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审计方法范文

高标准农田审计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审计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标准农田审计方法

篇1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我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由副县长周世育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县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专门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室内各项制度健全,并抽调6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编制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负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本着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全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和实施意见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县集中统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小组集中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采取分线进行工作衔接和项目申报,分块运作实施,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发展,整合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

1、资金整合情况

2011年我县积极组织项目编制与申报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共计3138.8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45.8万元,小农水资金1750万元,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面积2.1万亩。

2、项目运行情况

我县成立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后,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财政、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县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指挥分部,任务完成情况与指挥分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县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现。

3、资金管理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统一监管。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工作宣传情况

篇2

[关键词]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TF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简称“高标农田建设”)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重点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监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实时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分级审批和监管,也不利于存档、汇总和报备。针对目前高标农田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如何实现建设任务、项目进展、资金去向的实时动态掌握?如何解决省级人员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对全省高标农田建设的全程实时监管?如何解决市县项目范围重叠、实施项目进度监控与上报?基于以上问题,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引入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制订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填报、分级管理、多级共享的对下监管和对上报备,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信息。

2 系统设计与功能特点

2.1 系统设计

系统体系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依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系统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安全体系下,结合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构建统一的土地开发电子政务与空间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建立系统的设施层、数据层、地图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表现层,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1)设施层

网络体系、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建设按照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原则,尽量考虑运用各类现有的设施与设备,只对部分确实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少部分设施进行升级。

(2)数据层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将数据分成关系型数据源、非关系型数据源。关系型数据源包括系统元数据库、字典表、系统表、各类业务专题数据库表等。非关系型数据源包括各类文档、图片等。业务表包括年度计划、项目、规划编制、中介、用户等专题数据库表。

地图服务层

在数据层上进行地图服务的,供系统业务逻辑和应用层功能调用。的地图服务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项目范围等。

业务逻辑层

处在数据之上、应用表现之下的系统业务层,主要用来实现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目录服务、工作流引擎、安全验证、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表现层

处在最上层的应用表现层是业务功能的最终交互终端,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规划编制进度管理、月报管理、中介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接口开发与集成、系统后台管理等。

2.2 系统功能特点

本系统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术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具有执行效率高、易用性等优点。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

系统利用GIS成熟的数据共享及互操作技术,实现项目区在“一张图”上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通过信息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系统自动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分析,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4、图形化管理,解决数据规范与统一问题。

通过统计报表与图表的联动、项目范围自动生成与重叠检查,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据的规范与统一问题。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与定制应用

为实现对高标农田项目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本系统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任务。实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规范业务流程、跟踪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设计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设计器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从而产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运行的业务流程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种很轻便的客户端技术,只要客户端安装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术,而目前世界上95%的机器上都安装了Flash播放器。Flex项目最终编译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节码形式运行的,其执行效率远远高于浏览器解析执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对比其他技术实现的流程设计器,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右侧的操作导航来进行流程各个组件的创建,如拖动缩放工具条,可以缩放整个流程查看界面,点击“选择”按钮则可以选中节点或连线,点击“节点”按钮则可以在左边的画布中增加一个活动节点,点击“连线”则可以增加一条迁移线,如果用户需要删除流程的节点时,则点击选中需要删除的组件,然后利用键盘上面的Delete键就可以删除组件,如果用户无意做了错误操作,则点击“撤销”按钮撤销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钮返回上一操作,整个流程设计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流程保存。整个过程基于可视化操作,简单明了,用户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将会生成相应的xml文件,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将流程配置保存到数据库,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监管是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与GIS空间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地块信息、空间分析服务等云服务资源,开发对地块坐标等空间信息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接口,与可视化工作流、定制应用等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实现项目地块在地图上的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同时具备地块空间信息的属性信息检查、逻辑检查、空间拓扑检查,实现空间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接口和与其他模块交互操作的应用接口,强化空间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张图”监管在实现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统一坐标系统的确定

坐标系统是GIS图形显示、数据组织分析的基础,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标投影系统对于GIS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空间数据由各县级单位生产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统,且广东省包含37、38、39共3个投影带号,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来存储和显示数据。系统开发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实现了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与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的坐标正算与反算。

2、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项目管理的地图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编程接口通过继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类,重写该类的Initialize()与GetTileUrl()等方法实现了对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嵌入式调用。

3、空间数据的检查与提交入库

用户在客户端导入项目空间数据之后,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提交至服务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务端将数据检查后分类存放入空间数据库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提交,可以使该工作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减少客户端压力与节约用户时间,并且实现较为全面的空间数据检查。

4、图形应用接口与交互

地图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接口供项目管理模块调用,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模块对于图形的多种操作。在地图管理模块中对其他模块开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传入参数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图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其他必须与可选参数,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实现对参数的解析与操作的实现。

4 系统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从总体功能结构上分为基础框架、五大业务功能、后台管理、接口开发、项目范围检查工具等模块。

1、基础框架平台是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根据统一数据库、地图服务、工作流引擎、权限控制、接口集成、标准机制、网站服务等7个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平台各个子系统模块的数据及资源共享。

2、五大业务功能。年度计划管理、高标农田项目进度管理、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度管理、高标农田项目月报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组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功能。

3、后台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区划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以及业务账号管理、用户管理等业务数据管理。

4、接口开发。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部报备系统对接接口,实现与国土资源部新版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项目报备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将本系统涉及的报备数据按条件、批量导入、导出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间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或撰写整理文字报告。

5、项目范围检查工具。对各类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是否重叠进行检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标导入:读取、导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标文件,自动生成图形。当坐标系统不一致时,自动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范围审核:对导入的项目空间范围进行叠加检查,包括与已有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基本农田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叠加,检查是否有重叠。截图打印:当有重叠发生时,对当前项目范围进行截图、打印。

5 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支持。该系统解决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实现任务进展、资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监管的问题,为高标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为职能部门大幅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项目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育鹏,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4).

[2] 胡存智. 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3).

[3] 张凤荣, 郧文聚, 胡存志.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J]. 资源科学,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艳华, 宋明义,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2(02).

[5] 陈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农用地等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6] 兰小机, 刘德儿. ArcObjects GIS 应用开发-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铜. 基于ArcEngine的GIS软件框架建设[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门经典[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马建辉, 吴克宁, 赵华甫, 等.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10] 颜国强, 杨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11] 彭强勇, 周卫, 张彦彦,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图整饰功能的实现[J]. 现代测绘, 2007(04).

篇3

关键词: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

一、项目实施情况回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镇主要对项目区进行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工程改造。

1、水利设施建设。(1)新建灌溉泵站29座310千瓦,排涝站2座40.5千瓦,总投资157.74万元。(2)新建衬砌渠道66.91公里;埋设地下渠道2.87公里;总投资440.87万元。水利措施合计投资为633.15万元。

2、农业措施。(1)新建机耕道路35.4公里,机耕桥5座,总投资529.99万元。(2)良种仓库400平方米,良种晒场300平方米,总投资25.94万元。农业措施合计投资为563.32万元。

3、林业措施。营造防护林150亩,总投资20万元。

4、科技推广。(1)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受训人数200人次,投资3.0万元。(2)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两个①在金明村建立400亩优质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面积2012亩,形成了良种引进、品试推广一体化,投资25万元。②在茜墩村建立百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核心区面积达到150亩,辐射区面积达300亩,总投资29万元。科技推广合计投资57万元。

5、其它项目支出86.44万元,其中勘测设计费48.4万元,监理费19.98万元,管理费用6.05万元,工程管护费12.1万元。

金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水利、农业、科技、林业措施等软硬件工程建设实际总投资136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10万元,村自筹资金150万元。

二、项目取得的基本经验

1、及早谋划 破除瓶颈。农综开发看似简单,“上边给钱、下边干活”,其实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能提前预知准备,届时将会措手不及,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贻误整个示范工程的进展,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我镇农综开发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村干部一起专题讨论研究,罗列了一系列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譬如各项水利设施选址放样,窨井垒好又毁坏的问题,路沟挖好又被埋问题。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相应的问题,就能做到胸中有数,忙而不乱,使工程顺利进行。

2、统筹安排 提高效率。农综开发具有自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如植树往往要在春季完成。田间施工要在秋后水稻收割之后开工。我镇在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统筹安排全年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春季和秋后的两个突击施工战役,做到了全力以赴,抢抓时机,攻坚克难,科学调度,现场指挥,突击实干,有序建设。

3、上通下达 共克难关。当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将问题报告给有关责任人,再认真研究,解决困难。有一次,村里负责监督工程的一位老干部,发现修筑的渠道质量有问题,不符合要求时,及时向村主任反应了该情况,村主任又向镇相关工作人员汇报,通过层层上报后,第二天,负责农业的陈镇长和县农综办领导,一起来到金明村实地查看,现场督查,指出不足,当场责令解决。同时,再次明确合同要求,晓明利害,指出施工问题的症结,提出新的科学的建设方法和施工标准。

4、完善制度 严格管理。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我镇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项目区村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按时足额配套好项目自筹资金。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1、项目规划前瞻性不够。由于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受到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面积广等客观因素限制,加上相关人员受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致使整个高标准示范项目中的个别子项目在工程设计的规格尺寸上与项目区实地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发挥设施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标准示范项目效益的发挥。2、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民对农综开发建设的优越性认识不充分,其中,部分水利工程专用了一定农田,极个别农户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难免给项目建设来一定困难,拖延了工程建设进度。3、建后管护较差。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群众和干部对管护认识不够,且缺乏较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例如:春季打造好的路树框架,到冬季已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有的路面被毁、有的路沟被填、有的树木被折、被拔等现象。4、林业措施完成率不高。由于今春天气反复无常,雨水较多,拖延了工程进度,导致错过绿化植树季节。

四、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1、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县、镇、村三级部门的日常工作。落实一定的管护资金,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由于农综开发建设项目具有类别多、质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基层业务人员少的现状,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第一,建立考察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周边市、县学习考察,以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第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业务研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规划设计业务人员视野,丰富知识,让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跟上新时期对农业开发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创造条件,让更多专业人员能够进入到农业综合开发系统中来,为提供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奠定人才保障。

篇4

张家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势平坦,沟道纵横,共设8镇1区,全市国土面积986.73k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04hm2,圩区面积4.18万hm2。2010~2012年,张家港市开展了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投资1.6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0.18万hm2,建成电灌站120座、防渗渠道156.53km、过水涵洞1025座;治理圩区2.64万hm2,建成各类排涝站68座、圩口闸27座、圩堤8.99km、信息化管理中心3处。2013~2015年,张家港市又开展了第五批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计划投资1.61亿元,对全市10个项目区内的0.45万hm2农田和0.64万hm2圩区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2存在问题

