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文章分析了导致护理风险的动因,如:来自护士方面的因素及来自其他方面的因素 。针对动因,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搞好风险管理的几点方法:包括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培训,针对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等。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才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只有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才是有效落实风险管理的保证。
【关键词】护理风险; 管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0-01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住院患者、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1]。护理管理者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结合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谈谈护理风险导致动因与管理方法。
1 导致护理风险的动因[2]
1.1 来自护士方面的因素: 护士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漠,不能识别护理风险,不能冷静处理问题,不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及自身合法权益。个别护士的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医护记录不一致,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很难举证。告知行为中的风险因素: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前未将可能带来的风险告知病人及家属,一旦出现风险,病人和家属则很难接受。
1.2 来自其他方面的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及法律范畴的扩大,护理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个别药品的不良后果,医院的卫生环境,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抢救物品、药品管理不当都将给护理工作带来风险。
2 搞好风险管理的几点方法
2.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各科可组成以护士长为组长、老护士为骨干的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不断找出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
2.2 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培训[3]: 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培训,定期请医疗律师讲解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进行分析;及时通报医院有关的安全信息。加强护理风险防范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并设计情景进行考核,以提高护士防范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3 针对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将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规范细化,及时发现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规范环节管理,及时加以化解。如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单直接打印,有效地避免差错发生。此外,还可制定护理的关键流程,包括患者入院、出院管理流程,健康教育流程,设计有创护理操作告知同意书,修订护士长环节质量控制表,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监控系统。
3体会
3.1 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不必要的损失,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3.2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推行护士风险教育和培训护理人员应对护理风险的技能,不仅能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自主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技能,同时也强化了护理人员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
3.3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是有效落实风险管理的保证: 由于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护理差错、事故还时有发生。因此,管理者必须不断查找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制定系统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及与护理风险管理配套的一系列护理管理制度,持续对护理安全工作进行监督,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才能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切实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新芳,徐 群.细节管理在防范护理风险中的的作用.护理杂志,2007,24(1):75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急诊科是临床救死扶伤第一线,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2],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有力保证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化解医疗护理纠纷有重要意义,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种类
1.急诊护理人员方面 ①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护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医院的利益。②急诊护理业务质量不高:a.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不能熟练使用急救仪器;b.护士操作不规范;c.危重病人病情观察不及时;d.送病人检查过程监护不够;e.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涂改。③告知行为不及时:急救时侵入性操作未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注意事项。
2.护理管理方面 急诊科护士配备不足,新护士未轮转就进入急诊科工作,培训不到位。急救物品及药品管理不善,影响抢救工作。
3.患方因素 媒体与社会舆论对医疗机构服务的宣教不够全面,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另外,“120”送来的弃婴、无名氏、流浪汉等,滞留于急诊科,因其无家属及陪护,也增加了护理风险。
二、管理思路
1.树立护理风险意识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了解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护理核心制度,组织差错讨论分析会,目的是掌握护理风险的识别及评估的方法,提高对风险的认识水平[3]。通过教育,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慎独精神、敬业精神[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急诊与病房转科交接记录单》、《急诊与手术室交接记录单》等表格记录。建立护理告知制度,执行封存、保留实物及报告的规范程序。
2.加强急救专科培训 我科制定护理计划,每月对护士进行理论监护水平、操作技能、应急能力培训及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呼吸机、洗胃机、电除颤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对新护士进行急救知识、各种抢救仪器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新护士急救技术水平。加强业务学习,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操作规程尤为重要。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心肺复苏考核以及急救演练。排班时根据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新老护士合理配置,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素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病人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5]。
3.做好抢救仪器管理 加强抢救物品和仪器的管理,实行“五定制度”。每台仪器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仪器的运转、清洁及保养等,并设使用记录本做好登记。每天由专班护士负责清点、检查仪器,并做好登记。发现仪器有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护士长或院设备科急诊仪器负责人员,尽快排除故障。各台仪器绘制简单的操作流程图,悬挂在仪器车或仪器上,便于仪器的学习和应用。救护车物品专人管理,每周检查。每天每班护士清点,及时补充使用的物品。
4.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在急诊接待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语言文明,态度诚恳。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是提高告知效果的基础,掌握告知的技巧,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保护病人隐私,体现关爱,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
5.规范护理文件记录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6]。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记录内容包括病人来科的时间、状况、采取的抢救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病情转归等,尤其对“三无”人员更应高度重视。对阳性体征及疾病危险性一定要告知患者或家属,且要签名。留观病历要存档,每月对病历再次审查,及时、有效的防止护理风险发生。
6.实行反馈、监控及改进 科室不断细化质量检查内容,深化质量检查范围,做到每日检查,每月点评,人人到位,严格要求工作中每个人、每个班次、每个环节都按标准去做。科室成立安全小组,指派安全员,每月参加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例会。并反馈到科室例会上,安全员对现存的高风险护理项目和隐患提出分析,全体护理人员讨论,制订有效的解决办法,持续追踪纠正情况,进行风险预报,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7]。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不仅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而且把相关人员的差错、事故、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护士与患者互利的效果。急诊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需要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查找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重视风险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正确化解并处理风险。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3]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4]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2004,25(11):1270-1271.
