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关键词:新三同;辅导员;思想政治;三全育人
近年来,针对高等大学的思政工作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上海教育系统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推出了“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三同”工作法,促进高等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发展和提高,特别强调了在实践层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空间延伸、队伍融合、资源互动、功能重构,拟通过重组育人资源、下沉育人力量、优化育人体系,制度化协调各种育人队伍践行一线规则,进入学生发展的最近场域,就地开展思政教育,营造校内“三全育人”微型生态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上海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本文拟基于“新三同”背景下对辅导员思政工作法进行探析,试图将思政力量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针对性,满足师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需求和期待。力求以高等大学辅导员“新三同”工作理念为核心,为思政人注入思政魂,更新升级辅导员育人概念,融入“伴、导、体”精神,做学生的筑梦陪伴者、思想引导人和命运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来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践行辅导员育人责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多维的合力效应,使得辅导员思政工作“新三同”育人成效显著。
一、融入“伴、导、体”精神,更新升级育人理念,提升辅导员“新三同”职业能力
1.“伴”:生活上同场域,做学生筑梦路上的陪伴者高校里学生们最愿意诉说心事、烦恼和困惑的,往往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辅导员群体,高频率的交流、深入的沟通,使得辅导员的话语及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亲密度高低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正比关系。学生的需求所在之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涉足的地方,队伍的建设、思想的引导、服务的精准,是让思政工作彻底被学生接纳、喜欢的法宝,这样的教育才能终身受益。辅导员要坚持以生为本,让思政工作贴近学生需求、融入学生生活,既要以线下班级、食堂、宿舍等传统校园生活空间为场域开展思政教育,也要注重借助线上网络平台来守好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让辅导员做学生圆梦路上的陪伴者,发挥好隐形课堂的作用。2.“导”:思想上同频率,做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人思政工作体现人文关怀,同频率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频率与学生追逐真理及学识,与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同频共振,指引学生做好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新的考验。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也要高度重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要结合学生的满意情况来闭环提升工作水平,通过与学生高频高质量谈心谈话,夯实学生信念,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暖人心、暖人志、暖人梦。通过价值引领、灵魂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融入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去,来让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高度、拥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使命、主动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3.“体”:精神上同成长,做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同成长立足育人实效,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只是关心关注学生独自成长,而是把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学生个人成长进行捆绑,做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过程中,一同学习、一同思考、一同探索解决方案,与学生同心同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比赛、演出、录制微课微剧微视频,将育人成果具象化,形成教学相长融洽氛围,形成奖励机制良性循环;通过师生需求的对接、场域的融合,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先进理论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师生互动过程擦出的火花,迸发的激情,来融合进阶师生两者乃至学校的成长与发展。
二、把握思政育人准则,五育并举构建育人高地,提升辅导员“新三同”工作实效
1.立足内圈“同场域”,打通思政育人平台以学生宿舍生活区为基地,打造一批党建示范、心理咨询、事务帮扶、就业指导工作室及活动场地,充分发挥辅导员纽带作用,可以把爱党爱国爱校主题教育融入到形势政策、劳动教育等课上,并邀请学生共同站在台上讲微课,在学习与讲课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加强对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成为坚定的信仰者,提升主题教育思想厚度。同时,高度警惕海量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潮的影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主导作用,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实现思政场域大融合、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协同并进。2.拓展中圈“同频率”,融合思政育人资源辅导员要主动去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实际需求,掌握与学生“共情”的方法,提高与学生“共情”的能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号召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辅导员协同学生参加到各类比赛及活动中去,并将成果进行宣传和展示,依托学校易班及公众号进行线上评选及学习,扩大影响力,来丰富师生崇高信仰和精神财富。通过同频求真求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中国机遇与问题并存的客观现实,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和民情,准确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立足国家,胸怀天下,做走在时代前沿的奋进者和开拓者。3.延伸外圈“同成长”,辐射思政育人作用打开校门办思政,注入校内外思政资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立下大志、明白大德、成为大才、担任大任,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梦想中去。开展学生党性教育和规矩纪律意识培养,在理想坚定、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好支撑支持。强化师生同成长正面影响宣传,扩大“三全育人”良好辐射效应。聘任优秀校友等先进模范典型为“校外辅导员”,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中为学生讲思政,不断指引学生心存感激,见贤思齐,努力奋斗,为国奉献。
三、为思政人注入思政魂,凝聚师生合力树典型,辐射辅导员“新三同”工作影响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提升
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2005年、2012年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基于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长效性以及健康有序地发展,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分别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内以吴满意、张兵亭、冯素玲、徐梅、王辉和王小云等学者将共青团组织联合其它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按其内容可基本分为六大类型:专业实践模式、社会调查模式、公益劳动模式、志愿服务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勤工助学模式。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学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知行统一”模式等。在国外,马奇柯等国外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为见习实习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劳动教育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必修学分”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真实教育”模式等。
