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范文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科学知识竞赛

篇1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材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调查、实验、演示实验、资料分析、探究等。教师应准确领悟新课标要求,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站在人的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探究活动教学,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从思想上认识到探究活动教学其实就是在切实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而认真对待探究活动教学。

平时注重对探究活动教学资料的收集:对教材中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内容应做到心中有数,平时留心收集跟这些探究活动有关的各文字的、图像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课前精心备课,钻研课标、教材,找出教学重点,确立核心知识,并且根据学情和本校资源,确定可以实施的探究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具有计划性和前瞻性。教学中应一手抓教学目标一手抓纪律:课堂教学的整过过程都应在教室的引导下围绕探究的重点来进行,不做无谓的探究,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抓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课堂纪律,在保护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让课堂探究活动能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

将探究活动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室、阳光花房等,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同时也可举办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大赛、生物手抄报展、生物兴趣小组等形式将探究活动教学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提供一充分展示课内外探究成果的平台,拓展课堂知识,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施展,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同学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学习。新课标中明确说明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倡导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探究活动类型采取灵活的动态的评价方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为前提。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南坪民族初级中学445400)

篇2

一 渗透生物科学技术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二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品质的核心。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过去的一次革命,它总是要突破以往的窠臼,达到一个新的起点。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创新必需有勇敢的精神作基础,要敢于怀疑现有的观点,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接受失败的考验,敢于抵制世俗的偏见和环境的压力,坚韧不拔地追求真理。纵观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到,是科学家们的不断创新才有生物科学的不断进步。因此,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 激发学生始终对生物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人的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乐于学习,把枯燥的学习转化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孟德尔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用34个株系的豌豆进行了历时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四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

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艰辛的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作用的发现和探究过程,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生长素的发现历经了半个世纪。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为研究遗传规律,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在他去世16年后,其他科学家才证实了他提出的遗传学第一和第二规律。有人问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成功的原因,他举起因长年累月磨镜片而布满老茧的双手说:“这就是成功的原因”。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是从1979年4月开始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使他们找到了胃溃疡等疾病的“元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现在已经得到普遍证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超过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这一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炎等疾病的认识。让人们不再仅从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中寻找胃病的原因,而是着眼从临床角度使用新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彻底治愈的机会。

五 通过实验,模型构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物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教师应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形成科学家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也为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如在观察温度对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中,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所学的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材料,器材,预期的结果,实验的步骤等,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准确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如实得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并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在教材中许多问题是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来解决的,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制作简单的模型,直观的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过程。

篇3

关键词:生物课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渗透;教育价值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和教授人文精神,在生物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能够精确的把握生物教学课的特点和发展流程,并找出生物课教学与人文教育间的相似之处,将人文教育协调的插入到生物课教学当中。当前,我国生物课程教学中还未实现对人文教育的全面运用,导致生物教学课程整体水平低以及人才培养素质单一等问题,也使得生物教学课程失去了社会实践价值。通过全面贯彻人文教育可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

一、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一)落实人文教育之目的分析

如今,全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基本是按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基本精神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合作方法,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实现“全人”发展。

(二)落实人文教育之要求分析

单纯的学科教学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但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层面,使得课程所开展的教育过于狭窄,在单一的学科教学当中,无论老师如何广泛的搜罗学习资源,那也一定是和该科目有关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实践能力和生存技能始终被限制在这一科目范围当中。如果不能落实人文教育,学校必将教授出更多空有学识没有思想,或以错误思想指导人生发展的学生,而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当中,就能提升科目教学的深度,拓宽学科教学的层面,摆脱学科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具有实践价值和生存价值的技能与思想,让学生从学会做人开始,学会生存,学习提升生活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落实人文教育的选择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结构,使得市场更加看重工具,例如将学校教育视为一种经投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来的就业结果视为参与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并非是重视学校所实施的精神教育和受教育学生的人格价值、人性境界,因此,学校似乎也牢牢的被这一市场规律牵制着,并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科学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忽视了其原本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与教育意义图。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落实人文教育再一次将精神教育提上议程,实现了工具与价值的统一,学校在为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才的精神价值和思想素养。

二、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以哲学思想为内容之一渗透人文教育

生物教学属自然科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例如唯物主义思想、客观精神等等,这也是它与人文教育的共通之处所在之一。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分析方法,有效的解决生物课教学中的难题。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也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中的部分无机物正是呼吸作用分解形成的物质。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使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便可以迅速的摸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规律以及原料输入、产物输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点的记忆和学习穿透整个章节的学习,小范围的记忆敷设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展开人文教育

生物科学讲述的是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公关成果,可以说,生物科学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价值观教育书,科学家们在研究某一事物的时候,严格的遵循着客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人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这正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学生最缺少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个时代人事物更加注重物质生活,他们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金钱,而鲜有人与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精神和专研精神十分缺乏的时代。通过生物科学史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们在熟悉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感受那些科学家的贡献精神,例如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他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环球远航,研究植物和地质发展,他的研究彻底的摧毁有神论者们对自然界的妄议,解救了多年以来被有神论束缚了思想、残害了生命的穷苦百姓,其在心理学、哲学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无惧无畏等精神,达尔文才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了那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思想。

(三)通过校园生物文化建设渗透人文教育

丰富多彩并合乎时宜的校园生物文化建设牢牢的抓住了这个时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以生物学文化建设渗透人文教育以捕捉学生们的心理爱好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对生物的喜爱。建设校园生物学文化要懂得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从情绪上、情感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等话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结束语:

渗透人文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分解人文教育的内容,实施关联内容教学,如上文提到的哲学教学等等,全面充分的利用有效教学资源,不断提升生物课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涂晓红.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163-164.

