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

经济发展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34

经济发展重要性

篇1

体育产业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体育运动又会改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国外研究表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劳动者比那些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平均高0.6%到10%。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而身体素质是成就高水平人才的基础。所以,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离不开全国人民健康的体魄,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就为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供了重要保证。

1.1体育经济发展有利于拉动国民消费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都倾向于选择一种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作用。有的健身场所对健身人员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现在进健身场所的人数量日益上升,而且朝着全家玩、老中青的趋势发展。专家分析认为,现在体育市场之所以比较火爆,主要是因为市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据了解现在很多居民正在转变以前的“无病即健康”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更新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消费也被带动。据预测,我国到20世纪中叶将会进入富裕国家阶段,人口总数将会达到15亿左右并比较稳定。根据这个背景,按照每年1000元每人的体育消费支出来算,我国体育消费一年的总额就能够达到15000亿,这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居民需求的变化将会带动消费的变化,我国的体育消费将会随着国民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未来这一消费必将会保持比较活跃的态势。

1.2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体育经济自身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他所哦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体育经济首先带动的是旅游业,体育产业与旅游区相结合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场,例如攀岩、滑冰、登山等。目前,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和国家的重点旅游项目,据了解瑞士就滑雪旅游这一个旅游项目每年所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就能够达到1500万人次,实现70亿美元的出口创汇,体育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可见一斑。其次就是带动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例如要举办一场赛事,会有很多人前来观看,就会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此外,体育经济发展还会带动服装、网络等行业的发展。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自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体育产业的火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2.1体育经济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有二:第一运动项目的开发不合理、不平衡,因为运动项目的观赏性、竞技水平和普及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体育项目素具有的市场容量、产业资源价值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别都很大,所以目前的运动项目开发很不平衡,例如现在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开发规模,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甚至还未进入市场;第二,体育产业的地域布局不合理,因为文化、经济、资源和思想观念等的差别,我国东部地区消费水平比西部高很多,东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开发程度也比西部地区高很多。

2.2缺乏专业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

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体育经济暴露出人才严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源于退休的教练员、运动员等,而高学历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却比较少。这些体育管理人才可能对体育运动的过程比较熟悉,但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对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很难经营出一个高产出、高效率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2.3没有发挥出相关产业的潜能

现在的体育经济非常注重利用有形资产,例如对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租借等等,但是对于赛事的会标、会徽、冠名权、队名价值等无形的资产开发度严重不足。观察体育用品市场可得,现在的高档体育用品大多是外国生产,而国内的体育用品生产行业在高档体育用品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体育相关产业普遍存在经营落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这也大致我国的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难以在国际上占据有利地位。

3.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体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改进体育经济发展体制

对真正的产业而言,其资源应该能够在市场上流动,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不能够流动,至少相当一部分的赛事、运动会和运动员是不能流动的,甚至有的场馆资源也被政府所控制。而当今社会的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集体育的政治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和经济生产力于一体的。我国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应该给体育充分的流动资源,调整体育经济的发展体制。政府应该主动推出竞争,特别是要退出利益的竞争,让资源面向市场,这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合理配置,真正让体育走入经济,走入社会。

3.2注重人才培养

发展体育产业既需要一批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还需要一批优秀的体育产业管理者。如今运动员在体育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说,他们可以说是体育产业中的生产人员,是后来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几乎和前提,所以要重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而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在前面论述中已经提到,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3.3重视无形资源,深入挖掘产业潜能

篇2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1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1立足实际进行市场调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来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依照实际国情来管理我国市场经济。就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市场调节依然是主要的经济管理方式,而企业资源交换分配工作则是市场调节的重要内容。要以宏观经济管理来保障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1]。

1.2民主科学性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主科学性。在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时,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立足于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明确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市场实际需求,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收集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资料,结合市场经验,总结出处理问题的最好方法,促进企业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1.3突出效果

宏观经济管理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会对企业的生产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此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平衡,扩大国际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1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社会大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分工十分明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紧密,但同时也存在竞争,因此需要依照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实现社会再生产目的。但在实际中,只依赖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产生的自发性作用是不能满足上述需求的,这是因为无论是地区、经济部门还是企业经济活动,都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的,如果只依靠自发性作用,会使经济发展失衡,陷入无政府状态。也正是这一客观事实促使国家政府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管理、控制与调整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2]。

2.2发展不平衡的调节

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说道:“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解决该项矛盾。(1)对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调节。主要手段为差异化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参考各区域不同的发展特征出台合适的补贴政策,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来缩小区域差异。(2)对各产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调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同时,各产业间的不平衡现象并未得到解决。一些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一些产业却停滞不前,效益低下。对此,要给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欠缺的企业优先配置资源,为其提供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3]。(3)对贫富差距收入不平衡问题进行调节。我国一直以来的目标是解放生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消灭剥削现象,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也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点内容。

2.3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市场的运行速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经济职能转变过程中,政企职能在逐步分开,且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在逐渐分离,国有企业必须要积极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和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改革创新工作,从而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稳定推进[4]。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强化市场调节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应当努力创新改革,响应国家与政府的号召,不断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活动。同时,还要加强经济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激发核心力量,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向上发展。

3增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策略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可知,企业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宏观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1)在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背景下,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要重点研究其所处的宏观市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向,企业应顺势而为,利用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推进经济发展[5]。(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应重视供给端,通过调整企业产业结构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当重视其所处市场环境的需求,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3)通过洞悉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调整来降低市场经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通常都表明了经济发展问题的产生,企业市场经济应洞悉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调整,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作。

4结束语

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宏观经济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调节,实现民主科学性,这是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能够调节发展中的不平衡,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给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优势,企业只需要根据政策调整发展方向与结构,重视供给端,调整产业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洞悉政策调整来规避经济风险,提升市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勤.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39,141.

