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6.
>>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及对策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问题分析 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现状及对策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及完善 关于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危机策略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合肥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及改进思路 透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现状及风险 农发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现状及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疆地方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资助现状及政策选择 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地方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柴艳茹.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及其治理[J].人民论坛.2013(7):20-23.
[4]白龙,张洋.北大教授夏学銮:公民自由应该符合国情[N].人民日报,2012-04-18.
[5]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修订版.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92.
[6]谢金林.论网络空间的政治沟通[J].社会科学,2009(12):19-27.
[7]朱春阳.政治沟通视野下的媒体融合――核心议题、价值取向与传播特征[J].新闻记者,2014(11):9-16.
[8]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空间政治沟通对执政合法性的影响及其互动生成机制[J].社会科学,2015(3):18-29.
[9]方盛举.论政府危机管理的共治模式[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6):24-28.
[10]俞可平.重构社会秩序走向官民共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4):4-5.
[11]李礼.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与政府善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5-80.
[12]周裕琼.网络新谣言研究――以胡斌“替身”说为例[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147.
[13]国信办主任鲁炜与网络名人座谈 “七条底线”不可触碰[EB/OL].[2013-08-13].http:///jsxw/201308/t20130814_3696231_1.htm.
[14]张新宇.网络谣言的行政规制及其完善[J].社会科学文摘,2016(7): 80-81.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性的培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无际、资源多元化等特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造成威胁。因此,现今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所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4]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
关键词:加强;高职;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将网络文化工作提上党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议事日程。高职网络文化工作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做好高职网络文化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网络行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工作任务。
1.高职网络文化涵义
高职网络文化是以高职院校为空间背景,以高职教育者及学生为建设和管理主体,以主体参与或创建的网络信息为载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高职网络文化工作须从高职实际出发,以培养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高职网络文化特色,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以高职网络文化管理为保障,有效运用管理措施和手段,保证高职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高职网络文化建设
2.1充实网络教育内容
一是积极创建校园教育网站。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主动占领网络政治思想工作新阵地。通过开辟“网络常识”、“文明上网”、“法律法规”等栏目,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开辟“经典著作导读”、“时事政治报告”、“学生党建”、“团员之家”等栏目,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将思想政治类课程引入网络,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二是教育网站应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学校在教育网站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网站形式和内容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专业、就业、生活特点。建立自上而下的教育内容系统,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情况,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和实际需要,充实和丰富网站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网站的点击率与感染力。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通过组织网络征文、专题讨论、摄影比赛等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上网。通过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2.2完善网络教学内容
一是积极积极创建教学网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针对院系和专业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开辟“网络课堂”、“技能成才”、“职业道德”等栏目,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授予学生网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二是吸收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开辟“班级之窗”、“学习交流”、“作品展示”等栏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提高网站技术水平。改进网站图文质量,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及多媒体功能,增强教学网站的吸引力和活力。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3加强高职网络文化管理
3.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高职院校领导主抓、专职部门牵头、共同建设和管理的网络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只有学校主要领导主抓,才能充分体现对网络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落实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工作。从高职院校开展全校性工作和活动的经验来看,成立网络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党委行政办公室、宣传、组织、团委、教学、学生工作、保卫、网络信息中心及各教学系部等纳入其中,有利于高职网络文化工作的协调开展和和整体推进。
3.2建立健全制度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高职院校的党政办公室、宣传或网络文化工作部门应负责全校性网络文化制度起草和修改,负责总体工作的建议、实施、指导和督办。网络文化工作和宣传部门应负责宣传口径的制定,以及部分主题网站的建设,对学校网络信息进行总体监管。教学部门应注重有关网络文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负责部分主题网站建设,以及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络技术的支撑。保卫部门负责预防和处理有关网络涉法问题,与政法等部门联系和沟通。各教学系部则针对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网络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和引导,具体实施本系部的网络文化工作。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度建设是网络文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细化各部门和岗位职责,注意相互衔接和联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工作水平。学校无论单独设置网络文化工作部门,还是将其挂靠在其他部门,其他部门无论是单独设置网络文化工作组织,还是将其挂靠在有关科室,均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有利于高职网络文化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
3.3网络信息监管
一是开展网络信息分析。安排专兼职人员实施网络信息监管,深入持久地进行网络舆情研究。提高网络舆情研判水平,及时收集有关时事、教育、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及时提供高职网络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建立网络信息汇总、分析、上报制度,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建立统一协调和反应灵敏的网络舆情反馈机制,控制有害信息传播,保护健康的主流舆论。二是积极应对网络事件。制定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及时发现、预防、处理由互联网引发的网络舆情,以及学生违纪、违法、犯罪等问题,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通过网络信息研判,增强网络信息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学生网络行为教育
4.1学生情况分析
与普通高中阶段相比,高职学生的心态相对放松,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富有探索精神,身心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高职院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有较多的试验实习机会和课余时间,这为高职学生自主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了便利。但不同院校和个体学生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我约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对使用网络过程中个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认识不清。由此可能出现某些网络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沉迷网络、接受和传播不良信息、上网与学习无关等。如果学校忽视教育和引导,学生个人缺乏认识和自律,可能引发违纪、侵权、违法或犯罪行为。 因此,在高职网络文化工作中,应切实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着力做好学生网络行为教育,促进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
4.2网络行为教育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教育引导为先原则,在公共法律和计算机等课程中,增加和充实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安全、文明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权利和义务,知其为,知其不可为,防微杜渐,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及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营造校园舆论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张贴条幅、建立宣传栏、开展计算机文化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职学生中形成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舆论氛围和行为导向。三是日常行为习惯引导。组织开展其它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培育学生多方兴趣,坚持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将精力用于学习和创业。
4.3网络行为管理
一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应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实习阶段、课余时间、宿舍区域管理,完善上课、自习、就寝的考勤制度,对学生施予必要的约束。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团组织、学生团体作用,抓好班风和学风建设。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重点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防止学生由于沉迷网络经常旷课和夜不归宿。二是加强学生网上行为监管。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网络行为情况,对教学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实施常态化管理。密切关注有关学生的网络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情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监控管理。及时发现、预防、处理有关问题,防患于未然。三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应积极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对校园周边进行综合治理,为高职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5.结束语
在高职网络文化工作中,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化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实和完善网络教育教学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才能促进高职网络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其已成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从教育层面上帮助教师实施教育,也会因为错误的互联网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趋向的偏差。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背景下谋求发展。因此,本文就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的全新教育思路。即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借助文化传导能力,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
一、网络育人及其实践路径
