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职工 心理健康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资助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职工幸福感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201202)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不但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自身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压力。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职工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材,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职工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稳定完善的人格、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一、工作内容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应包括:增强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习如何提高幸福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工作团队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员工福利,又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实施。具体可由人事处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经费保障,工会负责牵头协调,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业务支持。根据教职工具体的心理需求,还需聘请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和校外心理专家,必要时还要和校外一些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在了解和把握教职工共同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教职工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主题和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从而有效发挥“预防和促进”的功能,促进教职工的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

每位教职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追求。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心理健康工作还应针对教职工的个体差异性,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位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3.保密性原则

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事,存在双重关系,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个案资料不得泄露,个人记录不得公开,不得随便让人查阅或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护教职工的个人隐私,对教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谈话的内容严格保密,必要时可以聘请外校或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在参加一些暴露个人隐私的团体活动后,参与者也应遵循保密原则,在活动之后不得随意泄露和议论其他成员的所暴露的内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参与的教职工畅所欲言,敞开心扉。

四、工作方式

1.心理健康调研

首先,要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工作,了解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教职工心理需求,找出共性与差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2.专家讲座

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聘请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如压力管理、婚姻爱情心理等专题讲座,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师生沟通方面的讲座,针对青年教工育儿方面的困惑开展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讲座,对女性教职工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等。

3.心理沙龙

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沙龙,使参与者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解除教职工的一些心理困惑。

4.团体辅导

建立团体辅导室,针对教职工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开展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惑,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专场咨询

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定期到学院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和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教职工报销一定次数、一定金额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用。

6.心理宣泄

建立沙盘游戏室、心理减压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面向教职工开放,使教职工在宣泄的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7.同伴互助

提供相对温馨优雅的空间,如心灵茶座,定期对教职工开放,让教职工自行结伴,相互倾诉,缓解心理压力,相互提供心理支持。

另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学院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五、可能存在的困难

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学生有很大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组织形式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展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1.工作组织上的困难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能会出现教职工工作繁忙、家庭负担繁重、抽不出时间参加的现象,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必要时需要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参与者的顾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个体和团体咨询工作,会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存在双重关系。因此有些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虑,导致实际有需求但参加活动不积极的情况发生,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可聘请校外一些心理专家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双重关系,以保证工作效果。

3.工作条件有限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设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一些工作场所,国内一些高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件并不乐观,若对教职工开放,难免会出现场地紧张、经费不足等情况,使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为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应设立一些专门针对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黄淑颖.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何[J].职业技术教育,2014(6).

[2]张峰.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4(7).

篇2

论文摘要:做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大力推进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从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探索新时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效果的新途径,介绍了在如今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要面临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因此,有许多教职员工在工作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进而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就对如何做好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单位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100%女同志的托幼园所教职工队伍而言,当教职员工在工作学习压力过分沉重、恋爱婚姻受挫、人际关系不睦时,往往会产生烦躁、焦虑、悲伤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产生心理障碍而影响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员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地面对和舒解压力,帮助员工克服片面、错误的认识,调整各种社会因素,解决实际困难,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由此可见: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可以有效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入手;

(1)因为托幼园所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和工作对象比较熟悉,特别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优良传统;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而且本身就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与员工容易沟通交流。因此将掌握的许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助于弄清教职工真正的心理问题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2)利用已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实施提前干预。实施理干预,能有效消除个体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态。工作中利用已建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个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个别心理动荡不安或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人员,提前介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用问题人员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稳定情绪,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

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

篇3

一、通过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高职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具有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显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如: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感强烈,情感极其脆弱;高校扩招,就业单位要求升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长久处于悲观状态;对高职教育模式认识不明确,学生长久处于厌学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游戏、酗酒、抽烟来缓解心理不适,导致心理状态恶性循环。由于心理情绪原因而引起的暴力行为、自杀自虐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2.高职学生微信使用频率高。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构成之一,是手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而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手机上网套餐,上网费用低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选择手机上网。同时,微信这种即时通信软件自研发以来,主要运用手机进行操作,它的影像和图文显示吸引眼球,独特的“语音对话”和“手机群聊功能”方便联系,可随时随地记录学习和生活状态,朋友圈动态。手机微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成为最受高职学生喜爱的新生自媒体。3.利用微信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学生喜爱,可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课堂和讲座中,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对微信平台,学生大多利用休息时间关注心理健康信息,变被动为主动,依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关注内容,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网络环境下接触平台的知识和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台文章可以选择不同于课堂中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学生学习效果更佳。微信平台的网络虚拟性保护学生隐私和账户安全,使学生不必担心言论被同学嘲笑,或更大胆地在网络上通过留言和即时对话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自我表达和与教师沟通中调节心理不适。4.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扩展受众面,延长教育时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模式常因场地、时间限制和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扩大活动的受众面,提高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多数在校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活的心理健康常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获取知识渠道较窄、接触时间有限,不能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信息,有效延长心理健康教育时长。除在校学生外,报考本校学生在填报志愿后就可通过微信信息平台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即将毕业和毕业后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微信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

