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气专业特色范文

电气专业特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气专业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气专业特色

篇1

【关键词】工程制图;电气专业;电气制图;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刘瑜,女,1984年出生,河北吴桥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已毕业

工程制图作为电气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类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以突显其重要性、基础性和实用性。但是,目前的工程制图课程多是基于机械制图为基础,与电气专业联系较少,导致学生感觉课程与专业脱节,成为了制约学生认真学好这门课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工程制图的特点并结合电气专业特色来提高教学质量是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1,2]。

一、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多是通用性大纲,并没对针对开设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投影知识以及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掌握电气电路图的绘制和识读。学生对电气制图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气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3],但是这部分内容恰恰是目前电气专业工程制图课堂上很少涉及的。为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专业学生,应该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在电气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增加“电气制图”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上,把电气图的绘制与识读列入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电气制图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电气零部件的表达、电气电路图的表达以及电路图测绘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电气制图的应用能力。

二、明确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此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较少,无法理解该课程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而只有经过实际应用,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工程制图课程对电气专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填鸭式学习为需求式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以绪论为例,教师可以给出两张图纸,一张是机械图纸,另一张是与该部件对应的电气图纸,并对学生简单讲解两张图纸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机械与电气之间控制和实现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对本专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在绘制三视图阶段,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比如饮水机聪明座主要结构的三视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图技能和基本投影理论;到电气制图部分,则选择与三视图形体相关的电气原理图,比如饮水机电路图,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电路符号的画法和含义。

三、注重工程制图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工程制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电气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知识、绘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4]。但是,目前此课程的教学重点多在于投影基础以及国家标准的讲解[5],很少涉及与实际生产实践相关联图纸的绘制和识读,这就使课程与实际应用脱离,偏离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方向。为此,电气专业工程制图应该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的图纸绘制和识读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在电气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用绘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多展示电控机械,并从中拆卸一些零部件让学生进行绘制,比如电动割草机是城市绿化的必要设备,教师可以讲解其电控和机械原理,并让学生对外壳零件和控制电路进行测绘。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绘图知识。通过对电气专业相关设备或者生活实用品的绘制和识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和专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合电气专业制定课程设计内容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多配有课程设计环节,如果该环节只是针对投影理论进行能力提高和训练,而忽略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的应用,则会丧失课程设计为专业课绘图以及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基础的作用[6]。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结合电气专业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既与电气专业联系又不脱离实际生活的设计课题,课题要目标明确,内容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少量专业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比如课程设计题目“几何造型彩灯设计”,彩灯的电气部分比较成熟,学生可以参照资料绘制电路图,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新的控制电路,而传统制图方面则要求学生设计复杂的几何造型,并绘制其三视图,如果条件允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做成实物,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

五、结语

工程制图是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何使这门课与电气专业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其应用价值,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针对近几年的本科教学的经验教训,给出4点电气专业工程制图特色教学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杜秀华,吕亚平.试析非机类工程制图“一体两翼”的教学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61-163.

[2]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162.

[3]张旗.《电气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19-120.

[4]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

[5]白聿钦,莫亚林.现代机械工程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2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大胆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编号g2013c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久(1973-),女 ,汉 ,湖北黄冈市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联系更加紧密[1]。

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传播、师资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术推广与服务。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号文(2)和[2006]16号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2]。

近年,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减反增,特别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生源大战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优胜劣汰。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区域经济这片沃土,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动力。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才能找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游离于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在服务社会的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一)“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3]。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面向企业的岗位群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转岗、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向社会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如各工种的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

(二)“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采取企业选人、学生自愿的方法,组建“订单班”“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完成实践环节,既为企业培养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成本,又为高职院校找准了办学方向,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

(三)“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相关院校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促进,为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力资源支撑社会服务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培养专业对口、质量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的中心,学生在与企业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培训,为将来到企业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企业在学校培训员工,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得到双赢。

(六)社区文化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是文化精英单位,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市民进行公益性的讲座、培训,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还可以将学校的大量资源,如完备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活动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大学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三、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由于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资料显示,今后10年,楼宇智能化在我国还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约为60%,即30万人。因此每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的需求在3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楼宇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全国此专业方向的人才缺口达40万,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智能楼宇化专业是目前高职十大绿牌专业之一。

另一个面,智能楼宇化专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楼宇化方向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跟着师傅简单学习一下就上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头“游击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职业素养几乎为零,这也为安全生产和日后的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地区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开办了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销售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以发展成为会施工、会管理、会工程预决算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准这些工作岗位,我院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了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课程有CAD、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消防电气技术、建筑安防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预决算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根据岗位需要,重组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配套的实训环节有:电子装配实训、PLC与组态综合实训、水电安装实训、消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安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楼宇智能化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实训、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

2、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面向行业,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生产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也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再生社会资源。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的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场所、仪器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3、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楼宇智能化系统模拟实训中心。同时,某院与香港路九号、嘉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初步构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目标与服务群体单一[4]

由于各种原因,服务目标以在校生为主,社会人员服务显得比较少,服务的群体也比较单一,合作的企业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服务深度与能力不够

由于服务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限制。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办学模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攻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2] 刘立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 彭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

作者简介:于仲安(1973-),男,甘肃临洮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梁建伟(1979-),男,山西阳泉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09ZD069)、江西理工大学质量工程资助课题“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赣教研字[2009]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75-03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集电子、计算机、电力、控制于一体,专业知识发展迅速,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被学校确定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立足江西,面向市场,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面向电力、电子、矿山、冶金等行业,以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本科生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电气类骨干技术人才。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依据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现有的办学资源,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五结合”的人才总体培养模式:“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运行与研制相结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电气工程领域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其建设成果可为学校乃至同类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建设方案为:根据学科基础和科研特色,研究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方案,加强理论素质基础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探索适合电气工程领域发展的创新思路。改进培养方法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软硬件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重视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应用价值。[2]

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根据高校培养模式和行业发展现状,从发展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素质角度出发,本专业结合教学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方向定位:在原有的电机和电力电子、控制工程方向的基础上,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电力系统、新能源等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改进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在内的综合实践体系。增加专业讲座次数,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与技术的发展。

