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利弊范文

科学技术的利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的利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利弊

篇1

1、利:对于国家而言,科技就是实力的象征。从医学说: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出现,激光手术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从天文方面: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的发明,比如气象卫星,能精确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弊: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2、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生物科学技术;技术应用;技术优势;技术弊端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却是十分理想的,在环保以及化工生产领域中均有体现,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帮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排放问题。最初生物科学技术仅仅是应用在药品的研制中,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这种利用形式已经不能得到满足,科研技术人员也逐渐的向起他层面延伸,实现使用效果方面的提升。在化工生产中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已经总结了足够多的经验,但环保相关的生物技术却正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如果能够全面\用生物技术来开展环保工作,对最终工作任务完成效率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工作积极性。早在70年代,我国便已经能够利用生物技术来帮助解决遇到的农业生产问题,并通过现场的考察来实现技术层面的优化,进而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有利的基础环境,发挥更积极的工作效果。如今的21世纪,生科科技技术应用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现阶段所遇到的综合管理控制问题,尤其是航洋环保中,解决了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完成的任务,提升海洋的清洁程度,在清理垃圾时也不会造成其他污染物质出现。

2、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优点

2.1.医药生物技术

在医疗行业中应用生物科学技术,能够帮助研制出创新药品,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够达到的。例如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岛素,便是采用生物科学技术仿制人体内所分泌的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能够发挥糖分分解的效果。随着生物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应用生物技术进行现场的预防控制时,充分采取这一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最终的治疗效果。医药行业发展中,生物科技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也是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实现的,并且在生物科学技术中,也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应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医药制作中的难题,是当前行业发展惯用的方法,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解决常见问题,在相关问题的解决效果上也会有明显提升。此外,一些生物工程也可以应用在疾病的预防上,比如基因工程中的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遏制有着促进作用。这给生物科学技术医药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

2.2.农业和畜牧业的生物技术

农业发展中应用生物科技技术,研制出了很多的环保农药,有效的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使用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畜牧业应用生物技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层面上,在动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帮助预防很多疾病,使动物能够健康的成长,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学技术应用能够随着使用层面以及针对群体的不同,体现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并达到一个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探讨解决措施,对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2.3.环境中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

对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解决,充分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可帮助恢复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质,导致水中营养过剩,鱼儿因缺氧大量死亡。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维持池塘中生物物质的平衡性,从而达到一个均衡的效果,解决了水中缺氧的问题,快速恢复池塘内的平衡性。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染的环境得到有效的处理,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为此,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弊端

3.1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抗生素的应用,这一生物科学技术对医学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却存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技术滥用最终导致的问题是人体内环境失衡,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时对身体内的其他细菌也一并抵抗。这样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并且对其他药物也会产生抗体,生病后治疗的难度也会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严格规定,虽然危害大,但治疗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成为当前应用这一技术方法的主要原因,通过协调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深入分期起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问题发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合理的效果。发挥生物科学技术积极影响作用,首先要针对这部分弊端问题进行预防控住。

3.2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随意排放,导致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生物入侵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生物科技技术胡乱使用所造成的,在现场并不能发挥最合理的控制效果,一旦生物入侵问题出现,解决处理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经历很长的净化时间。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论述可以总结到,在学习生物科学技术中,我们一定要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合理运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学科给我们带来的新技术,此外也要了解这一学科的诞生对我国的农业、医药、军事以及环境的影响,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它更有利于民。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能够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英语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推动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给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但在教学中又存在不少弊端。

一、利的探讨

1.展现情景,直观形象

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向学生展现全新的视听效果,把教材中的情景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于眼前。

2.渲染气氛,活跃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情景相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

3.扩大知识,提高效率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教师通过计算机幻灯、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另外,多媒体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从实际情况来看,多媒体英语教学不仅能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而且带动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4.突出重点,化难为易

运用多媒体,能够更好地解决知识重点、难点,可以把知识重点、难点设计成相应的英语场景,以直观的形象演示,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同时笔者可以精讲多练,巩固知识,又能腾出时间,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教材中形容词比较级的教学,用多媒体呈现同一物质两个物体的比较,反反复复出现几组物体的比较,每呈现一组物体都在其下方造出句子。

二、弊的探讨

1.制约教师的板书

由于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辅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屏幕遮盖黑板置于教室正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师把多媒体置于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点击鼠标,展示预先安排好的课件,甚至很多时候重复展示。勿庸质疑,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教学速度,在单位时间里给学生输入的信息量比使用粉笔多得多。但教学过程毕竟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机械地推进,其过程变量很大,绝非是若干课件的既定输出。教学活动的节奏、速度和频率均受到学生学习进展的制约。学生的课堂行为不完全以教师的事先设想为转移,处于可变地位。

2.忽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

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看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很少安排学生写的活动。因为有了课件,语言知识的导入与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师生互动大多是就图片和动画进行问答练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可以叫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一方面检查学生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充分体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在课堂上属多维角色,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既是评价者,也是激励者。使用多媒体,屏幕代替了黑板,教师的角色无意识间变成了“播放员”,忽视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

3.阻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而且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对话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课堂上要求师生拉近距离,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系统,声色并茂地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的使用,鼠标的点击,电脑显示屏的观察,迫使教师以电脑操作台为中心开展教学,很少离开讲台。由于教态的僵化,教师缺乏肢体语言,人格魅力得不到展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减弱,阻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1.教室环境的布置

