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航空服务专业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当前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航空服务队伍不断扩大,航空服务专业具备有行业性质,越来越多高校将其设置在学科体系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形式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有非常大差距,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性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针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相比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有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目标差异性有充分考虑。但是中职院校并未对自身教育定位有清楚认识,受到片面认识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实践操作课程有足够重视,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受到普通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文化课和理论课为主,很少有实践方面课程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严重脱节,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1.2 在师资投入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相对较少,很少有针对中职阶段航空服务专业的教材,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都是自编教材,或者使用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并不适用于中职院校教学。想要保证中职学校编制教材的合理性,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情况,就急需要花费大量的师资力量在针对专业教学展开深层次研究,受到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这一策略无法得到落实。
1.3 在教师水平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短,为了节约师资成本,仅在航空核心专业方面聘用专业教师,航空服务专业的老师多为其他任课教师转岗,这些老师没有足够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整体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1.4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的集中在校内实验室培养,未能结合实际生产展开实践教育。航空服务专业实验室模拟服务与高空环境下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受到行业特殊性限制,虽然很多中职学校积极寻找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存在有非常大难度。
2.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必须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是为航空服务事业输送生产、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基础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需要结合专业基本要求,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后,展开针对性的拔高培养。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不仅无法得到教学水平方面支撑,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知识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礼仪知识、航空知识等;在态度培养方面,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在技能培养方面,掌握岗位服务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等。
2.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积极简洁高等院校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提高在市场调查方面重视度,准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因为航空企业本身特殊性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与当地航空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教学方式方面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为基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做好各课程时间的设定。另外,适当增加学生毕业难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制度,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校方面考核,同时还需要得到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场的认可和肯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师招聘条件,合理设置薪酬待遇,聘请更高素质教师,同时注意航空服务专业工作经验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做好对老师的培训,为老师提供深入企业机会,感受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区别。航空服务专业任课老师还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知识体系。
结束语
通过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能够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最后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司首婧.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3):34-37.
关键词:航空服务;特色建设;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52-02
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物流、商务、形象设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故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它无疑有着强烈的市场吸引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多达百余所,仅武汉地区就有十余所,其中高职就占有7所(湖北省2008年公布的招生信息资料统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由此说明,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各大航空公司大规模的招聘人才,更是将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向。
1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对航空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武汉地区作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中部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密集地区,航空服务专业的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民航局测算,“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左右,机队年增长达到100-150架,到2010年将达到1400-1500架,2020年将达到3000架。机场将由 2005年的133个增到2010年的190个,2020年的230个。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 100 :1 ,而我国民航业平均的人机比是 200 :1 ,这意味着,仅以过去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而如果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要人才 48 万。可见,航空企业每年需要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这些都为航空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我们对武汉地区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时发现,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是甚少。航空企业表示,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航空服务专业正是适应这个社会潮流于2006年兴建的专业。该专业立足于现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和发展自己,为培养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掌握多种先进技术方法的高素质、高质量航空服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前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我们可以预见该专业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2 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及办学思路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理论指南,也是质量标准、评估标准。它决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鉴于高职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性质,为武汉地区培养合格的航空服务人才是我们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目前,随着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空中服务、地面服务、流程派签、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针对武汉地区航空业需求的各类人才,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我们把培养人才的目标锁定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两个方面。即建立航空服务专业和开设航空服务(空乘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我院2008年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航空服务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航空服务工作技能,能从事机场航站楼内辅助服务、航空业务及航空业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我们对新建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 重积累,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院酒店管理的专业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求突破,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工学结合三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弱,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二证二结合”:一是引进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参加考证,使学生的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服务意识增强,从而达到知识积累与服务技能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顶岗实习经历证的教学管理制度,即根据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经过第三学期的教学顶岗实习和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锻炼,取得相关实习单位签发的实习经历证明,使学生的职业经历和岗位能力得到认可,毕业时能够顺利谋到岗位,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专业特色。
3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主要思路是:
3.1 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实用价值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航空服务人员是对顾客进行服务,考虑到目前航空企业的对人才形象上的高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航空礼仪、形体训练、形象设计、播音技巧等课程。一是满足航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使部分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从事单纯的礼仪服务和形象设计工作。另外,由于空乘人员是在空中作业,对于他们的培养就是要既管理知识又具服务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起到组织、协调和沟通的核心作用。为此,我们开设了职业道德、民航服务心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公共关系、民航法律、沟通技巧等课程。但专业培养目标仍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管理为辅的技能性人才。
3.2 强化实训比例,突出动手能力
由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纯理论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了课程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除此外,还有专门的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还给出了四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使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54.8%。同时,还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2007年的“女足世界杯”礼仪服务、“六城会”颁奖礼仪服务,首届湖北省礼仪大赛等,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3.3 增大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培养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不同方向的社会需求,结合我院现有的师资情况,我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进一步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了跨专业的比例。如增加了武汉市市情、中西文化鉴赏、酒店督导管理、导游实务等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入资格考证突出办学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我们为此提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外,还专门针对《南太平洋国际航空公司乘务初始培训课程》所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我院办学的特色。
