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税行业分析范文

财税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50

财税行业分析

篇1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现象分析

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稠置房地产用地高达1万公顷左右。尽管法律对土地闲置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土地闲置,囤而不用,待价而沽,一直是一个久拖不决的问题。在土地价格不断推高的情况下,囤地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常态。

事实上,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成本的压力,购置土地后通常会迅速开发,以保证现金流的基本平衡;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成为囤积土地的主要力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全国房地产企业囤积土地现象实际上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囤积土地状况的反映。

当下资本市场有对土地储备的追逐和激励使得大量上市公司拼命地囤积土地,全然不顾中央政府关于处理闲置用地的相关规定,不但大量赚取土地剪刀差,而且在资本市场上大获其利。相当一部分准备上市的公司,也都是先要囤够大量土地,而后才能上市。故囤地现象最严重的是已经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或准备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或是有国有背景的主业非房地产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大气粗,也具备与地方政府谈条件的实力。反而非上市企业,大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资金有限,谈判砝码较少,或没囤地或囤地少。

囤地问题比较复杂,不仅有开发商的原因还有地方政府的原因。相关政策没有配套,受经济形势影响,比如宏观经济的变化也会对其资金来源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和限制。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风险警示

虽然人们一贯认为,在严重的通胀预期面前,投资不动产是抵抗通胀的可靠避风港,但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却未必如此。基于对房价、地价泡沫化担忧不断加剧的事实,政府对土地供应节奏和市场秩序将加大调控的可能性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会提高开发商的投资成本或直接改变供求关系,形成新的拿地风险。综合来看,开发商囤地的政策风险正在加剧累积。经专业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风险极大。特此提出以下警示,以便纳税人谨慎操作,免除无谓的、隐性的、巨额的经济损失和行政处罚。

1 占地不用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政府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的行为。”温总理将占地不用等上升到违法高度,中央整治囤地行为的决心可见一斑。

2 土地闲置要缴纳土地使用税

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应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该条例第三条还明确规定了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纳税人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与是否缴纳土地出让金及与土地是否闲置利用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已缴纳土地使用金的土地使用者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批复》(国税函发[1998]669号)规定,土地使用者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是否缴纳土地使用金,只要在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开征范围内,都应依照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186号)规定,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3 开发商拿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审计署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三)规范土地出让收入分期缴纳行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土地受让人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依法约定的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经当地土地出让协调决策机构集体认定,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当期应缴土地价款(租金)应当一次全部缴清,不得分期缴纳。

4 土地闲置费按土地价款20%一次性征收

广州市政府于12月30日出台《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重拳出击土地闲置行为。新办法明确,土地闲置费不再按月计收,而是统一规定按出让土地价款20%或划拨土地价款20%一次性征收。按此匡算,如果开发商闲置开发用地一个月的,原来只需交地价1.2%的土地闲置费,而新规定一下子就得按地价的20%征收,新收费标准为原来的16倍多。开发商早期拿到便宜的地块不开发造成闲置后,就要按照新的地价补交差价,这将进一步加大土地闲置的成本。新地价的计算方法将综合考虑基准地价、市场评估价和假设开发法等因素。

5 逾期不缴纳土地闲置费按日加收1‰的滞纳金

《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明确规定逾期不缴纳土地闲置费的,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土地闲置费总额l‰的滞纳金。而土地闲置费滞纳金也从原来的万分之五升至千分之一,为原标准的2倍。毫无疑问,这将大大加重开发商囤地的成本。

6 闲置土地增值地价将按20%补交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用地特别是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的要求,新办法规定闲置土地增值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补充合同时依规定调整土地价款,进一步加大了土地闲置的成本。

征缴增值地价也就是说开发商要补交地价的增值部分,新地价根据基准地价、市场评估价、假设开发等方法计算。此举对早期出让的地块影响非常大。这同样加大了土地闲置的成本。

7 土地闲置满两年的无偿收回

我国《土地法》规定,非农建设用地土地闲置满两年的,依法应无偿收回。于法有据,实际有例。2009年12月23日,国土资源部为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炒地行为,召开挂牌督办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处置新闻通气会。通报了18宗挂牌督办闲置土地,国土部此次动作足以显示政府决心,国土资源部表示,将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土地闲置各项文件,并且明确土地闲置满两年坚决收回。

8 新版土地出让合同成为杀手锏

新版本的土地出让合同中,要求开发商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写上竣工日期等要约。如果开发商闲置土地不开发,政府不但可以依约收回,还可以将开发商诉诸法律。

9 国土部出台新规阻击囤地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推行新申报用地与城市批准建设用地供地征地情况进行挂钩的做法,促进城市土地及时消化,防止囤地。《通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明确了国土资源部重点对城市新增用地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规划用途是否合理进行审查,省级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对征地补偿安置和补充耕地审查把关,城市政府具体做好征地与供地工作。二是在明确了事权划分后,国土部将加大对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的考核。对省级部门和地市级部门分别依据分工进行考核。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田地风险分析

从目前来看,囤地企业获利丰厚,但这些企业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从理论上说,近年来开发商储地一直是在“刀尖儿上跳舞”,其头上悬着包括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闲置费乃至罚没收回等数柄政策利剑。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并密集出台信贷、税收、土地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政策收紧倾向明显。当前房地产调控措施已开始进入密集出台期,政府调控措施频频发力,未来或有“重拳”出击。

1 市场风险分析;大量囤地开发年限难以预测

大量囤地而不开发,部分企业囤积土地的开发年限甚至超过百年,以后的事情谁看得清?百年之后中国还在搞城市化建设?何况土地的使用年限才仅仅70年而已。

2 政策风险分析:政策法规变化导致额外费用的增加

这是最大的风险,中国不差政策,只是欠缺铁腕的执行力。何况中国连宪法都要进行阶段性修正的。一旦政策变化或是执行政策的力度发生转变,这些大量囤地的开发企业就难免要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3 资本风险分析:囤积土地长远预期可能被透支

虽然说资本市场短期内不一定与市场经济发展成正比例。上市房企不可能无限制的拿地。无限制的制造预期。一旦其长远预期被透支或是实体效益长时间不见成效的话,相信股民和机构的眼睛是雪亮的。而政府政策的变化也极容易是上市房企“众人推墙倒”。房企大量囤地不被他杀,也必将自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4 金融风险分析:囤积土地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从当前房地产的经营情况看,其资产负债率大多在70%以上,绝大部分的负债属于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消费者按揭贷款等。因此,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囤积规模过大时,又由于房地产业特有的与金融行业密切关联的特征,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5 财务风险分析:囤积土地引发土地成本急剧上升

开发商长期大量囤积土地,将会加大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费用,引发土地成本急剧上升。土地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土地买价或出让金,大市政配套费、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变更用途和超面积补交的地价及相关税费、拆迁补偿支出、安置及动迁支出、回迁房建造支出、农作物补偿费、危房补偿费等。

此外,开发商长期大量囤积土地,会追加新的土地成本。如土地使用费、土地闲置费,逾期滞纳金、闲置土地增值地价费等。

6 涉税风险分析:囤积土地必将加重税务负担

地价款一般占房地产开发成本的50%左右,金额巨大,是税务检查的重点,涉税风险比较大。若囤积土地直接办理交易转让,则必将加大税务负担。

如采用土地直接转让交易,开发商需缴纳以下税款:

(1)营业税(5%)。根据2003年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二十款之规定,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或受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的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

(2)土地增值税(30~60%)。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土地增值额×30%一扣除项目金额,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100%:土地增值额x40%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5%;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200%:地增值额x50%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15%,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土地增值额x60%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35%。

扣除项目:是指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或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3)企业所得税(25%)。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4)契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契税税率为3~5%,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处理对策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开发企业捂地得不偿失,只会拉长战线占用自己的资金。未来一两年内,并不排除在保增长任务紧迫度降低或者通胀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土地政策会有重新收紧的可能性。届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向热衷的土地储备问题,将再度置身于不可掌控的政策风险下。

房地产开发行业暴利时代必将终结。开发商必须在资金回笼速度和利润率之间寻找平衡,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市场。购房需求受到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的抑制,房地产泡沫受到了挤压,房价正在失去上涨的动力。闲置土地是一把悬在房地产开发商头上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砸着自己的脑袋。那么,开发商如何规避闲置土地风险?

