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451-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现就我科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创伤性骨科手术患者350例(其中:车祸伤283例,其他创伤67例)在围手术期护理与监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0例,男210例,女140例,病程半天~2年,年龄2~69岁,平均35.3岁。332例伤口恢复好,住院15~20天治愈出院,18例因术后并发症住院50~70天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评估病情:对创伤骨科护理而言,恰当的局部处理有利于整体救治,反之则导致整体救治失败。不同专科医生可根据伤情制定不同的对策和措施,而护理人员要把创伤骨科看成一个整体,处理顺序依次为患者全身状况评估、失血量评估、伤情种类和程度判断等。护理措施除维持气道、呼吸、循环等急救技术外,还有运转监护、搬动技巧、动态观察监测伤情与应急处理等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了解。
2.1.2 临床护理:(1)术前检查:协助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胸片、心电图、骨折部位的摄片或CT检查等,根据检查情况报告医生,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2)术前临床护理:包括何时需禁食禁饮、何时灌肠、何时安置胃管、皮肤准备、药物皮试、更换术后骨科病床和骨科支架等。(3)环境准备:病房温度控制在18~20 ℃,湿度50%~60%,减少陪护,保持病房相对洁净安静。
2.1.3 心理护理:无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对术后康复影响[1]。
2.1.3.1 术前心理护理:以良好的心态面临手术,尽量消除患者手术紧张感与恐惧感,减轻思想负担,提高手术耐受力。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并给予积极、有效、明确的信息;讲解该疾病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与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手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同时介绍我科创伤骨科手术的成功病例,使患者相信医护的技术力量和护理水平,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
2.1.3.2 术前心理咨询:巧妙应用护理沟通技巧,满足患者术前心理需求。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权威性的咨询对患者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患者,用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对术后如需用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患者说明,使患者醒来后不致惧怕。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2.2 术后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最好动态心电监测,设置监测时间15~30分钟/次,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有无呼吸道梗阻,有无肢端微循环障碍等。
2.2.1 心理护理:患者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因此,对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关注以下几个环节:术后抑郁反应:术后患者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将会影响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褥疮等。所以要努力帮助患者解决抑郁情绪,准确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又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2.2.2 术后疼痛护理: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患者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护士应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如术后6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2.2.3 术后饮食护理:病情平稳可于术后6小时饮水或进流食,术后第二天进半流质或正常饮食。 饮食应给予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钙、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2.2.4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与护理: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功能,功能恢复的好坏与早期功能锻炼有密切关系,加强对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指导,是治疗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
2.2.4.1 生命体征平稳后的康复指导:待疼痛缓解之后可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运动、足趾活动、踝关节屈伸及深呼吸运动等。术后1~2天拔除引流管,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开始康复锻炼。锻炼的程度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为度,首先要抬高患肢,以消除肿胀。保持床整、干净,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指导患者利用双肘及健侧下肢支撑抬高臀部,受压骨突部定时按摩,臀部垫以水垫,防止褥疮发生。在床上练习坐起活动,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协助患者应用下肢功能锻炼仪(CPM)做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患肢肌肉收缩,可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肌肉间的粘连,消除肿胀,又可减少肌肉萎缩,给骨折处以生理压力有利其愈合[2]。
2.2.4.2 手术后4周的康复指导:4~6周后患肢不负重扶拐下地活动。协助患者先移到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扶双拐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8~12周开始负重活动。在此期间应由护士或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止发生意外。
3 讨论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贯穿于各医疗护理的实践之中,通过创伤性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临床护理与监测、健康宣教的回顾性分析,提高骨科护理的实战经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模式与护理手段在临床护理中的广泛性应用[3],全面体现现代护理模式在患者住院整个过程中的需要性、重要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宋贵欣.全肩胛骨并全肩关节置换的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1):74.
[2] 姜金楠.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71.
【关键词】护理干预;围手术期;心理状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79-01Peri 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LIU Shu-bing
Operation room,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hua University 13201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i operation perio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50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Were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quality.The pai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nursing satisfaction index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etc.Resul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SAS score,SD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pain 2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group was 52%,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peri operation period;psychological status在意外伤亡事件中,伤者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以骨伤患者最为常见,主要以骨折、脱臼为主[1]。此类突发性损伤一般多采取手术治疗,由于事故发生突然,患者自身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需进行手术往往造成精神上巨大的负担和焦虑。因此,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来说,除了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优质精细的护理对于安抚病人精神和身体上的压力和病痛起到了巨大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7月诊治的5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7月50例顾客手术患者。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均为25例。干预组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21-57岁,平均(39.1±18,3)岁;常规组中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44.2±17.3)岁。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对比,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并行手术治疗。