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典音乐钢琴教学范文

古典音乐钢琴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典音乐钢琴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古典音乐钢琴教学

篇1

如何引导琴童用情感去支配音乐的表现力,为作品演奏赋予灵魂;而这种情感的驱动,恰恰来源于对这种艺术形式发展过程的认知和感悟。

成功的演绎一首作品,需要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将作品的思想内涵用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因此,无论作品的难易程度如何,扎实的基本功都是演奏的前提。国内的少儿钢琴教学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琴童钢琴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攻克演奏技巧上的难题对国内的琴童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的,这完全得益于从小对基本功练习的重视。但是,单纯靠技巧支撑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琴童在面对作品技术层面的难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往往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倾入更多的情感,从而使整个作品演奏更具说服力、更加充实饱满。而这种情感,是需要通过了解并认知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感悟作曲家创作之初的思想动机而获得的。现代钢琴教学体系中,我们接触到的作品绝大多数属于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受年龄因素制约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些孩子很难与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达成共鸣;即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本身的背景进行解读,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缺少对这种情感的认同感,孩子还是很难单纯的从老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品的情感,从而完美的呈现作品。

在从教的二十余年中,笔者接触过的既有刚刚选择学习钢琴的4~5周岁的学龄前儿童,也有已经结束启蒙课程转入正规学习的小琴童;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直白的对单一作品或作曲家的背景进行解读或是试图通过乐曲曲式、强弱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使学生感受作品所要呈现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演奏,最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在少儿钢琴教学过程中让这些年龄较小的琴童可以更直观、更有效地感受这些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了在少儿钢琴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情感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的方向,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国内的琴童从小接受的便是传统的中式教育,而钢琴这种传自于欧洲的乐器,其演奏的精髓是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完美阐释。欧洲古典音乐作为欧洲文化的结晶,其本身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既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缩影;而作为学龄前的小琴童,是不具备把握这种情感的能力的。所以,我们最初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们可以本能地、真实的反映出自己听到作品时产生的情感。

许多从事少儿启蒙钢琴教学的同事都喜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引导小学员学习演奏,拟声词和意境营造是老师们常用的两种方法;这种以语言形式诱导学生的方法在教学初期还是可以达到一些效果的,但却仍有一些弊端。

学生接受的往往是成人思维下的情感认知而并非自身对接触音乐作品时的第一感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音乐作品的孩子也会对作品本身产生自己的情感,最直接的回答便是“好听”或是“不好听”。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并非是让孩子真正懂得作品所表达意境或是主题,只需要让他们学会在欣赏作品后用语言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

笔者曾与同事分享过自己赴欧洲比赛时在国外一家少儿钢琴培训中心的所见,偌大的教室中放着五颜六色的颜料,老师在演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用色彩在地上涂鸦,孩子们用不同的色彩表现自己在听到音乐时的第一感受,这种更直接的传达感受的方式,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我们相信,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正是在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中树立并不断得到提升的;而涂鸦的过程正是一种对自身情感的宣泄,学员们已经在这种看似玩闹的过程中学会与音乐作品同步展示情感。

第二,学会欣赏、注重量的积累。在经历了最初的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为目的的官能欣赏过程后,我们需要的便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欣赏。情感欣赏是古典音乐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作曲家的深入了解,是情感欣赏的前提;在学员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后,他们便已经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再对作品呈现出的调式、曲式、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加以系统分析,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到每一种演奏形式。

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欧洲音乐史的贯穿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要怀疑小学员能否真正了解历史,因为他们要做的只是了解,而并非感同身受。任何情感的产生都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当我们像讲故事般将欧洲音乐的发展史娓娓道来时,这些他们听到的故事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同沉淀,最终形成他们对欧洲音乐文化独有的认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钢琴中情感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外,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同样需要量的积累。现如今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很难接触到与自己当下技术难度不相匹配的音乐作品,但是我们不妨想想,欣赏,并非要求他们掌握。就像我们从小给孩子们讲睡前童话一般,所有的童话故事又与孩子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所以不要让“听不懂”成为他们欣赏古典音乐的绊脚石,因为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对音乐本身是否会产生情感而并非情感的正确与否。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对音乐作品饱含深情地演奏者,并非预先编排好程序的机器人。

第三,情感的宣泄不是无理由的肆意发挥。通过培养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认知情感的最终目的是在演奏过程中宣泄情感,从而呈现更好的作品,但这种情感的宣泄是需要严格尊重作品本身的。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准确呈现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而把握这种风格,也正建立在我们对作曲家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不假思索的宣泄情感将会使整个音乐作品黯然失色。当演奏者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无时无刻不闪现肖邦的影子、抑或是在舒曼的作品中呈现出巴赫的气息,这便是严重的歪曲了作曲家的风格。

篇2

(一)爵士钢琴音乐的业余式发展

在我国的业余爵士钢琴音乐教学中,慢慢的形成了以巴赫等名家的作品为练习。由于从爵士钢琴起源上的“必弹”要求,造成了大众对于爵士钢琴音乐的审美疲劳。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普及,我国大力的引进了篇幅较小但是充分的集节奏性、音调性和和声性为一体的非名家作品,一方面提升了业余演奏者的弹奏技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

(二)爵士钢琴音乐的专业式发展

由于爵士钢琴音乐节奏感强,大多数的学生对其热度一直很高,但是与此不相匹配的是我国仅有10所将爵士钢琴音乐列为学习项目的专业音乐学院。同时,学校多以西方古典音乐为考试的重点项目,无论是考试要求还是教学大纲都突出了西方古典音乐占有的地位。对于爵士钢琴音乐仅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造成了音乐教学的“一元化”,学生缺乏对爵士钢琴音乐的系统学习,对其认知出于起步状态,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音乐“多元化”对学生的要求。

二、爵士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一)爵士钢琴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爵士钢琴音乐的教学课程中,教师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现有的音乐专业高校严重的缺乏爵士钢琴音乐专业人才,这对我国爵士钢琴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应该广泛的吸纳优秀的爵士钢琴音乐人才,并且大力的引进外来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与外国先进爵士钢琴演奏者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组织我国专修音乐的学生去国外对爵士钢琴音乐进行深造,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提倡高校邀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讲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爵士钢琴音乐,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外国的教育理念。

(二)爵士钢琴音乐的课程设置

现有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视远远超出了爵士乐,甚至在课程设置上都慢慢的弱化爵士钢琴音乐。针对于现在我国缺乏对爵士钢琴音乐的重视,我国应该建设一批专门学习爵士钢琴音乐的院校或者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爵士钢琴音乐发展史和理论学习的课程,同时将这些课程作为音乐专业高校的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对于爵士钢琴音乐的实践。音乐教师应该在作曲、和声等可以加入爵士钢琴的教学中,尽量加大对于爵士钢琴音乐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爵士音乐教学的魅力,进而培养出具有音乐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作品;蕴含;艺术特点

0 前言

被誉为杰出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景画大师”的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根本上结合了浪漫主义跟古典主义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音乐作品在具备非常丰富的古典主义逻辑性的同时还具备非常显著的浪漫主义幻想性,所以需要认真审视其作用。门德尔松是继莫扎特之后出现的最为完美的曲式大师,其作品具有非常显著的特殊性。他在作品中完美地结合了浪漫主义的志趣跟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样一来就直接赋予作品非常丰富的诗意典雅性,其主要擅长的就是在正规的古典曲式中纳入美妙的旋律,如《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曲子,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门德尔松风格”。[1]

1 完美地结合古典主义艺术跟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非常丰富的抒情元素,同时门德尔松的作品还充满着非常丰富的浪漫主义幻想。通过分析其大部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还具有非常显著的严谨逻辑性,其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均衡之美。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分析其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存在很多浪漫派系的元素。例如,其擅长的就是柔和以及幻想元素的使用,同时其还对那部分古典音乐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关注,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传统与浪漫完美地交织在一起。门德尔松在重视以及关注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创作出的《马太受难乐》,这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可。门德尔松的观点是:传统形式的音乐存在非常显著的价值,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在分析门德尔松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作品到处都有古典音乐所存在的逻辑性。在传统音乐方面,门德尔松在继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在完成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首先,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古典音乐体裁作为创作的标准要求:变奏曲、协奏曲、鸣奏曲、变奏曲、协奏曲、赋格曲等。其次,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防止陷入古典主义模仿的泥潭中。所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以下几种类型作品的创作:区别于古典主义,同时不丢弃古典主义的音乐。古典派门德尔松陆续写了15年的《无词歌》,分为8卷出版,每卷各6首,一共48首。同时,代表作《无词歌》也是和浪漫派的分水岭,是门德尔松独创的体裁形式。[2]上述提到的48首曲目篇幅都比较长,但是上述歌曲都存在非常丰富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歌唱性伴奏,同时全部都是属于完整的歌曲形式,非常精致,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创意,这成为当时门德尔松生活的具体体现。

门德尔松在创新艺术的过程中认为艺术实质上有一个普遍和具有延续性的基本原则,不管其涉及的是哪一个方面的创新其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完成变动的,即使是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参照传统。例如,贝多芬的《第一奏鸣曲》,该作品享誉全球,分析其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莫扎特的音乐特征。所以,在序曲《仲夏夜之梦》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门德尔松完全开辟了新道路。但是对于序曲《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却认为这跟《菲德里奥》(贝多芬)使用的是一致的标准,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大概就是两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创作思想。在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门德尔松对这种艺术创新道路提出了几点见解。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坚持穿插传统艺术,有一部分人批评门德尔松保守以及传统。但其实在继承古典音乐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不是依赖古典音乐或者是抄袭古典音乐,门德尔松保持以下的观点:要传承古典音乐,同时还不怎么喜欢只是旋律单一的创作方法。

2 独立性创作体裁表现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对古典主义模仿形成限制,同时还制定了古典音乐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在协奏曲体裁上,门德尔松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并没有使用传统协奏曲所存在的双呈示部属性,其实质上使用的是联合演奏,同时联合演奏是在钢琴跟乐队两者之间实现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我们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之后了解到,其创作的首选均是有效地结合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题材。在上述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其作品具备非常显著的古典主义特征以及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例如,1829年7月的《苏格兰交响曲》(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前往苏格兰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想,产生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实质上就是在分析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典故的基础上完成,它体现的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融合。其中存在非常轻快的行板,这是其最为重要的序奏部分,a小调部分的作曲题材表达哀婉的感情,其主要由双簧管跟中提琴两种乐器来实现,上述曲调像是在感叹古堡。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一般会将以下两位杰出人物作为楷模:巴赫、贝多芬。同时,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变奏曲的写作过程,因为这不是炫耀技巧,也不是玩弄声音。

