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经济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

篇1

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

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结论

篇2

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艳荣 单位: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茹.我国乡镇(街道)图书馆统计标准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

[2]王萍.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J].统计研究,2013(03).

篇3

摘要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针对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的快捷 有效传播,实现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应用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中亮,林弓长,赵威.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2]中国集体经济.2008(13).

篇4

关键词:物流发展;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发展路径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增长,对于农产品的品质需求也逐渐增高,我国的农业用地面积较大,但是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水平比较低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不完善,因此农业发展始终在我国行业发展的各个发展领域里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农业发展结构尚不合理我国主要实行的土地分配政策,而这种政策方式虽然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但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农村年轻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降低,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结构与其他家庭户的联系较少,因此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农户之间合作困难,生产规模较小,发展结构尚不合理,从而导致农村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盈利性以及规模性均较差,造成了大量年轻的农业就业者的流失,而农业从业者的老龄化也不易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发展结构的改变,因此,从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角度来说,农业生产发展结构不合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发展农业经济从整体上说还是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规模,有助于拓展农业销路,发展农业经济。

(二)农业技术发展尚不完善随着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农业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和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数占比比较大,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和体制结构使得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比较缓慢。而在现阶段,对于农业相关的新型技术的投入较少,技术水平发展也尚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即还是要归结到农业经济的不景气,而发展技术的停滞又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产业,加大对农业新型应用技术的投入,完善农业经济结构,改善小规模生产的诸多弊端,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业经济。

(三)农业资源分布尚不协调我国的地域发展、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仍旧存在,并且这种不协调程度也较大,因此农业资源分布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相关的农业作业技术的应用、销售路径的选取等方面,在经济较发达的地段可选择性较多,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域来说,可能会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销路不佳的情况,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农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协调以及农产品的滞销问题仍需大力解决,从而改善农业发展问题。

二、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是基础性的条件之一,农业之所以是基础性的产业,除却其生产成本较低、人民需求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之外,同时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十分久远,虽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结构逐渐调整和改革,致力于选择更好的农业种植条件和方式,使得农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都逐渐提高,但是自然条件仍是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就是土地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影响,土地是任何种植产业的基础,也是其所需的重要条件,而土地的可使用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论是由于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化学药物污染等造成的土质条件的破坏造成的种植土地面积的减少还是由于我国开垦荒地、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要求使得可种植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面积的不断变化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增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地因素可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就是自然条件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自然条件虽然是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却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类型,因此产生的经济效应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农业的这种自然特性对于改善农业结构,降低农业小规模发展的程度具有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因此自然条件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本身的工作难度较小,信息化技术化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相较于其余行业来说拓展空间也十分有限,因此人力资源仍是当今的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源作为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业从业者的老龄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增高,以家庭户为单位进行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农业相关活动并不能满足家庭户对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许多年轻的农业从事者都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而进行其他的管理服务劳动或是其余的体力劳动,而与此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用地将交给没有较好的工作能力的人来种植,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农业工作模式是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过于低下而引起的,但通过年龄较长的农业从业者来进行农业生产,在更大程度上会应用到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但是年龄较大则会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闭塞和创新能力较弱、思维僵化的问题,因此农业从业者的时代性特征不明显则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对于农业的投入也存在固定化的思维,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其次社会的人力资源投入也十分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人力资源并不局限于种植者,还有一部分在于社会中的农业研究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性政府都正在完善农业指导制度,即派专业的农业研究人员进行地域化、有针对性地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并解答农户生产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则需要大量的农业生产有关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农业的生产技术作为新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变革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经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和应用两个环节,而创新则取决于管理人员、创新开发人员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而农业技术的应用则需要更大力的政府支持和农户的应用,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是我国的种植地面积广阔,农业技术的应用落实难度较大。

