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

古代文学的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代文学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古代文学的发展

篇1

引 言:

只有深刻的发掘出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相融之处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思想与文学相结合后的合力作用,促成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

1. 我国传统思想内涵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之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路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思想与文学是分不开的,思想想要得到传承就必须依靠各种形式,比如口口相传、在人们生活习惯中的渗透等等,其中文学的的形式,是最为直观与可靠的,对思想的记录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学作品的产生同样依赖于思想的进步。所以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细想对整个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等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所以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当中,认清有利的、好的、优秀的传统思想进行发扬和传承不但对完善我们的精神活动有所帮助,更对这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主观作用。这也就同样要求我们对于古代文学要做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2.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深刻结合与发展

由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是相互渗透切不可分割的,它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因而要更好的传承传统思想就要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了解,也要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它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紧密关系。

2.1 古代文学是传本文由收集整理统思想的载体与重要传承工具

人的思想不同于物质,是无形的。所以在流传上就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承载工具,比如创造物、传说、图腾等等。但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流传方法还是古代文学的记载和描述。

我国的古代文学清楚直观的将遥远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归类和区分,并且以最为直观的文字形式进行了记载,包括古代的生活环境、当时主流的思想动态、文化形式、药学化学等科技发展甚至包括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等等都能在个中文献中得到体现。而其中的许多著作我们如今也还在普遍的运用与学习其中《论语》、《史记》、《本草纲目》仍然被我们当做学习的范本。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已经与古代文学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开的。

2.2 古代文学能够帮助了解先人优秀思想

古代文学除了记录下优秀的科学理论与思想理论同时也有着许多优美的诗篇和兴味悠长的唯美之作。几千年的历史中每个阶段都有文人墨客们对于爱国情操的抒发、对大好山河的咏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等等。每个年代的文体和表达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心的含义和优美的词句是不变的。这些都促使着今天的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热切研究,同样这也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优秀思想的理解。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对古代文学的探究的确让今天的我们抓住了古人的思想精髓,也在同时让自己的言行更为端正与合乎传统的优秀理念。

3. 我国传统思想如何与古代文学相互融合与发展

要做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就要与古代文学的充分的融合,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并研究和探索其中深奥的理论,这才能促进我们思想上的进步。

3.1 加大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力度与深度

我们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与古典文献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保存上也是相当完整的。但是在现阶段对于这些古代文学著作的研究却是有偏向性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

当今比较受人们重视的古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词、曲、诗作、小说等等文学类著作,相比之下对于哲学性、科学性和史学性等比较高的应用型作品就研究过少。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类著作当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哲理我们并没有深透的挖掘和继承,所以直到现阶段我们对传统思想的学习仍然不到位。要想使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充分融合并为我们现今的生产生活做出指导,全面的学习古代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现实中加强对古代文学及传统思想的教育力度

对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学习方面应该更加的主动和积极。尤其是在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更为重要,一是他们正处在思想逐步成型的阶段需要优秀传统思想的指导,二是在学习阶段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与现实作用。

只有将古代文学与思想的融合带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才能让其更为充实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的我们所利用。

总 结:

传统细想是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中逐渐积累的智慧净化,因为现在的我们一定要对它做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就要依赖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古代文学不但深刻和清晰的记录了我国传统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和不同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优秀篇章。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融合与互相渗透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也给我们学习和发展传统思想造就了可能性。

篇2

(一)近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

近代奥林匹克的发展离不开顾拜旦,他曾经写了一首叫做《体育颂》的诗歌,这是一首非常美妙的诗歌,他把体育赛事和人文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顾拜旦是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喜欢体育赛事,热爱体育赛事,希望发展体育赛事,他预言了体育赛事的美好发展前景。顾拜旦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创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顾拜旦对体育的形容词都是褒义的,比如说美丽、正义、勇敢、健康,甚至进步与和平。他认为人类最后的发展模式是共同来解决问题。顾拜旦还认为体育赛事是人们锻炼身体很好的方式,它能把人们的形体塑造得更好,他的最终期望是通过体育来达到世界和平,以避免人类战争。他的这一思想,被很多经历过战争痛苦的国家、民族所推崇。顾拜旦专心致志于发扬体育精神,他希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够发扬体育精神,大家团结在一起,无论哪个种族,无论哪个阶级,体育无界限。顾拜旦希望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能够实现和平共处,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的精神愉悦。

(二)20世纪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体育文化从开始到现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前,我国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低,全国大部分人民对体育缺乏了解,我国在首次参加奥运会时竟然遗憾落选。在那一时期,等学者强烈要求全民健身强国,摒弃“东亚病夫”的称号。第二阶段是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以体育为题材的小说越来越多。很多歌颂奥运冠军的报告文学出现在大众面前,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很多作者都把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以及为国争光的情怀表达出来。第三阶段就是步入21世纪后,我国不断加强体育训练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我国金牌总数排名第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体育文化在我国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层次。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各种网络语言澎湃而来。同时各种体育文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这些现象都促进了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容。

(三)北京奥运带来的体育文学热

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和顺利举办,对我国的体育报告文学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许多文学家和作者都抓住机遇,将体育赛事融入到一些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大多讲述的是体育精神。这些新媒体包括评论、博客、微博等,网络在不断地影响着体育比赛,让体育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能够让人们接受,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体育作了一个很大的铺垫,很多人的个人情感可以随时的宣泄,特别是博客以及微博的出现。这些各方面的条件刺激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这是一个契机,一个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时光,同时也是将我国体育文化发扬的大好时光,二者同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融通。

