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与教学范文

人工智能与教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工智能与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工智能与教学

篇1

学校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最早采用人工智能教学法从事英语教育的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教学理论,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田纳西州立大学是一所由政府资助的大学,地理位置优越,其所在地――纳什维尔,是医疗卫生、音乐、出版和交通运输的重要中心,也是美国乡村音乐的发源地,素有“Music City USA”之称,曾在2006年被提名为美国最佳居住地第一名。学校共提供45个学士学位和24个硕士、博士学位,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行政管理、心理学、特殊教育和教学、生物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七个领域。学校商学院在1994年获得高级大学商学院国际协会认证,并同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两方面得到了国际认可。

在早期发展阶段,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采取了以人工智能辅助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今,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人工智能教学法在美国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营造了科学高效的学习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田纳西州立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设法将文本、图形、色彩、声音、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机械地灌输书本知识。这对于激活学生的感知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等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远比传统教学环境下要多,学生学习的态度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当微软公司刚推出MS Power Point(PPT)时,学校便尝试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从教学实践来看,基于PPT的教学课件,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特殊功能。教师们借助该课件强大而生动的演示功能和链接功能,将自己多年总结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层次和交互性较强的演示文稿,利用超级链接功能将词汇、语法、语音和图像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了线性和非线性课程教学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课堂教学。

随着PPT形式、颜色、动画效果等不同的变化,学生们对课件内容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同时,老师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做成幻灯片,拿到班上演示给大家看。学生在准备课堂发言时,会上网查询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正确使用相关专业知识点,既复习了所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还自主开发了人工智能化的语言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校内的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上链接到服务器上的教学软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

创设“人工智能”课堂

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教学人员认为,语言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形成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语言材料基础之上的,整个教学活动必须有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而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单词、句型往往都是教科书上或是词典上的,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此,他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大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与时俱进地吸收当前流行的英语词汇,并且及时更新一些旧词汇的新用法。通过人工智能教学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全方位地展示英语文化、英语语言思维以及英语语言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从而有效地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缺陷。该系统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拓展了教学空间,让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调取多媒体课件,实现自主学习英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阅读及写作能力培养也是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一大特色。传统的阅读及写作课主要采用的手段是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也大多源自教材,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使教育教学效率明显提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及篇章结构,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所属体裁类型的特点用多媒体一一展示,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不同题材的语篇结构,使他们在阅读理解相关体裁的内容时,能准确理解内涵,并能够模仿其特点写出相同体裁的文章。

借助人工智能系统,田纳西州立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方位、自主式的学习环境,同时,他们的学习进度会被计算机完整地记录。计算机会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情况,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定制“个性化”学习模式

多年来,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直倡导“自主化、个性化”,力求打造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课时短、教学内容多,教师往往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只能够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进行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模式,使他们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还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加以解决,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求助。这样,他们就有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这对于专业能力的形成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咨询者、监督者,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改革;构想

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相适应的合格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我国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显示出人工智能对于弥补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推动教学现代化和教育发展改革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工程科学与临床医学不断融合,相互进步。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与医学不断的融合发展,衍生出一系列的医学诊疗技术,仪器,大大推进了医学发展。从2013年到2017年,国务院、发改委、FAD连续发文,多次提及医疗走智能化、云化的趋势,为推动智能医疗领域保驾护航。智能与医学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为培养大量智能医学人才极有必要对智能医学教育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人才培养状况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

智能医学工程的毕业生掌握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对智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自助健康监护三级网络中的医学现象、医学问题和医疗模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熟练地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大数据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智能诊疗、临床实践等各个环节。实验教学正是融合型创新人才的最好培养方式。智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此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医工结合的专业大部分归属与工科学院下,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因而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新技术的应用。

而国内相关人才缺口还非常大,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但是囿于培养时间与培养模式,他们往往只能针对具体某一方向,并且目前的培养体系还多着重于工学技术的研究,缺乏临床实践。

二、智能+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2.1技术进步对医疗人员的诊疗帮助

以癌症的治疗为例,由于针对癌症药物的研究何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对于普通医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针对癌症的研究和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具体来说,目前已有800多种药物和疫苗用于治疗癌症。但是,这对于医生来说却有负面的影响,因为有太多种选择可供选择,使得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变的更加困难。同样,精确医学的进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基因规模的知识和推理成为决定癌症和其他复杂疾病的最终瓶颈。今天,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学研究员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来检查一个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并作出治疗决定。

上述问题在拥有工学、医学双背景的医生手中已经不是问题,通过目前日渐成熟的AI技术,对于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检索,通过可靠的编程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备的医疗数据库,帮助医生进行诊疗。据调查,美国微软公司已经研制出帮助医生治疗癌症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原理是对于所有关于癌症的论文进行检索,并提出对于病人治疗最有效的参考方案,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帮助医生找到最有效,最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可视化的研究数据。

