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1

1.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大,许多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现的,利用多媒体演示,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能促使学生去推理、想象,把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显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形成的天然植被的差异,经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如干湿地区分布范围,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林州地理实际。

因为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该从日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的中构建“知识信息圈”。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联系林州的实际,比如上课之初,通过地图,让学生确定林州的地理位置。然后在学习了我国整体降水分布特征后,让学生联系林州的降水情况,分析得出林州属于秦岭―海河以北的半湿润地区。结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当时国情,让学生思考,林县人民为什么要在全国最困难的时期,艰苦卓绝地修建红旗渠?让学生探究这种自然降水特点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与生产(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等,一环扣一环,对知识进行介绍、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落实知识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之致用的能力,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爱乡之情,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知识是基础,在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一切都是空话,忽视对地理知识常识的学习也是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因为学生会看地图,会读图,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为以后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学生在学习我国年降水特征与干湿地区分布这两个知识重点时,让学生从这两个地图中寻找信息,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显得事半功倍。

4.学生活动思维性得到体现。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我努力提高学生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情境的创设尽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做到了及时肯定性评价。

5.学生的主角地位得到了根本的体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本节课,我是从引导者变为组织者,传统的师生角色得到根本性转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以及能力应用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我国南方的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自然植被差异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片结合地区降水特点来谈谈成因,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认识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自然成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篇2

当时学科组长安排课后通知我说:“你的课安排到第三周星期四,在初一11班上。”一听到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关于时间我并无异议,但这“初一11班”是全年级出了名的“捣蛋”班,学习的孩子只有三五个,其他几乎都厌学,也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睡觉、说话、传纸条,干什么的都有,就是不听讲。几乎所有的老师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维持,我也是用“半哄半吓”的“手段”才能勉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把公开课安排到这样一个班级,真叫我为难。但是组长说只有这节课来参加听课的老师是最多的。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备课了。

课程内容是没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学生抓住,如何让他们的思路紧紧跟着我,我认为只要抓住他们的思路,不给他们“捣蛋”的机会,我想应该可以上好这节课。所以我备课时特别关注这班学生的“学情”,把学生真正放在了首位,然后设计本节课的思路,从简单到复杂,一环紧扣一环,思考了三天这节课算是有了雏形,然后我就做课件,选问题,提前设计这些学生会出什么状况,我必须如何引导等等。

到了第五天,我的课备好了,课件也好了,信心要比刚接到通知时可以说是增加了百倍,我想这节课应该没问题,而且说不定可以改变这个班对学习地理的态度、想法,或许还会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公开课开始了,教室里除了65位学生之外,还有学校领导及教师近百人,我打开课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猜猜本节课所讲内容时,好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要学的课题及部分内容,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们,鼓励了他们。这一表扬、一鼓励可了不得了,竟然使这班学生上了我的“套”,整个一节课40分钟时间完全按照我的设计思路进行完了,不仅如此,中间还穿插了许多“意外”的学生活动,他们对问题的回答竟然全是对的,整节课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听讲,而且课堂气氛的活跃也是在这个班上从未有过的。下课了学生还跑到我跟前问这问那,我都像课堂上那样及时解答并鼓励他们。

这节课我的感觉是三个字——爽极了!

课后进行评课时,一位同学科的老师问我:“这个班是重点班吗?”我笑着摇了摇头说:“是初一年级最差的一个班。”

从那节公开课后,这个班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每每走过那个班级门口时,学生们都会打招呼,向我问好。尤其是对地理课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地理成绩也从普通班的最后一名升到了全年级第二名。

从这节课及学生的转变上我也有了以下感悟: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这就为他们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提供了保证。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没有兴趣,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教师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在本节课正式上课之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非洲概况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换句话说就是对这节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刚开时上课学生们就表现得比较积极,再加上我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我们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些就为我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备课一定要“备学生”,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情”

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这是备好一节课的关键,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们只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等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否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教学设计的无的放矢,从而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在备课时特别的关注了一下本班的学生,把学生会出现的状况放在了首位,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起点,设计每一个问题时都力求做到“提问到位”,然后从简单到复杂,一环紧扣一环地设计本节课的思路。我的想法是让不听讲的学生没办法不听,要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这或许与新课程理念有所不符,但是根据这一设计思路,这节课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而且学生的表现也是无可挑剔的(课后同学科老师认为该班是重点班就是证据)。所以我认为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老师的教法应该以学生的“学情”来定。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吧。

三、要理解、宽容、赏识学生

作为教师,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宽容、赏识基础之上的。不论什么学生,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它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们不断走上成功之路。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节课当中,我的多次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们从心理上真正接纳了我,这不仅表现在这节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氛围,也表现在了课外与学生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上。

四、积极反思

一位出色的教师是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反思过程的。因为反思是教师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和策略,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的审视、反省、概括、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的顺应学生的发展,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得到提高。

篇3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专家,需要多长时间?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地理教研员王能智告诉我们:“三年就够了!”三年,人生历程中多么短暂的时光,竟然有三年从教便成为专家的,太令我震撼,太让我自惭形秽。时光匆匆如流水,弹指一挥间,我已经走上七尺讲台七年有余。回首七年教海生涯,除了感叹时光易逝人易老,也经常为自己这七年来的碌碌无为而有那么一点点的羞愧。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不赶快趁现在还不是那么老的时候,赶紧为自己制订一个成长计划,再过几年,就只能捋着白花花的胡子,对着女儿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痛定思痛,不能让自己白来这世间一回,人家三年可以成长为专家,我就用两年的时间,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光说不练,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一定会为了这个目标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名师路其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摆正心态,不怕失败,越挫越勇

曾经在小语论坛里看过一个网友写道:“练习教学本领,要像郭靖那样持之以恒;学习文化知识,要像黄药师那样兼收并蓄;对待突发事件,要像黄蓉那样随机应变;对待教学艺术,要像杨过那样痴心不改;面对大千世界,要像老玩童那样童心未泯;面对权术与名利,要像令狐冲那样淡然处置,而不要像岳不群那样处心积虑。”我觉得说得实在是太好了,要想成为一名骨干教师,首先就得摆正心态,不怕挫折,不怕失败。骨干教师的成长就像儿童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达到目标。

二、多读书,让知识更加渊博,让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我认为一是在实践中提炼而成,二是在阅读中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教育理论知识的不足,决定了我今后必须多看些这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心静,有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品。

三、多实践,多反思

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非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但其实我也知道,在他们光彩照人的背后,是汗水,是心血。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语文的沃土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因此,今后,我将多实践,主动争取承担公开课教学的机会。同时努力把平日里的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把自己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正如张组庆在《守望麦田》一文中说的,“教育是生命中一段宝贵的准备时光,而语文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最好的准备,就像天鹅起飞需要助跑一样,给学生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为天鹅的助跑铺开一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托起天鹅翅膀的那股强劲的气流。”天鹅起飞的跑道在哪里?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

