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范文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矛盾表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09-02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组织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同。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态势。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大都选择市场经济,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市场经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功能,但也会出现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市场失灵现象,迫切需要一个“世界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纠正市场失灵。第二,民族与全球性之间的矛盾。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并发展成一个悖论。这个悖论表现在,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世界性逐渐融合、消融了民族性;另一方面,世界性强化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性。第三,经济全球化与两极分化的矛盾。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水平、经济实力在总体上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了,而且差距极为悬殊。第四,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危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形象愈来愈明显地显露出来,空气、水的污染,森林植被大规模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化学废物遍地都是。科学技术一方面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辉煌,另一方面,很多技术以疯狂的形式掠夺大自然,地球正在失衡,很多动物植物正在人类虎视眈眈之中走向毁灭、灭绝。总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矛盾复杂多样,层出不穷。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生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体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经济全球化自二战后蓬勃兴起,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

1.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它不仅为了满足本国的人民,而且也为满足全球人们;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在国际空间中进行更加频繁,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超过了生产的增长速度。

3.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还表现在金融全球化,即一个国家的金融活动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扩大了世界经济贫富差距。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的发展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将陷入困境。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更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是我国对外开放获得的最主要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更大的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形成了我们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增长。

2.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我国国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经济全球化完全打破了我国经济以前的自我封闭形式,促使我国经济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调整了产业结构,让我国产品需求从内需扩大地全球,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2001年我国加入WTO,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避免了人为的限制,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流动避免了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各国的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商品,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二)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金融一体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取决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国际性的经济波动, 如金融危机等,必定会波及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特别是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相互依赖。当任何一个国家出现了内部失衡,很快会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就要求我国务必要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职能,防范由其他国家传导的金融风险的发生。

3.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政治更加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国家受到专门国际经济组织的约束。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扰我国提供了更多发热机会和借口。

4.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由于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经济风险面前更具脆弱性。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一种现实。经济全球化给予了各个国家民族大发展大飞跃可能性的时机,又使每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力既受到了严峻考验。竞争中,我国就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 跟上时代的步伐。

1.坚定不移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应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2.大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集中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一步一步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高度依赖,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不利的影响,以及减小金融危机等的传导。

3.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强宏观调控与有效的监管。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所以要求我国要注意稳妥、有控制地进行。我国也必须进一步规范国内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机构信息透明度,保证我国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4.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目前,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与国外的经济密切联系,而且近几年都出现了双顺差的情况。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既要自力更生又不盲目排外;既独立自主又不闭关自守,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健康的增长。

5.注重科技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创造了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全球化的根本之策。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效地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争取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

参考文献

[1] 岳跃.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2):34-37.

[2] 徐忠,海洪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2011(03):8-12.

[3]关春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林区教学, 2010(06).

篇3

(一)国际关系我们所说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在以世界为整体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整体,是国际行为主体即世界各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之间相互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一个总体系[1]。广义的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宗教关系、政党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等等,在这些国际关系中,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两种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关系就是国家、国家集团与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经济关系就是国家、国家集团与国际组织之间在经济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虽然,在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但是经济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国际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外交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尤其是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最直接的外在体现。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国际经济秩序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发达国家往往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占据商品限售的稳定市场和投资场所,获取本国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整个世界经济体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利益和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发展的权益无法保障,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局面中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追求则表现为既要保护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自,防止发达国家对其进行控制、掠夺,还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努力[2]。