网络教育无疑是较为高效、简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引用互联网机制,必然会触及网络社会的阴暗面,如不对此有所规避或加以引导,将会对学生教育成果造成冲击。因此,笔者对网络育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实践路径:1.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为年轻群体开辟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多以网络生活为主体,借助虚拟化信息形式,开拓一切精神需求层面的满足途径。所以,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沉迷不言而喻。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改善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为其提供健康的信息指导,无疑是高等教育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渠道带来了便利性,多媒体资源也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因此,借助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2.依托网络进行思想引导网络对教育的客观意义,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从信息技术特性来看,网络教育具备以下优势:第一,不受空间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交流。第二,不受时间限制。教育者可以将内容提前放于互联网,以便学生随时学习相关知识。第三,多媒体资源的支持。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有的效率,无疑在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有效理解传播内容。所以,在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下,学生将能更有效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可以发现,网络在教育层面上有着较大的促进意义。不过,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限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发生转变。其原因在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完全有别于课堂教育模式。同时,原有的课堂教育已被学生排斥。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引导,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从上文可以发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使用课堂教育形式,所以,应当适当转变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较为容易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应采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康“三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意识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却与之完全契合。因此,可借助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导。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借助各类活动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行为、思想等诸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阐释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明确底线边界促进了交流所谓的明确底线,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话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底线。这也意味着任何个体不能够逾越底线来实现交流。此前对于网络教育模式的担忧,便是因为可能存在的阴暗性话题,即价值溃败和道德虚无,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而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却能够对此话题有所抑制。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校园文化多需要依托几种形式,分别为BBS、百度贴吧等社区,虽然一些学校主张以官网形式构建文化,但是高校的官网在新闻性和信息主导上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借助社区类网络渠道,可以有效控制内容,并对无底线交流及时制止。同时,社区的权限机制,也能够对话题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明确底线且健康的交流环境。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人与人所构建的交流环境。而人所依据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话题和交流深度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在试图构建网络文化时,充分考虑环境的主导因素。而在构建环境的同时,不能忽略它对学生产生的客观作用。具体为:第一,环境的塑造在于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实现方法,并在效率和深度层面上作出考量,让大学生得以有效接受思想政治内容。第二,考虑到大学生现有思想政治基础,环境必须与学生基础认知相契合。即在学生不具备认知的情况下,不能够盲目提升思想政治的思想高度,以免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传播内容。第三,结合社会化因素,从网络文化层面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在构建环境的同时,应当引入社会信息宣导,由此帮助学生提前以社会认知反馈价值观建立,进而更加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阵地网络虽然是虚拟化社会,但仍旧有着社会性基础。所以,在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网络社会有所轻视,必须充分考量各类客观因素,从而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平台。对此,笔者认为应对平台采取统一化,且平台必须在学生的可控范围之内。例如,以固定BBS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不过,其可能发生无法实现引导的问题。即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不愿在平台中展开交流,故此难以实现文化引导。学校可就此问题,以多层面引导的方式消除不良影响。例如,将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知识注入平台,使学生不得不关注BBS,并在其中展开交流。2.稳妥处理两重关系第一,处理育人环境的关系。不同教育环境的教学手段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坚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一旦两者发生混淆,便会在网络文化中产生课堂教育手段,而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感,将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第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环境下所实现内容的关系。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可以发现不同环境的手段必然有所不同,对于教育内容而言同样如此。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教育环境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无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网络教育的特性在于引导,而并非课堂教育的传导。所以在知识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对知识进行内容层面的转化方面,必然会产生不同之处。所以,不同内容的关系处理,将是分别实现各自效率的关键。3.尽力避免三点误区第一,避免形式教条。网络育人虽然可同样产出教育成果,但是,其本质在于实现影响。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长年累月的不断宣导,而教育的结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馈。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应当基于教育方法而做出客观考量。第二,避免缺乏互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需要大量话题作为引导。一些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相对简单的互动形式,即希望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可是,由于实践者能力不足以及对互联网交流方式的不理解,往往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达成。同时,缺乏有效的互动,管理者难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其下一步工作将无依据可言。对此,可采用现行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形成互动后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第三,避免粗暴监管舆情。一些话题相对阴暗的舆情,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舆情一味抹杀。在管理时,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以更新颖的话题促使学生转换视野,并对过往舆情有效规避。同时,平台建立之初便需要实现规则化,先行告知学生平台的管理规则,并以相对灵活和友善的方式对舆情进行监管,进而避免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弹。4.积极探索四条途径第一,内容管理。积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工作的影响深度。在具体执行上,可寻求青年群体的交流特性,借助适合的题材对其引导。以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第二,综合服务。平台必须体现服务功能,这也是学生进入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应为学生开通服务通路,让其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人,由此构建良性发展的校园服务平台。第三,文化环境。建立内容客观、正面、积极的文化传播体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构成积极影响。并在积极文化促进下,树立健康的校园风气,提升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第四,舆情引导。网络中必然会出现负面的信息传播,学生对此类信息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扩大化传播此类信息内容,无疑将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所以,应当在信息内容上对学生有所引导,并避免负面信息在平台中出现。若负面信息在平台中不断传播,可采取推进方式,加速信息消亡,并在此后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关系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教育者必须对其有客观的认识,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本文所提的方法,仅是实现教育的手段之一,希望能对实践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2015年2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特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每一个进入网络空间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行信息,自由交流讨论),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渠道。由此媒体的传播功能和监督效应也被无限放大,某一事件经过多种渠道传播会迅速发酵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接受公众的拷问。新媒体覆盖的受众,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从上市公司审计的角度来说,媒体舆论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往的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造假案、科龙电器舞弊案等都是由于媒体对财务造假问题的调查与披露,从而引起了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注意。从中注协披露的2014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中可以得知,2014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共有98份,通过检索发现,其中涉及的多家公司均存在媒体的负面舆论,那么媒体舆论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到底具备什么影响,上市公司又该怎样应对?目前关于媒体舆论对审计师审计意见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将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解答。
二、理论分析
众所周知,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媒体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新闻媒体依赖“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三种机制影响大众的信息占有和事件在大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理论中的“认知模式”和“显著性模式”这两种机制来影响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占有和风险评估,而由于媒体报道的事件是否是审计师已知晓的是不能确定的,同样媒体是在传递冗余信息还是新信息也是未知的,因此媒体对审计师的信息占有和风险评估的影响需要通过“策略假说”和“认知假说”这两种传导机制来分析其对审计师专业判断的影响,并最终反映在审计意见类型的调整之中。媒体针对上市公司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报道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会引起审计师对该公司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并且在不同媒体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的重复悲观报道下,该问题在审计师的心里就显得尤其重要,审计师会根据媒体披露的事情,寻找内部和外部的证据去佐证这件事情。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新闻报道所传递的观点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行为。即通过媒体报道的两个层面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审计师会因媒体对公司的报道而意识到审计客户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审计师可能会以媒体观点的正面或负面程度作为参考依据,调整或修正审计意见类型。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利益实体,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出现某一负面舆论时,各种媒体往往会主动跟进、详细调查、进而一系列相关报道。根据上述议程设置理论,上市公司负面舆论的集中会引起公众特别是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即便有些投资者事先已经得知此类消息,但媒介的广泛报道会引起他们对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进而改变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相关部门监管者在获悉媒体报道后,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责,也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核实,一旦核实属实,势必会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造成影响。