二、利用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径

1.建立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微信公共平台的用户可以定期推送消息、传播品牌文化。2013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推出“大生活圈”手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研究生关注的校内外学术、科研、生活、就业等信息,发送哲理、励志小故事,为研究生提供各类校内信息查询服务,调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意见和建议。开学短短两天,微信的关注已经达到1500余人,微信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在微信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定期推送信息吸引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但应注意推送内容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这样能获得更多的关注,顺畅地传播心理健康信息。微信平台具有评论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回复留言,在微信平台上和学生沟通交流。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交流平台,增进交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第三级,朋辈心理委员。在微信广泛应用之时,学校利用微信群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学校建立各层级微信群,鼓励传统各层级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使用微信,在微信群上定时讨论活动和心理知识,实现信息的交流、反馈和传送。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朋辈心理健康平台的搭建非常有必要,可以建立由心理爱好者、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网络心理工作团体,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内容可选择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常用调节技巧,通过考核的学生推荐为朋辈心理咨询师,可对同学的困扰进行网络上的疏导,建立网络心理自助系统。3.利用朋友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能力。微信时代,人人微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主动进入微信阵地,熟悉微信“聊天”“即时对讲”“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公众平台”等功能。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微信运用能力和觉察能力等“微”能力,善于从学生的朋友圈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尽早介入,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早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内心的迷茫,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扩大宣传,调动学生关注微信心理健康内容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度虽高,但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讯是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是浏览公众平台,微信只是因其语音对话的方便性才逐渐取代了QQ通信。即使部分同学在使用公众平台浏览信息,大多是进行休闲娱乐性质的浏览,缺少自主学习和调节心理健康的意识。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心理讲座、心理课堂大力宣传,使学生自主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微信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学习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自己走出迷茫,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在微信平台建立初期,学校可通过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程度设立奖惩制度,就学生表现活跃程度和考核分数适当奖励额外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微信平台。5.使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战。学校利用微信可以迎合学生的喜好,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工作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在使用微信时,学生容易忽略使用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过度使用。在宣传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的同时,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过度迷恋和使用微信,否则会导致另外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出现。微信时代如何利用微信趋利避害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是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丁文君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建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各种异常社会行为,已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中所显现的诸多不适应,也昭示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大学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大学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大学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大学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大学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大学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校内实训,也有校外实践;既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也有工种实习,还有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大学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大学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素养的同时,承载着在艰苦环境下磨炼意志熏陶情操,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这一重任。这一切不仅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延,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更要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不断丰富、充实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做到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强化的同步展开,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校与生产实习单位携起手来密切配合。学生走到哪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哪里,建立以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与社会四方紧密结合的联合机制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联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建立良好心智与健全人格这一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农村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J];现代教育;2011年04期

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基本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经济压力较大。其次,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学习压力较大。最后,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的单调乏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大力度,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立即层层上报,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措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异常重视,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突破自我局限,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实现体面就业,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纳入课堂教学,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强化自我教育,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篇6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特别是近年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研究重心,如何解决好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今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生应占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突起。近几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已经接近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感到课难上,事难管,而且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正确认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相应的对策对于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些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两年内就有十几个学生因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而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问题更突出。徐炳谦等对河北某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张敏、蒋希等使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二年级的362 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是困扰高职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陈启山、温忠麟使用SCL-90对广东某高职院校187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高职大学毕业生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占21.9%,主要表现为强迫(45.5%)、人际敏感(41.7%)、偏执(33.6%)、敌对(29.9%),较低的为恐怖(15%)、躯体化(10.7%)。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较高,最高高达45.5%。近期,邱开金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的797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学习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为43.8%,由父母决定的占20.1% ;选择就读职业院校的关键因素是"升学考试成绩不好"者约占50% ,认为"进职业院校读书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 的对完成学业"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这表明,高职学生进职业院校学习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心理发展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也不是少数。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高职学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面对学习的压力、经济的压力、行为交往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严重地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摆脱消极心态的影响,学生将很难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也将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事业。为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冷静地面对现实,形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学校各级组织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

