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政部2009年1月份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加强对金融类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金融类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根据金融类企业的特点,新办法设置了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增长指标、偿付能力指标四大类二十项指标。
国资委在2006年1月份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内容、程序和评价内容。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指出,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内容: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由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对企业的负责人在任职过程中的主要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应用制度,制定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体系,逐步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化,探究及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逐步地建立起来。
金融产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统一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审计署、国资委等有关管理机关已就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到各个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将二者结合使用,并具体分析,提高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建、财务、营销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围绕经济责任核心,对相关指标予以甄选,设计能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绩效、重大经营决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在衡量经营成果时以数据说话,客观性高,说服力强,易为当事人接受。但是完全以定量指标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定性指标受会计信息局限性较小,可以弥补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将二者结合使用,使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层次分析法模型应用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金融产业各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产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业各单位业务差别大,并面临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金融产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
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指英大国际控股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控股母公司,结合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要求,参考财政部《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增加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情况、资金运作安全情况和协同业务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共有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法律法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发展能力、经营绩效和外部测评结果九个一级指标构成。
具体如表1所示:四、结论及建议综合汇总得分在90分以上,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优秀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80~89分,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良好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70~7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中等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一般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含),或存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较差的评价结论。
对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无论任职于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清其在职期间在本部门、本经济单位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账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第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第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第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第三,做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在审计前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其次要做好与干部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就很容易产生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针对这一特点,应针对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早期的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5).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重组并购与投资等方面的事宜不断增加,一个大型金融企业往往同时管理许多下属金融企业,地域分布广泛、管理链条拉长,越来越呈现出线长、面广、点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命名下属金融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保持规范稳定的运营,则需要对下属金融企业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资产是否能够保值、经营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企业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行为道德准则、责任感、能力与水平对于一个金融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经济审计,才能够使领导干部对下属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与经营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界定与评价,将金融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与修正。
二、当前我国资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结构失衡
由于资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人们的信贷融资和其他渠道的借贷比例上升迅猛,这种情况产生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出现了不规范的状况,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弱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从而导致了个别的区域经济受到了金融风险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会从局部的地区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二)金融领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因为一些金融机构的产品有时会出现期限配错状况,导致金融资金不能合理进行配置,导致增加和下降的资产流动性不通,并带来了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利率增长,一些金融经济的稳定性下降,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如果这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
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一些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政绩和生产总值的提升,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到对于区域经济的调整与优化上。导致一些区域的基金流向了融资平台,而过度的资金流向融资平台,会出现个别行业资金断裂的情况,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通过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任期过程监督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广泛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判断,而这种审计方法所得出的审计结果有着比较严重的滞后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整改的纠正,所造成的经过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为了代替事后审计,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事中审计力度。在专项审计或效益审计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当前金融企业的主要运营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生成一个专门的金融企业信息库。采用这种审计方式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与主动性,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问题,在缩短审计时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一旦从审计结果中发现任何形式的问题,可以尽快采取措施,达到一种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效果。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可以将审计工作的任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为金融企业干部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用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替代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能够提高事中审计在所有审计形式的比重,将以往的静态审计工作思路改变为新型的动态审计工作思路,将审计工作的预防功能与预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大程度上提高离任审计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四、落实各项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各项审计成果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通信企业 应用
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主要职责之一,为实现企业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内部存在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有效运行;董事会则发挥监督作用,确认存在适当的风险程序并且充分而有效的运转;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风险管理程序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以及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职责。
通信行业具有业务量大,全程全网的特点,与国家政策的调控,国内国际市场影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符合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通信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目前通信行业进行分析,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一)战略风险