三、物流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借助物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形成有地域特征的农业资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促进农业经济的生机与景气,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生产的发展速度缓慢,生产方式老化,生产结构也尚不合理,农业资本注入还未深入形成,因此想要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其蓬勃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善其农业生产结构,鼓励资本注入,形成有地域性特征的农业资本。目前小规模的家庭户农业生产过程中,家庭户与家庭户之间的联系比较微弱,因此小规模生产的生产结构则不利于当地农业资本的注入,而将农业生产规模发展起来,形成具有地域性的农业产品生产特色,甚至形成本土品牌,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投入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府提高对于相关技术和人才的鼓励政策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发展历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小,农业生产个体户的科技技术投资情况较难进行,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实施落实难度较大,生产方式的固有化程度较高,在此基础上,要彻底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科技化水平,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除了要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有地域性的联合农业经营外,还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引进具有完备的农业知识体系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农业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农业体制化结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国家政府还要对农业科技相关设备的应用作出相应的补贴,鼓励农户发展新时代的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土地的合理利用率,最大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起来。

(三)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形成地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策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食品的要求也逐渐升高,绿色化、原生态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然而现阶段绝大部分农业产品的经营农药使用率明显偏高,化学肥料的使用率现如今也明显超标,因此为了推进乡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保障产品质量,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也要保障乡村环境健康。土地是种植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而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都对土壤环境以及整体的乡村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乡村环境治理不彻底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水资源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要大力完善农村地区的环保事业,控制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农村地区的白色污染实行防治政策,健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从长远上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进步。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现状;因素

0.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各项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不断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的惠农措施,通过这些惠农措施的不断实行,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农业的的不足,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的限制因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重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得到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对这些因素可以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自然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我国地广人稀,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影响范围广,通过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从而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制定相应提高农业产出和资源配置水平的措施提供支持。积极分析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得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为其他省份进行农业经济影响分析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展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农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农林牧渔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林牧渔等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使得我国农林牧渔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长年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大。农业产品经济逐渐的多样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逐年的增大,多样化的农产品不断的涌现市场,给市场带来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的被开发和应用,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大大的提高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一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给农业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作业成本越来越低,作业效率越来高,农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快。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了这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这样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浪费,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人员的数量不多,科技人员的结构还需要进行一步的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的后备力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相对个人来说,我国耕地面积是非常紧缺的。在耕地面积短缺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还在逐年流失,耕地总面积的减小,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逐年减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农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农业作业实施的基础。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数量。农业机械的投入量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农业机械的投入量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是粮食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耕地的利用情况,因此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和扶持力度也会较大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从资金支出的数量上反应,国家通过投入大量的农业资金支出,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历是反应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2.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不断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积极分析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得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为其他省份进行农业经济影响分析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通过研究对于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闫俊强,李大胜.我国广义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9.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策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吉林省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而影响全省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

1发展现状

“地广人稀”曾经是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的简单概括,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单一的种植粮食型农作物使农业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有限。吉林省政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对吉林省农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即包括农业生产方式放慢的创新,也包括经济组织的整改等。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有风险也有机遇,因此要建设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新型农业运营体系,合理运用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转变以往农业的发展方针,最终实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发展趋势

2.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趋势,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社和企业经营形式;从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到实现农村土地的立体化应用,经济结构由扁平化模式转为多元化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绿色农业的建设方面。首先,吉林省农产品进出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成为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利润之必须;其次,应环保规划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已经不是城郊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很多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始转向果树种植园和花卉种植园、农村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更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2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现代经济发展将各个行业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跨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个趋势。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参与金融经济发展,将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在农业经济项目的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活动势在必行,这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契机;其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的构想中,有关于金融介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

2.3信息技术介入农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利润的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吉林省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加大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己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3发展对策

3.1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设施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企业以及农村个体劳动者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的参与,例如,酒店建筑和管理、导游服务、销售等。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绿色农业,需要从全面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入手。对吉林省广大农村进行村容整体建设、修建道路、规划旅游区项目等。

3.2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活动的加强需要商业银行的介入,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办事处或者银行网点,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农业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农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以实现农业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金融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会给农业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的帮助。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能够使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晗.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8):115-116.