3.5 加强师资建设突出双师结构
为保证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对教师队伍加强了建设,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100%具有“双师”资格,其中:2人取得民航业资格证书、6人具有相关的形象设计、化妆、营销策划等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为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根据高职的性质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从民航企业中聘请了3位兼职教师,(其中:高级乘务考评员1人、高级乘务安检员1人、高级人力培训师1人)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学课程的质量。此外,我们还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合作研究,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模式,尽快建设一支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 结语
航空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我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施爱平,等.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3]甄贵章.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4]王观玉.民族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逐渐受到关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空中乘务人员及地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航空行业的发展,很多院校增设了空中乘务专业,这也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完善。空中乘务专业的目标是为航空企业培养适用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便于为乘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形象设计这门课程是贯穿整个空乘专业的核心,但是这也是很多高校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忽视的。
一、空中乘务形象设计课程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的空乘专业对课程定位不准确,不重视实训环节的教学。我国高等教育以短时间培养人才为主,很多空乘专业的教师为了能够在较短的学时内将空乘专业的形象设计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考试也基本是理论性的考核,对实践课程设置并不重视,给航空企业的服务质量带来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自己人生的职业规划。
第二,实训课程比例不高。形象设计比较重视应变能力,同时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琐碎,知识类型也涉及到很多方面,而很多高校却没有设置很多对应的课时,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较高的实践水平,这是很困难的。
第三,实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很多高校培养空乘专业的学生,缺乏和航空企业的联系,不清楚行业发展最新情况,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实训内容的把握并不准确,不能满足航空业对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在工作岗位重新学习和适应。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空乘专业形象设计课程在授课时主要进行案例分析或者讲演联系,即使具备条件的院校开设实训室,也只是进行形体或者体态的训练,没有创设真正的工作情境,不具有方针的职业情境模拟,效果不佳。
二、空乘专业形象设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形象设计课程以及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任务。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根据形象设计服务的教学内容,科学定位形象设计课程,合理安排实训课时,在总课时和实训课时方面要增加,理论和实训课程最合理的比例是二比三。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专业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加强和航空企业的联系合作,针对航空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性强的实训内容。教师还可以到附近的航空公司,根据目前航空行业发展情况及战略目标,和航空企业的相关人员一起研究最先进的形象设计的教学内容。
第二,提高教学的组织性和教学效率以及改革形象设计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积极支持空乘专业的形象设计实训课程,加大投入,根据航空业的客机机舱模拟实训基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项形象设计动作完成以后可以进行角色的互换。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进行的情况,针对学生经常犯的错误进行课后说明。教师可以和航空企业联系,让学生在学习完成形象设计相关内容后到航空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真实实训,让他们早早积累工作经验,到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设计服务的习惯。
第三,加强实训过程监控,完善形象设计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航空形象设计大赛,提高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形象设计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如何使用,教师应该重视过程考核,提高平时实训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实训项目的考核应该由学生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最终的成绩更加客观、准确,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综合掌握情况。学校可以播放形象设计相关的比赛专题片,学校内部也可以举办小范围的形象设计服务比赛。还可以推荐形象设计优秀的学生到电视台拍摄形象设计宣传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实行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和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训练学生的基本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协调能力。目前很多科目的教学都是用翻转课堂为主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空乘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使用这一教学方式的优势,指导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行动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形象设计知识的运用。空乘专业的教学可以结合目前的网络、多媒体及CBT等教学软件,和项目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一体化。
三、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空乘办学;空乘专业
作者简介:王欢(1977-),女,山东泗水人,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乘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空乘办学热潮下的冷思考”(编号:CC201315279),主持人:王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42-04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空乘专业已有近十余年的时间。从最早的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开设专科层次的空乘专业,到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招收本科层次的空乘专业学生,直至后来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空乘专业之后,在各级各类的本科学校中,开始逐渐出现了开设本科空乘专业的热潮,截止到青海师范大学于2013年开始开设本科层次的空乘专业为止,全国共计已有320余所开设空乘专业的高校。在这十来年的办学历程中各高校紧跟市场变化进行教学改革,不断积累专业建设经验,在教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由于空乘专业建设时问比较短,各高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安排、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等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国内民航业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院校想在这个诱人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因此纷纷争先恐后地开办空中乘务专业,但是如此盲目扩张也导致了空乘专业的在办学热潮下衍生出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空乘办学热潮的成因分析
如今的神州大地上,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一股空乘专业办学的热潮。造成这股空乘办学热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民航业飞速发展造就了空乘办学的热潮
在通往“中国梦”奋斗的道路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民航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的发展。据权威数据统计,目前中国民航已拥有16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已有固定航行路线1532条,客运及货运飞机共计1259架。而全民航旅客运输量在2010年已突破了2亿人次大关。预计到2020年,国内将新建机场97个,新增飞机1 600架左右[1]。民航业以平均每年10%的增长速率保持着旺盛的发展趋势,以此发展态势,中国在世界航空市场的地位已然举足轻重。目前,除了国内的航空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机队数量的不断增多,需要招收大量的空乘专业人员外,国外有远见的大型航空公司也青睐中国市场,每年都会在我国招收一定数量的空乘服务人员。在航空业这样空前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有航空背景或艺术类专业的高校,纷纷开设空乘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出现了一股空乘办学的热潮。
(二)空乘专业的优越特点造成了空乘办学的热潮
在许多少男少女心中“空姐”、“空哥”有着光鲜靓丽的外表,是她们所羡慕的职业。另外在收入水平上,空乘人员的收入也非常具有吸引力。这也是众多俊男靓女对空乘专业情有独钟,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各省的高考招生中,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要求起点低,而文化录取分数线又几乎是所有专业录取线中最低的。因此,许多文化成绩不理想而形象气质较佳的学生都选择报考空乘专业。如此的低门槛高回报,使得很多高校在招生面试时经常出现火爆的场面。再者,空乘专业属于特殊专业,在实践教学、服装配置、学生实训实操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专业,学费较高。因此,开办空中乘务专业也能给高校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由于航空业的巨大需求,充足的生源市场和不菲的经济效益,让许多学校趋之若骛,空中乘务专业遍地开花,目前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
二、空乘办学热潮面临的挑战
高校纷纷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繁荣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专业发展的局限性,制约着本专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办学盲目,学生质量下降
目前开办空乘专业的学校,绝大多数都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市场分析,并且没有民航系统的相关背景,不了解如何开设适应民航系统的专业知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没有对各院校的申请进行论证,对办学资质进行审核,在没有与民航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的情况下,对大部分申报院校予以批准[1]。空乘专业的盲目开设,开办院校的陡然增加,僧多粥少,其后果是导致各校生源争夺战越演越烈。为了能招到条件好的学生,许多学校只有降低各种硬性指标如:文化成绩要求,降低身体条件等使空乘专业生源质量整体下滑,学校办学前景堪忧。
(二)闭门造车,师资实训缺乏
1.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在师资方面。空乘专业是需要理论和实训两个方面学习和操作的。理论的课程有:汉语、英语、心理学、法规、旅游理论等;实训的课程有:礼仪、化妆、形体、播音、急救、设备操作等。而这两部分的课程知识,必须由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完成。目前制约空中乘务专业学历教育发展的瓶颈就是师资问题。大部分院校都缺乏有职业背景的教师,关键是学历高的教师没有空中乘务的经历,有空中乘务工作经历而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少之又少[2]。因此,教师队伍呈现出矛盾的局面,由此可见,高校空乘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调整充实。