三、影响机制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执行各种测试以致力于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此时媒体针对上市公司的广泛报道往往会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为其执行审计工作提供思路。某种意义上,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降低了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审计师可利用媒体报道某公司的负面新闻,尤其是资深财经记者深度挖掘的有用信息,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且更容易察觉可能存在的错报。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可能传递出错报风险较高的信号,审计师感受到较高的审计风险,因而秉持更加谨慎的职业态度,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从而更可能发现错报。上市公司审计人员出于降低自身审计风险的考虑,也会对媒体特别是权威媒体针对上市公司的负面舆论越来越重视。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庞大,经营范围广泛,审计人员很难掌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全部情况,作为外部人员,了解到的情况也未必真实。因此,媒体报道对于审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有些信息即便审计人员事前已经知悉,但在媒体广泛报道后,会增加审计人员的警惕性,从而改变其对相关事件的风险权重考虑,进而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发表。
审计人员除去降低审计风险的考虑,面对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也不得不对媒体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予以重视。上市公司广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由于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基于自身实际利益考虑,会十分信赖媒体舆论对于公司可能存在的损害投资者利益问题的报道,希望审计人员作为第三方独立力量能够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倘若审计人员对媒体舆论不加重视,未能查出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则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自身将面临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和监管部门的行政诉讼。因此,在面临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强大压力下,审计人员对媒体舆论的重视程度也会日益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及时回应舆论报道出现舆论负面报道后,上市公司需在第一时间对相关事件进行回应,主动进行澄清说明,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公司形象造成进一步伤害。相关研究表明,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环境下,上市公司需在24时内对媒体舆论进行回应,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留给上市公司的黄金时间只有4小时。若上市公司在4小时内不能做出有效应对,则上市公司往往会陷入被动状态,无法避免事态发酵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上市公司在媒体负面舆论以后要采取正面应对的积极态度,不回避、不躲闪,及时权威说明,主动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二)注重发挥主流媒体作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越来越全面、客观、深入,媒体与上市公司的互动也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在不断应对媒体负面舆论的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平台的时代,媒体数量呈爆炸性增长,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因此,上市公司要特别重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联系。在重大事件发生或重大公告之时,上市公司应在第一时间告知主流媒体,并就相关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进行澄清,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在媒体报道之后,上市公司还要及时做好舆情的搜集研判工作,针对媒体报道中有失客观的问题主动澄清说明,避免媒体舆论朝着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博客等一批新媒体大量涌现。新媒体由于其方便、快捷的因素,其事件传播速度相较传统媒体大为增强。一个话题经过新媒体的传播,会迅速发酵,在极短时间内就要衍变成网络热点甚至社会热点。在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上市公司也要注意到新媒体由于人人可以成为舆论者的缘故,针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扭曲,给上市公司形象带来损害。因此,上市公司要对新媒体领域引起重视,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上市公司要特别注重发挥知名博主、版主等“网络大V”的作用,与他们加强沟通,在网络舆论危机来临之时,通过网络主流渠道积极主动与网民沟通,化解误会,消除分歧,阐明立场,注重引导新媒体舆论向着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因网络偏激、隔阂等不良情绪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
关键词:网络问政;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但是,在网络问政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1、“数字鸿沟”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信息与使用网络上有着较大差异。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在年龄结构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在学历结构上,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在职业机构上,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1%。由此可见,“数字鸿沟”的存在,表明网络民意并不具有普遍性,许多公民不会正确使用互联网,更不会通过网络问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不强
目前,政府、官员网站、微博、微信等问政途径,为网络问政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思想不到位、抵触心理等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单位或官员开通网站、微博等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在日程工作中并没有真正的使用,网民提供建言献策的时效性不足;一部分单位或官员对网络问政存在抵触情绪:主观上消极、推诿,问政平台虽然构建,实际上成为了“装点门面”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些问政平台人为设置障碍,害怕民众提一些尖锐问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不能与时俱进。有些官员甚至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给自身利益造成威胁,影响自身生活、工作,前途,因此漠视网民留言,对网络问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
3、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不够 网络问政有政府门户网站、QQ、微信、博客、微博、论坛、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但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公民对这些问政途径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等各方面不清楚,不熟悉,导致一些公民虽有建言献策的想法、有不满的情绪,但是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会使公民感觉无奈,无所适从。
4、网络问政制度规范不够健全
网络反映民意是一种网络问政新渠道, 但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已有的关于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与互联网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也没有考评机制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规范,比如说对网民的满意度,对网民的建言献策,政府应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反馈。在网络问政中,对于有些素质较低的网民在制度上没有明确加以制约,以至于有些网民在网上散布谣言、传播低俗文化,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并给政府管理者带来工作的纷扰等。制度规范的缺陷无疑给一些别有用心和素质低下的人提高了便利,从而放大了民众对政府的质疑,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5、缺乏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是一套保证网络问政工作长期、正常运行并能够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但目前,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流于形式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容易导致党委和政府、官员、公民缺少网络问政积极性的可能性。
二、解决网络问政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网络普及率和网络问政的实效性,消除数字鸿沟
一是国家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西部山区、偏远地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的财力、物力、技术的支持和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提高网络覆盖率。二是、加大对公民的网络知识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网络运用能力,能够通过熟练的网络知识进行网络问政,反映民意,为政府、官员建言献策,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解决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三是应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完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问政平台,为网民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渠道。
(二)增强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意识
“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是网络问政积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热情、有效的回应,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①政府官员要增强网络意识,重视网络民意,把群众的需要、呼声、利益、满意放在首位。要增强网络意识,首先,通过一些网络问政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等形式,普及网络知识及网络问政知识,增强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政府官员要身先士卒,做网络问政的先行者,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最后,加强政府官员与公民的沟通交流工作,积极对待网民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与网民双向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真心实意的为民办事。
(三)加强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
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位公民知晓QQ、微信、博客、微博等网络问政途径,但怎么让公民知晓并能正确使用这些途径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政府通过红头文件形式自上而下进行布置安排;其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途径进行宣传;再次,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利用开村委会、印发宣传页等方式进行宣传;第四,通过政府派出的有专业人才组成的宣讲团进行下乡宣传;最后,通过联通、移动或电信网络平台,以短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民网络问政的积极性,让公民了解网络问政、熟悉网络问政、参与网络问政。
(四)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
网络问政方式的健康发展,稳步运行,离不开完备的制度机制。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健全网络问政制度,首先,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民意回应制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30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 为此,应完善网络信息回应机制,以提高网络问政的权威性。二是建立网民建言献策的奖惩制度。对不负责任的提供虚假信息和不正当言论的网民给予一定的惩罚,对提供真实信息且有利于政府网络问政的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此提供网络问政的真实性。第三,对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情况进行考核,建立网络问政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激发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的主动作为,积极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对于网络问政懈怠,不利于实际问题解决且造成不良影响的官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网络问政考核制度,调动政府官员网络问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建立网络问政舆论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确保网络问政方向的正确性。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对地方政府、官民进行直接监督;以及新闻媒体、政府之间、官员本身等的自我监管。
(五)建立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对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及对于政府科学决策都起到很大的促进左右,因此,网络问政不是一个“面子工程”,也不是一个装饰门面的摆设,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建立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以促进网络问政的良性、健康、稳步发展。首先,健全网络问政的组织形式,引导网民有序参与。网民有序的参与是确保网络问政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这样可以避免因信息的虚假造成的网络问政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网络问政的效率。其次,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和完善“日常”和“突发”两种网络舆情状态下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及信息反馈制度。再次,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常态化,设置专职新闻发言人,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明确其岗位职责,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服务意识。最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素养,并把此做为对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一项。要建立一批政府网络队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及时收集网络信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网民反映民情的好平台。
[注释]
①侯兆晓.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07).
[参考文献]
[1]侯兆晓.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07).
[2]于妍. 完善网络问政的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4).
