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南方棚室蔬菜难以抵御雪灾、冻害的原因
我国南方地区的蔬菜是北方冬、春季节蔬菜市场供应的主要来源。南方蔬菜种植面积广,大多采用棚室生产,但棚室的田间布局往往比较零散,不集中成片,在遇到极端天气时,也难以管理。在南方,普通菜农一般都使用竹木结构的大棚,这是应用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优点是取材方便,棚体大小可以因地制宜,造价低廉,但是承重能力、保温能力都很有限,本身的使用寿命仅有2~3年,如果遇到强降雪天气,棚顶积雪过厚,棚架很快就会发生大面积垮塌。
另外,在品种选择上,黄瓜、番茄、茄子、甜椒等蔬菜的种植面积较大,它们都属于喜温类蔬菜,如果种植品种单一,一旦发生冻害,就会损失惨重。
2南方棚室蔬菜雪灾、冻害的防御措施
2.1常规措施
2.1.1做好低温锻炼冬春季节,南方棚室多种植的是喜温蔬菜,如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等,容易遭遇低温冻害。而喜温蔬菜要提高抗寒能力,主要是通过抗寒锻炼来提高植株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在种子萌发过后就可以进行低温锻炼,如果育苗期和定植前均进行低温锻炼,像黄瓜和番茄等喜温蔬菜即使遇到短期的0℃1 低温也不会受冻,而没有经过低温锻炼的,在2~3℃甚至更高的温度时也、会受冻。因此,棚室蔬菜在定植前必须经过7~10d的低温锻炼,才能提高秧苗的抗低温能力。
2.1.2掌握好定植时期秧苗定植后有个缓苗过程,这时需要较高的温度,是地温,以利于根系恢复生长。当棚内10cm土温稳定在10℃以上,夜间棚内最低温度在5℃以上时,是菜苗定植的合适时期,要在温度回暖期的前期定植。定植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应当选择在无风的晴天,在阳光充足时定植容易提高地温。另外,定植时要注意浇水不能过多,浇水过多也会降低土温。
2.1.3采用棚内多层覆盖采用棚内
多层覆盖能防冻保温,可采取几种方式。一是可在棚室内定植秧苗时,夜间在蔬菜幼苗上覆盖报纸或草苫等覆盖物,白天揭开。这样覆盖后的气温比不 后的秧苗防冻效果很好,但比较费工。二是可用塑料小拱棚覆盖,在蔬菜植株上覆盖塑料薄膜小拱棚后再加盖一层报纸,可减缓地面温度降低。三是地 膜当作小拱棚膜先盖在秧苗上,白天样“先覆天后覆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棚内温度的急剧下降。
加强保温措施 平时要经常扫 洗棚膜,把棚膜上面的灰尘和污物清 除干净,以增加光照,提高棚温。在棚室内设裙围、挂天幕,地面再扣小拱棚,在棚外边围草苫,都可以使棚内外温差达到 6~7 ℃,避免寒潮侵袭。或者是棚内双重薄膜覆盖,也就是在棚室 内用竹片或金属支架,再扣上塑料小 棚,这样可将气温提高 3~5 ℃。也可在棚室周围尤其是北侧设置风障,也能使秧苗冻害减轻。在大棚外面南侧可 以设置防寒沟,挖沟填入稻草、秸秆等 保温材料,防止地温向外散失,也是不 错的措施。
2.2 应急措施
2.2.1 清扫积雪、清沟沥水、修复棚膜
对于广大使用普通竹木或镀锌钢 管大棚的农户,在大雪天气下,务必要提高警觉,注意及时除雪。而有些雪灾带来的损失,正是因为人为的疏忽造成的,例如在 2008 年的雪灾中,有些地区的雪势不算太大,但依然有许多大棚全倒或者半倒,大多是没能及时清扫积雪造成的。因此,只要下大雪,即使深更半夜,也必须起来清扫棚膜上的积雪。
而在发生强降雪后,当棚外的积雪开始溶化时,必须及时清沟沥水,可 以立即挖去从棚上刮下的积雪,把积 雪水沥去,因为棚间积雪溶化,会通过 棚脚的泥土渗进棚内,不但带走热量,而且增加棚内湿度,蔬菜容易发生渍 害或病虫害。
注意要把雪灾中受损的棚膜修 复,破损严重的,就要及时更换新膜; 破损不严重的可进行修补,可用宽条 透明胶带将破损处粘连好。
2.2.2 做好棚室蔬菜应急管理 为了 避免蔬菜发生冻害,一定要做好防冻 保温措施,除了棚内多层覆盖保温外, 也可以在大棚内临时添加一些简易的 增温设备,可采用火炉、热风炉、暖气 加温等办法,提高棚室内的温度。注意,火炉加温一定要设烟囱,以免有害 气体危害蔬菜。另外,也可以隔 8~10 m 装 1 个 40 瓦的灯泡,当棚温近 5℃ 时开灯。
由于低温、光照不足,如果管理措 施不当,就会使蔬菜遭受寒害、冻害、沤根以及病害的危害。因此,要特别注意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棚室管理。比如在霜冻前一天晚上灌水,可比不灌水的夜温高 1~2℃,可以防冻,因为灌水 能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热容 量和导热率,从而使夜间土温缓慢下 降;同时,地面水分的蒸发又有阻止地 面热量散失的作用,随气温降低,水蒸 气不断凝结,因此放出潜热,延缓了温 度降低。
对于棚内的蔬菜,要及时通风降 湿、改善光照,白天要尽早揭开草帘等 覆盖物,增加采光,但要注意,揭覆盖 物时不能一次性全揭,防止雪后转晴, 光照过强造成蔬菜严重失水,并引起 凋萎。可在 13:00~14:00,尽量揭开棚 门 1 h 左右,通风透气,降低湿度,其 他时间,最好在大棚门口,挂上草帘,防 止门缝风的侵入,冻坏靠门边的作物。
而且,由于冰雪霜冻天气温低,不能开棚通风透气来降低湿度,时间一 长,持续气温偏低,日照不足,不仅会 导致棚内湿度极高,还降低了棚内的 温度和透光性,影响大棚蔬菜的正常 生长,导致蔬菜白粉病和灰霉病的发 生与蔓延。因此,除了通风外,还要采 取其他除湿措施,简单的方法是将干细土或者草木灰撒在蔬菜行间,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棚内的湿度。
2.2.3 权衡利弊,舍卒保车 如果遇 强降雪天气,清除棚顶的积雪也来不 及的时候,考虑到普通的镀锌钢管大 棚,造价至少也在 5000 元以上,如果 棚内种植的蔬菜经济效益不是特别 高,或者棚内蔬菜已经发生了严重的 冻害,就应该及时揭去棚膜,保全棚架 和棚膜,以免造成压毁棚架撕破棚膜 等更大的损失。
在持续暴雪天气时,一些造价极高的连栋式大型棚室,也很难抵御住积雪的压力,至少会因挤压发生变形,如果棚顶上积雪已经很厚,棚架出现变形的趋势,而且由于棚室太高,难以清除,未来几天还有大到暴雪天气出现时,农户需要审时度势,舍卒保车, 必要时直接破坏棚膜,清除棚顶的积 雪,这样做可能使棚室内的蔬菜严重 受损,但设施齐备的连栋式大型棚室 造价一般在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以 上,在损失无可避免的时候,即使蔬菜 绝收,也需要保护好设施。
3 南方棚室蔬菜受到冻害后的补救 措施
3.1 适度遮阳
菜苗受冻的第二天不要打开棚室周围的草苫,可以起到一定的遮光作 用。也可在棚内设遮阳物,即日出时马 上用报纸盖苗遮光,这样做能使中度 以下冻伤的叶片恢复正常生长;或在 棚外覆盖草苫,中午气温高时全部遮 盖,其他时间部分遮盖,受冻组织恢复 后逐步减少遮阳。如果不遮阳,由于阳 光直射,菜苗体温回升过快,受冻幼苗 将因解冻迅速而严重脱水,难以复原, 造成局部或全株死亡。受冻严重的枝 叶,要及时剪除并清除到棚外,以免霉 变诱发病害。
3.2 及时浇水
浇水量以达到耕层为宜,不可大水漫灌。在受冻后的早晨,向地面和菜植株喷清水有减轻冻害的作用。随着外界温度升高, 水分不断蒸发消耗了热量,使棚内温度回升速度减缓,这样有利于缓冻。
3.3 科学通风
蔬菜受冻后不能马上闭棚升温,以防受冻组织脱水死亡。太阳出来后适度敞开通风口,过段时间再将通风口逐渐缩小、关闭,让棚温缓慢上升,使受冻组织充分吸收水分,促进细胞复活。
3.4 合理追肥
棚内蔬菜发生冻害后,要合理应用叶面肥,禁止用促进蔬菜生长的激素类药物 920 等。可以在叶面喷施速效肥,能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在天气晴朗的中午,根据作物的需肥特点合理用肥,比如瓜类和茄果类蔬菜,对氮磷钾的需求比较平衡,宜选用三元复合肥、喷施宝、光合微肥等;叶菜类蔬菜对氮肥需求较多,应喷施 1%~2%尿素溶液,再加入适量赤霉素效果更好;根茎类蔬菜对钾、磷元素需求较多,可以喷施 0.3%磷酸二氢钾或 1%硫酸钾水溶液。喷后 7~10 d 再喷施 1 次。注意还要及时在叶面喷施一次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药剂,止蔬菜发生灰霉病、菌核病、立枯病,也可以采用烟雾剂,适合棚室蔬菜,效果不错。使用药剂时,要按照药剂说明书上的剂量及方法,进行防治。并要清除发病的植株。另外,有轻微冻害的植株,也可喷施芸苔素缓解。
3.5 补种其他蔬菜
在冬末早春,可以补种的蔬菜种类比较多,如瓜类、茄果类、豆类,都是不错的选择。要注意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种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雨雪冰冻天气以后往往一直是持续低温天气,虽然天气好转,但地温回升较慢,由于早春蔬菜棚室地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蔬菜秧苗根部的生长发育及吸收能力,同时也影响到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肥料的分解。
因此建议在育苗的时候,采用电热线育苗或酿热物温床,也可采取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铺设防寒草等措施,这样不但出苗快而整齐,成活率高,还可以使蔬菜提前上市,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的幅度。
4 结语
在生产过程中,搭建大棚时,要适当提高大棚的承重性能,增强南方大棚抵御暴雪的能力。另外,在南方各种蔬菜品种的选择上,如果能够选择种植一些抗寒性能较好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白菜、芥菜等,即使是同一种喜温蔬菜,选择耐寒的品种,在遇到冰雪灾害时,菜农所遭受的损失也相对小很多。
参考文献
[1] 高敏,李富占.大棚蔬菜雪灾的构成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南气象,2003(3):36.