改善教学手段:积极鼓励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已取得的建设成果

近几年来,依照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在校院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努力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几年的培养和引进,本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人数达12人,兼职教师3人,博士人数4人,硕士研究生10,博士和硕士比例为93.3%。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年龄45岁以下的占80%,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听课、研讨、交流、公开教学等形式,进行传帮带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近3年,本专业4位青年教师分获江西理工大学“青年教学标兵”、“优秀教师”、“青年科研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10佳教师”和“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通过企业实践、短期工程应用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的提高,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综合化、整体化趋势,要求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学科交叉。这种形势下,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不仅要进行以教授专门知识、技术、能力为目的的较宽专业教育,还要进行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其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除了体现通识教育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管、外语、计算机和体育课程外,还必须具备既反映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特色,又反映“强弱电”结合的三大知识系列课程。

(1)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电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子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芯片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等。

(3)电机与电能系列课程:“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现代电气控制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微特电机及系统”、“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等。

以上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电力系统、信息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既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系统观念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面广、适应性强,广泛满足社会的需求。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平台建设[3]

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等,确立了“既有基础实践又有专业实践,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基础、重视实习、确保设计、强调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体现也是学生,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教学离不开理论教学的坚实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工程应用与实践创新,因此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工程实际,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创新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运用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遵循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结构层次化,内容模块化,课程系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构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目标性、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该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实训和实习、综合设计、创新创业”四大实践教学模块,如下图1所示。

近几年,得到学校、财政部1200多万元的的大力支持,新建了电力系统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电气传动实验室、伺服系统实验室等,使本科生的实验开出率达100%。通过优化实验资源,改进实验手段和内容,使专业课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85%以上。

以“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操作能力、培养劳动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思路,通过广泛联系和持续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已建成5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满足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4]

(1)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讨会、示范教学、教学竞赛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引导式、问答式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做作业的习惯,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比,在学生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向45分钟要效果。

(2)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分类分层教学。为确保实验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根据实验类型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整合,力求综合设计型实验开出的比例不低于85%,兼顾应用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开发。在整合实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科交叉重组,实现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组合的最优化。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实践内容从基础到专业、从验证到设计、从设计到综合,从综合到创新,不断融合和贯通。通过基本工程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3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学科竞赛

高度重视科研活动,积极进行产学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改革的力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1)加大纵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近3年,本专业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资助经费76万元,获批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资助经费22万元多万。横向课题5项,科研经费约35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EI检索论文18篇,SCI检索2篇。

(2)教学类课题的研究。包括教改课题、教育规划课题和质量工程课题。近3年,本专业获批省级教改课题7项,教育规划课题2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8项,资助经费约20万元。

(3)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省级电子制作大赛、省级和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各类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各种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5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一等奖21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0余项。

6.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管理效益[4]

(1)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本专业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管理的正规化,教学过程的严格化。从教师的教案书写、作业批改、课堂监控、实践教学准备、实践过程指导、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监督。规范严格的管理,促进了教师教风的好转,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了解决实验师资短缺的问题,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本专业要求所有理论教学的教师必须参与实践指导,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参与实验室管理(作为兼职实验人员)。一方面为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参考,使教师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缓解了实验师资短缺的局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完善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宏观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完善评价体系和质量考核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形成教学教学督导机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教研室采用试讲、研讨、听课、示范等形式,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和测评,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指出其授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建立学生评教机制。教学督导能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但作为教学的对象,学生是直接的感受者,为此,专门设立了学生评教委员会,大力改革原来的学生评教方式方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江西省教育电视台、校园媒体等进行了宣传报道。通过学生评教,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畅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每月出版1期《学风建设简报》,学生在肯定教师优点的同时,更多的指出授课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进行反馈,教学相长,有利地监督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教风、学风的进一步好转。

3)信息反馈。有效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反馈信息的收集渠道除了统计、测量与评价之外,还可从同行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收集信息,并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通过信息反馈,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也为如何培养更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学生提供借鉴。

7.毕业生质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成绩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08年作为江西理工大学首批一本招生专业,目前已在江西、安徽、河北、内蒙古、青海5省实行一本招生,生源质量大幅提高。本科生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其中2008级学生198人(含专升本29人),2009级学生174人(含专升本29人),电气2010级141人。近几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研率稳步提高,见下表1,趋势图如下图2所示。

三、特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质量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全力配合,需要领导、教师、学生的全力投入,但在目前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能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所受到的压力非常之大,而在学校的收入分配政策、职称晋升、评优争先等方面对质量工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导致教师对本科教学项目的研究和建设的积极性不强,投入精力不够,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认定标准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质量工程的建设效果不理想。

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涉及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基础,还包括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许许多多的软件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方能产生较好的建设效果。

四、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于电力生产、传输和电力系统运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信息处理、试验分析、自动控制、电机与电器产品的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目前社会急需的通用性强、适应性广的专业,学生毕业分配形势非常看好。[8]

以上所述的成果只是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作为地方高等院校的电气专业,如何更好地将专业的普适性和学校的特色、地方经济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电气人才,还需要深入改革和实践,才会取得理想的建设成果,为同类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22):36-38.

[2]丁明,吴黎丽,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32-34.

[3]于仲安,任志斌.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12):85-88.

[4]于仲安,张振利.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12):49-52.

[5]汪上,刘朝臣.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2-55.

