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教师德育笔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师德育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师德育笔记

篇1

[关键词]莎士比亚 济慈 宗教意识

[中图分类号]B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35-02

莎士比亚与济慈,他们出生的时间相差超过200年,这两百年的距离并不能将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相似之点和相通之处割断。莎士比亚与济慈一脉相承,传递薪火。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的研究硕果累累,对济慈诗歌的研究也是颇丰。本文将细读两位诗人的诗歌文本,分析他们的宗教意识。

一、莎士比亚的宗教意识

英国的16世纪正处于基督教十分兴旺活跃的时期,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对圣经故事以及其中烦人警句进行了大量引用,在作品中所宣传的基督教精神就说明了这一点。基督教所提倡的“仁慈”“博爱”精神,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时常流露出来。比如在《亨利五世》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基督徒国王”的正面形象。他通过亨利王之口说“我并不是什么暴君,而是一个基督徒国王”揭示了基督在他心中的位置。基督徒国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不人道,关心人民的疾苦。“仁慈”“博爱”是莎士比亚所宣传的,也是基督教所提倡的。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诗歌同样体现了基督教精神,他的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做了自己的诠释。

莎翁的一切作品都充满了道德的、严肃的态度,并且他的底道德观念是站在基督教的立足点上的。以他的十四行诗105首为例:

不要把我的爱叫作偶像崇拜,也不要把我的爱人当偶像看,既然所有我的歌和我的赞美,都献给一个、为一个、永无变换。我的爱今天仁慈,明天也仁慈,有着惊人的美德,永远不变心。所以我的诗也一样坚贞不渝。全省掉差异,只叙一件事情。“美,善和真”,就是我的全部题材。

“美,善和真”,用不同的词句表现。我的创作就在这变化上演,三题一体,它的境界可真无限。

过去“美,善和真”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一个人身上协调。

在诗中,莎士比亚把“爱友”永恒的“爱”与永恒的“善”联系在一起,“仁慈”“美德”“永不变心”都是为了突出“善”,十分明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善的追求与审美理想,借讴歌“爱友”的“美、善和真”,提出了他的审美标尺。美和善、真不可分道扬镳,一定要统一协调。没有善的思想指教,美就失去了灵魂,无所适从。对爱的内涵的宣扬蕴涵了基督教观念。

二、济慈的宗教意识

济慈出生在基督徒家庭,他不但熟稔《圣经》和宗教礼仪,而且过着基督徒的生活,为人仁慈、怜悯、讲究宽恕、博爱,爱好和平,向往灵魂的拯救。同时济慈对于古希腊时期的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与了解,从希腊神话中,他获得了美和欢乐的哲学精神。国内学者罗益民认为“虽然几次热爱生活,采取入世的态度对待人生,但事实上,济慈并非一个仅仅止于感性经验的诗人,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基督教情结的人”。

济慈曾经公开宣称自己不是基督徒。济慈的长诗《恩迪米昂》就体现了多神和平相处的异教思想。诗中提到的神很多,太阳神阿波罗、海神特莱登、牧神潘等。一种活跃的、乐观的古希腊精神吸引着济慈,济慈也将这种文化精神当作是自己的信仰,这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至少部分上是与基督的阴郁世界形成对比,因而济慈拒绝以基督教的教义来审视这个世界和对待生命。事实上,济慈对于古典文化的怀旧情绪也表明了他对基督教文化秩序的不满与抗争,他表达通过赞美异教文化来代替基督文化的愿望。在《恩底弥翁》的开篇《潘之歌》中,济慈描绘了为潘神庆祝的场面,潘神的节日充满了欢乐,但为潘神献祭的画面却充满了血腥,耶稣被罗马士兵抽打,剥光衣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阴郁与血腥的场面强调了人类的罪行。在济慈眼中,这种殉难、受刑、圣人的死去与对人身体的破坏形成了基督教文化中极为令人感到压抑与沮丧的场景,这种场景让人性为之颤抖。与此相比,潘神的庆典则是如此的欢快与纯真。