2.实训条件资源缺乏。空乘专业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训教学条件是必备的。实训设施价格高昂:从模拟客舱、应急撤离、逃生装备、生理救护实验室,大到各种机型的飞机等,这些实训设备需要大量的投入,后续维护更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许多高校开设空乘专业后在硬件设施上的不愿投入冒险,也有许多学校无力承担的。最后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进行过实训学习,这对于高度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的空乘专业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在这样闭门造车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应不了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的。
(三)沟通不畅,就业渠道堪忧
我国现在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高校,大多与航空公司缺乏广泛友好的沟通与合作。当前,航空公司招聘倾向于看重学生的外在形象。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以“第一印象”为重心,其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顺利地通过航空公司的面试。但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各高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比起社招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们对于空乘职业的艰辛也缺乏了解,因此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选择跳槽。而目前我国的空乘专业开办过多过烂,每年毕业的学生与航空公司真正的人才需求成5:1的供需状况,这导致了空乘人员的培养严重供过于求。真正的话语权掌握在航空公司手中。由于大部分学校与民航业缺乏合作沟通,因此培养的空乘人才没有渠道直接进入航空公司,这样情况下势必走航空公司社会招聘这条途径。而参加社会招聘,不确定因素过多,名额有限,条件苛刻,空乘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不仅要与各高校大学生竞争,还要与其他社会考生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下,就业机会越来越小,许多人多次面试无法通过后逐渐放弃了蓝天梦。而为了达到高就业的假象,银行、酒店、大型企业等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就业目标,大部分高校中的空中乘务专业已经名不副实。
三、空乘办学热潮下的嬗变
这些问题让很多高校如鲠在喉,困扰着高校空乘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限制了高校空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空乘教育必须面对嬗变,必须面对现实。高校空乘专业何去何从,确实到了需要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时候。如何改变,如何办好现有的空乘专业,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对空乘专业基本性质有合理分析
空乘专业本质属于服务性质,这个职业的初衷在于更好地为乘客服务。空乘服务人员的基本性质是具有较高服务职业修养和能力,空中乘务的工作特点要求空中乘务员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亲切的外表、宜人的个性、成熟的心态、得体的处事方式、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娴熟的服务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团队精神[3]。对空乘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对高端服务人才的培养。在空乘工作中,优质的服务是获得乘客满意服务的基本,理应成为空乘教学的主要培养内容。冷静合理分析空乘专业的基本性质,才能合理地发展空乘专业。
(二)对空乘课程体系发展方向有理性规划
合理科学的共通性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训技能课程是属于空乘专业共通性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包含的内容直接影响到空乘专业的人才培养,所以在整个空乘教学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要将共通性课程规划得更加完整、科学,使其更加有利于空乘人才的培养。
结合实际的特色性课程。空乘专业是具有与众不同的专业特点,其课程中也有许多具有航空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体现出了空乘方向的特色和优势的关键。但是这些特色课程应该要能够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服务,要结合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开设,同时又能够遵循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既有空乘特色又科学实用。
地位稳固的服务类课程。综观现有的开设空乘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过于偏重艺术性。这首先与空乘方向本来就隶属于艺术类专业密不可分,而空乘方向一般都放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音乐表演或表演专业等范围内;其次空乘专业的招生考试是放在艺术类统考中,考试的内容也大多是艺术为主;还有最主要的原因是担任空乘专业的教师大都是艺术类师资,因此学习的课程大多是艺术科目。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空乘专业课程设置的偏差。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课程教学过于偏向艺术,而实训服务课程欠缺的状况,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心理、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坚持巩固服务类课程的重要地位。而适当选修艺术类课程作为锦上添花的才艺。
(三)对校企合作办学有实质性突破
针对目前高校空乘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适应不了航空公司对空乘人才的需求等问题的现状。学校应积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途径,通过与各大航空公司的广泛接触与沟通,寻找空乘办学的最佳模式。
1.邀请航空专职空乘人员来专业培训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途径之一。高校要聘用航空企业的空中乘务管理者、空中服务资深从业人员来进行专业的课堂教学,增加课程特色。让这些有实践经验和工作体验的专家们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学生实习等教学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让他们给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课程,从而使空乘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学生的培养能与航空公司的要求接轨。让航空企业人员参与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使空乘人才的培养满足民航服务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高校空乘办学才能真正变得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2.派遣教师赴航空公司培训实操知识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途径之二。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教学方式,要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高校应定期送教师赴航空公司进行培训,学习了解空乘服务的实际操作流程,通过让教师走出去这样开阔视野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接受航空服务的实际培训,让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开办空乘专业的院校都采取派遣专业教师深入航空企业学习深造,让教师切身体会了解航空公司的用人需求和实际操作流程,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实用性的专业人才。
3.建立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途径之三。高校要通过与航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各大航空公司都有条件相完善的实习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高校要争取建立与航空公司签约成为人才培养基地,这样对学校长远发展有利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这对于提高空乘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一支稳定的具有特定的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的空乘队伍都不无裨益[1]。在此基础上能够保证高校培养的空乘专业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航空公司招收到了优秀的乘务人才,高校也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解决了就业的机会与平台,推进校企之间的无缝衔接,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四、空乘办学热潮下的转型
空乘办学的转型应该是整体的转型,在教学途径、教学手段、教育模式、学生心理素质和服务意识培养等方面都应进行转型改革。
(一)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转型
在空乘教学中,要设置合理的具有现实环节中的情景来开展案例式教学。这种相对以往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转型,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有高度的模拟性。在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突出双向互动式教学,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新的培养方式[4]。让学生通过仿真的情景模拟,完成民用航空、民航乘务方面等课程的活动环节,有效地将课堂教学转化为职业体验情景,使学生对在航空服务中的突发事件的接受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有所锻炼。在这样的学习中将空乘服务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将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教育模式上的转型
空乘教育模式应是注重实践教育与实践参与、实践研究,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以实践成果来体现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接触职场环境和空乘服务情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场环境适应能力都有所提高。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养成注重学习的良好习惯。毕业设计是空乘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要重视的学生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方案制定、论文写作等环节的训练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实践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应变、沟通、心理承受等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打造学生,使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5]。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教育模式上的转型,使空乘学生的培养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心理素质培养和服务意识上的转型
空乘服务是一门特殊的职业,空乘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这一特殊的职业。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给予分析、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使学生对空乘这个特殊的职业及工作性质、内容有足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空乘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适应性和多变性[6]。笔者针对部分学生缺乏从事空中服务的心理素质,对本校的空乘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现出目前学生对空乘这个职业的了解只留于形式,看到的是空乘人员光鲜亮丽的外表,对于这份职业的辛苦和付出的努力却少之又少。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慢慢疏导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阳光、健康朝气蓬勃的优秀空乘人才,降低空乘人员的流失率。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上的转型,空乘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来自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自我意识强烈,服务意识薄弱,这于空乘服务的要求是不适应的。综合的服务意识是专业空乘人员必须具备,所以如何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全方位培养空乘学生的服务能力值得研究,而培养出具有服务意识、服务知识和服务能力的空乘人才是高校空乘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总目的[3]。
五、结语
总结与回顾我国空乘专业十余年来办学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确实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和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空乘办学热潮的背后也暴露出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导致办学盲目、学生质量下降、就业渺茫等现状,势必将影响空乘人才培养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依靠教育部门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有赖于民航部门的相互支持合作。从大学生主体来看,要多从明确自我定位,提升就竞争力和调整心态等角度去寻求就业问题的解决[7]。实践证明,只有校企双方默契合作,相互沟通交流协作,才能使我国空乘人才教育朝着健康稳定的态势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民航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10(6):30-32.
[2]黄黎玲.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0-21.
[3]李广春.空乘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民航学院报,2011(2):18-20.
[4]柴金艳.空乘人才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8)26+256.
[5]张涛.论“空姐”选拔及空乘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价值工程,2013(14):269-270.