张家港市在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考虑到镇(区)出资和拆迁清障等环节,为便于协调,由各镇(区)成立项目法人,市水利局负责指导和督促,尽管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2.1镇(区)项目法人管理水平不一,个别镇(区)明显薄弱

有的镇(区)项目法人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标准与要求有差距,工作走流程,具体管理细节不到位。如:对设计图纸、招标方案缺乏有效审核,造成施工变更多,参建单位数量多且难管理,同时对项目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对参建单位的人员、质量、进度、安全缺乏有效控制。

2.2参建单位工作态度和管理水平不一,个别单位存在挂靠转包现象

监理、施工单位中标后,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单体小、结构简单、易于管理为借口,管理人员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到位,个别施工企业甚至在中标后直接将工程整体转包给个体施工队伍,从中收取管理费,却没有一个公司人员参与管理。个别监理单位,过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到场监理人员少,吃、住、行均要依靠施工单位,不能公正有效履行监理职责。由此造成个别工程开工无施工方案,施工不规范,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工程进度、资料收集拖拉,档案资料不规范等种种问题,影响工程验收和使用。2.3工程运行管护机制不完善,对农田灌溉工程重建轻管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排涝站、引水涵闸,有一套较为齐全的运行管护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但对规模较小的农田引排设施和灌溉设施,却在建成后直接交给村里负责管护,没有一套完善的管护制度,存在产权不明、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使得管护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影响工程使用和效益发挥。

3工作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利用第五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契机,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全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方法。

3.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规范建设程序

2013年6月4日,张家港市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同意成立张家港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批复》(张政复〔2013〕22号),成立张家港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简称“市指挥部”)为全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市级项目法人,下设前期、工程、财务、综合四个组,负责全市农村水利项目前期的方案申报、任务分解、工程设计、工程招标,以及项目实施中的建设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信息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并要求各镇(区)相应成立镇(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简称“镇(区)项目部”]为“市指挥部”的现场管理协调机构,在“市指挥部”指导下,负责做好辖区内项目前期的征(租)地、拆迁清障和地方协调工作,做好镇(区)资金的筹集和工程下拨资金的审核,协助“市指挥部”抓好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档案管理,并对工程质量、安全负主责。同时,依据《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细则》(苏水规〔2011〕1号),出台了《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张水规〔2013〕1号),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的同时,还需向市水利质量监督站申请质量监督,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实行工程跟踪审计和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等。

3.2完善机制,加强考核,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方案设计的审查,由“市指挥部”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设计图纸、重大设计变更等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实施。二是加强招标工作管理,“市指挥部”会同“镇(区)项目部”对工程分标方案进行审核,考虑到施工单位管理方便,一般要求每标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做好对招标编制的招标文件和招标限价的审核,针对现场监理单位总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安全员不到位问题,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每人1天不到岗罚款2000元。三是加强工程检查、检测和考核,为做到对原材料、成品、设备严格把关,供应厂商要报“市指挥部”审核,由“市指挥部”、“镇(区)项目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组织进行考察,并经第三方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场,采购合同需报“市指挥部”备案,同时“镇(区)项目部”负责对发票、进货单和产品的核查,杜绝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利用微信平台加强监管,并要求监理将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施工情况实时反馈给“市指挥部”和“镇(区)项目部”。对于水下工程,必须经“市指挥部”和市质监站验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市指挥部”还通过参加每周工程例会,不定期抽查现场和资料,听取监理单位、质监站和农民义务监督员汇报,以及安排“镇(区)项目部”对监理单位人员、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考勤等方法,及时掌握工地管理人员出勤、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生产、资料整理、文明工地创建等情况,对管理人员不到位的参建单位严格执行处罚,并将检查和处罚情况不定期在全市通报。同时,为了加强对施工单位管理,还将施工单位履约情况纳入了苏州市水利局的季度考核中。

3.3规范流程,强化审核,加强资金管理

建设方案申报前,要求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向张家港市水利局、财政局书面承诺计划建设内容和愿意承担的资金金额。实施方案审核批准后,张家港市水利局做好各镇(区)建设任务的分解和建设资金的分摊,并以文件形式下达,市财政局负责在文件下达后3个月内按每月30%、40%、30%的比例,将中央、省、市及各镇(区)承担的建设资金收缴到位。建设资金实行市级财政报帐,为加强对施工单位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资金执行月支付50%,完工验收支付至70%,竣工验收支付至80%,满1年保质期无质量问题支付至100%。先由用款单位提出用款申请,经监理单位和跟踪审计单位审核后,再由“镇(区)项目部”和“市指挥部”审核同意,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并以文件形式告知各相关单位及参建人员。“市指挥部”不定期检查参建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杜绝帐目不规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3.4完善制度,加强管护,发挥工程效益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正常效益,2014年,张家港市利用被列为2013年度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用于维修养护试点县的契机,投入624万元,对全市4.18万hm2圩区内的防洪除涝设施和第二批重点县项目区内的0.18万hm2农田灌溉设施进行管护。同年9月和10月,分别出台了《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办法》(张政发规〔2014〕9号)和《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张水建发〔2014〕36号),从建章立制入手保障了管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在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圩区防洪除涝设施定性为公益性设施,明确管理主体和安全责任主体为镇(区)政府(管委会),水利站受镇(区)政府(管委会)委托进行管理,日常运行管护由水利站委托个人或专业队伍负责,重大维修通过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费用由镇(区)政府(管委会)承担,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农田灌溉设施定性为生产经营性设施,明确管理主体为村经济合作社,因为土地已经流转,日常管护由村经济合作社委托经营者直接负责,大的维修由村经济合作社通过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水利站做好技术指导,费用由村经济合作社承担,镇(区)政府(管委会)财政和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各级管护资金均依据考核结果下发。2015年,通过加大管护试点工作的力度,明晰设施产权,总结管护方面好的经验,制订合理管护费用标准,为下一步将国土、发改、农委实施的农田灌溉设施全部纳入管护范围,实现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全覆盖打下基础。

4结语

篇5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1.75亿元,支持宝坻、蓟县、武清、静海、宁河等5区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其中,武清、静海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天津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扎实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的方案审查、资金整合、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各重点县也相应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落实、资金筹措、工程推动、施工监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工作。项目乡镇负责自筹款的筹措、施工协调,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足额落实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点县已累计下达资金28185.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100万元,市财政8000万元,区县财政4353.15万元,农民自筹5732.58万元)。第一批重点县宝坻区三年建设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并通过总体验收,累计完成投资827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市财政2400万元,区财政915.27万元,农民自筹2559.58万元)。第三批重点县武清区2011―2012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133万元。

(三)着力强化资金监管。宝坻区制定出台了《宝坻区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区水务局设立了资金专户专账,并设专人负责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财政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在项目建设期内分期分批及时拨付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乡镇自筹部分,由乡镇在工程开工前足额缴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单项工程竣工后,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拨款申请,经工程所在乡镇核实,经区财政局、水务局同意后,据实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拨付形式试行区级报账制,报账资金票据一律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经宝坻区审计局审计,重点县建设项目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天津市严格实施计划审查、严格遴选施工队伍、严格把好材料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宝坻区建立巡视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艺、操作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每个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然后由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复检合格后,局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及区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终验,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宝坻区将经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项目所在镇村管理,产权归项目所在村集体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层次落实管护责任,将农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确的机井、扬水点、地下管道、防渗明渠等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成立灌溉小组110个,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节约用水,部分项目区还结合工程建设,安装灌溉计量水表,积极探索水费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计量收费。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水务局、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项目区县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细则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以低压管道、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累计达到393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宝坻、武清两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宝坻区为例,该区通过三年重点县建设,共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亩均节水100方计算,共可节水1849万方,节电56.5万度;通过衬砌防渗渠道和铺设低压管道,减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积,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节地1.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6.5万公斤,新增粮食作物产值822.4万元,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64.06万元。此外,项目建设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储量和河道流量,稀释了排泄河道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改善了水体环境。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团结。

三、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资金项目实施顺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4500万元,全部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天津市财政局、水务局按照财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选择蓟县、宝坻、武清三区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4个村,新打及维修机井289眼,新建泵点60座,铺设低压管道350.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改善节水面积0.2万亩。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资金项目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通过市水务局、财政局的联合审查,并报水利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拨付三区县,累计完成投资900万元,打井15眼,建设井房25座,开挖管道沟30公里,购置低压塑料输水管材50公里。预计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议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亿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结构而言,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天津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此次调研的宝坻区和武清区都是天津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宝坻区耕地面积1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8.4万亩;武清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资源紧缺实际,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在建的蓟县、武清、宁河、静海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依托,积极统筹整合资金,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开展防渗渠、低压输水管道、微喷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对现在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连片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区建设“一个示范点、两个联系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示范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天津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二)以节水促发展,支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耕地增值,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6

我国最早的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但现代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国内关于土地整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理论体系不够成熟。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管理工作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6]。解放初期的土地整治主要是调整土地权属、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治理南方水土流失、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等。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正式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新一轮的土地整治工作才开始。为了协调人地关系、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国家先后制定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目标和“占补平衡”的政策,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来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入21世纪,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模式、方法不断增多,内容也逐步趋于全面。国家先后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等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此外,各地方结合自身情况又制订了许多制度规范,为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前期的土地开发整理只重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面积,而忽视了土地的生态效益和质量,后期的土地开发整理逐步重视土地的生态景观功能和耕地质量,力求实现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1年,总理提出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建成2667万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此,国土资源部特颁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2013年11月,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土地整治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对土地整治的验收、监理等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土地整治制度建设正在不断趋于完善。我国台湾地区把土地整理称为土地重划,其主要实施依据源于《农地重划条例》,它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方法和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2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山地面积占61.7%,丘陵面积占30.8%,宜耕平地面积仅占7.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素有“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由于近年来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面积不断加大,导致耕地资源奇缺。为此,贵州省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土地整治项目以扩充耕地资源。通过土地整治为今后规模集约化的农业大生产搭建平台[7]。至2012年底,贵州省石漠化治理面积逾100万hm2,森林覆盖率提升20多个百分点[8]。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以及土地整治专题资料,2001-2012年,全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6.79万hm2,累计开展土地整治项目13000多个,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11.99万hm2,总体完成了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在开展整治项目过程中,贵州省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土地整治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为进一步推动贵州土地整治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和技术支撑,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如《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贵州省财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等。从项目选址到最后竣工验收都有一系列规程制度管理。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从2011年3月1日起,《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在全省正式施行,贵州省土地整治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9]。贵州省制订的《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指出贵州省2015年将建成40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此,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拟出台相应规范指导省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开展。