[2]朱露露.试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5):17.

篇3

一、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由于房地产业所提供的房地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子,也即离不开房地产;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开展活动也离不开房地产。因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总要超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又会引发对其它许多行业的需求,对相关产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往往这些产业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

最后,房地产业还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支柱产业是指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扩散作用,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份额。

二、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现在处于后工业社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房地产业,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再次,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房地产业进行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进行良好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城市的集聚效益是指各种群体和个人在地域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上述外,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要做到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房子那是无法实现的。美国住房自有率最高的时候也只有64%,这两年因为次贷的原因,有一些房子被没收了,自有率有了一定的下降。德国只有50%多,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是72%。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有住的地方。从我们国家来看,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将近1000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又是1000万,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对住房的需求是持续的、长期的。再加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住房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满足这个需求,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因为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房地产建设对于就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一万平方米的建设可以解决一百个人的就业问题。在我们国家,就业是重大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三、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要做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房地产业内部的结构协调和供需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房地产业内各类物业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供需协调指通过加大或缩小新增房地产的投放量,通过刺激或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达到房地产业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管理青海油田稳健发展有效途径

文章以青海油田发展为例,分析了创新型经济管理在青海油田稳健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在油田企业中实行创新型经济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油田企业的日常管理水平,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油田企业的迅速发展。

一、创新型经济管理在青海油田稳健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油田企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企业,青海油田是一个有着多年开发、建设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油田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油田企业的创新型经济管理,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青海油田的勘探始于1954年,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先驱之一。主要勘探开发领域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油田工作区平均海拔2700~30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内地的70%,气候干燥、风沙肆虐、高寒缺氧,是国内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油田。油田生产规模大、面积广、复杂性高,同时生产风险也大,一旦管理不当就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隐患,增加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同时青海油田积极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大力推进稳健发展。“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千万吨级规模高原油气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所以创新型经济管理模式在油田企业中应用势在必行。

二、当前石油企业发展面临主要经济管理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还有,国有企业还存在体制改革相对较慢,企业运作效率较慢,企业员工以及管理者思想相对保守等问题。二是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布局总体偏“重”,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任务繁重;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环境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青海油田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位于戈壁瀚海无人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油田开发时间早、社会依托差,严重制约青海油田改革发展。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我们了解到在青海油田企业中进行创新型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根据青海油田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采取有效手段,有效地发挥创新型经济管理在青海油田企业中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型经济管理在油田企业发展应用中的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加强经济管理

在油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激发员工的自觉性,让员工在工作中可以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从而促进油田企业的不断发展。首先在企业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油田企业的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成本意识的培训和教育,这样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会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心,让员工把节约意识有效的融入到油田企业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还需要强化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员工在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在油田企业中实行经济管理还必须注意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对企业经济实行动态化管理,一旦企业日常管理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改正,从而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将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

在油田企业管理中应用经济管理模式,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油田企业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以及生产工作可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油田企业不断发展。首先油田企业应该加强企业中技术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使各部门在业务上能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在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既包含有财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因此油田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改革部门环节的管理水平,不断的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完善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在对油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还应该加强对新型财务软件的应用功能,从而更好地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总之,油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经济条件以及油田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从而加大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

(三)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在对油田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还需要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重视,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意识,对企业资金的投入支出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了解。例如在企业中对企业员工进行投资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能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在工作中就能具备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油田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每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形成企业经济管理的最佳发展途径。作为企业油田的管理者,要想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对油田行业的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市场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其次可以通过对企业实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油田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认真总结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对问题进行解决,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青海油田在发展过程中,其目的和其他企业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青海油田的管理者应该对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问题了解的非常清楚,从而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及时与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在青海油田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要对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以及投入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在做重大决策时可有科学的依据。如果企业的管理出现了问题,管理模式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那么企业不仅要在源头上找原因,同时还需要在企业自身的管理方面找原因,如果企业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的员工就会在工作中出现懈怠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所以加强对企业自身进行管理,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运用知识管理办法在油田经济管理中进行创新

将创新型经济管理运用到油田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应提高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运用知识管理办法对油田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与优化。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油田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为工具,在互联网媒介上构建通信平台、办公平台、公文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等多项平台,由这些技术平台共同组建知识共享平台,借助知识共享平台提升经济管理信息,实现石油管理过程的信息共享,为油田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构建互信心理机制。油田经济管理中应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与合作能力,将信息共享放在首位,逐步提升经济管理者及其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度,由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消除内部员工之间不信任现象。最后,应选择适宜的媒介。石油经济管理内容的隐蔽性不同,需要凭借不同的传播媒介开展经济信息的传播活动。通常情况下,高富裕度的媒体在传播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显性经济信息相比,隐蔽性经济信息自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石油企业定期对内部成员开始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员工对新媒介运用能力,使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从互利网上获取信息。

篇5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成为社会总产出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东部沿海部分省市更是高达60%以上。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提高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活跃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还为上游产品和服务找到了市场,从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2、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国有企业由于正处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关键阶段,不仅难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还要减员增效,排放一定量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1992年到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压力将更大,而大量劳动人口不能就业,就会极大地制约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3、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这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财政增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收。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在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四川省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近45亿元,占全省工商税收的23%。温州市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占2000年全市工商税收的72%。

