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常用社会调查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小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村情、校情和社情调查。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评选出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组织大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校情、民情、社情,一方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洞察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提升了教学、科研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五个关键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1](P.36)其中,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操作程序包括: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调查总结阶段。实现条件是指能使社会调查活动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水平,调查的方案、内容和方法,调查的体制保障等等。目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三方面入手。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是指大学生正确、全面使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选择调查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获得理性认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调查准备阶段,有些学生的选题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题目学生难以把握,有的过小的题目而又没有实际意义。2.调查实施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不能熟练应用,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掌握访谈的技巧,无法深入展开访谈;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把握观察点;不能正确设计问卷,难以把所要考察的问题转化为问卷中的调研指标。3.调查研究阶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调查资料进行有效地审核、分类、汇总;多数学生不会使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最为机械的笔算方法进行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调查总结阶段:部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撰写缺乏清晰地认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调查报告。对报告的结构、报告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在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内涵、类型、程序、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社会调查工作的具体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设计调查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每一项程序的工作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观察法。[2](P.67)在选择课题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爱好,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课题。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二是可行性原则,所选主题能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有发挥的余地和自由度。三是社会调查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重点,又要贴近客观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小题目做大文章”,专谈一、二个问题,便于剖析。
在师资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聘请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并在课时与经费上给予保证。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常规化。
在学校方面。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在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能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这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为这一举措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 “05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制定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时间,调查报告的要求、题目、评分标准、会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可以说方案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报告会提供了有效指导。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发现,在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及过程要求、考核方式方法与评分要求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教学小组以及任课教师应该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调查的目的;2.社会调查的计划安排;3.社会调查基本要求;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原则;5.社会调查活动成绩考核标准;6.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提纲;7.社会调查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8.社会调查活动选题指导;9.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10.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要求等等,一个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将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调查更加有序进行,并产生积极效果和有效作用。
四、进一步丰富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总结自身社会调查经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彼此得到新的灵感、新的视角,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掘!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比赛的经验。在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分工协作,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有非任课教师组成的专家和评委,有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有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鼓励,最重要的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每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希望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在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中,评委人选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思政部,可以打开视野,聘请其他院系的专家、教师、辅导员,这样一方面充实了评委队伍,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下也可以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逐步完善。
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当然,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还有很多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调查;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关键步骤
一、引言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应用于经济管理、数学、教育、生物、医学、心理学,而且还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满意度调查、薪酬调查等方面。另外,它也越来越受社会工作者的青睐,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研究对策的最好工具。做好社会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界政府部门的重视,因为社会调查结果越来越成为政务部门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正像同志所说“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之路。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它是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它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
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性质可以用四句话表述: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方法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门带有认从论的学科,它包含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统计学,基础学科是统计学,所以涉及很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对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必须应用的统计学知识和方法。之所以说社会调查包含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因为在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贯彻着管理学的思想,如社会调查目标确定、调查计划制定、实施调查的组织监督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控制与调整、调查工作总结等,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构成了社会调查的完整过程,而且还体现了管理学在社会调查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做好社会调查的管理工作是实现社会调查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社会调查的关键步骤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程序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选题、准备、调查、分析和总结。
关键步骤一:选题。选一个合适的调查问题在初学者看来并不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从程序上看,选择调查问题是一项社会调查活动的起点,是整个调查工作的第一步,调查问题一旦确定,整个调查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调查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调查工作的成败,决定着调查成果的优劣。因此,应当对选题阶段的工作给与高度的重视。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现象、问题和焦点中,恰当地选出一个有价值的、创新的、可行的调查问题。二是将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调查问题具体化和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澄清调查工作的思路。
关键步骤二:准备。如果选择调查问题的意义在于确定调查的目标,那么准备阶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为实现调查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所谓道路选择是指为达到调查的目标而进行的调查设计工作。它包括从思路、策略到方式、方法和具体技术的各个方面。就像实施一项工程之前必须进行工程设计一样,要保证一项社会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调查目标的完满实现,也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这里所说的工具准备,主要是指调查所用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问卷的准备,当然,同时还包括调查信息的来源――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
关键步骤三:调查。调查阶段也被称为收集资料阶段或调查方案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基础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在这个阶段,调查证往往要深入实地,接触被调查者,调查工作中所投入的人力也最多,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最多。因此,需要很好地组织和管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或者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我们事先所考虑的调查设计往往会在某些方面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或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弥补,发挥研究者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关键步骤四:分析。分析阶段也被称为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分析。就像从地里打下的粮食,要经过很多道加工工序,才能成为香甜可口的食品一样,从实地调查中所得到的众多信息和第一手资料也要经过调查研究者的多种“加工”和“处理”,才能最终变成调查研究的结论。这里既有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转换和录入计算机等工作,也有利用各种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加工、处理得方式及手段主要是定量的统计分析,这是由现代社会调查的特定方式、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性质所决定的。
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描述性研究侧重于单、双变量的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主要依赖于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事件分析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而探索性研究则往往倾向于定性分析方法。
关键步骤五:总结。总结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成果。调查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集中、规范地反映出来的形式。它是社会调查成果的体现。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从调查的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方法,以及调查得出的结论、调查成果的质量,都要在调查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同时,还要将社会调查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发挥社会调查在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中的巨大作用。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修改调查报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调查报告的整体机构是否完整,各部分的安排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检查观点是否明确,表达是否准确;检查引用的材料是否恰当,是否有说服力;通读全篇报告,检查语言是否流畅,图表的制作是否清晰美观。
三、实例说明社会调查的关键步骤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关键步骤的具体内容,下面举一个实际的社会调查准备阶段产生的社会调查规划的例子作为参考:
第一步:选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的需要分析,本例是党校中对干部信息化能力的调查,希望根据本次调查获得三方面信息:一要了解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二要了解领导干部现有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三要了解他们对已开的信息化课程的满意度及意见。学校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课程更新与调整,更切实地满足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提高的需求。确定了调查目的后,确定调查题目为“领导干部信息化技能水平及需求调查”。
第二步:准备。根据调查目的和题目,进行调查前的准备,首先,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实施部门和具体人员职责,确定调查方式;其次,确定调查工具,即调查问卷;再次,进行相应的调查前培训。
调查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访谈、座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本例因为调查的人员比较多,希望了解的信息比较普及,所以选用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定需要非常科学的方法,问题不能太多,最多让填写答案的人在半个小时内完成。问卷涉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并要覆盖要调查的内容。语言要简洁易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如果有专业用语,需要加以说明。
调查前的培训工作,是针对实施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主要是要讲解如何进行调查前的指导语的陈述,如何辅助调查,还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如何处理的培训,这个培训关系到是否能获得全面而真实的调查数据。
第三步:调查。实施调查期间,需要认真执行计划中的步骤,调查员要组织好被调查的学员,宣读调查问卷填写规则,并负责说明解释。最后,收回整理调查问卷并统计回收率。
第四步:分析。统计分析可以通过专门的软件进行,当前,用于社会科学调查比较好的统计软件有SPSS(Statistical Packagefor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图形菜单驱动界面的统计软件,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界面极为友好,输出结果美观漂亮。SPSS采用类似EXCEL表格的方式输入与管理数据,数据接口较为通用,能方便的从其他数据库中读入数据。其统计过程包括了常用的、较为成熟的统计过程,完全可以满足非统计专业人士的工作需要。
第五步:总结。调查报告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描述了整个调查工作,也体现了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一些结果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下面是该实例准备阶段的规划文档。
对党校学员的信息化能力调查规划:
第一,调查目的:领导干部信息化水平是否达到一定标准,让学员了解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和应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另外,通过对学员信息化水平的调查,给党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和课程的侧重点提供依据。
第二,调查标题:领导干部信息化技能水平及需求调查。
第三,调查范围:在党校学习的全体学员。
第四,调查时间:入校初期(培训前)和毕业前期(培训后)。
第五,调查内容:(详细内容请参见“信息化能力调查问卷”)(略)。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能力;局域网组件、维护、管理的能力;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物联网、微博);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网上购物、预订机票和酒店);数字图书馆的使用和信息检索能力;办公安全管理能力;工作计划进度管理软件Project的使用能力;社会调查与统计软件的使用SPSS;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如杀毒软件、压缩软件winRAR、备份软件gost、PDF阅读器、聊天软件QQ或MSN、图片处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多媒体播放器);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移动存储设备);综合应用能力。
第六,调查形式:调查问卷(或电话访谈)。
第七,调查统计、分析内容:根据培训前调查确定哪些知识需要确定为信息化能力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分析培训后调查问卷结果,与培训前的调查问卷比较,得到培训效果评估结果;分析哪些培训内容完成较好,哪些培训需要加强,哪些内容需要调整。
第八,调查数据分析软件:SPSS。
第九,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读者是校级领导、教务处、计算机教研室教师。
第十,组织调查部门及人员: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及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
从这个例子看出,要想实现高效的社会调查,必须从两方面入手,既要抓好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管理工作,又要运用好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具体内容要经过深思熟虑,问题设计要有能体现显示情况,并能反映正确的信息。规划必须周密,尽力将社会调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规划中设计出来。只有将五个关键步骤的工作都认真执行了,才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四、总结
社会调查是一个实践过程,每一步骤都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数据来源的代表性、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结果对问题或情况的说明性、解释性,最终关系到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的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调查;素质教育;修正错误;灌输价值;教授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一,社会调查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社会调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只有关注社会调查才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利用,不断的提高自己。
第二,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国情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首要的前提是要对国家和社会的现状有所认识和了解,。只有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矛盾,才能增加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调查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大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在不断的调查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养成。他们通过社会调查,有了自己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同时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会产生新的创造力。协作精神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四,社会调查活动能够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大学生社会调查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更好的做出职业生涯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调查的现状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社会调查不够重视,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持。现阶段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地点多在基层,通过对于基层的调研来达到社会调查的目的。因此基层领导对于大学生社会调查的了解,重视程度从一定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调查的质量和有效性。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在工作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对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指导,缺少相关的政策和一系列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很多基层单位出现了应付差事的情况,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体制不顺。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社会调查缺少系统规划。缺少相关的指导和支持,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社会调查与课堂教学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社会调查是促进理论与调查结合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理论方向,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学校对于社会调查的相关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很欠缺,对于大学生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社会调查的选题切口和调查方法等很多问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三,学生对调查活动认识的不充分,使社会调查不够深入,不能有效进行调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具体实际一知半解,有的学生的协作意识、交际意识、团队意识淡薄,有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调查活动的艰苦锻炼。同时存在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与实际成才需要之间的脱节现象。目前一些高校把工作的精力放在组织社会调查小分队或者某一类社会调查活动上,对全体同学的个体社会调查活动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导致不少学生对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指导教师在社会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1)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应起到修正错误的作用。
