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从业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

篇1

1.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切实际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从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而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从业者要想成为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从基层做起,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管理只能是

空谈。

2.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缺,多数教师是由其他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的,对于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授课时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校门里走进来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授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切合市场需要。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学生实践内容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多数在酒店,而在旅行社、景区等部门的实习机会则较少,这对于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素质无法通过实习这一渠道得到提升。

5.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现象较为突出

旅游教材的编写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虽强,但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进行细分,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运作管理、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形式与本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可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4.增加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渠道仅限于酒店,实习范围过于狭窄。旅游院校通过以下渠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二是院校应增加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联系,开展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美国旅游专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5.重视教材的开发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转贴于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转贴于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篇3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展览讲解员;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38-02

一、《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制定的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旅游教育几乎与旅游发展同步并行[1]。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细化和分化,旅游专业也随之呈现出细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如2008年公布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中即显示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七个专业[2]。这些专业虽然名称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不同、学生就业面向不同,但由于同属旅游管理类,同根同源,彼此在诸多方面又关系紧密,相互渗透、彼此融合。

考虑到专业设置既要做到专业化,又要保证学生尽可能广阔的就业面,在目前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院校中,除少数旅游专科院校能够开设较为细分的专业外,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仅开设其中一两个专业,更常见的做法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专业方向,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其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景区方向和会展方向;涉外旅游专业下设旅行社方向和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旅游管理和涉外旅游两个专业在平台课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实现了方向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特点与就业面向、平台教育与方向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发一个既有鲜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又能兼顾旅游管理类细分专业需求的技能鉴定方案,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受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制定的《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便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二、职业技能鉴定制定的依据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讲解员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具体是指对展览内容进行讲解、宣传的人员。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业务指导与宣教活动组织。其对应岗位主要为博物馆讲解员、展览馆讲解员、景区讲解员等。该工种分为五个级别,即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等。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旅游管理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三级(高级)职业技能认定。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处的苏州市,仅有讲解员初级工鉴定方案,是由旅游局组织认定的,主要针对景点讲解。该讲解员工种没有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属地方性工种,且仅有初级工鉴定方案,没有中、高考试方案。

而《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苏州地方旅游业发展特点,满足旅游市场需要以及学生获取技能鉴定证书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的题库和考试方案。

三、《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特点

1.以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为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它描述了该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以《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为基础,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四本教材(《展览讲解员》基础知识、初级、中级、高级)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题库开发。根据方案,运用试题库,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组织对鉴定对象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试。

2.初、中、高级鉴定方案一脉相承。《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和题库根据不同级别展览讲解员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分类,分为三级(高级)、四级(中级)和五级(初级),并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具体化和典型化处理,以此来测量鉴定对象是否具备展览讲解职业能力。等级之间进行了梯度化处理,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在难度上逐级递增,在体系上一脉相承。同时,该方案还强调了展览讲解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性。例如,中级方案中考核一般讲解词的编写,高级方案中则考核针对不同对象讲解词的编写;高级方案中还增加了高级讲解员对初、中级讲解员进行业务指导的相关内容。

3.以苏州地方旅游资源和行业需求为特色。《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一方面要建立在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地方产业资源特点和行业需求进行制定。苏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和博物馆众多,且资源品位较高。《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中不仅涵盖了展览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通用知识和技能,还结合了苏州旅游资源和行业需求情况,加入了苏州地方旅游知识,如苏州园林、民俗、工艺美术、评弹、昆曲、古城、建筑等多个知识模块。这样,通过《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获取职业资格的人员将更加能够胜任地方产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4.以专业方向化、融合化为抓手。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来看,该专业分为景区方向和会展方向,景区和会展这两个方向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交集。如景区中的活动策划与会展中节事活动策划类似;景区、会展都与旅行社有着紧密的联系等。因此,可以理解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明确了不同的方向,但方向间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在这样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之下,开发出来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应以不同专业方向的交集处为切入点,再融合各方向特点。《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正式以专业方向化、融合化为抓手,找准了会展讲解与景区讲解的融合点,抓住“讲解”所需具备的一般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融合会展讲解和景区讲解各自的特点,做到兼容并蓄。