据日本学者米主库石先生分析,济慈欣赏和接受希腊精神是因为他们是“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这暗示着他对基督教庄严而崇高的背叛。中国学者周桂君也指出济慈“用宗教仪式来表达一系列异教的价值暗示,是对现有基督结构的一种代替,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希腊的世界至少部分是与基督教是处于对立关系的。”两位学者都认为,迷恋和喜爱希腊文化的享乐和世俗之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济慈对基督教的背叛。

即便如此,济慈并没有否认上帝的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在济慈的诗歌《致柯斯丘什科》中,济慈对基督教虔诚的信念蔓延在诗行中。如“To where the great God lives for evermore”就表明了济慈对上帝存在的坚定信念。与此同时,“Great God”的出现和使用更进一步表明济慈对上帝的敬仰。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意象上,这首诗都是虔诚的。另外一首《睡与诗》完成于济慈20岁左右,也表明了济慈对上帝的信念:

Sometimes it gives a glory to the voice,

And from the heart up-springs, rejoice! rejoice!

Sounds which will reach the Framer of all things,

And die away in ardent mutterings.

No one who once the glorious sun has seen,

And all the clouds, and felt his bosom clean

For his great Maker’s presence, but must know

What’s I mean, and feel his being glow.

济慈对基督教温和的感情都表现在这首诗中,其中对“Framer”和“great Maker”这两个短语的使用尤其需要注意,济慈选择这两个词来代表上帝,这清晰表明济慈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世界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84.

[2]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9.

[3]罗益民.心灵的朝圣者――约翰・济慈的宗教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5).

[4]Keats,Hunt and the Aesthetics of Pleasure[M].New York:

篇2

【关键词】《史记》;《汉书》;纵向比较;主要差异

一、《史记》与《汉书》的整体数学集合

运用数学集合概念来说,《史记》与《汉书》在叙史范围上的并集是上古到西汉王莽地黄四年为止,《史记》与《汉书》的交集是西汉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

从并集上讲,集合的整体《史记》和《汉书》共同构成了中国上古到西汉王莽地黄四年为止的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考察研究二者,能够比较详尽地了解中国上古到西汉三千多年的历史。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志”等创新体例,详细并且后者补充前者地叙述历史。两书内容丰富,史料十分翔实,后为补充。《史记》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书》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记载西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分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计八十余万言,并且对《史记》的重叠部分不时做出有价值的补充。例如,《汉书》在《史记・韩长儒列传》“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之后插入一大段文字,补充了以往以和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为一方,以主站的大行王恢为另一方的辩论经过。此类的增订见于各传记中。此外,就是《汉书》的十志,记事详备,取法于《史记》八书而又有所重大补充,发展。许多传记中增载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奏疏,如《贾谊传》收其经世宏文《治文策》,《晁错传》收其《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贤良对策》等,弥补了《史记》的缺略。两书各色各样的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法等详尽地叙述出来,融为一个有机的历史整体。