篇4

>> 公开课改变了什么? 公开课“公开”了什么? 公开课,给予了我什么? 公开课 公开课剪影 情迷“公开课” 网友公开课 公开课小贴士 “公开课”刍议 幸福公开课 小议公开课 什么样的公开课受欢迎 公开课,我们追求什么 公开课给我带来了什么 是什么让公开课绽放课堂魅力 如何上好公开课 冷场的公开课 公开课教学反思 公开课的戏份 谁在支持公开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公开课改变了什么? 公开课改变了什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纪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肖星认为MOOCs给了老师另一种选择。

清华大学副教授肖星就这样站在讲台上睡着了。虽然下面的学生们没有发现,但是她自己意识到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几秒钟时间。

这都是因为半年前她在网上开设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兴起于美国的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上公开课)之风今年吹进了中国,清华大学推出了第一个中文MOOCs平台,肖星的《财务分析与决策》是这个平台上的第一批课程之一。

她从半年前开始投入到这件事中,平均算下来每周要花上两个整天。与此同时,她已经非常繁重的本职工作也不得松懈。作为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肖星这学期不仅有4门课程,需要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此外还要负责一些行政事务。于是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她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一直工作到半夜1点,包括周末。

然而至今为止,MOOCs 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物质回报,也没有影响到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什么让她愿意在这件事上持续地付出如此多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这样做的不止她一个,全世界有上千位老师正投身其中。 解放老师

2013年5月底,当所在的经管学院将制作MOOCs的任务分派到肖星头上时,她很抵触。

“首先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其次是否会把线下的学生弄没了?”对于后者,肖星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担忧,也是学院的忧虑。经管学院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很多课程都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一旦免费放到互联网上,可能威胁到商业模式之根本。

然而在当年10月份第一堂课上线后,肖星的看法改变了。

她发现网络课程并没有减少线下学生,因为商学院的课程本身就收费比较高,愿意上这些课的人最宝贵的是时间,他们宁愿坐在现场用3天时间把课学完,而不是每周坐在电脑前等着课程更新。反而这门课程无论对肖星个人还是经管学院,甚至清华大学而言都是一个绝佳的广告,最终可能会获得更多收益。

尽管目前对老师个人而言并没有看得见的经济回报,却给了她激情。在开课之前,她以为会来上这些课的是那些“没什么事儿闲着也是闲着”的人,后来发现不是。课程讨论区最活跃的时间是每天晚上8:30到10:30,这些人白天都需要上班,晚上才能抽出时间学习,并且热情很高。肖星发现,很多人在上完课后还会问她在课外应该看哪些书,怎么才能真正掌握学到的知识。

“他们学习的热情真的挺让我感动的”,肖星说完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我知道这话听上去很空,但真的觉得这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

基于这种朴素心理,肖星在MOOCs 上极为认真。一般老师在视频中会直接插入PPT,但是肖星为了更好的效果,将PPT 内容合成到黑板上,达到更逼真的课堂效果。同时,她在遇到一些概念时,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以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适应这门课程学生的特点,肖星并没有采用现成习题,而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一套题。这一切都需要投入比平时上课多好几倍的工作量。计算下来,每周的课程大约需要8~10个人至少一周的全时投入。

肖星的这种激情持续到12月20日最后一节课上线,她形容这半年的经历“很激动”。现在,她的课正在世界三大MOOCs 平台之一的Edx 上开放注册,瞬间涌入世界各地的几千名学生,可以肯定的是,她在MOOCs 的尝试远未结束。

事实上,很多事情的起点都是激情,并非所有事情一开始都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并且,往往前者因为有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反而不会因为离钱太近显得急功近利,最后沦为一个虽然挣钱却不让人兴奋的小生意。

而缺乏对教学的激情恰恰是现今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痛点。现阶段大学对老师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地关注研究而不是教学,尤其对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学校对绝大多数老师的要求都是,教学对评职称没太大价值,反而要投入很多时间。

这种对老师单一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限制了对教学有激情的老师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教学质量。

拿商学院来说,中美之间的一大差异在于,美国高校中有很多管理大师,而中国则鲜有这样的人物。管理本身就是与实务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不一定只有学术的研究才有价值,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商业思想和能够产生大量实际应用的工具、方法同样具有价值。后者则要求老师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和与实务的接触中,目前单一的考核体系恰恰限制了这点。

“MOOCs给了老师另一种选择”,身处高校几十年的肖星,认为老师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渠道,有些老师做研究并非第一擅长,也许他在教学上非常突出,就应该被提供这样的机会。肖星认为,尽管目前这件事还没完全体现出来,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趋势。

其实这件事的价值早就以其他方式被证明。广义上说,曾风靡一时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开课,还是新东方老师时的罗永浩被放在互联网上的讲课视频也是公开课。只是相对于现在专门针对在线学习特点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的MOOCs而言,它们更粗糙,也更零散、不成体系。即便如此,它对于无论易中天们还是罗永浩们而言都是一种解放。

公开课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将老师与学生直接连接起来,打破了高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创造了一个更自由的教学环境,给老师带来更多发展空间。它的背后是互联网和其天然地对更自由环境的偏向。

老师加入MOOCs 就像发生在医疗行业的公立医院医生大量出走,和发生在媒体行业的自媒体浪潮一样,当原有组织无法给个人提供更多价值、甚至限制个人发展时,借助另一种更高效的连接手段会给自身带来解放的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肖星坚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只要这件事真正创造了价值,“短期内没有回报,长期会有所收获的。” 当阳光照进高校之后,创造了一个更健康的竞争环境。作为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服务,第一次真正让它的用户来评价它,而不是政府。 阳光照进高校

MOOCs 在解放老师的同时,也打破了高校与大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以前的高校藏在重重帷幕之下,外界根本无从得知它的深浅,这在报考学校这件事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一直以来,由于考生无从得知高校的信息,才会出现每年高考结束后家长会带着考生全国各地赶招生会的情况。也正因此,市面上那些不知来历的高校排名竟会真的成为人们决策的依据。

MOOCs 给高校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提供了一个竞技场。在这里,大家拿出自己最优秀的课程,到底一所高校好不好,比一比就知道了。此前阻隔在高校和大众之间的信息皱褶一下子被拉平,阳光就可以照进此前看不见的角落,每一个MOOCs 的用户都可以给课程和学校打分,学校不再唯曾经的一套以行政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是从。

这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不管高校有没有看明白MOOCs 这件事,也不论高校是否真的看好MOOCs ,都不得不选择先上场再说。因为这个竞技场是全球性、垄断性、赢者通吃的。针对每一门学科,这个世界上不需要那么多课程,只要几个教的最好的就行。在这个过程中,谁先入场就更有最终胜出的希望。