1 风险回避

对风险大的闲置土地项目主动放弃,中断风险源,遏制风险事件发生。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利的可能,因此不宜普遍采用。一般来说,只有在风险程度特别高或风险程度虽不算太高,但获利也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才使用风险回避策略。

2 风险转移

不放弃或中止带有风险的闲置土地项目,但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和法律责任转嫁他人承担,从而达到降低自身损失程度的目的。风险转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契约合同形式的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二是财务责任形式的风险转移。通过发行股票、寻找投资伙伴等寻找外部资金支持的形式,将一部分投资收益连同财务责任、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三是保险形式的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 风险控制

篇2

关键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

财税信息化建设是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广,财税信息化建设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也迫使企业在接受“财税管理一体化”全新理念的同时,思考如何借此契机,通过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税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和无缝连接,简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可以为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我国企业财税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税收风险较大

近两年来,税务机关在完善征管手段的同时,不断强化稽查体系,通过先专项自查,后专项检查的方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生产经营活动涉税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包括发票真伪、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列支、业务的真实性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全部应纳税种。我国正在对财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财税政策存在部分解释不明以及操作细则缺失的问题,企业与财税部门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现象。基于宏观政策的影响,监管部门由于地域、时期等方面的差异,对政策的监管及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税法遵从的难度,更使企业的纳税风险急剧上升。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针对财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没有对管理标准进行有效规范,致使不同部门在相同事项方面的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性,继而导致执行尺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整体税收策略的制定工作。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并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多以财务人员手工作业以及主观判断为主,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经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除此之外,企业的财税管理与业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财税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基础信息出现偏差等问题,构建完善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一)框架结构

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对财务日常管理应用的整合,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指导下,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税种税费进行有效计算,并记录相关调整事项。该系统内部含有申报纳税表的模板,通过其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报财税缴纳款项。除了财税原有的业务处理功能外,还构建了评估模型与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务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合理分析,有利于企业对税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筹划方案。具体构造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化系统功能框架结构图

(二)信息系统合理理念

针对财税管理构建信息系统,可以完善财税管控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构建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一是对财税管理机制进行标准规范,促使各个部门的管理口径实现统一;二是财税管理实现有效延伸,逐渐成为前端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财税评估模型与财税分析体系,从而对企业税务进行合理评估与有效分析。

(三)解决业务的有效方案

解决业务的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流程,分别是建立纳税体系、处理日常业务、企业纳税管控、科学筹划以及分析评估、业务集成关系。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财税管理,对财税管理进行标准规范,并在各个下属部门贯彻落实。利用相关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有效集成,例如,资产、合同等,并结合系统内部相关税务信息,对税费进行准确计算,继而进行申报处理与缴纳处理。建立健全税务评估模型与分析指标体系,促使企业财税管理分析指标实现自动生成,继而对纳税进行自动评估。通过信息化建设全程监管企业的经济事项,可以对企业财税管理的效益影响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科学筹划财政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实现纵向管控。

三、信息化管理应用结果分析

(一)电子登记纳税调整事项

对核算账簿、核算凭证以及备查簿进行有效连接,促使三者呈现一种关联关系,从而促使企业的纳税调整事项的登记处理实现自动化,不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纳税调整事项筛选结果、分析结果以及登记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企业顺利进行财税管理工作,例如,递延所得税核算、纳税申报表核算以及纳税调整等。

(二)在线处理日常税费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可以对多个税种的日常业务进行在线处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根据我国财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实际缴纳税额以及理论上应缴税额进行合理分析,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确保财税管理相关环节在规范性与合理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避免企业遭遇巨大财税管理风险。

(三)自动生成纳税报表数据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部门在纳税申报表样式方面的规范标准,对纳税主体、税务报表以及备查簿三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义,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构建纳税申报模板,自动采集税务系统以及账务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数据,帮助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进行纳税申报,避免报表数据出现人为干预现象,促使报表数据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四)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税务指标分析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对各个税种的涉税指标进行在线分析,并自动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税务分析报告、涉税指标对比分析表以及税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有利于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涉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有效规避财税管理风险。

结语

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自身与前端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企业严格遵循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涉税环节进行专业、合理且谨慎的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纳税申报;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并分析涉税信息,对税收变化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对财税管理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科学筹划,有效提高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节约税收成本,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规范信息化日常管理服务税收中心工作[J].天津经济,2013(05).

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纳税评估;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09

[中图分类号]F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财务报表分析与纳税评估相关概述

1.1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效果、资金流动和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结合企业这一时间段的经济活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1.2 纳税评估的定义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提供的申报资料及掌握的相关日常资料进行分析,核实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情况是否真实,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依照法律法规处理,最终确定纳税人的纳税金额。

1.3 财务报表与纳税评估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纳税评估的核心工具。财务会计人员能相对容易的从财务报表中获得高效浓缩的财务信息,并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决策。财务报表为纳税评估提供指标数据,纳税评估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状态,财务报表是纳税评估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2 财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

2.1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不同的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多种计算方法大大增加了分析难度,而且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很少考虑宏观经济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财务指标的纵向可比性。

企业追求高利润低成本,往往将企业利益摆在第一位,于是出现了很多财务报表造假、捏造虚假数据的情况。税务评估人员对虚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时,很难判断数据的真实性,一些企业便乘机偷税漏税,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危害国家利益。

税务机关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习惯于选择一个定向的参照物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由于现今经济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发展速度并不相同,企业之间差异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参照物。这导致比较结果出现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很难发现企业税务问题。

2.2 财务报表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措施

企业不会将宏观环境信息加入到财务报表中,因此,税务机关在分析时要根据相应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深入了解财务状况的影响因素,保证最终结论的准确性。

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关,税务机关在分析财务报表的同时,应该了解企业所做的经济活动及与企业相关的经济团体和合作人员的情况,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税务机关应大力加强对企业的法律约束,打击企业提供虚假报表的行为,要求与企业有资金交流的相关部门按时提供相关涉税信息,及时从第三方掌握企业相关的财务状况,确保纳税评估的合理性。

3 财务报表分析法和纳税评估模型相结合

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涌入,各大部门开始利用新型科技工具进行信息分析,税务机关应跟上时代信息化的脚步,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法,结合相关纳税评估模型,完善纳税评估工作体系。

将财务报表分析法与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相结合。利用相关公式,根据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的货源进出数量,计算出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生产量、销售量和总利润,比对数据与企业上交的财务报表,查看是否存在差异,并找出财务疑点。

将财务报表分析法与能耗测算模型相结合。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源消耗状况,反推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并将结果与申报数据进行比较,寻找差异性。这种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第三方提供的信息,可以通过水电部门收集信息,分析结果相对比较科学合理。

将财务报表分析法与工时耗用分析模型相结合。根据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人工成本,也就是员工工资进行推算,了解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济活动信息,最终计算出相关财务数据,并与上交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

将财务报表分析法与设备能力分析模型相结合。根据企业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计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营销状况,推算出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利润,将数据结果与企业上报的财务数据相比较,查看是否有出入,并计算企业最终应纳税款。

将财务报表分析法与已进控销分析模型相结合。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进货量和投入货款,结合企业库存货物情况,推算出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数据,并将此数据与企业上交数据相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但是由于宏观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变动,商品价格变化迅速,这种方式存在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数据结果,所以需要税务部门结合相应时期的宏观环境和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结果真实准确。