[5]杨通梦,姚 鸿,黄金枝.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现代医药卫生,2009,6(25):931-932.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监管 建议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领域内的经济参与者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操作、信用、市场等多种风险。不同领域都存在不同的风险,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独特的影响性,使金融风险监管备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两面性。金融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参与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2.伴随性。金融风险伴随着资金借贷与经营的全过程。
3.直观性。货币资本的变动是金融风险的体现形式,可直接观察货币的变动情况判断风险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管理
所谓金融风险管理,是我国从事金融学研究的学者通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对金融风险做出评估与监管,以达到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创造更多收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从事金融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步骤:
1.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对潜在或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以及影响程度做出评估,以便于风险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选择与成本控制。
3.风险控制是在上述两项步骤完成的前提下,选择风险控制工具对金融风险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从198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本文对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风险管理不做阐述。1994年,我国投资规模急速扩大,物价上涨与货币的大量发行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控制投资,降低了贷款规模,最终有效规避了金融风险。此时我国已颁布相关金融法律,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经营与贷款施行责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银行管理机构,非商业机构,不可参与商业活动。此外,银行减少了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输出,扩大了自身资金的供给渠道。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金融结构的债务与损失提出相应的承担与补偿的措施。另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来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国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影响。由于社会性质与经济结构的不同,我国受到的经济打击相对要小很多。在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为群众的住房和医疗困难的解决给予支持。通过建设大型设施,如三峡工程等众多国家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群众就业压力。然后,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税率,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刺激消费,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了企业活力。最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实的货币保障。
然而我国各阶段实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却造成了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与新的金融风险。并且在我国不断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二是经营者的风险控制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法制。
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做叙述,此外还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不做论述。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先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第一,对于加大风险管理教育,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被教育对象包括人民银行、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个人等全部资本活动参与者。强化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提高对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促进企业与个人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对其他经济参与者的监督。第二,施行经营者岗位责任制。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一些重要企业内部人员实时监督、责任到人,刺激经营者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参考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发现,我国颁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国家通过颁布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为各经济单位提供法律约束和依靠,让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实现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阶段,金融风险将一直存在。及时有效的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制造收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将产生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发现与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对经济打击时迅速应对,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远.国家金融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经济问题,2005(02).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引言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迈向了国际化,逐渐的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场所中,这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了巨大风险。目前,在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都会遇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增多,同时也导致了风险的增大。因此在对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是我们企业发展、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手段。
一、风险管理的背景
目前,由于在工程项目投资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各个企业都对自身的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从而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可能出现的损失。现在,由于人们的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进步,人们在对风险进行管理时,主要就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管理规划。第一,由于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而不断的增加,因此,人们在对风险的管理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中有着十分先进的理念,所以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时,也应多多学习西方发达国加的管理理念,从而减少损失;第二、由于我国在对企业的保险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而且在对于企业的保险方面还存在这许多的不足,这也大大的加强了企业自身对风险的管理;第三,在公司企业的项目机构中,风险管理作为项目机构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值得注意的。
在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理念才开始出现在我国的视野中,因此我国有很多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缺少认识,而且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都没有建立好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所以,在我国风险管理还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二、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
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我们要正确的理解风险管理的定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学习风险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是以单位为自己的主体,而这里的单位不是指的企业单位,而是指的在市场经济运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这些都是属于单位的范畴;第二,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估等方法,通过合理的规划、控制等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处理;第三,风险管理的规划有很多种,人们在进行分析管理时,应注重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来对企业的各个环节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工程项目运行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为了减少在工程施工中和施工后存在的各种风险,以保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主要采用一个闭环系统,对风险中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及时的反馈。来对现在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预测,从而降低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害。
1. 项目风险预测与识别
项目风险预测和识别是对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但常被人们忽视,以致夸大或缩小了项目中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从而使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项目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德尔菲方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等。
德尔菲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由项目风险小组选定与该项目有关的领域和专家,并与这些适当数量的专家建立直接的函询联系,通过函询收集专家意见,然后加以综合整理,再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这样反复经过四至五轮,逐步使专家的意见趋向一致,作为最后预测和识别的根据。
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以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素取未来信息的一种直观预测和识别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根据发展趋势的多样性,通过对系统内外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未来前景,然后用类似于撰写电影剧本的手法,对系统发展态势作出自始至终的情景和画面的描述。
2. 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析
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就是在前期预测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的方法很多,如 :
故障树分析法是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范围和发展前途的分析方法。故障树是由一些节点及它们间的连线所组成的,每个节点表示某一具体事件,而连线则表示事件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沿着风险产生的路径,求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能提供各种控制风险因素的方案。
