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范文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篇1

一、研读课程标准,准确领会其真正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的内容和学习标准,同时列举了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列出的不仅是学习内容,并对每项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表述,尤其强化对关键性动词(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的理解。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相对于“说出”来说,“说明”更高级,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讲“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为了“说明地理意义”服务的。但是,大多数课堂将重心放在水体介绍、河流补给和水循环过程甚至潜水等问题上,对“说明地理意义”仅花了1~2分钟点一下,显然没有准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再如,《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也就意味着一定要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应该用一个实例请考生分析。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凭以前经验对课标要求任意删减或拔高。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迁移

地理教材版本多样,但都是以《标准》为依据,按《标准》要求来撰写和选择的,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的载体,教师应该研究教材,宏观上要把握到位,然后再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节课都吃透。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载体。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样不可取,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教材更新往往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在备课时加以补充,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另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与区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夯实基础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在很多省份是中考不考科目,必然导致高中生对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掌握有限。另外,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这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不按《标准》一味拔高标准,使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标准》为依据,不仅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考纲》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会不知所措。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从能力的四项目标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强问题引领和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

四、注重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督促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引导学生更好、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知识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调整,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增加了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地理学科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在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地理课程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继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与之相对应的地理课程考试内容方面,试题的素材和题目等,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关注我国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对于地理知识的国际性扩展,关注世界和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地理问题,突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于图标的运用也更为频繁、密集,注重对于学生地理图标观察和解析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置,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参考,注重地理学科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已经完结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学科,在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上,也相应的存在着延展性和更新性,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过分的注重和依赖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很少进行知识点的扩充和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扩展课程教学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将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性等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和串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知识点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力水平的局限,对于地理课程的某些知识不能进行顺利的学习和消化,例如在进行各个地区的风貌、地理调整的学习时,由于这类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跨越性和复杂性,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较为浅显,很难跟随教师的思路,很好的理解这种具有重大差异性的地理知识。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中和这类教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从而在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对各个地区的地理风貌等进行记忆和理解。而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研读和整合,就是对地理学科教学资源的一次有效整理,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更应该注重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地理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推导能力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型”“填鸭型”的课程教学,转变为问题型、探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归纳,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地理结论,更好的掌握地理课程学习方法,理解地理课程的精神内核。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应该以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问题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应该注重问题的有效性以及问题的质量,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体现出问题设置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地理课程学习状况,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的具体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从而树立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学 情趣教学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的强大的原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我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现阐述如下。

一、运用教学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之一。多媒体以其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更加易于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化抽象为直观,更加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对于中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可以在课前下足工夫,即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将“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并辅以简单的解说,从而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多媒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除了适当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借助地理景观图片、教学挂图、地球仪等既形象直观又近可触摸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地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辅助设备,可以达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课仅凭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并在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兴趣十足、乐此不疲。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要喧宾夺主,避免过分强调课堂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课堂教学重点。比如,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放映动画视频,其结果势必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既要“巧”,更要“适”,即不仅要发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效用,更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重要作用,确保高中地理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经由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高中学生往往会形成错误的观点,即认为地理学习不如语、数、外那么重要,只是副科,因而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缺乏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务必采取相应的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利用中学生所了解或熟知的生活现象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运用于生活”,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季风环流》这一章节的过程当中,如果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讲授该章节时,可以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导:“同学们,我国哪些天气现象与季风有关?人类是如何利用的?”又如,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国的地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曾经去过哪些名胜古迹,爬过哪些名山?我国有哪几大名山?同学们知道山是如何形成的吗?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同学们的家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并结合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现实中去,再从现实生活中回到理论中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将地理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篇4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时,我用歌曲《东方明珠》和《七子之歌》引入,让学生听歌曲思考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离开祖国的怀抱,引出特殊的身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五、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化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学好此门课程呢?本人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使学生尽量轻松掌握知识点,我认为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兴趣,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应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气候时,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有味道.也不会觉得很难。

