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常见教法范文

小学语文常见教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49

小学语文常见教法

篇1

【关键词】识字教学;常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是主要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小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优选多样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满怀热情积极而主动地学习汉字,轻松而准确地理解汉字意义,为准确运用做好铺垫。

一、巧用字理识字,轻松理解词义

字理识字法是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即结合造字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字词结构域意义。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采取这一方法,可变抽象为生动具体,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记忆汉字的正确结构,快速理解汉字字义,避免机械而僵硬记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思维,加深理解。

在字理识字法中,包含了多种方法,如演示法:借助游戏活动、实物或者动作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比如学习汉字“扫”时,教师或学生演示用手提笤帚扫地的动作;如学习“坐”字时,该字属于会意字,由一个“土”字与两个“人”组合而成,即两人坐在土堆上,表示坐的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2名同学表演席地而坐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另外,还有图示法、迁移法、联想法、演示法、比较法等等。如教学“盲”字时,该字由 “亡”与“目”组合而成。其中,“亡”意为“失去”,而“目”表示眼睛,综合理解,该字的含义则一目了然。再如学习“男”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该字拆分成“田”与“力”,然后引申成古时候田中辛勤劳作的人。补充分析:在古代时候一般是男耕女织,基本上是男子在田间劳作。

二、组织游戏识字,实现寓教于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好动爱玩的小朋友,同时因年龄较小,孩子们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将识字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以抓住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氛围中自由而愉悦地游戏与学习。①谜语识字。如:一只狗,张大口,打个哈欠摔跟头;又张口,眼泪流,主人心痛抱着走。小朋友,请猜猜,这是哪个字呢?(哭 )。另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编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试着自编谜语。以“哭”字为例,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字由3个部分构成,其中上面有两个口,而下面的“犬”意为“狗”,然后编个趣味小故事,读来又是顺口溜,这样,既好玩又好记。②游戏活动识字。将识字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找朋友]找汉字和实物之间的朋友;比如带着各种颜色头饰的同学,和拿着汉字“黑、白、橙、红、黄、紫”等生字卡的同学找朋友。或者找出字形结构相同的朋友。比如要求同学们将有着同一字形结构的字排列在一块儿。[开火车] 这一游戏活动一般适用于音节、拼音字母、生字以及词语的复习巩固学习,易操作,参与人数多。此外,还有“摘苹果”的复习游戏,“补补丁”的组字游戏,“找地雷”的改错游戏等等,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轻松识字与学习。

三、运用顺口溜,巧妙记忆字词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来理解与记忆汉字。比如儿歌、口诀、顺口溜等,读来朗朗上口,是儿童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理解与记忆字词。所以,在平时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字词的特征或联系所学字词而自编或者查阅有关资料,选择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或歌诀等。比如①藏:草在厂上头,左边两斧头,臣字在里头,斜勾一撇一点头。②步:上面少一横,下面少一点,③森:树木真有用,大家都来种,二木就成林,三木变成森。④怕: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⑤认“十,千,舌”:一横一竖是个十;歪了脑袋变成千; 张开大口吐舌头。当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自己编编汉字记忆口诀,让学生体会字词学习的乐趣。

另外,引导学生自制卡片识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动手制作字词卡片,将汉字与拼音写在卡片正面,然后在背面再写上2个词语,并任意选择一个词语造句,便于课堂交流。通过这一方法,避免了枯燥抄写,让学生动眼、动脑、动耳、动口,强化生字感知与体验,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借助图画、竞赛,提高识字能力

篇2

关键字: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够真真领会语文教学的真谛,出现了教学不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等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一些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二是教学方式的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1.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对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认真听讲。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听不出条理和重点,不能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闪光点;而在说的方面,很多教师语言贫乏,条理不清,缺乏激情,常常表现为课堂上的表达语言干瘪,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对课文的分析,讲的生硬而没有条理;在读的方面同样能力较差的特点,原因是课下没有很好的去阅读一些文章;写的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书写的能力越来越差,也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得很多教师不花费时间在写作上,只需要从网上百度以下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稿子,因此不能在写作上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无法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

(2)教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懒于读书和做科研,知识不更新,储备偏少,基本属于吃老本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目前从多数语文教师的整体状况来看,文艺理论学、语言学、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状,无法驾驭课堂教学和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2.当前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有:

(1)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虽然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但是由于众多的客观原因,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正好反映出当下教育界的状态。需要教师把提高学生素质的阅读课、实践课改成了习题课,课下布置数不清的作业,课堂则根据标准答案讲各种各样的题目,使得学生接受不到素质教育的内容[1]。

(2)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将语文课形式为班会主题课或者才艺展示课,老师放权给学生自由的组织节目,或唱或跳,或说相声或演小品,表面是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自身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

针对前面介绍的各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增强课标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对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作文教学,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2]:

1.教师要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深入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要讲究举一反三,以篇达类,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充足,根据作者、文体和主题思想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更加客观。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技能培训。针对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的问题,应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变课堂结构,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训练为主、实践为主的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观摩教学、展览实习基地的教改成果,假期的时间参加社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返校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做人的道理,抓住教授内容的关键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现事物的奥秘。