(二)国际关系与经济贸易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与各个国际组织的关系错综复杂,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不同关系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产生着影响。两国关系密切的同时,经济交流也会相应变得频繁,互相合作与发展也会成为必然。而当两个国家关系紧张、对立的时候,经济上的合作和交流也变少。因此,国际政治、文化、合作的各种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们把影响贸易的国际政治环境,即国际政治关系假设的和谐的关系。自由贸易论者们坚持贸易的结果不存在“零和现象”,给各国都能带来“双赢”局面,认为国际贸易利益带来的国际合作会消除政治冲突。保护贸易论者则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能够造成国际冲突的进一步加大,他们认为贸易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的。尽管保护伦者承认贸易能够带来利益,但是他们认为贸易利益的获得是非常不平等的,他们坚持认为贸易利益的不平等只会使强国更强弱国更弱,导致弱国国家权力的削弱,使弱国依附于强国,最终导致弱国国家自治能力的丧失[3]。在现实生活,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自由主义论者忽略了贸易收益的相对性,贸易收易的相对性将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保护贸易论者对贸易产生的结果过分强调自由贸易带来的冲突以及其他不良影响,而忽视了贸易对国家利益的有利影响。对贸易的环境前提的看法也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国家利益的一致与否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好坏。近代历史证明,没有对外贸易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经济贸易也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够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世界的和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及其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每个国家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利用世界市场。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支撑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重要支柱。因此,在今天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从事国际间的贸易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尽量使本国的利益在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多,获得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制定世界市场的规则仍然靠的是国家的实力。国家间的实力不同,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规则偏向于最强大的国家。如果这些最强大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和权力分布要求消除“资本的民族障碍”的话,就会在国际上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贸易体制,这在一定程度有利于世界贸易向着自由化方向发展。比如说战后关贸总协定就是这样一种贸易体制,它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同时,也促进了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国家、民族、阶级,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所以国际贸易的环境是永远不会完全和谐的,每个利益主体都想在贸易过程中获得贸易利益的最大化,争取避免和减少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其内在需求,国际分工出现了前所未有大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程度大大加强,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以往。由于越来越增近的经济依存以及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使得各国的利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某种程度上又抑制了国际政治中权力斗争对立和冲突的烈度。因此,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冲突具有缓冲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称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其本质是由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导致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于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渐渐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最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市场也向各国打开,世界市场越来越开阔,逐渐成为一体;资本的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使得巨额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达到世界资本的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全球化,科学技术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利用和发展;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由于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全球化提供了基础。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表现为单个企业向纵深推进国际化的生产,拥有超过国界局限的组织管理结构。目前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走出国界,进行跨国生产经营,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完成了各类生产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实现了跨国经营,为全球经济化增加了新鲜活力。它们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由美国主导,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稳定快速阶段,我国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以及驱动力量。2001-200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超过美国的12.8%,达到3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贡献者。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能给各国带来便利的经济交流渠道和广阔的市场,但也会给各个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会使本国内部经济体系面临考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遭遇巨大的竞争压力等等。

(二)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在国际关系中,各国都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从开始到现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啊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资,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有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投资者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实现了“双赢”。第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有利于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比如说在吸收了国外大量的资金后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相结合,我们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出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促进了产业的结构调整。第三,有利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了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获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贸易壁垒等原因,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使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第四,促进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和变革。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就积极学习先进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经济全球化是我国能更方便的学习到国外的很多制度,使得我国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已由计划经济制度转变成了现在的市场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在为中国带来很多机遇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由于世界市场是实行一种自由的竞争交易原则,自发调节世界经济关系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以及其经济政治风险、矛盾和危机,在经过本国与世界市场的连接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第二,在区域和集团的保护下,竞争激烈。世界市场各种资源非常丰富,低廉的产品以及服务经常对本国民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于是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势下形成了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壁垒,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使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创新科学技术与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

三、小结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主要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则及其安排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结构。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海陆空主体的运输系统,使国际贸易的商品流转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

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跨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第三,金融自由化还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开展,使新的金融工具,进入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第四,一个以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金融大市场正在形成。第五,全球一体化金融大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际竞争。第六,伴随着各类金融市场相互融合、连为一体,金融活动的全球协调和风险规避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问题。

3.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战后,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协调问题,构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使世界经济的运行不仅受到自发的市场机制和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调节,也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调节,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是,它们毕竟获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宽松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瓦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今天大国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单边主义和军事干涉主义尚未消失,局部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但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对话交流、和睦相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将构成世界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也将是世界和平趋势不可逆转的基本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1)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例如,在贸易和资本自由化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上取得了进展,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产品,依仗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受到冲击,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上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将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一些国内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增加了对外籍工人的雇用,从而减少了本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依赖。二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在科学技术和尖端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严格限制尖端技术和尖端产品输出国外,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拉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和最快地采掘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等。

(3)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如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非法移民的增多,越境走私的泛滥,非法武器的国际扩散,传染病的国际蔓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和多领域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们的危害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甚至涉及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教育[J].社会科学,2001.

