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困惑一: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普及,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反映了时展的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在农村中学,信息还是相对落后,虽然现在学校配 有电教设备,但拥有率及普及率还比较低,再加上图书资源和相
应的教学参考书籍的缺乏,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层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使得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们何时拥有跟城市中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困惑二:
教师的期许值与学生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农村的小学教育阶段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让他去打球、绘画、跳舞等等,还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声韵母、声调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教师不由得感慨,我们何时能有城市中学这样的生源。
困惑三:
农村语文教材相对单一和受限制。我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当前我们农村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本省的情况从中选定的版本。这套教材成了命题的唯一依据,因而没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实上,单一的教材无法与农村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乡土教材,可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教材呢?
困惑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3. 信息技术运用泛滥。主要表现为: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1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作文教学经验,但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还很薄弱,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
农村初中普遍采用 “课上引导、课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解”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感知世界的引导太少。学生的写作素材单一,很多材料从小学写到了初中,总是“老套”,没有创新,空洞无物。
二、困惑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想写好文章先学会做人。人格的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丑恶的恨,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感知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欣赏好的影视作品,多交好的朋友。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敢说真话,敢说有个性的话。只有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向读者展示出完整的自我,文章内容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方法死板,以至于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课。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的一种活动,鼓励学生感知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这个小环境。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几乎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难于没有写作的“米”。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选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一些细节之处、感人之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 深层次阅读 模仿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作文新课谁都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在哪里?有没有写作训练的规程,或者说写作训练的规程能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的目标吗?为此,我们在精河县的托里、托托等地,对初中学生做了或集中或零散的问卷调查。我们把写作中一些有意义的发现由现象上升到理念的高度,由抽象的理念还原为具体的案例操作,由对操作结论的关注转向对阶梯性的演示过程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追问与思考。
1.还学生以自:制约理论空洞的良药
在现行中考体制下,那种更接近写作本质但可能更远离中考作文规范的自由写作,一直被初中语文教师认为是学生写作的残缺状态,即使在现在广为流行的话题作文中仍然如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得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我国的写作学专家绝大多数都将“主旨”、“主题”、“思想”等列入“写作要素”(写作能力)的首位,而语文教学法专家对写作能力的分析,无一例外地都把“审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要素。但这种“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而教师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对那些成功作文优秀因素共性的分析与解读上,使极具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成为集体工场里的流水装配和批量生产,作文的个性化生命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2.立体感受文字:架起写作与感受生活的桥梁
如果说自的回归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的话,那么对文字的深刻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而文字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仰仗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这些年,我们的写作文理论和写作文理念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把丰富的生活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直接源泉。新潮的理念几乎普遍认为:只要学生生活丰富了,写作能力就会自然提高。我们认为,这是对写作文教学新的误解。
对写作来说,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比感受真实生活的情感与思想更加有意义,因为写作中表达原生态生活的思想与情感需要通过文字来实现,而现实生活所感受的情感与思想则更多地是一种情绪体验,它在多数情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就是没有转化为文字的自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中学生认为到目前为止,写作水平提高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的领悟与实践,在阅读时会全方位品味思考体会文字,甚至试着模仿。因而我们认为,写作过程中最根本的东西还在于让文字能够触动自己以及隐藏在文字中的情感与思想。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深层的意义上揭示了作文写什么与怎么写这两大问题。
因此,阅读必须十分讲究,一定要在有效的尺度之内才能产生阅读的写作效益。正如余秋雨在《现代人的阅读困惑》的演讲中所说:“看书要像挖井一样,只有垂直地挖才会出水。阅读完后,要长时间地体会,努力与作者的灵魂沟通,默默地寻找自己的生命在书海中的轨迹。”只有让自己有所震撼,有所感动,阅读主体的心灵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写作的敏感度才会提高,内心精神资源也才会有充实的积淀。我们提倡的深层次式阅读也就是让阅读主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文字对话状态的一种阅读模式。当然,对于文字的感受度,拥有不同心理品质、不同思想结构、不同情商与智商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能够引起自己感触的文字只能由学生自己解决,也只有学生自己能最好地解决。我们说目标只有一个,但道路却有千万条,关键在于适合自己。总之,一句话,写作的动力首先是对别人文字的冲动,最后又以自己的感情冲动为归宿。
3.模仿:揭开文学言语生成的神秘面纱
理论的探讨固然可以廓清笼罩在写作教学上的许多迷雾,指出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向,但崎岖的写作之路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人们不禁要问:写作中体现个性和创新的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有没有一个相对可操作的实践切口?这个切口应该建立在怎样的理念层次上?为此,我们提出“模仿”作文操作策略,就是突破传统写作的修辞与结果模仿,进入到语言思维过程的模仿,进入到语言运用规律过程的模仿。
关键词:中高职体系建设;基础课教学;困惑;对策
按照省教育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文件精神,即:“七年一贯制,夯实公共基础课程,对接专业技能课程”的总体思路。文化基础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充分体现“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目标要求,注重学生转段过程中的素质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仅以我校的具体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
1.生源质量不容乐观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职[2014]20号文件精神,试点项目入学条件由牵头院校与参与院校共同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
从近两年的生源上分析,徐州市的录取分数主要在520~570之间,为总分的75%-80%,基本达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和一般四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相对高考而言,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在高中的学生群体中是属于低层次的。以侯集中学为例,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0分,经过三年培养,仍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因此相比来讲,参加项目试点的学生如果参加高考是不能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家长、学生也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其二是这批学生中语文、英语与数学仍旧是一个难点,尤其是英语与数学主要课程,不少学生在这个方面存在偏科现象,因此生源的质量方面不能够仅仅看总分数,重点科目的分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2.转段升学考核标准不够明确
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要在“3+4”中职本科培养过程中,实现这个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中职与本科教育内涵体系是有很大差别,中职教育重点是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有一技之长,而本科教育看重的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两个体系完全不同,出现的偏差较大,如何融合合作双方共同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上,尽管我们很努力,但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很难达到高中学生的水平。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职[2014]31号文件精神,转段考核的前提是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课程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和技术技能特质,为后段学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如何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就是说考什么、怎么考还不明确。
3.多方的期望值与现实有差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工作涉及了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双方学校、学生家长与学生等诸多方面,对待这项工作的期待值是不一样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项目的期望值是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素质,又能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但现实不是这样。
对中职学校来说,项目实施的直接利益是保证了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解决了招生问题,但是对于高职、本科来说则不然,首先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带来了一些教育问题,这批学生进校后能否具备本科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在转段过程中,中职学校希望学生都能够顺利转入高本阶段的学生,而高职院校担心转入的学生是否合格。
作为家长与学生,被录取之后就以为已经进入保险箱,还没有意识到转段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认为已经进入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期望可以拿到一张本科毕业文凭。