[6]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贵州省作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节点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其2012~2015年电力产业新增从业人员约0.6万人,近几年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00人,据贵州省统计报告估计,每年电力人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缺口约500人。所以,电气工程类人才在贵州省非常紧俏,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前十位。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有工程项目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会慢慢趋于饱和。因此,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并具有特色的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电气工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0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来应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卓越工程师计划”有三个特点:企事业单位会深入参与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兼顾本科院校和行业的标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该院校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来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特色,提升学院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2传统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1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

经调查统计,贵州省属高校中,5所本科学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中只有贵州师范大学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它均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贵州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贵州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只有1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内高校该专业有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有的强弱电结合。专业方向主要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新能源发电等。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专业方向贵州的企事业众多,人才需求旺盛,门槛也比较低,特别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求多,但这几个方向都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都有,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其它学校相比并无太大的竞争力和特色。

2.2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

目前与该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实习、实践基地不多,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事业的用人标准。该学院可多方面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

2.3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而言,符合要求的师资普遍缺乏,多是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直接引入,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重视引进学术领军人才,转变为技术领军人才;从提倡教师长在学科上,转变为提倡教师长在产业上;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3特色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方向和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方向就业口径宽,主要集中在电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领域,但贵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没有设置该方向,只有贵州师范大学有,而贵州对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很大。供配电方向是贵州省工业化重点发展专业之一,2015年,贵州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超过4500万kW,新增装机1700万kW,其中水电500万kW、风电200万kW,另外,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数据来源黔府发16号文件),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贵州目前设置了供配电方向的学校并不多,贵州大学有智能电网创新团队,六盘水师范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撑与学院共建的电气工程专业(供配电方向)实验室。因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方向可定为供配电等新能源技术领域或电气自动化方向。考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可采用“3+1”(其中“1”=“0.25+0.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遵循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选择的原则。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企业的1年分三段,第一个0.25年是在企业基础岗位培训相关技能;第二个0.25年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和完成毕业实习;最后0.5年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余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开设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多层次学科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需重新构建,必须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实践环节改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行业中去,除了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环节上也要有所改革。根据产学研合作企业实际调研情况,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构建“培养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实践即第四年学生进入企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真正进入工程领域。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第四年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实践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考取电气工程师证,提升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升学生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加快卓越工程师计划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一、让知识形象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属于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与专业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实物和最新的产品,但由于学校现有的条件限制,相关的设备和产品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大量的图(图片)、实物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蹊径。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亲身感受。如在C650普通车床电路故障排除项目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实物给学生讲解和实践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产品介绍资料等渠道收集到不同产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的结构、不同器件的结构等,让学生从观察维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启示,并能学习他们的维修经验。体现出“看着机器教机器”“开着机器做产品”的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实现了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

二、让知识层次化

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做到“浅”,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即可;对操作技能的教学要做到“深”,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又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加“科学”“合理”。如:在洗衣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洗衣机不能进水”是一个常见的故障。教师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不同种类洗衣机的进水系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自己找出进水的管路;特别是进水电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可以不讲,只需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进水电磁阀及其功能、如何工作的即可。需要深入学习的是进水电磁阀的故障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和判断等。

三、让知识技术化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并重,以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带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以技促理,以理促技的效果。将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综合运用的“三段式”教学法柔和在一起,相互促进。在电冰箱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中,通过“如何判断制冷剂钢瓶中存装的是哪一种制冷剂?”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掌握制冷剂的特性。因为,学生要判断,必须要掌握这两种制冷剂的特性,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阅读资料、网上查询等方式来了解。又如:在电冰箱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教师在介绍了“PTC、重锤式启动器”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如何来检测这两个器件,这两个器件发生故障时的现象是什么?”等,促使学生想办法进行检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对操作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四、让知识适度化

以往教学中,教师主要把介绍理论知识作为重点,枯燥的专业术语、深奥的工作原理,往往使学生“云里雾里”,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够实用,难懂,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做到了“适度”,满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需要的“度”即可,达到简单、高效的目标。

五、让知识目标化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性

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顺德以“两家一花”闻名遐迩。酒店业在全国也小有名气。1990年,顺德仙泉酒店被评为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成为当时全国县级市第一家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随着顺德“二次”创业的蓬勃发展,酒店业也迅猛发展壮大起来。新世界万怡酒店、鹿茵酒店、新君悦酒店等一批四星级酒店先后建立。“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饮食业也日益兴旺。顺峰山庄名扬天下,顺德美食城、美食广场也颇具规模。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需要大批的从事基层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而中等职业学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正好能满足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本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为酒店业输送合格的服务与管理人才,我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酒店业的优势,于1994年开办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酒管专业)。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努力寻求酒店的支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彼此互利的办学之路,先后与仙泉酒店、新世界万怡酒店、顺德碧桂圆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酒店等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的合格人才。

国内外大量教育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学校的办学趋势。本文就我校与新世界万怡酒店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些举措,谈谈校企合作对我校酒管专业办学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专业教师除了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理论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与教师深入酒店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酒店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千变万化的信息,同时也有效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为此,我校先后派了多名专业教师赴酒店各主要服务部门实习、调研。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课程设置。要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用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统一。学校的“产品”是人才,用人单位是“上帝”。酒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应该听取酒店用人单位意见来妥善安排。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1998年,我校与华美达酒店(现新世界万怡酒店)联合招生,开办酒店代培班。我校教师与酒店专业人士反复讨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了调整,最终选择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和教材。

三.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邀请酒店专业人士到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每年我校都邀请酒店的专业人士到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例如《酒店意识》、《前厅运作与管理》等。这些讲座生动、幽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酒店意识和产生到酒店工作的向往。曾有一位同学在作业中写到:万怡酒店经理的讲座使我意识到酒店服务与管理是充满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我会努力,争做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人员。

四.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真刀实枪”地参与酒店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习和技能训练。学校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必须拥有一定的酒管专业的模拟实习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但学校不可能拥有现代酒店的豪华设施,学生在校内模拟实习室也不可能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人,真切感受现代酒店工作的气氛。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于弥补学校实习场地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

在与新世界万怡酒店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校与酒店“长、短”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酒店实习。短期实习包括基本服务技能训练和短期帮工。在酒店接待工作较轻的时候,我校与酒店联系,组织安排一年级的学生到酒店参观和进行基本服务技能训练。通过参观和训练,学生对酒店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服务技能。在酒店接待工作繁忙之际,我校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帮工。这即可缓解酒店劳动力暂时不足,又可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当然,学生的短期帮工要安排妥当,以不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为前提。长期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前在酒店为期较长的综合实习。酒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灵活、合理地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部门实习。例如:语言能力较强且外貌条件较好的学生可安排在前台实习;语言能力较强但外貌条件稍差的学生则可安排做总机接线生的工作。在实习前,学校要召开家长会,以便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当然,学校与酒店、学生与酒店也要签订有关的实习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与要求、学生的实习补贴及福利、学生的实习成绩评估等。通过毕业前夕的长期实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酒店的运作,具备了独立的工作能力。有的学生因为表现突出,实习完后就升为部门领班,步入了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的行列。转贴于

