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地理教学初探,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

篇1

【关键词】主动参与 合作竞争 展现自己

高中地理教师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构建好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高中地理新教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在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1、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主动获取信息

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可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读图抢答 拟出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寒带?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温故而知新。

2、让学生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例,并指出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气候类型,再让学生观察图中各种色彩的分布地区,从而讨论、归纳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同时,因材施教,不断地鼓励基础较差、读图较弱的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为他们设计难度较小可操作性强的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使其最终能掌握独立地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是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高中地理学习充满活力,而不抽象、乏味的获取知识。新模式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过分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走向“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可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个小组的各位成员行动积极,分工合作。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校园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2、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新教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课堂中即要发挥教师教授的水平,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

创新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改变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1、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如在“天气及其影响”的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谁书写的描述天气变化的地理术语最多?”的活动,把黑板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在活动中,10分钟内20多人次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出术语50多句术语!倘若仍然由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恐怕写不出这么多,而且所写的术语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和接受;50多句术语的展现,让学生和教师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

体验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时间约为5-8分钟,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评论。竞赛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集体讨论,学生自己制订细则,组内协作。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讲评,优良、及格、不及格)、优点、缺点、意见和建议等。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况,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喜欢地理知识在先,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在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为培养现代地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2011.47.

篇2

一、存在问题

1. 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难的问题。由于安徽省中考不考地理,因此许多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学校没有认真组织教学。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由于新课改后高一增设了生物课,使高中课时数更加紧张,很多学校减少地理等科目的课时数,每周只给高一地理开两节课。

3.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合作学习和探究少。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地理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脱节;②重教材轻课标,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③重结论教学轻探究过程;④不同的课型没把握好。

4.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落后的教学方法的矛盾。①一些老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不注重或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套不完整的地图。②一些中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上课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理解,从而过分依赖多媒体,放弃使用传统的教学艺术等。

5.几乎从未做过地理实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以及受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解决策略

1.解决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问题。考虑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初中地理上得较少,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把初中地理重新上一遍又不太实际。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2.积极争取高中地理课时数。首先向学校领导介绍本省或其他省份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本市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安排。然后分析本校多年来高考文综地理成绩为何一直不高的原因,而兄弟学校重视高中地理又有何结果,等等。相信经过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的地位会逐步提高,课时数也会相应增加。

3.加强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多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三原则:①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不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编写,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拓展与联系。②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地理原理及规律应用的指导,对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应用。③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相联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二次备课。一备学习目标、重难点,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准确;二备教学流程,即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做什么、注意什么;三备教学媒体的使用;四备学案的使用,要根据自己所带不同班级的学情对学案进行删减、补充、修订。

4.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其次,中青年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我们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做黑板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课件不必完整地反映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展开。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

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其已经被逐步运用于高中教育中,同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还并不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此初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运用翻转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从主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就导致学生获得的认知并不深刻,求知的兴趣也不高,教学的质量也随之降低。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建构知识。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环流》为例,教师根据课标,在分析重难点的基础上自己操作演示热力环流实验,同时配合教学内容的讲解,录制一段15分钟左右的视频,让学生课前在家中提前观看。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教师的限制,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拍摄的教学微视频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热力环流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主动探究热力环流原理,明白冷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利用自身的能力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学习能力。

二、运用翻转课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时,学生能够梳理和总结学习中的疑难点,课堂就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相应的节省出时间来完成作业或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真正的平台。教师也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但教师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对其中的特点难以把握,因为学生没有将重点放在中国这个地域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解,结合中国的地理特点向学生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点,并对其他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简洁的讲述。

这就减少了教学内容,变相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翻转的是课堂,更新的是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对其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4

新教改 高中地理 教学模式

一、前言

新教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现代地理教学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教育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新教改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出发点,适应新教改的高标准和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高中人材。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新教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在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比如,新教改更加不注重死记硬背的地理知识,这也和近几年高考题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起初是大部分的外国国名、矿产不需要记忆,到后来国内大部分的矿产、资源、电站等诸多数据也不需要记忆,现在连区域定位的考查也在淡化。新教改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必备地理知识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阐述事实的能力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因此,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必须真正吃透新教改的思想和标准,吃透新教材蕴含的知识和理念,对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知识进行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要努力搜集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了解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进一步加以整理、归纳、吸收,逐步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新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探索、掌握和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新教改的高标准与新要求,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材。

