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低碳经济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低碳经济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经济培训

篇1

    (1)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制定资源管理和节约、综合利用、节能及可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规,从加强部门协调、拓宽融资渠道、依靠科技支撑、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将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拟定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草案。各政府部门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要求,加强对碳减排工作的综合监管力度,推进责任的落实。各级统计部门把节能降耗、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碳源碳汇评估、低碳教育培训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体系,逐步建立碳源碳汇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对重点低碳教育培训项目的监测和统计,加大技术装备和资金投入,配备低碳经济和教育培训专业人才,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加大低碳统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

    (2)重点低碳项目培训。强化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着力提升金融业、物流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碳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重点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同时,促进低碳试验试点培训,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区及产业集中区,进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改造。规划建设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集中区,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绿色低碳化,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针对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设施,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引导,减少试点商业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社会构建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社会渠道进行低碳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使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等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教育培训发展。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低碳教育培训的领导,成立加快低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政府部门领导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行奖惩制度,每年对低碳教育培训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评。加强低碳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低碳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低碳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向人大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另外,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积极吸引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教育培训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培训政策、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及国家有关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研究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文件和一系列教育培训规划,吃透、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从促进节能降耗、优化能源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碳汇等角度出发,贯彻落实相关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立法形成地方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法制,对违反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在投资政策、项目招标、征用土地和执法等方面,适度倾斜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兑现在招商过程中的承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建设,加大失信的惩戒力度。同时,建立各种相关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3)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制定有关教育培训的相关标准,加大对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教育培训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教育培训进行投资,扩大教育培训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教育培训进行战略投资,规范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作出企业的部署。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教育培训体系,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教育培训领域科技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范畴。

篇2

地勘行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地勘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然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职工素质偏低等问题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勘行业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

二、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是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人才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摒弃传统落后的培训理念,狠抓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第二,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媒介,进行大力宣传,确保地勘行业职工时刻铭记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第三,不断更新、完善培训内容,立足于促进地勘经济发展这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比如,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为地勘行业培养业务能力好、管理经验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职工的潜力。第五,全面落实目标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针对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二)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地勘行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技术职工技能培训、管理者业务培训、新进人员岗前培训、职工适应性培训等。(1)技术职工技能培训技术职工技能培训是指对技术工人从事工作所需技能的相关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操作的规范性等。(2)管理者业务培训管理者业务培训是指对管理人员管理和领导能力进行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管理者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有效性。(3)新进人员岗前培训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即持证上岗培训。具体而言,是指按照新进人员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开展的专项培训。培训目的是为了取得从业资格证,满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4)职工适应性培训职工适应性培训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单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培训目的是为了职工更加了解地勘单位,增进组织凝聚力。

(三)采取岗位轮换制,全面落实轮岗培训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采用的是单一岗位制度,即员工在同一岗位上重复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显著下降。与此同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腐朽思想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朝气和工作效率,不利于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库克通过库克曲线证明了保持员工流动性更加有利于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更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岗位轮换制的实施迫在眉睫。岗位轮换制能既够让地勘单位职工时刻处于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能够最大化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促使职工在工作中永葆活力。再者,岗位轮换制还有利于加强人才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形成。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实训基地 七大功能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之一的嘉兴技师学院,专门成立了《发挥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优势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等进行广泛的实践和探索,提炼出校内实训基地七大功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最优过程,有效促进了嘉兴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夯实学生实训功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已完全能满足学生实习所需。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我们探索 “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一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习单一传授带来的不合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且在操作工艺上有所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目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专业课。

二是“车间与实训室一体”。创设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室即为车间,教师即为师傅,学生即为学徒。学校建有全真的机械加工工场、电气控制实训室、烹饪热炒实训室、商业社会等实训环境,是职业岗位的全真缩影环境下的“实战状态教育”,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一体化素质。

三是“实训与生产一体” 。学生实习时的作品以企业产品为主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对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尝试在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接单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整个过程全部实施企业化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对接。

四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体”。学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引进企业现代管理制度7S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实训室作为车间单元,实训过程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准企业的环境中培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五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一体”。专业课程标准以整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开展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多证制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取得率。笔者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均持有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推动了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专业研发功能,推动教师科研创新

学校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课本上,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上,已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鼓励师生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实训基地先进资源进行专业提炼,开发技能新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提高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利用实训基地现有先进设备平台,学校相继成立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CAD/CAM俱乐部、电子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研修,将原有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特别是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用型手机主板功能测试生产线5V充电测试电源的革新设计》项目,获得浙江省首届“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一等奖,与奥托尼克斯嘉兴有限公司合作《SMT生产线上料机改造(LD-300型)》项目,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教师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和CAD/CAM俱乐部成立以来,多名同学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约聘用,而参与辅导的教师也作为校名师培养对象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有的已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

其次,拓展学科间的交互知识。研修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结合相关学科,拓展知识范畴,吸收不同学科的“高新技术”,为本专业知识技能 “助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这项工作在近年来的技能竞赛辅导教师的组合上已得到有效体现,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上,笔者学校参赛的四个项目的辅导老师均采用不同学科教师相结合的组队方式,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效果非常明显,比赛取得了三银一铜的好成绩,相关的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最后,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课堂教学往往滞后专业发展新动向,工作室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可利用工作室先进的设备率先练习,引领专业“新潮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先进设备,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研制发明新设备。2013年与圣路机械(嘉兴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万向轮装配系统开发研制,负责电气控制部分的安装与程序的编写,已取得初调成功,进入到优化阶段。

三、开发产品生产功能,培养师生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产品生产,是推动学生综合技能提高的措施之一。

一方面,实施校内创设企业运行模式,即教学过程生产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尝试在校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承接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车顺模具加工厂台灯底座、嘉湖数控机床厂加工数控机床手柄等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将教学工作与生产任务同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加工一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质量意识,成就合格的职业人。

另一方面,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模式。学校商贸旅游专业系与新焦点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开创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将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引进到校园中。学校安排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下午、晚上不对外开放的时间,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培训与实操。这为学生掌握网上商务业务知识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产品生产,促进产、学、研的融合,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技能水平的提升与评价就显得比较直观。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精神,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拓展培训鉴定功能,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学校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注重从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培训转变,注重从基地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等级鉴定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转变。学校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技能培训、鉴定的管理与实施,利用基地资源,多形式、多工种培训、鉴定各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

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近年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学校实训基地为本地区大专院校及社会人员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仅创业(SYB)培训一项,3年累计培训人数达1885人,为社会培养多种类的技能人才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学校扩大基地示范专业作用,为兄弟学校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展培训鉴定,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已连续四年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开展金工训练,涉及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磨工、机械拆装、数控车仿真、数控铣仿真、电焊工、管道工共12个工种,受训人数每年达500~600人。

另外,学校强化培训鉴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下企业开展培训,深入一线岗位实施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直接认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开拓新的职业技能鉴定渠道,开设新的鉴定工种。

