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古建筑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旧村改造 古宅 古 建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批村镇相继实施旧村改造,尤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市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逐步对旧村进行了改造新建。那时,由于种种原因,对旧村改造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的规划,有的村镇在拆旧建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过程中,因大拆大建,使得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和代表北方农村风格的古宅被拆除,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建筑,如古庙、古楼也倒在了推土机下。对此,笔者在为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而欣喜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伤感。
一座城市有其产生的历史,一个村庄也有形成的历史背景,甚至有一个关于村庄形成的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传说),而记忆村庄形成的直接载体一般是具有纪念性或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一般性的建筑物,有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有的在外观造型上有一定的特色,他们都承担着记忆村庄历史发展延续的责任。在旧村改造中,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全盘“否定”,会把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代表性古建筑拆除,从而使一个村庄失去原有的历史记忆和延续。笔者所在的村庄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近四千口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旧村改造。记得村庄有好几处具有北方典型的青砖青瓦四合院,整个院落有大门、二门,有东厢房、西厢房,有的还有院中院,有的大门两旁摆放着石狮。这些典型的古老四合院大都在六七十年或百年以上,现在想来,拆除甚为可惜。在村庄东头,有一座高大宏伟的古庙,人们都称为大庙。庙里的塑像时已被毁掉,而古庙却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后来该庙当作村里的木工用房。在村子的西北角,还有一座古庙,据说《淄川县志》有记载,后当作学校的教室,这两座古庙在旧村改造中都被拆除,现在想来甚为可惜。
其实,任何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应该说,一个村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和留下一些被人们认可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就是一个村庄的标识。如淄川区杨寨镇的古塔,散落在博山城乡结合部的古窑,一些古老村庄中有着上百年的青砖青瓦四合院,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士旧居,以及 祠堂、庙宇、亭榭、古塔、古碑、古桥,古堡、古井、牌坊 等。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村镇发展史上的地标建筑,见证着一个村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和维系着一个村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的历史价值越来越珍贵,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虽然我市多数村庄的古老建筑和具有特色的建筑较南方省市一些村庄要少的多,有的村镇只是一座古庙、一块古碑,或一座古塔、一座古楼,有的就几栋古宅、几座所谓的“破”古窑,这就更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年初,笔者随单位到张店区所属乡镇村庄调查了解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情况时,深切感到现在的村镇领导和群众对具有个性风格的古宅建筑的保护意识较过去明显增强。有的村庄虽然没有特殊的古老建筑,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过去,或作为“教育资源”,或作为承载村庄历史记忆的标志,村里就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的房屋留下几栋,使老房子和周边环境形成明显的对比差,以此记念,这种做法也不失为保留村庄记忆的好办法。但是,也有个别同志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拆了之, 大拆大建,就是 推倒旧房建新房、盖新楼,让农村全部实现楼房化就是“城市化”, 思想上存有“立竿见影”和“政绩”意识,以至于一些应该保留的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没有保留下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让人感到十分痛惜。
关键词: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调查研究
一、青海古建筑遗产的特征
(一)地域性
青海古建筑体现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大部分古建筑均以藏式建筑为主,兼容汉、回建筑风格,这些因素与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情紧密联系。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塔尔寺就是汉藏回融合的典型,民族性和地域性在青海省的古建筑风格中得到充分反映。
(二)历史性
古建筑遗产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其见证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面貌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建造和利用的实践,古建筑的历史特征是形成古建筑遗产历史价值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帮助后人以古建筑作为载体,还原历史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重要历史信息。
(三)艺术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其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必然通过建筑文化体现出来。青海流传下来的古建筑设计匠心独运,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建筑体系,其中对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民族由于信仰不同,宗教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青海古建筑遗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遗产的基本价值。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更替,能够留存到今天的这些历史时期的建筑实物的数量非常稀少,因而它们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具备了时间久远和类型稀少两方面的稀缺性,古建筑就更显得珍贵,历史价值更为突出。
(二)信息价值
建筑遗产可以使我们认知、了解它赖以产生并存在的历史时间及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状况,承载的信息涵盖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等诸多方面,这就是建筑遗产的信息价值。古建筑遗产的信息价值被当作是一种"文化认同",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强调,被视作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的综合体现。
(三)情感与象征价值
曾任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主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物保护顾问B・M・Feilden博士总结归纳过欧洲人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多方面认识,他认为情感价值指建筑遗产在认同作用、历史延续感、象征性、宗教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使用价值指功能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价值。情感与象征价值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被认识到,其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调研分析
在本次青海古建筑保护现状调查中,笔者采取选取部分古建筑保护单位以及访谈相关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调研方式,了解当前青海古建筑保护现状。"青海现存的古建筑多与各类宗教文化有关,在819处古建筑中,以寺观塔幢数量最多,共321处,占古建筑总量的39.2%;其次为坛庙祠堂230处,占古建筑总量的28.1%。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汉藏回结合的建筑样式有很多,创造出了色彩纷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目前,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1、注重发展,忽视保护
政府在保护高原古城文化中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也不够强,保护措施滞后体现在保护法规文件缺乏,目前还没有系统完善的古建筑调查资料,对古建筑保护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2、注重开发,忽视监管
青海古建筑遗产主要作为旅游资源开发,随着"大美青海"形象得到广泛宣传,带动青海旅游持续升温,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较之下,古建筑保护却相对滞后,两者矛盾日益凸现。在旅游旺季时,古建筑景点处人流量非常大,有些游客在古建筑墙体中留言刻字现象屡屡出现,危及古建筑本身的保护,体现了政府注重开发,而欠缺相应的监管力度。
(二)保护规划不够合理
1、注重经济,忽视文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未能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效应,不仅没有创造出文化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反而造成因片面追求经济短期高速增长,而忽视甚至牺牲城市文化建设的浮躁状况。
2、注重眼前,忽视长远
政府部门在规划过程中会出现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远的文化效益,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下,对古建筑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盲目开发,建设酒店、宾馆等娱乐设施,毫不顾及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一些古建筑甚至作为商业性场所,在景区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序以及破坏现象屡屡出现。
(三)保护资金不够充裕
1、注重回报,忽视投入
青海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投入的财力并不多,从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通报的信息中,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方面处于全国后进位置。许多古建筑因为保护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了古建筑得不到补救的严重损坏后果,并且古建筑的维护并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经常进行维护,费用比较高,大多数古建筑难以被纳入保护体系。
2、注重拨款,忽视自筹
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保护资金总是不太充裕。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大包统揽而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真正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但目前遗产保护资金的筹措还没有详细明确的制度规定,对于市场化运作来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来改善古建筑保护问题,政府也没有具体指导性的政策出台。
(四)保护宣传不够到位
1、注重利用,忽视宣传
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滥用,保护意识淡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古建筑破坏的因素中,人为的破坏更加严重,公众没有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而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古建筑的利用,管理上只重视开发,忽视保护的必要性,这与缺乏足够的宣传有很大联系。
2、注重形式,忽视行动
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本身就比较欠缺,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却出现喊喊口号,拉拉条幅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走入群众,对广大民众施加影响;在学校平台中,也没有真正将遗产保护纳入教育内容,很难十分有效地在下一代中普及古建筑保护的知识。
四、青海古建筑遗产的破坏原因
破坏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一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发生,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如门源回族自治县大板九寺院址因山体滑坡被埋,在玉树发生"4・14"强烈地震中,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寺院等古建筑在地震中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这些古建筑文物点被破坏都是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料的,这个时候对古建筑的破坏强度非常大;另外,自然破坏力对古建筑也存在持久的、时刻地侵蚀,它们对古建筑的破坏是缓慢进行,日积月累的,最后导致建筑遗产损毁。
(二)人为因素
破坏古建筑遗产的人为因素有很多,如由城市建设而引发的对建筑遗产的拆除和损毁;为开发旅游在遗产所在地大量兴建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容量过大,超出了景点承载力的问题,古建筑受损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许多景点周围存在许多违建项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限制,文物建筑本身和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底蕴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结果往往更为严重,常常会造成某个类型或某个地区建筑物的大规模破坏,对建筑遗产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挽回的。
五、青海古建筑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和完善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法规
1、制订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古建筑保护与管理条例
尽管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导下,青海省也相应制定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但条例内容过于宏观,对古建筑的保护也欠缺详细规定,对古建筑的破坏行为也难以有效制止,因而,制订并颁布更具有微观操作层面古建筑保护条例显得十分重要。
2、研究制定古建筑保护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在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建筑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分级保护,一经被列入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就不能随意拆毁,在古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工程建设,其工程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应当与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合理规划和利用古建筑遗产
1、要强调规划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将古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经济建设和开发中,要有长远的目光,注重规划保护,把古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资源适度开发出来,为文化建设服务,也促进经济发展,努力达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2、要重视合理利用
在保护古建筑完好的前提下,重视合理利用,并在利用中促进古建筑保护和管理。众多文物保护实践证明,古建筑的保护是利用的基础,没有保护就不可能谈利用,古建筑依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合理被利用,被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所在地政府应当加强环境整治,落实和改进保护措施,在确保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三)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和多募集资金渠道
1、加强各级财政投入
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政府保护为主,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资金投入虽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单就众多的古建筑遗产保护来说,无法全面有效保护。那么,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增加遗产保护经费。
2、多渠道筹措资金
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这部分资金只能解决少量古建筑保护的维护问题,对于大量分布于乡野的古建筑则是杯水车薪,因此扩展资金的筹集渠道是十分必要。可以采取设立古建筑保护资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吸纳市场运作等进行筹资。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1、大力宣传古建筑的价值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规律,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整体竞争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广泛地发挥古建筑遗产在国民素质教育、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意识到古建筑所蕴含的价值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2、纠正单纯依靠政府的观念
古建筑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宣传政府古建筑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传承着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古建筑资源,以新的姿态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也可极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遗产保护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谢明.公共政策分析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3]李金珊.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视角与途径[M].科学出版社,2010.
