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民营企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

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发展阶段 人才管理模型

人才管理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很多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对人才十分重视,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或者限于各发展阶段的资源制约无法施行成本高昂的人才管理。因此,根据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管理模型,既符合各个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又满足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充分结合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对此做出探索性的研究。

一、基本理论

1.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发展阶段划分,主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企业从创立到消失为止所经历的自然时间。当前,广泛应用的四阶段理论,将企业发展阶段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或再生期。中国改革开放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历史大多不到20年。统计表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寿命为3~4年,民营大企业集团的寿命为7~8年。对于这些企业,大多直接从创业期或成长期进入衰退期,还没有机会进入成熟期。本文的研究,主要参照历史在15年以上,大多处于成长期的优秀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践。

2.人才分类

为了便于本文的讨论,笔者根据多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按照能力和潜力两个维度,将人才分为四种类型。见图1。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将人才分为骨干人才、后备人才、实用人才和弃用对象。

能力,是指员工当前已经具备的岗位工作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可以通过学历、专业职称、同岗位类似工作经验、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指标进行衡量。潜力,是指员工现在尚不满足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但经过培养,将来非常可能胜任某项工作。潜力可以从学历、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指标进行衡量。当然,衡量能力和潜力比较科学的根据是能力素质模型和科学的测评工具和方法。而且,衡量的标准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今天的骨干人才,可能在下一阶段变成实用人才,再接下来可能变成退出人才。

实用人才,一般年龄已经在40岁以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具备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但缺乏进一步提升的潜力。这类人才往往来自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企业。

骨干人才,一般年龄在30-40岁,年富力强,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类人才最有可能来自比自己优秀的企业。

后备人才,可以是应届或毕业时间较短的本科生、硕士生或者MBA。这类人比较单纯,社会经验较少,很容易完成组织的社会化,而且会成为企业最忠实、最中坚的力量。3-5年后,这类人才将相继转变为企业不同层面的骨干人才。

退出人才,可能由于年龄、身体状况、工作技能、价值观无法胜任工作的需要,经过培训或者转岗仍然不能胜任工作,则属于退出人才。这类人才来自企业自身。

二、基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人才管理模型

1.基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人才管理体系

人才管理体系,见图2:

人才管理体系由人才进入、人才退出、人才培养和人才机制四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人才机制需要调整;人才进入、人才退出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投入程度不断调整,从而形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人才结构。对四个要素的内涵和关系分析如下:

(1)人才进入。即人才招聘。人才的招聘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人才类型也不同。创业期,限于实际资源限制,应该是实用人才为主、后备人才和骨干人才为辅的人才结构。成长期,则是实用人才、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并重的时期。成熟期,则是骨干人才、实用人才为主的时期。

(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方式很多。第一,培训是最基本的方式。比较有效的培训有常规培训、导师制、在职MBA或EMBA培训等。常规培训,指公司内外部关于企业文化、制度、业务知识的培训。可以针对不同的级别,规定授课课时、学习课时、课件开发要求。导师制对于培养后备人才来说尤为重要。指定骨干人才成为优秀后备人才的导师,进行OJT(on the job training)培训。在工作过程中的指导、交流和学习,对于培养后备人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职MBA培训或EMBA培训,是很多优秀民营企业在成长期所开展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培训,通常可以将优秀的实用人才转化为骨干人才。随着企业的发展,原来创业期间的骨干人才可能跟不上公司的发展,而转变为实用人才。对于这些忠诚度高、凝聚着企业成长经验的老员工,通过在职MBA培训或EMBA培训,往往能够帮助这类人才实行二次开发,使之再次转变为企业的骨干人才,从而避免沦为企业的退出人才。这类培训的优点,可以增加企业人力资本储备和社会资本储备,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第二,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企业的职位序列,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将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紧密相连。通常,我们可以开发出技术序列、管理序列、营销序列、技工序列、职员序列等职位序列。通过建立这些职位序列的能力素质模型,可以让员工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选定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发展。这样做,不仅是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对人才的激励和保持。

第三,企业的知识管理,对于人才培养来说,也十分关键。通过案例总结,把个人知识和经验变成组织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信息化系统,把零散的经验变成固化的管理流程。

(3)人才退出。人才退出,是人才管理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容易忽视或产生偏见的一环。人才退出的关键,是变被动性退出为主动性退出,变消极性甚至破坏性退出为积极性和建设性退出。被动性、消极性退出,指骨干人才留不住,甚至出现高管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造成大量的人才、客户、业务流程方面的损失;同时,退出人才出不去。良好的状态应该是少量的退出人才,通过积极健康的退出机制能够退出,而骨干人才则因为退出成本高,而无法退出企业。

(4)人才进入、人才退出、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入的人才,如果是退出人才,则通过人才退出渠道退出,所以招聘一定要尽量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如果是后备人才或者实用人才,则有望通过人才培养转变为骨干人才。如果人才进入、人才培养环节做得足够好,则人才退出环节的失误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5)人才机制与其他三者的关系。人才机制与人才进入、人才培养和人才退出都发生联系,而且只能通过这三者得到价值的体现。人才机制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福利、任用、培养、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当然,人才机制在企业的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安排核心高管持股或期权制度,可以吸引到来自更加优秀企业的骨干人才,牵引公司的发展,实现组织与骨干人才共同创业。将企业高管的EMBA培训与退出相联系,公司可以出资让优秀的员工参加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合同,如果在规定的任期内退出,则要自己承担相应的培训费用,这种机制就能限制骨干人员的退出。安排健康的退出机制,可以保持目标、利益的一致性,让老员工能够接纳新员工,接受企业变革,推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组织也与曾经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员工一起分享企业的成功。从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

2.企业发展阶段与人才管理投入匹配图

将企业发展阶段与人才管理相匹配,建立企业发展阶段与人才管理匹配图,见图3。横坐标是企业四个发展阶段,竖坐标是人才管理投入。a、b、c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退出。

对于三条曲线的分析如下:

人才引入曲线:在创业期、成长期,企业对人才进入的要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要求,这种增长在成熟期的开始放缓,在衰退期下降。

人才培养曲线:与人才引入趋势基本相同,但是在成熟期基本保持稳定。

人才退出曲线:与上两条曲线的趋势相反。在创业期,基本没有人才退出,积累人才是关键。这条曲线在成长期和衰退期要求较高,而在成熟期对人才退出的要求最低。在企业衰退期,实行人才退出很好理解。那么,在成长期的人才退出则是公司的主动选择。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要迈上新的台阶,必然要发生很多激烈的变革,这也是创业期的员工最容易掉队的时候,一旦少量老员工经过人才培养仍然不能转化为实用人才或骨干人才,就必须坚决地予以退出,否则他们一定会破坏、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们应该通过人才培养,不断实现人才的二次开发,尽量避免曾经的骨干人才的退出。当然,如果能够变企业衰退期为再生期,则匹配图将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参考文献

[1]孙健敏,穆桂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经济管理,2009(4)

[2]张平,阎洪.基于企业发展阶段的家长式领导行为研究.软科学,2008(1)

[3]章丽厚,宁宣熙.民营企业家特质与企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7(9)

[4]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概述

现如今,随着我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也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存在着比较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在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时,各种弊端和先天不足就暴露出来。研究发现,我国有很多名声在外的民营企业看起来是如日中天,但是生命周期却非常的短暂,有的甚至很快就垮掉了。分析造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重视对当前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民营企业主要担提供非常重要的就业渠道的岗位。我国当下民营企业成长速度非常的快,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三。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积极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是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作出贡献。另外,在推动市场经济进程中,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力量。民营企业有着非常灵活的机制,在一些大企业并没有涉足的领域中也非常的活跃,而且在一些批量加工、配套以及品种多的领域中有非常积极的参与。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