三、小结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本次调查是从目前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角度出发,调查湖北省武汉市小学在职英语教师对师范英语课程设置的意见和看法,发出问卷50份,收回30份,通过这次调查表了解了关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公共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以及种类。所调查老师的在校所学专业、学历以及任教年限如下:

在校所学英语专业的19人,占63%;本科学历的16人,占53%;任教五年以上的17人,占57%。在校所学非英语专业的11人,占27%;大专学历的14人,占47%;任教五年以下的13人,占43%。

由此看出,被调查的小学教师里面,63%为在校所读专业为英语,27%的小学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学历方面,本科占53%,大专占47%,本科比专科学历教师要多一些;任教年限方面,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57%,五年以下的教师占43%,有小学教学经验,了解小学教学特点的教师占了大多数。所以此次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工作在一线的对小学英语教学比较了解的教师的看法,他们对师范英语课程设置的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

统计结果显示:收回的调查表一共30份。设计问题共35道,除了第二题有七个选项、第四题有六个选项(A、B、C以外的D、E或F在备注里面标出)外,其他的均为三个选项。

所有题目从师范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四个方面涉及的问题,其中尤其在英语专业课程方面做出了调查。从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关于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见实习的比例――

63%的教师认为其合理比例应该是公共课占40%、专业课占47%、教育见实习占9%。即国家新计划列出的比例。

23%的教师认为合理比例为公共课占28%、专业课占57%、教育见实习占8%的比例。13%的教师认为其合理比例应该为公共课占63%、专业课占28%、教育见实习占14%。也就是我们学院目前采用的比例。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小学英语教师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平衡发展的路子。

关于公共课中应该加强设置的课程――

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反映的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学的影响重大。

70%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艺体类课程,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对教师音乐、表演、体育方面的要求很高。

63%的教师认为人文类课程应该加强。

23%的教师认为自然科学类知识对小学教学有意义。

只有3%和7%的教师认为政治和法律基础类课程应该加强。

另外,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在公共课中,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和英美文学欣赏类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公共课中设置一定课时的由中文老师讲授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

关于教育类课程的问卷――

63%的小学教师认为班级管理课程很重要;50%的教师认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很重要:46%的教师认为学生心里辅导课程有意义;2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重要;27%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与方法重要。

如上数据表明他们希望学习小学非常实用的课程。

关于教育见实习的时间长短、所在学期的调查――

50%和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见实习12周的时间合适和太短,说明教师对教育见实习的时间基本认可,甚至希望增加见实习时间。

63%和60%的教师赞成把见习时间定在大二上学期和大一小学期;77%的教师认为教育实习时段在大三下学期比较合适。63%的教师赞成师范教育紧密结合小学,有必要在每个学期让师范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学教学活动与管理。

以下是关于英语专业课设置的调研

关于五门英语必修课调研――

100%的小学教师认为英语试听说非常重要;83%的教师认为英语泛读非常重要;80%的教师认为综合英语非常重要;73%的教师认为英美概括非常重要。67%的教师认为英语语法非常重要。57%的教师认为英语英美文学欣赏课非常重要。

总之,都有超过半数的小学教师认为这些专业必修课的开设非常必要和有意义。

关于英语教学法。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英汉翻译的设置调研――

全部即100%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学法设置的意义重大,93%的教师认为设置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的意义很大;83%的教师认为设置英汉翻译的意义很大。我院现在已经开始有教学法课。可以考虑设置一门英语歌曲与戏剧表演课程。这对于小学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词汇学、语言学和语用学设置的调研――

分别有37%、40%、43%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三门课程。所以对于小学教学而言,这些相对高级的语言学、词汇学及语用学知识,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以考虑不开设。

47%的教师认为开设英文写作重要,60%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时文,40%的教师赞成开设外国报刊选读,43%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网上阅读,53%的教师赞成开设英语测试,43%的教师赞成开设小学英语竞赛指导。

关于开设实用的学科――

绝大部分即87%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商务英语会话,旅游英语会话,酒店英语会话之类课程。这说明小学教师认为开设一些实用性的科目,对于师范生的毕业就业会有很大好处,这些科目给学生一个新的起点,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接触除教学以外的新的行业。

关于开设中西文化和二外的调研――

认为这两门学科开设很有意义的教师占67%和60%,认为开设无意义的占33%和44%。这说明绝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二外的开设对于师范生也有比较大的意义,可以给他们一个二外的起点,对于他们的以后的自学以及深造读研等等是有意义的。

有93%的教师认为开设英语语音有意义。63%的教师认为开设英语书写有意义,100%的教师认为开设简笔画有意义,43%的教师认为开设教学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指导有意义。所以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英语语音课程。简笔画也应该成为重点开设学科,英语书写也可以开设训练。其中后两门可以以讲座之类形势出现。