4 结 语

财务报表分析法作为我国纳税评估的重要依据,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局限性,需要利用政府和法律的力量加强其真实性,让财务报表在纳税评估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遵循科学的手法,结合纳税评估模型,合理应用纳税评估,有效防止偷税漏税的行为,更好地维护国家收入来源,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中权.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0):84-85.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效益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析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财务会计是指企业对内部已经发生并且完成的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核算,为企业的投资人员、相关的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企业的经济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的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通过财务会计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全面的企业运营状况,并且能够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的对企业运营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税务会计则是企业内部进行相关的税务工作的会计系统的统称,税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相关的税务管理、税务核算,并且积极的申报纳税事物。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对财务会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辅助作用。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的纳税活动进行管理。(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一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同属于会计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发展,相互配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核算,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二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首先,财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为利益相关人提供决策的信息;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保证企业实现合理纳税。其次,财务会计的服务主体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利益者,包括债权人和管理者;税务会计的服务主体是国家税务机关及企业管理者。再次,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涉及企业运营的全部资金活动;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因为纳税所引起的全部资金活动。最后,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会计准则和制度,而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不仅要遵循会计准则和制度,还要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成本效益分析

(1)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合一时的效益分析。一是成本分析。当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时,其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二者合一的情况下,还要建立单独的、分离的核算体系。为税务会计具体的事务建立专门的核算体系,这需要增加相当一部分的成本。其次,人力成本。当专门的核算体系建立出来之后,还要配备专门的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核算,这又是一笔成本的开支。二是收益分析。对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合一时,经营者同时就是企业的投资者的企业来说,基本上不需要对外界提供单独的财务报告等项目,不需要对其他利益人负责,对这些企业收益影响较小。(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的效益分析。一是成本分析。当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时,其成本明显增加。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这就形成了两套独立的会计核算班子。二是收益分析。首先,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之后,具有各自的独立运行机制,高质量的信息可以给管理层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让管理层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与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其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让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企业的税务运算,做到更准确的纳税信息,进行合理的避税活动,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纳税。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并且经济越来越自由,政府开始采用宏观调控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做过多的干预。这就促使了大量上市公司和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通过外界的筹资建立,有着大量的利益相对人,并且企业需要对这些利益相对人提供较为详细的运营状况。其会计报表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明确的反映来满足股东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对企业开展纳税活动,对其纳税要求较高,所以,这些公司适合使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模式,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由于分离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

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合一与分离对不同性质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所以企业要针对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模式,以促进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谭立.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J] .当代财经.2005(8)

篇5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纳税人一个纳税期限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从而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评估分析的方法之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在纳税评估中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篇6

1.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多个财务指标,查找企业存在税务风险的原因,用财务比率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这种税务风险识别方法具备计算简单、直观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所需的财务数据。但是,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纳税状况,不能很好地明确财务报表与税务风险的关系。比率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相关比率,通过计算财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财务数据获取财务比率指标。如,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构成比率,将财务报表视为一个整体,将财务数据视为其组成部分,对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以及指标构成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如,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等;三是效率比率,是指通过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反映企业某项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资产效率比率等。

2.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两期或多期连续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或环比对比,进而得出分析对象增减变动方向、幅度以及数额的一种方法,其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通过对多期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对报表与报表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进行核对,能够为识别纳税风险提供有力依据。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企业的税务状况,识别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该方法选择在几个有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之间进行综合分析,这几个有联系的财务指标是另一个财务指标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指标与指标的内在联系性,揭示其对某一项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法能够查找出影响企业纳税指标高低的主要原因,揭露财务指标各因素对企业纳税状况的影响程度,为合法开展税务筹划活动提供依据。

4.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以项目评估为主、指标评估为辅,在识别税务风险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该方法在综合比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项目之间勾稽关系的基础上,对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联动分析,充分挖掘项目关联关系中隐藏的涉税信息,进而确定税务管理的重点。如,通过关联分析“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项目,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账外经营入账不及时的问题,进而识别税务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二、从企业财务报表上识别税务风险的具体运用

1.资产负债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看,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包含着与涉税行为相关的各类数据,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周转率等,所以在识别企业税务风险时,可以将这些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依据。

1.1存货周转率分析。

当存货周转率过高时,表明企业存货占有水平较低,具有较强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应纳税额不增反减,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成本或多结转档期销售成本的问题;当存货周转率过低时,表明企业存货的流动性较差,占有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申报纳税额减少,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多结转销售成本、虚开发票、多抵扣进项金额等问题。

1.2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将其与企业前期指标、所处行业水平等多个参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该项指标是否正常。如果存在异常波动,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隐藏收入问题,并认真审查企业坏账准备计提、坏账损失处理等情况的真实性。

1.3资产周转率分析。

资产周转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资产周转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也应该越高。如果此时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偏低,那么就要分析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2.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主要是根据年度利润表,分析净利润的构成情况、增减变化、结构变化等,并结合税法和会计制度寻找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规的调整行为。

2.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分析。

在排除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四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和幅度应大致相同。若四项指标中有某项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则要结合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对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如,在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增幅的情况下,应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并审查企业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核算是否正确。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企业否存在多列支工资、多计提固定资产、多计成本等问题。

2.2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出现异常时,要根据企业经营业务,分析企业在销售附产品、残次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问题,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账,核对企业是否漏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少缴所得税。

2.3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期间费用增减变动较大时,应当结合企业各项往来账目,如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进行分析,查看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支费用、管理费用核算范围不正确、资本化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3.现金流量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识别的角度上来看,要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掌握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相关信息的变化。

3.1主表部分分析。

主表分析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工资支出和税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出现较大反差,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支出的现金出现大额正差,那么就要审查企业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如果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相比存在较大反差,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多计营业外支出、少计投资收益等问题。

3.2补充资料分析。

在对补充资料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要结合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进行分析,用于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与管理费用对比;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损失与营业外支出对比;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入对比等。

三、结语

篇7

今天召开全市地税系统计财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地税计财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全市地税系统计财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任务与目标,交流各地工作经验,努力实现计财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省地税计财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8月16—17日上午,全省地税计财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各设区市局、省局直属单位分管计财工作的领导、计财科长、部分县局代表和省局计财处全体同志共30多人参加会议,省局李安泽副局长、余木来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_要求,各级地税计财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计财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计财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当好领导参谋,当好部门“管家”;要深化税收分析,加强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运用,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要健全、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做好经费筹集、管理、使用工作,为地税部门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要配齐配强计财工作人员,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计财队伍自身业务素质。

余木来副局长的讲话分三个部分:一是科学全面概括了近几年全省地税计财工作并给予了肯定,主要体现在:改进税收计划管理,服务组织收入的能力不断增强;强化计统基础工作,会统票核算水平显著提高;理顺省以下地税经费管理体制,新体制稳步实施;统筹兼顾,推进其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分析了当前全省地税计财工作面临的形势。三是确定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计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按照“六个坚持”的工作理念,围绕“一个目标”(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费规范化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加快“两个转变”(计统工作由数据核算向数据分析应用转变、经费管理由本级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实现“四个提高”(提高税收分析水平、提高数据质量、提高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计财队伍素质),推动全省地税计财工作迈上新台阶。围绕这个思路,一要落实税收分析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税收分析水平;二要加强计统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三要加强经费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计财队伍素质;五要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切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

会议传达了全国税收计划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了近几年全省地税计财工作经验,新余、抚州二个设区市局和修水县地税局作了经验介绍。

二、近几年我市地税计财工作回顾

近年来,全市地税计财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围绕省、市局工作部署,开拓进取、扎实肯干,努力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圆满完成地税中心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收入计划的科学性,提高税收分析的前瞻性,有力促进了地税收入的顺利完成