(一)、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政府关于信息公开工作的总体情况。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主动公开信息数:117条。主动公开信息分类:2014年,通过政府网站公开信息117条,概况信息:1条,法规文件:7条,发展规划:6条,工作动态98条,人事信息:3条,财经信息:1条,年度报告:1条。
(二)、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公共监管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情况。
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及时公布了我局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逐步建立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行政审批流程图,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信息公开,及时公开取消、下放、转移的行政审批项目和承接上级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办理信息公开,及时将受理机构、实施依据、审批条件、办结时限以及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目录、申请书示范文本、监督渠道等信息一次性全部公开,加强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公开;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面向社会公开我局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细化公开内容。推行审计结果信息公开。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公开,落实采购预算公开制度,招标和非招标项目的采购预算均在招标(采购)公告中予以公开。做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公开,主动公开医疗机构概况、医疗机构环境、医疗服务信息、特殊服务告知、服务价格及收费等情况。做好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工作,及时澄清社会上流传的不真实信息。推进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公开,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对处置、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信息公开,逐步提高安全生事故调查处理信息公开,高效快捷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风险信息。
(三)、政策措施和热点舆情解读回应情况。
加强信息解读力度,对一些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或专业性比较强的重要信息,及时做好解读工作,让群众更好地知晓、理解相关政策和举措。其中,重点做了登革热疫情和埃博拉病毒预防措施的宣传,并为报考市2014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考生提供咨询服务。
(四)、依申请公开工作情况。
2014年我局没有收到要求公开卫生信息的申请。
(五)、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情况。
我局是通过政府网站对外信息,指定一名办公室人员负责信息公开工作。在制度建设上我局制定了《卫生局卫生信息公开考核方案》和《卫生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制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卫生信息报送人员少,办公条件不够完善;二是网络利用不充分,公众了解卫生信息主要还是通过宣传资料、电话、口头等方式进行咨询。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网络文化产品 育人功能 实现路径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基本支撑的,它是在信息管理的情况下对相关的文化及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说到底,网络文化就是各种带有文化的集合体[1]。网络文化的依附点在于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产品是网络中各种产品的集合,对当前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育人方面,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社会特殊的信息及资源获取方式下,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2]。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的重要性
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看,其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是占领思想阵地的基本要求。
网络作为当前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整个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从当前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具有群体传播和社会动员的基本特性。在这里,信息可能被过多解读,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发挥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占领思想阵地,用正确的、先进的、积极的思想对现在的形式进行分析,以确保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1.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是保证学习研究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生动性、交互性、快捷性和便利性,它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构成看,当前网络文化产品主要包括视频、电子书、微博、微信等,既能满足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然而,从当前网络文化产品的实际特点看,网络文化产品具有不可控性。网络文化产品在实现育人功能的时候必须保证这些产品是积极、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1.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是迈向新台阶的需要。
网络文化产品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整个社会中承载着文化传递的功能。然而,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品的发展实际和应用特点看,目前虽然我国的网络建设水平、数量等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微博、微信、支付宝、各种视频等软件迅速发展。但是从深层看,目前网络在网站的内容、设计、网站功能开发及技术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一些思想教育类网站,因为缺乏吸引力及感染力,很难吸引人群,尤其是青年的目光,所以最终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完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网站和网络文化产品,以此实现网络文化育人的基本目标。
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网络文化产品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必须将其放在网络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对于社会大众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所以,如何削弱消极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实现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显得非常重要。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路径的选择必须从以下几点考虑:
2.1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及应用环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网络文化产品作为社会产品的一种,它的基本功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从内容看,网络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承担着科学、知识及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建设网络及开发网络文化产品的时候,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网络文化产品中,将思想意识放在产品开发的首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影响网络文化产品,从而增强整个网络文化产品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道德、技术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2.2要进一步搭建出安全、可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平台。
当前社会,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网络文化产品要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人,保证其实现预期教育人、培育人的基本目耍就必须对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和传播的媒介――网站进行设计,不断在功能方面对现有的网络文化产品进行完善,创造出更吸引人的网络文化产品。从网络文化产品的实际现状看,目前很多网站,尤其是专门针对育人的网站,其在设计和功能开发及技术保障等多个环节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具体化表现就在于网站的吸引力不足[3],很难感染使用者,因此,在育人方面很难实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在网络平台建设中改变形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这些网络文化产品,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确保网络文化产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应该进一步细化网络实名制,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大众提高网络自律意识,促使他们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除此以外,在网络的使用中还应该对其优势及特色进行整合,打造出专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建设和宣传的网站,以此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效果。
2.3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目前网站开发公司的网络文化设计人员普遍缺乏产品育人的意识,虽然近些年在网站开发企业领导的带领下,相关人员开始逐渐重视在网络文化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中将育人功能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4],但是与大众的实际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网站开发设计人员的知识累积和工作能力主要集中在一般性的网络产品中,在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知识累积和能力方面并不能与当前社会的要求相匹配,这些都阻碍了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的实现。基于此,网站开发企业在下一步工作中必须提高网站开发设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网络产品文化功能意识和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首先要在全网站开发企业建立一种产品文化的氛围,树立全员产品文化育人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产品在整个社会育人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将这种意识广泛深入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中,才能为网站开发企业设计出符合大众需要的网络文化产品打下坚实的思想保证。
同时,针对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公司管理能力较弱的现状,网站开发企业一方面可以从这些人员中选择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员工到相关的培训机构学习或者高校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网站开发企业要充分利用员工的业余时间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对那些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物质等形式的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
2.4充分调动网络文化建设骨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与一般的网络产品不同,网络文化产品由于其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部分开发的人员薪酬待遇与其他网络产品差距较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英雄联盟游戏的网络开发和维护者的薪酬福利是60个月的月薪,工资待遇一年可以达到60万以上。而从事网络文化产品设计开发及维护的人员,他们的待遇一年仅有十万左右,有些甚至只有六七万,工资待遇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社会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通过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加入到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另一方面,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部分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以此达到充分调动网络文化建设骨干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5不断完善现有的制度,建立起网络文化产品育人的长效机制。
网络文化产品实现育人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在于制度的完善,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网络文化产品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在专题网站的建立上建立备案制度,在信息的时候建立审查制度,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建立监管制度,在突发舆情处理方面建立备案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分级管理、按块管理”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和科学管理作为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思想教育、技术、职业道德规范等多种手段,将教育与自律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种依法监管、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担负着育人的基本功能,在整个社会l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这类文化产品的育人路径进行优化,以实现教人、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勇,王慧,李续婷.从学生新媒体现状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4):112-114.
[2]罗昌勤.高校网络文化的选择与服务育人的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9):37-38.
[3]许宪国.高校校报“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5(2):99-104.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 网络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01-03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通常是指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和宽带技术的逐渐成熟,而出现的数量繁多的新媒介,主要有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等。新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课题组以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研究案例,以烟台大学师生为调查主体,通过抽样调查的手段,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利用科学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并以此分析结果为依据得出烟台大学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状况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这些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其它高校新媒体的利用状况,以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大学生中运用的普遍程度为背景,针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现状