既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就不能偏离辅助地位,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足够的认识,在辅助的功能上好好做文章。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策略,拥有自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既然是“辅助”教学,就应该把屏幕移到教室的左(右)侧,置于辅助地位,保留黑板正中央的传统课堂布局,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视觉的聚焦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屏幕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视觉辅助手段。

2.教学时间的掌控

一个单位课时可以分为三个时段:课前(Preclass)、 课中(While―class)和课后(Post―class)。课前包括导人与呈现(Lead―inandPresentation),课中指操练与实践(DrillsandPractice),课后指应用与归纳(ProductionandConclusion)。多媒体辅主要体现于课前和课后阶段,如课前呈现一幅飘飘洒洒的雪景,使 snow 一词的意义与学生固有的经验产生了链接。结合学生已有的文化图式,在课中(Whileclass)这一环节,教师离开多媒体,深入到学生中,组织学生进行操练:范读、教读、指名读,由词到词组由词组到句子。这样既可避免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的“机灌”现象发生,也可使教师和学生拉近距离,和悦课堂气氛。

3.教学内容的集中

多媒体的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屏幕的置放,使用时间的掌握,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上。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室,把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

4.教学课件的交互

篇4

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 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上,集合语音、视听、图像等元素于一体的数字信号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兼具加工、编辑、存储、查询和检索等复合型功能,既可以直观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生动地描绘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组织关系,还能够对一些知识点的变化过程加以动态演示,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现实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对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造成阻碍,这需要高校教师重新审视和界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1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

国际经济学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性理论,而纯粹的理论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脱离书本,仅仅靠粉笔和教师口述就能够完成,老师从开始讲到结束,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往往一个环节落下则整个理论体系就完全不知所云了。作为九零后的学生,生长和生活在一个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过于老套,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课堂学习需求。例如在配额保护措施章节中,如果仅仅采用黑板和口述的方式往往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和抽象,无法令学生感同身受,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多媒体则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影音等多样化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辅助以图片和视频,寓情于景,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带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视、听、思的有效结合。

1.2 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内容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知识复杂、形式繁多等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迅速地将书本资源摆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原有书本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充,增加课堂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例如国际经济学中各章都有很多图形,如果每个图形都在黑板上画就会浪费太多时间,手绘的图形不规范、不美观,而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图形既美观又形象生动,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消化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1.3 培养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学由过去的灌输式主导型转变为启发参与式主导型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寓情于景的感觉,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虚拟现实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其角色转变为教学的设计师、教学方向的引导者、知识学习的合作者,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更好地加强对于重点、要点知识的记忆。

1.4 鼓励了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将知识内容线性地组合在一起,而这对于国际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理论是一环扣一环的,所以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单一的线性学习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光、影、声、色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整和选择学习计划和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家中和宿舍进行自主(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5页)性学习。

2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弊端

2.1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偏离了教学本质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许多的优点,但高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讲授过程,教师的决定性地位不可替代。因为机器的讲授过程是生硬而缺少亲和力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教师仅仅扮演着放映员的角色,基本上等同于学生自己在看课件,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只有与学生的亲切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才是教学的根本,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高科技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的职能。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头脑中仅仅是堆积了大量陌生难懂的图片、术语和知识逻辑,如果没能及时讲解,学生就不会真正学懂。

2.2 限制了教师口头和肢体语言表现力的发挥

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容易让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缺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大大减少,从而放弃了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少感染力和个人魅力,时间长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例如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章节中,所涉及的图型过于复杂,如简单地照搬课件,那么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此时需要教师举实例(以智能手机的价格变化为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说,适度的板书和口头肢体语言仍是不可忽视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3 过度依赖多媒体容易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如今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灌输式的教育,要培育学生自主分析演绎和抽象加工的能力。例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中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里昂惕夫之谜等,其中的深层次含义需要学生仔细地回味和反复地琢磨,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逐一展现,那么就没有给同学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违背了教学相长的原理,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分析演绎和抽象加工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高考 数学试题 分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17-03

总体来看,2014新课标试卷Ⅰ(理科)的特点是难度适中,较往年略低;重点突出,考查方式新颖,计算量较大。试卷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设计理念,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综合性较强,就题型方面来说,大多是常见题型,求解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从考试性质上审视这份试卷,它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

一、2014年新课标卷Ⅰ(理科)总体分析

1.重要内容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反复考查

试题的数量和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仍然以“12+4+5”为必做题,3选1为选做题的形式出现,保持稳定。从考试的内容上看,保持一贯的重要知识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反复考查,以函数、三角函数、数列、概率、几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知识为主,在分值上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17题(数列)、18题(概率)、19题(立体几何)、20题(解析几何)、21题(导数的应用)以及22―24(选考题),这些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排列顺序上,从难易程度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体现了考点不变,考法变化的思想,既符合考生的学情,也符合考试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下表1为2013-2014年新课标卷Ⅰ(理科)必做题内容与分值比较。

表1 2013-2014年新课标卷Ⅰ(理科)重要考点内容及

所占分值统计(只包含必做题)

函数 三角函数 数列 概率 几何 解析几何 导数 总分

2014年 题号 3,6,11 8,16 17 5,8 12,19 4,10,20 21

分值 15 10 12 17 17 22 12 105

2013年 题号 11,16 15,17 7,12,14 3,19 6,8,18 4,10,20 21

分值 10 17 15 17 22 22 12 115

2.常考常新,方式新颖

每年的高考都会出新题目,但是新题目考查的仍是常考知识点,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和解法上均相当。今年高考在考察方式上有所创新。