关于课外活动与四级辅导――

33%的教师认为应该多举办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口语竞赛、歌曲、小品、戏剧表演等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3%的教师认为应该强化四级辅导。课外活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受到小学老师的认可,可以考虑在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参与面上面使其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效果。

篇4

PEP小学英语教材中阅读教学主要是对话阅读和短文阅读两种形式,其素材来源于生活常识。依据新课标要求,PEP教材编写特点和我县小学生实际,我建议阅读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定位如下:第一步,文中词汇教学的处理,需教师课前备出本课中学生须掌握的词汇和短语,课中首先教读这些词汇和短语,要求学生达到会听、说、认读的目标;第二步,通过视听法了解文章大意,回答简单问题;第三步,细致默课文,掌握文中细节语言信息;第四步,语法和语言知识点问题的讲解和处理,重在例句讲解至学生会灵活运用,解决难点问题;第五步,课文熟炼朗读环节,真正落实“好英语是读出来的”;第六步,处理好阅读拓展延伸问题,主要是处理好配套练习册上的阅读练习。小学英语阅读课如能坚持按上面这一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去落实的话,我想效果应该是好的。请大家务必要纠正打开课文就翻译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与新课标要求是违背的。

二、关于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导入的问题

一是情景导入法,通过动漫、短片反映短文基本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映生活常识的哪个方面;二是通过文中中心词汇和主题句的教学导入,这样学生可大胆猜想到本文的大意;三是通过谈话导入法,根据课文大意,师生交流生活所见导入课文学习,这一方法多数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的。

三、关于文中语言知识点和语法教学的处理问题

小学段英语的语法教学虽说淡化,但不能过而不讲,常见的基本语法知识,如名词单复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常见介词的用法,一般现在时态,一般将来时代,现在进行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等基本语法点是要求掌握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先要让学生熟读句篇,通过语感去感知,在学生多次接触这一语法点后,教师再归纳例句讲解,设计习题巩固训练,杜绝学生刚接触到新语法就开始大讲特讲的做法。

四、关于阅读课练习题设计的问题

一是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去设计课后练习题,文中词汇短语,语法知识点均要兼顾;二是要突出语言工具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课后一定要安排熟读课文和听力练习,可要求学生视听课文2-3遍,朗读课文数遍至能流利准确读课文;三是阅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大意,这也是英文写作的雏形训练,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五、关于学生阅读技巧指导的问题

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视听课文,通过视听法了解课文大意;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流览课文(即泛读课文),抓住文中中心词和主题句(一般在文首和段首),根据生活常识,大胆猜想课文旨意;三是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文,捕捉文中细节语言信息,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德育渗透等教育因素;四是要突出一个“读”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话题与课堂上所讲解内容的主体进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话题的讨论中,在愉悦和谐的生活化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几种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建设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把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带到教室这个小课堂里面来,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创设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利用这些生活场景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指定一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己制定内容进行口语交流,把所想要表达的语文知识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生活小场景,让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让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二、加强语文生活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积累语文知识、积累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每一位学生提前准备好必备的学习工具,如《新华字典》《成语辞典》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及时翻阅字典或辞典,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记忆,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进行理解、记忆;日常生活场景的积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水平,是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写作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以及认知的一个真实反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方面来向学生展示作文生活化的意义所在,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反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作文写作的深度,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写作与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结合,让学生写作逐渐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展现在学生的写作当中。

三、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学好语文知识,必须要将语文知识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具体观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白杨树》这篇文章之后,由于学生对于白杨树所处的环境不了解,所以没办法体会到白杨树的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以及环境对白杨树所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与白杨树所处的沙漠环境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成长过程以及生存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白杨树所处的环境进行参观,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文章之后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让他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具体人或者事物,如果是他们自己他们会怎么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知识生活化,克服了传统的只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将素质教育完全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魅力,让学生以一种主动乐观的学习态度去进行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维荣.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J].西南师大出版社,2014(7).

篇6

读书法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忽略读书,一味追求新异教法是舍本逐末,源流不分。“多读胸中有本 ,勤写笔下生花。”强调大量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 作用。”

一是达到“理解”层次目标

小学语文课文选文原则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站在学生认识水平通读12册小学课本,除 生字新词外,一般水平的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多少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且低年级课文全文注音。教学“ 大纲”也没要求学生去钻研课文中的微言大义。只要借助教师的引读及工具书,90%以上的学生对90%以上的 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是可以理解的。古诗《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但课题组教师换了一 下顺序让学生读,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山远看有色,水近听无声。花春去还在,人来鸟不惊。读后学生理解 了山是怎样的山,水是怎样的水,花是怎样的花,鸟是怎样的鸟。画是好画,画中有诗;诗是好诗,诗中有画 。

二是达到“运用”层次目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能言会道是现代人较注重的素质之一。学生学语言,一靠社会交际,二靠 语文课堂。从社会交际中学来的语言是丰富的,但又是不规范的,而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学生在朗朗 的书声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交际语言,另一方面把作者的语言反复朗读,烂熟于心,通过“内化——运用 ”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达到“情感”层次目标