②是基础,难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紧扣课本,认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③是地图。让学生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喜欢地图。

二、“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作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三、“地图化”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

四、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五、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只要遇到书上有的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①填、写结合,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篇6

一、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论根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因素与条件,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医学研究观点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分为感受区、存储区、想象区、判断区。那么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就是地理信息在大脑四个功能区域不断加工的过程。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要变为学生内化的地理知识,就要靠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而大脑的活动要依赖于四个功能区的协调运作,但其中感受区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如果感受区的大门不开启,再简单的知识也不可能进人大脑。感受区只有保持开放的与外界主动交流的态势,才能带动其他功能区不断工作,从而体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人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地理学习是地理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地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师生在汲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比如教师告诉学生:“月亮上没有水。”而学生会对老师说:“月亮上可能有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了有些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新的研究进展和新的说法。双向交流不仅起到信息互补的作用,而且体现了相互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先决条件,否则上述的“作用”与“过程”就不复存在了。

二、如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正确的地理学习方式应该是由多元的、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模式组合起来的结构性的综合体。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地理学习方式。基础性地理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地理学习是为扩展知识视野而采取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培养发展性学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研究性地理学习是地理探究活动,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按行为分类,可分为自主性、互动性地理学习方式。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互动性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与交流;按内容分类,可分为理论性、实践性地理学习方式。前者偏重对原理的理解与探讨,后者强调在活动中对知识的运用,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模拟设计某一条地铁线路的活动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①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在过程中,一更加重视参与:诸如思维方式的展开,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环节,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二更加重视应用:强调学生应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三更加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②社会性。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来源于社会、社区及身边。研究过程将走向社会,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课题研究成果将不同程度地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③实践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表现在:一是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动。二是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生应根据课题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和考察,获取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三是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④自主性。选题的自主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组,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开展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指导者。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因为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

⑤乡土性。由于受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选题宜根据当地(即乡土)的实际来进行,有利于收集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到学生年龄、时间、经济、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地收集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容易做到,研究成果容易被当地相关部门认可和采用。  ⑥创新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尝试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⑦综合性。学生在多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知识,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地理研究性课题虽然需要学生以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为主,但因为地理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关联性和交叉性,因此要求学生灵活利用各科知识,综合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⑧合作性。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课题组一般由5—7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为指导教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默契程度。

可见,多元学习方式能够满足各种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改变过去单打一的学习方式。另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变“师讲生受”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以及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什么是人们已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用实验来检验人们已知的东西、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诉他人。探究是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来学习科学,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当然,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三、教学案例

案例一: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环境的态度。

展示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讨论:这幅漫画有哪些寓意?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多少与深度,在表述这些环境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供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关心程度、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一幅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漫画,并说出寓意。学生表达的想法,是评价学生对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依据。

案例二:在教学“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1)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

(2)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

(3)南极洲景观图片;

篇7

一、提高自身本领,做学生值得信赖的教师

当然,要作一名好的高中地理教师,光靠情感是不行的。教师还应多与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既要精于教学,又要精于教育,架起师生心灵彼此沟通的桥梁。高中地理在很多高中并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其原因除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以外,还和很多地理教师的本身教学素质不过硬有关。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地理新知识,不断地进行地理实践,获取广博的地理知识,作一名博学多才的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通过受到领导和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提高本学科的教学在学校和学生中的地位,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学识丰富,而且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热情高,容易接近,有求必应。能够与学生形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想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激励下愉快地学习和提高,首先,教师要有授人以渔的办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付出能够使其得到真才实学,能够明显地提高学习成绩,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这样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经常和学生谈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感受,包括对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关系的看法和体会。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从而使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四、注重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等,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但中国,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渗透教学来实施环境教育的。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和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与环境教育联系紧密,承担着环境教育重任,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一大平台。另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囊括了近70%的环境教育知识。由此看来,高中地理教学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丰富的环境教育材料图片来演示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例如,在讲解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一段录像:清澈的小河,茂密的森林,成群的牛羊,烂漫的鲜花,肥沃的土地……紧接着,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场,开矿放牧,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森林变成了荒漠,满眼都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和贫瘠的土地。丰富的图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除此之外,还可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角色利益出发对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材中有一活动题,讨论“是否赞同大力提倡发展私家车”。在讨论中,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角色,如普通市民、高层收入市民、政府官员、汽车制造商,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讨论。结果,普通市民:不赞同,私家车增多,可能造成城市交通拥挤,污染环境;高层收入市民:赞同,出行方便;汽车制造商:赞同,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部门:提倡适度发展。通过讨论,学生可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2.对有争议性问题展开讨论