1、欠缺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也没有很强的工作意识,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自身都不专业,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制度,太低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所导致的。尤其是针对资金的挪用上,更是缺乏严谨性,对资金把关不够严格,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在考核和监督制度上,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健全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甚至有些都没有响应的约束制度对其进行把控,这就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上存在着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没有很深的责任感。

2、很多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民营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通常的负债资金都比较高,因此造成财务风险来临时更会加剧负债比例。一旦其负债比例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问题,企业就可能无法在预定时间内还清负债资金。逾期之后的高额利息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3、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欠缺科学合理性。当前很多企业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没有健全的企业组织部门,导致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根本没有遵循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经验和主观决策的影响,甚至否没有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其决策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有些项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或者是遇到收益过低等情形,这些风险容易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恶劣的影响。

4、民营企业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经验。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上,没有引进新的财务管理管理和经验。很多企业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混为一体,导致屡屡出现事后核算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浅薄的财务管理意识,做事只做表面,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金活动进行整体的控制财务监督,对于企业内部的其他活动也不加关注,使之与财务管理相孤立,最终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的低。

5、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为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更多的财务风险。但在很多的民营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进行深刻的了解,认为只要正常经营管理,不出现财务的失误就不会出现风险。甚至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加以规避的,所以在风险快要降临的时候也没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防范,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更加的健全。深化企业领导对其的重视,这样能够全面改善其财务管理工作,而且构建自己的财务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做到有章可依,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以约束。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深远。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细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这样就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准确的预算。

2、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要想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其领导者能够充分重视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的配备以及机构设置问题,确保企业的内部潜在风险能得到及时的消除。要想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确保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可以落到实处,需要对具体的监督内容进行细化,运用量化的财务监督模式,确保财务指标的操作性不断增强,而且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对财务工作加以监督,做到严格认真执法。

3、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管理,甚至其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规章制度,因对对于规章制度的实施也是需要人来进行的。所以,财务人员素质高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好坏优劣影响极大。因此企业应当强化财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的态度和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要想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建设、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使用多种方法让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6):163-164.

篇3

关键词:创新;走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以人为本;树立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发展民营经济既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我们国家面临着产业调整、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的企业改变落后的“唯利是图”“只顾眼前”、和“投机经营”的农耕意识。在我看来,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陈旧的发展观念和固有的运作模式使企业的发展动力难以持续。现阶段,部分民营企业受短期利益驱使,存在低工资用人,人为延长劳动时间,在产品制造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小富即安”的狭隘经营意识,只为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企业发展理念,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目前的民营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原始生产阶段,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小。产品的深加工与技术研发非常薄弱,而民营企业本身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低下,产品的利润空间因不断的市场竞争而受到压缩,销售渠道不宽泛,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可供企业运作的资本越来越紧张,甚至企业的生存都随时有可能出现危机,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困难。

3.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不断走向新的成功的关键。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往往不够重视,即使有的企业设立了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也只是做些最基本的工作,没有完善的员工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没有明确统一的奖惩制度、没有严格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系统的实施方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造成企业人员流动频繁、有用之才经常性流失,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常常因为技术工人的缺乏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由此可见,企业要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自然是重中之重。只有人才供给均衡充足,企业才能快速稳定的发展。

4.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忽视企业的文化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民营企业恰恰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由于受经营者的知识水平、经营理念、管理能力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员工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致使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员工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这也是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组织没有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根本不会有未来。要想创造企业的未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求发展是关键。

二、民营企业要迎接挑战求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观念,走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促进个人资本社会化、公众化。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充分而又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促动企业自身的发展。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发展导向和时机,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民营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正确运用和实施,是民营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

企业要重点考虑如何实现从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到注重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兼顾的转变;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恶性竞争到注重以人为本、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转变,实现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到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必要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体制变革,不为一时之利所惑。只有把科学的企业战略应用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去,才能给企业更多的启迪,才能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使企业有机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

2.以科学技术为依托,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创新求发展。民营企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大势所趋,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商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以自主创新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创新的含义为:既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也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文化理念的转变,等等。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是产品的创新。除了在产品类别、类型、性能和外观上的创新外,也应努力进行原始创新,这是创新的最高层次。其次是技术创新,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高、精、尖”,只要能够贴进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实现消费者提出的哪怕是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愿望,只有想消费者所想,创新定位准确,创新的结果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得到市场的回报,这就是成功的。最后就是树立产品品牌意思,提高市场影响力。只有树立产品品牌意思才能开发出领先的、引导市场和被市场接受的新产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好比是自己的看家本领,新产品新技术好比是企业的“杀手锏”。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寻求企业和员工之间共同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随着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而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团队建设,加强对员工的创新意识教育,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荣誉感和企业的发展后劲。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等一系列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的问题变的越来越重要。只有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企业必须善待自己的员工,关心员工的生存、生活和个人发展空间,对自己的员工要讲诚信,要强调合作。企业只有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保护员工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为员工提供增长才干的机会,员工才能真正的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活力。

4.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作用;一个团队的精诚团结,取决于大家共同认同的理念。只有建立在科学理念基础上的团结才是健康的、持久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秉持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在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制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坚实的文化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要真正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表面上喊几句“企业文化”的口号。许多企业的“以人为本”往往是以领导为本,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本。如果不尊重员工的尊严和价值,企业再怎么标榜自己,也与建立企业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人性化管理最终是想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执行力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企业

的整个经营发展过程之中,把员工的行为逐步规范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并不断强化、坚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价值。

三、结束语

作为中小民营企业,应该更多的考虑企业对相关利益群体、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从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在思想认识上明确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责任,在行动上处理好企业内外的各方面关系,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做到有机统一。民营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去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企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问题;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族性管理阻碍科学管理的发展。由于一般民营企业都会采取家族式管理和先用熟人的用人机制,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自身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提高。虽然民营企业能够启用熟人方便管理,但是由于只能将企业人员限制在熟人的小范围圈子里,这样就难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因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组织结构,加上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需要有着良好的管理结构。但是由于家族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因此导致决策与销售链条都容易质量低下,难以实现让产品实现“精、特、优”方向发展。

第二,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管理者。虽然在民营企业中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职能并没有得到根本体现,并且只是由企业管理者一人进行管理。在设置的“人力资源部”也是由传统的“人事部”转变而来,并没有得到具体的管理权力,而部门的职能只属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这与当前飞速发展的企业需要的管理体系难以协调。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理念不能与市场发展客观需求相适应,职能机构设置不到位,而专业的管理队伍更是缺乏,因此民营企业中管理制度的弊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屏障。有些公司虽然设立了分支机构与子公司等,但是并没有划分好职责,因此这些机构与公司之间的权利关系十分混乱,加上一些非生产组织中的编制人员占有了许多名额,因此真正的管理人员掌握的权力并不多,并且编制限制也很紧。 这样就会让许多子公司的责任由总公司来承担,甚至会引起决策的混乱,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发挥作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不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进行大量的改造与技术革新,但是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滞后,并不能适应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的需求,难以让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正常的发展。当前我国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在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企业创新并没有成为我国多数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引进技术的力度不够与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当新型技术引进之后,并没有充分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消化,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与国外的私营企业依然有着差距,自身的消化创新能力较差。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能力不强,因此没有合作与开发的基础,因此即使引进新型的成果,也难以将这些成果进程商业化改革,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因此在产、学、研等方面并没有预期的效果。