从交集上讲,《汉书》承袭《史记》,《汉书》中所叙述的西汉两百三十年的历史中有一半和《史记》重叠,或删润少许,或一仍其旧。《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为人长美色。”《汉书》改为:“(陈)为人长大美色。”班固在《汉书・货殖列传》中,几乎完全抄录了《史记・货殖列传》中所列举的西汉富人及他们的创业经过。《汉书》与《史记》的交集是必要的,因为司马迁与班固同是西汉史学家,西汉的历史一定而且是必须会出现在史书中。除了交集之外,二者不交集的地方是必然的。《汉书》承袭《史记》,班固并没有想要超越《史记》的雄心壮志,而恰恰满足于以断代史的开创者自居。《史记》开创了第一部上古至西汉汉武帝为止的纪传体通史,在司马氏传史成一家之言的情况下,班固不能不受到其影响,但又不甘示弱,独创了西汉汉高祖至王莽时期的断代史纪传体。对于班固来说,创新断代史的举措是必要的。司马迁撰写上古至汉武帝的通史是首次的创举,已经没有必要仿效,因为无论在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学识和撰写目的来看,班固不行也不可能写出一部类似《太史公书》的《兰台令书》通史出来,或者说也没有这个必要,班固所要做的是以己之长盖过彼之所短。因此,在司马氏创举的基础上,班固想要写出与《史记》分庭抗礼的著作,就必须在司马迁创新的基础上再创举。除了创制出断代史叙史方法外,还在专史上弥补《史记》的不足。《史记》是一部通史,而它的《平准书》反而是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的断代的财政经济史。《汉书》是断代史,而《食货志》却有意弥补《平准书》的上述缺陷,写成一部以粮食和货币为主的财政经济专史,起于上古,迄于西汉,超出断代史的范围。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书》想要与《史记》分庭抗礼,就必须写《史记》所缺,叙《史记》所异。

二、史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之基础

《汉书・司马迁传》批评《史记》是:“是非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值》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这几句话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对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差异在于非儒与尚儒,非正统与正统的对立。进而大多数人比较司马迁与班固,比较《汉书》与《史记》都从这几句话入手,进行横向比较。后来对于两者的比较发展到了两书中的描写,叙述等史书内容的比较,但是这也是横向的比较。大多数人都只是单纯地对两书或两书作者进行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所比较两者所能够比较的根本差异,即被比较者之间的根本差异,这主要追溯到被比较者主观目的意识,只有明白了比较者之间根本的主观目的意识的不同,才能够有其他客观横向的比较。在《史记》与《汉书》或者其两作者的比较来看,都要从属于一个主观目的的比较――即作者著述的意图。

对两者著述意图的比较是所有横向比较的根源。司马迁撰述意图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①(司马迁《报任安书》)写书最终目的乃成“一家之言”,上古至西汉,《史记》将各色各样的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用五种体例组织起来,有意识地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散文史上这是空前的创举,正如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所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膀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②《史记》是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对此,古人有一些精当的评语,如孙执升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③以往从来没有一部像《史记》这样完整的史书著作出现,正因为司马迁要成“一家之言”,乃发奋起而作,才有了《史记》首创的纪传体,三千历史成就“一家之言”的司马氏史书由此问世。

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涌现出不少续补《史记》的学者,补续《史记》蔚然成风。刘知几说:“《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④东汉建武年间,著名学者班彪有感于诸家《史记》“续作”大都失于“鄙俗”,“不足以踵续前书”,乃采集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史记后传》数十篇,从而为其子班固撰作《汉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⑤同是,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即班固撰书目的是“前史未详”、“欲就其业”。因此,班固之作承袭《史记》,承接《史记》之续,沿袭《史记》之体。在这方面上,就有了后面一系列《史记》与《汉书》的横向比较。

总的来说,一直以来对于《史记》与《汉书》和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都从横向方面入手而忽略了纵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时横向比较的基础和前提。《史记》与《汉书》在空间范围范畴上是一史相承,从《史记》到《汉书》撰述从上古到西汉王莽地黄四年的历史。汉承史制,在两书相交的时期弥补史之所缺,并独创断代体。而两书作者的撰书意图影响着两书的具体形式,是其书内容差异的根源所在。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M].江苏凤凰出版社.

③孙执升.重订文选集评(卷十引)[M].