作为尚在校园学习且并非经常性从事调查科研工作的大学生,在做社会调查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出现错误是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经验,一是指社会调查技术上的经验,二是指社会生活的经验。前者会阻碍社会调查的具体操作进程,后者则会阻碍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科研调查题目,从而不能使制定出来的社会调查计划与所要进行的科研调查题目很好的结合,影响科研结果。经验不足是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最大短板,所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修正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各种错误,是指导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指导教师所起到的修正错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方向的修正。
有了正确明晰的调查方向,社会调查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正确的调查方向是一个有效的社会调查的基础。指导教师应当在社会调查初期,就帮助学生修改出正确的,符合科研题目的调查方向。
2.调查方法的修正。
一般大学生所掌握的调查方法少,浅,容易出现所选择的调查方法不实际,难于操作,或与科研题目不适合,不能突出科研重点。调查方法是具体调查活动的依据,只有调查方法合题意可操作,才能使社会调查活动顺利进行。
3.具体调查活动中出现错误的修正。
在具体的调查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各式各样不可避免的突发性错误,这些都是指导教师应当予以帮助的客体。
(2)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应起到教授方法的作用
如果说修正错误是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社会调查行为起到方向性的指导的话,那么教授方法就是对大学生社会调查起到技能发展的作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从这一古训所展现的层次来看,教授方法的作用,就是教师职能第二层次:授业 的体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以修正学生错误为基础,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在这里,指导教师应当将学生所进行的社会调查类型化,使学生在做完某一社会调查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对同一类型的社会调查都有所掌握。
应当注意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教授的方式,应当是通过修正其错误,解答其疑惑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手把手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社会调查毕竟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指导性的作用。
(3)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应起到灌输理念的作用
这一点,学生认为是对指导教师最深层次的要求。学生所言的灌输理念,是指指导教师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授予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日渐成熟的发展阶段,为人原则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社会调查作为最接近社会最接近人民的学生实践活动,是学生体会世间百态,感受社会风气的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时候,可以以自身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其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等。
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很多方式:
1.调整行社会调查的选题。如调查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贫苦人的生活,关心民间疾苦。调查水资源污染问题可以使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
2.调整社会调查的方法。比如式的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与所要调查的对象有直接的接触,感受不同对象对调查行动的配合程度,从不同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态度中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3.用系统的哲学思想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哲学思想在解决工作生活问题中是如何实践的。
总而言之,灌输理念就是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带有目的性,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获得启发,引导学生获得某些感悟。
修正错误就像是医生治病切去腐肉,而灌输理念,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具有价值。灌输理念,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质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从以上笔者分析可以看出,导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所特有的修正错误,灌输价值,教授方法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正是有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制定了可操控性制度的管理,正是教师丰富的经验,使他们成为了学生社会调查中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在学校中应该加强对于此项工作的指导,让教师在学生的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保障等方面提供指导,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社会调查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全员育人良好氛围的形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的教师指导队伍,必将让学生的社会调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内部资料、涵盖95%以上期末考试的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常用的四种变量概念中,属于定性变量的是(A)。A.定类变量
2.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的访谈类型是(D)。D.结构式访谈
3.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指(B)。B.外在效度
4.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中所有个体之间的(D)。D.异质性
5.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C)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C.人们的感觉器官
6.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最多也最复杂的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C)。C.社会环境
7.查找文献要尽可能以(B)为主。B.检索工具查找法
8.从整个社会看,知名度最高的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C)。C.Excel
9.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C)。C.抽样分析
10.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C)。C.直线相关
11.历时七年之久完成社区研究杰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是(C)。C.李景汉
12.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叫(C)。C.抽样单位
13.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是(A)。A.个别访谈
14.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C)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C.人们的感觉器官
15.问卷法虽然在社会调查中应用广泛,但它并非万能的工具,而是有一定的适用性,相对而言,问卷法更适用于(D)。D.成分单一的被调查总体
16.实践证明,报刊问卷和网上传达问卷的最终回复率一般为(A)。A.10%~20%
17.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根据其关系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具体数学模型相结合,以近似地表现变量间的平均变动关系,这种统计分析是(A)。A.回归分析
18.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C)。C.抽样分析
19.检验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的设计是(D)。D.拉丁方格设计
20.从整个社会看,知名度最高的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C)。C.Excel
21.个案调查是一种(A)。A.定性研究方法
22.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C)。C.直线相关
23.先根据总体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抽样单位的比例分配样本数额,然后由调查者在各个组成部分内根据配额的多少采用主观的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这种抽样类型是(C)。C.定额抽样
24.(A)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A.文献法
25.在设计问卷时,敏感性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应该安排在问卷的(D)。D.后面
26.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对比研究的访谈类型是(D)。D.结构式访谈
27.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A)。A.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28.经典实验设计指的是(B)。B.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29.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是(A)。A.真实性
30.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根据其关系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具体数学模型相结合,以近似地表现变量间的平均变动关系,这种统计分析是(A)。A.回归分析
31.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不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
)。D.曲线相关
32.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将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
)。B.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33.(
)是调查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方法。A.偶遇抽样
34.最基础和用途最为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A.文献法
35.最理想和最便捷的访谈记录方式是(
)。D.机器记录
36.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对比研究的访谈类型是(
)。D.结构式访谈
37.观察现场的确定必须要考虑一些条件,其中最为关键、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条件是(
)。C.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
38.在各种调查方法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是(
)。D.实验法
39.(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B.定量分析
40.用以概括描述数据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是(
)。D.离中量数
41.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A.正相关
42.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是指(
)。A.内在效度
43.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叫(
)。D.参数值
44.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被称为(
)。B.样本
45.(
)是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方法。
B.系统抽样
46.未经过再加工或未公开于社会的最原始的资料是(
)。A.零次文献
47.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是(
)。A.个别访谈
48.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B.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49.着重于对感性资料的理论升华与总结,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分析类型是(
)。C.理论分析
50.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
)。C.抽样分析
51.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B.负相关
52.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指(
)。B.外在效度
53.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叫(
)。A.统计值
54.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
)。B.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
55.(
)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其它概率抽样都以它为基础,可以说是由它派生而来的。A.简单随即抽样
56.在文献之中,属于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是信息的基础,也叫信息源的是(
)。B.一次文献
57.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
)。C.问卷法
58.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
)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C.人们的感觉器官
59.和其他的一些调查方法相比,观察法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
)。C.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
60.(
)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A.定性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ABDEF)。A.客观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F.伦理道德原则
2.目前,人们大都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主张,将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CEF)。A.概念的形成C.概念的界定E.选择测量指标F.编制综合指标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ACE)。A.直接抽样法C.随机数表法E.抽签法
4.问卷法的实施步骤包括(BCDE)。B.设计问卷C.选择调查对象D.分发问卷E.回收问卷F.确定主题
5.非概率抽样的方式有(BDEF)。B.判断抽样D.定额抽样E.偶遇抽样F.滚雪球抽样
6.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BDEF)。B.准备阶段D.调查阶段E.分析阶段F.总结阶段
7.社会测量的要件有(ABDF)。A.测量对象B.测量工具D.测量规则F.测量数值
8.当今社会的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的特性是(BCE)。B.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C.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E.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
9.问卷中的问题种类基本上可分为四类,即(ABCE)。A.背景性问题B.客观性问题C.主观性问题E.检验性问题
10.集体访谈特有的缺点主要是(ADF)。A.收集意见有时不够充分D.不宜了解个人问题或特殊问题F.了解事实往往不够细致
11.社会调查研究依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ABE)。A.普查B.抽样调查E.个案调查
12.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的方法有(ACE)。A.再测法C.分半法E.复本法
13.抽样的一般步骤有(ABCDEF)。A.界定总体B.决定抽样方法C.设计抽样方案D.制定抽样框E.实际抽取样本F.样本评估
14.观察法的局限性主要是(BCDEF)。B.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C.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D.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E.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F.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15.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步骤是(ACDEF)。A.确定主题和观点C.精选素材D.拟订提纲E.起草报告F.修改定稿
16.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CD)。A.自然环境C.人口D.文化
17.社会调查研究依据其性质,可分为(DE)。D.定性研究E.定量研究
18.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ACE)。A.直接抽样法C.随机数表法E.抽签法
19.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ABEF)。A.个人文献B.社会组织文献E.大众传播媒介文献F.官方文献
20.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ABCDF)。A.标题B.署名C.前言D.主体F.结尾
21.社会调查研究按照其目的,可分为(AC)。A.描述性研究C.解释性研究
22.社会测量的四个要件是(ABDF)。A.测量对象B.测量工具D.测量规则F.测量数值
23.以下属于非概率抽样的有(BDEF)。B.偶遇抽样D.定额抽样E.判断抽样F.滚雪球抽样
24.实验法的四个基本要素是(ABDE)。A.实验主体B.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D.实验活动E.实验检测
25.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CDE)。C.检验D.分组E.汇总
26.社会调查研究依时序,可分为(AC)。
A.横剖研究C.纵贯研究
27.探索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它们是(BDF)。B.查阅文献D.咨询F.实地考察
28.以下属于概率抽样的有(ABCDF)。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分类抽样F.多阶段抽样
29.问卷中的四种基本问题类型是(ABCE)。A.背景性问题B.客观性问题C.主观性问题E.
检验性问题
30.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ACD)。A.审查C.分类D.汇编
三、填空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______、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描述事实
2.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验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的社会政治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______,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各个阶级、各个派别的近代社会调查研究提供了系统化、学科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实证主义
3.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具体由概念和______、命题和假设等理论要素联系而成。变量
4.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因果关系和______。相关关系
5.抽样误差是用______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样本统计值
6.统计学中通常以30
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______个单位。100
7.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______两个方面。观察客体
8.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______、问题及答案、编码等。指导语
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二是______,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文献源
10.集体访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方法与个别访谈大体相同,只是对访谈过程的控制和访谈的______
要求更高。效率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数理化倾向日趋明显,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向______进步。定量化
12.定性研究与______研究的结合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佳形式,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定量
13.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产生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______而定。现实可行性
14.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它一是指______的可靠,二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测量方法
15.判断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样本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印象判断抽样和______两种。经验判断抽样
16.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______;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非结构式访谈
17.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______和参与观察两大类。非参与观察
18.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______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因变量
1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
二是______,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文献源
20.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由于调研主旨不同而不相一致,但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______和交叉结构。纵式结构
21.我国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长期使用着一种通过个案说明总体性质的调查方式,并赋予它一个特殊称谓,即______。典型调查
22.______是指不能影响其他变量,而又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因变量
23.界定概念的方式有两种,即______和操作定义。抽象定义
24.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______时所出现的误差。总体参数值
25.目前,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______三种。互联网
26.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指导语、______、编码等。问
题和答案
27.一般的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以______小时为宜。1~2小时
28.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______两大类。参与观察
2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二是______,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文献源
30.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______。理论分析
31.定性研究与______研究的结合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佳形式,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定量研究
32.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因果关系和______。相关关系
33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它一是指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指______的可靠。测量结果
34.统计学中通常以30
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______个单位。100
35.文献检索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文献检索、______和参考文献查找法。计算机文献检索
36.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______时所出现的误差。总体参数值
37.访谈法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______。集体访谈
38.提高实验的效度,要从实验的外在效度和______两方面着手。内在效度
39.定量分析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描述性分析
40.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由于调研主旨不同而不相一致,但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______。交叉结构
41.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具体由概念和变量、______和假设等理论要素联系而成。命题
42.