[4]宋振春.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邹统钎.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6]陈红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6).
[7]田春风.论古建筑与城市现代建设的矛盾与统一[J].大众文艺,2012,(5).
[8]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
[9]董粝.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旅游纵览,2012,(6).
消息一出,争议四起,除了粉丝们不顾一切的支持外,更多冷静的网友希望成龙能够慎重考虑,这让我们看到了网友朴素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意识。当四间古建筑来到国境线前,许多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疾呼让中国的建筑瑰宝留在中国。不过,在关注这四间古建筑命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当下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反思,让众多瑰宝不仅能够留下,而且绽放光彩。
倒卖和损毁,是许多古建筑面临的两大宿命。在以徽雕古建筑闻名的皖南地区,许多人靠贩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发了财。黄山市休宁县一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徽派民居—“荫余堂”,甚至被拆下成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后,漂洋过海运至美国重建。一位从事徽学研究的权威人士估计,从建国初期至今,皖南古建筑材料的流失总量足可以再建一个“宏村”。
还有很多古建筑,没有倒在文物贩子手中,却因为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而倒下。山东汉子唐大华先后六次走进山西,行程9000余公里,为腐朽将倾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奔走呼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古建筑保护的尴尬,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违法成本过低。《文物保护法》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罚款上限是50万元,与巨大经济利益相比,区区几十万元的罚款可谓“罚酒三杯”,怎能扼住伸向古建筑的黑手?
其次,人力物力不足。目前,全国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专门文物行政部门的仅有1/4左右,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平均每县不足3人。文物执法机构不健全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缺乏重视。以山西晋城市为例,过去六年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四倍,却始终没有增加对文物保护的投入。
关键词: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中原古建筑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在我国古建筑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原古建筑遗产中的建筑与设施类遗产如古建筑遗产、古典园林遗产、宗教场所类遗产、古代陵墓类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类遗产数量较多、分布集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中原古建筑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够提升中原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旅游需求。遗产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效益的统一[1]116。中原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保护古建筑遗产资源,科学协调古老遗产、现代遗产和自然风景遗产和谐发展。
一、中原古建筑遗产概述
中原古建筑遗产是古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水平,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物质文化内涵。中原古建筑大体涵盖了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现存的典型古建筑主要分类有:
1.陵墓建筑遗产:
潞王陵、宋陵、梁孝王陵等。潞王陵位于新乡市北郊的凤凰山南麓,国家4A级旅游景区。潞王陵景色秀丽宜人,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的,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该陵由潞王墓、次妃赵氏墓和神道三部分组成,共占地四百余亩,其整体建筑用材除少数砖木外,几乎全采用青石和白石,被誉为“石头城”。
2.洞窟建筑遗产: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营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既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它那“东方的微笑”将人性和神性、阴柔和阳刚较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也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寺庙建筑遗产:
少林寺、相国寺等。少林寺位于登封市,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少林僧人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少林禅宗。“少林武术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的积极入世使它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在历史上的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朝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林也因此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武术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壮大[2]78。少林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4.庄园建筑遗产:
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等。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是一处典型的17到18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中原地区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是中原古建典范。
5.府衙建筑遗产:
内乡县衙、开封府等。内乡县衙景区位于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与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内乡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誉。6.城防建筑遗产:开封古城墙、商丘古城等。开封古城墙景区位于开封市,始建于唐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古城墙是全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全长14.4公里。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至1841年再次修复,开封古城墙现在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规模与风格。除了上述建筑外,中原地区还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遗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嵩阳书院、岳飞庙、定国寺等;洛阳白马寺建于公元68年,是中国最早的寺院,诸如此类的古建筑遗产还有很多。
二、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机遇
旅游资源条件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它涉及遗产开发保护和利用的众多相关问题。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原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各地人民政府加快中部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中原地区古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宏观条件。
2.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友人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中国热”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来华游客不断增多[3]65。中原地区古建筑遗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是通过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交通的便捷为中原地区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内公路、铁路和高铁通往全国各地,在郑州市有新郑国际机场,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保证。
4.中原古建筑遗产资源独具特色,吸引力极强。中原地区古建筑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应把这些具有明显差异化的遗产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同时突出其文化内涵,让旅游者来此既能饱览自然山水风光,又可领略古建筑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三、中原古建筑遗产的价值
中原古建筑遗产作为人类祖先的杰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才能对其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1.中原古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
古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城市建设历史,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古建筑,特别是对缺少详实记载的远古时期,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一段历史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依据。如城防建筑开封古城和商丘古城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了解城市建设特点,对于后人保护和利用古城防建筑有指导意义。
2.中原古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中原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原区域文化,并随着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建筑既有特定的区域文化特征,也呈现兼容并包的特点。古城中飞檐翼角的土木建筑文化符号、雕梁画柱的文化内涵,以及佛教建筑中表现的佛教文化,都在中原古建筑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3.中原古建筑遗产的科学考察价值。
古建筑的营造技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建筑科技发展水平的充分体现,如明代的马氏庄园,是堡垒式建筑的典范;登封少林寺建筑结合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合理布局,将建筑完美融合于自然之中[4]45。
四、中原地区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中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原古建筑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局面。但是在对专项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不合理的、粗放式开发对古建筑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降低古建筑遗产的利用价值[4]。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古建筑遗产的破坏比较严重。
在开发利用古建筑遗产的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一些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使修复了,也很难恢复原有风貌,致使大量古建筑遗产失去其应有的韵味,对其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不良影响。
2.对古建筑遗产开发过度商品化。
对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就是把独特的建筑文化作为一种遗产加以开发和组织并出售给旅游者,许多文化仪式、礼俗和手工艺品等活动形式几乎失去原有的意义,而作为纯粹的商品销售给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3.古建筑遗产的宣传营销市场混乱。
在古建筑遗产旅游区内,一些旅游经营者为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对民族建筑文化进行不切实际的大肆宣传,没有完整的市场促销手段。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民族建筑文化的完整性,又使游客蒙受欺骗,破坏了地方旅游的整体形象。
4.古建筑遗产开发保护监督体制不健全。
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完备与落后,各种不良现象也就随之发生,使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从事非法经营的活动,这不仅是对古建筑遗产的破坏,也影响了中原地区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5.古建筑遗产景区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部分服务人员对中原古建筑文化了解甚少,当问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时,他们要么不知如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地区旅游地的整体形象。
五、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虽然中原古建筑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已大幅增加,但是,古建筑遗产管理利用和保护手段以及旅游立法等还相对滞后,对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面对中原古建筑遗产利用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出台相关对策,将各方力量统一协调,共同解决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那么笔者对于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有如下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是进一步完善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前提,也是中原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原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要真正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管理,提高整体质量;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力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真正做到古建筑遗产利用与古建筑旅游业发展的“双赢”[5]11版。
2.健全保护开发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模式。
中原经济区要建立以省级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古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其开发利用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旅游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做好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
3.充分挖掘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旅游资源。
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从来就不是对立存在的。对于古建筑遗产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保护,但不开发利用,很难体现其价值。将静止的建筑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实现人文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统一,学会在开发中保护,让游客既能领略古建筑的古朴又能领略自然风光的秀美,这样既扩大了古建筑的知名度又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美誉度。
4.注重古建筑遗产形象推广,扩大宣传力度。
加大古建筑遗产形象的宣传工作,可以协调各地进行联合宣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制作统一的宣传广告,由政府出面进行地区旅游活动的推介,也可以在当地的火车、汽车站或人流集中的广场等地,采用大型电子屏幕进行宣传;借助电视、网站、报纸等国内外知名强势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大力宣传中原地区古建筑遗产及其文化内涵,让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遗产的保护中来。只要注重实施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更好地保护好中原古建筑遗产,从而带动中原地区其他类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古建筑遗产在利用中得到良性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耀峰.遗产开发及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胡良民.中原地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
[3]甘露.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胡小红.我国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12).