移网对固网的替代风险;联通、电信、移动三足鼎立的运营结构带来的政策风险;全业务经营造成企业在重大投资决策方面风险增大。
(二)财务风险
资金流动、资金安全、财务报告等领域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品牌经营的风险,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品牌化没有跟上,降低品牌业务的盈利能力;资费管控风险,资费套餐的设计、服务、支撑和销售之间不匹配风险;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金融环境的不稳定、行业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产品技术创新等。
(四)法律风险
经济合同履行不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业务经营引发版权侵权纠纷,给企业声誉造成不利影响;不良网络信息及垃圾短信的传递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合同约定、侵犯他人权益等方面的风险。
(五)运营风险
包括运营收入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及支撑、网络运营及管理、IT信息系统和技术、公司关键性数据安全、采购及供应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自然灾害和事故等领域的风险。
(六)道德与舞弊风险
包括企业文化,收受贿赂或回扣、挪用和侵占资产,故意编造虚假数据,未正确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且故意瞒报行为等领域的风险。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以帮助管理层识别风险,评价风险,从而最终控制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作为国家主导电信运营商,目前均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资本市场监管要求和日益加大的管理层责任,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抑制固话业务下滑、完善通信网络、优化用户结构、占领4G市场先机、建立适应全业务经营的运营支撑体系,解决影响公司全业务经营能力提升和发展水平的难题,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
(一)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
每年年初集团审计部都要开展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对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点进行评估,识别公司各业务单元、重要业务流程及各项重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和高风险领域。同时围绕保证公司经营的效益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资金资产的安全性及经营运作的合规性4项保证目标,防范和控制公司经营、建设、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的9大经营风险,重点关注主要问题,落实关键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选取专题审计项目及被审计单位。
基层审计部门从各部门业务流程是否存在风险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有哪些;制约公司经营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审计部提供服务的课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各部门反馈的风险点,薄弱环节,经营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及需要审计服务的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和评估。经过整理评估风险点和内控薄弱环节,发现制约公司经营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确定当年审计服务课题。
(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公司采取日常的专项评审与定期的全面评审及集团统一组织交叉评审与委托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制约经营效益提升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内控评审,并围绕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及夯实基础管理持续开展全面内控评审。重点从收入、成本、资产及内部控制环境、IT控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如在控制环境层面着重关注重要制度的整合优化及执行效果,员工职业道德守则情况,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报告披露责任落实情况等;在业务活动层面关注重要流程整合及关键岗位责任落实情况,保证市场营销、计费营账、资本性开支活动重要环节及重要岗位控制责任的落实到位等。
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已得到全面提升:一是出台多项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从源头控制风险;二是规范完善了多项内部管理流程,进一步规避风险;三是进一步明确公司内部各部门职责,确保风险在日常管理得到及时管控;四是树立了全员风险意识、全过程风险意识。
(三)在建设工程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以规避建设投资失败风险
对于通信企业来说,随着4G网络、智能网络建设的全面展开,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加大,通信工程的新技术的快速变革,施工工期的压缩,施工工艺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工程项目的风险普遍存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分析公司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努力做到审计关口前移,使审计向事前事中延伸。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结决算、前评估后评价等全过程参与,识别工程管理中的决策风险,管理失误风险,成本管理等风险积极向公司管理层和建设部门建议,加强风险管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人手,通过审计来正确检查评价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为干部部门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依据,并借以促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的相关性,直接关系到干部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关系到对干部的选拔使用,并具有政治性强、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工作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也低,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风险,使得审计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评估找出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过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实践表明,公司在风险导向审计已在内部审计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内审部门坚持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出发点,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并将全面风险理念融入内部审计实施全过程;同时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宁市分公司)
[关键词]EVA;经济效益审计;国有公交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85-02
1 经济效益审计概述
1.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其特点是一般均可以直接运用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或劳动量指标反映其效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其表现是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独创的审计概念,是现代审计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国外流行的“绩效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综合审计”等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的核心思想。
1.2 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1)与财务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财务审计的范围扩大,才产生了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如在财务审计中,渗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行为;而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又以财务审计的结果为依据,或者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核实财务资料正确无误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经济效益审计。但是经济效益审计并不是财务审计的延伸,也不是每一项经济效益审计均要从财务审计做起。
(2)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包含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主体以具备财务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为主。其中涉及的效益评价重在财务成果的认定与分析,往往是在事后进行,审计建议不是主要部分,且以防护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可在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更侧重于事前的建设性意见。
2 EVA及EVA激励系统
(1)EVA是Economic 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的简称,也叫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扣除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是与股东财富联系最为紧密的业绩评价指标,用可口可乐已故首席执行官的说法,就是:“只有您投资的钱给您带来的回报高于该资金的成本时,您才变富了。”用公式表示即为:
EVA=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资金成本
=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总资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计算EVA需要调整的项目包括那些按照会计原则必须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但实质上这些费用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作用,如研究与开发成本、广告和促销费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费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调整这些项目将有利于消除经营者当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长期利益冲突关系。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中审慎原则的要求,对于上述这些实际上有利于长期获利的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基本上都作为当期的费用来处理。该计算会计利润的方法从经济学观点看是不太合理的。资金成本,尤其是自有资金的成本,由于人们固有的心理特性,往往容易忽略它。同时考虑资本成本也是为了消除不同经营者在经营不同质量的资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差异。
