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思想范文

语文教育思想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语文教育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育思想

篇1

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其中包括批判封建的教育内容,在他的思想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语文学习的规律。对于不合理的考试机制就要坚决抵制。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现代化、科学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合理吸收其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鲁迅;思想研究

鲁迅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鲁迅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很多年,并且在书刊上也发表了一些对教育的看法。对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的分析可以弥补我国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批判封建的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教育内容是教育实施的基础。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虽然教育内容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封建旧思想的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尊孔读经”。鲁迅先生先后在多本刊物上表达自己对于废除读经的意见,他认为“尊孔读经”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虚伪性,鼓吹者的目的就是想要推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实现专制统治。鲁迅一方面在杂文中说明读经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又在小说、散文中借由“孔乙己”这种类型的悲剧形象批判读经。鲁迅在对经学教育批判的同时,对蒙学教材和其他古代教材也给予了否定态度。蒙学教材是古代启发幼儿读数的启蒙书,如《三字经》等。鲁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蒙学教材宣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内容陈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像是《幼学琼林》这样的书,鲁迅认为会扼杀孩子的天性,童真,在教学中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对于封建旧思想的教材鲁迅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当时,封建势力比较强大,鲁迅在这种压力下坚持反抗封建思想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当时而言是十分深刻的。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材内容有所增加,合理吸收鲁迅的教学思想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僵化的现象,有利于将传统思想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同时对于封建价值观念保有一定的警惕,对于读古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在探讨的时候忽视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盲目照搬鲁迅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偏执,不利于语文教学。

二、强调青少年的主体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应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鲁迅虽然没有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出这样的论据,但是在他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他是很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的。在阅读上,鲁迅也是更加注重指导,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鲁迅注重的是教学生学会阅读策略和方法,对于自己的阅读内容要有一定的批判性,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他主张多写多练,反对天才说的说法。他主张在写作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对于实现主体教学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重视语文教育规律

熟练掌握教育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认识并优化教育规律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鲁迅在教学规律中比较注意学习过程这一方面。他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鲁迅还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就想到了用活动电影的方式来教学生,就像是如今播放幻灯片等方式一样,鲁迅在教学上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先进性。鲁迅主张在教材中插入生动形象的图画,他认为在教材中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在语文教学中,鲁迅重视从言语到语言,由具体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语言学习规律。鲁迅曾经多次用婴儿举例,阐述他对语言学习规律的看法。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不会说话的,是在不断听、记住、理解的过程中才逐渐学会说话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语言积累,这显然涉及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关键。

四、否定不合理的语文考试

我国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应试教育,鲁迅则在文章中表示对于陈旧而没有意义的考试应当废除。在古文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标注标点符号的题,鲁迅认为这是对学生的恶作剧,他认为这样并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题只要学生能够死记硬背住课本就都合格了,对于学生语言思维方面的考察没有任何帮助。鲁迅认为在考试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内在思想的考察,而不是以难倒学生为目的。鲁迅的思想在当时而言是极为先进的,对于现代教育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过考虑到鲁迅当时正处于白话文刚刚代替文言文的时期,教育者在借鉴的时候应当有着自己的理解,不应该过于简单化。鲁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部分考试的考试内容倾向于死记硬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的,所以对于不合理的考试内容应当进行剔除。剔除掉不合理的内容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量,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目的性也更强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

结语

通过对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导,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在那个特殊时期下产生的,他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见解。同时这份见解表现出很多现代化的观点。鲁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值得老师学习借鉴。在借鉴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应该盲目的进行跟风,只有这样才能让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真正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宗宇.论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叶云鹏.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J].台州师专学报,1999,01.

篇2

中国教育体制历史悠久,但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体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并且普遍将分数和升学率视为教学目标。造成如今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这个现象在如今的高职语文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二、高职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小主人。高职语文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师在讲授到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点拨,并重点分析其绘画美,剩下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我总结,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疑问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青少年学生提问,真正做到“不懂就问”,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质疑,用特殊符号记录下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义,结合课本上讲解的内容,也能将相关的知识深入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于语文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其能适用于现代教育,并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缘由之一。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如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摄影机,录像机等,训练型的模拟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概念和礼仪规范理论讲解,案列分析,现场模拟和回放录像进行他评和自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反思总结。如当在学习《巴黎圣母院》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绎,通过话剧里的三个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美丑对比”,形成自己对美丑的评价标准和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同时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师辅助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然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创新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育;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51-02

一、前言

在社会物质发展速度快速的今天,有部分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偏离了正确的价值方向,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加以规范,从而酿成不良后果。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以及教育机制进行深入改革的机遇下,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学生除了智力,体力的增强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将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寓于语文教学中做研究。