2.1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和项目公告制度

土地整治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法人,根据项目级别,一般情况下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国土资源局承担,其职责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资金筹措和使用等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项目施工之前由承担单位项目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项目公告内容:项目名称、位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项目总投资、土地权属情况及负责项目各阶段的单位等。

2.2实施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以及合同管理制度

所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工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和单位一般采用竞争性谈判确定。各级国土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工程施工招投标方案,在报经上级监督部门批准后工程施工招标公告,在公证、纪检、监察等监督单位的参与下,举行公开招投标,从而确定项目工程施工单位。项目法人与中标施工单位签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项目承担单位、实施单位、施工单位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由双方以合同方式约定。项目资金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支付。

2.3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土地整理监理是指监理方受业主委托,根据土地整理的相关要求确保土地整理专业化的外部监督管理活动[10]。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每一个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建设监理单位。通过工程监理能有效地控制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投资,能高质量地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及协调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

2.4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国土资源厅专门编制《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办法》(试行),对竣工验收的各项内容有详细规定。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行分级验收,验收分技术评定和结果确认2个阶段进行。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有验收权的国土资源部门进行验收。市级项目和省级项目验收前,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经过初验,要抽查60%以上的工程量。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执行情况,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资金配套与使用情况、土地使用管理与工程管护措施,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

2.5实行监督检查制度和资质备案

国土资源部门是土地整治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事故、质量缺陷有权检举、控告以及投诉。国土资源厅专门编制《贵州省财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对经费进行管理,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财政性资金的项目安排及有关经费的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土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加强审计。对于省级土地整治项目,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也要对项目进行监管。从2012年4月9日起,省国土资源厅对参与土地整治活动的各单位、公司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即所有从事土地整治方面工作的单位和规划人员都要在国土资源厅备案登记。根据贵州省土地学会公布的信息,至2013年底,全省具备土地规划甲级机构2家,乙级机构89家。根据2012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全省具有测量资质单位384家。这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管理保障和技术保障。

3存在的问题

3.1项目立项随意,公众被动参与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过于随意,缺乏科学性,政府主导色彩浓重。政府扭曲土地整理的目的,单纯地追求项目规模大,把土地整治看成是地方投资项目或换取建设用地指标的手段,而忽视了该地区土地整理是否有必要性。缺乏对群众的引导和宣传,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差[11]。项目选址、立项之前没有经过公众参与决定,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政府强制性投资行为,未体现公众意愿。虽然在规划设计时村民签署了各种意见书,但由于农村村民知识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难以体现真正的民众意愿。村民只知道这个项目已经确定要开展,需要他们签字、征求规划意见,而没有决定这个项目该不该开展的权利。

3.2资金管理漏洞多

不少土地整理项目变质,从整理土地变成修路。很大比例资金用于与土地整理关系不大的道路建设,资金未用到正题上。尤其是土地平整工程,在计算填挖方量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超限误差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精确度。在预算时部分费率的选取不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的规定[12]。另外,把乡镇政府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这不利于资金监管,不仅存在挪用拖欠的风险,还会造成上级部门监管困难等。

3.3许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土地整治项目通常都是省市一级的投资项目,且涉及耕地占补平衡,影响地区发展。专家评审时受政府的干预强,往往要承受政府方面施加的压力。尤其是在可研阶段审核制度不到位,在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基本上是全部通过,这不符合实际。在评审规划设计时,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使得规划设计不合理。例如贵州省贵定县某土地开发项目所设计的蓄水池全部规划在田间道生产道边沟上,布局不合理;一田间道最大坡度超过20%,完全不符合道路设计。设计不合理造成整治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要做变更设计,有的施工单位为避开高难度作业地段(如道路涉及大面积爆破作业)申请变更规划设计,使得规划缺乏法律效力。项目管理配套制度建设滞后和惩罚措施缺乏,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

3.4缺乏后期管理维护制度

项目往往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沟渠堵塞未及时清理影响灌溉,田间道损毁不能及时补修。项目业主一般情况下是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政府在取得业主管理费用之后,往往不再重视项目区维护。目前没有对后期管理责任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责任模糊化直接影响整理区各工程设施的有效使用年限,导致不经济现象产生。

3.5土地整治法律效力低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缺少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发挥土地整治的法律效力。虽然各省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出台了一些规范、条例,但其法律约束力不强,现实操作中缺乏强制力,对各项目负责单位没有有效规范力度,效果甚微。尤其缺少生态工程方面的规范和制度,规划设计中每涉及到生态工程就是种植行道树、播撒绿肥等寥寥几字。

4对策建议

4.1建立一套系统的土地整治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专门的土地整治法规。高效力的规章制度是高质量执行土地整治活动的前提。我国是法治国家,法制化的土地整治使得规划、管理等行为更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整治管理的主要依据。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尤其是要加强项目监理体制、资金审计制度,确保项目的质量以及资金利用的规范合理。建立项目后期管护制度,以保正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效益。

4.2建立项目纠察制度

由国土资源厅定期组织省外专家对省内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随机抽查评价。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报告、投资预算、施工质量等进行核查,并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按情节轻重追究相关单位、人员责任,对高质量的整治项目予以表扬。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学习、考核,提高行业人员素质。

4.3建立统一的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库

将历年来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统一录入专门的数据库中,内容包括项目地址、规模、参与项目的各负责单位以及项目的各相关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预算书、监理日志、竣工验收资料等。为以后的数据查询、责任追究、新项目选址意向等起到高效率管理作用。

4.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推动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的最大动力来自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规范,而非政府鼓励或舆论呼吁[13]。首先政府要保障土地整治项目基本信息及时公开,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接受公民的监督。建立畅通的土地机制,使公民的意见、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政府宣传等途径加深公民对土地整治活动重要性的认知。在全省范围内成立土地整治公众监督团体组织,对政府土地整治行为实行监督、提供建议。

5小结

篇7

【关键词】耕地;永久性基本农田;合肥市;空间布局

【Abstract】As we know, farmland is the guarantee of food and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prime land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protec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scientific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ime land 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Regarding Hefei city as the study area, we probe into the planning of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fruits of the previous efforts supported by G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ovides not only basic farmlands in quantity, quality and layout, but also new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for other similar jobs.

【Key words】Arable Land;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Hefei City; Spacial Layout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强调要求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1]。永久性基本农田,虽然只在基本农田前加了“永久”二字,但是彰显了其权威性、刚性、约束性和不可变更性[2-6]。

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指导帮助下,合肥市切实贯彻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要求,在继续稳步推进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按照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由大到小、由近到远”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

1 合肥市基本情况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期内,合肥市确保704.55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其中:瑶海区2.78万亩、庐阳区1.05万亩、蜀山区9000亩、包河区2.55万亩,长丰县154.01万亩、肥东县165.69万亩、肥西县157.76万亩、庐江县131.08万亩、巢湖市88.74万亩。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2011年和2012年,我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为704.55万亩,均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1.2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情况

按照省厅印发的《安徽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皖国土资〔2011〕417号)要求,合肥市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经内业划定、外业核实、建立数据库、自验初验,市辖四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经市级初验,划定、建库基本农田面积7.44万亩;四县一市也已形成划定、建库初步成果。市区各行政区的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万亩)和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情况是:瑶海区(2.80;2.78)、庐阳区(1.06;1.05)、蜀山区(0.92;0.90)、包河区(2.66;2.55)。

2 合肥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举措

2.1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

2011年和2012年,我市市、县、乡、村四级之间应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数量分别为9份、67份、1373份,全部签订到位。2013年,我市应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数量分别为11份、67份、1373份。自今年3月份省厅部署此项工作以来,目前市县级目标责任书已全部签订,达到了要求的序时进度。

2.2 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

2010年起,我市建立了耕地保护“三落实”工作机制。

一是,空间落实在图纸上。要求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全部划定到位,并做到数据库、图件与实地一致,实时更新。改变了过去基本农田位置不清、面积不准的状况。

二是,标识落实在边界上。已经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451个、界桩3283个。同时,要求按照“间距不断缩小,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则,每年加密,不断更新。

三是,责任落实在存折上。全国首创“基本农田五不准”印制在农户社保银行存折上的做法以来,已印制存折168万份,做到了市域全覆盖。耕地保护“三落实”工作机制的建立,在耕地保护工作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2014年3月28日,市政府印发《合肥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意见》(合政〔2014〕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件”),也将耕地保护作为“第一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求,耕地保护情况,应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及离任审计。乡镇分类考核评价中应加大耕地保护工作权重。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存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力和工作不到位、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责任追究。

2.3 耕地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质量

为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3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土地整治。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市级补助标准,经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市级补助标准提高至8万元/亩。同时要求,积极发挥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在土地整治融资方面的作用。创新土地整治资金筹措制度,在“拆旧”和“建新”地块外,引入“第三地块”,用其土地出让金先行周转拆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资金。“建新”地块出让金优先偿还周转资金。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提出积极培养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专业队伍。制定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办法。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建立原耕作层剥离、收集、再利用机制,注重使用提高耕地质量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土地肥力[7]。

2.4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2.4.1 项目实施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续建、新建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1137个,总规模85.2万亩,做到土地整治“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其中国家级项目9个,省级项目23个,市级项目46个,县级项目1059个。其中2012年启动的三个总面积约35万亩的“碧水蓝天、万顷良田”土地整治大项目,分别位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地区域、新桥国际机场区域、庐江汤池温泉旅游区区域,正在稳步推进,部分区域已经初见成效。另外,总规模10.97万亩的10个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10.81万亩农地整治均已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的14个新村,建筑总面积123.7万平方米,3个已竣工,9个主体施工,2个正在规划设计。

2.4.2 项目管理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市、县两级指挥部领导的调度、督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了责任机制。各县(市)、区和市财政、农委、水务等职能部门也按照指挥部确定的职责分工,配合推进土地整治工作[8]。比如:长丰县将土地整治和招商引资作为党委、政府的两件头等大事,实行县领导挂帅、战役式推进、曝光式摄像,明确对乡镇进行三类年度考核,一类乡镇土地整治考核占比20%,二类乡镇占比50%,三类乡镇占比70%。