3 内涵明确的音乐情感

门德尔松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音乐跟语言相关的美学观。门德尔松认为,在表达语言难以临摹的情感的过程中,相比语言音乐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情感,在音乐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实现感情方面的具体性。在上述的基础上,由于门德尔松对音乐保持的态度,因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他一般都会使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因此,后人才可以很轻易地给他的《无词歌》中没有标题的曲子冠名。例如,《春之歌》《浮云》《狩猎》等。

4 结束语

我们在分析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门德尔松非常重视诗意典雅,同时重视表达精确的情感,重视表达音乐的形式美。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浓烈的抒彩,其涉及的内容非常通俗,非常容易看懂,同时还具有非常显著和丰富的绘画性。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会侧重于伟大理想或者是伟大的社会意见,同时也不会侧重于磅礴气势或者壮丽景象。在打动别人的过程中,他抒发的是真挚的情感,所以具有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积极性;现代化元素;改革创新

音乐属于艺术课程的范畴,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鉴赏

力,还可以提高其思维和记忆,有利于人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的提升。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但这两种音乐从不同时期发展而来,具有时代特征的差别,但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共性。所以,如何实现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对大学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特征

李岚清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提到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启发创意,有利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喜欢和热爱音乐,可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大门类。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主要是指规模宏大、影响深厚、结构复杂,具有持久性效应的音乐,而现代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主要是指广为流传、通俗易懂、活泼的音乐,两者表面看似存在很大

区别,但其本质上存在一定的通性,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和

冲突。

现代音乐创造中,可以实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很多古典音乐家将古典的音乐转变成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风格,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来诠释和演绎古典的钢琴曲,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应情动人”的方式来表达。所以,现代大学音乐中,如果将现代流行音乐跟古典音乐相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音乐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实现这两者的结合,不仅会使古典音乐更“平易近人”,同时也会让流行音乐的档次更高,意义更深远。

二、如何实现古典音乐跟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需要满足的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素质教育融入现代大学音乐的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大学音乐课程教育的目标、对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关系等内容,同时要注重教学环境,构建符合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次,针对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情趣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来构建符合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最后,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实现课堂跟课外实践教学。

现代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古典音乐的欣赏面比较狭窄;缺乏对古典音乐作品的认识和了解,感觉古典音乐较为古板。所以要想实现古典跟流行的有机结合就需要在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热爱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要将古典的元素和内容等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

1.消除学生内心深处对古典音乐的漠视和恐惧

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听见一些门铃、洒水车、手机铃声等,但都不晓得这些音乐出自何处,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那些熟悉的乐曲进行录音,在录音中设置古典音乐,认真地分析古典音乐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在按门铃时,我们设置一首乐曲《致爱丽丝》,这是贝多芬的钢琴曲。而当洒水车出现时,设置一首《婚礼交响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音乐学习富有情趣等。只有消除学生心中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偏差,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积极地探索古典跟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元素

古典音乐中可以添加一些流行性的元素,很多古典音乐已经开始慢慢地现代化了。在古典名曲《命运》中表现了浓厚的感情,贝多芬的作品让学生感悟到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欣赏了理查德改编的《命运》后,才发现《命运》也具有时代特征,于是恍然大悟。所以,要想将古典音乐在大学中普及和推广,需要激发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例如,可以采用精美的电子小提琴古曲和女子十二乐坊的经典名曲,利用现代化的演绎节奏,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生动形象的古典音乐特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进步,音乐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只有优化教学模式,将古典融入现代音乐教学中,才会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0):153-154.

篇5

    第二,选择有代表性且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比如,教案中有一课内容是介绍“钢琴音乐的各种演奏形式”,我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一段“四手联弹”的片段来介绍这种演奏形式,学生在感受唯美画面的同时,加深了对“四手联弹”这种钢琴演奏形式的了解。在讲到“莫扎特的钢琴音乐”这一课时,虽然学生对《土耳其进行曲》可谓是耳熟能详,但为了让学生牢记它选自莫扎特的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我首先播放了香港动画电影《麦兜故事》中在此曲基础上加入粤语歌词的插曲,麦兜憨态可掬的模样和动听的旋律相结合,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的目光,班上气氛顿时非常轻松。随后,我又播放了网络上十分热门的我国青年钢琴家王羽佳演奏的钢琴家ArcadiVolodos的改编版和网络上流传的爵士乐改编版,学生在观看中不断发出惊叹声与赞美声,下课后有学生过来反映,觉得这个环节让他十分激动。

    第三,掌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度”,做到恰到好处。在讲到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时,我选取了几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如欣赏着名的《六月——船歌》时,我在播放完作品后,播放了周杰伦创作的歌曲《琴伤》的MV,顿时班上气氛十分活跃。在这首歌里,《六月——船歌》的主题旋律成了主线,《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在间奏中出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结合。通过这首歌曲的欣赏,我相信学生课后一定会对《六月——船歌》这首作品记忆深刻,并能够对钢琴套曲《四季》产生自发的兴趣。

    第四,与时尚元素的结合可以引起更多关注。众所周知,韩国电视连续剧在我国拥有大量的观众,有些剧目中在古典音乐的引用方面与剧情、主人公的表演、画面的处理等也较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抓住这个特点,在课上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的环节,回忆在了解的韩剧(或日剧)中有哪些片子引用了古典音乐作品,并且写出剧名和作品的名称。随后学生们踊跃讨论,纷纷走上黑板写出了实例,一些韩国的留学生更是热情高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和英语表达着他们的意思。那节课的内容是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于是我播放了他的经典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在介绍凄美的第二乐章时引入韩国电视剧《天国的阶梯》中悲剧结局的画面,既让学生回忆起这个动人的剧情又熟悉了这个乐章的感人旋律。肖邦的另外一首作品《离别曲》,在韩剧《蓝色生死恋》中也有长篇的引用,充分烘托了主人公的离别之苦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即将辞世的心痛之情。通过这样的引用,我发现学生听讲更加投入,并且思维活跃,增进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第五,名人传记的电影及经典影片与音乐相结合也是课堂上经常涉及的内容。讲到肖邦,我谈到了电影Pianist(《钢琴家》),将整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放给学生听,这个在二战期间一个犹太钢琴家艰难生存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尤其是那首着名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和《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结合故事情节和剧情插图,勾起了看过这部片子同学的更多回忆,没看过的同学对这部电影和用做配乐的两首钢琴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的方式,我还用在了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它的第十八变奏在美国经典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中曾被引用;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野蜂飞舞》在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中被引用;着名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的传记《她比烟花寂寞》等,这些都不经意间成为了课堂的亮点,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六,注重演奏版本的选择。在素材的选择上,首先考虑选择较为权威的演奏版本,并尽量做到兼顾国内外的演奏家,从资深大师到年轻的国际大赛获奖者,包括霍洛维茨、阿格里奇、巴伦博伊姆、席夫、基辛、郎朗、李云迪、陈萨等。郎朗陶醉又投入的肢体语言、巴伦博伊姆严谨的演奏风格、阿格里奇的独特个性处理,甚至演奏家的习惯癖好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得到各种反馈。有时也会提及一些钢琴家的个人经历,比如我们一般人都不太会了解的阿格里奇的生平与感情经历、巴伦博伊姆与杜普蕾的传奇故事等,由此又引申出了更多的欣赏片段和更多的话题和故事。

篇6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本土化研究中西方音乐特征对比

音乐艺术的长久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康和适应的文化环境中,正如中国古典音乐中,有诗词韵律这样的内在基础,也有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几千年中国文化历史演变之下的艺术产物,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和儒家的宗教哲学体系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样,西方依靠自己的文化背景发展出了篇幅较大、气势恢宏、逻辑清晰、叙事强烈的交响乐。只有适应的文化土壤,才能帮助音乐在新的时期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利用新的艺术文化背景发展出新的伟大作品。因此国内钢琴音乐教学的本土化推广,就是给钢琴艺术的进步奠定基础,其中最具体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改编、创作和练习。

一、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教学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引进和发展,钢琴艺术的教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钢琴教学中来,国内的钢琴比赛中也会将国内音乐作品作为硬性指标。但是强制的规定并不能够真正引起师生的兴趣,可供教学和练习的国内改编的钢琴曲,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和国外钢琴曲有不小的差距。经一项山西省内针对高校钢琴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可知,通过民族民间钢琴音乐作品的练习和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钢琴技巧。但是由于可供选择的民族音乐钢琴曲有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依然选用西方欧洲的大型钢琴曲,并对国内的钢琴曲抱有偏见,整体看来,钢琴艺术的高校教学活动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不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具体原因分析

第一、钢琴教学体系不完善,由于钢琴是舶来的音乐艺术,与西方完善的发展体系相对比,国内的钢琴艺术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教学方式,都较为薄弱。现代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还要向西方学习他们的体制和管理方式。①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音乐交流如比赛、演出类的机会日益丰富,国内的教学工作者倾向于直接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而不是根据国内的具体国情和文化性质,西为中用,发展我们自己的音乐教学方式,而教学体制的质量水平,决定了我国音乐演奏的普遍水平,现代国际音乐领域,技法最高超和技术最优秀的演奏家,也是国外占大多数。第二、相关民族民间音乐钢琴音乐创作作品少。与欧洲在18、19世纪古典音乐繁荣发展不同的是,我国的钢琴艺术的训练近代才被引进,真正的全民教学活动也是近年来才开展,由于钢琴音乐并非在我国文化艺术土壤之上成长出来,因此国内对于钢琴的理解还依赖国外的艺术理论和分析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钢琴艺术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为止公开发表过的国内的钢琴乐曲,据不完全统计仅有400多首,高校平日会在教学训练中使用到的是其中的100多首,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从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改编而来的,如《梅花三弄》、《上去高山望平川》、《茉莉花》、《牧童短笛》等等。此外,这类作品虽经过改编,却依然保守中国传统音乐性质、结构、文化和风格的影响,真正的可与西方宏大的钢琴变奏曲相对抗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没有。民族民间钢琴曲的量少质不高,限制了高校的钢琴教学活动和创造。第三,中西方文化特征对比,钢琴曲创作的本土化困境。文化历史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映了文化历史。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中西方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截然不同,因此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美术、诗歌和音乐。就音乐形态而言,中国的古典音乐结构以散体性和线性结构为主,章节之间可各自独立,表现方式和具体情景相结合,情感的发展演变是主要推动力;而在西方的艺术形态下,音乐独立成章,逻辑性很强,并且按照“对立统一”的原则组建结构,开篇展现矛盾,而后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结尾升华等循序渐进,是一个整体。②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之下,想要将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的钢琴教学相结合,困难重重,因此想要在钢琴领域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首先就要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加强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内在联系,提高文化的衔接性和兼容性。