近年来,各单位计财部门从实际经济税源出发,认真贯彻依法治税的原则,不断总结完善税收计划编制和分析预测经验。在计划编制方面,我们对收入水份始终保持挤压态势,调整计划指标,使税收计划不断接近税源;在税收分析方面,建立了按月预测、按月分析的工作机制,逐步提高了预测分析水平;在组织收入方面,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原则,总结和探索组织收入的规律,做到不预收税款、不引税、买卖税款,严格收入预算级次,每年开展了税收票证执法监察和税收质量执法检查,及时查找征管漏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增收举措,为收入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20__年,我们依据税源普查情况,分税种进行分析测算,分解落实收入计划,建立了税源分类监控台账和“一总四细”的总控管台账,采取了一旬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年一考评的办法抓收入促进度。20__年,重点抓好了税源测算监控和重点企业税收日常调度,认真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源和地税收入增长的影响,建立了非即期分析制度和收入情况直报制度,实行了领导分工挂片抓收入。开展了税收收入质量检查,确保了税收收入真实可靠。20__年,我们严格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更加实事求是分解税收计划,认真分析经济与政策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及时掌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户税收变化情况,建立科学监控体系,建立实施分行业、分户联系制,使组织收入更具主动性。今年,市局明确提出不以收入论英雄,组织收入不得与奖金挂钩,收入计划只分解到分局,不下达到乡镇,从机制上杜绝做假。特别强调对转引税款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地税收入的顺利完成,20__-20__年,全市地税收入分别实现增幅17.8、27.4、23.6的高增长,今年1-7月完成地税收入81436万元,同比增长17.9,占年计划58.2。

(二)提高会统核算准确性,强化票证管理规范性,逐步夯实了计统基础工作

20__年,全系统开展了税收会计核算改革,选择了2个单位开展集中核算试点工作,从税收会计核算原始凭证开始到税收报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单位和个人;组织开展了地方税收减免税普查工作。20__年,组织开展了欠税清理核查工作,清理了改制企业呆死账,录入了欠缴呆账税金等历史数据,提高了税收会计的效率和质量;启用了会统核算模块,全面实行了机开票;做好了旧版税票的清理和新版税票的发放;以县、区地税局办税服务厅为单位进行集中核算,取消了基层分局(所)的会统核算职能,精简了会计核算主体,提高了会统报表的时效,优化了会统算流程。结合实际,还制定印发了《__市税收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和《__市地税系统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规范》,完善了税收会计核算考核办法和原始凭证传递制度;编制了1994年-20__年税收会计统计资料,我市税收会计、统计、电快报在全省报表评比中都获得名次,为税收分析决策提供了及时、丰富、准确的数据。

(三)保持经费体制改革稳定性,维护经费管理严肃性,有效发挥了

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一是认真执行了地税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制度。积极加强了与当地党、政领导、财政部门协调,完成了基本经费上划基数的核定工作,切实做好各项经费的落实、拨付工作,对全市挂钩经费进行了全面结算,对各县(市、区)的经费体制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统计,全市没有发生挂钩经费拖欠情况,确保了挂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为今后的经费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1-7月份共下拨县(市、区)基本经费2831万元。二是加强了经费规范化管理。制定下发了《__市地税局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并结合规范化建设工作,印发了预算外专项经费安排、机关财务核算管理等4个D、E类作业指导书及15个表证单书,健全了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三是规范了市本级会计核算行为,对市局5个直属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20__年的经费预算进行了编制、审核,并提交市局局长办公会研究下发执行。四是加强了经费使用管理。严格按规定执行经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各项开支标准,坚持节约、透明原则,把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认真做好了03-05年、06-07年基层办公用房建设的计划编制、审核、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作。积极做好了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测算管理和筹集工作,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需要。

(四)增强目标考核操作性,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了地税工作水平

20__年,按照省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市局工作重点,我们增加了部份考核内容,修订了一些指标,调整了工作目标考核的侧重点,并量化细化各项指标,增强可操作性。20__年开始,对市直属单位实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每年年初开展考核、评比、通报、表彰等工作,在考核中,一方面,与公务员的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将考核内容全面分解到科室,落实到责任人,加大了责任追究,达到以考核促工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将目标考核与执法检查、职能科室的专项检查有效的结合起来,尽量减少检查次数,保证基层单位集中精力抓好组织收入和征管改革工作,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水平提高。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计财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局党组对计财工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对计财工作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也与全市地税计财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分不开。在这里,我向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困难与不足。一是收入预测水平有待提高。对税源事前监控不足,税源预测缺乏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事后发现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税源失控,税款流失,收入进度不均衡。二是税收分析层面单一,缺乏高度和深度,内容匮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与相关部门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影响了分析整体效能的发挥。三是税收票证管理在思想上有所松懈,票证填写不规范,影响了税收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少部分单位存在税款缴库不及时积压税款现象。四是少数单位经费管理体制与省局规定不符,未按规定实施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五是计财干部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经费管理的调控监管能力和税收分析、预测能力不高,不能随时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三、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地税计财工作主要任务

省局余木来副局长在全省地税计财工作会议上从全国、全省、全系统全面分析了当前计财工作面临的形势,重点分析了经费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特别提出,地税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大力组织地税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地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随着地税征管业务软件成功上线,计财部门要充分利用省级集中处理的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加强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运用,以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全省地税系统经费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较以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项财务活动统一纳入系统财务核算和监督,经费管理的重点将从过去注重收入的管理转向注重预算管理、资产的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尽快从观念、制度、方法、措施上进行全新的转变,树立系统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将经费管理由单纯的本级管理转向系统管理,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目前工作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

(一)充分认识税收预测分析的重要性,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做好服务

税收收入预测分析是现阶段全市计财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今年上半年全省目标管理考核中,我们在这个项目的扣分达到1分,列全省倒数第一,形势十分严竣。收入预测不准确其实就是税源调查不准确,在税源调查中,各地不够重视,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至情况不明,心中无数。从目前税收分析的现状来看,分析的内容狭窄、方法单一,多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评价上,缺乏对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全部信息进行事前、事中动态监控,与有关部门信息交换滞后,影响了税收分析的质量;从事税收分析工作的专业人才紧缺,影响了税收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凡此种种,导致税收分析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难以有效指导组织收入工作。因此,各地计财部门要全面认识税收分析在税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税收分析的主要目标切实转移到为加强征管服务,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组织收入上来。

要做好税收分析工作,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税收分析报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加强事前分析。要将税收分析环节前移,积极开展税源分析,将应征数纳入到税收分析中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要加强工商、统计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独立数据与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要分行业、分税种加强对税基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税收的分析管理,推进营业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努力减少税收流失。二要加强事中分析。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类税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征管信息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和企业财务等数据,开展税收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管理。三要加强事后分析。要加强税收增幅与经济增幅的税收弹性对比分析,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做出判断,剖析原因,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要

加强税收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对比税负分析,要进行地区、税种和行业的宏观税负分析,利用微观经济和税收数据开展针对企业层面的微观税负分析,找出管理上的漏洞。(二)提高数据质量,为税收分析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统计分析的广度、深度,进而影响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各级地税计财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数据来源,提高数据质量,为提高税收分析工作奠定基础。要加强与统计局、发改委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联系,取得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利润等相关指标,与企业申报数据进行比对,研究企业真实的税源状况。在数据应用方面,计财部门要会同征管、信息中心等部门加强对数据采集、加工、传输、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禁止人为调整数据,严禁收入串库、混库现象发生,从制度上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审核,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差错。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软件中的数据,利用各种先进分析工具,借助各方力量,逐步建立适用于常规收入分析、宏观税收分析和微观税收分析、涵盖各个税种、主要税目以及主要行业的实用税收分析预测模型。