三是,健全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了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行业标准。市政府2013年以市长令形式印发的《合肥市国土资源管理规定》,市政府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土地整治建设美好乡村的实施意见》和2014年《合肥市农村村庄和农田整治绿化导则》,都对项目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2.4.3 项目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维修、新建灌、排渠(管)道约2068公里,维修、新建泵站79座,维修、新建田间道路约1477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防涝面积约2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改变了农民住房破旧、布局分散、生态环境恶劣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约12万群众从中受益。

2013年,根据省厅要求,我市选取了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丰乐镇双枣村2个示范项目220个农户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在项目实施后将土地流转给了农业产业化公司,通过为企业打工和收取租金,增加了收入,群众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度较高,愿意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农户比例达到98%,群众总体满意度较高。

3 合肥周边优质耕地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举措

3.1 技术层面

一是,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审批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认真执行各项空间管制规则,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经批准确需调整的,要尽可能避让高等级耕地。十二五”期间,合肥以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构筑“1331”(“1”即优化提升主城区;“3”即特色发展巢湖、庐城、水湖等三个副城区;“3”即着力培育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巢北产业基地等三个产业增长点;“1”即创新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以前瞻性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建设项目选址(线)要现场踏勘、充分论证,通过方案比选,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

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要针对当地实际,合理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提高建设占用耕地成本,加大补充耕地项目投入力度,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调整划入的基本农田等级等于或高于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等级。

3.2 政策层面

3.2.1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和“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巢湖、庐江以及原肥西小庙、高刘的区划调整,加上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合肥的发展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亟需合理调整,需要省厅审查并上报国土部。

3.2.2 减轻“保红线”压力,试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

“保红线”压力过大,是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市规划耕地保护率高达86%,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为此,下一步我市将适时向上级申请开展新一轮规划滚动修编,拟建议省政府在逐级下达规划调控指标时进一步缓解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充分发挥我市的资金优势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潜力,在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前提下,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3 试行耕地保有量考核“量随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走”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安徽省人均耕地1.28亩,而合肥市人均耕地1.11亩,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人均水平。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压力巨大。与此同时,省内其它一些城市耕地面积大但缺少有效保护的资金和手段。如能实现我市的资金和省内其它城市土地资源优势互补,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资源调控机制,实施耕地易地补充、易地开发,即利用我市的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土地整治,用欠发达地区的新增耕地调剂我市的占补指标,将更加有力地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生态建设。而目前,省政府每年考核各市耕地保有量时,均以各市市域范围内的实际耕地保有量为考核数,这就导致通过省土地交易平台购买等方式取得的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能作为我市耕地保有量纳入考核。为此,试点耕地保有量考核“量随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走”迫在眉睫,即以我市每年从其他市购买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数为标准核减我市当年的耕地保有量,将相应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增加至出售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市。

4 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及举措

4.1 设施农用地管理方面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部、省要求,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除了设施农业附属的管理和生活用房等永久性建筑物的用地,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外,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和附属绿化隔离等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由经营者提出申请,乡(镇)政府申报,县级政府审核同意的程序和相关要求办理用地申请和审核报批,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但涉及占用耕地的要落实补充任务[9]。

31号文件明确要求,设施农业项目的配套设施用地,尽可能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和非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4.2 耕作层保护方面

因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基本农田保护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小田变大田,必然对耕地进行平整,可能破坏耕作层[10];不进行平整,直接种植树木、果林,也可能破坏耕作层;搞设施化工厂种植,对耕地进行硬化,必然破坏耕作层。我市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府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要加强耕作层剥离和保护,防止出现破坏耕作层现象;二是,严格设施农用地审批管理;三是,加强日常督查,防止在基本农田上栽树等破坏耕地的行为。

4.3 后续保护责任方面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时选择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开展成果图测绘,通过验收后进行信息报备,纳入年度地籍变更调查。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与乡镇(村)、农业流转企业等签订工程管护合同,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5 结语

通过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情况,从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质量等方面探讨合肥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举措;利用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探讨合肥周边优质耕地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举措;结合设施农用地管理、耕作层保护、后续保护责任落实举措深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及举措的合理性,争取实现划定的基本农田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同时在质量、布局都有较高的水平,为其他地区永久性基本的划定提供方法思路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丁喜莲,许庆福,魏鲁,许梦.市域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方法探讨――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4:96-8.

[2]何建立.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15:22-4.

[3]何钊,罗志端,邓丽玲.广西县级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综述[J].北京农业,2015:149.

[4]关喻洪,李巧云,孔祥斌.生态型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唐山市滦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4:74-7.

[5]刘一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化告别“摊大饼”[J].协商论坛,2014:46-8.

[6]华于东,胡全一.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江西建材,2015:214-5.

[7]周怀龙.永久基本农田怎么“划”?――就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下达访国土资源部耕保司负责人[J].国土资源,2015:32-3.

[8]杨叶,杨武年.隆昌县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1-3.

篇8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体现着科学发展观内涵

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开发方式表明,它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界定范畴。首先是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水、田、林、路实行综合治理。其次是资金来源的综合,即以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的综合投入。第三是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治理措施,实现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第四是部门上的综合,即整个工作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第五是治理效果的综合,既要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综合效果。

从实践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坚持“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开发方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整地改土,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市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4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公斤。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了产业化经营。紧紧围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先后扶持产业化项目60多个,对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了立项扶持,有效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在项目区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开展了农民技术培训。共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70多项,项目区优良品种、节水技术普及率和土壤改良率达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0%。四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植树造林105万亩,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80多元,高的年人均增收达上千元。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被项目区农民群众称为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造福后代的“德政工程”、促进增收的“富民工程”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表明,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综合措施开发治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条件同步改善,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增长的成功之路。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在农业开发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财政支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公共财政照耀农村的一束阳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

(一)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发展观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就而言,农业基础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中低产田多,抗灾能力低,产出率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急需增加投入。一是应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预算。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足额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投入形式。二是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立项投入的项目,投入机制好,且资金全部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能很好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想办但又办不成、办不了的事,农民直接受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特别是项目和资金管理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应充分利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平台,整合相关资金和项目,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各记其功,相互补项,加大对我市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效益。

(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生产要素的多样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生产成果获得的不可预测性等。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发展投入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才能取得最佳效益。一是在开发方针上,要继续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坚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开发目标上,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安全。按照我市第八期(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今后三年,全市将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累计改造中低产田总规模达700万亩,可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紧紧围绕“畜牧、林果、蔬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扶龙头、建基地、调结构,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在开发投入上,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方针,体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四是在开发措施上,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科技措施,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大力兴建拦、蓄、引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广管网式输水、咸淡混浇、膜下滴灌等节水工程措施。五是在开发重点上,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产业化经营思路,将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布局与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在开发区域上,土地治理项目,突出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先易后难,效益第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中建成一大批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集中连片的规模项目区,形成粮食生产基地。产业化经营项目,集中扶持乳品、粮油、蔬菜、果品、肉类五大产业集群。七是在开发效益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既注重开发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开发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项目区的生态效益。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要从长远着想,不急功近利,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开发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要以稳定可靠的投入体系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方式,不断增加投入力度,形成农业综合开发长效的投入机制。二是要以完善配套的技术体系为支撑。针对农业非持续发展的众多因素,突出强调农业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要以建立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坚持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协调一致的农田新格局;坚持建设规范的灌排体系和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在项目区绿化造林,防风固沙,营造适宜农作物生长小气候和环境。

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上,要突出抓好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不同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把项目区建设成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同时,要积极支持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为项目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上,要紧紧围绕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为主攻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在选择扶持的产业或项目时,要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扶持。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体现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现、维护和发展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农民从开发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中享受成果。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是农村生产力,改善的是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的是农民收入,直接受益的是农民群众。所以,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管护利用各个阶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好事办好,特别是要解决好一家一户想解决又无力解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推广培训等问题。二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筹资投劳遵循“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总量控制”的原则进行。项目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讲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安排实施项目要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结构调整要通过引导和示范,尊重农民意愿。要让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政策,坚持公开透明。三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农业综合开发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看开发的数量,又要看开发的质量;既要看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广大农民是否得到实惠。绝不提空规划,不喊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科学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好规划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制订规划要坚持“科学、务实、管用”的原则,一是摸清农业资源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找准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优势和增产增效潜力,提出开发治理的路子、模式和措施。二是以县为单位,按区域、流域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分期立项。在一个县经过若干年开发,形成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项目区,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围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进行规划,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安排建设项目。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经过深入考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开发规划。五是确定任务目标。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六是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技术论证。七是农业综合规划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八是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和范围内安排农业开发年度项目计划,确保农业开发规划的实现。

(二)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开发工作健康发展。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如何推进农业开发工作,要在创新机制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是项目县动态管理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县坚持总量控制有出有进、违规淘汰、末位暂停、奖优罚劣,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国家“倒配制”政策,调动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机制。三是竞争选项,择优选立项机制。筛选申报的产业经营项目都要经过公平竞争,整个选项目过程要经过项目申报指南、资格审查、实地考察、资产财务审计、竞争答辩、专家评审、项目公示、编制项目计划等环节;土地治理项目在规划区范围内乡、镇村之间实行竞争立项。四是项目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加大项目监督检查和验收考评力度,有力保障工程建设标准质量。五是农发资金安全运行机制。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同时,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和办法,及时发现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证农发资金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六是项目运行管护机制。明确工程产权和管护使用主体,做到责、权、利紧密结合,使用、管护、维修责任主体统一,保证所建工程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益。七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业开发坚持对年度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县级农发部门和项目区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八是责任追究机制。对项目和资金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实行责任制,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坚持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坚持求真务实,全面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在项目管理方面,一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法人制和招投标制。在编制项目计划之前,要自上而和自下而上地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二是强化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项目计划,要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设计施工,确需变更的按规定的权限和时间及时报批。三是坚持求真务实。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确保立项一个,成功一个,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实在在为项目区农民办实事。要把项目投资、建设主要内容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建成项目及时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加强跟踪监测,防止人为损坏,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切实落实“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的规定。二是坚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开发资金。三是按规定时限及时拨付资金,不滞留,不延期拨付,不用当期资金抵顶归还到期有偿资金,不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空转财政资金。四是全面推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和成本。五是进一步加强有偿资金的管理,加强对项目单位资产经营情况和信誉情况的检查审计,落实抵押担保手续,确保到期资金的回收。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日常督导工作。在抓紧好年度验收检查验收等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着重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日常性督导检查,把工作的重心前移,重点放在加强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检查、督导和指导上,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制,细化目标责任,把各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人,明确每个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狠抓落实,健全责任追究制。

