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风建设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独立学院;危机;班风;学风
一、班风与学风之间的关系班风是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风从狭义上来说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校管理者却把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混为一谈,有些辅导员只抓学风,有些班主任只抓班风,两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串联,因此,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总是顾此失彼。
从班级管理的效果来看,学风好班风就好吗?反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班风的形成不是局限于个人的风尚,而是班级集体风貌的体现。但是,班主任的风格却对班风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就像班级帆船的舵手,他掌握着全班的航向。一个沉静、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班主任带出来的班级肯定是踏实肯干、务实进取的,反之,一个外向、活泼、善于交际和沟通的班主任带出来的班级一定是开朗好动、班风活跃的班级。
班风好的班级学风不一定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寝室氛围活跃,与班主任和年轻教师常以“哥”“姐”相称。但是,大部分同学学习就是不务实、不努力;整个班级除了课外活动积极以外,没有其他的共同目标能够让班集体很好地凝聚起来。良好的班风没有化作良好的学风,没有培养起班集体学习的热情。
同样,学风好的班级班风不一定好。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班级每个同学都在闷头学习,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但是,整个班级显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团结融洽的班集体的氛围,同学之间关系除了竞争还是竞争,寝室文化沉闷、矛盾突出。班级同学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较高。学风好不但没有促进班风和激励同学,反而成了班级一种无形的包袱。
二、开展好班风、学风建设的关键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风气、作风的总和。对外,它是班集体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说到底,班级文化建设才是班风建设之根本。因为一个班集体只有有了整体的文化底蕴才能凝聚起班级每个成员的兴趣和积极性,为班集体的目标和个人的成长贡献力量。怎么抓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①让班级每个成员树立班集体观念。通过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演讲比赛、合唱比赛、辩论比赛、职业技能竞赛、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活动,让每一个班级都全员参与,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激起班级成员的班集体观念和意识。②打造强有力的班干部集体。做到班干部的选择,品行第一,组织第二。只有班干部集体地努力和带头,班集体的文化基础才会牢固,班级成员的集体观念才会长久。③发挥榜样的作用。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在班级里树立榜样和典型。善于观察和挖掘每一位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并将每一个细小进步在班级里进行宣传。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成长中的收获和所获得的肯定,以自己身为班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学风建设抓制度建设是根本。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建设要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教风带学风,发挥学风建设“定海神针”作用。学风的基础是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主体,对班级学风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一个严把出勤率、踏实备课、要求严格的老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②以考风促学风,发挥考风建设“尚方宝剑”作用。考风建设的关键是深化考试方式改革,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办法,规范考试的程序。只有抓好考风建设这把“尚方宝剑”,才能有效发挥其威慑作用,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③以课外科技为抓手,发挥第二课堂“磁铁效应”。很多班级学风不好往往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死板、生硬,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独立学院要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主要抓手,把对课堂不感兴趣的同学积极拉入到课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中来,有效增强课外科技竞赛的“磁铁效应”。
(一)通过领导开班动员,开展入学教育、集中学习等形式,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员树立“三风”:刻苦的学风、团结的班风、严谨的作风;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做到“六个自觉”:自觉参加党支部的活动、自觉参加学员论坛等;并严格执行“七个不准”:不准用公款相互宴请、互赠礼品等要求。促进学员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发挥班委会、组长的带头作用,使其发挥“鲶鱼效应”,推动整个团队树立良好班风。第三是把握好“法、理、情”三个维度,做到严之有法、严之有理、严之有情。严之有法,就是健全制度,有法可依,实施规范化管理。严之有理,就是要按照中央对干部培训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严之有情,就是实施人本管理,注重自律与他律结合、刚性管理的柔性表达结合,在与学员“三同”:同听课、同交流、同调研中交心,为学员服好务,用情聚力。
(二)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树学风。良好学风的核心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结合点在哪里?就是要解决好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开班前要求每位参训学员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最希望深化理解的思想理论问题;一个是最能反映本行业或本单位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我们把学员带来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提出解决途径。有些问题通过设计相关课程进行讲解,答疑解惑;有些问题安排小组专题研讨,全班交流,开拓思路;有些问题组织学员通过论坛方式,辩论交锋,碰撞思想火花;有些问题组织学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开展调研,向基层干部、向农民群众寻找答案。同时,在培训中,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现场体验等方式,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员,突出学员主体作用,贯穿于整个培训环节,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知行统一、学用结合的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习培训,提高了学员以敏锐眼光和宽广视野观察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问题、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推动和促成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综合素养,提高了工作能力。