梳理三方核心意见,最终承担主要责任的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文化基础课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三方的满意与否。
4.缺少统一的教学体系衔接设计
现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模式主要做法是合作学校自行结对,选择试点专业、制定试点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可以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也导致教育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设计需要确定基本的准则,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形式差异较大,“七年一贯制”的培养特色没有充分体现。
江苏师范大学与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关于联合开展三年制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协议》中只对试点专业、招生对象、学制及培养模式、招生人数、管理职责、经费划分、毕业文凭等进行明确,但各自教学体系的内在特征及如何衔接没有做出说明,以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缺乏明确的目标。
5.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要
由于合作项目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更多的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公共基础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局面。
分段培养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挑选了最优秀的教师担任“3+4”班级语文、数学、英语课的教学,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但毕竟长期担任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像3+4这类近似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学,他们还是力不从心,例如教材和教辅材料如何选用,知识点如何把握,讲练如何结合,教学难点、重点如何界定等问题,需要不断摸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做法
1.明确培养目标
在省教育厅文件基础上,我校多次与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相关学院座谈沟通,初步达成通过在我校的三年学习,学生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基本标准,以此作为前提,制定我校3+4班级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强化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服务等方面向试点班级倾斜。
2.配备了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项目试点班级的教学工作,基于升学转段要求,在师资安排上配备了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目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12位教师中,副教授4人,占34%;讲师6人,占50%;助理讲师2人,占16%。4位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年限全部在5年以上,且均获得过优秀班主任。
3.加强了教学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针对试点班级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加强了教学管理力度,管理部门坚持每天教学检查和巡视制度,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检查工作,加强教学信息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同时积极与班主任沟通,并通过家长会与家长积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倾听学生、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期中考试以后,我们对“3+4”班级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3+4”班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运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不及格的学生中甚至出现超低分,显然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认为进入“3+4”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一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属于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造成。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明确目标。在着眼于提高学生数理能力的同时,还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方法。既有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借鉴应试教育的特点,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加深部分教学内容难度,参考普通高中的要求,对部分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上进行延展、扩充。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效果。
(5)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冲击,保证正常上课不受干扰,同时,希望学校在这类班级任课教师的待遇上能给予适当倾斜,以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加强校校合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4年,学校积极与牵头院校江苏师范大学联系,举行研讨活动,邀请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专家为我校师生作报告,组织我校“3+4”班级的学生到江苏师范大学参观学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同时为促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邀请侯集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来校座谈,虚心请教三门公共基础课程的管理办法、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体系建设“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新鲜事物必将会成为职业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先学后教
初中教学阶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深入把握初中语文教学主旨,让学生们能够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升自身探究思考能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缩小城乡教学差距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要改进农村教育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针,还要着力改善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践探索欲望。下面,我将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特定教学现状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先学后教”教学策略,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1 “先学”理念方针运用探析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先学”的教学体系定位,所谓先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前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尚未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自主学习科学性较差,因此教师要从“先学”下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意识。
1.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深入体现,教师要想充分践行“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一定要科学贯彻“课前预习”方针,科学组织并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首先,就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以及以课文为基础的文科教学方式,教师要让学生们进行相应课前预习,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过程做良好铺垫,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先自行朗读这篇课文,使其增强对这篇课文的熟悉度,其次我还让学生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为了加强对低年级小学生词典运用能力的训练,我让学生们自行用字典解决生僻字词等问题,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这样,我在接下来的文章讲解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雪孩子”这一童话故事的情感、主旨等能够进行更好地赏析与掌握。
1.2 组织学生课堂合作,解决问题
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和知识传授前,教师还要适当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发散自身思维,及时解决自身在预习阶段中的疑问与困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知识点,以及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课堂上运用板书和教学课件的形式给学生们出示了本节课堂的具体教学计划以及课文重难点内容,继而组织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与重难点教学体系进行自主合作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够帮助其锻炼自主探究能力。
2 “后教”策略分析
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后教”这一环节是在“先学”基础之上,教师针对相应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们在“先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部署或改进教学规划,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方向性与目的性,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2.1 重点知识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以文章教学为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学生们在自学阶段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列举出来进行重点教学,尤其在实际教学阶段要做到“讲清楚、讲明白”,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量。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氛围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这一步骤,导致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够迅速把握课文重点与主旨,这也给教师带来了相应的教学困惑。因此,我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树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把握重点数量,切忌“满堂灌”,要注重优化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体验。
2.2 组织学生讲解课文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不仅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还要能够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扮演教学者角色,使其对自身和同学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讲解与阐述,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主旨,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际综合能力。教师能够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突出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够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标所获得的收获等等,这都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模式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
3 重视当堂训练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城市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考试成绩上,还表现在综合素质能力上,因此教师在贯彻“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当堂训练,不仅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当堂训练,还要能够当堂训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课堂反馈训练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还存在问题与疑问,通过当堂演绎来训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等等,这都是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策略。