例如第9题,不等式组 的解集记为D.有下面四个命题:

其中真命题是( )

A. B. C. D.

这道题把线性规划问题与简易逻辑结合在一起考察,难度不大但有新意。以往的考查都是给出目标函数,求其取值范围,今年的题目一反常态,以命题的形式给出选择,不仅需要求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还需要做一些逻辑判断,选出真命题。

再如选做题第24题:若,,且 。

(Ⅰ)求的最小值;

(Ⅱ)是否存在,使得?并说明理由。

此题考查的是不等式选讲的内容,这里给出了条件“,,且 ”,稍作形式转换,得到,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第(Ⅰ)(Ⅱ)问都是以这个条件为逻辑起点进行推理,很快得出答案。这道题少了平时不等式证明中出现让学生望而却步的高等数学符号或是复杂式子、关系,证明过程也不需要难记的公式,巧妙地考查了均值不等式,而且作为压轴题,很多学生估计都不敢相信。

值得一提的还有第14题,这道推理题既新颖又简单,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能解得出来,只考察了学生的合理的逻辑推理,并没有设计太难的知识点,让人眼前一亮。

14.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三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城市;

乙说:我没去过城市;

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个城市。

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 。

可见,这样的题并不难。这也告诉我们,高考考的并非都难题,而是注重基础。

3.计算量明显加大,且较集中

201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理科)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加大了对五种能力中运算能力的考查力度,整份试卷的计算量较往年要大。在选择题中,除了第3小题,其他的都需一定的运算量,还有第10小题若采用代数方法求解,也有一定的运算量。这正是学生的弱点所在,特别是第18题和20题运算量更大。这是今年的一大特点。

4.知识交汇处命题

新课标的编排为模块制,打破了原来的教材编排模式,各模块知识螺旋上升,逐步深入,在“知识的交汇处”制定题目,要求学生对知识达到掌握、灵活运用水平,能够综合运用交汇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今年的试题仍然体现了这个特点。

例如第18题:从某企业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率分布图。

(Ⅰ)求这500件产品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方差 (同一组数据用该区间的中点值作为代表)。

(Ⅱ)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认为,这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值Z服从正态分布 ,其中 近似为样本平均数 , 近似为样本方差 。

(。├用该正态分布,求;

()某用户从该企业购买了100件这种产品,记表示这100件产品中质量指标值位于区间(187.8,212.2)的产品件数,利用(。┑慕峁,求 .

附: ,若 ,

则 ,

这道题综合考察了统计与正态分布的知识,第一问考查统计的知识,第二问把正态分布的知识设计进统计知识中,要求学生在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解决这种综合问题,虽然知识点增多,但是难度并没有加大,而是将正态分布的考察从选择填空转移到解答题,与统计知识交汇命题。

如前面提到的第9题,与此题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它注重综合性考查,在线性规划和简易逻辑这两个知识点的交汇处出题,把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设计成命题形式,考察方式新颖,又能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的考查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高考试题中理应受到重视和考查。数学题变一变又得到新题目,但是不变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平时的课堂中,注重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教会学生方法。今年的试卷突出了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第11题:已知函数 ,若 存在唯一的零点 ,且 ,则的取值范围为( )。

A.(2,+) B.(1,+) C. (-,-2) D. (-,-1)

此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函数零点”的问题转化成“方程实根”的问题,又可转化成“函数图象与轴交点横坐标”的问题,还可转化成“两个函数图象与轴交点横坐标”的问题。本题通过分离参数以后,利用函数性质画出图象,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准确地求出变量的取值范围。

再如第10,15,16这些都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巧妙应用题,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得到题目的有关信息,解决问题。又如第5,11题可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第17题的第(2)问“是否存在 l ,使得 为等差数列?”,先探讨当,2时的特殊情况,寻找出 l 的值,然后推广到一般结论,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第18题是一道概率试题,考生必须掌握处理数据的能力和方法,体现了用数据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体现了一种“必然和或然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是往年试题的延续和保留,应引起重视。

二、与大纲卷(理科)的比较

1.试题内容的同异

新课标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大纲版有诸多不同,新课标对某些繁、难的内容作了删除或是降低了难度,而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则增加了内容或是改变了要求,如增加了算法、合情推理等内容。

从下表2中可知,大纲卷在排列组合、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这几个知识点的考查都比新课标卷的题目要多,而且某些相应题目难度较新课标卷的大。例如解析几何这个考点,大纲卷的第21小题比新课标中第20的难度要大,在第二问的设计上,新课标卷要求学生转化“三角形面积最大”这个条件,求出 l 的方程,大纲卷则涉及到四点共圆问题,推理和计算都比新课标的难。

2.出题的背景和方式比较

从出题的背景上看,两份试卷都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善于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新课程卷比大纲卷的出题背景更加丰富,出题方式更加新颖,例如新课标中的第9,14,18等,这些题目背景更贴近学生和社会,题目的知识点融合和解答都比较有新意,而大纲卷整(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18页)份卷子都是题海战术中的类型,属于“很规范”的题型,缺少创新意识。新课标卷在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考查更加科学。

3.考查能力的侧重比较

新课标注重考查五个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与两个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2014年的新课标卷Ⅰ(理科)突出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整份试卷运算量比较大,强调“数据处理能力”,第18关于概率统计这道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给出了图表、数据范围,要求学生从众多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进行解题,符合了现代信息处理的要求。