五、创新技能比赛功能,打造技能竞赛品牌

学校实训基地的不断扩大,设施设备先进性的不断提升,具有承办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电气工程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五大技能竞赛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承办全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进技能人才考核与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借大赛东风,学校开展“以选促练、赛教合一、以赛带教”培养模式,提升比赛训练成效,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循环。

所谓以选促练,就是以“训练―选拔―训练―复选―训练―再选” 的训练选拔循环进行的方式,让每个参与训练的同学都有一种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从而全力投入,提高训练成效,培养技术高手参加技能竞赛。

所谓赛教合一,就是指技能比赛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之一,日常教学组织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将比赛训练纳入课程教学,让更多学生接触比赛内容,开阔视野,形成赛教合一的良好氛围。

所谓以赛带教,就是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增补专业知识,拓展训练内容,是提升师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由于历年的技能大赛,特别是省赛和全国赛的试题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精选试题,内含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对于促进教学,提升技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六、强化一体化教师培养功能,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采取“请、送、传”的方式,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培养渠道,优化教师队伍。

“请”,指利用实训基地设备优势资源,请兄弟学校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答疑解惑,传经送宝,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实行帮教。如利用暑假请嘉兴市首席技师开展专业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

“送”,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高职院校进修,下企业锻炼。这是笔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计划,每个专业每学期均安排1至2名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进行生产锻炼(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组织名师培养对象外出考察,学习兄弟学校教学经验,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

“传”,指以老帮新、以强带弱。每位新教师及“名师培养对象”都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培养教师进行学习、听课、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学校还以电气工程系率先开展技师结对工程,首批十名青年教师与企业技师或技术能手对接,开展技术交流与培养。借助对接,目前已有5名教师参与市、省以及全国技能大赛的辅导工作,其中一项取得全国赛银奖,有效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七、拓宽基地辐射功能,搭建技能教学平台

嘉兴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以先进制造业为全市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作为技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然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展开。学校现有五大实训基地,分别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电子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省机电技术示范专业、省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示范专业、省数控加工品牌专业等与区域性产业群相吻合,涌现了许多优秀毕业生,活跃全市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的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产业发展。

为顺应技工教育改革趋势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把按需“招生”作为校企合作的起点;把“教改”创新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合作作为产教结合的提升;把学生“就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学校借助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以建设特色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饭店(酒店)服务与旅游等特色专业和“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培养工程”特色项目为平台,建设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和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专业发展适应现代企事业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开创了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发挥实训基地示范作用,除满足本校学生实习外,还为提升本地区职业教育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外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率先在本地区面向企业职工开展高级工和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引领行业(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员参与,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课题组研究提炼的依托学校实训基地七大功能,构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由此,《嘉兴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制度》《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管理制度》等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系列制度经过实践,得到了有效验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培养途径。

图 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周兴中,张满孝.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多证制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2]黄雪峰,周建新,沈铭钟.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篇4

(一)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产品符合低碳标准

首先,面对全球低碳环保的大趋势,各国纷纷提出产品低碳环保指标要求,竞相推出更加严格的环境管制标准。碳排放受到限制,碳税和碳关税越来越高,这对出口企业的产品提出了严格的碳排放要求。因此,产品低碳化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无法逃避的问题。其次,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不断渗透,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低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提出了低碳化要求。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企业在产品上标注“碳足迹”,那些无法给产品标注碳标识的企业将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此外,为保证产品符合消费者的环保要求,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产品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并要求提供“碳足迹”数据。当前已有很多企业如沃尔玛、宜家、百安居、富士康等从供应链着手,将温室气体管理纳入公司的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考核标准。

(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低碳化

随着低碳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消费者青睐低碳产品的行为选择最终必然会传导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低碳经济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这就要求企业改变其产品导向、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废物的排放与处理等,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低碳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企业包括能源在内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并且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含碳原料使用的政策也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如对碳排放征收高额的碳税,无形之中会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政府对“碳”能源的限制,会导致企业所需能源价格的上涨,从而冲击企业成本结构。因此,企业成本降低压力迫使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要厉行节约,削减开支,如通过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重新设计配送系统、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削减差旅开支以及废弃物的减少与再生利用等内部挖潜措施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

二、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经营向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经营低碳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对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新要求首先,企业低碳化经营要求人力资源调整经营与生产理念,形成“低碳”意识。要求员工了解全球、全国以及地方法规中关于碳排放问题的规定,了解企业的商业伙伴和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让员工意识到由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价值链的环保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现实压力、风险与机遇,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低碳化经营理念得到员工的心理认同。其次,企业低碳化经营要求员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上做到低碳化。比如尽量少开私车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存储文件时尽量多用电子文件和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和节约公话时间,随手关灯、关水,使用空调温控在26摄式度并随手关门关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二)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

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经济导致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必然会淘汰部分岗位,催生一些新的岗位,这些新增长起来的就业岗位需要由具有低碳环保意识、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才能胜任,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低碳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此外,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也会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

(三)对人力资源结构的新要求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创新就需要人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低碳专业人才作保障。对企业而言,低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与低碳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中具体从事低碳研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从事减排机制的碳交易人才。由于在高碳发展模式下社会没有专门培养上述低碳专业人才,企业也没有储备相关人才,这就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挑战,需要调整现有人力资源专业结构,提高低碳专业人才在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的比重,以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的要求。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不同于高碳经济下的要求,更多的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人才上,这种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因此,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必须结合低碳经济思想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企业战略位置来考虑,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与企业其他方面相结合的统筹全面管理,对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探索不够深入,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上,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二)企业低碳型人才供需不平衡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企业急需的低碳人才主要有节能减排、新能源、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和空气处置等相关领域[8]。但由于我国低碳人才的教育起步较晚,这类人才数量不多,而目前这部分岗位市场需求较大,基本属于“僧少粥多”,很多低碳企业招不来“低碳人才”,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不平衡。

(三)企业对低碳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必须增加更多的“低碳岗位”,以及需要更多的“低碳员工”,这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等。要使人力资源胜任企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力资本有所投入,但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缺乏,只是关心眼前的利益,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这些造成了企业对低碳型人才的培养不足。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低碳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低碳经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须靠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保障。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招聘、培训开发、激励等环节都不能很好的达到调动员工投身企业低碳经营积极性的效果,必须结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水平无法适应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必须赋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新的内容与使命,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塑造企业人力资源低碳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方向标。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实力、技术领先、业务规模等,节能减排能力、单位产值碳排放、产品低碳标准等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些新型竞争力的实现需要有低碳文化理念作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教育培训每位员工都具有低碳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要体现绿色、低碳原则。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将节能减排、单位产值碳排放等方面作为重点KPI进行考评。通过制度、考核来唤醒每个人的低碳意识,激发低碳行为,创建低碳产品和品牌的企业经营新模式。