第四,决策权与监督权没有分开。由于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性企业,因此管理者是企业决议的最终决定者,也是企业的监督者。一般企业的管理者并不会让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权力进行侵犯,也正是由于这种集中的权力做法,因此让企业自身的管理陷入瓶颈。难以让管理者让步,也无法有着其他方法进行解决。

第五,企业只强调管理,并没有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一般都是按照强硬的规定进行管理,但是中间如果有个环节进行改变也不能变通。但是由于民营企业中有些环节属于技术性的工作,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对于企业员工的工资制定就是员工的需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

二、国外民营企业管理发展现状

由于各国不同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内容等,这取决于不同的市场管理模式行业结构特征,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并且汲取多国传统的管理体制,在资本主义第一大国――美国中,民营企业有着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直接限制了企业投资者的管理权限范围,能够让管理者在企业的内部的监督职能被削弱。民营企业用的是独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监管者可以不用受到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权力,能够单独对企业员工有着管理的权力与约束力。美国的经济市场对于企业的约束力是十分庞大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者的约束力管理起来,让企业内部的管理公开透明化。美国的企业为了能够防止领导者的一人独权,因此会让企业的管理机构与董事会下的多个职能部门处于并列的位置。

对于企业中人员的管理问题与资金收入支出,在美国的多个企业中的生产部门设置了不同的分管体系,对于企业的多个部门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并且能够在管理人员中选取最优的为代表。而不是为了能够选用熟人而让优秀的管理人员短缺。而企业对于自身的管理模式也不能小觑,内部的管理结构需要对于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模式监督,如果某个部门或者人员在生产中出现了失误,就会将责任推脱到个人。美国的政府机构与企业都会设置专门的专线,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中,进而能够为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一条公开透明化的途径。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发展提出的思考

第一,转变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中管理的最大障碍,如果企业难以转变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很难可以将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建立。由于家族式管理中向专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需要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来挑选人才,而前提是必须让企业的管理者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摒弃原有的格的选拔标准来甄选人才。企业管理层面需要由主观转变为客观,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才将能力施展,进而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有着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够将内部的管理机构分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能够使其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让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不受影响、放心大胆地开展监管工作,提升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质量。企业管理层需要端正思想,注重管理核心是抓住人,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端正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问题,有着廉洁的心态去管理其他人员。对于不同部门,需要划分成更为细致的管理结构,每个部门都可以设置企业不同的管理部门,而不同的管理机构同时受到最高的管理机构来进行调配。

第三,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成功是由年终企业的盈利的多少来证明的,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产品在一个季度中的质量问题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表现状况好坏作为管理考核的重点,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对这些考核数据进行登记,成为员工的奖惩依据。企业需要以季度为单位对员工进行分组,如果能够在一个时期内某个部门难以将业绩提升,就会派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来对这一组的员工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进行调查。

第四,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企业不但需要严格执行管理机制,还要对员工能够进行适当的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中员工每个月的生产业绩,需要及时进行鼓励,进而能够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企业还可以鼓励员工购买企业的股份,当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以通过股份等物质性的互惠互利的方式来实现员工的精神激烈,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信任的和谐关系。

篇5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推动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现就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对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是档案部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民营企业档案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民营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对民营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民营经济向着规范、制度、诚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依据企业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各有关部门和工商联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协作,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档案意识,健全档案工作,完善基础管理。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

(四)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与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工商联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向民营企业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遵循指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原则,诚心诚意、一视同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时,要提出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要求。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工作,承担好保护档案的义务。

各级工商联要主动发挥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交流、研讨档案工作的平台,并把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列入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培训和对民营企业发展进行指导的内容。

(五)不断提高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的实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拓宽服务渠道,突出服务主题,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档案整理和代存、档案技术服务及档案人员推荐、培训等服务;适时引导建立档案业务协作组织,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逐步建立适应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六)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分类指导。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要坚持自主管理、因企制宜的原则,树立和培养典型,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启发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的内在需求,引导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行分类指导。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中关系国家利益和安全、涉及公共利益、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和活动,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档案的监管。具体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七)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全面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工商联以及有关行业组织应加强领导和指导,密切配合,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民营企业实际、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三、促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民营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真实有效。把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保管和利用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便于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档案管理方式可采取集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或寄存等多种形式。倡导企业实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

(九)制定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和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民营企业应明确本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与归档要求,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准确与系统。企业应强化对资产产权、商业信誉、知识产权、合同协议、客户信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制定档案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归档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便捷。

(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档案。民营企业应收集和保管职工在本企业工作中形成的履历、鉴定、工资、考核、技能评定、奖励和处分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档案,并将有关档案材料及时补充到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授权的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条件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有关部门。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品牌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影响因素

Abstracts:According to the inside and outside relationships,it is researched on the development routes of brands cooperation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Base on the view of brand relationships and supply chains,it is researched on the development routes of brands cooperation of inside brand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in and supplement brands and sorts brands,and of outside brand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engthways,transverse,meshwork brands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It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routes of brands cooperation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Keywords:Private enterprisesBrands relationshipsBrands cooperationDevelopment routes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品牌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民营企业品牌要可持续发展,依靠个体的力量很难对抗著名品牌或知名品牌的竞争,因此,民营企业品牌寻求内外部关系的品牌合作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品牌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为了企业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联合协作,以实现最大效益的商业行为。

目前研究品牌合作的文献资料很少。学者如Steffen Jorgensen[1],Robin Roslender[2],Larsson[3]等从品牌合作的作用等来研究,如从博弈模型分析合作影响品牌形象、从功能间合作看品牌战略的作用等。Shimizu Kazushi[4],Muzzarelli[5]等研究了品牌合作的互补性和品牌合作与冲突的关系。陈钦兰[6]从企业品牌纵向合作方式和组合要素的关系角度综述了国外学者(Richard Jones[7]、Boonghee Yoo[8],P.Seibert,M Weber[9])和国内学者(张桂梅[10]、洪珊[11]等)的研究。

本文基于供应链视角和品牌关系,研究民营企业内部关系的主辅品牌和类别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和外部关系的纵向、横向、网络化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1.民营企业内部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福建民营企业内部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有二种:一是主品牌附带辅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二是大类品牌附带亚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1.1主品牌附带辅品牌。

1.1.1一主品牌附带一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辅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合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或创业初期的品牌发展。

1.1.2一主品牌附带多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辅品牌,在多个市场上共同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合于民营企业规模较较大或有一定创业时间或创业经验的品牌发展。

1.1.3多主品牌附带一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了多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辅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此种情况较少,但多主品牌共同帮助一辅品牌成长,能使辅品牌尽快在市场上立住脚,推进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

1.1.4多主品牌附带多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多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辅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此品牌发展路径在某些行业可实行,但它要求民营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条件,对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目前的时期不适用。

1.2大类品牌附带亚类品牌。

1.2.1一大类品牌附带一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此种品牌发展路径较易实施,中小民营企业可采用。

1.2.2一大类品牌附带多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用于区域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

1.2.3多大类品牌附带一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多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用于民营企业进行品牌创新时采用。

1.2.4多大类品牌附带多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多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用于规模大的民营企业的品牌发展。

2.民营企业外部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类型

基于供应链视角,福建民营企业外部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类型主要有: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横向关系合作发展路径和网络化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横向关系合作发展路径和网络化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从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角度有不同的各种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民营企业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民营企业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主要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来发展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它主要有:以供应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以生产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和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1以供应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1.1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关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供应商为中心,品牌供给和生产信息共享,共同获利的品牌协作关系。一般说来,一个供应商品牌与一个或多个生产商品牌合作,形成以供应商为中心的新品牌商标,进入市场进行竞争。表现最突出的例子是电脑的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