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内容对比研究中发现,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是现行教材所缺乏的。然而,世界上的事物复杂多样,许多事物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都有益,也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讨论能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在对这类话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内部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为辩明自身观点,学生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立足论点,找寻本观点的论据,以反驳对方。例如,开发荒岛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方认为,荒岛开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另一方认为,荒岛开发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岛上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双方各持论点,展开激烈的辩论,既可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开阔学生思维。

篇8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它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更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不断的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正确使用教材的反思

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方面较旧教材更为零散,这就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怎样建立知识体系和网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删减了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图表,但是课堂的活动量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是我们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而高中地理的难度则越来越大。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因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助教、探究、模仿等等。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二课时,确立的重点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看书、填表,然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再分组讨论,再由各组的代表提问并由其他的学生来解决,如果解决中有困难的.由教师来帮助解决。最后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

二、突破闭合式教学的反思

以往的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的好处。

三、教学氛围的反思

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检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梳理和与学生的沟通。因此要注重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可以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轻松愉悦,进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四、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

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一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生创新思维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例如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们应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篇9

【关键词】学法;学生;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素质教育方面,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应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带知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必须教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地理的方法,形成独立获取地理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兴趣、能力、意志和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应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在改变传统教法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强化自学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地理的能力。

1. 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地理,乐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地理更有其特殊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情感激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好地理,教师须先爱之。课堂上,教师对地理热爱的恰到好处的流露,可化作对学生的巨大激励力量,能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2)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一学科优势,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美。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诗歌等来描述地理现象。要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幻灯、录像或电影,把广阔而遥远的地理空间和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出去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和欣赏自然的同时,乐于学习地理。

(3)常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太阳升落、月亮圆缺、昼夜更替等及采购物品的学问,乘坐火车的知识……地理教材几乎每一章都有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4)让地理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教师应努力营造欢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教师应讲求教学艺术,教法要灵活恰当,语言应风趣幽默,争取使每一节课都有兴趣出现。

2. 鼓励“参与”,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纵学习行为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课题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计,直到教学评价过程,凡是学生能够参与的都让其参与。比如:教师可对教材每一章,每一单元,乃至全书的教学课题进行筛选,看哪些课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哪些课题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哪些课题必须由教师详细地讲述或讲解。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只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或对地理学习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控。即使是难度比较大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必须由教师讲述的内容,也应该使之问题化,先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看能否找到自己解决的途径,然后再由教师排难解疑。

3. 有序训练,使学生会独立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种地理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

(1)地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各种阅读方法。适合地理特点的阅读方法: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的方法:包括边看书边看图的图文配合法;将所学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的“图象巩固法”,将地理数据或地理事物描绘成图的“图文转换法”;就地图上所示的地理特征的“读图分析法”;将地图分析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归纳的“读图归纳法”等。②比较法:学生阅读地理读物,为了获取地理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就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比较鉴别,抓住其主要方面和主要特点;为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更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诸如列表比较、统计比较和地图对照等是地理比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③分析、综合法;地理综合性强,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地理的学习和研究。

(2)地理观察能力的训练。经验表明,没有经过观察训练的学生会对事物视而不见。即使天天看到的东西,也说不清它的外形特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及观察对象,运用相宜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按顺序观察抓住重点或特征、比较观察、全面观察等方法。