外推法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可分为前推、后推和旁推三种类型。前推就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数据推断出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后推是在手头没有历史数据可供使用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所以在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时常用后推法。旁推法就是利用类似项目的数据进行外推,用某一项目的历史记录对新的类似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当然这还得充分考虑新环境的各种变化。
3. 项目风险处置
对项目进行风险处置就是制订并实施风险处置计划。风险处置的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嫁。对不同的风险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对一个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处理。
风险回避是在考虑到某项目的风险及其所致损失都很大时,主动放弃或终止该项目以避免与该项目相联系的风险及其所致损失的一种处置风险的方式,它是一种最彻底的风险处置技术。在对某项目进行风险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后,如发现实施此项目将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项目组无法承受的重大损失,而且风险经理又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风险和损失大小,保险公司也认为该项目风险太大而拒绝承保,这时就应放弃或终止该项目的实施,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更大损失。
【关键词】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18-02
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常常会受到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的限制[1]。新生儿病区患儿具有无陪护、病情较快变化、不典型等基本特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因此,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在0~9d,平均年龄在(3.2±1.1)d,体质量在2.2~5.3kg,平均为(3.5±1.0)kg。本组研究对象中300例剖宫产,200例顺产。
1.2方法
1.2.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做好讲评护理质量的工作,及时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的原因,构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问题。另外,还应该全面修订、审视护理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工作责任能够确切的规范,根据新生儿病区常见的突发缺陷,制定应急方案,使操作流程得以完善。
1.2.2环境的优化措施:需要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用品以及病房,减少医护人员由于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全面健全仪器的检测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给护理设备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另外,还应该严格定量、定位急救器械、药品以及设备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保养以及检查。在没有使用设备仪器时,则将电源关掉,防止有着过重的用电负荷。
1.2.3重视隔离消毒避免感染: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工作时,应该要换鞋、更衣、戴口罩、戴帽子等,同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还应该重点管理交叉感染的薄弱环节以及高危因素,新生儿所使用过的物品,均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等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新生儿的洗澡间、操作间、陪奶间进行消毒处理。倘若新生儿存在传染疾病、特殊感染等情况,则应该设置分离式,将新生儿隔离,将标记挂在窗栏位置。相关部门要应该严格做好监测感染的工作,给生物学指标与要求互相符合提供保障。
1.3统计学原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 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前,发生缺陷的概率为20%,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生缺陷的概率为7%,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讨论
因为新生儿病情有着较快的变化,且相对复杂,属于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对潜在风险因素、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健全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环境优化、预防感染、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再一定程度提高护理人员避免风险的能力。医护人员在强化风险防范思想后,一旦发现新生儿病区中隐藏的风险,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应急处理,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我院新生儿病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新生儿出现臀红、渗出液体、留置套管针脱出等缺陷的概率为7%,相对于干预前明显降低(P
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在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进行干预时,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贯彻风险管理,降低病区发生缺陷的概率,从根本上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效果
本文主要对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 其中男108例, 女52例;足月儿120例, 早产儿40例;体重2500~4000 g, 平均体重(3424.00±106.24)g;住院天数7~15 d, 平均住院天数(11.00±1.45)d。其中病危4例, 病重38例。
1. 2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针对新生儿病区的护理技术操作较多、新生儿发病急、病情变化较快和治疗用药量小等特点, 详细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如留置套管针脱、液体渗出、给药问题、臀红和溢奶误吸、查对制度未落实以及因沐浴水温过高而致使新生儿烫伤等。
1. 2. 2 完善护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院定期召开护理座谈会, 将新生儿病区的护理的特点、重点、现状、安全隐患、避免方法等进行详细讨论。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订新生儿专科的技术操作流程、新生儿护理的评估表和交接班的流程等。强化医院的感染管理和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制度。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感染管理, 设置1名感染监测员, 每月对新生儿病区的空气、仪器、物面和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1. 2. 3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新生儿科室需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以护士长为组长, 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员, 并对护理人员每日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讲评。
1. 2. 4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实施窒息复苏的急救演练、专科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急救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客观书写护理记录, 对危重的新生儿护理文书实施质量控制, 发现并纠正问题。
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投诉和护理的质控评分等各项质控指标。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1]。该项的评定以本院自制《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为依据, 评定的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技能纯熟度、耐心度、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时处理新生儿需求和满意或信任护士工作度等。每位产妇在出院前需完成评定, 评定人员主要为质控小组的成员及护士长。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1例, 液体渗出2例, 给药问题1例, 臀红2例, 溢奶误吸3例)明显低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5例, 液体渗出8例, 给药问题3例, 新生儿窒息4例, 臀红10例, 溢奶误吸6例)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各项指控指标情况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2例(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明显优于实施前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25例(15.63%), 护理纠纷发生30例(18.75%), 护理质控评分为(87.00±1.2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病情具有变化快、比较复杂等特点, 因此,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对新生儿病区的潜在风险因素实施评估, 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护理管理机制, 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本文对本院的新生儿病区实行环境优化、预防感染和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 达到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干预的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的避免风险能力。强化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后, 可发现新生儿病区内隐藏风险,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应急处理, 预防安全隐患, 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工作质量,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2, 3]。
本研究表明, 本院160例新生儿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比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 明显优于实施前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率15.63%, 护理纠纷发生率18.75%, 护理质控评分(87.00±1.26)分。因此, 在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能有效降低护理缺陷总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实施重点干预后, 需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降低新生儿病区缺陷的总发生率,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曾蕾.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医学美学美容, 2013(11):118.
[2] 汪秀华, 宋立弟, 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4):292.
[关键词]利率风险;风险管理;协议;期权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71-02
1引言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例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另一类则是表外管理方法,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往往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应对措施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为构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一些借鉴。对于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表内管理方法
2.1投资组合策略
改变利率敏感性缺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整资产或负债中某些项目的距利率调整日的时间。如果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这时银行可将持有的成熟期较短的债券售出,然后购入长期债券,反之,如果缺口为负,可将长期债券调整为短期债券。当然,在每一次改变投资的决策时,决策者必须清楚这一决策将对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情况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对敏感性缺口的变化趋势的影响,使用模拟软件辅助决策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商业银行使用投资组合策略经常会面临收入损失的难题,卖出债券以后,面临再投资的风险,比如利率较高的长期债券卖出,而这时市场利率较低,再买入短期债券以后,将对下年收益产生较大影响,这样的情况银行往往会难以接受,需要寻求其他方法来解决利率风险问题。