(三)量化考核促学风。近两年来,处级干部任职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有关要求,强化对学员的考核。理论单元学完后,实行百分制闭卷考试,重点考察学员对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精髓和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力单元学完后,借鉴领导干部竞争上岗面试的方法,以半结构化面试方式进行考核,划分优、良、合格三个等次,重点考察学员对所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认识和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运用思路,让学员在实战训练中提升能力。“三农”单元学完后,聘请部系统3名专家对每位学员深入基层锻炼撰写的调研报告进行盲审,也划分优、良、合格三个等次,重点考核学员对所学理论的应用,对“三农”情况的了解和对问题分析研究情况以及提出对策建议的参考价值。通过构建多维量化考核机制,把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软任务”量化为可供考核的“硬指标”,强化学习效果,解决干部培训中存在的“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使学员产生压力感、紧迫感,形成勤学善思、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我们在学风建设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风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一是学员认识需进一步深化。一些学员对学习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学习热情,对培训学习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学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当成任务、当成负担,装装门面、摆摆样子,不是自觉地学习,而是被动地学习;有的信奉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比理论更重要、更管用,对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以为然;有的是学习不刻苦、不钻研,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二是学员学习兴趣需进一步激发。一些表面现象看来是学员没兴趣,不爱学,其深层次问题在于培训方式方法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虽然某些培训方法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在主体班次经过实践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许多培训方式方法还出与尝试阶段,未能广泛推广。一些班次受培训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时间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满堂灌、一刀切”仍然存在。三是教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学院教员教研能力不强。当前部系统党员干部整体学历层次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社会阅历等有了明显提高,这对学院教育质量提出挑战,为培训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学院教员受行政工作羁绊,知识更新相对缓慢。而且培训班次大多要求中央党校等高水平师资,平台的缺乏导致年青教师上讲台方面的工作较为薄弱。学院还未能形成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的良性互动局面。四是教员师德、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员直接面对学员,既是培训管理流程执行者,又是学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者,教员工作态度是否端正、工作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是学风建设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在培训过程中,教员经常会遇到某些学员在部里担任领导职务,拥有一定权力,如果教员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就会影响培训的严肃性,进而影响培训的成效。其深层次问题还是教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品德,其职业道德、工作作风需要改进。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需要进一步发扬。学院培训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空对空”、“两张皮”现象。一些外聘教员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进行授课;一些学院教员不研究现实问题,找不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进行引导;一些学员知行不一,不深入理论核心要义,更不会用科学理论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六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学院在培训班次教学管理流程方面建立一整套较为规范的管理程序,但还未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员管理制度,把学员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并将各项制度有机衔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制度体系。七是干部培训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学院在对培训学员的考核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考核内容笼统一刀切,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全面反映党员干部培训真实情况;如存在一些培训班次将培训评估过程当做培训执行后的例行程序,缺乏有效的评估策略,有时甚至只是在培训后使用问卷简单调查下学员的反映,缺乏培训事中评估难以对培训进程进行修正;缺乏培训事后调研,没有跟踪掌握学员的培训效果。
三、加强学风建设制度化的思考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加强作风建设总体要求,我们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常抓不懈。
(一)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引导学员把对学风建设的政治认同与心理认同相结合,把学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与注重触动和激发学员学习的内生动力相结合,让学员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在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汲取精神滋养。
(二)在把握党校教学规律上下功夫。根据党校班教学目标要求和学员学习特点,深入研究如何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员从中寻到“根”,从思想中学到“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把到“脉”,形成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建设;思考
一直以来关于高职院校的教风、学风建设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在各类高职院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怎样做好教风、学风建设更是尤为重要。一所高职院校要想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成为标杆,只有在具有优良教风的同时更要有浓重的学风,并将其建设成为特有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教风、学风建设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风、学风现状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急剧扩招,管理力度不与之匹配,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盛行,对我们的教风、学风建设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教风松散
当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工作不敬业,经常不在状态,没有关心学生的意识,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具体表现在“上课经常性的迟到、早退、随意性的调停课或让其他老师代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次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这个职业,将其和一般职业相提并论,没有主动钻研的精神,更谈不上边教边学了。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了无新意,更有甚者经常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完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还有些老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注重仪容仪表,奇装异服、言行粗俗,缺失了教师这个职业应有的教仪端庄的形象。
(二)学风松懈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从初级教育走进高等教育,对所学专业缺乏一个客观的认识,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没有危机感,不再像原来的学习中预习、复习、做作业、阅读参考书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仅仅满足于考试及格的一种状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学习纪律松散,自由散漫,上课不准时,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学习上自由散漫,没有学习之心,作业靠抄、考试靠猜、考试违纪现象严重,有些学生是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方法,只知道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不知道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没有主动学习,积极提问的学习技能。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风建设
(一)明确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优化教风建设
