可见人员协调、部门管理对于一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建筑工程人员协调管理应注意以下两个重点: 要重视强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使两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要不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职责分明,将责任、目标、职权层层下放,保证各个班组都能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建筑工程人员协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人员的协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建筑工程人员的相互协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这主要是因为,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工种、各个施工队伍的分工协作,如果在开始工作时,部门、工种、施工队伍之间没有充分沟通协调一致,将会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这对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极为不利。因此,保证建筑工程人员各部门、各工种、各施工队的高效沟通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进度。

(2)建筑工程人员的协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建筑工程人员的协调可以最大限度上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筑施工工程是一个高度分工、责任重大、流程繁多、跨度极大的工作,只有全体参与人员密切沟通高度协调,才有可能保证任何环节不会出现重大失误,进而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实现预期目标。

(3)建筑工程人员的协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低成本。

建筑工程人员的协调可以降低成本,因为建筑工程的规模庞大,涉及部门重多,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对整个流程或者环节产生重大影响,或进一步导致相关环节材料或者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这对实现预期工程目标极为不利。

4、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及其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目标是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的管理要从材料、技术、人员这三个方面共同入手,而施工进度的管理却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注意,首先,工程施工进度直接影响着施工成本和项目的投资效益,其次,施工进度对于工程质量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加快施工进度往往能够提升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施工进度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进度管理目标,进行严密科学的施工组织,为施工进度管理做好基础; 只有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控制才可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进度。

(2)依据工程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管理,当现实与计划出现偏差时要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计划赶不上变化,要不断的根据工程进度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

(3)施工进度的自检与控制要贯穿工程始终,以便及时发现进度落后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以保证工期。要将工程进度控制贯彻到工程施工的整个阶段,要保证将发现的问题消灭在现场,坚决不让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或者流程。

5、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的其他内容

除上述内容之外,建筑工程科学施工管理还涉及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施工资料管理等等。

(1)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安全生产与安全施工的相关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个人,安全施工无小事,安全施工人人参与人人有责。要将现场安全施工管理作为现场管理的重点难点来抓。要将每一个环节安全施工的责任落实都具体个人。做到有人监管有人负责。

(2)文明施工管理

现代施工手段和施工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强文明施工、礼貌施工,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注意施工时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要协调好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安全文明、高效环保施工。

(3)施工资料管理

要加强对施工资料的管理,对施工过程产生的重要施工图纸、施工资料加强管理,并建立施工资料存档制度,对重要的、关键性的施工资料要加强监管。要注意对核心施工资料的保管和保密。

从表面看,这些管理内容不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但事实上,如果忽略了这几项管理内容,会对工程的施工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如安全管理不到位会造成施工安全隐患,资料管理不完善会造成遗漏,影响工程验收和结算等等。总之,科学的施工管理是复杂有序的,因而除了做好材料管理、技术、人员管理和施工进度管理外,还要保证项目施工中其他基础工作的科学有效。

总而言之,科学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进施工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从材料、技术、人员、进度等方面综合、全面地分析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工程质量,并为建筑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建筑工程科学管理方法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48-160

篇2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其中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按“4条腿”方案,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类别建立专业平台课程。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熟悉工程技术方案选优的基本过程,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如进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建筑工程概预算、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的专业技术能九“建筑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以工程为依托、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的课程它被放置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中期教学之中,作用就在于联接工程与经济。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工程类的课程这些课程里面,争议性的知识较少,而经济类的课程在争议性方面存在显著特点经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筑工程经济学”作为较早与学生接触的经济类课程自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管理素质和哲学思维的任务,比如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何以管理者的特质去说服他人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过去单一封闭的专业教育转向复合型、素质型、应用型教育。

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经过课程的学习,有的甚至已获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仍然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能力。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相关工作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这些固然与经验的积累有关,但也从根本上反映出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困扰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案例教学(caseteacHng)又称案例研究(case,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成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思路变成集体智慧,一些抽象的理论变为解决现实纠纷的可操作的实践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和鲜明的针对性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具体表现为。

1.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由于案例的选择具有理论上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拆能够在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交流中轻松、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锻炼了运用理论的方法和技巧。

2.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通过对案例材料的独立思考和分柝与同学交换意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观念、概念和原则,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知识,并与所学的理论相对照检验了理论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匪这就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能教会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使学生能从近期和远期的“系统”角度来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增强。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必受书本知识的束缚,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形成各种方案,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3.形成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传统教学往往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这种任务式教学由于缺乏沟通(这种沟通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会产生“灌输”之嫌。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小组形式实施教学,讨论小组类似于“学习型”组织小组成员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共同提高,并且学会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三、“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大环境中“素质教育”、“应用型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的主要方向为实践应甩在学生“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在专业理论和知识系统构架之后,应建立知识应用的模型,模型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案例应用。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和对方案的科学经济决策能力。而课程案例教学就是在由注入式知识教育向实践式素质教育转变、由连续型细节授课向跳跃型平台授课转化、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转变等一系列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引入深入研究、广泛应用、积极创新的氛围之中。当前“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与许多经济类课程之间有相通、相似之处,没有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比如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资金筹集、运用、评价,价值工程与价值分析等。

2.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目前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传统的教材为依据按章节灌输现成的知识点即使有案例也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小例题完成某些简单的计算而不是把系统知识整合以后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实际的完整的训练。缺少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提不起兴趣,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往的建筑工程经济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程结束以后,相关的实践也比较少,学生缺少体验实际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设想

1.基本思路。

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寻找合适的项目案例把项目的原始资料汇入教师的备课讲义中,再视教学课时的安排,把整个教学内容(包括案例)划分为若干阶段。比如,本课程划分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确定性经济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个部分首先由教师结合案例讲授基本的要点,然后进行实践的练习(个人、小组)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组织作业成果汇报和课堂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再由学生修改作业并完成阶段性报告。从上述环节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受到数次严格的理论与实践的训练。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专门安排一至两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财务评价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2.选择和准备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选择教学的案例是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客观性。案例来源于具体工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是真实的、具体的,而非虚构的。②隐含性。案例要包括本课程要解决的大部分问题③目的性案例的内容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④实践性案例选择是否得当,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⑤时间性^任何案例都无法全面地反映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状况而且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案例需要不断更新。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目标、模式、特点来选择和设计案例,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同时要注意避免将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应当是借助于案例通过讨论或其他方式以案说理、以理析案,引导学员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