______是指能够影响其他变量,而又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自变量
43.界定概念的方式有两种,即抽象定义和______。操作定义
44.抽样误差是用______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样本统计值
45.根据具体方法的不同,人们把抽样分为概率抽样和______两大类。非概率抽样
46.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个人文献、社会组织文献、大众传播媒介文献和______。官方文献
47.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______和混合型问答。封闭型问答
48.观察误差来自______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观察主体
49.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______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理性认识
50.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______和理论分析。定量分析
51.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______、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描述事实
52.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相关关系和______。因果关系
53.测量的效度又有两层含义,即内在效度和______。前者是指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后者则是指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外在效度
54.统计学中通常以______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100个单位。30
55.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个人文献、社会组织文献、______和官方文献。大众传播媒介文献
56.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______。混合式问答
57.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______两个方面。观察客体
58.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______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因变量
59.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______,二是文献源,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实地源
60.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______,也叫科研调查报告。学术调查报告
四、简答题
1.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第一,调查者的问题。
第二,被调查者的问题。
第三,测量的长度。
第四,测量的难度。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涉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课题。
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调查方法,主要有: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另一类是间接调查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
3.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有助于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4.资料分析分为几大类?各自含义是什么?
答:资料分析有三大类,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
资料定性分析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其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资料定量分析也叫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资料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
5.什么是社会测量?它有哪些要件?
答: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具体说,它是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根据一定的测量规则,对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进行观测与度量并赋予一定数值的过程。
社会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量表);测量规则,即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定;测量对象,即社会现象的属性与特征;测量数值,即赋予测量结果的数字或符号。
6.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什么类型?请释其含义。
答: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问卷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的特点是:整个访谈是严格控制和标准化的。
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
7.
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调查者的问题。
第二,被调查者的问题。
第三,测量的长度。
第四,测量的难度。
8.观察法按照观察者的角色可以分为什么类型?请释其含义。
答: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
非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观察对象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相反,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亲身参与到观察对象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对象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
9.
简述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答:观察法的优点:
第一,它可以提供有关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可靠性较高。
第三,获取的资料及时有效。
第四,适于搜集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
第五,简便易行。
观察法的局限性:
第一,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三,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第四,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第五,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10.请列举社会调查的类型(就调查对象的规模而言)和主要的调查(搜集资料)方法。
答:社会调查的类型就调查对象的规模而言,主要有全面调查,即普查;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主要调查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
11.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答:问卷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省时省力省钱。
第二,有利于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便于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
第四,避免偏见、减少误差。
问卷法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对象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有时回收率难以保证。
第三,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有时难以保证。
12.
简述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
答:抽象定义是对一个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性质和特征所作的概括说明。
操作定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变量和指标对概念所作的说明,主要是说明概念包含了多大范围、多少维度和多少具体内容。
五、论述题及应用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有哪些类型?其各自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调查研究面对的是现实社会。构成现实社会的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种类繁多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们是各个社会调查研究项目可选择的具体调查对象和调查(分析)单位。
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物质条件,它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矿产植被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调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是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状况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社会调查研究重点研究的内容。人口状况,一般分为人口构成和人口过程两个方面。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看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社会对人口的影响,则主要是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人口的构成和人口过程的影响。在社会中,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人群共同体之中。社会调查研究对于人口问题,通常都要结合一定的人群共同体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的文化主要就是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注重的是社会的一定文化背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指思想基础、理论基础、行为特征、组织形态、领导形态、控制形态、评价标准、综合特征、综合气氛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中的一切具体事物、具体现象都能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同时也能作为调查(分析)单位。这些调查对象及调查单位尽管纷繁复杂,但可以大致归纳为八类。
个人:社会调查研究十分注重研究个人社会化问题,还要分析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基于个人特征来描述、解释和说明由个人行为所构成的各种更大的社会现象。
初级社会群体:指家庭、村落、非正式组织等。这类群体都是通过长期的、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般不是因目标而组合。社会调查研究把它们作为重要的调查研究单位之一。
社会组织:高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形式和复杂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直接、间接的联系,按照一定原则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及其现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阶级和阶层:阶级和阶层不但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对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变迁等具有决定作用。各阶级和阶层由于利益、欲望、态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对社会阶级和阶层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民族:社会调查研究把民族作为特定的对象,发掘它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特征,包括掌握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的特点,对处理好民族问题作用极大。
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村社区;一类是城市社区。社会调查研究把社区作为对象,通常都是对社区作全面的区域性的调查研究。由社区研究一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研究,以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行为:即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包括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在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时,具体对象不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而是侧重描述各类行为本身的特征。
社会产品:指物化的人类行为的产物。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调查研究单位,也可以作为群体调查研究单位。
2.从观察者扮演角色的角度,说明观察以下社会现象时最适于采用的类型及其理由:
(1)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
(2)考场纪律。
(3)城管执法。
(4)社区建设。
(5)服务态度。
(提示:对每一现象均须结合观察类型的特点说明采用它的理由。25分)
答:(1)(4)两项最适于采用参与观察;因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切实体会农民工真正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区建设的真实情况,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2)(3)(5)三项最适于采用非参与观察;因为只有通过隐蔽、旁观的方式,才能保证当事人不受惊扰,维持自然状态,显示考场、城管执法和商店服务态度的真实面貌。
3.什么是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它们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答: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并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完全参与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深入的、真实的资料,但是总让人感到有“欺骗他人”之嫌,所以有人批评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观察者不仅能够通过与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得到大量生动具体的感性资料,而且能够公开地同被观察者深入探讨问题,收集到许多完全参与观察难以得到的理性资料。但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主观感情成分。
举例说明:例如调查者长期生活在某工厂之中,完全以本厂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并进行观察就是一种完全参与观察;很多人以调查者的身份去农村,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进行实地观察,就是一种不完全参与观察。
4.以下是两个抽样调查案例:
(1)某大学一年级有学生2000人,拟从中抽取200人进行身体素质调查。
(2)某城市有居民10万户,拟从中抽取4000户进行消费水平调查。
请问:应分别选用何种抽样方法最为简便适用?理由是什么?
答:对案例(1),最好选用系统抽样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同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调查总体,而案例(1)恰恰具有这种特点。当然,也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但较费事。
对案例(2),则必须用分类抽样,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异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调查总体,而案例(2)恰恰具有这种特点。
5.什么是实验法?
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实验法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第一,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第二,控制性强。
第三,可重复运用。
实验法的缺点:
第一,代表性往往不够充分。
第二,实验范围仍然有限。
第三,耗费人力、时间,操作复杂。
6.如果让你对某居民生活小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做一调查,你将如何进行?(提示:应包括调查对象、调查类型、调查方法、调查具体实施步骤等有关内容。25分)
答:(1)调查对象应包括上级部门(起码有街道办事处等)、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有关人员、小区居民等。
(2)调查类型是个案调查,也可以是抽样调查。
(3)调查方法应综合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既可以以问卷法为主,也可以以访谈法为主。
(4)具体实施过程大致为:先做前期准备(制定方案、设计调查指标及问卷、其他准备等),采用文献法搜集关于小区概况和有关小区环境卫生管理的资料(如小区介绍、有关管理文件、有关统计等);采用问卷法则要抽样、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观察法实地观察现状(最好以普通居民身份在小区住一段时间);采用访谈法(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对上级部门(起码有街道办事处等)、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有关人员、小区居民等进行访谈;对所搜集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资料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7.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其各自作用是什么?
答:一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其作用如下:
封面信:实际上是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短信。其作用就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
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问题及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
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
8.如果让你对某居民生活小区的物业管理状况做一调查,你将如何进行?(提示:应包括调查对象、调查类型、调查方法、调查具体实施步骤等有关内容。25分)
答:(1)调查对象应包括上级部门(起码有街道委员会等)、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居委会、小区居民等。
(2)调查类型是个案调查,也可以是抽样调查。
(3)调查方法应综合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调查以问卷法为主,个案调查以访谈法、观察法为主。
(4)具体实施过程大致为:先采用文献法搜集关于小区概况和有关小区物业管理的资料(如小区介绍、物业管理文件、有关统计等);进行探索性研究,设计调查方案,做好准备工作;采用问卷法须设计问卷、抽样、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观察法实地观察现状(最好以普通居民身份在小区住一段时间);采用访谈法(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对有关部门、小区居民等进行访谈;对所搜集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资料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9.什么是样本规模?在社会调查中,如何确定样本规模?
答:样本规模又称为样本容量、样本大小,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体单位的数量多少。
具体每一个社会调查研究究竟应当选择多大规模的样本,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第一、总体规模。
第二、抽样的精确性。
第三、总体异质性程度。
第四、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10.任选主题设计一份简单问卷。(要求:问答不少于8组,问卷各部分结构完整。25分)
尊敬的家长:您好!
孩子的进步,与您平时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加强和学生家庭间的交流,改进教育工作,请您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多选。
1.您的孩子在读什么?(
)
A.幼儿园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2.您一年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费用是多少?(
)
生活费用是多少?(
)
3.您的家庭收入主要靠什么得来?