(一)让学生养成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能将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来,还能锻炼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充满想象力并且开启智力。学习音乐艺术,能让学生主动追求美、感受美,而音乐课堂的全面性在于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歌唱,还要讲授乐理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音乐语言时,就可以在欣赏音乐时,更充分的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展开想象力、创造力,大胆说出心中所想的画面或情感。学生描绘出的画面,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不同的艺术情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理解美,继而达到让学生心灵美的目的。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欣赏者会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从而塑造出完整的音乐形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每个欣赏者都会主动地、不自觉地进入相应的音乐场景。每个欣赏者在欣赏原作品的基础上,对已有的音乐素材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最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这就是欣赏者的三度创作。虽然个人的思维能力受遗传条件的影响,存在先天的差异,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对学生有德育的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音乐是人类最有感染力、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从古至今,音乐一直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向学生展示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进行德育的过程,音乐艺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和气质,使学生受益终生。例如中国的红色革命歌曲重温了党和国家的战斗历程,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情怀,是学生励志、树理想的好教材。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对学生的德育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学生的欣赏层次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社会上存在着一定负面情绪和阴暗面,如果单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感受,难免会接收到不良的讯息。通过音乐艺术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到更多更好的优秀音乐作品。俗话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这可以证明音乐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阔思维,认识不同文化形态下音乐的特色,这样,在欣赏音乐艺术的同时,也学习了很多知识,帮助学生加强文化底蕴和扩大知识面。
二、航空服务专业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养
当今,我国民航业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航空服务人员数量的需求与素质的要求上。目前我国培养高素质航空服务人员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航空业对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的主要要求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航空、运输、服务礼仪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实际的使用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亲和力、广博的知识与高雅的艺术修养等。
(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音乐艺术修养
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多才多艺的特点,也需要较高层次的文艺素养,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养成良好的气质与内涵。音乐艺术可以培养美好及向善的情感,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作为音乐艺术的中心,将自身对于音乐的美好情感传递给学生。很多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我们要把教师的魅力和良好的素养贯穿到课堂,达到让学生提高素养、学习知识的目的,让学生陶冶情操,获得全面发展。音乐包含了内容美和形式美,其本质的特殊性使得音乐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经过升华后的情感,饱含着人们的愿望及审美理想,所以说,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通过这种高雅的艺术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由内而外的展现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音乐艺术恰恰对于促进人类思维的想象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开启欣赏者的头脑和心灵,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作品里包含的情感,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能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进入它的世界,这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循序渐进的,学生喜爱的音乐远远不止当今流行的,他们会越来越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而当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身的气质和形象也自然得到提升。
(四)怎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所以要上好一门音乐艺术课,教师的自身音乐素养很关键。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很局限,他们不能很清楚的分辨出音乐作品的好与坏,这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在给学生上课时,不能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作为教学模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欣赏去接纳。在开课引导方面,教师就要做足功课,我们可以先通过视频、游戏、故事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目的性,自然而然地就跟着教师走进知识中。在学习之后,也一定要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环节,让学生自己或分小组去评价作品,说一说自己的想象,或者根据作品展开创造力,进行另一番不同的演绎,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融入课堂。在这样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里,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关键词: 新建本科 空中乘务 学科支撑 多学科融合
1.引言
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服务类专业建设,国家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当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空中乘务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已经成为其急切的需求,但是按照教育部专业发展规划,空中乘务专业本身最高的学历等级就是大学专科,这样很多本科院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本科专业就面临巨大的阻力。本科院校不得不采用曲线救国的策略,开始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空中乘务方向)、商务英语(国际乘务方向)、航空服务管理等专业培养空中乘务本科学生。自2003年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设立第一个空中乘务的本科专业开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学校相继开设空中乘务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然提升为本科层次,就应该提升其专业培养水平,招聘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学缘背景的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为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的、专业素养的、娴熟技能的航空服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问题提出
对于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来源要么是多所学校合并,要么是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此两类学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空中乘务专业仍旧保留专科的教育模式和维持专科时期保留下来的师资力量,这样导致本科专业教育和专科专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培养模式基本都是按照专科的培养模式,借鉴其他同类型院校的培养模式,亦步亦趋,处于摸索过程,其发展思维还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未能形成成熟的本科培养模式,归根究底,培养模式还是根据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的现状制订相应的计划、课程、实习实训等。其次,专科学校转变为本科院校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来自师资力量的问题,专科时期教师的教师数量、学历水平、学科构成等都不足以支撑本科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空中乘务(本科)的专业建设、学生水平、科研力量、课程设置等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能实现充分的发展。
3.航空服务专业学科建设
3.1航空服务学科支撑
空中乘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熟练地掌握民航空中服务操作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必要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民航运输服务及航空延伸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民航运输服务及航空延伸服务行业管理与服务技能,具备从事国内外航空公司的空乘服务、地勤服务及民航商务等工作的能力。
根据空中乘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航空服务技能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接受具有行业从业经验或者专业航空服务的教师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航空服务学科主要开设航空保健与急救、民航客票预定实务、民航客舱服务、国际民航导论、国际民航旅客运输、民用航空法、空乘面试技巧等多种课程,使学生对航空服务的技巧能够十分熟练地掌握并应用到操作过程中。
3.2艺术学学科支撑
目前国内空中乘务专业招生主要针对艺术类学生招生,对于学生的身高、形象、气质等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空中乘务的从业本身就有着此类要求,所以专业教育过程中艺术类(舞蹈)学科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民航职业形体训练(舞蹈与形体训练)应该始终贯穿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
由于艺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艺术类课程只能小班教学,经常一个行政班级要划分为好几个教学班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高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对于艺术类学科教师的需求缺口是非常大的,形体类老师经常超额完成工作,负荷非常大。空中乘务专业应该着力引进具有专业艺术教育背景的艺术类教师,对于学生的形象、形体、气质等加以严格、专业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形象、专业、素质俱佳的空乘服务人员。
3.3交通运输学科支撑
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航空这一重要的运输业组成成分有着重要的作用,航空不仅涉及客运,还涉及货运的内容,许多学校开设值机与行李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安全检查技术等课程,需要学生从交通运输管理的角度学习这些内容。
学生对于交通运输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要求本科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交通运输管理(乘务、货运)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对于空中乘务的学生来说,学习该学科的知识,可为以后的发展和晋升做好准备。空中乘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可能长期从事该行业,等到年龄、环境、体力等不足以支撑服务的时候,很多从业人员不得不选择从事相关专业的管理工作,或者表现优异的空乘人员得以晋升到相关的专业的管理岗位,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知识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空乘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4旅游类学科支撑
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务和度假旅客在交通方式上改变观念,选择飞机出行势必带动民航业的蓬勃发展。专业立足民航业和服务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岗位专业综合服务能力及岗位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旅游酒店及其他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作为培养高端的交通运输业的服务工作人员,具备基础的旅游类知识是作为形象和技能的必要补充。
旅游学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学科,是真正的杂家,其知识面要求广博而不一定深刻,这种知识面的要求正好符合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主要包括旅游地理知识(包括航空运输地理)、旅游出行日常常识、外出旅行的旅游者的心理、航空运输与旅游行业对接的流程、日常行为礼仪等多个方面的支撑,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常识、出行常识、礼仪常识、游客心理和日常流程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为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5语言类学科支撑
绝大多数的空中乘务专业都要求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能力达到娴熟的地步,多数院校都开设了普通话训练、民航广播与服务语言艺术等课程,以求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用最标准的语言、最合适的语言、最有效的语言与乘客(旅客)进行沟通。良好的语言能够预防和化解矛盾,反之,语言不当则会导致乘客的反感和投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语言类学科教育的延伸,掌握一门乃至多门外语,对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多数院校都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以求学生能够运用日常的英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而且个别特色院校能结合地区特色,开发第三语言,如广西高校设立泰语课程、东北地区高校设立韩语课程、西北地区设立阿拉伯语课程,还有部分院校开设日语、俄语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语言,增强能力。
4.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渐摒弃专科的培养模式,以多学科、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空乘人员为培养目标,形成包括航空类、运输管理类、艺术类、旅游类、语言类等学科在内的多学支撑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多才多艺、能力突出、形象俱佳的高素质空乘服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81-83.
[2]周红雨.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50-151.
[3]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06):30-32.
[4]王杭.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01):64-66.