4、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利润作为社会生产剩余的一部分,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企业都要追求盈利,只要合法经营,企业盈利多就表明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对社会的贡献就大。目前,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约为20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利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也具有积极意义。一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资本要素;二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存入银行,起到了融资作用,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三是用于消费,成为整个社会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奢靡性消费除外);四是企业剩余的一部分,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形式转化成为社会财富。企业创造的剩余越多,为国家贡献的税收也就越多。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选择不但没有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正确认识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既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又打击其非法和不良经营行为,规范其发展,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不损害国家和劳动者的利益;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对非公有制企业主的高收入特别是非劳动所得进行调节,对逃税者予以重罚;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中作出更大贡献。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主题的非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

1、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教育“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培育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否健康,理应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同时它能否健康发展也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基本路径。

2、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深化的新阶段、新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的任务特别繁重;资源相对不足,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篇6

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改革,应抓住重点,搞好顶层设计。应将事业单位分类作为这项改革的基础,加快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事关系。其要点是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将事业单位打造成公共产品的生产主体之一,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伙伴;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重在构建以理事会为中心,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新模式;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的政府条件,确立事业单位相对于政府的正确定位。另外,须解决好事业单位改革后经济上的可持续问题。这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形成战略目标,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透明、多元化参与的治理结构;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形成复合型人力资源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政府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

1、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理想的政府与市场应该是都可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但社会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没有市场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市场都是无法想像的。离开了市场,现代社会将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离开了政府,市场正常运作的制度前提也将无法保障。现代市场制度得以确立的产权保护、损害赔偿等规则,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仅仅靠市场交易双方的合意约定和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强制力的政府是提供相应制度安排的最重要的制度供给者。当然应该注意,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不应是亲密无间的,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政府和市场所涉及的具体社会领域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的原则各异,目标亦不相同。如果二者界限不清,那么不仅无法相得益彰,而且,反而即会破坏政府的原则,又会破坏市场的原则,有损于公平,无益于效率。因而,政府与市场应在各自的运作原则和作用范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以其信息利用的完全和价格机制的激励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和持续的物质增长,但这种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削减。一定社会中共生的市场与政府,并非是一方越有效便可以简单地替代另一方,相反,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因为市场越完善、越有效,其自身历史的现实的所不能采取作用的领域越明确,政府调节的针对性便越强。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已经发育起来的市场总有不适应的方面,因而总会要求不断引入并完善政府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府提供的东西更多,而不是更少。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不一定就小,而关键在于其执行的职能要高效而有力。

(二)政府职能的界定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经济,市场调节的效率,政府作用的优劣,都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准确界定。高效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

1、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调节应着重总量调节。由于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分散性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均衡成为一种常态,必须引入政府调节以减少不必要的代价。另外,对于一些生命周期长,又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生产,由于生命周期较长,一旦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在短期内便难以恢复,整个经济将遭受严重打击,因而需要政府采取干预。对于一些带有战略意义,同时又具有较大风险的领域部门的发展,相当大的成本和不确定的前景,也使这一部门单纯依靠市场难以实现充分发展,引入政府调节也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调节应是第二次调节。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中第一层次上的调节,市场能够调节的政府就不必干预,而市场无力涉及,在资源配置上低效率时,则由政府再调节。当然,不是说政府的第二次调节重要性上不如市场调节,它是更高层次的调节,是总体上、全局上的调节。一般来说,现实中的市场调节以效率优先,而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的第二次调节则更为注重公平环境的营造。

3、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在社会物品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提供物品的增加,就是市场生产物品的减少,政府提供物品的多少是衡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公共物品是人们生活享受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内容,作为外部性的极端例子,市场往往体现出提供的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国防、司法以及公共设施等纯粹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以增进国民福利。而对于准公共物品,特别是无排他性,但却有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的存在,因竞争性使得在对此类物品消费的增加必然使得其他人的消费减少,影响其效率的实现。此外,由政府提供此类物品,效用最大化驱动下的个人可能对其漠不关心,过度使用,从而引发对公共物品的损害。因而,生产力尚不充分发达期间,政府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定义下的纯粹公共物品为宜。

4、“知识时代”的政府其意义更为重大。世纪之交,以人工智能产品为支撑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它的出现引发了人类整个社会结构、思维结构、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分工和知识分散在广阔的背景下交互影响,政府作用在一些新的领域必会加强。由于知识本身信息化的要求,其在传播中可能会发生扭曲,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出于个别的目的,在决策中迟缓而保守,在知识分工深化的时代,这将使信息越发的不对称、不完善,信息在播种中失真,利益集团则会因拥有“垄断”优势达到超额利润。这时则需政府加强其追求扩大公共利益的倾向,推动共同利益群体的产生。另外,政府也有必要建立激励体系,最大可能地将信息转化为一种公共物品,以此减少信息不全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状态。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张远军.建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J].经济师,2006(11):64-65.