2.1.1.2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品牌合作。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品牌合作是指以供应商为中心,市场上能看到供应商的品牌,而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品牌不可视,或完全加入到供应商的品牌中,以实现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品牌合作。目前市场上此类品牌合作关系非常明显。

2.1.2以生产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2.1生产商与分销商的品牌合作。由于分销商包含批发商、零售商和商,而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往往包含批发商品牌和零售商品牌,基本上不包括商品牌。因此,二种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是:其一为生产商与批发商的品牌合作。品牌以生产商为中心,向市场推出生产商品牌,批发商不用自己品牌,或部分使用自己的品牌。此种品牌合作常常是生产商为强势品牌,批发商的品牌作为次品牌,让客户认可。其二是生产商与零售商的品牌合作。基于生产商的产品品牌,一切是以生产商的品牌为主线。生产商在商品投入市场的前期,为其品牌进行宣传造势,提供售前服务等行为,能使生产商品牌让消费者认可。而零售商品牌能帮助生产商品牌产品在经销的过程中减少了阻碍,为生产商的品牌进入市场打通了道路。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民营企业的生产商可以通过与较知名的零售商合作,从中创造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合作的伙伴关系能够为双方带来优厚的回报。生产商与零售商的品牌合作,免去了批发商这个中间环节,能提高利润的水平和品牌的知名度。如许多民营企业生产商直接在大型零售店内开设品牌专柜或专卖店等。

2.1.2.2生产商与供应商的品牌合作。长期以来,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市场买卖基础上的简单合作关系。随着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降低品牌产品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生产商开始改变策略,压缩采购成本,削减供应商的数目,并在产品的品牌上加入供应商的次品牌,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如许多电脑公司,在自主品牌机上也标注CPU品牌,以增强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2.1.3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3.1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是未来民营企业品牌发展的方向。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已开始越来越受到喜爱。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是指批发商品牌为推向市场的主品牌,而与其合作的品牌,依靠批发商品牌的力量向市场销售产品。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批发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批发商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而生产商品牌处于较弱地位,特别是品牌知名度低、企业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品牌。此种品牌合作更多地表现在服务性行业,如一些知名的旅游批发商品牌,其品牌下有许多生产商品牌,它们合作经营,把生产商品牌产品推向市场销售。二是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品牌合作。以批发商品牌为中心,在批发商品牌下,合作有许多零售商品牌。尽管零售商品牌是终端品牌,但消费者却只认可批发商品牌,这样批发商品牌就必须与零售商品牌合作来推销产品,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三是多级批发商之间的品牌合作。许多产品的批发商,由于自身原因,其渠道路径无法很深或很广,这样一级批发商就会把产品批发给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又批发给三级批发商,这样依次类推,最后到达零售商进行产品销售。在这循环的批发路径中,批发商品牌必须合作进行。多级批发商可以合作采用一个品牌或采用多个品牌合作销售。多级批发商之间的品牌合作能在渠道环节增多的同时适当降低成本,对品牌产品的的销售十分有利。

2.1.3.2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也是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是零售商品牌作为主打品牌,而其它的品牌附属在零售商品牌下进行销售。主要的情况有:一是零售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由于在市场运作中,零售商品牌的知名度大,品牌声誉好,而许多生产商品牌相对弱势,零售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能促进生产商的品牌产品的尽快销售,对生产商品牌的发展十分有益。如沃尔玛品牌与生产商品牌的合作经营,以沃尔玛品牌为中心。二是零售商与辅助商的品牌合作。以零售商品牌为中心,配合辅助商品牌进行合作经营。消费者认可零售商品牌,并接受零售商品牌下的辅助商品牌的服务。辅助商往往提供如配送或维修等的品牌服务。目前此品牌合作形式在国内较多电器零售商店中采用。

2.1.3.3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是指由一级或多级批发商与一个或多个零售商共同组成的品牌合作网络。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可以是多个相关联的品牌的集合,也可是由一、二个主要品牌加上许多次要品牌而构成。有以下类型:一是一个批发商品牌加上一个零售商品牌;二是一个批发商品牌加上多个零售商品牌;三是多个批发商品牌加上一个零售商品牌;四是多个批发商品牌加上多个零售商品牌。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能极大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提高产品向市场输送的有效性。

2.1.4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品牌合作。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品牌合作又称为“一条龙”的品牌合作链。一种品牌产品,其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类似供应链的品牌合作链。这类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形成一个整体,任何一品牌产品受到损害,均会影响到整条品牌链的共同发展。品牌链的稳定性和信赖性强,属于“长远品牌合作”类型。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品牌合作往往通过协商来解决产品设计、生产、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销售和配送中的问题。

2.2民营企业品牌的横向关系合作发展路径。

2.2.1供应商之间品牌合作。供应商之间品牌合作指向生产同一类或同一种产品的民营企业供应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各品牌形成合作,成为一个品牌群,一同向下游供应,以获取更多的合作利益。此种品牌合作在技术领域表现突出。如VCD专利,就是以此种品牌合作形式,向生产商提供品牌群专利来生产产品。它的优势是共同研究设计、共同承担风险、统一供应产品,各品牌均获利。

2.2.2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产品时,由于技术、成本等的需要,生产企业之间的品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主要的形式有:一是品牌全部外包业务,即贴牌生产(OEM)。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有的民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有技术或成本优势,拥有品牌的生产商愿意把品牌的全部产品外包给其它企业,实现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的需要。贴牌生产是目前民营企业品牌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能促进民营企业了解品牌发展的全过程,进而培育自主品牌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二是品牌产品部分外包业务。指生产商的品牌产品的某部分,因技术或成本等方面没有优势,外包给专业的生产商来生产,再最后组合成需要的品牌产品。三是品牌联合促销。多家民营企业生产商对不同品牌的系列产品,联合宣传促销多个品牌或系列品牌,以达到1+1>2的理想效果。联合品牌促销的优点在于门槛低、效果显著,民营企业只需要花很少的一笔促销费用就可以实现比单独促销更好的目标。联合品牌促销无论对于知名的大品牌,还是不知名的小品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低成本的促销模式。

2.2.3同环节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民营企业的分销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主要是通过对统一品牌分销的合作。同品牌同环节分销商之间往往是竞争对手,他们为了自己的统一品牌在自己管理的销售区域内业绩而竞争,然而,不良的或盲目的竞争只能打击品牌形象,为了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经销商们的长远利益,他们应该实行品牌合作。具体表现在:对品牌的维护、宣传、扩展渠道等等。民营企业的分销商之间,需要共同维护一个品牌形象,这就要求他们在保持品牌形象以及对品牌的维护上要齐心协力,通过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品牌的宣传方面,分销商要配合生产商将宣传工作做到位。通过对品牌的渠道扩张能够使消费者以最快最便捷的速度接触到产品。

2.3民营企业网络化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3.1供应链中的一体化品牌合作。在供应链中,民营企业的品牌产品需要经过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的供应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各环节的品牌之间的合作。供应链中的一体化品牌合作不是断开的或单线条的,它在某个供应链环节可能出现多品牌合作,但其中心品牌一般是生产商品牌,上与供应商品牌合作,下与分销商品牌合作,从而形成供应链中的一体化的品牌合作。

2.3.2网络化品牌合作。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的品牌可以是单一品牌,也可以是多品牌,或单一品牌和多品牌同时使用的情况,因此,品牌合作是交错的、多元的和复杂的。网络化品牌合作可以是一条供应链上的网络化品牌合作,也可是多条供应链而形成的网络化品牌合作,甚至是虚拟网络化的品牌合作。由于网络化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复杂性,民营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才可实施,而且不容易实施执行。