(三)严格规范经费管理,为顺利开展地税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

第一,要严格加强经费预算管理。要进一步抓好经费管理体制的落实到位,保证经费收入来源。各单位各项经费收入支出年初要统一纳入经费预算管理,年终进行决算,未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一律不得开支,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要进行全面检查。要求在经费预算编制上要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开支,保证基层征收一线的经费需要,然后再安排专项支出和基建支出。第二,严格加强财务核算管理。要认真执行经费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经费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严把经费支出关,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第三,严格加强资金资产管理。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现金管理的规定,加强内部控制,要按照规定开设、使用和管理银行存款账户,做到专户专用,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部门一律不得开设账户。要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9月份的全系统组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局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清查工作要做到全面彻底准确,清查工作结束后,要按规范化程序规定审批,并进行账务处理。各单位要借此次财产清查之机,全面掌握全系统固定资产情况,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工作,目前有个别县信息化资金出现收支倒挂,要按照省局要求抓好落实。

(四)切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为完成全年收入计划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前7个月,全市累计组织地税收入81436万元,剔除广丰卷烟购销公司因体制性因素减收57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18174万元,增长28.7,各级地税部门要冷静分析思考收入增长的原因,挖掘增收潜力,找出薄弱环节,密切关注组织收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科学判断地税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强收入预测工作,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同时,各级地税部门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的关系,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实事求是组织收入,坚决防止有税不收、人为调节收入进度和违规批准缓税,坚决杜绝寅吃卵粮,收过头税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引税”、“买税”、“卖税”和收入掺水分现象的反弹。

(五)提高计财队伍综合素质,为地税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篇8

关键词:营改增;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1日

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营改增”的范围现已扩展至全国除了生活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大部分行业,到2015年底全行业已陆续完成“营改增”试点,这意味着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营改增”涉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难度变得更加的复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将不断加大。如何适应“营改增”带来的财务管理影响、如何应对“营改增”下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成为当前企业财务分析探究的主题。

一、“营改增”带来的财务管理变革与挑战

(一)“营改增”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整体定位。“营改增”是基于保证基本财政收入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不公平等现象进行调节,以减轻企业的税负。“营改增”后,企业最为关心的是自身的税负是增是减?企业会计人员则更关注新税种下如何正确计算税款和核算涉税业务?如何做好税改后的纳税筹划?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与税法在目标取向上存在差异,“营改增”后影响企业财务运营的各项因素又较多,加之企业主体的财务分析水平和沟通能力以及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会有一定偏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整体定位产生偏离,很难达成企业制定的有关财务决策,难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目标去有效满足“营改增”的有关要求。

(二)“营改增”衍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营改增”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减税良方,旨在减少企业的重复纳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新鲜的活力循环,真正为企业主体解决有关税收降负。但结构性减税措施是“有增有减”的,不是“只减不增”,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税负变动、纳税筹划,催生了“营改增”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于“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调整,企业的会计处理也有了新的要求。营业税原先只是对营业额进行直接征税,核算上只需增加一个会计科目,会计模式比较简单易懂。但增值税是采用抵扣模式进行核算的,其应纳税额等于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会计科目需要增加多个进行核算,会计处理难度大大增加。因而,在报税、抵缴税款的事项上“营改增”企业业务核算呈现出新问题,会计处理也更易产生额外的财务风险,例如,企业主体还没有全面领悟“营改增”的纳税变化,也不清楚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有的企业甚至违规操作抵扣。而增值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需准确核算各类收入,会计核算不健全,申报数据的混乱和不准确,被税务机关从严征收带来的税收风险等,都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营改增”带给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改变和挑战。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内部专门设立了税务会计,对于设立专业的税收筹划管理会计寥寥无几,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而在管理中熟悉“营改增”的业务人才更是缺乏,对税法理解深度不够,“营改增”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差。税收政策的调整、税制更替的衔接、纳税业务的处理和会计核算的转化都对财务人员产生了不小的难题。财务人员的原有会计素质可能会曲解国家的税收政策,从而使得财务核算违规,产生纳税申报差错风险。有的财务人员认为企业少缴的税越多就是越好的纳税筹划,或通过税负转移给消费者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比较低,非但不能给企业主体受益,相反会增加有关财务管理风险。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管理风险的影响。企业在执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调整过程中需要明确有关规定和要求,由于企业主体对税收新政策的熟悉有一个学习领会的过程,因而对于涉及到的“营改增”业务核算可能存在不少操作误差,从而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管理风险系数,也带来了一定的管控难度。“营改增”企业尤其在应纳税额、会计报表和税款缴纳的会计处理上带来了计算风险与难度。“营改增”之后,企业对税率存在多种选择考虑,给企业财务核实带来了管理风险。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增值税虽然不在利润表上反映,它与营业税在账务处理上使用的记账方法也不同,但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会通过增值税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和财务结构的影响受到改变。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在会计账务处理上有一定的不同,例如企业利润率的分析,影响因素是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会计核算原则,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包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而“营改增”后剔除收入变动影响,不含增值税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少将会使企业利润率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同样,实行“营改增”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入账金额、累计折旧将逐渐减少,营业税的消除使企业的期末余额递减,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金额短期内会有所下降,同时提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企业相关成本费用以此减少,使得企业利润相应增加,对企业财务分析产生影响。

(三)“营改增”对税收政策调整风险的影响。实施“营改增”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整体结构性减税。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能够减少税收负担的,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也有部分企业可能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形,例如公交运输业的实际税负还是有所下降的,而其他运输业的税负却可能提高。对交通运输服务业一般纳税人来说,原先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3%,“营改增”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1%,假设运输企业没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采购,企业的过路过桥费和人力成本等不能抵扣项目占总成本较大,那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就不大,导致部分运输企业的税负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因此税收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增加税负的风险。

(四)“营改增”对税收优惠和涉税风险的影响。“营改增”政策规定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根据“营改增”有关政策,纳税企业需看清增值税优惠的前提条件。纳税人符合规定的特殊收入,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应的申报程序和备案手续之后可以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营改增”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时候必须注意有关税务风险,主要是一些纳税人没有按照税收规定办理享受优惠条件的必备程序和手续,使企业主体丧失了税收优惠的享受,无形之中给纳税人增加了一定的税收负担。有些企业通过采用简单的会计处理去套用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忽视从生产经营上下工夫,这样的税收优惠存在着不小的政策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准确划分并分别单独核算增值税项目与营业税项目收入,税务部门在审核企业报税资料时,对发现的混合业务进行再次核定其增值税收入,企业的应税销售额受到税务部门的重新计算确定,使得纳税企业在业务上处于被动状态,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而且还增添了企业的涉税风险。

三、适应“营改增”变革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动会加大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营改增”改变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以前缴纳营业税时只需要在计提和缴纳环节中进行会计核算,改征增值税后,需要在“应交税费”下的“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会计科目变动及业务处理流程的改动使财务会计报表更加复杂化,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而需要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另外,由于增值税发票与普通发票的不同,企业相关人员应当有效进行发票管理,合理使用企业增值税发票,制定内部条例,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改变财务分析变化的应对方法。“营改增”实际上是税种的一种转变,把营业税应征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这一税制政策调整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写,因此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考察的内容需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和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历史比较和同业比较的变化过程中,有必要将“营改增”带来的财务影响单列出来进行表述,并考虑“营改增”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全面动态地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发现“营改增”带给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各项变化原因,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更为具体的会计信息,供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

(三)把握税收政策的税收减负筹划

1、学习税收政策,合理规避企业税负。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学习财税部门的最新政策动态,领会“营改增”操作的内在实务要领,了解税收新政策给企业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及时做好增值税应税服务税收优惠的准备工作,力争给企业带来更大程度的政策优惠,并防范“营改增”政策带来的企业财务风险,合规降低企业的税负。