课文大都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摇篮”。但情感目标的达标操作与检 测都很困难,揭示中心明确道理是很容易的事,很多传统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但语文教学要以情动 人。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浸满字里行间。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 同声,才能从一个较高境界理解课文,陶冶情操。《麻雀》一课的情感目标我们确定为“朗读课文,体会文中 流露出的伟大的母爱”,易于操作也易于检测。李吉林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摆上遗像,放着哀 乐,让学生朗读课文,读着读着,学生仿佛看到了人们当时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人们与敬爱的永别,连 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泪流满面。有了这样的境界,渗透德育,陶冶情操,都是水到渠成。

“构建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有语文教学的特色,又易于 达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讲解法

我们吃透了“满堂灌”的苦头,似乎在课堂教学中带着对讲的一种偏见,好像“讲”与“灌”是等同的一 回事。我们在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并不能一味地反对讲。今天,虽然不再是“一张嘴巴,一本书, 一支粉笔”的年代,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使课堂变成了一个信息多向传递的空间,但我们难以想象, 一节没有教师“讲”的语文课是怎样的一节课。“训练”是一项双边的活动,“训”是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 “练”的要求、规范;“练”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实践活动。“训”字言字旁,不能 与讲无关;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动词“传”、“授”、“解”意思相近,都是传授 、讲解的意思,教不能不讲。语文教学,当讲则讲,当问则问,讲有讲的作用,问有问的功能,并不是一个“ 练”字所能代替得了的。安徽一位教师在教《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课时,发现学生不懂“泉眼、晴柔”,便告诉学生“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然后用 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晴柔”一词。一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对此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上大加赞赏说:“很好, 有创造性,打破了旧的观念。”仅仅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讲解,便被专家称“有创造性”,可见当今语文教学“ 满堂问”的积弊之深。

我们既然提出了“构建以读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障读书,又不能把读移到课 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串讲串问是高耗低效,只练不讲是以偏概全 ,只有讲读结合,才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规律。要少讲,又不能降低讲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讲要在精字上 下功夫。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过去重“文”轻“语”的语文教学是不成 功的语文教学。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词句训练,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训练的目的 在于:

1.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课文内容都是作者对事物的形象认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才能理解内容 。如《东郭先生和狼》一课,农夫对东郭先生说:“你真是太糊涂了!”什么是糊涂?东郭先生糊涂在什么地 方?结合课文可知东郭先生糊涂有三:一是救狼,二是骗猎人,三是狼露出了本性还不同它斗争。可见东郭先 生不明事理,不辨善恶。有了这样的理解,对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2.体验情感

文章以情动人,但情是摸不到之物,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体验。《再见了,亲人》把大娘送来的打糕比 作“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雪中送炭”是“下雪时给人送去木炭”,但大娘送去的是打糕不是木炭,是 穿过硝烟炮火,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这哪是粮食,分明是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有了这 样的理解,就明白了分别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了。

3.把握形象

《一夜的工作》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的高大形象,教师应抓住一句话来突破:“他是多么劳 苦,多么简朴!”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劳苦”之处和表现“简朴”之处:(1 )“一叠一尺来厚的文 件”(工作量之大);(2 )公鸡“喔喔地叫鸣了”(工作时间之长);(3)“不是普通的浏览”(工作认真 );(4)“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办公室简陋);(5 )“两杯热腾腾的 绿茶,一小碟花生米”(夜宵简单)。这样理解了中心句也就理解了人物。

下面以《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谈谈我们是怎样以语言文字训练来导学达标的。

一是找准训练点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教师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选择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进行训练,如“来到” 、“看见”、“非常”、“掰”、“扛”,朗读读准音,连句读理解义。如“掰”字,要求学生做一个摘玉米 的动作;“非常”,要在理解课文后进行造句训练。学习生字时,要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

二是串连训练线

根据课文的

结构,教师上完第二自然段后把训练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起来:“小猴子来到哪里,看见什么, 心里怎样想,又怎样做?”填好下面的表:

来 到 看 见 心 里 怎样做 玉米地里 玉米长得又大又多 非常高兴 掰扛

三是拓开训练面

因为课文是结构相同的四个自然段,所以训练方法都一样,教一段,就可导几段,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 三,并完成下表:

来 到 看 见 心里 怎样做 玉米地里 玉米长得又大又多 非常高兴 掰 扛 桃树底下 桃子长得又大又红 非常高兴 扔 摘 西瓜地里 满地西瓜又大又圆 非常高兴 扔 摘

往回走 小兔儿真可爱 非常高兴 扔 追

完成了上面练习,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内容,并明确了其他教学目标。

篇7

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下面是笔者调查的朗读教学的现状:

问卷一: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

问卷二: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

问卷一、二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一和问卷二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其中,有20%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忽略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培养的高达75%(见问题2);认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很高和一般的初中占到85%,而高中则为40%,还不到初中的一半(见问题3);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全班齐读,初中和高中分别占到40%和45%(见问题7)。在课堂活动参与朗读教学中,认为初中生非常积极和积极的占到75%,而高中仅为25%(见问题9);