干预组常规护理基础上介入优质贴心综合的护理干预,包括①术前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由于患者大部分是因为突发事件造成骨科损伤,往往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刺激,因此,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进行贴心的讲解和劝导,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详细讲述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骨伤科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为术后患者恢复调整做好心理准备;②手术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详细讲述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告知患者主刀医生具有丰富的手术操作经验,手术过程安全无痛,嘱咐患者尽量放松心情并相信医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树立信心。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叮嘱患者及时完善相关术前检查;③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恢复状况,随时记录患者病情,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一旦发现患者有不适症状发生,立即向管床医生汇报,及时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进度;④保持病房干净、整洁、通风采光良好,嘱咐病人家属需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干燥,定时为卧床患者擦身翻身,避免出现血液循环不畅或压疮等;⑤术后嘱咐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食用蔬菜、瓜果、粗纤维等有机食物,忌辛辣刺激类食物,并告诫患者戒除过往不良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⑥术后一段时间后可进行复健锻炼,每日进行一定量的体能锻炼及康复训练。运动量由少增多,循序渐进,同时,增强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1.3疗效标准与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心理状况评分采用SAS评分标准和SDS评分标准[2]。疼痛程度诊断标准于术后24小时疼痛画线位置进行判断:①无痛:0分;②轻度疼痛:1-3分;③中度疼痛:4-6分;④重度疼痛:7-10分。疼痛发生率=(重度疼痛+重度疼痛)×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1两组患者在不同程度护理后心理状况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心理状况对比
组别1病例1SAS1SDS干预组125150.32±2.20150.11±1.21常规组125160.15±4.10157.10±2.60注:与常规组对比,#P
近年来,由于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不正确的运动方式或过量的运动,骨伤科患者人数急剧增加。骨伤科损伤由于发生突然,且患者身体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身体极大的创伤甚至造成残疾。临床上治疗骨伤病人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为主,且收效明显。由于许多患者遭受突情况病且本身对于骨伤科疾病及手术没有详细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感到恐慌、焦躁、不安等,这些不良的情绪本身酒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身体上所承受的病痛更使患者痛苦不已。因此,贴心的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起到了巨大作用。贴心人性的护理,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消除负面情绪,有效缩短疾病的恢复时间,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病痛,增加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更好地促进疾病的预后恢复。本研究分别采用优质的护理以及日常护理两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心理状况以及疼痛等,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术;护理体会
胫腓骨骨折多因外伤所致。临床上,对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石膏外固定、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是首选的方法等[1]。其中外固定支架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对肢体伤害小、易于进行功能锻炼等优势。但其也有自身局限性,易出现孔道感染、肌肉骨骼粘连等不良现象[2]。细致全面的骨伤科护理可以有效地避免与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38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8例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20-40岁26例,41-60岁12例,平均为(36±3.4)岁;伤口愈合等级Ⅰ期36例,Ⅱ期2例;左侧22例,右侧16例。所有病例均为开放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彻底清理伤口,在C臂机透视下拉伸小腿复位,置入外固定针,固定外固定支架。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 ①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等,尤其是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现象,及时上报异常体温情况;②鼓励患者定时利用骨科牵引床上拉手抬起上身,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避免长时间仰卧位,防止坠积性肺炎;③床单位要求整洁干燥,每天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并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其血液循环,避免压疮形成;④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食物;⑤每天为患者腹部按摩一次,防止其发生便秘,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缓泻剂。
1.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聊天,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3]。医护人员还应当认真向患者讲解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特点和优势,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了解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早日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1.3.3 患肢护理 ①术后保持患肢抬高20cm,以利其消除水肿;②严密观测患肢的温度、颜色以及运动、感觉状况,注意足背动脉搏动状态。若患肢出现温度下降、色泽变暗、感觉减退等,说明患肢远端血循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理;③必须高度重视防止钉道感染,重点加强局部护理。每天对针孔消毒2-3次,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针孔周围皮肤,再用无菌注射器吸取酒精点滴于针孔[4];④注意观察伤口及针孔处渗血、渗液情况,定时更换敷料;⑤注意检查外固定支架是否有松动、移位,钢针是否有弯曲,患肢活动时骨折处是否有骨擦音,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并请医生作相应的调整。
1.3.4 功能锻炼 注重指导和协助病人正确有序的功能锻炼。术后1天,可以先作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足趾伸屈运动,每次持续10秒,然后放松10秒,收缩10次为一组,重复10次,每天3-4次。术后3天,可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患肢髋、踝、趾的主动练习,如直腿抬高锻炼、床上蹬车训练等。每天3次,每次15分钟。术后1周,即可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刚开始时,以被动锻炼为主,幅度宜小,速度宜慢,随病情恢复,逐渐过渡到以主动锻炼为主,幅度加大,速度加快,以不疲劳为度,同时可指导患者扶拐杖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5周后即可指导患者逐渐增加负重练习。
2 结 果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本组38例患者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且经摄X线片,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愈合时间为5-9个月,平均6个月,患肢功能基本恢复到受伤前水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3 讨 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手术简便,护理要求高,防止伤口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点[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体质虚弱,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由于长期卧床,应防范其形成坠积性肺炎、压疮及便秘;骨折患者多有悲伤、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病情的恢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信心;外固定支架连通肢体内外,针道是伤口感染的易发部位,必须严格消毒,同时,要注意保持支架的稳定,防止其松动;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肢体水肿消退、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肢体由于长期卧床而容易产生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组织粘连,护理人员要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早期适度的功能锻炼。通过实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患肢护理、功能锻炼等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淑丽,毕金秀,于主花.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式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72-73.
[2] 王贻芳,范广丽,孙佳,等.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58-60.
[3] 杜丽鹏,张海燕.外固定支具在四肢骨折病人转运过程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4):110-1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髌骨下极骨折患者28 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2~56岁。左膝 15例,右膝13例。致伤原因:摔伤17例,撞伤1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X线片示:骨质成熟,髌骨下极骨折,断端分离移位。本组手术时间在伤后 1~4d,患者无过敏史。
