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效课堂内容范文

高效课堂内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效课堂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效课堂内容

篇1

【关键词】 高中化学 优化设计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8-010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发展过程。离开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率显得低下。新课程强调将生活引入化学课堂,将化学学习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化学课堂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多注重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化学呢?我觉得应该从学生擅长的理论知识入手,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化学动手实践的能力,以真正顺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

如高二化学氮族元素中的氮氧化物时,可向学生讲解NO、NO2是大气的污染物,而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呼吸器官,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即使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问题,同样的也可利用化学反应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重视实验演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学习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氯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都需要我们在学习时加强理解。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我们不仅从用途中区分,“碳酸钠”可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以及洗涤剂;“碳酸氢钠”用于发酵剂、灭火器、医疗上用于治理胃酸过多等。在学习时,我们更要注重实验的演示,掌握鉴别方法,如(1)分别加热少量固体,若发生分解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试剂是NaHCO3,另一个为Na2CO3;(2)分别取一定量的固体,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反应快,产生气体相应多的试剂为碳酸氢钠,另一个为碳酸钠;(3)分别取其稀溶液,滴加氯化钡稀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试剂为碳酸钠,另一个为碳酸氢钠(特别注意:此方法必须取极稀溶液)。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Cl2的性质时,首先设疑:Cl2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的反应?若能,生成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再来实验验证。实验:(1)在两瓶颜色相近的氯气中任取一瓶加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比较颜色,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2)在氯气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NaHCO3溶液;蓝色的石蕊试纸。分别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如何?(3)将纯净干燥的Cl2,分别通过干燥的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探究。然后一起讨论分析:(1)加水的试剂中气体颜色变浅,水溶液变为黄绿色;(2)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气泡;先变红后褪色;(3)干燥的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重视实验演示,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实验装置,提升实验创新意识

篇2

一、课前预习,体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教材上的那些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那短暂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效拓展学生们的视野,需要更多的则是语文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做好准备。课前需要预习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们在课前就能够充分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前,自己先进一步学习了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生平遭遇,以及当时七国争霸的历史背景,也要求自己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了解了这些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将吴国和越国之间那些前仇旧恨的历史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性格特点等资料整合到了课堂教学的PPT中,在课堂实际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公元前496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日的浙江嘉兴发生的那场因小小私怨而引发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了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鼓励学生们去想象“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而展开教材正文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将课文的相关历史情境整合至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正文之前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续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探究,变换视角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正确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只有一个。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甲认为文章表达的是作者这方面的情感,而乙则认为作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又是那一种观念。而事实上二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们以多元的视角看问题,通过多方体会、整合课本信息,全面的学习语文教材,掌握全面的情感表达。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要求学生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解读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道,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种而只能吃生的食物,也不能因此取暖时,善心大发,决定要为人类冒着危险偷盗太阳神的火种,表现出了他心系人类,大慈大悲的形象,也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敢执着的性格特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普罗米修斯想要为人类获得火种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向主神宙斯说明情况,依照神的法律解决问题……学生们对于课文看法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们变化角度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内容,很快学生们就掌握了课程内容。

通过转换角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述,这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课后练习,链接生活

有了课前和课中重构教材内容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从课后练习中抓起。课后作业抓教材重构,不仅是之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还是下节语文课搞笑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杜绝依赖教材课后习题的习惯,而是要布置一些多元开放思维、开阔视野的课后练习作业。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后,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去读懂大自然想要说出的话语。比如,要求学生们夜晚根据天空中的小熊星座判断出北极星的位置,并判断它在自己家的具置;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在下次语文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石头分享给大家,并说说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除了这些以外,我还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应读一本有关大自然奇妙之处的文章,学习一两个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小知识。

通过让学生们将大自然的语言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的复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77―01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突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音乐课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过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由六大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大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其作用相辅相成。六个模块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合起来成为一个学科整体,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音乐被列入艺术学科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本文通过对音乐课程改革内容的详细解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重新定位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 转变音乐课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音乐课教师单项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3. 探索创造性发展的实现途径。音乐凭声音的动感造型,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感应,并诱发人的联想,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启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有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

4. 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强调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

5. 改革并完善了音乐课程评价机制。这次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二、改革应带来的相应变化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必然会促使学生、教师及其学校观念上的更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需要树立以下观念。

1. 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知道训斥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多加鼓励、予以引导,培养他们“听”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全体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同样的热情关怀每一个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学习基础差、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

篇4

一、教学内容的经验化方式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例如,在讲授《等腰梯形性质》的内容时,在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之前,先给学生呈现比较性等腰三角形:“用平行于底的直线与两腰相交”和“用等腰梯形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有助于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等腰梯形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方式

情景教学时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初中教材《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配乐欣赏著名油画《蒙娜丽莎》,观察“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的比例”,以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觉得她那么美丽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式

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数学跟生活和社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均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

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

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节的教学,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这个知识点设计成以下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

(1)方程解的概念;

(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

(3)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原方程的解.