因而对现成的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加以适当改造,使二者相互匹配同时,教学案例的准备,以及对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甩除了以教学目的为指导,还必须将案例教学放在课程结构中的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案例学习确实是一个对他们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有较大帮助的方法。因此在课程教学之前,除了编制常规的教学日历、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之外,还需要配合编制一份项目指导书,项目指导书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量身定做的。

教师对案例的准备应当是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必须透彻地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焦点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把握案例中焦点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基础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教师不需要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强加给学生但至少得准备与学生一起分享它们。

3.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由于课程课时的限制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放在课堂上完成是不可能的。为避免顾此失彼在第一次课程时就把整个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每次课程之前,先布置本次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把案例涉及的教材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同时指定参考资料范围,让学生先进行自学。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带着案例中的问题去学习教师指定的内容方向明确思路集中,这种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经过学生自学后的课堂环节,教师可以就重点、难点并结合案例进行具体的讲解其间也可以组织学生上台讲解检验学生自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配网工程;建设管理;科学的方法

0 前言

自从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并且逐渐的成为了我国人民生活与科学发展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在表面上电力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电力企业当中的配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却没有很好的管理措施,传统的管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了。因此,我们的相关领导与学者专家应该积极的探析新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配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让配网工程建设更加的效率与实用。

1 配网工程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在整个电网建设当中,配网工程建设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这个建设环节对施工工艺、设计方式、作用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从我国开始发展电力产业以来,电网建设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过,虽然配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质量每天都有加强,但是这种管理手段仍然只是出于起步阶段,其中很多的问题我们都还没有看到,正是这些没有得到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配网工程建设的前进。以下几点我配网工程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配网工程建设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完善

我国配网工程建设当中的10kV变电站配套出线比较随意;配变的选址、容量选型不合理;10kV电力导线的铺设工作与当地政府规划冲突;0.4kV低压线、接户线架设与村民房屋建设冲突。主要是供电公司的规划至下达,从下达到实施的时间长,与城镇建设速度快相冲突。因此,当配网工程建设与当地有种种因素有冲突时,配网工程建设的计划就要进行改变,常常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1.2 基层供电所的配网工程建设有待提高

电网发展的近几年来,配网工程建设开始实行业主项目管理模式,使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与建设方式,来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速度、安全等一些客观因素。但地方的基础供电单位由于时间、人员配置、技术手段等一些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从而让业主项目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进行开展。

1.3 建设施工单位管理存在漏洞,不能满足配网功能建设的需求

在我国配网工程建设当中,很多的施工过程都是采用的分包制度,工程的基础建设采用的是专业分包,后期安装工作是使用的劳务分包。使用这种模式的施工单位,其施工人员素质必然参差不齐,加大了管理人员在实际施工时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施工当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与当地居民发生纠葛,从而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

2 提高配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科学性的对策

2.1 加强配网工程建设前期管理力度

电力企业应该在配网工程建设之前就开始管理工作,地方供电所应该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结合城建相关规划现场勘查分析负荷分布情况,再确定电力线路建设的通道。施工前积极与村委会、群众代表沟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配网工程建设当中来。如果在建设过程当中遇到当地居民强烈反对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和居民进行交流,如果还是不能通过,那么就要重新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

2.2 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

国家逐渐意识到电网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对建设资金进行掌控与审核,从而导致配网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也要变得更加科学。目前,业主项目模式在配网工程建设当中已经实用多年,具备良好的工作经验,工程建设工作当中的分工更加的明确,从而让整体工程的规范性有了质的飞跃。因此,要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应该从内部开始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注重管理是否人性化、科学化、技能化。

2.3 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

电力施工单位是电力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强了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参与到施工当中,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分包制度,对于不符合施工条件的人员一律不能进行施工作业。其次,应该在施工当中实行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管理人员的肩上,在施工过程当中各行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最后,如果在施工过程当中发生突发事件,施工单位应该及时的上报当地政府,让当地政府出面与当地居民进行商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条件之后,才可以施工建设。

2.4 做好电力宣传工作,疏通居民的心理障碍

很多的居民对电力设备都很警惕,害怕电力设备放射出来的辐射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对于这种问题,电力企业应该邀请专业的电力检测员,在居民的面前对电力设备的辐射值进行检测,让居民清楚认识到电力设备的辐射度数,从而消除居民的困惑。同时,电力企业还应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宣传配网工程建设的优点,让当地居民理解配网工程的建设。

3 施工建设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施工方式是否合理,由于配网施工的特殊性,施工时应该尽量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最好使用环保的施工材料,避免夜晚施工以免影响到周围的住户。其次,施工当中的各项保护措施要做好,一定要在工地周围以及堆放材料的地方放置挡板,避免因周围群众进入而引发的施工事故。最后,当整体工程竣工过后,应该派遣专业的检测队伍对配网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在离开时检查施工工具与材料是否收拾妥当。

4 结束语

配网工程是整个电网工程的最后一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将电力输送到居民家中,因此,只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够提升配网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性,从而让配网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勃.10KV配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刘云峰.探析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

[3]薛辉.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配网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实践性教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Project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 for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with the basis and impact of a wide range of characteristics. Strong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pp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require a relatively high. However,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s difficult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can not be scripted, we must take a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to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Keywords: project bidding; contract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土木工程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影响面广的特点。该课程同国家政策法规紧密相关,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该课程的实践性强,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出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的呆板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明确了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思考、钻研。为此在讲授本门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明确指出:工程的发包承包是在建筑市场上通过招投标完成的经济活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市场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建设工程资料,完成某些特定工程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施工合同文件拟订等工作;具备参与或组织工程施工招投标、参加合同谈判和进行施工索赔的能力;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创造条件,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讲授都具有双重任务,即传授知识的方法和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其中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方法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问答式”教学法