2.2利率制定策略
定价直接影响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以及期限,所以通过改变一家商业银行的定价水平和方式可以防范利率风险。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某些期限的存、贷款利率来改变其规模,如通过提高3年、5年期的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多存入长期存款;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利率调整方式直接改变成熟期,如中长期贷款利率一年一定的方式,使长期贷款变成利率敏感性资产,事实上,采用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对利率的敏感性影响很大。
通过制定新的利率策略来改变银行的利率风险存在一个主要缺陷,这就是它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使银行的总的利率风险头寸发生显著变化。当然,为了加速利率政策变动效应,银行可以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场水平的贷款利率。另外,银行还可以放宽对新借款者的信贷标准,以利于扩大新的贷款活动。当然,采取上述措施,管理者也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利差减少和信贷风险加大的问题。
2.3资产证券化策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是通过对“资产证券”这一金融工具的界定得出的,资产证券是这样一种证券,它主要是由一组特定的应收账款或者其他金融资产来支持保证偿付。这些金融资产的期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循环周转的。根据资产的条款,在特定的时期内可以产生现金流和其他权利,或者资产证券也可以由其他资产来保证服务或保证按期向证券持有人分配收益。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以证券化的形式转移至资本市场,进行交易,实际上使利率风险从银行转移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实现了利率风险的规避。资产证券化的优点是不仅能够转移利率风险,还能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2.4经纪存款策略
正如贷款的证券化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项目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一样,经纪存款的出现使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负债项目同样可以在市场买卖。为了克服提高存款利率所导致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和对原有存款的冲击,美国的证券公司开发出一个专门从事地区性银行定期存单买卖的全国性市场。经纪存款市场的出现,使银行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不损及其现有存款的前提下吸收大量定期存款:在银行为吸引资金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它为银行提供了又一可供选择的资金来源。过分依赖经纪存款市场,商业银行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过高的成本,因此任何一家银行都应该在它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中对经纪存款的累计金额规定一个限度。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经纪存款的作用仅仅在于促进银行存款的效力,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成为银行长期资金来源的主要成分。
2.5借入资金策略
银行借入资金通常是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但同样可以通过借入资金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比如通过债券回购或发行长期债券都可以改变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
3表外管理方法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创造了条件,风险规避和套利需要也增加了衍生工具的市场需求。2004年3月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它的实施合法化了银行利率衍生工具创新,表外衍生工具方法控制利率风险的实现将日趋现实。根据当前我国市场发展和法律许可的情况,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现行的利率衍生工具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权。
3.1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或者为规避未来利率波动风险,或者在未来利率波动上进行投机的目的而约定的协议,在协议中,名义答应将特定数额的某一币种的名义本金借与名义借款人,并固定远期利率,该协议有特定期限,在未来某个双方约定的日期(结算日)开始执行。需要强调的是,远期利率协议本身并不发生借贷行为。在结算日,双方只关注实际的利率,按照实际利率与合约利率之差,损失的一方就会支付给赢利的一方一笔现金。远期利率协议主要用于远期利率头寸保值,使银行得以锁定发生在未来某一特定时点的单一现金流的利率,使得利率风险降低。远期利率协议相当于一个利率的远期合约,在定价部分证明,协议利率与远期利率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与利率期货相比,远期利率协议不在交易所成交,没有固定份额标准和交割日期,比标准化的期货合约更具灵活性;但由于远期利率协议在场外交易,与期货,期权相比其信用风险比较大。
3.2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是两个公司间达成协议,约定定期交换两种名义本金相等的债券或票据的利率支付。由于交易双方本金相互抵消,现金流只是息票间差额的交换,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一家商业银行利息现金流的方向,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波动进行一定的保值。利率互换协议可用来改变一家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敞口和取得较低的借款成本。利率互换还能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持续期,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如可转换某项资产和负债。利率互换可以被视为一个固定―浮动债券组合,或者将它看成一系列的利率远期协议,这为利率互换定价提供了两种很好的方式。
3.3利率期权
利率期权赋予的是交割或接受交割的权利,而非义务,一个期权的买方可以决定到期是否按事先约定的执行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利率产品。通过期权合约实施利率风险管理,不仅可以规避利率风险,而且在利率向有利方向的波动时,也可能给期权买方带来收益,当然这是以支付一定期权费为前提的。目前在场外交易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利率期权包括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双限。
参考文献:
[1]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甘振森.汇率波动的经济风险及其管理[J].经济论坛,2004(3):21-23.
2008 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联合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这种认识差距主要体现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管理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贪污受贿、挪用、盗窃公款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控制活动不当。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结构权责不分、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员兼任、人事政策不相匹配、独立董事制度不落实、内部审计虚设等,导致较多会计信息失真,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缺乏与内控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风险管理的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借助数据库和相关管理软件进行集成管理,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务中,由于重视不够,投入成本高,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
对公司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的监督薄弱。企业监管机构不健全,一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作为外部监督体系,也不尽如人意。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各自拥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但二者在2004年COSO的整合框架中实现了融合,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下:第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而服务的。第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是为了控制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早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物侵吞和信息欺诈风险,风险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财产安全和信息真实,而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已转变为市场竞争风险,所以风险控制就更加关注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强化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
(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管理
1.建设有效的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体系。风险识别就是企业在风险潜伏期就要识别出其危害行为, 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简单推测出风险之后,要对此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应符合全面客观的原则,对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规划风险预防的措施方案,规避企业风险。
2.控制战略风险。企业对战略风险的控制,应选择恰当的总体战略,控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企业并购风险;控制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方面的风险;控制投资、融资、担保等财务方面的风险。
3.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电子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应建立风险信息收集、识别、分析、评估的内部制度,理顺风险信息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到达管理层,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风险信息依据。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构建以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推进和改进激励和约束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设立董事会决策与监管的支持系统、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自身和其职权行为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明确职责,把公司的财务治理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
2.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主体明确,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以内发力推动内部控制。其次,完善企业全员培训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加强风险意识培训、监督和考核。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督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0.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强劲的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很多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上也带来影响,所以说,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是越来越大。但是,信息系统在信息安全上还是很脆弱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将会给整个社会中的关键设施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化的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信息系统的重点之一。
