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化学史;问题解决;实验探究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progres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of the main positions and the main channel,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s do much. Thi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use of chemical histo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use of problem solving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inqui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ree to explore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way.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Chemical history;Problem solving;Experimental exploration“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萦绕在每个教师的耳边。学校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正在向纵深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化学习题演练,而课堂教学中有关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实验的探究过程、化学文化的积淀过程则普遍受到忽视的局面。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予以思考和实践。

1重视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化学史教学,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及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化学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举行化学史案例分析讨论会,组织研究性课题活动,利用化学史编制习题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将化学史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有机结合,既传授知识给学生,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达到领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方位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科学史素养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西汉时发明造纸术、唐代黑火药的记载,还有煤的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陶瓷的发明,酿酒、染色、炼丹术等的化学史教学内容。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可以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1808年发现了钾、钠、钙、锶、钡、镁、硼等多种元素,当时仅29岁。为了培养学生敬业献身的精神,可以介绍1906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莫瓦桑明知氟的毒害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终致英年早逝;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以身殉职等。

2重视运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通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通过点拨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也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关氢氧化铝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启迪学生的思维。

①氢氧化铝为什么显两性?

②硫酸铝、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③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能否同时大量共存在于同一溶液中?

④往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⑤有两瓶无色的水溶液,只知一瓶是硫酸铝,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不用任何其它试剂怎样鉴别它们?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深化的状态。

3重视应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对待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课本“依葫芦画瓢”,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别出心裁”,允许并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中的错误加以详尽的分析,使师生观点达到一致。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同学们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可如何改进?并鼓励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同学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同学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后,大多同学喷泉实验成功了,但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同学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通过上述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也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无穷乐趣。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倾注更大的热情,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使自己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创造型”转变。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参考文献

〔1〕肖高平.在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EB/OL〕

篇2

一、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应真诚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和关心。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而且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其次,要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求异,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悦纳性氛围。历史学科因其传授的均为过去的事情,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简单地接受固有的定论,因此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和因循已有结论,能运用辩证、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用怀疑求异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那些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观察、思考、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生,使他们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冲动的机会,将学生从简单的“吸收――存储――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自由探索、标新立异,百家争鸣,进而实现“探索――转化――创造”。

最后,让学生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变“我讲你听”、严守纪律的被动接受的填鸭式为“你听我讲,我也听你说”、“你问我答,我疑你释”的生动活泼、宽松自由、主动探索、平等交互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中学生喜新好奇、兴趣较广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带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除沿用一些常规的、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的同时,更应创设一些有利于培养、激发创新意识的情境,可以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情境,也可以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假设,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作出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分享成功的喜悦。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最难且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合乎事实地表达出来,亦即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后续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提出问题,第一,当前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第三,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出上述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内在联系,求得透彻理解,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质疑、探究的有效学习策略。

三、探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 音乐教学;途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怎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探索:

一、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发声训练即练声。音乐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3/4 1 3 5│5 3 1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便进而再问:“如何将这条小发声曲唱得像小河一样流畅、连贯呢?你们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过的音乐符号。”学生通过联想和试唱,有的学生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到音符的上方,这样一唱,情绪果然流畅、连贯了。教师继续再问:“我们如何才能使曲子变得像小兔子一样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就有同学上来把曲谱上的连音线擦去,换上了跳跃的顿音记号(),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习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以下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从而达到能力的培养。

1、即兴创编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这种创作活动特别适合于学生刚学会某种节奏型。例如学习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时,请学生创编的节奏短句必须含有这个刚学的节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感受和巩固。

2、即兴创编为歌曲伴奏的固定节奏型

在教学中,一首歌曲或欣赏曲熟悉后,可以选择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如:X X | X - (师拍击并板书出来),学生马上可以拍击出多种节奏:X X X | X X X 或 X X | X 或 X - | X - 等等。可以单独选用其中一种节奏型,也可把几种简单的节奏型组合起来,再把歌词加进去由简到难为歌曲伴奏,成为学生很喜欢的教学形式。

3、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上课”:教师拍“上课 铃声已敲 响”,学生就边拍节奏说:“全体 起立问声 好;各位 同学都坐 好;音乐 老师 微微 笑;大家 一起把歌 唱……”。