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过程、原因、结果和实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方式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是指教师利用数学实验、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板书、板画、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研究物质的数量及图形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可视化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函数中质点运动的教学,可以采用模型的可视化策略,让学生观看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类比,运用抽象思维把握各种模型的本质属性;图形性质的教学可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与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思考、归纳得出正确的运动规律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性理解.板书和板画的运用,除了生动的直观性外,还能将知识信息以简要的、结构化的形式动态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深入参与教学的整个流程,增进其对教师的教学思路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六、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方式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教学不应该是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而是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信息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结论,还要经历对数学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核心的数学概念,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以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时数学新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例如《剪纸》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以“活动和探究”的方式,给出剪纸的依据和一些备选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比较折叠方式不同和剪纸方法不同,设计出的剪纸图象也不同,最后欣赏各位剪纸图象,体验设计思路,写出探究活动报告.这样呈现教学内容势必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同时,教学内容的活动化策略还要教师要考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大探究活动的开放性程度,切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如何组织信息,形成知识结构.

数学事实性知识内容多琐碎,分布广,学生常感到知识杂乱无章,不容易记忆.有时感觉记住了,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

篇5

高考历史总复习是高三文科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在高三复习课中既要避免肤浅的“炒旧饭”,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本质即思考和思维的深化,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精心策划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这一复习课,以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基本用途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为目的。

一、教材解读

这节课是《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通过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加之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计思路及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很多,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章节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子目都必须认真落实和掌握。但因为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这部分的教学由学生在学案导学中自主完成,根据三个子目的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1.二战的转折(二战的转折点;其他战场的转折;转折的含义;总结每一个战役的战术战法特点)。2.合作与胜利(四次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的军事行动及作用)。3.二战的影响(性质:有什么新的史学观点?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进行比较,注意从多角度和多元史观来分析重大事件的规模,结果及其原因,影响)。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复述完成知识点的落实。第二,问题探究,思维升华。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供相应的材料(电影《安妮日记》和《钢琴师》两部二战题材电影片段,二战中战死战士的墓志铭,二战纪念碑的题词等),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联的不同视角和问题:可以包括参加战争的国家(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参加战争中的个人(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当时和现今对二战的宏观或微观的看法。为此设计了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一起探究:1.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正义的合作与利益的联盟在二战中如何体现?3.面对“和平”,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吗?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课堂讨论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历史思维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避免课堂的沉闷和肤浅。第三,直击高考,样题展示。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自由、民主、公正、和平的价值是不容抹杀的。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复习的时候应加以注意,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可以联系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态度和战后对美国的影响。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同时根据历年高考对二战的相关出题视角来设计样题,大致分为三个视角:同盟与合作;中国与二战;战争与和平。用典型的高考真题和仿真题来检测学生在本节复习课中是否已经掌握知识点,是否已经学会知识迁移和提高思维能力等。第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根据几道题目的设问以及解题方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答题的方法和思路:找问题的中心词、限制词;看材料并联系课本对应的史实进行理解;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时间、地名、人物、历史概念、结论、论述的角度);表达成文,借用课文同类语言,精练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思路的构想,确定了本节复习课教学要达成以下的教学目标:1.熟读考纲并认真解读高考趋势。2.明确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框架。3.挖掘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史料,深化和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本质,学会用大历史的视角去思考一个历史事件。4.训练阅读史料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

三、教学流程及目标达成

这节课属于内容复习课,按照内容复习课的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用学案导学让学生整体掌握这节课要落实的知识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强调了这节课的重点和主干的基础上,明确所复习的内容在高考中的要求(层次、题型、难度及赋分等等),最后通过真题训练把知识的应用与内容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这节复习课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下面的四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并达成教学目标。

一是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线索必须要落实的主干知识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分别起到怎样的转折作用?);北非战场、欧洲战场、远东战场取得胜利的表现;列表归纳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所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即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名称、时间、参加国、国家首脑、主要内容、作用、评价);理解二战的性质以及影响。教学意图:要求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明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导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来加强史实记忆。学生在掌握了内容之后才能对知识加以运用和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充足,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是探究问题,升华思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教学重点和难点出发,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并根据由浅入深的思维特点来设计多个思考问题。教学第一步,学生认真研读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二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归纳历史结论,提升历史思维。这样开展教学的意图是给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的时间,教师巡视点评,提醒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归纳历史观点,提升历史思维水平。

三是直击高考,展示样题。本环节侧重于训练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在分析了这节课的高考出题要求之后,展示经典的高考真题和仿真模拟题,引导学生关注样题的题型、难度及赋分,理顺高考氛围下的解题思路。教学意图是:做高考真题的目的在于对高考的体验,比较分析学生的答案,然后针对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剖析,从而澄清错误认识,从中吸取教训,最后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总结。

四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这是一节复习课的终结点,学法指导能够使学生的解题思维水平和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在获得方法的指导之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更加得心应手。其教学意图是:学生在一节内容复习课上从史实掌握开始,到探究重难点和思维拓展,再到真题训练和学法归纳,最终得到有效的复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的思想。

四、教学反思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时候,往往总是考虑其最终实施的效果,也就是学生是否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了。但是大家也认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课,在完成了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之后,依然留下种种不足,这就促使教师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摔打自己、磨炼自己,做一个享受教学艺术过程的幸福的耕耘者。因为笔者深信,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有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实现真正的有效。

参考文献

[1]丁吉念.高效课堂十问[J].教学与管理,2011(23).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赖悦.英美苏三国联盟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