5.以实用性、广泛适用性为生存之道。《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融合了一般展览讲解知识和技能,与地方景区讲解知识和技能,这也决定了它的适用性,不仅局限于博物馆、展览、展示中心,还囊括了更加广泛的市场――景区。这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化之后再融合的要求。从鉴定对象的角度来看,不论其是会展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景区行业的从业主,都可以通过《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讲解员岗位的资质;从培训和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可以适用于培训和培养展览讲解员和景区讲解员,甚至其他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这样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也将是一个符合行业要求,在企业中有口碑的高含金量、强说服力的技能鉴定方案。

6.命题兼顾综合能力与发展能力。《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中题库中的应知、应会的题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即综合能力相关题目和发展能力相关题目。综合能力表现在讲解员基本的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通用知识,它是从事讲解员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也综合了博物馆常识、礼仪知识、语言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充分考虑了考查综合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能力则表现在对考核对象知识面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上,如鉴定方案中融入了苏州地方博物馆、景区的相关知识,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知识的表面,更强调寻根溯源,要求考核对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兼顾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反映出,《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不仅是鉴定考核对象是否能够成为展览讲解员,更在于培养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展览讲解员。

四、总结

职业教育的专业方向化是产业细化、市场分化的产物,方向间的融合也是职业教育不能割裂学科、专业内各种关联和交融的必然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专业方向化与融合化的这一特点和趋势,这样才能从做到从实际出发,植根于行业,着眼于发展,培养出既精又专的综合型职业人才。

《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是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方向化和融合化的背景下,既注重考核对象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兼顾到不同方向学生具体知识和能力的需要,是一个既适用于会展方向,又适用于景区方向,甚至还能适用于其他旅游管理类其他相关专业、相关方向的需要,是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3):19-23.

[2]江苏省教育厅文件.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苏职教[2008]6号)[Z].2008-02-2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史术高,甘昌意.论改进职业技能鉴定省级题库建设的措施和方法[J].职业,2008,(34):62-63.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管理工作 作业要求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产业具有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人员多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

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旅游从业人才。高职作为旅游一线从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策应大旅游发展战略,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的业务技能水平强、综合素质高的旅游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集中在酒店、旅行社、旅游局等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具有第三产业的共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因此,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成为决定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同时,旅游业比其他服务业更强调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因此,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专业知识、能力外,还特别强调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强调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亲和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素质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既要重视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合。这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实现,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管理加以补充完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了解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专业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未来工作行为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核心,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任务。

二、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对从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体现在人才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旅游从业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企业称心、消费者满意的旅游从业人员,高职院校首先要了解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哪些。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就是适应旅游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旅游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例如,旅游从业人员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出去带团将带大额的现金独自开展工作,公司对其过程监督困难,为此,有些旅行社在招人时还特地要求是本地人,以使公司权益更有保障,这就限制了招聘人员的范围。基于此,用人单位特别强调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强烈等职业道德。

2.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旅游相关行业一线的从业者,对技术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服务方式、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接待国,中国在国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等方面都是非常乐观的,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质量水准也要求越来越高。但就目前而言,文化底蕴厚实、服务水平高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缺少。

3.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旅游本身是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有价值的体验: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丰富人生,这要求与游客直接发生联系的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人文关怀,让游客玩得开心、舒心、安心、放心。同时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具有工作繁琐、关系复杂、劳动强度大等特点,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挫折承受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4.具备一定的学习潜力。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需求缺口大,尤其是旅游相关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及熟练掌握出境旅游的人才奇缺。另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却从事非旅游产业相关工作,导致供需错位。因为他们的一个重要考量是认为从事旅游业是吃青春饭,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责任的增大,从事旅游一线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基于此,为了扭转这一现象,避免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旅游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再学习能力,一方面应对旅游业发展对人员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促使自己转型升级,实现在该行业的长期发展。