(2)EVA可以以会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量,但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指标,还是一种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传统的奖励计划在规划经理人员的奖金时,一般会规定一个基准的业绩水平和奖金上限。若经理人员达不到最低的基准业绩,将拿不到奖金;如果超过基准业绩水平后,其奖金将随着业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超过奖金的上限。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的行为是:当业绩有可能低于最低要求或超过最高奖金要求水平时,经理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操纵利润在各个期间的分布,还会导致经理为了多获奖金而采取短期化的经营行为。采用EVA评价经营者业绩,可以缓解盈余操纵和投资管理短期化的问题。EVA的奖励计划是没有上限的,但通过“奖金银行”(Bonus Bank)的形式来鼓励经营人员追求长期的EVA。具体是将奖金的计酬与支付分隔开来,根据EVA计算的奖金计入经理的奖金账户。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剩余的奖金形成下一期的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下一期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与下期EVA计算的应得奖金之和的既定比例计算;如果期末奖金账户余额为负数,则本期不支付经理的奖金。因为奖金没有上限,经理们将更有动力进行综合经营,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是企业重要财富。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的稳定与积极性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决定企业的未来持续的赢利能力。在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报酬方面,还可以考虑利用EVA来计算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杠杆股票期权”。这便是利用 EVA进行长期激励的制度安排。
(3)EVA的经济含义符合经济效益的内涵。用EVA评价经营绩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者以剩余收益即经济增加值为最高追求目标,是为股东增加财富。这与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初衷及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将EVA引入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国有公交企业引入EVA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3.1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政府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企业
公交行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引进势在必行。尽管公交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都明白GPS智能调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来也能够减少人工成本。但在这种技术还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短期内投入的成本肯定高于取得的收益),如果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时将这部分支出调整到未来的受益期考核,将能大大提高现任经营者推广这项技术的积极性。
3.2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国有企业内部改善管理
EVA能够带动和改善企业的各项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按照EVA理念,我们不仅可以计算整个企业的EVA,还可以计算企业下属各单位、各部门、各线路、各班组的EVA乃至于顾客的EVA。如利用EVA分析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报价等。
3.3 公交企业的行业特性,符合应用EVA的必要条件
城市公交企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企业,持续存在的可能性相对其他行业来讲比较稳定,管理人员向行业外的流动性也远低于其他行业。稳定的行业一般EVA不太有可能持续的增加,但是也可以设计稳定的EVA指标来考核下级经理的业绩。因为经济增加值指标考虑了会计的一般利润计量,同时也考虑了一些影响长期利润增加的因素进行调整,比如研究开发费用和职工培训、广告投入等,此外还要考虑占用资金的成本,而资金的成本是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紧密联系的。这样EVA指标就把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资本市场联系起来。从而企业的业绩评价机制就更为科学客观,合乎市场经济的规律。基于EVA指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骨干报酬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关键人力资本的作用,促进企业长期赢利能力的提高。
4 关于实施EVA效益审计的措施与建议
(1)选择有条件企业进行经理EVA考核试点;
(2)成立EVA效益审计试点项目专题小组;
(3)选择专业EVA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
(4)调查分析试点企业历年业绩考核情况、现行业绩考核制度和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5)确定业绩评价改进重点;
(6)分析企业经济利润,进行利润指标计算调整,计算经济利润;
(7)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计算资本成本;
(8)计算公司EVA和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的EVA;
(9)根据EVA制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技术骨干的薪酬激励制度;
(10)根据上述EVA业绩评价制度和基于EVA的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骨干的薪酬制度,设计相应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和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邢俊芳.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接轨[J].经济研究
参考,2003(5).
一、国有企业审计的相关内容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措施及程序。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被企业管理所重视。内部控制涉及到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内部控制情况审计,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健全和抵御风险能力程度进行衡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织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
2.长期投资及收益情况。首先,审计年度内长期股权投资增减变动的原始凭证,对于增加的项目要核实其入账基础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减少的项目要核实其变动原因及授权批准手续。其次,审计企业投资决策形成机制,在提议、论证、批准、资金筹集和投入等各个环节上是否存在个别领导“拍脑门”决策的情况,防止投资决策在一开始就“做功课”不扎实,隐患重重。第三,逐项检查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持续减值情况,作出详细记录,检查:处置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履行了有关的审批手续。第四,关注投资企业的分红政策,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的确认情况等,关注投资企业的损益情况,其账面盈亏是否真实准确,防止少确认或不确认收益来转移资产,多确认或提前确认后期收益来虚增效益。
3.审计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一些具体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在社会领域的效益,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及产生的效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利润。大力推进社会效益审计,提示并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督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得到调整,克服企业行为短期化和掠夺式经营。因此,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应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1.强化服务和监督。监督和服务是审计不可分割的两个职能。审计工作要实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目标,必须妥善处理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审计的目的和宗旨是服务,监督仅仅是审计的表现形式,是审计的手段。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没有了监督,也就谈不上服务;如果离开了服务的宗旨,监督就是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监督的意义。因此,服务和监督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进一步履行好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就要“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两个主体”: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个中心来开展审计工作,只要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都要予以揭示并促其纠正。服务两个主体,就是要通过审计,为出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服务。为企业管理层服务,就是要为其改进管理、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服务。为出资人服务,就是要为其评价和考核和国有企业,以及加强和改进监管服务。
2.强化对国有企业经常性的审计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真实、安全、效益,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监督,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严查借国有企业改制之机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行为以及弄虚作假、私分乱发、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要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对不同的企业,审计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对投融资型企业,要把其资产的安全摆在首位,对一些重大的投融资行为要实施跟踪审计;对公共服务型的企业,要重点关注其是否满足了公共需要,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责;继续加大对改组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和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活动,规范改制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
3.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经营审计则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的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经营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有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运营效益不高、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审计机关应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审计,切实履行其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发展速度趋缓、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对于油气田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目前已低于国内大部分油田的盈亏平衡点,油气田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进一步曝露了高油价时被掩盖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面对国家整体经济新常态和低油价的新常态,如何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成为油气田企业当前面临的急迫问题。内部审计作为油气田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原来的职能定位已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如何调整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促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和企业增值增效,值得仔细思考和深入探究。