问卷三:关于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学生语文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

问卷四:关于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

问卷三、四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三和问卷四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其中,初三这两个班的语文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经常给学生讲解朗读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朗读训练。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对语文朗读课兴趣很高和兴趣一般的分别高达92.86%和97.14%(见问题1),认为自己朗读水平优秀和良好的分别为60%和48.57%;对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初中占64.29%,高中占12.86%(见问题4);初中语文教师和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要求朗读并布置朗读作业的占到87.14%和22.86%(见问题5);非常清楚朗读具体要求的初中和高中分别为58.57%和11.43%(见问题6);在朗读时77.14%的初中生和52.86%的高中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见问题7);有50%的初中生和57.14%的高中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综合以上问卷及自己和同事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虽然有个别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比较注重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朗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的受重视度不够

1.教师在思想上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主要是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课上教师为了课堂的需要,在需要朗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而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去读。往往学生还没有读明白文章的意思,教师已经接着往下讲了,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也没有发挥朗读教学应有的作用。有75%的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没能很好地采用朗读这种阅读教学方法。

2.教师不注重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或缺少朗读教学方面的知识、技巧,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朗读指导和训练;有些教师即使能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这些指导往往也是浅层次的、局部的,不深入也不具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虽然有将近100%的教师认为教师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在课堂上范读课文,但有些教师不愿意自己范读,不敢声情并茂地范读,以激发、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些教师通常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自己的示范朗读,这种方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和老师自身的示范朗读比起来,其作用微乎其微。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朗读能力有限或没有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但很少有教师采取行动提高自己朗读教学的能力。

3.学生对朗读学习的轻视

教师自身不重视朗读,会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不管透过电脑传出的朗读多么富有感情也不抵教师一句规范的朗读吸引学生。但教师自身缺乏这种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仅占12.86%,88.57%的同学不清楚朗读的具体目标。所以在朗读时,一半多甚至多一半的同学朗读的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此外,学生觉得如果老师都朗读不好,自己肯定也读不好,造成对朗读教学的轻视,不重视朗读。

(二)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与实施策略不明确

1.语文课堂朗读实施策略目标的模糊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朗读的目标认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其实每一种朗读都有其目的。比如初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细读课文是为了体会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等,再读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感情。有些教师可能也了解这些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些目的,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读,为了读而读,没有用心,也没有用情,以至于在读了几遍之后觉得自己收获不大,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

2.中学各个学段朗读目标实施策略的模糊

整个中学阶段,从初一到高三,学生的朗读要求和目标应该是越来越高,呈螺旋式上升的,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是最终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课程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选修课课程目标指出:“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1]

从两个学段对于朗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阶段的朗读教学目标从普通话的掌握到文本情感的把握都要比义务教育阶段更进一步,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一层。而且,高中阶段朗读教学还要求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这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的。可以说,朗读教学的目标是逐步提高,呈螺旋式上升的,但这些目标怎么样去实施,具体到每个学年要达到什么标准,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去做这些问题就很模糊了。朗读教学整体目标清楚,但每一学年的目标不具体,整体目标和学年目标之间的断层导致朗读教学实施策略的模糊。

(三)朗读教学的内容不丰富

1.课内朗读以诗词、文言文为主

整体来说,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经常采用朗读教学法,但在诗词、文言文这类文体中朗读教学法却倍受青睐,在初中90%的教师在教学这类文体时都采用朗读教学法。高中也达到80%。而对其它文体如小说戏剧,5%的初中教师会采用朗读教学法,在进行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时,几乎没有教师采用朗读教学法。诗词、散文因其短小精悍,课后又要求背诵,考试会考到,所以备受教师青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篇幅长,读起来浪费时间,不如教师直接讲解,所以教师不常用或不用朗读法。

2.课外朗读将近空白

如果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的话,那么学生的课外朗读量几乎为零。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学到朗读的方法和要领,教师没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课外学生自然不会自觉地进行朗读。有些学生即使是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了一些朗读的皮毛,但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练习,在课堂上学到的那点知识也逐渐遗忘了,朗读水平依然得不到提高,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四)朗读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单一

1.学生缺乏朗读的方法

超过90%的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但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少有学生知道如何获得帮助,如何去克服朗读的困难,不知道如何去朗读,自然而然他们无法掌握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2]总之,学生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无法掌握朗读的方法,不能准确规范的朗读,所以学生整体朗读水平不高。

2.朗读教学的形式单一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会采用全班齐读的形式,要不就是点名朗读。点名时,教师通常会点平时朗读得好的同学来朗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教师应该多种方式相结合,不应使朗读形式过于单调。朗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朗读教学中并不是只有“朗读”这一种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3]在“唐诗选读”中再次指出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由此可见,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是与“感受”、“品味”、“体验”等主体活动紧密相连的,朗读不应当附属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该融合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形式感受、品味和体验文学作品,同时在感受、品味和体验中进行朗读,抒感,这样的朗读教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朗读教学。

二、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升学率和试题的制约使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够。现在学校教师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朗读教学指导。久而久之,这就使得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也就很难重视。