4 结语
如今,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在初中教学阶段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城乡教育差异这一严重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锻炼其实践探索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志波.先学后教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2] “先学后教”:提升初中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J].浙江教育科学,2015(04).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单一性的特点,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呈现出枯燥乏味的教学特点,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向着多元化的教学方向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特点
多元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会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教学当中,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广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习内容的丰富。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提升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处于身体和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务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住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提升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让学生深入到实践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表达自己意愿和观点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述,转变学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心声,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二)激发学生小组探讨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自身思维进行扩张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对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将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相等的小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针对讨论的结果,派出小组成员进行阐述。学生在自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该充当协调者的身份,协调好个学习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小组成员的水平出现较大的悬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能够确保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教师需要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学生解决,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指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巩固学生的知识。
(四)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应该选择一些教材内容相对较为完善的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给学生提供阅读课外资料的机会,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实现对知识点的延伸。另外,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资料进行筛选,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给学生提供开展课外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去理解课外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加强学生理解课外阅读资料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写作练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将课外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引入到写作中来,对充实学生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处于学习中的困惑阶段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点拨,能够让学生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重要展现。能够直观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思考,能够透过表面现象,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82-01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新课改的实施的和普及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课前的导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语文教师的课前导入与所授内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二是初中语文教师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总是对学生缺乏自信,一些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其实在课文中都已经明确地做了了注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却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强调,这不但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的疲劳,分散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注意力。
2、初中课堂知识量大、讲解多、课堂节奏快,学生无法适应。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施加于学生,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喘不过气,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师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争分夺秒地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吸收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是筋疲力尽。
3、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虽然做出了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之前更加具有活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运用了合作学习和小组探讨学习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4、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了一般知识的传授课。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精华,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却被学生“无情”地丢在了一边,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让学生咬文嚼字,将文学作品的美破坏地惨不忍睹。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的个性和实践能力,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学的趋势,也是实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所能够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多,课后的作业批改任务比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语文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为语文教师节省出提高自我的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节省出的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思考教学的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1、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课文类型多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而教师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一些语文教师上完课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这种教学目标含糊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目标是否达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该讲的和不该讲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得。
2、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自己和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低姿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倾听学生的意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权威逐渐被削弱,主导地位也逐渐地弱化,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样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交换位置,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课堂应该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舞台,仅仅让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不够的,学生也是倾听和倾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语文教师的巧妙提问可以深化课文的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巧妙问题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自己推敲和揣摩问题,并考虑学生的反映,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语文课堂的提问都是判断式的问题:对不对、是不是等,这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提问。而有价值的提问是教师将学生带入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欲望的问题。但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质量,不能只追求问题的数量,少而精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柴艳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3