【关键词】实训教学 航空服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4-01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航空服务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航空服务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热门课程。而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在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做好实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说,实训教学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但是,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实训教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往往将其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远比实训教学更多,多是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后,抽出一个或几个课时进行实际演练,无法真正起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1.2实训方法陈旧
航空服务的特点,侧重在现场的沟通交流与服务,对于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实训教学中,往往都是选择一个单一的场景作为实训背景,经教师现场示范和讲解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模拟练习。这种陈旧的实训方法,会导致每一个小组模拟操作的过程相同,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和能力,影响实训效果。
1.3实训设备缺乏
航空服务专业具有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实训教学中,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场景进行模拟,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学生无法接受相对完善的实训教学训练,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2.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从自身实际出发,重视实训教学,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实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构建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实现学生自身角色的转变。因此,在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时,应该构建起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的分工,设置具备典型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对任务的整合,构建起相应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应该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核心学习领域,以此为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整合职业素养培训、形体训练、服务礼仪教育等专业课程,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必须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以某专业院校的为例,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通过与航空公司的合作,建立起了相应的航空模拟舱,能够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设有相应的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配置了航空公司提供的制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实训氛围。不仅如此,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还设置有网上订票实训课程、网络平台服务课程等,能够有效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
2.2明确课程设计思想
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而言,衡量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能够实现学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能否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能够在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因此,在对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进行设计时,应该从上述要求标准出发,明确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航空公司的相互沟通,向专业人士征询意见和建议,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实训课程进行调整,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确保实训教学能够真正负荷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真正成为负荷行业标准要求的优秀员工。
2.3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实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一般都是在全部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的,是一种对所有专业知识点的综合考核。而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检验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只能从分数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到学生在考核现场的表现,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对此,应该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定期考核评价,每一次完成实训课程教学后,都应该设置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要求当日考核通过,在一个单元或者阶段的教学完成后,再次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新的全称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时,能够兼顾考核的公平性,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空乘服务专业作为一个热门学科,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有设置,而课程自身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也使得实训教学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受到了相关教师的重视。针对传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动航空服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空中乘务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F5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03-01
进入21世纪以来,民航运输事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民航运输业而出现了培养空中乘务的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也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但由于空中乘务专业还未十分完善,教学方法与过程都没有一定的严谨性,所以对于空中乘务而言是不足以胜任的。所以分析空中乘务专业的现状,提出一定的实践教学方案,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空中乘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对模拟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空中乘务专业的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做得还算比较完整,在关于航空守则、民航飞机机型、机舱设备、空中乘务人员职责、空中乘务安全急救知识等的理论教学方面是比较完善的,但却疏忽了实践教学的板块。
实践教学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要经历的,空中乘务的工作极具复杂又有突发性,如果只凭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所以模拟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学校将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的培养工具,对模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目前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仅仅限于对知识的理解,并没有实际实践的能力。
(二)没有规范化的模拟教学实践设备
由于空中乘务实践所需要的设备十分繁多且昂贵,大部分院校没有办法投资大量资金为学生准备模拟教学实践的设备,且模拟客舱以及乘务员模拟训练等实训都需要航空方面专业的导师进行培训,导师对于设备和场地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目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规范化的空中乘务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学校的专业培训教师也十分稀少,所以即使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也是远远不够的。
二、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
(一)重视模拟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过程,仅仅凭借理论知识并不能从容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所以,各大院校应该提高对模拟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二)设立完善的模拟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
由于空中乘务专业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而言是十分具有时效性的,比如突况、紧急事件等的发生。这时就要求空中乘务人员有十分熟练地实践实训经验去处理,所以完善的模M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要实践的,当然,完善的教学设备也离不开专业的教师指导,所以院校还应该加强空中乘务专业的师资力量,保证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在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对机舱中容易出现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并将这些与学生一一实践、分析,完善的模拟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了解航空以及空中乘务最基础的设施,比如客机的机型编号、机舱的构造、座椅的构造、急救物品的摆放以及应急方案,完善的模拟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实训的机会,还可以将机舱内可能发生的实践一一还原,让学生亲自实践。
(三)安排正规的实习公司
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实践。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学校的培养和实践后,首先应该做的是在正规的公司进行实践实习,这也是学校实践教学很重要的环节。
学校的实践过程毕竟是模拟的,带有一定的人为性,所以实践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所以在经历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训练,最后还要进入航空公司进行真正的实习,体验真正的空中乘务的工作。这样的实习机会不仅使学生更加真切的接近了空中乘务这项工作,还能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况时的反应速度。
三、结语
我国民航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带动着我国空中乘务专业的不断发展,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正完善,将会影响整个民航运输业的发展。重视模拟实践教学,设立完善的模拟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以及确保有正规的实习公司,这些实践教学方案不仅会大大增强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性,还会培养出大批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符合我国迅速发展的民航运输业的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双建萍.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51-52+69.
1空中乘务专业人文素养的现状
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作为一个服务性岗位,空乘工作面向于世界各国旅客,乘务员与旅客之间彼此有着语言、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心理承受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不仅要培养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其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责任感。目前,空乘专业学生多为90后独生一代,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备受宠爱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往往个性鲜明,性格开朗,个人意愿强烈,喜欢交际,乐于接受新生事务。但另一方面,遇事缺乏主见,比较情绪化,容易忽略他人感受,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由于空乘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会经历航空公司的严格筛选和考核面试,部分学生的自卑怯懦、不善沟通,团队合作意识的缺乏,均与航空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本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很高,社会对专业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看就业率的高低,而“上机率”也是学生和家长选择该专业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专业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普遍认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的途径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过于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而在人文素质、社会学科教育上往往不太重视,表现在部分学生在文明行为,文化思潮方面意识淡薄。
2开展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空乘专业学历教育主要以大专为主,在三年的学制中,大一和大二阶段主要进行大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三时学生就即将进入企业实习,因此在校学习时间较为短暂。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往往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认为空乘专业作为一个服务应用型专业,应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今后在空乘岗位的实习就业息息相关,因此对人文类课程不太重视,忽视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二是有的学生认为即使自己选择了就读空乘专业,但由于该专业在就业面试中的巨大竞争压力,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依托学校教育的平台去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这部分学生虽然总体上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并不明确。航空运输企业对空乘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对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园环境,对空乘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养养成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这种内在品格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规范其文明行为,提升综合素质。
3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措施
空中乘务专业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民航企业对乘务员素质的要求,通过学校的一系列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打下重要的基础。
3.1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人文基础课教育