2.2智能医学对于新时代医生培养的影响

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信息和数据,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人工智能可帮助教师完成繁杂的、需适应各种教学的教学课程、课件等设计,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学与教的行为和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正如前面所述例子,智能网络模块化学习平台可使教学摆脱以往对于示教病例的依赖,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可极大地提高医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会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提到当代教育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结合上述人工结合上述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创新作用,下面就人工智能结合医学学教育新模式提出一些构想。

三、交叉医学人才的培养

3.1建立智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智能医学的研发和临床还存在隔阂,临床医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无法从实践出发提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方向,而人工智能的产业界热情高涨,却未必能踩准点,所以产业界需要和临床深度沟通融合,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醫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

3.2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想

据悉,目前已经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院校开设了智能方向的医学本科教育,旨在弥补上述缺口,相关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为医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应当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充分进行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训练,具有智能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与控制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出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实现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科学,逐渐形成一门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可循、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生物学科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二、计算辅助教学体系和现状

计算救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与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所提供的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由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达到提高教学教学的目的。

目前为止,所实用的绝大多数传统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早期绝大多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全部教学信息以编程方式预置于课件中,这样的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因此现有的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早期绝大多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面临许多挑战,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闭塞性

不具有开放性是目前以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其弊端在于固定内容的局限性使课件的适用面狭窄,而且设定的运行路线使授课缺乏自主性;授课的针对性不强;无法利用新出现的资源在较高起点上进行二次开发。

2.智能性的欠缺

现有的计算机智能辅助课件系统不能对不同何曾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能由系统自动提供助学信息而使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3.人机交互能力较弱

现有计算机智能辅助大多以光盘作为信息的载体,将材料中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学信息是按预置的教学流程机械式地提供给学者,学习者使用计算机智能辅助课件学习是完全被动的。

4.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的缺乏

现有计算机智能辅助课件在学生自学以及进行操作使用时,如何学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全完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学生在蹦到问题时不能向教师求教,师生之间互相封闭,谈不上师生互动,因此课件所起的效果大打折扣。

5.课程特点没有突出

各门课程在教学上有不同的要求,但现有课件对于这些不同要求完全不予理会。例如很多课程都要涉及到大量的曲线或曲面,对有些课程来说,将这些曲线或曲面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展示就足够了,而有些课程这样的展示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6.教学计划的欠缺

在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实际上离不开教学策略的设计,但课件的制作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现有的绝大多数课件都是单一的展播式,这样的可见制作“精美”,但它不可逆、不能互动。实际上运用课件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讲求课件的实效性,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各种能力有帮助,而不是表面上的制作“精美”。

综上所述,现有的计算机智能辅助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将使计算机智能辅助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以智能计算机智能辅助为代表的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成为教育技术上需要不断探求、努力实现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三、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ntelligent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ICAI。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与学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教师以专门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经过吸取、讲解、推理、示例、综合等多个步骤才能较好地完成。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计算机系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并得以实现的系统。在智能ICAI中,教学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可用知识形式表示,如何解决知识的形式化表示以及知识的访问与调用问题,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将ICAI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知识库是实现知识推理与专家系统的基础,可以用知识库作为智能ICAI的构建环境。在知识库中,教学内容等的有关知识可以用事实与规则表示,并存储于知识库内,教学与学习过程既是对知识库中知识进行推理,并最终得出所需结果的过程。ICAI系统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知识库。知识库是关于教学内容的模块,解决“教什么”问题。知识库中的教学内容有待于教学与控制模块和学生模块进行选取、调用。

2.学生模块。学生模块是用于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信息进行搜集,以便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动评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个别化的辅导。学生模块描述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模块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适当的反馈。

3.用户接口模块。这是系统与用户交流的界面。整个系统依靠用户接口模块把教学内容呈现给用户、接受用户输入的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反馈。

4.教学与控制模块。这是教学过程与整个系统的控制模块,涉及到“如何教”的问题。它具有领域知识、教学策略和人机对话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学生模型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得出智能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以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常犯错误,动态地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不同的学生匹配,智能地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而针对地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学习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新世纪的教学将是以智能化的ICAI为主线,是多学科、多方位发展的新技术的体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效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Abstract]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metaphor, which universally exists in our language, is one of human’s way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means. Based on Cameron’s metaphor application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grammar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aspects.

[Key words]metaphorcognitive fun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一、引言

西方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发轫于古典哲学派的修辞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 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 。从那时起,就存在两种对立的隐喻观: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贬斥派”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赞赏派”。“贬斥派”的主要观点是将隐喻和其他修辞格视为真理与哲学研究的大敌。“赞赏派”则提出,“对于作家来说隐喻的使用最为重要,善于使用隐喻是天才的标志”。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以及认知科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的发展,当代隐喻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这部独辟蹊径之作的问世,标志着当代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隐喻不只是语言或词语的问题。相反,我们认为,人们思维过程大都是隐喻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的”。因此,隐喻“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作出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Lakoff和Johnson等所倡导的认知隐喻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传统外语教学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受到各种挑战。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尝试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维度将隐喻思维与外语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以探求一条对大学英语教改有所裨益的新思路。