2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意义
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育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素质和培养全方位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如何建立和维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如何保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何实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只有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四个问题”,增强“四性”,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笔者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存在“四个问题”,增强“四性”:一是解决管理混乱、职责推诿、队伍不健全问题,保证工作长效性;二是解决主题凌乱无序、缺乏规范问题,实现工作目标性;三是解决活动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缺乏考核评价问题,增强工作实效性;四是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而直接推动高职学院团员青年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为高职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必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工作体系和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和发展高职德育理论。
3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
为了解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以一斑窥全豹,获取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谈以及走访等多种形式,并综合假设法、内容分析法等论证方法,于2015年4月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主干道、教学楼、公寓楼、田径场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调查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学校、就读年级等;第二部分是为了解被调查者对共青团社会实践普及情况而设计的题目,涵盖了对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的动机、以何种形式参加、相关兴趣、遇到的困难、提升的能力和活动后的收获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以及对实践的态度以及收获等题目的设计采用封闭式方法,对每一道题都给出几种答案,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第三部分是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放性题目,旨在探索和提升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理念。调查问卷随机抽查。在二所高校各个教学楼、田径场、绿荫道、宿舍楼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928份,回收率为92.8%。
4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不同的目的与动机,从调查中了解到其动机大致可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技能、为就业积累经验和服务社会等,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动机以及目的的选项区分度差距不大,有31.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技能素质,有24.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有20.7%的学生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竞争力,有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其余的0.8%是抱有其他目的。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是他们参与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有很多学生觉得,无论初衷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这两个目的会相互融合和联系,换句话来说,不同的两个动机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2)学生参与面不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78.2%的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其中,4.6%的学生参加过思想类社会实践活动,18.3%的学生参加过文明类社会实践活动,7.2%的学生参加过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35.5%的学生参加过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53.6%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些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够,积极性也不高。(3)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有待提升。一是吸引力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创新,不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如局限于QQ、海报、通知等。三是模式单一,如拘泥于“三下乡”和物质扶贫等传统活动等。四是专业指导不够。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缺少专业指导老师辅导。(4)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中,61.3%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下拨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较少,其中包括企业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项目多,开支经费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5)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68.6%的大学生认为,在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帮助联系实践单位,并提供相关专业指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除了班主任和大学生辅导员进行活动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任课老师和专业老师参与进来,并开展前期辅导和相关专业指导,这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5调研思考和建议
5.1优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方式
一是要在高职院校活动中建立多样式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学院团委应在活动开展前、活动开展中,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团委网站、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团委微博、团干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并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实践活动心得分享会、典型表彰会等会议,对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将活动中优秀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经验收获进行宣传,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关注率,同时扩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并将实践活动中的正能量进行传播。二是完善更多层次的动员方案,团委应对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层次动员。通过发挥好学生党校、社团联合会、系部团总支、学生支部的作用及影响,各方面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并以学生干部为模范带头的作用,将学生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亲身经验分享,培育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生与学生的分享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5.2打造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机制