[2]刘宏.浅析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现代交际,2016(06):123-125.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信息化

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同时有利于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主要内容: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渠道广泛,一是应用于农业教育和科研方面。产业的革新和进步最终需依靠人力实现,因此行业研究和一线实施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理论底蕴和技术能力,才有可能对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以科技化方式增加农业方面的教育和科研力量,可对产业的总体变革提供有效的助推力。二是将科技手段实施于与农业相关的各类要素方面,通过对生产相关客观因素的科学衡量和分析,来系统把握各类因素的变化情况,从而精确把握种植工作的各环节要素,实现科学管理。三是可借助技术手段合理预测市场的走势和阶段性需求,从而更为精准地实施农业生产,使生产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保持较高的契合度。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与传统以经验为主要指导依据的模式相比,科技理论能够给农业产业的实施提供更为先进的指导和帮助。此种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农业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行业从业者也越来越重视并倾向于使用信息技术来研究和指导农业实践,从而有效减少付出成本,同时提高工作者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农业便可以向更为先进的发展模式继续迈进,最终完成由经验模式到科技模式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要想使农业相关参与者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收益,便需切实采取更为有效的扶贫措施,引入信息化手段参与产业的实施。对于信息获取途径不畅的部分乡村,技术人员可根据地域条件尽量拓展科技手段在实际生产中的渗透力度,让一线种植者能够尽量增加技术的应用力度和范围,在实现增产获益的同时,提高其投入劳动力的热情,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化手段不但能为农业的参与者与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有效将视角和发展范围拓展到国际领域,还能在商贸互通的状态下逐步推动企业竞争实力的增长。此外,行业相关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开展合作,也能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经营能力,同时大力发挥信息手段的优势,有效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构建完整、多元的产销链条,最终实现行业国际化发展。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应在每个重要环节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将权责划分清晰,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项目的建立和实施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应给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必要的资金投入,并持续跟踪资金的去向,做到用途合理,管理有序。最后,还应广泛拓展产业信息化经营的参与范围,将各类有潜能的人群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中,使资源和信息效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实现产业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了切实增强产业信息化实施水平,可在信息获取相对滞后的区域建立系统的信息获取服务模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能通过各类方式获取行业的前沿信息,并将其结合实际生产条件加以应用,从而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此外,信息滞后区域还可与地方媒体建立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可减少网络铺设的经济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能有效丰富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优化信息获取的质量和效果。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当前,因此大部分乡村地区对信息的获取和科技手段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且少数实施科技管理手段的地区也未发挥理想的示范作用,因此还未实现全面普及。对此,管理部门可重点将部分地区作为信息化治理的试点,统一由管理部门协调治理,建立更为标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效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周边地区效仿实施。强化农民群众的培训和教育:相关部门可根据生产需要开展适当内容的再教育活动,鼓励一线生产人员积极利用各渠道参与学习,并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培训实施的方式可以是面授,也可以是远程,根据具体条件实施开展。此外,管理机构还可着重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全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渗透。将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有效结合起来:在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方面,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需注意有效利用传统信息传播手段,例如有效的应用电视、纸质媒介进行农业经济以及相关技术传播与推广,综合发挥各类途径的应用特征,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3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本文以信息化应用为研究,总结了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作为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兆军.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26-227.

[2]任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85-86.

[3]蔡绍益.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9(18):43-44.

篇8

(一)土地资源对农业产出的约束

农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的产量、质量以及对农业产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的产出水平。事实表明,农业土地资源大国通常也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例如世界耕地资源排名前四位中的美国、印度和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尽管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具有远高于中国、印度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但它们始终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进口以维持本国的农产品需求。农业产出不仅受到农业土地资源数量的约束,同时还受到农业土地资源质量的约束。农业土地资源的质量主要由土地肥力所决定。在投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土地的肥力条件不同,单位土地的产量就不同。尽管目前没有系统的数据反映国家间的土地肥力差异,但根据相关资料,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3%~6%,而中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4%,且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其他投入相同的条件下,农业土地的肥力差异将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产出。

(二)土地资源对农业经营规模的约束

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但农业机械化要建立在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化基础之上。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土地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其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且质量不高,人均耕地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人均0.09hm2,其中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安徽、河南等10省户均土地规模约为0.731hm2,户均最优土地规模约为4.53hm2,其中只有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户均最优土地规模超过6.67hm2,[1]而美国410hm2以上的大型农场有17.7万个,820hm2以上的大型农场有7.8万个,两者拥有的农场土地总面积达到91.1%.[2]显然,在其他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农业经济活动人口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对土地经营规模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对于农业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几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对于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中国则不然,加之的土地零碎化制度,中国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面临着更大的障碍。