[2] 刘可群,杨文刚,刘志雄,等.冬季大棚蔬菜低温冰雪灾害评估与预警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1,50 (22):4617- 4621,4625.
[3] 吴明兴,夏月明,洪贞铨,等.蔬菜大棚内小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6(4):92-94.
[4] 刘可群,陈正洪,夏智宏.湖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888-893.
[5] 邱正明,肖长惜.生态型高山蔬菜可持续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 郑金土,王绍金.塑料大棚骨架静载强度试验初探[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3,19(2):155-158.
[7] 魏文寿,秦大河,刘明哲.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J].干旱区地理,2001,24(4):310-313.
[8] 郑大玮,郑大琼,刘虎城.农业减灾使用技术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 李美荣,刘映宁,赵军,等.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棚蔬菜低温冻害预报服务方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5):204-207,231.
[10] 孙秋良,王贤.蔬菜冬季栽培新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11] 吴国兴.黄瓜保护地栽培[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程序,完善应急准备,提高救助能力,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所负责的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以及发生在本单位所负责的本县行政区域外但对本县已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其他类型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助工作,可参照本预案执行。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水灾,冰雹、雪灾、低温冷冻、风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机制,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在局领导统一领导下,各科室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协同应对,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分级负责、专人专责。根据各科室各自职责,按照分级负责、专人专责为主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4.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二、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
本县发生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我县时,成立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顾小辉任组长,分管领导任于海涛、刘迪副组长,各科室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实施有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协调开展重大救灾活动,完成本单位范围内救灾工作部署。
(二)办事机构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临时办公室设在安全科。安全科主要职责:
1.负责县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承担全县救灾综合协调工作;
2.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应急救助工作方针、政策,制定本县备灾规划;
3.负责修编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负责落实到位;
4.负责收集、汇总、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5.分析灾区形势,评估灾情,提出应急救灾工作建议:
6.组织对灾情进行调查核实,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实施救助;
7.负责审查新闻宣传报道材料,适时组织召开新闻会;
8.完成市救灾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相关科室职责
相关科室职责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1.办公室:组织新闻单位对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对灾害的防治的科普宣传。
2.后勤科:负责保障粮食供应和物资保障。
3.审批科、规划科、法制科:收集、汇总损毁情况;帮助灾区恢复正常秩序,组织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公用事业管理科: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灾引发的,协助组织群众安全撤离或转移,协助做好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通行工作。
5.财会科:承担因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困难家庭,给予临时性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6.指挥中心:负责指导安全事故及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和预警工作;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理等。
7.市容市貌市场管理大队:做好应对灾害的各项建设物资、设备的准备工作;指导做好城乡危房、建筑工地的安全工作;协调设置人防应急疏散基地和地下应急避难场所,为灾区救助安置提供支撑。
(四)专家机构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建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专家咨询组,为本单位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出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
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管理
(一)灾害预警预报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及时灾情预警,根据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人员情况,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二)灾情信息管理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已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
(三)灾情信息
1.发生一般以上自然灾情,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2.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3.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工作措施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四、安全生产事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一)监测和风险管控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全面排查安全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加强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和检测、评估、监控工作,强化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和岗位的重点管控。
(二)预警信息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生产设施设备及环境异常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当本单位预警信息,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必要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通报相关地区,并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当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
(三)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进行安全风险排查和评估,加强重大危险源、关键设备设施巡查检修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必要时组织停产撤人;同时,组织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做好应急准备。
1.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及时收集、分析预警信息,研判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制定预警行动方案,建立并保持信息渠道畅通。
2.组织协调涉险区域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事故或降低事故损害。必要时,采取区域警戒和交通管制,疏散、转移和妥善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限制使用或者关闭易受生产安全事故危害的场所。
3.通知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急资源调运准备。
4.及时事态信息,公布应急措施,回应社会关切,回答公众疑惑,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四)信息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同时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分别拨打110、119、120等公共安全救援电话求救。
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事故发生地点和时间(年、月、日、时、分);人员伤亡情况(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失踪人数、中毒人数和性别与国籍等);危险化学品或有毒药物名称和危害污染程度;经济损失;事故类别以及事故概况等。
(五)生产经营单位应对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救援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情况:
1.迅速控制危险源,组织抢救遇险人员;
2.根据事故危害程度,组织现场人员撤离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
3.及时通知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单位和人员;
4.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扩大和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5.根据需要请求邻近的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救援,并向参加救援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信息和处置方法;
6.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急救援措施。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领导小组快速响应
1.及时向县政府、局机关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难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2.开通与县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3.通知相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随时待命。
4.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增援。
5.对可能或者已经引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要及时上报,同时负责通报相关领域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6.协调落实其他有关事项。
(二)指挥和协调
发生和可能发生事故,有关部门及其人员要及时报告城建中心长,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故及自然灾难发生后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故及自然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三)紧急处量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及自然灾难发生后,每个人要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四)医疗卫生救助
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拨打120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便及时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
(五)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六)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单位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应急互动机制,确定保护群众安全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2.决定应急状态下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
3.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疏散、转移。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5.开展医疗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6.负责治安管理。
(七)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领导小组要及时报告县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其组织调动本行政区域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六、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一)灾后救助
1.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救济人口台账,组织实施灾民生产生活救助工作。
2.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灾情。
(二)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泄洪通道等,提高抗灾设防能力,确保安全。
七、保障措施
(一)应急资金保障
财会科负责救灾预算资金,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二)应急物资保障
后勤科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根据风险分析和应急救灾工作需要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库,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
(三)应急队伍保障
统筹规划建立自然灾害专兼职救灾队伍,强化救灾设备维护和应急人员培训,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四)预防措施保障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
3.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
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
5.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八、培训与演练
(一)各部门定期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培训。
(1.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兰州 730070;
3.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730000)
摘要:自然灾害常常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并对人类构成重大的威胁。根据2001~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阿克苏地区灾害损失及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经过量化的受灾总面积以及各个灾害损害面积作为指标,利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灾害损失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受灾面积的大小划分成严重、重、中等、轻微受灾4个等级并对各个县市受灾情况进行等级划分。为正确把握形成灾害损失的主要因素和提出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 :自然灾害;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06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15