三、策应行业要求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专业培养方式开展学生工作,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学生步入社会的零适应期。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旅游一线从业者更多地直接面向顾客,独立地开展工作,公司现场监督约束少,对服务质量影响大的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热情主动等优良的职业道德。第一,加强入学教育和军训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强化大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吃苦耐劳素质,同时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深化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律观念;第二,结合法制宣传日、感恩节、学雷锋活动月等特殊时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心存感恩、团结协作的良好道德风尚;第三,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旅游从业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并将之融入日常的具体行为中。

2.围绕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相应的活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尤其强调应变能力、自控能力、责任心、亲和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当代高职生大都是“90后”,自我意识强,传统的说教往往难以奏效,为此,教育管理需要通过活动得以实现,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演讲比赛可以鼓舞士气,合唱比赛可以振奋精神,体育比赛可以激发竞争精神,技能竞赛可以培育创新精神,校园义务讲解可以增强爱校热情,志愿服务可以承担社会责任,时政讨论可以开阔视野胸襟。举办系列竞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以后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

3.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担任此专业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聘请相关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有几大优势: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利于开展差别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开展能更好地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应尽可能配备专业老师担任此专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

4.模拟旅游企业环境,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通过实践环节或情景模拟环节、心理引导强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协调沟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和应变能力;经常性聘请职业旅游人士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和处理典型问题的方式方法;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景区开展见习活动,增强对未来供职行业的感性认识和期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5.加强实习期间的管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的具体形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助学生实习就业一臂之力。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通过QQ、微博、E-mail、院系网站等现代交流手段经常性帮助学生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一一解答,使他们的实习道路更加顺畅;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合理疏导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压力和委屈,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顾客,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为需要继续参加国导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同学在学校复习提供便利,同时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指导性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复习,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2]赖斌,杨丽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情商教育[J].中国市场,2006,44.

[3]丁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篇5

关键词 中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文献标识码:A

不少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庞大,毕业生却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务实标准,造成就业不难,但就业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局面,最终不利于人才的锻造和培养。因此,如何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自豪感和归属感。目前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只是导游人员。然而,中职生导游证的及格率仍属偏低,造成不少学生对考证望而生畏,难以形成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成就感。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和导游职业的发展前景,明确专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的蓝图,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由此,才能建立学生专业和严谨的服务意识。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非常多样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博物馆、星级酒店、豪华邮轮和高尔夫会所、会展中心、休闲娱乐,购物中心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目标定位,并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使人才培养既具全面性,又有针对性。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行业的实践活动脱节。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是新时代诞生的管理类专业,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很多旅游专业教师还在沿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育效果较差,甚至使学生学无所用。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大部分中职学校却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对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方,例如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可以胜任团队任务的员工。所以,他们要求毕业生应聘之后马上就能独当一面地完成工作。这意味着旅游管理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实践技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设置了全国导游、导游业务和旅游法律法规等理论课程。然而,极少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口语技能、现场讲解、模拟带团等实践课程。无形中,使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再次,不少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具投入有限。多年来,旅游专业教师只能凭借黑板和粉笔完成专业教授工作,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旅游专业知识是动态的、具体的、多元化的,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工具才能展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实践型的师资。讲解和团队服务是旅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需要一支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实际上,至今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自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育行业,没有长时间在旅游行业从业,极度缺乏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他们擅长理论教学,却缺乏带教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核心。

2实践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旅游理论知识,关键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及专业服务意识。因此,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以兴趣为导向,加强实践操作,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2.1培养专业自豪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中职学生多为文化科目成绩欠佳的“次等生”,他们普遍有自卑心理,对就业和前景抱悲观态度,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旅游行业就是低人一等的服务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良好的职业心理,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建立。

(1)旅游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强调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开设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主题讲座,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敬业精神。

(2)进行行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展开见习活动。例如,带学生参观高端的星级酒店或会所;播放旅游景区的宣传视频,营造专业氛围。又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的骨干精英或高级管理人员、资深人士来校为学生做前景分析及专业讲座,进而提升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并且具有行业针对性。