风险管理的理论是一项为了市场竞争策略的定制和经济战略发展,而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方法、措施及理论。风险管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特点,这就造就风险管理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国家的建设、安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公共和信息安全等众多的方面。风险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方面上的。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析。
1.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
1.1在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中,随着早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计算机资源共享系统的出现,计算机信息安全也存在着问题。在1967年11月,美国委托全球多个相关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主要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针对计算机远程终端及大型机的研究评估,并且在1970年初,《计算机安全控制》出版,该报告全文长达数百页。而该报告也为全球研究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拉开序幕。
1.2在理论深入上的研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也使之在网络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1989年,美国建立计算机应急组织,也是全球最早;随后,1990年,建立应急论坛;1994年,作为美国联合委员会之一的安全组织,强调要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美国信息系统,1996年4月,美国国会提出“加强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战略威胁”,美国总审局为响应号召,对国防系统信息安全做了首次风险评估,之后的1996年,发表了《信息安全:针对国防部的计算机攻击正构成日益增大的风险》的报告。
故而国际化组织在1996年就制定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指南》,这项规定分成了《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和规划》以及《网络安全管理指南》等等几个部分。而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的时间和理论的特点是:从只注重信息系统信息上的单机安全问题转变成为可以同时注重网络、数据以及操作系统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根据安全评测和安全质量的保证来进行对系统安全的保障。
1.3在理论深入上进行实践基础的研究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信息网络都是局限于国内方面,随着移动通信、因特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信息网路与国土疆域的网络界限连成一体了,很多发达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活动上都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达到了很高的尺度。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黑客,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攻击,促使了信息战的理论正走向一种新型的、成熟的作战模式,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视和挑战。
在这一阶段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是:信心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和信息这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网络基础设施、局域计算环境等。同时研究人员与安全专家们达成一致共识,就是从管理、人员和技术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管理。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应从检测、反应、保护和恢复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决策,这样就可以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保障。因此,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通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广泛的应用到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实践基础工作中。
2.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介绍
2.1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故障树分析法(FTA)
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故障树是为了便于火箭系统进行分析而提出的,到后来这种方法广泛的应用在电子设备、化学工业、航天工业以及核工业等等方面中的可靠性分析,并且在这些方面中取得很好的成果。目前,故障树分析法现在主要用在分析一些比较大型复杂系统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被公认为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进行安全可靠上分析的有效方法。同时它还是top-down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可能会造成的故障进行分析,总结画出故障原因的发生概率和各种组合的方式,由总体到部分,呈树状的结构模式,进行逐层细化的进行分析。
2.2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失效式及效果/危害程度分析方法(FMECA)
它是由危害性分析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两个部分工作构成的。同时它还是用来分析审查信息系统和设备的一种潜在的故障模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特点。还可以确定其对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工作能力产生的影响,从而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预防改进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信息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故而提高了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水平。它还是bottom-up分析的一种方法,只要是按照规定记录产品中可能发生故障的模式,来分析各种故障对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工作的影响,并确定其单点的故障,将各种故障按对信息系统的影响的发生概率和程度来进行排序,从而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再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预防改进的措施,确保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3.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所需要的重要科技技术之一,而我国在信息产业、技术、网络上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当中。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故而,信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关注。2002年我国首次规划了关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课题—《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研究》。在2003年8月中由国家组织成立了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课题小组,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评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我国很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都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上的方法、经验和理论,为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可以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也是我国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而(下转第292页)(上接第317页)国外已有的方法和结论,不符合我国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时间理论和研究成果均比较薄弱的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在信息系统规模逐渐扩大和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不再能达到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要求。寻求适合我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在经过一定发展历程之后,又通过综合使用各种信息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的思路,来克服了信息系统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故障,为以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一、项目风险和项目风险管理
1.项目风险。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使其不确定性比其他一些经济活动大,因而项目风险的可预测性也就差得多。重复性的生产和业务活动若产生问题,常常可以在以后找到机会补偿,而项目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项目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风险大多数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壮大,最大的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早期,早期阶段做出的决策对以后阶段项目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为减少损失而在早期阶段主动付出必要的代价要比拖到后期阶段才迫不得已采取措施好得多。training.mypm.net
2.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班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鲜明的总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要求项目管理班子采取主动行动,而不应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应付。项目管理人员在认识和处理错综复杂、性质各异的多种风险时,要统观全局,抓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威胁转化为机会。
在国际上,风险管理已日渐成为投资项目评估和风险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加入WTO后,项目风险日益增多,至今我国还没有引入风险管理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风险估计与评价,这是造成我国许多工程项目投资膨胀和工期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推广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二、投资项目风险有效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就是根据投资项目的目的和任务的总要求,明确划分各阶段的分目标及其岗位责任制,并且给出评价分作为目标实现效果的标准,激励项目参与者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科学的全面质量、全过程和全员的管理。它不仅要对项目产品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而且要对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它要求把项目的总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做到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使职责分明,在项目的各个时点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这样,投资项目就能顺利地完成各项目标,达到预期的投资目的。
3.激励机制的设计管理: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是所有项目参与人之间由利益冲突而引发的一个连续的动态博奕过程。对于某个已定的投资项目,由于每个项目参与者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即自利行为。他们的自利行为不仅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个人偏好,而且取决于资源的配置规则,不同的配置规则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如项目参与者在控制权大而剩余索取权小时,就会出现败德行为;在控制权小而剩余索取权大时,就会出现怠工行为等。对于特定的投资项目来说,项目参与者的个人自利行为准则是一定的。那么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项目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观行为造成的客观结果正好达到投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激励机制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上管理方法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降低投资项目风险,顺利地达到投资项目预定的目标,从而实现投资项目在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的收益下风险最小化。项目管理论坛