三、新教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

1.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学效果反馈的方式,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传统的作业模式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那么,高中地理教学的作业设计应该跟上新教改的步伐,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高中地理学习充满活力,而不抽象、乏味的获取知识。教师在设计高中地理作业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设计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分组讨论形式、操作演示形式,甚至可以是做游戏的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老师从作业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加以引导和纠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过分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走向“主动探索实践”。地理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地理课程的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方位的调查、观察、实践和研究活动,如周边环境状况调查、本地资源调查、家乡人口调查、建立小小气象站、举办地理板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地理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新教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课堂中即要发挥教师教授的水平,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和谐的、轻松的课堂环境下,从新的课堂教学角度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如,与学生一起分享最新的世界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地理考察与探索等,都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新教改高中地理所要求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结合新教改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况,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喜欢地理知识在先,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在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为培养现代地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地理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一、介绍我国地理学的历史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适时介绍我国在地理学上的杰出贡献。比如: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西晋时,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因为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一“制图六体”,而被英国近代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两人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同时,介绍一些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新疆艾丁湖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154.31米等。这些真实典型的地理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而且也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地理学处处都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课时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其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但其实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并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想像后得出结论:绕日运动导致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于是出现昼夜长短不同;接收的热量也会产生变化,而形成四季。通过这些事例,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从现象引向本质,培养、启发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时,我通过列举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联系变化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另外,在“海水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中渗透着运动观教育;在“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中渗透着发展观教育;等等。实际上,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点。适时找准切入点,自然妥帖地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素质。

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如:“人口地理”中蕴含《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知识;“水资源”中蕴含《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内容;“生物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息息相关;“交通运输”与《铁路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紧密相连;等等。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达成。

篇6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导语设计好,就能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作为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例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时,先简单地讲一个小故事:一艘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女婴,时间是2001年12月31日11时30分;25分钟后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2001年12月30日11时55分,为什么姐姐却比妹妹小了呢?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要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疑导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长江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为什么仙人掌那么多的刺?为什么骆驼刺的根系那么发达?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三、适当穿插时事新闻

现在的学生对国际国内的大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并作适当的评论。例如,在讲“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时,就可以穿插一下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学生明白这次大会就是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具体体现。并让学生明白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之所在。在讲“湿地的干涸和保护”时,可以穿插一下云南省洱海填湖建别墅的情况,让学生充分理解湿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四、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具有互、交叉性、团队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它适合对一些有争议、有疑惑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设想进行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共识。并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幕后的导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课堂活动就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最好方式。例如在讲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就可以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教学设计上首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设计了小组擂台赛的形式,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答对得1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1分。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热情,又能体现新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理念。

篇7

关键词地理 教学

高中地理是一门高考基础科目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法成为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呢?

一、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原则

1.民主平等的原则,该原则要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与教师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教师要加强对课堂的把握,和学生一起质疑、解疑,加强引导。

2.发展性原则,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由于现代技术条件下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完善,使得开放教学成为显示,学生从教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的单调讲解中获取知识,转变为借助多媒体可见或网上搜索、网络教学,通过声、像、图、文等多种形式而获取知识。

4.实践性原则,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才干。新课程强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发展为取向,增加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5.有效性原则,一切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它包括目标的有效性,方法的有效性和过程的有效性等。具体体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就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率。追求的是教学成本最少,教学收益最大,目标达成度最高。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或者其他形式。而呈现手段也是多样的,有印发案例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学生表演等。案例在课堂中呈现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可以先“案”后“理”,也可以先“理”后“案”,还可以“案”“理”同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手段和时间。

同时选取案例时我们该注意:

首先,必修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弄清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要想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原理,以便能够选取相应的案例去验证、论证知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使案例更具丰富性、递进性。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实现思维与情境交融,给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讨论的机会。再次,时代在不断进步,所以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其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案例的选取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还可以来自时事新闻。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还能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能充分体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从能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的,那么就可以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是指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 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中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学生由于知识面以及生活阅历的浅显,而产生种种疑问,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供与求”的矛盾。实行“问题教学法”,一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二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应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地理的途径。

3. 探究式教学法

篇8

关键词: 地图教学 高中地理 作用

一、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地图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补充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文字、图例、实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都附有地图册和地图填充图册,由此可见,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教材的科学。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所占比例是25%,文字所占比例是75%左右。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地理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因此,地图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仅要清楚这一点,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告知学生地图的重要作用。

2.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地理课堂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强,但枯燥乏味。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主动、积极地学习,就不能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然而,地理课教学中地图的巧妙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容易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是运用地理空间知识的分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教会并督促学生经常阅读地图和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是直观、简洁的知识,不仅具有突出的表现力,还有极高的概括力。因此,注重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将知识“表面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记住重点和难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运用它,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中地图教学法探讨

1.教学生识地图

在教学生识地图的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识图方法教给学生。首先,教会学生给地图分类,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通过总结可以得出: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其次,在拓展延伸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挖掘地图中潜在的地理知识。

2.教学生填地图

地理教材配有相应的地图填充图册,所以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填图能力的培养。首先,学一课、练一课。地理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每一节课都涉及地图的使用及练习,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在讲授完一节地理课的时候,要让学生当堂填地图册,以巩固学生对地图的熟悉程度。其次,多次测评。这种评价方式主要以填地图为依托实现,测试中要出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地图,太过容易或过难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填图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一般地理事象分布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填图测试可以考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进而增加一些针对性训练,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地图的能力。比如,讲到《埃及》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埃及的地形图和河流分布图,然后让学生拿出地图册填写。待学生填写完之后,教师一一批阅,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掌握了以后,再进行相应的地图测评。

3.教学生画地图

与其说是教学生画地图,不如说是让学生动手画图识图。在让学生画地图的时候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让学生先画一些简单的地图,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学习世界地理这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几大洲的轮廓图画出来,随着学习逐渐深入,让学生画一画某几个重要国家的轮廓图。当学生把这些都完成了之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某一个国家的地形图、河流分布图、工业区分布等图。其次,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让学生根据文字性描述进行画图训练,可以让同桌之间进行训练,也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做练习、测试。

4.教学生用地图

学以致用是最终教学目标,讲地理课的时候教师要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教学生学会巧用地图。比如,讲零度等温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册,让学生分析零度等温线可能穿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看图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能分析出零度等温线即秦岭―淮河一线,那就说明学生已经会用地图分析问题了。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要想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地理,要想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地图说话是教地理的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总之,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从教学生识地图、填地图、画地图、用地图这四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使用地图的学习技能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改变,最终达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福才.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

[2]孙勤.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2).

篇9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篇10

【关键词】高考模式 地理教学 调整适应 有效对策

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学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学教学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应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跟上形式的发展,以适应各种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对教师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教师的抱怨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对教与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适应各种形式的改变,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带领好学生迎接各种挑战。

(二)教师学科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不是用一个科目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往往牵涉各科、各类知识。新高考考试模式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全新尝试。要求学生如此,教师的智能就不能浮于表层和偏于一隅,需要借助满腔热情的“继续学习”,做到常学常新,在知识的“深”和“广”上双翼齐飞。

(三)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

不会研究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高考形式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定位和调整,并制订新的措施,此为瞻前性研究。教师只有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并不断进行理性升华,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有方向性、有指导性和有艺术性。

二、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新高考中的信息题,已经给中学地理提出“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学有所得。

三、重视“双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双基”教学不仅在旧高考模式中应得到重视,在新高考模式中同样应进一步得到强化落实。不管是旧高考还是新高考,能力立意都是主流方向。离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谈能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模式虽然改变,但中学地理大纲并未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因此,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为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求学生应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另外,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巧妙地让学生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有效思维。