(二)培养、选用适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低碳发展要依赖高产出、高效率、低能耗,这取决于低碳型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保证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此,企业一方面应尽力引进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低碳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个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三)提高人力资源的低碳技能、素质和责任感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人力资源胜任低碳化经营工作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组织系统的培训,积极开展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低碳责任感和技能。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低碳化管理变革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与开发。如对于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国际上新颁布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我国已签署的国际低碳公约、国家、行业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和条例,提高驾驭低碳经济的管理能力;对于技术人员,应了解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向和最新信息,掌握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对于营销人员,应了解企业产品低碳设计特点及环保性能,增强宣传企业低碳形象的责任意识,掌握将企业的低碳理念传递给顾客及捕捉顾客的方法和技能。

(四)激励员工低碳节约行为,约束员工高碳浪费行为企业应明确激励或约束的关键行为,让员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上做到低碳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将员工的低碳行为绩效纳入考评体系。在制定企业低碳经济绩效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其逐层分解,并根据企业成本预算及低碳化目标,制定考核细则,最终形成员工低碳行为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方式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在考核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建立起与低碳行为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应的薪酬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与企业低碳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企业低碳绩效有直接贡献的员工,可以根据成本降低程度或社会效益的高低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树立标杆形象,带动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企业低碳发展之中。

篇5

当前,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高涨,这对煤炭企业等资源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制定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管理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化转型。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

(一)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煤炭企业各类人才具有较强的低碳理念,并能够践行这种理念,从而对人力资源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从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必须更为注重低碳理念的践行,必须将低碳作为指导思想,成为指导整个规划的基本理念。其次,从规划的主要内容来看,必须体现低碳的内涵,如在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途径中要有低碳化的渠道。再次,从规划的保障措施来看,要体现如何利用低碳来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

(二)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影响。首先,从人力资源培训来看,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必须在培训的内容中适当加入低碳的内容,以帮助职工掌握低碳行为方式,如在选煤过程中,要求职工对一些品质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煤炭进行集中处理,再如在煤矿的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根据煤矿瓦斯等的分布情况,尽可能的对其进行利用等等,通过这种培训在职工内部形成一种倡导节约的理念。其次,从人力资源开发来看,煤炭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职工队伍进行优化配置,明确推动低碳开发的人员,以保障低碳开发模式落到实处。

(三)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绩效管理的影响。首先,从绩效考核的原则来看,在考核的理念上必须更为注重低碳节约,并以此指导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和考核行为。其次,从绩效考核的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来看,必须设置低碳相关指标,如低碳消费、低碳生产等,并给与这些指标更大的权重,以倡导低碳理念。

(四)低碳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首先,从人员聘用来看,在低碳模式下,煤炭企业在人员聘用特别是高层领导聘用中必须注重具有低碳理念,必须能够践行低碳行为。其次,从劳动关系的管理来看,煤炭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对倡导低碳的职工进行嘉奖,对铺张浪费的职工则要采取惩罚甚至解聘的措施。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

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后续低碳经济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低碳理念得到初步倡导。首先,从宣传的角度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煤炭企业会通过新进人员培训、业务或者说技术培训等方式倡导低碳理念,这不仅深化新进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形成一种低碳理念,并指导新进人员的行为。而且可以在煤炭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宣传、推动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从实践来看,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低碳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化明朗化,部分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低碳中所蕴含的经济涵义,如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带来的能源节约、环境污染的减少等,再如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煤炭开采过程中不能“挑肥拣瘦”,而要事先执行完善的开发方案,有序的进行开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实际上就是对低碳经济认识的一种深化、一种应用。

(二)低碳制度初步建立。目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各种规划、文件时,会积极的贯穿低碳理念,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可能会提出培养具有低碳理念的领导,在职称职务晋升制度中可能会要求职工未受到不低碳行为导致的惩罚,在薪酬管理制度中明确薪酬与企业生产经营低碳节约密切相关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煤炭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管理得到初步落实。首先,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来看,部分内含低碳理念的指标已经被纳入考核范围,当前,煤炭企业基本都执行绩效考核制度,职工的薪酬会与企业的经营效率等直接挂钩,甚至与所在部门的经济效益挂钩(临聘人员即通常所说的矿工一般采取按量付费的模式,不与煤炭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挂钩),这就要求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努力做到“低碳高效”,并尽可能的减少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会对环境带来损害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行政罚款短期内会极大的降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从而对低碳管理形成一种倒逼,推动低碳管理的落实。其次,从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来看,一些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粗放型开采模式已经被禁止,煤炭企业内部一般会设有纪检监察等部门对这些行为进行监督,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会将监督结果纳入到薪酬、职称职务晋升管理等过程中,从而推动低碳管理的落实。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低碳经济模式在煤炭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重视不够、实践路径不多、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低碳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首先,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低碳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一般情况下,煤炭企业本身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没有组织的推动就进一步加大了将低碳经济应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其次,从企业内部职工的认识来看,部分煤炭企业领导虽然高度重视资源重复利用工作,在一些行动中也支持低碳化发展,但如果这种低碳行动需要调集企业大量的资源特别是跨分管部门调集资源时则可能“绕道而行”,转而放弃低碳行为。从职工来看,部分职工受个人利益驱动,认为低碳经济发展与自身关系不大,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将自己置身于低碳之外,这种思想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低碳经济发展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在煤炭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二)实践路径不多低碳行动持续性有待增强。首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利用低碳经济模式管理的项目支持,要将低碳经济应用与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有实践项目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使低碳发展落到实处。但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将低碳作为一种宣传口号,作为一种理念在倡导,没有一个持续的、针对煤炭企业实际的项目方案。其次,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具体的低碳行动方案,要将低碳行动落实到实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行动方案,并建立配套的考核、考核结果应用体系,但当前的考核体系中既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考核方案,这就难以对相关责任主体形成一种倒逼机制,督促其践行低碳行为。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低碳发展难以得到保障。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建立低碳发展监管制度,由于煤炭生产、销售以及煤炭企业本身的管理等行为是否低碳缺乏具体的、量化的标准,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监督过程中缺乏具体的监管目标,且低碳经济涉及的范围广,人力资源部门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监督难度大,从而不利于低碳理念的实施。其次,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常态化的监督体系,要对煤炭生产、企业运作等的低碳行为进行监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构建包括生产、运输、行政后勤等部门在内的综合的、动态的监督体系,但目前这种体系尚未形成规模。

四、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完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这种趋势,必须更新理念、制定完善的方案,严格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两者融合。首先,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煤炭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调研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趋势及其在煤炭企业应用的基本情况,从思想上重视这种低碳发展的趋势,为指导低碳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其次,要更新理念促进两者融合,煤炭企业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发挥带头示范,主动分析自身在实践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转变一些与低碳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理念、思维模式,树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篇6

1.1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因此,基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又要反映生态和谐、内外和谐、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故本文认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能仅仅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唯一支撑,还应融入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动企业或组织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