篇8

关键词:公路运输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重要性

一、公路运输发展概况

公路运输作为陆地运输最主要的方式,指的是以公路为运输线路,利用汽车为主的交通工具,来完成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位移,是贸易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诞生于19世纪末期,随着现代汽车的产生而发展开来,并逐渐从短途输运拓展到长途运输的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相应地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以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公路网,汽车制造业也建立了成熟的产业链条,这些都为公路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奠定了基础。公路运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机动灵活,对于各种交通路况的适应性强。第二,适合中短途运输,速度较快。第三,原始投资较小,在私人资本可以承担的范围内。第四,运输指向性明确,可以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但与此同时,公路运输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弱点:第一,运输量小,相对单位成本高。第二,长途运输的可持续性差。第三,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但无论如何,公路交通运输都以其势不可挡的态势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联的作用,利用这种关系更好的改造生活。

二、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系统包含着诸多的子系统和各类要素,交通运输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不唯一的子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又包括航空、水运、管道、铁路和公路五种运输方式。因此公路运输属于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公路交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影响经济活动:

1、公路交通直接参与生产推动经济发展。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覆盖面广,普及率高,其本身就消耗着地区的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消费了大量的有形及无形产品,拉动了国内外市场,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增长。同时提供了一批劳动岗位,减轻了就业负担。以上都属于公路交通对经济的前向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公路交通在它中间投入的产品上面,也产生了增加值,对经济起到了后向拉动的作用。同时,公路交通还为制造业和贸易服务业提供了运输、装载和中转等服务,与这些生产部门之间起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作用。

2、公路交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即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加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公路交通的深入发展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公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和乡镇地区)能够加快农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且通过整合不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资源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流动性得到提高,使得以劳动力为典型代表的生产要素能被转移到可以发挥更高的生产效益的地方。通过节约运输时间和成本,使得资源源源不断的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创造最大程度上的规模效应。综上,公路交通运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功不可没。

3、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公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候,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基本上就是这个区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随着交通运势的扩大,一个地区能对更大范围的区域乃至全国产生强有力的辐射作用,满足更大范围内的需求,不再受狭小的市场的制约,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调整生产实现规模经济。除此之外,公路交通运输还能起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距离开始缩短,厂家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其他厂家进行合作,产品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先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逐步被优化。再者,公路交通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生产资料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可以进行任意配置,因此单独的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重点发展,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从原材料采集到产品进入市场完全由一个厂家承担。将生产要素按照合理的比例结合,把生产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4、公路交通运输的深刻影响生产力空间布局。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来看:(1)农业。农业布局主要指的是耕地的布局,公路运输以其灵活性强、速度快的特点成为了农产品运输的主要工具。因为农产品具有易变质腐烂的特点,因此该产业对与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要求更高。特别是一些易腐的、鲜活的农产品,要保证新鲜就要求不能远离市场,从而增加了成本。公路运输的发展加快了产品运输的速度,专业化的运输渠道减少了中转的时间和成本,从而使得农产品产地对于与市场距离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工业。工业生产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减少运输成本,加快产品流通速度,因此布局往往遵循着沿公路或铁路沿线分布的规则。(3)服务业。该产业的特点是对商品流通的的便捷性要求高。受产业区位的调整和公路运输条件的持续影响,在远郊地带的公路沿线工业走廊形成了一批经济廊,这些经济廊的形成极大的改善了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5、公路交通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交通的便利程度是很多游客选择出行地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内旅游,尤其是短途旅行来说,要发展一个地区的旅游行业必不可少的是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尽快建立于外部的公路交通通道,同时公路建设的投资相对少、工期短、技术难度低、见效快,因此称为了推动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公路交通运输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受到经济的反作用力,可以说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为动力。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务必注意相互间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篇9

齐文化在齐国发展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由于齐文化的存在,促成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且经过很长时间未曾衰落。因此,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的影响。齐文化中蕴含着以下经济发展要素。

1.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第一,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企业家要素集中体现在齐文化奠基者姜太公及发展者管仲身上。姜太公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以法治国,安定民心,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之不同,主要表现就在于企业家敢于冒险,善于创新。企业家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企业家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姜太公和管仲就是典型的“企业家”。第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及管理要素体现在齐文化中的“任人唯贤,以人为本”。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从齐地实际出发,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

“以人为本”一词最初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齐文化中的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齐文化中所包含的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铸造钱币;还鼓励外贸,“关市几而不征”(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经过管仲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制度的起源、变迁和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有效率的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无效率的制度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新制度经济学家,在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上,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西蒙•库兹涅茨在1971年,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演讲的题目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研究结果和意见》。在演讲中他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比较完全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不断扩大地供应它的人民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有着长期的提高,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并且进行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

经济增长问题是个热门课题,其中,技术创新论风行一时。然而,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最终被事实证明。诺思于1968年10月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开拓性地解释了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进步,而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提高。该文经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善,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诺思指出在没有发生技术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诺思认为,经济学家们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些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增大交易费用,而不会自动导致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产生。结果是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会阻碍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经济衰退,而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姜子牙和管仲都认识到了制度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变革是以制度创新为主的、为适应环境促进发展而进行的各种规则的调整与革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经济之所以在改革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是制度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制度上发生的重要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对多数人形成有效的激励,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

3.齐文化昭示着经济发展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姜太公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在外交方面,管仲建议桓公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诸侯望风归附。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扰。经济是社会发展基础,经济的强盛决定了一国国力的强大。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迈克尔.波特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一国的竞争力不可能由其国土的大小和军队的强弱决定,因为这些因素与生产率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错误地理解比较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是经济发展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仅仅靠使用现有的资源或者组织更多的资源是不足以保持经济繁荣的,更不用说仅仅把国家的财富重新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进行分配了。