五.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加强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毕业前的酒店实习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酒店是否学有所得,关系到学生是否安于、乐于在实习岗位工作,从而顺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

实习生的管理工作核心问题就是实习生的工作动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全体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实习的工作动力的激发,有赖于学校和酒店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承认实习生的双重身份。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是酒店的实习服务生。学校要与酒店达成共识。即:一方面要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店规店纪教育,以确保酒店德服务质量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开始实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酒店与学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合理错误”应酌情处理,对学生的进步和良好表现予以真诚的赞扬和奖励。

其次要了解和满足实习生的合理要求。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我校领导、班主任及有关老师经常到酒店及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各种合理要求,并与酒店协商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得以满足,随即产生受重视的感觉,实习工作更加努力。

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我校酒管专业办出优势、办出特色,有利于我校培养合格的酒店服务和管理人才,为顺德的酒店业、为顺德的“二次创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新:《镇江旅游教育集团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思考》(《职教论坛》2002-13)

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专业方向

一、基本情况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201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电气/电子/通信(Electrical /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s)专业本科排名中名列第4[1],综合排名第46[2],在校本科生3万。该校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系)下设两个专业,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和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CompE)。两个专业涵盖了7个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由此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口径非常宽,EE专业既包含强电领域也包含弱电领域,弱电领域包括了信息大类多个专业方向,它们几乎对应国内高校不同的院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大部分高校EE专业划分的特点。

以下主要介绍EE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过程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2010年培养方案情况为对照,便于了解中美两国高校的差异。

二、课程体系分析

1. 分类课程要求

由表2分类课程要求看出,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28分[3],基础科学、数学和人文社科等通识教育课程有56学分,占总学分43.8%,而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82分,超过伊利诺伊大学42%,即使除去英语、政治等相关课程的学分,还是高出伊利诺伊大学不少。目前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超过美国高校是较普遍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2.3%,与伊利诺伊大学相近。

2. 专业课程要求

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数量略多于限选课,如果考虑20学分的专业任选课要求(见表2),那么必修课学分与选修课(含限选)学分基本相当,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比较大。专业课的总学分约为67分。

反观华中科技大学,必修课数量远远超过限选(5门)和任选(2门)课。必修课为93学分,专业课总学分约为105分。显然,学生自主选课的余地远小于伊利诺伊大学,这种状况在国内其他高校也较为普遍。专业课总学分要求超过伊利诺伊大学近57%。

从表3所列课程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都是电气、信息学科非常基础的课程。实际上5选3的限选课也都是很基础的课程,并且至少能覆盖3个专业方向。不仅如此,还明确提出了6学分非本系的专业课程要求(见表2),体现了该校对本科生宽广知识面的培养要求,这也是美国高校的普遍特点,使毕业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而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更多地反映了通信与信息专业特征,专业要求更“专”。这是国内高校与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

根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典型的学习流程[4]可知,表3中的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由此看出,EE专业课程从ECE110开始,其后主要有两条相关度较高的课程路线:(1)ECE110 ECE190 ECE290 ECE385和ECE391;(2)ECE110 ECE210 ECE329、ECE313等。前一条主要是数字系统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内容;后一条主要是信号处理方法、场与波、工程应用概率及电子电路等相关内容。ECE110是EE专业的导论课,也是该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顶层的5门课是5选3限选课,第6学期才开始学习这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

另外,ECE340半导体器件课程的基础主要是物理等相关知识,所以不需要ECE110作为前提。ECE 445是四年级的一个设计项目实验课程。

3. 典型课程介绍

这里仅对伊利诺伊大学的其中7门EE专业核心必修课和限选课做简要介绍。

(1)ECE 110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为4学分必修课,不仅有随课实验,而且更重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较早接触到电气元件及它们在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课程综合介绍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中精选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电路、电磁学、通信、电子学、控制、计算等知识。实验和讲课重点放在设计与实现一个自主移动小车的项目上。

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直流电路;电磁铁,直流电机;二极管、三极管;传感器、反馈和控制;数字逻辑;脉宽调制和通信;基本计算机组成。

实验内容:实验仪器设备;I-V 特性,KVL/KCL;小车电机;二极管及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简单的导航电路;调试;分叉循迹导航;脉宽调制;子电路合成(系统集成)。

特点:很特别的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很宽的知识面,体现了宽口径,大平台特点。实验是先实现系统的各个子单元,最后再合成完整的小车系统。

(2)ECE 190计算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第三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提供计算机基本组成以及编程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为计算机中数的表示;C语言的基本概念;数字电路:门电路,组合逻辑,存储器,时序逻辑,时钟;LC-3(Little Machine 3)微机冯诺依曼模型(最原始的处理器),包含其构成实现方式,机器指令,汇编指令,汇编程序设计,I/O基本原理,堆栈;C语言的原理,深入到实现机理,而不仅仅是如何使用C语言;数值计算导论;现代

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简介(发展趋势)。配有5个上机实验。使用教材:Yale N. Patt and Sanjay J. Patel,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 from bits and gates to C and beyond, 2nd Edition, McGraw-Hill, 2003.

特点:涉及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课程的内容,软硬件结合紧密,C语言的学习不再“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

(3)ECE 290 计算机工程I(Computer Engineering I)。第四学期开课,3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和分析组合及时序逻辑网络(电路)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表示;开关代数;组合网络分析与设计;时序网络分析与设计;二进制算术运算及算术逻辑单元;计算机组成和机器语言编程;输入输出;控制与设计。配有7个硬件描述语言仿真实验。使用教材:Mano & Kime, Logic and Computer Design 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 1997.