一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项目,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常规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类型活动,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华南理工大院团委与招生办共同举办“宣传华工,感恩母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优秀毕业生返回所毕业的高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所获成果等宣传资料,召开感恩座谈会、并发放宣传资料、使用PPT现场展示等方式宣传华南理工大的优势,展示硕果,扩大学校的招生影响力与知晓率。又例如该校的团委与校友办共同举办“感悟梦想,访谈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年龄的杰出校友,展现他们努力拼搏、成长成才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对感恩母校的深厚感情,从而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学院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根据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再是以往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推进了我们在与活动中的开发,创新的模式,也只有根据当代社会的情况而进行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专职品牌项目,同时在对于学校活动开发的模式中,只有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创新与开发同时进行,才能更为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地开展活动,也能更好地将共青团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充分。二是将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模式相结合,目前学院开展活动多是以社会实践模式以不变的主体,但是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具有专业特色的特点,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特色的知识,便能让更多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将专业与活动相结合,让活动的模式不在单一,更加具有多元化,并且让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较多,共青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像这种带有专业特色机制的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三是将“学分制”融入活动。在建立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同时,学校应该将考核制度融入其中,实行“学分制”考核制度,是更好地将学生与活动挂钩,可以通过选修课、奖励措施、素质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中,完成课堂上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以个人、团队的形式进行拓展,让“学分制”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挂钩,并有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将对于共青团的育人机制进行有制度地开展,并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与“学生制”相结合。学院团委每学期向系部开展一次登记,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有登记,有证实,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融入进学生的大学生档案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具有确定性的依据。
5.3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活动中建立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因此在活动中应该建立有效的长期保障机制,比如活动的经费、活动地点的安全性等因素,学院团委应该制定一套体系的保障措施,对于经费的问题除了向学院进行申请之外还可以进行向外来的商家寻求赞助,但是一定要确保赞助的高质量。同时学院团委应该密切地与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共同寻找每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集中的讨论,研讨,建立一套有系统化、制度化、多元化的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同时关于涉及经费的问题要拓展活动的方式,将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补助向结合。利用周边的各种资源为活动进行“换血”。
参考文献
[1]罗敏.对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环节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2]梁康建.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J].高校管理,2013(7).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AutoCAD 机用虎钳 机械图样
AutoCAD是目前最流行的绘图软件之一,操作方便,适用面广,尤其具有对二维图形编辑的强大功能,被普遍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和航天等诸多工程领域。因其在工程领域内的广泛使用,所以也成了每一位工科毕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该课程是集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为一体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科技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技能人才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面向社会,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更能快速适应工作的新型人才,各高校都在实施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和企业的模式接轨,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方向。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查德博士共同推创引入实践性教学,是一种针对具体项目目标的设计性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逐步实现既定目标。
“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在情景的刺激下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此教师在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中,传授新的知识。这样,对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一门传授计算机制图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使用AutoCAD绘制图样能力的专业课。该课程以机械制图为基础,为有关后继课、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包括:AutoCAD软件环境、AutoCAD绘图基础、尺寸标注、图案填充、注写文字、块的制作和调用,以及三维实体建模方法,等等。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AutoCAD软件的绘图环境,学会使用CAD软件完成机械零部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图形分析、绘制、编辑及出图工作,以及会用三维绘图命令进行简单的三维实体建模等。
由于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如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活用项目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和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制定课程的教学项目