大纲提出的三大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更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我们从今年的大纲卷可以看到,对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还有函数及导数这三个知识点的考查大题都比较重视运算及逻辑推理。总体来看,对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不到位,这是大纲卷和新课标卷的一个突出的不同之处。

篇6

【关键词】微课 正比例函数 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6-02

一、设计思想

微课程,简称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1] 。

本课以2013年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数学 《正比例函数图象》为教学案例, 按照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微课程建设五个步骤来设计:一是罗列出核心概念: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和性质;二是提供上下文背景知识:设计学生学习任务单、利用几何画板展现了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等[3]。采用几何画板来展现图象生成的过程(描点、列表、连线),即清晰明了的阐明了画图象的一般步骤,又相较传统讲法节省了时间[4];三是录制教学视频,时间为8~10分钟;四是设计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的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学习任务单分发到学生机[2]。

二、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

1.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5]。

2.教学策略

笔者首先把上课地点由班级迁到网络教室。采用探究式教学,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笔者课前录制了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然后,设置好探究主题,指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分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接下来可以选择利用几何画板完成作业,并制作成Word或PPT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作品。笔者通过网络教室的回收功能,回收作业并指导学生评价同学作业,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学习策略

笔者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操作几何画板的能力,学生可以使用几何画板完成练习。学生以相邻的四至五人成一组,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利用学习资源学习知识点,制作电子作业,拓宽知识面与深度(主动参与策略、合作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课上通过让学生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达到一题多解,活跃学生解题思路的效果。

三、教学案例

笔者开始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正比例函数》教学案例具体环节如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笔者通过复习上节课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并提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怎样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2.微课导学,掌握基本知识

引领学生打开微课视频如图1,时长为8分23秒,视频有函数图象的概念、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这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单具有很强的引导视频学习作用,包含有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习任务等内容。一边看微课一边做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在做中学。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一是,微课具有可暂停、快进、反复使用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接受能力协调学习进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多次观看;二是,对知识点的讲解有系统性,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

笔者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巡视,对操作有问题或教学内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解释和引导。

3.搜索习题,巩固新知

根据学习主题,笔者提供了查找学习资源的站点,例如:12999数学网初中数学,初中数学试卷――菁优网等,寻找与正比例函数相关的习题,将题目保存下来,小组讨论完成作答,更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笔者在此过程中,再进行巡视,查看学生寻找题目的涉及范围,确保搜索题目的范围是否含有未学习的内容,及时给与指导。

4.师生共评,点拨提高

利用网络教室的天域教学软件的回收功能,将小组完成的题目回收,笔者与学生一起点评,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总结提高,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核心点和知识结构。笔者点拨、讲解核心问题、关联点、疑惑点,例如:提示画正比例函数的简便方法等。接下来,将任务单上未完成的部分作为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

在网络教室利用微课教学,改变了数学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满足学生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当k>0时,图象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刘明华. 正比例函数教学之我见[J]. 学周刊 2012年19期

[4]马丽,张雅文.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1(3)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历史教学;高效融合;媒体教学

教育的信息化正促使每一位教师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中学历史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下面我就使用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与历史学科整合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说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的专业特征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事过境迁,它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能再次让人去经历和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是极其珍贵有限的,要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地全面地接触这些材料是极其困难的。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大有益处。同时,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也涵盖着科技、文化、教育、思想、外交等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变得形象清晰,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单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一体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

多媒体手段虽有诸多的优势和优点,但终究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们在运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历史科的学科特点,一定要从学生、学校、所学内容的实际出发,防止它走向教学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方式的同时,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第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特征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必将给中学历史教学结构带来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只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实现整合后,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师生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个学生的互动,而且互动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远距离、跨时空的互动。历史课,不是欣赏课,不是纯粹地观看历史剧、历史图片,不能失去了历史学科的根本特征。

第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目标的关系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这种目标的达成是需要学生有个“内化”过程来完成,要求学生要有反思、交流、表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平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始终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和宗旨。

第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搬到“投影屏幕”,不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可以优化教学的手段,整合在教学内容中。

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魔法盒。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等先进方式与历史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历史这门古老并现实的学科大放异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让我们在探索中且行且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艺术设计;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18-01

艺术设计专业可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因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更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设计专业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教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设计教育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而多媒体课件,是电脑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兴应用方式,是利用电脑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目前已逐步应用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谓是电脑技术与艺术设计学及其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互动性的软件,是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其应用水平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优化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

古话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艺术设计是个视觉效果.根据有关研究结果,视觉信息占全部感知信息总量的85%,因而,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直接的视觉感受与体验成为接受知识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设计教学 往往以老师的讲解、示范作业的讲评为主 ,理性的知识太多,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正在于实践性重于理论性,技能性重于知识性,同时,艺术设计本身又有运用线条、块面、色彩、文字等造型的艺术特点,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 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采用范图、打幻灯、放录像等手段,但这些教学手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学生的各种初始的设计意念在电脑教学的帮助下广泛的分解组合。通过一系列层层推进,深入细化的演示过程,将复杂的原理、丰富的作品内涵等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动静结合的影像加以诠释,使讲授更具感染力,能够将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在设计教学中,传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对各种专业课程的技能的学习,相应地却忽略了对设计信息、资源的了解,造成学生可能在对刚刚学会的某种技能津津乐道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过时了的一种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就像产品一样更新换代很快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会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学校之外的学术环境,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和抉择,获得解决设计问题的方向,此外,电脑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也孕育和发展了学生之间合作的新学习方式。