基于这个逻辑,国内的一线高校才会紧随着美国高校的脚步进入MOOCs 领域。因为清华大学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的北大或上海交大,而是斯坦福、哈佛、牛津……这些学校早就已经加入了MOOCs 大军。

教育将成为全球性竞争的趋势其实已经越发明显,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国外求学。MOOCs 则一举将国外最优秀的高校推到每一个能上网的中国人面前,这给国内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清华等一线高校选择加入后,这个压力继而被传递到二线、三线高校,进而形成一股真正的浪潮。

设想一下,如果MOOCs 上的资源更丰富,在社会足够普及,学生在家里就能上到最好的课程,那么对普通大学而言,它们除了提供学分发文凭之外还有什么价值?而一旦MOOCs 实现了与线下高校的学分互认,对有些课程而言,学生就没有必要在线下学习了。

事实上这种忧虑已经飘荡在二三线高校中。一位二本院校的教务部门负责人在目睹了MOOCs 的发展后,严肃地对老师说,“如果你们再不努力我们就会变成盖章的了。”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存的教育体系决定了学校竞争的是政府认可的头衔,比如“985”、“211”等,学校的好坏也由教育部来评价,这才有每年大学为了教育质量评估突击进行形象工程建设的怪象。

篇5

文/李俊

摘?要:许多著名高校都在网络上公开了部分课程的教学视频,这让各地仰慕名校大师,却无法亲临现场的学子们受益匪浅。微课是网络公开课的一种衍生,通常是围绕单一知识点进行的视频讲解。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不缺名校、名师,网络技术上也不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网络上职教方面的公开课和微课少之又少。本文就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必要性、开设途径、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职业教育?网络公开课?软实力

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不缺名校和名师,网络技术上也不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网络上职教方面的公开课和微课少之又少。笔者认为,从技能型院校发展趋势来看,要想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进而增强自身软实力,除了加强宣传外,还要大胆展示。宣传和展示的平台正是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介,最具前景和效果的当属网络公开课和微课。

一、职业教育开设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必要性

1.教学的目的

网络公开课是由一堂堂完整的课组成的,在网络上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每一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一分子,它使教学在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广义课堂中进行。

微课是网络公开课的一种衍生,主要针对单一的知识点(重点或难点)进行视频讲解。微课的内容更精炼,时长一般为5~8分钟;表现方式更丰富,除了授课视频外,还有动画、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微课是剪辑和加工过的网络公开课,非常适合单个知识点学习、核心片段演示、知识摘要、教学反思等。

2.宣传的目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宣传手册再精美,广告辞藻再华丽,都不如师傅亲自露两手。笔者曾经在培训班上看过一个类似微课的视频,是关于德国DMG数控加工中心的,电脑全程控制,将一块圆柱金属加工、磨削成一个完整的工件。整个过程让人震撼不已,不少数控专业老师都投以羡慕的眼光。没有煽情的广告语,但DMG公司达到了很好的宣传目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公开课中展示的各种机器人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了很多对该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前往交流。

由此可见,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打响自己的品牌。

3.展示的目的

今后,国家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资助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前景。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打造各种优势专业作为宣传重点,但如何体现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光靠吆喝是行不通的,场地和设备简介只是文字游戏,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才是最好的展示手段。

笔者曾前往南方某大型汽修学校交流,综合实训楼下停放了十几台实习用汽车,宣传栏中介绍了各种教学成果,硬件投入让人感觉“高大上”。但全程参观下来,笔者认为该校那位长期从事汽车行业、在4S店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讲授的一堂公开课,更让人印象深刻。

4.交流的目的

职业院校或校企经常举行教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但大都局限在会议室与演播厅。即使是省、市级公开课,也是很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内容,因为学校有所顾虑,太频繁地上公开课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目前,提倡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各职业院校不妨将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以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形式,在同行中进行展示,各兄弟院校可以边观摩边学习,取长补短。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效果会更好。

5.传播的目的

笔者认为,学生不该被限制在学校的范围内,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村落,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相当一部分半工半读的学生,因为工作紧张,很难坚持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可以让这些学生在虚拟课堂中与在校生一起学习,在工作的同时尽量不落下课程进度,何乐而不为?

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技能型人才,若在本校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中有所学、有所获,这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教育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现状

1.缺乏技术和经验

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响下,国内重点院校近几年为加强宣传,也制作了一些网络公开课,但数量不多,毁誉参半。相比资金雄厚的重点院校,职业院校在没有专业制作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很难制作出效果满意的网络公开课。

在微课方面,因为内容较有针对性、视频时间不长,可以通过软件,例如,camtasiastudio或flash,制作简单的PPT视频或FLASH动画,并在后期进行配音和配乐。众所周知,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能持续10分钟,一个能抓住人眼球的视频,除了内容要精炼、有趣外,还要有恰到好处的画面特效。这些后期加工的技术和经验都是职业院校制作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最缺少的。

2.缺乏信心和热情

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是新生事物,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并风靡全球。这是一个慢热的过程,带来的效益不可能马上突显。很多职业院校的领导和一线老师没能足够重视它,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信心,认为职业学校能力有限,达不到像名校那样的制作效果。

没有动力,自然就没有热情,其实,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名校那样的学术高度,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职业技能,我们培养的对象是蓝领工人,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标准。

3.缺乏设备和人力

很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摄影器材,也缺少专业的后期制作团队。如果拍摄制作出来的网络公开课、微课画质和音质效果不好,将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而且,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是要到互联网上的,除了需要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外,还必须有电信部门提供的足够网速的网络带宽,这对资金和人力都很紧张的大部分学校的网络中心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

4.缺乏方向和动力

笔者曾经和一些职业院校的领导、老师交流过,他们对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很感兴趣,但不明白该如何着手,不知道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应选择哪些内容,有怎样的标准,如何等。目前,兄弟院校也没有足够的案例可供参考,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害怕无功而返。

事实上,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虽然有趋于平静的态势,但已经催生出一种新型模式,让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太多的建树,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也是大有作为的。

三、职业教育适合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课程

1.基础性课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算法公开课得到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青睐,这是因为该校请来了在众多知名IT企业担任顾问、有着丰富算法经验的专家前来授课。算法只是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大楼拔地起,离不开坚实的地基。学好基础课程,是学生拥有扎实基本功的关键。很多大型企业面试应聘者时,考核最多的也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专家不仅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问题,还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供学生参考。

职业院校一定要重视基础性课程,打造这方面优质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实际上就是向社会表明学校拥有扎实的专业师资力量,基础性的学科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2.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笔者所在的院校,化工检测和食品安全专业是粤北地区唯一实现了从培训到认证的优势专业。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到各质检部门,小到菜市场检验室,都对这方面的技术人员长期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学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不了解该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孩子学这些就业形势好不好。笔者经常跟该专业系领导、老师建议,跟当地电视台合作,结合食品安全和营养检测,打造部分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在增进家长了解的同时,也能在本地区范围内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3.当前热门的课程