4、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

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 - 等。在此基础上,我可以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如:“我 们很快乐”,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边拍边说: “ 我读 书 |我写 字, 下课 了快做 课间操 -,春天 到小鸟 小鸟喳 喳叫-,……”。将这些简单的1-2-3-4小节的创作连起来,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

三、在编创旋律、歌词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创作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乐曲(或歌曲)而是设计富有创新求异的、留有余地的一些乐句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编旋律

1)为节奏编写歌谱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 ××│×××│××│×─要求学生编写曲谱。学生六人一组,分成六组,通过讨论,会编出不同的曲谱。

如:11 55│66 5│4 2│1 ―

34 54│34 5│2 3│1 ─

56 54│34 3│5 3│2 ─

6 76│54 3│2 3│1 ─

2)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

曲调创编活动在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中是非常自然而平常的。可以尝试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请几名同学,每人依次接在前一人后面即兴唱出一个旋律短句,接不上者算失败,自动退下,最后剩下的为优胜者。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

3)为歌词谱曲

教师给出一句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进行编创旋律。如:歌词“我们多幸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创编出各种各样的乐句。拍子有2/4拍,3/4拍,4/4拍;旋律走向有上行的、下行的;节奏有密集的、舒缓的;乐曲的情绪有活泼跳跃的、抒情优美的。

2、编创歌词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须因势利导,鼓励、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四、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动作,为歌曲画幅画,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在配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等等,而活泼欢快的歌曲则选择双响筒、响板、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等。

2、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创编舞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的魅力。

2)创作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篇4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2运用物理实验的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因此用物理实验揭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方法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观测事实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

篇5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激活学生实验热情

以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明确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客观事物的不断观察、分析、总结中培养出来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加强科学探究,而且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发展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现有物品自制实验器材,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实验。这些器材学生熟悉,生动具体,便于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敢于动手探索物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堂课的实验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学课前实验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新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实验教学,最合理的实验程序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达到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实验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法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实验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2.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① 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科学探究,还是探究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

② 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

③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加强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培养实验能力

教材上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很好把握这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因为其中“家庭实验室”的实验贴近实际生活、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便于学生取材、易于学生操作,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探究能力非常有益。有的实验弥补了学校实验条件的不足,是对物理实验的有益补充;有的实验与前沿科学相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验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

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和提高能力,有着其丰富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等基本特征。而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例如,在教学“液化现象”时,老师提出了“雾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学生在理解了形成原因后又提出了“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吗?”、“水烧开后壶嘴冒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吗?”、“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与雾相似的液化现象”等问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思考、讨论,学生有了自己初步的答案。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创造性和自觉性。

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的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造思维所不可少的。

二、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物理教学中,要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动手、主动探索的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课题,让学生猜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流的强弱有关;与线圈匝数有关;与有无铁芯有关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最后通过同学间的分析讨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验、分析论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结合教材设计开放性练习题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习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对所学阶段性知识进行运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而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的方向,属多向思维,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四、组织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观念 创新途径 创新情景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水平还是很低的。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很差,女生比男生更差。这一问题不解决,是必会影响他们将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甚至会危及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鉴于此,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言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我在物理教学中,努力寻找导致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农村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

1.1 受大学生就业困难,及体力劳动者工资增长较快的影响,部分农村学生产生新的“读书无用”的思想,对学习无兴趣,厌学。

1.2 农村教师中老教师居多,教学改革的步子不大,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老套路上,不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 农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创新思维活动开展的很少,学生思维受到阻碍。

2.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究创新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没有创新素质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善于创新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作为农村物理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努力是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天地。这样才可以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科学遗产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创新科学知识,使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提高。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就要不断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这样学生才有创新的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采用提问、讲故事、做实验、搞活动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神奇的世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列如:在讲速度的概念时不是只是向学生灌输概念,而是先让学生回忆田径运动员比赛情境,然后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①物理运动的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③如果两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呢?田径比赛的情况和这三个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研讨,虽然众说不一,有错有对,但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确是一次探究,一次创新。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有效途径,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目的、步骤、原理及最后的实验结论。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回答出猜想的理由,然后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自己去根据实验结果,去归纳,总结。这样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动脑,就完不成实验。这种探究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实验教学还不能只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探索和发现。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获得物态变化规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温度呢?学生会说出许多设计和想法。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要给予表扬,对学生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想象也要给予鼓励。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物理教学创新途径。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理念;转变;创新;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在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学校是整个社会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借助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在课中、课后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创造思维