(二)朗读教学本身的因素使教师不注重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朗读教学是一种耗时多、见效慢的教学方法,即使个别教师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指导,或是因为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不能坚持到底,或是因为教师自身的原因,课外的朗读教学辅导都不了了之。

(三)缺乏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使朗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不明确。当学生朗读完之后,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教师只能给学生一个模棱两可的评价,这种无关痛痒的评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使朗读教学课堂目标不明确,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包含了听、说、读、写,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比重远大于其他两种。小学语文是初级的教育基本课程,从拼音到识字,从短文到文章,由于社会应试的影响,老师的教学往往偏向如何获得高分的狭隘思想,让学生刚接触语文便是在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受不到语言和文字在人类历史发展留下的无限魅力。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一方面体现在老师依赖于课本,没有课外的扩展,别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没有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堂上以“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为主体,然而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积极回答的学生却很少,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起来的兴致,师生间的互动更是少之甚少。众所周知,知识无限,课本内容有限。语文教学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向前发展,师生互动的缺失可导致不良的师生关系,所以加强在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改善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师生互动在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的陈旧,新课改理念的薄弱,师生互动只停留在表面

新课改实施6年来,老师把其理念停在口头,并没有落实在教学方法中,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其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叶圣陶《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老师侧重点都放在了生词、生字,并没有丰富的体现其想要标的天真、纯净的思想概念。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将这首诗以画画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老师在完成课堂目标时,利用互动的方式和孩子的天性和强大想象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二)过度重视师生互动,忽略学科特点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科特点。不能把语文课程定格在书本内容,语文是其他科目的基础,涉及着生活与社会,要将其延伸到各个层面。课外延展中,过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也存在弊端。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与学生一起花费半节课的时间制作纸船,这反而忽略了语文课程应到达的要求和标准,忽略了其特点,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纸船的制作使用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简单表达出来,既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并调动起学生对文章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的“罚”与“赏”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写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听写是教师对学生掌握字或词等知识的最常见的形式,此形式通常存在分数或优良评价。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行进评价时,时常也带着“罚”与“赏”。“罚”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抄写;“赏”最为常见的形式便是成绩单上的红花和教师的一句夸赞。对于现存的这种最常见的两种形式,突显的问题会更多,小学生是思想还未健全的群体,教师在接受知识反馈时,应考虑其身心的发展,师生的互动不仅只有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建议

(一)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主要在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尊重学生,赞赏学生,积极的参与其课程的开发,并学习新技术。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观念对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影响十分关键,互动教学理念能够紧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理解,使其深入人心,让新课改的实行落实在实处。

(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性合理进行师生互动

篇9

【关键词】口语交际 教学 创设情境 能力 提高

进入21世纪,对人们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真正掌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做为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口语训练的症结所在,寻求对策,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口语交际”训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成体系。口语交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每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图画,还精心设计了提示或问题:图画精美,色彩鲜艳,体现了每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明确提出了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总目标要求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应达到的要求进行了细致的规范。

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要求学生:①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③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④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⑤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⑥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3~4年级),口语交际要求学生: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第三学段(5~6年级)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①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②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③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④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⑤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⑥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通过分析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其心理,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如下:

2.1 语言环境的单一性。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不能大胆发挥语言交际的作用,缺乏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简单沟通。

2.2 交际内容的粗糙性。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

2.3 缺少交际兴趣。大多数同学能够进行简短的口语交际,但发音、口齿、仪态存在问题。就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说,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其受欢迎程度和收效不大。

2.4 注重说的训练,忽略听的指导。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学会听才能有目的地说,信息接收不准有碍于准确地表达。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做到具体生动,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

3.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针对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3.1 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开口。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年级越高,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人数越少。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做听众,于是慢慢地失去了“说”的愿望。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一般来说,小学生具有爱说爱听的特点,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在与家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自己的感想。根据学生喜欢听、喜欢说的特点,训练时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说话情境,让学生有兴趣地讲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样,发言者畅所欲言,听话者聚精会神,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有利于学生由课外自发地说转化为课内自觉地说。小学生是比较喜欢帮助别人的,教师可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如在进行口语交际讨论“要路还是要树”之前,老师先说:“同学们,筑路的工人叔叔在筑路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愿意帮帮他们吗?”然后再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要路还是要树”,学生们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为筑路工人出谋献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口语交际训练教学时,老师要选择直观的、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乐说”。此外,适当的奖励,如奖小礼物、奖小星星、评优秀奖等,也可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口语交际产生了兴趣,他就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畅所欲言。

3.2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投入交际活动。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教师要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情境,给学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如进行《解决难题》的口语交际时,教师可提出“小明放学回到家,发现自己的钥匙不见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他该怎么办?”教师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说话训练里,积极地动脑、动口,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做到“主动去说”。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多说。