前段时间,网络上关注“你幸福吗?”这一话题,电视台也在街上随机采访路人,问其幸福感如何。哈佛大学一直是哲学、心理学领域的领先者,恰好在那段时期开设了一门与幸福感相关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马上占据了该校最受欢迎网络公开课的榜首位置。

随着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安卓应用开发也成了当前IT行业发展的热门方向。安卓开发使用了Java这一编程语言,同期,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Java公开课得到了Google公司资深工程师的推荐,迅速成为众多想入职Google公司的工程师和学子们的“宝典”。这也反映了名校网络公开课与大型企业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如今,动漫制作、3D打印等也是比较热门的领域,但很多有志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却无从下手。学校可以顺应这方面的发展形势,打造入门级别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让学生看到方向,看到目标,找到为职业发展导航的灯塔。

4.职业技能大赛项目

职业技能大赛每年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除了公开的少量图片和文字新闻外,很少能看到整个比赛过程的视频。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该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很有必要将赛前准备、比赛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供各职业院校师生参考学习。

既然中国的美食可以拍成《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职业技能大赛不能拍成《双手上的中国》呢?这样学校无需太多的资源投入,就能让社会各界关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为职业技能大赛锦上添花。

四、职业教育适合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视频

1.课堂教学过程视频

职业院校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课教学录制下来,和大部分名校公开课一样,就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录制。一方面,体现了网络公开课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一种自信。

当然,课堂纪律方面需要师生很好地进行配合,授课内容可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灵活变化,录制视频也可相应地进行调整。

2.实习或实验过程视频

一体化教学离不开实习,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必须习得一技之长。实习或实验过程的录制,目的是让学生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加快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实习或实验过程的视频录制需要提醒学生:一是实习安全问题,二是视频用途仅供学习与参考。

这是因为在实习场地有足够的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的安全,但在现实环境中,为了避免学生模仿视频进行危险实验,必须再三强调实习的安全问题,提醒学生,视频仅供学习与参考,严禁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危险操作。

3.职业技能大赛参赛视频

职业技能大赛是各职业院校间的强强对决,过程十分精彩,值得场外师生观摩学习。学校如果能将团队的赛前准备、竞赛的整个过程进行录制,将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另一方面,在网络公开课和微课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专业技能水平。

笔者所在学校的PLC编程曾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第六名,在笔者的协助下,几位参赛老师在赛后对竞赛过程进行了补录,并在日常教学中作为微课进行回放,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4.教学成果展示与答辩视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都会举办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评选,其中不乏优秀的创新发明和专利产品。在评审这些教学成果时,会集中进行展示与答辩,这一过程也是相当精彩的,让人受益匪浅。

笔者参加了第九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的答辩现场会,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了幻灯片进行演示,从教学成果的设想、设计,再到具体的实践和应用,无不体现了选手们灵感与技术相结合的闪光点。这一过程如果以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形式录制下来,将是非常不错的教学和宣传视频。

5.校企合作或交流视频

校企合作很好地体现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学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更贴近市场。在这种合作体制下,笔者经常看到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

笔者认为,可以与企业协商,将学生实习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录制下来,以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形式出去,在增进社会对校企合作内涵了解的同时,也宣传了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

另外,到企业进行交流活动也可以录制下来,让没去参观的师生,也能从视频中学到相关知识。

6.杰出校友的访谈视频

看过TED之类的大讲堂的人都知道,这些视频云集了名人名言,思想观点百花齐放,很是精彩。校友是社会联系母校的又一特殊群体,杰出校友的访谈,一方面可以使社会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对在校生也是一种鼓励。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请来了扎克伯格谈Facebook的创业过程,从大学生涯到创业初期,再到事业成功的整个过程,他都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这对已经工作、即将工作或尚未工作的IT人士都很有启发。

五、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制作

1.购买相关设备和服务

要制作出效果满意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需要专门的摄影器材;视频的存储需要性能强大的服务器;互联网的访问需要电信部门提供足够网速的带宽。这些前期准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一台清晰度较高的专业摄影机,加上一些辅助摄影器材,需要几万元的投入,而后期制作普通电脑就能实现。存储服务器可以选用一台,当然也可以由几台构成服务器集群。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百兆、千兆光纤已经相当普遍,支持几千人同时访问服务器不存在技术问题。

当然,要做到大型视频网站的访问量是不可能的,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太过昂贵,学校可以与专业的视频网站合作,借助它们的平台视频。

2.聘请专业的制作公司,培养本校制作团队

在制作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前期,可能需要专业公司的指导,对视频制作中期和后期的加工等方面给予帮助。如果本校有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或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可以兼任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

一些与当地电视台有合作的职业院校,不妨利用这一资源,打造职业技能与社会关注点相结合的公开课和微课,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本校老师和制作团队。

3.借鉴他人经验,及时回收观众反馈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开课和微课进行得很成功,方法也很成熟,职业院校完全可以观摩和借鉴。总而言之,一定要办得有自己的特色,有清晰的定位和标准,不能完全照搬,否则就失去了职业教育固有的特色。

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如何上得更好,内容怎样调整更合适,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上述这些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问卷调查机制,及时回收学生的反馈意见。

俗话说得好:“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改,边改边做,不怕不会,不怕做不好,就怕还没开始,只要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六、小结

打造一流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增强自身软实力,才能建造职业教育的优势“航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校园网功能还不完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更是很多一线老师眼中的鸡肋。笔者认为,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可这一发展趋势来看,职业院校应当做到未雨绸缪,勿以利小而不为,不要错失职业教育发展、转型和创新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孙文斌.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运用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19).

[2]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6).

篇6

2012年10月19日,南京市高二地理教研活动在宁海中学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即用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构思、教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第一次开市级公开课,深感不易,因此我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准备这节课,组内的老师也热心地帮助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有些感到满意的地方需要保持和继续发展,有些不足的还需要不断改进,现将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

一、有关课堂导入的评价

这堂课的导入我先后展示了学生熟悉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会徽和第26届大运会的会徽图片,并设问:为什么南京、深圳能够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这些重大赛事的举办权呢?从而引出这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又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分别是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上完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觉得这样的引入太过牵强,很是不妥。我想还不如呈现我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图,让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原因,这样联系乡土实情,学生会感到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然后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并举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例子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从人文地理资料和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例如,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阶段的分析中,我采用了深圳成长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深圳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工业总产值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先要自行消化,然后在材料中查找他认为必要的信息,这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信息后,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老师加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三、有关区域地理研究思想构建的评价

必修三“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及发展规律。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只是手段而非实质,教师需要高屋建瓴地在方法和思想上加以引导,因此在最后的课堂总结部分我梳理了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思路(见图1),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本节课的灵魂。