年收入大概有多少?(
)
4.您的学历各是什么?(
)
A.未读过书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
5.您夫人的学历是什么?(
)
A.未读过书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
6.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A.读书是为了挣钱
B.读书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C.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
D.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
7.你觉得男孩子和女孩子读书谁更重要?(
)
A.儿子
B.女儿
C.一样重要
8.您认为下面哪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
)
A.抽烟
B.喝酒
C.赌博
D.迷信
9.您在假期会给孩子请辅导吗?如果辅导,主要辅导什么内容?(
)
A.会
B.不会
C.文化课
D.技能(音乐、舞蹈、电脑、绘画等)
10.在您的家里承担教育孩子主要工作是谁?(
)
A.父亲
B.母亲
C.父母
D.其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11.什么是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它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答:总体方案是关于调查研究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方法以及必要条件的详细规划。
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
(2)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3)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
(4)调查研究时间与步骤安排。
(5)组织领导与人员安排。
(6)经费预算和物质保证。
12.请列举2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指出哪种适用于参与观察,哪种适用于非参与观察,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1.完全参与观察:(1)社会现象如有些社会学家长期生活在某工厂之中,完全以本厂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并进行观察;(2)他们适用于可在任何可能的情形下,参加该城镇的生活,交朋友,建立社会关系,就像住在城镇的居民一样尽他们的义务。(3)理由如下:完全参与观察可以获得许多深入的、真实的资料,但是总让人感到有“欺骗他人”之嫌,所以有人批评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2.不完全参与观察:(1)社会现象如很多人以调查者的身份去农村,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进行实进观察;(2)他们适用于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3)理由是:这种方法会使被观察者时时感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影响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观察结论易带观感情成分。
非参与观察:
1.如下几种社会现象:(1)如组织考察团到国外参观考察;(2)某电台新闻频道针对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作弊、泄题等问题调查。
关键词: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研究性学习机制 机制构建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教育中“教”与“学”问题引起学者和公众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大学办学理念混乱、定位不准;大学管理政治化、企业化、商业化;大学人才培养“工具化”,等等。这些批判和反思揭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根据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构建研究性学习机制既是一种有价值的理念选择,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选择。
一、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指贯穿于社会学专业教育中,以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和实施的所有社会调查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且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社会学教育的本科阶段,主要包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实践、论文写作等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实践和专业实习的社会调查实践。本文的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机制。
研究性学习机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大学本科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近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倡建立研究型大学。他认为,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科研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人”(whole man)。“完人”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理智和道德。因此,大学应该是一个探求科学与真理和培养个性与完善道德的场所。②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考察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大学目标不能局限于智力发展领域,大学的责任是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一些极为重要的素质。③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明确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框架,提出了八项本科教育基本目标“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在中国大学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模式大致有基础学科实验基地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式三种。具体形式有:实行小班化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优秀到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并存。④西北政法大学在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习惯,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
三、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在“研究性学习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机制是一种恢复大学科研职能和培养“完人”(wholeman)的教学与学习功能系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或课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在实现形式上与研究性学习机制相同,而且在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能够带动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学生课堂讨论和调查报告与论文写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主动性和能力明显提高。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后,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大量的社会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一次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中,由于曾经参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乡村小学的调查,他们从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教学资源和家长与学生的主观态度等方面列举了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这种不平衡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后果。
在论文写作与调查选题方面,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院的题目指南,而是倾向于自主选题,所选题目涵盖的范围明显扩大。他们既主动关注传统文化,又关注城乡社会经济现象;既关注白领群体,又关注弱势群体。例如,关注皮影和秦腔的保护与继承,也关注城乡老年人养老问题;关注城市白领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关注农村早婚女性群体和农民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关注神木免费医疗保险的独特性与普适性,也关注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成效。同时,他们还将目光投向那些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社会群体。例如,“娱乐至死”现象和网络作家群体。在论文写作方法上,他们越来越多地从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转向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越来越强,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科学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在表现为遵循和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社会事实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进行反思。2011年兴平调查组一位组员对资料收集过程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和评价:“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此次调查是比较成功的。……但对于先前的问卷及发放过程,我认为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问卷的问题内容价值不大,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我认为此类课题就不适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我对问卷的发放过程有些看法,因为这些问卷有些不是我们组员发放的,而是由我们其中一个组员的父母和老师完成的,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感谢,但他们在对调查对象的选择和问卷的解释上可能是出现偏差的。”此外,他们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和分析。例如他们总结:“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拒访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觉得要想降低拒访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博取调查对象的信任;二是要注意称呼和表达适合和选择适当的场合;三是问他一些他可能关心的问题,让他觉得你站在他那边。”“访谈是了解调查对象想法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这其中,一个人的亲和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划是永远赶不上变化的,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使我们不得不更改一些计划,而这时总会有分歧产生,在调查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自然不同,想要在统一意见很不容易,已经有了感受,再次访谈的时候所问问题角度也会不同,这对后来的材料整理很是不利。”如果没有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这些总结和体验就很难如此真切。
2.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强调团队成员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团队工作效率能力的重要指标。不仅是个人能力,作为团队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也成为企事业用人单位考察和录用人才的重要考量指标。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需要每个小组成员都根据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在自己的职位上各尽其能、互补互助、通力协作。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领会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更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奏响优美的旋律,舞出优美的舞蹈”。通过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了尊重、宽容和信任,以及欣赏和沟通。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他们通过实践“收获了最纯最真的友情,学会了拥有爱和给予爱”。
3.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如上所述,调查报告和论文的选题显示,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此外,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争取和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实践。他们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收获的是比听更直观的经验,比看更深刻的体会,比想更透彻的感悟”。2010年神木调查小组一位同学写道:“通过这次神木之行,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去,走向田野方能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理论是工具,实践是手段。走出课堂,田野里有更广大的一片天地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2011年“西安市早餐工程销售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小组一位同学写道:“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上,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才会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才会更恰当地和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我们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学业知识的学习中,更应该注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调查,才会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才会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不至于‘纸上谈兵’。”有了这些认知之后,学生们不再放过任何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机会,不仅积极参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各种调查活动,还积极报名参加市级和省级及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活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这句为早期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作为自己实践的感受写出的总结性话语变成了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准则,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和践行。
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精神,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又有助于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根据目前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次数越多,参与程度越高的学生,其考研和找工作的成功率越高。根据反馈发现,通常这些学生无论是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能很快适应,与新的同学、同事和谐相处,并以较高的效率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可见,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符合研究性学习机制的理念,又符合研究性学习机制的实践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174.
②[德]彼得·贝格拉著.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6.
③[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39.
④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库,2012:114-118.
参考文献:
[1]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德]彼得·贝格拉著.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
[4]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库,2012.
关键词:灾后安置规划、社会调查、舟曲
一、概述
社会调查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规划而言,社会调查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则以甘肃舟曲为例,重点探讨灾后重建规划、尤其是灾民住房安置规划中的社会调查。
二、灾后住房安置规划中的社会调查特点
从舟曲的灾民住房安置规划来看,此类社会调查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紧。重建和安置工作的紧迫性,决定了各项规划设计以及社会调查的时间都非常紧迫。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调查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更具针对性,围绕调查目标,把握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短暂的工作周期也客观上导致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调查对象比较明确。尤其是住房安置规划。例如舟曲,调查对象是按计划将要在峰迭新区解决住房的2195户受灾居民,调查小组结合灾民所属的单位或社区,共选取了1570户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覆盖率达到70%以上。
(3)调查具有双重(乃至多重)任务,在舟曲住房安置规划中,既要清楚了解居民的住房和生活需求,也要起到对于安置规划宣传讲解的作用。
(4)调查结果能够快速反映到规划决策中,即时效性较强。规划设计人员或是与调查小组密切配合、或是直接参与到调查工作中,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将调查主要结论落实到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方案中。
总体来看,在灾后安置规划中,调查对安置工作的指导作用也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当前安置政策的前提下,使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更加切合居民需求;二是通过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为安置政策的改进提供建议。
三、调查形式
问卷(Questionnaire)和访谈(Interviews)是两个比较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前者较适合量大面广的调查,也适用于量化分析;后者则更加注重深度,但对调查人员的要求较高,在安置规划中,访谈也兼顾了宣传讲解需要。舟曲调查工作中采用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对1500户安置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覆盖面较广。通过调查和量化统计获得了一系列直观且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将直接影响到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乃至后续的施工和装修。同时,调查所获得的灾民基本情况、特别是家庭结构情况,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对户型的需求,因此也指导了住宅设计中的户型配比等重要内容的确定。
除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调查小组还选取了部分灾民代表(共70户)进行了现场访谈。相比于间接发放和收集问卷的调查方式而言,访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在间接问卷调查过程中,问卷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调查过程是一个与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过程,访谈可以较为直接和全面地了解灾民的真实想法,更重要的是,调查人员通过对于规划耐心的讲解,可以帮助居民重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四、调查问卷设计
不管是采用问卷还是访谈的形式,题目设计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既要追求信息的容量和针对性,也要便于受访者理解和填写,总体而言,调查问卷应力求做到“内容简明、形式活泼、题量适宜、填写容易”。
住房安置规划中,调查内容通常涉及三大类:受灾家庭的基本情况;居民对小区布局、设施和环境的使用需求;居民对安置住房的使用需求。题目形式一般以单选题为主,多选题和开放题为辅。对于问卷调查来说,题目和选项要尽量简明易懂,题目数量不宜过多,简言之,问卷设计不能因盲目追求信息量而降低信息的有效性。
五、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是调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调查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分析和表达,使设计师和决策者能够客观全面的了解灾民情况和意愿,并最大限度地反映到规划设计中。
1、数据统计
完成现场调查以及问卷的回收工作之后,则进入了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目前较为常用的问卷统计方法是借助SPSS等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类统计。但由于数据录入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在舟曲的调查中并未采用这一方法,而是沿用了常规的“人工统计+EXCEL图表生成”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快速简便地形成一些基本结论。
但是,这种统计方法存在着先天不足,它忽略了调查对象的个性特征与其选项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本次调查又进一步抽取了少量样本(100份),进行相对深入的统计分析,这一分析有助于调查人员更加全面的了解灾民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规划建议。
2、调查报告
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调查人员通过书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对规划设计提供建议。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由调查工作情况和调查主要结论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调查的背景,主要任务和目的,调查对象、内容和采用的方法,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后者(调查结论)则是报告的主体内容。
以舟曲为例,根据调查的主要任务、并结合问卷的题目设置,《报告》将调查结果归纳为八个方面,分别为:(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2)安置意向及最关心的问题;(3)交通方式及停车场地需求;(4)安置住宅户型及室内装修需求;(5)小区公共设施及活动场地需求;(6)小区管理方式;(7)未来就业意向;(8)受访者提供的补充信息(即其他需求或建议)。每个方面均提供了一个基本结论,并附上相关的统计数据。
除了分项结论外,《报告》还就调查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和强调,以利于规划设计师做出整体判断、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下举三个例子。