2、有效把握纳税时间,合理规划纳税筹划。“营改增”后,企业的税率、纳税时间的灵活性都有所变化,需要企业在做好纳税筹划的同时,充分把握好纳税时间。由于增值税的纳税是一环扣一环的,客观真实的增值税明细账显得特别重要,在日常销售和采购环节,按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时,需注意原收入成本费用在会计账务处理上的差异性。企业需要审视“营改增”带给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尽量选择会计制度健全、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能力的企业进行交易,以增加进项税额,降低增值税税负。

(四)提升财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对于“营改增”的基本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财务人员应学习法规文件,吃透要求,健全财务核算,加强业务培训,熟悉“营改增”的全部内容,了解国家的优惠政策调整。尤其对于混业经营业务,财务人员要加强对适用税种税率、征收起点、计算办法、进项税抵扣等方面处理能力的培训,积极应对财税政策,按规定办税,降低和规避企业涉税风险。同时,财务人员还要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应纳税额的计算及会计核算的变化等带来新的考验,抓住契机搞好税收筹划,尽量给企业带来结构性减税的优惠待遇,不断完善企业的纳税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综上所述,“营改增”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税制改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出,“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拓展优势、市场竞争机遇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企业只有在熟悉“营改增”相关财税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预警,应用各项措施防范各种不确定财务风险,减少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尚希.营改增风险何在[J].西部大开发,2014.4.

篇9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企业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关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大压力,而在压力之下,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如果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不细致的现象,就会致使企业遭受损失。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及税收筹划工作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税收筹划不仅可以合法合理的帮助企业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而且还可以细化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好的对财务工作进行掌控,保证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一、税收筹划

(一)税收筹划的特点税收作为我国财政的重要来源,是我国经济来源之一。而企业的税收筹划具有其特有的合法性、筹划性以及目的性。指的是公司的税收筹划工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纳税人无需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税赋,可以选取法定最低限度的纳税方法来完成纳税工作,这也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而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也会针对纳税对象的情况做出不同的税基与税率,引导纳税人采取符合相关导向的纳税行为。而纳税人则可以在政府做出相关决策前,选择能使自身经济效益最大的方式来实施。通过降低税负或延迟纳税时间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帮助企业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税收筹划的目的企业的运营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相应的利益,而税收筹划是企业获得相关利润后的必然产物。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通过强制以及无偿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税收已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相关政策也逐渐完善。企业相关成本的高低也可以有效对税收的金额进行控制,可以在相关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筹划与调节,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自身税收利益最大的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税收筹划的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类的风险影响,其中必不可免的就是税收风险。如果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就会出现未纳税、少纳税的情况,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等风险,严重影响企业声誉。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了税收筹划,就可以让企业的纳税更为科学合理,从而合理的避开税务风险,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保障企业常见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一)二者之间的内容联系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投资筹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4]。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免不了筹集资金来增强企业的运营,在进行投资管理时,需要对受益情况、投资情况及税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相关方法对企业的股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需要将相关工作进行细致划分,以便细化管理内容,达到加强企业管理的目的。二者之间的处理方式都是细化处理,这也是二者的内容联系。

(二)二者之间的目标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然而在企业的税收筹划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目标较为单一仅考虑税负最轻因素、偏重于税务机关权力的强化,忽视纳税人应有的权利,这也导致企业管理领域以及管理范畴等区域出现问题。而企业进行税收策划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财务管理的细节,以此来保证企业既得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税收管理时,需要根据工作层次找好项目方向,制定相关目标体系,完成对税收方案的编制。完整的税收筹划方案,可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通过完善的市场规划,来完善企业管理状况,以次来确定税收筹划的目的。这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异路同归。

三、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结合

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都是为了企业得到稳定持续发展,如果可以有效的将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取长补短,加强二者的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增强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结合:一、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相关作用。在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来对自身实际的工作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做好内部管理分析工作,以此来保证整体的合理性,以及管理的关联性,使税收筹划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二、加强二者的协调性,提高企业分析能力。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及税收筹划工作前,都需要明确相关工作的目标,保证目标合理后,来研究相关经营细节,从而保证筹划内容可以在项目中得到贯穿。并在经营中保持对相关数据、方式、理念等做出分析,及时做好相关部署,保证企业管理信息完整,通过对企业相关财务管理的研究,来保障企业整体性,提高企业的分析能力,为企业下一步工作奠定根基。三、加大人才资源储备,提高二者的实施效率。人才是企业实施各项工作的基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本企业人才进行相应的考评工作,保证其能优秀的完成财务信息核算及统计工作。并及时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培养,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使员工充分了解税收筹划的内容及目标,并能够充分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关工作当中,以此来提高税收筹划的效率。四、强化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运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使企业税收筹划得到相应的保障,但在实行过程中也需对相关成本进行控制。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该注重管理状态及纳税细节,在均衡赋税时也需要对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把控,掌握其中的核心要点,通过对筹划方案进行细致分析,来加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营改增 建筑企业 财务管理

营改增政策作为我国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颁布实施以来,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营改增政策也同样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方方面面产生了较大影响。结合营改增政策的有关要求,改进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促进提高建筑企业的利润效益,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政策颁布实施以后,对于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采购核算、收入确认方面。在建筑企业的采购层面,各种项目建设所用的原材料、机具设备、成品构件等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关键,在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增值税需要按照当期不含税收入与对应增值税率计算,扣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差值则为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额。在建筑企业的收入确认方面,原来的以合同金额作为全额收入进行营业税计算的方式,改变为对合同金额进行价税分离的会计处理后,核算建筑企业的收入金额以及销项金额。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有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在对企业会计核算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会造成企业财务报表出现较大的变化,首先营改增以后,由于进项税额的抵扣,建筑企业的资产总额将会出现下降的现象,这就会造成资产负债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营改增以后,由于营业税的消失会导致企业出现利润上升的情况,但由于建筑企业销项税额在营业收入中进行了剥离处理,则会造成营业收入的降低,进而影响到利润,因此利润的具体变化则需要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分析。

(三)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具体影响

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建筑企业税负的具体变化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税负的实际变动。第一,需要考虑建筑企业劳务成本的抵扣率,由于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劳务成本难以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无法进行抵扣,则容易造成企业税负成本的增加。第二,需要考虑各种原材料抵扣率的影响,特别是各种零散、杂物以及小设备等辅材料,能不能具有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税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建筑企业都难以取得足额的增值税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往往会带来建筑企业税负成本的提升。

二、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一)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的管理

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作为建筑企业改进自身的财务管理,最大可能的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首要工作就是务必强化增值税抵扣意识。一方面,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原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劳务成本等,都应该择优选择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尽可能的增加建筑企业的进项税抵扣额度。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确保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归集处理以及认证申报,保证实现增值税应抵尽抵。

(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业务水平

建筑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水平,严格按照营改增政策下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政策、会计处理流程、税务申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开展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其次,还应该注重合理的优化建筑企业内部财务资源的配置,特别是营改增以后建筑企业的资产购置可以进行进项税抵扣,因此应该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加强对资产采购的可行性、科学性分析,确保采购效益最大化。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注重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做好企业资金的预算控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以确保资金的运转在企业的计划之内,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企业应该做好税负分析,对总税负、供料、人工成本、供货商代开票和简易计税等特殊业务开展税负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更好地调整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三)提高建筑企业税收筹划水平

营改增政策背景下,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应该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纳税筹划水平。首先,建筑企业应该深入分析国家针对营改增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并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准备材料进行申报,确保可以及时足额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应该做好增值税纳税期的递延,通过纳税期的递延,有助于实现企业对增值税纳税方面的暂时性差异进行更好的会计处理,进而在税法规定范围内实现税收利益。