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

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谐的本意是从人的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与环境、社会、市场、政府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招聘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招聘人员应充分熟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了解有关环境法律及其他环保方面的知识。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无纸化招聘的方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应聘者,尤其是环境敏感行业内的企业,如化工、石油等行业。企业还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环境部门,或者设置环保方面的高层职位。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尽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绩效管理环节绿色化,要求企业在员工的职责里纳入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相关方面的指标。对于员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提倡和宣扬;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环境形象的建议,个人或小组的节能措施等,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以此引导企业员工树立为公司整体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改进作贡献的思想。

4结语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旋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但是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难度提升明显。因此,对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意识不强。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内员工的整体水平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从当前很多钢铁企业人员组成情况来看,员工的素质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层次不齐,特别是一些小型的钢厂,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随着钢铁企业经营成本的不断增加,很多员工的整体薪酬待遇水平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这些人员对当前低碳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可,甚至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抵触情绪,在这类群体中也存在部分钢铁企业的领导层对低碳经济理解不深的问题,虽然国家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受到部分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意识不强的影响,这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并没有高质量落实到位,虽然在短期内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随着钢铁企业内外政策环境的变化,其生产经营的成本必然持续增加,甚至会走向倒闭的深渊。(二)低碳成本信息不完善。在低碳经济模式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相对于先前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可变性,随着钢铁企业的不断发展,低碳成本管理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具体的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企业低碳成本信息,但是从当前很多钢铁企业低碳成本管理情况来看,虽然企业发展模式进入到低碳经济模式下,但是成本管理工作仍旧处于传统的粗放管理中,导致对于钢铁企业碳排放测量追踪不够科学,成本管理工作与钢铁企业所处的低碳经济模式不够切合,给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突出。(三)低碳成本管理制度不配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所秉持的发展理念不同,其所需的成本管理制度则必然有着较大的不同,但是从当前很多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来看,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企业上下,但是相关的财务政策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跟进,具体的成本核算与管控仍旧使用的是传统的核算路径,相对于低碳经济模式对成本管理的实际需求表现出明显差距。同时,从当前很多钢铁企业所开展的成本管理工作来看,事后管理情况非常突出,对于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整个成本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应付情况,只有当出现了成本明显增加时,才去倒查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下,通常情况下容易出现成本管理控制失败的情况,因此,对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的完善与调整,已经成为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需要亟需完善的内容之一。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一)加强低碳意识宣传培养。走低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了钢铁企业必然选择的道路,因此,钢铁企业必须全面认识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只有企业上下全面认识到适应低碳经济才是钢铁企业唯一的生存道路,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钢铁企业需要在企业上下加强对低碳意识的宣传工作,在宣传时,应当从培树企业文化入手,将低碳经济融入到钢铁企业文化当中,例如,应当在钢铁企业内各个层面均营造出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这个过程中钢铁企业可从当前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多选择使用新技术、新能源,对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为钢铁企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打下基础。整个过程中,钢铁企业需对企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持续性的宣传,深化钢铁企业职工、领导对低碳经济的了解,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传钢铁企业做低碳发展的优势及必要性。此外,在逐步让钢铁企业员工全面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之后,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强化宣传,让成本管理工作成为钢铁企业所有人员的事情,而并不仅仅是钢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领导层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将钢铁产品成本架构进行明确,全面提升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二)规范低碳成本管理信息披露。为了让钢铁企业上下均全面参与到成本管理当中,及时全面的公布成本管理信息,提升成本管理信息的对称化水平非常关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钢铁企业应当规范成本管理程序,同时,将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披露,从而对当前企业整体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分析,让所有员工均认识到自身工作环节可能带来的成本下降,从而对自身的工作方式等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实现对企业资源更为有效的配置。(三)建立科学的低碳成本管理制度。针对当前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低碳成本管理制度,实现通过制度来规范各个环节,在具体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钢铁企业应当充分的进行广泛的调研,特别是到当前国有大中型的钢铁企业中进行调研,深入掌握发展形势相对较好的钢铁企业是如何开展的低碳成本管理。在充分借鉴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钢铁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低碳成本管理制度,在具体制度中,企业应当构建出相应的成本预算制度,对各个岗位、各个阶段的预算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出年度预算控制计划,然后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转变原来的末端控制升级为前期和中期控制,实现对整个成本管理工作的动态掌握,在出现超过预算的情况之后,应当第一时间分析导致预算出现超过的具体原因,并结合钢铁企业实际,制定出针对性的调整策略,确保钢铁企业成本处于合理的控制当中,这对于钢铁企业走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非常关键。(四)全面强化低碳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当前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实际全面强化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非常关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培训这一利器实现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持续有效的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的相融合,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确保成本管理人员能够满足具体工作需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成本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五)全面推进钢铁去产能交易平台。在钢铁行业内可全面推行钢铁去产能交易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小型钢铁企业,其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成本已经不能满足钢铁企业发展需求,而通过在某个区域内,例如在某一个县域内,对钢铁去产能数额进行分配,每个企业均有着自身去产能任务,如果企业不想压减产,可通过产能交易的方式从小企业购买去产能数额,确保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倒逼企业走精细化成本管理道路,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方式方法也必然相对于以前更多,劣质企业也必然加快出清整个钢铁市场,整个行业整体将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均是非常有益的。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新壁垒;碳足迹;形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所谓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指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利用现有的,或者正在创新的先进技术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而贸易新壁垒则是针对传统贸易壁垒来说的,是一种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所产生和形成的新的壁垒形式。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的大力倡导使得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国家能耗、减少污染指数,并尽可能的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研究和开发低碳产品。这样一来,便很容易使得国际贸易在低碳经济的驱动下产生贸易壁垒,从而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

1.国际贸易新壁垒的解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壁垒阻碍和制约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与传统的贸易壁垒相比,新贸易壁垒所包含的壁垒类型更多,不仅是指技术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当低碳经济成为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时,位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必然会有所调整,而在这调整过程中,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概率将大大增大,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原因。在最近几年中,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中还出现了新的壁垒形式,即碳足迹、碳关税。碳足迹和碳关税等新贸易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低碳经济的倡导和发展。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碳足迹”越大,碳耗用量就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多。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碳关税的提出,与不容乐观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密不可分。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为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逐渐被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淘汰;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标准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对于达不到低碳标准的商品进口时则征收碳关税。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也尤其明显。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也是投入巨大资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变革获得该领域的发言权。目前,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时间不长,低碳经济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低碳经济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国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另外,各个国家的低碳标准因各国生产技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低碳制度、低碳标准的不同导致国际贸易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时,引发各国在贸易领域的争端和冲突,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引入了碳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控制碳排放,这种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此外,碳关税容易变相成为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也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二、我国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的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得知低碳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主要是碳足迹和碳关税,也就是低碳壁垒。就我国而言,我国想要获得更多的对外贸易机会,以及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必须排除万难,努力克服低碳壁垒对贸易行为制约,领导低碳经济。下面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四点当前可采取的国际贸易低碳壁垒应对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在国内完成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均具有极大意义。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已经进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分解出的具体定量指标也进入各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及各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目标。我们应借此政策优势和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优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2.制定相应的开发。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对于碳足迹核查、权威认证机构的设置、咨询服务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进行相关指导,通过建立国家标准实施约束,并通过建立碳标签计算机构、结果核证机构和颁发机构来执行。