“问答式” 这种授课方法对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高授课效果有很大作用。在课堂上,动员学生就教师讲课的内容主动提问题,如在某处未听懂或与教师的观点有异议时,要求学生必须及时、主动发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提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讲授,在课堂上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学生不习惯,不愿当主人的时候教师应采取手段即用“问答式”课堂教学,把学生推上主人的位置,并帮助他们当好这个主人。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很多课程都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可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本课程旨在通过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编制招投标文件、参与招投标过程、拟定合同条文、合同履行管理以及施工索赔处理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因此,除讲授书本知识外,要补充很多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索赔的案例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也有涉及招投标及索赔的内容和案例分析,可见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补充相关案例让学生加强练习并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例如讲到“招标投标法规”一章时,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明确招标、投标以及评标中的法律规定和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来领悟招标文件禁止的内容和招标人的保密义务、招标文件的澄清和修改、投标的禁止性规定、开标时投标文件无效的几种情况等法律规范条件下的招标投标活动。

(三)总结提高式

讲重点,在每章结束后,笔者都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抓住每章的重点,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每章内容融会贯通,加深理解。

三、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增设了技能训练——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模拟练习。整体思路是:真题真做。教师为招标单位方,学生分成不同的几组作为企业投标方。练习依据为:(1)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2)菲迪克(FIDIC)条款(3)拟招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拟招标工程预算书。(1)和(2)是本课程讲过的内容。(3)和(4)采用《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两门课程大作业的数据资料。招标方确定招标方式、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进行资格预审、发放招标文件的工作。为使同学们得到全面的练习,我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和资格预审。资格预审包括以下内容:(1)投标企业的基本情况(2)施工机械设备情况(3)从事该类工程的经验(4)企业财务情况(5)总体适合性。以上各项内容均由教师编印出表格,发给学生。投标方完成申报资格预审资料、编制投标文件并将技术标和商务标送达指定地点。这部分内容由指导教师按照示范文本中的具体要求、格式,打印出表格,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编写。最后指导教师根据投标方的文件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先对投标人资格和投标文件有效性进行评审,根据每组投标报价,进行评标,确定中标者。

总之,通过上述教学实践,使我们知道为了培养有理论、会动手、具有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合格中专毕业生,必须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老师课堂上讲的是高深的理论,学生记的是深奥的规律,如此从书本到教师到学生循环,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那注定是教学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邱岳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与实践浅析[J].金卡工程,2010(5)

篇5

【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

二、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一)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二)施工项目信息门户。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

(三)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

篇6

[摘要]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共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为例,介绍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如何进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 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了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的目的[1]。

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国很多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如图一。

专业能力,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专业之外的能力也称关键能力,包括两方面:

方法能力,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社会能力,即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2][3]。

按照此项分类方式,计算机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为计算机专项技能、完成专项技能必备的方法能力、完成专项技能必备的社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我们知道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传授式教学方式来实现。目前高职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通过选取恰当的载体,按照行动体系对知识内容进行序化,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知识,融实践、教学一体,采取先讲后做或先做后讲,边讲边做等方法,使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接收相应的技术知识教育和工作过程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

《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是武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网站建设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动态网站建设的必备技能。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一)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对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实际开发过程、企业员工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等进行调研,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确定合适的载体,运用教学论、方法论分析处理后,参照网站建设中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课程由四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一是搭建系统开发平台,也是课程的工作环境的建设;学习情境二和学习情境三是两个难度相当的、功能相对简单的项目;学习情境四是构建在学习情境一,包含学习情境二和三的真实项目。

按照IT项目开发的职业情境,通过项目案例和工作过程整体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指导学生获得项目开发的专业知识和直接的工作过程知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思路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透过一个个的教学案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习领域课程中的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一个学习任务相对独立,行动导向教学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均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并接受学习任务、收集信息、计划于实施、评价与反馈。

采用以"以能力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老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活动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示例

以学习情境二网络通讯录制作为例。将其知识目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运行维护;能力目标:沟通并收集资料、需求分析与设计、编码纠错、文书规范;素质目标:职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规范、团队协作整合形成学习目标,通过具体的学习内容完成。

专业能力---理论评价+诊断性评价

理论评价包含: 基本理论知识,以考试,提问,作业的方式进行;

诊断性评价: 综合运用Web数据库技术,以小组作品形式进行;

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按照实施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行,采用教师评分,小组评分,小组互评进行;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以小组作品展示,教师团队评分进行。

课后:教师、学生分别完成工作页进行反馈。

三、项目研究的思考

1、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这种平行、递进和包容关系的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IT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的技术都可以很好的用这种方法实现;

2、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不能满足此类教学,建议采用一体化教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教学实施过程中,指导、答疑比重大幅上升,大班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指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建议采用小班授课;

4、程序编码调试及其耗时,传统的以2课时为教学单元的方式是否可以采用区段授课或4学时为教学单元的方式;

5、教学以核心训练项目(学习情境)为主线,重点讲解,然后通过平行或包容关系的项目主要由学生小组共同完成,增强熟练性;

6、通过技能抽查验证性评价方法,进一步强化惰性思想较强的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完成项目,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来源于实际应用的项目选取,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职教论坛,2008[1]下

篇7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理工类基础课评价模式构建实践

为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近年来,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形成了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考核及其质量评价方式是学科导向、以知识为本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这种考核主要是通过理论考试方式进行,是一种封闭式的人才质量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1]。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实施的是以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2],因此应建立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的质量考核和学习过程评价体系,调控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打破了“期末考试一考定级别”的考试制度,对提高应用型理工类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昌学院是一所普通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工科基础课学习过程评价新模式,并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习过程评价模式的构建

1.1学习过程评价模式概念的界定。

1967年斯克里文在课程评价领域首先提出过程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概念。过程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3]。韦世义[4]对过程评价和模式进行了重新界定,即“过程评价是教育活动者为了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而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实施的评价。而过程评价模式则是指为了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而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实施有效监控的指标体系及其内涵诊断、反馈和纠偏功能模块的运行机制。”所谓学习过程评价模式就是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实施有效监控的指标体系及其内涵诊断、反馈和纠偏功能模块的运行机制。

1.2理论依据。

学习过程评价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过程评价的理论依据:波利亚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5]。皮亚杰在认知发现理论中认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6]。

1.3应用型本科理工类基础课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学习过程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它同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评价上,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学习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级别的成绩评定方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从学习态度与行为(50分)和期末成绩(50分)两方面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期末成绩评价一般较为客观、公正。然而,如何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呢?针对学习态度与行为设计了学习过程性评价表(见表1)。