(3)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记忆的规律。如记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记忆与理解的关系;记忆与时间的关系等。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意义记忆的各种方法:如“联想记忆法”、“把握特征记忆法”、“分类归纳记忆法”等,还要学会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如运用谐音、象形等帮助记忆。

(4)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地理教材中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地理事物的发展和运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充满了唯物辨证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发掘出来,加以运用,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强化管理,加大对教材实验的力度

篇10

【关键字】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 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并有个人参与。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

2. 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兴趣是位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大量彩色插图分布其间引人入胜。内容简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生话,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地理。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导课激“趣”。在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学习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激情想象,还可以把要讲的知识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即导课唤趣。例如在讲“东南亚”的教学导语:同学们,在五一黄金周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到新马泰旅游,老师这次也想到那里去,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准备什么样的衣服?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到达那儿?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求这一节的知识了。

2、教法激趣,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具、模型演示、动手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②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将“神六”的凯旋而归,融入到课堂上,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神六”在哪里起飞?(酒泉)2、酒泉在哪个省?(甘肃省)3、甘肃省的简称、省会是什么?4、“神六”着陆地点在内蒙古高原,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即联系了实际,又巩固了所学知识。③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白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实际意义。如暑假将至,让学生设计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日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览,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

3、利用新教材的图表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课改的理念就是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教材中的图表在这方面进行了刻意追求。新教材的图表数量增加了。除地图外,有统计图、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表格类曲线图、柱状图等。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利用地理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发展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图像在过去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基本的地图技能,在综合题中往往得分不高。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新教材的阅读材料与活动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11

1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兼容。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征。两门学科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两大性质区域性和综合性就形成了“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的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时序性明显,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就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由于这种性质上的区别,人们长期把历史和地理分开,习惯了分科的思维。或者是一些倡导“史地不分家的”的背后也只是把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强加在一起,使历史、地理这两个学科貌合神离。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中将地理学定义为“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指出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之一是“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这说明,地理学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应该学习历史学科的时间视角,以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思维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综合学科思维的方式解决地理问题。

2历史思维中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1从时间维度上看地理演变: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对历史思维的论述中历史具有按时间顺序的思维,从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可以看出时序性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重要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历史课程应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区域性。这就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主要是从空间的维度分析地理现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思路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了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所以地理要素采用了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而地理事物和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同一时间地理事物和现象也具有地域和空间的差异,教师若能引领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来分析、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重新组合知识,把握知识脉络,理清知识结构。

在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区域与人口中的人口与民族这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在教授这节课时教师应以空间差异为横坐标,以时间差异为纵坐标。平常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从世界的全局的观点看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一般会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空间线索上看: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二战后,而在授课的时候也要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线索是: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缓慢,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较快;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缓慢。表1

2.2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生动地理课堂: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中,将历史知识落实在教授相关的地理知识时,能够活化课堂,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国地理农业发展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的知识,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因此,就可以运用古代史中对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态,产生原始农业的环境和原因切入讲解,从而引导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篇12

一、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

长期以来,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被迫顺从学科专家的权威,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而要很好地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地理课程资源和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前者如地理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专用地理教室、天文及气象观测场馆等;后者包括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居民小区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为标志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异军突起,并以其传输快、信息量大、能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而倍受关注。

地理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由“学科中心”、“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精神。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摒弃过分依赖书本单一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将原本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演绎的更加有声有色。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不仅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起着重要作用;更对学生能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当然,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是要否定课本知识,而是要反思我们使用课本知识的方式和过程,能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能够放飞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二、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

作为知识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结果的知识,一般把它称为“内容知识”;另一种是关于自身怎样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的知识,即“方法知识”。

(一)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学科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

例如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世界地图和某区域地图分析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请学生阅读有关该区域的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等资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学习,由学生归纳出该区域自然条件与经济人文状况之间的关系及该区域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例如: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篇13