[2]谭艳秋.谈在生物课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J].教育探索,2012(03):420-421.

篇4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素质教育;作用探讨

生物学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其他的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一门科学,内容上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为主,同时对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规模进行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数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生物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小抓起。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除了利用生物课程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广泛的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以下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利用生物科技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路,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1]唐泰春,穆永俊,杜文军,赵欣.基于B/S结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平台的研究与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6).

篇5

一、方案名称:

科普教育--学生心目中的社会问题“转基因”

二、方案背景:

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即将下发和执行,生物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成为了近期研究的热点。结合目前高中生对待中国近期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 ,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等转基因社会问题的态度不稳定,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转基因的认知不够,因此以转基因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转基因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以便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方案目标:

1、通过本活动的开展,普及了转基因科学知识,宣传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解答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提升了专业知识,更加了解了转基因技术,也会用科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2、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科普知识特长,培养合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借助青年学生这个活跃群体,向社会发出并传递科学、权威的声音,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本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为我校教师与学生,并邀请县教育、科技条线的相关领导专家进行指导,共计1000人左右。

五、方案的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a.活动主要以转基因科普知识手抄报作品展示和了解转基因十大问题的海报展示的形式进行,并在现场发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展示的手抄报作品和海报以学生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图文并茂的版面,将转基因科普知识跃然纸上。活动中,同学们互相谈论对转基因各方面的见解.

b.活动还安排了专家专题讲座,从科学层面回答公众关注的相关转基因热点问题,向社会传递科学、权威、客观的信息。

 c.填写调查问卷、现场答疑释惑、自愿支持签名等内容。

2.难点、重点、创新点

a、活动资源的寻求和充分利用。

b、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设计与实施。

c、交流的开放程度空前巨大,引发的社会效应比较突出,立竿见影。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

3.利用的各类科普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

a.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的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制定校园“转基因”科普文化宣传规划,保障“转基因”科普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

b.组建“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队伍

加强师生的“转基因”科普知识宣传,聘请学有特长、热爱科普的老师,担任学校的“转基因”科普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科普教育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转基因”科普界的专家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c.制定执行“转基因”科普教育方案

通过“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的共同研究和协商,制定学校“转基因”科普教育的活动方案:每天一则科普新闻、每周一期科普博览、每月一份科普信息、每学期各班一期科普黑板报、每学年一次全校性科普知识竞赛和每学年一届科技节。每学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动中我们均要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转基因”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板报评比,进行“转基因”科普教育系列活动,隆重举行“科普节”,展示师生、学校在“转基因”方面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

4.活动过程和步骤:

a、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制定“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方案,开展基础性工作。

b、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组织开展各类“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加强“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的研究。

c、总结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汇总成果,邀请相关专家鉴定总结。

5.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主观上的青少年“转基因”科普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和客观上学校研究重点的变化是本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驾驭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能力,并多与学校领导沟通,提供好的意见建议,把构建“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作为年度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予以大力支持。

6.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a、活动报告,“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研究专辑;

b、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展示及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成绩,形成科技小论文、小研究成果集锦。

7.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参照教育科研的评比方法对活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确保科学性、公开性。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一、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成为我们更加迫切的任务。而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十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向雾霾宣战的口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环保教育就应该立足于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讲“碳――氧平衡”时,讲述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无节制地排放引起的,因此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价值,即使现在对我们人类有害无益的生物我们也不应该把它从生态平衡中清除掉,否则将破坏生态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但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知识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开牵强附会;

(2)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

(3)要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2.利用社会热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提高环保意识,如在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时可利用社会热点和典型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提高环保意识。例如:新房主人死于白血病,装修甲醛超标;全国装修污染每年致死儿童200余万;本地实际农药化肥逐年超量使用,农药瓶化肥袋随处乱扔污染土地,污染地下水,给人们带来了隐形的灾难。以此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

3.组织课外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开展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又能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1)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境科学知识讲座,利用电教手段增补环保知识。(2)实地考察居住环境,参观新装修的房屋、盐碱化的土地,亲自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并就如何防治污染发表自己的见解。(3)开展环境知识竞赛活动,学习环境法规。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美化校园、植树造林、栽花种草。(4)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但这只是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一个短小的序幕,环保知识的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贯穿生物教学始终。尽一切努力使环保教育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篇7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科学课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科学课的保证。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把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把科学课变成有趣的科学。解决好这个“难题”,就成功了一半。下面就科学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二、运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科学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四、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8