(四)加强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应对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还应该做好有关的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对建筑企业财务、税务的整体控制。特别是应该及时对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管理、税负预算、税负分析、采购、票据管理、涉税风险等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帮助加强营改增以后的管理,进而依靠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以及税务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企业的财务指标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建筑企业实现自身税负稳定、利润提升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特别是完善财务管理,降低成本支出,促进提高建筑企业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明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篇11

关键词:财税管控;人工台账;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企业财税管控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表现。企业进行财税管控除借助于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分析等,还要建立管控体系,采取管控工具―人工台账,在运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借助人工台账记录日常财务分析数据、涉税项目,分析企业整体运用状况,提高管控能力。使企业规避不必要的财务和税务风险,提升企业利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建立人工台账是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建立人工台账的必要性

企业建立人工台账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台账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收入、成本、利润的差异性分析,还是企业全员全过程完成年度财务预算的保证,是企业财务管控精细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建立企业人工台账,可以起到满足企业经营者的需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税收成本的作用。

二、建立人工台账的方法

(一)分析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的经营项目、涉税内容

1.企业应结合自身具体经营项目、分析具体业务流程的薄弱环节、以及涉及的税种,掌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评估涉税风险点,明确企业管理中需要完善与强化的薄弱环节。

2.结合企业管理财务指标,确定人工台账管理体系及指标构成,确定财务管控台账指标标准值、合理区间和临界点,确定财务管控台账指标的收集渠道、方法和口径,确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利用人工台账,实施财务数据、财务状况的动态管理。

(二)明确各级管理责任人

通过分析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落实和明确各级、各环节管理责任人,由其负责建立并记录职责范围内的人工台账,并定期把台账记录内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运用、共享。

(三)建立符合企业财税管理需要的人工台账

企业应依据最新财税法规、企业财税管控体系、年度全面预算、经营规模、业务范围、涉税风险等项目,建立涵盖企业整体经营、生产经营业务环节、投资与融资、涉税等事项的人工台账体系,并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高度结合。

三、人工台账的建立

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建立整体经营台账、货币资金台账、财务管理台账、预算管理台账、营销活动台账、生产采购台账、工程项目和固定资产台账、合同执行台账、筹资活动台账、对外投资台账、涉税业务台账等台账体系。

1.企业整体经营台账

建立企业整体经营台账,应包括销售情况、成本情况、利润情况、人员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货币资金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内容包括本期数、上年同期数、增减变动数据等,有利于企业掌控整体经营状况,提高盈亏能力分析,满足企业财税管控的需要与差异分析的需要。

2.货币资金台账

建立货币资金台账,应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期初数、本月增加数、本月减少数、月末余额数,有利于企业全面及时掌握资金状况,实现统一调度、减少资金沉淀,将闲置资金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建立月度经营预测和月度现金流量预测台账,加快资金流动,避免资金断链带来的影响。

3.预算管理台账

建立预算管理台账,应包括全年预算数据、月度预算执行情况、月度预算完成率、差异额、特殊事项、预算调整额等内容,有利于企业实时监督预算完成情况,事中调整经营思路,达到预期目标。

4.营销活动台账

建立营销活动台账,应包括销售目标分解计划、月度销售收入情况、销售费用情况、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有利于企业销售能力指标的分析、加快资金回笼、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控制。另外,企业可以按照税法规定,通过台账记录信息分析,核定企业销售收入,核定企业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调整数据,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准确核算收入、成本、所得税数据。

5.成本费用人工台账

建立成本费用人工台账,应包括生产采购台账、直接材料台账、人工成本台账、制造费用台账,应包括单位成本情况、各生产环节成本情况、月度产量情况、全年成本情况、往年同期数据。有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比对分析、掌握成本变动因素;采取技术管控措施,确定最优采购决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台账记录信息,核查不合规发票、核定业务招待费调整额、核定税前可扣除的成本费用。

6.合同管理台账

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应包括合同金额、标的、执行情况、付款情况,有利于企业掌控合同执行情况,并能通过合同种类的汇总核定应缴纳的印花税。

7.涉税业务台账

建立涉税业务台账,应分税种建立,具体内容应包括每项税种的涉税时间、计税依据的变更、税额的调整、涉税事项调整数据、账面列示数据、申报调整数据、以及两者的差额。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并交纳各项税款、降低涉税风险,合理纳税筹划、减少承担的税负。

8.建立财务指标台账

建立财务指标台账,应按照企业设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内容建立。包括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构成比较分析等内容。企业通过各项财务数据分析,有利于及时调整财务管控政策、营运政策、资本结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等企业经营决策。

总之,人工台账能够更好地应用,必须建立财税管控体系,必须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相结合,必须加强企业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人工台账提供的信息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王娟 单位:西安开元商城有限公司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警问题财务预警系统是指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多变量模型或单变量模型,对企业内部的业务计划、财务报表等相关的会计资料和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机进行预测。如果出现危机征兆或可能危害企业的关键因素,应及时向企业发出警告,并且为了防止危机的真正发生,需要对企业的风险预案进行有效修改。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预警系统不能发挥出其预期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过多的依赖企业已有的,但与自身不适应的预警模式;二是企业财务的相关指标运用不全面,危机预测不能保证其准确性;三是危机预警缺乏后续管理,对危机预警反映迟缓。(二)财务预算问题预算管理是企业对自身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全面预算的时间还不是很长,需要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学习成功经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分析问题,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我国多数企业存在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薄弱,对其概念理解不够全面;二是全面预算的目标不准确,对目标体系没有进行战略性的指导;三是企业预算执行机制不够健全,存在轻执行重编制的现象。(三)财务分析问题当前我国财务分析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分析内容相对单一;第二,企业财务分析的使用目的不同,致使分析结果失真;第三,企业财务分析过程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其原理掌握不准确。(四)税收筹划问题由于税收筹划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例如经济因素、税收因素、管理因素、税收筹划等,使得每个企业税收筹划的机遇各不相同。通过详细的分析,总结出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企业税收筹划意识相对薄弱,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二,对技巧方法的掌握不顾全面,致使企业节税效果不好。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构建财务预警机制,防范财务风险构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需要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对现金流指标的运用进行加强,建立出适合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并且在财务危机预报出现时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应当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第一,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财务的预警体制;第二,需要提高企业危机预测准确性,并且加强现金流量指标的运用;第三,增强企业财务预警的后续管理工作,对危机预报做好及时应对。(二)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加大执行力度在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加大执行力度方面,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创新我国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目标体系,在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商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进行准确的掌握,加强全面预算的意识;第二,制定合理预算目标,加强其可操作性;第三,建立商业企业预算执行机制,并加大其执行力度。(三)创新财务分析体系,提高正确性分析和研究商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虚报谎报现象的发生,并且依据商业企业的财务分析构建原理,对企业财务分析体系进行创新。第一,对商业企业财务分析工作进行加强,全面开展分析工作;第二,为了保证商业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多用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第三,对分析体系的构建原理进行正确掌握,提高其正确性。(四)加强税收筹划意识,应用税收筹划为了达到企业节税的目的,应当充分理解税收筹划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加强对节税意识的正确理解,合理进行纳税筹划活动。具体来说应当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税收筹划的含义进行正确理解,加强税收筹划意识;第二,科学、合理的分析税收筹划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在商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商业企业经营的整个环节。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财务预警机制,防范财务风险;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加大执行力度;创新财务分析体系,提高其正确性;加强税收筹划意识,应用税收筹划。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13

【关键词】纳税筹划 涉税风险 财务报表

一、引言

纳税规划是企业主体在遵守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条件下,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与流程再整合,以期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减少纳税支出。我国对纳税筹划的研究已有二三十年,但是在相关的理论上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研究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税务机关在对企业的纳税额进行评估时,主要的评估资料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同时做好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对降低税收检查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企业纳税筹划以及纳税筹划涉税风险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站在财务报表的角度上如何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以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二、税收筹划概述