特点:大部分内容类似国内数电课程,但延伸至计算机组成。与ECE190有部分重叠内容,但不同的是重点放在硬件设计上。

(4)ECE 385 数字系统实验(Digital Systems Laboratory)。第五学期开课,2学分必修实验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包括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计算机在内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调试能力。实验内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存储单元;竞争冒险;电路(电气)特性(负载、延时等);简单组合网络(加法器、多路器等);简单时序网络(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同步和异步时序机;处理器和控制器;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处理器设计。既有单独的实验,又有大型的项目设计实验。课程的前半部分使用标准TTL芯片、导线和实验板进行实验,后半部分使用CAD工具和VHDL进行FPGA实验。使用教材与ECE 290相同。

特点:从最基本的触发器实验到最后的设计项目均以数字系统(计算机)为目标,传统的数字电路已融入数字系统中。既有传统硬件实现又有可编程器件实现。

(5)ECE 210 模拟信号处理(Analog Signal Processing)。第四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设计信号处理系统,最后获得对调幅无线接收机透彻的理解能力和设计简单滤波器的能力。内容包括信号和信号处理系统例子;模拟线性时不变系统;电路和线性系统;直流电路分析回顾:KCL、KVL、受控源;电容器和电感器元件;运算放大器电路;通过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表征和求解LSI系统;复数和复变量函数;阻抗、相量和正弦稳态;频率响应和多频率电路;傅立叶级数;傅立叶变换;调幅无线接收机;卷积;冲激和冲激响应;采样定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概述;稳定性;拉斯变换和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的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解的通式;有源滤波器设计。配有5个实验,包括调幅超外差接收机的实现。使用教材:E. Kudeki and D. C. Munson, Analog Signals and Systems, Prentice Hall, 2008。

特点:是第1门数学特征明显的ECE专业核心课程。以ECE110课程中电路概念及分析为基础开始课程学习,然后进展到傅立叶和拉普拉斯变换等更抽象的世界。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基础(微积分和微分方程)。课程以电路、模电的基本电路和调幅无线接收机的物理系统为依托,完成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内容涉及电路、信号与系统、模电等知识,也是一门较综合的课程。

(6)ECE 391 计算机系统工程(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第五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教学目标是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系统工程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编程技能。课程介绍现代计算系统发展的核心概念,重点放在系统软件上,学习如何实现硬件之间、硬件与应用程序之间,以及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包括输入输出的语义、同步、中断、多任务、虚拟化等内容。

特点:类似于操作系统课程,含有x86汇编的内容。

(7)ECE 342 电子电路(Electronic Circuits)。第六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介绍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内容包括基本电路分析;二极管;三极管;逻辑电路;放大器电路。使用教材:A. Sedra and K. Smith,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6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特点:重点在电路原理设计上,而非版图设计。大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模电课相近,但包含少量门电路。

4. 课程设置特点

通过上述课程介绍得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宽口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如果将华中科技大学(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情况)开设的电路、模电、数电、微机原理、软件编程(C语言)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称为传统课程体系,那么可以看出,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EE专业入门性质的一些基础课程不按传统知识纵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构建,而是突破传统知识的自身体系,以横向联合方式构建。如ECE110、ECE210、ECE190、ECE290等课程,它们在内容上与传统课程的关系如表4所示。其中前三门课程内容都涉及3门以上传统课程的知识,如ECE210涉及电路、模电和信号与系统3门传统课程的相关知识,ECE110课程中甚至还涉及电磁学、通信和控制等领域的知识。这样设置的课程,知识构成不再是单一的、割裂的,而是连通的、综合的,为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架构,更加符合学习者知识构建的需要,也更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将传统课程内容拆分到不同课程中,在不同课程中实现知识的层次递进。如电路和模电知识在ECE110和ECE210课程中的递进,数电和微机原理知识在ECE110、ECE190和ECE290课程中的递进。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另外也容易将过深、过专的内容分解到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落实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方案。

当然,这种课程设置的缺点就是有些知识的学习达不到传统课程内容的深度或广度。例如,虽然ECE110和ECE210两门课都涉及模电知识,但未达到传统模电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有电路理论课程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伊利诺伊大学后续开设了相应的限选课,如ECE342,以弥补之前的不足。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实际上反映了更高层面的问题,即哪些知识对本科生来说是更重要的。但也有些是相反的,例如数电知识在课程中反而更深更广了。

(2)颇具特色的专业导论课。ECE110是大学第二学期开设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导论课,与我们泛泛而谈的专业导论课有本质的区别。该课程配有专门的实验项目,课程围绕项目展开,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自主循迹移动功能的小车系统。实际上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导论课程。

该导论课以一个具体的实际项目为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内容涉及很宽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对其有一定深度的掌握,才能顺利完成实际项目。该课程使学生在一年级后就能对本专业基本知识构成和应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较早使学生体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实现的全过程,践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优点非常突出。当然,开设这样的专业导论课具有较高难度。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了不少课程配有实验外,ECE210课程表现更为突出。该课程名称为“模拟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涉及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和模电知识。与传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不同,该课程有很强的具体物理系统支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不再那么抽象。当然数学知识是它的前提。

(4)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ECE190课程名称为“计算系统导论”,也是非常特别的课程。既不是传统的C语言课,也不是微机原理,更不是数电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数电、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传统课程的有关知识。C语言内容占比略大,但重点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强调计算系统的构成及实现原理,即关注的是计算机实现的本质问题。课程的软硬件结合紧密。后续课程ECE290计算机工程I则是传统数电课程向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延伸,更注重计算机的硬件实现。

通过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体系及典型课程的分析研究,并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该校EE专业口径宽泛,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宽广度;知识横向联合、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开设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更早地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并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选修课(含限选)学分与必修课学分基本持平,与国内高校相比,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大很多,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远低于国内高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汽车行业 电子助力转向 功率输出

相对于传统的机械转向或液压助力转向,EPS具有节能环保、装配方便、效率高、路感好、回正性好等优点,正是这些优点,从而才有了今天越来越高的应用比例,新车应用比例由2008年的19%上升至2012年的31%。

工作原理

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步,转动扭矩传感器检测出驾驶员施加在方向盘上的操纵力矩,整车速度传感器检测出整车当前的行驶速度,然后ECU整合这两个传感器的信号,根据ECU内部芯片的设定程序,推算出整车所需的合理力矩,而后转换为指令输出给电动机,而后,电动机产生的力矩经类似于主减的机构作用在机械机构上,从而实现驾驶员的架势意图,实现整车的顺利转向,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