篇9

【关键词】: 创新 探究兴趣 渗透 优化环境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物理教学的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思维效率,培养创新观念(意识),从而树立敢想、会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的。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常用的实验和电教手段相结合,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一个小小的灵感可形成燎原之势。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善于思考问题,并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和不同侧面予以观察、思考,并将它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方法、新途径。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使能力得以攀升。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各抒已见之中,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最为活跃之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并能引发学生思考,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这就是物理创新教学的艺术,我曾见过一位物理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可供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索解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用长卷尺测定两座相距较远的楼房间的距离。有的同学提出利用自行车来测量,先量出自行车车轮的半径,记下自行车通过两楼房的转动圈数,然后通过计算可测......有的提出利用声速和光速来测量,大家认为这一方案比较先进,物理知识含量高、有创新。接下来是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问题的难点是当看到发令枪硝烟和听到声音按秒表存在反应时间,有同学提出可先利用刻度尺的自由落体运动测量操作者的反应时间,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解决,终于找到比较满意的方案。接着全班学生兴高采烈地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议论、研究出来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创新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不只是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立意于思维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训练,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一题多联、触类旁通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如用导线、副线圈与电流表相连的装置中,问: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使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实际中采用的办法有多种,其中可通通过开关的控制使原线圈中电流通断;用变阻器改变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保持原线圈中电流大小不变,把原线圈拔出或插入副线圈中,或把副线圈从原线圈侧远离或靠近原线圈;插入或拔出原线圈中的铁芯等等,学生在思考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对他来说是独创性或不同寻常的办法,这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是很有帮助的。

4.重视物理科学方法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人们要想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掌握各种有关科学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仪式上讲话中,谈到他在美国期间最后师从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权威冯卡门时说:“他是一个使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恩师,他教我掌握丁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和方法。”

篇10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育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6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3)逆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地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有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正向思维的运用比较习惯。逆向思维往往是违反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许多地理事物就会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形成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篇11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人文教育 途径

创造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培养充满灵性的人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体现在高职教育中,应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人文教育的匮乏,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极度欠缺。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人”的方面,人文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在“文”的方面,人文承认人的理性,追求理想的人格,重视自由艺术的功能,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性、人本性、审美性,构鲜明的多维特征。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知识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

二、高职教育要注重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教育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教育。它培养的人是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是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第一,要确立大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要求全面考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因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在这种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选择地联系人类优秀的文化,用人类的传统美德和责任感,来支撑学生的精神殿堂,用人类真挚朴素的情感、崇高的道德人格来感悟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使学生了解、体悟人类文化的魅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做人准则、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

第二,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结合专业知识教学进行人文教育,要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来体现,要与授课内容有关。一是可以介绍科学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二是可以介绍与学科有关的优秀历史人物,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可以介绍学科与当前民众的利益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伟大事业的热情。教师在阐述专业内容中,要涉及与人文精神培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三,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学艺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思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也是为当今社会需要培养技术人才的关键。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整体思维,其中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基础,形象思维则是它的主要创新源泉。

中华诗词最为精练、准确,为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揭示了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观察与思考,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由此给人以启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它说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道理,这些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既要有坚实的科学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余秋雨也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高职实施人文教育最重要、最现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铸就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湘、刘平清著:《杨叔子: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广州日报》,2004.10.17。

篇12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3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教学 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跟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

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取知识为目的,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这样,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我们还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这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4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

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已成为引领计算机基础教学健康发展的航标。因此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于进一步落实核心任务,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特别是解决各种专业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将产生重大而深遠的影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及现状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概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科、专业存在差异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在教学中,仍以介绍技能性的知识、原理和结论为主,内容多是晦涩的符号、表达式以及抽象难懂的定义。没有按照专业的不同需求分类分层组织教学,这就导致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求知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意识、发现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积极探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途径,全面展示计算机学科独有的思维魅力已迫在眉睫。