1.2治疗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在直视下予以髌骨下极复位,取髌骨近端骨折横截面划分三等分,在等分点沿髌骨纵轴斜向关节面拧入两枚带线锚钉(美国施乐辉),使钉尾进入骨质0.5cm左右,锚钉线缝合髌骨两侧及中间,修复髌前筋膜、关节囊等。术中检查骨折固定情况,用C 臂机透视骨折对位、锚钉位置满意。术后患肢用外固定支具于膝关节屈曲5°位固定6~8w,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给予抗炎、活血化瘀、艾灸等中西医联合治疗,制定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
1.3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随访时间8~20个月,骨折愈合,锚钉无松动退出,患者无伸膝受限,参照 Lysol 膝关节功能评分法[2]:优8例,良2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面临着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的心理,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消极、负性情绪做好心理指导,耐心主动向患者介绍应用微创技术(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方法,与保守治疗、张力带钢丝固定、髌骨爪内固定等手术方法的区别、优点、疗效和风险。说明中医药治疗在骨伤科治疗中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中药药液苦拒绝服用或艾叶的气味而不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改善膝关节功能,其执行好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关节、肌肉的恢复情况,减少或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3],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后护理
2.2.1常规护理 术后给予平卧位,患肢用外固定支具于膝关节屈曲5°位固定,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上,以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肿胀。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及关节肿胀情况,有引流管者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引流量。遵医嘱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3~5d,监测体温4次/d,注意体温变化,术后3d低热为手术吸收热,如体温过高,应考虑异体材料过敏或发生感染,要积极对症处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嘱患者多饮水,1000~2000ml/d,防止便秘和尿路感染。
2.2.2中医护理 ①给药护理 按医嘱予桃红四物汤治疗,取桃仁、红花、川、赤芍、当归、生地黄若干,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1~2cm,浸泡15~20 min,先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煎煮25 min,滤取药液存放保温瓶内。滤剩的药渣进行第二次煎煮,加水至药渣表面,煎煮20 min后滤取药液,与第一次的药液存放在同一保温瓶内,送患者温服。每次约150 ml,早晚各一次。②穴位艾灸 是将艾绒均匀平铺于棉纸上搓卷成艾条,在穴位上施灸。按医嘱取风市、足三里、解溪、阳陵泉等穴位,将艾条点燃,将燃端对准施灸的穴位,距皮肤约2~3 cm的高度进行熏灸,每个穴位8~10 min,至皮肤稍起红晕。在施灸过程中,注意弹去艾灰,观察穴位周围皮肤情况,防止皮肤烧伤。如灸后皮肤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中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2.3制定实施康复训练 术后第1d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练和直腿抬高运动。让患者仰卧,两腿伸直适当抬高,慢慢放下,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3~5 s后放松,重复10次为1组,10组/d。练习直腿抬高,仰卧位,两腿伸直抬高在30°以内,保持时间由5 s开始逐渐增加,5次为1组,5组/d。在练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正确的动作要及时纠正,直到正确掌握为止。伤口拆线后,关节无肿胀、无积液时可以带着外固定支具扶双拐杖下地,患肢不负重。4 w后逐渐调整外固定支具被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至45°。6 w时复查 X 线片检查骨折及锚钉无明显移位拆除外固定支具,主动锻炼伸、曲膝运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负重行走,2 个月内均避免强力屈膝。
2.2.4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患者要坚持进行膝关节康复锻炼,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定期行X线复查及门诊随访。如果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活动受限,及时来医院就诊。
3讨论
【关键词】人工全膝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人工全膝置换术(TSK)是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手术首先切除机体以往无法自行修复的关节面,用人工关节替代受损关节,矫正肢体力线,消除关节疼痛,位置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60例。并对其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27例,女33例。50~92岁,平均58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创伤性关节炎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2例。均为行人工全膝置换术的患者。住院18~32d,平均20d。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长期膝关节疼痛,又对膝关节置换术不了解,会产生焦、紧张的心理。因此术前对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和家属对此种手术有所认识,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2.1.2 术前健康指导。术前教会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指导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指导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引体向上;下肢肌肉锻炼;指导患者术后为了防假肢脱落采取正确。
2.1.3 术前准备 备齐各项检查报告,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术野皮肤常规消毒;术前测量血压、心率、脉搏、体温,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术前常规禁食;术前1d交叉配血,备血400~800ml,及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 术后去枕平卧6h,术后膝关节下垫一软枕,保持外展30°中立位,禁止内收,两下肢之间放置一厚枕;保持假肢外展位,预防人工假肢脱位。
2.2.2 引流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局部伤口渗血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并经常挤压引流管,使管腔内渗出物及时流出,防止关节腔积液、积血术后出血一般600ml~800ml,若10h~12h出血量超过1000ml,因引起重视,认真分析出血原因,及时通知医师给予正确处理。术后24h~48h,引流液量
2.2.3 疼痛的护理 多与患者交流,让其听音乐、阅读杂志以分散注意力;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注意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反应;自控镇痛装置放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
2.3 康复训练
2.3.1 肌力训练 人工膝关节置换后,要求达到负重、伸展、外展及旋转活动的稳定性好[1]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和直腿抬离运动。故患者术后全身麻醉清醒后返回病房,即由护工示范并指导患者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2.3.2 关节训练 术后第1~2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肌力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用力做踝关节背伸和砧屈,活动30°/次,要求10次/h,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从10°~20°开始,每日酌情增加5°~1°,3min一个往复,每次1h,每日2~3次。
2.3.3 站立训练 在护士的帮助下,借助步行器站立。
2.3.4 行走训练 指导到患者借助步行器站立,练习转移中心,行走达到步态协调一致,之后在护士的搀扶下进行不完全下蹲训练。
2.3.5 抗负荷关节训练 当患者下肢肌力大于Ⅲ级时,在踝部加阻力,以0.5kg的沙袋开始屈膝90°,坐于床边进行直腿抬高训练。
2.3.6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配合屈膝坐位起立,下蹲位起立,两人搀扶上下楼梯,在保护下扶步行器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3 结果
术后15~21天均能自行双拐行走,均未出现并发症,畸形得到矫正。出院时,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膝关节屈曲大于90°。术后随访3~24个月,参照改良HSS膝关节功能平分标准[2],评定疗效,本组优48例,良10例,可2例。
4 体会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术后完善的护理措施,周到的康复指导,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确保手术成功,从而减除膝关节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裘法祖 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临床资料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院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9例,其中单膝关节18例,双膝关节1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56~72岁。患老年性严重退行性骨关节病8例,创伤性膝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病程10~25年,均伴不同程度疼痛。19例患者在行术后功能锻炼之前都采用了中药敷()疗。
2术后辩证施护
2.1早期护理