篇9

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抗旱工作和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现就加强全市抗旱工作促进粮食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抗旱形势。

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对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8年实现丰产丰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保证作用。但由于农业基础差、抗灾能力弱、农田灌溉效益低,粮食生产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去年入秋以来,全市遭遇严重干旱,截至目前,全市冬小麦受旱面积达77.3万亩。据气象部门分析,2月中下旬全市有效降水仍然较少。随着天气回暖,农田失墒加快,旱情将进一步发展和加剧,加强抗旱工作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已成为当前全市上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站在讲大局、保民生的高度,紧紧围绕“保春灌、保春播、保稳定、保发展”目标,组织动员一切力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开展抗旱工作,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努力争取夏粮丰收。

二、明确任务目标。

(一)全力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平安。要把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用水放在当前抗旱工作首位。强化保证措施,科学调度水源,密切关注人畜饮水困难地区情况,制定和落实应急供水方案,确保城乡群众饮水平安。

(二)努力保证粮食生产平安。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抗旱双保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要加强沃土工程建设,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耕深翻等技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要大力开展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转化,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支撑作用。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努力保证生态用水。要在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基础上。围绕“突出泉城特色,坚持泉水终年喷涌”目标,全面落实保泉“十字”方针,强化节水保泉措施,力保泉水继续喷涌,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升我市泉水之都的乡村形象。

三、强化工作措施。

(一)实施水源开源节流。要制定完善供水保证方案和应急预案。科学调度水资源,搞好水源工程建设。针对抗旱工程规范低、末级渠系不配套、提水设备老化、渠道渗漏等问题,加大工程治理力度,积极兴建应急水利工程,加强库河灌区引水灌溉配套建设。沿黄地区要抓紧进行清淤和渠道疏通,利用各类工程多引多蓄黄河水。井灌区要抓紧维修损毁旧井,尽快建设一批新井,切实提高井灌保障能力。要继续大力建议节约用水,积极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小白龙”等节水灌溉措施。

(二)抓好麦田管理和春耕春播。要按照“科学灌溉、促控结合、镇压划锄、提墒保墒”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抗旱。要根据不同苗情、旱情、墒情,适时适量浇水追肥,提高水肥使用效率,促进苗情转化升级。要认真抓好春耕春播,做到足墒播种、一播全苗。

(三)加强抗旱综合服务。要切实加强抗旱服务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装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和设备。要突出抓好应急打井、抗旱设施维修、提水灌溉服务,确保抗旱应急所需。要强化抗旱科技服务,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送科技、送信息、送服务下乡活动,重点推广先进管理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和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扎实推进全市抗旱双保工作。

(四)完善抗旱配套扶持政策。严格落实上级抗旱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完善抗旱扶持政策。市政府确定,前期财政扶持的基础上,新出台全市抗旱补贴政策(附后)补贴政策具体实施方法,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水利局、农业局研究制定。市政府督查室、市审计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跟踪督察、审计。各县(市)区既要足额配套资金,也要出台自己的政策。

四、加强组织领导。

篇10

霜降刚过,秋种工作已基本结束。经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对今年秋冬水利工程、林业会战、秋季税费征收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六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秋冬水利工程和水费征缴工作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我县来说,水利不但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六低六足”优势的体现。近年来,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水利兴县”战略,水利设施明显改善,水利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但是,我县地域广袤、引水战线长,黄河水含沙淤积量大,水利工程维护和配套任务繁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秋冬集中安排一批影响全县大局的乡村水利工程,进一步完善配套水利工程体系,改善引蓄条件,为夺取农业丰收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今年的秋冬水利安排,着眼于形成“少用黄河水、多用河道水、巧用周边尾水”的多水利用格局,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为目的,坚持“先急后缓、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引、蓄、供、排、导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有效水源,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

(二)工程内容。今年县里统一组织实施的乡村水利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和建筑物工程两大项。土方工程包括潮河干清淤治理、马新干清淤治理、小开河北分干清淤治理、小开河南分干清淤治理、市小开河沉沙池清淤治理、下河利国群众吃水改造土方工程共6项,另外还有20*年尾欠工程,总计治理长度89.6公里,动用土方100万方。建筑物工程包括太平河导污工程和下河、利国群众吃水改造工程。太平河导污工程新建排水闸、导污涵洞各1座,投资179.56万元。下河、利国群众吃水改造工程需铺设供水管道12.5公里,动用土方10万方,总投资147.1万元,采取县乡联办,以乡为主的办法;为确保质量,县财政补助资金待工程竣工验收后再予拨付。

近年来,与县水利设施配套的乡村水利工程由于维护不到位,萎缩严重,致使水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因此,各乡镇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剩余的“两工”工日,找准制约瓶颈,搞好规划和建设,解决“干渠有水、支渠水小、毛渠无水”的局面,使乡镇工程与全县整体水利工程框架相衔接、相配套。

(三)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今年秋冬水利工程的领导,县里成立秋冬水利工程指挥部,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任政委和指挥,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乡镇长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整个工程的领导、协调和实施。各乡镇也要成立由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到位。有关乡镇要切实做好迁占工作,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对建筑物工程,要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审计制度,保证工程质量。指挥部要及早召开施工会议,对各项工程进行安排部署,早行动、争主动,倒排工期,扎实推进,各项土方工程务于11月28日前竣工。

(四)圆满完成水费征缴工作。水费是保证引水和水利设施维护的基本费用,要保证及时收缴。今年雨水丰沛,群众灌溉用水减少,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减征水费总额的10%,原则上用于减轻农民负担。水费降低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由乡镇掌握,县里审批的负担方案不再变更。水费上缴直接关系到明年引水,并且上级河务、水利部门改变了水费征缴方式——“先拿钱再放水”。因此,各乡镇务于11月5日前完成征缴任务并足额上缴,不允许任何乡镇以任何理由拖欠。这是讲政治、讲大局的体现,是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真正与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的体现,是政治纪律,请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二、关于秋冬林业会战

今年春季,全县上下克服重重困难,齐心协力,扎实苦干,一举扭转了去年林业生产的不利局面,取得了林业考核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刚才,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了荣获前三名的乡镇。同时,从今天起,开始兑现苗木补助。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县委、县政府决定拿出补助款的30%,等明年按保存率检查结果予以发放。希望各乡镇不松劲,不懈气,圆满完成今年秋冬的林业会战任务,力争在市里的考核中实现“保三争二”的目标。

(一)今年秋冬林业生产任务。按照市政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确定我县今年秋冬林业生产的任务目标是: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4万亩,完善农田林网2万亩;沟、渠绿化28公里;绿色通道全面完成县级以上公路的绿化补植,乡村绿化完成255公里,完成市里安排的高速公路绿化任务;村庄绿化补植完善春季安排的20个示范村,新完成14个村、14处学校的高标准绿化;发展冬枣面积2万亩;实施封滩育林1万亩。

(二)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打赢秋冬林业会战的紧迫感。市委、市政府对秋冬林业生产高度重视,10月19日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秋冬林业会战面临着群众积极性不高、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因此,县委、县政府把林业生产确定为秋冬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认真总结春季林业生产的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三)严把质量关,高标准完成秋冬造林任务。参照市里确定的标准,县委、县政府以“两办”文件的形式下达了《秋冬林业生产意见》和《秋冬造林绿化检查验收标准及奖惩意见》。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这两个文件确定的建设标准及质量要求,采取得力措施,把好苗木、规划、栽植“三关”,严格保证造林质量。

(四)全面推行林权拍卖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责、权、利统一是提高造林标准,确保林木成活的有效举措。今年要对所有的沟、渠、路林权全部拍卖,把植树造林的责、权、利都交给群众,通过林权拍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好群众全民参与、林木后期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省道、国道的绿化由县公路局负责,县级公路的绿化由县交通局负责。

(五)加强领导,强化督查考核和奖惩。县乡都要成立强有力的林业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秋冬林业生产的领导、协调和督查工作。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和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度。包乡镇县级领导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分别建立林业示范工程,各乡镇都要建一片5000亩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片、一片500亩的冬枣示范片、一段2公里以上的乡村路示范段,一个高标准绿化示范村“四个一”带动工程。要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确保造林质量。林业会战期间,督查、林业等部门要定期督查,报社、电视台每周通报各乡镇造林进度,关键时期每天通报。林业会战后,对林业生产进行全面考核,并严格按考核办法兑现奖惩。绿化是公路建设的重要部分,对完不成绿色通道建设任务的乡镇,乡村路改造配套资金不予拨付。要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方式,广泛宣传植树造林对经济、社会发展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性,电视台、《今日沾化》要开辟专栏,大造声势。从明天起到会战结束,电视台每天编排一期植树造林乡镇党委书记访谈节目,强化宣传份量和效果。霜降到立冬一个月时间是秋冬造林绿化的黄金时段,各乡镇一定要增强时间观念,倒排工期,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秋冬林业会战任务。

三、关于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问题

近年来,在县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和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争取到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项目,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要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今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涉及泊头、下河、利国、黄升4个乡镇,建设任务有三项:一是完成20*年度在建项目,迎接省、市年度项目验收;二是规划并实施好20*年度新开发项目;三是做好20*年度项目申报前期准备工作。今年开发总面积4万亩,总投资11*万元,其中市以上投资921万元(回收49万元)。

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两个项目:一是对上半年已完成的下河乡1.2万亩枣粮间作项目、泊头镇万亩有机冬枣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整修完善;二是实施1.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由黄升乡承担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449万元,其中市以上扶持资金291万元,县乡村配套158万元。同时,围绕我县冬枣、水产、畜牧三大特色产业,及早开展2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考察论证,做好项目立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加强对秋季农业综合开发的领导,组建县农业综合开发指挥部,由人大分管副主任任政委,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指挥,开发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负责人为成员,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指挥机构,组织、指挥、协调工程建设。要切实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不能随意变更项目计划;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同时,扶贫开发办和有关乡镇要认真做好今年扶贫开发项目的扫尾和督促检查工作,迎接上级检查验收;及早做好20*-20*年三年扶贫开发规划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项目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关于秋季税费征收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做好秋季税费征收工作