(一)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用途和目的
当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深受具有“新思想、新思维”大学生的青睐。在调查分析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时,我们发现近半数大学生将新媒体作为与人交流的主要平台,30%的学生用于娱乐休闲,21%的学生用于获取资讯或者学习。具体数据如下图: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上网学习、获取资讯及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利。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看法
新媒体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调查如何看待新媒体今后发展趋势中,4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辅助工具;有2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新媒体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具体情况如下:
总之,新媒体传播信息便捷,教育者利用它可以将最具有个性化的、最前沿的信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发生变化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北京理工大学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交往虚拟化、信息无障碍化、信息面的宽广化、快捷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各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他们的观念呈现多元化,生活方式时尚化,理想信念飘渺化,为人处世务实化,道德观念淡化;他们追求个性,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主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意志。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者要正视新媒体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所引起的变化,对大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
(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出现新变化
高校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宣传栏、宣传板是其主要宣传阵地。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信息面更加宽泛。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网络宣传阵地,使其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有利补充。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教育者占有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掌握着大量的前沿信息,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育状态。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教育者享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借助新媒体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这种局面的产生,向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出严峻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展的步伐,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强化阵地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从调研结果来看,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视新媒体网络宣传的阵地建设,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高校教育者应使用腾讯新浪微博、人人网、学院网等新媒体手段,建立新媒体宣传阵地,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教育者要在大学生网络集中的地方,要有自己的身影,要发出声音,要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引领大学生思想,传播正能量。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浏览自己学校的网站。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网站内容单一呆板,教学气息太重、信息量不够、更新速度慢,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密切。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选择应集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要尽量使网站的运行能做到快捷、海量和互动,尽量使之能贴近校园,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佳等特点,设法提升校园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新媒体的能力。教育者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通讯和交流手段,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例如:烟台大学和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手机移动平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手机短信的互动的交流方式,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烟台大学90%以上的学生,在人人网上发表状态,抒发感情,网络平台成了大学生表达心声的重要平台。因此,广大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建设起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也应关注网上的信息和言论,及时进行评论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注意在网络集中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相关舆情的调研;同时,运用新兴的传播媒介,有效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此外,教育者还应紧跟潮流,了解新媒体别用网络上学生所喜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及时地填充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式,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课后运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建议教师加强课后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力度,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育者增强运用媒体的能力,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建立高校网络监管制度,合理、规范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现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辟广阔发展前景,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因此,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势在必行。
(一)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内容、价值、影响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共享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学习和休闲娱乐及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但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大学生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监管应运而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发展存在问题上,有32%的学生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进程中法律法规不太完善;29%的学生认为管理缺乏协调统一;有26%的学生认为网络拥塞与信息庞杂。同时,有62%的学生认为网络监管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监管是社会民主的体现,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网络监管,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在网上参加虚假应聘、被骗取钱财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又能曝光不良现象,改善社会风气。同时,大学生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使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
(二)构建高校网络监管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监管方面,大学生们提出了建议,有53.3%的学生认为可以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25%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网络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同时,应加大网络监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们自觉遵守网络监管制度,正确使用新媒体;呼吁社会大众加强网络使用的道德心,倡导健康使用新媒体,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开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媒体特征和文化的特点,有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究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内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高校要充分发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弊端,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减少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本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编制,特向社会公开__市工商行政管理局__区分局20__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全文由工作开展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六个部分组成。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__年1月1日起,至20__年12月31日止。
一、 工作开展情况
20__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区和市工商局的中心工作,以“公开、透明、规范、廉洁、高效”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最基本要求,健全机制,拓宽渠道,着力构建程序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政务公开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全局整体工作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和各工商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各单位的职能职责,各单位分别指定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保证了20__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推进,并取得较好成绩。
(二)机制健全。一是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和《政务信息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宣传思想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同时建立健全保密审查、依申请公开、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配套工作制度,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有奖惩;二是规范信息程序。坚持“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上网不,不上网”等原则,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确保不发生失、泄密问题;三是明确工作职责。由办公室负责全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的更新,并由专人跟踪与工商部门有关的网络舆情并及时进行疏导澄清,及时回复网友咨询、更新动态信息以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等工作,方便群众查询、获取信息。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20__年,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96条,其中外网网站公布信息90条,在区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大厅和各工商所注册大厅公布信息21条,利用微博、报纸、电视台信息568条,通过“三风”热线、__阳光政务、阳光__网公开信息13条,利用LED等其他形式公开4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情况
1.机构职能。内容包括内设机构及职能职责、领导分工等;
2.规范性文件。内容包括企业登记注册、微型企业发展、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合同监督管理、广告监督管理等;
3.办事指南。内容包括内资企业登记、外资企业登记、微型企业登记、广告登记、企业年度检验、食品流通许可、消费者申(投)诉流程等;
4.公示公告。内容包括__区内的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名单、消费维权信息、注吊销企业名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统计信息、行政性收费、公务员考录等等;
5.工作动态和其他应主动公开的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__年,我局受理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数量为1条,按《条例》规定的时限和要求向申请人进行了部分公开。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局尚未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实施收费。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情况
20__年,我局受理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申请1件,复议结果为维持具体行政行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20__年,我局在政府信息公开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细则和政策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三是对依申请公开申请范围的界定和信息公开的范围把握有待进一步探索;四是主动公开中的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公开数量不够。
关键词:城管 群体性 新媒体 公关路径 去污名化
中D分类号:D631.41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公共关系指的是“在组织与其所依赖的多样化公众之间识别、建立和保持双向互惠关系的管理功能[1]”。 通过对以往案例的分析,成功的公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展开的,媒体则从该点切入,为公关者们提供了便捷互动的机会。但好的公关就像好的网络传播一样,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和所涉及的人。正在发展变化的传播技术或许会使公众传播“小众化”,但公关人员需要努力保证新媒体技术不会使传播失去人性。因此,面对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公共关系始终要抓住的是“人”“关系”这类核心概念[2]。