3.提倡全民低碳消费。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消费。要营造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政策氛围,加大了低碳消费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消耗管理,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排污控制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并结合政策激励,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家的低碳意识,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共识。截至目前,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低碳生活社区,提倡建设低碳建筑,将低碳消费观念贯彻并落实到了实际生活与实践活动中。

4.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自力更生。政府转变职能,通过财政政策投资建设设备,投资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技术,帮助企业充分降低生产、运输、存储、消费等各个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熟悉低碳标准,通过对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减少产品的碳排放;实行“走出去”战略,到外国直接投资,产品就地销售,回避碳关税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种国际贸易新壁垒层出不穷,碳关税和碳足迹为低碳经济下主要的国际贸易新壁垒。为了缓解低碳经济所带来的贸易压力,减少贸易冲突,我国必须纵观全局,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际贸易新壁垒带来的贸易压力,切实避免由低碳经济带来的贸易风险,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积极发展,并对世界公平贸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一)低碳经济的认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其认知匮乏,同时也由于当下低碳经济成功的案例较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因难以确定可靠的投资收益,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从而导致低碳经济类的相关业务难以得到开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停滞不前,对于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二)与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表面理解是在经济发展时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从而保证经济的长久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巨额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

由于低碳经济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风险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集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往往需要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现状,低碳经济类风险预估缺乏一个标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风险的不可估以及担保中介机构的缺乏导致很多银行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行业补贴以及政策引导还远远不够,使得低碳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很多指标以及资质都缺乏认定,从而导致其中空白性较大,对于其有效的监督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态度而不愿出资尝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则是该经济体系对低碳经济的认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带头充当这一认可角色,即首先对低碳经济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让商业银行熟悉低碳经济,认识其发展的前景,并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需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经济项目经营中,让银行机构体会到低碳经济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和价值。

(二)促进战略目标形成

很多企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门则需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雏形能够形成,而各大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达成。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面作为担保机构,让更多的银行得以放心放贷,降低低碳经济放贷风险,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同时惠及企业和商业银行。

(三)把握时机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已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到低碳经济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可紧跟时代潮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创新,如适时推出低碳经济类投资基金、碳排放量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将吸引大量人气,加快低碳经济产业资金周转。

(四)强化人才培训

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持,即而对于人才的培训,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支精通低碳经济的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相应的金融操作和业务知识,同时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服务低碳经济的柜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在业务开展后,配备专人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时汇报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小城镇 低碳 科技支撑体系 建设措施

城镇化与碳排放本身是一对矛盾。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相关企业生产也主要是以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非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为主,城镇化过程中碳排放必然上升。在一个“碳排放必然增加”的前提下考虑如何“低碳发展”,关键在于低碳科技知识与技术。不论从政府角度还是企业角度,都需要适宜的科技支撑体系来促进低碳科技技术研究,提升地方低碳科技技术水平,增强低碳科技运用能力,创新地方低碳建设能力。

一、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

科技支撑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一种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与作用。科技支撑体系,普遍观点认为:它是一个由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科技组织或机构运作,形成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

低碳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它对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能够不断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各个子系统自身的发展,体现其促进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和自然等诸子系统的发展关系,使它们始终处于互相支持、互相增强、互促发展的协同互动之中,体现其协调功能。

因此,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可定义为:由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以国家和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公众为支撑主体,以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低碳技术知识与信息传播为内容,以提高政府、企业与公众低碳节能意识、低碳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为目的,以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为最终目标的有机系统。

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低碳科技资源投入数量、低碳科技组织运行效率以及低碳科技与产业结合程度等。同时,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又会影响城镇低碳建设的动力和低碳发展的进程。一般而言,低碳科技资源的投入数量越多,低碳科技组织运行越顺畅,低碳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越好,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就越稳定;反之,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就很脆弱。

二、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框架设计

小城镇大都是一、三产业的布局,不同于大中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是节能减碳技术与零碳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其低碳发展的重点在于资源(山、水、林、矿、历史建筑与古文化)有效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先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合理布局,在低碳排放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增产增质增效,带动城镇与乡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铸就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生活新局面。

小城镇的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研发利用与低碳政策保障。一方面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加大清洁能源技术、本土化低碳生产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推广利用,加快城镇农业和新兴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与装备;另一方面是制定相关的低碳政策,引导城镇实施低碳产业布局,宏观调控城镇经济走低碳道路。由此,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政府低碳管理系统6个子系统组成,见图1。

三、小城镇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1、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

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是一个以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高等院校、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骨干,由此形成的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的低碳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和机制。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是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低碳科技技术传播、低碳成果转化等系统都是围绕其运行的。

由于国内外自然环境和地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很多国外的先进低碳技术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技术的使用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在国外先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依据本国地形地貌、自然禀赋、气候条件等自身特性自主研发适应性的低碳技术和先进科技,因此,本系统的构建一方面必须是有效促进创新研发各主体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所、企业)之间紧密接触与合作,以满足实践需求为原则进行低碳知识创新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要考虑系统本身研发活力的持续。

2、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

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集成和利用科技服务资源,通过网络化交流手段,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提供低碳技术转移服务的企业创新支持系统。其作用在于利用低碳科技技术信息传播平台,扩大低碳技术的普及面,加强科研机构、企业相互之间或交叉之间的合作,解决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低碳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低碳城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构、辅助机构、中介机构构成并由此形成的体系和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能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与低碳城镇建设相结合,由应用技术形态向生产实践推广运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加快低碳城镇建设进程。

4、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

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是指由社会广泛力量参与的、为低碳科技创新和转化提供中介服务的各种机构以及由此形成的服务体系和机制,包括科技担保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产业发展咨询支撑与市场预测机构、实用人才培训机构等。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部分低碳技术转移职能。作为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立足于自身在人才、资源、政策方面的优势,着眼于企业需求,为从事低碳产业的企业提供各种有偿或无偿服务的综合服务,主要包括创办全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研究与发展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5、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

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是指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设立的为低碳科技创新研究、低碳技术传播、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资金融通的综合保障体系。低碳科技支撑体系资金保障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为应急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平台和渠道,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低碳产业提供舆论宣传。

6、政府低碳管理系统

政府低碳管理系统是为整个新型城镇化科技支撑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科技资源配置提供保障。政府行政机构运用行政与法律手段,通过制定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负责组织、实施和颁布低碳产业标准,监管和评价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综合事务,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低碳城镇建设进程。