一、将“实证”方法引入古建研究
虽然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发自心扉地怀有幽怜爱护之情,但他明白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建筑物表面上的赞扬和发思古之幽情上,除了探讨古人的研究方法及思想,古建筑研究还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剖析这份遗产,需要实地考察、勘测、研究,去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梁思成先生一开始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中国古建筑研究上。他说“:中国古代建筑在文献上记载很多,但不经过实地调查,即使读破万卷书,仍只能得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而终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他生动地比喻,犹如古人熟诵《史记》对刘邦的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如果在路上遇到刘邦仍不认识”[1]。所以他坚持古建筑研究,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为此他明确地指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2]他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北京故宫作为考察研究对象,以清代官方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指导,对故宫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到侧面、从内部到外部,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辨识、绘图和记录,并将所有的碑文和史料一字不漏、准确无误地抄录了下来。在此基础上,他借助老工匠们的帮助,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由此开始,他创立了中国古建研究的新方法:测量细致、分析有据、绘图严密的实证方法。凭着这种严谨的科学方法和世界一流的水平,他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实证分析时代,把中国古建研究水平提升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二、躬身力行,勇担使命,积极参与文物建筑保护
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先生智慧性地把“古建筑”用英文表述成“历史的界标”。历史有阶段,时代有特征,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不同时期历史特征的,在地面上只有古建筑了。他是多么明白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啊!就像一位慈母抚养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是幸福。而且时间越久,感情越深。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正是这样。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的实地考察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乐在心头。这种思想境界,只能用中国古代儒家的理想境界“孔颜之乐”来形容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催生伟大的思想。梁思成先生认为,古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达上,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这些物质形式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诚如他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所言“: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对它们的保护更为重要。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建筑只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对它们的研究才有可能。”[3]在此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梁思成先生不遗余力参与到文物建筑的保护事业中。他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首先是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价值,对其进行修缮、敦促有关部门进行长久保护。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他们工作的情景“:他和助手们经常爬上梁架,手按几十年的积尘,佝偻身体,俯仰细量,惟恐探测不周。那时室内摄影还靠在现场点燃镁粉闪光,每当镁粉一亮,躲藏在梁架间的成群蝙蝠见光振翼惊飞,扬出难耐的秽气。他们有时心中还惦记着时局的变幻,担心着日寇会随时侵占华北,为了抢时间,往往一天坚持连续工作十几小时。1934年,在调查应县木塔时,为了摄取塔顶照片,梁思成登上60多米高的塔顶,手抱铁链,两脚悬空地攀登塔刹,去丈量尺寸;又退到塔顶边缘去拍摄塔刹的全景,助手们都为他捏一把汗,终于摄取了宝贵的资料。”梁思成后来回忆说“:当时也忘了害怕,要是再后退几步,真要‘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梁思成先生严格要求大家,培养大家要有民族志气,研究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是凭着这股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助手们虽然工作艰苦,但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当他们借着老工匠的指点弄清楚了古建筑的某一处构造时,顿时激动难耐;当他们在古建筑上见到一个宋代《营造法式》上刊之有名的构件时,就像突然遇见久别的故人一样,兴奋不已;当他们不顾污秽,爬梁攀架,在昏暗中发现一组宏大的斗拱时,会顿时忘却疲劳而欣喜若狂。在华北大地对古建筑进行调查测绘时,每有重大发现,都写信给当地有关主管部门,陈述其宝贵价值,敦促他们永久保护。在他的积极奔走和不懈努力下,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都保存了下来。除对建筑本身的保护与修葺外,梁思成先生就中国建筑的保护方法总结了几条至今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原则:其一,对古代建筑的保护不能仅限于实物,建造技术与艺术的保护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其二,中国古建筑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一部分,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华古代文明。其三,把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果运用在现代建筑,是保护古代建筑的有效手段。其四,通过修葺保护古建筑时,务必要注意保留它原有的时代特征。其五,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特别是西方文化比较强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固然要学习、借鉴西方建筑的技术以及艺术成果,但不能崇洋,一味对西方文明顶礼膜拜而对自己祖先的珍贵遗产妄自菲薄。否则,就会在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中迷失方向。其六,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要传承这些遗产的艺术与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要把中国古人的优秀建筑思想融汇在现代建筑形式中。只有在实际运用中,古代的建筑技术才能得到有效保存。梁思成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事业,用超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一点点让中国古建筑重放光芒。他以其严谨的学风、钻研的精神、担当的勇气和一流的专业水准让中国古代建筑这一世界文明之瑰宝,伴随着现代中国的伟大复兴重放异彩。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称“中国建筑历史学家的翘楚”,其学生吴良镛院士也说“,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拓荒者、播种者、奠基者和大厦构筑者,其功不可没,永垂青史”。
作者:高中立 马茜 单位: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关键词:古建筑 施工图 测绘 异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TU1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3
1 研究背景