二、当今体育文学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当代体育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代体育文学虽然蓬勃发展,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综合价值还有待完善,尽管奥林匹克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们面临的情况却是很多学者只是把体育文化当做一个很小的分支,其实不然,体育文化应该是独立的,它不是新的文学样式,而是一个诞生很久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特征、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地位。只是随着之前体育的不重视而没有对体育文化的重视而已,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那些描写体育赛事的作者,他们很多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没有经历过体育赛事,却直接对体育赛事进行描写,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体育赛事的编者可以适当体验一下选手们的经历,这样更加有可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只有当全民注重了体育精神,体育赛事和体育世界才能更加博大,体育才会无疆界,体育文化才能无国界,全世界的人融合在一起,大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面各显神通,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体育文学发展的方向

篇3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

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目录学、训诂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目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见,从研究史来看国学与古代文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使国学与古代文学具备各自的特色和研究体系。

三、从学术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篇4

自从有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分,近两千年以来,两者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怎样的现状?中国古代的文学资源又该如何继续发展,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对此本文主要从这三点着手分析,以此促进我国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以及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 古代文学资源 传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近代社会发展以来,文化的发展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变迁,在现代和传统的交界之下,国内外相融合的发展中,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在古代文学资源的影响下是如何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呢?这种进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种标准为依据的呢?同时应该如何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把握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呢?传统价值观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的语境局势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时期,西方国家在坚船利炮的协助之下打开了我国国家的大门,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与西方技术发展先进之间的差距,深有感触的文学人士开始将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壮我国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战中来,一场场关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铺天盖地的袭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带有一定的仓促性,将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打入了深渊,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文学革命,自1917年开始在我国拉开了帷幕,带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蕴含伤痕的各类文学著作,九叶诗派等等,到当前各类穿越小说、都市言情的泛滥,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学好似给人一种繁荣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细探究来看,这种繁荣的背后,所谓的文学大都不过是浮夸的、虚无的,并且在国外西方世界的影响之下,关于民族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处于瓶颈状态。

2.文学“断裂层”。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发展史,还没有哪一本比得上《红楼梦》的小说,也没有一首能够和唐诗三百首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非只是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产生的尴尬,在面对世界经典文学时候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之感。但是作为一门独具感性气息的学科,文学不仅应该有着现代社会的影迹,同时还不能脱离历史母体。纵观现代看似发展繁荣的文学界,和古代文学有联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编著的《屈原》、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宋之问的《武则天》,等等,可以说与历史有关的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对古代文学的观望,使得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出现了裂痕,就现代文学来说,古代文学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势必会腐朽没落。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上述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语境出现了裂痕,也就是所谓的断裂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缺少了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文学资源的匮乏吗?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编写人员。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多么的深厚和丰富。

1.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为后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古代文学和历史文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啊,先秦名著就有《诗经》、《庄子》和《周易》;东汉和西汉时期,出现了拥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史记》;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更是如泛滥之江河,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唐宋时期的“诗仙”、“诗圣”、“诗鬼”所写诗篇千古流传,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诗词文人独领时代潮流;元代的杂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厢曲》、《牡丹亭》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明清时期,古代文学更是走上巅峰之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爱情、诗词歌赋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更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除了这些,各类民歌、史记也不甘落后,壮观了古代文学。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说起文学资源的文化传承,我们不得不感到羞愧,在传承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主动积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克服两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将想当然的这种想法克服掉,在当前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去改变文学资源的发展,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演变。但是这种想当然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是应该站在真实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传承和接受。第二应该站在多种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解读,历史的久远和文学资源的丰富这两大特点使得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对此就必须要求工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单一的角度去褒贬历史人物和事实,应该做到客观性和广义性的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文学也必须紧随其根,而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尽管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为了弘扬现代性,而企图将古代文学抛离出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这一丰富的源泉的,如当代以人为本的意识离不开古代文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审美离不开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诗歌更是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的思想。因此当前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发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潜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自我发展。在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无非就是做到返璞归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如此才能使得心灵获得慰藉。因此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学资源为根本和指引,现代文学是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如果不能将现代文学的语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学也是不能有效发挥出其资源力量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和古代文学资源的挖掘,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现代文学是在我国发生了历史变化之后,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对外国文学所接受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其在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的时候所运用的现代语言,而且对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体裁。另外在各类表现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段都给予了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和世界文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精神层面来看,不管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古代文学的精神注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所体现的主要是精神文学的层次,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而现代文学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论,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学思想。第二、在现代文学的内涵中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学意识是个性主义或者人道主义,这种因素是古代文学中所不具有的,它们是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解放最终都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解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学中是不常见的。第三,古代文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符号的文学形式,而现代文学则是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白话文这一语言符号虽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使得现代文学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而小说和戏曲则是处于边缘发展的形式;而到了现代,小说则成为了主流发展形式,诗歌和散文则处于了边缘发展。结语:纵观上述,我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学资源,需要被充分解读和挖掘,二者之间要想得到永恒发展就必须不断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的发展,有效实现我国文学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发.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沉思[J].东岳论丛.2010(01).