(1)从安置对象的家庭结构来看,三口及三口以上家庭比重较高同时,结合居民意愿调查发现,受灾家庭普遍希望获得“三室一厅”的安置住房。根据这一结果,《报告》建议住宅设计中应注意:一方面,在政府提出的80平米安置标准限定下,户型设计应力求紧凑实用,特别是更高比例的三居室户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受访者提出愿意通过适当出钱的方式提高安置面积标准,因此户型设计中也应考虑这一因素,留出弹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2)调查发现,部分受访家庭中拥有残障人士(约占调查总数的8%)。应该说,这一问题在以往的住房需求调查中关注较少。而针对这种情况,住宅设计在符合安置面积标准的前提下专门提供了一定比例的无障碍户型(图6),以满足特殊人群的生活所需,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3)本次调查格外关注受灾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计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受访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报告》强调,新区建设不仅要为灾民提供住房等硬件条件,更要综合考虑他们的生计问题,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关于灾民对未来就业(再就业)的憧憬和期望,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灾民更愿意留在舟曲,其中比重最高的就业选择是在峰迭新区或舟曲老县城做小买卖,相应的,这也就带来了对底层商铺的高需求,根据这一情况,在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中,特别提供了较高比例的沿街底商住宅。
六、结语
关键词:新闻采写课;社会学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71-02
一、新闻采写课程的特点及局限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新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分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事业史、新闻经营与管理四块内容,其中,新闻采访写作课作为新闻业务课的重头戏和基石,多在本科一年级开设。笔者结合几年来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经验和思考,认为在当下的新闻采写课的教材使用、课程内容的设定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方面
当前可选用的若干新闻采写类教材,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采访和写作两大部分。采访部分,按采访的不同阶段,逐一阐述采访的准备、采访形式和技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写作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围绕主题排布素材结构文章。
教材内容的设置是对应着记者采写环节逐层展开的,但是考虑到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刚刚从高考这一应试教育的门槛过来,无论人生经历、社会阅历、还是知识结构尤其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解读、判断能力都相对有限,面对这样的学生,教材内容显得技法有余而内涵不足。
因为新闻学教育培养的记者不是做简单的镜子作业,而是要成为社会的望者和监督者。望和监督,预警和展望,无不需要记者对当下社会有通盘了解乃至深刻体认、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相当研究、对媒体的社会职能有深切理解。欠缺这些基础,学生在经过一定写作技能训练之后写些轻浅小文章驾轻就熟,但遇到“大”选题难以做深做透。
(二)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新闻采写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业务课,其旨归也是指向实践的。据了解,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不少院校的老师都采用在课堂上以“情境教学”、“案例练习”、“对话式练习”等方式开展,偏于纸上谈兵,素材采集和分析这样重要的实战环节得不到真正的训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素材采集和分析,新闻学教材上少有涉及,实践中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这种课程实践的设置与课程试验课时安排有限及教师本身的媒体经验有关。
综上,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课的教学中,务必要增加社会学知识,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解读一切社会现象的桥梁;另外,在课程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重视访问的技法,却缺乏信息采集和分析的科学方法,这也是新闻采写课需重视的环节。
二、社会学知识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一)社会学理论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社会学作为具体的社会科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转型期。西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引发欧洲社会的巨变: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迅速变革了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和统治”[1],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1],社会问题频现,“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解答了如何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而可以把社会学理解为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研究开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形成了理论多元化、分科化的多个理论流派,分别从社会运行的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研究了社会变迁、社会系统及其功能、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互动及人的社会化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社会关系、等级制度、社会控制机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面临着差距过大,不协调因素活跃,社会矛盾多发等问题。社会学研究正积极介入对转型期社会运行状况的观照,其中下岗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社会保障,人口问题,小城镇发展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其成果成为中央或地方政府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媒体解读报道社会问题的理论支撑。
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关于社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能从知识层面拓宽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范围,促使学生能更理性、深入、专业的剖析社会现象:
1.提高学生捕捉新闻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新闻信息的准确性。有了一定社会学理论知识基础,学生看待问题、判断事物会自觉深入表象背后,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对社会生活及环境中的各种异动变化能抓得住,看得准,吃得透。比如2008年经济寒冬,学生在家电商场购买数码产品时发现,千元以上的大小家电全部增加了分期付款方式。随后学生又到扬州其他几家大型家电商场及大型仓储式超市观察,发现同样的现象,就此抓住了“经济寒冬,商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试图拉动消费”为选题,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报道了经济危机。
2.增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挖掘内涵的能力。社会学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洛夫斯基也主张应首先把握人类文化生活的整体,在完整的文化体系背景中再对各个文化事实及其相互关系加以考虑和研究,以求最终把握住他们的本质。他的主张同样适用新闻专业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把握,且只有在全局上对整个社会运行状况有通盘的了解,才能让学生把社会事件放到深广的社会背景中,作深入把握。
最近发生在扬州的“房管局女干部殴打保安”事件,学生在报道时没有就事论事,随大流地对“房管局女干部”口诛笔伐,而是跳出事件,站到更高的点上,审视网络上对此事的爆炒和热议,看到了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及冲突双方的身份悬殊,触动了市民的敏感神经,从而迅速对此事形成民间立场和民间情绪,试图挖掘这种民间情绪的产生与当下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之间的联系。(又如小城镇的拆迁纠纷,学生在报道此事时,敏锐地把事件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考察拆迁纠纷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圈地”误区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社会学方法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新闻学教材中,多感性、经验性的采访技巧,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社会学是用实际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学科,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社会系统时,社会学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通常情况下,定量方法适合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研究,定性方法适合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有些情况下,一项具体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其中,可为新闻采写借鉴的具体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等。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动态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其中抽样原则、问卷问题设计方法值得从事新闻采写业务的人好好学习,它们关系到记者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信度和效度。田野调查法,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如小型社区、特定群体)有全貌研究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是获得重要信息材料的常用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新闻采访。参与观察法是指在参与研究对象生活的过程中,观察对象的行动,探究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探讨行为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为研究对象立体“画像”;深度访谈则是根据调研主题选择有样本意义的对象与之交流,试图通过交谈了解被研究群体的内心世界,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涵义。记者兼报告文学作家贾鲁生的《乞帮漂流记》对乞帮生存状况的调查,正使用了长期参与介入观察和交流的社会学方法,对乞帮这个特定群体的内部结构及成员的生存状貌作了生动、细致入微的描摹。历史比较法原理,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的、自发的,而是连续的、受某种力量影响或支配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或因果链上能够发现当下事件或现象的真正原因。这种方法论原则对记者的启示是:不能孤立的看待、把握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要在全面占有历史资料和当下信息的前提下,历史的分析对象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得新闻报道在纵向或横向比较中显示出理性和深度。
三、社会学知识与新闻采写课结合的策略
我院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本科三年级才开设社会学课程,在暂时不能实现和大一开设的新闻采写课在时间上衔接的情况下,笔者采取了以下两种形式,在新闻采写课中有意识的增加了社会学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
(一)邀请社会学专业教师以课程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普及社会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同时,介绍新闻采写中可以借鉴使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讲座结束后,讲座教师会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出十道社会调查题(如在扬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调查,独生子女孝道观念调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到假期时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重点内容开展,社会调查过程邀请社会学专业老师带队指导。几年来,学生写出了一批较专业、有一定深度的好搞,如《独生子女孝道观念调查》、《苏北农村90后农民工婚嫁观念变迁》等,在学院社会实践汇报中获得好评;《大学生社会调查显示:扬州市六成农村书屋闲置》、《研究生暑假实践为地方服务》;《留在城市做“蚁族”,还是回乡当“青蛙”?》等深度报道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江南时报》、《扬州晚报》发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媒体社会责任探析》、《微博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等学术文章发表在《新闻世界》。
(二)与媒体合作,获得专业的社会调查机会。鉴于媒体记者人力、时间、精力有限的现实,我们与扬州时报、扬州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合作,为媒体提供学生社会调查员。当媒体需要就某大型选题作专题调研时,我们的学生在媒体记者或学院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专业的调研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既锻炼了社会调查能力,又对某社会问题有了深入了解的机会。近年来,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参与调研并撰写了《校企联姻为学生提供“试就业”岗位》、《“湿地使者”绘制大丰麋鹿“绿地图”》等文章,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等各级各类媒体上。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事物。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主要是以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形式,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目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学校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何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目的,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大学教育更应该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受到许多非议,在于它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已有明确的规定,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大班教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往往被忽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缺少的那一部分师资便只好由行政人员兼任或者通过外聘、返聘来解决,这一部分的师资队伍并不稳定,且不易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就专职教师而言,也存在着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对所教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认真筛选和整理,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现象。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故可能出现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或者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或者较为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较为敏感的话题就少讲或避而不谈,或者仅凭自己的感受和见闻作肤浅的解答或片面的分析,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不能使学生信服,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于学生一方而言,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没有专科课程重要,与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是浪费时间。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教的多,内容抽象、空洞,与社会实际和自己所关心的切身利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学习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于是,上课时出现了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在台下玩手机、看书、睡觉、听音乐等现象。
长期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评声音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单一,过分突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说教的内容多,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时不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仅仅要求学生将某些知识点进行复述。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维度等,这样的教学很难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投入大而收效小的局面。由于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是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学习中,变化最大的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面对学生研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教师几乎毫无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就师生关系来说,师道尊严的传统关系趋于淡化,更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方面,则更注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集体合作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由于是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载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从而能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围绕研究对象,系统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以发现社会现实状况、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这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即提出是什么社会问题;然后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后是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其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章节,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态文明的状况,首先提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中存在的问题,即发现问题,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以确定调查研究的专题;然后,围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对造成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得出结论;最后是解决问题,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社会调查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关注社会时事,用、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去指导分析、观察社会。
二是能促进学生自我调查能力素养的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最为密切也最为生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在提高了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社会调查的意义,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开拓了视野,课本以外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他们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社会调查法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不仅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是适用广泛,调查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所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的很多章节主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就调查形式来说,既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进行,又可以通过座谈访问、问卷等方式来进行。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等条件限制。其中有些内容,比如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研究性学习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课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等实际情况,指导性地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对于学生而言,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还缺乏感性认识,故选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这个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思考: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是什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关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观的异同?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至于选择哪个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去自主发现和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需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其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研究后得出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为5人至7人左右。
第二步: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就是为研究小组将要开展的工作做计划,是实施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案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断调整,但是主体的结构需要事先制定。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学生们培养了研究工作的计划意识、明确了工作目标,这对下一步做好研究工作十分重要。选定课题之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开始着手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的构思和具体的安排,包括:规划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问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步骤和程序,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步骤之间的关系,结题时间和结题方式,研究成果等。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易操作性。