术后48小时,临床上一般会让病人借助下肢关节功能训练仪(CPM)进行膝关节申屈活动锻炼。此期由于手术创伤,肢体经脉受损,气血受阻,气血淤滞,表现为肢体局部肿胀、疼痛,病人往往因疼痛而不能很好的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我们采用外敷1号(参三七、琥珀、红花等)药液外敷,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方法:取无菌外敷1号药液适量充分渗湿于无菌纱布上,贴敷于离手术切口敷料约5~7cm周围处皮肤,贴敷面积的大小可根据肢体局部肿胀面积而定,然后用保鲜膜覆盖,以防止药液过快挥发,保证药物充分吸收。待纱布干燥后撤除,清洁皮肤。每天1~2次,连做5~7天。
2.2中期护理
术后2~3周,术肢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但病人气血不足,脾虚肾亏,不利于创伤之处愈合。此期可应用外敷2号(自然酮、土虫、蛋壳粉、篦子王、鸡血藤、川仲等)进行术肢局部烫疗,有疏通腠里,益气生血,和营生新,接筋续骨之功效。做法是:取外敷2号药粉200g,加水适量拌匀后装入小布袋中成一小药包,装锅隔水蒸1.5~2小时,待出锅前往药包内浇入约50ml跌打酒后取出置于术肢膝关节周围(距离皮肤10cm左右),上面覆盖一次性中单,天气凉时可加盖被子,先让蒸汽疗,待药包温度适宜病人耐受时,将药包置于皮肤上,来回挪动烫疗,至药包温度变凉为止。在整个烫疗过程中,护士须加强巡视,观察并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调整药包距离,防止烫伤。
2.3后期护理
术后3~4周,术肢功能尚未恢复,气血亏虚,筋骨不得濡养,筋骨欠强,关节不得滑利,故有麻、冷、热不适之感。此时适宜用洗四方(香芳、石南藤、大力王、三叉苦、艾叶、穿破石、宽筋藤等)薰洗,以温经通络,通利关节。具体方法:将温热的洗四方药液半桶置于床边,病人坐于床沿,术肢平伸跨过桶的上方(膝关节对准桶的位置)足部用椅子支撑,再用一条浴巾覆盖住术肢和桶,充分的让药液蒸汽薰蒸一段时间,待药液温度适宜病人后再把术肢浸泡于桶内,不断用毛巾取药液温洗膝部,并不断活动膝及踝关节。
3体会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疾病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观点[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性疾病的成功,少不了全程的护理贯穿,术后功能康复锻练是一个重要的护理环节。为了能让病人更好的配合功能锻练,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适当辩证施护,局部外用中药,减轻了因手术创伤及早期锻炼所致的疼痛,能够顺利的配合各阶段的功能锻炼,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性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脊柱外科;舒适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2-01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均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成果患者术后康复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护理人员应该以良好的仪容仪表和一定的心理学技术去影响患者,提高他们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本院从2013年7月-2013年12月在脊柱外科实行心理护理干预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名研究对象均来自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脊柱外科2013年7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择期手术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45-65岁,平均(53±3.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其干预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1.2.1 健康教育 根据文化程度,讲解不同程度的疾病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应的处理方法等,同时进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如教育患者排便排尿训练,术后引流管的更换、保护等。
1.2.2 情感疏导 患者可能会对手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应技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请一些成功手术的在院患者现身说法,讲授亲身经历,增强患者的手术信息及术后康复信心。
1.2.3 术后心理护理 最常导致患者心理问题的是术后的疼痛问题。由于药物的胃肠道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从而产生焦虑;同时物的消退,患者疼痛加剧,进一步加深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说明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可能持续的时间和缓解方法,让患者了解这些症状都是暂时的,且是可以控制的,以消除患者焦虑。
1.2.4 疗效评估 定制疗效评估表,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饮食、睡眠、精神、行为情况和护理措施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纪律。同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保证心理护理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制定舒适度评估调查表[1],记录患者各种术后并发症和心理情绪的主观感受,量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以0分-10分,0分为舒适,10分为最不舒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气口疼痛、引流管机尿管所致不适、担心疾病预后等指标评分上,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脊柱外科的手术患者从入院、手术、出院到家庭功能康复锻炼,都会有相应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因手术引起的生理应激现象,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出现心率、血压的升高、免疫力下降等,应该贯穿于整个脊柱外科护理工作当中。
在心理学上,因应激现象导致的不良情绪,虽然所造成的影响一般不会十分严重,但因为一些患者的人格因素,能导致应激源反应成倍扩大,从而出现针对手术而难以调节的焦虑、抑郁情绪,需引入一些心理学技巧才能有效改善。如患者过分紧张,可通过对患者全身肌肉进行反复的收缩、放松运动,改善患者肌肉紧张度,从而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此外,系统脱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心理学方法也可用于其中。
护理结果发现,经过心理护理之后,患者在切口疼痛、引流管和尿管所致不适、担心疾病的预后等主观方面的评分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因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脊柱外科患者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住院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会英,李九群,任玉香,付华珍.脊柱外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8(17).
【关键词】结肠病灶;结肠癌;急性肠梗阻;一期吻合手术治疗
作者单位:266021青岛市骨伤科医院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所致的肠梗阻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变化快,难以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局部、全身感染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高。总结我院近五年手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35例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左半结肠癌伴梗阻35例,晚期病例多见,本组病例DukesA期0例,B期2例,C期 19例,D期14例。3老年人居多,本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31~79(平均56 岁)。立位腹部平片或透视示低位肠梗阻。行钡剂灌肠见肠腔狭窄、钡剂部分或完全不能通过14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肠腔内肿块23例,行螺旋CT检查提示结肠占位病变13例。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合并疾病等措施,2~5 d梗阻不缓解或进行加重者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均行术中结肠灌洗、一期病灶切除,肠道吻合。手术时尽量将近端结肠内粪便挤出反复冲洗肠腔至冲洗液清亮,行一期切除吻合,吻合口下方放置橡胶管引流。
2结果
本组痊愈出院34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漏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至呼吸衰竭死亡1例。
3讨论
结肠癌急性结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亦是老年人肠梗阻最常见原因,特别是左侧结肠癌有时可以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为首先出现的症状。[1]在就诊时已经属于晚期,甚至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需要短时间内紧急处理,且并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更增加了保守治疗的风险,股应慎重对待,早诊断、早手术[2]。急性肠梗阻的理想手术方案是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恢复肠道的通畅,防治并发症,但紧急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最大的并发症是吻合口漏所致腹腔严重感染[3]。我们认为行一期切除吻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术中结肠灌洗要充分,肠道减压要彻底;准备吻合的两肠管断端彻底冲洗和消毒[4]②要做到“上要空,口要松,下要通引流管放过危险期”[5]③术后精心护理,有效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积极治疗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④要重视扩张,手术做完后扩肛,置入较粗支撑管缝合固定于,每日用温盐水冲洗,达到远端肠管充分减压的目的,保证引流通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排气,进而降低漏的发生率。总之对于左半结肠癌梗阻,在充分术前准备,术中有效清洗肠道,术后应用抗生素、积极营养支持、保持各种管道通常,行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Chaib E,Toniolo CH,Figueira NC,et alSu晒cal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Arq Gastroenterol,1990,27(4):182186.