④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卷十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3

关键词: 网络交易 邮购交易 实体商店交易

网络技术的出现,破坏了传统经济体系的运作,创造出了新的交易方式,使得虚拟世界也能进行交易。新的交易环境与交易方式,导致市场上有人认为经济学已不敷使用,不能处理电子商务的经济问题,本文认为并非如此。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在于是否网络交易方式优于其它交易方式。问题的经济意义在于交易方式的改变与选择。忽略了交易成本,就无法回答交易方式选择的问题。

交易成本的改变影响交易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交易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

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提高个人的效用,使得交易出现互利的结果,不过,以价格为依据在市场中达成交易,交易双方多存在使用价格机能的成本,换句话说,进行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市场的交易成本指的是“为了进行一项市场交易,人们必须寻找他愿意与之进行交易的对象;告知交易对象与之进行交易的意愿以及交易的条件;与之议价并敲定价格;签订契约;进行必要的检验以确定对方是否遵守契约上的规定等”。市场上的交易方式有邮购、实体商店或电话下单等。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可选择上网交易,也就是说,网络的出现可能改变大众的交易方式。网络交易,交易双方不用面对面,交易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

(二)交易方式的改变与交易成本的改变

虚拟世界中的交易行为,以虚拟商店、虚拟对象与虚拟商品代替真实商店、真实对象和真实商品,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达成交易条件的认定,以信用卡付款,商品的买卖非同时进行,交易主体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因而,虚拟世界的交易不同于真实世界。例如:契约前:交易对象与商品的信息?交易对象的真实身份?虚拟商店是否诚实交易?虚拟商品是否真实?信用卡交易安全?网络信息传输安全?订契约:契约如何拟订?网络契约是对方发出?网络契约未遭窃取或修改?契约后:交货的方式?交易双方是否遵守契约规定?发生交易纠纷是否有法律保障?所以说,上网交易考虑的交易因素不同于其它交易方式,这就导致网络交易成本的变化,并影响消费者是否上网交易。简单地说,交易成本的改变影响交易方式的改变。

(三)交易方式的改变与技术进步

通讯技术未出现前,人与人的交易是面对面交易。电话普及后,人际之间,可通过电话互相传达信息,对于经常往来的商业伙伴,可经由电话下订单,但是这种方式受限于只能传输声音,不能应用于各种交易活动;同样地,传真机只能传递文书,不能应用于所有交易活动。个人计算机面世后,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大量信息,不过,因特网技术未问世前,计算机之间犹如海洋中的各个孤岛,彼此不能互通往来。网际网络技术出现后,将各个计算机串连,使得大众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才兴起了至今仍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发展,带动了上网机器设备(计算机、手机、信息家电)、网络频宽(电话、光纤网络、ADSL、cable modem、卫星通讯)、网络应用软件(ERP、CRM、SCM)、与网络上信息搜寻技术(信息人、智能型人)的进步。可知,交易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技术变动,二者相互影响。

三种交易方式交易成本的比较

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不只一种,常见的有邮购、实体商店或电话下单。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市场上又多出了网络交易方式。不同的交易方式,订契约前、订契约及订契约后的成本各不相同,交易双方必将选择契约成本最低的交易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下文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在选取网络、邮购或实体商店三种交易方式时面临的不同成本,并从交易成本的观点,对三种交易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一)订契约前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店与商品的信息成本;虚拟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成本;信息传输不安全的信息成本;消费者隐私权是否被侵犯的信息成本。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品的信息;邮购业者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家与商品的信息成本;experience goods商品性质的信息;credence goods 商品性质的信息;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降低搜寻商店与商品的信息成本。网络交易的不利点:较高辨识网络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成本;信息传输不安全的信息成本;网络商店是否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信息成本。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有容易辨别网络商店诚实交易的方式;保护消费者隐私;防范计算机骇客危害网络信息的传输;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二)订契约时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拟订契约成本;辨识契约是否真实、完整、与未被窃取或窜改的成本,以及契约是否为商家发出的辨识成本;议价成本。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以邮购的方式购买商品,可采用电话订购、传真订购或邮寄订购,付款的方式可选择货到付款、信用卡付款或邮政划拨。显然消费者与厂商进行邮购方式的契约行为,只要通过填写商品订单再传真或邮寄商品订单,或以电话告知商家订购那些商品与个人数据,之后选择三种付款方式的一种,经过厂商确认后,消费者便完成邮购契约的签订。也就是说,邮购签订契约的成本很低。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上街购物,除了以货比三家的方式降低价格信息的不足外,还可以与厂商议价降低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因为货比三家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较高,消费者选择与厂商议价降低价格信息的不足,达到买到价廉的商品。相较之下,虚拟世界,比价的成本很低,使得商家不易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进而降低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议价成本。也就是说,与网络购物相比,真实市场交易的议价成本较高。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较低的议价成本;拟订契约成本低。网络交易的不利点:辨识契约是否真实、完整、未被窃取或窜改的成本;契约是否为商家发出的辨识成本。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保障网络契约的执行;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三)订契约后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与售后服务。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数字化产品通过网络送货;网络上方便消费者查询送货状况以及商品保养或故障排除的信息。网络交易的不利点:实体商品延后消费;不能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虚拟世界不能验货。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商家提供换货、退货或退款的保证;由实体商店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发达的物流业。