EPS的类型

EPS从工作原理上主要分为三类:

1、C-EPS转向柱式EPS;

C,顾名思义,column,steering column,转向管柱的意思,在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扭矩传递至柱上的感应扭杆,分别位于感应扭杆上下两端的输入轴和输出轴,出现相对的角度偏差,该角度偏差转变为电子信号并传递给控制装置(ECU)。控制装置根据该信号以及搜集到的整车车速信号,判断驾驶员的架势意图,向驱动电机发出指令,从而使电机根据驾驶员的意图,输出相应的力矩给输出轴,达到助力转向的目的,降低驾驶员的体力消耗。

2、P-EPS小齿轮式EPS;

P,Pinion,小齿轮,扭矩传感器能检出由于转舵力矩的变化产生的电压信号,并将检出的电压信号发送到ECU,ECU通过对检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演算后,输出必要的电流信号给马达,使马达向必要的方向转动,并通过减速器驱动负齿轮与齿条相对运动,这样,马达力矩与操舵力距相结合,从而实现车轮的轻松驱动,提高驾驶的轻便

3、R-EPS齿条式EPS;

R,Rack,齿条式EPS,驱动电机装配在转向齿条垂直方向处,当输入轴检测到驾驶员有转向的意图时,及ECU搜集到整车车速信号和转向管柱转动信号时,即输入信号给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转动,通过齿轮齿条啮合机构,驱动齿条进行横向运动,从而达到转动车轮的目的,该型号EPS,与其他两种EPS相比,可以输出更大的力矩,因此更适用于大型车。

EPS的未来

篇9

关键词:电气;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78-02

现阶段各个高校电气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包含非常多,但是实际上与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专业技术发展不相匹配,培养新型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进行了电气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然后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改革,最后进行了评价机制的改革,并相应设计出了新型的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电气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具有前沿性,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更突出,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2]。

一、优化电气专业课程体系

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内容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电气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学时、课程内容三方面进行改革。

(一)重新定位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突出电气专业教材的实际应用性,在原有的教材体系基础上更新或者重新选择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教材,突出教材的实用价值。

2.注重电气专业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突出电气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注重培养综合素质性人才。

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原有学时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或更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增加实践与企业实习的学时数,从而达到合理分配有限的学时的目的。

4.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环节,删减或增加相关电气专业课程,根据市场调查和就业情况,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增设对学生就业、考研有用的课程,而对一些课程安排学生课下自学。

(二)调整电气专业课程学时

由于各个学校电气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对于人才需求要求,需要对电气教学学时进行改革。

1.对于“电机与拖动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原来是56+8学时,但是对于非电气专业仅仅在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用到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部分,所以可以删减学时,变为32+8。但是“电机学”作为电气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原来是64+12学时,可以适当删减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变为56+16,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2.对于“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可以适当删减5―8学时的课程,增加综合实验学时。

3.对于“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可以变为自学课程,不作为必修环节列在教学计划中。

4.对于“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课程目前的学时数基本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学时数暂时不变。

(三)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电气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具体如下。

1.保留大一、大二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对于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等课程,主要内容讲授保证的基础上,可以对授课学时进行删减。

2.修改专业基础课内容。对于“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内容进行保留,教学学时删减,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直接进行删掉,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自学[3]。

3.新设一些专业课程。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等适合专业认证发展的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性更强,对于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证[4]。

4.增加专业认证课程。为了更好地和当今社会接

轨,培养一批新型卓越电气工程师,学院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认证,增加“工程预算”、“工程技术”等门课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实施,形成专业评估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专业评估的完整流程,使学生成为新型的专业人才[5]。

二、建立专业特色实践模式

结合电气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从培养专业应用型和卓越复合型人才出发,对实践、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形成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构建新型实验模式

1.增加“综合设计”实验环节。由于专业课程实验基本上学时都比较少,不可能每个理论知识都有实验环

节,对于原有课程实验内容和学时可进行调整,增加整体实验学时数,减少理论的学时数,适当删减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在每门专业课程中增加一个或两个设计型实验,例如“电力电子电子变流技术”课程,可以增加光伏电源设计实验、车载电源等设计性实验,并让学生课后进行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对于每学期期末增加多个知识点融合的综合设计实验环节,把几门课程实验交融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每门课程的相关性。

2.加大“自主学分”实验学时。在原有获得本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及各项实践环节的所有学分

外,增加自主实验学分,自主学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校内自主学分,一部分校外自主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内自主选择课程实验,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实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3.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我院引进了美国国家虚拟仪器实验设备,主要包括在Measurement & Automation Explorer软件平台上使用NI myDAQ和NI ELVIS II实验设备。此设备可以测量温度、压力和音频等,并能充当各种仪表,如数字万能表、信号发生器、计数器/定时器和示波器等。并在每个电气实验室配套计算机设备,配套了虚拟仿真软件,这样学生在原来课程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例如可以进行可变电源实验编程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积极性,建立一种新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4.建立“新与创业实训”校企实验基地。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前沿的电气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把所有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在一起,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校企联合的实验基地,聘请企业和校内资深的工程师和教师在基地进行指导。学生在整个大四一年都可以在实验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其余年级的学生可以定期去实验基地创新与实践,并进行创业,建立新型的“创新与创业工艺实训”实验基地。

(二)建立新型实践模式

1.实施创新与创业实践模式。目前学校一年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小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隔年开展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大挑战杯”,同时还开展一些其他形式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后自己进行创新创业,加深其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并和现阶段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相接轨。

2.推行竞赛模式。目前学院每学期开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竞赛,比如大学生电子竞赛、NI虚拟实验竞赛,

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在比赛中发现不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集体配合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动手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的更种专业知识考试与技能竞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3.建立新型的“产学研”毕业设计模式。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程项目中去,把毕业设计从单纯的设计环节逐步与生产实际、科研工作和学生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化认识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改革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是实践模式的改革,最终只能用评价考核机制来验证,而且必须应该重在日常考核,教学、实验、实训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

(一)确立新型“圆圈式”评价关系

(1)开展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2)开展学生与家长的评价网络平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孩子的心中地位;(3)建立师生互评、家长与教师的评价机制,大学生学习是远离家长看管的学习,家长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是询问教

师,所以必须建立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机制。为了了解每门课程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水平,也必须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让学生乃至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形式上形成多渠道的评价体制,建立一个共享的评价平台。

(二)实行新型考核方式

增加能力和认证考核方式,学院申请了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考点,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获得技能证书,

同时每门课程增加实践内容考核,其占总课程的成绩的40%,在原有学分基础上增加了自主学分,这部分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四、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1)两个目标: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2)两个结合:校园实践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校企联合基地的建立,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三个坚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坚持激励创新、发展个性、注重素质。(4)一构建:构建卓越电气大学生网络平台体系,设置学分制度和专业认证制度,并纳入电气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通过对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模式、评价考核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学院的电气专业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卓越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认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还要不断完善实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与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 代商贸工业,2012,(2).