[2]穗生论低位结肠梗阻与急诊一期切除术.实用外科杂志,1998,12(1):12.
[3]杨德忠,孙安仁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的围手术期处理.重庆医学,2001,30(2):151.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 护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成为骨伤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4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5.3岁。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I检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并经手术证实。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冷光源、监视器、摄像系统、内镜头、光纤及双极电凝仪器性能,并根据仪器特点作相关灭菌处理。备16 G 150 mm静脉留置针。
1.2.2 特殊器械:椎间盘镜器械一套,包括定位导针、扩张管、通道管、自由臂、枪状咬骨钳、髓核钳、骨刀、微型剪刀、解剖器;神经根拉钩、球形探头、神经剥离子、拉钩型吸引头、刮匙等。
1.2.3 麻醉与: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将患者置于拱形轨脊柱手术支架上,可使腰部平直、椎间隙增宽,以利于手术视野的暴露和定位)。同时护士准备椎间镜物品,连接、检查、调节好内窥镜手术系统。
1.2.4 手术配合:主要是洗手护士配合。常规消毒皮肤贴手术薄膜,在C臂透镜下,以L4~5椎间隙为准做中线切口,长约2.5 cm[2]。用5级扩张器依次插入至椎板,建立工作通道管,使自由臂与通道管连接到手术床轨道上。然后(借助于自由臂固定通道管)将内镜套入,深达椎板,剥离组织暴露右侧L4~5椎间隙。用椎板咬骨钳咬开椎板入黄韧带,可见脂肪及硬脊膜。扩大右侧窗,拨开硬脊膜,用髓核钳将突出的椎间组织钳出,并用神经剥离子上下探察椎管及神经根孔,畅通无阻后,盐水冲洗。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无硬脊膜及神经跟损伤后,退出椎间盘镜,拔出通道管,放胶片引流,4号线缝合皮肤。
1.2.5 巡回护士配合:密切观察病情,由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血氧饱和度并注意出血情况。询问患者感觉反应(靠近神经根时感觉),多关心患者,保障患者舒适(脚、胸、腰部必要时放置软垫)。
检查术中所需设备摆好到位,并调试设备功能到正常状态,准备好器械及麻醉物品。按术者要求摆放患者呈俯卧位,垫腰桥架摇低床头和床尾,使床略呈弧形,并瞩患者双上肢伸展于托手架,以利于手术操作。连接各种仪器导线、电凝器、冷光机、视转换器及吸引器,最后打开仪器开关。术后过床和护送时,妥善保护伤口,身体贴近手术床边缘,将患者从手术床经转,并注意患者的保暖。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根性疼痛很快消失。术后随访8~45个月,平均24个月,42例患者中优25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良11例(下肢仍有麻木区),6例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优良率为85.71%。10例术后神经支配区有不适感,主要出现感觉异常,如酸胀麻木,但直腿抬高(-),经治疗得以改善。2例出现腰部不适,考虑为合并侧椎管狭窄,术中减压时上关节突切除过多所致,经腰背肌锻炼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椎间盘炎,经保守治疗好转。
3 讨论
腰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最易发生退行性变的部位,腰椎间盘突出后破坏了原来脊柱及椎间力的平衡,造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腰椎间盘手术的成功和预防术后复发,有赖于优质的护理配合[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治疗的成功与否和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在护理方面,术中的护理与配合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应适当、适时地改变护理模式,突出患者的健康需求,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内容[4]。
腰椎间盘镜手术由于其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引流量少,因此手术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手术后的不适症状的产生亦相应减少。随着微创手术在骨科的发展,后路镜椎间盘镜手术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术式之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2天可抬高下肢30°~70°,戴腰围可下床活动,5~7 d痊愈出院。手术护士做好配合工作,作到配合熟练,才能保证手术成功,则更有利于病患的痊愈。
参 考 文 献
[1] 刘健,高伟,武玉玲,等.骨科手术后创口内负压引流管的护理.中医正骨,2004,16(2):62.
[2] 李淑霞.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护理.中医正骨,2005,17(8):78.
[3] 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6.