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认识上的误区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应该把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的思想高度,"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要求,就自然的提到党委议事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

(二)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建立起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全体教师中树立起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二是学校不定期地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和本校的老师,针对学生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敏感问题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很受学生欢迎。三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由专门人员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四是在校园刊物上开设心理健康的专题栏目《心理信箱》,针对学生来信中所反映的困扰他们的问题进行答复,对个别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五是选择一些合适的量表,在学生中进行心理测试,通过对心理测试结果的科学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使教师掌握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六是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三)多种形式的开展心理健康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二是学校不定期地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和本校的老师,针对学生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敏感问题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很受学生欢迎。三是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压力,释放了不良情绪,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唐勇林.10省高职生初就业超本科 并非学历高就好求职.中国教育新闻网

[2]当代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惑[EB/OL]

[3]徐炳谦,张能云.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

[4]张 敏,蒋 希.362名高职护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

篇7

关键词:留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

一、来华留学生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最活跃阶段即青年时期,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年人呈现多变、创新和叛逆的特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其智力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性格、性意识、成长需求都呈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突变与渐变相统一。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复杂性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不但要面临着青年人共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还要面临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留学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国内本土学生压力明显增大。(一)负面情绪问题。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缺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倾向消极模式情况下,孤独感、挫败感体验会相对强烈。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影响留学生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关系敏感。留学生身处异国生活和学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上会呈现出更多的焦虑状态。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留学生较多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来处理上学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三)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留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中的人际问题往往都是内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外在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个性差异等因素在同一个场域,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对留学生群体发挥着影响。场域中的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要接纳和尊重交往对象的正当诉求和尊严。这需要个体具有一定强度的心理韧性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当然,从生态系统角度讲,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需要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适应问题。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环境需要具有相应的包容性、丰富性,具有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四)学习与就业压力。来华留学生都是怀揣着个人梦醒、职业理想、甚至肩负使命来到中国的。在华学习和未来就业是留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包括学业成绩、作业难度、专业选择和就业前景等问题[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留学生学习学业培养标准趋于严格,很多留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的班级编制,完全有别于中国学生管理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由于管理模式、服务提供能力、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原因,面向服务于本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覆盖留学生,造成工作中的死角。(一)服务提供能力不足。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进一步指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职教师配备尚不能达到指标要求。一是数量不足,在未能满足本土学生服务需求同时,很难能全面覆盖留学生,开展工作很难常态化。二是专业咨询教师双语交流能力限制,制约了针对留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二)工作机制和举措问题。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高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当说,在专职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是有效的。然而针对留学生,这些举措存在着制约因素。以课程教学为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别于本土学生,培养方案中未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程,来华攻读本科学生未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社会工作模式,专职教师、辅导员是主动发现、主动介入和服务,而在西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被动服务,需要学生主动咨询。特别是在心理普查环节,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利用标准化量表,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网络或纸质测量,同时建档。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做好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面对困境、挫折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华留学生面对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由于身处异国常常等不到家庭和社会及时心理支持,更加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危机事件。专业辅导教师和留管人员面对资源匮乏的辅导对象,常常显得无力,进而影响主动介入的积极性。