(三)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约束

农业生产效率总是和农业投入产出相联系的。根据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涉及的3个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延伸出3个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3个指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本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此外,还有一个综合指标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土地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提高农业产出率。Lenin(1961)、Berry&Cline(1979)、世界银行(1996)和Masterson(2007)等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土地经营规模越小,土地产出率越高;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土地产出率就越低。但国内的研究则不支持这一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尽管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具备绝对的明确关系,但一般而言,在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传统农业国,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而在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趋向。关于农业资本产出率,主要是用利润量和利润率来衡量农业经济带来的效益水平。在资本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农作物产量和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一定限度内,两者为正相关关系,此时,由于资本多土地少,两者之间的配置比例不尽合理,因此增加土地经营规模可使得土地和资本的配置比例趋于合理,有利于增加农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收益水平和利润水平;当土地投入超过了和资本之间的恰当配比,使资本作用发挥殆尽,此时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难以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业资本效率水平。事实上,农业投资者会根据其资本实力理性地决定其土地经营规模,将其控制在这一拐点。[3]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测度农业经济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存在着农业资本产出率与土地经营规模类似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会因为使劳动力承担的土地耕种面积超过了劳动者的个人能力(主要涉及劳动者的农业科技水平和个人素质等),而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同样,劳动者也会理性地决定其经营的土地规模,将其所经营的土地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农业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Grilliches(1957)和Alston(1998)等论证了美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经济产出增长的重要性。[4]Jorgenson&Gollop(1992)通过比较美国战后农业与私人非农业经济部门的生产率,得出了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82%是由TFP带来的研究结论。[5]Martin&Evenson(1992)通过比较多个国家的TFP增长,发现在平均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分组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高于制造业。[6]在国内学术界,林毅夫(1992),文贯中(1993)等注意到了TFP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文贯中(1993)测算出1979~1984年中国农业TFP增长大约为55%,且其中大部分归功于农业的制度变迁。ScottRozell和黄季焜(2005)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的TFP以年均2%的速率增长,并提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农业TFP的增长和对产出贡献的增加。[5]

二、土地资源约束对农业经济影响的数理分析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增长阻尼”(growthdrag)进行衡量。所谓“增长阻尼”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引致的劳动力可使用的平均资源数量的减少,进而使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没有资源有限性约束条件下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12):83.

篇10

农业经济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结构整体,又可以细化为农、林、牧、副、渔等多种行业,从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角度来看,林、副、渔等行业都有一定的环境限制条件,并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真正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只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但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种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后期,当前全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09hm2,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一面积还在继续下降。在这种严峻的耕地面积形势下,为了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是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经济作物种植。而畜牧业不同,其本身并不抢占社会优势资源,并且没有严格的环境条件要求,理论上具有在所有农民家庭推广应用的潜力。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禽、蛋、奶类畜牧业产品的需求极为旺盛,市场需求一直处于急剧增长的状态。畜牧业发展的极强适应性和强劲市场需求推动着畜牧业迅猛发展,20世纪末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26.39%,21世纪初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42.00%,在一些畜牧业发展优势区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50.00%以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发展前景最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2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农民的纯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进入到21世纪后,农民的收入组成逐渐丰富,而畜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畜牧业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畜牧业发展一直以满足农民自身需求为目标,大量的畜牧产品最终都被农民群体自产自销,这种现象虽然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支出,但也减少了农民增收的手段。

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念,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基础的农业经济领域。第2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开始兴起,有“种子工程”“化肥工程”和“农药工程”支撑的现代农业,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使粮食作物的产量增长了31倍多。但是在现代工业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现代农业在给农业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化肥大量应用导致的土壤硬结问题、农药大量应用导致的土质劣化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定不能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技术。在未来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的产量和施用量。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养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将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一人一猪,每667m2一猪,加上牛、羊、禽、兔的发展,将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粮食多又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畜牧业是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财政收入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会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下,形成这一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就是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投入产出比、税收贡献率极高的一种农业经济形式。以生猪为例,每在市场屠宰销售10万头生猪,相应区域乡镇政府财政就可以增收400万元。加上畜牧业养殖衍生的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皮革工业、毛纺加工等下游产业,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极为丰厚,在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基层政府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甚至能占到财政收入总量的50%以上。畜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将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小结