2.3.3联盟品牌合作。联盟品牌合作又称为品牌战略联盟,是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的新思维。民营企业通过品牌战略联盟形式,能达到民营企业品牌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素质,充分放大品牌价值,拓展市场和经营空间,依靠品牌战略联盟的高层次运营,能创造出更高效益的品牌回报。品牌战略联盟是未来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的新趋势。

3.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因素分析

3.1环境因素。

3.1.1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当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环境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方面有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环境。具体有:市场准入、融投资等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2005年2月国务院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做了不少鼓励支持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隐性壁垒。如某些资源性的行业设定很高准入门槛,民营企业因规模、资金等受到限制,很难进入,尤其是在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很少参与。在融投资方面,民营企业品牌发展遇到融投资渠道的瓶颈。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融投资政策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加上长期的旧思想意识遗留的问题,造成许多民营企业融投资渠道不畅,阻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产生影响。

3.1.2经济竞争环境因素。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十分有利。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各种国内外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竞争也越来越深入、越激烈,民营企业面对国外强势品牌的进入,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变得更难,民营企业应学习进行品牌合作,而选择好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3.1.3文化及自然等环境因素。文化及自然等环境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民营企业由于长期靠自力更生的发展,品牌文化和合作思想较欠缺。民营企业应认识到,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不仅要建设自身的品牌文化,而且要提升员工的品牌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及经验,促进民营企业品牌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实施。

3.2品牌合作方的诚信因素。诚信因素是指民营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国家、消费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诚信因素是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执行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之间的品牌合作是否具备诚信,可以从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和双方诚信经营行为来考量。

3.2.1品牌合作的诚信度。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是民营企业进行品牌合作、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是衡量民营企业品牌经营的一个重要指标,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越高,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越容易实施;反之,困难越大。此外,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也会对消费者对民营企业合作品牌的忠诚程度、认可程度产生影响。

3.2.2诚信合作经营行为。民营企业诚信合作经营行为是指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各项品牌合作行为的诚信。民营企业双方诚信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能否实施,如果有一民营企业制假品牌贩假品牌、以次品牌充好品牌、签假品牌合同、制作品牌虚假广告、不履行品牌承诺等的不诚信合作经营行为的发生,必然影响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执行。

3.3品牌合作方的相容性因素。

3.3.1品牌资源规模的相容性。民营企业自身的品牌资源规模是影响品牌合作发展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民营企业更愿意与品牌资源规模相当,且资源能相互兼容、相互匹配的品牌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品牌的原材料资源、技术资源或人力资源方面能相互兼容,对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有重要的作用。而小的民营企业却更愿意与大公司进行品牌合作发展,因为小公司能获得品牌和声誉的溢出效应和大公司其它品牌资源。

3.3.2品牌产品的相容性。品牌产品的相容性会影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及其发展路径。多数民营企业更愿意选择相互兼容而非相互排斥的品牌产品进行合作,品牌产品相互兼容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影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实施。

3.4品牌合作价值因素。

3.4.1创造品牌新价值的潜力。创造品牌新价值的潜力是指品牌合作对民营企业品牌合作伙伴来说是否具有能够创造新价值的潜在能力。品牌合作如能提高合作伙伴品牌生产效率,增加品牌附加价值,形成更强的品牌竞争力,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创造品牌新价值的潜力是衡量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能否持续进行的指标,是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持续进行的影响要素。

3.4.2品牌文化价值观。共同的品牌文化价值观是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关键要素。品牌文化价值观相同或相近决定了品牌合作伙伴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设计、运作和实施,也会促进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长期的品牌合作,能形成较相近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合作伙伴关系。这种相互认同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合作伙伴关系是极大地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路径的发展。

4.结语

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是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面对国内外的品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的一种持续发展品牌的选择。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多种多样,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品牌规模、品牌关系、品牌文化、品牌条件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实施必须在多方相互配合的条件下完成,因此,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实施虽有一定难度,但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Steffen Jorgensen,Sihem Taboubi,Georges Zaccour.Retail promotions with negative brand image effects Is cooperation possibl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50:395~405

[2]Robin Roslender,Susan J.Hart.Interfunctional cooperation in progressing accounting for brands:The case for br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 Organizational Change,2006,2(3):229~247

[3]Larsson,R.Brousseau,K.R.Driver,M.J.Holmqvist,M.;Tarnovskaya,V.Bengtsson,K.Sandstrom,P.-A.International growth through cooperation:Branddriven strategies leadership,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Sweden.Executive -ADA Then Briercliff,Academy of Management,2003,17(1):7~24

[4]Shimizu Kazushi.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and to brand complementation scheme——Intra-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1987~1995:An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ultinationals and intraeconomic cooperation.Economic journal of Hokkaido University,1999,28:95~116

[5]Muzzarelli,F.Brand fruits and private labels.Cooperation or conflict?.Rivista di Frutticoltura e di Ortofloricoltura (Italy),Nov 1997,59(11):29~31

[6]陈钦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91~96

[7]Richard Jones.Finding sources of brand value:Developing a stakeholder model of brand equity[J].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October 2005,13(1):10~32

[8]Boonghee Yoo,Naveen Donthu,Sungho Lee.An examination of selected marketing mix elements an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2):195~211

[9]P Seibert,M Weber.The Alliance:Regional credit unions cooperate to build on ATM brand and network[J].Credit Union Management.1998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地方性政策;发展现状

一、我国关于民营企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和特征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比较快,国家的发展也带动了各个省和地区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1987年的6月,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条款条例,这标志着私营企业开始作为我国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开始逐步步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经济和生活中。2001年以来,江西省委以及省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款条例来促进并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条款在2002年,江西省大力建设发展工业园区,这一政策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如征地较为困难、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生产经营成本比较高等问题。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七方面着手稳定民间投资,民资市场准入再放宽,围绕解决部分地区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出台措施不配套,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等问题,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努力稳定民间投资。可以发现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有以下特征:第一,民营企业的政策总体稳定,渐进调整。无论是国家还是省政府,都是通过渐进式调整来探索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此推动民营企业政策的良性演进。第二,遵循“稳定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逻辑。每一项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再考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问题。第三,可以总结发现我国有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主要还是首先以党的文件规定为主要内容,因为程序较为简单,在实际操作中更简捷。第四,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也会呼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地方政策来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政府在统筹协调和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一些部门和单位有时候会执行一些不是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以及规定,在具体的执法和行政过程中,出现收取的费用比较高、提供的服务少且不完善、罚款的数量较多等现象,还有如政务公开、政企分开等不到位,程序和手续办理比较复杂繁多,有时候难以把握,监督机制有所欠缺,而责任落实不明,业务办理效率较低。行政机构设置臃肿、收费项目较多、审批环节过多且杂、税费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企业承受着一定的困难。

(二)民营企业内部竞争力不强

现代民营企业管理缺乏科学化和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较少的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大多数民营企业对现代企业在有关经营管理知识、技术和创新的认识不足,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不但核心技术比较少,而且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也不多。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公民意识比较淡薄,在有关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感、团队与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方面不是很强。

(三)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所在。融资渠道存在的障碍使得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方式。但是,普遍而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总体享受着不同的融资待遇,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候银行无法真实甄别贷款企业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个别中小型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比较差,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度以及银行对其信任感整体都较低,贷款担保和抵押难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小型企业,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境。

三、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可以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经济领域的要求标准,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关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受到的歧视。政府需要加快进行角色的转变,民营经济的民营企业应该由过去的扮演的“管理者”角色逐渐向“服务者”这一角色进行转变。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还建议各地方部门可以把是否为民营经济做了优质服务、是否真正切实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有拟定并落实到位了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来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评价和政治作风和素养方面的衡量指标之一。