四、有关黑板板书的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展示有课堂容量大、更形象生动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瞬时性”,不利于学生构建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黑板板书就起着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主旋律”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进行中,我按照逻辑关系在黑板上书写相关知识要点,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更有利于达成课标的要求。

五、有关教材整合的评价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并且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断层,生活经验不足,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参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整合,重新编排、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穿插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对家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感,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有待改进。在讲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条件中,我没有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分析,而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学生首先能想到的条件应该是“对外开放的政策”,接着我又设问:“那我国政府为什么会优先选择这个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哪?”从而引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区位”,也正因为这样的区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才成为“侨乡”,按照这样顺序逐步引导,深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利用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容易犯错的点进行分析,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将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看待“错误”的现状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来看,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都不希望看到学生犯错,他们追求的大多是在课堂能够对答如流,完全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一旦学生犯了错误,便会认为是自身的失职。教师们总希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回答,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尤其是目前最为严重的公开课现象,在我国目前的公开课教学中,在一些容易犯错的问题上,教师反而会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却掩盖了学生们真实的思路,掩盖了学生们的错误,避过了学生们对错误的认知过程。

通过错误能够很好地理解、正确地认识错误是成功的基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加深,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堂错误的重要性。应该促进真实的数学课堂,把真实作为教学的前提。不提倡公开课等试教,避免彩排等影响教学真实效果的现象出现,表现出课堂的真实效果,从暴露的课堂错误中加深对学生们掌握知识的了解。

二、认识并抓住“错误资源”

1.倾听学生的错误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更推崇的是开放式教学,使学生们具备质疑和反驳的权利,所以便会出现多种思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通过对学生的问题和想法进行倾听,掌握学生的错误信息。还要求在倾听中应该对错误信息的分析,了解学生们容易犯错的点,从而掌握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个例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大部分学生这样列式:30÷(30÷10+30÷15)。可有一位女同学却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0+(1÷10+1÷15)。虽然这种错误解法不具有普遍性,但却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这位女同学的解释是用“1”表示这段公路的总长。这一思维具有创新意识,分析式中的错误同时对女同学的这一思路进行鼓励,使其对数学学习充满激情。

2.通过比较进行选择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信息量比较大,所以错误的信息也分很多种,其中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判断,在学生产生错误时,应进行分析错误是否具有意义,低级的错误直接进行忽略,有效地选择典型的错误资源,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估算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大礼堂有43排座位,每排有28个座位。这个大礼堂大约能坐多少个人?其中两位学生的解答分别是:43×28≈1200(人);43×28=1200(个)。对于这两个式子中都存在错误,前一个的错误是单位错误,第二个则是没有应用约等号。对第一个问题就显得没什么利用价值,只做简单的纠正,第二个问题则着重点评。让学生们明确约等号的真正意义,并深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三、合理利用“错误资源”

1.善待课堂错误

对于错误和正确而言,本身就是相对立的,对错误的深刻认识同样可以加深对正确的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教师对其视而不见,只会导致学生一错再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们的错误,深刻理解学生们的思路,从根本上纠正学生们的错误思路。同时尊重学生们的思路,不轻易否定学生们的想法。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具备学习热情。

2.对“错误”的反思和拓展

在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犯错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也有的是思维有所偏差。只有准确地认识错误的原因,才能避免错误再次产生。通过对学生们所犯错误的反思,理解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并根据错误资源进行拓展,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知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们经常会对问题产生错误的判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学生们所犯的错误,抓住学生们错误的根源,合理地利用错误资源,使学生们能够对错误产生深刻的认识。保证数学课堂的真实性,合理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掌握正确的知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2010.

篇8

2005年秋开始,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与原课程相比,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给一线教师自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改革亟需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新课改的执行力,各校都非常注重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形成了一套基本的运行模式,比如听报告进行理论培训、教研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集体备课、学科听评课等。但这些常规教研活动常常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而且大家水平差不多,“萝卜炒萝卜炒来炒去一个味”,效果并不太理想。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探寻一种务实有效的教研方式。

教学专业知识主要是一种非传递性、基于理解的实践性知识,它很难通过听报告等途径获得和更新,更主要的是在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中摸索,通过同伴及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对话实现分享。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曾进行过教师培训的需求调查:“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您帮助最大?”(答: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3.2%;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2.8%;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36.7%;D.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35.7%;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相互切磋交流21.6%)“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您帮助最大?”(答:A.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0.7%;B.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5.9%;C.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11.1%;D.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57.7%;E.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24.6%)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需要以课例为载体、以行为改进为指向的专业引领,在实例分析中真正理解新课程。

二、专家引领下的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

2007年5月,我校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力求以教师专业发展达成学生最大化发展。6年多来,我们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才能提高、教育智慧培育、专业精神养成、专业人格塑造等目标,教师发展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其中以“研究课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特别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教研方式,研究课课例分析以“提高教师新课改的执行力”为目标,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校本教研贯穿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环节之中,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①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对各门学科开设的研究课进行会诊型分析;②“同课异构”,让我校教师与专家“共上同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③利用典型课例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讨。实践表明:植根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分享相关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的平台。

1.活动环节

活动前,各教研组提前20天定下开课课题,大家认真备课,人人设计教案,集体备课时在组内说课,面对同行口头阐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案,说课主要包括6个方面:课标、教材、思路、环节、教法、学法等等,然后大家推选出开课教师,其他教师帮助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接着试讲、组内教师反复听课,共同磨课,修改,最终将教学设计方案定下来,提前10天发送给专家。此环节体现了上课教师的自主探索和教研组内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

活动中,开课教师认真上公开课,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与发送给专家的教学设计方案常常有不小的改变,有很多生成的内容。教师同行和专家领导听课,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观察、调研。接着评课,评课时先请开课教师自述: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重点说明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分析。然后请听课老师进行评课,最后专家点评。评课为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进行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性辩护。

专家们的优势在于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素养,利用本校教师开课的课例为载体和大家一起探讨,架设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教法进行点评,既把优点说够,给老师鼓舞,也把问题说透,给老师启迪,帮助老师们从教与学原理的高度,认识到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不仅开课教师大有收获,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们在“评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的过程中也深受启发,接受了理性的洗礼和智慧的挑战,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活动后,开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吸取多方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反思的撰写,要求不仅在整体上反思教学设计的思想、教育教学方式,而且要抓住课堂教学成功和失败的重要细节,透析教育本质,分析原因,设计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开课一周内教研处负责将教学反思、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与课件,放到校园网上供大家进一步交流,学校给开课老师颁发证书。