三、规避投资项目风险的策略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投资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利后果也比较严重,而且又无其它策略可采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来规避风险。如果通过风险测度发现项目或项目目标的实施将会给项目带来重大的损失,项目管理者又不能通过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控制风险,这时就应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如基本建设项目中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风险回避在消除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由风险带来的收益,而且失去了其他各种投资机会。因此,在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
2.风险控制。即在项目投资中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损失的程度。它是建立在对所有可能风险给予明确分析和测定后实施的对抗措施。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已知风险和可预测的风险而言。在实施风险控制策略时,最好将项目每一具体风险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单个风险减轻了,整体风险就会相应降低,项目失败的概率就会减少,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不可预测的风险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为了能够直接控制,可以把这些风险从将来移到现在。如为了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来保证建设质量,以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主要控制威胁最大的几个风险,因为有时高风险是由于风险的耦合作用引起的,一个风险减轻了,其他一系列风险也随之减轻。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又称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若干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将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其他人承担。实施这种策略转移风险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可能由风险带来的利益。转移风险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出售。就是通过买卖契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在让度给股东和债权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由他们分担了一部分风险。②发包。就是通过从项目执行组织外部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而把风险转移出去。如在项目建设期,将工程以一定的价格完全承包给承包单位,这样可以降低风险。③保险与担保。保险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只要该项目公司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在事故发生时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担保则是指其他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通过这种承诺,项目所有者就把由于承包商行为方面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转嫁给担保者。项目经理博客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者根本或局部利益的前提下,将风险自愿承担下来。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手段,是项目公司为承担风险损失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努力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是最经济的。当采用其它风险规避策略的费用超过成本时,可采用风险自留。
四、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同时也被应用到项目管理中,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规模宏大的长江航道工程、广州地铁项目、上海磁悬浮列车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制定了风险管理方案,并成功地运用了风险管理方案。
关键词:水电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工程项目规模大、建设时间长、资金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等显著特点。因此,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方法对降低工程风险、节约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其主要风险要素,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办法。
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主要风险要素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从策划立项到工程完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要素,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风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工程建设实践表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2.1社会环境风险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的社会环境风险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险,即因专业技术工艺进步(如施工技术标准或设计标准更新)或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或者法律法规变更(如环保要求和文明工地建设要求加强等)而带来的风险;二是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等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力量所引发的风险。 2.2工程进度风险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风险,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影响工作进度,未能准时按照工期交付完工。造成工程进度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因素,因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和业务素质不过关,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指导工程建设或者设计方案达不到施工要求,从而影响工程进度;二是工程策划因素,不完善和不合理的项目策划因为未考虑工程中意外情况及其处置办法,比如施工道路不通,材料供应不及时,图纸供应不到位等,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2.3资金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费用风险,即资金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项目自身设计的变更,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主建方或者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原因(比如局部山体滑坡),造成工程量增多,成本提高,从而形成资金风险;二是经济因素,由于经济突发事件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地方保护主义等所引起的费用增加而带来的资金风险。三是成本估算失误,在工程建设之前,因预算方法不成熟、信息收集不全或其他原因,导致成本估算失误,从而引发工程项目的资金风险。
2.4管理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管理组织风险,是否设置了合理完善的管理机构,是否制定了符合工作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直接影响工程的完成效率和质量。二是人员管理风险,对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分别进行教育培训和严格的管理,是避免管理风险的必经之路。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职责不清、履行不力,必定会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3 探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办法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承建单位应在在分析探究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实际,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减少或消除损失。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风险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几个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
3.1风险预估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预估,是在项目开建之前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事先对潜在风险进行客观的预测和评估,进而回避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某一地块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进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可能引发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可以采取避让措施,另选厂(场)址,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2风险控制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控制,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风险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控制好风险的影响程度,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参建单位建立完整且符合项目特点的应急措施或风险预案,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有关应急组织和措施、物资准备,平时加强应急演练,以备风险发生后及时控制风险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3风险转移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转移,是指在发生工程建设风险时,将因风险而带来的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其他组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践中,建设单位可能通过承包合同风险总价包干等措施将未知风险转移给承包商;而承包商可能对无法控制的风险,选择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或更有实力的同类大公司来承担风险后果,如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转移可以采取购买工程保险或者技术转让等方法。 3.险保留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保留,指的是当某一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并且这种风险造成损失较小时,可以在全面分析研究工程项目情况之后,主动担负起一部分风险和损失,如建设单位在合同清单中列入暂定金或风险备用金,用于可能发生但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变更支出。
4结语 在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存在的风险也不同,要根据项目的具体建设特点,对项目进行具体的风险分析,并列出详细的风险事件清单。风险分析清楚后,就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及时规避风险,最大化地减少风险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存在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应在项目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工作实际,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勇,栗保山,刘亚丽.浅谈工程保险在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05):32-33
[2]周力,黄泽均.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21):291-292
关键词:VaR方法;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一、VaR方法介绍