2.2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

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独立性强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结合的脑体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理落差大,进而产生不适应感。因此导游行业出现稳定性较差,流动率较高的现象。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

篇6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就业问题 解决对策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人才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才的素质不能满足该行业的从业要求,导致人才缺口很大。虽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所占比例不大,并且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要求该方面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在工作中有着清晰的思维,能娴熟的做好各项业务,拥有高度的抗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做事时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处事能力,懂得灵活应变,并且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以上,“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目前中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 数约8000万人。而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高等院校810所(含专科院校),在校生为440038人(含三年制大专生)。由此可见,我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理论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难较小,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就业定位不明确

旅游业主要是以服务的形式来运行的,属于服务行业。在我国,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其就业门槛比较低,技术水平要求也不高,无论学生的学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每个人都必须从基层的服务岗位做起。然而,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服务业有着一定偏见,认为从事服务业太辛苦,并且感觉很没有尊严,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定位过高,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没有对自身的优劣势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分析,只是看重职位和待遇的高低等因素,导致了在就业过程中个人目标与现实出现了很大偏差,这种较大的偏差必然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要么“有业不就”,要么就是“频繁跳槽”。

2.学生存在着就业心理问题

在我国,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分为两部分人群: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太过于自负,对就业有着太高的期望;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缺乏自信,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太难,为此常常感到焦虑,对找工作失去信心。由于种种心理因素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挑三拣四,因而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最终迟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

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不能灵活的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熟悉的操作,其操作能力很难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学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理论课程的培养,而忽略了工作实践的锻炼,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没有紧密的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多数工作。

4.学生的就业方向的选择性小

目前,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较多局限于旅行社和酒店两个方面。就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得知,学生对旅行社的认可往往高于酒店,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旅行社。但是由于旅游行业的季节性较强,对人员的需求也不稳定。在旺季的时候,除了旅行社中一些固定的员工外,还会临时加入一些导游,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在淡季的时候,旅行社往往只有一些固定的员工,对人才的需求较小。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合理的规划职业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及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加强学生改方面的指导是很有必要性的。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开设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或者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应的教育与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有明确的定位,帮助学生从多个层次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其次,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兼职工作,使学生尽早的了解从事该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及素质。

2.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目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是在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各种消极负面的心理因素,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重拾信心,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为了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学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将实践应用性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的。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帮助学生进行一些实习兼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其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更适应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今后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打好基础。

篇7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见表1),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以在校任教、考研、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

大三的占18.2%,

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堂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旅游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篇8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见表1),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以在校任教、考研、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

大三的占18.2%,

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堂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旅游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4-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迅速腾飞。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这就产生了对大批旅游从业者的需求。不断发展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高流失率、高跳槽率等诸多问题,许多毕业生并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就业方向。

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企业用人制度、高校培养机制等方面出发,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索相应解决对策,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 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及就业取向

第一,学习成绩及性别因素。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能力及性别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中,女性要多于男性。这个特征也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难度,许多旅游企业都愿意降低门槛选择男生。而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绩为良好和中等的学生更多地进入旅游业内就业,这说明如果想在旅游行业就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就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分析显示,由于许多高校缺乏相关实践条件,并且在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许多学生进入企业后并不能达到用人标准。

第三,就业取向。目前来讲,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转行率、高跳槽率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人的就业取向有关系。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意愿较小。一方面,调查显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调剂的,对专业本身不感兴趣,自然从业兴趣也不大。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对职业发展缺乏理性思考。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与大学生的期待值相差较大,大学生就业及择业时对发展空间相当重视,期待有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希望在短期内有充分的晋升机会。而如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企业等旅游企业的劳动强度都比较大,要求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干起,劳动强度大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反差巨大。而旅游业特点决定了管理者需要基层经验,否则难以做好管理,这就影响了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