篇5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使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面对时展,古代文学教学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以新的手段、注入新的思想等实现教学的时代化和现代化,而教学的内容和精华始终不变。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实施改革创新也是必然和必要的,而就其改革,以下则从教学改革的现状入手,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

在时展之下,古代文学教学既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抓住机遇面对挑战。针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许多高校都在积极采取行动。但是,纵观当下一些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其中存在着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将会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教学的效果,影响到该教学作用的发挥。就其问题而言,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1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缩减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针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古代文学课程部分也发生了改变。从其课时来看,相对过去古代文学的课时缩减相对较多,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许多学校认为古代文学课程属于基础性的课程,与汉语言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排位相对靠后。但是,依据笔者教学经验,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缩短,实际上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古代文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从先秦至近代几千年的优秀作品,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这也意味着其包含的知识点也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缩减,则对教师对学生均是一个挑战。对教师而言,在时间范围内要讲授所有古代文学知识,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古文学教学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涉主要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关,其中代表文学作品包括《诗经》、诸子百家的作品、《战国策》、屈原的《楚辞》、宋玉的作品等,仅仅是《诗经》就占有上古文学教学的一定比例,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其中内容的讲解和深入分析必然会相应减少。由此可见,教师减少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教学的深度则相对不足,学生对各个时代的文学理解不深入,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则更多停留在表层,最终在汉语言学习以及古代文学研究、传承及发展方面都是不利的。

1.2古代文学教学新方法应用的问题

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及创新,最为突出的则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当前,在大的教育改革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并且这些教学方法及理念大多也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例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中某一知识的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时,面临着对新的教学方法内涵理解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以上古文学教学为例,上古文学具体的时间可从西周东周开始至秦始皇时期,这段时间内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多,以其中《诗经》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风、雅、颂”,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而后将探究的成果以小组为代表在课堂上分享和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学生参与该主题教学当中。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度淡化,这对教学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综上两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就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笔者对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有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2.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建议

基于当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关于其改革以下具体的建议和改革对策。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

针对古代文文学教学课时缩减的问题,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1)基于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合理组织高校教师对该教学课程的课时设置进行研讨,实现合理科学的课时安排;(2)可在现有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以古代文学为主的选修课程,以该选修课程作为相应的补充,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厚重性,又在专业内容拓展方面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3)可就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进行调整,即直接增设该教学课时,并对该课程教学设置相应的学分。以上三点建议,主要重在保证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为该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条件,从而推动该课程教学有效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2.2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改革创新

目前许多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当中已经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这些新教学方法、理念时,存在的对新教学方法、理念的理解不深刻等问题,以下则以当下应用比较广的几种教学方法为例,提出几点看法:(1)探究式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问题为引导,以体验为手段,教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积极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即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说明、要求以及指导,或者在某一教学主题下设计好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究,并且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合理的评价,也可针对古代文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延伸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延展思维;(2)情境创设教学之下,具体以情境为基点,以交互为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构造教学内容背景、进行情境的模拟,以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当中所包含的“美、艺术、情感”产生共鸣及思考。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当下古代文学教学多会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这一方式可以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当中,也需要注意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无视文学课程自身的个性特点,否则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古代文学的美感,学生在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方面也均会受到影响,最终教学则是不成功的,其改革创新的效果也不能得以体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代表着我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新时展背景下,古代文学更是应当被继承和发展,因此其教学应当不断就行改革创新,以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时代要求。就此,以上主要针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希望可以为该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不断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8:141-142.

[2]董素贞.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163-164.

[3]金艳霞.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改革的几点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7-111.

[4]郑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再审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7-50.

[5]孙玉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34-137.

篇6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近代社会发展以来,文化的发展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变迁,在现代和传统的交界之下,国内外相融合的发展中,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在古代文学资源的影响下是如何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呢?这种进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种标准为依据的呢?同时应该如何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把握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呢?传统价值观转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的语境局势

1.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时期,西方国家在坚船利炮的协助之下打开了我国国家的大门,使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与西方技术发展先进之间的差距,深有感触的文学人士开始将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壮我国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战中来,一场场关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铺天盖地的袭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带有一定的仓促性,将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打入了深渊,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文学革命,自1917年开始在我国拉开了帷幕,带有乡土气息的小说,蕴含伤痕的各类文学著作,九叶诗派等等,到当前各类穿越小说、都市言情的泛滥,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学好似给人一种繁荣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细探究来看,这种繁荣的背后,所谓的文学大都不过是浮夸的、虚无的,并且在国外西方世界的影响之下,关于民族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处于瓶颈状态。

2.文学“断裂层”。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发展史,还没有哪一本比得上《红楼梦》的小说,也没有一首能够和唐诗三百首相抗衡的诗歌,现代文学语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非只是在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产生的尴尬,在面对世界经典文学时候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之感。但是作为一门独具感性气息的学科,文学不仅应该有着现代社会的影迹,同时还不能脱离历史母体。纵观现代看似发展繁荣的文学界,和古代文学有联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编著的《屈原》、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宋之问的《武则天》,等等,可以说与历史有关的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对古代文学的观望,使得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出现了裂痕,就现代文学来说,古代文学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势必会腐朽没落。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上述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语境出现了裂痕,也就是所谓的断裂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缺少了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文学资源的匮乏吗?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像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编写人员。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多么的深厚和丰富。

1.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为后人们所铭记和津津乐道的古代文学和历史文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啊,先秦名著就有《诗经》、《庄子》和《周易》;东汉和西汉时期,出现了拥有磅礴气势的汉赋和《史记》;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更是如泛滥之江河,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唐宋时期的“诗仙”、“诗圣”、“诗鬼”所写诗篇千古流传,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诗词文人独领时代潮流;元代的杂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厢曲》、《牡丹亭》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明清时期,古代文学更是走上巅峰之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爱情、诗词歌赋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当时文人精神世界,更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除了这些,各类民歌、史记也不甘落后,壮观了古代文学。