三、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人的积极情感及其体验,是发展优秀品质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情绪带来创造性和生产力,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正是大学生应具有的积极品质。(一)营造积极氛围,不断提升主观幸福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4]积极心理学界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幸福感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幸福正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与认知。坚持积极取向,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文化氛围,增强留学生的良好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强化社会支持和社会连接,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二)帮助留学生树立希望,不断提升心理弹性。美国堪萨斯大学克里斯奈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始人,他将“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途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5]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清晰的目标(远景思维);明确的策略(路径思维);启动并实施该策略的动机(动力思维)。目标、路径和动力是希望理论的三大要素。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路径和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相互加强,呈正相关,对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帮助留学生建立合适的目标,探索多种可行的途径,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不断自我正性强化,最终实现目标。(三)构建朋辈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能较好胜任辅导。相对于专业个体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某些一般心理问题处理上,朋辈心理辅导处理时效性比较高。朋辈心理辅导也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在心理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危机动态监测和互助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构建危机转介渠道,扼守底线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底线,要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健全危机干预校内和校外转介渠道,强化一线教师和留管人员培训,提升干预实效性,及时阻断危机,避免危机事件发生。一是设置专人专岗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把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留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萌芽状态,及时阻断心理危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高校中少数几所设置留学生咨询工作室的高校之一。二是开展新生入学心理筛查,重点关注学生预约咨询跟踪服务。在新生入学心理筛查方面,我们使用SCL-90量表,心理问题筛查率一般在3%左右。考虑到效度低的问题,我们邀请专业心理教师设计投射测验,比如绘画筛查,两者相结合检出率效果较好。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自愿与保护隐私的原则。所有问卷都设计了知情同意书。三是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对留管人员、一线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留管人员不同于专业心理教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留管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应知应会学习手册》,定期为留管人员开展常见精神疾病、心理危机等相关知识培训。四是利用新媒体、公共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

篇8

1.生源特点

(1)职校学生生源广。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学校对于招生的投入,职校学生有省内省外、市内市外、农村城市的;有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工作几年之后来学校再学习的,因此学生入学后容易产生地缘性矛盾。

(2)职校学生家庭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

部分学生家庭家境较为富裕,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从小蒙受家庭宠爱;而部分学生家境贫困,造成家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部分学生为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形成隔代教育环境。但是,家庭教育往往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因此,家庭教育的差异有时也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

(3)职校专业性别差异明显。

比如,汽修系的大部分专业可能学生全部是男生,而会计专业可能全部是女生。学生间戏称“和尚班”“尼姑班”。

2.能力特点

职校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上,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住校生活,缺乏生活习惯和方法的管理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因为情绪管理问题而产生矛盾。在学习上,许多学生因为注意力和时间的管理而烦恼。在职业规划里,许多学生会因为目标管理出现问题而茫然。总的来说,职校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欠缺,形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3.心理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提出了在此阶段的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选定一个生活的正确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二、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1.心理健康课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规定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当然,心理健康课堂不应该是心理理论的讲述,而是应该侧重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可以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兴趣,防患于未然。

2.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主要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针对活动对象的需求,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过程。例如,以“团队合作”为主题,设计“信任背摔”“驿站传书”的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任和沟通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理活动课因为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颇受学生喜欢。

3.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例如以人际沟通为主题组建团队,通过关系建立、主题实施、团体结束的三个阶段,使得学生通过团体动力系统去体验各种沟通方式。由于团体成员的问题类似,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加强内省,也可以使学习到的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更容易得到强化。

4.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主要是心理咨询老师协助来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目前,由于政府、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学生也加大了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学生个体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5.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两个学科教学经常存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两者的共生关系,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本质。共生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共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中,共生关系更强调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即两种事物的诞生存在一定联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正是体现了从自发产生到自觉构建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纳入到德育的范畴,这也意味着教育界普遍认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两者的共生关系越来越明显,而两者共生的本质是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解析。两者共生理论的分析,要依赖系统的框架,框架分成两个维度,即横向与纵向维度,其中横向维度分析的是两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历史,而纵向维度则主要分析两种教育在不同时期所拥有的共生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相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共同的教育和研究对象。

(一)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代的教育观中就有所体现,这也是两者的思想源头,虽然教育体制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但是两者的思想起源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播,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而内容上包含人格培养与良好的习惯。纵观儒家、道家与法家等各种德育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本质都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两种教育的思想起源都来自古代的教育观。

(二)相同的教育目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两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的提升,引导学生不断改变与发展自我,促进大学生智慧、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使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评价人才的优秀也不单纯地以知识、技能为参照对象,而是综合分析人才的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育人,促进人才全面成长。所以,要求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在教育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三)两者的教育与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对象无一例外是人,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人的需求,只不过两者在研究层面上有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研究人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表现,对个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助个体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进而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导向问题,依据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将个体的思想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内容与任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两种教育获得的结果来看,两者研究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帮助人成长,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两种研究都是个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此外,两者在教育方法上也有较大的一致性,实际教学中,两者经常使用专题讲座、课堂授课以及广播电视播放等方式进行相应的知识宣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德育教学中,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单独实施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两者共同发挥,相互促进,才能完成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贾虹.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促进[J].教育与职业,2011(05):66-67.