(二)优化融资政策

经济环境和税收体制也是影响民营经济是否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可以很好的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要以减轻税负为目标,构建一套具有完整配套、目标导向、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优惠体系,争取向民营企业实行税面广、税率低的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机制给予扩宽和支持,努力消除目前的信贷歧视,各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我国产业政策为导向,同时发放贷款应该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加强对企业的权益保护

为了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依照法律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力度。民营企业自身应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任务分工科学化,构成权、责、利相对应一致的组织体系,先从制度上保证民营企业稳健发展、再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珺,谭语嫣,余淼杰,黄益平.融资约束是否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2015(12)

[2]邹凤莲.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商业文化,2008(7):35-36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障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使其从必要的补充地位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充分的展示了其高成长、高效率的体制优势,而且客观地预示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繁荣市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由于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薄弱环节成长起来的,在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制约其继续发展的障碍就显现出来。正确认识发展障碍并探寻发展对策对于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

1.障碍一: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状况。但近些年来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紧缺、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其一是直接融资难。民营企业难以涉足资本市场,同时,适合中小企业要求的其他直接融资方式比如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创业版市场、场外交易及各种产权交易市场等尚未建立或发育严重不良。其二是间接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贷款需求因受到观念和制度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当然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我国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和社会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远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据统计在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只获得银行30%的贷款支持,而其余70%的贷款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所获得。

2.障碍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大多数民营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内涵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经营理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超前的经营理念会拓展并提升企业的发展层次;反之,滞后的经营理念则会抑制企业发展空间并限制企业发展层次。正因为如此,当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实践看,许多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企业文化很有特色。周若炜2003年在对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文化被重视的程度非常低。民营企业家对“影响企业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的回答中,24.3%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企业家精神,14.1%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产品,9.4%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技术,11.9%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市场,22.2%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人才,12.4%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管理,只有2.2%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企业文化。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及认可程度很低。

另外,有部分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自发的企业文化管理阶段;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家族式企业文化的陷阱;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

3.障碍三:家族式管理

家族制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家族制民营企业是以业主的亲友为主体、以亲情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据“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统计,在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份所占的比例为85.1%。其中,私人业主单独持股比例高达64%,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在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中,经理、营销副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夫妻关系的占有半数以上,为直系亲属的也占很大的比例。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成员多是家族成员或者相互间各种关系的人员,因而很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但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则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家族式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主要表现在:第一,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业主独揽大权,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老板经理一身兼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管理的决策都由业主个人说了算,缺乏科学的决策体系。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业主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决策主要靠经验。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管理层次,业主事必躬亲,管得宽,抓得细,但效果并不好。第二,家族式企业内部产权模糊不清,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在创业之初,企业规模小,产权界定问题未能引起家族成员的足够重视,家族成员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矛盾为创业的激情所掩盖。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家族的亲情在金钱面前难以维持,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低。一流的企业应该是靠制度去管理企业,而不是以人管理。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因而其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非常浓,企业决策与企业管理多是个人意志的体现,管理呈现明显的随心所欲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常常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左右,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第四,“任人惟亲”的机制导致民营企业难以留住有用人才。不少民营企业的选人用人不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是为家庭内部的人为标准,结果是优秀的人才得不到启用。即使能留住人才,也因家族式管理企业中的重要职位几乎都由家族内的人占据,外来人员很难得到企业的信任,因而也就难以对企业有归属感,因而企业凝聚力不足。而且在家族式企业中,非家族成员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怀,最终导致优秀人才都会选择离开这样的企业。

4.障碍四:发展环境不完善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国家也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有待于理顺。由于同一地域中的条块交叉、多头管理,使得科委、体改委、科协、工商联、政协、统战部等部门对民营企业都具有管理职能。而且民营企业的管理、审查、登记、发证、财税核查在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往往沟通不多,对民营企业的业务发展、人员培训等关心比较少,尚未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民营企业管理体系。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档案文献统计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科研、基建及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具有查考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势不可挡,而作为其发展一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逐渐得到重视,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旨在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对CNKI(http:///)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与统计,以“民营企业档案”为关键词,共获得文献342条记录(1989—2013),删去具有新闻报道性质等非学术性文献以及重复发文等,共获得有效文献203条。笔者分别从期刊种类、发文时间、作者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期刊种类及分布

通过统计发现,与“民营企业档案”相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52种期刊上,其中与档案相关的有26种(159篇,占78.33%),大学学报9种(9篇,占4.43%),其他17种(35篇,占17.24%),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关注度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6种与档案相关的期刊中,核心期刊10种,共发文67篇,这说明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水平一般,研究层次较浅,质量不高。

(二)时间分布

从CNKI检索情况来看,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研究最早始于1996年,共有相关论文2篇,分别是陈嫔发表在《四川档案》的《浅谈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发表在《档案与建设》的《亟待加强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具体发文情况详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从1996年之后,随着年份的增长,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文献不断增加,特别是2005至2007年,数量达到最高值。这与2005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而有关民营企业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三)作者机构分布

笔者对文献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发现来自学校的研究者有29名(占19%),来自档案局馆的研究者93名(占60%),有关公司企业的研究者14名(占9%),其他20名(占12%),这从侧面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四)地域分布

同样,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工作单位所在地域进行分析,发现: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西部以及中部研究较少,这可能与东部经济发达、政策水平较高、人们思想意识较为开放有关,东部的民营企业发展也高于中西部,也可以反映出东部地区对档案重视程度高于中西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

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点:综合性、现实性、知识性、经济属性。综合性是指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从生产到经营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记载了企业的过去,预示着企业的未来;现实性是指它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积累、发展,同时又为企业发展提供利用,此外,还体现着企业的现实利益;知识性指民营企业档案包括了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蕴藏着从企业创建者到企业员工的各种见解、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从民营企业项目活动的开始,就伴随着销售、效益测算、贷款资金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就使其档案呈现出经济属性,此外,它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民营企业档案是以有形资产存在,是企业特殊的资产[2]。

(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形形,宗培岭教授在《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中按照其基本形态做一个大体的表述,他认为: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程度划分,包括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分散管理;按其管理对象划分,包括档案综合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信息一体化管理;按管理形态划分,包括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以上划分只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形态做了大体上的描述,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能是好几种模式相互交叉进行的[3]。另有学者从企业内部档案机构的设置情况、档案保管地点和集中程度方面,将其管理模式分为两大类:自主管理与社会化管理。自主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规模、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具体又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集中与分布结合式。社会化管理是指企业把本单位所形成档案的全部或部分交由社会上成立的专业或非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常见的有: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及商业性文件中心等[4]。

篇10

关键词:我国中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引言

我国中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从一开始的没有到有,从小发展到大,从弱逐渐增到强,其快速发展推进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难、税负重等诸多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

一、中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难。目前中部贫困地区的民营经济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但由于民营经济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加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同时受地区的经济影响,民营企业存在着较大的无法还贷的风险,使得银行在对民营企业贷款时过于谨慎,甚至不愿意对民营企业放贷。

2.税费负担过重。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来缓解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但仍存在着税费高、税种多、个别税种存在着重复收税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面对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仍有16个,设计收费的项目有63大类,部分民营企业的税费总额高过净利润,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3.能源价格上涨,环境治理成本提高。石油、煤炭及钢材等能源价格的波动,使得以其为原材料的金属、塑料等小微企民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加大的影响,同时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强化,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民营企业需要不断地增加污染整理的投入,企业的运营成本高,相对的经济效益低,导致中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困难,难以进一步的做强做大。