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社会心理趋向、公众的观念、传播媒介的信息、相关群体等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许多企业及社会相关群体都期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在人才的选择上,缺乏长远的考虑,迫切地想要“实用型”人才,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缺少实践经验,但具有高素质和专业知识及发展潜力。而不少学生家长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系统地掌握了旅游管理理论,应从事传统意义上较为体面的旅游局公务员、旅游企业主管等管理岗位。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不少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强的优越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在旅游专业就业时,学生挑单位、挑岗位,企业挑学生的错位现象。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制度

高校的专业培养制度对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就业有很大影响。目前,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注重理论知识,开设的课程很多都脱离实际,很多与市场需求不符。且由于实践课程缺乏等因素,造成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下。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就业面较窄,仅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缺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二 对策分析

1.加强职业教育,改变就业观念

旅游业在我国还属于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树立职业自豪感,并对从事旅游业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建立理性认识,转变择业观念。

2.改善企业用人机制

从企业角度而言,旅游企业应重视学生谋求发展这一心理。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上提供适当倾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培养建立理性的、长期的目标,留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

从高校角度而言,培养模式应努力与市场需求接轨。在课程的设置上,减少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增加实践课程,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教学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的是旅游业专门人才,在当前处于大发展阶段的中国旅游业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如何强化新形势下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优秀旅游人才培养,建设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所以,高校旅游专业应当旅游类企业进行密切地合作,从而顺利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旅游管理人才。

1明确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

企业始终是人才的需求一方,企业能否能及时地提供所需人才之信息,而高学能否高度重视与利用好这些信息,这是双方能否进行真诚合作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注重利用好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并以此来明确或者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这一结合才具有积极与深远的价值。当前,旅游类专业和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合作企业所提供的最新人才需求信息有助于高校旅游专业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之目标,从而使自身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同时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当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而毕业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从业人员中的比例相当低,远远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之所需。依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旅游类人才之匮乏是公认的,这就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旅游企业到底需要哪种人才?高校应当和旅游企业来共同制定出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避免出现人才浪费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企业人才短缺这一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应当转变教育与培养观,学生要从知识技能的完全被动接受者往主动探究者方向进行转变;教师要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方向转变;教学目标要从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往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方向转变;教学手段要从只注重教法往教法与学法并重方向转变。培养途径要从校内封闭教学向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二是应当遵循四个有利于之原则。也就是要有利于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个性与潜能。我们应当将四个有利于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行业发展所需应用人才之目标。三是应当积极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法。课堂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彩,并各有特色的。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邀请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定期到高校开设讲座,还可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立足于各类训练,培养起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四是应当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之发展为高校教学手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契机。现代化图书馆、专业多媒体教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等设施不断健全。高等院校在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时,大学生可定期深入旅游企业,学习该企业实际使用的各类旅游业务软件。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各类现代化教育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及电教片等。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不仅能让大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加多的信息,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成效,有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技能。

3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强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到合作企业以及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景区去学习当前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标准,从而持续提高教师们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之能力,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师们的实践教学,从而适应旅游快速发展之现实。在注重师资培训的基础行,还应邀请合作旅游企业的业务专家到学校里来兼课,从而将旅游企业最新、最好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传授给高校教师,进而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处与市场的最前沿。同时,还应强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学应当对实训教师提出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由实训基地的人力资源机构推荐与落实,一般应为旅游企业的部门业务骨干或者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高学校应当为来自企业实训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并注重提升其理论素养。对于管理类指导教师之聘任,应当注重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及个人形象、行业影响力等。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当中,还应尤其注重师德建设,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实习当中能否很好地识别与抵御本行业中的不良风气。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企业与相关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类实用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学一定要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之所需,不仅要与用人单位之意向相结合,而且还应适当高于其要求。为此,一定要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有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建.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篇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转型,人们消费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三产业领头军的旅游行业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常态。为适应新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不可避免地担负起了培养旅游行业人才的重任,截至2013年,我国有892所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点已达1 532个,不断培养出了大批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