篇11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由于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与农业相关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而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是把农村金融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农村信贷补贴与农村金融市场。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发现上述的理论划分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全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慢,农村金融市场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占据主导,因此政府是主要的推崇者,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强化信贷政策的补贴理论。然而,这项理论是有缺陷的,它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也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节奏,无法促进所有农村的金融发展。相对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将信贷补贴完全取代,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贷形式,强化金融市场的机制建设,避免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金融环境恶化、市场资源紧缺或通货膨胀等问题。不完全竞争理论是基于当前落后山区的环境弊端而产生的,它支持政府的干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翻阅我国的经济发展史,真正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的内容并不多,往往只有极少的成果记录。这足以证明农业经济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延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着眼全球,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许多发达国家都以工业和科技行业等为发展重点,这直接导致了从事农业人员的流失,虽然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已取代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但是仍然不能弥补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以完善的社会福利和高额的农业补贴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不能忽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在合理发挥它对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努力提升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平衡发展发挥它该有的作用。面对全球经济的工业化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均衡发展各产业,不能一味的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科技等其他行业,要在加大发展其他行业的同时,稳步发展农业经济,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综合以上的观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不能忽视的,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它们的关系,来解决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静态角度分析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传统的方法用图表和模型方式对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获得相关的总结性数据之后,得出科学化的经济结论。再以统计出的科学数据和经济结论为基础,从各方面解析农业经济增长对于社会金融发展的相关作用。

1.通过明确指标的途径要想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时,保证它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就必须有不同的标准尺度来评测和评估,而且这还是最基本的。我国重要的农业组织成员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在农业上的生产价值情况可以通过它们的总产值得到最基本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情况和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对这些指标分析做好后,还要指望金融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金融指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以及它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和有哪些阻碍。在这里,农村金融指标主要选择农村信贷金融业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金融业这两种,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指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很了解,能在广泛的范围内适用,正因为它们的要求很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选择使用它们,并利用它们来维护经济生活,这样也有利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通过数据知识和建立模型的途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它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这本资料里的数据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因为数据都来源于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通过权威性的数据提供,很容易得出几大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只有在各种数据证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比值。然后建立一个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的走势和流程图,预判未来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从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时间为分析方式,通过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在每个时间段的关系变化,得出相应的一些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这些以动态角度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可以得出相关的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来研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走势。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析过程中,我们要从静、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更加系统的为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正确的引导路线,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可以利用函数原理来对其进行分析。在上述的静态分析过程中,是有提出使用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把模型运用到函数分析材料里面,这样就能很好的看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处在农村最基本的时期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处在农村的时候,其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生产总值已经远远高于所预期的人均贷款水平,既然是在动态的角度上,那么自然知道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以前所知道的农业信贷水平和预期的目标跟实际存在的信贷水平是一样的。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金融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形势,因此,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刻不容缓。当然,现代化金融体系依然不能脱离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而独立存在,需要强化体系建设,结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加以完善并实施,只有从农村抓起,让农村金融体系有了一个稳固的政策保障,整个金融市场才会取得明显的改善。所以,政策的支持对于体系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是引导者和扶持者的作用,让政策更好地应用到机构的规划发展中,适应国有资本的发展,并鼓励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此外,还要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等,不断丰富农村金融工具,扩大民众运用金融工具的范围,如信息系统与信贷系统相结合、加强网络系统体系建设等,彻底废除传统的小额贷款,达到政策现代化、效益现代化以及区域发展现代化的综合效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在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当前的金融结构。由于市场发展趋势不可预测,市场所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而金融系统要确保长期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进程,要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结构、扩大金融体系的影响来达到对政策的合理化契合。首先是区域合作,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经济合作以及产业合作,让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发挥出最大价值。其次也要重视非农村的金融结构建设,尤其是非正规系统中的小规模经济,一旦影响力与生命力受到影响,很容易影响到国有资源的主体地位。当然,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最主要的还要看制度体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也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共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农村金融机构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的资金投入,因为农副产品的资金周转较慢,同时利润也不是很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向涉农的金融机构倾斜,可以适当的减免营业税,或是调整所得税,通过政策的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支持农业的建设,服务于我国的三农事业。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五、结语