关键词 骨科 疼痛 护理
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生理感觉和心理反应的结合。即疼痛也可以说是从刺激中逃避的一种反射,尽可能保持身体安静,企图从身体内部恢复的防御机构之一。然而,如果疼痛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休息及机体恢复[1]。
临床资料
本组280例,其中男182例,女98例;年龄7~71岁,平均4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股骨干骨折52例,手外伤34例,胫腓骨骨折61例,锁骨骨折6例,慢性骨髓炎2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26例,骨肿瘤32例,瘢痕挛缩29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表情痛苦、神情紧张、烦躁、焦虑,不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及护理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记录,根据疼痛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疼痛产生的原因:各种骨折创伤引起的疼痛、腰肌劳损而形成的腰肌无菌性炎症导致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恶性肿瘤、骨肉瘤患者早期一般无疼痛,中晚期出现疼痛。疼痛从无到有,从轻到重。
疼痛的护理:①及时解除疼痛:护理人员要改变“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的旧观念,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疼痛发生时间及程度,及时准确对疼痛进行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解除患者疼痛。②对症护理:技术性镇痛法,神经外科手术止痛。神经刺激术,神经切除术,植入给药泵。理疗包括红外线、温泉浴、微波、冷疗热疗冰敷等。针刺疗法如中医针灸。药物镇痛。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肌肉注射等。药物治疗新技术。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硬膜外麻醉。阿片制剂,如芬太尼、哌替啶、吗啡等。非阿片制剂,消炎痛、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采用定时用药、预防性用药,有效地缓解疼痛。③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对疾病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2],因此护士应设法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翻身、换床单、导尿、清创等护理操作必须移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舒适的,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同时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当患者疼痛时,陪伴家属也受到影响,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致使患者疼痛加剧。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起到止痛和有助于康复的作用。④自我放松与按摩:指导患者作放松动作,如叹气、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切口等,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减轻疼痛,帮助患者入睡。对于肢体或躯体制动的患者,解释维持正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指导患者取舒适卧位,督促家属行局部按摩,增加被动活动量,对减轻被动患者的疼痛尤为重要。指导患者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留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时,避免压迫、扭曲、牵拉管道;术后尿潴留也是疼痛原因之一,及时排尿防止术后尿潴留,如出现排尿困难时,立即诱导排尿(如听流水音、按摩膀胱区、针灸等),必要时给予导尿等。⑤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患者由于害怕疼痛,术后往往不敢早期活动,易引起肺部感染、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十分重要,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防止不正确的活动引起疼痛。术后6小时鼓励患者做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及活动远端关节、健康肢体,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骨突受压部位,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以防并发症的发生[3]。
结 果
本组280例紧张、烦躁、焦虑均能有效缓解,其中70%因伤口疼痛,出现焦虑,担心术后伤口愈合不好,影响日后的工作及生活,从而产生紧张、烦躁、焦虑情绪。紧张、烦躁、焦虑情绪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用自我放松疗,配合心理护理,较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紧张、烦躁、焦虑情绪。另外30%患者因伤口疼痛,加之心理上失落,表现为闷闷不乐,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取心理护理,分散他们对疼痛的注意力,并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伤口的疼痛。通过针对性的护理,280例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住院15~38天,平均19天,全部康复出院。
讨 论
注意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分别采取一些心理护理措施,注意与患者交谈的话语艺术及肢体语言[4];通过对疼痛原因的分析,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疼痛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控制,同时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老年人疼痛的处理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12.
2 王巧珍.骨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4):58.
关键词:脊椎手术;康复护理;并发症;心理状况
人体脊椎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及一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和椎间盘连接组成,具有支持躯体,保护脊髓、内脏和进行运动的功能【1】。脊椎手术常会诱发患者产生较强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研究通过对脊椎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成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7月在我院脊椎外科行脊椎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或CT确诊,并通过正规保守治疗半年以上且效果不佳。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加入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3±2.7)岁;手术类型:颈椎手术13例,腰椎手术22例,胸椎手术5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4.8±2.2)岁;手术类型:颈椎手术11例,腰椎手术25例,胸椎手术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性(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脊椎手术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术前常规准备,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和低脂食品,对伴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根据医嘱输入同型血浆和白蛋白。术前、术后一周适当补充少量锌元素,以起到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和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3】。术后指导患者根据手术类型选择正确的休息,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的患者应给予雾化吸入或使用负压吸痰器吸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好伤口引流装置引流出液体的性质和量。同时,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管道折叠、受压,引流袋不能高于患者伤口,避免造成逆行感染。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心理护理 脊柱手术后患者暂时丧失了自理和劳动能力,会出现压抑、消极、抑郁的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巡视患者,等患者麻醉清醒后,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并且将进一步治疗计划告知患者,使患者能较好适应角色变化,并能配合医务人员一起完成治疗,取得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个人清洁工作,保持患者身体清洁,衣着整洁,避免因衣着不洁引起心情不畅。
3 讨论
由于职业的原因,不少人们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工作,致使脊椎病越来越普遍,呈逐年递增状态。据邓惠君【7】研究表明,脊椎病已不再属于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且以颈椎病和腰椎病最为常见。目前,针对此病的治疗手段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加之术后并发症种类多且较严重,使患者易产生不良心理状况【8】。
本研究通过对脊椎手术后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针对患者自身整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使大多数患者都成为了最终受益者。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大大减少了发生率。但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仍有少数患者未到达预期希望水平,总结归纳有几点原因:患者机体耐受性不佳,依从性较差,未能得到家属全面的支持。
综上所述,脊椎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樱. 脊椎手术患者早期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0,12 (4): 136-136.
[2]冯肇洪, 陈永回, 梁健群, 等. 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在脊椎手术中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7): 838-841.
[3]张荣. 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 2013, 34(2): 366-366.
[4]彭宗泽, 孙波, 李麟平, 等. 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VAS, FRS, 改良 JOA 评分和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2, 10(6): 28-30.
[5]丁美兰. Braden 评分表在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7): 105-106.