现资组合理论研究的是各种相互关联的、确定的及不确定的条件下,理性的投资者应当如何做出最佳投资选择,即如何把一定数量的资金按合适的比例,分散投资于各种不同的证券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在这一领域内,国外学术界先后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建立了对于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分析的重要思想方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金融交易规模日趋扩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相应变大,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分析研究变得尤其重要。VaR方法即是对市场风险进行测度的一种重要工具。
VaR(ValueatRisk)字面解释为“在险价值”,其含义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用公式表示为:Prob(ΔP
其中Prob:资产价值损失小于可能损失上限的概率;ΔP:某一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Δt的价值损失额;VaR:置信水平α下的风险价值――可能的损失上限;α:给定的概率――置信水平。
VaR方法可以将不同市场因子、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集成加总,充分考虑各种风险来源的相互作用,较好地反映金融市场风险复杂结构间的动态影响,得到较为准确的风险暴露估计。因此基于VaR方法的市场风险测量理论和技术,为测量市场风险提供了统一的框架和指标,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
二、国外研究动态
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术界开始强调风险的量化和统一的度量尺度。1993年7月,国际性民间研究机构G―30在《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报告中最早提出利用VaR方法对风险进行监管。VaR方法的核心在于如何确定资产组合收益的统计分布和概率密度函数。国外对基于VaR方法的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集中在如何确定VaR值的问题上。
历史模拟法(HS,Historical Simulationmethod)没有对复杂的市场结构做出假设,而是假定采样周期中收益率不变,借助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组合风险收益的频率,通过找到历史上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益以及置信水平下的最低收益水平,来推算VaR的值。其隐含的假定是历史数据在未来可以重现。HS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但弊端在于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将来的发展误差较大。Boudoukh、Richardson和Whitelaw(1998)改进了历史模拟法,提出了具有指数权重的历史模拟。Hull和White(1998)认为可以通过历史数据计算每一个市场因子当前日期和每一天的日变动估计,然后用当前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作比值来对历史收益进行调整,用调整后的收益率替代实际的收益率来为投资组合定价,进而形成经验分布以估计VaR的值。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通过重新调整收益能够反映目前的市场变动。Bulter和Schachter(1996)则提出利用高斯核估计和高斯Legendre积分相结合,来求得VaR的值和对应的置信区间。
蒙特卡罗模拟法(MC,MonteCarlo)的基本思想是用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生成该市场因子未来的可能波动情景,并通过模拟来确定真实分布,从而确定VaR的值。由于MC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非线性、非正态问题,可以用来分析各类风险,故优越性较明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Delta-Gamma-thetaMonteCarlo、网格MonteCarlo和情景MonteCarlo等模拟更简化了计算。
方差―协方差估计法的核心是对资产回报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估计从而确定VaR的值和置信区间。Engle(1982)引入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Bollerslev(1986)提出了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使这一方法能够解决残差异方差问题。这些方法都有赖于资产组合的概率分布满足正态分布这一前提。
对不满足正态性的资产组合,VaR方法得到的值通常被低估,故近年国外学者又提出半参数法(厚尾方法)。该方法着重于对收益率分布尾部的估计,使之能够解决金融时间序列的“厚尾”现象。尤其是基于ARCH模型族的VaR分析在描述资产收益波动性方面有不可比拟的功能。
国外除了研究VaR的估计方法外,还讨论了VaR的缺陷问题。Artzner、Fritte、Giorgio等学者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都认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风险测量方法必须满足正齐性、次可加性、单调性及过渡不变性。Bed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了VaR的两点缺陷:其一,VaR不能起到预警作用,即用VaR不能表示出临近的不利事件的发生;其二,VaR本身没有意义,主要表现在金融工具本身很复杂,证券组合庞杂,市场概率的估计困难,计算中各种近似方法的运用与估计VaR的统计错误很多。Artzner通过实证研究认为VaR在非正态分布的情况下不能满足次可加性。Meckay认为在进行投资组合优化时,由于VaR不能表示为各种组合资产头寸的函数,因此无法对其进行直接优化。
目前国外对VaR方法的研究已经超出了金融资产的市场风险的范围,涉及到非金融资产的风险度量、业绩评估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如Charles将VaR风险测量技术应用到存货管理中,以解决存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并使用计算机和模拟技术解决数值问题。
三、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金融市场初具规模,金融市场风险被政策风险所掩盖,以致国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较晚,对VaR方法的研究起步也较晚。国内对VaR方法的研究以1999年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了解学习阶段和深入研究并具体应用阶段。
了解学习阶段主要是对VaR方法的引入,着重于对VaR的概念、方法的介绍。国内对VaR方法的研究最早始于郑文通(1997),对VaR方法产生的背景、计算原理及应用作了介绍,并分析该方法对中国的现实意义。牛昂在《风险管理的新方法》(1997)中介绍了各种计算VaR的方法,并对优劣性进行了评议。此外姚刚(1998)和刘宇飞(1999)也深入探讨了VaR的含义和估计方法。顾乃康在《VaR:市场风险测定和管理的新工具》(1998)中探讨了VaR的度量问题。
自1999年开始,我国学者对VaR的讨论进入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的阶段。詹原瑞(1999)从极值理论的角度对VaR进行了理论和实际运用的双层次研究。之后更多的学者在理论范畴和实证范畴研究了VaR方法。王春峰在专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2001)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以VaR为核心的风险测量方法,同时指出用MonteCarlo模拟法计算VaR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用马尔科夫链来计算VaR值,将国内VaR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马杰(2001)在《人民币行为研究与外汇风险管理》博士论文中,将VaR方法应用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外汇风险管理。屠新曙(2002)将VaR与最佳投资组合的概念结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的理论,一种类似Markowitz均值―方差选择最优投资组合的理论,即满足VaR约束条件的最优均值―――投资组合理论。赵睿(2002)引入了考察投资绩效对投资组合影响的方法,求解了约束下的投资组合问题。与VaR理论发展并驾齐驱,其应用也逐渐细化到股市、银行、企业等的风险管理分析中。杜海涛(2000)将VaR方法运用于市场指数风险度量、单个证券的风险度量、基金管理人员绩效评估及确定配股价格等方面。范英(2001)在股票价格随机游走的假设下计算了深圳股市在不同置信水平下的风险值,对此方法在我国股票投资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尹念(2010)用GARCH模型拟合沪深300综指收益率的波动率,并以此预测VaR值作为评价股市风险的标准,发现我国股市的风险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更大。郭家华(2010)提出我国的银行监管应从传统的思路――制定更严格管制条例和进行更严格的现场审查中跳出来,转而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鼓励商业银行采用VaR模型和方法,才有利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张田(2010)结合国内某大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实例,介绍了如何用VaR方法管理市场风险及进行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价,认为VaR方法不但能建立相对理性及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较好地解决企业风险管理的混乱现象,且VaR值可作为一参考指标指导企业资源更好地配置。
国内亦有学者研究VaR方法的缺陷。王建华在《度量与控制金融风险的新方法》(2002)一文中首次指出了VaR的缺陷并提出了CvaR的概念,阐述了CVaR优点和作用及在证券组合优化中的应用。曲圣宁、田新时等在《投资组合风险管理中VaR模型的缺陷以及CVaR模型研究》(2005)对CvaR作了更深入研究。郭光(2010)认为“VaR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作为风险测量的一种方法论,但可以成为一种管理手段”,系统地归纳出克服VaR法缺陷的方式,提出为顺应风险管理的要求而开发适合具体环境的VaR模型将成为VaR方法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文通.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应用[J].国际金融研究,1997(9).
2、牛昂.VALUE AT RISK: 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1997(4).
3、范英.度量金融风险的VaR方法及其在我国股市风险分析中的应用[A].Optimization Method,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
4、包峰,俞金平,李胜宏.CVaR对VaR的改进与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5、王冰.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工具VaR和CVaR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2).
6、郭光.浅析金融风险管理VaR方法的应用与挑战[J].商业会计,2010(15).
7、尹念.基于VaR方法的我国股市风险管理实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7).
8、郭家华.VaR方法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0(17).
9、 Monica B,Loriana P.Value-at-Risk:a multivariate switching regime approach[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00(5).
[关键词] 普外科;风险;管理
1 一般情况
我院普外科患者住院周期短,床位周转快,月收治患者约100人次以上,手术患者每月约100人次以上,其中危、重患者约占60%,所用的药、物品种多,用量大,难以将药、物系统管理,护理工作量相当大;由于患者及家属在年龄、文化、职业上的差异,他们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不一,使患者、家属综合满意度只有90%左右。
2 实施方法
(1)取得领导支持进行五常法知识培训,先进行骨干培训,然后再全员培训。包括医生、护士、保洁员、进修实习人员,让所有人掌握五常法知识,树立五常法理念。(2)成立五常法管理检查小组。由高年资护师、积极参与科室管理的年轻护士和保洁员组成。(3)制定了五常法管理设计标准,按标准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按病种设计药、物种类、数量表,规范放置部位,设计制卡,每区的责任护士每天按卡片核查、整理、补充。(4)对不合理的事件记录下来,留作整改后对照。(5)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五常法”。
3 具体做法
3.1常组织
首先区分病区内必需与非必需药、物,将必需药、物的数量降低到最低限度(保持基数),合理放置非必需药、物。把不同病种共享的药、物储存于公共区域,个人工作区域仅储存工作必需品,班班清点,并分别做到四定一保持。
3.2常整顿
病区内所有药、物按病种的使用频率分区分类摆放,设立标签,且靠近使用点,便于操作,
符合方便、省力原则;并设计抢救流程图。护士长不定期地加强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管理教育活动,经常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
4 普外侧重管理的几个方面
4.1重点制度管理
护理制度中的三查七对制度。普外科的病人普遍病情变化快、更改医嘱现象频繁,即使制度严格每班认真查对医嘱但还是有医嘱执行出现差错的现象发生,在重新制定医嘱转录制度后,每班由电脑班查对后再进行一次总查对,实现了医嘱执行零差错。落实告知制度降低护理风险是通过告知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透明化,增加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治愈信心,进行医患之间的相互交流,以达到医患之间的共担风险。
4.2重点病人管理
针对观察普外科病人病情存在一定难度的特点,对普外科急诊的、危重的、手术的、老年性的病人要进行重点管理。首先建立《护理巡视卡》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护理巡视卡》中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观察到的病情、基础的护理过程及其健康教育和护理的重点等等,制度要求严格每班交接时需提前15分钟办理交接手续,并严格核查床头交接班内容。对以往床头交班仓促,内容散乱、不全面,不突出重点的现象进行了整顿。