2014年5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在北京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显示:城管被群众评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报告中显示的这一结论客观上反映出城管形象的危机。在现今媒介传播下,公众接收城管的信息大部分是负面信息,而这种现象造成了城管污名化。由污名化的形成机制(如图1)[3]可知,城管污名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是城管自身内控性的问题。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在群众看来,都是可以并且应该得到控制的,但是城管及相关部门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广大群众认为城管为此而受到责备并不为过。其次是群众误解不断加深。对于不熟悉事件,人们的判断力更容易受到影响,如有些人对城管并不了解,但就是固执地认为“城管太令人讨厌了”,因为“网上都这么传,大家也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些都使得大家偏于走向更加贬低城管的方向。最后则是媒体舆论推波助澜。在此种背景下,笔者意识到城管的公关活动的重要性,为此希望通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管公关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公关路径的探索。
2.新兴媒体环境下城管的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海奉贤区城管中队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较为详尽的一手资料,为分析城管的公关情况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后续的对策建议提供参考借鉴。 在实际访谈过程中由于发现总局与基层执法相对人接触较少,为此又选取了两个分队作为访谈对象,了解基层城管的基本情况。为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选取了相对人作为访谈对象,弥补访谈对象的单一性问题。此次研究我们主要采取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访谈提纲分成了“概况询问”“冲突现状”和“对策探讨”三部分 。同时通过对城管局官网的新闻中心,基层动态信息更新时间和阅读量进行简单分析,对信息公开栏目中内容的产生日期和日期进行观察,发现了问题。
我国政府公关理论起步晚,利用新媒体的公关还不成熟。在我国古代,虽然政府公共关系的思想有所体现,但是我国近代的公共关系理论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重视和研究的。另外,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新媒体技术也起步较晚,多是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某些政府官员对新媒体公关的认识不足,新媒体技术还不甚娴熟,所以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公关还是主流,新媒体公关还是一个新现象,普及不够[4]。城管公共关系包括:基本工作层面的业务协作关系、危机处理关系、不同层面信息关系等[5]。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城管在公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主体缺失,缺乏公关专业部门和人才
我国公务员公共关系的培训除原有的以外,针对新媒体政府公关的课程培训并不多,城管队伍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共关系体系来系统化的参与管理。如在南桥城管总局访谈时,是人事科的负责人来接受我们的访谈,而不是公关部的负责人。公关工作变成了部门、人事部门等部门的工作,可见在具体的城管部门中缺乏公共关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履行这项工作。从表一,亦可以看出城管局信息公开更新率较低,缺乏专人管理。从理论上来看,城管公共关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它的运行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去承担,但是在目前的城管组织体系中这方面是一个空白。它产生的结果是,即使开展了一些公共关系工作,也是松散的、肤浅的,难于取得应有的效果。
正常情况下,城管公关的主体是在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 而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行政执法局中每位工作人员都是自己的“形象代表”,其工作行为都在媒体和公众的监管下[6]。 可是公关主体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一方面,城管队员在执法工作中忽视了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首次进行调研的时候,办公室负责人员的冷淡态度反映了城管人员的公关意识的淡薄。总局对问题推诿的理由之一是办公机构不了解具体执法情况。当公众碰到此类工作人员时,就会将其此般不负责的态度放上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城管缺乏对普通队员的公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认为建设城管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事、领导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缺乏必要的形象意识,很少将自己的执法行为与公共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其行为举止容易让群众产生抗拒的心理。
2.2客体缺失,公众参与度不高
城管公关的客体是广大社会公民。关心城管新闻动态等政务信息,与城管进行互动提问,进行沟通的公民称之为网络公民,与网民不同。在中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网站的用户率不断的增多,城管逐步建立起每个总局和分队的微信公众号,网站等。通过观察奉贤区南桥总局的微博,奉贤城管总局的微博关注量仅有33位,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也仅有600 ?700人。中国2016年网民数量已达6.88亿人,在网上浏览网页、聊天、发帖的网民很多,年龄,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多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交,娱乐活动,或对网络人们事件进行围观评论等,而真正关心政务,发现问题与政府及时沟通,解决问题的网络公民所占比例较小。
2.3实体缺失,新媒体资源无法落到实处
与传统的公关活动相比,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关是多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取不同的形式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与公众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努力争取达成共识,获取公众支持。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民意调查问卷等方式。通过访谈和其网站信息,笔者了解到奉贤区城管的公关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举办团员青年知识竞赛,奉浦宣传,绿色护考,全员培训队列训练,“关爱环卫工人替班一小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等,为提升自己的形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城管改善公关形象的同时也帮助城管收集了民声民意,为城管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将这些方式发挥其效用最大化,落到实处还存在问题。在后期访谈个体商户的时候,一家商户谈及城管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其实有的时候很担心城管,说来抢东西就来抢东西。”从这一点看,城管单方面的描述并不准确,民意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同时笔者也了解到,以该个体户为代表的群体并不知晓城管举办的宣传活动,认为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从这一点上看,城管在各种新媒体资源上的活动是为了树立自我良好形象而开展的,还是真正基于民众的需要开展的?这些活动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普及民众呢?这些都值得商榷。
同时,上文中提到的新媒体公关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实际的公关工作中,城管的政务工作多以微信为主。微信虽说营造了官民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利用社交工具宣传自己的活动,塑造了城管形象,但是微信在公关中的运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奉贤城管、城管海湾旅游区中队此类公众号,虽定期城管动态信息,但是实际上该公众号的设计架构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可能因惧怕网民的负面评价和信息会对其组织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并没有开通评论功能,同时也没有“联系我们”等的功能栏,阻断了微信双向沟通的作用7。可见城管宣传的内容多是对自身组织的宣传,很少有涉及实际服务方面的内容。
2.4制度缺失,城管公关行为规范尚不健全
现今城管污名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是新媒体自身的弊端,一方面,媒体为提高点击率,故意放大城管的负面新闻,对新闻进行炒作和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在进行城管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不进行实证调查,多采用跟风报道的模式,造成以讹传讹的传播效应。在新媒体时代下,传媒作为一种无形的公权力,其报道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扭曲事实,片面报道城管负面报道时,会使城管因个别事件而被社会舆论全盘否定,以至人们对城管形成不良印象并使之不嗟
到固化[8]。
城管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变迁,不断完善更新组织的公关信息,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依托信息媒体上。但是在新闻传媒的舆论宣传作用影响度较大的背景下,城管为应对传媒和信息化挑战,在公关方面的行为会出现缺乏规范性的可能。同时笔者通过观察城管局的信息发现信息产生时间和时间的不对称,信息的顺序杂乱无章。在此种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城管公关行为的可信度应受到规范。2010 年 3 月16 日出台的 《网络公关服务规范》( 指导意见 )是我国针对网络公关的首份行业标准文件,而有真正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要想更好的规范网络公关行为,必须利用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单纯的依托城管内部的精神理念是不够的。
3.新兴媒体环境下提升城管公关的策略
城管公共关系从形式上可分为:有形公共关系和无形公共关系。无形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关主体的主动性上。城管工作人员应该有维护城管形象,推进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理念,及即主动观察,主动创造。有形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各种交流平台、沟通渠道,是通过一系列载体反映出来,包括:会商机制、研讨论坛、舆论媒体、志愿活动、宣传讲坛等。基于两种公共关系的分类,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新媒体环境下主体转变
行政执法局执法的软环境包括其自身管理体制及公众对城管的认知层度。
某中队长谈到:“人手不够,没有加班费,并且有些队员被相对人责骂打伤。此外城管会有突击检查,常规巡查”,在这种工作时间密集,工作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可知城管执法是较辛苦的,因此正确排解城管工作人员的压力,凝聚城管内部的凝聚力是极其重要的。为此,领导阶层的城管工作人员除了应关注解决民生实际困难外,还应当关注内部工作人员的生活情况,建立一套有实效、有新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保持队员的工作热情,维护队员的权利。
工作人员也应认识到城管公共关系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其一言一行代表着城管这个组织,需要全员努力。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主体性工作是由专业人员负责,但是主体性工作以外的旁枝细节则需要每一个城管人员来完成。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城管队伍中公共关系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较少,对公共关系的运作和操作并不熟悉,因此公关活动的效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基于此,所以对城管工作人员媒介素养的教育必不可少,应当纳入到日常的培训学习中。通过学习系统的公关知识,了解公共关系的内涵,使工作人员熟悉新媒体的各自特征,作用,规律,从而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开展城管的公共关系活动,提高公关服务质量,提高对公关客体的认知。与此同时,城管人员应摈弃“官本位”的执政思想,真正做广大人民的公仆。为提高公众对城管的认知度,城管应当开展多种活动,利用微博,官网,微信等媒介和民众进行互动交流,公开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让公众了解城管,得到公众的理解,而不是在探讨相关事件时一味地偏袒公众所认为的弱势群体[9]。
3.2新媒体环境下主体宣传,增加客体参与度
3.2.1实地宣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禁”和“堵”的方法,应当在进行城市管理的时候充分考虑和满足执法相对人的生存需求,完善“疏导”和“服务”两个环节。首先,城管可与社区、村委会等联系,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商业经营场所,并将该场所纳入统一的规范管中。在这方面,城管工作人员可以借鉴依法管理与人的法国模式以及牌照管理与审监合一的香港模式[10]。
另一方面,如现今城管部门所做的,帮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解决生计问题。通过采取实质性的工作措施,改善城管污名化现象,也通过其自身的行动为城管的形象做了良好的宣传。
通过访谈发现,城管与群众联系的枢纽是村委会,而城管与广大群众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为此,即使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管除将现实与技术相结合外,社区走访依然是城管公关活动的主要路径。在公共关系建设中,应把公众需求作为思维起点,在各地区总局的领导下,各个城管中队应进行社区走访活动,除关心群众,送爱心送温暖,还应当与群众进行直接沟通有关城管的建设问题,了解社区居民的想法,利用新媒体技术切实建立符合人民群众的沟通平台和交流渠道。
3.2.2媒体宣传
城管中队谈论最多的就是执法的外部环境问题,通过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需要的问题,来改变执法的外部环境,是访谈中城管所提及城管能够做的事情。在城管实际工作中,研讨会等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在城管公共关系建设除了要关注其执法过程中的合法性,正当性,活动的多样性外,还要关注虚拟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性。城管应先做好传统宣传。
城管可以通过内部刊物、网站,电视等外部媒体宣传城管,增加群众认知度,获取群众支持。其次积极做好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交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将城管正面形象带至社会各阶层,深入推进城管执法进校园、进社区和进企业。争取社会舆论对城管工作的支持。城管可以⒏骼嗌缁嶙橹变成自己的宣传窗口,如村委会等。
同时可以将城管的宣传纳入政府的宣传平台中。通过浏览政府的网站,笔者并没有看出政府网站有关于城管的报道。而在社会主流媒体中对城管的正面报道是比较少的,原因之一可能因为其依旧独立于政府宣传之外。虽然城管在这方面没有主动权,但应在内部做好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在外部做好信息,使得城管的宣传资源内外联动,有利于它的公共关系的建设。
3.2.3创新宣传
北京城管的宣传活动是由市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实行的。上海与北京同属直辖市,人口密集,为此笔者试想借鉴北京市的方法,在上海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对城管的执法活动进行宣传,协助城管队员宣传城市的管理法规,与城管一同参与惠民服务。最重要的活动还是协助城管进行日常巡查劝导。志愿者通过对本社区进行巡查检查,劝导违法行为。既避免了城管与相对人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可以对其周边民众进行良好的宣传,使志愿者成为城管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11]
同时,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为此可以借鉴北京市智慧城管的经验。北京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搭建了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架构,初步实现面向行动的立体化、点对点、扁平化指挥。在城管进行传统媒介宣传的同时,加入科技元素,强化执法能力和素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上海市城管可通过整合热线电话、网站投诉、微博等系统,推出“我爱上海”城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电子地图的点图举报、咨询、建议、挑错等服务,市民城管通、城管政务维基、便民菜市查询等系列服务,使市民方便地参与城市管理、监督执法作为、为城管执法建言献策,使公众感觉到城管职能的扩展及在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对城管形象的宣传与维护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3新媒体时代下主体建设