二、内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内部审计的萌芽发生在奴隶社会,古代中国和罗马的相关文献均有记载,如我国西周王朝设有“司会”一职,负责勾考王室的财政收支,行使会计稽核和控制的权力,又如古代罗马,奴隶主委托精明能干的亲信核查庄园管理人的经营情况,可谓内部审计的原始起源。到了封建社会,在欧洲出现了寺院内部审计、行会审计制度、银行内部审计和庄园内部审计,标志着内部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的目的仍然是查错防弊。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规模庞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地点分散,业务庞杂,管理层级多,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各部门日常管理的履职情况、经营活动是否合规、各分支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实现等内容进行审查、评价和报告,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随之产生了,审计的目的是揭示舞弊和不规范行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约翰?舍斯顿领导成立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维克多?布瑞克出版了第一部论述内部审计的专著《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极大的推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逐渐兴起,取代了财务收支审计的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后,内部审计又有了新的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修订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三、油气田企业内??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自建立以来,先后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业务,近年也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工程跟踪审计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对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高管理服务,促进企业价值增值还未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重监督轻服务的传统理念限制了服务作用的发挥
长期以来,大部分油气田企业只关注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而缺少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管理服务的职能,企业内部审计还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审计。审计人员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展工作,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时也往往居高临下,以检查者自居,使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怀有对立情绪,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不能给被审计单位带来效益的提高,这不仅不利于内审工作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服务职能欠缺,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目前经济下行和油价低迷的情况下,油气田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内容、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特别是要增强公司治理改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而目前的内审工作明显缺乏对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的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研究较少,审计内容过于狭窄,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因而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势在必行。
(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服务职能的提升
从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审计人员教育背景比较单一,或是财务会计专业出身,或是工程造价专业出身,他们对于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既熟悉生产流程、工程管理,又熟悉财务的专业人员不多,综合素质不高,既影响传统的监督职能的发挥,也缺乏为企业提供广泛管理咨询服务的能力。
(四)审计手段落后、方法陈旧不利于审计职能的拓展
目前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及掌握的内部信息来确定审计重点,部分审计人员本着查出几个问题交差了事的态度开展工作,很少利用财务比率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统计抽样等手段进行审计,不能较好的控制审计风险;以事后审计为主,较少开展事中审计,基本没有开展事前审计,不利于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以避免、减少损失。
四、新常态下做好内审工作的切入点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给油气田企业带来重创,收入大幅下降,投资紧缩,大量可动用储量成为不可动用储量,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难,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减少效益流失,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具有价值的管理建议是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一)从监督职能为主转为监督与服务并重
目前大部分单位内审的主要目标还是查错防弊,企业管理方面的审计很少涉及,审计报告也是立足在审计查证的问题上,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一般都是就事论事,较少深入的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单位管理做出有效的分析、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因此,有必要将内审职能在做好监督的基础上向提供管理服务扩展,促进企业内审资源在查错防弊功能与提供价值管理服务活动之间的合理分配,帮助单位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二)从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以管理审计为主
当前,油气田企业面临油价低位运行、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发展下行的严峻形势,企业管理当局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管理层下属的职能部门,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层的要求,把审计的重点从财务收支审计转到管理审计上来,通过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的审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审查,查找企业低效产能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从事后控制向事中、事前控制转变
美国“两房危机”和“安然事件”告诫我们,风险失控、经营失误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影响,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远比事后补漏更重要。事前审计就是在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实施之前,如长期投资方案的实施、生产经营决策、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之前,由内审人员来审查核实企业管理部门所作的各项方案的决策是否正确可行的一种独立监督活动。事中审计就是审查企业在各个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投资方案、生产经营决策和经济合同在执行中相关事项处置是否有据可依,无据可依或发生争议需要完善相关内控制度或合同时,是否及时做了相应处理。事中、事前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预算跟踪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企业存量资产效益审计及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审查等方式进行,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偏差和潜在的风险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报告,促进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功能。
(四)内审人员素质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流程、?章制度,也要掌握一定的金融、证券、法律等现代经济知识;不仅能了解本企业的微观运行情况,还能了解行业的经济周期、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本行业、本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敏锐地在大量的审计资料中发现关键信息,才能对相关信息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做出准确的专业判断,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目前油气田企业的审计人员主要是以财务专业和工程预算专业为主,综合素质的多元人才不多,宜通过加强综合能力培训和引进多元化人才的方式,实现内审人员素质综合化。
(五)总结、推进新型审计管理手段和审计方法的运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油气田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高度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这使得引进和运用审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能,通过审计管理系统采集并汇总审计数据,引进先进的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终达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规范审计业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的目标。此外,通过定期回顾和总结审计技术和方法,开拓在线远程审计等方法也可以起到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贡献率
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贡献总额主要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使得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由此而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的序幕,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于1977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至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出版《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外其他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提出《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经济优先权委员会于2001年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SA8000。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较滞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后,我们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二、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诸多学者是从规范的角度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或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国外披露模式的基础上,慎重地提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邬娟(2005)则在分析科学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落的现状及原因,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并提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内容。