四、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措施

1、适应性的低碳科技知识与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体系建设

政府应支持与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参与科技攻关,承担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支持和扩大民间开展多种形式科学研究,鼓励企业、个人及海外投资创办科技企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可从以下各方面具体实施。

(1)政府可以通过低息贷款和购买创业投资公司(官方或民间投资公司)的证券等方式提供融资支持,主要用于特色农业发展与技术改进。

(2)政府设立专项低碳科技开发政策性基金,扩大企业对低碳科技开发的资助,提高企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更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

(3)建立科研网络,加强产学研联合。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选派一批科技园(区)长,推动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高新技术化。

(4)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产业孵化系统,建立大量的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拨专款实施政府资本参与计划,帮助抵御市场风险。

(5)设立专项科技成果中介试验资金和科技人员技术培训资金等项目,对科研过程中涉及的税费予以优惠或免除。

2、全面性的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

小城镇低碳建设需要的低碳科技人才大致分为三类:低碳技能服务型人才(如生产技术指导员、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低碳产业经营型人才(如种养大户、农机专业户、经纪人、农产品加工户等)和低碳城镇管理人才(如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城镇部门干部等)。此外,由于地域差距与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高端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可考虑加强培训提升本地人员的执行力与管理能力,使其满足低碳建设的需要。具体可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应加大基础文化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技能培训。在从业者的培训内容上,应突出专业性,对从事不同经营内容的从业者,应根据其专业性有针对性地培训。

(1)建设与完善省(市)级―县级―村镇级的三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二传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

(2)根据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地域特点,基于低成本信息终端和移动通讯网络研发运城交互式技能培训数码课件,以及劳动力/农产品供求信息采集、更新、对接与推送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

(3)定期定点持续性地组织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科技活动周、群众新科技活动等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提高整体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4)设立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改善文化创新发展环境。

3、迅捷的低碳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1)搭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原则,以县级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重点,现有的公共通讯设施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核心,易卫星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网络为补充,建立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地区间信息网络平台。利用该平台,实施科技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实现科技信息传输快速通畅,信息共享。

(2)建立低碳信息情报中心,为村镇企业提供信息与服务。建立地方重大信息报告制度、科技计划项目属地化汇总通报制度,建立与基层重点单位信息交换制度;扩大科技信息传递范围,包括地县科技部门、地方重点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半官方和半民间的行业协会等,利用它们为企业建立低碳科技信息情报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与服务。如,可在科技信息网站上链接为村镇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站(低碳发展业者指南、低碳企业增长、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和热线电话,提供减碳解决方案、低碳认证、低碳融资等专家门诊服务。

(3)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低碳技术目录库、低碳专家库、低碳企业库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库与,做到定期更新,以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发行和技术引进。

4、多层次的低碳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1)建立分区域分层次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如县、乡、村、屯、户一体化的推广服务。县级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上游信息的中转、识别;乡级建立信息工作站,负责将接受信息向下级传播,将农户的技术需求信息向上一级传递;村、屯建立信息接收点,负责将信息以各种方式向农户传递,发展信息员,负责收集信息,帮助农户寻找技术信息、解决技术难题和寻找市场信息。

(2)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园、专家大院等,使得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直接的与主要的科技推广者与服务者。

(3)大力发展纯公益性的科技推广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信息技术改进推广服务手段;建立“首席推广员制度”,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科技知识和技术应用。

(4)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定向委托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技术联盟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对其进行技术重点培训,帮助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再通过他们带头帮助广大其他农户,释放科技示范效应。

5、对接性的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1)政府层面建设覆盖县级到省的交易平台,使成果信息的供给和成果信息需求双方能够形成有机结合,完成最基础的成果收集、整体信息的、交易的过程。

(2)企业层面建设校企的合作中心、院所企业基地合作中心、科技孵化器中心等平台,使我们的研究人员进入研究领域,直接和市场结合起来。

(3)民间社会层面开展一些专项行动,通过一些科技成果的示范、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认定等等做一些示范工程,来推动成果的就地转化。

此外,在科技成果奖项设立上,应打破国家政府奖项为主体的状况,多引入行业协会与民间奖项,扩展科技技术与民众的接触面与认识的机会,提升科技人员对科技研究与应用的动力,为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语

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地各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机制与解决方案,保护环境、走低碳之路已成为共识与共同选择。小城镇的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关键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协调,科技技术的支撑因素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斜坡关系大为改善。本文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政府低碳管理系统6个子系统,设计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并对子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拓宽路径,以期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小城镇低碳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DF03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频: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及重要途径[J].当代经济,2015(3).

[2] 刘勇、张郁:低碳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3] 王卫彬:以低碳技术为支撑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矿业,2011(5).

篇11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国内普遍认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与此相关联,碳生产力、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税、碳源、碳汇等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通过这些概念与术语,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碳生产力,简单地讲,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严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碳锁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碳锁定。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国开发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量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CO,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税也叫碳关税,是指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种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碳减排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不仅意味着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谋划;低碳经济也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每一个国家都会在这场巨变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由于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简要的述评,由此对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农业的概念

吴一平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张全国强调,“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许广月则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农业的功能、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减弱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化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

2.2低碳农业的特征

梁龙等认为,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⑧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吴一平等则认为,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3个特征:①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②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③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的需求。

2.3低碳农业的功能

李晓燕等认为,低碳农业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①农业生产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③气候调节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④生态涵养功能。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⑤农业金融功能。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许广月则对传统农业过分注重经济功能的倾向进行了利弊分析,强调低碳农业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3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就其实质来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是没有异议的:①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③低碳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

3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障碍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对现有高碳农业模式的一种反思,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发展低碳农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理应大力推广。但在现实中,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相比,农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更多的障碍。

3.1思想观念的障碍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的探讨仍然有限,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理念先进,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因为投资和项目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农业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领导去认真研究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多数人由于经历、经验和知识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积极性。其三,与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明显影响相比,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碳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因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重视不够。

3.2体制机制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要发展低碳农业,这种体制就不适应:首先,分田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投资少、规模小,因而,能够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经营者优先考虑的目标,他们对保护生态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缺乏动力;其次,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推广低碳农业难度较大;其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3.3生产模式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化肥、农药使用的严重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高碳化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首先,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果又导致新一轮种植时化肥、农药用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户很少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农民所购买的化肥、农药包装上说明又不够充分、恰当,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方法不科学,既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其三,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在增加,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术标准的障碍

发展低碳农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新标准对农业的低碳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原因,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仍然比较缺乏。首先,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对路、前景广阔的技术比较少,一些急需的技术出现空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其次,现有的、成熟的低碳技术,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没有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不经济”,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三,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的问题,比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常常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5人力资本的障碍