2.听评课规则

对集全组老师智慧精心打磨出来的公开课课例,也有些老师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做秀”,不是开课教师的真正水平,“常态课”能那样上吗?应该说,“公开课”如同时装表演,时装虽不是平时穿戴,不过其中的时尚元素可以吸取到平时的装扮(“常态课”)中。时装表演可以任人评说,“公开课”也是请大家品头论足的,尽管有些“表演”有“做秀”之嫌,但确实提供了一种教学场景,对于观课者来说,依然可以看到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样式。“宏观设计见思想,微观设计见功力”,这些样式不一定都可以作为样本被模仿,但可以作为案例来加以剖析,进行审视、批判和超越。所以,学校对听课教师要求: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主要考察三方面内容:①看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在本课教学中用了哪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开发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的热烈和深入程度如何,教学效果总体怎样等等;②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的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新的发现达到什么层次;③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线。分析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意图、过程和效果。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情境创设是否恰当,气氛调节得如何,问题处理是否合适,教师的观念是否先进,文化素养如何等等。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我们制订的“评课”原则是:①评课对课不对人,评课时大家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重对错,重在提高自身的教学分析与决策能力;②不重经验,重在分析课例中某种处理为什么好与不好,提炼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便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③重高层次改进意见的提出。

3.研究课课例分析焦点

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中,共性的焦点问题:①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引领与渗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授?②怎么让学生轻松卷入学习过程?③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④如何提高提问等教学技能的有效性?如“提问”,需不需要问,问什么,问谁,怎么问等等。⑤如何寻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与高考应试备考要求的平衡点,既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又能落实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点等等。

4.收获与反思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都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来自上海、北京的特级教师、教研员专家们独具慧眼,剪裁的教学片段形象具体,给教师以丰富的信息和感性的材料,抛出的研讨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褒贬不一,正反方观点针锋相对,教师们研究课堂教学细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评课过程是开课者、评课者、专家间的多元互动,智慧的火花不断进行交流碰撞,基本达到了共振共鸣、创造创新的境界。教师们从别人的课例分析中体验乃至学会了“如何上升到理论高度看问题”,再自觉用有效的教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有效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专业能力。开课老师感到收获很大,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为反复磨一节课,“一课三上”,不断让大家听、评、改,再听、再评、再改,认真听取同伴和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从学生学的实效性出发,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的自我追问,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潜意识中的教学观念,察觉自己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寻找“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遗憾”,指向“教学重建—教学再设计”,并进一步思考同一类课型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些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有教师感慨道:参加这样的专题教研活动,认真磨一节课比一年的教学锻炼进步都快。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在浓厚的校本教科研氛围中,落实、升华了同伴互助。教师大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不少人进行过很好的教学设计,组织过很好的教学活动,自己却说不清好在哪里。通过课例分析把某些教学策略的好处说透,点醒教师把自发的教学行为转变为自觉追求有效教学的行动,同时理解领会一些不好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哪里,可以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生同样的问题。课例分析教研活动不仅营造了学校浓厚的校本教科研氛围,而且促进了伙伴共生教研文化的形成和张扬,特别是同课异构活动,不同教师教学背景不同,教学个性、风格迥异,常有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同课异构促进了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借鉴,扬长避短,同时检视了自己和他人的专业生活,分享了别人的成长经验,增强了反思意识和能力,有意识调整了自己教与学的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因为整个活动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全程参与了,在课例分析的教研活动中,大家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形成伙伴共生、互利多赢的关系。研究课开过、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还在回味、总结,不少人的教学设计或反思在核心期刊发表,大家踊跃报名争取下次开课的机会,努力超越自己,希望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有新的高度。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例分析教研活动是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扶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孵化器”。

篇9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57-1

随着新科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上高质量、高效率的精品课成为学校、家长、学生对老师的新要求。一节精品课的完成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准备,磨课就是上好一节精品课最重要的前提。磨课“八步”法为小学思品教学课讲精、讲活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的概述

磨课就是众多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用创新的精神对一节课进行不断地分析、研究、试讲,最后把这节课做成精品课展示给大家的一个过程。小学思品教学的磨课有八步,即备课、说课、议课、改课、上课、评课、再改课、再上课。

例如:某学校王老师接到学校通知要以《我的幸福,我的成长》这一课为公开课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讲解。王老师接到通知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备课:结合所讲公开课的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写出一个初步的导学案;第二步是说课:王老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向其他老师进行清晰明确的口头表述;第三步是议课:在听过王老师的说课之后,其他老师与王老师一起进行商讨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各位老师一起进行磋商;第四步是改课:在听过其他老师的建议之后,王老师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以及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五步是上课:在经过一系列的备课、说课、议课、改课之后,王老师选择一个班级进行第一次讲课;第六步是评课:各位老师对王老师的第一次试讲进行点评,提出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第七步是再改课:王老师根据各位老师的点评对课程进行进一步完善,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第八步是再上课:经过反复地推敲、修改,王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对《我的幸福 我的成长》这一课进行公开讲解。经过不断的打磨,王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完成了一节精品课的讲解,给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小学思品教学磨课“八步”的意义

1.提高小学思品教学的教学质量。

所谓“磨课”就是不断地磨与练,在小学思品老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八步”法磨课之后,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活跃,他们的语言更加精辟、准确,他们应用的案例更加生动、贴切,他们可以更加稳重地掌握课堂,因此,他们所讲授的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例如,在讲解《同伴互助 催我成长》这一课时,老师的每一次磨课都可以让他加深对这一课的情感理解,通过磨课“八步”法的不断磨与练,让老师对这一课有了准确地理解,从而在老师真正为同学们进行讲解时才能以情感人,让同学们不仅能感受同伴们借一个本子、借一块橡皮的帮助,更能感受到同伴们在自己快乐时能够分享、痛苦时能够鼓励的那份温暖,老师通过情感教育使同学们领略课程的精髓。

2.激发老师的上进心和创造力。

小学思品教学是相对轻松的教学活动,因而小学思品老师压力较小,但通过“议课”、“评课”等磨课活动增加了老师们交流的机会,让老师们看到了他人的闪光点与自己的不足,激发了老师的上进心和创新精神。磨课是让老师把经过多次研究、推敲的教学成果拿给其他老师、学生检验,只有教学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扬才能获得荣誉,这无形中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例如,某位老师在备课中准备的导学案,在说给各位老师之后听到了许多值得修改的好的建议,他就会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开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成为更优秀的老师而不断努力。只有每位老师都精心地选课、费心的磨课、创新讲课方式,在讲台上才能够展现最优秀的自我,从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实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开启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之门,只有受到良好的小学思品教育,学生才会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小学思品课是一门小科,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通过老师的磨课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思品课的重要性,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老师在平时讲授小学思品课时大多重说教轻实践,缺乏趣味性,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在通过磨课教学来讲授思品课时,通常会反复琢磨、列举实例,来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老师在讲解《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经过反复的磨课,听取其他老师的议课、评课建议,自己不断修改、完善导学案。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名人事迹,如张海迪、邰丽华等,通过介绍他们来告诉同学们残疾人想要正常生活、获得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来引导同学们要学会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同时可以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儿童残疾院,让学生们切实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儿童的不易,从而更真切地理解本课内容。学生们也会因为老师别样的教学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总结:

推进小学思品教学的改革、提高小学思品教学的质量,磨课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思品老师在讲授重点课时一定要不怕费时间、费精力,要精心运用小学思品教学的磨课“八步”法,争取为学生们呈现优质高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蒋成荣.让磨课真正成为教师的“练功场”[J].人民教育,2007(01).