二、推动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1.钢琴教学本土化的具体要求

钢琴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促进钢琴教学的本土化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利用钢琴教学的全民热度,提升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度,提高民族音乐的层次性,按照上文所述,民间音乐在适应钢琴艺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编和创新,从而实现音乐层面的“中西结合”;另一方面,高效钢琴教学的民族化呼声甚高,保存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是每一个艺术从业者不可推脱的责任,音乐来自民间,更要回到民间。我们的艺术有自己的根源和基因,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发挥艺术的创造性,才能不断除旧立新,突破体制的阻碍,发展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2.钢琴音乐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的钢琴音乐教学,不仅仅我国延续了向西方古典音乐学习的方法,国外也持续着传统保守的教学体制,现代高校体制下进行钢琴研究学习的对象,始终以十八世纪被谱写出的经典乐谱为主,国际大赛的参赛项目也是如此,因此钢琴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国内外民族文化的共同推动。钢琴的文化内涵和意境,在不同时代应当被赋予不同的特性,现代社会在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了各种突破,乐器作为背景、配乐也有了新的生态和传播方式。③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中,将民间音乐艺术,和商业化的产品相结合,如为影视作品设计背景音乐等,能够帮助钢琴音乐在具体背景和结构下,产生坚实的依托。

三、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提高民族自信,坚持本土化教学

中国高校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完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环节,音乐的熏陶帮助他们不断在艺术文化领域汲取知识和信仰。我们要始终坚持培养有民族意识的学生,因为只要怀有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才能从音乐之上回归到生活之中,钢琴的学习和演奏凭借的不仅仅是指法技巧、琴键质量,还需要演奏者对于生活和个人的思考,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中,在自然森林的影响之下,都有哲学的思考和本质之声。学生在高校中能接触到的音乐范围越广,越能够在日后从事的行业和工作中,听从内心的声音,找到最适合的音乐,民族和民间音乐的改编和创作活动,应当由每一个有使命感的演奏者不断坚持下去。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上的民族艺术演绎,将东西方音乐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参加相关的音乐活动的创作,不断将民族化的精神和理念传递下去。

2.完善教学体系,扩充教学内容

与国外高校的钢琴教学体制相比较,我国的钢琴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关的教学教材完全引进,而且没有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教学理论,可训练的民族音乐钢琴音乐和极少,等等。以上的问题出现,除了中西方基本音乐文化不同,且钢琴音乐“中化”时困难重重之外,还因为我国钢琴教学发展进程晚,速度慢有关。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的钢琴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理论,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音乐评级标准、音乐表现形式等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结构,并且在其中纳入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演奏能力。④此外,为了完善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基础,应当鼓励民间从事钢琴音乐的改编和创作,形成自己的作品。通过高校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教学培训和合作,鼓励新的音乐形式的展开,也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更有活力。

3.调整课程体系,扩充民族音乐

要想通过课程教学和指导训练,将民族民间音乐彻底融入到钢琴的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教学工作在日常传统的教学体系之外,增加一部分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⑤如“民间音乐作品赏析”、“中式古典乐器讲解”、“古典音乐的结构和特性研究”,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的特性和来龙去脉,才能在可能的将来对钢琴乐进行创新时,真正把握民族音乐的内涵,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并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赏析能力,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四、结语

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方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在具体的教学体制、教师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钢琴音乐的文化软实力一直有待升级。钢琴虽然是自欧洲传入的一种音乐艺术,但是在国内受欢迎程度不低于任何一种传统乐器,这种现象的而背后展现的是人们对于这一种音乐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但是又从侧面展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自信。高校的音乐教学作为我国文化艺术教学的前沿,始终把持着教学方向,要坚持发展自己的文化,提高对钢琴文化的认识,并且将这种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工具,通过音乐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康泽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6(12).

②杨柳.高校钢琴教学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6(15).

③王旭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比重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6).

④陆晨曦.我国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24).

篇7

0前言

西方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在其漫长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关于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开创了古典音乐发展的新纪元。从巴洛克到海顿,再到莫扎特。贝多芬,奏鸣曲在大师的演绎下,透露出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尤其是贝多芬,创造了奏鸣曲的巅峰,透过其丰富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其饱满的艺术气息。同时,在古典奏鸣曲的发展中,奏鸣曲的艺术性表现,是创作发展的核心,关于曲式结构的形成,装饰音和踏板的使用技巧,都是其艺术表现的关键。

1古典奏鸣曲的发展进程综述

在西方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衍生而成的古典奏鸣曲,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乐器音乐的表达形式。奏鸣曲起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奏鸣曲逐渐完善,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核心形式。巴洛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是编制古典奏鸣曲的灵魂,在其音乐的创作下,古典奏鸣曲更加的饱满,其表现出的艺术形态,更加具有艺术气息,是人类宝贵的艺术品。

1.1巴洛克的奏鸣曲时期

在西方灿烂的音乐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奏鸣曲作品,出现于巴洛克音乐时期,主要用于钢琴教学而创作。而正是这种形式下的作品创作,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于钢琴演奏的方式和技巧,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1750年是奏鸣曲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风格,逐渐朝着深奥和复杂的理论方向发展,尤其是复调音乐朝着典雅、清新的方向发展,为主调音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钢琴音乐的表达方式也开始从复调对位的形式向主调音乐的形式过渡,钢琴的严格音乐调在主调和声的发展下,形式和内容更加地丰富,并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铺展了诸多的前奏工作。而且此时期,大批优秀的音乐大师为古典奏鸣曲,奉献了一身的精力,旨在发展和完善奏鸣曲。其中,C.P.E.Bach最为突出,其实现了奏鸣曲朝着表现性格的形式发展,丰富了奏鸣曲的发展内容。为此,C.P.E.Bach是18世纪,古典奏鸣曲的奠基人,为古典音乐的创造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海顿的奏鸣曲时期

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的创造,被视为奏鸣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对于C.P.E.Bach的古典音乐模式,进行了发展式的继承,尤其是其创作的60余首的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1767年之前,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多以嬉戏曲风为主,基于轻快的表达形式,为奏鸣曲作为真正的教学内容,起到重要的奠定作用;在1768年后的中期,海顿的音乐风格逐渐沉淀下来,作品透露出成熟感,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海顿敏锐的音乐思维下,天生的音乐细胞,使得其中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地饱满,作品带给人浓厚的活力和亲切感,尤其是在1771年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是正意义上的钢琴奏鸣曲;在1781年后的晚期,作品形式和内容比较诗意,其后期创作的五首奏鸣曲,展现出其顶级的音乐创作能力,从每一首音乐曲中,流露出海顿独特的个性,多变的曲式,表现出这位大师超凡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1.3莫扎特下的钢琴奏鸣曲时期

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的大师,代表了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其创作的18余首的奏鸣曲,是奏鸣曲一个时期的象征。莫扎特在音乐的创造上,有着个性鲜明的音乐特征,并从音乐特征中透露出一个时期段,大师所特有的音乐风格。莫扎特和海顿在音乐的创作上,注重旋律和声感的体现,海顿是创作了这一音乐模式,而莫扎特是发展了这一作曲风格。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把古典奏鸣曲,推向了纯粹的古典意境。并且,莫扎特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基调,丰富和发展了海顿的情绪主义基调,在他独特的不协和音律的使用下,关于欢快的音乐节奏,表现的更加淋漓精致,带给人内心情味的碰撞,可谓意味深长。

1.4贝多芬下的奏鸣曲时期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巨匠,对奏鸣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0余首的音乐作品,被视为是世界钢琴文献中的巨著。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在主调音乐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其音乐内容丰富、极具张力,对于情感的变化,以及音律的力度,赋予了戏剧性的变化,带给人心灵的碰撞。而且,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伟大,在于天才的音乐思维中融入了创新元素,复杂多变的技术,是其曲目创新的重要情愫。对于贝多芬的研究,可以为三个阶段,即其音乐创作的早、中、晚期。其中,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其创作的元素单纯而炫技,是后期创作发展的重要铺垫;中期的作品比较丰富,尤其是“月关”曲的创作,完全展现出贝多芬的创作才能,独特地自我音乐风格凸显无疑;而晚期的音乐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作者不屈的力量,尤其是在失聪后,其作品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动感,并在卡农和变奏的使用下,为浪漫主义音乐元素的产生,孕育了“生命力”。

2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奏鸣曲式结构,是音乐严谨性、流畅性、整体性的重要内容。在对于奏鸣曲的探究中,关于曲式结构的剖析是必不可少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发展部、再呈现部,是音乐写作过程中,一种固定的写作框架,具有较强的结构形式。而且,音乐基于三个部分的展示,便于音乐基调的布局,尤其是关于主题元素的呈现,是曲式结构所必须具有的。

2.1曲式结构的呈现部

奏鸣曲式结构的呈现部,主要包括主部、连接段、结尾段。其中主部与连接段的协调性关系,是古典奏鸣曲的传统,乐曲的各元素形成并置或冲突的状态,这样更有助于音乐主题的呈现。同时,在该部分的音乐呈现上,早期的奏鸣曲采用反复式的呈现方法,对于呈现部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表现。而且,呈现部作为乐曲的灵魂所在,是整个乐章的精神所在,因而在创作表现中,该部分的音乐元素比较丰富,需要融入于创作者的情感。

2.2曲式结构的发展部

发展部是音乐展开的部分,是创作者音乐灵魂自由发挥的内容。其主要是音乐的各创作元素,在不同调性上自由融合,进而交替出不同形式下的乐思。在新元素的使用上,要注意复调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于元素结构上,要以片段性和终止性为核心,使得乐思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地广阔。同时,该部分是第三部分的过渡段,其造成的矛盾冲突,是在呈现部的内容基础。#p#分页标题#e#