不管是哪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多领导都是亲抓教学,合理增加教学投入,努力提升办学条件,尽量将教师待遇的提升、职称、工资等多方面问题落到实处,给广大老师提供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崇尚科学、严谨教学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确保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与此同时,鼓励较之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或者副教授,将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富于激情,使得教师教学更有激情和责任心,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教风建设工作中重点工作应该为师德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使得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坚持自身严格执教的道德底线,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考试、阅卷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使得学生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被教师所鞭策,高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最终教学相长,带动教风的发展。
(二)增强年轻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想形成良好的教风,需要教师拥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但是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要想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年轻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培训,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强调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理想,使得尽快的进入自己的角色,同时以教师为主体,竭力推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整个学校才会发展和提升。高职院校要给年轻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老教师带新教师,将年轻教师的素养提高落到实处。
(三)不断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教学制度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从严执教,科学的进行管理则是教风建设的充分条件。高职院校在对各项教学工作制度的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从思想、道德、政治、品行等各方面行为进行统一的规范,以便于更好的发挥教学制度的作用,使得教风建设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首要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目标是非常可悲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智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学生,根本上还是确定于学生。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风建设来开展,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具体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一位有追求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二)用制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
高职院校良好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就是管理制度的切实落实,在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各种管理制度,达到推进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具体可以从门禁制度的严格落实、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争取将教育效果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良好学风的根本措施就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多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作者:钱惠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孙仕萍,龚咏梅.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黑河学刊,2014.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因生源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从笔者所作的“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看:17.4%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弱,14.9%动机水平达到“较强”,67.7%动机水平达到中等。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动机水平不高,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2 学习目的功利化。动机强度较高的是与就业、生活和回报父母相关的现实的、近景性的动机;与求知和个人成就、人类理想相关的动机强度则较低。
3 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的学习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调查显示:有26.6%的学生是“考试临近,为了应对考试,才去学习”;25.6%的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平时成绩,我是不会做作业的”;19.7%的学生“要不是害怕老师点名,才不去上课呢”。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消极应付的态度很难有积极的学习行为。
4 学习行为消极。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有18%的大学生“学习中如果感到有困难,马上就泄气”,34.8%的大学生“上课时,如果是随便坐的话,坐后面的位置”。“遇到困难的学习问题,能耐心而努力地坚持到底”,有18.5%的学生表示做不到,40%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3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常性,常常是努力一阵又放弃,有前劲没有后劲”。
5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48.8%的学生基本不预习,“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仅有21%;“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8.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8.8%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课后认真复习、整理笔记,不懂的地方及时弄懂”,31.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9%的学生做得不好。
6 学习兴趣不浓。21%的大学生不同意“通过学习,能了解未知世界,非常有趣,令人着迷”,20.1%的大学生不认可“动脑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19.5%的大学生不同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
1 对大学的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许多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融会贯通,大学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学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课经常是似懂非懂,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到很不适应。调查发现,26.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感到很不适应”,基本适应的占42.7%,轻度不适应的占30.4%。
2 自我管理能力差。许多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学习和生活几乎是老师和家长一手包办的,学生所有时间都由老师和家长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天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都要求得很明确很具体。他们始终是在他人的严格管制之下被动地完成各种指令,这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调查发现,“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生活安排有序”,34.1%的大学生表示做不到,42.3%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