篇10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转型 教材分析

修订中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学科哲学层面,凸显了化学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价值[1]。然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高中化学教师当前最为关注并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非要求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三维目标,核心是对教学文本中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升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

一、公开课的教师教学行为效度分析

本节公开课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2],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见表1。本节课基本以苏教版教材中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从时间分布可看出,教学目标是纸笔测验中的高频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则放在以任务驱动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关试题的当堂练习,难点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完整规范的解决,课堂实施则贯穿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点评中修正问题的教学思路。可以说,基于教师对学科教育的应试经验与功利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合理有效,许多中学听课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见。然而,笔者听完课后心里总感觉不能释怀的是,该节课到底该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们教师到底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评价一堂课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评价的效标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其定位依据是什么?二是贯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三是课堂调控是否流畅,流畅的内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辅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载体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分析

对教材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分析,首先应回归于课程标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内容领域的中学学习要求分成三个阶段。本节课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承上启下进一步“知道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为高中选修的进阶“认识这一原因可以为我们人类如何利用”打下基础。学习对象则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该知识载体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从三个认识维度展开。

1.对学生世界观会形成怎样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物与生成物两者的能量有差异,这些能量必然会通过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知道这一原因后,学会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化方式将这一变化表征出来。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认识结果,会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的赏析与价值认同:世界万物万千变化的宏观现象,深入其微观探索,可以得到规律性认识,并且对于这些规律性,化学学科还能用特有的符号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影响,远比掌握某个具体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起化学反应总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微观视角并获得认知,从教育的本原来讲才应该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目标!

2.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化学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已经具有了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及其反应本质基本了解的知识。因此,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类比与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变化的本质的探讨这样一个新认识,是该节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培养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课堂教学应该从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出发,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导致物质组成的改变,还导致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哪些宏观结果?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也能否用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差异在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解决与演绎思维,逐步养成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习惯,完成学科素养有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这种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它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重要。

3.学生能够掌握哪些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该节课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的认知培养和能力培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自我建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与化学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点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因此,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

三、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探讨

由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应该紧紧围绕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这一主线,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为教学目标,以真正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标。由此,进行教学再设计实例的过程分析见表3。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4]。这种关键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过学习以及其他活动逐渐养成的后天行为,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转型,教学强调的不是记住了“是什么”,而是解决了“为什么”。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表明,就化学这门科学课程而言,阻碍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理念,而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上位认识和学科本体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因此,构建一个专业教师发展的体系与机制,是推动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的核心问题。

――――――――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树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我的“核心素养”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篇11

数学公开课上: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鼠标点击,从情景引入、新课教学、例题分析、练习巩固到最后的回顾总结,只见图片与文字在幕布上快速翻动,期间夹杂了一些“掌声”等音效;整个教学过程,老师竟然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老师的语言最多也是一种旁白,一些对幕布上文字的重复;当最后一张漂亮的图片显示:“再见!谢谢老师们的光临指导!”一堂公开课结束。我听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知道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难点,很难想象学生们又能在这样的课上学到些什么,很可能学生就象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动作电影,过了一晚后就根本记不起任何情景。

其实回想起来,类似的公开课还真不少,而且很有可能还会继续上演。如此“精彩”的公开课到底为何精彩不起来,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分析很多多媒体课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传统教学手段脱离。完全抛弃了粉笔和黑板,不管课程内容如何,一律采用无板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2)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运用过滥或演示不当,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成为“机灌”课,其效果可想而知。

(3)重演示操作,轻推理分析。手忙脚乱的操作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学生觉得“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图形不见文”、“只有播音员音响而不闻教师之声音”,也就是说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于零。

(4)多媒体显示取代了动手实践。其实动手实践对学生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及学生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是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因此,单凭视觉感知是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

(5)为了运用而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为了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去生搬硬套多媒体课件来上课,不但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

当然,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 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 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多媒体课件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

(3) 它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4) 它可免除教师上课时板书的劳累,使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上。

尽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很多优势,但它有时也无法达到某些传统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信息量与教学效果相背

如果采用板书教学,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先念一遍,在黑板上写一遍,再强调一遍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记,印象深刻,教学效果也明显。但是,教学时间会加长,信息量自然下降。

在多媒体教学中,屏幕切换速度快,教师无需手写,每节课教学信息量很大。因此,以往教学中在较少课时数的情况下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的困难似乎得到了解决。但是,教师快速讲解使得学生往往接受不了,甚至连笔记都记不下来,更谈不上什么复习了。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就象“压缩饼干”,很难让学生完全消化吸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教学情境与学生的阅读、钻研能力培养脱钩

板书教学时,教师常鼓励学生一起翻阅教科书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化解难题。学生在课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乐意翻书查找或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课件的渲染作用,一节课下来,师生完全沉浸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之中,虽减缓了学生学习压力,却淡化了学生学习意识,分散了学习注意力,学生记住了那些美妙的画面,却忘记了该掌握哪些教学重点。

(3)教师与学生教学主次颠倒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问、表扬、鼓励等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得到许多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而很多时候,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成了观众。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作适用的多媒体课件

1.制作内容的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优化教学的多媒体内容。 例如:课堂教学开始时,问题情景的引入。可以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制作成图片或一小段视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进行思考,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动力,由此达到新课引入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有A小区和大润发C,草坪四周有宽畅的马路,在绿油油的草坪中央出现一条人踩过的小路,小草很疑惑:为什么人们有现成的大路不走,而偏要从我们身上走过去呢?我把这一情景制作成图片,让学生很容易进入小草角色,从而主动地思考问题。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播放恰当的内容,以优化教学。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显示一些几何图片,或者蕴藏着几何图形的实物图片,学生们将很容易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再如:在讲解某些实际问题时,适时配合插入一些图片,可以让学生们更清楚了解问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

(3)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在几何教学中的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的变换,必须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才能讲解的游刃有余,学生们也更能体会与接受。

(4)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我制作了一段视频:在一架天平的两端分步进行加减砝码的试验。结合视频播放的同时,我黑板上演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了等式性质,为方程的解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制作“工艺”的要求

(1)制作的课件在操作方面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正确的输入作即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对于演示课件,最好要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2)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3)课件信息量不宜太大。信息量太大容易使学生囫囵吞枣,这就是“机灌效应”,要避免教师和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我们只需要让课件参与进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配合课件,显示有效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