表1学习态度与行为评价体系及等级标准

2.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2.1全程评价。

本科理工科基础课的教学不限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评价也应该延伸到这些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于是在课堂行为表现评价之外我们设计开展了课外学习时间、课外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把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

2.2多方位评价。

每次课就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学习时间等逐项、逐级评分,与创新能力逐项、逐级评分结果给出本学期平时学习成绩,然后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给出本学期学习成绩。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本学期学习的各方面状况,综合考虑了学生学科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3评价主体多元。

自评与互评,生评与师评相结合。单元作业和创新学习能力实践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课堂行为评价则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完成;其他各项评价也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在评价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再是唯一的裁判员。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2.4提前告知学生评价方法,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开学初始,选择合适时机逐步告知学生该课程与众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形成该课程学习常规,明确评价细则。侧重平时评价,淡化期末考核:本科学生学习评价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权重由原来的0.3提高到0.5,期末成绩权重由原来的0.7降低到0.5。

3.实践效果

课题组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该学习过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改变,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等方面,三年实践教学评价记录结果如表2。表中数据分别为2010—2012年对照组对应评定等级人数所占总人数的百分率,括号内数据为未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班级该评定等级人数所占总人数的百分率。

表2学习态度与行为评价记录结果

3.1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评价实施的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比如:课堂上,前排无人坐,后排挤满员的现象完全改变;以往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临考磨枪的不良现象明显改善;课后问问题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上课迟到、早退、请假等现象逐渐减少。

3.2大多数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习过程评价实施的班级,课上学生更遵守纪律,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做笔记,课堂师生互动气氛明显活跃,睡觉、低头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明显减少。课外学习时间显著增多,作业按时完成率明显提高。

3.3大多数学生改善了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评价实施的班级,大多数学生能带着问题听课,把有限的精力分配到疑难问题上。对课堂上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不是课后立刻求助别人,而是先经过认真查阅教材,经过深思熟虑后,再求助同学或老师。

3.4大多数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评价实施的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课上注意力集中,课外学习时间和问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多,作业更整洁等。

3.5学生情意表现明显增强。

学习过程评价实施的班级,学生情意表现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与老师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多,学习遇到困难轻易退缩的人数减少,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现象增多等。

总之,在过程性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课程投入的精力、情感及学习态度等,注重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保持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乐于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加快适应职业需要和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爱琴,唐星华,罗旭彪.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4:70-71.

[2]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2(4):6-13.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4]韦世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评价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2):14-17.

[5]葛萍.实践中发现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0,11:37.

[6]高茹.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生成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84:98.

篇8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42-04

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思维模式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相关联,以此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更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

现代大学的职能,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和研究的相互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指导学生,强调引导学生探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培养学生的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和推理判断能力,实践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流体力学是知识体系庞杂、以大量实验为基础且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深入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科,特别是随着航空、航天、航海以及能源利用等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许多有关流体力学的问题,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流体力学在动力工程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从《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到相关专业课程,譬如《发动机原理》、《流体机械原理》的桥梁作用,也是深入研究热能与动力机械的专业基础课。笔者在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就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课程设置中,针对某一授课主题,准备流体与流体运动科学中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对生活中这些看似熟悉却又非常模糊陌生的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在教学进行中,以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并结合现代的研究手段,进行逐步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内容引入课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中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研究题目的选择与引入

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研究选题有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由于是课堂教学,受时间所限,研究题目要求清晰易懂,又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和深入研究的背景。流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该部分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数理推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拟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采用循序渐近、逐步推导、深入分析的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通过以下两个现象来认识流体连续性方

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程的物理本质:

第一,黄河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么黄河壶口瀑布是如何形成的呢?

图1 黄河壶口瀑布

第二,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5807次列车失事。列车被风吹翻,看似是个笑话,但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2007年2月28日凌晨2时05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在行至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间42千米处时,遭遇13级飓风,风速达到37~41.4米/秒,造成机车后9至19位的后部车厢全部脱轨,导致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那么其中的原因该作何科学解释呢?

图2 5807次列车失事图片

黄河壶口瀑布及列车被风吹翻现象中均蕴含着流体动力学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本质。问题提出后,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利用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根据对上述现象进行物理问题简化,提出一元流动连续性方程的推导过程。

设想有一根管道,流体在由入口断面A1、出口断面A2和管壁(三者构成控制面)围成的流域(控制体)内流动,如图3所示。

图3 一元流动连续性方程推导示意图

假设流体是不可压缩的均质流体,意味着流域内的

质量不变,且密度ρ为常数,则 。又

因沿管壁没有流体的流入与流出,有:

得到不可压缩流体流动总流所必须满足的连续性方程:u1A1=u2A2。

由于假设入流断面和出流断面的速度都为匀速(断面平均速度),故这也是一元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表明总流沿任意过流断面的流量是相等的。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强调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案例或课题,学生利用案例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新知识,掌握内在规律,从现象中发现物理本质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分析问题,并采用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兴趣。

2.数值计算模拟仿真在教学中的应用

把现代研究工具与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传统的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基本上是基于理论的教学,并辅之以部分简单的实验,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单一,不能反映当前流体力学学科发展的趋势。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是解决工程中复杂流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它以经典理论和数值计算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从空间和时间上定量描述各种场变量,从而达到对物理问题研究的目的。将CFD数值计算模拟方法和部分简单应用的实际上机练习引入到教学中,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生动课堂,增强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尝试和探索规律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流体运动连续性方程的理解和应用,在课程设计上,将设计以下CFD算例“喷管内二维流动”,问题的描述如下:空气在一个大气压的作用下通过平均背压Pexit=0.9atm的缩放型喷管。通过对流域的建模、计算和后处理,对本问题进行了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仿真研究。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应该对流场的边界条件、边界类型、湍流模型和计算方法等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鉴于大学本科教学内容和流体专业知识的限制,可对流场的边界条件和边界类型多做一些讲解,例如速度边界、压力出流边界等;对湍流模型的来源及其应用做简单介绍,而对诸如SIMPLE、PISO算法等仅仅介绍一下怎样选取和使用即可。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可视化的流动结果(速度矢量图和压力分布图等)。