龙游是孔府南宗所在地衢州的一个属县。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诸多因素的特殊性,龙游县许多村落的形成有着鲜明显著的地域文化背景,县境内有众多的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及其后历代的古遗址,有保护完好、文物价值较高的明清古民居300多幢,享有“古建筑之乡”的美誉。馆藏一、二、三级文物达100多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7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县级文保点110处。其中古建筑分布较分散,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多,位于龙游县横山镇脉元村的“龚氏民居”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内外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三雕齐全,是龙游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建于民国初期龙门桥村的“余氏民居”,木雕精细,牛腿、雀替、梁及楼栅外侧均雕刻有精美的戏曲人物图案,代表了民国初期雕刻艺术的较高水平;原位于龙游县模环乡上张村的“滋树堂”,则建于晚清道光年间,气势壮观的砖雕雕刻非常精细,制作技巧炉火纯青,堪称龙游古建筑砖雕艺术的杰作。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到现在有些已经彻底毁坏,有些已严重破坏,有些正在损坏,加上有些不法分子盗卖文物,更加剧了古建筑的毁坏速度,为了使这些祖宗留下的中华瑰宝不再漫漫的消失,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刻不
容缓。
2 古建筑异地保护
为了避免分散式保护带来的资金等重重困难,选择在龙游鸡鸣山建立集中的古民居苑,将分散各地的古民居迁建到鸡鸣山,采取集中式保护管理,成为较好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乎段,但是由于民居苑用地范围和资金有限,无法提供更多古建筑的迁建保护,因此希望通过配套工程,借鉴民居苑的做法与经验,迁建与其内现有建筑风格一致的古建筑,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对龙游县内古建筑的集中式保护管理,以“保护性利用、合理性开发”为指导思想,并发挥古建筑旅游功能,吸收进一步保护所需的大量资金,从而解决了保护迫切性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走向积极式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散布在乡村的古建筑迁移异地集中保护,不失为一种科学的保护方法。由文物部门严格审批,控制性的集中“迁建”保护是可行的,当然,这并不是最佳选择。古建筑如果离开了原来的周边环境,它的存在价值和展示效果就会发生变化,任何一幢古建筑通常和周围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在异地搬迁过程中,建筑物多少会有些损伤。目前龙游县境内还有大量的有价值的明清古民居,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随时面临着被拆毁的境遇,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保护,我们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为这些散落在民间、濒临灭绝的乡村古民居留下一些资料(图1)。
3 施工图测绘
现代建筑都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建造的,但是,几乎没有一幢古建筑的施工图能够保存下来,因此,古建筑在异地搬迁重建之前必须要补测施工图,目前常用的补测方法有:传统的测量方法、近景摄影测量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方法。
具体测绘要求是,在主体结构测量时,使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在对龙游古民居进行保护测量中,我们对高程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标准,对距离和角度测量时采用等外级标准;在壁画、纹理和层面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测绘时,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测量古建筑的过程中,将精度控制在20 mm内;在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品测绘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将测量古建筑细部结构的三维数据精度控制在10 ram级。
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项目的主要目的和精度的要求,一般做到传统的古建筑测量方法和其他方法综合运用。在龙游古民居异地保护测量测量中,我们首先建立水准路线控制网,确定统一高程坐标体系,然后在建筑物四周和内部设立平面控制点建立平面控制网,再根据各个平面控制点测定建筑物的细部特征点的就根据上述方法进行施测的。
4 施工图拼图
经过水准测量、控制测量和建筑物内部的碎部测量,将测得数据归类,然后分类整理,根据测量误差理论计算,精度达到规定要求后,将符合要求的数据按高程和平面控制点再分类,计算出每个特征点的高程、特征点间的水平距离和水平角,粗略绘制出平面图和立面图,由于古建筑本身存在变形和测量时的误差,图纸必须经过拼图处理,比如开间和层高,其数值取分米整数,对难以取舍的测量数值,重返实地印证,得出建筑模数值,然后,得出古建筑的最后测量数值,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在电脑上绘制CAD图纸。整套图纸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现状图和俯视图,成为搬迁重建工作的施工图,整套图纸可以满足古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基础施工、墙体施工、梁柱结构施工、屋面施工等,基本上可以恢复原建筑物的主体形态。下面是我们测绘后通过CAD完成的施工图,如
图3。
5 古建筑保护施工图测绘的思考
在施工图的测绘的过程中,存在着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为了还原古建筑的原始面貌,观测误差的大小非常关键,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误差处理方法及熟练的观测人员,才能减小观测误差,尽可能实现古建筑的原样保护。本次施工图的测绘,采用了传统的测量方法,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原貌测绘成施工图,但由于设备配置欠齐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方法还没有完全的综合运用,因此,有些施工工艺没有办法和施工图纸一起保存下来。
施工图的测绘为我们提供了古建筑保护的新思路,通过附合和闭合水准路线的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测图和拼图和数据的误差处理,为我们对古建筑异地保护测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测量工作来说,应该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综合的测量方法,避免对古建筑的保护测量而使古建筑受到人为损坏。
(2)对异地保护的古建筑测绘,应当建立独立的直角坐标系和独立的相对高程系统,将古建筑的平面结构图、剖面结构图、立面结构图建立在统一的坐标体系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古建筑保护测绘的精度。
(3)为提高古建筑施工图和原建筑物的相似程度,在测绘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古建筑保护测绘精度的评价方法,确保测量精度从高级到低级的实际要求,以提高古建筑测绘施工图的最终精度。
(4)测绘的施工图纸,除平面的施工图纸外,还应该建立较为精确的三维的古建筑原貌立体图,以保留人文信息、建筑材料信息等方面的更多的古建筑信息。
总之,龙游丰塘村徐氏古民居和陈氏古民居测绘是我们对古民居搬迁异地保护工作的起步,随着人们对我国古建筑历史作用认识的提高,测绘工作在古建筑保护中的作用将不断提升,届时对测绘人员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Gao D F,Zhao H T,Xue J Y.Aseismatic carpentry of ancient Chinese timber building.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C].2004.08 Xi'an,China.
[2] 马海志,郭志奇.古建筑测绘的原则与方法探讨[J].北京测绘,2007(2):51.
[3] UchidaA,et al..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Japanese traditional timber buildings[C].Proc.,World Conf.on Timber Engrg.,Presses Polytechniques et Universitaires Romandes,Montreux,Switzerland:34-41,1998.
[4] 朱凌,周克勤,李小爽.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4):356.
[5] Zhao H T,Yao K,Xue J Y,Li J H,Wu Y Q.Study on the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istoric Timber Building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C].2006.08 Fuzhou&Xiamen,China.