4.创新不足,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而目前中部平困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短缺,例如山西省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企业研发投入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更新换代的速度慢,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中虽有部分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为高耗能、低水平的企业,从事着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链发展的低端,企业中的高端人才匮乏,而民营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人事制度、激励机制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企业招工难,在职员工普遍缺乏主人公意识,员工忠诚度低,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

二、中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措施

1.政府的政策扶持。中部贫困地区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的扶持非常关键,例如山西省各市、县、区对于民营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大类似于民营专项资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议省厅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各级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平台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整合社会优质中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如项目建设前期、企业运行管理、融资服务、法律财税等专业服务,提高政府采购民营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采取多予不如少取的原则,研究落实各项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政策,给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暂免征收增值税,对营业税纳税人中,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民营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营业税。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突出问题。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民营企业,山西省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财政出资的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在省厅统一指导下,结合各市财政扶持产业政策调整工作,做好各项政策的谋划。

2.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对策。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民营企业本身也应当不断地研究发展新道路,深入地研究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好投资的方向,了解自身的发展特色,挖掘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使产品向高端延伸,促使企业走出产业链低端。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时,企业经营者应当首先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注重对外来知识的吸收沉淀和消化,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积极地引进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努力打造自身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还应当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健全人才引入、培养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并实施有吸引力的制度和政策,以为企业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风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完善企业的工资制度、激励机制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忠诚度。民营企业还应当转变管理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促使企业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规范化。

三、结语

在社会经济格局的发展下,民营经济目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在我国中部贫困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中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中部贫困地区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协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民营企业本身也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积极转型升级,促进自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乾浩,苏明.中部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4-65.

[2]李靖宇,陈欢.论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J].理论探索,2011(4):316-317.

篇11

为此,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作了分析,其次对我国民营发展难得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本文根据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 民营企业 成长

1、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截至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00,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800,而其中民营企业占了85%的份额。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了5000,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在1985 } 2002年间,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高出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从1985年的84%上升到2002年的生8. 5%。此外,民营企业还在增加税收、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应用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民营企业每年上缴的税金占全国税收收人的12%以上,2002年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4.80a,全社会的税收增长率为12. 1 0o。在吸纳劳动力和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民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1999年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多达8 300万,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7. 374亿人,民营经济吸纳就业量3. 09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42%,从而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支持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的数量已大大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都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它们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己在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首先繁荣了当地经济.而且为中西部地区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民营企业在应用新技术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逐渐崭露头角,涌现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最近,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传出消息说,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总投资仍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投资方式和投资范围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专家顶测说,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最初5年里,民营企业将是最活跃、最受益的部分之一。他们的这种预测当然不无道理.因为我们已看到,经历了“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正在走向繁荣。

2、我国民营企业难长大的成因分析

(1)资金缺乏,融资难

融资难。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块“ 绊脚石”。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因为 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的 小企业,小作坊,因此相对来说,资金并 不是企业发展的障碍。但随着原始积累 的完成,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时,资金问 题便是很突出的了。企业单靠自身的力 量很难满足规模迅速扩大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 自然融资屏障”和“ 融 资缺口”,再加上我国有关政策的限制,及对民营企业的一些偏见,使得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有限,又无法达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约38%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难。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扩大生产难,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升级困难,最终竞争力下降,企业发展受阻。因此融资难是目前民营企业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2)人才短缺, 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短缺, 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只约占17.86%,民营企业总经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3。我国民营企业起步多是小集体,小作坊型的,以加工为主,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要求不高。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缺陷日益显现。根据中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约70%的民营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由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它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3)创新能力弱

民营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同时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还具有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但是,由于民营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多数实行家族制管理,难以吸收到高级人才参与企业创新, 企业中的外来人员的特长和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单靠企业家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常会遇到资金难的问题,创新资金不足,企业在创新决策时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因此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只是简单的再生产,勉强维持生计,再加上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设备陈旧,难以购买新的设备进行生产,创新对他们来说就更加困难。

(4)从业者素质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整体来看,民营中小企业中的从业者知识文化水平都不太高。许多企业不愿投资于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存在“只用不教”或者“重用轻教的现象。他们的解释是: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没有资金投资于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一些员工经过培训获得技能之后一走了之,对企业发展极其不利。该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太低,会导致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价值含量低,还常会有安全事故发生。在这些民营中小企业中,许多员工仅仅是靠模仿大公司的技术,在技术水平上创新不强,多为重复生产,产品质量也无法跟大公司相比。同时,这种小企业生产不稳定,看到市场上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频繁变动企业产品方向,员工的技术不过关,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弱。

(5)家族式管理

家族式经营管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的创办资金一般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或通过小范围筹资取得,因而在创业初期,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考虑,企业

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往往集于一身,而且企业成员也大多数是家族成员或泛家族成员。然而随着企业原始积累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大,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发

展的过程中,家族式经营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并最终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结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管理者便是经营者。这在企业小的时候,便于控制和提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壮大后.其管理者便很难超越和约束自我。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萌发而发展起来的,囚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小农意识浓厚,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知识匾乏,稍有成就便心浮气躁,独断专行,这必然导致判断失误,使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6)忽略了质量和社会信誉

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其初始阶段之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靠自身的实力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而是带有很大的机会色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许多配套政策不到位,国有企业还没有放开并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因而必然存在一些市场空白和政策漏洞。许多民营企业止是抓住了市场空白的机遇或利用机制与政策漏洞的空子,实现了企业的财力扩张,有的还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对于靠打“机会球”和“擦边球”取得的成功,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产生误导,滋生投机和侥幸心理。一些民营业主在企业的发展问题上,不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结构和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而是热衷于研究关系学,寻找捷径.投机取巧,有的甚至不惜丧失企业的信誉进行生产和销售,诸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售后服务差等,使社会对民营企业的信任感降低.最终吃亏的还是民营企业。在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上,许多民营企业也存在短视行为。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健康,眼睛只盯着个人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企而导致许多优秀人才流失。业和社会的关系时.总跳不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时时处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明知危害社会而为之,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贻害他人.其结果是最终失去企业生存的根基,这就是许多民营企业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 Www.]

3、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金融环境,解决民营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03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法律依据,降低了民中小企业面临的政策变动的风险,为民营中小企的发展稳定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的法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执法过程中有时出现“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加重了民营中小业的财政负担。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许可的条件下,对符合我国行业政策发的项目,尤其是环保型和出口型的企业,在贷款方给予一定贴息支持。针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可供担保品较少的现状,中央、地方政府和银行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尽量减少担保品数量。这多方面、多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银行面还可以尽量减轻繁琐的贷款手续,为民营中小业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条件"此外对民营中企业信用评估制度也应启动和研讨。

篇12

为贯彻落实##省档案局关于《##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的意见精神,为更好的发挥档案部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服务,5月13日##区档案局联合区工商联组成调研组,深入民营企业,就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有何需求、档案工作如何有效服务于民营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组走访了##矿山机械公司、##省博文物资贸易(集体)公司、##烧鸡厂等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与企业高层深入探讨、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就“档案工作如何服务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部门有何需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等主题展开了重点调研。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滞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档案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才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大,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 民营企业档案归档情况不理想。

一是企业缺乏档案意识。##区现有民营企业按照规范标准建立档案的几乎没有,即使建立档案的企业也仅仅是将部分文件材料初步进行收集保管,或把认为重要的档案进行初步整理保管,如财务档案、人事档案等,但管理分散并未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没有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档案管理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且得不到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致使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及其工作方法、工作成效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一些企业、个人仅凭经验办事,档案管理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三是民营企业档案资料面临流失、泄密的严重局面。由于企业法人及其经营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放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上,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致使一些档案资料人为遗失或毁坏,或者平时不注意保管、收集,导致档案资料的流失;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相对固定的档案人员,一般都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客观上造成事无人做、责无人担;日常形成的原始材料大多数留存在各办事人员手中,未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造成了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上的随意性;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经营、销售等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增加了流失、泄密的危险性。