然而,据笔者在南通旅游行业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不少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不十分满意。笔者认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紧跟市场,课程建设是否系统、是否科学。一般认为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尤其是作为“课程教学”基础的“课程设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成败的基石,是连接行业岗位和教育主体之间的重要桥梁。如何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旅游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及时且无缝对接起来,已成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以本地高职旅游专业为例,比较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之断层,分析当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所在,寻求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应有的立足点,并提出以岗位能力为模块的新型课程设置理念。

一、当前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总学时过多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但笔者认为将酒店管理方向的课程也大量放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并不合理。酒店管理方向课程的加入,在学时上,必然会增多课程的内容,在专业针对性上,也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认识的模糊化。就其本质而言,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明确自己所培养的人才,应属于哪一具体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只能全盘一把抓,将三个专业方向笼统地凑合在一起,导致在课程设置上,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同时出现,造成总学时过多、学生专业性模糊的现状。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也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二)课程类型划分不合理,衔接性差、重复拖沓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类型划分基本上都是在“三段式”的基础上简单完善的,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独立自成体系,衔接性差,课程内容重复度高,教学效果一般,贴近实际的新知识点较少。其中,关于旅游的概念、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及旅游的发展历程,几乎每个课程中,虽然重点不同,但都会反复出现。

(三)所培养人才专业性较弱,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需求状况紧随市场的动态变化,然而学校出于各种原因,在对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上,不愿或不能紧跟市场的变化因素,反应在结果上,就是无法培养“一专多岗”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事实上,单纯导游职业的准入性门槛较低,这就决定了导游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不少人认为非旅游管理专业,如历史专业、园林设计专业、环境游憩专业、语言类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取得了导游证之后也可以从事导游的工作,甚至他们由于具有双重专业,比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优于旅游管理专业。因此,培养“一专多岗”式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迫在眉睫。

二、南通市旅游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2010年起,我们连续5年在学院招聘会上与南通市5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也对毕业生发放问卷,了解到不少旅游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及岗位需求的情况,分析问卷的结果显示,对目前各类旅行社及景区来说,需求缺口最大的是优秀导游员,其次是市场营销人员,对于计调人员的需求排在第三位,最后是部门经理,但当前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中,有关计调、营销方面的课程相对缺失,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简单定位在本该是中专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导游员和景区讲解上,而忽略了高职院校培养营销、计调等技能型管理人才的本职。学生所学与岗位需求断层,导致了学生就业难与行业人才短缺的怪圈。

三、探索立足于旅游企业岗位需求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的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专业必修课、三年级专业选修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面临再次改革的挑战。在分析市场、突破常规,大胆尝试、谨慎执行的指导思想下,笔者尝试按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成长规律,安排高职三年的教学计划:从地接导游(景区导游)、到全陪导游;旅行社营销(景区营销)、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经理(景区经理)。从基层岗位步步为营,对应不同岗位阶段,设置相应课程并进行科学组合,形成一套自成一体、逐级递升,前后衔接的新型课程体系。保证每个教学阶段,都可以满足一个旅游企业中相应岗位对于其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从而做到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岗可依,同时每阶段课程也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培养方案按学期分配如表1。

篇12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岗位调查 分析 启示

0前言

海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良好,旅游配套接待业也初成体系,旅游区域优势明显。海南依托于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国家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入境旅游优惠政策,海南省确立了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旅游增长方式已呈现出由适度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旅游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客源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加速、质量提高的转型升级时期,呈现出国际化、度假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海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方向。面对种类繁多的职业需求,海南省各类院校也相继设置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海南地区目前高校有18所(含高职高专),其中大多数院校均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每年约有3000名该专业的毕业生,旅游管理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海南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业的人才要求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匹配等问题,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非所用,实践能力差等情况。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培养出真正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目前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的旅游文化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提升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以及相关旅游企业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了解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对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等相关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进行分布抽样;二是在分布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三是结合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为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通过实地调研,累计抽取各类型酒店级及相关旅游企业34家,其中旅游酒店19家(5星级酒店6家,4星级酒店5家,3星际酒店4家,主题酒店4家),旅行社3家,旅游餐饮5家,购物商店4家,旅游客运1家,旅游文化景区2家。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通过与目标旅游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通过网络调研,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把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将问卷链接通过研究者并邀请相关旅游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转发填写,从而了解旅游企业目前的岗位设置要求以及从业者学历、工作技能、基本素质等信息。其中,网络问卷回收501份,有效501份。线下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77份,其中有效369份。C合两个来源的有效问卷为870份。本调查问卷项数为21个,有效问卷与问项数比率超过10,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1%,其余为女性;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1%,大专或本科学历占64%,其余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2调查分析