基于交易成本考虑的交易方式的选择

(一)分析的假设

由于网络世界的法律与技术仍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所以消费者上网交易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变化,如果消费者的这些不确定不能降低,上网交易风险就太大。也就是说只有降低这些不确定性,消费者才可能上网交易。本文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如何选择交易方式。分析之前,要强调交易成本的主观性质。因为交易成本是主观的,所以,进行同样的市场交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并且,不同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或者是说比较不同人之间交易成本的大小是无意义的)。再者,由于人们改变为网络交易方式的转换成本将愈来愈低,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的进行。因此,我们认为,影响交易方式的选择主要在于不同交易方式契约成本的高低。

(二)邮购交易与网络交易的选择

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进行交易,如果消费者只有邮购交易或网络交易两种选择,对照二者订契约前的信息搜寻成本、订契约的成本与订契约后的成本,从上述可知,二者订契约的成本与订契约后的成本不相上下。然而,订契约前,网络交易搜寻合适商家与合适商品的信息成本较低,此时消费者将选择网络交易形式。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当消费者只可选择邮购交易或网络交易,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消费者选择上网交易。

(三)实体商店交易与网络交易的选择

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如果消费者只有邮购与网络交易方式,消费者选择网络交易,便不需再分析消费者有实体商店、邮购与网络三种交易方式,仅要继续分析消费者是选择实体商店交易或网络交易。换句话说,接下来的分析是,消费者会选择实体商店交易,还是网络交易?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进行市场交易,如果消费者可选择实体商店交易或网络交易,下面就这两种交易方式订契约的前、中、后分别进行分析。

1.订契约前。因为我们假设网络交易环境是安全的,所以订契约前消费者如果上网交易面临的以下不确定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网商是否诚实交易?信用卡支付是否安全?商家是否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不确定信息传输是否安全?因此,订契约前,网络交易与实体商店交易相比,不利网络交易的因素主要是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这就不利于消费者上网消费经验(日常)性物品(experience goods),除非这些商品供应商的商誉很好,或者消费者曾经重复交易。然而,上网交易搜寻合适商家与合适商品的信息成本却是较低的,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前阶段,除了上网消费日用消费品之外,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2.订契约时。因为我们假设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所以,订契约时消费者上网交易面临的以下不确定性也不会阻碍网络交易。契约是否真实、完整、未被窃取或窜改?契约是否商家发出?因此,订契约阶段,网络交易与实体商店交易相比,网络交易拟订契约的成本很低,不妨碍上网交易,并且网络交易比价的成本低或可形成集体议价,低于真实世界获取价格信息的成本。也就是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阶段,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3.订契约后。在订契约后阶段,消费者上网交易,无论是在家中接货或去便利店取货成本都不高,不阻碍上网交易。虽然虚拟世界不能验货,但是现在网商往往会提供消费者七至十天的验货期,如果消费者对到手的商品不满意,厂商承诺可以退货、换货或退款,这就降低了消费者的验货成本。此阶段上网交易剩下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上网交易实体商品时,消费者会有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以及网络商店无法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因此,如果说实体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不大而且有实体商店配合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就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的进行。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后阶段,如果实体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害不大而且有实体商店配合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那么,在订契约后阶段,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与特色,其理念来源于博雅教育思想。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秉承博雅教育理念,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小规模办学的学院模式,在美国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美国本科教育的楷模,其通识教育更能体现博雅教育的精华。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文理学院主要有知识分布模式、能力导向模式、综合要求模式、经典名著模式、自由选修模式等,其中经典名著模式和自由选修模式是圣约翰学院和阿姆赫斯特学院等少数学院坚持的传统模式,而大多数文理学院采取的是知识分布模式、能力导向模式和综合要求模式三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因此,选取三所有代表性的文理学院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三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案例研究