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条件所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比如升级本国所有国民的能力,对各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使商业运行更有效率等等,则它就选择了繁荣。与此相反,如果一国允许破坏生产力的政策存在,或者技能培训仅为了少数人服务,或者仅靠家庭背景或者政府的妥协才能成功,则该国家限制了本国的财富增加,也即选择了贫穷。姜子牙和管仲在经济发展上,注重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实施有效的经济战略和经济制度,大力发展贸易,激发人们积极性,以弥补当地的经济劣势。同时,正如波特所认为的,他们还推行巧妙的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注重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齐国农业禀赋较差就重商并大力发展制造业,在商品样式、质量上进行创新,在产品数量上,运用规模经济以减少成本,赢得最大生产利润。又如管仲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造就了齐国独有的竞争优势,从而可以号令天下,变得日渐更加强大。在周王的授予下,凭借实力,终于称霸中原,通过“九合诸侯”而最后“一匡天下”。对比来看,齐国当时的位置正如当今的美国一样。

二、齐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文化和制度具有传承性和可移植性,齐文化的影响其实一直到今天,因为真理是永恒的,许多规律是千古不变的,正如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齐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启示。

1.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并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文化。我国尽管一直在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可是现在已经面临了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亟待解决。国民信仰缺失是个大问题,建国以前中国人主要信仰的是儒家、佛教和道家,“忠君爱民”的思想是主流信仰。建国后,宣传的是共产主义信仰,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多数人的信仰最终未能统一如前。于是,造成了如今的信仰混乱和信仰缺失问题,甚至出现了“道德缺失”现象。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应尽快确立务实而合乎传统并且不悖于经济全球化的信仰文化。在经济文化建设上,我们要引导人们树立“生活为了工作,而幸福则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的理念。固化一种世俗的行为准则:勤奋,诚实,严肃认真,节省金钱和时间。这样,我们的生产率将大大的提高,国家将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也将愈来愈进步。

2.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我们国家目前对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待遇尚乏激励性。另外,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不足。现有的体制和环境束缚着优秀企业家的培养、出现和发挥。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真正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和市场化道路,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的功能。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篇10

1.1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就整体水平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长期以来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没有兼顾到农业的生产,只是把大量投资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方面,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重视工业生产发展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相反更加强化了把农业收入用于工业生产的分配机制。中国经济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各种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设备建设的落后。从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认识到农业生产和农村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农村基础性设施投资方面加大了力度,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性设施,但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中国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为政府没有过多干预,资金供给过少,所以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足。

1.2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问题存在的事实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前后以及农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生产的工业化战略,使农村政策出现了扭曲。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选择的政策是正确的,但存在的问题却长期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工农关系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关注工农差距,进入中期以后改革程度大幅度提升,但依然把大量投资用于工业建设,致使工农差距进一步拉大,更加强化了工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和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相反,从而造成工业和农业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并逐渐增大,这种增大的性质发生了一些改变。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制定的发展政策并没有错误,不应出现的现象是长期政策的不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农关系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存在偏差的时间过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原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但却采取相反政策,增大了两者之间的反差。

1.3融资与资金管理上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减慢,集体经济发展不畅,乡镇企业发展没有起色,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集体、企业没有财力进行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全体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一些首先富裕的农民确有经济实力,但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鼓励性政策,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清晰的产权,制约了这些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投资,因为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风险较大,不能很快收到回报,又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主的民间资本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农村。所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依然是政府。

2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现状,则首先要迅速转变宏观政策趋向,把财政政策重点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在农民增收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在政府领导下,把社会有效资源集中到农村领域。在实行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最为关键,但同时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假如只依靠政府的投资,常常也会感到捉襟见肘,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如果向农民收费,则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实行过程中,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块出资,使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倾向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应统筹安排,使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向农村开放,使广大的农村可以使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在加强城乡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根据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政府依然在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毕竟政府投资有限,必然要求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引导的多种来源投资体系。第一,重视农业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第二,可以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进行质押,以获取银行的充足贷款;第三,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家提出,推行PPP融资政策。

2.3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农村基础性投资的使用效率

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倡政企分开,政府在其中要起到监督作用,把运作权交给企业,企业在运作中实行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提供各种服务时要按标准收费。农村基础设施要全部实现本身价值,争取创造更多的财富。农村许多小型基础设施可以以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经营,使产权清晰化,依据企业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2.4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实用性,不大做形象工程

建设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和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绝形象工程,不搞重复建设,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人民的安全团结。

3结论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重要性;现状;发展措施

中国这个大家庭主要是由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携手创建,少数民族为我国的繁荣昌盛和统一、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我国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实现共同繁荣,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旧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想并没有完全解放,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下,导致当地地区发展极为不稳定。我国在解放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行了很多扶持、优惠的民族政策,希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少数民族经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和限制,相比国内其他发达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发展水平低下,差距较大。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少数民族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尽可能缩小少数民族和其他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目标。

一、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及国家根本利益。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想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就需要加快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省内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同志曾经明确提出,“中国的繁荣发展不能缺少少数民族。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相对于汉族而言,少数民族生活、居住的地方要宽得多,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物质财富也远比汉族多得多。”如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少数民族的参与以及经济支持,中国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同志也曾这样说过,“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只有汉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快速,而让地区、内蒙牧区、维吾尔族等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这样的社会局面并不是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应该是让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地方都可以实现现代化。让所有的中华儿女都站起来,共同奏响幸福的歌谣。”这也足以说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亟需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为了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也应该持续稳定的进行民族经济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各项对于少数民族利好的政策,全面支持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尽快摆脱以往贫穷、落后的面貌,加快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实现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差距尽可能缩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缩小各民族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实现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人们在实施解放前都是在旧社会政治体制下生活,饱受各种不平等待遇以及各种剥削。在获得解放后,中国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废除,并且相继出台了很多民族政策,使我国各民族都实现了法律上、政治上的平等,但是关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虽然相对于以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因为少数民族的社会制度比较落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慢,缺乏专业的教育人才,导致无法及时引入各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并且由于自然环境关系,相对于汉族、其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有慢慢扩大的趋势,这样显然和中国想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目标不符合。因此,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尽量采取多种民族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可以和其他发达地区、民族经济实现同步发展,使少数民族也列入先进民族队伍中,使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