2.1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旅游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需由不同的岗位复合而成,不同的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将根据该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设置,但主体岗位的设置基本类似。本研究现将旅游企业的典型岗位分为:基础服务岗、行政管理、营销策划、销售、质量控制、人力资源、采购、客户关系、计调、运行维护10个岗位群。从表1可以看出,10个岗位在旅游企业内基本都有涉及,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对岗位进行设置。总的来看,旅游企业对于基础的岗位需求比较大。而其它的管理、营销、运维等岗位则需求不是太多。

2.2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人才构成及学历层次

本次调查的岗位涵盖旅游企业各部门10个岗位群共计118个工作岗位。根据职务的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本文将其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员。学历层次分为博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其它。从表2旅游企业人才构成及学历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在旅游企业当中,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学历层次上看,旅游企业中本科生所占人员比例最多(占32.2%),大专人员及中专人员分别占了25.8%和21.8%。同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17.2%和71.6%。说明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在基层管理人员中,本科生占该类人群的65.3%,说明绝大部分本科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培训,可以较好地胜任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60.6%,说明低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型岗位,例如客房、餐厅服务员或企业工勤人员。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很少人能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

篇13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9401

作为朝阳产业的中国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型支柱产业。中国所有的旅游院校每年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约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非常明显。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人才空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专业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育人质量整体有了大的提升,在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并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本文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背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1)流失率过高。

旅游职业是一个“看起来很好,干起来很苦;听起来很大,走进去很小”的就业领域。旅游人员尤其是导游岗位和酒店服务岗位,流失严重成为全国旅游企业头痛的问题。

(2)整体素质不高。

现有旅游从业队伍中不少是近年从中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及社会无学历人员,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同时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专业结构不理想。

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笔者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专业进行了调查显示,该市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总经理及旅行社的总经理分别仅有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专业。

2高职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特色,专业同质。

旅游的朝阳性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先后开设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尽管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够准确;高职实践课程不重视或开设力度不够;对旅游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办学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教学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少,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不能学以致用。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高职教育并未能轻易摆脱这些问题。旅游产业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形态,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直接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

(3)课程体系不合理。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边缘社会科学,专业历史不长,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涵盖了民俗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众多的门类,同时又与旅游实践联系紧密。这些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置在紧密联系实践的同时还要涉及诸多门类,就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另外,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若干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类似课程,专业分方向但缺乏课程资源整合,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

专业基础课方面,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什么又都没学透,杂而乱”的感觉,理论性过强,实践较弱。

职业能力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日常授课的认知实习及技能训练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而在毕业顶岗实习中,尽管很多院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旅游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基本上都是一线服务岗位,而且为了节约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进行岗位调换或者轮岗,学生的管理技能无从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使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4)师资力量不足。

旅游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其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多高职的旅游专业教师是从地理、管理、历史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结构、专业系统性差。另外,更多的高职旅游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5)教材建设落后。

很多旅游专业教师为了评职称热衷于编写教材,但大多质量不高,经典教材很少。体现在: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6)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强调高职特色,但大多数专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惯常形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3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1)专业建设强调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专业建设一定要出特色。通过各地的名校工程、特色专业创

建、技能大赛等形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育特色。高职院校只有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培育社会喜欢的旅游专业人才。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大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服饰博物馆、“华裳天下”服饰表演等校园景区进行实践技能锻炼,也可在素质拓展课程中增加服装概论,突出其服装大背景。同时该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国际贸易系,所以在人才培养时还特别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及经济意识的培养。