(a)速度矢量分布图 (b)压力分布云图

图4 喷管内流动的CFD计算结果

将这些计算结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基于连续性方程的基本物理内涵去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由速度矢量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喷管喉口处,速度较大,这是由于此处流通截面积较小。对于喷管内的一元流动,通过喷管内通流界面的流量是相等的,流体的流速与管内通流截面积成反比,因此,在喉口处的速度最大。另外,在计算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检查质量流量的连续性来检查通过区域的质量流量是否满足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在软件中进行相关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进、出口质量流量的差异,在理想状态下,进口处的质量流量应该恒等于出口处的质量流量,考虑到计算误差,这一误差保证在总流量的1%即可。

图5 进、出口质量流量的差异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工程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解释。这是进行研究型教学过程的关键。另外,如果有条件,最好采用师生互动,共同进行仿真计算和研究的方法。教学和训练方法要表现较强的科学研究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

通过前面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值模拟这一现代研究手段及研究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达到了将现代研究方法引入课堂的目的。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在介绍完数值模拟平台的使用,并对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具体到本次教学,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前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解释“黄河壶口瀑布形成原因”,以及“列车被风吹翻的原因”。

二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中,既要照顾到流体力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又要反映现代计算技术在流体力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笔者的实践和体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有通过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更新教学

手段,丰富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实施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趋势,已经得到了全球教育界的认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收效显著、发展前景可观,是一种值得我们研究与使用的教学模式。

2.教学题目的选取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有针对性

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以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为宗旨。其中题目的选取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题目应来自于工程实际,有工程背景和深入研究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题目不宜选得过于复杂,且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得比较好。在实施过程中,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要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体系。例如与流体接触密切的专业,如流体机械及工程方向的学生,设置的CFD 部分理论和上机实验内容可略多。而对于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工程等普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可少讲理论,主要参与简单的工程实际流动问题的模拟解决实验。上机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来选定,结合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案例计算和分析。

3.进一步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譬如在数值计算中需要正确地设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合理地选择数学模型,恰当地划分网格和进行迭代计算,最后还需要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可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因此,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发生、发展直至达到平衡的全过程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此外,通过改变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等因素,低成本、高效率地求得在不同条件下的计算解。因此,数值模拟为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提供了进行各种尝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尝试和探求规律的习惯,树立创新意识。

篇9

关键词:课程;理工融合;建设方法;红外物理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04-03

作者简介:蔺素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杨风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外信息处理;王肖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李大威,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王志社,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配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红外物理为切入点”(编号:2012057)的科研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多以分专业教学的模式进行,在快速培养专门人才之余,也逐步暴露出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病。为了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已有近20年的历程。其中,理工融合教育理念――“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的提出也有10余年,[1~3]其成果包括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4]理工融合型课程设置、[5]理工融合型实验改革,[6]等等,这些研究主要以宏观的视野探索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设置,以及基于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如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7]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8]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9]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10]这些改革的基本做法是:①专业型/专科型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同时设立若干理科和工科专业,以期二者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或者在理科专业加设技术课程、在工科专业增加科学课程;②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允许各高校根据办学特点的不同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这些改革尽管成绩斐然,但不容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还是不能满足市场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就业困难和人才缺乏”依然并存于我国人才市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改革均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研究、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庞杂,由于受学制、学分限制,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难以深入;二是对部分内容交叉、密切相关而又分别侧重“理”和“工”的课程而言,如果单独开设,仍以“科学”的视野探讨“理”、以“技术”的方法学习“工”,其结果就常常陷入“堆砌而非融合”的困境。针对这种长期以来在微观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使理工融合理念很难完全落实到位的问题,考虑到学校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课程学习当中逐步形成的,本研究提出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以促进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

1.定义。关于课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显然,课程的含义是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牛津字典、韦伯字典等解释“课程”即“学程”。而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一是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教材;二是课程即活动,如杜威认为“学科科目相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12]所以,课程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所谓“理”即“理学”,“工”即“工学”。在学科层次和社会功用方面,理学属于科学范畴,而工学属于工程和技术范畴。理学重在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工学重在寻求方法、改造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内核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应用。因此,任何将这两大学科简单地混为一谈或生硬地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4]而“融合”是将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理工融合的本质是“科学”和“技术”的无缝对接,是水融。

因此,理工融合型课程是指为了使理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工科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兼顾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教学进程安排做到科学知识与其技术应用相贯通,相应地,教学活动组织力求知行统一。以此为据可以整合部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都在开设红外物理课程与红外技术课程,可合二为一成理工融合型课程――红外物理与技术。

2.理工融合型课程的特点。根据定义,理工融合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综合性和组合性。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在编排方式上,采用“积件”的方式,即允许不同专业或不同学习者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或兴趣适当选择、组合。这样用于理科生教学,可在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拓展(选学)相关技术应用知识,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动机;而面向工科生教学时,可弥补或夯实其理论基础,使技术掌握更为透彻牢固;②交叉性和贯通性。教学进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完整再现从事实现象抽象出规律原理,再将规律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过程,做到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交叉渗透、融会贯通;③定向性和统一性。教学活动以目标为定向,任务内容涵盖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提高,活动方式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最终做到知行统一。

二、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是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工”对应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通常认为“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因此,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既不能从逻辑上也不能从实践中将二者分离。而“课程”是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当然是关于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体现。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具的人。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的现象,业内曾掀起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精神下,高校进行大规模合并、升格,目的是通过建设“大学”实现学科融合。第二次是近10年,创办理工融合型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有约20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第三次是最近几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许多高校兴办了各类“实验班”,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基础学科,帮助学生建构夯实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注重为学生创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北京大学实验班的改革思路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力求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寻求学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课程学习,因而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首当其冲。

3.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较容易。人们常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以实践为牵引,往往只能机械记忆,而任何技术的掌握如果离开理论指导实际上也只能是机械重复。只有将二者融合,才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4.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大量“亦工亦理”专业建设的需要。新的时代催生了许多兼具理工特点的专业,如果只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将原有的理科课程和工科课程简单堆砌,理科课程仍沿用理科思维讲授、功课课程仍按工科方法学习,学生如何建立理工融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离开具体的课程学习训练,期望学生通过顿悟具备融合的本领是极为困难的。融合的实质是一个新的有机整体的出现,因此,这种思想首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