[2]左兰国,王玉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J].理论学习,2001.

[3]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

篇5

[关键宇]经济全球化 国际关系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已经渗透到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有着它自身的历史进程和特征。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我们熟悉的、耳闻目睹的那些全球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讲,它使当代国际关系处于急剧的变革和转型之中,对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 经济全球化定义及其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门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份报告认为,“全球化”一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他用全球化一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这一词已被普遍采用,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发表的难以计数的文章和著作中,表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标准的定义和结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普拉卡什和印第安拿大学的哈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有学者说:“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由各国市场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开放,势必会推动商品(包括服务)、信息、技术及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不断增加,多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国家内部扩展延伸到全球,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还有学者根据经济学关于生产社会化或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来定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生产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条件下的新发展。”“生产社会化这一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向,在当代……衍出经济全球化潮流。”等等。无论是生产社会化的新发展,或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展开,都意味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两篇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问世以来,全球性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逐渐成为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兴起,“反全球化运动”也正在全球化。在国内外,有一些“反全球化”的人士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主观的东西,是少数人有意操纵的产物,是“美国的阴谋”,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陷阱。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它抹杀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向。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单传依靠自身的力量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进步的需求。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进步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整个经济的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市场化既是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的起点,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证明,在市场经济成为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都接受的体制后,才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市场的力量强迫一国内部经济自然而然地摒弃了强烈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分工中去,由封闭的国内分工走向开放的国际分工,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再次,经济全球化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指的是国际间物资、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卷入其中,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更无法抵挡。各国政府的推动,法律、规则、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经济贸易自由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一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等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基本上是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制造业。二是贸易全球化。贸易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传统,也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纽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界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三是投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相比,国际投资的发展更为迅猛,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纽带。当代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首先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上。除国际直接投资外,国际间投资的发展也很迅猛。四是跨国公司大发展。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采购和全球化研发,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当代,跨国公司的数量激增,规模日益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2》提供的数据,2001年,跨国公司总数为65000家,国外分支机构数量为851234家,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187517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7.6%、400.7%和238.0%。近年来,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说,世界任何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要充分考虑跨国公司的作用,世界任何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离开了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一切表明,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广度、深度、速度和制度等方面都有重大新发展和新变化,这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从量到质的变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总趋势的三个组成部分。贸易从产品狡猾关系体现国际经济关系,金融从要素配置角度体现国际经济关系,跨的稳定或者动荡等国际因素对国内政治的反作用上,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力量,往往是单个国家所无法阻挡或对付得了的。

这是两个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超越民族国家经济之上的全球经济的发展,各种用以协调乃至管制各国内部经济政治政策的超国际组织的涌现,跨国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使得民族国家愈来愈被包容在一个全球化的网络之中,今天,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脱离全球范围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不受到全球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因为亚洲国家的经济危机而放慢,巴西的债务问题可能因为美国联储利率的变动而趋于恶化,日本国内的政局兴许因为中东的一

场战争而发生动荡,而印度新的工业发展政策在过去完全是国内的问题,现在则可能因为会威胁到邻国的环境状况而遭到这些国家的抗议。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国家内部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压力,带有很强的外部痕迹。这从客观上迫使我们必须在观念上纠正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一些传统看法,既要看到国际问题的国内因素,但更要注意国内问题的国际因素。

(四)南北关系的相互依存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下,发达国家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给国际关系注入更强的和平因素,还是导致国际关系可能的更剧烈的冲突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是加重了还是转化了呢?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国际社会能否持续、公正、和谐发展的关键。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技术特别是资本和金融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相应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还体现在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加强和发展。

除发达国家间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外,我们也应看到,当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同样处于一种互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互依存已不只是产品市场上的互补交换关系,而是在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中的深层次的相互联系。不过这种相互依存的意义既不同于殖民主义时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相互依存,也不同于发达国家问的依存关系。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一利依附发达国家的地位,这是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关系的典型现象。

篇6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主权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  [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  [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七大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1,(3).