二、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弊端

虽然我们承认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种种优点,但是百利而无一害吗?难道就可以说完全能够取代传统的艺术课堂教学吗?在此我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艺术教学中,会部分影响到艺术设计教学的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缺乏动手动脑能力

艺术设计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设计思想 ,即创造性思维;二是表现技法,就是用画的形式把想的东西表现出来,好的设计思想,要让人看到才能知道好在哪里。这里先不谈思维的训练,表现技术的基本功主要靠一些艺术类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课程的实践来训练。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设计艺术作品的能力,就让学生设计出一幅艺术作品,然后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如果一味的追求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将大有减退,传统艺术将被取而代之,本身现在的艺术生不是自身的喜欢艺术,而是为了升学单单的一两个月的集训,如果就没有深厚的基本功何谈设计。如艺术史教学,老师往往会讲大量的有关图像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创作思想和创作内涵,即使在没有图像的情况下也会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该时期或某个作者的作品风格和特点,学生更能比较深刻地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二)多媒体教学使师生间缺乏沟通,激发老师的惰性

其次,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会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往往老师一味地翻播课件内容,不再像传统艺术艺术教学课堂上,一边板书、一边讲解其方法,或是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虽然没有多媒体运用在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丰富多彩,但却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深度上大有裨益。其人文关怀也是深刻存在。而多媒体课件的艺术设计教学却缺失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真感情,学生体会不到老师对学生内在的人文艺术教学在丰富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时,却造成其心灵上的空乏。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工具,一种机器,天然地带有机械的冷漠。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那种亲切的对话式教学、询问式教学和关心式教学,是共时性的互动式教学。这种人文关怀的教学方式有机器文明所无法替代的巨大魅力。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会使有些老师越来越懒惰,在准备好一个课件后,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使用这个课件,致使教学不再与时俱进,不再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和这些准备更多更好更新的教学内容,使艺术设计教学陷入一种单调无聊的机械重复中,不再富有新意和创意了。

三、小结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醒目的,是可观的,但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取代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我认为完全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说明其二者的关系: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谁也无法彻底取代谁!剑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但用之不当也会伤及自身。一味地认为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是十全十美的,就难免会给自身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不良后果。我们亦不能一味地唯传统至尊,而应该让两者相辅相成,各取所长。我们期待艺术设计教学能在多媒体丰盛的视听觉享受基础上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师生交流和互动,多一些人文积淀,多一些人文思考。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胡素云.谈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7(2).

篇9

[摘 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学言行应避免错误引导;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应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3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广大数学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我在一次听“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学中,却遭遇一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尴尬。

教学片断:

师:小明有5元钱,小红有2元钱,他们钱数的比是多少?

生1:5元∶2元。

师:如果小明有50角钱,小红有20角钱,那他们钱数的比是多少?

生2:50角∶20角。

师:那5元∶2元与50角∶20角相等吗?

生3:因为5元=50角、2元=20角,所以5元∶2元=50角∶20角。

师:那5米∶2米=50分米∶20分米吗?

生4:因为5米=50分米、2米=20分米,所以5米∶2米=50分米∶20分米。

师(擦去等式中的单位,指着5∶2=50∶20):你们看看,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齐):不可以。

课后分析:

从上述教学来看,没有什么失误,为什么学生到最后却不说5∶2=50∶20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查找到真正的原因,我在课后找到一部分学生,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认为5∶2≠50∶20。

生1:因为5元∶2元≠50分米∶20分米,所以5∶2≠50∶20。

生2:因为5∶2=50∶20中的每个数字后面都可以随便带一个单位,当单位不统一时,它们之间就不能画上等号。

生3:对,在数字后面的单位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它们是不能用等号来连接的。

我:如果让你们一开始就来比较5∶2与50∶20,你们认为它们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生4:我认为它们之间是可以用等号连接的,因为比可以化成分数,即5∶2可以写成■,而50∶20可以写成■,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5∶2=50∶20。

生5: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5,所以5∶2=50∶20。

生6:我一看就知道它们相等。因为比是由除法与分数演变来的,除法与分数都有一个基本性质,所以比也应该具备这一性质,即“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

思考:

上述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迅速调动自己的数学前经验,很容易地得出5元∶2元=50角∶20角、5米∶2米=50分米∶20分米。这里,每个数字已有它具体的指向,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这个指向中,不能跨出这个圈子来思考问题。所以,当教师把数字后面的单位去掉之后,学生还是把这些数字的意义局限在米、分米、元等单位名称中,导致出现错误的认知,这就是生活情境的负迁移在起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并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教师的教学言行应避免错误引导

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教师的言行引导。如上述教学中,教师问“你们看看,这样表示可以吗”,由于教师自身的指向不明确,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让学生认为老师说的是指人民币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比较,所以才会说不可以这样表示。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引导非常重要,如果不规范、指向不明,就很容易让学生出现思维错误。所以,教师的教学言行要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一个明确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如何来思考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应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对于学生熟悉的、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而不需要多此一举地创设生活情境。如上述教学中,学生根本不需要通过生活情境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就是因为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误区,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的答案。而如果教师像课后我与学生交流时那样,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思考、讨论这一问题,学生就可以调动数学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避免情境对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弊;应用对策研究