二、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 ,1999) 。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 提及,只是进入20 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 (1977) 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Johnson , 1980) 。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 ,1980) 。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的发展和提高的,而概念的扩充是与这一过程同步的。“因为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在已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所以随着对新事物的认识,大脑总是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认识事物的物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归类。”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人们对词义的理解首先依赖于人们的感知和经验,词的概念意义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和熟知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赵艳芳,2000)。在认识了客观的、具体的物质世界以后,人们将已知的、具体的概念领域投射的抽象的、概括的概念领域。每一次隐喻投射之后总能链接上新的相似点,这样的不断的延伸开去使得词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词义范畴不断扩大。这也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因为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的工作机制是以“经验基础”(Empirical basis)为前提的认知“推理”(Reason)。搞清楚这一规律便可以理解在英语词汇当中有些看上去相去甚远的两个义项其内在的联系。如英语中“baby、chicken”这两个单词其本义为分别为“婴儿、幼儿”和“小鸡”的意思。在扩大词义的时候“婴儿、幼儿”和“小鸡”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外的认知领域,因而产生它们的另外的义项“幼稚的人”和“胆小鬼”这样的意思。再比如“top”这个单词其本来意思就是指客观的某种事物或物体的顶端的意思,后来这种“顶、最高”的概念也进一步投射到其他的概念领域,因而有了诸如“top ten” “top one”这样的说法。由于隐喻机制是导致词义范畴扩大的根本原因,英语教学当中要求我们首先要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的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标志着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事物,如英语当中的dog、fish、horse、bird、mouse、sky、water、fire、tree、heart、foot、face、eye、nose 等等,基本词汇一种语言词汇的最为稳固的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也是通过隐喻机制构成新词或产生新意的基础。掌握好基本词汇是英语学习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隐喻映射机制在一种语言构成合成词和复合词方面也有所体现。英语当中类似于headmaster, chairman, sweet- talk, stonedeaf,crystal- clear, shoulder- high, knee- cap 这样的单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映射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人们对一事物充分认知之后,概括和归纳该事物的某些特征,将此事物的这些特征映射到其他的概念领域当中去。体现在语言领域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隐喻构成复合词。对于这种规律的把握和有效利用必然会有利于提高我们词汇学习的效率。

隐喻与英语语法教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本质是象征性的。人脑的认知可以分为两部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概念、范畴;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事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语法中便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关系的判断和推理。所谓“法”即规则,“语法”的概念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规则。我们认为语法是人脑对时空关系、客观事物等的规律的认识在语言中的投射。语法是由所有象征单位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语言符号(词素、词、短语)构成的线性结合。句法关系的构成和词素构成词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是复杂程度上的不同。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同样可以用构成词语的隐喻机制去理解句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认知语法的理论主张将语义、词法与句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方法―――隐喻映射规律来理解和解释不同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性。

隐喻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应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的认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语言能力(Canale & Swain,1980),而谈及社会语言能力人们就难以避免的要涉及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问题,因而,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文化教学。文化和隐喻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隐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Lakoff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现象。文化是指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们所共有的信念、价值、习俗和人工制品构成的体系,人们利用这个体系来处理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习使之传承下去,是一系列知识、经验、层次关系、宗教、时空关系等的总和。简单来讲,文化可以认为是某一社会集体通过隐喻机制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认知经验的积淀(王守元、刘振前,2003)。这样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打上了隐喻的烙印,是具有隐喻性的。另外,人类用以交流的语言是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工具和手段,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因为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同属性,是人类语言产生的方式和途径。使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隐喻机制也必然在人类文化的成果当中有所体现。由于隐喻和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为了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对其隐喻机制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四、小结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词汇、语法和文化教学的应用问题。但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并非仅限于这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 ,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 . London : Routledge. 2000.

[2]Lakoff,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李世琴,李气纠.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 . 怀化学院学报, 2009(3).

篇5

关键词:启发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最新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是,中职生大多是从初中文化课的学习竞争中“败”下来的群体,其中还不乏顽劣调皮的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

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以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但几千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大部分的老师仍然教得又苦又累,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更何况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这样只会让他们深陷以前差生的阴影中,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领会和学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的方式,以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素质。

2 因材施教,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以兴趣为导师的第一步做好以后,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此时,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持续提高学生学习素质及人文素质的突破口。

一日,子路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教导他说:“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他们,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吧?”又一日,冉也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就不解地问:“老师,怎么同样的问题,你的答案却完全不同啊?”孔子说:“冉这个人生性怯懦退缩,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的,所以要鼓励他赶快去做,给他前进的力量,而子路勇猛过人,就要让他谨慎一点,多思考,凡事掂量之后再做,所以要约束他一些。”针对不同的主体,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无独有偶,有个中国女孩进入美国一所公立中学后,她竟说不清楚自己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任课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这个女孩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年级。这大概就是美国式的因材施教吧!

重视个别差异性,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形成有共同奋斗目标和蓬勃向上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之道,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3 学-思-行,突显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使学生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础能力,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它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等素质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老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素质;重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持续可发展性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及人文素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形成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结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

语文教育中要渗透教育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