篇7

王传荣博士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对涉及民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关注,已有多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是多年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全书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视角新颖、观点明确,是近年来研究就业问题的一部力作。

首先,全书分五章,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章以失业原因为线索回顾就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首先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的规律性特征。第三章考察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传递机制。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世界各国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相伴而来的产业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章是从全球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治理问题。第五章落脚在中国,重点考察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就业面临的挑战,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提出了政策性的思考。认为,中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全球化推进之间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会使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困难;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劳动者内部发生较大的分化,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会拉大,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会日益加剧;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改革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人才流失危及国家人才安全;全球战略缺失直接波及就业数量。并提出相关建议,要高度重视开放条件下的就业研究,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创新,“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增长模式”等。

其次,本书作者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经济全球化作为影响就业的背景和变量,以就业变动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就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影响,构筑了“经济全球化――就业变动”、“就业治理――以人为本的全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研究思路,逻辑清晰,体系完整,对研究和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就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有重要作用。

最后,本书作者提出了最为可贵的观点:推进以人为本的全球化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基石。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贫富分化与不公正。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严重。因此,中外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关注经济全球化给劳动者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工会权利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目前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和谐的过程,是充满矛盾、不均衡的过程。以人为本的全球化是指以尽可能广泛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主体,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参与国际分工利益的全球化。

篇8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产业发展;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2-0095-02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整体影响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当我们将不同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纳入研究视野时,比如考察不同类型国家或同一类型国家的不同产业乃至同一国家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时,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差异性和负面效应便凸显出来。

一、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性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产业结构及其政策的影响

1. 借助经济全球化,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平台扩大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力,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迅猛展开。第一,随着美国、日本、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各地区技术输出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扩大了初级产品、传统产品的进口;第二,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在输入高新技术中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制造业继续向其他地区转移;第三,中国及东盟等半工业国在大量进口的同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其劳动密集型以及传统行业向落后农业国和地区转移。

2. 国际间产业关联成为各国研究与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波及和关联日趋密切。因此,单纯从国别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经济系统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立足全球,将国际间产业关联纳入研究的视野,从新的切入点来研究当代产业结构。美国将一些“夕阳”产业或“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自己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西方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尝试着走这条道路。

总之,传统的产业政策一般以本国产业为对象,通常更多地考虑对本国结构调整及预期,而没有顾及国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对本国产业结构运行和政策执行结果的反向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产业结构的互联互动强化,直接导致了一国产业政策对内作用弱化,对外作用强化的质变,要求各国政府将国际间产业关联纳入研究的视野,从新的切入点来研究当代产业结构。

(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产业组织及其政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其运行的前提条件乃是各国政府宏观政策上的管制放松。经济全球化对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更加多样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之前,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国内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制定政策目标的视野局限于国内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确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企业所受威胁更经常的来自海外,企业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就拓宽了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视野,政府不仅要处理好国内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展现本国竞争优势。

2. 政府对待企业兼并行为的态度更加宽容,实施反垄断法的模式更趋行为主义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竞争的舞台向国际市场转移,企业规模巨大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要扩大企业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积累远远不够,通过企业兼并和生产集中,既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又能迅速实现规模经济。因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大跨国公司兼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称为强强联合。微软垄断案以及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现的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麦道与波音等几起公司超级兼并案表明,美国政府在实施反垄断法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转变。[1]其他国家也类似。