(三)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建设战略地区,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助于国家的安全、稳定。我国地大物博,和外国有很长的一条陆上边境线,其中很多聚居着大量少数民族的地区都紧邻外国,比如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这些地方对于国家的稳定、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战略地位。想要设立一个坚实、稳固的国防战略防线,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强调少数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少数民族经济能够呈现繁荣、昌盛局面,切实维护好少数民族的利益,尽快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使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之间构建团结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安定的社会局面。

二、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就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总体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差距有逐渐扩大形势。我国自建国以来,相继出台了很多民族政策,用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是一直以来效果甚微,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这种趋势在慢慢扩大。②少数民族贫困问题非常突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我国所有贫困人口的比重较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很多贫困人口,贫困问题比较突出。③现代化产业在经济构成中占的比例较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大多数都是传统的产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相比我国现代化生产力,存在明显的劣势,这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几点建设性意见及措施

(一)应尽快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确保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向少数民族提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惠及扶持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发达地区基础一致。比如,可以重点建设大量的通信设施、水利设施、铁路设施、公路设施、桥梁设施、能源设施等基础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体系,为少数民族对外经济联系提供更多便利;构建完善的通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和外界的交流、交往,加强信息流通,不断吸收新鲜的元素,积极创新。

(二)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拨款。由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的财政支持,可以成立一个专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扶持基金。而且,应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年扩大基金的规模。应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扶持基金重点投放在一些基础教育事业方面,比如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交通事业等,从而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应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经济结构,重点培养一批优势企业、工业。少数民族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资源,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国家应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合理开发、建设能源。同时应引入各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条件下,重点培养一批优势较为明显的现代化先进企业,提高当地的就业率,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应重点发展地区教育事业及科技。教育是人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的根本,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步伐,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资,尤其是针对教育水平低下的地区,不仅应保障充足的教育经费,还应该采用各种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师的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号召国内一些优秀青年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研发资金投资,在科研项目方面也应该向少数民族倾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的技术人才,改进生产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伟大复兴,各民族繁荣以及整个社会的统一、稳定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继续落实各项民族扶持政策,减小民族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洁. 边疆地区建设中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研究[J].华章;2012(07).

篇12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持续发展;作用

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中,工商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通过加强市场监督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体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措施,切实履行规范和管理市场经济秩序智能,进而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这是我国各大工商管理局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

1.培育市场主体的职能

主动培育良好的、完善的市场主体,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间的有效协作,对各类型市场体系进行完善。这是保障工商管理行政部门有效执法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要求。上述讲述了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中,工商管理发挥的积极作用,完善有效的工商管理体系,健全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监管市场经济制度的执行

在制约和监督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规范。市场经济虽有一定发展规律,但是仍需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特别是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在贸易往来随之增多的状况下,这时需要健全的经济制度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因此,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运用工商管理这一经济管理工具中,应将着力点放在宏观调控上,引导和管理市场经济参与者。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确保市场公平交易、良性竞争,保障交易双方合法交易,这样不但有效保持了经济活动,而且还创建完善的经济秩序,为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

1.推动了经济发展速度

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既可以调节经济发展方向,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加强与各方主体合作和交流,为推动市场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工商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特别是要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公平化、透明化的竞争。在宏观调控上除了推动农业和工业的稳定发展外,还需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环保、低能耗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还应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为其展开更多服务工作,如:推行网络年检,这样能够减少企业支出费用,提高企业效益。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对各大行业实施规范管理,创造出公平的、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努力。

2.建立健全的各类市场体系

(1)有效配置经济资源:从多方面上来讲,资源是稀缺的,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充分运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这是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借助于市场的力量,结合价格的市场调节方式,引导更多的经济资源向有效率、有信誉的经济部门流入,进一步提高经济整体运作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率。(2)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社会微观经济活动中,市场作为其场所,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想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依靠于市场来推行,所以,市场也就成为了宏观管理主体与微观经济活动的连接纽带。在运用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后,对商品供需进行调节,从而形成价格机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方向进行间接引导与调节,进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目的,提高市场主体有效控制经济活动的水平,这对于刺激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3.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有效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法律监督监管机制。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对工商管理的行政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因而在监督市场中,工商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并加大执法力度,进而确保有效实施具体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市场监督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按照行政执法具体程序,依据处罚和教育结合的原则,在依法监督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执法的合理性,主动引导企业良好的竞争,对于一些违法竞争和违法经营的商家应严格处罚,避免其再犯,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一个警钟,进而有效的维护市场秩序。

三、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经济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明确正确的经济管理的观念