3 目标缺失。对大学新生来说,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考取大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学习目标;进人大学以后,曾经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导致学生目标的缺失,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调查发现,5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74.1%的学生短期目标不够明确,75.7%的学生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
4 价值观倾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起薪普遍比较低,这种状况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依据我们的调查结果,18.7%的大学生不同意“任何学科知识都有用处,将来不论干什么现在都需要认真学习”,18.2%的学生认为“将来不想做科学研究,用不着努力学习”,有31.2%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没什么用处”。
5 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影响学习积极性。调查发现,22.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换专业”,25.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
三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大学时期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应该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现代化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理想,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有坚实的根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不竭的源泉,使学习动机有巨大的能量。二是,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观。知识价值观是个人对知识价值的根本信念,他直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要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意向,积极探索如何学习、怎样获得优秀的学习效果、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过程以及如何选择适应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等,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规定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学生的行为目标,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管理制度往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被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才能成为真正规范其行为的标尺。因此,教育者必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以及违纪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外在纪律约束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
的纪律是学生管理的内容也是手段,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规章制度这一刚性规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并积极锻炼自治自理能力,达到自觉行动。
3 强化学习激励机制。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深层次的学习需要。成就动机是指人们不断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虽然回避失败有时也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学校要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激发他们获得优秀成绩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心理需求,形成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强大动机。二是,利用各种奖励措施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对学业成绩的奖励,对大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如,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奖学金,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过去的行为是有价值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从而增加以后的类似行为频率。同时,做好对优秀学生奖励的宣传,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比如,对于优秀学生的奖励举办适当的颁奖仪式等。
4 大学生人生和大学生涯规划。依据前面的分析,目标是诱发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度,指导每个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目标体系,包括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每一学期或学年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对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
5 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学的第一年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它的影响深远。大学第一年的适应不良,轻者导致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质量下降;重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破罐破摔”。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学风建设中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6 班主任的学习指导作用。班主任有效发挥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存在专业思想问题的学生,大部分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存在严重的专业定向与自身特长爱好不一致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对自己了解不深入,对专业认识不全面造成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使自己改变以往对所学专业不合理的认知,增加对本专业的心理认同感,摆脱专业思想方面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学习的价值,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大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积极配合,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国亮,关于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陕西教育,2009(8)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哲学思考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这是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总体还比较薄弱。笔者在对“三只眼睛看学风”的问题解读中,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学风问题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并以“学习动力”的发动为“契机”和“支点”来展开工作。在认清“学习动力”不足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下,建议领导和相关部门以班级和学校为平台,更新建设理念,在整合和利用各方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改进学风建设方法,从过去那种依靠纪律约束、时间延长为主的“被动型”学习方式转变为依靠动力激发、效率提高为主的“主动型”学习方式上来,这不仅关系到学习“风向标”的转换与走向,而且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乃至校风建设的进程。