一、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的主要途径。重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理所当然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诸如教学计划不全面、教学环境差、教学目标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显得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十分具有必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注重课堂导入,开展有效性教学。立足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利用正确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思维和性格上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约束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融入学习状态中,这也是课堂最初几分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开展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则很难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同时整个教学课堂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借助良好的课堂导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重视课堂导入,切实发挥课堂导入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社戏》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导入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趣事来勾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堂语文课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迅哥儿”和童年玩伴一起看社戏的场景,亦或是他们看完社戏去偷罗汉豆的场景,渲染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实现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软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交流和探讨。由于大部分学生事先都不会知道课文的内容,也就不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原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最快的掌握住知识点,学好这篇文章,这对有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调课堂重点,进行有效性教学。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内容,把教科书看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即学生必须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是基本概念及其规律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指的是学生很难完全了解的知识内容,亦或是很难掌握的技巧。教学的难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来定,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也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强调课堂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作《陋室铭》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重点句子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性教学。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愈发重视能够为学生创建出更多的学习平台。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仅仅将目光放在了简单的知识传递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性的教学活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体现出地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进行上课之前的预习,并布置任务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来,大胆的说出对文章内容的困惑,与全班同学共同进行思考、交流、对话,得出正确的答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正式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并回答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老师”也不能回答出的问题,则可以让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导作用,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促进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大胆提问或是回答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文章翻译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强大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文学审美水平,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科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守旧
在中考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注重段落划分、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和字词的教学,忽视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下降。
(二)教师的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马虎应付,没有为阅读教学准备好丰富的材料,就应付式的将课本教材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或者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随意地制定阅读的教学目标、确定阅读的教学重难点,导致教学目标的空泛,教学重难点偏离。
(三)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够科学
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填鸭式教学,以讲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只注重完成课本课文的教学,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丰富。使得阅读变成了枯燥、机械化,少了乐趣纷呈,使学生觉得阅读索然无味。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前预习的作用,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几个课前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课前预习,在完成任务中感觉到预习的快乐。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哪些段落是在描述根据云的光彩和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的,然后运用课文中介绍的看雨识天气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第二天的天气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积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阅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下载《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视频给学生们看,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常常将时间安排在教师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但是一味地讲课剖析教材,没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只有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将课堂时间合理的划分,让学生拥有自主阅读时间,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率。例如,在讲授《塞翁失马》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阅读,如果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就打上标记;接着,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细致地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将文章的中心意思讲解给学生听。通过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由传统的被动型转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使得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的重点对象是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如何,是我们对学生是否掌握阅读能力的判断依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练习才能慢慢显现。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以多样化、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积累人文精神和阅读知识。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高中提升阶段的重要过渡,因此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时展的需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邱丽芸.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54―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地认识到汉字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对字、词的教授来让学生逐渐地提高对于文字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文章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定位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字词教学而言,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初中语文字词对于夯实初中生语文基础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相对与小学语文来讲,对于生词的教授相对更细化,要求的关联性更高。严格意义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的字词教学要让学生对于字的用处、词的用处掌握得更牢,分析得更加透彻,就是要求通过字连成词,进而造成句,便于学生应用到文章写作中去。可以这样理解,字词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定位即是一个基础性教学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教育应用环节。因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地掌握语文应用能力,而字词方面就是素质教育体现中的最重要环节。应该说,初中语文字词是学生学习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培养新时代初中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状分析
现阶段,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方法不是特别的灵活,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不是特别活跃,相对比较沉闷,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是一门相对有趣的学科,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字词教学效率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相对较差。字词相关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着很好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为教师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了解得更加清楚,利于学生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
再次,教师在字词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吸收。有的学生尽管在学习过程中用了很大的劲,但学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吸收相关教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注意教学进度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变得更佳。
三、如何促进字词教学的效果更佳
1. 教师要把字词教学和课文进行适当结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将字词教学应用到课文讲析过程中。如果教师把字词教学分开进行讲解,首先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感到很突兀,其次学生可能感到这种方式过于单调,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字词在语文教学中会十分孤立。学生学会了相关字词的用法,但不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将两者有效地结合,那么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能够通过文章的讲解来检验,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所谓课堂教学的互动,指的是教师要能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回应,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会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简单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朋友关系。学生更愿意去向老师讲述其学习中的困惑,而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种互动了解到更多的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师要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互相辩论,教师在学生的辩论过程进行课堂教学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3. 教师要注重字词的练习的设置。字词练习的设置对于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重对于这种练习的设置,不能采用那种盲目练习,大规模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练习。这一方面会使学生产生练习倦怠,另一方面没法真正地通过练习巩固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练习的设置中注重科学化、注重趣味性。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带来的烦恼,也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加热爱语文字词方面的学习,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