2.计算思维的提出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 of the ACM撰文提出计算思维概念。她指出:“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研究这些内涵对于教师尽快将计算思维融人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升运用计算机基本思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第一次把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和复杂的核心任务。

3.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

为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落实核心任务,笔者认为首先应全面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和内涵;其次应积极探索计算思维的培养途径,引导学生最终将计算思维有效运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中。

3.1重点突出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从萌生到逐步认识和掌握计算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强化计算思维的培养,结合各校及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我们尝试以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作为突破点组织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将不同的知识点归纳为不同的知识单元,并系统梳理各单元所蕴含的可见、可实现思维;其次,改变或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可行性、确定性角度以各知识单元为线索,重点讲解知识内部蕴含的思维以及实现具体操作所运用的思维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向基于知识的思维培养过渡。如在讲解数据结构知识时,以描述数据的两种存储结构为线索,讲解具有线性、树型结构的数据在实现实时存储以及实现对二叉树数据的遍历口’所运用的思维;再如在讲授操作系统中进程、线程等知识时,可以一个程序执行过程为例,借助多媒体技术或图示形式阐述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所完成的不同操作(通过进程实现)以及不同进程的切换(通过线程实现),通过此举不仅可帮助学生对进程和线程等重点知识有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研习这些知识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了解这种处理技术所采用的思维方法。

3.2着力培养学生将计算思维运用于专业实践的意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研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探寻计算机科学和专业应用的结合点,并能运用计算思维及计算机技术开拓性地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本着这一宗旨和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既能反映计算思维处理思想又能体现各专业普遍需要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所运用的可见思维的讲授,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将计算思维思想运用于专业实践的意识。如:在讲解网络知识时,可运用关注点分离(SOC)法将教学重点定位到网络的组成及应用等知识点上,集中探讨和学习3种常见网络的连接及各种应用实例。由于连接范围、连接方式以及应用的不同,自然就涉及各种网络协议的使用以及这些协议所运用的思维。通过这些内容的系统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及所蕴含的思维,更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将这种思维运用于专业实际的强烈欲望并能实地探索各种实现方法。

3.3通过实验教学,不断提升运用计算思维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思维及计算机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破除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思想,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统筹协调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平台,逐步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基础规范性试验中全面体现计算思维思想,这类实验通常用于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验证基本知识点。可在现有内容中增加基于知识的思维性内容,帮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计算思维在实验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其次,通过构造性试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构建常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借此了解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过程(如:具体问题的提出模型构造结果的获得)。

最后,为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应适当增加一些具有研究探索性的综合实验。该实验在内容的取材上既要反映各学科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需要,又能涵盖计算思维思想。同时实验结果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现手段要有多样性。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探索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3.4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利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资源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于思维培养与能力拓展的空间,需进一步整合和完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自我发展和满足个性需要的全新、开放型的学习环境,可将以往分散、无序、富于多样性的各种教学资源科学有效地融合衔接起来,构成一个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便于使用的教学支持体系,使之成为师生获取知识及信息的重要来源、培养学生思维及拓展创新能力的舞台。具体可通过构建结合专业需要的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精品课程平台、各类学习支持系统等途径实现。通过这些共享平台可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实时交流,以此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这样的平台不仅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强化计算思维意识、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5积极实施有效的考核形式及结果评定方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形式已基本实现了机考或机考+笔试。从考核内容或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它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及推动教学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为进一步落实核心任务以及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有必要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这种考核方式。

1)改革和完善考核内容。

目前大部分机考是围绕着单选、填空、实际操作和打字等题型安排内容,这些题型在以往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知识面比较狭窄、过于机械、反映的思维有限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其一,将单选题拓展为多选题,或增加多选题的比重,这样既有利于对知识的全面考察,还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通过大量蕴含益于思维培养的考题进一步帮助和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掌握;其二,针对填空题型,将考核重点逐渐定位到思维与知识的结合点上,以涵盖思维的知识点作为问题提出,以处理问题所运用的思维作为填充内容,以此构成知识与思维的完美组合。此外,对于综合操作题型的内容,可在涵盖知识点的基础上向更能体现思维且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倾斜,如:针对管理类专业而言,可以综合操作题的形式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管理一个微小企业的设计思想,回答问题方式可以文字和动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