Effect of Natural Disaster on Agriculture and Its Regionaliz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ZHANG Yan-bo1,YAN Hui-jie1,CHAO Zeng-fu1,WANG Wan-xiong2,LIU Ji-liang3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rim University, Alaer 843300,Xinjiang, China;
2. College of Mathematic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3.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cause tragic consequences to living things around us and bring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humans. The representative disaster loss after quantization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ster los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 with MATLAB. The clustering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regionalization of various counties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The damaged area was divided in to serious disaster, heavy, medium and light affected area. The main factors of disaster lo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better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clustering methodology; Aksu prefecture
收稿日期:2014-03-18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TDSKSS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05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软科学研究项目
(2013BB025)
作者简介:张艳波(1985-),男,内蒙古赤峰人,讲师,主要从事数学生态学的研究,(电话)18742623702(电子信箱)
zhangyanbo219@163.com;通信作者,闫慧洁,女,河南周口人,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电话)18742628640(电子信箱)
yanhuijie219@163.com。
近年来,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新疆阿克苏地区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20万hm2以上,年产量50万t以上,占全国的1/10,新疆的1/4。阿克苏地区是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畜、瓜果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白杏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中国沙棘之乡”、“中国长绒棉之乡”、“中国卡拉库尔羊之乡”、“新疆细毛羊之乡”等荣誉。地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瓜果为主,主要特产有棉花、啤酒花、桑蚕、核桃、苹果、葡萄、香梨、大枣等。然而,自然灾害对地区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并且每次造成的损失都很严重。阿克苏地区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和多种经济作物的产地,自然灾害损失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阿克苏地区的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自然灾害对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对于国民经济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自然灾害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阿克苏地区的受灾和成灾面积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有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本研究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灾害损失同灾害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研究[1]。计算方法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即对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比较,这实际上也是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分析中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利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2001~2011年原始数据[2],比较序列灾害损失同形成灾害损失的各因素(参考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其次利用聚类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区划,以县为基本单元,提出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区划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灾害损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与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因素。表1给出了阿克苏地区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其中各年份的受灾面积是一个动态历程,因此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农业受灾面积来反映灾害损失,使用MATLAB软件中的数据处理功能计算出关联度,然后对同一母系列关联度大小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得到关联序(表2)。关联序反映了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风雹灾、旱灾、霜冻灾、雪灾、病虫害和水灾。
2.2 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通过表1和表2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风雹灾。因此,准确的风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在做好风雹预报、识别风雹云并密切监视风雹云的同时,要充分做好防雹准备。目前使用的防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爆炸方法,另一种是催化方法。爆炸方法是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催化方法是在地面上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风雹变小。另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冰雹灾的防护力度。其次,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有利抗旱,科学的灌溉技术是防旱的根本措施,重视干旱灾害的天气预报,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当然在做这些灾害防御时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南疆的自然环境脆弱,尤其要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这样才不会使干旱区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选择高产抗性品种,培育无病虫壮秧,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在各种害虫成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减少发生基数,控制危害,秧田期可采用人工摘除螟卵,减少本田期虫源。在预防霜冻方面,政府及农林主管部门应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对农作物、瓜果、花卉、蔬菜、林业育种采取一定的防霜冻措施,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要关注当地霜冻预警信息。在水灾防护方面,大中型河流上中游可建立水库、水电站,灌区可建立引水渠、排水渠、防渗渠、防洪坝、防洪堤等。尽快形成防御灾害技术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并推广到整个南疆地区。
2.3 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区划
本研究利用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面积数据,选取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图1)。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受灾面积小于1 800 hm2规定为轻微受灾;受灾面积介于1 800 ~6 000 hm2之间划分为中等受灾;受灾面积介于6 000~12 000 hm2之间划分为重灾区;受灾面积大于12 000 hm2划分为严重灾区。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受灾面积分为严重、重、中等和轻微4个等级(表3)。为得到各县市具体受灾情况,将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受灾面积数据整理,得到2003~2011年各县市受灾面积(表4)。结合表4与灾害分区一览表进行等级比较得出阿克苏地区各个灾害的等级划分(表5)。结合表5和图2可以看出,风雹灾害最为严重,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均受灾,其中最严重地区为温宿县和阿克苏市;其余灾害均以阿克苏北部地区为主,南部阿瓦提县曾遭受水灾和雪灾,风险等级为Ⅰ级。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根据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面积具体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关联序。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因素依次为风雹灾、旱灾、霜冻灾、雪灾、病虫害和水灾。其次,根据各县市的具体受灾面积,使用聚类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受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区划。将受灾面积的大小划分为严重、重、中等和轻微4个等级。最后,利用等级表对阿克苏地区各个县市灾害的平均受灾面积进行等级划分。因此,本研究根据已有的农业灾害数据,提出了自然灾害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其次,以县为基本单元通过聚类分析法对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农业受灾危险等级区划。旱灾以库车县、温宿县、柯坪县最为严重;水灾以拜城县最为严重;风雹灾害是阿克苏地区最为严重的灾害,各县市均有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温宿县和阿克苏市最为突出;霜冻灾和雪灾以阿克苏北部地区为主。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危害很大[3-16]。阿克苏地区属暖温带干旱型气候,雨水较少,但河流水量较为丰富。阿克苏地区山区多雨雪,冬春严寒,随着天气变化,一年四季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季节性的自然灾害。例如春天的倒春寒、春夏之交的干旱、沙尘暴、七八月间的洪水灾害、冰雹、秋旱、雪灾等。这些自然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阿克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充分认识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助于增强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 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高庆华,刘惠敏,马宗晋.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1):97-101.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瑄,孙 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张涛依,陈守越,王 梁.基于GIS的南通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研究与区划[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178-18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14] 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113-116.
[15] 张 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电视天气预报能够有效减少农民的灾害损失。农民通过天气预报能够在最适合的自然情况下种植农作物,开展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的生产,能够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农民还会根据天气情况对农作物进行适时施肥、防虫打农药、除草等。尤其在夏季,降水较频繁,农民更加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通过下雨量的多少,经验丰富的农民能够推算出农作物的生长及成活情况。从农业的播种到秋收,准确的天气预报为减少农业灾害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遇到冰雹、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前,电视天气预报对其进行提前的预告,能够有效提醒农民做好补救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2电视天气预报对三农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
为避免自然环境为三农带来的灾害,应加强电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面临自然灾害的问题上,天气预报发挥着重要作用[3]。例如冰雹、暴雨、泥石流、强风、冰冻等自然灾害,会对农作物产生直接的毁灭性灾害,使农业生产产量减少,甚至导致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都付之东流。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做好全面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现今,切实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已成为气象界最关注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各部门加强对灾害信息的获取,专业的气象专家根据天气情况对其进行详细的解答,并提出预防措施。要求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人们手中,及时对准确信息进行传递,才能够及时预防灾害。
2.2突出实用性、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为切实服务三农,应提高对电视天气预报的实用性。气象信息部门应加深对三农现状的了解,深入到农村,了解农业的生产步奏以及农作物生长时间,对农作物的栽种到秋收进行实时跟进,最大限度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使农民能够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适时的栽种。气象台还应加强对灾害信息量的采集,对各地区现状进行播出,并对其出现的灾害进行防护性总结,提出有效措施,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及后果进行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在农村气象信息传播中,提高电视气预报播放的频率,使农民及时对其进行预防。
2.3加强气象信息传播途径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灾害,气象系统应不断丰富服务手段、加强气象信息传播途径建设,不但对天气情况进行整点播报,还应设置电视屏幕的滚动播放。在遇到灾害天气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电视天气预报对信息进行及时的传递。气象系统还应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民对灾害措施的了解,达到及时播报、及时防范的效果。在了解天气状况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事件与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该地区的人们进行灾害预防的宣传,使农业得到正确的灾害预防,从根本上减少了自然带给人们的灾害。