2.3曲式结构的再呈现部

在该部分的展现上,仍以原调为主,并基于连接段,重新使得副部内容在主调上呈现。这样,可以让再呈现部的调性保持良好的统一性。而在收尾部分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诸如贝多芬的作品,在尾声的处理上,尾声比较长,有第二展开的尾声特性。同时,在再呈现部的相关主题的表现上,冠以相关的因子,以在调性和速度上,与呈现部的结构形成对比。

3奏鸣曲中的装饰音和踏板的使用技巧

在奏鸣曲的艺术元素中,装饰音和踏板是重点。其中,装饰音在于长短倚音的区分,以形成明确的奏法。而踏板的运用,更多地是技巧和方法,在古典奏鸣曲中,钢琴踏板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3.1奏鸣曲的装饰音在装饰音阐述中,主要基于莫扎特和海顿的音乐作品,阐述几种常见的奏法。

3.1.1长倚音的音效,尤其是留音的效果,要做到分配合理,与主要音符在时值上,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留音效果,便于装饰音的完美体现。

3.1.2回音的时值控制,主要基于主元素的时值范畴,对装饰音的各节拍的落脚点,进行准确的把握,避免第一音落在拍子前,而应该落在拍子上,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装饰音的价值。

3.1.3在奏音的过程中,关于波音或回音的奏成,要基于实际的创作需要,在“tr”上,做到上方二度开奏,这样便于各装饰音的形成,并适应于实际需求。

3.1.4在装饰音中,贝多芬的比较复杂。各装饰音要融入于作品之中,进而在拍子中准确的体现,其中低音的对准,是装饰音最为重要的一点。而在对于贝多芬的装饰音,在演奏时要对于其相关的元素弄清楚后,方可进行演奏。

3.2钢琴踏板的使用

在古典奏鸣曲中,莫扎特与海顿作品的踏板较少。踏板作为钢琴演奏的灵魂,其在奏鸣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大师的作品,其在踏板的使用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诸如,莫扎特的奏鸣曲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宜过多的运用踏板,甚至不用踏板,这样反而可以更好的展现作品的文化艺术。于是,基于作品的不同时期,其钢琴的特点和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在作品的演奏上,要站在作品的时期氛围,去控制钢琴踏板的使用。所以,在对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作品的演奏中,要对于作者的创作时期,对踏板的使用进行巧妙的运用,进而更完美的阐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篇8

【关键词】音乐修养 古典音乐 音乐教学

音乐是一门有着独特文化形态的艺术,能够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真实地展现出来,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感知到音乐所要体现的细腻感情,同时对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展现成为了音乐教学的关键,简而言之,培育学生的音乐修养成为了音乐教学的主要工作。作为音乐中的经典,古典音乐始终给人们一种古老的味道。运用好这些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最震撼的音乐效果,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学生从身体到心灵,体味一场真正的古典盛宴。

一、古典音乐对学生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优雅动听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并与音乐产生共鸣,当真正走入到音乐中后,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在音乐中,流行和古典等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并不是将音乐划分开来。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音乐贯穿了时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行和古典。但不管他们的存在是否被接受,是否广为人知,它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认知非常浅薄且不认同,但是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流传下来的瑰宝,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气息,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该作品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抗争、争取自由的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使他们更加乐于了解音乐,敢于走入音乐世界。除此之外,与流行音乐相比,古典音乐往往是由多种声乐、配器演奏出来的庞大阵容,其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其他任何音乐所无法代替的。从节奏的把握、和声的创作等每一个环节均透着作曲家的心血。这些经过很长时间考验的音乐,在带给学生精神洗礼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如何运用古典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视听结合,在古典音乐欣赏中体味音乐魅力

采用音乐符号来实现“视觉”触及,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古典音乐,更加利于学生在赏析音乐时,将感知到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使抽象音乐更加形象直观。在赏析主题较为鲜明的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影片或者图片将音乐的大背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还能够起到为学生提供想象载体的效果。例如,在赏析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由于该曲从序曲展现狮王雄壮威武的形象,到终曲所有动物大团圆的场面,所要表达的是热闹的节日氛围中各种动物滑稽有趣的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将每一段音乐所展示的不同动物形象,通过图片传达给学生,再辅以音乐相伴,学生仿佛进入到了音乐世界中。一场音乐盛宴,在激发学生对音乐感知的同时,也使他们逐渐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音乐,为塑造学生的音乐修养创造了极佳的基础条件。由此可知,通过视觉的激发,再加之听觉的刺激,相辅相成,将音乐的各种元素串联起来,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更强。

(二)“律动”引发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本身能够结合动作来展现,在配合相应动作展现时,学生的感觉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对音乐中所要表达的非常细微的含义和主题更加敏感,体会也更加深刻。例如,赏析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由于该曲是一首舞曲,其具有独特的规格性,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古典舞曲。正是因为该曲是小步舞曲,为此,教师利用该舞曲的特性,在引导学生赏析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入到音乐不同阶段带来的不同感受中,而强烈的节奏感,也刺激学生思想随之起舞。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而这些不同的感受,均源自音乐中不同元素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但是由于学生很难抓住乐曲的拍子,为此,仅靠听是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的,这时教师将不同的律动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赏析音乐的关键,深刻体会旋律,进而不断提高感知能力。

(三)“游戏”强化体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味兴趣

如今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成长中,科技的发达带给他们更加宽广的世界,他们的思想更加新潮,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局限他们的思维,他们也不乐于接受,为此,将“游戏”元素带入到教学中,引导他们在边学边玩中感知音乐,提升音乐修养②。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全情投入到音乐的感受中,音乐的跌宕起伏,使他们的情绪也随之受到影响,进而为音乐修养的培育创造了极佳的环境。例如,在赏析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时,该曲是莫扎特为一位女弟子创作的作品,其以鲜明的主题,单纯质朴、轻快的节奏展现了一个丰富且可爱的氛围。学生在最初并不能够感受到该曲的变化,仅是发现其与《闪烁的小星》有些相似之处,并且能够听出演奏所使用的乐器。教师将“三变”游戏带入到教学中,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走入变奏曲的曲式风格中,辅以钢琴弹奏将每次变奏的序曲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主旋律的变化;随着游戏的深入,通过钢琴演奏,多媒体的配合,将“小星星”的三次变奏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不仅更加了解如何体味音乐,同时对音乐的不同变化也有了更加细微的感受。通过较为简单的变奏,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加深入,同时利用游戏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感知中,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想象空间。再结合多媒体将抽象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更加明确主题,逐渐走入到了音乐殿堂,感受着音乐带来的不同变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

注释:

①闫飞.论古典音乐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J].新西部,2010(8)

篇9

高师音乐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的目的都与纯舞蹈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目的是培养有综合音乐素养且兼具舞蹈教学、编排能力的中小学音乐老师,相比专业舞蹈教育来说,音乐舞蹈教育更注重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实用能力和相关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中小学的音乐美育重视基础,不需要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而舞蹈在美育教育中是音乐之外的一种辅助,仅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舞蹈的基本体态轮廓,通过舞蹈练习塑造学生的优美体态,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对音乐和舞蹈有一定的鉴赏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专为中小学美育教育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音乐舞蹈专业,舞蹈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目的,因此,其课程安排和设置都与纯舞专业有所差别,以四川音乐学院音舞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为例如表。

由此可见,本院音舞专业的舞蹈教学在课时量和学分的设定上都以舞蹈基础的教学为重心,特色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民族民间舞训练模块,并不追求对某种舞蹈的高精度学习,更注重多种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高师音乐舞蹈教育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分析

现状调查:目前,音舞专业舞蹈课中的钢琴伴奏教材都基本使用专业舞蹈的伴奏教材。这些教材中的部分音乐是可以直接用于我们的课堂的,但有半数以上的音乐是为专业舞蹈而作的,不适合我们的舞蹈课程。音舞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基础能力有限,复杂的专业性强的音乐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乐与舞的和谐之美。那我们的课堂现状有什么问题?学生对钢琴伴奏有什么希望和建议?钢琴伴奏究竟该往哪发展?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一共30份问卷,回收23份。统计结果显示:

1、希望在课堂中用古典音乐来伴奏的占68%

2、希望在课堂中用通俗流行音乐来伴奏的占59%/

3、希望在课堂中用原创音樂伴奏的占45%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是本专业的舞蹈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钢琴伴奏能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促进我们的教学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而从宏观上来看,不断发展的社会教育需要上层教学机构的同步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为教育事业培养出能学以致用的实用

性人才。

三、改编应用多元化音乐在音舞专业舞蹈课钢琴伴奏中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音乐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将多元化音乐融入实际教学中,在国外更是备受推崇。钢琴伴奏看似陪衬但却是我们将多种音乐元素融入舞蹈教学的唯一途径,并能弥补我们在教材上匮乏,让课堂生动活泼,消除学生对单一枯燥音乐的倦怠感,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其次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也意义巨大,多元化的音乐才能让他们领会到世界音乐的奇妙和美,而不是仅局限于书本中的音乐,做一只骄傲的井底之蛙。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懂得教学要不断的创新,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胆的摸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不落后于人并不断发展。

四、将多元化音乐改编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改编与应用

无论西方或是中国的古典主义音乐都是一种能让人深思,使人高尚,经得起岁月历练的音乐。它们的结构规整,旋律之美能让人反复回味,和声分句系统有规律,节奏也突出明显。音舞专业舞蹈课中进行的都是形式和内容都比较规整的舞蹈训练,对音乐的要求主要在于节奏清晰、片段规整,能给学生明确的旋律起伏感。经过改编后的古典音乐,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如:F.J.戈塞克《加沃特舞曲》主题旋律和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曲》都适用于小弹腿(Battement frappe)。G.威尔第《大进行曲》主题旋律部分适用于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快乐女战士》可用于古典舞的小跳组合,钢琴曲《春舞》主题旋律部分可用于民间舞课的赛乃姆组合等等。这些乐曲中有些也是学生们正在学习演奏的钢琴曲,与舞蹈相结合后能让他们更直观的体会到乐曲的形象和节奏感,促进他们找到演奏的情感。古典音乐也是一种理性的艺术,它们的旋律走势有预见性,曲调优美,曲风高雅,节奏规范易把握,让学生易于配和舞蹈动作,并在和伴奏的同时能广泛接触到各类型的古典乐曲。丰富的知识量是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的必要基础。