在各大高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形势下,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摒弃其劣势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一种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1 ]。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讲授课程,不仅可以扩展联系到国内外的一些热点新闻或耳熟能详的事例,还可以有图片、动画、表格、语音等不同的形式,内容新颖。例如我院教师在讲授《美学概论》这门课程时,讲授各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要举事例讲授须要查阅很多资料,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国内外各类著名的美学作品用图片或者动画一一展现出来,不仅能够很直观地讲解知识点,还可以形成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2.教学内容饱满充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写板书的时间,只须按几个按钮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据统计,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较传统教学增加1.5~2倍 [2 ]。例如讲授法律专业的课程时,相关的法律条文非常抽象难理解且枯燥无味,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现实的法学案例制作成视频演示给学生,让教学的内容具体化,令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并且记忆深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内容直观真实,减轻教师课堂负担

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并不都适合讲授给学生,有时一门课程须要参照几本教材才能更好地讲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一堂课的内容,就须要带着多本教材;还有讲授机械类课程的教师,讲解各种设备器件的工作原理时,须要把器件实物带到教室,沉重并且繁琐,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上课就可以轻装上阵,把各个教材里有用的文字、实例部分的图片或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一并讲授给学生,真实并且直观。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缺点

事物是一种矛盾体,有利必有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课堂上师生无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完成的,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中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然后作出适当的调整,而学生也可从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得到启示 [3 ]。但有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保持“三不离”(眼不离电脑、手不离鼠标、人不离板凳),整个教学过程只是一场教师的“独角戏”,多媒体教学反而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

2.教师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辅助关系主次不明

目前,从各种评估保障体系、教师岗前培训、职称评审条件要求来看,都要求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教学环节,导致教师把使用多媒体教学当成是一种潮流,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形式,它只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不高,课件质量良莠不齐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计算机知识水平,还须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4 ]。但目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数还是使用最初级的Word电子文稿或是PPT幻灯片,有的内容是照搬书本上的大段大段的文字,重点难点不突出;有的内容是图片动画居多,样式花哨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有的内容结构不合理,文字背景不清晰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

三、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提出的一些研究对策

1.根据不同课程需要,精心制作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要对多媒体有个准确的定位,由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均不同,决定着不是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要盲目的使用。教师讲授一门课程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能力、结合不同章节的课程内容,合理的使用教学媒体,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扩展联系增加课程本身的知识信息量,以适用不同的需求 [5 ]。

多媒体课件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课件内容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安排课件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再次,课件构图简洁大方,色彩搭配合理,文字精练,层次分明;最后,注意整个课件模板的整体性,各个页面互相之间的衔接顺畅,保证每个页面所呈现的信息量都能满足课程的需要。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弊端是教学节奏越来越快,课件里每页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教师讲解的时候动动鼠标课件一闪而过,学生如果忙着记笔记,就肯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黑板板书正好能弥补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将重点内容利用板书讲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理解和消化,有时间完成笔记,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不要一味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适时地调整。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制作技术,不要一味追求课件的华丽效果,却削弱了教学内容的质量,得不偿失。。

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努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6 ]。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而要把它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上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对知识点的反应来适当调整讲课的速度,做好“引导员”。

4.建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监管机制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监管机制要考虑多媒体的设计是否符合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否适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要把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评价作为衡量标准,对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作出一个检验,宁缺毋滥。为此我院也多次组织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但还要出台更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宗运,杜春敏,殷云霞.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2]李海林,李泽林.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J].大众科技,2005.

[3]林文萍.对多媒体教学热的冷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

[4]岳锋.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

篇11

关键词:大学数学 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引言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对于数学专业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抽象代数等课程,对于非数学类的理工、经管类专业是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更是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精英教育为主,那时的在校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都十分勤奋刻苦,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虽然数学理论高度抽象,传统的强调数学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推理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可以凭着超强的毅力和恒心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彻底理解,了然于胸。因此当时教学模式也培养出了许多的尖端的优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培养目标和就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单调枯燥的理论授课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各种创新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在数学基础课上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思想,分析了在数学基础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案例教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所有的居于领衔地位的西方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方法教学。在哈佛工商学院院长多汉姆( B. Donham) 的推动下,1921 年科普兰( D.Cop- eland)博士发表了第一本成文的案例教学书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国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基础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方法[1]。许多的一线教师对数学基础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如东北财经大学的郑永冰老师探讨了经管类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法,指出数学基础知识与体现数学应用特点的案例的有机结合,是对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促进[2]; 丽水学院的陈巧云指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数学基础课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思想[4]。但是这些理论还很不成熟。且在具体实施过程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处理案例教学与基础课理论体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之间关系,使得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 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正如前言中所叙述的,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现代的大众化、平民化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演变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5]。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的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教学、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滑坡,学风不正、道德失衡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的迷惘。虽然进行了许多的改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没有多大改观。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目标不适应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将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学基础课的相关课程中,此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基本理念用生动的生活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带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能引起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该教学模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符合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2 “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持续创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要求。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高校教师便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而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只有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完成。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教学案例、教育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4 “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4.1 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动形象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也有助于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方法都来自现实生活,且在实际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如函数各种性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解决生产活动中诸如求最优值、平面图形面积、立体的体积,杆件的质量等相关的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是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抽象概括,在信息、医疗、军事以及管理决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2 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案例教学”的精神条件

大学生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世界观开始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强。同时,现代社会通讯媒体高度发达,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及媒体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多方面信息,使得他们自身具备时代眼光,不墨守成规,具有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对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注新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方式活跃,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喜欢挑战。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围绕案例,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辩论、与同学交流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综合素质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对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查找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围绕教学案例所提供的探究目标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起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使抽象数学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舶来品, 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 本文只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 郑永冰.[J].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初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93-96.

[3] 郭德红,纪向荣.案例教学的要素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107-110.