[6]施玲燕, 黄水平, 卓朗, 等. 大学生应用 SCL-90 量表的参考值及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2): 223-224.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逐年增长。65岁以上老年人中,髋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3.79%[1]。骨折后由于局部肿胀,下肢活动受限,静脉血流多处于缓慢状态,老年患者的高脂状态、外伤及手术后组织释放凝血致活酶等都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的原因,从而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共筛选出10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一组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设为试验组。分组方式采用随机均分的方式,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在60~89岁,平均为71.5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30例,合并高血压26例,心脏病14例,糖尿病10例。试验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在61~90岁,平均为72.92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股骨颈骨折29例,合并高血压25例,心脏病15例,糖尿病1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不具有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的办法,在手术后护理人员给予下肢按摩,抬高患肢20°~30°,每日测双下肢大/小腿周径差,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遵医嘱给予机械或药物预防措施。一旦发现下肢肿胀 疼痛,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1.2.2试验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术前健康教育 ①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后果,提高患者警惕性;②劝患者戒烟,进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防止便秘;③推广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若频繁地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导致局部皮肤淤血,静脉痉挛血液循环不佳;④积极控制血糖,纠正心脏功能,血糖高者体内微炎症状态严重,会加重其高凝状态,本身的血小板具有高聚集性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释放增加,后者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栓发生率增加[3];⑤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的活动方法,提高患者配合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1.2.2.2术中护理 2009年SIGN指南提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要尽早(入院当天或第2 d手术)手术,早期手术可减轻患者疼痛,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发生。在我院已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列入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中,为了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手术室均采用专科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巡回护士前1 d去病房访视患者,态度和蔼,主动沟通,简单介绍第2 d手术相关注意事项,询问患者需求,并予以合理化满足。手术当日巡回护士接患者入手术间,再次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稳定血压,减少血液滞留;②备好合适的垫,以柔软,舒适又能暴露手术野为佳;③术中维持温度在24~25 ℃,以免低温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供血不足,增加患者氧耗和心脏负担[4];④实行专科护士,熟练配合手术操作,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鲁宁报道:手术时间60 min,DVT发生率为68.1%。
1.2.2.3术后护理 DVT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4 d是DVT的高峰期。术后48 h应严密观察患者末梢血液循环,并给予以下护理措施:①创造一个无烟,温暖舒适的病房环境。术后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尽可能使髂静脉松弛,髋关节禁止屈曲;②麻醉未完全恢复前持续被动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1 次/h,20min/次,患者行双下肢空气压力泵按摩 2次/d,30 min/次,促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静脉窦内的血液向心脏回流,防止血流瘀滞;③麻醉恢复后即可行踝关节背伸,跖屈练习。同时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在镇痛充足和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术后第3 d)即在助行器协助下非负重步行,由小距离逐渐过度到远距离,运动量逐步增加;④每日常规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周径差(大腿周径的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15 cm,小腿周径测量部位为踝上2 cm及髌骨下10 cm),做好标记,进行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⑤避免在患肢做静脉穿刺,如穿刺部位出现炎症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不宜点滴高渗溶液;⑥遵医嘱给予药物预防措施,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钠、磺达肝癸钠、华法令等。严格把握药物应用的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权衡利弊,用药途径严格把关,确保每例患者得到最安全有效的抗凝效果。
1.3观察指标 ①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②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使用自然数(n)和百分比(%)的方式进行表达,使用t进行组间对比,当P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满意48例,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护理满意41例,满意率为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发生率为2.0%,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7例,发生率为14%。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极大,是肺栓塞形成的主要原因,二者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避免DVT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术前健康教育,g中专科化护理、术后针对性护理把这一高危人群DVT发生率降到最低,既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又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说明这一护理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英泽.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0-170.
[2]林定坤,杨海韵,刘金文.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6-117.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55-02
三踝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复杂性的关节内骨折。自2000~2004年,我们采用手法复位,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3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我们在治疗三踝骨折的护理上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平均42.5岁,左足19例,右足17例。按照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1]:Ⅰa型7例,Ⅰb型11例;Ⅱa型10例,Ⅱa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2例。就诊时间2 h~3周。均经过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或固定不良而改行手法复位闭合穿针,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治疗。
2护理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护理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护士应积极宣传外固定器治疗的必要性、优越性,如创面小、费用低等,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1.2常规准备备齐各项常规报告,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乙肝五项、艾滋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血糖、心电图、X线片等。
2.1.3术区准备手术野皮肤准备,协助患者洗净患肢。尤其要做好足部清洁。手术晨用2%碘酊、75%乙醇消毒手术野皮肤,并用无菌敷料包扎。
2.1.4术前药敏试验手术前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全身清洁,手术前12 h始禁食,6 h始禁水。
2.1.5术前用药按医嘱给术前用药,如安定、抗生素等。
2.2手术操作护理
2.2.1手法复位护理按照成永忠等[2]总结的整体复位、局部复位、器械辅助复位及复位顺序四步手法复位。复位中注意协助术者摆好并随时按照术者要求进一步调整。注意为术者准备好C形臂X线透视机,方便透视。如未能一次达到解剖复位,按孟和[3]提出的“手法―器械―手法―器械”步骤,在安装外固定器后进一步复位和固定。复位过程中,重点是配合。
2.2.2穿针及固定护理常规消毒铺巾后,按照成永忠等[4]总结的整体穿针、局部穿针方法穿针固定。准备好分别φ3.0mm骨圆针、φ2.5 mm斯氏针及φ2.0mm克氏针。安装好手摇钻,细针注意针尾外露不要超过8 cm,以免穿针时摆动。完成穿针后,进一步复位,安装外固定器,使踝关节尽量固定于背伸中立位。安装外固定器过程中,注意扶好踝关节位置,防止骨折再移位。然后透视或拍片,如复位及固定不理想,进一步按“手法―器械―手法―器械”调整,至达到复位满意为止。
2.3术后护理
2.3.1按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护理术后仰卧位将伤肢平稳垫好,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将薄枕垫于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合并血管损伤或骨间膜高压征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坏死。
2.3.2注意患肢血运、感觉及趾动的观察每天定时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趾动的情况,尤其注意有无异常变化,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2.3.3心理护理应告诉患者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的一般规律、术后的常规处理以及需要患者的主观配合,消除患者顾虑,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3.4预防针孔感染针孔处每日用75%乙醇点滴2次。针孔处渗液要勤换纱布,每隔1~2 d更换1次。术后应用3 d抗生素,3 d内每天针孔换药1次,3 d后每周换药2次。
2.3.5外固定器调整每周注意调整Ilizarov外固定器2次,防止锁针器松动。前两周注意每周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固定情况。
2.4指导功能锻炼
2.4.1肌肉锻炼术后待麻醉恢复后即开始伤肢股四头肌等肌肉等长舒缩锻炼及足趾背伸跖屈活动,以利血液循环和在骨折端产生应力刺激,每日2~3次,每次15~30 min。
2.4.2关节锻炼术后3 d肿胀减轻后开始练习站立及扶双拐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以骨折端无疼痛为限,开始扶拐不负重功能锻炼,3周后开始负重锻炼。6周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改小夹板固定保护锻炼2周后,去夹板锻炼,康复。
3健康指导
3.1日常生活指导
给予患者日常生活指导,尤其是嘱患者保持针孔周围皮肤干燥,每日用75%乙醇滴2次,隔日更换敷料1次。
3.2循序渐进地锻炼
交待定期门诊复查的时间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每日按医嘱坚持功能锻炼,锻炼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3.3应急处理措施
发现异常情况如针孔脓性分泌物较多、外固定松动、骨折处再次出现疼痛等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处理。
4护理治疗结果
评定标准:参照Leeds分级[2]。本组中,如果未能应用外固定器完成治疗,应用本疗法治疗失败,虽改用其他方法治愈,但评定本疗法结果也归为差。
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根据以上标准,本组36例中优28例,良5例,差3例。总优良率91.7%,无针孔感染、无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5讨论
5.1重视外固定器调整是护理关键
外固定器的可调性是骨外固定的优点。术后不需其他外固定保护,早期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但术后功能锻炼中,外固定器松动,可出现骨折再移位。调整时,重点要把持稳,要缩紧螺母的对抗部位,防止调整中再移位。
5.2注意区别针道刺激与感染
大部分术后针道渗液是针道刺激造成,注意清洁换药可以控制。但要注意及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防止真正发生感染后,不能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5.3注意动静结合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是骨伤治疗护理的四大基本原则,而“动静结合”又居首位,可见这一原则在对骨折病人的护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良好的固定或过度的活动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没有适当的活动,患者全身气血循环缓慢,愈合也会受到影响。其中关键是循序渐进,活动从骨折远端到局部,1~3周从小动到大动。从肌肉等长收缩开始,逐渐过渡到关节微动。从2周内免负重到3周后扶拐部分负重,一般5周后可负重行走。必须根据骨折愈合进程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成永忠, 温建民,马少云,等.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J].中国骨伤,2005,18(8):483-486.