1.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对象。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主要涉及理工融合型、理科和工科三类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①理工融合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所谓理工融合型专业是指参考文献[11]所述的约20个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有某些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开发、研究和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贯通的能力。所以,专业教育课程践行理工融合责无旁贷;②理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途径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13]前者经由“现象――原理/理论――应用”,后者经由“原理――应用――案例”,而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此外,对理科学生进行一定的工程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设立若干理工融合型课程是十分必要的;③工科专业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工科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初级和中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设计能力,而设计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全面能力是学生经年累月接受教育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夯实,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助于其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强化技术教育的同时,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强相关理论知识。

2.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方法。理工融合型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课程内容取舍、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与专业培养方案密切相关。本文以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的红外物理课程和红外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兼顾综合性与组合性。①教学内容综合科学知识和工程技应用术两个方面。将红外物理、红外技术两大块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使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度量、辐射基本规律、辐射源、辐射的大气传输、辐射量测量、目标仿真、红外成像、偏振成像、红外图像处理与融合等;②部分章节内容采用“积件”方式编排。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为:背景(选学)――概念、定律――应用(选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内容结构:相关理论(选学)――技术应用方法、过程――前景展望(选学)。

(2)教学进程遵循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科学与技术的融会贯通。①红外物理与技术大的构成上,以红外辐射、传输、测量、成像、图像处理的完整过程为线索;②在具体章节内容安排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如在介绍腔体辐射理论后,利用相关理论对自然景物和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介绍红外偏振成像原理后,紧接着讨论成像特性及其融合方法。在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时,列举其技术应用实例;在讨论红外辐射源测量和红外成像技术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顾;③在知识点安排上兼顾“科学”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如在一些规律和原理介绍之前,呈现相关现象、发现过程等,在探讨规律原理知识之后,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等。另外,一些习题设计中,尽量与内容形成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互补。

(3)教学活动安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①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兼顾知识、技能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教学活动方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如在红外目标特性、仿真、成像系统、图像融合等内容教学时,首先介绍相关的红外探测现象以形成感性认识;其次,再讨论相关理论、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学习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成果;③教学活动的流程以“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14]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如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红外波段的监控视频,从中发现其成像差异,提出融合任务。然后,简单回顾目标辐射、大气传输、红外成像过程,依据该原理和规律,提出解决方法――融合的一般思路、具体方法和算法,在此基础上编程仿真实现融合;④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包括分析、设计、提交报告、汇报等方式。

针对理工融合教育改革在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构想。依据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的观点,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的概念、特点;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理工融合型专业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红外物理与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方面建设理工融合型课程的具体方法,以期为理工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理工融合理念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2]王永刚.“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魏学燕,纪越峰.“工借理势”试点班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4]闵祥伟,刘春惠.“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浅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5]张霞,于丽.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9,19(4).

[6]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

[7]杨屹,等.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8]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

[9]袁先友,等.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0]谢海英,杨韧.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2]课程[EB/OL]. http:///link?url=xpZuBbP0Wgtyz-nYkJZTqH_mj81b81nKZL2JP9BpfCjUVGiepl1AREZTWOZp9Clj.

篇10

关键词 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健康;社会生态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1―0022―08

近年来,建成环境、体力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在许多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运动健康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公共健康领域蓬勃发展。跨学科研究和跨部门合作的实践逐步深入,取得了一些积极性的成果。然而,国内该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向国内运动健康促进领域全面、系统地介绍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本文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概述,并且同数位较早涉猎该领域的研究者一起进行常用词汇和概念的翻译和解释(见附件)。本文可为国内运动健康促进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适宜的参考。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除遗传性和病理性肥胖外,全球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不断上升,交通机动化、家务劳动电器化、上下楼电梯化和久坐静态化等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不足是重要因素。同时,体力活动不足也是肥胖、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行为医学中的社会生态模型认为,人的健康行为受到个体内在(生物、心理和情感)、人际(如社会支持和文化)、实体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实体环境指社会环境的对立面,即自然界物质组成的物质环境,如体育锻炼设施、空间景观等)和政策(如政府决策)等变量的影响。当这些介质同时进行变化时,干预效果最为有效。目前对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主要围绕个体因素展开,对环境因素尤其是实体环境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实体环境概念过于广泛,很多实体环境如原始森林并非人类活动空间,不属于行为医学关注的范畴。由于该领域研究一般针对城市空间,目前多以“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表示实体环境。建成环境主要指城市规划环境,包括建筑密度和强度、土地混合利用、街道衔接性、街道密度、景观审美质量和区域空间格局等,研究表明出行距离短、街道周边景观宜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概率增大,这有利于增加居民的交通体力活动,而有吸引力的周边环境可增加居民的休闲体力活动,从而促进居民的健康。

2 研究领域进展

建成环境、体力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体力活动测量与建成环境测量两个方面。早期的研究中体力活动的测量一般采用行为观察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体力活动量表或日志被广泛应用。当前,体力活动测量一般采用体力活动加速度计进行。随着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的不断完善,建成环境的测量方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早期,建成环境的测量以定性方法为主,如基于环境感知的自我报告法(如问卷调查)、照片或图片的评价、专业人员现场评估以及访谈和绘图表达等。近年来,利用GIS技术定量测量建成环境指标实现了关系检验的定量化,使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大为提高。最近,部分研究借助了GPS和网络(如Google Street View和WALKSCORE)进行测量,且网络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许多研究的验证。当前,部分研究采用了GPS、GIS、体力活动加速度计等多种技术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结果具备了干预实践的应用价值。