3.3.1健全舆论责任机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新媒体的迅速扩张已成为新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新媒体将话语权赋予每个公民,拓宽了信源和信道,动摇了传统传播模式中媒介与城管的中控地位,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媒体特性,这使得城管更难以隐藏其内部活动和外部要求的差异与矛盾,日益增加的透明度提出了一致性和可信性的问题。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为主流媒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主流媒体为自身的利益取向,会扩大缘由,最终产生影响大众的网络舆情。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是极其容易纵的,受到情感与声望的强烈影响,渴望追随和服从权威。网络舆情易被左右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机制。[12]因此城管要应关注新媒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城管面对网络舆情,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公关建设。
首先是对公共话语进行舆论引导。公共话语往往不是主流媒体的官方话语,也不是以私人言论为主导的民间话语,而是来自具有第三方立场、具有社会协调功能的公共话语,它既去除了国家话语的阶级性,也摒弃了私人话语的私利性,但是集成了诸多私人话语的共同点。其次,相比传统媒体以政府和媒介为中心,媒介充当政府“喉舌”的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难度更大,效果却更显著。政府部门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交流的平台,建设好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主流媒体表达鲜明立场,对公众的舆论起引导作用。最后,面对新闻媒体的不当竞争使城管议题凸显的局面,[13]城管应考虑在公众发表言论时实行实名制,让每位发言的公众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应当提请人大健全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公众媒体进行评论,为城管进行网络公关提供法律标准,规范公共关系中主客体的行为。
3.3.2建立完善的网络公关管理机构
对于政府网络公关而言,建立一个专业的公关管理机构是提高其公关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关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政府内部和外部公众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网络新闻,负责信息咨询和媒体问询。我认为这个公关管理机构包括三个专业化的分机构。第一,负责总体的协调指挥机构,在公共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途径统筹安排,系统指挥,做出整体策划。第二,建立信息监测机构,捕捉、收集、分析处理相关网络信息,科学地进行网络监测。第三,对网络舆论的反馈机构,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维、思辨的反应能力来回应网络舆论,做出正面的、主动的反馈,以此不断提高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14]
3.4新媒体环境下主体危机公关处理
网络的兴起使社会日常事件被传播至网络上,通过互动结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公众意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之成为网络群体事情。如果对网络和城管污名化的现象一味沉默,不做出回应,此种态度会让公众认为城管自身已经默认这些事件,从而导致民众满意度的降低,对城管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由于互联网高效性,往往突发案件的受关注度最高,如果城管对于媒体报道的暴力执法等事件不予回应,很容易破坏自身的形象。
3.4.1积极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一个组织处于公共关系危机中时,它会受到公众很高的关注.同时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的机会。[15]因此城管可通过有效手段对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降低,有效手段的实施需利用媒体的特点。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和行政人员及时回应很重要,正确的媒介运用对回应的效果很明显。所以在事态发展初期,应该第一时间应当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城管的官方网站、微博或者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细说明,不能有所隐瞒,让公众知晓工作,善于把社会群体的关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着重危机事件处理和相关信息的管理。城管应主动对外信息,努力杜绝城管以往的失语状态,主动发声。此种坦诚向民众公布的行为比沉默回避更有效果。
3.4.2运用新媒体与公众进行长期沟通
第二A段中,城管应发挥媒介的传播沟通作用,对城管应积极配合各方提问及调查,及时与公众媒体进行真诚沟通与交流互动,主动承担事件中城管应该负有的所有责任,定时事态进展信息,控制事态发展,即使事件还没有定论,也要坦诚相告,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猜疑[16]。最后在危机事态结束之后,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善后措施。城管作为公关主体应根据受损内容,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通过及时对社会和公众的信息结果公布,挽回组织形象,改变公众对城管的不良印象。
4.结束语
城管形象作为城管执法队伍给公众的直观印象、公众对城管执法行为的整体评价及社会的映像,在新媒体环境中不断发展其公共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媒体自身的不足亦会成为阻碍城管公共关系建设的障碍。城管形象的好坏与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密切相关,因此,伴随着媒介格局的发展,对新媒体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构建良好的城管形象和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今后城管公共关系的构建更应该着眼于时代背景的变迁,积极将传统方法与技术相结合,顺应高度发展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创新建设公共关系的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构建和谐城管执法体系,提升城管和政府的公关形象,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美)格伦・布鲁姆(Glen M.Broom)等著;明安香译. 有效的公共关系[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05.
[2] 秦冬雪.反思网络媒体交互性对公共关系的影响[J].商情,2016(34).
[3] 谢和平,田晓红.城管污名化的形成机制与去污名化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理论导刊,2013(7).
[4] 张芳.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J].科学与财富,2015(8):276.
[5] [9] 李健.谈城管公共关系的建设[J].城建监察,2012(7):50- 53.
[6] [7] 王向阳.新兴媒体环境下的政府网络公关研究[J].理论建设,2014(2):23- 26.
[8]郑伟.城管形象危机成因透视及其应对[J].学理论,2014(30):25- 26.
[10] 汤天甜,李杰.传播偏向、群体极化与风险放大――城管污名化的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22- 29.
[11] 唐钧,杨秀文.创新公共关系 营造共同治理格局――基于北京城管的观察[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11):10- 12.
[12] 张雨菡.新媒体发展对政府公共关系影响探究[J].改革与开放, 2015(7):75- 76.
[13] 陈奎莲.“城管”形象的媒介建构――以《羊城晚报》“城管”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5(10):123-124.
[14] 戴会.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公关能力研究[J].山东青年,2016(5).
[15] 陈吉永.加强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提升城管形象的必然要求[J].城建监察,2014(10):14- 16.
[16] 杨黎.城管形象污名化成因分析与重建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284.
[17]社科院蓝皮书作者:官员形象危机研究共选取7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EB/OL].http:/// politics/2014- 05/28/c_126559008. htm,2014- 05- 2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认真履行食品药品安全职责,继续深化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治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持续提升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切实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广泛监督”的监管机制,不断开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新局面,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二、重点任务
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的关键之年。同时,市政府把“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纳入了今年十项民生工程之一。各级各部门要以开展“两创”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这一主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创建工作和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全面加强药品安全工作,积极创建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是关注、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体现,也是市政府确定的今年工作重点。各镇(街道)、有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按照职能要求和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对照《考核验收细则》,理解掌握创建标准,充分把握创建时间,强化督导调度检查,把创建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力争如期创建成功。
1、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今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加到了520种,省里还要新增部分基本药物品种。要继续推进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全覆盖抽检和全过程监管,及时做好国家和地方新增基本药物品种电子监管工作;重点加大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中标价格明显偏低的品种要实施重点监管;做好使用环节基本药物质量监管,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所的监督检查,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2、突出重点环节药品监管。突出“两高一低”(高风险产品、高风险企业和低信用企业)监管。加快新版GMP实施,力争年内1家在产无菌药品企业(车间)和50%的其他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加强对注射剂产品以及药用辅料、药包材、中药材、中药饮片、特殊药品、药品委托生产(检验)、广告药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的日常监管;严格抗菌药和含麻制剂等特殊药品监管,杜绝滥用,防止流弊;做好药品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和新版GSP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开展药品经营企业GSP跟踪检查,推进药品经营行业转型升级;开展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规范化管理“回头看”活动,探索建立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提升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我市药品监管的重点企业、重点品种、重点环节不出质量安全问题。
3、抓好医疗器械监管。加强对体外诊断试剂、角膜塑形镜、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类医疗器械等高风险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监管产品注册、生产许可两证不全的企业和生产过度同质化竞争产品的企业;健全完善监管信用体系,将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三级以上医疗机构纳入医疗器械信用体系,年底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等级;推行建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继续深化高风险医疗器械远程动态监控工作;确保我市医疗器械质量安全。
4、扎实做好药品抽验和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按照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药品抽验计划和安排,认真完成下达的监督性抽验计划任务,重点做好基本药物的抽样检验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和卫生部门要通力协作,主动衔接,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加强药物滥用监管,及时药物预警信息,推动临床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5、继续开展药品专项整治。以解决影响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继续开展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企业非法接受委托加工或直接参与制假售假以及进货渠道不清、来源非法、挂靠经营、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利用互联网收售假药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中药材、中药饮片掺杂掺假、染色、增重等非法案件;严厉查处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流弊事件;加强对医疗机构特别是整形美容医疗机构使用无证、包装标识不规范产品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发挥好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探索联合打假的长效机制;开展“打假保优促健康”行动,探索政企联合打假有效模式;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做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隙衔接。
(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治行动,着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食品安全是公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涉及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商务、畜牧等相关部门和环节。对食品安全诸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必须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专项整治,努力加以解决。
1、开展农产品源头专项治理行动。加强重点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全面实施良好农业规范。严格控制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年内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率提高到6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比率提高到35%以上。
2、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行动。以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兽药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切实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和规模化养殖场监管覆盖率达到省有关要求。加大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力度,严把定点屠宰准入关,坚决取缔私屠滥宰“黑窝点”,生猪定点屠宰覆盖率达到省有关要求。
3、开展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对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加大整治力度,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小作坊监管,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和“黑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开展食品流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以食品供货商为重点,对食品经营、仓储场所实施调查摸排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经营“三无”产品、非法涂改生产日期和更换食品标签等违法行为,规范食品市场流通秩序,依法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制定食品销售摊贩监管办法,落实挂牌经营、实名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规范食品销售摊贩经营行为,全市食品销售摊贩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