篇12

 

农业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示,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与否的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还是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只有对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有目的的改善和提高影响农业经济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

 

1.投资

 

1.1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投资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化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到了90年代,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的缓慢和市场过剩等影响,农业投资逐渐减少,这说明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效投资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

 

1.2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据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在1999年的农业投资有56.49亿元,这些投资包括国家预算、银行贷款、外资、融资和自筹等,这些资金的投入也提高了农村集体的基本建设水平。近年来,政府对农业投资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银行贷款,但随着银行商业化推进,农业不能享受之前的贷款优先性和利率折扣性。加之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取消,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基本只有农产品收购资金。银行的风险意识使银行降低了对回报率低的农业的投资,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业经营困难。

 

2.出口

 

2.1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出口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是许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段,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大量的农产品可以出口国外,那么农业经济自然增长幅度自然会变大,农民的收入也自然会增加。

 

2.2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物产比较丰富,但是农产品出口比重一直不高。所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加一些特色农产品,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增加。我国的劳动资源的优势可以扩大农产品加工数量,也能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高竞争力。

 

3.消费

 

3.1消费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消费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消费可以刺激农业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增大,形成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农产品的价值就会上涨,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各行业就会对农业投资增加,使农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属于社会必需品,我国的众多人口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条件。

 

3.2消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据相关资料显示,1994年,中国的畜类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明显,但由于消费增长快,使供求比较稳定;1994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也比之前有增长,但是总体还是低于当年的粮食总量;1994年的棉花产量低,纺织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但实际情况是供大于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9亿农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没有挖掘出来,农民消费水平低,想要提高消费水平,但实际经济能力不行。目前,我国的农业面临这样的困境,比如玉米在北方过剩,在南方却紧缺;一些农民自种的橘子、桃子等卖不出,但一些洋水果却畅销等。对于这样的困境,我们要做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经济能力跟得上消费水平的需求。

 

4.制度

 

4.1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体制改革也在推进,农业体制对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是比较适合中国当时农业发展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农业发展现状发生变化。实际出现的一些问题证明,之前的农业相关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4.2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想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让中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实力,就要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适应市场,服务市场,并实现企业化和股份化,可以降低农业的风险,提高农业的适应程度。

 

5.科学技术

 

5.1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农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的关键作用。

 

5.2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农业一直在发展,但是与农业相关的科研体系却不是十分健全的,一些科学技术无法转变成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扶持农业科学研究所,鼓励农业技术创新,让农业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农业服务。

 

结束语

 

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只有认真分析,并找出积极的作用,才能够有的放矢,出台相关政策,有针对地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简介:

篇13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经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物是必然的。工业经济的废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农业经济的最主要废弃物是农作物秸秆。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果能妥善处理,可以变废为宝,成为一种新的资源,重新回到经济活动中去,继续实现价值增殖;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不仅会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还会阻碍经济活动的顺利持续发展,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经济活动废物处理通常是投资与收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但二者在处理废物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别。工业经济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加强对工业废物排放的控制,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规划目标。在工业废物处理上,早些年有国家资金的较强支持;虽然近十年来,国家层面的投资在逐步缩减,但本行业已经有了较强的资金和技术能量,在处理废物方面成效是很显著的。农业经济在处理本行业废物方面,较之于工业经济,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本来就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商品能源等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之后,农业经济原有的废物处理方式被打破,新的处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这是造成农业废物处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也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业经济的废物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产量也在逐年增加(见图1)。工业废物是工业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这些废物如果无法及时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反过来会阻碍工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个转折点:政府投资规模在逐渐缩小,而企业自筹污染治理费用此后在逐年上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在2008年达到峰值,约为542.64亿元,之后也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9年,总投资额约为442.62亿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亿元。从治理效果方面看,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上升,1995年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5.37%,2010年上升为95.32%;固体废物排放量也在逐渐下降,1995年为2242万吨,2010年降至约498.2万吨。可见,在经过政府大量投资之后,我国工业经济废物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资总额在2008年之后连续两年下降,工业废物的处理比率仍然还是在逐渐上升的,大部分工业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虽然工业经济依然在排放废物,但这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负担,保证了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