2.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说起文学资源的文化传承,我们不得不感到羞愧,在传承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主动积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克服两方面的难题,第一是将想当然的这种想法克服掉,在当前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去改变文学资源的发展,然后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演变。但是这种想当然绝对不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是应该站在真实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传承和接受。第二应该站在多种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解读,历史的久远和文学资源的丰富这两大特点使得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对此就必须要求工作者能够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单一的角度去褒贬历史人物和事实,应该做到客观性和广义性的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文学也必须紧随其根,而古代文学就是现代文学的根。尽管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为了弘扬现代性,而企图将古代文学抛离出去,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始终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这一丰富的源泉的,如当代以人为本的意识离不开古代文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现在的审美离不开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诗歌更是离不开古代文学资源的思想。因此当前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站在现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学资源为发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潜力,从而有效的促进自我发展。在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无非就是做到返璞归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如此才能使得心灵获得慰藉。因此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的是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学资源为根本和指引,现代文学是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如果不能将现代文学的语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学也是不能有效发挥出其资源力量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和古代文学资源的挖掘,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现代文学是在我国发生了历史变化之后,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对外国文学所接受学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其在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的时候所运用的现代语言,而且对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体裁。另外在各类表现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段都给予了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和世界文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精神层面来看,不管是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古代文学的精神注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仅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所体现的主要是精神文学的层次,还没有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而现代文学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论,也包含了现代的文学思想。第二、在现代文学的内涵中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学意识是个性主义或者人道主义,这种因素是古代文学中所不具有的,它们是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引进来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所在,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解放最终都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解放,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学中是不常见的。第三,古代文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符号的文学形式,而现代文学则是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白话文这一语言符号虽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使得现代文学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形式,而小说和戏曲则是处于边缘发展的形式;而到了现代,小说则成为了主流发展形式,诗歌和散文则处于了边缘发展。结语:纵观上述,我国现代文学的语境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学资源,需要被充分解读和挖掘,二者之间要想得到永恒发展就必须不断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的发展,有效实现我国文学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发.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沉思[J].东岳论丛.2010(01).

篇7

一、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古代文学由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这两大部分组成。欧洲古代文学主要化分为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这两方面。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按时间进行分类,其中涵盖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方面的文学。在我国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某区域别具一格、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并且仍在发挥积极影响的文化习俗。是各个特定区域的民俗、艺术、传统等方面的文明体现。并在固定的区域内与地理环境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了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涉及到的范围大小都是不同的。其中的文化则可以分为单要素和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并且时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趋势在不断进行变化。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探究

(一)综合研究

对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本质联系的研究,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深入分析古代文学问题,进一步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正确掌握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的关键问题,注重探索古代文学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有机结合的积极影响和密切的联系。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本质联系的研究,需要参考和依据人文和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来开展,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探究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准确掌握古代文学与现代地理和环境学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充分了解到,古代文学家关于文学创作和地域地理分布间的思考。并深入认识到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古代作者创作的个性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类型和范式形成的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主题、题材、语言风格的影响。主要研究的方法,就是将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以其整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为出发点,着重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差异性、整体性。通过分析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产生和发展,以便能够对于两者之间进行较为综合性的研究。这项研究不需要着重针对某一个地域或是文化发展阶段,也不需要特别针对具体的时代的文学风格进行研究,只是将其当做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的案例去认识和区分。

(二)专题研究

对于两者之间的专题研究通常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时代为参考坐标。例如:《礼记》中充分反映了不同领域的文化文学思想模式,并且能够在其文化发展领域更好、更快的传播和普及。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启蒙思想,关键是来源于重要的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其思想认识模式中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形成和发展,着重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社会思想的转变时期,人类文学精神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域间地理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其主要研究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针对某一各特定区域的地域和地理文化之间的文化因素做出较为深刻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古代文学作者的人生发展历程,以及其不同阶段文学作品风格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和地理环境变化,对古代文学家创造风格和题材的深远影响。由于古代文学所处的区域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逐渐影响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的表现方式。通过不断研究证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需要利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地域文化,通过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渐形成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

三、意识研究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是建立在某个特定区域,并将其作为研究案例,站在文化学理论的角度和发展趋势,深刻的探究怎样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间的各种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充分激发起研究者对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热情,有效的提高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质量和效率。而从对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来讲,研究的关键在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领域特点。从整体上看能够代表创作主流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古代文学作品,并且其在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不断影响着古代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还要着重关注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一些现实生活情境,以及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发展中很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和成长环境,并针对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所处发展时期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当代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紧密联系。

四、结语

篇8

文学是社会、生活、地域的缩影,古代文学更是地域的反应,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中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地反应文化、文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古代文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地域文化文学。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中思想认识模式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最主要的是考虑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在古代社会思想转型期间,人类文学领域的精神活动发生较为深刻,如果采取以文学地域文明和文化作为参照坐标的话,就需要认真考察和考虑某个地域和地理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及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中的类型能够不断发展并且产生的额外表现。如果那样,则促使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思路。

这种研究领域和思路的焦点就在于,能够始终针对某个地域或者地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基点,对于所蕴含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其重要影响下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生成的现象,要进行更加具体的、科学的把握。

从有利于文明发展的两个角度来把握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中的类型或范式,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和采取针对某一个较为特定的地方、地理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进一步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诸多本土文学家的发展轨迹,以及他们作品中的地域鲜明的风格或者本土特征。另一方面,能够较为深入地研究出某一个较为特定的地理和地方始终发展壮大的非本土的古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中及其产生的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努力形成古代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研究之间的作用与发作用的关系。