[关键词]中等职校 性健康教育 教育策略

我国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中职学生已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青春期,良好的性教育能使中职学生健康发展并受益终生。因此,如何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性健康教育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压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们对自身变化的好奇和困惑。在初中阶段生物课开课既不太正常,对于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又没有得到落实,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性健康知识的贫乏。据笔者所知,中职学生中,有38%的学生在学校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性知识教育。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呈不均衡状态,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多于性心理知识;男生懂的比女生多。与之极不相称的是中职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极度渴望。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年龄大都在16~20岁之间,恰同学少年,性意识的产生自然而然。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渐渐成熟,他们愿意甚至渴望与异往。再加上中职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许多,活动的丰富使学生们与异性接触机会增多。然而,不少学生没能处理好与异往的问题,出现恋爱行为,甚至发生婚前。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生理及心理发育所带来了困惑。一般来说,女生倾向于普及性的性知识,男生则倾向于性安全教育知识。一旦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往往只能从交友、阅读书刊、看影视录象、上网等渠道,通过自学方式来获取。然而,网络及一些非专业的杂志中介绍的性知识,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东西较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中职学生,分辩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从而贻害终身。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青春期性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有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应该把哪些内容纳入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中来呢?

首先,青春期性生理、心理教育。早在1963年,就指示:要在女孩首次月经、男孩首次遗精前把科学的知识给他们。可见,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教育,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起点,部分中职学生已经错过了最适当的教育时期,教师要帮学生补上这一课。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男女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并掌握有关的保健知识,如女生知道月经的来由及经期的保健;男生了解遗精、现象及相关卫生知识等。性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塑造健康的性心理是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线。伴随着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男女学生在性心理上也会产生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而学生心理的发育往往滞后于生理发育,如果不进行心理调整适应,就有可能产生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有些问题,比如打架、逃学、恋爱、学习成绩下降等,看起来由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散漫引起,其实很多是性心理变化的反映。教师要以科学的知识分析性心理障碍产生的表现和原因,消除学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次,性伦理、性道德教育,生殖与避孕知识的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鱼龙混杂的性知识,为避免青春躁动期学生误入歧途,教师要对中职学生开展以性纯洁为核心、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性道德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与异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育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冲动,从而规避错误。生物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要让学生明白:人类源于生物而高于生物,人有发达的大脑,人类的活动受到人格、人性以及社会公德等制约。如把情爱与相分离,把男女间的关系还原为生物的本能,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倒退,绝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调查,中学生中已有3%学生发生过,在接受怀孕引产的妇女中,18岁以下未婚少女就占40%。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受不良性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发生的年龄悄然提前,中职学生发生婚前已成不争的事实。学校不提倡婚前,但在无法杜绝青少年发生的前提下,与其让少女为流产付出代价,还不如教给学生生殖与避孕知识和自助自救的方法,以提高她们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能力。

第三,性病及艾滋病知识教育。近年来,我国HIV/AIDS呈加速流行趋势,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年群体是艾滋病等性病最大的受害者。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卫生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最有效手段。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艾滋病等性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学会正确对待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还要让学生对我国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性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性病、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他们将成为抵御艾滋病在21世纪猖獗蔓延的社会力量。

三、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多数的学生愿意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性健康知识。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第一,进行自身的脱敏训练,营造高效轻松的教学环境。性教育教师最好是专业老师或生物老师,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知识要全面了解,透彻把握。性教育教师要改变观念,端正思想,在课前首先对自己进行阶梯式的脱敏实战训练。在性的话题面前,教师要态度坦然,言行举止大方得体。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掉性的神秘外衣,还它科学的真面目,让学生能及时获得阳光下健康明朗的性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等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课堂上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采用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游戏等多种形式,可把学生们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较典型的例子带入课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性健康教育强调良好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技能,如学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利用Flash课件可形象生动地播放精卵结合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学生乐于学习,记忆深刻。

第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选修课,倡导同伴教育。性健康教育不可操之过急。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适当适时地渗透性健康知识。如生殖系统、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遗传病、优生优育等教育素材,这样可使学生在经常性的学习中逐渐获得正确、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在中职,只有幼师等专业的班级开设生物必修课,大多数的其它专业的学生无缘接受性知识的课堂教育。学校合理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在不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低年级的要侧重于性生理教育;对高年级的则要侧重于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规范和友谊与爱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在面向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和个性的差异,开展个别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另外,大量调查表明,年轻人的大部分性知识都来源于同伴。

教师应对部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然后通过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进行性健康知识的传播。为了使同伴教育获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同伴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并与他们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形成一套管理和评价体系。

第三,教师可以请来心理医生或妇产科专家讲课,让他们以医生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用丰富的临床的事实教育学生,触动学生。还可以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出版宣传专刊、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科教片、组织性知识竞赛等来进行性健康教育。

中职的性健康教育单靠生物教师的努力要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各科教师、全体学生和家长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把消极防范的教育转化为积极开放的教育,要在学生性本能刚刚觉醒之际,就让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浩莺.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

[2]马迎华.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