与一般农业相比,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说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忧虑。首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倾向,根本没有能力发展低碳农业;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其三,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机会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4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技术是关键,低碳农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3个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思路的设计、对策建议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3个主要因素,综合协调,汇聚共识,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低碳农业

能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核,把低碳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考核机制的刚性转变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政绩考核机制的转变,首先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4种偏好,即:GDP偏好,以实现经济的片面增长为核心;投资偏好,以盲目扩大投资为动力;外资偏好,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贸偏好,以不计成本的出口创汇为功劳,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切实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其次,要加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生态保护、农民的培训教育等事关农业长远发展问题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农业、发展农业。

4.2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会遏制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构成了社会的保护和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以预见的期待,从而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就发展低碳农业而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的运用,达到鼓励低碳发展、限制高碳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生产补贴等各种措施,旗帜鲜明地对低碳发展予以鼓励和奖励。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加大高碳农业的成本,通过经济利益的反差,引导各经济主体自觉走向低碳发展。

4.3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支撑。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等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跟踪低碳技术趋势,尽快完善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我国农业低碳技术体系,亟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农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农业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三,要优先开发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低碳农业技术,比如种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等。

篇12

关键词:公路运输;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1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新形势

目前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前沿问题。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在较长时间段内国民经济仍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也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整体来看,交通用能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公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对环境有很大的压力,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面对国内外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我国急需要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这又需要政策强力支持,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运输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建设公路低碳运输体系,以较大的发展优势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鉴于此,我国也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强调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体系。随着国内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我国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提出的低碳公路运输体系不仅是一项严峻挑战,还是一项战略机遇。

2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境内公路里程的逐渐增加,全国范围几乎覆盖了公路运输网,为我国公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建设公路运输设施设备的时候,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大众逐渐摒弃了原来的先破坏后保护的理念,将低碳理念作为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念,重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整体较低,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公路低碳运输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效果不太好。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规划尚不合理,公路运输系统发展不健全,很多运输存在迂回运输现象,不仅增加了汽车燃油,还增加了车辆污染气体的排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而车辆清洁能源的发展未能满足现有状况,能源消耗还是不断增加,这对公路低碳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限制。

3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对策

3.1 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宣传

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需要在低碳理念的支撑下有效开展,而这就需要加大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低碳理念的认知,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对公路运输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第一,为了使社会公众对公路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工具有正确的认知,降低公路运输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需要加大宣传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力度;第二,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知识,告知社会公众环境污染对自身的危害;最后,加强对公路运输企业宣传低碳理念,普及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的知识,引导公路运输企业转变运营方式。

3.2 公路运输发展的科学规划

公路运输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公路运输,制定公路低碳运输发展规划,以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制定公路低碳运输发展规划,第一,要结合国民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考虑公路运输的规模问题,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以确保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第二,公路低碳运输规划的有效运营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合理科学的布局支撑公路规划的发展,实现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低碳运输规划的有机结合,有机衔接公路网和城市交通网,便于集散客运和货运。

3.3 降低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

降低我国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可以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减排措施两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升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笔者认为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城市中构建综合客运体系,改变传统的道路公交客运方式,形成道路公交、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形式共存的综合客运体系;其次,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中实施公交优先策略;最后,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加大绿化建设程度;第二,制定科学的节能减排措施。公路低碳运输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公路低碳运输战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结合我国公路运输业的整体特征,发挥政府在公路低碳运输发展中的宏观职能,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措施。我国政府针对我国公路运输现状,提出了清洁能源在公路运输的使用策略,如减少车辆的运输空载率,不仅降低了车辆的燃油消耗,降低了公路运输的拥堵现状,还降低了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

3.4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的支撑作用,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建设现代化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实现集约型运输方式,将新研发的材料、设备和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建设中,提高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水平;第二,实施公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管理中应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变革传统的运输管理方式,加快公路低碳运输管理建设;第三,在建设公路低碳运输中,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作用,改造现有汽车技术,将清洁低耗的科技应用于汽车的研制使用中,改变现有汽车能源技术,如使用天然气车辆代替燃油车辆、使用混合动力车辆代替传统车辆或者对车辆的内部构造进行改进,生产清洁能源的汽车,扩大科技创新的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重,降低车辆能源燃烧,减少车辆污染排放,加快空气质量的改善进程,实现公路低碳运输的协调发展。

3.5 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

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公路低碳运输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公路运输企业应强化对公路低碳运输意识的宣传,确保公路运输人才充分认识低碳理念,另外针对公路运输人才进行低碳运输培训以及岗位培训;第二,构建公路低碳运输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以及燃料消耗,强化公路运输安全,降低公路运输的各类损失。甚至可以说,对运输人才进行降低燃料消耗等方面的培训,对公路低碳运输管理有显著成效,这种成效甚至比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要重要。据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家通过对运输人才的培训,大大降低了车辆燃料的消耗,如德国、英国和荷兰等国,针对驾驶员采取教育培训、对驾驶车辆状况记录并激励等措施,使得车辆的燃料消耗有效降低。

4 结论

总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面临低碳经济的背景,需要有效实施公路低碳运输策略,在公路运输低碳理念、公路运输科学规划、公路运输低碳环境、公路运输科技创新、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等要素开展工作,确保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科学合理性、经济环保性,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明确我国低碳经济下公路运输发展的基本工作,促进公路低碳运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俊峰.浅析公路运输现代化发展方向[J].科技向导,2013(11).

[2]周伟.低碳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3]莫翠梅.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运输的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0(3).

篇13

1.1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主动进行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低碳的雇主品牌理念,吸引优秀人才,通过提升人才的绿色环保意识,激发绿色环保行为,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雇主品牌正是将“绿色”理念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品牌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奠定和支撑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当前,低碳经济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2]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一些国家也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3]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先进企业大力推行“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革命,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创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树立绿色低碳企业形象,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我国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雇主品牌战略目标,运用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引导绿色低碳环保行为,关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因此,企业的雇主品牌战略应该与企业的低碳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通过绿色低碳管理实现“人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3低碳经济促使企业加快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雇主品牌”这一用以识别雇主特质的符号,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被广泛宣传,众多企业开始探寻雇主品牌建设的路径,以期招揽贤能、保留人才。随着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革命,低碳社会对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绿色雇主品牌。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识别绿色低碳人才的需求,提供满足绿色低碳人才需要的绿色工作体验,通过内部沟通和外部营销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低碳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和环境。

2绿色雇主品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1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理念绿色雇主品牌是以绿色雇主为主体,以绿色需求的核心雇员为载体,以向雇员提供绿色优质服务为基础,旨在建立良好的绿色雇主形象,提高绿色雇主品牌在低碳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汇聚优秀绿色人才,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品牌建设。绿色雇主品牌运用绿色理念吸引、激励和保留绿色人才,在企业内部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开展绿色运营管理,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服务结构,制订“绿色低碳计划”,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制订“绿色低碳标准”,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树立“绿色低碳标兵”,发动一场全面的“绿色革命”,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提高,使“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5]