第三步:组织实施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主体性环节,是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课题小组成员在获取大量原始资料、数据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汇总、整理、归纳与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学生在此阶段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研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教师还需把握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避免得出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结论,或者钻入“死胡同”。
第四步:总结反思 进入课题研究最后阶段,课题组成员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包括研究方案、方法、成果以及课题组成员的体验等各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将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课件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目的、方案设计、成果内容、研究体会、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及资料的来源与出处等。最后是各课题组利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杜东平,唐新明.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4]刘湘辉,常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环”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民主,摒弃道德法官意识,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健全的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交朋友,努力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积极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处于乐学状态之中。从而敢想、敢说、敢问、敢议。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成功带进课堂。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1.课前准备活动化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常用的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加访问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1)社会调查活动。如教《从一滴水说起》,课前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采访有关企业,了解水的用处;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课前可安排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干什么。通过采访、调查,让生活中的“直接形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引进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认识,触感体验。
(2)资料收集活动。如教《我们的民风民族》,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民族服饰、乐器、日常用品(或图片资料),还可从报纸、杂志上剪辑或从网上下载有关各民族节庆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风俗,增强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
(3)社区服务活动。如教《我的劳动感受》,课前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扫楼道、擦窗户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
2.课堂学习活动化 在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化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参与空间、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感悟道德观点,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而完成明理、激情、导行的内化过程。
(1)游戏活动。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生动、活泼、趣味的活动。教师利用这种形式把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活动之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
(2)表演活动。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喜欢看,还乐于表演。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辅以表演之类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表演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从而增强教学的真实感,激起情感体验。
(3)体验活动。如教《他们需要关爱》,设计“贴鼻子”活动,要求参加活动的同学用布蒙住双眼,然后把鼻子贴在画好的人物脸上,其结果一定是很难贴准鼻子的位置。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盲人因看不见物体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从而对盲人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行为动机,并为实施这一行为打下了基础。
(4)探究活动。就是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究问题的结果。如教《擦亮眼睛》,学生提出疑惑: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它呢?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结合自己感受,谈了自己的想法:一般搞封建活动的人都是在生活上、事业上遇到一番周折的,而封建迷信的东西往往都是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像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领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5)行为训练活动。该活动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文。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表扬正确的,纠正不规范的,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3.课后实践活动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实践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常用的活动形式有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举办展览、编墙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等。
关键词: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结构方程模型 拜年网
一、研究背景
在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中,资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它经历了从最初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到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社会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的发展过程(Becker,1964;Bourdieu,1983)。经典的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都是针对孤立的以原子形式存在的个体而言的,而社会资本则是将个体与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上的突破。正因为如此,社会资本作为新资本主义思潮的代表,成为近20年来讨论得最多的热点议题之一。但是,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数都是采取思辨的形式、从抽象概念的角度来探讨的,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进行清晰的阐述,缺乏概念的操作化定义,更谈不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测量模型和实用工具,从而在对其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许多混乱不清,只能将研究局限在抽象的概念探讨的层面,无法深入地进行实证化研究。
在社会资本的定义上,一般都将其视为可以从中获得回报的社会关系(Lin,2001a)。这个定义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而言的,而在具体的操作化定义上,是通过社会网络来将社会关系操作化。所以,在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作化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本,即社会网络资本。对这个前提的承认,是对社会资本予以清晰地概念化并进一步提出测量指标和模型的基础。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上,社会资本指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在有目的的(工具性)活动中可以获取并加以动员的资源。从这个定义上说,社会(网络)资本具有三个特性,即嵌入性、工具性和可及性。作为一种资本,社会资本对于资本的主体要产生回报,林南(同上)将社会资本产生作用的途径总结为“信息、影响、信用、强化”。“信息”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影响”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在工具性行为中对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施加影响;“信用”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可以成为其信用的证明;而“强化”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强化个体的身份和认同感,一方面为个人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为个人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权提供了公众认可,从而有助于维持个人的精神健康以及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权。但是,在对社会资本的运用上,需要区分个体与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层次。社会网络资本,从个体层次上说,指的是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体网(ego-centric network);而在群体层次上说,则是将群体作为一个行动单位来考虑,在总体上可以动员的资源,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而言,指的则是整体网(socio-centric network)。一般而言,从群体层次上讨论社会资本的更倾向于概念和理论上的推演,操作化得不够,布迪厄(Bourdieu,1983)和科尔曼(Coleman,1988)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是其代表;相对而言,从个体层次上讨论社会资本更易操作化,大多数研究者,如R.S.伯特(R.S.Burt)和林南都是持这种视角的。对于讨论社会资本时需要区分层次这一点来说,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清楚地区分或者是加以明确地说明,从而造成了诸多的混乱和错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网络属性对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对于个体网来说,密度小的社会网络对于个体更有意义;而对整体网来说,更加致密的社会网络则意味着群体拥有更加有效的社会资本。
只有在弄清楚了讨论社会网络资本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层次之后,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才有可能。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线性的策略。这种测量策略以弗奈普(H.D.Flap)为代表,其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测量社会网络资本。首先,当个人有需要时,其社会网络中有意愿或有义务提供帮助的人的数量;其次,这些人提供帮助的意愿的强度;再次,这些人所能提供帮助的能力,即这些人所拥有的资源的多少(Flap、Graaf,1986)。弗奈普所定义的社会网络资本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这种测量策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即嵌入在个体网或整体网中的社会网络资本),都可以采取这种测量策略。但是,这种测量策略需要对网络的信息有最全面的掌握,在测量的具体实施中很难实现。所以,尽管这个测量模型简单而清晰,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屠龙术”,很难在具体的研究中予以应用。
另外两种测量策略则都只是针对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而言的,即在个体网中讨论社会网络资本,但这两种策略分别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网中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一种强调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另一种则强调网络中嵌入的资源。前一种测量策略以R.S.伯特为代表,他提出从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来定义社会网络资本。个体在一个社会网络中越是处于桥梁性的位置,即所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则其个体网中的社会资本也越多(Burt,1992)。后一种策略则以林南为代表(Lin,2001a),他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测量嵌入在个体网中的资源:(1)网络中价值最高和最低资源之间的距离(差异性);(2)网络中价值最高的资源的价值(达高性);(3)网络中所有资源的种类(多样性或异质性);(4)网络中最典型的资源或资源的均值(构成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测量策略并不是互相排斥和对立的,而都只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下对社会网络资本进行测量的角度。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者对于从网络中嵌入资源的角度来测量社会资本都是接受的,但是对于从个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角度来测量社会资本则存在着争议。一般来说,接受这种测量方法的多是一些更多地强调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学者,他们对于结构主义的方法有着某种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迷恋。对于这种测量策略比较中肯的意见是由林南(Lin,2001b)提出的,他认为,最稳妥的方法是将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作为影响其社会网络资本的外生变量,而不要作直接测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因为网络位置对于社会资本的意义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是不同的。例如,某个人要找工作的话,他需要的是一个异质性大的、松散的社会网络,以便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某个人需要社会支持时,其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致密的,同质性强的网络,以保证社会支持的强度。
以上的三种测量策略,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用来测量社会网络资本的指标体系,或者说是测量模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测量工具。在这里,所谓测量工具,就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网络。前面提到过,因为研 究层次的不同,社会网络可分为个体网和整体网两种类型。在大多数研究中,我们都是从个体网即个体的层次上来讨论社会网络的。而对个体而言,由于定义网络的社会关系不同,可以有多种社会网络,如讨论网、社会支持网等。关键性的因素是要寻找一个能最有效地反应行动主体在工具性行为中可动员的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作为测量其社会资本的工具。所以,在社会资本研究的实证化过程中,与社会资本的测量相关的实际上有两项内容,一是建构一套有效的测量指标体系(测量模型),二是寻找出一个能最有效地测量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测量工具)。
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在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上需要同时检验测量模型和测量工具的跨文化有效性。具体到国内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而言,尽管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被引入国内学术界已有多年,也有着数量不算少的实证研究,但在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上仍然只是沿用国外学术界既有的成果,没有用实证的方法去探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前景下是否存在一个普适的、可用来测量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以及在这个模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以有效地测量个体在工具性行为中可动员的社会资本的实际的社会网络。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恰恰是希望对上述状况有所突破。
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
测量模型的建立和测量工具的选定都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而在国内的大型社会调查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为此提供了条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宗旨之一,所以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是其重要的内容。它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不仅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社会网络,而且在历年的调查中对同一个模块进行了重复调查,提供了历时性的数据,这对有效的测量模型和工具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涉及两种具体的社会网络,一个是重要事情的核心讨论网(discussion network),另一个是中国人农历新年的拜年网(chinese new year greeting network)。讨论网是一种基于定名法(name generator)的社会网络技术的社会网络,最初是在198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NORC)所主持的综合社会调查(GSS)中被使用,它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工具(Burt,1984)。所谓核心讨论网,就是询问被调查者在过去的半年里,同哪些人讨论过他个人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并请他举出这些人的姓或称呼。然后从给出的这些人中,限定选取前几位(一般不超过9位,最常用的是5位)作为核心的关系人,并进一步探询这些关系人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与这些关系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具体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时常会和他人讨论重要的问题。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配偶、家人、亲戚、同事、老同学、邻居、朋友及其他人等。在过去半年内,您和谁讨论过对您来说是重要的问题呢?请你说出所有这些人的姓或简称,如老张、小李、王姨、老伴等(调查员:将被访者所说的交往对象按重要性程度,将其中最重要的5个人依次记录在下表第一行,同时请调查员记录被访者提出的全部人名的数目。注意:如果提名超过5个,记录实际数字)”。
在被调查者给出这些关系人的称谓后,调查员进一步询问这些关系人的以下信息:(1)被调查者与之讨论重要问题的关系人的数量(讨论网的规模);(2)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讨论问题的性质(工具性、情感性、混合性);(3)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人际关系类型(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事/邻居/其他);(4)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性别;(5)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年龄;(6)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教育程度;(7)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职业;(8)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工作单位性质;(9)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管理级别;(10)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交往频度;(11)核心讨论网中所有成员的熟悉程度(矩阵)。
需要指出的是,第(11)项中的矩阵是非常有意义的,正是由于它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让我们计算核心讨论网的一些反映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重要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
关于讨论网的问题只在200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被询问过,表1是讨论网的一些基本指标的描述统计。
而所谓拜年网,指的是采用一种所谓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它是专门针对中国社会的情况所提出的一种社会网络(Lin,1991,2001c)。即被调查者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即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互相拜年的人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具体的调查内容为:(1)拜年者中亲属的人数、亲密朋友的人数、其他人的人数,以及由之推出拜年网的规模及各类关系所占比例;(2)在社会等级结构中从高到低列出了一些种职业(包括无业者),询问被调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从事这些职业的;(3)列出了8种不同的工作单位类型,询问被调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在这些单位工作的。
在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都询问了关于拜年网的问题。在2003年,所列出的职业有产业工人、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医生、护士、厨师、饭店服务员、商业销售人员、无业人员、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法律工作者、商业人员、行政办事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保姆等18种。对2003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厨师、饭店服务员、无业人员这三类职业区分度低,所以在2006年度的调查问卷中予以删除,同时增加了私营企业主、农民、农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这五种职业。表2列出的是拜年网在2003年、2006年调查的一些基本描述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城乡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所讨论的只限于中国城市社会的情况。同时由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在本文完成时尚未最后,所以本文所用的数据只涉及2003年和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样本,样本量分别为5894和6013。