5、开展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学校食堂示范创建工作,规范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提高学生饮食安全保障水平。制定小餐饮规范工作意见,强化小餐饮监管和综合整治,小餐饮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创卫区域内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卫生监督部门要落实好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制度,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管理,监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6、开展“小吃街”专项整治行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试点先行、示范引路;部门联合、分步实施;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对“小吃街”进行网格化管理,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站。相关商户必须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食材,并索取购物凭证,从业人员须持健康证上岗,消毒措施落实到位,相关监管部门定期监督检查。全市年内打造2至3条食品安全示范街,规范小吃摊经营质量和卫生标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要求。
7、开展重点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为重点,集中排查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行为,加大整治力度,组织开展清剿“黑窝点”和“黑作坊”攻坚战,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肉类、蔬菜、果品、水产品、食用油、酒类、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农业投入品、食品包装材料等重点实施综合治理。开展茶叶、海鲜和肉类批发市场专项整治,对茶叶市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测,农业、工商、商务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海鲜市场和肉类批发市场监管。
8、开展餐厨废弃物及废弃油脂整治行动。推行餐厨废弃物规范化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餐厨废弃物分类投放、专业收集等机制,推行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一体化运营。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运和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排查非法收运、加工、处置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行为,严厉打击废弃油脂食用化加工行为。建立相关部门协作配合、运转有效的监督执法体系,完善覆盖全市的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管理网络,建设高标准餐厨废弃物终端处置设施,实现集约化处置。
(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体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监管机制体制,是提高食品药品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更是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有效举措。
1、健全监管责任体系。继续落实市、镇(街道)村和相关部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落实到所有基层政府和监管部门。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对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推行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委托执法,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覆盖。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站根据职责要求开展相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社区和行政村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
2、提高检验监测能力。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食品药品监督抽检计划,统筹安排抽检范围、频次和品种,实现计划统一、经费集约、信息共享。强化食品药品快检机制,为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3、强化风险评估预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和舆情监测机制,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分析、研判和舆情通报,及时预警信息,提出对策建议,主动防范,提前介入,及时化解。积极稳妥地应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落实部门之间配合协作及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协同联动平台,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4、提升监管执法水平。加大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配齐配强执法队伍。不断充实食品药品执法装备,加快全市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监管效能。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细化监管责任,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衔接不清、执法不力等问题。
三、工作要求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群众生命安危和健康权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一)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的要求,探索创新监管思路方法,积极主动履行监管职能,认真研究部署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及时分析存在问题隐患,努力破解监管难点问题,确保食品药品各环节安全。特别是今年,要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促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整体再上新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危机;特征;成因;管理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在逐渐增多,对应的媒介技术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媒体环境逐渐被新型的网络技术所取代,新媒体环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给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企业新闻危机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主要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电脑和手机的出现是新媒体环境产生的重要标志。新媒体环境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能够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传播速度也更快,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危机的新特征
1.信息源难以控制
传统的信息媒介使得新闻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群体的手中,如果企业出现危机时可很快查找信息源并进行相关的补救工作。[1]但是在现代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信息传播者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个人,而且传播的速度更快,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找到信息源。另外,原先信息呈现线性传播形式,控制起来较为简单,但是现在则是辐射的网状结构,更是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2.覆盖面更加广泛
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每家每户都有电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新闻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
3.危机负面影响的联动性
心理学认为,负面情绪在群体中具有传播性,而在负面新闻的传播中也有类似的属性,信息接收者会对新闻者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是自然产生的现象。所以在有针对企业的不利新闻进行传播时,会在不同的人之间随之产生一种群体效应,导致人们对企业的敌视值也在不断上升,使企业的危机不断加剧,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危机的成因分析
1.企业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加大了危机处理的难度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人们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形式较为单一,而且类似媒体的更新替换速度较慢,一旦出现负面消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公关活动,从而避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2]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电脑、电视、微博等各种各样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普通民众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企业来说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企业宣传的方式;另一方面,给企业的新闻公关带来了麻烦,如果有针对企业的负面新闻传出,公关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企业信誉进行修复,同时增加了公关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支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2.新媒体环境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新型媒介方式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往往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一个新闻传播的满城皆知,而且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人与人的交流,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出现,人们可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及时传播到网络,与网友共享。当网友对新闻进行传播时,难免会夹杂个人情感在里面。研究表明,这种情感具有暗示性,下一个传播者会受到上一个传播者的影响。所以,如果有损害企业信誉的新闻传出,就会使问题不断扩大,而且企业根本来不及阻止,这就会给企业的新闻危机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3“.把关人”缺失使信息监管力度不够
报纸或期刊在印刷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只有审核通过才能流入市场。但是现在人们交流的门户更加广泛,信息传播也更加随意,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任何人的任何言论都可成为新闻传播的对象,所以人们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不真实或不文明言论的流出,也不会有人阻止。对企业来说,如果有人恶意针对,很难阻止不实言论的流露,即使最后公关成功,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信息方面的监管,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种类较多,而且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所以,企业要强化新闻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维护企业形象。
1.分阶段进行管理
新闻危机有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点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3](1)潜伏阶段。提高对新闻危机的预警能力,洞察企业现状,树立防范意识,从而在危机出现时能冷静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2)突发阶段。及时找出信息源头,冷静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详细的补救计划并做最坏打算。(3)蔓延阶段。全方位地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采取专业的管理机制进行应对。(4)解决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对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及时弥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危险预警体系是危机公关成功的保障,所以企业应利用新环境下的媒体形式建立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加强对危机的管理。(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网络事件进行全面监督,分析网上新闻的发展态势,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将新闻危机消灭在萌芽中。(2)建立专业的企业网络管理团队,对企业网站进行日常的维护,并承担对常用社交网站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不利于企业的言论,及时上报企业高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避免负面新闻较大范围的扩散给企业带来的损失。(3)加强对新闻危机的日常管理,引进优秀的危机处理人员,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在社会舆论出现时,要有引导舆论走向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处理危机。
3.建立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
(1)新闻危机的解决都是依靠人力的结果,所以企业要想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人才并为其配备先进的管理设备。[4]危机管理团队要有媒体维护专员,负责与外部媒体的联系和交流,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建立庞大的朋友圈,不仅与传统媒体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与新媒体人建立联系,从而在企业出现新闻危机时能及时发动各方面势力进行补救。(2)在新媒体中建立企业的宣传人员,主要负责在各大网站、社交平台上对企业进行宣传,让网友对企业有初步的认识并了解企业,建立他们对企业的信任,从而在企业出现危机时能对他们有先入为主的引导,避免盲目跟风现象出现。(3)危机处理团队还要有消费者分析人员,主要负责对舆论的引导,通过分析消费者和网友的心理,抓住时机,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引导舆论走向,防止负面新闻扩大化,为化解危机提供充足的时间。
4.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置机制
危机处置方式不同会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后果。高效的危机处置机制能减小危机对企业的损害,甚至可将其转化到对企业有益的方向。而低效的危机处置方式则会使危机对企业的伤害更大,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1)制定一套科学的危机处理办法,在危机出现时能实行程序化的处理过程,严格按照处理计划执行,提高对新闻危机的处理效率。另外,要严格追查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发现企业确实存在问题,应及时在媒体或官网上向消费者或网友承认错误,对受害的团体或个人给予补偿,或采取其他方式弥补企业的形象。如果发现有人恶意诽谤,故意在网上损坏企业形象,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要求其在网络或其他媒体公开道歉。(2)企业领导应树立危机意识,员工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维护企业形象。加强对危机管理团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避免新闻危机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害。
作者:陈慧杰 龙泓宇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60.
[2]胡俊.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