[2]伍宸.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风险分析及控制[J].现代 教育管理,2015,(4).

[3]彭梅香.《工厂供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余高 专学报,2005,(2).

篇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束语

篇11

1998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新专业目录,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等强电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合并后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二级学科方向。目前福建省内高校较多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多开设的方向为“电力自动化”,开设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的高校很少。由于宁德市电机电器产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的电机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在宁德师范学院本科阶段开设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要求

宁德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掌握电气与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毕业后从事电机与电器的产品工程设计、加工制造、运行分析和检测控制、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电气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学习“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机电子技术”、“现代电机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磁场”等专业课程知识。能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水平评估、服务社会、毕业学生的评价去完善培养模式等,其中图1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人才培养的结构框图。

三、专业课程体系

在设置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考虑了电气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限选课、选修课模块的特点,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融会与贯通。基础课程安排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人文通识课安排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平台课安排有:“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程序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电力工程基础”等。专业方向限选课安排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器理论”、“特种电机及控制”、“现代电机测试技术”、“电机电器制造工艺”、“电机设计”、“电机控制”等。专业选修课安排有:“DSP技术”、“电磁场”、“高低压电器”、“单相电机”、“电气绝缘材料”、“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等。工具课安排有:“MATLAB基础”、“AUTOCAD软件上机”、“AltiumDesigner软件上机”、“ANSYS软件上机”等。其中表1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限定选修课的课时和学时安排。

四、特色的教学体系

1.专业方向定位明确针对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就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形成鲜明的服务地方电机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形成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电机电器的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2.建立导师制培养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为每位学生确定导师。导师优先安排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由骨干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应负责不定期的与学生沟通,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定期举办沟通交流、学术报告,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及工程师等进行工作体会交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管理、策划组织和自主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及深度交流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教授来校做学术专题报告,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前瞻性;聘请产业界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使学生跟踪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4.课外创新实践通过全校任意课、社会调察和参加志愿者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倡每位学生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篇12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文力(1974-),男,河南孟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琳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7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5-03

近年来,由于隶属机制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改变过去单一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调整设立了“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于2001年筹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后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细分,于2008年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从而引起了对电气专业原有的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特点,讨论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1]新专业的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做法,强调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由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

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

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4.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一级学科

基础课 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双语)、电磁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专业技术讲座

二级学科

限选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机设计及优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器学

跨二级学科

选修课 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供配电技术、电力市场基础、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传感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微特电机、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双语)、可视化程序、EDA技术(双语)、工业组态技术;科技论文写作

跨专业

选修课 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双语)

实践教学

环节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调查、认识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选)、PLC课程设计(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选)、电力拖动课程设计(选);电气专业制作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机学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 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

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

(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2):34-37.

[3]黄文力,张丹.构建和谐电力系统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53-55.

篇13

舟山修造船企业急需船舶电气高技能人才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航运业受到沉重打击。在全球船市低迷期,作为舟山主导产为的船舶修造业正处于一个从大规模发展向提高技术、质量的阶段。这是一个有很大上升空间的阶段,也就是说船舶行业要转型升级。目前舟山的船舶行业已能够制造丰富的系列船型,制造效率高、制造经验丰富、总量大,也已经有能力制造高附加值的船舶。船舶企业在现有基础上,一定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生产水平,在制造工艺上重视技术的更新。例如现在的数字化造船、模块化造船都已经是创新型船舶企业的成熟技术。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船舶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船舶电气技术人才非常紧缺。通过对舟山船舶企业调研,发现需求有一定船舶电气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处理船舶电气自动化设备维修、具备较好的英语沟通、书写能力的专业人才,舟山地区缺口达300人左右。

目前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船舶修造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设置欠合理船舶电气专业教学以船舶电气设备安装、使用、故障排除、自动化装置应用等为主,其特点应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该专业教学重心放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气设备维修、船舶电站、船舶信号及系统理论教学上,而在船舶自动化设备故障判断与排除、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轮机自动化等课程的还有所欠缺,导致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知识薄弱。调查发现,已毕业学生普遍欠缺PLC编程维护及保养、船舶电气自动调节装置安装使用、电路识图、常见电力设备故障排除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而限制其实际能力的提高。另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国际化港口的需要,学生英语水平的急待提高,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是船舶类专业的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配备对专业建设的影响较大。目前,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配备较少,工作量饱和,导致教师外出培训较少,专业技能提高进度较慢,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专业建设需要。

(三)实训设施不完善船舶电气学生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且可用于实际操作中,是“能力本位”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实训设施对提高学生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学生的动手能力,直接影响船舶的修理甚至航行安全,因此改善实训设施是实施实践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效果不佳随着船舶技术的发展,船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船舶电气的应用日益重要,但所毕业学生却不能完全胜任船舶电气的各项实际操作。这与该专业实践教学时间短、项目单调、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够有极大关系,需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改善现有培训方式,特别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船舶电气设备的运行和维修上非常重要。基于以上不足,本文结合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就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场地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四方面综合研究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的舟山特色的创新型船舶电气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对人才培养改革采取的措施