分析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仍置于次要位置。二是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民营企业经营灵活,规模小,流动性大,从业人员成分复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档案宣传、制度监管不到位。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的了解与解决,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遇到困难不知找谁解决,致使档案部门和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对策

1. 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档。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加大对民营企业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档案部门深化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扩大档案法规宣传覆盖面;增强民营企业管理经营者的档案意识,提高其依法管理、保管档案的水平,引导民营企业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民营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2. 建设工作平台,打牢档案基础。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投入。在档案人员选配上,尽可能选配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员,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对各门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 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既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具体体现。要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档案管理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

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将本区域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监督与指导,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技术指导,主动上门服务,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要加强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深入基层现场指导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民营企业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和管理本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篇13

关键词: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表层因素;深层因素

Abstract: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faced with some constraints at the same time of fast-growing and evolv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Hebei Province showed tha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growth and evolu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could be pided into surface elements and underlying factors. Finance, talent person, institutional factor were surface factor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 property rights governanc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were underlying factors ;the solution of underlying factors directly determined the solution of surface elements.

Key words:private enterprise; growth and evolution; surface factor; underlying factors

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国内讨论非常激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众多没有解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民营企业的成长与演化为例,对制约民营企业的重要因素展开实证研究。

一、河北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整体上来说民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民营企业不等同于私人企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民营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所有制形态[1],当前民营企业在全省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了拉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北省民营企业呈现出了极其典型的发展态势: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推动“科教兴冀”战略过程中体现出了主力军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明确,民营企业自主发展的基本框架也基本确立,民营企业的崛起为河北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3年以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逼近全省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已成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民营企业具有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人才问题的重要功能[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吸纳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3]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现已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0%以上,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5.3万人。从全省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已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拓展到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目前全省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全省民营企业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39%。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民营企业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非常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低层次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调整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成长的制度、政策、金融和社会环境不完善。

1.民营企业整体收入水平处于全国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极差。再加上很多私营企业短期行为严重、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开拓能力[4]。

2.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企业的经费是决定其创新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是当前全省民营企业成长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001年至2005年河北省R&D/GDP比重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处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0-23位。总体看来,近几年河北省R&D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强度上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称,表明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出现了背离现象,不符合“科教兴冀”的战略,理应受到决策部门的关注[5]。

3.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战略管理思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关键,尤其是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当前河北省大多数民营企业沿用传统家族制管理模式,原因是传统型家族企业具有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灵活性、内部统一等优点,容易被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选择。虽然家族化管理对当前民营企业来说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决定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容易形成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执行、人才选拔受到限制、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倾向于实行人治管理。另外,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因此,建立符合现代化生产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成为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

4.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不太完善。融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融资渠道狭窄是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中最突出的问题[6]。当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由于金融制度和融资环境不太完善,使得这两种途径的融资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一是贷款门槛抬高导致资金需求者“畏贷”。 目前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惜贷,普遍上收信贷审批权,抬高了贷款门槛,二是缺乏相关部门认可的企业资信评定机制,政府对企业进行资信评定的作用弱化。三是民营企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导致金融机构“惧贷”。因此,必须尽快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证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民间借贷等方面探索适合民营企业成长的融资方式。

(二) 成长与演进的制约因素

针对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中的两大突出问题,分析造成这两大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没有系统化和明晰化,找出主要的内外因素是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关键。国内大量研究文献显示制约民营企业创新与演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普遍不足,最近一些学者又提出产权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等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

国内关于民营企业创新与演进的要因到底有哪些,争论一直很激烈。本研究以河北省10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民营企业创新与演进的因素主要分为表层因素和深层因素。

深层因素决定表层因素。资金和产权治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但这两种因素确属于不同的层次。资金、人才、制度体系对民营企业成长与演进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中的表面问题,因此称为表层因素,从表面上看资金、人才、制度体系显得很重要,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确实非常的广泛,即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但由于企业家精神、产权治理、管理体制和整个创新系统的不健全,却会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些是内在的深层问题,深层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表层问题的快速解决。民营企业在成长与演化过程中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产权治理、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系统的完善需求更加迫切,只有深层问题的大了解决,表层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以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主的政策、科技、咨询等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尽快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三级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以强化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平台作用。主要用于促进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2.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效的创新系统来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就是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源的作用,加强民营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强烈互动,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与成长中的核心问题。民营企业本身资源有限、技术能力落后、面临的主要是生存的问题,而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并最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另外,尽快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的必备条件。

3.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产权治理问题。政府应当从制度创新着手,重点在项目申请、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建立各项有利于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政策与措施。政府的功能在积极的引导和服务民营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最终目标是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推进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4.建立资金与人才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建立资金与人才双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求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必须和金融体制改革配套进行。既地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问题必须和当地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素质挂钩,同时积极鼓励和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融资,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中国经济“民营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4(6):48-55.

[2] 程路.充分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4-04-25(7).

[3] 秦淑娟.论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5(26):11-12.

[4] 科技部.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报告(1998-2005)[R].北京:科技统计信息中心,1998-2005.

篇14

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报,民营企业总数约占了我国企业总额的96%,接收了将近75%的就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约占全部社会经济的65%,其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高达40%。中国每年经济发展的增长部分主要是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增长,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民营企业的经济增长为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了70%~80%的部分。这是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第一产业,民营资本进入日益加速,特别是由于国家对民生项目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很多的民营企业就开始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进行大量投资,这样对于资金规模较小的民营资本而言是容易开启市场的。在第二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增加。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既有微观因素,也有宏观因素。比如说,微观方面的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银行的原因;宏观方面的融资渠道、利率与信贷政策、社会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原因。

(一)微观成因

1、民营企业本身的局限性。

(1)大多数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少,规模小,建立时间短,靠自己不能满足其扩张的需要;(2)民营企业大多没有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降低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自身管理也不标准,从而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融资决策;(3)信用度低。民营企业的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用度缺失。比如说,民营企业存在恶意逃避借款的现象,以及民营企业会进行不合法交易;(4)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由于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设备是采用融资租赁或者经营租赁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就不能作为贷款质押品。

2、银行方面的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把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把目光放在了大型国有企业,而不乐意接受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2)银行资金实施一个统一的集中的严格的授权和信贷管理,基层银行贷款权低;(3)随着金融监管和责任根究程度的加深,银行的从业人员更加谨慎的进行贷款;(4)银行对于商业化改革的调适能力差,银行从业人员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意识不强,对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不重视。

(二)宏观成因

。第一,民营企业大都不能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例如,《证券法》高门槛;第二,利率管制限制了中小金融机构灵活信贷策略的实施;第三,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理财及资本运营服务机构不健全;第四,我国没有制定一部完善的《民营企业法》,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得到外部融资是其突出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贷款审核的条件严格,通常民营企业难以满足这些条件;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乐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因为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往往是投资收益率低而风险又大。这就会使得当民营企业面临资金困扰时,不能够及时的补充资金,从而抑制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因此,政府会支持成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处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大多是采用民间集资。我国应当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营企业的大致发展状况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体制,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实现创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我国应该成立半官方投资公司,一部分的资金来自于民间资本;另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提供的低息资金。同时满足要求的大型企业投资公司和商业金融机构设立投资公司从而来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与此同时,也应当从民众着手,提高民众投资的积极性。

(三)合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私人风险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