(二)通俗流行类音乐的改编与应用

通俗流行音乐是一个时期社会潮流文化的缩影,受大众的喜欢,易于传播和接受,包括流行歌曲、轻音乐、电影配乐或插曲和爵士类乐曲等。这类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响起的瞬间会看到学生们的脸上一抹轻松的微笑。其特点是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短小精干、节奏明确、形态丰富、这些特点都适合音舞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中大多数并未通过多年专业的训练,甚至未接触过钢琴伴奏的舞蹈课程,而通俗轻音乐是学生平时听得最多,接触最多的,既符合他们的音乐水平又能明显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学生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规范上。时代音乐元素的融入,也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提升不拘于形式大胆创新的意识。改编流行音乐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高师音舞专业的学生是将来基础音乐舞蹈教育的人才,他们必须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我们要摒除内容不和谐、不健康、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音乐。其次,要选择符合音舞专业学生听力水平的音乐,旋律感要强,不规律节奏和自由散漫的节奏都需要我们去规范改写。再次,通俗流行音乐大都没有古典音乐那样规范,我们一般选择保留其主体旋律,根据舞蹈的节奏韵律做出相应的旋律扩展或缩减。如歌曲《九儿》要改编为古典舞控制的音乐时,要将整体速度放快,太过于缓慢的节奏对于能力较差的音舞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如此长时间控制的,歌曲中的几处自由延长音要规整为4拍或8拍结束。最后是左手伴奏应选用适合舞蹈节奏的织体结构,和声的配备尽量少用和弦外音,以古典和声体系为主。

如:《神秘园之歌》可用于音舞专业芭蕾舞把杆体态练习或者手位组合,久石让《Always with me》可用于单腿蹲(Battement fondu),歌曲《九儿》可用于古典舞的控制组合,歌曲《莫尼山》可用于民间舞的藏族旋子组合等等。

(三)将爵士元素融入钢琴伴奏音乐中

在西方,爵士乐被认为是可以让人动起来的音乐,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常常见到人们在爵士乐中随心欢快的舞蹈。虽然这类大多节奏自由性很高,音舞专业的学生要抓住这类音乐的节奏点是不易的,但学生们喜欢时尚潮流的音乐,并且近些年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学习吸收丰富的音乐知识且学以致用,可以适当用爵士风格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

如:巴赫的《西西里舞曲》这首曲子可用拉格泰姆节奏改编,用于转(Pirouettes)的练习。弹奏时,在旋律中适当加入滑音和颤音,伴奏声部避免使用过于自由和繁琐的节奏型,尽量把曲调、节奏和节拍重音都表达清楚,又不失爵士乐自由摇摆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去找到旋转这一练习中点线面流动的空间感,这种风格的乐曲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很好辅助作用。《万岁千山总是情》这首歌曲可用摇摆的节奏型来改编后用于古典舞的五位擦地组合,但不能太过于自由,要突出节奏点和重拍,才能让学生找到每个动作的发力点。

(四)创作钢琴伴奏音乐

在這个提倡创新教育的时代里,作为音舞专业的钢琴伴奏者也应积极突破,尝试自己为教学创作一些音乐。笔者通过近两年创作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创作伴奏乐曲需要把握的要点:

1.创作乐曲要符合舞蹈的风格。芭蕾、古典和民间舞都各赋一格,芭蕾舞源于西方,乐曲风格高雅、干净且意境纯美。而中国古典舞音乐则需要婉转优美的风格,民间舞音乐需要以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为基准来创作。

2.音乐结构和节奏的设置

首先,乐曲必须由方整性乐句组成。音舞专业舞蹈课组合重视基础训练和规范化,几乎不出现不规整的动作语句,因此,钢琴伴奏音乐也必须方正有序。

第二,曲式结构要简练。常用单段体(A),二段式(A+B)和三段式(A+B+C)或(A+B+A),但必须配以准备拍和收尾音乐才能保证舞蹈和音乐的完整配合。加之音舞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伴奏下的舞蹈课,因此必须照顾他们的弱项,仔细观察舞蹈组合的模块组成,选择相适应的曲式结构来创作乐曲。

第三,乐曲节拍以2/4、3/4、4/4拍为主,尽量避免使用3/8、6/8、2/2等较为复杂的节拍。音舞专业学生的乐理知识普遍欠佳,复杂的节拍和节奏型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伴奏音乐变成和如五位擦地、小踢腿、小跳等比较欢快有力的组合可以用2/4拍为编曲节拍,划圈、中跳和单腿蹲可用3/4拍来编写,一位擦地和控制可用4/4拍节奏编写。

第四,伴奏织体的编配要尽量简化,以舞蹈的节奏为编写基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伴奏织体如图:

篇10

基于这种想法,我开始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一、分配时间。教育心理学资料表明:每节课出现三个时间状态,即“最佳时态”、“始抑时态”和“近闭时态”。“最佳时态”约在一节课的前25分钟,学生在这段时间呈现出情绪高涨,精力集中,体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学习状态。“始抑时态”约在一节课的25-35分钟,学生在这时精力已不够集中,精力下降,注意力开始分散。“近闭时态”约在一节课的35分钟之后,学生在这时呈现学习兴趣极低,无精打采,思维不能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的效率极低。各时态的持续时间,随着不同的班级、内容而发生变化。因此我尽量把课本教学安排在“最佳时态”和“始抑时态”这两个时间段内,约为30分钟左右;将课外音乐欣赏安排在“始抑时态”后期和“近闭时态”中,约为5-10分钟。

二、选择内容。首先,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对流行音乐感兴趣的,约占95%;对儿童音乐感兴趣的,约占60%;对戏曲感兴趣的,约占20%;了解原生态音乐的,约占5%;了解古典音乐的,约占12%。对比着这次调查的结果,我开始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音乐素材。然后,我把搜集来的音乐素材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1.勇于入“流”入“俗”。

“流”是为流行,“俗”意为通俗。如果课堂上你对“周杰伦”、“林俊杰”、“SHE”、“笔笔”等一无所知,那学生将会取笑你的落伍。如果你对此有所了解,并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那学生将从你身上找到共鸣而亲近你。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流行和通俗音乐的欣赏与崇拜是盲目的。课堂上,常有学生叫嚣着喜欢周杰伦的歌,问其为什么喜欢,他侃侃而谈:“周杰伦他很有才华,唱的歌都是自己写的,每年都能出一张新专辑。他自己还说呢,每张专辑里都会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这说明他很爱国。”然后有学生又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不喜欢周杰伦,他口齿不清,唱歌速度又快。”于是我就找了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霍元甲》放给他们听。欣赏完之后,我和学得出一个结论:周杰伦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崇拜的歌手,但是他的大多数音乐并不适合小学生来学习和演唱。从那以后,学生们对周杰伦的歌曲就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所以说,流行音乐并非洪水猛兽,教师无须谈之色变。只要教师擅家引导,它将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更是师生感情的剂,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2.重视民族音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音乐特别丰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要把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把民族音乐采入课堂。

四年级学生在学完了民歌的三种类型后,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老艺人那里录制并“偷师”了一段民间音乐,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音乐是“不入流的”观念彻底更新,并对民歌有了新的认识。我还给他们播放了原生态歌手阿宝和全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以及著名民歌歌唱家吴雁泽同台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三种不同文化内涵的歌唱都有着打动人心的巨大魅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与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才是我们真正要重视的多元音乐。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我们教材的共性内容形成互补,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亲切、有趣、新颖和丰满。

3.浅尝古典音乐。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歌为心声。如果音乐缺乏与学生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例如,从小学习古典钢琴的周杰伦偶像是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肖邦。他的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从造型到主打歌都以古典为基调;SHE的新歌《波斯猫》在编曲中引用了凯尔巴特的《波斯市场》中的乐句;王力宏自幼学习古典音乐,他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精神就有古典音乐的影子,在他的歌曲《感情是舞台》中,王力宏以为对象,编曲中用了他的《第四交响曲》中的一个乐句。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所以我就在课堂中给学生们欣赏了一些古典音乐。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通过给学生们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古典音乐,使学生们对古典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资源运用。教材外音乐资源不同于教材中的音乐资源那样有配套的磁带或教学光盘。从网络中下载音乐,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手段。我把下载好的音乐,刻成CD来播放,可是每次将音乐刻成CD,价格高,成本大,还有易磨损、不方便携带等诸多不便,所以仅仅依靠CD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使用录音机播放MP3。方法是用一根音频连接线的一端连接MP3的PHONE接口,即音频输出的接口,另一端连接录音机的karaok接口,即话筒接口,在播放MP3的同时按下录音机的PLAY键,这样就可以用录音机播放MP3播放器中的所有内容了。我还把话筒运用在了教学过程中,结合MP3的录音功能,把学生演唱的歌曲录制下来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来评价。这种方法也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这些音乐课堂的“题外话”似乎是我“多管闲事”,但是身处音乐教师这个圈子之中,身在学校教学一线,“题外之话”却又是和我们的教学事业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地提升音乐课的质量,丰富音乐课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潘椒.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民间音乐概论[M].河北师范音乐系编,2013.

[3]晓琪.中小学音乐教育[M].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2012.

篇11

那位老师说,之前上音乐课,因为学生不喜欢教材的作品,觉得那些作品太“过时”了,于是有些学生在音乐课上做其他科的作业,或者打瞌睡、聊天。为了将学生“拉回”音乐课堂,经过反复思考,她终于找到了一条路径。方法是这样的:她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由十三位同学组成,通过以歌会友的方式,每一节课每个小组分别派出两到三名选手与其他组进行PK,而评委则由每个组分别派出的两名同学组成,评委必须于每节课评选出周冠军一名,最后每节课产生的周冠军进入总决赛,在总决赛中决出最终的冠亚季军。由于将竞争机制带入课堂,所以课堂活跃了,那位老师备课也变得轻松了。她是这样说的:如此上法,每节课她都过得很轻松,学生也很开心。

听完这个教师的经验介绍,有的老师非常兴奋,似乎自己也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我却感到了些许担忧。

确实,课堂上,学生由原来的写其他科作业、打瞌睡、说悄悄话而变为了兴高采烈地融入课堂,这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这种课堂比起那些“任其自然发展”的课堂确实要强一些,但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音乐课程目标是什么?这是一堂音乐课吗?学生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不妨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新课标阐述: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而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们提升“鉴赏能力”了吗?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了吗?学生是有兴趣了,但我们完成音乐教育的目标了吗?音乐教师究竟发挥的是什么作用呢?难道音乐课堂的活跃程度是衡量优质课堂的唯一标准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学生喜欢就可以了”的目标,那我们的教材也就失去应有的意义。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之下,走进音乐的海洋,享受音乐的激情,并在音乐中思考人生,通过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自我的品味和修养。这样的课堂能达成以上目标吗?