(一)斯沃斯莫尔学院的知识分布模式

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是美国排名前三名的文理学院,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采取的是知识分布模式,是指主要从学科知识领域的角度,对学生选课涉及的范围提出要求,保证学生知识的广度。斯沃斯莫尔学院将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人文科学类,包括艺术、古典文学、英语文学、现代语言和文学、音乐和舞蹈、哲学、宗教、戏剧等;二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类,包括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数学和统计学、物理和天文学、心理学的实验课程等;三是社会科学类,包括古代历史、经济学、教育学、历史、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的非实验课程、社会学、人类学等。

斯沃斯莫尔学院对学生选课提出“分布要求”(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学生毕业前在专业课程之外应至少修完20学分。由于学院要求学生毕业至少修完32学分,因此专业课程以外的学分大约占总学分的62.5%。第二,学生在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类、社会科学类三大类课程中应至少选修完3学分。学校建议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每类课程至少修完2学分。第三,选修的课程至少分布在两个不同院系。第四,至少修完3门写作课程,且这3门写作课程必须至少分布在两大类课程。学校建议学生在前两年修完2门写作课程。第五,修完1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实验课。另外,学校建议所有新生选修一门新生研讨课。近年来,学校对“分布要求”做过一些修改,但是核心内容一直没有改变,只是降低了对写作等限选课程的要求。对于2008级以前的学生,要求其满足所在年级的“基本分布课程”(Primary Distribution Courses)或写作课程的要求,其中2005级以前应选修6门,2006级为5门,2007级为4门,2008级之后的学生被要求选修3门写作课程和1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实验课。

(二)波莫纳学院的能力导向模式

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是一所根植于博雅教育传统理念的文理学院,在美国文理学院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在较长一段时间采取能力导向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着眼点,将课程与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挂钩,体现了以“心智训练说”为基础的博雅教育传统理念。波莫纳学院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两门以上培养写作能力和一门以上培养表达能力的课程,从科学方法到视觉艺术等10种具体能力的10类课程,以及批判性质询讨论课。

1.培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

波莫纳学院要求学生选修两门以上培养写作能力的课程和一门以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培养写作能力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完成25页的写作任务及各种改写任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正式的演讲,并得到任课教师的认真评价;每个学生至少进行20分钟的正式演讲才符合这类课程的要求。学院每个学期都会在网上课程列表上公布这些课程,并鼓励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些要求,也欢迎学生选修更多这方面的课程。

2.培养感知、分析和交流能力的课程

波莫纳学院将感知、分析和交流能力细分为10类具体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训练这10种具体能力的课程中各选修一门,并且规定学生选择这10类课程时,在同一个院系不能选修超过3门。各院系的课程列表会对符合这10类要求的课程进行标注。这10类能力包括:批判性地阅读文献,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和运用形式逻辑,理解和分析数据,批判性地分析原创艺术,演绎或创作原创的艺术,探究和了解人类的行为,探究和理解历史和文化,比较各种现代文化,批判性地思考各种价值。