4.3重点时段管理
护士易在节假、双休日时,中班、上午输液高峰时,晚班护理繁忙时间段产生不安定情绪,护士长强调精力集中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普外科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应急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要求弹性工作制,配合人力资源安排调配护理人员的工作。在重点时段管理上安排资深护士进行负责全面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风险来源风险性质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之一,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面对企业亟需加强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该如何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1、内部审计的概念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修订《内部审计实物标准》中,这样定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管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可以看到,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组织内的监督、评价,而且是以提高机构的效率来增加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定义的修订就是将内部审计功能由鉴证转向价值增值。
2、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3)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关注是在对传统的内部控制的关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是风险理念与内部审计结合的成果,也是内部审计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发挥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的重要内容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的对象不仅仅是内部控制,而是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内审人员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一点在我国企业界表现的尚不明显,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继续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同时,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对企业各个领域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如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把为支持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评价和建议服务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杜邦(Du Pont)公司在全球六大地区设立了20个战略经营机构,其内部审计部门在这六个地区分别派驻一个审计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准确的了解业务运做情况,找出固有风险,评估对这些风险所实施管理的有效性程度,进而向内部审计主管提出对哪些领域或项目开展风险审计的建议,以便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部审计的目标之一是增加企业的价值,而增加价值的前提之一就是企业风险的管理――准确的识别、恰当的评估、合理的反映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而这个过程正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核心所在,因此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将决定着内部审计的目标能否实现。同时内部审计又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的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查、评价和建议,维护着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此外,风险管理还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资源配置、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报告内容等具体工作。IIA认为,审计执行主管应根据风险制定计划,确定符合机构目标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应使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之间协调一致,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内部审计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1、按业务全过程管理的方法
企业业务的发生过程都存在事前准备、事中实施、事后评价的环节,内部审计就是要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全过程风险审查。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内部审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是促进企业稳定而长足的发展,提升企业价值,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打破职能部门各自管理的界限,将其各职能部门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加以集中化,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按风险来源管理的方法
企业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自然灾害等。内部风险可以归纳为业务风险、财务风险、诚信风险、战略风险、信息处理与技术风险。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于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人帮助管理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角度着手,识别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类型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深入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战略目标的现实影响程充的潜在影响程度,定性和定量地评估风险水平,确定尖对风险的策略,关注新的风险环境,监控现行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为风险防范的应对提供帮助。
按风险性质管理的方法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了解可能威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或未能被企业识别的风险。为了全面评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运用一种被整合的、以经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评估风险,区别不同性质的风险,分别设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按照风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关注企业内外部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服务职能,以协助企业管理层进行预防、检查和报告企业存在的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恰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水平,评价内容包括: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企业文化的内容及企业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各层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关键岗位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等。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1)、预防舞弊。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执行审计项目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应当关注以下主要内容以协助组织预防:组织目标的可行性;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经营活动授权制度的适当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2)、识别舞弊。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发现的舞弊迹象或从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识别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同时提出建议。(3)、检查舞弊。检查的内容包括: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避免对可能涉及舞弊的人员提供信息或被其所提供的信息误导;对参与舞弊检查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进行评估;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组织适当管理层、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4)、报告舞弊。 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必要的舞弊检查程序后,应从舞弊行为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考虑其严重程度,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及原因、检查结论、处理意见、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较轻且金额较小时,可一并纳入常规审计报告,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严重或金额较大,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如果涉及敏感的或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
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要了解是否因地下资源的变化、重大项目或政策影响其规划实施;
专项规划,注意有无资源供应或产业政策(如气源、电源)以及拟建项目产品市场的变动;
2.广为掌握全市土地利用状况,特别受政策或人为影响所产生的改变。
3.掌握土地权属、除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外,新疆还需要注意兵团、军区、中央驻新疆单位等某些特有的土地管理体制。
4.掌握政策、法令、法规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如投资导向目录(别墅类房屋从“禁建到限建”)保障性住房、集资建房、棚户区改造、村改居、新农村建设等政策规定。节约能源或限制某种能源的规定,突发事件后对综合防灾避灾场所的安排。
5.掌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6、重大项目分期实施等各种原因“预留”或“控制”的土地。
7、某些特殊项目的安全防护要求(如无线电环境、爆炸安全区、化工生产安全区)不但“无形”而且范围大(甚至可达数公里)。我院长期以来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较多的研究③。
8、由于上述各种信息都有可能影响选址论证,所以用地选址要多方案进行比选;以使其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建设项目用地,必然会涉及拟选用地周边一些部门,互相间会发生业务联系、协作关系、生活联系、邻里关系等,还会产生各种矛盾和互相干扰或影响,因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该建设项目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情况,决定向哪些部门、单位征询意见。常见的有:军事管理部门的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压占矿产和用地的意见,环保部门关于环境评价的意见;水利部门关于防洪和水土保持的意见;民航部门关于民航净空和导航台站保护的意见;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地下地面文物保护的意见等。如遇生产、储存、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单位的选址,还要征求公安消防部门的意见;需要征用土地的,则需要征询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五、结论
选址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技术性、综合性、地方性都十分强的一项为行政许可做技术准备的,极具特色的城市规划业务。从程序上看,选址论证报告的质量将影响后续行政许可环节的办理及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从技术层面看选址工作是将法定规划的意图贯彻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法定规划的内容,还要根据动态的信息来完善和补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能掌握的动态更新的“信息库”才能做到这一点的,无论是具有属地管理职责的规划局,还是编制选址论证报告的城市规划设计机构,都必须如此。
参考文献:
①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89页,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