3 研究领域重心的转型

有调查发现,体力活动研究涉及建成环境的文献在2003年以前的年发表量较为平稳,而2003年至2005年期间出现急剧增长。原因在于2003年9月“美国公共卫生”和“美国健康促进”杂志均出版了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和健康关系研究的专刊,在公共健康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2003年是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重大转折年,是行为医学中社会生态模型开始全面应用于公共健康领域的里程年。然而,建成环境、体力活动与健康关系研究的许多成果很难进行应用转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是基于体力活动为中介,很多研究并没有寻找出两者关系的有力证据;另一方面该领域多数研究是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探讨建成环境因素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与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的“空间形态”改造方式不能有效地对接。我们认为,该领域研究全面地进入应用阶段还面临两方面的局限。一是建成环境指标未能系统化应用,当前只对距离、混合度和街道布局等几方面指标进行了定量测量,而空间通达性、步行可及性、景观格局和城市扩展形态等更为综合的指标未能涉及,这对今后的应用极为不利;二是尚未开发出可以帮助有关部门科学监控影响体力活动的城市空间格局的层次、分布和变迁的平台。为了形象地描述国外该领域的发展历程,本文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点罗列如图1所示。

4 国内研究概述

在国内,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发表了部分探索性研究成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数项涉及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国内的研究发展历程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在2010年以后开始增多,近三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3年运动健康促进领域的两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

篇11

关键词:工程管理 应用型 技能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从专业范围、开办学校、招生人数、从业教师数量、专业文献资料收藏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到企业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以及通识技能。

1.技术技能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投影原理及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使用AutoCAD进行工程制图,会绘制简单民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其次,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程测量仪器,能够掌握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另外还要熟悉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能够进行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并且掌握建筑结构知识与建筑施工技术,掌握现行的主要规范,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能够完成现场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等任务。

2.经济技能

需要掌握工程经济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而掌握工程经济中的重要知识点,即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工程评价(含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及工程后评价。

3.法律技能

熟悉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诉讼、仲裁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够就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法律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诸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把专业课程分为体验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再现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放映录像、设置案例、题目辩论、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对学生就业技能的要求,然后提出问题(训练型题目),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来解决问题。

2.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工程管理实验室。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和工程实践应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使实践教学更体现工程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建设课程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技能,可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以百色学院东合校区为测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测量》的校内实习基地。当前,我校澄碧校区将要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也是一个较好的机会。

5.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属于高端科研层次,着力于工程建设前沿课题的研究;另一层次要求教师应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两个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对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双师型”(教师、执业工程师)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以增强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并能够把工程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去,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亲自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课堂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

三、结语

百色学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百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校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体裁衣”。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GBK2010005))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57~59.

[3]王进.基于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62.

[4]郭志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3):152~156.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建筑企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收入和产业延伸加速跨越。但由于行业特性,许多煤炭企业仍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障碍。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适应行业特性、市场实际和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和应用的大多数行政管理制度与方法都是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与理念,很少是本土化的理论。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时代以来,莱芬韦尔和库克加以发展,并加以英语与行政管理方面,这此时他们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使行政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良好的形象得以展现,至此,科学管理的理论便被普遍应用与推广,逐渐的被行政管理所吸收与借鉴,在行政管理方面,科学管理也日益展现其优势,受到一致好评并备受关注。

二、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

(一)坚持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倡导以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进行行政管理。将工作人员与科学连接在一起,对行政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同时,行政人员承担相应分量的责任,保证权责对等、统一。只有权力与责任相符合,这样才能形成公平行政的组织纪律,保证组织的稳定。

(二)建立行政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坚持建立行政人员的培训开发与考核机制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选择和和不断地培训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有责任细致地研究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性格和工作表现,不断开发出他们的能力。通过对行政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在精神上、思想上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督促其树立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念,同时,需要培养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应的制度规章,并运用规章制度独立行使执行权。

实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对行政人员进行内、外部考核;定量、定性考核;考核与测评相结合,可以使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真实性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完善监督机制。早在西方行政管理科学化手段中,便在威尔逊时期提出了行政监督的思想,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对任何方面的公众舆论都保持敏锐的反应。现今,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裁量权的不断扩大,在行政执行中凸显除了较多的问题,诸如: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无视公民权力、管理混乱、不负责任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不良情况。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虽然制订了执行标准和考核标准,但执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部分行政人员指国家利益于不顾,在行政管理中,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及公民与国家的利益,行政机构立法规制的缺失与有效行政监督机制尚待完善,行政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科学化路程受阻。所以,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过程中,有待于监督体制的监测和督促。因此需要建立以立法、司法、行政三位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进行强化分支,增取将每一个监督对象进行细化,确保行政系统高效地运作。对于行政管理相对薄弱的化解必须对其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监督,避免不些潜在因素、突变因素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要不断发挥群众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行政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将行政弹性过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扼杀在潜伏初期。

三、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所以要有的放矢,找准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工作目标与权限方位。建筑企业对安全工作特别重视,基本上所有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遇到研究安全问题时,几乎素有的行政单位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责任。所以,面对像安全工作这样的事情,要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重点从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等方面提高效率。

(二)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引入科学的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转变以往反正企业的原料成本很小,企业总可以旱涝保收的错误观念,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科学衡量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最终提高行政效率。

(五)利益科学的方法将行政管理的流程加以精简,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科学化管理一个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便是精简机构,这对于优化管理流程至关重要。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精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简化、权责明确的标准与要求,保证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能够有专门的责任人与负责部门,实现流程中各部门资源的信息共享,从而呈现相互协助、促进与制约的局面,保证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在新的行政管理形势下,要对行政人员的相关管理规章与制度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化的理论、手段在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六)利用科学化手段建立行政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正在整合资源,争取实现网上办公应用系统的早日实用,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建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网络传递行政决策、制度变更等重要行政信息,加强各行政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使行政管理过程的事中、事后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提高决策的的准确性。在管理中要注重行政管理消息的反馈,通过行政中出现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方式,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七)利用科学化手段实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在推行科学化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过程中,科学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是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文化建设引导行政机构干部形成效率最高化、服务最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还应促使行政人员形成雷厉风行和严谨细致等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观,把行政管理科学化融入到生活中去,并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应用当作一种工作要求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积极的投身行政工作实践。

结束语

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人员众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广大建筑企业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忠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吉林政报,2011,08:33-39.