3.批判性质询讨论课

批判性质询讨论课是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界限,以某一跨学科的主题为中心,每学期至少有25个主题供学生选择。这些讨论课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考、阅读、推理、总结、表达等能力。开设某个主题讨论课的教师通常是固定的。讨论课引导学生质疑已有的事实和理论,并要求学生用语言和书面进行清晰的表达。所有新生在入学前的暑假都会提前收到讨论课主题清单,然后做出选择。这些讨论课被认定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感知、分析、交流能力的课程。

近年来,波莫纳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具有与知识分布模式相结合的趋势,课程的分类综合考虑能力培养和知识广度,调整为“创造性地表达,社会机构和人类行为,历史、价值、道德和文化研究,物理和生物等科学,数学推理”5大类,强调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都应具有跨学科性质且注重能力培养。

(三)路德学院的综合要求模式

路德学院(Luther College)是1861年由路德宗福音派信义会创办的私立文理学院,在美国文理学院排名中排在100名左右,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采取综合要求模式,即紧紧围绕学校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选修课程提出综合的要求,以保证学生的课程计划具有一定的广度和系统性,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与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推理、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近年来,通识教育课程的三方面要求也有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1.知识的广度

路德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的课程必须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类:必须选修两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其中一门必须是实验课。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整合各种意见并做出系统评价的能力,定量思维的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找相关材料的能力,批判地分析材料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二是社会科学类:必须选修两门社会科学类的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各种资料的能力,促使学生反思和探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各种伦理上的挑战。三是文学艺术类:必须选修两门文学艺术类的课程,其中一门可以是以参与演出的形式。文学艺术课程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丰富学生的生活。

2.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路德学院要求学生选修的课程涉及七个方面的能力,包括跨文化的视野、历史分析能力、定量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研究能力。这些课程与满足其他要求的课程或者专业课程可以是交叉的,也就是说,学生选修的满足知识和价值观方面要求的课程或者专业课程可以同时满足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必须涵盖培养以上七个方面能力的课程。

3.价值观的养成

路德学院要求所有新生必须选修派迪亚(Paideia)课程。“派迪亚”古希腊语的意思为“教育”,既指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又指共同学习中形成的文化和智慧。派迪亚是所有一年级学生必须选修的两个学期的课程,与波莫纳学院的批判性质询讨论课相似,课程内容以欧美文化为中心。学生每周将参加一个共同的演讲,然后进行三次小组讨论。授课教师包括英语系和历史系的所有教师,以及其他院系的部分教师。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在知识、艺术和社会上的主要成就、失败和挑战;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和人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路德学院还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两门宗教课程,其中一门是圣经研读课。圣经研读课是选修其他宗教课程的先修课程。宗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加深对基督教及其他和传统的理解。

二、三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一)三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

三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共同点是,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跨学科课程。博雅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这三种模式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能力导向模式和综合要求模式则直接对学生的能力建构提出了要求;而知识分布模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能力的要求,但具体到每门课程也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这三种模式都要求或者建议学生选修跨学科的研讨课,尤其是能力导向模式的波莫纳学院要求大多数课程都是跨学科的。

三种通识教育模式各具优点和缺点,这也是同一所学院在不同时期会采用或者融合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原因。知识分布模式是一种传统模式,容易操作,但可能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零碎;能力导向模式最直接体现通识教育的目的,但是对课程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和教师的素质也会影响课程效果,因此具体运作和长时间坚持的难度较大;综合要求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系统,但是对学生的限制比较多,有些要求会流于形式。

(二)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组成,因此更接近于综合要求模式,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借鉴综合要求模式,将公共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相融合,统一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知识分布或能力导向上有所侧重;二是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量,尤其对于较高水平的学校,应该从学生能力建构上统一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中加入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加强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比如新生研讨课等。

参考文献:

[1]Swarthmore College Bulletin 2013-2014[EB/OL].swarthmore.edu/Documents/academics/swarthmore_catalog_2013-2014.pdf, 2013-11-02.