(二)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

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教”,课件在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再好的课件若不能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融为一体,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只能当作给学生播放一个教学影片,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明确其地位是“助教”,而不是“代教”。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音频、影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紧密配合,教学效果肯定会比单纯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好得多。

(2)加强课程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其一,教师应对整个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精心设计。哪些内容用传统教学难理解或者哪些地方要扩充大量的背景资料,就用多媒体,用动画、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不要为了赶时髦而将“节节课、“门门课”都做成多媒体课件。

其二,在同一堂课中,哪些内容需要用多媒体呈现,何时呈现,分量多少等,都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以改善教学效果为目的,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当然,板书与课件的切换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学生将无所适从,课堂效果也不理想。

(3)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在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讲课时,应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及其表现形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应避免始终坐在显示器前讲授,教室内闭着灯,窗户挂上窗帘,学生看不见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看不清教材,写不了笔记,只能像看电影那样,看着屏幕听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阻碍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方法仍然是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般传统方法。

(4)认真做好教学准备

篇12

关键词:生本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以来初见成效。本人有幸能在全校展示一堂“生本”理念下的公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Unit 7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第一课时Section A。下面结合本节课,粗浅地谈谈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自主,教师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一、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前置任务,做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持久性比较差。他们争强好胜,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喜欢“钻牛角尖”,关注所有人给予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让学生探讨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经过认真分析教材,研究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整合教材内容后,我设计了探究型前置作业。通过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句型的小谜语,让学生一边寻找答案,一边从已经学过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特点入手,以旧引新,抓住重点,总结本课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学生以使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探究前置作业成果的过程中,当学生陷入僵局时给出几个词进行引导,当学生偏离重点时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当学生给出精彩看法时给予眼神、肢体、语言的欣赏与表扬,这时候教师既是推动者、帮助者,也是欣赏者。

二、明确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任务,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后,就进入课堂交流活动中。课堂交流是“生本”课的中心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本课为了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在合作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示范与提示,这样学生可以做到任务明确,也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Jane,Helen,Sally和Tom昨天做过什么事情之后,设置一个调查任务,即调查“你的组员昨天做了什么”。学生分工合作,体验到相互帮助、相互依赖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深入其中,做好参与者与合作者。

三、鼓励全班交流、展示与评价,做好补充者、评价者

新课程标准的六条先进理念中有一条:要“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已经学会的目标语言运用于真实的情景交流中,自编自演小组对话,进行全班展示,这是“生本”课的部分。学生的全面参与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成了“导演”。每组学生编的对话内容不一,但紧扣本课重点――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把好舵,学生同时成为表演者和评价者。他们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时聚精会神,点评生动有趣,而且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教师及时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课堂已生成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最后的小结反馈中,本课采用了学生对完成前置作业的自我反思,对前置作业满意度进行自评、组长评、教师评,让评价方式更多元化、丰富化,激发了每个学生的自信与参与热情。

四、课上及时记录,课下及时整理,做好反思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简单的几个词,课下及时整理成文,做好反思者。如本课前我内心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而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实在让我惊喜。我及时地在相应环节记下了“惊喜、相信、不限制”这样的词。课后整理时我这样写道:“因为对学生不放心,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生本教育――以生为本,确实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也要相信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生本之路漫漫,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生本”,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上多下工夫,使生本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更加到位,教师的点拨更能起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13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之不足,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再现各种地理事象,既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大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所以,在教学中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整个课堂上,教师按课件设定的程式来操作、演示、讲解,造成教学程式化;有时过于追求课件制作的精美程度,却忽略了实际内容。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修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的现象。

一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进行了精心的渲染,课件显得十分的艳丽、花俏。比如,在课件里刻意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插图、动画,甚至让一些宠物在字里行间到处乱窜等等。乍看起来,“课件不错”,“很有动感”。但是,一经实践便会发觉,过分的渲染造成了喧宾夺主,学生思维受到干扰,甚至无意去完成课堂活动而分心去欣赏动画“效果”,课件应简洁明了,浅淡而至大方。

二、只为公开课教学服务的现象。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不足以外,最主要的是相关课件的匮乏,自制又有困难。针对这些,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一是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了,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还可与兄弟学校交换使用。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需要,可利用抓图软件进行重新组合。二是要因地制宜制作课件,一般的课件可用Office中的PowerPoint制作。三是要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应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不求面面俱到。确实,目前要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真正具备条件的学校还不多,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面、使用率。

三、多媒体的滥用的现象。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合理的地方,多媒体也非万能,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教学,有的甚至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适度性原则,防止多媒体的滥用,否则就成了“为了形式而形式”,在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我们坚决不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优化教学。

四、以“电脑为中心”的主导作用现象。

有很多老师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的课便成了“流水课”。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很不科学的。它的作用是辅助教学,而绝不能成为现代教学的中心。其实,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围着屏幕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五、多媒体成为障碍师生交流的现象。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应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取之有度,用之有道,对学生在多媒体信息学习过程产生的问题适时诱导,启发学生寻找思路、方法和答案,切忌成为“一言堂”,“灌输”知识。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师生双边交流,才能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六、滥用“视听”分散注意力的现象。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容易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

篇14

一、情境创设要注重实用性

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一种时尚与潮流。好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走进数学课堂。但是有些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如一位老师在一节《认识乘法》的公开课教学中,展示了这么一个课件:画面上白云悠悠,河水潺潺,鸡兔来来往往……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过纷纷发言。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描述了一番,教师还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地进行新发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其实,在出示情境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只小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接着引导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几只就好了。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效地捕捉到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做好必要的准备。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情境创设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创设要适合学生的探究能力;情境创设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适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情境。

二、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在数学课堂还是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往往一提问题,就急于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前排学生“呼”地转身,整个教室就“嗡嗡”一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首先做了简单的课题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如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上来,接着出示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及沙子和水,让学生分组实验,活动开始了,各组尖子生忙得不可开交,而其他同学要么静坐观看,要么趁机做小动作,几分钟后,活动结束,教师便鸣金收兵,听取汇报,小组长仍唱主角,答对的受到表扬沾沾自喜,其他同学要么必恭必敬坐着一言不发,要么窃窃私语做自己的事,课堂上成了教师和几名尖子生表演的舞台。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在背后则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自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由此看来,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弊端。一是缺乏独立思考,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在热闹的背后却是“蜻蜒点水”的结果;二是分工不明确,常常出现优生演戏、后进生当观众的局面。三是合作交流次数过多。这不仅因浪费时间过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四是合作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刚刚进入交流角色时,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进程,断然终止学生的合作。严重制约学生合作学习的展开,使合作学习既不中看也不中用。

三、多媒体使用要注意适度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之间并不能互相排斥、互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