[4] 陈巧云.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5):83-85.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信息服务

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新的服务方式,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关注的重点,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便是信息服务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

一、高职院校建立学科馆员的必要性

1.学校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图书馆面临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更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服务,这样学科馆员就成为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以及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信息需求。

2.读者服务的需要。学科馆员制度能加强图书馆与各系的联系,在图书馆和各系之间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桥梁;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加快信息交流传播的速度,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情报收集、分析、整理等。为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针对性强的服务。

3.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馆藏如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学科馆员根据对口系的发展,学科的设置,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收集系推荐的图书书目信息及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各大出版社网上新书信息,提供采访,使图书馆的馆藏更合理、更具有针对性。

4.图书馆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馆员的工作比较有挑战性,学科馆员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将极大地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二、学科馆员必备的素质

1.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经常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有效地获取、开发、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学术价值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学科馆员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2.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学科馆员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要对学科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情报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既要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前沿信息,还要善于发现和存储最新的文献信息,有针对性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帮助。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服务内容及方式都已向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学科馆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熟练地获取所需信息,才能在网上进行信息、信息交流和信息导航。

三、高职院校学科馆员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强学科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图书馆领导应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提升信息服务档次的重要内容。学科馆员是馆员队伍中优秀的群体,也是最不稳定的群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直接关系到为读者服务上,因此,要培养他们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2.加强学科馆员选拔。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要从学校和科研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建设的情况出发,选拔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一是从图书馆现有人员中选拔符合学科馆员标准的图书馆员;二是吸收、引进图书馆和某学科双学位人才;三是聘请系教授、专家和已退休的老教授;四是有步骤地培养,对勤奋好学、敢于创新、有思想、热心学科馆员工作的在职馆员进行培养。

3.加强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要对庞大的传统文献资源、数字化资源及网上信息进行有序地选择和加工整合,形成适合读者需要的便于利用的信息产品,就必须加强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快人才引进,不断提升服务内涵,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5.建立学科馆员考评制度。要建设一流的高职示范院校不能没有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图书馆不能没有一个好的服务体制,因此,对学科馆员的要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是落实好这一制度的必要方法,将这一制度以文本细则的方式公布。

总之,要想在“全国示范性院校高职”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深化,是由高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而引发的对图书馆的要求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它将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密切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激发读者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篇13

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一般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地帮助。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1.学科馆员制度满足了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要

当今教育注重向综合素质、展现创新、发展个性的方向发展,读者信息需求也呈现出很强的个性化。图书馆要在不断增长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用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要,而学科馆员就是这座桥梁。

2.学科馆员制度有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学科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文献保障体系支持和信息资源服务支持。对每一个学科部门来说,有了图书馆的信息支撑和优质信息服务,每一个学科部分将顺利实现所规划的学科建设奋斗目标。

3.学科馆员制度可以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

由于图书馆服务的层次和能力有限,很多专业文献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专业人员却找不到需要的图书、文献电子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各种二次文献数据信息,使专业人员未对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学科馆员对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4.学科馆员制度能提高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

学科馆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除具备图书情报学专业外,还应熟练和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资源的日益更新,各类学科的快速向前发展,是学科馆员工作的巨大的挑战,他们要想成为所管辖专业信息资源的专业人员,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我国高校学科馆员的现状

1.定位不清晰,工作目标模糊

部分高校馆员仍停留在传统馆员的角色上,认为只负责整理分类图书、借出和收回图书、解答借书者问就可以了;有些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成为各院联系的联络员;还有一些大学让每个学科馆员负责多个院系的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由此看出部分学校对学科馆员的定位及工作职责较为模糊,造成了学科馆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做法五花八门。

2.人才层次偏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现有的大部分学科馆员在学历层次、专业知识上都无法满足其所服务对象的需要。让这样一群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背景缺乏的学科馆员去为一群具有学历高,受过专业知识熏陶的科研群体提供最新的研究内容和专业的研究方法等信息,起不到应有的服务作用,也就使得图书馆资源浪费了。

3.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落后

设立学科馆员的图书馆对学科馆员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虽然对馆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详细工作程序、考核指标都有所规定,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并没有脱离图书馆原有的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使得学科馆员工作拖沓、单一、死板。

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

1.加强思想认识。高校和高校图书馆领导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科馆员制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职业道德。

2.完善图书馆中的配套设施。只有确保了硬件的完美,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才能不断健康的发展,因此,要配备与学科馆员制度相关的设施。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高校对科研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学科馆员制度将成为今后几年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之一。

3.人才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关键。(1)“学科馆员”是由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担任,他们能对图书馆的文献开发有针对性地提供给读者,使图书馆的资料得以充分利用,有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2)担任“学科馆员”的同志本身不仅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较为熟悉,而且对其服务的院系的文献资源也比较了解,“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对口院系学科设置和科研的需求,为图书馆采购图书期刊资料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更为合理,使新的文献信息及时得到宣传、利用。

4.明确学科馆员职责,优化图书、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明确规定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是实施这项制度的保障。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熟悉图书馆相应学科的资源情况;深入科研群体和学生中了解其具体信息需求;为科研群体和学生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为科研群体和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的教育和培训;在科研群体和学生中开展咨询活动,解答其在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5.建立学科馆员选拔、培训、考评制度。要建设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图书馆要有一个好的服务机制,落实好这一制度就需要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将制度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公布,让学科馆员接受读者和同事的监督,不仅对学科馆员起鞭策作用,还能促进学科馆员之间的良性竞争,使得学科馆员制度更加成熟与完善。