关键词: 薄弱学校 地理新课程标准 现状 应对策略

贵州省初中地理新课改已经进入第二轮,经过广大教师第一轮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改革的步履是艰辛而富有成效的,为第二轮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基础。说艰辛,是因为我省薄弱学校普遍,现状不容乐观;说富有成效,主要是课改教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薄弱学校也能搞好课改的宝贵经验,为第二轮课改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策略依据。

一、学校现状分析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达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

1.学校硬件设施薄弱

我国各地普通初中学校教育资源的各种具体资源分配中存在明显差距。以我国各省区市在2003―2006年间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计算机台数,从距平值、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五个差异指标来分析各地学校教育资源的占有情况看,贵州无疑是全国倒数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我校地处县城,但教学设施依然薄弱,29个初中班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挂图等地理教学仪器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农村学校。

2.学生认知能力薄弱

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年龄普遍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弱,对地理教学极为不利。

3.学生学习习惯薄弱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小学升学考试形同虚设,许多小学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习惯培养不够重视,致使不少成绩差的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进入初中后自然带进班级,影响教学。尤其是地理学科,我区只作为毕业会考科目,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所以学生不够重视。

4.学生语言交际薄弱

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不喜欢发言或是很少发言,即使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探究,他们也只埋着头,就怕老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所以在农村开展探究式学习真的很难。

5.学生生活体验薄弱

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思考,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志和能力。今天的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迫使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自由的时间。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6.教师课改认识薄弱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省教师普遍有三大困惑。

困惑一:发达地区学校多运用教学设备、仪器、自制教学模型等非常规手段进行教学,而我省许多薄弱学校都达不到这样的硬件要求,非常规手段教学怎么办?

困惑二:新课改多采用探究式教学,往往一个很常规的地理问题,例如洋流、水循环问题真的需要花5―10分钟这么长的时间解决吗?有这个必要吗?都实行新课改了,还需要分快班和平行班吗?学优生还需要培优吗?后进生还需要补差吗?

困惑三:如果每节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够用吗?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完不成怎么办呢?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了谁负责呢?

二、应对策略

1.转变自身观念

许多老师在新课改实施中提出:像我们这样在一个信息落后、交通不便的小地方,如何开展新课程教学呢?质疑之声、畏难情绪不绝于耳,客观上严重阻碍到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实课改不分地域、不分条件,关键是要找出适合自己学校、自己地区、自己学科、自己学生的课改新路。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只有一名师范类本科学历教师,成绩连续十年全县倒数,几近面临合并拆校的困局。1997年,在新任校长崔其升的带领下,杜郎口中学背水一战,坚决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他们并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习的材料就是书本、导学案。但就是这些看似非常传统、原始的手段、设备,却创造了教育界的“奇迹”。学校升学率从以前的排名垫底上升到全县前列,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杜郎口中学成为全国课改的领头羊。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天都有上千人,教学区内、报告厅内甚至校园内,几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抱怨条件不好、抱怨学生不好,不如踏踏实实地坐下来想想招。如地理教学,先进技术并不能确保新课改,关键是理念的转变,具体策略的探寻。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策略、学科知识等的积累上。李家清教授有句名言:“有为才有位。”从提升自身的素质做起,勇敢地面对挑战,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2.合理挖掘身边资源

凡事有利有弊,经济发达更多影响的是硬件、信息方面,但是就探索、思维而言是没有区别的。同时,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不都是原生态地理研究原始资料吗?对比大城市被现代建筑材料包围的师生们而言,我们不也占了优势?说到底,新课改强调的是理念,重视的是学生。你要给学生的,是适合他自身发展的思维方法理念。若照搬,不仅仅硬件设施跟不上,更很难适应学生的需求,而脱离学生的实际,就本末倒置了。新课改要求贵州老师逐步把教材中的例子本土化,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多学多思多琢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而高效的课堂。

3.自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错误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传统的地理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某种既得的现成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展的过程。加之教师对知识的咀嚼过细和一言堂,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时空和问题,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学习。其实地理就在学生身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因而有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树立信心

篇14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关系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有效的前提保证。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一是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二是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是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等等,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实施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