总之,传统的产业组织政策着眼于国内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协调与处理,为保护国内消费者自由选择和生产者自由竞争的权利,反垄断成为产业组织政策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更加多样,运用产业组织政策的措施更加灵活,对待企业兼并、垄断的态度更加宽容,实施反垄断法的模式更趋行为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国家战略利益成为产业组织政策关注的重点。由此,势必带来国内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深刻变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产业布局及其政策的影响

1. 资本的区位抉择加剧了各国国内地区间产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资本流向和跨国公司区位抉择的趋利性,加剧了东道国国内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中国大陆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推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进而拉大了东部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

2. 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不利影响。这促使各国加快了各自国内产业布局规划调整的步伐。例如,美国在加强其东北部经济地带经济实力的同时,产业布局正由东北部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转移;日本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表日本”,即太平洋沿岸经济地带,同时也开始向“里日本”及其他地区扩展;中国大陆在继续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已经把相当的注意力投向了其西部和中部地区。

二、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1. 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影响不同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世界上绝大部分跨国公司的母国又多属经济发达国家,这就使得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宰,进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

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来促进本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但毕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较弱,加之本国体制和政策上的局限性,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同时,需要付出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的代价。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挤出效应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2.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的影响不同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而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这就使得WTO的老成员国有条件利用其在位优势迫使新成员国作出更多的让步,从而为本国企业谋取利润最大化奠定基础;一旦发生经济摩擦,又利用其深谙WTO规则的优势为侵犯新成员国的利益提供方便。

3. 经济全球化对同一类型国家的不同产业及企业的影响不同

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或其正负效应,对于不同的产业(第一、二、三不同层次的产业/竞争性、垄断性与公益性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大型、中型、小型企业)也是大有不同的。

以发达国家为例。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在发达国家使垄断资本受益,因为资本可以更自由地流向更有利可图的地方,大型垄断企业也更有能力扩张其市场。

而小企业和本国的工人则受害,特别是本国的低技术、低工资的工人受害。原因是大量资本流出所造成的失业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产业转移给发达国家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从而威胁国内工人的就业机会。如2002年,大量钢铁产品的进口动摇了美国制造业的根基;伴随着纺织品配额在2005年1月1日的取消,美国两个大型家用纺织品制造商已经关闭并申请破产保护程序,其中,已有百年经营历史的“Pillowtex”公司解雇了6500名员工。[3]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既有共性的、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差异性的、负效应的一面。我们应将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产业运行的实践角度而言,这有助于帮助人们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到产业政策等全方位地去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国度的企业、产业、政府等多视角地去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以正视其给我们经济、生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参考文献:

[1]傅彩霞.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J].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2]程漱兰,徐德徽,金燕红. 中国加入WTO谨防输家假借赢家的反对[J]. 学习与探索,2000,(4).

[3]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cacs.省略 2004-02-16.

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11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七大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1,(3).

篇1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01-02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矛盾双方之间又呈现出不平衡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利弊同时具有的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经济建设中资金的不足,同时还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 。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各国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此外,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2]。

(三)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会进一步加深,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科学。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后果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后果,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统计显示,最不发达的国家,十年前是36个,五年前是42个,现在增至4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这种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几乎被遗忘角落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目前,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8个,这些国家大都远离世界或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远远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3]。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没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它反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产业的转移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

(三)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1.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又有政治和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政治现象。政治全球化意味着各国之间在政治价值的政治制度上的认同趋向,这首先表现在对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内容的民主价值的趋同和保障自由、平等、人权充分实现的民主制度的普遍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看,政治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民主化。发展中国家独立之后为发展经济,普遍采取的步骤是对外开放,加强与外部经济交往,因而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全球经济事务。战后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独立前和同期发达国家,一些国家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2.考验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被动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由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撤除了经济方面所有的自我保护屏障,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就目前而言,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发达国家大多位于上端,而发中国家多数位居下端。这样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经济互动中越发被动越边缘化。他们在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后不得不沦为发达国家的打工者,为发达国家提供一些原料、简单加工品和提供廉价劳动力,结果,发展中国家每年向发达国家出口天文数字的低端产品以换回一些他们必须的工业品。这样,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3.撞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当下西方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势地位正向全球蔓延。扩张性的商业文明借全球化之力狂烈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如商业文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化的文化氛围,美国的微软芯片、好莱坞的大片和麦当劳的薯片已经肆无忌惮地在经济全球化所到之处游荡,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都以能和这些扩张性文化符号接触为荣,对于自己的古老文明却毫不在乎地抛弃。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