3结论
摘要:灾后重建公路的边坡防护工程是十分重要的防护工程,本文简要介绍了灾后公路边坡防护应重视的几个问题,通过对公路边坡进行防护使公路边坡更加稳定,能够抵御更加严重的破坏力。
关键词:灾后公路重建 边坡防护防护类型
灾后公路重建工程,是指在灾区原有的公路无法在继续利用,按照规划的公路等级和抗震要求,重新建设的工程。灾后公路重建工程执行现行技术标准和新的技术要求,灾后公路重建目标是通过对灾区公路建设条件包括公路建设的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环境初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灾区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摸、危害的程度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况的了解,本着对灾后重建公路工程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灾后重建公路工程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措施,使重建的公路能够满足其使用功能,对在占有重要地位的公路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应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措施来提高公路的抗震抗灾能力;对重建工程,应按照现行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建设,提高抗震抗灾能力。
一、震区公路边坡破坏类型
公路重建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基床和已建工程,在原有路床基础上修建道路恢复道路使用功能,在重建的基础上提高公路抗震能力。要恰当运用技术指标,不过分的强调公路建设的高标准、高指标,把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运营放在重要位置。边坡坡体本身是稳定的,但坡面由于地质、地形、气候和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在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人为因素,影响了边坡的稳定性.从而造成边坡的破坏。其破坏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表层剥落溜塌和沟蚀
边坡由于气候因素等原因,易风化的软质泥岩边坡或含易溶盐多的土质边坡.其表面薄层岩土因物理风化易松碎而同母体分离.在重力等作用下呈片状碎屑逐渐脱离下来,称为碎落;土质或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较高时,坡唾易被地表径流冲蚀成“鸡爪”沟,黏土质边坡的表层土被水饱和或迅速融化而沿坡面F溜,称为溜塌。
(二)崩塌和坍塌
在陡峻的斜坡上,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突然而迅猛地从高处崩落和倒塌下来的现象,称为崩塌。崩塌属于坡体破坏,其规模与危害均较碎落更为严重。坍塌是指边坡土体发生推移和坍落的现象,亦称为堆塌。当边坡坡度太陡,排水不良,坡体被水浸湿软化,坡脚受水流冲淘等,都能使坡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失稳而坍塌。
(三)滑坡和滑移
边坡岩土体因被水浸湿或下部支撑力量受到削弱,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在山谷间缓坡地带和有软弱面倾向路线的地段.特别还有地下水或地面水的活动,以及不恰当的填挖路基,均易形成滑坡。
二、灾后公路边坡重建原则
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灾后公路边坡的施工要综合考虑灾后重建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抗灾能力。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技术,应该尽量避免采取大填大挖的路基形式和高的路基边坡形式,以免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该考虑重建公路边坡的重点施工技术,统筹兼顾。研究重点公路工程的边坡施工方案;总结以前的技术措施,完善提高重建公路边坡的技术措施。从本次自然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惜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宝贵的施工经验,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重建公路的抗灾能力。
三、灾后重建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技术措施
公路边坡防护加固工程应进行抗震稳定性分析。越岭地段的边坡:
(一)崩塌处治。加固危岩:采用锚喷支护的方法对边坡进行加固,主要采用锚杆或者锚索对风化的岩石加固(主要针对巨型岩块)、危岩支顶支护及支撑加固(主要针对岩体差异风化形成凹腔这种类型)、挂网喷浆或主动防护网加固(主要针对碎裂岩体路段)。遮挡与拦截:采用挂拦石墙和修建落石槽、被动防护网等措施来对边坡进行防护。
(二)滑坡处治。对于有滑体公路路段的边坡应针对滑坡采取处治措施,考虑边坡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在施工中优先考虑的施工措施应是排水、减轻荷载等简单而且见效快的技术措施,在边坡的设计应考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边坡设计、适当的地基处理、修建完整的地表和地下排水设施。具体的措施如下:
地面排水:在可能产生滑体路段上方挖的截水沟并在滑体内修建树枝状排水沟;地下排水:可采用盲沟排水、井点排水、排水洞等。支挡加固工程:采用抗滑桩、锚杆、抗滑挡墙、锚喷支护、抗滑桩板墙等。
(三)泥石流处治
泥石流防治措施是在道路上游沟谷采取堵截和排水控制地表水、在道路的中游以加固和整治土为主,利用拦挡支护来围堵泥石流、加固稳定沟岸崩塌与滑坡、在道路的下游采取以排导为主的技术手段(采用挖掘排导槽的方式来排泄泥石流)。泥石流地区的公路边坡防护应加强总体规划,全面考虑排导、拦截及水土保持等综合防治措施。
(四)公路边坡防护工程变形破坏的防治
浆砌片石:根据公路边坡的土质和坡度情况,可采用选用浆砌片石嵌补的技术措施。
抗滑桩:如果边坡的坡度比较大,路基的高度比较大,这样容易产生滑坡,所以采用的加固措施是打入抗滑桩在桩顶增设锚索、桩周增加抗滑桩、桩顶增设横系梁等。
四、结论
公路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责任十分重大的民心工程。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灾后重建公路工程任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好工程质量措施和工程的安全措施,增强灾后重建道路的提高抗震抗灾能力,我们在灾后重建的施工中应该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重建公路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分析,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预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李宗长,杨成忠,陶小敏,何国先. 沪蓉西高速公路拓宽软土地基高路堤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 2010(01) .
摘要:目前,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建设成绩斐然,例如电力调度网络系统的利用率教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等,但是也存在着网络安全级别较低、实时性。要求较低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浅谈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隐患及其防止。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防护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国家电力数据网一级网从1992年2月一期工程开始规划建设,到1997年7月二期工程开通运行,迄今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在这近十年间,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建设取得了客观的成绩,例如电力调度网络系统的利用率教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等,但是也存在着网络安全级别较低、实时性。要求较低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就要根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各种应用存在的问题,优化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建立调度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对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存在的问题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有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盗用、偷窃等,对此我进行如下分析。
1.1 自然灾害。常见的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可谓是天灾人祸,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防范,使受灾程度减到最小。
1.2 硬件故障。硬件故障是技术硬件问题,如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加密通信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备份和恢复技术等。其中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和加密通信技术的故障主要表现为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扰,导致网络信息丢失,系统瘫痪;身份认证技术的故障主要表现为用户拒绝系统管理、损害系统的完整性等。
1.3 盗用、偷窃。盗用和偷窃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网络系统的工作人员利用公务之便对网络系统信息的盗用和网络系统的资源的偷窃,以及非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手段对络系统信息的盗用和网络系统的资源的偷窃等行为,最终导致整个电力调度网络系统运转瘫痪。
2 关于电力系统网络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国家的有关部门对安全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对制定电力调度控制系统的安全策略起到指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2.1 公安部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公安部颁布了安全防护方面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各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安全等级,实行国家强制标准。公安部规定自动控制系统应与外部网络绝对物理隔离,可根据业务的需要建立专用数据网络。
2.2 国家保密局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国家保密局也颁布了一系列安全保密方面的文件,例如,1998年10月国家保密局颁布的“涉及国家秘密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审批暂行办法”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与保密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系统集成方案和信息保密方案不可混淆,应从整体考虑,实行物理隔离。
2.3 根据公安部及国家保密局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法规,1996年11月原电力部752号文“电力工业中国家秘密及具体范围的规定”明确了电力工业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和重要企业秘密,均必须参照国家有关保密方面的规定。电力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电力系统的安全和保密都很重要,电力自动化系统要求可靠、安全、实时,而电力信息系统要求完整、保密。两种业务应该隔离,特别是电力调度控制业务是电力系统的命脉,一定要与其他业务有效安全隔离。
3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隐患的防护办法
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是:电力系统中,安全等级较高的系统不受安全等级较低系统的影响。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电力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电力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可靠性高的自身安全防护设施,不得与安全等级低的系统直接相联。针对以上几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3.1 对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对自然灾害我们要以预测为主,尽量的减小破坏程度,这就对电力监控系统作出很大的要求。电力监控系统要通过专用局域网实现与本地其他电力监控系统的互联,或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实现上下级异地电力监控系统的互联。各电力监控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或其他信息系统之间以网络方式互联时,必须采用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专用、可靠的安全隔离设施。电力监控系统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治理。
3.2 硬件故障。对于硬件的故障,要求各有关单位应制定安全应急措施和故障恢复措施,对关键数据做好备份并妥善存放;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及安装操作系统漏洞修补程序;加强对电子邮件的管理;在关键部位配备攻击监测与告警设施,提高安全防护的主动性。在遭到黑客、病毒攻击和其他人为破坏等情况后,必须及时采取安全应急措施,保护现场,尽快恢复系统运行,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向上级电力调度机构和本地信息安全主管部门报告。
制定自然灾害紧急救助预案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办事处居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及时、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处居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办事处社会稳定。
二、制定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办事处减灾协调委员会灾害救助应急办公室统一领导本办事处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办事处居委会、办事处各单位、办事处各应急队伍负责组织实施本办事处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按照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行动,密切配合。
(二)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及时地帮助受灾居民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困难,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居
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三)自救为主,救济为辅。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办事处重点救济较重受灾社区无自救能力、自救能力弱和遭受重灾的居民群众。
三、适用范围
(一)适用的灾害种类。
本办事处内发生的火灾、洪涝灾害,干旱、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二)适用的工作范围。
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报预警,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或自然灾害突发时受威胁和受灾人员转移路线,转移后的临时安置与管理,灾害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衣、食、住、医等方面基本生活的救助,灾后重建。
(三)参照适用。
因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需对转移安置群众进行基本生活救助的,由办事处居委会协助当地政府负责协调并安排专项经费,参照本预案施行救助。
四、启动条件
(一)一次自然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1)因灾死亡1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0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20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1间或楼体危险影响居住。