不同的专业绘图的内容不同,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合适的项目,以突出专业特点,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制定的教学项目中。本文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该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设计。该专业的学生接触的基本都是机械图样,机械图样通常指的是零件图和装配图。机械图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加工生产和装配维修等。一组机械图样应包括该机器中所有非标准的零件的零件图和一张表达各零件装配关系的装配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应用《机械制图》所学知识测绘并用CAD绘制一组完整的机械图样。根据专业特点,以比较典型的机械产品图样作为教学项目比较合适,依据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在CAD教学目标基础上,挑选并制定了两个不同难度的教学项目:“机用虎钳”和“齿轮油泵”。
第一个项目“机用虎钳”主要是给学生作为CAD基础入门。考虑到学生刚接触CAD,机用虎钳结构和原理都比较简单,所包含的零部件比较少,但很典型,如轴类、盘类零件,等等。对于CAD软件完成项目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来了解项目,并实施项目。老师利用课堂时间,介绍项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并实施项目。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实施过程和老师的进行比较,并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重新绘制图样,以学习CAD软件使用的技能和技巧。在这种主动、对比的学习情境下,会很大程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另外CAD软件的使用方法灵活多变,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通常和自己的习惯性使用离不开,也未必见得就是最佳的途径和方法。这种项目驱动下的教学会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有些学生在对比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以及教师的方法之后,提出自己的方法更实用,并得到证实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意见,并在课堂上推广,这样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第二个项目“齿轮油泵”主要是CAD学习的巩固提高。难度稍有增加,在结构认识上,原理理解上难度都有所加大。有了第一个项目完成的基础,完成第二个项目已然不成问题。第二个项目,也是给学生对第一个项目中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所学之所用,兴趣更浓。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巩固和提高CAD的绘图技能和技巧,以达到提高绘图速度的目的。老师针对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解释和指导,以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实现了这两个项目,基本已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大纲允许的话,可集中性地安排一到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可选难度更大,结构更复杂一点的减速器作为设计任务,效果会更明显。
四、细化教学项目,设计教学任务模块
项目式教学以项目目标为驱动,要完成总的目标,需要设计有效的任务实施模块。项目模块是可以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并可以独立操作的小课题。所以在主项目的目标任务下,要细化出若干任务模块。尤其是第一个主项目,它是作为基础教学,所以要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制定教学任务模块。下面我就以“机用虎钳”为例给大家介绍项目任务模块的制定。
首先来了解一下机用虎钳。机用虎钳是装夹在机床工作台上,用来夹紧零件,以便进行加工的夹具。
图1 机用虎钳分解图
经过拆分,机用虎钳由15个零部件组成,除了标准件(2个垫圈,4个螺钉、1个销)之外,需要绘制零件图的零部件有:1个方块螺母、1个非标准的螺钉、1个螺杆、1个环、1个活动钳身,2个钳口板,1个固定钳身,共应绘制7张零件图和1张装配图。
再来了解一下CAD课程的学科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基本技能,掌握AutoCAD绘制基本图形、零件图、装配图和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具体教学内容有:CAD的基础知识、基本绘图和基本编辑命令、精确绘图、绘图环境、块、图案填充、注写文本、标注、三维建模,等等。
根据此项目目标,以绘制机用虎钳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主要介绍CAD的相关知识。综合考虑之后,把具体教学的学科知识融合到机用虎钳的项目中,制定了以下具体项目实施的模块。
表1 机用虎钳项目模块设计
在实施以上教学过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教学过程可以和机械制图的后续测绘结合起来。机械制图和CAD两门课程虽然教学重点不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延续性,很多院校已经把这两门课合二为一了。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测绘,绘制出零件草图,再根据草图用CAD软件画出零件的工作图。这样比单纯地临摹更能让学生认清所绘零件图的结构,按照结构去画图,而不是按照线条去画图。这样对于CAD的学习和使用更了然于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其次可以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所谓理实一体教学,简单地解释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对于CAD的教学过程,很多院校基本采取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穿行,理论课教师从开始讲到结束,过几天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教与练脱节,等上机练习时,学生也忘得八九不离十了。如果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对于知识点的介绍教师讲完之后,学生立马操作,介绍完知识点,让学生再独立完成模块任务,遇到问题教师再指导解决。这样的互动,让课堂充实而活跃,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后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项目的引导,以激发他们提前准备的热情。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项目任务,但完成图的方法和途径很多,CAD的教学并不像书本上介绍的那么死板。到课堂上,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教师所介绍的技能和技巧会让他们更感兴趣,从而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五、结语
对CAD使用的评价不仅包含绘图的技能技巧,而且包含绘图的速度。速度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于技巧,另一方面离不开练习。第二个项目也可起到这方面的作用。第二个项目,主要是让学生练习第一个项目所学知识,并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对第二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可以参照第一个项目设计,也可以每个零件图独立成一个模块。具体可以根据CAD的教学课时,进行设计安排。我在此就不再赘述。
对于软件课程的教学,大部分内容都是教师举例演示软件的使用。教师也基本上会挑选一些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图示来演示,很少会系统地举例。图示选择的零散性,不利于学生的记忆,更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整体实践性特点的把握。本文所设计的教学项目,比零散的图示举例更系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学之所用,解决了课堂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有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廉亚峰.项目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杂志,2006,(2).
[2]郑文超,宋为真.项目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4.
[3]梁丰,刘俊英.AutoCAD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J].广西轻工业杂志,2009,(2).
[4]史翠兰.项目教学法在CAD/CAM实训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谢春献.试析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CAD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