篇5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59-02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经历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考研有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毕业实习则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的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部分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显然,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都被安排在毕业前期,同属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无法保证其质量,就实现不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如何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进行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

一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部分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总时间为2~3周,此时间段也是毕业设计、找工作和考研复试等的关键阶段,学生精力无法集中,请假或缺勤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毕业实习的质量,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毕业实习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支持,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整班集中毕业实习方便管理、安全性高,但其缺乏对毕业设计的针对性,有些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时,还没有完全开展毕业设计,那么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毕业实习中不一定能得到解决,而学生在实习场地学习到的知识也可能对毕业设计帮助不大,最终毕业实习对毕业设计的促进作用难以得到保证,当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实际工程问题只能靠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查阅资料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班为主要实践对象,对其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环节进行改革,改革以前单一的校内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教师带队进行整班毕业实习的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不同就业去向(意向),寻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现行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式中的不足,以2014届工程力学专业大四本科毕业班为实践对象,提出学校与企业联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科研与设计结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互动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1.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较稳定的集中毕业实习基地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习条件或专业培养建议,学校为企业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校企协同开展多模式、多层次的合作,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太原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先后建立了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科建工程检测研究院、沧州市鑫宜达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众鑫玻璃钢厂和太原科大天力股份有限公司等毕业实习基地,每年由教师带队负责安排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集中毕业实习。毕业实习

――――――――――――――――――――――――

* 太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201339、201405、201427)

基地可以为工程力学专业毕业实习提供相对固定的场所,通过多年的合作互助,可以针对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具体实习工作的分配,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走出去,结合就业去向,灵活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对于有资源条件的学生,或者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或者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结合实习单位的工程实际项目,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回校完成毕业答辩。尤其对于直接到就业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同学来说,学生可以尽早地熟悉工作环境,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争取更好的工作能力发挥空间。此种培养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好地达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目的。

在2014届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班中,王同学签约于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从事数据库的应用开发工作,他在签约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题目为“基于Java实现的理论力学在线考试系统”;徐同学签约于厦门新长城钢构工程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将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在签约单位进行其毕业设计,题目为“厦门某生产车间结构设计及力学分析”;胡同学报考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其毕业设计题目为“爆炸驱动锥形金属飞片的数值模拟”。通过实践表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得非常出色,得到就业单位和学院领导的一致认可。

3.将毕业设计内容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科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教师从现阶段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中给出毕业设计选题,由于科研项目课题涉及问题的知识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综合运用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方式,基础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选题,尽量符合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实际科研课题为毕业设计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2014届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班,由力学系老师给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大部分来源于教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或多年从事研究的课题,如山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山西省教学改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横向项目等。最终统计为:承担复合材料成型和力学性能预测方面科研课题的老师指导4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从事复合材料缠绕成型和材料弹性性能数值预测方面的研究;承担镁合金塑性变形改性方面科研课题的老师指导8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从事镁合金挤压和组织演变分析方面的研究;承担交通流优化方面科研课题的老师指导4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从事交通优化方面的流体力学计算;承担冲击动力学方面科研课题的老师指导8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分别进行移动载荷下简支梁结构动态响应、钢丝绳动力学特性和爆炸加载等方面的科研课题;承担教学改革类研究项目的老师指导4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分别进行理论力学在线考试系统和材料力学虚拟仿真试验方面的研究课题;承担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方面研究课题的老师指导2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其毕业设计题目为“不同截面多跨梁承载能力的数值模拟”和“强夯下地面振动衰减的数值模拟”。

依托科研项目进行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课题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问题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得到相应的锻炼,最终使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达到预期目的。

三 总结

毕业设计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在加深学生对将从事行业了解的同时,也为毕业设计提供知识储备,两者相辅相成。本文在总结现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班为主要实践对象,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环节进行改革,提出学校与企业联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科研与设计结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互动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较好地实现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家兵、何润.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39~241

[2]陈树华、韩玉来等.基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73~74

[3]徐永礼、庞祖高.深化毕业实习内涵提升毕业设计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