[2]郑学勤,黎琳.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20-125.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 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心理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强烈震荡。给人们的是竞争机会的增多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给人们的则是心理的威胁和生存的压力。社会现象会使大学生在社会上遇到很多很多问题。

第一,激烈竞争的压力,这些大学生,一路“过关斩将”,能最终踏进高等学府大门者实属凤毛麟角。他们本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松上一口气了,殊不知,高等学府强手如林、高手云集,昔日的“佼佼者”,如今可能成了“平庸之辈”。以前被家长哄着、老师捧着、同学夸着的“宠儿”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面对着比自己强得多的竞争对手,那些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学子们,地位的失落、心里的失衡、情绪的急躁,由此可想而知。

第二,日常生活的重负。随着高校收费和市场物价的不断上涨,一个大学生一年中需要支付上万元不等的学杂费和日常生活费,这对那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和来自下岗职工家庭的城镇学生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对有的家庭来讲则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这些学生入学前为高昂的学费发愁,入学后一日三餐操心。他们既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又要面对生活的重负。

第三,家庭变故的干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家庭也出现了许多过去不曾出现的问题,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失和,车祸煤气和电力事故的不断发生,意外事故的突然袭击……种种天灾人祸,使位数不算少的大学生再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悲观、失望、烦躁、抑郁等异常心理最容易在这些学生身上突然发生。

第四,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由全省各地来到青岛的新生来说,他们好像来到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全新的世界,与农村生活巨大差别,来自贫富不同家庭学生生活的巨大反差,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以上所讲的几个问题不是某个人的个别问题,而是这群人或那群人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人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一味简单地采用严肃的理论教育方式,则似乎很难达到对心理问题的真正解决,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用心理健康的方法去排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应高度重视的严肃问题。我院采用SCL-900问卷,对我院大学生一年新生结果发现,3%的大学心理健康有问题,主要症状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忧郁和偏执等五个方面。

以上情况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简单的说教是不解决问题的严厉的处罚更是适得其反。生活上的关心、心灵上的沟通、心理疾病的医治、知心朋友般的信任、关怀和亲人般温暖才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心病只能用心治”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第一,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教育引导。成立三级心理健康网络,聘用心理咨询师,设专门地点、指定时间,对学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咨询可采用个别谈心,书面指导,心理信箱等多种形式进行。建立贫困生档案,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解决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第二,准确摸清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潜在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对那些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则可做到心里有数、早作预防,平时主动关心,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防患于未然”。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把工作做在前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建设心理咨询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最终还是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思想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把心理咨询作为自己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认真开展。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摸索,不断走出一条将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引入政治思想工作领域的新路子来。

篇11

关键词:心理干预 德育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初中必修课,但是心理健康的辅导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课更应该而且理应成为心理健康辅导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的辅导,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因为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前提,迎接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挑战,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这就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做好的课题。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一、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课具有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可以供学生借鉴和思考。也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有很多出身贫寒却能刻苦学习,最终学业有成,实现理想和抱负。在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时时自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及的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就要怒放,就要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背后都有靓丽的生命轨迹。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积极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阵地渗透心理健康元素,为学生搭建精神家园,奉献精神大餐,使学生拥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使他们受益终身的课程。教师一定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吸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机养料,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在厌学,纪律散漫,个性突出,难管教,没有理想等现象。他们大多被社会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同时家长认为他们考不上高中读不了大学,年纪小也打不了工,不如读职校,自身也认为无一事处,不愿读但不得不读的职校。这些都对中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而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人的青年期。它面临着心理发展的狂风暴雨,是一个危险期和困难期。正如教育家杜威说的:十几岁的阶段是人生根本上左右为难的阶段,他们要生长,要成熟,还要安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时期,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们一起战胜“狂风暴雨”。