(二)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三)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和其他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四)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五、组织指挥及职责
(一)组织、指挥、协调各类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二)研究决定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意见;
(三)贯彻落实上级政府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指示;
(四)向街道办事处报告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情况;
(五)承担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专门工作组及职责
(一)宣传教育组
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开展“办事处减灾宣传日”活动和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发动群众,不断提高居民的抗灾防灾意识和能力素质。二是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提高居民抗灾自救能力。三是对各项减灾抗灾工作和活动进行资料积累并制作减灾抗灾工作专题音像(带)片。
(二)义务消防队(灭火行动组)
义务消防队职责:现场灭火、抢救被困人员。
(三)疏散组:
疏散引导组职责:引导人员疏散自救,确保人员安全快速疏散。在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走错的地点安排专人值守,其余人员分片搜索未及时疏散的人员,并将其疏散至安全区域。
(四)安全防护救护组
安全防护救护组职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并视情转送医疗机构。
(五)现场警戒组
现场警戒组职责:控制各出口,无关人员只许出不许进,并保护好现场。
(六)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通信联络、车辆调配、道路畅通、供电控制、水源保障。
(七)机动组
机动组职责:受指挥部的指挥,负责增援行动。
(八)安置及生活救济组
帮助灾区安排受灾群众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指导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办理接收分配救灾捐赠工作,保障救灾物资运输及救灾工作车辆优先通行。
(九)查灾核灾组
负责灾情的查核,统计报表的编制和上报工作
(十)卫生防疫组
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指导灾区做好伤病群众的救治,做好食品、药品、饮用水和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病流行。
(十一)宣传组
负责生产救灾宣传工作。
(十二)对外联络接待组
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工作,上级领导来本辖区指导抗灾救灾的接待安排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三)设施清障组
主要任务:一是设置广告、宣传牌的具体装置位置(与城管、和规划部门协调);二是清理居民楼院减灾抗灾通道的杂物与垃圾;三是布置与设置各种减灾抗灾设施;四是布置与设置避难场所。
七、应急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向街道办事处及民政部门报告;及时向受灾区域派出工作组,查核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工作。
(二)根据需要,向受灾区域调拨救灾物资,支持灾区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三)坚持24小时值班和灾情零报告制度,保持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畅通。
关键词 国家战略;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79-07
30多年来,尤其是近2年来,国家批准了20个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所谓国家战略,国内外尚无统一认定,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战略是这一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大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大的支撑作用。发展是有风险的。除了社会风险外,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国家战略经济区域的风险,是为了规避风险。只有很好地把握每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风险来源、风险特点和风险规模,才能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和改进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对发展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基于对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历史(1949-2009年)灾情调查统计,对于发展区域的人均损失、地均损失和损失占GDP的比重,构成了灾害风险;而人均GDP、地均GDP(区域单位面积的GDP)构成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将两者相组合,就形成了发展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见表1)。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结果
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作相对指标分析,即20个区域的5项指标(见表1)。其中,前三项是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后两项是减灾能力的相对指标。每一项指标作大小排序,再作横向指标相加,即得出该区域的风险指数。规定风险指数在30以内者为低度风险,指数在30-50之间者为中度风险,指数在50-70之间者为较高度风险,指数在70以上为高度风险。
由表1可以看出:低度风险区2个,分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中度风险区8个,分别是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沈阳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较高度风险区6个,分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高度风险区4个,分别是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甘肃省,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 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的主要风险及对策3.1 天津市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全国惟一聚集了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体制创新优势,是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地震、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保障滨海新区的防潮、排沥安全和防治病虫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建港、筑堤、清水、造地、开发”的总体目标。
(2)健全天津沿海的防潮体系,做好防潮预案,制定应急措施。加强防潮工作的科技管理。严格控制地面沉降。加强风暴潮的情报、预报工作。加强非海挡保护区和险工险段的防潮措施。
(3)建立储备物资更新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科学合理的安排救灾物资的储备数量、规模和品种结构。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市、区(县)救灾物资的计划储备和调度制度。
(4)充分发挥社区在综合减灾领域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组织运行模式。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资本运营方式引入水利。统一制定流域内各行政区的分水方案,对流域内的水源工程实施统一调度,合理、有效、充分地管理和开发利用水资源[6]。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行资本经营,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使水资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针对以辽河为主的各主要江河防洪标准还偏低的状况,提出使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3)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抗旱体系建设中提高治水的科技含量。每年经过辽宁省的云水资源总量约5 000亿m3,由降水云系落到地面的自然降水,只占辽宁云水资源的27%,尚有73%可待开发。
(4)进一步调整完善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尚缺256个,主要是存在严重的监测空白区,以及监测空白项目问题。
(5)对泥石流的防治也要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发挥植物措施。加强对现有森林的保护,陡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合理利用蚕场。全面落实工程措施。沟道的防治工程可分为如下三大类:沟道治理、拦挡和排导工程。
3.3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城市型水灾害及其减灾对策。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需要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
(2)辽河流域减少泥沙的建议。柳河流域上游采取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搞好地表植被,保护现状湿地,修建小塘坝等截沙工程,控制泥沙下泄;在提高河道泄流能力方面,考虑采取工程措施对险段护岸,全面规划治导线稳定中水河槽,进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
3.4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长吉图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沿边近海地区,是中国内陆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对已建成的杨家崴子、明月沟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抓紧长春、四平、辽源等中部城市群从丰满水库引水工程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加强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研究。节水灌溉设备的研制开发及依据作物、土壤确定科学的节水灌溉规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抗旱品种的选育,依据区域特点,优化作物布局。新型化学抗旱制剂的研制与利用。加强技术集成,建立不同区域的抗旱技术体系。
(3)加强自主创新,把吉林建设成国家级的人影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4)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立由市、乡(镇)、村三级监测体系组成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大部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宜采取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即泥石流沟上游区应以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以修建谷坊等拦挡工程措施为辅,下游区则以修建导流槽等排导工程措施为主,必要时采取避让搬迁措施。
3.5 上海浦东新区
该去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强化监测预报能力和队伍建设。组成的全天候、立体化、多参数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监测自然灾害,实现对海流、海浪、风暴增水、海啸、海底地震等的有效监测。
(2)针对沿海海塘有25 km分别由28个企业自行管理,对企业雨水泵站和沿海一线海塘必须加强专业化管理。
(3)加强上海市应急避难所建设。
3.6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地质灾害、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太湖流域中长期洪水保险规划的建议。
(2)农业防灾、减灾、抗灾的措施建议。
3.7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海洋灾害预报能力。要提高海洋观测水平,加强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
(2)加强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提高防灾标准。改进海堤的结构,加强现有海堤的工程与生物护坡,以提高其抗御风暴潮水冲刷和淘蚀的能力。对地势低洼岸段新建工程要加高起始高度,打好地基。海堤建设要达到使江苏海岸整体上达到抗御50年一遇加10级风浪的标准。
(3)立足棉花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灾害。推广防灾减灾技术。稳定种植密度,立足抗灾稳产。建设棉田水系,增强抗灾能力。
3.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积极贯彻国务院提出根治水患的方针政策,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双退彻底放弃耕作,还圩区为湖面,这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变被动抗御洪涝为主动防灾减灾、根治水患的重大措施。
(2)仿都江堰式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概念方案。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规律,在不影响防洪和江湖联通性的前提下,适度调控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水力联系,尽量保持湖区水位变化平缓、延缓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区出现极端洪涝和干旱。
(3)从根本上处理好鄱阳湖圩区的治涝问题。设立蓄洪区,修建水库。改善鄱阳湖与“五河”的水文联系。科学调度“五河”干支流现有水库和新建一系列水利设施。利用水利设施在汛期来临之前,尽量排除部分存水,腾出库容准备容纳各支流汇入的洪水。
(4)在饶河、信江流域河曲较多较大的地区人工拉直河道,拓宽出水口。
(5)将渍害田分为初步治理和高标准治理两个治理标准。初步治理工程措施:田间排水型式采用明沟或暗沟结合、盲沟或鼠道等形式,建立以明沟为主的排水沟网。高标准治理措施:田间排水采用暗管排渍,明沟集水兼排田间的地表水,建立明暗结合、健全田间排水系统和相应的配套工程。
(6)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法规。
(7)以地养堤,管养分离。要真正建立起圩堤管理单位对圩堤养护人员咨询、控制,对圩堤养护结果评估、验收的严格、公正、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机制或体系。
(8)做好移民建镇后新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3.9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御旱涝的近期重点任务。近期,福建省重点推进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加大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和防汛软件的开发推广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构建全省宽带高速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提高防汛的现代化指挥决策水平。
(2)关键技术研究。暴雨洪水预报技术;流域水库调度技术;山洪灾害防御技术;防汛应急抢险技术;洪水风险图技术。
(3)赤潮灾害的防治措施。加强赤潮灾害宣传工作。减少沿海的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福建省赤潮监测及预报工作。深入开展各种赤潮机制的研究。减少养殖环境的自身污染。
3.1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温带风暴潮、风雹、冻害、海水入侵、海冰、地面沉降、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全面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的整体自然环境。系统查明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规律与机制,科学预测自然灾害,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为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黄河三角洲风暴潮防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采用水力插板桩专用技术加固根基,利用黄河泥沙填海造陆。非工程措施是加强防潮堤工程管理,建立观测、预报、预警通信系统。
(3)合理开发沿海自然资源,趋利避害,发展沿海经济。开发地下卤水资源,发展盐业,建成盐化工基地。开发旅游资源,建成旅游基地。