(2)专业设置定位。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广泛,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在旅游服务行业从事旅游接待、导游、计调、酒店服务管理、景区讲解等工作的,具有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通才。但是这种人才定位在旅游企业中往往不受欢迎:做一线服务员,他们不甘心,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谈理论,似懂非懂;谈专业操作技能,一知半解。这也是造成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流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批量生产的所谓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此须按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开发,是培养出的人才确实能够为社会所需。

(3)优化课程体系。

以行业标准、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为基础,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完善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标准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前提,课程标准是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时分配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5)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师资的匮乏是目前困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专兼结合、提高教学团队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走出去。青年教师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顶岗锻炼,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服务社会;选派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品味。

第二,请进来。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行业能手,使实践教学有所保证。

(6)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校内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按照课程的实践要求在校内开设的各种实训室,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如学校自办的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在满足自身学生实习、顶岗的同时,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同时还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教师顶岗锻炼等多方面合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篇14

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2014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人数:博士研究生167人,硕士研究生1569人、本科生5.34万人、高职高专生11.08万人、中职生12.30万人、以上合计不到30万,而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两者相比缺口很大。在旅游教育中高职所占比例很大,如何搞好高职教育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建。本文将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做一些探讨。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题组对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调研,采用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另一组数据是高职旅游教育资源大省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每个省选取了10所学校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来自于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平台和部分学校的网站上的招生简章。调研的内容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通过调研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吻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每门课都应该对应的培养目标。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旅游管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设置的课程体系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比如,某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国际旅行社、景区及国际酒店等现代化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但课程体系里面没有一门酒店管理概论课,也没有一门是能够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没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相关课程的大杂烩 

各个学校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有一些差异,主要在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位、资源、办学定位不一致。但是,通过对全国70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研可以看出:第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中,有3所学校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另外开设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有8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第二组数据显示,50所学校中有31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有19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区二个方向(详见表1)。有极个别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涉及旅行社一个方向。 

(三)课程体系与中职本科雷同,不能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中职培养目标的混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某行业或某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中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中级初级技能,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更多地注重了专业能力,但是没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 

由于对培养目标的混淆,导致高职课程设置缺乏准确定位,没有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要。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办成了本科压缩式的普通专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如中职,专业理论水平不如本科,专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完全实现“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完全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题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职专业设置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就必须遵循这个目录的规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题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旅游职业教育的要求。强化校企合作,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来开发课程体系。国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颁发了《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鼓励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增加任务驱动型、项目开发型、行动研究型、案例教学型课程数量。推动专业教学紧贴旅游技术进步和旅游服务实际,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提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引导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属于单纯的学科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岗位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岗位职业教育,属于“双证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学生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岗位职业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工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措施 

(一)学习教育部高职教育专科目录,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教育属性。在该目录中旅游大类(64)分为旅游类(6401)、餐饮类(6402)、会展类(6403)三个专业类。旅游类又分为《旅游管理》(640101)、《导游》(640102)、《旅行社经营管理》(640103)、《景区开发与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闲服务与管理》(640106)六个专业。六个专业中《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均为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岗位,衔接中职专业均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接续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对应的专业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是住宿服务人员、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二)根据学校所处区位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 

从目录规定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岗位。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专业重点培养方向。笔者认为旅游类专业院校,可以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细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使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非旅游类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不同的学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包含的重点专业方向可以不一样。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发达的省级城市、学校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位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地区,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是培养旅行社方向、景区方向的专门人才。如果学校处于二级城市、当地酒店比较多,学校只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就要兼顾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了。 

(三)校企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共同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单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场调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业特点、人才结构、需求状况、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然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现状,最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培养目标为:该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行业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能力,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学习方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校企联合制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以旅游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向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以为地方旅游经济建设服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块。要完成这四个模块课程体系的开发,就需要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课程开发既要有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有各种类型旅游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一线员工。首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然后,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旅游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 

(五)《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融入双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