我们再来谈一谈教材。教材编制的目的是希望音乐学科遵循某种规律,较为系统、科学地欣赏和学习音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而收入的,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经典性和文化性。虽然我们可以“因才施教”和“因材施教”活用教材,但整个教材框架和整体基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变的。很多老师也许会认为既然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么我们就给他们听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好呢?可是我们不妨想想,既然学生已对流行歌曲非常熟悉和喜欢,那还有必要放在课堂上吗?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学生更应该以鉴赏经典性和文化性强的作品为主。尽管学生对其不熟悉,但正因为不熟悉,才更应该去鉴赏、学习、探讨。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味经典性的作品,激发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下,自主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一鉴赏教材为例,其中,第七单元到第十二单元的内容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古典时期音乐、浪漫派音乐、民族乐派音乐、印象派音乐以及现代主义音乐,每个时期都节选了各重要代表人物最为经典的作品,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等,这些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而传承至今的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这些作品不出现在课本中,学生有可能主动去欣赏它们吗?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忘却经典,那也就意味着他们与高雅艺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了。

文化与科技不同,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替代制,一种科技产品总会在若干年内被新的、更先进的科技产品替代;但文化的发展规律恰恰不是这样的,它应该是一个叠加的形式。只要是好的作品,不管是过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它都能被人们传承下来。就像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百多年的历史过去了,但他的交响乐依然在今天的世界大舞台上奏响,时至今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依然是那么震撼人心;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依然是那么的美妙和富有诗意;任何时候听舒伯特的《小夜曲》,仍然感受到的是那股强烈的浪漫气息……

因为学生的周围――大街小巷、商店、媒体几乎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所以他们很容易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的从众心理。我们能说学生是真正地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古典音乐吗?假如我们周围播放的不是流行音乐而是古典音乐,那学生是不是也会喜欢古典音乐呢?其实盲目地“随大流”是谈不上真正的“兴趣”和“喜欢”的,“从众”,也许仅此而已。

我曾专门约了一位对古典音乐比较熟悉的学生聊天,他说:“我从小就学习古典音乐,对古典音乐应该说是有‘感情’的,但因为班里对古典音乐了解的同学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我表现出对古典音乐的‘感情’,同学们可能会把我当成异类,甚至会认为我‘老土’、‘不入流’,因此我也只能‘随大流’呗”。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古典音乐是陌生的。兴趣是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的,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和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孩子突然对妈妈说:我要弹钢琴,于是妈妈很高兴,以为孩子对弹钢琴感兴趣,很快就买了一台钢琴给小孩,但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就想放弃。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孩子一时间所谓的感“兴趣”,其实仅仅是一种表象,这只是小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已。所以,兴趣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我们关注孩子的“好奇”,保护孩子的“好奇”,给孩子营造一个让“好奇”种子生长的环境。

如果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认知古典音乐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古典音乐的美,它既能提升人的艺术品味,又能陶冶情操,同时也能拓展人的视野,这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会自然地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乃至喜欢上古典音乐。准确地说,在大多数同学口中的“不喜欢”还不如说是不了解。因此,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给学生们塑造古典音乐的氛围太重要了,我们要求家长都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可能不太现实,但在我们坚守的教育阵地上我们能轻易妥协吗?能盲目地随大流、消极地从众、随学生“投其所好”吗?

诚然,在校园中普及古典音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需要正确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坚守,这其中可能会碰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可能也是从社会矛盾中渗透出来的,我们也许无法去改变,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校园期间多接触、多体验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的种子在学生的人生中生根发芽。

篇12

完美演奏成就世界和平

朱莉娅・费舍尔(Julia Fischer)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音乐家庭。“因为我的妈妈是一位钢琴家,我也想学习钢琴。但由于哥哥从小学习钢琴,妈妈觉得家里有人会演奏其他乐器更好,于是我开始尝试小提琴,结果就再也没有放下过。”四岁开始学小提琴的朱莉娅坦言母亲是她的音乐启蒙老师,“小时候,我常常看到妈妈在家里弹钢琴、教钢琴。当时她还参与一些室内乐演出,有时我看到她和团员一起演奏三重奏,我还记得她演奏的曲目有勃拉姆斯《D小调奏鸣曲》《第二奏鸣曲》以及海顿的一些作品。”

朱莉娅的正式小提琴教育始于利奥波德・莫扎特音乐学院(Leopold Mozart Conservatory),师从琳达・杜布洛斯卡娅(Lydia Dubrowskaya)。九岁,她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师从安娜・楚玛琴科(Ana Chumachenco)。十几岁时,朱莉娅最崇拜的音乐家是古尔德、基辛和马克西姆・文格洛夫。

1995年,朱莉娅同时获得了梅纽因小提琴比赛的首奖以及巴赫最佳独奏奖,她的音乐天赋从此在国际音乐舞台崭露头角。多年来,她和无数著名指挥家同台献艺――洛林・马泽尔、艾森巴赫、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也和来自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顶级乐团有过合作。不过,她的音乐初衷从未改变。

她称自己为音乐理想主义者。她说自己的初衷也许谈不上是一种理想,可能更接近一种天真:“我记得自己十一岁的时候看了一部关于梅纽因的电影,很棒也很长。那是在我去参加梅纽因比赛之前。在电影里他说道,他小时候认为如果能够将巴赫的协奏曲拉得非常好,也许就可以带给世界和平。当时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许这个想法有点天真,但是我灵魂的某一部分始终相信这一点。当我站在舞台上,听众听到我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我想当他们离开时,可能已经比进入音乐厅前拥有了更丰富的灵魂。”

小提琴家的钢琴“首秀”

2003年,在洛林・马泽尔的指挥下,朱莉娅在纽约林肯中心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年,她又在马泽尔的指挥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然而直到2004年,二十岁的她才同意走进录音棚,录制她的第一张唱片。她说比起录音来,自己更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我二十岁录制第一张唱片。当时我觉得对于录音的年纪来说,二十岁已经属于很年轻了。我知道有人十二三岁就录唱片了,现在甚至有人八岁就录唱片了,但是我无法想象八岁的自己走进一个录音棚录制唱片。八岁的我更专注于练习,直到二十岁才开始严肃地考虑这个问题,心想也许我做好准备了。其他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更愿意去练习,而不是去录唱片。”

这张由荷兰五音公司(Pentatone)发行的唱片收录了朱莉娅与雅科夫・克雷兹伯格(Yakov Kreizberg)以及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俄罗斯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该唱片好评如潮,一度在德国成为销量前五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并在2005年1月的《留声机杂志》上被评为“编辑之选”,还在同一年得到了“古典回声唱片大奖”。

2005年,朱莉娅录制了巴赫为小提琴创作的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该唱片又获得诸多奖项,包括法国的金音叉奖、英国《BBC音乐杂志》授予的“最佳新唱片奖”等。2007年,她录制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再次获得古典回声奖的“年度最佳独奏家奖”。之后,她几乎每年都发行新唱片,包括2009年在Decca发行的与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2010年发行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2011年由Decca发行的《交响诗》(Poeme)等。

同时,朱莉娅的演出事业也蒸蒸日上。除了与各大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小提琴外,2008年1月1日,在马蒂亚斯・平彻(Matthias Pintscher)的指挥与德国青年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朱莉娅在法兰克福老歌剧院举办了她的钢琴“首秀”,弹奏的是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对于这场音乐会,《纽约时报》这样评论道:“她弹奏的第一乐章泰然自若又充满激情。她惯于用小提琴展现揉转的旋律在慢乐章的独奏乐段中得以展现。她的演奏深沉而哀伤,在最后乐章的演奏强力而爽快,令人兴奋。”事实上,朱莉娅从未放弃过学习钢琴,在一次采访中,当她被问及在两件乐器中选择一个的时候,她出乎意料地选择了钢琴。这场音乐会后来被录制成了DVD,但自那次“首演”后,她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弹奏过钢琴。她说:“我们家的钢琴家可不是我,通常是我的哥哥来演奏钢琴。有时我们会四手联弹。他如今是一位工程师。”

对音乐和音乐厅上瘾

对于在音乐之家长大的朱莉娅而言,乐器几乎随时陪伴她的左右。如果有人趁她不备动了她的小提琴,她立刻就会察觉到。她曾经演奏的小提琴是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现在换成了瓜达尼尼,“之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是向日本读卖音乐基金会(Nippon Music Foundation)借用的,瓜达尼尼则是我自己购买的。与斯特拉迪瓦里相比,瓜达尼尼的价位比较容易接受,斯特拉迪瓦里的价格可要在后面多加一个零,我这辈子都买不起。我真的很希望拥有一把自己的琴。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他在伦敦发现了一把瓜达尼尼小提琴,建议我去试试。于是我去试用了一下,刚开始感觉并不是特别好,但在我使用它演出了几场音乐会后,我决定买下它。”

据说朱莉娅乐器离身的最长记录不超过一周,不听音乐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她说自己对音乐上瘾,每天她都需要听到音乐,而音乐也一直在她的脑海里。音乐对她而言是非常抽象的事物,很难用语言来解释。站在舞台上演奏的时候,她的脑海里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主要都是心里的情绪。她说在舞台上,只有百分之二十是思维,为了兼顾舞台上与其他音乐家的配合,而其他百分之八十都是情绪。

也许因为父亲是数学家的缘故,小时候的朱莉娅也喜欢学习数学,对音乐以外的其他文科反而不是特别喜欢。“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的确有不同之处,比如说,音乐不受语言的限制,而文学是受到语言限制的,电影也是。音乐就好像绘画,不需要你信仰某个宗教或来自某个国家。我在香港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香港听众的反应与伦敦的听众一样热情,这是音乐很特别的一点。我一直认为音乐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当我被要求用语言来描述某部音乐作品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答案,因为我不是那种听到音乐时脑海里可以浮现色彩、形象或者故事的人。”

除了对音乐上瘾以外,朱莉娅对音乐厅也上瘾。如果几周没有出现在音乐厅里,她就会感到焦虑和紧张。她需要和听众交流,需要音乐厅里那种专注的氛围: “音乐厅的氛围让你集中注意力。在家里听CD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关掉,去倒杯酒。但是在音乐厅,你被迫坐在那里,集中注意力听。另外,我在音乐厅的演奏和我在家里演奏的效果很不同。”