一、 中职生几个心理特点

中职生外在表现很多,比如迟到旷课常,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尊重他人,更有甚者,男生为点小事大打出手,女生寻死觅活。归根结底,源于其心理健康问题,笔记总结机电中职生心理特点和由此产生的现象,有相对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1、智力发育总体属中上:没有任何人下过如此结论,中职生是比考上高中能读大学的人智商低。相反中职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这可以从他们为迟到所编的无穷无尽的理由看出。曾经吴福元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中职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调查,结果发现中职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已故心理学家朱智贤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强:中职生大多数受批评较多,尤其是男同学,所以他们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强。据一相关报道,某初级中学一初二女同学被老师怀疑考试作弊,只因这样,便承受不起,跳楼自尽,感叹于一个花季生命结束的同时,亦让人思考现在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这个特点也有坏处。坏处就是中职生对于某些级别的批评否定打击,苦口婆心的教育早已司空见惯,所以要想他们改变现状也是很相对比较难的。

3、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中职生的自卑感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来自学习,有来自家庭经济或家庭不完整,也有的来自自身外貌和才艺。学习方面的自卑比较普遍,由于初中阶段学业上的反复失败,不受重视,自卑感强,对成绩充满冷漠、仇视,自然厌学。中职生每天上课安排相对初高来说已经很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既然厌学,那一天安排的6节课也会是度日如年,他们就会想办法让正常上课时间变得精彩,即有了各种违纪表现,甚至有的违背道德。另外由于家庭或自身原因,性格极端,或太安静或太暴躁,这些的根源都是自卑。

中职生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受着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教育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必须帮他们缓解这些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下面就从两个大的方面探讨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对策。

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人需要什么?想得到什么?马斯洛心理学需求层次论按高低先后排序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3.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5.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它告诉我们现在的中职生的需求大多数在三层次和四层次上,那我们要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去实现。

1、注重中职生生活环境。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让环境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我们首先可以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各种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各种篮球比赛,手抄报比赛,绘画书法象棋等各项文体活动,以及专业知识竞赛等等,既增加了学校生活的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自身价值,有成就感,告诉他们我只是考试不行而言,这就是心理学需求层次的第三和第四点。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的老师和场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注重中职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篇13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

在中职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从而确保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尽管许多教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明确认识,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难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而导致难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科学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使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学生工作中,切实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广泛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科学习进行渗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高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德育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各种教育活动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应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关注和关心学生,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德育素质。

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切实保证中职生德育工作教学的效率,提高中职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结合知识和情感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生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科技产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科技产品的吸引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完善评价的体系,创新评价方法,保持学生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活动,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借助现代新技术,如QQ群和微信群等平台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充分体现德育工作有效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各个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感染和熏陶,收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作者:王振峰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物资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姚中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与改革建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

篇14

一、网络语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微时代”的来到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他们依赖网络,从网络中进行交友、学习等,但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新媒介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学生对新兴事物非常感兴趣。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如今微信、QQ、微博等媒介已成为高职学生传播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阵地。这些社交软件便捷、新颖、及时,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敢于尝试和挑战,学生喜欢在这些软件吐露心声,交朋友, 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依托网络足不出户完成生活等内容。通过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台智能手机或电脑,手机、电脑等就是“微时代”的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介获取信息、与他人甚至是父母进行交流。 而网络要有很强的虚拟性,有时信息不符实,学生对网络又产生依赖心理,在网络上有些问题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够。手机几乎不离手,对手机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这种对网络过于依赖的习性,有时可能达到网络成瘾的地步。

二、网络语境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网络传播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容易操作,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影响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青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通过微博、微信群等容易获取自己想要的、感兴趣的任何信息,并通过转播迅速将信息进行分享。网络新媒介操作方便、形式多样。网络用语一般要求简洁明了,在新媒介中一句话、一个表情或是一张照片,都可以发表,这恰好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不愿意写长篇大论,从而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2、在网络语境中,高职学生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对于那些内向、自卑等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学生更容易接受。 他们愿意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寻求自我存在感。但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一时难以适应。在网络语境中,高职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正面的,有负面的。高职学生在处理这些信息时有时缺少辨别力,容易轻信一些虚假的信息。当一些负面的信息长期积累并影响到学生时,就比较容易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就要求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负面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时准确把握网络语境中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找出引发心理问题的症结。这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是一个挑战,需要充分的理论素养和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网络语境中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

网络语境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多,应该看作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举措,积极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问题。

1、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积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媒介的出现,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们从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开展工作。心理辅导老师们要通过新媒介如QQ、微博、微信等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动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还可以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或者公布心理老师的微博微信账号,那么学生就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用虚拟的身份进行咨询,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网络语境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掌握充分的心理健康知识,也要求熟悉和了解网络这些新兴的事物,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兴媒体的使用,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介,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