口语交际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必须抓住机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众多的语言实践中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形成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口语交际的专题训练。这些专题训练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如“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清楚了吗?请你给他提个意见,好吗?”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意见,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之一。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比如,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古诗朗诵、交流自己的作品、小小辩论会、编故事大赛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多说”,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4 抓住课堂说的实践,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有了丰富多彩的说话内容,还得会说,才是真正的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材为我们编排了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内容。在练习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比如,普通话语音要标准,语气语调要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语义力求清晰完整,要得当运用修辞。其次,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和听话习惯,能对别人的话作出一定的评价,听话的态度要认真、有礼貌要尊重他人。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势语运用习惯。人们在口语交际中,常常辅之以各种动作、表情,来帮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思想感情的的身姿、手势、表情就叫态势语。态势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无声的语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的态势语习惯。有的学生有不好的习惯动作,应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如胆小的学生和别人交际时,眼睛不敢直视对方,或低着头,或眼睛望着别处。在纠正时,教师先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人面前大胆起来,再鼓励他们在口语交际时直视对方。

3.5 在课余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这就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家长忙里偷闲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可以让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说来听,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是最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交谈的,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是语言训练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家长及时纠正孩子口语中的毛病,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家长本人更应当善于倾听并有良好的习惯。二是设计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布置家庭作业“打电话”(模拟):让孩子和妈妈“打”电话,爸爸做评委;让孩子和爸爸“打”电话,妈妈做评委;让爸爸和妈妈“打”电话,孩子做评委。模拟家里有客人的场景,提供孩子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家庭中多交流、多表达,注意运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性格开朗,语言流畅,有自己的见解。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方法;特点

口语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口头语言的交往。而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往中训练出来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界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口语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口语教学往往被一些语文老师弱化、淡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花瓶”,常常被一笔带过。我们有必要重视“口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固有模式。

一 、口语教学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教孩子们学说话,当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要开始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在教学yi的四声音节中,毛衣(yī),阿姨(yí),椅(yǐ)子,意(yì)思。我先说了这样一句话:张阿姨(yí)坐在椅(yǐ)子上织毛衣(yī)。然后让学生也根据四个声调的yi自由说话,学生们都很积极。有的说“织毛衣(yī)真有意(yì)思”,有的说“上学是一件有意(yì)义(yì)的事情”,还有的说“我倚(yǐ)在椅(yǐ)子上看电视”,等等。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yi的四个声调,还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二、口语教学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老师不能把口语教学局限于教学大纲规定的“质”和教材中口语交际的“量”,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

(1)在识字教学中加入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掌握生字,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认识某个字。在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2)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主要方式是通过“学生―老师―课文”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进行口语交际。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依据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口语训练,激发兴趣,让学生“一吐为快”。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后青蛙会不会跳出井口呢,它又会想些什么呢?”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的心底流露、令人欣喜。低年级的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于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很显然,在写作中进行口语交际更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在写作课上先说后写,才能达到说和写的同步发展和协调。只有让学生“有话说”,才能让学生“有事写”。例如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和训练。秋天到了,带领孩子们走进校园内的植物园(有条件的可以到野外)亲近自然,让学生尽情想象,美好的语言自然会流出心田。“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谷子笑弯了腰”“苹果露着红红的脸颊”……这样的语句都在对话中产生。还可以让孩子们把秋天画下来。学生们对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血有肉。

三、口语教学取之于生活且用之于生活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方法;特点

口语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口头语言的交往。而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往中训练出来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界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口语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口语教学往往被一些语文老师弱化、淡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花瓶”,常常被一笔带过。我们有必要重视“口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固有模式。

一 、口语教学应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教孩子们学说话,当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要开始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在教学yi的四声音节中,毛衣(yī),阿姨(yí),椅(yǐ)子,意(yì)思。我先说了这样一句话:张阿姨(yí)坐在椅(yǐ)子上织毛衣(yī)。然后让学生也根据四个声调的yi自由说话,学生们都很积极。有的说“织毛衣(yī)真有意(yì)思”,有的说“上学是一件有意(yì)义(yì)的事情”,还有的说“我倚(yǐ)在椅(yǐ)子上看电视”,等等。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yi的四个声调,还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二、口语教学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老师不能把口语教学局限于教学大纲规定的“质”和教材中口语交际的“量”,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

(1)在识字教学中加入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掌握生字,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认识某个字。在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2)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主要方式是通过“学生―老师―课文”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进行口语交际。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依据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口语训练,激发兴趣,让学生“一吐为快”。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后青蛙会不会跳出井口呢,它又会想些什么呢?”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的心底流露、令人欣喜。低年级的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于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很显然,在写作中进行口语交际更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在写作课上先说后写,才能达到说和写的同步发展和协调。只有让学生“有话说”,才能让学生“有事写”。例如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和训练。秋天到了,带领孩子们走进校园内的植物园(有条件的可以到野外)亲近自然,让学生尽情想象,美好的语言自然会流出心田。“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谷子笑弯了腰”“苹果露着红红的脸颊”……这样的语句都在对话中产生。还可以让孩子们把秋天画下来。学生们对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血有肉。