“如果这是你艺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演奏”

有不少媒体称朱莉娅为完美主义者,她说在舞台上,自己不会故意去犯错,但万一犯了错也不会纠结,而是继续演奏后面的音乐。与许多音乐家不同的是,朱莉娅从来没有“舞台恐惧症”。从小,她就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

与不少古典音乐家相似的是,她从来不会做故意取悦听众的事情。除了古典音乐,她几乎不听其他任何类型的音乐。她说,古典音乐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将来,它是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音乐。在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上,她也秉承着让听众来适应曲目而非相反的原则。虽然如今的时代充满了各种干扰因素,人们也都习惯被娱乐,甚至在古典音乐历史上也有一些就是为了取悦听众而创作的曲子。朱莉娅说她愿意演奏、录制那些高品位的娱乐音乐,但自己不是喜剧演员,因此不会做例如特意修改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长度以迎合当代人注意力减弱的事情,而且,这也并非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想要表达的内容。

可见,朱莉娅对音乐演奏抱着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她在音乐教学上也秉持着相同的理念。在她心目中,演奏的质量是第一标准。最近,德国有个关于纳税人是否也应该为外国音乐学生支付学费的争议。对此,她一方面表示理解,因为在这方面,德国的确是个特例;而另一方面,她觉得更值得探讨的是音乐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为什么来自俄罗斯和亚洲的学生水平一般比德国学生高一些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录取前来报考的最好的学生,无论德国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必须首先通过音乐学院的录取考试”。

在授课时,朱莉娅坚持“不按年龄来区别对待学生”的原则。网上曾经有一段朱莉娅教一个十一岁小男孩的视频。小男孩演奏完了一段后看着她,等待她的评价。朱莉娅一开始说:“恩,不坏。”然后对小男孩说:“现在再演奏一次,就好像这次演奏是你艺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演奏。”小男孩看起来惊呆了 。

篇13

[关键词] 古典;现代;完美结合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作曲家,将我国古典名曲改编为现代钢琴作品,通过大量音乐会演出和电台、电视台播出,以及CD、VCD、DVD的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不但受到国内外听众的普遍欢迎,而且成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教材和必修曲。在这些现代钢琴作品中,本文针对钢琴独奏曲《梅花三弄》是如何改编的?如何创新的?如何使古典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的?着重从创作思维、专业技巧、创新意识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古琴曲《梅花三弄》,历史悠久,清纯典雅,旋律优美,流畅如歌,独具特色。全曲共十段。前六段中基本主题出现三次,故称“三弄”。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的神态的描绘,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表现了梅花的静态之美。后四段有激越的音调,形成矛盾冲突,表现了“梅花斗雪开”、不畏风雪严寒、“傲骨凌凌,不为之屈”的气质和竞相怒放、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古人有“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之说。本曲借物咏志,借对梅花洁白、芬芳、耐寒、高雅等品质的赞美,来赞美具有高尚节操的人物。1972年,作曲家王健中据此改编成同名现代钢琴独奏曲,其间曾受到诗词《咏梅》的启发。现扼要分析如下:

1 关于改编的主导思想

从全曲的各方面看,其指导思想应是:尊重和保留原曲的思想境界、情感内容、主题音调、时代风格。而这些恰恰是改编一部音乐作品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 关于曲式结构

沿用了古典中:“主题呈示――主题再呈示――主题变化呈示”的布局框架,通过“三弄”,反复吟唱同一主题,从而使梅傲雪风中,坚忍挺拔的个性和乐曲的主题旋律更加突出。可以说:这是本曲曲式结构的最佳方案。

3 关于主题安排

严格遵循了古典主题安排,突出了基本主题的优美形象,分三种面貌:第一次呈示于F宫调式明媚的高音区,采用简洁流畅的伴奏音型,表现出梅花清新秀丽的形象。第二次呈示于中、低音区,左手演奏更为柔情的主题,右手在高音区以晶莹透明的平行四度双音,衬托出梅花高洁如玉的品格。第三次呈示,转到E宫调式特高音区上出现,闪闪发光的高音曲调,华丽的分解和弦伴奏,塑造出寒风中一枝红梅傲然挺立的雄姿。第七段以后,是第二主题的自由展开。

4 关于和弦构成

和弦是形成和声结构的基础材料,是欧洲古典传统和声体系,是当代世界各国(包括我国)专业音乐艺术领域中应用最广的和声体系。它的和弦构成则是:“三个或三个1:2 1-的音,按三度叠置的方式形成和弦”。但在本曲中,完全不采用上述体系的原则和基本和弦,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全新的和弦作为本曲和声结构的基础材料。主要是:(1)换音和弦。在全曲的开头,就使用了这种民族特性的和弦。用距离根音的四度音代替了原本三和弦中的三音,造成了纯四度与大二度之间的碰撞,使和弦加剧了紧张感而成功地避免了三度叠置和弦造成的西方大小调的感觉。(2)加音和弦。如29小节f、a、c加入了二度音g,并在低音与中声部和声层的烘托下,高声部则更多地模仿了古琴中的泛音奏法,使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上演奏的古琴曲,民族风味十足;在梅花主题第二次出现时(62小节)则运用了三和弦的基础上加入了二度和六度音,同时右手在加音和弦基础上形成的四度平行的横向推进,显现了梅花轻巧、活跃的音乐形象。(3)在传统和声中的创新也较普遍地引用到该乐曲中。首先,我们可以在18小节看到第二个和弦d、c、f运用了二度叠置,这种大二度(即小七度)的叠置被称为“温和的不协和”音程,这种大二度在以寒冬为底色的基础上吹来一丝暖风。(4)170小节的第二拍c、f、d、g则是一种突破,该和弦是四度拼叠型和弦。由于这种和弦中两个纯四度拼叠关系与我国乐器琵琶的形式相同,所以有人也称之为“琵琶和弦”。(5)在调性中,梅花的主题由c微进入,转到F宫,并目在c徵凋的开头并没有使用c徵和弦,而是用了F宫和弦的第二转位,此时宫音和弦并不是上属功能,而是起到了定调和弦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传统和声的“以宫定徵”。

5 关于和声手法

本曲和声手法主要有:(1)主旋律进行中的柱式和弦伴奏手法。(2)主旋律进行中的分解和弦伴奏手法。(3)主旋律进行中,同时出现副旋律或对位旋律的伴奏手法。(4)主旋律长音中或乐句衔接处的空白地带,用和声音型进行穿插装饰、填空的伴奏手法。(5)各声部与主旋律保持平行四度、五度、八度的和声伴奏手法。(6)在没有旋律的片段,用各种和弦音型形成各种变奏、过渡、发展的音乐段落的手法。上述种种手法,都是借鉴欧洲钢琴音乐作品中常见手法。方法可以借鉴现代西洋创作手法,但作品的内容、情感、风格却延续着中国古典韵味。

6 关于音色布局

主要有:引子中柱式和弦的沉重音色;基本主题在高音区首次呈示的明媚音色;第二次在中低音区划呈示的柔美音色;第三次呈示在特高音区的辉煌音色;第二主题的进军号式的音色,最后五小节模仿古琴泛音的银亮音色;平行四度旋律和平行五度伴奏的空灵音色等等。音色的多样化布局,大大渲染了钢琴曲的色彩效果。

7 关于转调和发展手法

在全曲以F宫调式为中心的音乐中,为了突出基本主题的第三次呈示,突然转入E宫调式,音乐形象极为辉煌,是音乐内容和音乐形象的需要。之后,接着又转入#F宫调式,也是为了后半部音乐形象变化发展的需要。以上这些,在原古琴曲中是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是钢琴曲中运用现代作曲手法对古琴曲内涵的深化,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在如何继承古典技法上具有特殊意义。

8 关于形象布局

本曲是造型作品,表现的是“物”,即:梅花的静态与动态形象。如果说到“情”,也只是从古人“借物咏志”的角度,象征性地涉及到人的情感而已。但它所塑造的梅花的“静”与“动”的形象,却是在钢琴上通过复杂的音乐织体表达出来的,其中精彩的创新性可想而知。

9 关于避免“洋味”,保持“古味”

以上各种已经做了大量努力。在避免“洋味”方面:从反义上采用欧洲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在保持“古味”方面:(1)大量运用平行四度旋律工装饰伴奏音型。(2)大量的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的低声部和声伴奏。(3)从本 曲一开始,在PP的沉静音调中每一个旋律音都有柱式和弦支持,每个柱式和弦前边都用一个低八度的空八度倚音为先导,产生了古琴传统演奏法中的奇妙效果,先后出现20多次。渲染了浓烈的“古味”。(4)最典型的是全曲最后五小节,钢琴右手在极高音区演奏平行四度的基本主题动机再现,左手演奏平行五度的低声部伴奏。这个天籁般的空灵音响效果,是绝对的中国古典味!更奇妙的:在我国演奏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三位大师:傅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的曲谱中,结尾都不是采用古典最基本主题的音调。惟独作曲家王健中改编的钢琴曲中,用古典基本主题的动机为最后五小节结尾音调。严格说来,这种手法是欧洲作曲法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法,根本不是中国古典传统,但奇妙的是:效果却非常好!听起来是绝对的中国古典味!特别是令人联想到诗词《咏梅》中“已是悬岩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美丽画面。作曲和表现方法虽是西方的,但用在这里却是创造性的!“洋为中用”,只要用得恰当,“洋”也就“中”了!