篇9

一、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与经验总结中,古代文学的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但是与古代文学教学经典化的趋势相反,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日益频繁,新生代的大学生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思维活跃,认知体系更趋复杂,更喜欢新奇、生动、创新化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讲求积累积淀、厚积薄发的专业课程,仅依靠课堂中的时间与精力,教师很难将课程内容讲深讲透,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有效消化并有所拓展。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不仅要增强古代文学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活性,同时还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手段的升级延伸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积累中,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针对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高校古代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应当从问题出发,直面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劣势与不足,切实推进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首先,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对教师来说,网络课堂的拓展有助于将开放性的讨论与深入的探索留在课堂之外,从而在课堂上更集中于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而对学生来说,网络课堂的拓展有助于在课后与教师保持互动,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反馈获得教师及时的辅导答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与补充自身的知识盲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网络环境下可以整合更加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资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对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辅作用。不仅如此,网络的古代文学资源共享平台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它不仅应该包括国人在古代文学专业的资源汇总和研究成果,同时还应该包括国外汉学家在古代文学学习与研究中的相关信息资源。如此,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视野将得到有效的开拓,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的创新丰富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学手段,增强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好奇心。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应当积极融入当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创新性地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通过理念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改变古代文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元素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热情,提高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笔者认为,网络环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国古代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教育与传承,高校及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性,积极吸纳新的思想理念、技术手段与教学经验,进而在古代文学教学的探索创新中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

篇10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表现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的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王维则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诗句以充满意趣和禅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都借用诗来表现现实世界,又进而抒发自身的豪情壮志及忧虑愤懑、超脱世外的情感,聊以慰藉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踌躇满志、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无论哪个时代,即使昏君在位、佞臣当道,也没能抵挡住中国士大夫挽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抒发自身满腔热血的脚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诗句使踌躇满志、坚韧不屈的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忠如岳飞,智如诸葛亮,勇如荆轲,中国历史上的忠臣名将数不胜数,文化造诣极高者也多如牛毛,楚国屈原可谓是其中的翘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塑造了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刚健有为、宁死不屈的经典士大夫形象,展现了士大夫无所畏惧,勇于前行的进取精神。虽然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墨客都有一腔报国志,或满腹才情,但明君不可求,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踪迹,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尤为坎坷,如杜甫、比干、王安石、李商隐、袁崇焕、左宗棠等,其中许多都既是文人,又兼有政客、将领的多重身份。他们的诗歌、文章或透露着不得志的郁郁寡欢,或表达着对报国无路及对现实感到困惑的苦闷,但也有大量催人奋进的内容,展现出其倔强不屈、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三)以“和”为贵与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秉承以和为贵,例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和谐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指引着人们构建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中庸”的思想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儒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极大,孔子本人就提倡“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较好地体现了“君子之风”。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文人对现实的不满,但古代文学创作讲求“言情而得情之正”,故而在表达个人情绪时能够合理地掌握“度”,既偏重抒情,又使言语合乎礼仪,多遵循“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创作原则,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学平和、有礼、偏重理性的人文精神。

二、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和升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只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并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利用中国千百年来人类活动遗留和沉淀下来的文化、智慧精神来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思维,帮助其建立更为完善的观念体系和人格,引导其欣赏古文化的美,寻找并理解爱的真谛,才能促使人们找到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或者说人格的养成方向。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我国教育界提倡的全面发展在新社会中的实现方式之一。古代文学应用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对于还没有完全建立观念体系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寻找到精神层面的慰藉,也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古代文学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古代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无疑为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现代学子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且古代文学中的韵律美、自然美、人情美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染,又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利渠道。

三、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联系的措施

尽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得到了较好的留传和保存,但其中的人文精神并没有真正完全地被当代人领会和吸收,且古代文学的表述方式、情感甚至文字的呈现方式等都与现代有较大的不同,要想利用对古代文学的学习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必须加强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肯定与突显古代文学对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价值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都会对古代文学教育造成一定影响,为传播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设立了较多障碍。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为传播文学内涵提供了契机。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但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又是人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当代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在充分肯定古代文学重要地位的前提下,在充分吸收古代文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和巩固古代文学的地位,为实现其教学价值奠定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准确意识到古代文学课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提升古代文学课程占比,提高古代文学教师整体的素质,不定期邀请优秀讲师以古代文学中的人文及精神内涵为主题开展公开讲座,以各项实际活动加强古代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二)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准确选取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之所以被称为“古代”,不仅仅是时间原因,也是对社会发展形态、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时代界定。教学者必须意识到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文学并不具有普适性,教师只能从中抽取部分内容加深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例如,“程朱理学”虽是由儒家学说发展而来的,但我们不可忽视其局限性及它给当时社会甚至现代带来的危害。“程朱理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教师应细致分析其发展背景及相关历史,避免在没有深入研究其主要思想的前提下向学生灌输相关观念,产生与教育相悖的结果。教师要明确分析当前的人文诉求,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进而深度挖掘古代文学的内涵,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或诸如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将古代文学中优秀的人文内涵传递给学生,在加强古代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联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素养。即使是在同一片土地上诞生的文学形式及其背后代表的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也必然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教学者应在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需求的前提下,准确选取古代文学中适宜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部分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方能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向关联。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

相对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中丰富的文学辞藻、文学形式及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例体现着不同的人文精神。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尤其是接触、吸收古代文学中对提升人文素质有益的内容,高校及相关政府、教育机构应充分带领学生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古代文学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探究不同时代的文学内涵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契合度,从而在加深对古代文学认知的同时找到其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宣传扩散,扩大影响力。

四、结语

教学环境、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质量都是决定古代文学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重要条件,但这些不可控因素并不能改变古代文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其情感宣泄的适度和表现方式的多元化、简约化,以及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堪称世界瑰宝,值得教师不断去钻研。所以,教师应不断创新、变革古代文学教学,发掘其蕴含的人文教育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宏.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学教育,2010,(3):15-18.