一、目前地方高校学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假借“三只眼睛”的智慧,在深入调查课堂内外学风真正样态以及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对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不同的方位和维度给予了梳理和总结,在座谈交流或访谈中无论任课老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广大学生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体会,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谈了自己对学风的认识,并列举了学生学习中和老师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并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
1.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怀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上存有严重的偏差,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尤其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生源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大都是本地学生,等、靠、要的思想更为严重:等闲视之,靠家长关系,蒙混过关要文凭,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势必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下降、精力分散、不能严于律,更无兴趣可言。甚至有的同学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面对实际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现象,不仅耽自己的学业,同时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2.学习态度缺乏正见,学习动机多样化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怀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有实用价值则学,无明显的实用价值的则排斥。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同学也存有严重的偏差,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而是抱着混日子,混文凭的思想。尤其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生源素质、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他们认为进入大学就等于步入了享乐的天堂,终于可以脱离了苦海,尽情的享受,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大学生也难免幸逃,尤其是对于自制力差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靠家长关系,蒙混过关要文凭,态度决定一切,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势必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下降、精力分散、不能严于律己,更无兴趣可言。甚至有的同学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面对实际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现象,不仅耽搁自己的学业,同时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3.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知识本位”的理念根深蒂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关于人文修养、人伦道德知识的教育基本上处于“疲软”、效果不够明显的状态,科学专业文化知识和人文道德知识,不能很好的统一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还没有足够的关于“成人”和“成才”的理论知识和自觉意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认知盲点: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过于强调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学习的概念很难突破“小”学习的概念,还没有树立“大”学习的概念。
4.对学会学习的观念认知不足
“学会学习”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尤其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诸多能力中的核心,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该观念认知不足,尚不能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来面对一切,离学会学习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学习能力有待于提高和加强,学习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很多大学生依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上,一切悉听尊便,自己学习,学习方式没有随着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而自觉的转型和改变,而对于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假借“他山之石”思考甚少,对于“合作学习”更是陌生,对于创新性学习方式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不以为然,甚至有不少同学抱着应付作业,混文凭的心态,更谈不上思考学习方式的问题了。俨然没有大学应具有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哲学思考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动力不足”是全部问题的核心与本质所在,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厌学情绪,让“善知乐学”,成人成才、提升素质、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思想深处的理念与财富,成为其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和生命成长的本然渴求。与此同时,学风建设必须重视外因的延缓或促进作用,在提升和优化校园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注重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统筹兼顾,着眼于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通观全局,以动力的培育、激发、内化与外化为根本,以教风带动为关键,以制度优化为保证,实施学风建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齐心协力,方可保持优良学风的持久与畅通,惟其如此,才能把学风建设落在实处,推向另一种高度。
1.学习动力的激发是根本
在学风建设中,动力激发是重点中的难点,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庞大的“隐性”工程,需要长期而持续的教育、培养和内化。为此,必须“以人为本”,科学引导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持久的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在认知体验中“内化和升华”,使学习成为一种思想的自觉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选择,培养出“学会学习”的技能,塑造出善于“学习”的心态,不仅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还要树立“学到老、活到老”的理念。
2.班风建设是基础
学风的落实和体现最终主要通过班级工作来完成,所以,一个有着优良学风的班级和集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思想交流、主题教育活动以及个体教育中。首先,定期召开“优化学风”为主题的各种交流会,乃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是一种向内寻找动力的方式,通过客观认知剖析自己目前的学习现状、思想中困惑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认真查找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症结所在,反思学习方法欠佳的原因,要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要达成共识,对“善知乐学”、“学会学习”、“成人成才”的学习理念要有深刻的认识,让“素质高、能力强”成为他们的目标和追求。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发挥团队精神,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彼此的优点,在相互监督中改正和提高。
3.教风带动是关键
教风是学风的风向标和关键,任课老师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强的。“信其道,听其师。”通过调查和了解,我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任课老师的影响和左右。促教风,带学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
参考文献
[1]王立,陈正行.浅谈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26-28.
[2]李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62-164 .
[3]王德平,刘继勇.学风调查[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