相比之下,有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如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5]。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6],本文主要借鉴此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样本总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分行业随机选取沪深两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业5家,原材料行业29家,工业38家,非日常生活消费品25家,日常消费品10家,医疗保健11家,信息技术行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1家,公用事业6家(为研究方便,将后两个行业合并为电信公用7家),共139家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万得wind金融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
(三) 研究假设
1.营业收入增长率能够表明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就有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2.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会减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因此:
假设二:社会贡献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3.刘长翠、孔晓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过资产负债率研究公司财务状况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6]。本文采用此观点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社会贡献率与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过程
(一) 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
从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V1)三年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看,样本公司资产对社会提供的贡献很少,只有资产总额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的差异不大。
(二) 相关回归分析
1.样本总体回归分析与检验。
通过Pearson相关性可以看出自变量V3和因变量V1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同时,通过回归检验:相关系数R=0.244,判定系数R2=0.60,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039,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为2.427。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效果不好。并经方差分析看出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经回归系数分析看出,只有V4与V1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别与社会贡献率做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三个自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拟合度要好于另外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还是显著的(低于0.05),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相关性不理想。这表明,假设二和假设三与研究结果不相符,假设一有一定合理性。
2.区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与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如表2),发现大多数行业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区分不同的行业使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电信公用行业、能源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样本公司的三个自变量和该行业的社会贡献率拟合度较好,都超过了0.5;工业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拟合度也较好;其中医疗保健与原材料行业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行业类型。
(三) 趋势分析
本文从2006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独立报告、年报中单独列出、董事会报告和公司网站上公布,且逐年倾向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四)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1. 通过对样本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
2. 通过分析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相关关系,且拟合度要好于另两个指标。同时,本文分行业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行业所反映的相关性大相径庭,且与样本总体的分析结果相接近。
3. 从近三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较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内容上逐渐趋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说明社会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应,但规范的披露制度约束仍必不可少。
五、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我国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体操作带来麻烦。
第二,提高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容易忽略其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程度却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培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要比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复杂,要想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大多还处于生存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很不利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则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如果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那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会计研究,2005;3
[3]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11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0
[7]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综合),2006;7
[8]裘丽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10
关键词:国企,年薪制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是必然趋势。年薪制能将经营者的责任、绩效与其利益直接挂钩,可有效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薪制的实施有利于我国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经营者队伍,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薪制的内涵
1、年薪制的概念
年薪制,顾名思义,是以年度为计算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企业负责人年薪制是以企业一个生产周期即以年度为单位确定企业负责人的报酬,并视其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
年薪一般分为两部分:基薪和风险收入。基薪主要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同行业比较)和生产经营规模,并考虑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平均收人水平来确定,其职能是保持企业负责人基本生活需要: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根据企业本年度经营效益情况、生产经营责任轻重、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
如何确定经营者的年薪,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有以下三
种方式:
第一、通过利润指标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
第二、利用股票市场对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估,股票市场体现了企业将来盈利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
第三、通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行为直接进行评估。
2、年薪制的特点
(1)激励性
年薪制使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与其刁‘能、绩效和管理责任等相一致,具有激励性。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知识和经营刁‘能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负责人的工资要比一般职工高出许多倍,而且企业负责人年薪制将企业负责人与职工的工资性收人分开管理、分开支付,在工资分配上突出了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所有者要实施激励的对象,对企业负责人具有激励作用。免费论文。
(2)约束性
年薪制体现了责任、风险和利益相一致的原则,使企业资产的增值与企业负责人的利益相挂钩,从而把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负责人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统一起来,弥补了承包制的不足,克服了企业负责人短期行为的发生,使企业负责人感到有压力感、紧迫感和风险感,具有约束性。
(3)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统一
企业负责人把自己拥有的经营知识、管理才能等人力资本投人到企业中,从这个意义讲,他们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年薪制使企业负责人的收益同其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挂钩,实现了按效益分配的原则。同时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刁一能具有稀缺性,从事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极其复杂的劳动,因此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的供给者,还是作为复杂劳动的工作者,企业负责人应当获得高于普通职工工资的薪酬。从这种意义上看,它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我国企业实施年薪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实施对象模糊不清
从严格意义上说,经营者年薪制就是职业企业家年薪制,也就是说,年薪制的实施对象应该是职业企业家。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家市场尚未形成,企业经营者大多是由政府指派、组织任命,而不是由市场机制竞争产生的。免费论文。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果,有80%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现职都是由组织任命的,非国有企业由组织任命的占近30%,上市公司则占59.2%。而从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考虑,当前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及经营风险不是完全由厂长和经营者一个人承担,而是由董事长、副董事长、经理、副经理,还有总工程师、党委书记及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等几套企业班子集体承担的。这就涉及到年薪制中“经营者”范围的确定。
2、考核体系不科学
就我国目前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情况而言,反映经营者业绩好坏的指标还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很多企业的考核指标过分集中于短期利润增长率和经营目标的完成方面,缺乏对经营者长期业绩的考核,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健全和管理水平、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3、年薪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偏低