[2]常效东.关于大学古代文学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7):179-180.

篇11

鲁迅先生曾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指出“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鉴赏”,“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①。这句话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播也是适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国学热虽然持续升温,但是古代文学受众范围比较有限,多数时候还是被束之高阁,这是影响其繁荣发展及文化建设功能发挥的最大绊脚石。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及学术普及工作,这些只是古代文学大众化问题上的一部分,对整个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关注者甚少,存在缺失。因此,大众化问题应该是古代文学教研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所在。

古代文学虽然离我们时代久本文由收集整理远,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是枯燥无味、曲高和寡的。很多时候,只要用心挖掘、品味,它就像一座古墓,充满了玄机和珍宝。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玄机和珍宝,它不是每个普通大众都能挖掘到的,但研究者能挖掘到。因此,本文所谈的古代文学的大众化,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学者,而是进行学术普及工作,使古代文化在大众文化中占一席之地,雅俗共赏。这并不是要降低标准,一味迎合大众低俗需求,而是通过古代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使大众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提高大众文化品味。

一、表面的热火朝天与深层曲高和寡的落差

当前国学热持续升温,古代文学呈现出了繁荣的一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很多大学设立了国学班或国学研究院,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也曾纷纷开办国学班,全国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众多“大学语文”课本中古代文学内容几乎都占绝对优势;古代文学教研和科研文章日增、研究角度、方法日益翻新,几乎到了“四海无良田的境地”②;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问题,如俞香顺在《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中提到“从文学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花卉也体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放意识和当代意识”,“其研究的原动力或者说是归宿点都是为了提升当前博兴的‘花卉热’内涵,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从习焉不察的花卉中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爱国信念和民族自信心”③。一些古代文学及文化研究者也由象牙塔默默无闻的教授走向公众成为学术明星,引起了学界和普通大众对于学术大众化、学者偶像化的纷争。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大量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讲座或讨论版块,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如百家讲坛。各种形式的解读经典、改写经典成为时尚,解读、改写经典的图书也尤为畅销,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自上市伊始,便进入卓越网图书排行榜前十名,《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会后一个月内销量突破一百万册。很多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被拍摄成影视剧(如电影《孔子》《赵氏孤儿》等)且收视率一路攀升。以上使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大众对了解古代文学的热情十分高涨,古代文化经典也在逐渐走向人民大众。

但审视一下当前大众的阅读现状,中国古代文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据调查,“读过四大名著的大学生仅为5%,即便在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里,这个比例也少得可怜”④,更别说在普通大众中的比例了。研究文章的读者更少,主要局限在学术圈内。书店里多数古代文学类书籍问津者甚少。如果大众了解古代文学多数靠讲座、影视剧、课堂讲授,缺少主动的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品读,大众无疑只会徘徊在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边缘,难以抵达精髓。目前媒体对古代文学的传播、包装、炒作明显存在偏差,受众也经常是一笑而过,并没有对精神起多大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⑤,古代文学课程也好不了多少。文本阅读不足容易使其走向低俗化和物质化,是影响古代文学传播质量的关键,成为国学热的硬伤。这注定目前的国学热只能是表面上的、隔靴搔痒式的。这些与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和人民大众物质化、功利化的生活态度,以及科技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增多,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电子网络等传媒手段令人应接不暇,文化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有关。与古代文学自身先天阅读障碍(社会文化背景、字音、词义等)有关。与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存在、学术抄袭剽窃和模仿翻新等问题比较严重,学术文章的论述空洞、乏味,真正创新性、价值高、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少有关。可见,当前古代文学的大众化主要停留在表层,普通大众与真实的古代文学还有很厚的隔膜,大众对很多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知之甚少,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存在一定的误差、偏差,难以抵达精髓。

二、里应外合,推进古代文学走向大众、大众走进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道路涉及面广且漫长。王长华、杜志勇提出: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由研究者到普通受众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从产生成果——同行专家学者认同——众多学者结合自身体会广播于众——渗透到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形式。⑥在此过程中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整个传播过程都要注重实用性、通俗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

首先,要注重挖掘古代文学的当下意义。所谓当下意义是指现代意义、实用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同样要考虑当下实际意义。古代文学的意义和内涵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流派依据主观意志所规定的,而是结合具体的时代精神,不断注入新解。”⑦詹福瑞同时强调古代文学研究必须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生永远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古代文学研究也不例外”⑧。那么古代文学中有没有对今天依然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呢?赵逵夫的《继承优秀文学遗产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李文英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阐释》等文章中有详细阐述。具体归纳如下:一是能为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准则、道德风尚、文化热点等追宗溯源,丰富发展其内涵;二是中国文学重人伦、重礼仪、讲“家国同构”“天人合一”以及其突出的抒情特色可以增进父子、夫妻、兄

弟、师徒、朋友等关系,是现代社会医治人情冷漠的一剂温补的汤药,如《论语》对于今人处理人际关系、人生价值观架构就有重要启发;三是大量描写自然,体现作者对生活环境深切关注,对大自然热爱的诗歌与散文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征,是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破坏严重矛盾的一种呼救;四是大量表现作者闲情逸致、坦荡胸襟的作品,可以涤荡现代人浮躁不安的心灵,成为现代人舒缓压力、心灵安宁的一副安神剂。五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使人端视自我心智,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提高人生修养的一种途径。作为学者或教师能够深刻认识、挖掘古代文学的当代现实意义,推进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这样古代文学作品在每代人心中是常新的,在每个研究者笔下也是常新的,对每个读者也都是有吸引力、有实际意义的。