工商管理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合理的管理意识,确保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企业想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变和创新,唯有创新和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恰恰这一点说明了工商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将传统的管理观念摒弃,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来完善工商管理理念中的不足,在新经济形势下引导企业有效改革,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理念,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中,不但要按照既定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的执法行为,而且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各大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唯有融合管理与服务,才能让工商管理在高效的、优质的服务中扩展服务范围,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2.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执法与服务中,工商管理部门应严格展开公示,确保执法行为在真正意义上被规范和被监督。应广泛宣传和认真解释有关于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确保企业迅速熟悉和了解国家政策,让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自身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并在享受一些权利的同时,能够勇敢的承担起一些责任,这样工商管理工作效率才会不断提高,才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应融合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在企业变革中,工商管理部门应经常与其联络,了解企业在实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它们处理好这些问题,让企业顺利稳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工商管理就需要尽心尽力的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战胜困难,只有做到这样,企业才会对工商管理产生信赖和依靠。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应明确意识工商管理在推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是意识到企业发展与工商管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各项工作,在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与工商管理部门联系,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一些能够帮助自身发展的政策法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商管理部门唯有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项职能作用,才能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推动企业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水平,既可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也能为自身寻求发展和创新之路。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认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将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实质性发展。

作者:杨易昌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献近,张巧秀.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9-160.

篇13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重庆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重庆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一直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短时间内重庆还难以摆脱依靠工业谋发展的状况。在重庆建立工业园区以前,工业发展基本呈现零散状态,资源及工业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优势;工业园区战略形成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来,重庆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不但连年递增,而且工业呈现出集中于园区内发展的趋势。目前,重庆工业园区大都是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过量开发,环境污染负荷大,局部地区资源枯竭,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改变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之中,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发展改造生态工业园区。使重庆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重庆工业园区发展情况。重庆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一直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短时间内重庆还难以摆脱依靠工业谋发展的状况,在重庆建立工业园区以前,工业发展基本呈现零散状态,资源及工业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优势;工业园区战略形成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来,重庆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不但连年递增,而且工业呈现出集中于园区内发展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越走越远,诸如“退二进三”、“城乡统筹”等战略措施也会相应地发挥其作用,重庆工业发展无疑将选择园区化发展作为支撑工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表1)

目前,重庆工业园区的建立主要是为发展工业而建立,但大部分园区的二三产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20以上,而且第二产业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长此以往,将导致园区产业失衡,工业发展将得不到有力支撑。

(二)重庆工业资源利用现状

1、自然资源丰富,但大多数资源不可再生。根据重庆2004年的统计资料,在重庆所储存的富矿中,铁为2.26x10t、煤为2,313,500,000t、锰为4.07x10t、铝为5.46x10t,在我国同等城市中均名列前茅。但是,长期以来,重庆工业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初级开发和利用,由于技术含量低,在开采加工过程中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若不能尽快得到改变,它将加速资源的损耗,增大再开采的成本。

重庆目前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限,行业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如,钢铁、电解铝长期依靠进口或从外省市购入原料生产,随着运输费用以及原料、燃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纺织所需的原棉、化纤原料等主要依靠国内产棉区和化纤生产基地供应;煤炭资源储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重庆矿产资源情况不容乐观,据2004年底的统计,重庆现已发现矿产68种,其中查明储量的矿产44种,共有矿产地415处,累计保有资源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位列全国第25位。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形势却比较严峻。现有矿山再开采10~20年,11种主要矿产资源,尤其是优势矿产铝土矿、钡矿、锶矿等就将出现短缺。由此可见,重庆工业园区的发展应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重庆工业生产尚未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

截止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重庆万元GDP能耗为1.26t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重庆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渝西地区严重缺水,但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进入田间地头的作物灌溉水量与水库出水口水量之比)仅为35~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工业耗水量大,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472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水重复利用率为5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重要金属矿产资源二次利用较差,硫铁矿、钛精矿回收利用率仅为7.8%和6.5%(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发达国家为50%左右)。重庆综合能耗在西部地区(除)相对最小,总体形势相对较好,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降耗任务仍然比较艰巨。重庆综合能耗指标远远高于其他三个直辖市,进一步节能降耗的空间比较大。

(三)工业园区发展与环境不相容问题突出。重庆的工业在制造、运输及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已有的工业园区片面追求高工业产值,在引进企业入驻时比较注重生产型、大型企业,对相关配套企业的入住往往不是很热心,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发育程度低,使得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对资源低水平的开发利用,重庆市工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比东部的大城市严重。重庆每万元产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比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污染物排放量要高。从工业企业的“三废”来看,工业三废排放量较大,尽管处理和处置率较高,但相对东部工业大城市来说,“三废”治理和利用水平不高。同时,重庆所处的区域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自然系统对有害废弃物的分解能力较低,而且地处长江上游,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容易扩大到其他区域。(表2)

篇14

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网络经济形成的条件

近阶段,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地发展,并以先进、优质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就美国来讲,美国的技术经过40多年的积累及进步只出产了10万余台规模较大的计算机,但是经过20年的技术沉淀及发展就出产了100万余台小型的计算机,10年的时间就生产出了1000万余台微型计算机,这无疑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生产时期,使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网络经济是一项固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是利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进行一系列有关经济的项目。经济趋向于网络化势必会促使网络经济的形成与进步。网络经济与现今十分流行的电子商务有着密切的关联,包含的内容有着多种形式,例如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等商务型项目,网络的基本设施设备等经济项目。

1.2网络经济的发展支撑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持续地进步

随着经济发展趋势持续上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并且促使着网络经济的形成。而与此同时,不断进步的网络经济出现了新兴的产业,如电子商务,这无疑也预示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将往更高的层次发展,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要进一步满足社会需要,就要着手建造完善的网络设备,利用TCP/IP建设较为完善、齐全的互联网系统;加大对计算机网络软件的设计力度,建设完善的商务信息平台,着重达到构造新型商务项目的运用氛围和平台的目标,持续对java技术、xml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使相关技术逐渐趋向完善状态;还要对网络的信息数据采取加密的环节,设置各项认证的环节或者系统,进而保证网络交易、网上银行等一连串的项目可以在保险、安全、科学的保护下执行,显而易见,这与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2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依然持续

