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困惑一: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普及,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反映了时展的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在农村中学,信息还是相对落后,虽然现在学校配 有电教设备,但拥有率及普及率还比较低,再加上图书资源和相

应的教学参考书籍的缺乏,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层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使得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们何时拥有跟城市中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困惑二:

教师的期许值与学生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农村的小学教育阶段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让他去打球、绘画、跳舞等等,还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声韵母、声调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教师不由得感慨,我们何时能有城市中学这样的生源。

困惑三:

农村语文教材相对单一和受限制。我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当前我们农村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本省的情况从中选定的版本。这套教材成了命题的唯一依据,因而没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实上,单一的教材无法与农村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乡土教材,可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教材呢?

困惑四: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3. 信息技术运用泛滥。主要表现为: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1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作文教学经验,但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还很薄弱,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

农村初中普遍采用 “课上引导、课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解”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感知世界的引导太少。学生的写作素材单一,很多材料从小学写到了初中,总是“老套”,没有创新,空洞无物。

二、困惑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想写好文章先学会做人。人格的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丑恶的恨,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充分感知它,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欣赏好的影视作品,多交好的朋友。最后,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敢说真话,敢说有个性的话。只有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向读者展示出完整的自我,文章内容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方法死板,以至于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写作课。教师要转变观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的一种活动,鼓励学生感知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这个小环境。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几乎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难于没有写作的“米”。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选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一些细节之处、感人之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