三、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
在有了可资利用的数据的前提下,下一步就是提出一个可以用来验证数据的测量模型。在前面所讨论的三种不同的测量策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城市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适性的测量模型。模型所包含的测量指标如下:(1)网络的规模。(2)网顶,即网络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这里,我们将其操作化为网络中所包含的处在最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在测量职业的社会地位上,我们采用甘泽布姆(Ganzeboom,1992)发展出的“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指数”(ISEi)为指标。所以,网顶即网络中所包含的最大ISEI值。(3)网差,即网络的 网顶和网底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网络中ISE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4)网络异质性,即网络中所包含的不同职业的数量。(5)网络的密度。网络的密度对于个体网来说,是测量个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指标,它等于网络中实有关系数量和可能关系数量的比值(Scott,1991)。之所以使用网络密度而非网络中包含结构洞的数量来测量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是因为结构洞的数量与网络的规模相关(Burt,2000),将这两个指标同时用在测量模型中可能出现测量误差相关。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拜年网中网络的密度是无法直接计算的,我们以拜年网成员中亲属所占比例的平方来作为其估计值。这种处理方法的思路是,一般情况下,网络成员的亲属之间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大,而其他成员之间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则要大大地降低,所以将其简化假设为网络成员中的亲属之间都有拜年关系,其他成员之间都没有拜年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密度为:
其中,D为网络的密度,N为网络的规模,M为网络成员中亲属的数量(王卫东,2006)。由于非亲属之间拜年的可能性也存在,所以,用M/N来取代(M-1)/(N-1)是使得估计值更接近于真值的一种修正。
在提出了测量指标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个测量模型用于经验数据时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我们提出的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中的大多数指标都不是直接的观察指标,而是间接指标,无法用经典的测量理论来计算其信度和效度。而结构方程模型则提供了一套在这种情况下计算信度和效度的方法(Bollen,1989)。具体方法是通过结构方程的测量模型,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既有的一套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就本文来说,具体的分析步骤是: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拟合,看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Goodness 0ffit),如拟合良好,说明模型整体上有良好的效度。其次,看估计出的各项测量指标的标准化负荷是否足够大(绝对值大于0.3),如是,说明各项指标亦具有良好的效度。再次,在前两点满足的前提下,对同一时点上两个同构但不同内容的模型进行同时估计,互为效标,如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足够大,则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最后,在以上各项都满足的情况下,对同一模型在不同时点上先分别估计,建立非约束模型。再将各个测量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负荷约束为相等,建立约束模型,如估计出的非约束模型与约束模型差异不显著,则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表3:讨论网和拜年网的测量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设定模型时,由于网络规模这个指标的信度最高,所以将其设为参照指标;同时,由于网差=网顶-网底,网差和网顶这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倚性,所以在模型中将这两个指标的测量误差设为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3。首先,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从整体上看,讨论网和拜年网的测量模型整体上都拟合不错,RMSEA都小于0.05,所以,这个测量模型用于测量讨论网和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在整体上都是有效的。而分别看各指标的标准化负荷时,除了在讨论网中,网络密度的负荷过小(-0.19)以外,其他所有指标的负荷都较好,这说明,各个指标对社会网络资本都具有较有效的测量效果。但更严格地说,拜年网比讨论网能更加有效地测量个体的社会资本。接下来,对2003年的讨论网和拜年网中的社会网络资本测量模型同时进行估计,其结果见图1,从中可以发现两个潜变量,即讨论网中的社会资本与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这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由于前面的分析说明拜年网相对于讨论网是更好的测量社会资本的工具,所以在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测量信度时,本文只对拜年网进行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分别将2003年和2006年的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进行估计(非约束模型),这个多组非约束模型的各组的负荷是非常接近的,而将各组(年)的负荷设定为相等来建立约束模型时,约束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之间的自由度的差为4,而这两个模型的卡方值的差仅为3.38,这说明约束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之间无显著的差异,即测量模型在测量嵌入在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时也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四、结论
关键词: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结构方程模型 拜年网
一、研究背景
在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中,资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它经历了从最初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到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社会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的发展过程(becker,1964;bourdieu,1983)。经典的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都是针对孤立的以原子形式存在的个体而言的,而社会资本则是将个体与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上的突破。正因为如此,社会资本作为新资本主义思潮的代表,成为近20年来讨论得最多的热点议题之一。但是,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数都是采取思辨的形式、从抽象概念的角度来探讨的,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进行清晰的阐述,缺乏概念的操作化定义,更谈不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测量模型和实用工具,从而在对其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许多混乱不清,只能将研究局限在抽象的概念探讨的层面,无法深入地进行实证化研究。
在社会资本的定义上,一般都将其视为可以从中获得回报的社会关系(lin,2001a)。这个定义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础上而言的,而在具体的操作化定义上,是通过社会网络来将社会关系操作化。所以,在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作化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本,即社会网络资本。对这个前提的承认,是对社会资本予以清晰地概念化并进一步提出测量指标和模型的基础。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上,社会资本指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在有目的的(工具性)活动中可以获取并加以动员的资源。从这个定义上说,社会(网络)资本具有三个特性,即嵌入性、工具性和可及性。作为一种资本,社会资本对于资本的主体要产生回报,林南(同上)将社会资本产生作用的途径总结为“信息、影响、信用、强化”。“信息”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影响”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在工具性行为中对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施加影响;“信用”指的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可以成为其信用的证明;而“强化”指的是社会关系可以强化个体的身份和认同感,一方面为个人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为个人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权提供了公众认可,从而有助于维持个人的精神健康以及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权。但是,在对社会资本的运用上,需要区分个体与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层次。社会网络资本,从个体层次上说,指的是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体网(ego-centric network);而在群体层次上说,则是将群体作为一个行动单位来考虑,在总体上可以动员的资源,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而言,指的则是整体网(socio-centric network)。一般而言,从群体层次上讨论社会资本的更倾向于概念和理论上的推演,操作化得不够,布迪厄(bourdieu,1983)和科尔曼(coleman,1988)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是其代表;相对而言,从个体层次上讨论社会资本更易操作化,大多数研究者,如r.s.伯特(r.s.burt)和林南都是持这种视角的。对于讨论社会资本时需要区分层次这一点来说,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清楚地区分或者是加以明确地说明,从而造成了诸多的混乱和错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网络属性对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对于个体网来说,密度小的社会网络对于个体更有意义;而对整体网来说,更加致密的社会网络则意味着群体拥有更加有效的社会资本。
只有在弄清楚了讨论社会网络资本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层次之后,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才有可能。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线性的策略。这种测量策略以弗奈普(h.d.flap)为代表,其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测量社会网络资本。首先,当个人有需要时,其社会网络中有意愿或有义务提供帮助的人的数量;其次,这些人提供帮助的意愿的强度;再次,这些人所能提供帮助的能力,即这些人所拥有的资源的多少(flap、graaf,1986)。弗奈普所定义的社会网络资本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这种测量策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即嵌入在个体网或整体网中的社会网络资本),都可以采取这种测量策略。但是,这种测量策略需要对网络的信息有最全面的掌握,在测量的具体实施中很难实现。所以,尽管这个测量模型简单而清晰,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屠龙术”,很难在具体的研究中予以应用。
另外两种测量策略则都只是针对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而言的,即在个体网中讨论社会网络资本,但这两种策略分别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体网中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一种强调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另一种则强调网络中嵌入的资源。前一种测量策略以r.s.伯特为代表,他提出从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来定义社会网络资本。个体在一个社会网络中越是处于桥梁性的位置,即所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则其个体网中的社会资本也越多(burt,1992)。后一种策略则以林南为代表(lin,2001a),他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测量嵌入在个体网中的资源:(1)网络中价值最高和最低资源之间的距离(差异性);(2)网络中价值最高的资源的价值(达高性);(3)网络中所有资源的种类(多样性或异质性);(4)网络中最典型的资源或资源的均值(构成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测量策略并不是互相排斥和对立的,而都只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下对社会网络资本进行测量的角度。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者对于从网络中嵌入资源的角度来测量社会资本都是接受的,但是对于从个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角度来测量社会资本则存在着争议。一般来说,接受这种测量方法的多是一些更多地强调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学者,他们对于结构主义的方法有着某种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迷恋。对于这种测量策略比较中肯的意见是由林南(lin,2001b)提出的,他认为,最稳妥的方法是将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作为影响其社会网络资本的外生变量,而不要作直接测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因为网络位置对于社会资本的意义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是不同的。例如,某个人要找工作的话,他需要的是一个异质性大的、松散的社会网络,以便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某个人需要社会支持时,其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致密的,同质性强的网络,以保证社会支持的强度。
以上的三种测量策略,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用来测量社会网络资本的指标体系,或者说是测量模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测量工具。在这里,所谓测量工具,就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网络。前面提到过,因为研
究层次的不同,社会网络可分为个体网和整体网两种类型。在大多数研究中,我们都是从个体网即个体的层次上来讨论社会网络的。而对个体而言,由于定义网络的社会关系不同,可以有多种社会网络,如讨论网、社会支持网等。关键性的因素是要寻找一个能最有效地反应行动主体在工具性行为中可动员的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作为测量其社会资本的工具。所以,在社会资本研究的实证化过程中,与社会资本的测量相关的实际上有两项内容,一是建构一套有效的测量指标体系(测量模型),二是寻找出一个能最有效地测量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测量工具)。
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在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上需要同时检验测量模型和测量工具的跨文化有效性。具体到国内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而言,尽管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被引入国内学术界已有多年,也有着数量不算少的实证研究,但在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上仍然只是沿用国外学术界既有的成果,没有用实证的方法去探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前景下是否存在一个普适的、可用来测量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以及在这个模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以有效地测量个体在工具性行为中可动员的社会资本的实际的社会网络。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恰恰是希望对上述状况有所突破。
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
测量模型的建立和测量工具的选定都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而在国内的大型社会调查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为此提供了条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宗旨之一,所以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是其重要的内容。它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不仅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社会网络,而且在历年的调查中对同一个模块进行了重复调查,提供了历时性的数据,这对有效的测量模型和工具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关于社会网络的模块涉及两种具体的社会网络,一个是重要事情的核心讨论网(discussion network),另一个是中国人农历新年的拜年网(chinese new year greeting network)。讨论网是一种基于定名法(name generator)的社会网络技术的社会网络,最初是在198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norc)所主持的综合社会调查(gss)中被使用,它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工具(burt,1984)。所谓核心讨论网,就是询问被调查者在过去的半年里,同哪些人讨论过他个人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并请他举出这些人的姓或称呼。然后从给出的这些人中,限定选取前几位(一般不超过9位,最常用的是5位)作为核心的关系人,并进一步探询这些关系人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与这些关系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具体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时常会和他人讨论重要的问题。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配偶、家人、亲戚、同事、老同学、邻居、朋友及其他人等。在过去半年内,您和谁讨论过对您来说是重要的问题呢?请你说出所有这些人的姓或简称,如老张、小李、王姨、老伴等(调查员:将被访者所说的交往对象按重要性程度,将其中最重要的5个人依次记录在下表第一行,同时请调查员记录被访者提出的全部人名的数目。注意:如果提名超过5个,记录实际数字)”。
在被调查者给出这些关系人的称谓后,调查员进一步询问这些关系人的以下信息:(1)被调查者与之讨论重要问题的关系人的数量(讨论网的规模);(2)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讨论问题的性质(工具性、情感性、混合性);(3)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人际关系类型(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事/邻居/其他);(4)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性别;(5)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年龄;(6)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教育程度;(7)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职业;(8)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工作单位性质;(9)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管理级别;(10)与核心讨论网中关系人的交往频度;(11)核心讨论网中所有成员的熟悉程度(矩阵)。
需要指出的是,第(11)项中的矩阵是非常有意义的,正是由于它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让我们计算核心讨论网的一些反映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重要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
关于讨论网的问题只在2003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被询问过,表1是讨论网的一些基本指标的描述统计。
而所谓拜年网,指的是采用一种所谓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它是专门针对中国社会的情况所提出的一种社会网络(lin,1991,2001c)。即被调查者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即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互相拜年的人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具体的调查内容为:(1)拜年者中亲属的人数、亲密朋友的人数、其他人的人数,以及由之推出拜年网的规模及各类关系所占比例;(2)在社会等级结构中从高到低列出了一些种职业(包括无业者),询问被调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从事这些职业的;(3)列出了8种不同的工作单位类型,询问被调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在这些单位工作的。
在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都询问了关于拜年网的问题。在2003年,所列出的职业有产业工人、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医生、护士、厨师、饭店服务员、商业销售人员、无业人员、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法律工作者、商业人员、行政办事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保姆等18种。对2003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厨师、饭店服务员、无业人员这三类职业区分度低,所以在2006年度的调查问卷中予以删除,同时增加了私营企业主、农民、农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这五种职业。表2列出的是拜年网在2003年、2006年调查的一些基本描述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城乡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所讨论的只限于中国城市社会的情况。同时由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在本文完成时尚未最后,所以本文所用的数据只涉及2003年和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样本,样本量分别为5894和6013。
三、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
在有了可资利用的数据的前提下,下一步就是提出一个可以用来验证数据的测量模型。在前面所讨论的三种不同的测量策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城市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适性的测量模型。模型所包含的测量指标如下:(1)网络的规模。(2)网顶,即网络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这里,我们将其操作化为网络中所包含的处在最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在测量职业的社会地位上,我们采用甘泽布姆(ganzeboom,1992)发展出的“国际标准职业社会经济指数”(isei)为指标。所以,网顶即网络中所包含的最大isei值。(3)网差,即网络的