二、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

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是明确的教学要求。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则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学学科所要实现的目标。语文作为一门伴随学生时间较为长久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为了教授我们古往今来的文学知识,还要通晓其中的精神理念,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基本都是以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学,文化精髓为主。在四书五经中,或是诗经中都是提倡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文学中升华,在各个朝代的文学教学中,均以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来进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从古代就流行的做法,我们现代教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的形式也是通过介绍各个思想理论,以及思想道德相关的故事来反映其中蕴含的思想哲理。这与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十分接近,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语文学科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由于现今的思想教育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授思想政治课程来完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的单调,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其中的教学精华,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重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加规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发展本质,但是其传授知识的方式过于理论枯燥,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语文文学教育的文学魅力,将思想道德教育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思想上的归纳总结。

三、思想政治教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包括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要将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要将两者的这些方面进行融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语文教学是爱国思想政治教育典范

在我国的思想教育中,爱国教育一直是核心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树立民族的自尊,自豪感。要进行充分的爱国思想教育,就要借助语文这一学科,因为语文学科在教授学生读文习字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母语的魅力,并用这些语言工具去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利用语言工具来认知世界,了解不同的观念,看法。在语文的教学课本中安排的教学文章,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以及祖国的山河景观,璀璨的历史成就,例如,庐山的瀑布壮观,泰山的巍峨雄伟,黄山的俊秀绮丽,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用他们的作品反映所处时代的背景,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不仅从中学习到文学历史,也成为学生陶冶情操,爱国情感养成的良好途径。

(二)语文教学是道德思想教育的体现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这些在语文课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文人墨客,或是戎马将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细致描绘,语文课本中良好的文学素材,向学生的传达拥有优秀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文章中各类人物描述,各种故事的剖析,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道德启迪,通过不同的文学作者笔下的优秀人物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情操,理解他们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内心的呼吁,和现今的社会进行对比,可以充实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情操。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措施

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完美的融入到其中,需要使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来达到两者联合的教学效果。

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感性特点,运用情感的渲染和道德的升华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因为,情感的渲染可以让人拥有相同的情感体验,众多的语文教学实验说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直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因材施教,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对于学生爱国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不能使用政治课堂说教模式,要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形态,丰富的故事情感来打动学生,传递给学生故事背后的正能量,受到这些情感的正面陶冶,接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核心思想,围绕核心思想来寻找教学的创新点,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顺利,学生对于各种思想教育的讲解部分也不再有抵抗情绪。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掌握运用不同,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也将其中的教育意义表达出来。在教学的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朗读,背诵文章的精髓部分,来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中获得良好的感知能力。另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课堂的教学,还可以将其与语文写作,阅读,演讲等结合。比如在写作中,可以将主题在立意时,选择好思想主旨,让学生在行文时提取深刻健康的思想,进行写作时,加入正面的案例,这对于学生的正确三观树立非常有利。在演讲比赛时,可以给学生热议的时政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演讲稿写作,并举行演讲比赛,加深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视野更加开阔。通过这些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4

1.1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立人的事均无小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对童蒙的教育就应从点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长久积累而成的。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儿童的成长,是儿童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童蒙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分别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这五个部分对童蒙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1.2内容丰富的蒙学教材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有着许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们去发现探索,古代蒙学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向儿童展示着大千世界,扩展童蒙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童蒙教材还引入大量贴近生活的故事,对儿童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这些故事让童蒙在寓教于乐中学有所得。

2蒙学教育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历史的车辙不断向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回顾过去,吸取蒙学教育的养分能够更好地滋养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基。在课程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中,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带来怎样才能教好语文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崔峦先生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怎样简单而又扎实的教语文呢?我想我们可以从蒙学教育精髓中得到一些启示。

2.1注重读与写的训练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新生一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为基本功训练,朗读与书写就是语文基本功中必不可少的两项。通过朗读能较快的将学生引入教材选文特定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去积累字词、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特级名师于永正认为:“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要把孩子教聪明,就得好好朗读,朗读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文以及教学目标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科技性较强的选文,应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切忌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选文,则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理解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对于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用字艺术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过多的分析会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蒙头转向。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对于此类文章应提倡学生多读,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范读还能揣摩教师的朗读技巧,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除了提倡朗读教学外,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得不下的苦功夫,教材中不乏优秀的选文,这些优秀的选文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对于这样的选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帮助学生将优秀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育除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该注重书写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使用的普及,下笔写字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的书写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时还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音形义结合于一身,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能正确工整的书写祖国文字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遵循书写规律,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2培养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古代蒙学教育主张童蒙多读书,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有益的书籍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思索问题的方式都值得学生学习,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教师与其让学生在题海中把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不如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优秀的书籍,在语言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重要。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后,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在愉悦的心情下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推荐他们阅读优秀的书籍,在需要的情况下予以指导。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有望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能让他终生受益。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多元教材教材的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儿童的注意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注意的稳定性不好。课堂上除了需要教师时常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外,教材的选文也很重要。过于艰深枯燥的内容不易引起儿童的注意,相比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选文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启蒙阶段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选文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关系密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革,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育,为教育开拓了崭新的视野。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有着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