[2]成永忠,温建民,马少云,等. 手法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6,18(4):22.
[3]孟和.中国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4]成永忠,温建民,赵勇,等.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伴脱位[J].中国中医骨伤科学,2007,15(6):28-29.
[5]Leeds HC, Limbird PS. Instability of the distal tibiofibular syndeomsis of the bimalleolar and 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术后康复影响;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92-03
doi:10.14033/ki.cfmr.2015.30.046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以护士、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对某个手术、诊断所采用的最恰当、有实践性和顺序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浪费资源和延迟康复,让患者获得的照顾质量达到最佳。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期护理,实行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能让患者康复的更好、更快,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1-2]。本研究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使患者并发症减少,康复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实施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患者55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男12例,女25例,年龄45~7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3例,大专及以上14例;患病时间:半年以上11例,半年以下16例;入院前治疗情况:无治疗11例,基础治疗16例。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0~81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6例,大专及以上12例;患病时间:半年以上10例,半年以下18例;入院前治疗情况:无治疗10例,基础治疗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职业、入院前治疗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遵医嘱常规护理,护理指导实行常规教育方式。
试验组从患者入院开始实施中医路径护理,制定临床中医路径护理表,成立临床中医路径护理研究组,组成人员有责任组长、护士长、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制定临床中医护理路径表,并严格执行护理路径表,医生同护理人员一起参加查房、术前讨论、术后护理和治疗。责任护士负责发放试验组临床中医护理路径表,悬挂在病床尾端,向患者介绍中医护理路径表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按照路径表的内容和时间,患者需要选择时机进行评估、实施按摩推拿、穴位按压及功能锻炼,确保患者理解中医护理路径并运用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来锻炼。护士长定期检查临床护理路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患者和家属反馈的信息,以优化护理路径。详见图1。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髋部疼痛、肿胀及并发症情况。(1)护理疗效评判标准,优秀:患者髋部不再疼痛,骨关节活动无限制,功能恢复较好;良好:骨关节功能略受限,髋部偶有痛感;尚可:骨关节功能比较受限,髋部痛感较强;较差:骨关节活动功能受限,髋部疼痛。总有效=优秀+良好+尚可。(2)肢体肿胀及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标准:利用软尺对患者健侧和患侧大腿周径进行测量,髌骨上缘10 cm处进行测量,算出两者差值,术前术后各测一次,记录数据,通过差值来评价肌肉萎缩状况。要于上午进行测量,患者测量前需平卧1 h,以降低误差。术后骨关节功能恢复评价:应用徒手肌力评定(MMT),依照6级法记录[3]。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数据,试验组总有效率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6,P
2.2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骨关节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和骨关节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无肺部感染,泌尿感染1例,无骨折不愈合,无血栓,无压疮,无踝关节僵直;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肺部感染2例,泌尿感染3例,骨折不愈合1例,血栓1例,压疮3例,踝关节僵直2例。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9%(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护理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推动护理整体深入发展,对护理诊疗手段进行规范,使护士养成自律习惯,增强医护合作,增进医护同患者沟通交流,从心理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让患者的诊疗护理达到最佳。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常规治疗中有手术疗法和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选择手术疗法,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本研究说明实行中医路径护理让患者恢复得更好、更快。中医护理路径中最重要部分是患者情志舒畅,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消除情绪的负面影响,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康复功能锻炼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指导患者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自理能力[4-6]。中医饮食和汤剂对巩固手术治疗和康复起关键作用。由于手术口部位经络不通,肿胀淤血,血瘀气滞,饮食应以易消化、清淡,活血化瘀之类为主,如田七瘦肉汤和青菜等,忌酸辣生冷油腻食物。同时术后恢复中,应进食维生素、骨头汤等高营养食物,以推动恢复气血,如进食猪骨煲花生汤、老母鸡汤等滋补肝肾的食物,通过补益气血、肝肾促进生成牢固骨痂[7-10]。本研究表明,试验组临床护理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试验组并发症及肢体肿胀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的康复有积极作用,降低术后并发症和肢体肿胀,骨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缩短了康复时间,康复效果更好,值得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慈香.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44-145,148.
[2]何永红,任春霞,黄杰.老年创伤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规律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77-279.
[3]罗江,郭强光,曾小钏.中医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4):34-35.
[4]章剑飞.整体化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比较研究[J].健康研究,2013,33(4):285-289.
[5]杨晓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5):281-282.
[6] Ioannis Aktselis,Constantine Kokoroghiannis,Evaggelos Fragkomichalos.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 versus a sliding hip screw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14,38(1):155-161.
[7]张国妹,姚剑英,万冬花,等.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作用[C].第12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
[8]莫少媛,阮柳红.中医分期饮食护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370-371.
[9]姚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医护理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3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