网顶和网底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网络中ise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4)网络异质性,即网络中所包含的不同职业的数量。(5)网络的密度。网络的密度对于个体网来说,是测量个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指标,它等于网络中实有关系数量和可能关系数量的比值(scott,1991)。之所以使用网络密度而非网络中包含结构洞的数量来测量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是因为结构洞的数量与网络的规模相关(burt,2000),将这两个指标同时用在测量模型中可能出现测量误差相关。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拜年网中网络的密度是无法直接计算的,我们以拜年网成员中亲属所占比例的平方来作为其估计值。这种处理方法的思路是,一般情况下,网络成员的亲属之间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大,而其他成员之间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则要大大地降低,所以将其简化假设为网络成员中的亲属之间都有拜年关系,其他成员之间都没有拜年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密度为:
其中,d为网络的密度,n为网络的规模,m为网络成员中亲属的数量(王卫东,2006)。由于非亲属之间拜年的可能性也存在,所以,用m/n来取代(m-1)/(n-1)是使得估计值更接近于真值的一种修正。
在提出了测量指标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个测量模型用于经验数据时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我们提出的对于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中的大多数指标都不是直接的观察指标,而是间接指标,无法用经典的测量理论来计算其信度和效度。而结构方程模型则提供了一套在这种情况下计算信度和效度的方法(bollen,1989)。具体方法是通过结构方程的测量模型,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既有的一套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就本文来说,具体的分析步骤是: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拟合,看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goodness 0ffit),如拟合良好,说明模型整体上有良好的效度。其次,看估计出的各项测量指标的标准化负荷是否足够大(绝对值大于0.3),如是,说明各项指标亦具有良好的效度。再次,在前两点满足的前提下,对同一时点上两个同构但不同内容的模型进行同时估计,互为效标,如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足够大,则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最后,在以上各项都满足的情况下,对同一模型在不同时点上先分别估计,建立非约束模型。再将各个测量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负荷约束为相等,建立约束模型,如估计出的非约束模型与约束模型差异不显著,则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表3:讨论网和拜年网的测量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设定模型时,由于网络规模这个指标的信度最高,所以将其设为参照指标;同时,由于网差=网顶-网底,网差和网顶这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倚性,所以在模型中将这两个指标的测量误差设为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3。首先,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从整体上看,讨论网和拜年网的测量模型整体上都拟合不错,rmsea都小于0.05,所以,这个测量模型用于测量讨论网和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在整体上都是有效的。而分别看各指标的标准化负荷时,除了在讨论网中,网络密度的负荷过小(-0.19)以外,其他所有指标的负荷都较好,这说明,各个指标对社会网络资本都具有较有效的测量效果。但更严格地说,拜年网比讨论网能更加有效地测量个体的社会资本。接下来,对2003年的讨论网和拜年网中的社会网络资本测量模型同时进行估计,其结果见图1,从中可以发现两个潜变量,即讨论网中的社会资本与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这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由于前面的分析说明拜年网相对于讨论网是更好的测量社会资本的工具,所以在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测量信度时,本文只对拜年网进行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分别将2003年和2006年的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进行估计(非约束模型),这个多组非约束模型的各组的负荷是非常接近的,而将各组(年)的负荷设定为相等来建立约束模型时,约束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之间的自由度的差为4,而这两个模型的卡方值的差仅为3.38,这说明约束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之间无显著的差异,即测量模型在测量嵌入在拜年网中的社会资本时也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四、结论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职教育中已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机模拟实训、案例分析、深入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岗前实习、操作技能考核等。目前,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50%,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结果是学生虽然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拿到了毕业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电算化初级证书等证书,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究其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第二,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技能,如数据库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强化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写案例;其次是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只是引导和提示;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知识运用、人际交往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等综合能力。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应用在会计模拟实验中。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凭证、账簿、报表等实验工具进行实验,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解决方案。其次,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计案例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具体选择。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或相关软件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中使用得比较普遍,学生进行这样的社会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三、合理设置实验、实训课程,加大实验、实训力度。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重视岗前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安排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在专业课程中,手工会计占到50%,计算机课程占到35%~40%,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不到15%。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第二,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
(二)选择或自编合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材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健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而适用中职学生使用的则是少之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践教学;其次是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中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体到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中,体现为:第一,校企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人才。第二,与企业开展合作,有利于开辟多种办学途径,使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社会培训相辅相成地同时蓬勃发展。
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实践技能是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所以,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情境;思想;高效;历史课堂
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需要的不仅是使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研究学情,做好高效课堂准备工作
现行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差异,就必须在课前对支持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情况(即本文所称学情)作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事实证明,学情研究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前我作了如下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采取有效策略,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
二、潜心钻研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同样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感受到历史的趣味,对历史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决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于是在下一轮授课之前我再次对本节材料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本节内容着眼于社会生活,所以,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较为便利,非常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及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最后我决定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于是在新课的前三天,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包大揽满堂灌。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常常用反复解说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失去思考机会,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这反而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新课标的灵魂是“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历史课堂开放性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但它的出现以带有其必然因素。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修改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上的这种小“插曲”。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从历史课堂实践中体会到,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行开放型的教育,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结合历史课的特点,有机地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等素质的培养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就业指导;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复杂,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一开始无法融入社会中,不适应社会职业环境,加上目前就业压力大和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成为各大高校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引进新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引进体验式就业指导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迅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尽快适应职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国务院在1999年高校扩招的政策后,高校在校生数量逐年增长,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我国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但社会就业岗位较少,并不能满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的供需矛盾突出,加上就业单位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论是自身专业能力还是团队合作能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拥有合格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如何才能达到就业岗位的需求,需要高校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通过建立科学创新的就业模式,帮助毕业生提高各项能力,使就业者与就业岗位的要求相符。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教育也同样充满了挑战。
(二)传统就业指导课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一些基本内容的辅导,包括如何办理离校就业的相关手续、科学高效地掌握有效的就业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指导纲要、毕业生面试技巧的训练以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心理辅导等。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但这些作用不能满足目前形势下严峻的就业现状,用人单位对职工的要求也早就超越了以上的指导内容,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学生的“学”和“用”割裂开来,学生虽然了解这些知识,但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只能停留在学习内容的表面,自身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长,缺乏对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实用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其次,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就业的动态发展,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就业指导课中,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使毕业生积极主动参与就业指导活动。最后,要将就业指导课中所教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缺陷都要求高校必须引入体验式培训模式,丰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二、体验式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优势
(一)体验式培训的含义
体验式培训最早出现在二战前,其具体理念是由德国的科翰提出。科翰在德国创办了一所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校,专门用来训练水军,在训练中科翰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强调理论来自于实践的理念,这种训练方法在后来的军队中得到广泛推广,随后一直被运用在企业的员工管理和培训中。所谓体验式培训是指在先行后知理念的基础上,使被培训者充分参与到培训的活动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将所得的个人经验在团队内讨论分享,是一种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意识的培训模式。简单说,体验式培训模式是从个人实践开始,以先行后知的形式来获取思想和经验。
(二)体验式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优势
体验式培训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的形式,而是主动在实践中拓展经验,实现自我转变;体验式培训的就业指导方式开阔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指导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培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再加上各种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较快,体验式培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更突出
体验式培训是对培训对象的直接培训,针对性格特点不同的培训对象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将培训对象的个性特点作为培训的主要依据,然后采取相适宜的培训方式,激发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兴趣,实质性提高培训对象发展自我的热情。体验式培训模式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已有素质,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
2.有效性更强
体验式培训将游戏和讨论等方式引入到课堂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平等公正性,符合毕业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纳特点,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参与度,从而使就业者自主参与,在玩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将培训内容与职业要求紧密结合,提高了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
3.应变性更加灵活
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传授教材内容,还可以依据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调整教育内容,并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主动创新的方式灵活应变教学材料。21世纪的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责任意识,这些是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不能满足的,体验式培训模式为了达到企业需求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意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都可以在体验式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三、体验式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方法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较多,且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不相同,案例分析法、分享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社会调查法、拓展训练法是体验式培训最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形式较为新颖,帮助学生在不同的体验形式中学习感悟,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教师选取一些就业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案例背后的就业知识点。在具体课程中,政策法规的学习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政策法规的重要性。这种讲解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便于教师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自主思考并组织语言来表述案例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掌握了就业必需的政策法律知识。
(二)分享交流法
分享交流法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表达出来,相互之间交流看法和体验,在思想的撞击中找到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身份转换等内容可以利用分享交流方法,学生可以与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吸取已就业者的经验,运用开放的手段与朋友长辈和教师多交流。这种方法不仅使交流更加平等,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角色扮演法
毕业生在求职时,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也是一种角色的设定,求职者的个人形象和面试的技能、技巧都需要求职者的个人发挥,求职者对招聘单位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充满了想象性和个人主观性。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招聘和求职的角色扮演,设置求职具体情景,模拟现实招聘程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面试技巧,加深学生的求职体验,以便学生在真正求职时能做好心理准备。
(四)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的方法是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应该贴近社会生活,特别是贴近就业环境,所以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将其分为不同的调查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规划学生的调查命题任务,学生通过走访合适的单位和社会实践等做好调查工作。通过社会调查,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企业用人需要,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拓展训练法
拓展训练法以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为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拓展训练是一个有趣的项目环节,在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项目,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学生也可以很好地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四、结束语
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引入了体验式培训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性强,通过各种方法的运用,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同时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心理准备,增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生在就职后快速融入自己的职业环境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成铭.将体验式培训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44—145.
[2]叶大伟.体验式培训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2):188+190.
[3]文亚西.课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84—86.
[4]李莲英.吉林大学就业指导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体系建设[D].长春: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