空乘专业学生既要具有健康的体魄、美丽的外在形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厚实的人文素养积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师资配备等方面保证人文基础课教学的需要。通过对这几年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毕业生信息调研反馈,学生对开设的如艺术鉴赏、世界历史及文化、哲学、等人文学科课程接受度较高,特别是本专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普遍认为该类课程的开设为其建立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奠定了基础。在人文教育的课程形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改变,除了课堂教学,还开展了人文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定期邀请人文教育专家、新锐学者开展如“爱拼才会赢———台湾那些事”、“社会背景下职院大学生的成长”等主题讲座,通过独特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宝岛文化,剖析当前社会大背景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及其成因,如何实现精神突围,肩负自己的责任,用于担当。人文大讲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有力补充,使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调动学生了学习的积极性,讲授内容的与时俱进、微信的灵活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专业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倍受学生重视,其教学学时也占据了学生课程的大部分比例,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是指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的过程。学生在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收获思维方式上的改变,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教育者的情怀。例如开展了一专业一舞台的职业技能大赛,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通过职教展示活动的形式,将教学成果进行展现。如本学期的形体舞蹈课程考核,以专业课堂的汇报演出形式呈现,比赛不仅是空乘专业班级之间的竞争,也是空乘专业学生的自我突破。教师利用专业课堂,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舞蹈文化,更将空乘专业的职业特点编入了舞蹈作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气质和团队合作意识。
3.3以职教文化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教学、学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重要形式。师生所共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不仅能活跃校园气氛,增进师生沟通,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也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服务意识,对学生具有陶冶情操、塑造自我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时代特点,在旅游职教文化周活动中开放了模拟客舱,邀请小学生们参观并担任小旅客,空乘专业学生作为航空公司人员提供一系列旅客运输服务工作,让旅客在的专业实训室感受乘机全过程;还举办了参与蛋糕DIY、感受茶文化等活动;在花艺大赛中,学生将自己的插花作品进行展示并参与义卖,通过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3.4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打造精品人文活动
根据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以社会学科、人文科学为基础,安排了专门的职业素质养成活动,学生形体、礼仪、仪容仪表必须符合职业规范的要求,展现空乘人员气质高雅、举止大方、仪态端庄、文明亲和的形象特征,通过承担社会大型活动的礼仪接待、会务服务等工作,不断强化空乘学生的个人素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早操、课堂考勤、规范化着装、文明举止均纳入学生考核内容,同时,职业素质养成训练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纪律观念的完善,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断增强学生沟通、交际、交往、合作能力。同时,通过空乘技能大赛、礼仪大赛、演讲比赛等精品人文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人文素质养成中最直接、有效的环节,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可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常规教育模式外,我们结合实事特点,学生广泛参与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如爱心捐助、诚信应考、低碳生活等,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内化,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以亲身体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5开展心理行为训练,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高职;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职业素质
一、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介绍
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是我校的重点扶持专业,隶属于航空服务类,于2005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培养了五届共700余毕业生,纷纷走上了民航的各个工作岗位。本专业培养适应机场及民航相关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从事机场服务与运行管理的基本业务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机场旅客服务、航空货物运输、机坪运行管理、机场运行指挥和机场应急救援等工作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职业素质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敬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是必备的,即工作中的职业素养,有人称之为“职商”。职业素质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对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遵纪守法。这些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硬标准,对于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个从业者,都是必备的。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它没有具体的形式,也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甚至对于不同的工作单位,都有不同的标准。
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机场或民航相关企业的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航业务的安全和质量。对于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热爱本职工作。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多从事服务业,无论是飞机上的空勤,还是在地面上的地勤,以及机场现场指挥等工作,都会非常辛苦,工作时间的不固定、突况的处理、服务对象的刁难等等,使得工作的难度加大。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要能够始终如一地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岗位。
(2)遵章守纪,认真负责。民航业的很多工作都是有固定的规章制度的,工作流程也是已经安排好的,除非有紧急的突发状况出现,否则是要严格遵守。工作上的一点小小的疏漏,轻则导致服务成本升高,重则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认真负责地遵守工作章程和纪律。
(3)以诚待人,公平公正。面对每一名服务对象,都应该诚实、公平地对待。除需要保密的内容之外,尽量认真诚恳地回答服务对象的提问,为其解决旅途中的问题,不因票价的高低、人种的差别、衣着的不同等因素而疏忽甚至歧视任何一名服务对象,是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
2.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支配和调控着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职业意识影响着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希望从事的职业。
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均不是从业者,所以他们的职业意识主要表现为择业意识。在这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种职业意识:
(1)安全意识。民航业务活动的首位要求就是“保证安全”,民航的飞行事故生还率很低,每一次事故都给人们敲响警钟,人们也在每一次事故后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排除安全隐患。所以,走上民航岗位的学生,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安全意识。
(2)服务意识。人们常说: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要商家把顾客当上帝一样膜拜,而是要认识到顾客是衣食父母,对待顾客的服务态度,就是对待自己“饭碗”的态度。无论是机场、航空公司还是其他民航相关企业,竞争的重点就是自己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员工的服务意识来保证的,这种意识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形成。
(3)团队意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民航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不是个人单独可以完成的了。分工的细化,在要求个人能力的同时,也要求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地做好团队中自己的工作、尊重和服从领导、关心和爱护同事、良性竞争、有效协作都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4)沟通意识。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从业的岗位都是为旅客、货主、机组等服务,沟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亲切、礼貌地与顾客沟通,娴熟、明确地与工作人员沟通,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沟通能力可以通过课堂的锻炼形成,而沟通的技巧则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获得。
(5)自律意识。在扮演职业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在工作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应该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这也是自律意识的一种体现。
(6)创新意识。当面对机遇和挑战时,不要畏惧和逃避,而是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力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出新的局面。
另外,民航的从业者还需要有一定的全局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从更高的层面发觉职业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技能:
(1)计算机操作能力。机场和民航相关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许多工作都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办公软件。
(2)英语能力。民航业作为连接国内外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外企业、个人和旅客接触,良好的英语能力有助于沟通和提高服务质量。
(3)为机场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提供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航空英语教学 教学创新模式
一、航空英语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航空服务发展迅速,高职高专航空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为主导,使学生具备文化素质更高、语言能力更强、专业技能素养更高的现代化民航人才。但是从现状分析来看,高职航空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较为明显的标志是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这对于航空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航空英语是非常不利的。
二、航空英语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设情境―在航空英语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岗位要求,以乘务人员的工作情境设置为学习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情境,我们要采用多媒体动画短片、微课、摹课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乘务人员为旅客在登机前、飞机途中、落地后服务场景逼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虚拟的现实场景中了解整个乘务人员的服务流程。这样的创设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加直观化、形象化。
2.确定任务―― 首先要确定高职高专航空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即航空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完成航空第一线的服务工作,并将总的教学任务分解为一定层次和梯度的子任务,地勤服务和空中飞行服务。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任务的设计者,解决任务中的问题。
3.实施任务。在“教与学”的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学习合作法将教学设计分为情境导入、体验认知、模拟训练、学习评价、拓展任务。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对航空人员工作情境的英语讲解视频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在体验认知环节,通过旅客和乘务人员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演练中熟练地掌握航空英语英语交际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在模拟训练环节,我们通过对抗游戏和配音训练,增强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巧和展示。在学习评价环节,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在拓展业务环节,通过完成拓展任务,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旅客需求,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增加了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驮有裕在不断重复服务设计步骤中完成地勤和空中服务,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航空英语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教学目标与行业岗位相对接。高职高专航空专业主要为培养面向航空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未来从事的空中乘务人员和地勤人员岗位相对接,根据航空工作服务人员的职业要求,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确定职业能标旨在帮助学生能用英语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培养学生用专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 提高学生的英语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2.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小组学习为路径,以角色扮演为训练,以多元评价为保障。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指导,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情境导入、体验认知、模拟训练、学习评价、拓展任务。在教学组织中体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创设的航空服务场景下开展训练,明确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按职业规范分段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环节中,要求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积极沟通、协调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角色扮演环节中,学生通过分配游客和航空服务工作人员角色,在扮演工程中,锻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多元评价环节中,学生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师则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效果。在现代化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航空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打造有效的教学课堂。
四、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满足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航空专业学生今后的服务能力,更好地适应航空岗位的执业要求,因此,航空英语教学要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做到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就业提供各方面的训练,培养适应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兆蕾,魏晓燕.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13).