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收入为职工平均工资若干倍数。如北京市规定,经营者的基本薪金收入不得超过北京市和本企业职工综合平均工资的3倍,风险收入不得超过基本薪金的1倍;劳动部也明确规定企业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可见,企业经营者的年薪由两部分构成即基本薪金和风险收入,没有考虑长期激励项目(含股票、股票期权等收入)。此外,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年薪差距过小,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难以有效地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为国企年薪制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国企年薪制的实践效果受企业现行条件的约束, 国有企业各项改革进行顺利, 企业内外部环境越好, 年薪制的实施效果就越好。因此, 为国企年薪制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尤为必要。要积极开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对国有企业事前、事中的监督。做好国有企业人事和薪酬改革, 搭建国企年薪制平台。企业发展目标未统一、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 必然直接动摇国企年薪制实施的基础, 需要给予切实解决。首先应积极开展对国有企业管理与发展问题的研究, 统一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识, 明确企业管理方向与思路;其次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制定国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内部制度, 做好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与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工作, 严格内部管理纪律, 为企业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有利的内部环境。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年薪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和考核经营者业绩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免费论文。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经营者努力程度和经营效果,综合评价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考评指标,对于发挥年薪制的激励作用至关重要。要选择能全面真实反映经营者努力程度和经营效果的考评指标,并尽可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考评手段,完善考核办法,把经营者收入分配与落实经营目标结合起来,突出资本金收益率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受到广泛重视的战略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经营者业绩考评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一套用于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层面的若干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仅侧重于从财务层面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局限,可综合反映经营者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目标、定量与定性指标以及外部与内部指标等方面的业绩评价情况,有利于抑制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加强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所以,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确定出合理、适用的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和年薪报酬实施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确定合理的年薪水平,强化经营业绩对年薪的决定作用。
年薪水平的确定,应体现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挂钩、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又要达到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的目的。从长远发展来看,经营者年薪应逐步脱离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钩的做法,强化经营业绩对年薪金的决定作用,提高效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适当拉开经营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年薪能够充分体现经营者承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责任,以及完成的经营业绩和社会贡献。
4、建立完善经营者业绩的监督考核及管理制度。
实行经营者年薪制的企业,应遵循先审核后兑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过程、经营效果和年薪支付管理等的检查和审核。一是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的作用,通过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企业家经营绩效的检查和评价。二是聘请会计事务所等独立审计机构对企业家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年度审计,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监督的作用。三是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年薪考核兑现工作的审核检查制度,以确保年薪制公正客观的实施,防止各种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四是应建立企业经营者经营绩效档案制度,将对经营者经营业绩的检查及其评价结果记录备案,并逐步做到在企业家人才市场信息库入档备查。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实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不仅是对传统薪酬制度的改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转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楠,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9
3、刘亚琳阎薇,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年薪制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09.6
4、吴丹,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浙江金融[J].2009.1
5、薛利,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J].管理世界,2003,(12)
【关键词】 集团化 建筑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及其组成要素概述
迄今为止,关于内部控制比较权威的概念则来源于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简称COSO)于1994年的修改的一份名为《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的文件,里面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五个相互补充的要素所构成,其中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2004年9月,COSO又发表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报告,该份报告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在原先五大要素框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的要素,分别为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回应。由此,我们一般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具体内容是由这相互联系与补充的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当中,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它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状况紧密联系,看似简单,实际运作起来却相当复杂。企业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直线”活动,它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所以,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视与完善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明确风险管理的地位,强化风险管理活动,找寻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风险偏好的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保障整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宏观环境的易变性与复杂性成为外部原因
宏观环境对于集团化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因为企业往往要对重大项目进行经营决策,宏观大环境就成为其外部制约条件,其牵涉范围十分之广,且无法改变,具体而言,包含有资源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等对经营决策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还包含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科学发展水平等间接因素。这类宏观因素是于企业之外存在的,却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重大。宏观环境存在多变性与复杂性等特点,企业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地预见,它的变化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威胁,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如果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控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系统环境,就有可能导致企业风险的产生。
2、内部原因
(1)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对于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明确风险管理地位、强化风险管理认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诸多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如今,虽然企业已经制定了部分风险管控措施,但其多是局限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没有明确的风险目标,系统性较差,现行措施主要分布在施工技术方案与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当中,项目工程风险管理工作不够正式。企业的高管层可能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这也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发挥。
(2)风险防范体系不尽健全。就目前情况而言,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对潜在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产品风险、人才风险问题没有进行足够重视,仅仅认为这是由于激励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于市场竞争中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认识也不到位,对市场没有足够的掌握,由于企业盲目的扩张,可能导致管理覆盖与资源配置问题的出现,人才流动也较为频繁,这都是十分不利于集团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的。
三、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成因分析,结合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日常管理经营的实际状况,本文给出强化企业内控风险防范的几项措施。
1、对宏观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分析,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