[2]乌云高娃.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篇13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最新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 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环保单位的用人要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新世纪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需要,着力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根据现有企业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大多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时数较少,并且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有的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另外,环保企业在用人方面,青睐于实践能力丰富,具备专业应用型的人才。为此,为培养出更多的、更好地适合环保事业需要的人才,需要适度改革现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1.2 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办学规模的迅速增大,由于经费、场地设备、师资、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等困惑,导致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企业用人出现“有人用不上,要用找不到”的现象。

此外,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操作。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如何在校内创建具有实际工程规模的模拟实训场所,将是发展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方向。

1.3 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按照人才结构,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最上层次,但为少数;工程型和技术型处于中间,技能型人才则为最下层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加大,技能型人才将逐渐减少。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划的同时,应用型教育的办学模式应以应用型为核心,形成其办学特色。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摆脱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闭门造车”现状,就应该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另外,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内容趋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较多。比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中,关于催化还原法脱氮工艺(NSCR、SCR)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实验室缺少相应的仪器设备或模型,加之多数教师自身也缺少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故而在授课计划中无课时安排或授课时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工艺过程和原理,更不会有兴趣去探索和研究这类环保设备的工艺参数。

2 “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

2.1 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教育

所谓“重基础”,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因此,高校教学应加强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人才。

2.2 实践教学应注重技术教育

“重技术”,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2.3 注重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重能力”,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环境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重知识,轻能力”,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因此教学除了要准确反映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排序,并实现具体的教学情境,还要体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特点,宜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4 人才培养要具备高素质

“高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可见,“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中,重基础是根本,重技术是实质,重能力是保障,高素质是前提。四个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开创“三重一高”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3 “三重一高”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注重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和和实践效果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保证。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接触社会和行业,增加社会经验、行业知识,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或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等进行专门学习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工艺和技能,增强科研能力,且对于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实行一定奖励等。

3.2 “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

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可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效方法。采取“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可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使这些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3.3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根据湖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学院从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科研及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工艺改进或派遣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嵌入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和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定向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等模式。

(3)要积极扶持学院科技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发展“产中校、校中产”,将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学院创收。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基地在教师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4)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和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课堂上要广泛运用图片和动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应适时配合现场参观、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工艺、设备和技术的理解,并组织相互讨论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要加强与企业及兄弟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制订计划,开展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学术交流活动。

(5)注重校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学院应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与国内外名校名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部分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或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

4 “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算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中可知,“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实施“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构建“三重一高”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5 结论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湖南工学院“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在教学上强化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及“产学研”合作,以此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6)

2 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3 廖兴盛,裴习君,李雪.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

4 N.J.Brookes,S.S.Morton,A.R.J. Dainty,et al. Social processes,patterns and practices and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

5 徐学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 2012(2)

6 邹雄伟.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J].水利科技,2007(2)

7 李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

8 梁存珍.环境工程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篇14

1.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佛山 528100;2.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妇产科,广东佛山 528100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子宫全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该院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9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处理,实验组围术期践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手术期践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康复进程。

[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子宫全切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进程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001-02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临床常用术式之一,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病变、子宫癌等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手术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术后康复延迟,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和矛盾[1]。为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子宫全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分析2012年5月—2014年4月间在该院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9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2.76±8.31)岁;体重47~68kg,平均体重(58.45±6.59)kg;子宫体积135~185cm3,平均子宫体积(160.12±22.35)cm3;手术原因包括子宫肌瘤42例、子宫腺肌病31例、卵巢囊肿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病程1~5年,平均病程(2.43±0.78)年。

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因病情治疗需要切除子宫,术前患者对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严重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肠梗阻、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严重交流障碍、其他手术禁忌证等患者。

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子宫体积、手术原因、病程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处理,术前禁食禁饮8h,术晨常规灌肠。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腹部正中切口,长约12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进入腹腔后切断卵巢固有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阔韧带、子宫主韧带和骶韧带,在宫颈内口水平切除子宫,残端行连续锁边褥式缝合,确认无出血后关闭腹腔[2]。

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践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术前制定详细的快速康复方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备皮、配血等准备工作。向患者阐明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具体流程和配合要求,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3]。术前禁食6h、禁饮4h,术晨不进行常规灌肠,术前2h口服10%葡萄糖溶液200mL,术前30min静脉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麻醉方法和手术操作同对照组,术中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控制在50%~60%。术中输入液体前应预先加热至37℃,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限制补液量,补液量控制在6~8mL/(h·kg)[4]。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泵止痛,如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4分时给予镇痛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术后4h开始少量饮水,6~12h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后6h开始在床上更换,并进行肢体活动,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5]。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该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 血栓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发生异常凝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核心是综合应用循证医学证据,优化围手术期对麻醉、镇痛、手术、术后护理等相关措施,减少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脏器功能恢复[6]。

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不严格强调术前禁食、禁饮,不提倡术前灌肠,避免对肠道产生不良的机械刺激,造成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不良后果。术前2h口服葡萄糖溶液,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前口渴、饥饿、烦躁等症状,改善负氮平衡,降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7]。术前30min经静脉滴注抗生素,以保证手术期间抗生素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起到有效预防感染的作用[8]。

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既要保证术中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又要使患者术后迅速清醒,以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心、肺、胃肠功能恢复。连续硬膜外麻醉是子宫全切术适宜的麻醉方法,可降低全身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术中注意保温,输液前加热,以防中心体温下降后导致肾上腺素、儿茶酚胺释放,应激反应、大出血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9]。

术后早期即恢复肠内营养,在控制恶心、呕吐症状的前提下尽早进食,有助于避免分解代谢增加、负氮平衡。对疼痛剧烈者及时采用镇痛药物治疗,以减少术后应激反应。术后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骨骼肌萎缩,静脉回流受阻,从而诱发血栓形成等。术后卧床期间进行床上活动。膝关节屈伸、踝关节环转、足趾屈伸等活动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可增加腿部肌肉收缩,减轻下肢静脉血流瘀滞。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少血小板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壁发生黏附、聚集,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0]。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手术期践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康复进程。

[

参考文献]

[1]张海报,吴戴琳,曹厚侠.58例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164-165.

[2]劳东玲.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105-2106.

[3]潘晓玉,卞美璐.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7):491-493.

[4]黄祝娟,覃红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2,34(2):242-243.

[5]邓选碧.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J].河北医学,2013(5):764-766.

[6]李秀梅,陈继惠,刘辰,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6):542-544.

[7]黄祥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21-22.

[8]胡桂娟,谭明秀,蒋妮娜.早期运动处方对预防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3,26(3):488-491.

[9]黄筱珐,章彤华.妇科良性病变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6):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