三、口语教学取之于生活且用之于生活

篇12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方法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的运用中是负载信息的主体。所以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以下几点词汇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 教授英语单词基本读音规则。

在单词教学中,有时会发现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在读一些复杂单词时常用汉字、拼音等给新学单词注音,如把appropriate 这个单词读音标注成“二不漏皮一他”。他们习惯用中文方式来学习英语,忽视了音标,甚至连音标都不认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就经常帮助学生归纳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律,以及一些常见字母组合拼读规则,使得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律和规则推断单词的读音。反之,学生也可以从单词的读音来判断其单词拼写形式,逐步养成见到单词会读音、听到语音能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

2. 教授英语单词构词规则。

英语单词是由词素(词根,词缀)构成的,核心是词根,词缀是附件,两者结合产生词义。掌握构词规律有利于记忆单词。在词根中,往往一个词根领导、统辖着一群单词,在这一群单词中,每一个单词的基本含义都以这个词根的意义为基础。在词缀中,指导学生了解与识别常见词缀是迅速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合成词,则告诉学生他们是由两个或多个词合成的一个词,其词义往往是原词义的叠加。因此,我在教授一些基本构词法后,指导学生阅读时仔细观察生词。如:在教授satisfy时, 让学生猜测出satisfaction, satisfying, satisfied都与“是满意”有关,从而告诉他们-tion 是名词后缀,ing, ed都是常用令人…的,感到…的。

3. 在具体课文语境中教学词汇。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词汇,必须把词汇与句子、语境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改变传统的只是由教师讲解新词语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讲解单词的过程中,尽量用已学过的单词解释新词,做到以旧带新,避免遗忘,而且使得学生产生词义联想,形成知识网。如在解释单词“commit”时给出的英语解释是“do(sth. illegal, wrong or foolish)”因此常见的搭配是commit crimes, commit suicide, commit murder, commit theft等。

4. 篇章复述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复述课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熟记重点词汇,而且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复述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关键词和短语进行复述,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也能够促使学生出口成章。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质疑,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起着导向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思维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道义.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广惠. 《英语(新目标)》教材词汇分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 第1期:第9页,2007

篇13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有效教学;语文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很实用的学习共同体。利用合作小组展开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语文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区别于学生单个、独体学习的一种形式,也区别于班级单位的学习形式。语文学习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开放性,给这种小组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学习共同体的组建要体现团结协作、高效互补性;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体现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体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

基于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1.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

合作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兴趣,学生才有积极参加合作的愿望。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创设合作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共同分享合作的喜悦,体验合作的乐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2.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构建民主的、对话的、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意见,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不要轻易否定;应善于捕捉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3.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正和保留自己的意见,对于正确的要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要敢于纠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各不相同;暂时无法达成统一结论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善于保留意见。

4.指导学生友善互动

鼓励学生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并积极思考;能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建议;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适时正确的评价

适时正确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都非常重要,适时正确的评价还能极大地挖掘课内外资源,发掘学生的潜能。

1.个体与整体兼容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得体

篇14

“请轻声默读课文。”

默读便于思考,而且不影响别人。课标中从第一学段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要求学生默读,但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请小声默读。”“默读”,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课标中对默读的要求是:“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教师对自己要讲的知识理解错误,并错误地要求学生接受,其后果是可怕的。经常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会认为默读就是“小声地读”。这样要求学生,课标中对“默读”的要求怎样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提高?

“请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的作用很多,有助于集中注意,加深记忆,培养语感,深入体味文章思想感情等等。但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要求:“请大声朗读课文。”难道还有小声朗读课文?词典中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可见,“朗读”就是大声地读,响亮地读。语文学习要求“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教师对学生进秆“朗读”训练时,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朗读”,同时给学生以“朗读”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朗读”就是响亮地读,当老师提出“朗读课文”时,学生就知道要大声地读。

“请仔细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小学生往往不能耐心地听别人的发言,别人发言时他们要么手举得高高,嘴里不停地喊“我,我,我”,要么在做其他事。只有仔细听、耐心听,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知识,听出毛病。所以课标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词典中的解释是:“细心地听取。”可见,“倾听”就包含着“仔细”的意思。说“仔细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就犯了“重复啰唆”的语病。这句话应改成“请仔细听别人的发言”。语文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耳朵,能听出学生语言中的细微毛病,并加以指正,但我们首先要听听自己的语言,千万不能出现毛病。

“请仔细观察插图。”

“观察”,词典中的解释是:“仔细察看。”可见,一般性的看、听、闻、触等不能算“观察”,只有仔细地看、听、闻、触,才能算“观察”。以上那句话应该说威“请仔细看插图”或者“请观察插图”才对。有的教师甚至以为“观察”就是表示看,其实启动耳、眼、目、舌等感官,摄取事物的表象,都是观察。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炅知道用眼睛看,而不知道摸、闻、尝、感等,致使作文写得不具体、不生动。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连什么是“观察”都搞不清,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方法。”

课标高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的教师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混淆不清。“表达方法”是“写作学”中的术语,具体指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法。而“比喻”其实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一样,是一种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教师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