关键词:礼仪 空乘人员 职业素质
本文主要以空乘人员礼仪修养为中心结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经历谈谈礼仪对空乘人员的影响。
前言:
空乘服务作为一个特殊而又严格的服务性专业,它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比如酒店,商场等),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出现,对航空运输特别是中短程航线的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空中乘务员工作是客舱服务,高质量的客舱服务,成为航空公司对外展示公司形象,吸引顾客最好的窗口,在空乘人员服务过程中,基本的礼仪和素养的好坏对航空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礼仪的基本知识
礼仪的概念: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对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貌、主动、热情、细心成为服务礼仪的代名词,同时服务企业要求服务更加细化,具体,讲究个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礼仪对空乘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身体素质而且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由于空中乘务工作是在飞机上工作的一种特殊服务行业,服务的对象,都是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应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可培养学生如下心理品质: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客舱服务和生活中既充满活力,又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既能充分认识自己且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公众意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计划和步骤较切合实际。意志坚韧,并善于自我克制。人格健全,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乐于交往,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行为同组织行为和公众利益能协调一致。在复杂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现代礼仪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现代礼仪教育是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出发,教会学生讲究仪表美、仪态美和言谈举止美,符合空乘专业未来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美的情感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仪表美,仪态美,言谈举止美的感受力,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2.有助于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是空乘职业对学生主体品质的一种重要要求。良好的礼仪品质和形体素养,能够使个人在与别人沟通、合作时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加速信息传递,快捷地进行团队性合作,获得社会的认可。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出现机械故障等原因需要紧急迫降时,这是空乘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包括她们和旅客之间的配合特别重要,而且这种合作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航空公司的损失。因此,现代礼仪的教育,是空乘专业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品质的基础所在。
3.礼仪有利于空乘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日益渗透,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与认同,他们都比较热衷于西方文化,更原意去了解它们,比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空乘经常面对外国人,如果她们了解一些外国文化,她们能够更好地和国际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也提高了她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
四、礼仪在空中乘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沟通作用。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可以使空乘人员和旅客进行成功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2.协调作用。礼仪是社会活动的剂,它对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礼仪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尊重,尊重可以使旅客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愉悦,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有利于空乘人员服务工作的开展。[3]
3.教育作用。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方式纠正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使得遵守礼仪的人客观上起到榜样的作用,使旅客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改正缺点,端正品行。
4.美化作用。礼仪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使美好的心灵与美丽的外表,优雅举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空乘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形象和美好的风采,让旅客有种美的享受。[4]
结语:
空乘人员的整体素养,不单具有扎实航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美丽的外表等,更应该在她们的一言一行中透露着一种优雅的规范的礼仪,同时又为通俗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气质涵养的升华。
空乘学生礼仪的提高在学校要加强模拟情景教学和实践训练,比如:在学校模拟舱中完成一次飞行过程全面服务的情景设计,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才能真正让礼仪成为空乘学生中的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谢苏,姚虹华 空乘礼仪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3(1)
[2]季正茂.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15(3)
关键词: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教改
作者简介:车美娟(1970-),女,山东淄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69-03
一、“工学四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国唯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便位于其中,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和地域优势,为学院在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6年,学院从与国家航空基地关系、与航空企业的联系、教学领域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办工厂发展五个方面入手,在比较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贯穿了哲学思想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学四合”的系统化模式。其中,“工学四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
二、“工学四合”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工学四合”模式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引发的思想观念的解放
“工学四合”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以及系统原则。在对“学院示范院校建设”认识的变化中,这一思想体现得尤其明显。按照示范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学院共设计了七个专业、三大社会服务平台和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研究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重点项目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大家往往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重点项目上,容易用重点建设项目“代替”整体推进,由此在工作中会产生一些不协调现象。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中发生的这种偏颇,随着对工学四合认识的不断深化,学院都会及时调整并予以纠正,并明确提出了“项目带动,整体推进,系统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卓有成效地解决了示范建设工作的协调运行问题。
(二)“工学四合”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引发的革故鼎新的改革
1.在教育教学领域,基于对工学四合的认识,掀起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系统推动教学改革的浪潮。“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打开学校大门,实现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的结合。在开放办学过程中,学院发现内部教学与企业技术进步、生产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教学工作中滞后的、制约的东西很多,许多方面感到了“不适应”,如果不尽快改变现状,学院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尽快转变观念,推动教学领域改革,已经成为全院教职工的共识。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按照工学四合的模式,根据国家航空资源的战略重组和产业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建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航空服务七个重点专业。并以七个重点专业的发展为基础,带动飞机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6个相关专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七大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重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如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飞机铆接与装配技术》课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首选。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学院成立了由企业科技人员、学院教研人员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结合生产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具体针对飞机制造厂、修理厂的铆接装配和机体修理岗位,组划了10个项目、18个任务,进行普通铆接、密封铆接、干涉配合铆接、特种铆接、螺栓铆接、部件对接等方面的教学,培养飞机装配、机体修理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工艺技术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飞机铆接与装配技术》被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突破。
此外,学院还引进国外优质课程,重新构建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通过CDIO方法,以教学计划、实施、评估、调控的过程管理为主线,吸纳生产技术人员全程介入,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督导体系,相应推动教学领域以及教学管理领域的改革。
2.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按照“工学四合”模式,内外兼顾,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成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多样化体系。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整个教学基地建设呈现多样化趋势。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学院共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近80家。从种类上来说,有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多种类型。从运行模式上来说,有学院自主建设管理的,有合作办学的、共同管理的,也有独立二级法人单位单独管理的等多种运行模式。其中现有数控设备不但能够承办全国数控大赛,而且还承接了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的印刷机配套件生产任务。独立二级法人单位单独管理的校办工厂,产品远销13个省市,其中为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生产的真空抬包产品,出口至塔吉克斯坦。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着力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奖励、考核等制度,促进“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稳步进行。从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研究学院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开展教学指导,推动教学改革;以校企结合为导向,充分利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高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聘用来自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先进的职业理念,他们的加入使学院建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任老师的培训力度,改变专任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学院重视抓好各个层级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对于新入校的教师,重视抓好岗前培训;对于中青年教师,鼓励带工资攻读高一级学历和学位,报销学习期间的相关费用;对于专业课教师,每年暑假期间,都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骨干教师深入大型企业参加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近两年内,学院先后组织近50名教师奔赴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学习交流,并派100多名教师前往深圳、西安、北京、咸阳机场等地区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单位涉及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管理等诸多行业;通过修订和完善学院专业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学习进修管理办法、分配制度、“三师”(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评定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系部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如航空维修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教学团队共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企业工作经历超过16年以上者有7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双师结构合理,能够满足高职教学要求。
目前,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4.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注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与衔接。有机整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为核心理念的航空文化和当代大学教育文化,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实施CIS战略,从物态(VI)、制度(BI)、观念(MI)三个层面构建航空特色高职文化的视觉系统、行为系统和理念系统,特别是把“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生职业素质拓展有机融合,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营造航空特色的文化气氛,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归属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不懈动力。这方面的经验已在教育部组织的百所示范院校“文化与发展”论坛上交流。近日,学院《实施CIS战略,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说明,学院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航空特色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发展中引发的变化及思考
(一)“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发展中引发的变化
1.学院积极促进学院与西安阎良航空国家航
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度融合,签订多种联合办学协议,实现双赢并进。共建了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人才培养、航空博览为一体的航空科技馆;共建了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和数控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社会平台;此外,学院还加入了中国航空学会、陕西航空产业协会,牵头组建了“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了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这些做法密切了与当地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推动了航空高职教育与航空产业的结合,提升了服务社会的实力。