关键词:广西黄姚古镇;建筑群落;开发与保护;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广西黄姚古镇建筑群落的现状分析
黄姚古镇是广西保存最好的古镇之一,建于公元968年――975年间(宋开宝年间),迄今已有1000余年,地处广西贺州城区东北方向约70公里,古镇经历了的风吹雨打屹立至今,容貌依然如故。古镇内保留着三百多间青砖色古的老房子,大小街巷都是使用青石板铺成的,全长共有1.5公里,青石板方用粘合物,尺寸吻合,牢牢拼接,历经沧桑,至今仍无松街中心的被踩成槽状的石板。
因为镇上以姓黄和姓姚的人居多,因此将此镇命名为“黄姚”,在古镇的鲤鱼街上,呈现出“盘道石鱼”的景象,窄的地方如羊巷口,两人并排仅能侧身擦肩而过的,而宽的街道也有迎秀街等,宽度达5米以上,青石瓦檐中无不折射出古镇的千年风韵。此外,镇内过水处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桥亭周边必有树,还有环城、铲卫、石墙,老街要隘处建有数十个门楼,镇内六大姓各有宗祠,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名人题刻,有广西保存较好的明代古戏台之――始建于1576年(明万历四年)的黄姚古戏台(1994年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香港投资拍摄的《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这两部电视剧热播以后,黄姚古镇才真正引起世人的注目。随后当地政府也积极开发古镇的生态旅游项目,使得原本默默无闻古镇现已声名鹊起,走向繁荣旺盛的时期。在2006年广西《当代生活报》举办的“广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十个地方”的评选活动中,黄姚古镇荣获排行榜的第二名。这此活动的宣传有效地促进了黄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生态旅游是一把双刃剑,给黄姚古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如何保护黄姚古镇的风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目前开发与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目前黄姚古镇建筑群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目前黄姚古镇建筑群开发与保护工作的情况而言,仍然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不足:
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自1995年黄姚古镇被评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以后,得到了广西政府的重
视与扶持,在1999年,黄姚古镇被列为广西三十八个重点的旅游建设项目,次年,当地政府就开始了对古镇的开发与建设。在这十二年的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对古镇的文化遗产开发多于保护,另一方面是忽视了景观文脉的有效利用。例如由于游客观光量的增多,古镇的小河上常常会漂浮着塑料袋和烟头,严重影响了古镇的风貌,古镇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垃圾污染的危机;此外,对古镇景观文脉利用的不足,也是旅游开发与建设中的一大盲点,例如欧阳予倩的故居,现在凌乱不堪,没有得到当地文化保护的重视,还有珠江春剧团的演出活动,在古镇旅游中也很少介绍与展示,埋没了在古镇中的种种历史文化元素,导致了当地旅游开发只关注某个自然景观或者文物古迹,并没有对此做系统的介绍,这是对古镇景观文脉的一大忽视与损失。
2、商业化气息对古镇的入侵
由于旅游业给古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个别居民在古镇周围兴建起了砖混结构小洋楼,这一现代化的居民建筑大大影响了黄姚古镇的整体风貌。此外,在一些影视制作的拍摄过程中,也使得古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古镇中建造了一座仿制的石坊城门,破坏了古镇原有的文化生态完整性。商业化、市场化的气息日益逼近原本古朴纯真的黄姚,使得古镇的原有面貌受到影响。
主体保护意识的缺失
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但是,由于旅游公司承包了整个古镇的旅游业,给予当地居民的旅游补贴又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古镇的保护工作,当地居民显得不太关心。古镇是居民生活的地方,如果得不到当地居民齐心协力的保护,缺乏了这种主动的保护意识,那么,整个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三、黄姚古镇建筑群落的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措施
1、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古镇建筑群落的保护,不单单只是指简单的修缮,而是要对古镇的文化资源有效地进行利用,导入旅游文化产业,在带动古镇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通过文化产业促进黄姚古镇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例如古镇有很多珍贵的牌匾,如“模范长流”、“光绪圣旨”、“乔松千尺”等,目前正面临着破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者与其费尽心思营建新的旅游“黄金点”,还不如将将这些牌匾好好的保护起来,并且在旅游介绍中,对这些牌匾做系列的文化背景介绍与分析,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好本地的原有的文化资源,并且能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否则,这些遗产是不可再造的,流失以后就不能再重现在世人面前了。
2.多方协作,紧密联系当地居民做好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做到合理的开发与科学的保护,就需要将古镇的命运与当地居民紧密地联系起来。黄姚古镇是黄姚人的家园,如何建设和保护家园?黄姚人总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就要将旅游公司的经济利益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形成共同体,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在开发古镇的过程中,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具体地说,可以从古镇所面临的垃圾污染问题做起,旅游公司应在古镇的大小街道中合理地设置垃圾、污水处理的相关设施,同时,还可以新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设置环境卫生设施,其中包括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填埋场、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可分别采用建设沼气池、高效氧化塘、人工湿地等生态环保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解决古镇生态环境被污染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使得各方利益均等共赢。
3、系统做好规划管理,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
古镇建筑群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在旅游开发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文化遗址及文物,在文化保护中,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发展,这才是开发保护工作的核心原则。同时,在开发之初,应有总体规划和整体配套方案,包括对于地方居民的利益回报,因为当地的居民既然是旅游开发的直接受影响者,也是当地的主人,他们的利益才是放在首位的,如果旅游公司或地方部门不把古镇的全部居民的利益考虑进去,这样的旅游开发与建设,自然会受到重重的阻碍。因此,开发者需要向村民解释旅游开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损失,也要给居民尝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甜头,积极寻求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黄姚古镇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不但与当地旅游业、经济挂钩,同时,也与黄姚后人的共存发展紧密联系,在建设与保护古镇的过程中,要发扬其传统文化的光辉,并通过旅游促进古镇的保护工作与建设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必须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共同保护好黄姚古镇。
参考文献:
[1]李美霖,广西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的项目策划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年10期.
[2] 李美霖、柯球,广西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J]《市场论坛》 2012年04期.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仿古建筑,产业发展
1东阳市古建筑资源现状和面临形势
现存于浙江省东阳市境内的古民居卢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落,素有“北故宫,南卢宅”之称。卢宅建筑群,特别是肃雍堂组群,从建筑形式、空间序列、匾额题名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后理学思想和伦理宗法观念对民居的深刻影响。城东街道的李宅,是东阳宗祠最大、民居最古、建筑类型最丰富的古村落,是活态的古民居博物馆。巍山是一座死火山,自然风光优美,山上有火山喷发遗留的黑石林,相传还有晋朝葛洪炼丹遗迹。巍山厅堂是东阳古建筑的三大招牌建筑之一,巍山以其拥有古建筑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品类齐全、艺术价值高的厅堂享有盛誉。也是东阳古建命运的缩影。但是近年来,由于资金缺乏,这些农村古建筑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破败不堪,或濒于倒塌。
2近年来东阳市古建筑保护情况分析
2.1古建筑的保护模式。第一种采取村里自行保护。这种方式极不合理。古建筑流传至今产权不清或产权共有,实际上相互扯皮时有发生,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村里只能协调没有惩罚权,有的所有者将古建筑的有价值的雕刻构件斗拱拿去卖,村里对这种事情实际上往往无能为力。第二种是市政府统一保护,登记造册,对古建筑等公房进行保护。政府出资结合民间资本共同管理,不改变公有房产前提下开发旅游,出版相关书籍提升东阳古建筑知名度。
2.2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责任主体不明确,缺少牵头部门。公房部分由市房管局管理;其余有的古建筑由村委管理,有的古建筑隶属私人财产,缺少牵头的权利责任主体,对保护不利的单位和个人缺少处罚措施。其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古建保护工作的立足点。东阳旧城拆迁、旧村改造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一些古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除了,没有对其进行改移或重建。村里的古建筑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不少地方对古城镇、古村落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偏面强调现代城镇、村落的建设发展,基层文化文物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无权干预等等。最后最关键的是资金补助不够。很多古建筑虽列入了文物保护点,却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倒塌。
2.3古迹和古建筑环境的修复思路。
思路一“原汁原味”。 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追求形似和原真。这种思路和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但由于农村史料匮乏,只能推测当时历史环境。思路二保护为主,按需变更。对于具体的历史古建筑,是保护还是修复、扩建,需要根据其价值、现状、空间形态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采取合适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策略,达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现在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现象很严重,古建筑作为建筑之乡特色需要重点保护修缮。
2.4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建议。首先制定古建筑保护工作细则。明确“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古建筑保护思路,建议由房管局下设专门机构管理。出台《东阳市古建筑保护细则》。其次开放古建筑旅游。提升东阳市旅游文化影响力,利用旅游收入修缮及开放古建筑。再次加大古建筑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3东阳市仿古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东阳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体是东阳横店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地处浙江省中部的东阳市横店镇,东阳市总面积为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9万。东阳横店国家级影视产业仿古建筑群体,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成功复制了创业神话。 其主要形式有:(1)仿古影视拍摄地。包括了影视型主题公园、影视城及其他外景。(2)影视节庆旅游。(3)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影视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包括了解影视产业的过去, 回顾昔日的经典作品,展望影视产业的未来,体验最先进的影视科技等内容的旅游形式等等。
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推动了横店旅游业的发展。浙江横店影视城作为国家5A级旅游区。随着浙江横店影视城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浙江横店影视城已经从单一的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的发展战略转变。
4东阳仿古建筑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金华市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学院、横店影视学院等,对于古建筑人才高等学校要负起培养责任。中国古代的房屋均由匠人营造,师徒相传,世代相传。东阳广厦学院开设木雕专业,对于保护木雕工艺,发展仿古建筑产业起到重要作用。
5东阳仿古建筑发展前景
东阳地处浙中,历史上是著名的木雕之乡。古建筑市场繁荣,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公司有浙江东阳古建筑公司、东阳木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厦东阳古建园林有限公司、花园古典建筑公司等等,发展仿建筑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智能产业,对于政府需要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有海外背景及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在税收、金融信贷等财政政策上取消民资、外资的限制,积极探索影视产业融资模式,最后成立相关行业协会规范企业合作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古建筑保护;制度困境;出路