今年全县农民税费负担预算总额3134.66万元,人均91.98元。其中农业税1467.96万元,人均43.*元;水费1666.7万元,人均48.91元;全年农村“两工”安排155.73万个,劳均10个,按每个工日3.6元计算,共560.12万元。夏季全县完成农业税费征收总额2*4.46万元,占全年预算总额的65.22%。其中农业税完成1215万元,水费完成829.46万元,分别占全年预算额的86.76%和49.76%,秋季征收的任务还很艰巨。

从总体上看,全县税费征收完成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未完成夏征任务的有33个村,拖欠农业税60.3万元、附加28.87万元,与未降低农业税率前的去年尾欠绝对数基本持平,形势较为严峻。农业税尾欠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县有近5万个无麦户,春季投入大,夏季征缴有一定困难。二是少数群众只愿享受权利却不想尽义务;有的心存侥幸,认为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欠缴的农业税不再征收。三是极个别的“钉子户”、“困难户”拒不交税。四是个别乡镇主观能动性差,求稳怕乱,在转移支付上“等、靠、要”的现象较为突出。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既要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完成秋季税费征收工作,做到依法应收尽收。要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教育广大群众既要享受权利,也要尽义务,自觉缴纳税费。

(二)认真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方针,抓好减负工作关系到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确保不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确保社会稳定,确保秋征工作顺利完成。

要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一是要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率降低三个百分点的政策。二是要落实农村“两工”政策。今年是使用“两工”的最后一年,劳均“两工”最高不超过10个。以资代劳工值按市里统一规定执行,每标准工日为3.6元,以资代劳资金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三是要认真落实村集体资金乡提村用政策。四是要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彻底纠正“两田制”,土地承包费和农业税不得重复征收,以免加重农民负担,引发农村不稳定。五是今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继续暂缓执行。在“两工”全部取消之后,再考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执行问题。

要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农民负担预(决)算审批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票制度,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制度,农民负担监督监测制度,农民负担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规范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认真落实农村公费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严格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责任追究制。

五、关于沾化冬枣质量年活动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以打造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中华民族著名水果品牌为目标,深入开展“沾化冬枣质量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县上下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广大枣农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沾化冬枣产业化、标准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沾化冬冬枣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美誉度和关注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沾化冬枣产业办、林业、工商、宣传等部门功不可没。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冬枣质量年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乡镇之间工作不平衡,部分枣农还没有从沾化冬枣上获得较大的收益;技术培训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还需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整体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全县上下的质量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等。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以巩固和提高活动成果。

今后几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这一活动。今年秋冬,要按照县委、县政府“两办”下发的《20*年秋冬沾化冬枣生产管理意见》和《沾化冬枣锈病防治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广大枣农切实抓好沾化冬枣秋冬管理,为明年丰产、丰收打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结合秋冬造林绿化,对栽植过密的沾化冬枣密植园进行间移,做到合理密植。二是清园杀菌灭虫,搞好病虫害防治。以锈病防治为重点,依靠科学搞好病虫害防治,有关部门要尽快与山农大等科研院所联系,研究落实防治技术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枣农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土肥水管理。做好枣园深翻、施肥和冬灌工作。四是抓住农闲这一有利时机,加强对枣农的技术培训。沾化冬枣质量年活动领导小组要强化专项督查,组织督查局、冬枣办、林业局定期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适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及各乡镇负责人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观摩,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工作成效。

六、关于口蹄疫防治工作

我县自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基础设施建设、疫病监测、检验监督等方面,特别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我县四年无大疫,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口蹄疫强制免疫是无疫病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口蹄疫一旦发生,损失重大。最近,省、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对秋季口蹄疫的强制免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县指挥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认真抓好秋季口蹄疫防治工作。一是各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明确职责,加强管理。二是各乡镇要立即组织口蹄疫强制免疫队伍,充分发挥农村防疫员的作用,保证人员、经费、器械三到位。三是全面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对应防畜要达到100%免疫、100%挂耳标、100%有免疫证。四是在强制免疫的同时,健全完善免疫档案。五是要建立口蹄疫防制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突出抓好防疫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联防联控责任制。各乡镇要抓紧安排落实,力争11月5号前全面完成这次口蹄疫强制免疫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农业部和省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篇11

(一)农村河道整治加快推进

农村河道整治列为区委区政府本年度重点工作,2016年是农村河道整治加快推进阶段,我们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建管并重,勇破瓶颈,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建设管理

进一步强化重点难点攻坚,推动农村河道整治向全面拓展、向纵深延伸。重点突出四个“抓”:抓科学规划、抓时序进度,抓特色亮点、抓规范建设。目前,全区河道疏浚土方任务已全面完成;拆除坝头坝埂650座,占年度任务的51%;整坡1200公里,占年度任务的85%;桥(涵)建设部分镇已开工,其余均进入施工招标阶段。生态廊道水环境治理二期工程、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已开始施工招标,生态河道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所有项目均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要求。

2、强化河道长效管护

上半年,河道长效管护在机械化保洁、管护市场化、管护效果三个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奖罚措施。将生态河道、生态廊道以及农村河道整治中已整坡绿化河道列入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必查内容。提高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考核中的权重(占比40%),同时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列入镇(区、园、街道)生态文明建设与镇村建设管理工作考核范围(5分),按季度进行考核。二是开展二轮招标,提高机械化保洁水平。从4月1日开始,我区的一、二级河道和部分通航的三级河道共463公里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保洁,36条机械化保洁船全部实现运行轨迹实时监控,其中3条全自动和6条半自动保洁船打捞过程实现实时录像监控。三是鼓励乡镇河道管护服务外包,提高管护市场化率。镇管三、四级农村河道由各地负责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管护模式,目前已拥有500条手撑船和36条机械保洁船,服务外包已具备硬件基础。石港镇已将镇管河道的河面、河坡及区管河道的河坡全面实行市场化服务外包。

存在问题:一是河道整治纵深推进难度较大,特别是紧邻民房的河道沟塘等整治困难;二是长效管护仍需加强,垃圾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已绿化的河坡管护费用明显增加。三是“三网”清理有回潮现象,打捞不彻底。

(二)水利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1、重点水利项目按时序推进

(1)城区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建设工程,位于高新区利民村,占地238亩,新凿13口深水井、配套处理池、泵房、供水管道等附属设施,投资估算1.35亿元。目前,已完成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环评、安评、稳评、可研、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红线范围内46户居民全部签订了拆迁协议,红线范围内的非居进行了丈量评估。存在问题:(1)工程项目立项必需的新凿井群位置用地规划调整申请未取得省国土厅批复。(2)拆迁仍有一些具体问题没有解决。

(2)七甲河贯通工程,位于二甲镇余西居,新建闸站和滚水坝各一座,新开河道180米,建议河道两侧绿化景观,投资约2000万元。前期工作全部完成,七月份开工建设。

2、民生水利项目进展顺利

(1)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工程。今年实施两期,其中:第七期工程投资4228万元,项目位于十总、二甲两个镇,拆建小型灌溉泵站58座,新建防渗渠道113公里,建农田灌溉控制中心2处,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52万亩,5月份通过了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的绩效考核,目前工程全面完工,投入试运行;第八期工程投资4177万元,项目位于东社、刘桥、西亭三个镇,新建、拆建泵站49座,新建防渗渠道139公里,新建自动化控制中心一座,目前完成80%工程量,主体灌溉工程已经完成,基本具备灌溉条件。

(2)2016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位于东社、石港、刘桥三个镇,计划新建小型灌溉泵站23座,新建防渗渠道65公里,新建农路28公里,机耕桥4座,铺设低压管道6.1公里,安装计量设施35台套,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目前实施方案通过了省级审查,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3)区办农桥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780万元,新建一、二级河道和镇界桥梁14座。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标底审计。7月上旬完成施工、监理招标。

(三)水利管理进一步加强

1、水资源管理再创佳绩

接受了__市政府2015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名列__市第一名,获优秀等次;代表__市接受省2015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强化了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取、排水行为进一步规范,全区封填深井6眼,封存4眼,地下水位较上年同期回升3米以上,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率达93%以上,征收水资源费260万元。起草了重点河段排污口整治方案,会同环保部门开展了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下达了节水载体建设目标任务,落实了省级节水企业(单位)、学校、

社区创建单位。2、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上级要求,我区出台了《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完成了《__区河道和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实施方案》编制,方案通过了__市级审查,获区政府批准。根据实施方案,2016年要完成__河、__河等9条河段122.47公里的划界确权工作,现正开展招标准备相关工作。

3、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全面展开

在全区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中,突出重点项目,按照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安全行为进行程序监督并做好服务和指导性工作。上半年共监督在建重点水利项目6个,检查25次,查出安全质量隐患24条,发出书面整改令10份,竣工工程报检率100%,受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工程质量和安全均处于受控状态,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4、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组织了水利站工作人员岗位竞聘上岗工作,强化人才招录及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对十总、二甲、西亭等符合条件的镇水利站按省规范化水利站建设标准进行装修改造,配备现代化的专业技术装备。

5、水利执法保障有力

通过加强河道清障巡查,开展联合执法巡查,及时发现和打击了一批水事违法行为,全区水事秩序保持平稳。上半年共调处水事纠纷 19起,立案查处水事违法行为1件,执法巡查183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7辆(次),执法艇15艘(次)。

(四)争取上级资金和水利融资难中求进

上半年共争取省级以上水利建设补助项目11个,累计争取上级资金698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69万元,省级投资5812万元,已到账资金3231万元。江苏禹和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实际到账数为15亿元,完成进度为63%,已批未提款11亿元,目前在谈融资项目24亿元。

(五)沿江开发服务取得新突破

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推进,报批手续进一步完善。协助滨江新区继续实施横港沙护滩固沙工程、一期圈围整改和防洪补救工程。二期圈围工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已完成,工可报告已编制完成,“沪通公铁大桥”横港沙段临时导堤工程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基本结束。

通过全区水利系统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下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进一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朝着全年的工作目标奋力前行。

(一)突出攻坚克难,推动农村河道整治向纵深延伸。

1、加强跟踪指导,加快整治进程。组织开展农村河道整治攻坚战,加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桥(涵)工程、水美乡村、生态廊道、生态河道工程建设,倒排时间节点,抓紧组织实施,统一质量监督,确保如期完成。

2、健全管护措施,保护整治成果。坚持建管并重,做到河道整治到位,管护人员、措施、经费落实到位,整治一条,管护一条,防止回潮反弹。

3、严格监督考核,确保取得实效。进一步抓好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季度绩效考核。认真落实河道整治验收办法要求,严格按程序组织验收。