3.11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农作物病虫害、风雹、森林病虫害、冻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治理洞庭湖的几点建议。整治长江,确保江堤安全。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疏通洪道,提高行洪能力。抓紧城镇防洪建设。加快蓄洪安全建设。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提高洞庭湖调蓄能力。
(2)山洪灾害防治近期确保生命安全,远期减少财产损失。近期应先建立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通讯系统、落实紧急防洪预案、逐步建成避灾躲灾转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工程项目建设。
(3)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要加大改革力度,实施政策推动,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投资、管理、价格等有效推动节水的政策法规;要抓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环节,重点投资、重点突破。
(4)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做好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做好城镇建设和各项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好“源头关”。
(5)建立外来入侵种防御体系。国家能力建设是成功解决入侵生物种问题的关键。加强预防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教育宣传能力。
3.12 武汉城市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武汉沿线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调节了长江的径流量,这一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从而加重了武汉沿线湖区的渍害,使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和耕地碱化。
(2)武汉城市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城市圈各级政府应将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综合管理。加强城市圈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
3.13 长株潭城市群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综合治理,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构筑强有力的执法组织。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制度。维护生态环境,抓好封山育林。坚持不懈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资金投入。
(2)气象与水文相结台、增长洪水预见期。走水文与气象相结合的道路。在业务上如防灾减灾的措施、水文气象资料的交换(实时和非实时)、业务系统的联网等方面能有更为全面的合作。
3.14 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江海堤围的防洪(潮)标准。在重点防洪(潮)地段(如市区)防洪(潮)标准要达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黄田机场等)防洪(潮)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
(2)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涝标准。内涝危险依然存在。根据实际情况深圳市的防洪标准最少应达到200年一遇。
(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好现有的山体缺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计划治理率90%以上,并与环境美化、绿化有机结合。
(4)深圳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加强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滑坡类地质灾害知识有关法制、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落实监测责任人,传授监测预报知识;对重大隐患点,要编制防灾预案。
(5)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可防灾。进一步扩大红树林的人工种植面积。在西部的福永、西乡、沙井以及东部临海区加快基干林带的建设进度,并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工程。
3.15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修筑分洪渠道,减轻珠江三角洲洪涝灾害压力。修筑分洪渠道除应考虑减少三角洲的洪涝灾害之外,还应与邻近缺水流域的引水结合起来,既可减少三角洲的洪峰流量,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开支,发展经济。
(2)建设蓄滞洪区保障,北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在北江飞来峡水库下游建设江滞洪区,对北江50,100和300年一遇洪水可分别滞蓄洪水3.66,3.70和4.11亿m3;在西江下游的联安围和金安围建设蓄滞洪区,联安围滞洪5.9亿m3。
(3)整治三角洲水道、整治珠江河口。制定河口规划治导线和三角洲水道防洪控制线。整治三角洲水道和珠江河口。
(4)控制采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珠三角环境。在珠江三角洲及相邻的上游河段控制采砂活动。
(5)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通讯和预报系统建设,做好风暴潮监测和预报服务。在监测方面除做好潮位变化监测外,还要开展诸如地壳形变、地面非构造沉降、海岸侵蚀、河道淤积、地基软化、大型围海造地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建筑的沉降等。
(6)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有效防治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强化汛期和重点地区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常经费保障。
(7)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立法。
3.1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意在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北部湾千余km大陆岸线平均100 km还没有1个观测站(点),测点远远不够,应增设茅岭、大山、百曲、青山头、西场、康熙岭、犁头嘴等7个潮位观测站。
(2)健全基层堤围管理机构。地(市)、县(区)级应设置海河堤工程管理站(科),并按工程规模配置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完善的通讯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用施工器具。
(3)利用高层建筑物防洪减灾。应在乡村规划中把中心学校、村公所、医院、专业观测站、汽车站等建于高程较高的地点,宜建3层以上楼房并与各村落间修通辐射式的道路,一遇洪潮灾,可以作撤退点。
(4)全面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大地表水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加大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
(5)全面规划,加速建设“四道防线”(红树林带、海堤堤围、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
(6)有关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的政策建议。落实林地权属。将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加大宣传力度,严惩违法毁林行为。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效能。加快立法,适应保护发展需要。
3.17 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尽快建造3-4艘新型破冰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省林火扑救中心的建议。省级成立专业扑火队,市县级成立半专业扑火队,乡镇级成立群众骨干扑火队,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从整体上实行专群结合。
3.18 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较大的城乡差距,使成渝两市具有与我国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因而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体现了内生型“探路者”意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农作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认真贯彻森林城市战略,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主城区水利系统要全力推进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区级水系森林工程建设详细规划。突出以在建及已成大中小型水库和江河两岸为重点。落实专项资金和工作措施,有序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力争到2017年,水系森林工程规划区域的绿化率达到80%,基本形成“水系相伴森林,森林护卫水系”的良性水生态环境。
3.19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风雹、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行干旱监控、做好干旱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掌握气候的基本规律,进行降水概率分析,利用天气预报手段来预报某一年度能否发生干旱。利用土壤水分的测定,来监视干旱能否发生。当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60%以下时,发生旱情迹象,以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作好抗旱的准备工作。
(2)实施山洪灾害分区防治措施。关中断陷盆地:关中盆地南侧支流多短小,坡降大,为山洪灾害的多发区。宜采取沟道工程、水库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等措施。其他山洪灾害易发区,均以生态工程为主,在有利地段辅以水库工程。
(3)尽快制定《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力争列入国家重点防治项目。突出“农村以居民搬迁为主,城市以重点治理为主”和“严禁在地质灾害征兆区搞工程建设”等原则。
3.20 甘肃省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陆路交通枢纽,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森林病虫害、洪涝、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加强干旱灾害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做好干旱灾害监测和预测。加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估。培肥地力,以肥调水。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品种。种草种树,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开源节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
(2)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内容和目标中,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进一步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建立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耕地质量保育基础上的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生态安全的目的,真正实现抗旱救灾、节本增效的目标。
(3)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结合推进。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在2010年至2015年重点建设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基础调查及应急救灾五个工程。
(4)农村小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加强规划,合理布置小城镇选址和工程,采用科学合理的避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要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甘肃的生态地质环境。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报体系,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5)加强用卫星空间技术对沙尘暴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能力。发挥卫星空间技术作用,进行及时高效沙尘暴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并及时信息,以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6)构筑完整的农村突发应急救助系统。特殊情况产生贫困的救助,包括:因洪涝、干旱、地震、冰雹、风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灾民生活危机的紧急救助;突发疫情、化学灾害事故、灾害性天气气象等响应预案中的生活救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浩.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0,(8).[MaHao.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ordin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Imbalance:Take Shandong as the Example[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10,(8).]
[2]刘安炉.九江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Liu Anlu.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PoyangLake[J].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
[3]李钊,彭迪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互动合作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0,(6).[LiZhao,Peng Diyun.The Thinking of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yang Lake EeoeconomicZone and the Economic Zone in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J].Science Mosaic,2010,(6).]
[4]朱有志,张胜军.湖南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Zhu Youzhi,Zhang Shengjun.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dustryDevelopment of Hunan Airportrelated Economic Area:Talking Changsha Huanghua InternationalAirpor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
[5]李延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及发展前景[J].钦州学院学报,2010,(1).[Li Yanqiang.on the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QinzhouUniversity,2010,(1).]
[6]邵侃,商兆奎.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Shao Kan,Shang Zhaokui.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eriod[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5).]
[7]张政宏,陈曦.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Zhang Zhenghong,Chen Xi.Study o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ValueEngineering,2010,(18).]
[8]姜淮,刘元芳.我国南方地区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JiangHuai,Liu Yuanfang.Research on Risk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Southern China Region[J].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5).]