6.保证图书馆与院系的完美对接。与院系做好衔接工作,就要完善学科馆员制度。使院系能充分地了解到这一制度优势,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学科馆员的工作。

结语

篇14

Abstract: Plant drawing as a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it is important to plan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the beginner. Photography as a convenient means of image recording,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chnology, but its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it can not be the main method of orthodox botan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in pharmaceutical botan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omplementary use.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植物绘图;摄影技术;实践教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plant drawing;photography;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49-02

1 传统实践方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各中药和医学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绘图的雏形,它们来自不同绘画人士之手,而这些人有些是专业的研究者有些则只是出于影像记录目的的普通人。它们的绘画工具皆是毛笔,手法以白描为核心。由于不同作者间对其所描绘植物的认知和绘画手法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植物绘图差别也很大,在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插图。这些插图伴随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本草学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各本草学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到了近代时期(引进西方植物学时期),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历史均较短,随着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在19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

药用植物学和植物学有着近乎相同的研究方法开端,那就是——观察,对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时期整体和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观察。而对观察结果最好的记录方法在当时就是植物绘图!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技能,虽然现在已经逐渐边缘了,但植物绘图即使是在如今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也有其不可被回避的优点,比如:①植物绘图可以精确的表达出植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精细结构,而比如花的复杂细节构造是很难通过照片去表达的;②植物很难在一个时段呈现开花和结果以及其它一些结构特征,而绘画可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描述在一起;③照片因为拍摄角度和光照的问题,无法准确表达植物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实际质感,而绘画则可以通过阴影等透视技法表现这些重要的细节甚至可以把植物的各部分解剖结构也描绘出来;④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植物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观察并通过自己的笔触去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对于药用植物学了解植物本身构造和特异性的目的来说,这是其他所有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这比起生物理化指标去鉴定更具有实践意义。

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植物绘图会在显微镜,放大镜和目视观察的条件下进行,但其基本规则和手法是相同的,作为刚刚接触的初学者来说,植物绘图还是和普通的绘画有本质上的不同,需要在一开始将植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和规则清楚说明:

常用绘图方法有徒手绘图法和显微描绘法两种,若按绘图工具则常分铅笔绘图法和墨线绘图法两种。绘制显微组织简图,要用通用的代表符号来表示,要求比例正确,形态逼真,结构清楚,还要求富有立体感,不能随意夸张和任意涂影。要正确绘出实物的立体结构图,必须有一定的透视知识,如前大、后小,近明、远暗,透视方向一致等基础知识。

①绘图的一般原则:1)一切结构均用线条来表示。线条要求粗细均匀,圆滑,明暗一致。2)所有结构线条不能用尺或其他圆规或曲线板等工具代画,必须徒手作图,以表示生物的自然形态。3)显示立体结构可用透视线条来表示。对球形、圆柱体或圆锥体的立体结构可以用圆点衬托明暗光线的方式,而不可用任何涂影来表示。点要小而圆,由密到稀逐步过渡。4)各部位应先画出引线再注文字。引线用直尺画实线来表示,要求细直、均匀、不交叉,以免误指。图内的结构名称,可直接用文字写明,也可用数码代注,再在图下集中注明。注字书写要求清楚、端正。图下需注明标本的名称、部位和放大倍数。

②徒手绘图法的步骤:1)选择最典型的标本或结构。2)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状和结构及其间的比例关系和较明显的立体结构。3)用较淡的铅笔(2H或4H),按照实物或显微图像的比例关系和立体投影画出轮廓草图,经反复对照修改后,再用较浓的铅笔(HB或2H)绘出修改图。4)画引线,注字。

在明确了以上的要求和要领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同时植物绘图的过程中也是对植物性状和结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于药用植物学理论的学习也是极有裨益的。

那么作为古典的植物学研究方法,植物绘图除了如上所描述的优点之外,是否毫无缺点呢?

学习植物绘图的初衷是了解和认识并最终记住植物,但由于经历了从实物到大脑识别并抽取特征描绘到纸上这个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视觉信息的转换,必然会导致信息的遗漏和改变,最终的结果就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绘图脱离了植物本身,这可以说是植物绘图这种古典实践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了!

2 现代技术的便利与片面

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更乐于接受和喜欢通过用图片来展示植物,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照片的视角更接近人眼观察实物所得,这种不经图像和思维转换的获得信息方式肯定更容易得到接纳!但与此同时,在询问学生是否能通过照片去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精细性状的时候,图片就显得乏力和片面。虽然便于理解和远远超越绘图的便利性,但摄影技术不适合精确研究的特性在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3 互补使用药用植物学研究技术的可行性

植物绘图具有精确详实描述植物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的特征,但缺点则是初学者很难通过观察植物绘图迅速和实物联系起来;

摄影图片则是能够让初学者迅速记录并通过简单查看就能联系实物形象的便利手段,同时缺点则是无论何种详实和高明的拍摄手法,都会因为光影记录本身的特征无法体现植物的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质决定它们可以互补优缺点。笔者也以这个结论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一方面始终贯彻对每一个研究植物对象都进行绘图来深入了解其细节构造和精密性状,同时在辅以大量照片补充植物的视觉信息和要求学生自己对植物标本做摄影记录描述研究结构特征,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和研究记录中用两种方法交叉说明。

经过一些时间的积累,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佐证了研究植物的古典方法和现代技术互补使用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宝等.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J].植物分类学报,2008,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