(二)突出建设管理,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1、统筹好重点水利工程的安全、进度、质量、资金和管理协调工作。按时序进度推进,抓好关键节点控制。进一步细化工程建设方案,将责任分解到组、落实到人,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切实落实赶工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2、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高标准实施农村河道轮浚规划,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农村桥梁改造工程,提升服务民生水平。

(三)突出改革攻坚,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

1、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完成本年骨干河道确权划界工作,加强“河长制”管理。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有归属、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目标。

2、深化乡镇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大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基础服务能力,扎实开展乡镇水利站阵地建设。

3、强化水利行业监管职责。加强水利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突出安全保障,抓好抓实防汛抗旱防台工作。

目前已进入主汛期,根据预测,今年气候变化形势更加复杂,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防汛防旱防台形势更为严峻。切实落实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措施,做好防汛物资和抗旱设备储备力度,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预判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优化调度方式方法,做到关键时刻运行通畅、调度精准,能打仗、打赢仗。重点消除两大新增隐患,一是沿江倒闭企业的防汛责任问题,明确由所在镇全面担负相应的防汛责任;二是沿江沿海排水口门问题,因滨海园区划出、通海闸管所整体移交__管理,我区两大水系(通启、通吕)的引排口门调控已没有自,我局将按照管理职能,密切关注水情、雨情,提前与市防办沟通,请求市防指协调组织引排水,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篇12

关键词:吨半粮;措施;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2014年齐河县在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8521”粮食增产工程,重点实施1.33万hm2粮食绿色模式增产模式攻关,粮食产量实现了新突破。6月8日农业部组织赵广才等小麦专家对齐河县1.33万hm2核心区小麦实打测产验收,平均产量达到716kg/667m2,刷新了全国高产纪录。10月2日,农业部再次组织赵久然、马兴林等玉米专家对齐河县1.33万hm2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玉米进行了实打测产,平均产量达到786.3kg/667m2,再次刷新了全国大面积高产纪录。全年累计平均产量达1502.3kg/667m2,率先实现了“吨半粮”。 在绿色攻关上采取的措施与技术如下:

1 主要措施

1.1 加强领导,以健全的机制推动高产创建与攻关

只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实施,积极推进,才能保证创建与攻关顺利开展和完成预期目标。

1.1.1 成立领导小组、强化责任、抓好落实

齐河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1.33万hm2核心区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指导思想:项目区建设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要钱给钱。局里成立以局长为组长,总农艺师、农业推广研究员马仁元为副组长、山农大教授王振林、张吉旺,省农技总站站长曲召令为顾问的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编制核心区总体实施方案以及年度实施计划,制定项目运行的具体措施; 制定配套技术规程,编写、发放技术指导意见和明白纸;负责县乡村农业技术员、农民的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技术咨询。

1.1.2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提高项目区农民种粮水平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培训班、田间课堂、印发明白纸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使群众真正了解粮食高产创建与攻关的意义、方式、方法和优惠政策;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增强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县政府把高产攻关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制定了高产攻关考核办法。加大对相关乡镇高产创建工作的督导、调度,及时通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1.2 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引领创建

为扎实推进核心区高产攻关工作,每年都邀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振林和张吉旺来齐河县会同局专家组对核心区粮田进行了深入调研,综合分析,对高产攻关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1.2.1 规划好整体布局

2013年规划了高产攻关核心区1.33万hm2,带动全县粮田实施整建制高产创建,2014年规划了绿色攻关模式核心区1.33万hm2,辐射带动全县粮田实施整建制高产创建。

1.2.2 选择好核心区和示范区

在核心区和示范区的选择上,始终坚持3个原则:交通便利,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好;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单产、总产水平较高,且中、高产田成方连片(土壤有机质15g/kg以上,有效磷19.1 mg/kg以上,速效钾105 mg/kg以上);村班子健全、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

1.2.3 科学高点制定创建目标

2013年核心区逐步实现小麦单产620kg、玉米单产700kg,2014年核心区逐步实现小麦单产715kg、玉米单产785kg、带动全县小麦平均产量达到560kg/667m2以上,玉米平均产量达到620kg/667m2以上,全县粮食实现增产5%以上。

1.2.4 制定好施肥方案

根据取样测土化验数据,本着“以地定产,以产定肥”和“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性制定高产高效的施肥方案,科学施肥,减少过量化肥的投入,防止肥料滥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减少不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证粮食高产创建走绿色化,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1.2.5 集成好配套技术措施

以提升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均衡增产为目的,集成组装与优良品种相适应的主推技术,实现良种良法、农技农艺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小麦玉米绿色化标准化生产。集成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七配套” 技术、夏玉米‘六融合’ 技术等技术措施。小麦重点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松整地、宽幅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玉米重点推广种肥同播、宽垄密植、精准施肥、一防双减、适期晚收技术,达到节水、节肥、环保。

1.3 加大投入,以优良的条件保障攻关

积极整合资源要素,持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确保核心区中高产田达到100%。

1.3.1 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2013~2014年齐河县连续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项目资金80万元。在省、市土肥站指导下,齐河县土肥站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点开展了“三精、三建立、二推广”八项工作,全县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核心区配方施肥技术达到100%。在全县范围内采集土壤样品1500个,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18项指标进行了化验分析;通过秸秆还田、深松(耕)改土、增施商品有机肥、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大幅度提高,土壤团粒结构更加合理,土壤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得到提高,耕地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为实现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和粮食绿色增产奠定了基础。

1.3.2 整合涉农项目,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针对洪涝、干旱频发的实际,围绕耕地质量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抗旱防汛并举”的原则,全县开展了农田水利大会战。

1.3.3 实施土地整理改造工程

2013年以来,争取上级土地整理改造项目3个,整治总面积4133hm2。其中祝阿镇667hm2刘桥镇333hm2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竣工;焦庙镇600hm2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已竣工;华店乡整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面积4100hm2,农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1.3.4 实施农田林网工程

为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干热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改善农田气候和生态条件,我县扎实开展了农田林网建设。对于网格过大的林网,按照16.7~20hm2的网格标准,重新开挖沟渠修路,高标准进行绿化;对沿黄风沙严重的乡镇,按照6.67~10hm2的小网格标准进行建设;对于林带残次不全的林网,高标准补植完善;对于树种老化、建设标准低的林网,有计划地推进更新改造。共计新建完善农田林网5.33多万hm2,植树600万株,全县百万亩粮田林网率达到100%,呈现出树绿水清、林茂粮丰的良好局面。

1.4 抓好试验、示范,以科学的数据指导攻关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结合小麦玉米品种展示与对比、玉米宽垄密植三位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把“肥效对比、肥料利用率等试验作为重点来抓。2a完成67个试验,获得有效数据6万余项,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齐河县小麦、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指标”,完成“齐河县小麦肥效对比试验研究”、“齐河县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齐河县小麦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玉米宽垄密植三位施肥试验”为我县粮食连续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1.5 强化服务,以先进的技术支撑绿色攻关

1.5.1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为推进关键技术由点到面全面开花,充分发挥科技在粮食高产创建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县级科技队伍建设,组建了以马仁元、张平、俞仁涛为主的5人专家组和65人农业技术组。每个村至少10人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所有村庄10个科技示范户现形成“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农村科技示范户”三个科技服务体系。

1.5.2 加强科技理论培训

聘请山东农业大学的知名教授王振林和张吉旺同志常年担任我县粮食生产技术顾问,定期来我县举办农业高新技术讲座,培训县、乡技术骨干达1000多人,提高了农技队伍的科技水平。

1.5.3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步伐

充分实施好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全县良种推广应用率达100%,先后引进了济麦22、良星77、良星66和郑单958、登海605等多个小麦、玉米良种。核心区实现了品种统一。

1.5.4 搞好农机、农艺结合

大力推行小麦、玉米机播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全县新增各类农机6000多台套,农机保有量达到10万台套,其中小麦机械化水平100%,玉米机械化水平90%。

1.6 强农护农,以良好的政策促进攻关

1.6.1 严格落实中央和省财政惠农资金

2013~2014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3亿元,农机补贴资金800万元,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业保险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自愿投保,落实小麦、玉米保险面积33.33万hm2,实现了全覆盖。

1.6.2 广泛筹措县、乡支农资金

2014年全县多渠道筹集抗旱资金341万元,小麦弱苗施肥补助资金291万元。配套粮食保险资金220万元,保证了小麦保险及早签约。投资160万元,扩建、新建农机学校和监理站,培训农机驾驶员6期,1300人次,农机维修人员4期,1200人次。

1.6.3 及时足额免费发放小麦“一喷三防”药品,充分发挥“一喷三防”技术作用

引导全县农民利用“一喷三防”作业方式防治小麦后期病虫害,防早衰、促灌浆、增加粒重,实现高产稳产,全县“一喷三防”实现全覆盖。

1.6.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玉米免费供种

为确保核心区玉米良种全覆盖,从201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90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高产创建核心区进行免费供种(登海605、郑单958)。

1.6.5 加强各项惠农资金监管

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做到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截留、挪用,一经发现,严格追究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超前部署,及早储备抗旱和春耕秋种所用物资。大力净化农资市场,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农药和化肥。

1.7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齐河出台了《齐河县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励扶持办法》,对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给予重金奖扶。全县百亩以上大户达到117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66家,家庭农场72家。同时,重点培植了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农民代耕,广播,保护,代灌溉,农业培训“四代文化全方位的服务。2013~2014年,该公司实施了1.33万hm2攻关核心区统一飞防作业,并签订了1.33万hm2的深耕深松作业合同,年总服务面积可达11.33万hm2。目前,该县各类经营组织达到168家,社会化服务面积将突破6.67万hm2。

2 关键技术

2.1 小麦技术

2.1.1 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种济麦22、良星77等。

2.1.2 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10cm,均匀抛撒地表。

2.1.3 深松、旋耕整地

深松机深松30cm以上,深松后及时旋耕,机械整平。旋耕前施底肥,依据产量目标、土壤肥力等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每667m2施44%(14-22-8)配方肥50kg,并增施有机肥2000-3000kg。旋耕后及时耙压。

2.1.4 宽幅精播

适播期内(10.3-10.12日)用25马力以上动力机械适墒宽幅精播,播种时日均温16~18℃。按每667m2基本苗18万~25万确定播量,每推迟1d,增播量0.5kg/667m2。