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对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其易变性与复杂性是造成企业内控风险的一项重要原因。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也无法对其进行影响与控制,但也不是说面对环境的变化企业就束手无策。尤其对于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必须对变化着的内控宏观环境予以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探索其变化的规律与趋势,制定出各类应变对策,相机抉择,对内部控制进行适时调整,改善管理方法,有效防范风险,不断提升企业应对内控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给企业造成的风险。
2、提升管理层的素质与水平
管理层风险偏好对于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处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管理层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保障风险管控的顺利实施。高管层应该提升自己的风险认识,树立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形成榜样,以身作则,引导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风险应对的基本原则,企业应该以此为核心展开工作,对待能力以外的风险要懂得回避,对于损害程度较小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对待投标风险,企业应该做到“三不”:需要大额投入履约保证金的项目企业不予承接;发包方实力不强、资信较低、合同过于严苛的项目不予承接;以及亏损项目不予承接。对待项目预亏风险,要重点关注后期工程,在后期项目施工中消灭亏损。同时,还要积极培训“黄金队伍”,从而化解分包商风险。
3、健全风险管理的完善体系
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循环是以工程成本作为核心的,通过企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来进行工程实体的构筑,通过合同结算从而换回资金。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引进ERM(企业权限管理)的理念与思想,以COSO风险管理框架为基础,结合行业内的成熟经验与管理手段,制定出适应企业实际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就目前情况而言,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逐步向着注重业务执行的效率方向转变,这一转变促进了风险目标在各个职能部门当中的分解与细化,使风险目标这一体系更易于理解,具体而言,包含有投标风险控制制度、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制度、合同风险控制制度等,企业通过一系列风险管控制度的确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
4、完善与健全风险控制考核体系
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将风险活动的监督与控制纳进各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职责与业绩考核当中,由项目部、下属公司、集团总部构成一个三级风险管控小组,形成一个三级的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报告准确、依据科学、以及程序规范。在纵向上,由项目部、下属公司、总部职能部门、风险管控小组形成一个四级的监督考核体系;在横向上,由下属公司、总部职能部门、风险管控小组分别递交风险管控评价报告,最终由风险管控小组形成年度综合的评价报告,报董事会批准。企业必须根据风险管控考评的需要,为风险管控的日常经营评价、业务流程的综合监督评价、自查评价、风险管控的环境评价等考评工作制定出规范而完整的评价流程,保障风险管控评价工作自始至终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从而不断加强风险管控考核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5、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就目前情况而言,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责任包含有: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部的成本费用审计、以及设备设施采购成本费用审计。为了确保全面风险管控监督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得到正常运行,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拓宽内部审计责任权限,重点关注各风险构成要素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各量化管控模式是否能够与企业结合、切实有效;业务流程是否符合风险管控的需求等。通过对企业风险要素的适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偏差纠正,从而不断促进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
四、结语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日常经营环境变得日趋激烈,同时,伴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开始变得复杂,企业风险管理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所以,完善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就成为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内部控制是企业完善经营、防范风险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扩大建设范围,促进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面临这一形势,倘若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监督力度薄弱、管控不到位等,就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集团化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充分发挥出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能动性,借鉴本文提出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消除或规避企业风险,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提升,保障企业的持久经营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灿:浅谈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框架及风险防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4).
[2] 李静:浅议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J].财经界,2010(5).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当中,而付诸实践者更是少而又少。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防范风险,取得优势地位。
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界定
(一)内部审计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兴起的。
我国审计署在2003年3月4日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随着国家方针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而改变,不同时期,内部审计的侧重点不同,经历了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在注重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在关注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企业经营效益性的同时,加强对业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评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四个阶段。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较为全面而又确切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提出的。他们在其著作《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中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 C. 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理查德.汉斯(Richard M . Heins)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70-8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迅速发展。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逻辑分析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即经营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与这一权力对应的是董事会负有按照股东意志行事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得对承担责任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成为必然。在董事会做出相关决策后,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作为执行机构,拥有授权范围内的具体经营管理权,这些权力的拥有也对应着相关责任的承担――切实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高效组织企业运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一权责关系的对应实际上构成了公司的第二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层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对其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定成为必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条件分析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CIA)执行主席张绍普先生认为:内部审计就是风险评估师,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评估,促进完善内部控制。未来的审计事业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作为审计师应在风险高的领域去检查,成为管理风险评估的专家,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投资决策的正确、经济活动的合法。IIA主席伍顿安.德森(2004)指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企业风险的估算不是单靠内部审计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其他部门共同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二是对风险管理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做出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应使内部审计组织直接受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因为这样的机构设置能使内部审计人员无论在收集信息,进行风险分析上,还是在按风险大小选择审计项目上,都会从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同时,这也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程序提供权利上的保证。
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不再是对过去的评价,应该洞察风险,评估风险、寻找机会,成为增值业务的推进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与以往各阶段相比,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美国大型百货公司JC Penny的内部审计经理、IIA1999~2000年度主席约翰逊(Howard Johnson)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七个品质:1.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组织、行业境况与竞争情况、特定机能和流程与整个组织的关系,同时必须善用信息科技分析有关资料。2.化被动为主动。在多变环境下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寻找服务机会。3.年度审计计划应关注现在及未来,具有前瞻性和某种程度的弹性。
第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案例分析: 国内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活动的案例