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城市古建筑经过了历史的洗涤,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承载了万千城市的记忆与历史,也是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基于此,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古时候人们通过建筑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以及荣辱感。在建造古建筑过程中,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指挥与劳动,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为研究建筑史、人文历史等都提供重要的实物例证,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以及建筑布局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古建筑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旅游作用,能够围绕古建筑进行旅游开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古建筑的制度保护,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制度困境分析
(一)古建筑保护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古建筑保护条例。然而,从整体情况来说,我国现有的古建筑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多头管理、管理缺失等问题,对古建筑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场设立保护机构,对文物保护的作用最大,这种保护状态也是最为理想的保护状态。但是受到经费、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加上我国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断增多,在具体操作中受到严重的阻碍。我国现有的古建筑保护机制模式,存在多头保护与管理的情况,一个古建筑保护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行政单位管理,且各个保护单位或机构之间各自为政,不仅无法发挥作用叠加效果,甚至造成一定的保护缺失,给古建筑保护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建设规划的规范化不足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规划工作不够规范,尤其是在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上,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规划办法。根据我国现有的文物保护条例、历史名称保护条例等,主要是有城市建设部门主管负责保护规划的制定、审批,造成管理与实施同类的现象,限制了相关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发挥。相比于国外有关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规划问题,主要是成立有关的专业委员会,有文物保护工作中具有影响力的市民代表、文物保护机构等共同组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群众的利益,听取大众的建议。
三、城市化进程中对古建筑保护的制度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对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困境,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提升对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认识
提升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是强化城市化建设中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基础条件。相关人员,包括城市建设者、规划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等,都需要从内心提升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将保护古建筑文物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对古建筑蕴含的文化底蕴、内涵等价值的挖掘,突出文化特点与优势。例如,河南鹿邑、安徽涡阳、老子故居、开封清明上河园,都说明了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强化宣传,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古建筑并非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民族的,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样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通过全民参与保护工作,不仅能够壮大古建筑保护力量,还能增强社会的你能干距离,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现阶段,我国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主要是政府部门,尽管政府部门也对古建筑保护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由于力度小、渠道窄等,公众参与度较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以及新型媒体,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通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进行宣讲,提升民众对古建筑保护的热情,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古建筑的保护中。
(三)做好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不仅不能对古建筑进行破坏,对于那些出现破损的古建筑,还应该加强对其的修复,做好相应的修缮工作。在古建筑保护,特别是修缮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工作细节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综合研究机构,为古建筑保护制定指导方案,包括考古研究、勘测等,对古建筑历史背景、制作材料、建造工艺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运用3D技术、红外线扫描技术等高新技术,避免在研究和修缮中破坏古建筑,提升保护的整体效果。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古建筑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瑰宝,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非文化遗产。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合理的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制度加以规范,提升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促进我国古建筑以及古建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骄阳,解玉良.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北京旧城为样本[J].科学•经济•社会.2014,13(3):145-146.
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对于古建筑也是越来越重视。因此很多相关人员开始对古木建筑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保护好人们的物质遗产。由于人们的积极保护,许多古木建筑的保护现状都逐步好转。但是因为古建筑的消防等级实在太低,因此我们的保护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火灾隐患众多
由于木结构的古建筑本身的结构和材质导致了火灾隐患多。古建筑的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又由于很多古建筑的建造地理十分独特,因此消防工作比较困难。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将会难以控制、难以扑救。古建筑的火灾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2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相对落后
我国由于存在着贫富悬殊的问题,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对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所投入的资金也相对不平衡。一些比较发达的省市,对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而一些不甚发达的小城市,则没有能力进一步加强这些古建筑的消防设施。这样,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很多古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十分滞后,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另外,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不完善,再加上古建筑物的建造位置零散。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妥善地规划好古建筑的消防问题。等发生了重大问题之后,才急急忙忙的拆东墙补西墙。
3缺少法规、规范,消防工作缺少制度,无据可依
除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纳入的一些古建筑如故宫、天坛等古建筑之外。大部分的古建筑物都没有按照国家消防法所规定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消防安全责任制。这样一来,古建筑的消防设施、消防人员的组织以及预防火灾隐患等重要问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因此,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就显得十分落后,也存在着无法可依、无制度可依的现象。
二、根据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几点对策及措施
1使用消防安全评估的方法
关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建议运用成熟的科技理论分析实际运用到消防安全评估身上,并且以此使古建筑的消防设施得到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古建筑的消防隐患。例如,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对古建筑产生的火灾风险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且将获得的数据进行电脑模拟,进而评估其安全等级。通过这样可以找出该古建筑存在着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提高古建筑的防火安全等级。
2古建筑应引用现代防火分区的划分概念
防火分区的划分时现代建筑防火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防火分区对于控制火势蔓延和疏散人员有着最起码的安全保证。在预防古建筑火灾的时候,政府部门也可以采取现代化的防火划分概念对对古建筑进行空间单位的划分。这样可以有效的达到防火的目的。
3消防水源的建设非常重要
古建筑发生火灾之后难以救援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源不够。由于消防水源的不完善导致了古建筑单位一旦起火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救援,导致损失惨重。那么,要对古建筑进行消防安全的提升,建立安全完善的室外消防水系统或者设置水池等等都有利于进行完善的消防配置。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也便于进行有效的救火。另外,在古建筑内可以配置相关的灭后设施,如灭火器。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地运用灭火器来控制火势,防止火势蔓延,有效的保护好古建筑。
4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应设立完整的体系
古建筑的消防管理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然而,在今天,我国仍然没有出台一条针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规定。这严重影响着古建筑的消防设施,降低了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因此,建议各部门在完善古建筑消防规划之后,也要对古建筑的消防技术制定相关的要求。
5设置消防通道要因地制宜
古建筑的消防通道不畅通也是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相关部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果因为建设消防通道而拆除相关的建筑,不仅破坏了该建筑的历史价值,也改变了建筑物本身的空间结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是没有好处的,因此这种方法不可行。那么,怎么才能够有效的建立消防通道呢?(1)设计人员应该要从建筑的外部四周进行考虑和利用,有些建筑物外部的空间非常空旷,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建造相关的消防通道。(2)工作人员应该对建筑内部进行仔细的观察。针对不同形状的建筑物设计不同回路形状的消防通道,以便不时之需。(3)要进行相关的演练,人员的疏散路线是非常重要的。古建筑的建造独特,消防通道如果堵塞的话就很容易造成伤亡事故。因此,人员熟悉疏散路线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消防人员和疏散人员也要注意避免互相干扰。这样才能做到及时进行疏散和火灾扑救。
关键词:古建筑 调查研究 保护规划
古迹遗存,作为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文脉,其巨大的艺术观赏价值日渐成为重要旅游资源,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对增加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古建筑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古建筑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本文将针对金华现存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1.金华古建筑现状
早在新石器时代,金华就开始了人类生活的印迹,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印迹。已在浦江白马镇、兰溪新周乡等地发现古人留下的众多遗址遗物。婺州窑乳浊釉瓷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雅畈汉灶、琅琊铁店等地保存有460余处较完整的唐、宋、元古窑址。金华境内还留存有从商周到明清历代先人的古墓葬。