[9]初建宇,苏幼坡.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ChuJianyu,SuYoupo.ABriefCommentonPerfecting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
[10]管友海,张嫒,王耀.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J].灾害学,2010,(3).[Guan Youhai,Zhang Yuan,Wang Yao.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Decis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for Lifeline Project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0,(3).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GAO Jianguo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 China)
【关键字】灾害,灾难,监测,防灾,减灾
1.概述
在人类历史中,伴随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些灾难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过程付出的代价。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概率与规模也随之增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给全球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灾害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各种灾难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唤起世人对它的重视,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防灾的永恒的主题。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1.1基本概念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防灾:是指尽量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对人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但这不仅指防御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视、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减灾:减灾包括两重意义,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后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二是指要减少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2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如下。
尽可能预防――运用技术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控制损失――加强新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承灾能力。
控制诱因――使用高技术性能材料,提高监控调控技术水平。
消除隐患――改善技术环境,提高防灾意识。
应急反应――提高装备水平和救灾能力。
2.灾害的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灾害。联合国公布了20世纪全球十项最具危害性的战争外灾难,分别是:地震灾害、风灾、水灾、火灾、火山喷发、海洋灾难、生物灾难、地质灾难、交通灾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防灾方法。
(1)按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
在我国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纳为七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灾种。
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海洋灾害:包括暴风潮、海啸、潮灾、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
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等。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按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不仅受着地球自身运动和变化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受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太阳队地球辐射能的变化,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地球各圈层物质的运动和变异已经人类和生物的活动等因素,时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3.防灾减灾对策
现代科学观点人为各种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
3.1 防灾减灾基本原理
灾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即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受)灾体,因此,要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就必须改善这三个条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灾害源或者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对受灾体采取预防和保护性措施。
3.2 防灾减灾的总目标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建设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制约。
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灾灾情的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鉴于目前的灾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灾减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灾害监测,包括灾害前兆监测,灾害发展趋势监测等。随时监测各种灾害,特别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发展情况。这些措施的减灾效果是很显著的。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减灾措施。
防灾,即对自然灾害采取避防性措施,这是代价最小的且成效显著的减灾措施。
抗灾,指对灾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灾,这是灾情已经开始或遭灾之后最紧迫的减灾措施。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准确提供灾情信息,是紧急救援所必须掌握的资料。必须制定有效地救灾预案并常备不懈,方能取得明显的减灾效果。
灾后重建,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而灾区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也是主要的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风 编著《建筑安全与防灾减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2年6月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减灾措施
0.前言
近年频发的自然灾害最应引起重视的有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滑坡和泥石流具有突发性而且破坏性极大,历时短暂等特点,且泥石流具有较大的侵蚀搬运能力,且我国部分山区受其影响较大,所以研究其特性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滑坡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地质构造的破坏;地形条件的影响,坡度较陡受重力作用而下滑;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多雨的季节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还有一条就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的毁林开荒、开山凿石、修路建桥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严重影响到地质结构的改变,地质结构大起大落,土地结构的改变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内的水循环失控,使土壤干燥。土壤需要一定的湿度才会有一定的韧性,而长期保持干燥的土壤会失去韧性,这样松散的土壤一遇到水就会迅速崩塌而无任何凝聚力。
2.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这种自然灾害最大的危害就是会直接附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泥石流会直接冲进居民区,冲毁房屋建筑危害人畜的安全,导致附近工厂的厂房。可直接埋没公路铁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对公路铁路上行驶的汽车的危害也很大,严重时会造成车毁人亡。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也会间接毁坏公路铁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水利水电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淤积水库、磨损侵蚀坝面等。对矿山的危害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对矿山的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造成停工停产甚至致使矿山报废。
3.滑坡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滑坡的防治,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干燥的土壤只有加上水才更容易从山体上滑落,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尽可能地减少区域的地表水进入滑坡危险区;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以便于及时的把已进入的地表水排出滑坡区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是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从初中的物理中我们知道,当物体停留在斜坡表面时,所受的重力会有一个斜向下的分力,这个力会使物体有下滑的趋势。可以通过减小这个力来增大斜坡上物体的稳定性,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钢筋的力学性能较强,抗弯能力较其它的建筑材料好得多,所以用钢筋来做这个材料会较别的材料可靠一些;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还有一些高科技的加固技术等。
4.在滑坡泥石流中怎样自救
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如果可能就抱住身边的固定物体,比如树。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如群测群防站或县、市、地区及省政府,均设有“国土资源局”。该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当此项责任。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尽自己所能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并确定安全的时间,在生活的区域未脱离危险是不要回去,等到危险过去之后再回去。若有人员受伤或者惊吓过度,应懂得急救措施,比如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首先为其宽衣解带以免影响其胸腔活动,然后将下颔抬起,护住头部一侧,另一只手将其下颔托起,使其尽量后仰,捏住鼻子,防治漏气,吸满气后吹入,之后迅速松开,使气顺利排出,反复进行,直到患者能够自己呼吸为止。如果患者心跳停止应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立即施行心脏按摩。进行心脏按摩时应注意,使患者仰卧在坚实床板或地上,头部后仰,救护者位于患卧一侧,双手重叠,指己的体重,双臂垂直压下,将胸骨下压3~5厘米,然后放松,使血液流进心脏,但掌根不离胸壁。成年患者,每分钟可按压80次左右,动作要短促有力,持续进行。一般要在吹气按压1分钟后,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一次,以后每3分钟复查一次,直到见效为止。
5.结语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最健康的防护方法还是改善环境,多植种草,防风固沙,从根本上解决水土问题,降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率。平时多握一些急救方法,以免发生事故时慌乱。尤其是住在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的人们更应该掌握这些基本常识。总之,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严重,对城镇设施破坏巨大,且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应重视对泥石流的防治。 [科]
【参考文献】
(一)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2、快速灵活,经济效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灾后第一时间,快速、准确传递灾害发生地区、发生程度、损失情况等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资源,降低减灾救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救助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责任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泉县范围内发生突发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复产。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泉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泉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县上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气象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县委宣传部、物价局、供电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察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工作。
(三)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根据县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开展日常工作:
1、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
2、密切与气象、水利、“三防”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协调指挥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根据灾情请示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3、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4、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5、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6、负责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四)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农业局: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水利局:承担县“三防”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县“三防”及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国土局: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
财政局:负责落实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并落实灾害发生区政府救济及社会或个人救助资金物资等。
经济发展局、粮食局:安排重大农业抗灾救灾基建项目;根据县政府的指令启动《甘泉县粮食供应和安全应急预案》。
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警报,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服务;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工作;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
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交通秩序,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畅通。
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物价局:负责农资价格监管工作;平抑市场价格;依法查处哄抬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供电局:负责对损坏电力设施的恢复及电力调度工作,以确保灾区农业用电需要。
三、预防、预警
(一)预警信息
包括甘泉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径。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气象、水利、“三防”指挥部等部门的联系,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信息网络系统。
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三)信息报送
1、实行逐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农牧局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事件,应上报市人民政府。
2、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农业重大灾害发生后,各乡镇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直接报告等形式,向县农业局和县人民政府报告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农业经济损失、人畜受害情况、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灾害详情的,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并向成员单位通报。
(四)灾情信息
县农业局协助县“三防”指挥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其他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五)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1、收到气象、水利、“三防”等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2、重大干旱、寒冷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六)预防控制
1、组织、思想准备。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县乡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工程准备。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选,增强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的落实工作。
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4、适时防控。及时组织动员基层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根据县三防指挥部的部署,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人员、畜禽、设备转移。
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旱等灾害预报后,农业部门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动员、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四、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提出启动应急响应,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救灾和灾后农业复产工作。
(一)一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县政府启动《甘泉县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时。
(2)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一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部署协调救灾复产工作,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及时提出救灾意见和落实救灾复产措施。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分赴灾区指导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指导、组织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援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复产资金。