在废物处理上,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同。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虽然在2002年之前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几年,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应对废物处理问题,例如2010年企业自筹资金376.92亿元,国家层面投资为20.05亿元。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工业企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废物处理能力。相比之下,农业对其经济活动废物的处理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1.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处理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只有2亿多吨。2008年的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了8.4亿吨。这是庞大的农业经济废物,同时也是宝贵的农业资源,处理的好,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积极意义;处理不好,将会造成空气污染、资源损失和农业生态破坏等多种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的废物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有三种:肥料化、燃料化与饲料化。农村经济活动废物处理的主体是农户。与工业企业相比,农户在经济活动废物处理上,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和技术难题。一方面,农户缺乏处理生产废物的资金、技术和设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减少也成为秸秆处理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传统农业经济废物处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处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从农业经济废物———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情况看:2007年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7.28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率约为16%(总量约为1.4亿吨)。[1]2008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超过8.42亿吨,其中,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1.09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16.78%。[2]2009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8.2亿吨,废弃和露天集中焚烧量达2.15亿吨,占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31.31%。大量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得到处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农行业。1991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约为3.91亿。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至不足2.66亿,从业人员数量只相当于1991年的68%。农作物秸秆的收集耗时耗力。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即使劳动力充足,人们也通常首先忙于抢收作物,秸秆收集是农作物收晒完毕之后,下季作物安种之前的工作。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有限的劳动力要首先确保作物的抢收,因此能够用于秸秆收集劳动力减少了,这是导致秸秆收集量减少,就地焚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收集秸秆的收益如果不够理想,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放弃收集,这也会增加农作物秸秆的就地焚烧量。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在客观上给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农作物秸秆肥料还田一直是传统的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土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农作物秸秆的肥料地位在逐渐降低。作为肥料还田的秸秆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沤粪发酵后还田。秸秆直接还田需要投入农业机械(如旋耕机等);秸秆燃烧后草木灰还田,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收集秸秆;用作畜禽垫圈与畜禽粪便一同沤粪发酵还田,则不光需要收集秸秆的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较长的处理周期。而化学肥料有使用简单、肥效好等特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884万吨,1998年施用量达到4083.7万吨,2008年超过了5239万吨,在2011年达到5704.2万多吨。三十多年间,农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的使用量,对农业经济废物处理产生了阻断性作用,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将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工业产品在农村扩散导致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表现之一。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村中商品能源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烧火做饭的秸秆能源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见图8)。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能源,虽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个过程分散到很长时间段内,利于环境的自我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远小于秸秆的集中露天焚烧。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电力)消费量约为4100万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农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费量约为1.31亿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达1.6亿吨标准煤,约占43.3%;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为生活能源的秸秆,在1980年消费1.17亿吨标准煤,秸秆作为生活能源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占46%。1995年,农村秸秆能源消费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费约1.24亿吨标准煤,约占33.4%;近几年,在农村生活能源中,秸秆消费量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洁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业产品。它在农村中普及对于提升农村生活舒适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也客观上降低了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可能。这是工业品在农村扩散,造成农业经济废物处理困境的另一个表现。

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废物处理路径选择

篇1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应用

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1 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2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针对国内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必须保证其实用性,不但可以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而且是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必须引起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或部门的高度重视。

1.3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问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2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2.1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了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获取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科学进行作物的种植、管理与收割,从而减少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还要注重各种原始资料、数据的合理录入,对于部分不确定的信息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各地区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要尽量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在区域范围内的协调开展。

2.2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2.3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例如:以往的农业信息多是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平台,但是很多农民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国加快了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的建设,通过定期发送农业信息的方式,使广大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管理政策、农业经济信息和国内外农业发展信息,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对于各种管理工作的组织与落实是极为重要的。

3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针对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的快捷、有效传播,实现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谢中亮,林弓长,赵威.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3).

[2]海龙,司爱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想[J].经济纵横,2007,(3).

[3]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