目前,人们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传播的时代,信息持续发展的运动也必将引起全球的技术革命,将会是一场世纪性的科学技术项目。信息技术的革命风潮是世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全球综合性价值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全球表现出以上状态是有一定原因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摩尔定律”仍然存有持续发展的苗头,而所谓的“摩尔定律”即为计划接下来的20年,半导体的芯片集成度将会以18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数量就增加一倍。而与半导体芯片集成度共同运作的处理技术,也促使着计算机的运作功能经过两年的积累就可以增加一个级数;第二,经济利润的不断增长逐渐依靠于信息产业。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底,全球网络市场的经营效益已经高达1.3万亿美元;第三,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等经济活动的形成。1996年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不足4000万,而至2012年底全球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全球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也预示着往后的经济发展将会因因特网和各类经济活动再次点燃快速增长的火花。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经济所产生的作用

3.1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数据的传播速度可谓惊人,这也慢慢地让人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必然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信息与学问可以增加投资者的利润,而增加投资者的利润必将会带来信息、学问的再次增值,进而使信息、学问处于不断积累的状态,人们可以利用建立有效的、合理的生产形式和产出新型的、较为完善的产物与服务从而完成以上目的。

3.2促使网络服务形成与进步

信息全球化的快速传播,促使着社会各方面都逐渐融入网络信息的特点。而因为现今信息网络化的传播让信息供给人员逐渐引用先进的服务模式,进而让整体服务流程变得更加快速、有效,更加可以达到使用者的需要。而越来越便利的网上服务慢慢取代使用效用趋于下降的传统服务,这也预示着传统服务模式的价值已经不再有了。传统的服务模式很难以单独存在的形式获得经济效益,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转变服务模式,融入网上服务模式,积极地探究分析网上服务。

3.3网络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依靠网上信息平台,转变原有面对面交易的模式,用高效率的、便利的网络交易模式来替代,这不仅减少了整个购买流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与费用,减少交易的功夫,还能扩大产品流通的范畴、加大商品流通的速率。特别是在进行国际经营事务上完成网络化的设置,所呈现出来的成效就更为突显。在进行国际的投资之际,原有的基金逐渐趋向于信息化、开放化等特性;现实生活中股票交易模式也开始触及网络化,投资者可以在非固定的地区实现股票买卖的一体化过程,而且经过这样的交易模式,投资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到最新的信息与股票的最新动态,进而可以舒缓股票交易场所的紧张;交易趋向于网络化引起了许多投资人员的关注力度,促使着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交易市场寻找一席之地。从自然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也已经呈现出一种广为接受的状态,近年来国内快递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也正是说明了人们对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的认可。

3.4适当的经济构造

众所周知,网络化经济的形成促使着原本服务性产业的整体构造的重建或者改进,这从本质上转变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构造,让原本的产业向着较完善、信息化、电子化等方面前进。例如产业资金投入量的比例构造趋向于信息化的方向。根据现行企业的规模大小,可以得出市场的经济构造逐渐向着信息网络化的方向转移,如小型企业的发展影响力度的增大等。由于信息产业拥有多项优越性,使其变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信息产业的推进,一般情况下是与传统的服务产业有一定联系的,通过解决传统技术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改善后服务产业的使用效率,让社会经济的构造逐渐符合科学化、合理化的标准。其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定要有信息产业做工具,因此信息产业应是各相关行业发展的基石。所谓的信息网络化的流程,即为物质与劳动的产业机构逐渐向着产品构造、学问信息密集型的核心转向价值更高的信息产业的进程。

4计算机网络技术如何促进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4.1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畴是十分广泛的,几乎各行各业的每一步工序或者流程都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而且它不仅触及到人们的工作领域,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趋向更优秀、先进、创新的方向进步。网络的信息传播与经济的发展,鞭策着大批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商务型的项目向优化的方向前进,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问题,如安全性的问题、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等,这些都要得到及时的处理,方能更好地推进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4.2创建自身的网络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提升,全球网络使用者数量大幅度上升,因特网逐渐成为充满商业性质的网络平台。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未来市场,企业应该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着重于对营销渠道的开发创作,并逐渐形成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而且大多数企业已经逐渐涉及因特网,着手打造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网络发展体系。目前,经济与技术上都较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都着手建设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所谓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既是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而又与全球的网络有联系,内外网络兼得,竞争力很大。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在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数据库的建立、产品的生产、管理模式、营销方案、技术水平等方面。

4.3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设计、执行、维护、调节等各个环节都是人作为主体的,每一环节人都与电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运作。网络经济是一个较为巨大的系统项目,所包含的人员都是拥有多种专业性知识的精英,例如:信息平台的打造,数据库的建立、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等各个专业化的方面。网络经济的目的、拓展、计划每一项的执行需由各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技术水平、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制定。没有有关电子设施的目的、拓展、计划的建设人员或者这方面人员的匮乏,都会使网络经济的实施过程遇到阻碍。网络经济的整体运作过程是结合了各个专业的知识,因此要开发网络经济就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但是,就目前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发达国家已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开始处理这一难题,而国内也开始加强对网络经济人才的各项培养。

4.4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