金华现存古建筑2600余座,牌坊40座,市区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东,飘萍路以北,西市街以西、人民路以南、新华街以东这个范围。除了法隆寺经幢,在市区、通济街以南,金钱寺村外,其余大部分文物都集中在江北城东片。由于历史的布局,给城东文物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从整体上看,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较好,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较差,情况较严重,应予以重视。并且大量散布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古建筑未能及时统计、归档,破坏十分严重。
2.金华古建筑存在的问题
金华市古建筑因年代久远,其存在的问题也越显突兀,大多数古建筑普遍存在着失控、失管、失火、失修现象。
2.1 古建筑周边布局凌乱不堪,交通条理不清。古建筑保护控制区的非古建筑未能及时拆除,比如金华府城隍庙在20世纪80年代庙内建造了两幢单位宿舍,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风貌;入保护区单位的道路狭窄,交通条理不清,如古子城历史街区内道路都很狭窄,道路职能分工不合理,造成交通混乱、通达性差,人车混行问题相当严重,已经很难以适应未来街区发展需要。
2.2 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匮乏,功能退化。古建筑内外用电线路安装布置凌乱无序,因年代较久而老化。排水沟堵塞,没有消防栓等防火设施。并且现今除八咏路以商业为主外,酒坊巷、鼓楼里、小井巷等街道都已基本改变为纯粹的居住街区。
2.3 古建筑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金华市遭受火灾并因此不复存在的古建筑也为数不少;木架建筑受潮易朽坏,给完整保存古建筑这一举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白蚁对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金华侍王府目前正在遭受白蚁的严重侵害,古建筑的木梁、柱子、斗拱生存着大量白蚁,东面有根贴墙的柱子,甚至已被白蚁蛀空。
2.4 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导致了古城风貌的日益萎缩,象古子城街区、八咏楼一带作为金华目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文物区已是仅存的弹丸之地。尽管部分古建筑已得到适当修缮并在其周围布设商业设施使其融入整个金华的建设,然而由于没有完整规划,收效不大。比如已建设完成的江南煲庄,虽有其古韵,但是商业气息过浓,与古建筑不相融合。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进行,原有的江南特色正渐渐失去,紧跟大城市的发展使金华独有的城市特色在古建筑的消失后也逐渐逝去。
3.加强金华现存古建筑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金华古建筑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我们认为在古建筑保护中,有三个方面的保护是不能被忽略的,一个是风貌的完整性,一个是历史的真实性,一个是文脉的延续性。
调查表明,规划、资金、管理是当前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加强规划的设计与编制,加强资金的筹措与运作,加强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是做好古建筑保护规划工作必须着力抓住的三个重点环节。总的来说,古建筑的保护要按照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努力做到“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加大投入,多元筹资;强化管理,依法运行”。
3.1 提高认识,强化对现有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有些城市错误地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就是城市的现代化,而传统建筑、文物在某些人眼中则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特别要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提高其保护的自觉性。要通过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媒手段,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作用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3.2 精心规划,努力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协调统一。
从调查看,保护区规划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要从古建筑所在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挖掘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和鲜明的风格个性。其次,应合理布局,注重整体协调。规划中既要重视单体的文物保护,更要重视整体的风貌保护;既要保护有形的建筑、街区等实体内容,也要保护无形的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文化内容。第三,应坚持“修旧如旧”,展示历史原豌。要按照“保旧城,辟新区”的思路,对古镇、古村、古建筑进行“原初性”抢、救、保护和整修。在规划理念上要追求“原汁原味”,保持文化遗存的历史风貌,努力做到“以旧修旧”、“整旧如故”。
3.3 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的新机制。
目前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贷款。欧、日等发达国家实行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的资金保障制度。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其重要程度决定。另外,还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为此,金华市政府应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省级资金的来源可从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城市建设维护费以及旅游收入产生的税收等中间提取一定比例。
3.4 认真普查,有重点、分类型地列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清单。
金华市现存古建筑非常丰富,需要保护的东西很多。为了摸清“家底”,对遗产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有必要对现有古镇、古村、古建筑群的分布情况、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建筑特征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对普查后的信息资料进行认其的整理、勘察、比较和论证,以确定保护对象和保护重点。这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市文物、城建等有关部门结合最近开展的全省性文化资源普查,提出金华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详细“清单”,以利于根据保护区不同情况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区别轻重缓急,明确重点,分步推进,更好地发挥遗产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资料:
[1]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社,2001.9.
[2]罗金华,广州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3]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6.
传统村落,旧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是体现地域文化、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的活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我县历史悠久,有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等诸多世家大族,形成了以姓氏为主的村落,如__、__、__、__济、__、__村;因__江纵贯全境,货物运输中水陆码头众多,形成了以商铺、码头为特点的众多村落,如__、__、__、安__;因宣纸、茶叶、竹木等丰富物产,形成依景、依物的特色村落,如__、__、__等。
__县传统村落分布较广,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目前,我县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__省传统村落10个。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841处(全省第三),其中分布在村落中古建筑802处。全县现有国保单位5处,省保单位10处,县保单位37处。
近几年来,我县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组织调__摸底,建立村落档案。2012年以来,我县按照住建部等部委《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进行传统村落摸底调__,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及时录入全国传统村落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国家、省级传统村落申报,编制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__村和__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__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厅待批,__村在《__省历史文化名村__村保护规划》基础上,着手编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二是建立保护机制,落实保护责任。成立了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__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__县古建筑流转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和《__县文物保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__济景区管理处和__景区管理处,负责__济村、__村历史文化名村相关规划的编制、保护项目的实施和违法建设行为的监管工作。注重发挥村干部和民间文保协会的作用,让他们承担起传统村落保护排头兵的作用,广泛发动村民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三是整合各方资金,推进村落保护。自2012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家、省文物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以__村样板工程的实施为龙头,对__济古建筑群、__花戏楼、__、__氏宗祠、____故居等一批国保、省保和县保单位进行了保护维修。同时,整合了徽派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国家古建筑消防专项资金、__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项目资金等,实施传统村落内的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推进矿山砂石整治、__违拆违、文明创建、三线四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使传统村落内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宣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笔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涌溪火青绿茶制作技艺、花砖制作技艺、后山剪刀制作技艺、宣纸制品加工制作技艺、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_济、__、__、__等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青山秀水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优美田园与民俗风情相映成趣的亮丽风景。全县依据传统村落、古建筑建成的景区已达6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
但是,伴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县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一是许多传统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传统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传统村落越来越少;二是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传统村落在保留传统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四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古建筑工匠奇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既是我县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的特殊资源,更是“青清净静”魅力__县的魅力所在。传统村落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要加紧保护、科学利用。现结合外地做法和我县实际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针对传统古村落内古民居产权人和村落居民,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认识古民居的特殊价值、增值空间、利好趋势,增强保护意识,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二是收集全县传统村落的图片、文字、民间故事、传说等信息资料,挖掘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史实和文献,编印宣传画册,出版书籍,公开发行。将传统村落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是邀请专业制作公司将__、__、__、__等古村落拍成电视专题片,通过互联网广为宣传。吸引外界关注投资__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是积极探索以“委托管理”、“产权流转”、
“异地迁建”方式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公司与印象皖南公司合作,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发挥其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值增值、市场融资、业态打造的主导作用。
二是做好堵疏结合的文章。建议在__济、__等传统村落选址建新区,切实解决农民建房纲性需求,严格控制传统村落内新建住房;新区建房的体量、高度、风貌要与传统村落相协调。
三是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村民私有产权的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后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调动房屋主人翻漏修缮古建筑的积极性。