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或者延缓纳税,对企业内外部各个环节以及流程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优化整合与事前规划的过程。纳税筹划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税收压力和增加企业的纳税期间。一是通过绝对减少税负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绝对减少税负就是直接减少税收负担额,比如,某企业去年交税2000万元,通过正常的纳税筹划以后,今年就少交了500万元的税负。此外,在企业进行股权转让或者企业重组时,事前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可以达到绝对减少税负的目的。二是相对减少税负。相对减少税负就是企业把纳税额与企业的各项经营业绩挂钩进行对比。如果企业在正常的税收筹划后,企业的税收负担率下降,则企业的税收就相对的得以减少。三是通过税收筹划达到企业延缓纳税的目的。延缓纳税就是通过合理的事先安排,把企业年初应该缴纳的税收推迟到年末。

三、税收筹划风险概述

形成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因素。首先,对于企业内部而言,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主要在于企业对于纳税I划的成本很难把握以及在纳税筹划方法的运用上很灵活且有很大的风险,往往违法与不违法只在一步之间。企业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人际关系,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出。其次,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国家的反避税措施不断加强,税收筹划的合法性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给企业税后筹划带来很大的风险。纳税筹划需要企业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税收筹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企业与国家税务机关之间的一场博弈。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道德风险,本文就从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分析企业该如何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

四、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减少企业涉税风险

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等,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动以及经济活动的效果。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将根据所掌握的纳税申报资料,对企业的纳税额进行核实。财务报表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计算相关的指标数据来初步判定企业是否有偷税漏税的嫌疑。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同时,做好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计算相关的指标数据并与同行业的指标进行对比,如有出入进一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附注说明,对于减少企业涉税风险及税收检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指标分析来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

税收分析指标来源于财务报表数据,税务机关主要围绕着企业的税收负担来展开企业应纳税分析活动。税务机关常常通过计算企业税收分析指标并与同行业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进行对比,查找纳税人是否有偷税漏税的嫌疑,为其征收检查工作提供方向。因此,企业提前测算本企业税收指标并与同行业的相关税收指标进行对比,提前做好准备来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以及涉税风险,为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财务报表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分析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税收负担率、资产税收负担率、成本费用负担率以及所有者权益税收负担率。首先,销售收入税收负担率=应纳税中额/企业总销售收入×100%,资产税收负担率=企业应纳税总额/资产总额*100%,成本费用税收负担率=企业税收总额/当期成本费用*100%。所有者权益税收负担率=企业税收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所有者权益税收负担率排除了企业大小以及行业等的影响,常作为衡量纳税主体税负水平的综合性的指标。

(二)分析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

通常情况下,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情况的检查都是从财务报表着手。税务机关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检查,可以了解被检查企业的纳税情况以及企业运营情况,从而推测企业是否有偷税漏税、少交税收等情况。因此处理好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减少企业税收检查风险的关键,比如,增值税和企业毛利以及存货、房产税与固定资产中房屋价值联系起来等。下面就财务报表数据之间与税收检查风险有关的主要勾稽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把财务报表中的增值税与毛利联系起来。增值税是对产品附加值所征收的税,即产品投入与产出差额征收的税。因此增值税就相当于对收入的毛利额征收的税。虽然,生产的产品投入的部分的材料、工资、费用等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但毛利额与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常常被税务机关作为检查的重点。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毛利额越高,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就越高,比如企业去年的毛利比今年的毛利额低,而企业今年应缴纳的增值税总额反而不去年少,这就会存在一定的税收检查风险。

其次,把财务报表中的增值税与存货联系起来。存货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存货的主要目在于出售和备供消耗。当企业的原材料的准备量过大,意味着企业的进项税额增加。如果这些大量的原材料不能马上转为产品销售出去且销售额度小于购买的原材料时,企业的销售税额就大于进项税额,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就会减少。此外,当企业遇到市场滞销或者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减少,销售收入也随之下降,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税负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的数额之间有着众多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揭晓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状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做好财务报表的检查工作,对重要指标进行核对,如果发现不对或者有较大差异的数据,应该根据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来查找原因,做好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减少企业的税收检查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华敏.存货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55.

[2]f芳芳.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1,05:55-56.

[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企业纳税筹划风险控制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75-76.

篇14

关键词 财务管理 风电企业 税务管理 税收筹划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关企业资金获得与合理使用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通过对资金的筹资、投资与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而实现的。风电企业作为比较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企业价值与利润的最大化,国家电力部门已经打破了电力市场的垄断,这些都与纳税息息相关,因此,税收筹划需要从多方位进行,使其贯穿于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并且税收筹划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在分析与研究诸多税收筹划问题时,大部分只从税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将税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片面的认识,本文先认真的分析了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关系,然后再重点分析了税务筹划在风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税收筹划的定义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遵守国家现行税法且不违反其他法规的情况下,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合理的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通过事先安排与筹划投资、经营与理财等事项,研究多种纳税方案,再进行优化性选择,从而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的价值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它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行为。

二、分析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税收筹划应该归结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范畴里,其目标由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决定,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说,在筹划纳税方案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纳税负担与成本的减少,还要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因为税负和成本的减少不一定可以增加股东的财富,因此可能会忽略实施该筹划方案而导致企业其他费用的增加或者收入的减少,所以必须要综合考虑实施该税收筹划方案能否会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收益和给社会带来必要的利益。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可行性

(一)可以调整课税对象的金额

税收数额的计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课税对象的金额;(2)适用税率。不同的课税对象担负着不同的纳税义务。对大部分企业与个体纳税人来说,财产的收益和经营的利润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对于个体纳税人而言更是如此。因而纳税人就可以把自己的全部所得财产进行最佳分割,使自己承担的法人税和个人税之和达到最小。

(二)纳税人在定义上的可变通性

任何一个税种都要对其特定的纳税人根据法律界定其范围,特定的纳税人交纳一定范围内的税收,这种法律界定理论上包括的对象与实际的对象差别很大。如果可以让自己不成为该税的纳税人或者成为该税的减免征税的对象,那么也就不必进行纳税了,由于现实生产的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税法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三)税收的优惠政策

税收的优惠政策对减轻税收负担的潜力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优惠的范围越广、方式越多、差别越大及内容越丰富,则纳税人可以进行税收筹划活动的范围就越广,减轻税收负担的潜力也就越大,可节约的资金也就越多。

四、税收筹划在风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分析风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

风电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筹集资金、投资与利润分配,然而税收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税收筹划主要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投资、筹集资金、利润分配与资产重组等方面,从理财与税收的角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的活动进行筹划,选择最佳筹划方案,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风电企业要研究税收筹划内容需要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相结合,财务管理的内容与税收筹划的内容要紧密联系,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二)风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的应用策略

1.风电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由于筹资方式的不同,资金成本的列支方法在税法中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在税后列支还是税前列支,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与负担,因此,企业必须进行认真筹划,选择最有利于融资的结构。企业所筹集的资金主要有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两大类。企业在税后进行股息支付,而在税前要扣去利息支出,这样可以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基数,具有减少税负的作用,从而使债务的资金成本少于权益资金的成本。

2.税收筹划策略在利润分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税收政策制约着利润的分配以及累积盈余,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税收筹划的空间更广阔。企业可以使用纳税前的利润弥补以前的年度亏损,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延长获利的年度,进一步实现其利润分配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五、结束语

税收筹划贯穿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始终,融于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之中,因此,我们要合理充分的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许多企业的成本结构、经营管理条件与投资规模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通过在财务管理中合理利用税收筹划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艳风.论应收账款的管理.经济视觉.2005(09):12-15.

[2]王超.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23-27.

[3]赵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1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