2.学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通、宽、新、活的校企合作之路,先后与200多家航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近些年来,航修企业为支持学院办学,共捐赠了10架飞机、30多台套飞机发动机等教学设备;学院为企业完成10余项技术革新,并为企业开展各类在职培训。如与联邦德国中部法兰克工业商业联合会(IHK)、联邦德国“中国之窗”科技信息公司(CHINA WINDOW)三方合作建立的“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完成了陕西省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与新加坡明康集团、厦门太古集团、联想集团合作举办形式多样的“订单班”。
3.学院把产教结合做得更实更真。按照工学四合的思想,学院在着力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狠下功夫,构建了能力递增的实践训练环境,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学院校办工厂受工学四合新理念的影响,锐意改革,走“以产为体、以教为用、产教并举”的路子,已经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生顶岗、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在校内顶岗生产的重要基地。
4.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跟踪服务”全过程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快推行“双证制”,构建就业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并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5.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报道后,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以及许多高职院校网站予以转载。国内近百家高职院校来校考察;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十所院校邀请学院领导介绍“工学四合”;位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正在筹建的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学院领导参加“建设方案”论证,并派人考察学习,希望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党委书记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学院院长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三)“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发展中引发的思考
1.对工学结合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工学结合的本质属性、基本原理、系统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学结合的实际。
2.对学院工学结合的各种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提炼,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找出工学结合的普遍性规律。
3.注重研究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结合学院的各项实际工作,研究并制定、设计出保证工学结合顺利推进的制度规范,使其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和实践模式,实现模式创新,推动实际工作。
4.注重研究宣传工学结合典型案例,主要是针对学院工学结合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抓住典型,重点研究,重点宣传,以点带面,促进工学结合的各项工作做出特色。
可以说, “工学四合”的系统模式,是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这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工学四合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统筹规划,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期望把“工学四合”转化为承传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因,不断发扬光大,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朱振国.飞翔的畅想—记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工学四合”模式[N].光明日报,2006-11-24.
随着“天空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目前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国家已经把航空产业作为我国最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100:1,我国民航业人机比200:1来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48万人。可见,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缺口巨大,这些都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航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敬业精神
空乘服务工作具有高收入、高风险、高付出、高规范、高封闭的特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突发事件较多,服务对象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服务人员面对任何对象,都能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
2.较强的服务意识
现今的航空公司竞争早已演变为了服务竞争,员工的服务意识是要逐步培养的,它不仅仅是一句机械化的“您好”,“再见”,而是存在于对客服务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高质量的服务并非是用僵硬的条款规定出来的,应该是融入到员工的身体里,形成一种本能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3.沟通技巧
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频发冲突,究其原因常被解释为互不理解,其实也就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沟通不单指语言,也要求服务人员通过肢体、倾听等相关技巧,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达到对不同群体,如老年旅客、初次乘机旅客、重要旅客等特殊旅客的有效交流。
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航空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成员不可能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协同配合,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乘客满意的服务。
(二)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承接关系,注重概念。而职业教育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的。
1.民航客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订座、客票销售及异常问题的处理,要求员工能够处理各类订座业务及客票销售,并妥善处理退票、遗失、变更等相关业务。
2.民航货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收运、运送、交付货物,要求员工能够进行检查、称重、清点、填单、计算运价、理货、表价、装卸等工作,同时能熟练交付货物,进行费用处理及异常问题的处理。
3.民航地勤服务员
主要从事值机、行李、安检等服务工作,应熟练掌握客票查验、座位安排、问询、引导、特殊旅客服务、民航客运、货运安检等技能。
4.空中乘务员
主要进行客舱安全、问询、播音、餐饮服务及紧急事件的处理工作,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流程、紧急安全救护及设施设备的使用,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处理各项突发的异常问题。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构建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专门培养空中乘务乘务人才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已有百余家,在航空服务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托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建设走势;其二,依托不同办学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此蓬勃发展的格局下,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航空服务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课时量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在职业素质上的需求等严重问题。
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按照民航客运、货运、地勤、客舱服务等工作要求,开设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地勤服务、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民航职业素质修炼、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学、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从总体上看,实训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在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结合其在整个专业设置中所占的分量,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课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实训教学都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常常在讲述大量理论后,通过极为简短的演练作为实训教学环节,根本无法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训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为随意,实训教学环节考核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分组训练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慢的现象。
2.实训操作方法单一
空乘服务的工作特点是现场的服务与沟通交流,这需要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善于临场发挥。如今,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一年已超过2亿人次,仅今年夏季因航班延误而产生的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恶性冲突就有数起,除了制度原因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某一情境作为当天实训的基础,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或讲解,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练习。但单一的情境会导致各小组模拟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在一两个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的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何在同一情境下设置多种可能性成为大多数教师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训设备投入欠缺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等。但是购买这些设备,不仅要求学校有能力承担,还要求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规模较小,投入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当前很多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并不具备必要的师资和办学设备,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实践教学训练,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上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已投入大量资金建有航空模拟舱,能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有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并配备具有特色的航空公司制服若干套、化妆品等,营造职业氛围,满足相关课程的需要,力争塑造符合航空标准的职业形象。然而,这些设备依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课程,由于所需的正版计算机订票软件价格昂贵,购置计划一再搁置,使得学生的实训操作不能良好进行。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行业需求及专业发展的限制,目前国内少有航空服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而,现阶段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旅游管理或其他一些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行业背景,他们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就上岗任教,有些甚至连客舱设备都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实践操作经验了,从事实训教学便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外聘的行业人员,由于空乘服务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进行短时间集训或讲座,不能长期按课程安排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成为实训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对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
根据专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并列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整合如职业素质修炼、形体训练、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程,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民航客票销售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客舱技能综合实训、航空保健与急救等专业拓展课程,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应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二)确立科学的实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是否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做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其中理论与实践能否在工作过程中得以高度结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训课程除了可以在专业课程内部进行横向融合外,也可与其他基础课程进行纵向的整合。以《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
这样,一方面将空乘服务播音技巧与普通话相整合,避免了课程讲授过程中对语言基础发音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与民航交际英语相结合,能更好的针对空乘服务过程当中容易遇到的各种沟通场景,进一步突出工作实用性,从而减少重复教学带给学生的厌倦感,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在中英文语言基础之上,再对学生进行播音训练、用语技巧训练及特殊情况的沟通训练,则能更系统的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市场链条上航空公司这一重要环节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等有利条件,征询行业专业人士的要求与建议,依据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及时对实训课程设计作出调整,甚至聘请专业人才为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设定,让校内实训能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让学生离开校园就能真正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合格员工。
(三)建立新的实训考核体系
目前的实训课程考核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这种方式教师往往只看到了学生最后一次的课堂表现,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在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其二是按不同的技能单元,当日学完当日考核,这种方式注重了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但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态度,到期末结束时已把前期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因此,新的实训考核体系不仅应对每次的实训课程设有明确的量化达标标准,同时还要在课程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兼顾到考核的公平性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训教学的开展。
(四)完善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