(一)“能力本位”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解船舶电气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针对各项特点分析归纳,实现课程结构和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以“能力本位”为导向,设置符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如在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中,设置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如下:1)安全用电及触电急救;2)照明线路、三相电路安装;3)低压配电箱的安装及低压电器的使用和保护装置的检测;4)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和调试;5)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6)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制作与调试;7)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8)交流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等。PLC控制与调试中,设置如下:1)电动机控制系统编程与实现;2)送料小车自动往返控制系统的PLC设计;3)T68镗床主轴电动机的PLC控制设计;4)冲压机床液压油缸控制系统的PLC设计等。船舶英语课程,设置如下:1)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以简单句表达相关意思;2)组织学生参观船舶企业,通过与船舶人员英语交流提高英语技能;3)邀请大型船企的船舶人员来校进行英语授课以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本位”为目的的教学任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为主、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达到船舶电气理论教学的需求。

(二)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船舶电气技术是船舶专业类中一门崭新的学科,且发展迅速,对师资力量要求较高。因此,拟委派专业教师前往江苏科技大学或上海海事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或以访问学者形式对外交流。另外组织专业教师前往大型船舶企业实地考察,学习运行中船舶电气设备状态和维修,深入体会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设置“能力本位”导向的专业课程。通过培养,将提升整体船舶电气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双师素质”能力,更新教学观点和理念,使船舶电气教学更好地适应船舶企业的要求。

(三)针对性完善实训设施船舶方面设备庞大,船舶电气设备又具有其独特性,其建设资金大,如何应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的实验设备并满足日常船舶电气实践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实训设施建设中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对实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以主机遥控系统模拟实训建设、电机拖动实训为基础的新模块增加等,以最少的资金需求完成实训的配备。

(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提高实践技能培训教学船舶电气实践技能培训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尽可能做到有问题去实践。一方面,通过提高实训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设置船舶电气相关设备故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钻研能力;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船舶电气专业实践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与船舶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于学习中及学期末去船舶企业进行交替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我校与舟山常石集团有限公司、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舟山集团等签订学生就业实习的协议,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实践教学训练项目,强化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结束语

篇14

论文关键词:船舶电子人才;船舶电气;新兴专业 

 

一、我国目前船舶电子人才的培养现状 

什么是船舶电子人才?船舶电子人才必须具备包括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其内容主要有电气电子控制设备和系统、主推进装置和辅机的自动控制系统、船舶电站,船上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测试、维持和恢复电气电子控制设备的能力等等,其次是传播得维修和保养,包括维修保养主推进装置和辅机的自动控制系统,驾驶台导航和通信系统,甲板机械和货物装卸设备的电气、电子控制系统的能力;最后还应该具备与轮机员同等的安全、防污染、消防、救生急救等能力。 

(一)船舶电子人才的市场需要 

1、船舶电子人才可以负责电子、电器设备的管理,保障行船安全。在现在的新型船只的内部,往往与以往的船只情况大不相同,所以,使用专业的船舶电子人才,可以给行船带来极大的安全保障,随时解决突发的船只问题,避免隐患的发生;2、专业分工带来的工作中大量劳动的减轻。以往的船舶电气、电子方面的任务大多数由电机员和电报员承担,在2007年1月11日到26日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培训和值班标准分委会,简称stw,提出了对增加电子船员的要求,随后在2008年提出了轮机员的适合从事船舶电子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将电机员和电报员从工作的繁重之中解脱,专业分工,有利于效率的提高;3、可以缓解目前船舶运输业的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劳动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而一份船舶电子的工作,既需要一定的工作技术含量,也是专业人才,因此,对于就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4、其专业性要求了更高级职位不能担当这一任务。 

(二)我国船舶电子人才目前的培养研究状况 

在 2005年以后,我国船舶电子人才培训已经有了初步的起步现象,在2005至2011年6年时间内,不断有学者在对船舶电子专业进行探讨和实践,例如 2008年《船舶强制配备专职电子船员的探讨》,(王瑾辉等人),2009年《航海高职院校开设船舶电子专业的分析》,(张哲,杨斌),2010年《具有船舶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2011年《船舶电子电气人才培养措施的探讨与研究》,(胡冠山,周应兵),分别从船舶强制配备专职人员的初步探讨,渐渐走向实际上船舶电子人才开设的教育环节分析,再进一步走向人才培育方案以及专业的改良和具体教育方法,例如实验室、课程设置等研究。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等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船舶电气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就和办学特色,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在专业课之外开设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科技训练,学科竞赛,论文或者著作,专利,荣誉称号,等级考试等等内容。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主要将船舶电子专业分为两个方向,船舶电子系统与设计和船舶通信技术与应用,主要专注于船舶电子系统和船舶通信技术两个方面,发挥学校本身的船舶专业优势,培养宽口径人才,“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同样开设船舶电气专业的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是对实验室建设采取重点首先推出,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尽可能让学生提早感受到船舶电子的魅力,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习基地,实行3+1模式,最后的学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

二、船舶电子专业的开设 

以下内容将以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为例,详细介绍船舶电子专业的开设特色以及其优势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一项专业,但是江苏科技大学在开设这一项内容的时候,有着其自身的特色领域,从而具备了就业优势。作为一座以船舶为特色学科的大学,多年来培育了在船舶方面的众多人才。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科和专业课,公共基础科是包括必须修的一些课程,学科基础科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则是根据行业特色所设置,在实践性环节上,学分大约为35%,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开设了创新计划中的“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在过去的专业课基础上进行了不断

地改良。对一些船舶电子专业人才的再学习的要求来讲,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英语在专业课程中占得分数也比较高。 

三、船舶电子人员教育现状 

我国在航海院校正在研究制定电子船员的培训教育大纲,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工作的船员中,很有可能通过培训,提高船员的电子知识和系统知识,最终适应stcw在中国的电子船员培训要求,最终适应船上工作。 

四、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积极学习国外在船舶电气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和经验。国外船舶电气专业已经开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中国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本学校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学习国外的专业之特色,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二)在一开始就调整好课程结构,合适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选择教师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在这方面专业有一定潜力和知识量的人才,这样既可以发掘其潜力,使其渐渐成为这方面的优势人才,也可以让学生受益;(三)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要听取广大在校学生的切身体会,进行问卷调查,才能够更好地完善课程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四)想要把一门课程专业一直做到最好,所要必备的内容就是持之以恒,不断改进,适应社会需要,创新品牌,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足够能力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