(4)必要时请求动用县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二)二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二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和市农牧局,并通报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请求动用市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三)三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1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三级响应行动。
(一)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市农牧局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县财政局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调剂、调运救灾备荒应急种子。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农业部门救灾应急措施和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四)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重大农业灾害发生后,县乡农业救灾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迅速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不同农作物。
3、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和范围,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评估、核实,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县救灾领导小组和县政府。
(二)协商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种子、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六、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县财政局《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二)物资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三)信息保障
县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信息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四)职责保障
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关键词:电气设计 防灾减灾 雷电灾害 电气火灾 建筑环保节能
Abstract: briefly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civil building, and electrical related natural disaster or man-made disaster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infl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al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common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electrical design should be gradually impro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electrical fir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化建设的发展迅速,电气新技术,新产品逐渐增加,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电气呈现出系统多,产品类别多,技术参数多,设计复杂化等现象。因此,建筑物一旦施工投入使用,就会面临一系列的考验,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所以,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抵御和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各种灾害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的方面。
1,电气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防灾减灾问题。
建筑物的防灾减灾问题首先要从设计抓起,有效的防灾减灾设计为建筑物的安全化运作提供了可能。现阶段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意识问题,在设计中没有深入全面的考虑减灾防灾的重要性。有时候,设计过程中只满足规范的基本要求,而没有考虑业主的舒适、使用安全等方面,使建筑物不能有效的防灾和减灾。为此,结合我国自身灾害特点,和以往的经验教训,民用建筑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大致有以下几种。如雷电灾害,供电故障灾害,人为操作不当,火灾,盗窃破坏等。
对一些与电气有关的灾害的现象分析及解决办法:
接地故障灾害,指导体与大地的意外连接所造成的对人身及财产的损害。用电设备的接地,一般可区分为功能性接地和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又分为工作接地和重复接地;保护性接地又可分为防雷接地、静电接地、保护接地。为了保障人员的用电安全,用电设备和配电系统的保护功能器件大都依赖于有效的接地系统,因此,有效的接地系统设计是减灾设计的保障。在面对不同的建筑,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业主使用目的,来采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以提高建筑电气使用的安全性。
用电灾害,包括:漏电灾害,漏电会引起人身触电危害,同时通过对周围可燃物的放电还会引起火灾。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灾害。所以,在供配电设计中应给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方便的用电方案。科学的供配电设计,要满足建筑防灾减灾管理的要求,以保障建筑电气装置的安全使用,还要尽量避免系统过于复杂繁琐,以减少投资。
雷电灾害,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雷击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不能简单的认为在建筑物上采取了防雷的措施就安全了,如果不恰当的采用防雷措施,结果必将事与愿违。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1024-1把建筑物防雷装置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防雷主要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内部防雷装置用来减少楼内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主要有等电位联结、加装相关避雷器等措施。
人为安全灾害,建筑物安全防范工程建设,建筑物落成后,就会出现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爆炸等违法犯罪灾害。安全防范技术常分为三大类:物理防护技术、电子防护技术、生物统计学防护技术。就电气防灾减灾方面来说,要做好安检技术、入侵报警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电视监控技术及其相应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范围,防灾减灾设计大致分为:防爆安检系统设计(炸药探测、金属武器探测、X射线安全检查);入侵报警系统设计(周界入侵报警、建筑物内入侵报警、有线报警、无线报警等);电视监控系统设计(银行、文博、超市、珠宝店、旅馆、档案馆、医院等);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门禁、巡更、可视对讲、磁卡、IC卡、指纹、掌纹及其识别装置等);关键场所的紧急报警联网系统设计(金融网点等)。
火灾灾害,目前建筑物规模日趋庞大,也呈现各种式样。所以在对建筑物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将火灾隐患消灭到萌芽状态。关于在电气设计的火灾减灾方面,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一,减少和预防由于电气原因引起的电气火灾,如乱接线,长期过负荷运行,用电设备绝缘老化,漏电等。二,对发生火灾初期能够及时自动探测报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灭火措施,并根据建筑物类别和重要程度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
2,其他电气防灾减灾的分析及解决措施
此外在建筑物装修装饰过程中,应能按业主后期使用的需求和相关规范得规定,做好防灾减灾的措施。如,做好疏散组织设计,以减少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另外智能建筑应充分发挥智能作用,对用电设备的监控,当用电设备遭到破坏或不能工作时,应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减灾措施。对火灾的智能监控和灭火设施的控制;对盗窃、破坏等人为灾害的预警。如,一些自然灾害(暴风雪,雷电,地震等)给建筑物带来的衍生灾害。以上等方面,智能建筑都应及时作出反应,并做到以人为本。做好建筑智能化设计,应以建筑物为基准,将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规范的整合,建立应急处理措施和管理模型,实现自动控制,重要建筑和大型建筑应能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联网,作为城市救灾体系的一部分。
另外,用电设备和电力电缆(线)选用国家3C认证的环保节能产品也是防灾减灾的措施之一。环保和节能是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环保产品在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时,能够减少有毒气体和烟尘的排放,从而大大降低了二次灾害的发生,并且对人员的疏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例举事例说明防灾减灾重要性。
某公共活动中心为市区内一个重点项目,主要功能为接待市民平时健身活动,也承揽一些小型的组织活动,该建筑物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用电设备集中;智能化高;管理复杂等。在整个建筑的规划设计到装修使用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以往相似建筑的经验,在防灾减灾方面积极与建设方进行沟通和探讨,由于前期充分考虑到了防灾减灾方面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逐一的进行了分析和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该项目在后期的投入使用中有效的避免了多起灾害,并且一些已发灾害在萌芽状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而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为了有效提高我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强降温天气、洪灾、旱灾、地震、冰雹及暴雨(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路面结冰、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情况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救灾工作。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组织管理
学校要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和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消防器材、校舍、操场、围墙、下水道、电线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7)在上级教育局的领导指挥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事故而发生的处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师生员工疏散演练。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故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市区和学校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利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八、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启动响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学校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学校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上课的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制定路线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疏散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5)门卫听到信号后打开所有大门,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拨打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电源(消防用水除外)。
(8)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①教育宣传组: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部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联系“110”或“119”等相关部门到场救助,联系医疗部门实施医疗救护。
②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学生,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或就地对伤员展开实施救护,并就地取材开展营救尚未脱险师生。
③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最大可能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急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1 配电线路常见的故障
配电线路比较常见的问题故障为:农网线路多,线路大多数呈现放射式树状结构,电线之间没有联系,线路大多只有一个总开关限制,线路的防护设备缺乏技术含量,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虽然,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大有提高,但是一些问题事故仍然经常发生,所以,要想做好配电线路的防护工作,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配电线路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和故障,除了有来自自然灾害、外力破华、电线设备故障等因素外,还有源自周边环境,以及人为管理不善等原因,下面即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首先,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每年很多地区都会发生暴雨、雷电、大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因为这些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事故常有发生,而且呈现常年上升的趋势,这些自然灾害对配电线路产生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以雷电为例,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配电线路事故非常严重,例如:配电线路的绝缘外壁被穿透或爆破裂开,线路烧断,配变烧毁等等,产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气设备质量不佳。
其次,由于遭受外力破坏而产生的问题故障。由于配电线路的架设纷繁复杂,除了配电线路之间纵横交错之外,配电线路还需绕过各类建筑物、道路、堆积物、树木等,很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造成这类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树木枝叶的伸展,超过了与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形成线路接地;或者运行的交通工具与架线施工工具相碰撞导致线路接地,或者风筝碰撞引起的架空线路之间的短路等等,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大量的施工单位对城区进行建设改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配电网形成影响,造成破坏。例如:挖掘路基损伤地下电缆设施;施工机械、工具由于过长或者过高会碰触带电线路,城市中心大多数线路都设置在公路边,城市交通拥挤,再加上一些司机的违规操作,交通工具冲撞在电线杆的事故时有发生。
再次,供电设备造成线路中断或跳闸,因为室外电气设备质量不合格,或者安装不合理,会造成室外供电设备发生严重缺陷,设备之间没能形成良好的接触,导致接触电阻过大,或者由于负荷电流过大,导致连接处发热烧毁,线路缺相运行。
最后,周边环境影响或者管理不善也会导致配电线路的安全故障,城市一些工业企业总会排放出浓厚的烟尘粉尘,时间长了,在电线设备的瓷瓶上会积满了固态水泥,如果在持续干旱再遇到小雨时,线路非常容易自己跳闸,一些粉尘颗粒会落到电柱子的开关上,或者高压保险的各个部件上,从而会造成事故。
此外,在电力的运行管理也会对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例如:巡视不到位,消缺不及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责任意识较差,对于线路的磨损与短缺没能及时发现,事后的检修也不合格。
2 针对这些问题的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常见事故,可以采取提高线路绝缘子的耐雷水平的措施,尤其是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根据经验表明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
另一个比较节省资金、有力的办法就是装设线路避雷设施,这种设施的避雷效果较好,密封性好,安全性高,耐受打击,安全运行性能高等优点,非常值得应用,但是,为了确保一起安全运行,最好在自然灾害未发生前,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事先获得重要信息,以便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
其次,对于外力所产生的破坏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例如:对交通线路中的杆塔进行覆膜加盖,使其形成比较醒目的标志,引起交通运行者的注意,对于路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要进行围截,把施工线路,工具设备控制在一定施工范围内,禁止车辆通过,而且要与施工方及时取得联系,签署防护责任书,防止施工不科学造成的线路中断,要严厉惩罚盗取配电线路内部金属的不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厉巡视监督配电线路的杆塔基础。拉线基础,并时刻关注周围是否有不合法建筑物的存在。对于被严重外力破坏的杆塔,要及时进行修复,对于不合法的建筑物要及时进行沟通,整顿和处理。
再次,改善或引进新兴设备,要对配电线路的线路杆塔及时进行检查,对于基础不牢固的杆塔要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由于城市用电量的大增,配电线路规模也变大,接点和支路也越来越多,杆塔上面的标识会呈现不清楚的状态,会给检测与修理带来很多困难,如果能采用现代化的高端技术,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来导航并且精确确定每一根杆塔的位置,利用这一系统,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配网自动化,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并且随时掌握网络各个原件的运行状况,解除问题故障。
3 结论
配电线路是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一个地方的线路发生故障直接影响到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衡量一个电力企业工作水平的高低,关键看他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恢复供电,以及其故障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维护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不仅是电力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我们要爱护电力装备设施,积极配合电力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丁荣,王书孟,佟岩冰.10kV 及以下配电线路典型故障分析与预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李颂华.麦炯斌10kV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2).
[3]肖建升.浅谈配电线路故障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硅谷,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