其次,无论是教研还是科研都需要注入人文关怀和审美体验,从而在提高人生境界、丰富情感上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古代文学本不应该是枯燥、难懂,甚至曲高和寡的,因为文学本身就是需要心灵沟通、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古代文学有时候就是一座古墓或曾经无比繁荣的古城,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就是在探索、解密,研究者和教师需要在如何抓住观众好奇心理、如何倾注情感上下功夫。很多当代学者会有这样的共鸣,以前的很多研究者(如叶嘉莹、顾随等),都是带着浓厚的学术情感、文化情感开展教学和研究的,而今天还有多少学者带着浓烈的情感进行教学和研究并体现这种情感和担当的呢?有了情感,古代文学就有了血和肉,就是活生生的了,就是通俗而不低俗的了。通俗的背后往往需要有研究者艰辛而高深的学术支持。所以,在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通俗的同时又不低俗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可以多编著一些通俗的古代文学知识读物,多写一些普及性文章,新编选一些适合当下的总集、别集,使古文底子、社会文化背景隔阂不再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文学研究者应该担负起将深奥难懂的经典通俗化、生动化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古代文学各领域里著名学者撰写了一套普及古代文学知识的读物——《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叶嘉莹先生也曾萌生过普及古代诗词的愿望并身体力行,2007年中华书局和北京出版社推出了根据她上课或演讲而整理的录音稿,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读本,包括《唐宋词十七讲》等。2013年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上中华书局出版了《诗词写作常识》《诗词格律》《怎样赏

诗》等“诗词中国”普及读物。这些书籍对于普及古代文学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量少,宣传力度不够,受众范围有限。我们至今背诵的经典唐诗依然沿用清人孙洙辑选的《唐诗三百首》,两百多年过去了,它是否还适合当下的审美需要值得质疑。结合当下编选新的《唐诗三百首》及其他总集、别集也是极有必要的。学术普及意识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学者也不屑为此事。所以,学者们躬下身来,有意识的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喜欢的语言多编写一些古代文学通俗读物、结合时展多编选一些集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2.从受众方面看,要培养与引导并重,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一方面要“培养成熟的受众群体”⑨。受众文化和文学选择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古代文学传播质量。历史上的文学大众化,繁荣了文学发展的同时也隐藏了对文学发展带来的致命伤害,主要表现在降低文学审美水平和质量上。为避免或缩小这种伤害,培养高素质的受众群体,加大对大众阅读的引导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应该更加重视文言文阅读训练和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承担起培养成熟受众的重任。研究者或教育部门可以有意识的做些阅读引导工作。199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读书文化节活动,主要目的是倡导读书风气、指导读书门径,由此产生了季羡林、张岱年等国内54位著名学者联合推荐的《人文经典应读选读书目》。可是十余年过去了,这样有力的引导工作我们却没有继续做好。各个层面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的宣传也很有必要,如在各种宣传品上印古代诗词名句、经典名篇名句,在城市街道旁印刷图文并茂的古代文学名篇。

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使古代文学走出学术圈,走向社会大众

现代网络、传媒高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尽管目前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远不如其他领域深刻,偶尔还有些负面影响,但是在古代文学大众化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无视或回避。在评议百家讲坛时有人说“高雅文化与现代媒体联姻,便找到了一种覆盖面最广和受众人数最多的现代传播的载体”。古代文学文本及其研究中的艰难晦涩往往为广泛传播带来困难,而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受众面最广,观众平均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大众化传播媒介,恰可以弥补文字传播的不足。电视、电脑等媒介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把高雅文化中用语言塑造的间接形象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形象,能用通俗生动的方式消除文字那种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使观众容易接受,因而能扩大传播的广度。在这样一种现实趋势下,以高雅文化为内核的经典文学文化借助现代传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也就实现了高雅文化的大众传播。在网络化的今天,如何扩大古代文学与现代媒体的结合度值得思索。

吟诵、歌唱、说唱、讲唱、演唱等是古代文学较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对当前的传播依然有现实意义,《一剪梅》《虞美人》《雨霖铃》等被谱成曲后,其传唱之广泛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唱的程度,通过传唱大众既娱乐了身心,又获得了古诗词意蕴美之熏陶。今天,我们也不妨借鉴历史,重新为诗词谱曲,以古代小说等文学作品为基础编写剧本、歌词。

篇12

关键词:古代文学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渗透作用

谈到古代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说到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载体,清楚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讲,在讲授古代文学知识时,教师要先了解其中的意境,把握好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总的来说,学好古代文学与教学实践密不可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一、领悟古代文学的语言美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文言文是很难学的一种体裁,不仅难读,还有生字,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理解了之后会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美是无可比拟的。学生通过不断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对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以解释,把握文章内涵,更能体会古代文学的价值。古代诗歌又是一种新体裁。它要求押韵,对称不对称均可。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描写的景物与情感细致入微,在让学生体验语言美的同时,还需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诗歌所表现的豁达情境,体会到文章的灵魂,这尤为重要。

二、体会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要益吸之,弊除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要学习文章的内涵,更要看文章的价值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能提高自身认识,丰富自己人生。