2.2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形象绿色雇主品牌通过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为人才提供包括绿色文化、绿色激励、绿色环境、绿色开发等绿色雇佣体验,在低碳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上建立最佳工作场所的企业绿色形象。人才绿色需求和绿色雇佣体验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助于激励和留住人才,在绿色低碳理念的引领下,建立绿色低碳绩效目标,开发和使用绿色技术,实现绿色生产,在低碳经济社会建立最佳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产品形象和节约环保的绿色企业形象。

2.3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能源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保留的人才,在绿色低碳环保的愿景和价值观的鼓舞下,在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学习新的环境技术,提高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上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绿色生产,提高生态效率。同时,绿色雇主企业也为雇员提供绿色培训开发,增强雇员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增进绿色低碳环保知识,提高绿色低碳环保技能,设立绿色低碳环保绩效目标,提高雇员的绿色低碳绩效水平,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发展,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低碳经济社会提供了新能源———绿色人才。

3绿色雇主品牌的建立

3.1构建绿色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指把绿色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企业的价值观,在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某种间接的联系,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绩效。[6]绿色企业文化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主要是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构建;制度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约束手段,主要是绿色规章制度的制订、运行和评审;精神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主要是树立绿色价值观、经营理念。三个层次的文化通过内外部营销渠道进行宣传,从而在企业内部建设完整的绿色企业文化。通过绿色文化的灌输和培育,塑造高度环境责任感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凝聚力,引导员工的绿色行为,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拓宽企业发展前景。

3.2建立绿色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通常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在低碳经济时代,绩效管理体系升级为绿色绩效管理体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绿色绩效计划,将环境职责加入绩效评价中。在企业绿色低碳环保战略的指导下,树立全员绿色意识,制定绿色绩效计划,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确定绿色绩效目标,结合“5R原则”制定绿色指标体系:研究(research)———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中,全员参与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和绿色运营管理;减消(reduce)———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减少或消除整个价值链环节中废气物的排放;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和剩余物料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再开发(reuse)———鼓励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改造普通商品或服务为绿色商品或服务,制定绿色升级标准;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绿色社区。[5]同时,奖励与绿色绩效相挂钩,鼓励员工保护环境,争做环境保护的卫士。对于雇员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环境责任,要及时给予宣扬和提倡,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比如提出改善环境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建议等,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奖励,调动雇员进行绿色创新的积极性。

3.3提供绿色激励在崇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下,企业要根据员工的需要提供绿色环保节约型激励措施。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在提供必备的保健因素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对激励因素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成绩。绿色雇主品牌企业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绿色双因素”激励原则,即为现有雇员和潜在雇员提供绿色保健因素和绿色激励因素。绿色保健因素主要是指通过提供绿色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关系以及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等,关注雇员的身心健康,缓解雇员的高压力,保障雇员的生理、安全需要。绿色激励因素包括给雇员提供绿色工作表现机会、绿色工作带来的乐趣、价值、责任感和成就感等,调动雇员从事绿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态效率。

3.4培育绿色人才绿色雇主品牌企业要重视对雇员的培训,从意识、态度、技能、行为上培育绿色全面人才。意识上,宣传绿色低碳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绿色低碳环境的重要性;态度上,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环境保护制度,自觉实现环境保护绩效目标;技能上,培训实现绿色工作所需要的绿色知识理论和绿色技术,提高员工绿色工作技能;行为上,组建各种绿色小组,通过竞争-合作的形式,鼓励员工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中的绿色新方法新技术,调动员工进行绿色环保创新的积极性。

3.5承担绿色责任企业要建立绿色雇主品牌,必须承担起三大绿色责任:第一,绿色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对绿色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第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通过有效发挥绿色人才的效能,不断开发满足低碳经济社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第三,绿色低碳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人才的绿色管理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能够有效维护绿色环境,保证绿色低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绿色产品和维护绿色环境,绿色产品及在环境市场上树立的绿色企业形象也能够进一步吸引绿色人才,三大责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社会环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低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14

1.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在循环经济理念中,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use)是三个核心概念,也被称为3R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3R理论有了延伸与拓展,变成了5R理论,在三个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这使得循环经济理论更加完善,并且建立起了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也就是说,要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们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既创造财富又达到生产的目的。将循环经济理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相比于传统农业的线性经济,也就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而言,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系统内部之间通过互相联系的方式进行物质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利用,形成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之下,在农业生产中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客观而科学地安排不同的生物质的农业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并实现利用的最大化以及循环利用,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个更多的、优质的产品。这里指的生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及其之中的生物质能,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生物质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是由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的。

2.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及原则。

总书记在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结合各地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use)为原则,引导当地循环农业的发展。以贵州为例,要充分利用贵州农业资源的优势,建立种、养、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多极化利用,不断减少资源消耗,并积极推行农业无害化清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贵州当地要通过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来改善与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不断生产高品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遵循农业自然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use)为原则的原则,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遵循生产、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要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选因地制宜原则,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建立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不断调整农业结构。

二、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

1.低碳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背景下兴起的,低碳农业经济理论将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基本度量指标,构建由低碳农产品为主导、以碳汇产品为支柱架构的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产品结构,具有二氧化碳低排放与高固化的显著特征,低碳农业经济理论旨在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改善农业小气候环境、最终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低碳农业具有发展全球性、外部性和长期性的“三性”特征,具有综合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大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三化”特征,具有可衡量、可报告、可检测的“三可”特征。

2.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包括三点:第一:以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产业链互动模式。它首先要实现生产源头的低碳化,其次是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高效,接着要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最后还要做到合理处置农业废弃物,实现垃圾资源化。第二:以碳捕获为方向的碳汇农业模式。它首先要恢复并且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其次要做好碳森林建设规划,实现森林碳汇效应的最大化,最后发展森林旅游,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第三:以碳中和为要求的立体农业模式。它分为两步,一是实现动植物种养结合,实现农业生态圈重建,二是加强间种、套种,实现农业生产的空间立体化。

三、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长效机制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政策支撑。

政府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农业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不断完善农业投入法律法规,对农业投入强化约束,改变以往的农业投资方式,整合投资;要完善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使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得到保障;要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机制,提高落实水平,真正实现强农惠农。

2.以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建设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不断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致力于培养优质、无公害、高产的农作物产品,提高对耕地的利用,有效进行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等;要建立一套富有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研机构要逐步实现自主经营,服务类的农业科研机构要逐渐实现企业化管理;要不断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3.以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为重点,强化农业物质支撑。

政府应当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并节水改造,优化灌溉技术,节约用水;要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大力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快建设高产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要加强农业技术装备,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加快农机装备技术的研发,拓宽农机的作业服务领域,要加快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进行信息示范,构建农村经济信息系统。

4.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农业人才支撑。

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培训,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农业经营管理能力;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3.5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为重点,强化农业服务支撑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健康性与有序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