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化学史;问题解决;实验探究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progres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of the main positions and the main channel,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s do much. Thi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use of chemical histo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use of problem solving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inqui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ree to explore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way.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Chemical history;Problem solving;Experimental exploration“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萦绕在每个教师的耳边。学校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正在向纵深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化学习题演练,而课堂教学中有关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实验的探究过程、化学文化的积淀过程则普遍受到忽视的局面。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予以思考和实践。
1重视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化学史教学,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及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化学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举行化学史案例分析讨论会,组织研究性课题活动,利用化学史编制习题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将化学史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有机结合,既传授知识给学生,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达到领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方位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科学史素养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西汉时发明造纸术、唐代黑火药的记载,还有煤的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陶瓷的发明,酿酒、染色、炼丹术等的化学史教学内容。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可以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1808年发现了钾、钠、钙、锶、钡、镁、硼等多种元素,当时仅29岁。为了培养学生敬业献身的精神,可以介绍1906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莫瓦桑明知氟的毒害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终致英年早逝;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以身殉职等。
2重视运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通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通过点拨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也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关氢氧化铝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启迪学生的思维。
①氢氧化铝为什么显两性?
②硫酸铝、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③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能否同时大量共存在于同一溶液中?
④往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⑤有两瓶无色的水溶液,只知一瓶是硫酸铝,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不用任何其它试剂怎样鉴别它们?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深化的状态。
3重视应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对待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课本“依葫芦画瓢”,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别出心裁”,允许并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中的错误加以详尽的分析,使师生观点达到一致。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同学们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可如何改进?并鼓励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同学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同学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后,大多同学喷泉实验成功了,但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同学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通过上述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也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无穷乐趣。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倾注更大的热情,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使自己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创造型”转变。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参考文献
〔1〕肖高平.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EB/OL〕
一、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应真诚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和关心。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而且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其次,要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求异,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悦纳性氛围。历史学科因其传授的均为过去的事情,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简单地接受固有的定论,因此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和因循已有结论,能运用辩证、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用怀疑求异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那些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观察、思考、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生,使他们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冲动的机会,将学生从简单的“吸收――存储――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自由探索、标新立异,百家争鸣,进而实现“探索――转化――创造”。
最后,让学生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变“我讲你听”、严守纪律的被动接受的填鸭式为“你听我讲,我也听你说”、“你问我答,我疑你释”的生动活泼、宽松自由、主动探索、平等交互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中学生喜新好奇、兴趣较广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带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除沿用一些常规的、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的同时,更应创设一些有利于培养、激发创新意识的情境,可以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情境,也可以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假设,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作出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分享成功的喜悦。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最难且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合乎事实地表达出来,亦即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后续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提出问题,第一,当前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第三,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出上述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内在联系,求得透彻理解,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质疑、探究的有效学习策略。
三、探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音乐教学;途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怎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探索:
一、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发声训练即练声。音乐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3/4 1 3 5│5 3 1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便进而再问:“如何将这条小发声曲唱得像小河一样流畅、连贯呢?你们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过的音乐符号。”学生通过联想和试唱,有的学生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到音符的上方,这样一唱,情绪果然流畅、连贯了。教师继续再问:“我们如何才能使曲子变得像小兔子一样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就有同学上来把曲谱上的连音线擦去,换上了跳跃的顿音记号(),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习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以下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从而达到能力的培养。
1、即兴创编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这种创作活动特别适合于学生刚学会某种节奏型。例如学习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时,请学生创编的节奏短句必须含有这个刚学的节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感受和巩固。
2、即兴创编为歌曲伴奏的固定节奏型
在教学中,一首歌曲或欣赏曲熟悉后,可以选择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如:X X | X - (师拍击并板书出来),学生马上可以拍击出多种节奏:X X X | X X X 或 X X | X 或 X - | X - 等等。可以单独选用其中一种节奏型,也可把几种简单的节奏型组合起来,再把歌词加进去由简到难为歌曲伴奏,成为学生很喜欢的教学形式。
3、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上课”:教师拍“上课 铃声已敲 响”,学生就边拍节奏说:“全体 起立问声 好;各位 同学都坐 好;音乐 老师 微微 笑;大家 一起把歌 唱……”。
4、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
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 - 等。在此基础上,我可以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如:“我 们很快乐”,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边拍边说: “ 我读 书 |我写 字, 下课 了快做 课间操 -,春天 到小鸟 小鸟喳 喳叫-,……”。将这些简单的1-2-3-4小节的创作连起来,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
三、在编创旋律、歌词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创作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乐曲(或歌曲)而是设计富有创新求异的、留有余地的一些乐句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编旋律
1)为节奏编写歌谱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 ××│×××│××│×─要求学生编写曲谱。学生六人一组,分成六组,通过讨论,会编出不同的曲谱。
如:11 55│66 5│4 2│1 ―
34 54│34 5│2 3│1 ─
56 54│34 3│5 3│2 ─
6 76│54 3│2 3│1 ─
2)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
曲调创编活动在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中是非常自然而平常的。可以尝试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请几名同学,每人依次接在前一人后面即兴唱出一个旋律短句,接不上者算失败,自动退下,最后剩下的为优胜者。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
3)为歌词谱曲
教师给出一句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进行编创旋律。如:歌词“我们多幸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创编出各种各样的乐句。拍子有2/4拍,3/4拍,4/4拍;旋律走向有上行的、下行的;节奏有密集的、舒缓的;乐曲的情绪有活泼跳跃的、抒情优美的。
2、编创歌词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须因势利导,鼓励、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四、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动作,为歌曲画幅画,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在配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等等,而活泼欢快的歌曲则选择双响筒、响板、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等。
2、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创编舞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的魅力。
2)创作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2运用物理实验的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因此用物理实验揭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方法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观测事实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激活学生实验热情
以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明确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客观事物的不断观察、分析、总结中培养出来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加强科学探究,而且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发展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现有物品自制实验器材,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实验。这些器材学生熟悉,生动具体,便于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敢于动手探索物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堂课的实验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学课前实验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新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实验教学,最合理的实验程序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达到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实验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法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实验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2.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① 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科学探究,还是探究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
② 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
③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加强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培养实验能力
教材上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很好把握这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因为其中“家庭实验室”的实验贴近实际生活、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便于学生取材、易于学生操作,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探究能力非常有益。有的实验弥补了学校实验条件的不足,是对物理实验的有益补充;有的实验与前沿科学相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验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