三、增加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古代文学博大高深,意境广阔,但不可否认文章的难理解。如何让学生喜欢文章,理解文章,感受文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在教学中可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古文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用于比喻人生的世事无常,在当代也同样可以借鉴。学生对课本上的古文不感兴趣,不够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编成耳熟能详的歌曲,让学生主动学习;可播放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与精髓。切记,教学实践不能枯燥乏力,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对教师,对学生,达到双赢的效果,这样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

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很多时候,学习文言文第一遍读不通,第二遍读不懂,第三遍也不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抗拒学习文言文。想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先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从而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重点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要培养学生的见知能力。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当然也一样。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正确引导与鼓励,让学生自由发挥,尊重学生的理解思维,尊重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的见解是为了丰富自己,增长见识,了解五千年的悠悠文化,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此,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鼓励学生加强对古代文学的鉴赏

古代文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需要细细品。它就像茶一样,细细品才能发现它的甜与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喜欢,去鉴赏,去品味文章。让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学的过程中,了解是否对自身有良好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人物特点以及所知所想;让学生品味历史,品味文化,提升自己。

六、小结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古代文学又在历史文化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一页。学生要去学习它,要去品味它。中职教学,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最重要的过程。教师作为媒介,要去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古代文学,什么是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齐晓娟.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2).

篇13

虽然说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成效却并不明显。1、古代文学教育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古代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之、乎、者、也”,更是让学生学习做人,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现实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育就是以“会做题、能考试”,学生所学只为考取一个高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古代文学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2、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由于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艺古代文学教育的投入甚少,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这些都导致语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且授课过程过于模式化和流程化,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强调共性,无的放矢。缺少特殊性,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3、教学缺乏时代特性古代文学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而是应该时时站在社会的制高点,紧跟时展的潮流,并与现代文化进行无缝衔接。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古代文学的实用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

如前所述,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改变。笔者在此提出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方法,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的进步和改善。教学“生活化”是指让教学处于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有以下三种含义。第一,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内容。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正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这些反映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内隐的,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发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的读懂作品,并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第二,了解作品创作时期,作者的现实处境,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会被牢牢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当时社会的影子,也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追古溯今,为作品解读服务。第三,“生活化”教学是指创造一个自然的、愉悦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既有认知和现实生活,采用通俗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用语融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中去,着重授课幽默感和通俗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学生能更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场景、人文环境,记忆作者的人生理念。

三、总结

篇14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当代;价值;解析

中国作为一个具备五千年发展文化的国家,承载着不可计数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使世界各国所瞩目。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却有一部分人认为古代文化缺乏一定时效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过于遥远,没有必要去了解学习。事实上,古代文学不仅是对当下经济文化及自身情绪的一种反馈,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见证,是文化信息继承发展的物质载体。

一、文学形式与内容方面的价值

(一)古代与当代文化进行文化对比

从本质上看,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类型,都是作为文学形式的集中展示,存在的唯一不同是两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存在差异,作者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存在不同,促使两者对情感表达的形式存在区别[1]。站在大成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代表。当代文化作为一种古代文化的延续发展,当代文学是基于古代文化的基础衍生出来的,虽然知识源于社会实践,文学作品源自于现实生活,但是古代文学的存在却为当今文学的发展降低了诸多难度,衍生出新兴文学作品,因而当代文化属于对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继承与发扬。需要注意的是,此种继承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按部就班的继承,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整合,主要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有益成分进行挖掘,对于一些低效的问题进行革新,简单的说就是推陈出新。如:杜甫的《望岳》名句“一览众山小”亦从《孟子・尽心上》“登太山而小天下”锻化而来,充分体现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推陈出新精神。古代文学的存在算得上是当代文化发展至今衍生出的新的沃土,随着时间的推演发展,在国际文化的舞台站稳脚跟,充分绽放出属于独属我国的文化,并保持持续不断的生命力。

(二)古代文学价值内容解析

古代文学作品鼓舞了当代人追求优质的精神。古代文学作品中侧重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写实性,隐含大量本体论鼓励当代人寻求真正的美,树立优质的思想道德,这也是当代文学中最需要增强的内容[2]。古代文学创作比较关注个人学习感受,一些发自内心作品才可以真正打动人的内心;针对社会发展中诸多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自由,进而切实感受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这也是就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精神。

二、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育人方面的突出价值

(一)古人对古代文化价值的认知

文化作为一种表层含义,从核心层面进行分析,文化存在的最终价值是使人有所收获,从中提炼出诸多心得。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当下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与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为人学,通过有效阅读诗歌可以有效振奋读者的情绪,使其奋发向上,读者借助阅读古代文学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汇集一些兴趣相投的人进行文化情感上的交流,并借助文字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种种不满。“从生活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奉养自己的父母,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侍奉王朝,还可以在生活中获取诸多有关于花鸟鱼的名称及典故。”这一句话可以称得上孔子甚至是儒家学派对于古代诗歌价值的最早最全面的以此评价。

(二)当代人对于古代文化价值的认知

众所周知,古代文学作品自身具备育人的价值与功能。在今年两会中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r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爱国情感溢于言表,借助诗句的学习充分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也是开展爱教育的主要途径。借助阅读古代文学著作,有效强化人们的爱国观念。《诗经》中有诸多诗句是教育人们要诚信待人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含的价值观导向内容不计其数,我国著名文学大家乔梦雪指出:“在当前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学习古代文学有何益处?这也是它最大的价值,不仅可以使你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且可以使你的灵魂与古代的文人墨客相联系,进而不断提升自我文学素养,提升自我存在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影响力是持续不断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当代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推陈出新,在教育活动中创新使用文学作品,进而促进教育改革工作全面的发展,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