四是做好村落系统的保护。加强传统村落生态系统修复,控制周边林木砍伐,美化农田生态景观,提倡种植乡土花木;对古道古桥、古树名木、村庄水系进行保护和提升;不轻易填塘、改河道、硬化里弄及粉刷墙体。在推进文明创建、三线四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中,要注意维护古建筑和传统村落原貌。
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擅自拆毁、倒买倒卖古建筑、古树、古桥等传统村落资源的违法行为。
如今的他,担任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古建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州正源古建研究所所长、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由他所率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古建筑修缮工作,积极投身传统建筑文化振兴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古建筑修缮技术集大成者
孙统义,高级工程师,1945年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徐州地区民间走出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专家,也是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人。他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热爱古建筑保护修缮事业,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勇于担当,他长期致力于徐州地方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主持完成了户部山余家大院、崔家上院以及邳州土山镇关帝庙等多项地方传统建筑的修缮工程。
孙统义善于钻研和勤于思考,凭借娴熟的技术,加上他为人谦虚谨慎,遇到疑难问题常常求教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学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在古建筑保护技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这一领域研究颇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学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呼。
多年来,孙统义以文物法为指南倾心于徐州及周边一带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在本地域古建筑保护行业中取得了普遍好评和认可。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古建园林建筑》杂志主编马炳坚先生称赞孙统义“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工匠出身的技术专家”。(引自《户部山民居》第1页)
积极参与古建筑修缮保护活动
孙统义热爱古建筑,积极投身古建筑保护工作。他总是满怀热情的参与徐州市建设、文化等部门组织的徐州村镇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普查、调研等工作。与一般的参与者不同,孙统义学识丰富,见解独特,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参与程度比一般人更深,往往会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因为表现突出,他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徐州市有关部门的表扬。
几十年来,为了搞好古建筑保护,孙统义创办和组织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队伍,集研究、设计、修缮于一体,形成了一支技术全面、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忠于原物、精工细作,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坚持保留地方特色,完成多项符合文物法要求和质量上乘的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就是这个团队正能量的代表作,为行业内树立了榜样。
徐州具有独特的户部山古民居群,其中包括翰林崔焘故居。崔家世代书香,主人崔焘是清道光年间的翰林,曾被钦点为庶吉士。现存的崔焘故居依山而筑,根据院落地势高低分为上院和下院,建筑精美,艺术价值颇高。这座建筑群经历400多年、20余代人的经营,已经成为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明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一重要传统建筑,对促进徐州地区乃至全国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修缮和保护,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由徐州市园林设计院、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设计,承担施工的是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切工作都是在孙统义的带领下开展的。他们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曲阜宣言》的原则要求,遵循古建筑修缮“不改变原状”的最基本原则,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深入调研、多方求证、科学施工,细心操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上的难关,铸就了精品工程。
孙统义在工程期间深入现场,一丝不苟地安排任务。他在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中将科学研究贯彻于工程全过程,做到前期勘察测绘工作到位,实施过程中还不忘将相关资料收集齐全,为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建立一份完整的科学记录档案,以备日后利用。
如今,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已然成为古建筑修缮行业的标杆工程和学习榜样。修缮完成后的故居上院,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极为难得地保留了浓厚的徐州地方特色。人们称赞不已。
然而孙统义并没有满足,他还将自己在施工过程中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相关资料整理后编印成书――《徐州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报告》,全面总结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的全过程,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真实可信。他尊重科学,用自己一贯的认真态度将古建筑传统营造工艺与历史文化凝结成一部详实的资料文献,为以后的古建筑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很好的启迪。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宗明先生对此书评价颇高,古建筑泰斗罗哲文先生曾三次为该书写词题名。
孙统义负责和承担过的大型古建筑保护工程还有很多,每一次的修复成果都在本地区古建筑保护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引发学界热议。同样,他高超的技术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为他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关注者和呵护者
当今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发展与文物保护经常发生纠纷和矛盾,两者不可避免的发生激烈碰撞。作为一个心中装着古建、匠心独运呵护古建筑的领军人,孙统义先生痛感于古建筑保护现状,常常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呼吁人们关注古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他经常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为保护文化遗产大声疾呼,体现了一个古建筑修缮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关键词 数学工具 古建筑物 资料数据库 修复
中国古建筑物是祖先留给后代的最宝贵文化的礼物之一,对现存的古建筑物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勘测和保护是我们这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古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建筑业的人才,建筑职业院校应为国家多培养古建筑修复建筑方面的人才,更好担当相应的责任。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方案设计需要有扎实的建筑史理论基础、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了解古建筑工艺技术、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修养,可以通过考建筑史或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研究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学习。辅助设计是帮助设计师做测绘、画图等辅助工作,需要掌握相应技能,熟练运用各种仪器工具及软件,具备基本的古建筑常识和审美能力,一般建筑史专业毕业也会兼做这类工作,或者是非专业人员经实践培训参与。
从事这一工作除了应具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背景,方案设计更要借助数学工具,进行修复工作,并在工作中都应从助理开始逐渐学习。更好地进行古建筑物的修缮,我们才能更好尊重历史。如何更科学对中国古建筑物进行修复,科学方案设计问题要求利用数学工具对现有的数据保存整理和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
一、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保存
需要建立全国各类古建筑的数据库,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国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建筑物的外形和内部建筑的详细的视频和所用建筑材料(推测)和建筑工艺等各种测绘数据,利用数学工具依年代为主线或依建筑物类型为主线或建筑物的地域为主线,便于数据的查询;利用数据库里这些数据,便于利用数学工具Mathematica软件,Mathematica提供了方便在3D打印上使用的zpr输出格式,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其建筑物实体模型。当然古建筑物的材质和工艺的复原需要我们材料科学和古法工艺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和数据的保存,随着年代的流逝,风化和腐蚀古建筑物不断的受损,国家需要不断地投入和保护,我们离不开这些关键的数据保存,例如:如不保存很多珍贵的工匠的手工工艺都会失传,如能保存的工艺数据,现在要做好工作。同时要收集以年代为主线的中国古建筑有关的历代画作为参考资料,建立中国古建筑物的历史研究资料库。
二、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重要数据进行修复
对各类古建筑物的修复,关键在于对过去工匠风格的模拟,通过现存的工匠的造型风格,利用数学工具对丢失部分的造型恢复,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建筑物的3D模型。通过各个年代的数据库的建立,各个建筑物都有各个年代鲜明的特征,利用这个数据库对丢失部分进行修复具有参考价值,如何更科学的修复我们课题组要根据工匠的风格数据库,借助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数学算法等数学工具进行数据修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课题组的研究,真实和可靠的。特别对人的头像的修复具有不可多得的技术手段。
三、利用数学工具对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推演
数据库保存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的腐蚀程度的数据,这样便于我们对现存的各类建筑物的风化和腐蚀的推演,利用数学工具对当地的气候和人为破坏对建筑物的腐蚀研究,进行数学推演,建立长期的监控体系,主要借助的数学工具是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的理论建立数学模型,为了更好保护文物,为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科学的建议,其意义十分重大。
四、中国古建筑物修复存在问题
在中国很多地方在修复古建筑物的过程中,有部分地区不尊重历史,不考虑年代的鲜明特色,一看全是模仿明代的建筑风格,这种态度是极不责任的。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古建筑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现在的古建筑修复方兴未艾,但现在的古建筑修复人才还是奇缺的,如何还原古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利用数学工具和资料库的检索,来科学还原古建筑物的本来面貌的是设计单位科学态度;对古建筑物修复现代人的历史责任,古建筑的方案设计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利用数学工具对古建筑物进行修复是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我们修复工作要借鉴意大利文物修复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土法”和本地区建筑风格问题,同时要有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方法。
五、中国古建筑物修复中材料问题
材料科学日新月异,设计研究单位要对古建筑物现存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化验和分析。替代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对古建筑物现存的部分有多大的损伤。古建筑物的大体积的木材使用较多,是否在巴西等木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木材干燥加工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古建筑设计单位必须参股砖瓦的烧制工艺复杂性加工工厂等强制性的措施,不然很难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立独立的中国古建筑物建筑施工监管部门。
不可否认,中国的古建筑物修复,有很多精品,修复技术在有些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家政府对古建筑物的修复日益重视,其弘扬了中国文化。由于对中国古建筑物的修复,涉及的金额巨大,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和民众捐赠,为了科学的修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中国古建筑物资源数据库。这样为现在的文物保护和将来的文物修复,提供最可宝贵的原始资料。另外国家在审批古建筑物修复工作中,要小心谨慎。要求文物修复设计单位充分尊重历史,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一丝不苟地科学的修复,当然要借助数学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进行数据专业修复。国家也是逐步再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静伟,曹永康,吴俊.上海市浦东新区登记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1,(04).
[2]王洲,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