四、重视心理素质培养,适应新的考试氛围

新高考的模式改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提高。有人做过统计,同样的一份试卷,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差别。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知识放在同一份试卷内,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会更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个问题不知从几个角度解答,不知道要考虑哪几科的知识,以至于无法准确找到回答问题的关键;

(2)完成一张试卷的过程的同时把中学学习的三科知识进行应用,使用的知识量大大增加;

(3)完成一份试卷的过程中,要经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同时和不同时的思考过程,用了地理的知识,接着用历史知识或政治知识,单一思考变成了混合思考。

(4)各科增设了选作题,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思维活动,又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高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给学生经常性的综合练习,多设置一些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考试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综合试卷与平时的试卷并无二样,消除学生对综合试卷的恐惧心理。在不搞题海战术前提下做到见多识广,熟而生巧。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地球曾美丽迷人,充满着青春活力。然而,由于人类贪婪地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环境教育,有“教育一代,影响几代”之效。加强中学环境教育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要命题,结合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艰巨任务,地理学科以环境和人类活动双方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所有课程中唯一系统地介绍环境各要素的形成分布及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的学科,于是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成为加强中学环境教育的突破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恶劣的环境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环境教育必不可少。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沙尘暴频发、雾霾肆虐、白色污染泛滥……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其次,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再次,是地理学科的本质使命。地理课程本身就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完成的教学使命,以人的关系为主线的高中地理课一定要把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对策

1.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地理教育中部分知识中包含环境知识,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部分教师难以深度地挖掘教材中的内涵,继而无法对学生实行环境教育。因此,地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教育因素,从而提升地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讲述全球气候变化时,可以结合电影《后天》来讲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提升自身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知,继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如利用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气候变暖的因素,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扮演生态环境中的角色。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必然会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对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将环境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环境教学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等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大气环境检测等活动,将环境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家长宣传环境保护内容,从多方面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才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会使地理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动课堂教学用生活的环境再现地理。如用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们在讨论研究的同时联系实际环境。这样切入实际的案例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融入到真实环境中来。另外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会让学生对其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这样河以使得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地理掌生学习地理又能用于环境。经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有见解和可实行的解决措施。

4.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12

【摘 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培养新型高中生的重要任务所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如何更好的通过思维训练和培养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走向,而且关乎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成长。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论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几种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地理实践活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学工作的具备诉求所在,应该引起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其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地理教学工作密切相关,而且难度很大,历来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新时期,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学科并称为“政史地”,是高中文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历来受到广大文科师生的关注。作为典型的文史类学科,高中地理与历史、政治虽然在很多地方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特色所在。比如,高中地理学科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都使得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存在一些困难。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存在思维创新能力不足、联系分析的创造性匮乏等。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措施的实施来培养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思维发散能力意义重大。

再者,高中地理教学事关高考文综备战,其现实价值十分突出。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这对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此外,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创新能力,不但事关高考的备战,而且关乎学生未来的深造、学习和成长,其长远意义不可忽视。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重大现实意义,并自觉的在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思维创新和应用实践的机会,借此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策略

要看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诉求,走出一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推动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2.1立足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

要知道,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即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因此,从课堂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加强思考、积极探索、严谨训练、有效反馈,最终形成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链条。例如,在每堂地理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几个与本节课程相关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将这些问题作为线索把整堂课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本堂课的内容。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点拨。通过这样类似于探索式问题的教学举措,学生可以边思考、边听课、边进步,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基于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引入探索式、问题式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2.2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不单单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同样需要结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通俗的说,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此外,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室和学校,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不断强化。这样说吧,当高中生能够自主的认识、感知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的时候,他们必然有思索、探究和分析的欲望,这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来源。同样,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自动手,进而开动脑筋思索地理现象和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路径。

2.3加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夹角,地球表面又将是什么样子?因此,类似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综合而言,运用多种创新性思维训练方法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实际,其结果便是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提升,而教学工作也可以焕发出新面貌。

参考文献

[1]张君歌.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8年25期

[2]屈胜红.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8期

[3]杜廷玉.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4]赵翠芬.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1期

篇1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关注学生,关键是要吸引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可为单纯为考试而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给学生积极鼓励。