篇5

关键词:于漪 语文教育 教育思想 “目中有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33-01

于漪——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此项殊荣是对其人格魅力、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综合肯定。她在语文教学理论方面著述宏丰,同时在实践领域成果丰硕。初涉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目中有人”时,由于缺少实际教学经验,理解尚浅,感触颇少。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方才真正体悟到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青年教师的爱,才真正领会“目中有人”的真谛。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于漪老师的“目中有人”思想意蕴以下三个层面。

1 “目中有人”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怀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能够胜任教师职业的人必然是内心光明仁爱之人。在她看来:你要传授学生什么东西,你必须心中先有这样东西。因此,只有教师内心有爱,才能给予学生爱,要做到这点,“目中有人”是教师进入教育领域必须具备的职业情怀。对此,原因有三:

(1)“教师是爱的职业、高尚的职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内心有爱的人。达到此点,“目中有人”是首要条件。一个“目中无人”的教师,爱从何来。爱无处可来,何以算得称职,何以站稳教师岗位,桃李满天下。(2)学生是“鲜活的艺术品”。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文育人”,“教文育人”是一个心与心交流、情与情传递、爱与爱相互捂暖的过程。况且,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是生命个体与生命群体共同的生命演绎。因此,面对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品”教师能够视而不见吗。(3)教育关乎学生的成长、祖国的未来。于漪老师把语文教育目标定义为“人的建构”,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思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明日建设者”需具备的素质和精神风貌培育学生,而不只是把其当作接受知识的无生命容器。一个“目中无人”的教师必然职业热情缺乏、教学智慧贫瘠、情感干枯,如此之人,如何担负起教育之大任,结果只能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人民大不敬”。

2 “目中有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课堂四十五分钟,而应是师生生命体活动的所有时间。随着潜在课程的引入,教育、教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具体的时间界限可划归为课前、课上、课后。

课前是教学工作的起始,也最为关键。常言道“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应做些什么,“目中有人”又是如何体现?于漪老师说:“备课,先备人,后备教材”。足见,备课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渗透彼此生命体验的活动,而不仅是教师与无生命的教材的对话与切磋,因此在课前的备课中,教师须“目中有人”。具体表现在“先行组织者”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力、已有生活经验、情感认知程度等等。教师只有宏观把握与掌控学生这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才能备好一课,才能把课上得精彩、如鱼得水。用于漪老师的话讲便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课才能上得一清如水,生命涌动”。

课中是教学工作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于漪老师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可见课堂本身是师生通过对话再现文本内容,再现生活的艺术场所。因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促进互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目中有人”才会使教师留意到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知识掌握的程度,才会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生成,才有助于“教学相长”。除此,课堂上不仅存在思想冲突,而且肢体上、言语上的冲突亦有发生,此时教师更应“目中有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开放、民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

课后是课上的延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加油站。作为一个教师切不可认为下课铃声就是所有教学工作终止的标志,从而思想懈怠、心里彻底放下学生。其实课后正是教师了解学生、分析学情、总结学法、增进师生感情、反思教学的大好时机,而这一工作的到位程度决定整个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运转、良性循环。因此,“目中有人”不可缺位于课后。据上,这三个教学阶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目中有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目中有人”体现了教师综合素养

笔者相信,大部分青年教师有类似教学经验:课后,才意识到整堂课都只是和个别学生在对话,目中也都只有个别学生,而其他学生的课堂表现则模糊不清,所留印象也不甚清晰。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特别容易偏爱两类学生,聪明伶俐的和可爱喜人的。”这种现象存在之根本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综合素养不够坚实,无法顾及所有学生。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综合素养的提升,课堂上教师的目光才会散射,而非聚焦,才会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才会“目中有所有人”。因此,人在这里不仅指个别学生、优秀生,而是所有学生,更是学困生、“问题”生。可见,“目中有人”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充溢人文关怀,更是教师功力的显现,综合素养的体现。

那么,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养,于漪老师在其《奉献——教师的天职》一文中所阐述的三点体会建议可谓金玉良言。一是锤炼感情。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过好三个关(怕烦、怕难、偏爱)。二是夯实功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认真备课,一丝不苟,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语文功底的奋斗目标,用比别人双倍乃至数倍的功夫学习,在教学的“不足”、“缺陷”中“前进”、“跨越”。三是要努力创新,更新理念,强化意识,不断探索[1]。

以上是笔者通过教学之后对于漪老师“目中有人”的重新品读和理解,坚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关注教学的每个环节,强化教师自身素养最终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