1. 事项:(1)NOKIA公司一直是H公司的芯片供应商。(2)DAA公司并未与H公司建立合作关系。DAA公司的芯片在某些国家是禁用的。为了打开销售渠道,DAA公司采取了以下迂回策略:①私下与H公司相关的开发人员进行联系,让开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试用这种芯片; ②向研发人员打听到了H公司从NOKIA公司购买这一芯片的价格; ③口头承诺给H公司一个大大低于NOKIA公司的价格。DAA公司的芯片的确性能不错,开发人员认为完全可以取代NOKIA公司的芯片,于是在开发产品中计划采用DAA公司的芯片。
2. 由于可能要更换芯片供应商,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向产品开发部了解相关情况,并设计了风险管理过程,如下表:
3.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的风险管理如下表:
首先,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了解到本公司可能要使用另外一家公司提供的芯片,由此可能中断与NOKIA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此项行动很可能给公司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设计了风险管理过程的图表报送董事会并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①内部审计部门对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识别,此项行动可能带给公司法律风险。风险的来源是: DAA公司没有兑现他所口头承诺的芯片的低价格。②确定了可能的风险后,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进行了评估,把风险的等级定为5级。并对风险进行描述:如果DAA公司不兑现口头承诺,本公司买入的芯片价格就可能高于DAA公司口头承诺的价格,而没有享受到低价格的优惠。对于风险的处理,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提前通知NOKIA公司,H公司要中断与其的合作关系,并和DAA公司签订合同,规定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确定了风险责任人是公司的采购部门。
案例带来的启示:
1.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机制,使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2. 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风险,如法律风险、运营风险,但企业业务部门可能并未察觉潜在的风险,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企业日常运作当中去,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过去以及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领域,然而,在风险日益增加的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仅通过内部控制来关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应该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第一线,进行风险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风险。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与检查作用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该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处在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机构受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独立于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种战略决策的协调人。
参考文献
1. 卢才武.孙庆文.奕晓慧.企业风险管理应对策略谈,经济论坛,2004年第2期
2.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3. 王志楠.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审计研究,2005 总第125 期
摘 要 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和协调好财务关系的经济活动,它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企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健全,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更是层出不穷。如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投资缺乏科学性、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借此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调控与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 财务管理 风险 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不确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随时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清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并能运用相应的对策进行控制与防范,使企业减少甚至避免财务损失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困难,资金不足
充裕的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目的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目前来看,由于竞争激烈,市场行情不断变化,银行为了降低放贷成本,减少放贷风险,不愿意贷款给经营规模小、业绩不稳定的中小企业;同时,现代中小企业本身资本金就不充足,在效益好时,企业大量投入资金,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没有注意资本积累,可用资金很少。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虽然现在有一些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但大多不健全,而且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财务费用的增加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务信息失真
企业一般重销售、生产,轻管理,许多财务人员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平常也不注意提高,而且许多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也没有设立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更无约束监督机制。所以导致掌握相关权利的人员篡改会计数据,收受贿赂、贪污公款,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不法行为的产生。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对财务管理人员未严格把关。以上现象均已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分配及合理利用,所以急需转变。
(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原始凭证制单、记账、稽核等制度要求,管理非常混乱,致使相互之间的核算很难统一口径,企业很难通过及时地掌握真实的、准确的财务信息来控制物资和资金流,容易导致投资失误,或者投入的资本金经过生产经营过程之后不能成功地回到起点,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不能实现集团化、多元化。另一方面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未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约束,导致其缺乏责任心。
二、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解决现代企业融资困难
首先要设计合理的资本结构,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比例,降低资金成本;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安排好单位时问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以及企业经营成果分配等,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分散投资风险,能平衡各个投资项目的盈利程度,达到减小风险的目的,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及时收回各种款项,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自有品牌和无形资产建设等,通过这些无形资产来吸引资金。
(二)督促财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人员已远非传统的账房先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优良的品质,合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熟悉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具备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财务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操作平台,产生和发展了网络财务,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与经济效益。所以要舍弃传统的单纯靠手工来搜集、整理与加工财务信息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财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为企业各部门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财务信息。总之要依靠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运用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所以要鼓励财务人员多学习专业知识,促使他们真正掌握先进的财务理论知识;其次要使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意识和自主理财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和“复合型”人才转变;改变旧的财务管理方式,通过“能着上,庸者下”的制度来促使企业财会人员去熟悉企业生产营销、法律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提高财会人员的总和素质,真正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且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保证财务管理各岗位权责分明。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清晰明朗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其次,要保证岗位之间互相牵制,设置授权、执行、审核、保管和记账五个岗位时,要考虑五个不同的人选,目的就是在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集思广益,尽量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而造成风险。另外要提高对财务预算和计划执行的追踪监督力度,及时调整和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控制和管理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确保目标和预算的正常执行。最后还要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对各个权利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内控制度的检查和考核,化解财务风险或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如树立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观,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增强财务管理的意识,并针对自身存在的财务管理不足,积极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渠道,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唐亮,何永民.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2]万春华.企业财务风险的探究与防范措施.财会研究.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作用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增强,重在自身的有所作为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作用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增强,重在自身的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