1.对经济全球化要端正认识, 积极参与,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主动面对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在采取主动态度的同时,一定要克服盲目性, 增强风险意识。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自主规划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间表,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市场,并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2.借经济全球化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在国内进行结构调整:一是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是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

3.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西方经济发达大国之所以没有经济被侵犯和经济安全受威胁的忧虑,就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并具有以此为基础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4] 。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它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同时又要慎重,趋利避害。不仅要不断完善国内的各项政策及制定正确的开放战略,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但如此,发展中国家还要加强团结与合作,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和实力,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只有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廷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J].暨南学报,2002,(5).

[2] 陈军.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J].百家论说,2010,(8).

篇13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nbs……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尽管如英国全球经济问题专家阿兰·鲁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词已经被滥用”  注释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中国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在新的世纪里中国能否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能否真正地振兴并立于世界之林。在此,我将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为题展开讨论,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注释②

二、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近代市场经济的建立,而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以致被人们所感知并为之震撼,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尤其是上世纪的最后20年,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化的浪潮更是汹涌澎湃。注释③

(一)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

1、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

3、  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4、  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

众所周知,主导世界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近年来,两大法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与趋同发展;另外,随着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统一立法活动深入开展,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法制环境。

(二)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  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贸易手段、商品标准以及合同样式逐步统一和规范。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

2、  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其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因此使相关各国间的经济关联程度提高。

3、  资本流动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对外资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投资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高速成长导致的国际游资的形成,使得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大。

4、  金融活动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各国相继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退出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拆除了不同金融业务的隔离墙,加快了金融业的整合。自由宽松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加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从而形成了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统一国际金融大市场。

5、  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

篇14

关键词:全球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化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但是对它的本质,人们仍然众说纷纭。这固然是由于从现象到本质,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表明研究经济全球化本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准确地把握本质,才可能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即世界各国之间的服务、商品以及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充分与自由,并且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各国家之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从经济领域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国力为全球化提供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充要条件,使全球化进程从可能变为现实。比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流平台的不断创新使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更为便捷,跨区域巨额资金调拨转瞬可成。所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使企业的经营发展范围由本国家变为全世界,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发挥“后发效应”,这是一个较为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的整个进程都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一步步向前推进的,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经济全球化就等于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或者说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处在优势地位。

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国家和人口进入了全球化市场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具有了全球化的局面。但任何事物都两面性,全球化市场经济也如此。一方面,它加速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充分流动和最优组合,并且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不足,虽然市场经济优越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够否认,可是市场经济的消极面问题也不能小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在本国范围内可通过政府的干预加以控制。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全球宏观调控机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性的动荡和危机,2008年全球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和矛盾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运行。

2.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下的全球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高举着平等竞争旗号,但实则是在推行他们的经济、技术的霸权主义,施行有利于本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并且目的明确地阻碍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强国推行的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要求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科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2)掌握着全球经济网络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属于发达国家;(3)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流通货币是美元、欧元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这些优势,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不难看出,获利最多的当然是西方发达国家。

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向全球强制推行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组织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协定,建立信息网络,直到今天,他们所建立的国际信息网络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各国经济贸易交往的基本依据。例如:现行的国际经济法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那么,这些游戏规则必将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民族经济,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4.经济全球化放大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公平原则

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不公平的配置,这必然导致南北差距继续拉大,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平等的,然而事实上却是由于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过于悬殊,所以形成了不平等的经济局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雄厚实力,必然要在全球化的较量中付出高昂的代价。

5.全球化导致破坏性极大的国际投机猖獗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枢纽,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金融创新的增多及投资的自由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增多,这种传染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往往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甚至演变为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