2.1.5 机械镇压

播种后和春季开春后镇压2次,踏实土壤,弥实裂缝,保墒防冻。

2.1.6 浇越冬水

气温下降至0~3℃,夜冻昼消时灌水,保苗安全越冬。

2.1.7 重施拔节肥水

返青期亩总茎数低于70万或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且日均气温3~5℃时浇返青水;拔节期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配方肥40%(30-0-10)30kg。

2.1.8 机械喷防

化学除草剂冬前及时预防焦点稻纹枯病、白粉病、瑕疵、蚊子、壁虱、病虫害。

2.1.9 一喷三防

后期的杀虫剂杀菌剂,磷酸氢钾、羊,现在是可行的控制病虫害预防性(半干燥的热风)。

2.1.10 机械收获

籽粒蜡熟末期完熟期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的时间。

2.2 玉米技术

2.2.1 播前准备

2.2.1.1 精细整地

播种前,进行灭茬,以确保播种质量。

2.2.1.2 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适宜、耐密抗倒、高产稳产易机收玉米品种:登海605。

2.2.1.3 精选种子

种子要包衣,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95%以上,适合单粒精播。

2.2.2 精细播种

2.2.2.1 播种时期

前茬小麦收获后,贴茬抢时尽早播种,力争6月15日播完。播种同时进行播种沟镇压,若土壤墒情不足,播后及时补浇“蒙头水”。

2.2.2.2 播种方式及密度

采用单粒精量播种机进行免耕贴茬精量播种,平均行距60cm,平均株距22cm,每667m2保苗5000株左右,保证实收株数4800株左右,播深3~5cm左右。做到深浅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防止漏播或重播。

2.2.2.3 种肥同播

在播种的同时,将10kg磷酸二铵、10kg40%(20-10-10)硫包衣控释肥、1kg硫酸锌混匀后耠施在种子的两侧(种、肥间隔10cm)。

2.2.2.4 化学除草

播后苗前,土壤墒情适宜时或浇完“蒙头水”后,用40%乙阿合剂或50%乙草胺加百草枯,兑水后进行封闭除草。

2.3 苗期管理

2.3.1 清棵疏苗

玉米4~5叶期,去除弱株、病株和多余的玉米株,保证玉米苗全、齐、匀、壮。

2.3.2 防治病虫害

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褐斑病。用灭幼脲和高效氯氰菊脂等喷雾防治粘虫、棉铃虫。用10%吡虫啉或40%氧化乐果乳油喷雾防治蓟马。

2.3.3 追施苗肥

玉米6片展开叶时,将30kg 40%(20-10-10)硫包衣控释肥沿行间玉米株15cm一侧耠施入内。

2.4 穗期管理

2.4.1 遇旱灌溉

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灵活灌溉,防止“卡脖旱”。

2.4.2 防治玉米螟

小喇叭口期后,用1%辛硫磷或3%广灭丹颗粒型触杀剂进行灌心防治,用药1~2kg/667m2。

2.4.3 化控防倒

在玉米6-7片展开叶期喷施玉黄金等化控剂预防倒伏。

2.5 花粒期管理

2.5.1 补施花粒肥

抽雄至吐丝期,每667m2补施10kg尿素,在距植株10cm左右耠施。

2.5.2 及时浇水

开花和灌浆期如遇旱应及时浇水,保证正常授粉与灌浆。

2.5.3 一防双减

玉米授完粉后,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混合液对玉米植株喷雾,达到消灭玉米后期虫害和病害的目的,飞防为佳。

2.6 适时晚收

篇13

(一)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集约高效原则。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格用地标准、准入门槛和绩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开发原则。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绿色矿业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则。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各方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一)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规模以内,城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新风尚。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和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所有矿山企业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明显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

(五)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不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惜土如金,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管控。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红线,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类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一致。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底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二)坚持向内挖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深入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发现不留死角、处置全覆盖。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零地技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三)坚持奖优罚劣,着力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用地,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将单位GDP地耗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确保全州单位GDP地耗水平超额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标。强化土地利用综合监管,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计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4项创新试点。

(四)坚持主体责任,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建立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水利、交通、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放大效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积极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国土生态整治和矿山复绿工程,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统筹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重点完成全州“三区两线”(“三区”指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两线”指交通干线、河流沿线的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六)坚持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开展州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建设,培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艺、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矿山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试点建设,以资源开发服务精准扶贫。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矿产资源利用绩效与奖惩挂钩,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设备、“三率”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促进矿产资源科学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坚持于法有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坚持“一户一宅”分配原则,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定期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坚持综合配套,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1+N(州+8县市)交易平台,推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各种调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单位GDP地耗考核,改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评价,规范项目节地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以新开工项目清理为重点,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执法监察体系,有效制止和查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县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选定中介技术协作单位,按要求收集相关评价考核数据,组织上报材料。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按照创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对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达到创建活动考核测评要求。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总结全州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和新经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政策,及时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做好申报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州创建工作,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监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规划局、州统计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办、州电视台、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州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办的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规、政策和资源国情、省情、州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各级创建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和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促进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民共识,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上报。

(四)培养节约集约意识。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树立集约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扩展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大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树立市场配置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市场,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把创新摆在资源节约的核心位置,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建立储备土地的供应与农地转用指标挂钩制度。细化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定额指标管理。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工业项目无绩效退出机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联动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政策,开展零星工业用地置换,探索工业用地储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劣势企业淘汰。建立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核验制度。完善考核挂钩制度,将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六)严格规划管控。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七)强化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内容和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倒逼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金土地”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质量持续提升和生态状况不断好转。

(八)推动节地挖潜。针对我州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极度紧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在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盘活闲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有效调控用地规模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新思路、新办法。

(九)实施资源整合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树立矿业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矿业集聚开发。推进矿产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重点向龙头企业集聚,对现有小矿山企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开采与治理两手抓,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篇14

一、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土地管理基本国策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国务院“15号”令)精神,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落实土地管理责任,将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指标,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实行耕地保护的任期目标推进和层级管理负责,从严抓好落实。每年初,组织召开全县耕地保护暨治理违法用地工作会议,各乡镇主要领导向县政府递交耕地保护责任书。在严格属地管理、加强执法检查的同时,在24个乡镇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041块,建立基本农田无线视频监控网点27个,全县85%的基本农田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确保了71.3万亩耕地、66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

为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制定了《乡镇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国土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建委、规划局、农工委以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保行动”领导小组,切实把“保发展保红线”活动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中去,力求有序推进,取得实效。近年来,圆满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国家统计局五部门对蓟县耕地保护工作的核查,以及天津市政府对蓟县历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验收,有力地促进了保红线保发展工作的开展。

同时,紧紧围绕土地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土地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1项,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执法机制、土地管理工作考评机制和土地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土地管理工作新局面。《中国国土资源报》、《双保工作快讯》、《国土资源网》等媒体均对蓟县国土分局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道。此外,蓟县国土分局还多次被国土部命名为“双保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蓟县被天津市政府评为“耕地保护模范县”。

二、开源节流,集约利用,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坚持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放在土地管理工作的首位,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应保尽保”的原则,紧紧围绕大项目、好项目、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增减挂钩试点。建设项目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是破解土地规划计划瓶颈制约的有效途经,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蓟县国土分局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洇溜镇、穿芳峪镇毛家峪村、官庄镇玉石庄村、许家台镇田家峪村,积极开展“一镇三村”增减挂钩试点。按期归还周转指标28.39公顷,超额完成耕地复垦6.05公顷,为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被天津市政府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先进单位”。

二是大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垦造耕地的积极性,着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8年以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4个,涉及26个乡镇、1121个地块,平整土方275.6万方,修复田间道路266公里,架设低压线3.7万余米,安装变压器35台,新打机井195眼,铺设管道10.2万米,开发整理土地340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356公顷,为市县重点工程提供占补平衡指标2240公顷,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大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安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上百个,总投资2340亿元,建设用地需求5万亩左右,其中2013年安排建设项目近200个,年度计划投资340亿元,建设用地需求近1万亩。为保障用地需求,从北部山区工矿、南部平原砖厂腾出建设用地指标3000余亩。另外,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争取建设用地指标6000亩,分别落实给上仓、汽车产业园及蓟县新城项目。并协调解决了金鹏管业2000亩的用地需求。

三、多措并举,强化监管,着力提高国有国土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执行土地批后监管制度,着力在土地出让后跟踪、检查、竣工复核验收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切实加强对国有土地的供应和监管,有效地规范了蓟县土地市场管理秩序。

一是建立联动巡查机制。采取定期巡查、随即抽查、专项检查的方式,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对已出让地块逐一进行实地巡查,对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开竣工监管,做到专人负责、专线管理、系统分析、拍照存档,确保对项目用地开竣工巡查做到全覆盖。

二是建立联席汇审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汇审会议,对问题地块进行研究讨论,寻求解决办法。对申请延期地块,制定解决方案上报县政府审批,想企业之所想,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是强化网络监测监管。依托国土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平台,对已供应的各类项目用地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和动态分析,着力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水平。对系统亮灯的地块,依据相关程序进行核查处理;对处理完毕的地块,在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上进行及时更新。

四是建立跟踪管理台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监管制度,对已供土地情况进行电子登记,并予以及时更新。对已成交未签合同的地块,进行土地出让金监控;对已出让的地块,进行项目用地的开竣工情况监测。对逾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地块,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对疑似开竣工超期的地块,依据相关规定和出让合同进行处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保障了项目用地监测监管。

自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以来,共计出让国有土地215宗、1748公顷;处理延期地块74宗、916公顷;完成现状补办出让304宗、156.15公顷;划拨用地83宗。

四、依法行政,改进作风,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努力践行“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八条措施,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经济发展。

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窗口受理、首办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度,主动公开办事指南和收费标准,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结时限,不断提高业务审批效率,着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开设“直通车”,搞好“一站式”。对项目用地实行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督促用地单位及时准备报批资料,帮助协调相关单位办理用地手续,现场解决报批中的实际困难,实行“一站式”报批服务。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建立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对重大投资项目、工业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申请,实行及时组卷、市局盯办,确保项目用地及时批准、供地。对受理的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倾斜政策,组织专门班子对建设单位专项服务,对项目的立项、预审、地籍测绘、地价评估、规划选址等工作进行集中办理,一次完成。

三是创优政务环境,打造服务亮点。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审批例会,集体酝酿讨论,着力提高业务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严格执行领导带队上门现场办公制度,强化“一对一”服务,对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从用地预审、资源配置到上报审批、批后供地,一律专班承办、特事特办、全程督办,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建设,着力打造国土部门服务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