从以上九个方面看,对该乐曲的改编能取得成功,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也体现在《梅花三弄》将中国古典乐曲中的民族特性与现代西洋乐器――钢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一点可以为中国古典乐曲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于艺术创作并不代表着完全的创新和完全的舍弃,恰恰相反,对于艺术的创作(包括改编乐曲),却正是对于传统的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只有真正从本质上去了解过去的文化与哲学理想,才会创新以及对艺术(音乐、美术、文学)的再度创作。而对于完全的抛弃过去传统的作法,只会建成“空中楼阁”,没有任何的根基。但反过来,紧抱过去的东西不放,“闭门造车”同样不会取得成功,同样不能把好的东西展向外人,推向世界。在这里,我想通过对钢琴曲《梅花三弄》艺术创作的分析,再一次地重申:抛弃以上的两种错误,做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做到民族与世界的相互交织,做到音乐与情感的水融,才能堪称得上是好的艺术创作,从而值得我们在创作以及演奏等方面借鉴、学习。而且我们不能只片面地停留在乐曲的表面,只有深入地了解,才会有未知的创作。

通过对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深入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 改编目的将中国古曲改编成现代钢琴曲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的在于:

(1)为了人民的需求。中国人民热爱自己民族的古典音乐,但直接欣赏古曲在时代、空间、审美观念上又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改编为现代钢琴曲,更易传播、理解、欣赏、接受。

(2)为了古曲的新生、人类的共享。古曲古乐虽是珍宝,但不便流传。要想在新时代、新听众中一展自己的容颜,如不脱胎换骨练就出新的生命、求得新的容颜是不可能的。中国古典名曲从文化意义上讲,它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它是“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原曲、原谱、原声应受到保护之外,改编为现代钢琴曲,有利于世界共听、人类共享。这是将中国古典文化珍品向全世界传播、让中国古典名曲走向世界的有效手段。

2 对当代钢琴作品创作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与论述对钢琴作品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如果是改编中国古曲,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是最直接、最具体、最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可以加以利用和发挥。如果是加工改编民歌,本文的全部内容均可供参考,有目的地选用采纳或加以变通创新。如果是自由创作,虽不局限与某首古曲或民歌,但钢琴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创造崭新的民族化钢琴音乐语言上,仍然能够从本文的研究及论述中,找到创造经验,找到民族风格旋律的构成法与变奏法,找到民族和声的种种创新模式。

篇14

关键词:素养;舞蹈;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22-02

音乐素养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是学习音乐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如何把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渗透到专业教学各个层面,让艺术的共通性发挥作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为其艺术的创造做铺垫,推动学生艺术创造的进一步发展,是广大专业教师需共同思考的课题。下面是对舞蹈基训伴奏课程、音乐欣赏课程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进行的探索、应用。

一、舞蹈基训课伴奏新理念授课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从一出现便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舞蹈中情感的发挥需要音乐的渲染,动作的体现需要情感的推动,情感与音乐支撑着舞者完成所要表达的内容。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基本节奏和旋律伴随舞蹈始终,这种形式的关系是音乐烘托舞蹈表演全程,音乐的快慢、强弱、节奏的伸缩性,直接影响着肢体的表达,舞蹈的发展变化从始至终被音乐主导着。在专业学校的教学中,舞蹈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入音乐节奏化和完整化教学这两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元素,让学生学会结合音乐进行艺术创造及再创造。

1.钢琴伴奏音乐节奏化教学

刚进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开始接触舞蹈基本训练的同时,其他配备的专业课,例如视练课、乐理课、欣赏课也才刚开始接触,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掌握音乐节奏的特性并运用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中并非易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让学生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舞蹈基训课中每一个组合会根据动作的快慢来选择与之相适合的伴奏音乐,教师也会在讲授动作要领后带着学生进入到音乐中。节拍节奏的运用在这时显得极其重要,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对音乐会稍有感觉,节奏感差的同学需要在老师的强调下,找到节奏点,更准确地完成动作。伴奏老师在这方面也起到一定的协助作用,例如头部组合、蹲组合和腰部组合所搭配的音乐速度大多是中速,节奏点不容易感受到,但动作的连贯性需要音乐旋律的韧劲与之相配合,在挑选伴奏音乐时应考虑选择旋律容易记忆,拍点明显的旋律。例如蹲组合可选择由孙希康曲的一段伴奏(见例1)[1],

速度慢而稳,旋律优美,在弹奏时应根据旋律高低做渐强或渐慢处理,推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接受能力,在重拍与重拍之间从容地做蹲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节奏在舞蹈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让学生把握音乐伴奏中的各种节奏型。舞蹈的动作与各种节奏型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擦地组合可选择由郑国安曲的一段伴奏(见例2)[2],

节奏型“XX | X XX | X X |”贯穿于整首旋律,与擦地动作脚尖擦出去脚跟收回来的节奏相吻合,教师要强调伴奏中节奏型与动作之间的默契,从而体现节奏型在舞蹈中的作用。小踢腿组合可选择由孙希康曲的一段伴奏(见例3)[1],

典型的节奏型“XX XXX | XX X |”每两小节的最后一个音是相对的长音,与小腿踢起来后的控制配合得天衣无缝,教师可根据音乐形象引导学生把握音乐节奏型与动作间的联系。

最后,让学生把握音乐伴奏中节奏的伸缩性。节奏中的重拍与具体的节奏型在教师的引导下不难掌握,节奏的伸缩性就不容易感受得到了。例如单腿蹲的伴奏音乐(见例4)[1],

由买吉提·木哈买提编曲,旋律中的节奏“X.X X”附点节奏每句都出现,伸缩的感觉就随着音乐体现出来了。教师应在音乐中找出节奏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缓慢的动作中找到力度的支撑点。

钢琴伴奏音乐节奏化教学是一个新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积累,应该能让学习舞蹈的学生既提高音乐素养又使舞蹈创作更进一层。

2.钢琴伴奏音乐完整化教学

舞蹈靠动作来呈现而音乐靠旋律来渲染,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在段落结构这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音乐旋律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则,从每一个音到小节到乐节一直到句子,几个句子再形成乐段,作曲家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写成完整的旋律。而舞蹈教师采用完整的旋律是为了促进舞蹈乐思及形象的表达,学生在完成动作的同时展现出一定情感,从而深化了舞蹈的内涵和增强了动作的完整性。例如由戴树屏编曲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见例5),

多被用来作为舞蹈身韵组合的音乐,旋律柔美,结构完整,句头句尾间的起伏明显,有具体的音乐形象,为舞蹈组合呈现了完整的乐思。教师可以针对所要表达的舞蹈形象和情节为学生选择完整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增强创作的完整性。

二、音乐欣赏课授课新理念

中专学生开设音乐欣赏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又能了解各个时代音乐的风格,有助于提高音乐素养,增强艺术创作能力。音乐欣赏本来是简单的,是一种纯感性的审美活动,只要你洗耳聆听,便可以感知、可以欣赏。然而中西方音乐历史悠久,名家诸多,风格千变,流派纷繁,许多作品都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动向、哲学、宗教、文艺思潮乃至人们的喜好有所联系[3]。把单纯的一种欣赏与复杂的音乐历史知识融和到一起时,就应该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高低,探索新的授课方式。

(一)音乐欣赏课程生活化教学

西方音乐历史从古希腊古罗马音乐,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开始,到西方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流派——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直至20世纪现代主义,所有人物与音乐历史都纳入到音乐欣赏课中来。虽然复杂,但不难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莫扎特是我们熟悉的古典主义作曲家,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被称为“音乐神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人们创作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4]。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笔者以莫扎特音乐欣赏这个主题,探索音乐欣赏类课程生活化的教学。

1.提醒学生善于发现和感受我们身边经典而又熟悉的旋律。在我们生活中,莫扎特音乐无处不在。(1)胎教音乐:科学家们称之为“莫扎特效应”。莫扎特音乐对于宝宝的智力全面发展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促进作用。而经过制定编排过的莫扎特的作品,更加能够在实际意义上提升宝宝的智力潜能。通过莫扎特音乐丰富的旋律变化以及明快的节奏组合,使宝宝的大脑各皮层活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例如《摇篮曲》;(2)广告音乐:用莫扎特的旋律作为广告背景音乐。起亚汽车的广告背景音乐用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莫扎特的绝笔之作,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得到;(3)主题音乐:采用莫扎特音乐作为电视剧主题曲或主题节目主题曲。经常关注电视剧的学生应该注意到电视剧《同事三分亲》的主题曲采用的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旋律明快、流畅。这首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初学钢琴的人,有兴趣弹奏它;著名钢琴家们,也把它作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4)课堂教学:在我们最重要的钢琴课堂教学中,很多同学接触过莫扎特的作品。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这样一首作品,莫扎特的歌剧《魔笛》的序曲改变而成的,音乐织体简单化,但主题旋律依然清晰。这些在我们身边不难找到,但如果学生音乐敏感度不够也不容易注意到并运用到学习中来。

2.仔细欣赏和讲解莫扎特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和作品风格。通过上一个步骤,学生们已感受到了莫扎特的音乐与我们的距离靠近了,对其音乐的风格也有稍稍的了解,学习的兴趣也会稍有提高,具体作品的欣赏会慢慢地让学生们接受。学习声乐与器乐的学生通过了对作品风格的了解,在演唱与演奏中就能体现出具体作曲家或具体创作时期的总体特征,这也是音乐素养得以提高的表现。

(二)音乐欣赏类课程兴趣化教学

1.流行音乐是属于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的音乐,相较于古典音乐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加入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点、熟悉的大众音乐或当前被广泛关注的音乐事件等。例如,也可以与学生谈谈台湾歌手周杰伦,一起听听他的歌曲《双节棍》。虽然周杰伦是流行音乐歌手,但他从小也受过古典音乐的熏陶,再加上他的创作才华与独树一格的唱法,颇受年轻人欢迎。诸如此类,通过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吸引他们上课的注意力,改善课堂沉闷气氛,以求达到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的目的。

2.当进入到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歌剧欣赏阶段,歌剧选段的欣赏极其重要。例如,欣赏歌剧《图兰朵特》中的选段《今夜无人入睡》。第一步教师可以先讲解故事大意,其中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歌剧作曲家普契尼选取了中国古代的宫廷故事作为素材,还采用我国经典的民歌《茉莉花》作为旋律的主题,提起学生注意后才开始看视频;第二步,教师可选择由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唱的视听版本给学生欣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三大男高音是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他们演唱时的震撼场面。欣赏完可以分别具体介绍一下三大男高音,例如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Domingo,1941年出生,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嗓音丰满华丽、坚强有力,胜任从抒情到戏剧型的各类男高音角色。他塑造的音乐形象,气概不凡,富于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他还演唱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歌,又是位颇得好评的钢琴家和指挥家。在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上他与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合唱闭幕式主题曲《燃烧的火焰》。第三步,提供另一段视频:在宋祖英的鸟巢演唱会上,多明戈、宋祖英与周杰伦同台合作,中与外的音乐,古典与流行音乐在此进行了交汇。学生们不但知道了普契尼的歌剧,还知道了三大男高音还有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汇,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由此可见,在授课中适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探究的一个长期课题。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相信是多样化的、没有条条框框的。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希康.芭蕾舞基本训练钢琴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

[2]民间舞基本训练钢琴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