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范文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篇1

一、研读课程标准,准确领会其真正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的内容和学习标准,同时列举了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列出的不仅是学习内容,并对每项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表述,尤其强化对关键性动词(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的理解。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相对于“说出”来说,“说明”更高级,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讲“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为了“说明地理意义”服务的。但是,大多数课堂将重心放在水体介绍、河流补给和水循环过程甚至潜水等问题上,对“说明地理意义”仅花了1~2分钟点一下,显然没有准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再如,《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也就意味着一定要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应该用一个实例请考生分析。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凭以前经验对课标要求任意删减或拔高。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迁移

地理教材版本多样,但都是以《标准》为依据,按《标准》要求来撰写和选择的,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的载体,教师应该研究教材,宏观上要把握到位,然后再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节课都吃透。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载体。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样不可取,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教材更新往往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在备课时加以补充,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另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与区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夯实基础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在很多省份是中考不考科目,必然导致高中生对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掌握有限。另外,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这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不按《标准》一味拔高标准,使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标准》为依据,不仅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考纲》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会不知所措。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从能力的四项目标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强问题引领和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

四、注重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督促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引导学生更好、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知识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调整,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增加了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地理学科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在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地理课程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继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与之相对应的地理课程考试内容方面,试题的素材和题目等,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关注我国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对于地理知识的国际性扩展,关注世界和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地理问题,突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于图标的运用也更为频繁、密集,注重对于学生地理图标观察和解析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置,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参考,注重地理学科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已经完结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学科,在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上,也相应的存在着延展性和更新性,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过分的注重和依赖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很少进行知识点的扩充和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扩展课程教学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将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性等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和串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知识点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力水平的局限,对于地理课程的某些知识不能进行顺利的学习和消化,例如在进行各个地区的风貌、地理调整的学习时,由于这类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跨越性和复杂性,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较为浅显,很难跟随教师的思路,很好的理解这种具有重大差异性的地理知识。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中和这类教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从而在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对各个地区的地理风貌等进行记忆和理解。而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研读和整合,就是对地理学科教学资源的一次有效整理,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更应该注重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地理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推导能力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型”“填鸭型”的课程教学,转变为问题型、探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归纳,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地理结论,更好的掌握地理课程学习方法,理解地理课程的精神内核。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应该以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问题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应该注重问题的有效性以及问题的质量,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体现出问题设置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地理课程学习状况,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的具体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从而树立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学 情趣教学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的强大的原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我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现阐述如下。

一、运用教学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之一。多媒体以其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更加易于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化抽象为直观,更加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对于中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可以在课前下足工夫,即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将“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并辅以简单的解说,从而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多媒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除了适当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借助地理景观图片、教学挂图、地球仪等既形象直观又近可触摸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地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辅助设备,可以达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课仅凭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并在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兴趣十足、乐此不疲。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要喧宾夺主,避免过分强调课堂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课堂教学重点。比如,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放映动画视频,其结果势必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既要“巧”,更要“适”,即不仅要发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效用,更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重要作用,确保高中地理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经由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高中学生往往会形成错误的观点,即认为地理学习不如语、数、外那么重要,只是副科,因而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缺乏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务必采取相应的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利用中学生所了解或熟知的生活现象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运用于生活”,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季风环流》这一章节的过程当中,如果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讲授该章节时,可以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导:“同学们,我国哪些天气现象与季风有关?人类是如何利用的?”又如,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国的地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曾经去过哪些名胜古迹,爬过哪些名山?我国有哪几大名山?同学们知道山是如何形成的吗?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同学们的家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并结合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现实中去,再从现实生活中回到理论中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将地理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篇4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时,我用歌曲《东方明珠》和《七子之歌》引入,让学生听歌曲思考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离开祖国的怀抱,引出特殊的身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五、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化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学好此门课程呢?本人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使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我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兴趣,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应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气候时,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

②是基础,难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紧扣课本,认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③是地图。让学生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喜欢地图。

二、“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作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三、“地图化”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

四、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五、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①填、写结合,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