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素质

新课改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质,不为考试而学,要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首先,地理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要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深思中发展深化。比如,我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 家乡的耒河,哪边要深些,轮船从哪边走安全些?为什么?讲水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会水滴石穿。如“重庆人为什么爱吃火锅”,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提问要善于抓住时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如“地球运动意义”这一节教学,学生很容易觉的枯燥乏味。首先我通过一则寓言《两小儿辩日》问两小儿观点对吗?学生顿时兴趣大发。我及时引入课题:“这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让我们来寻找答案”。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

中学地理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到学生学习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中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注重诗词,谚语,动画,成语,音乐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用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使学生感到冷锋的天气特点,并使学生有了形象的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音乐,动画。会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用,要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地理教学中必须体现它的实用性。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日常生活的衣着打扮、建筑设施、天气变化旅游出行与生活习惯等都与地理密不可分的。如使学生掌握各地的传统的建筑不仅是本地经济水平的反映,更可以看出本地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与地形条件对建筑有影响。在热带沙漠地区墙厚窗小,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房屋顶尖,多高脚楼。南方的房屋尖顶,北方地区的房屋多平顶。墙厚。现代的教学中应体现地理是生活的地理,以平常的所见所闻为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价值,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衡阳地区如何发展社会经济,学习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时,补充我们的家乡如何振兴工业。这些做法很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⒊精心设计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现代的科技手段,地理教学要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之中,可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如讲《地球的运动》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运动。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知识理解透切,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老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没切合教学实际反而没什么效果。有的老师一味的使用板书。也是不行的。教师要去精心设计教学手段。

篇14

[摘要]在我国积极推进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推进中学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学野外实践建设是全面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中学野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推手。为此,文章着眼于地方性中学野外实践的建设及评价研究,以推动中学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并助力中学和地方性野外实践旅行基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地理;野外实践;评价研究 

步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尾随着已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其他省区踏上了新课改的征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野外考察实践活动都有待提高和发展。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按照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在人文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课题研究活动,笔者选定了“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探究”课题。

一、中学野外实践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兴趣引导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在高二年级,选考科目选定之后,学生们课业压力大,思想负担比较重。如果能够借助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习和巩固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研学旅行中,学生走出教室,领略大地的大好风光的同时,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走进环境,让原本的地理课程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在观察当地景观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环境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当学生融入到大自然环境当中之后,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并在学习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综合思维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先从教材和的资料中了解当地亚热带的环境和需要具备的地质地理知識。当学生走进相关的环境中,再通过分析当地岩石性状,倾斜和弯曲的方向,以及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识别判断不同地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理念。学生可以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以系统性、认知性、全面性和动态性为原则,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二、野外实践地点的确定 

野外实践,需要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点的确定就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选定地点所处的位置和交通问题。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位置的安全性和交通的便捷性是野外实践中的首选。其次,要确定地质概况问题。地理教学中学习地质部分的内容,需要选取的地质符合学校的要求,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需要考虑路线情况。在野外实践之前确定好路线,确保时间和安全问题,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才是满足教学需求的线路设计。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在浓厚的历史氛围、地理环境等影响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 

三、野外实践基地评价目标 

中学野外实践的评价目标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科学的评价,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关野外实践的全面信息,以便对实践基地作出全面部署,并科学地指导野外实践项目的建设及发展;客观了解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明确基地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促进基地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规范基地相关建设行为,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规范其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野外实践活动。 

四、野外实践以学生为主导 

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为一线地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创造力和执行力等品质亦大有裨益。 

    (一)问题思维链促进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 

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整合的研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熟知、存在疑惑的环境问题入手,设计相关的问题思维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

(二)多个活动细节完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和其他核心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是地理观察和测量、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目的是通过实际地理环境的体验过程进行学习,这与“体验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主张要在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能知道能行动,而且要求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成长性的发展。因此,在研学活动的活动设计细节中,要从计划、问卷、分工、数据测量、分析、绘图、总结等学习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环境问题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方式。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注重实践引导的地理课程组织形式,研学旅行主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和感知。同时,研学旅行和教学课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再走进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内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科学育人的理念,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