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药剂行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 中药行业 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 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 “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药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水平低下
通过对样本企业中位数的分析,发现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较低。化学药样本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中位数均为0,发明专利为1,说明一半以上企业几乎没有专利申请行为。中药样本企业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整体而言专利申请数量也非常少。专利数量平均数能够达到15条,主要得益于少数样本企业(如白云山、同仁堂)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是专利申请大户,拉高了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水平。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在社会经济、业务以及技术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会计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呈现着较为特殊的发展势头。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正在一步一步跟着会计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革,同时将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一个动态的位置,并在形式上不断的改变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从而让高职会计教育满足对应的需求。最近几年来,为了应对不断改变的会计行业,高职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已经明确定位在培养具备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当前国内已经拥有多个不同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比如说注册会计师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会计证等。而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专业针对这些变化,已经构建一系列对应的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并且实施较为详细的划分,着重培养不同专业的会计人才。
2.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属于会计行业严格执行的准入标准。国内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会计职业准入认定的先决条件。这不但是对学生会计知识能力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考核,同时也是对会计技术要求以及会计发展方向的向导;不但是认同会计人才的标准,同时也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主要方向。
2.1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高职会计教育的要求。
培养具备高技能以及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与电脑的不断普及有效的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企业的国际化以及经济的国际化要求会计行业必须不断提升其与国外企业处理会计工作的能力。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各种新的经济业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得会计行业的入门条件越来越高。怎么适应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改革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与思路,培养适应会计行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是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2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冲击。
根据WTO的对等制度,各个成员国之间要互相承认学位证书或者学位,解决了国家对于教育市场的垄断统治。国内拥有非常大的会计市场,怎么在这个市场获得一定的地位,是当前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重要问题。会计行业的发展途径,基本上都是取决于对会计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场所,必须要适应当前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考核评价、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材改革以及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对应的提升,从而让高职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会计市场,成为国家需要的会计人才。
3.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
3.1改革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会计教育应当着重提倡学生以认知心理来建设主义学习理论,希望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具备实践性与时效性的课程目标,同时与当前会计行业的需求与发展相结合,加强高职会计教学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3.2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会计行业的综合技术。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在原来的教学体系基础上,充分掌握当前会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在会计技术层面上的综合应用水平,切实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以及实践操作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会计发展与教学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高职学生在技能以及操作方面的综合能力。
3.3高职会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业的特色。
在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将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结合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形作为教学情境,并且为学生提供会计行业方面的工具与资料,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互动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多去实践,从而让学生掌握会计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都较为突出的人才。
3.4加强会计教师的自身实战经验与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会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内会计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应当参与到社会中的会计岗位去实践,从而去积累丰富的会计知识,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会计经验。在讲课的进程中,应当争取“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让校方与会计行业相关的企业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以及训练的基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
4.小结
关键词:林业;技术发展;林业建设;重要性
一、现阶段我国林业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的技术团队数量不足
随着林业生产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了对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资金投入上进行了适当的倾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但是这些专项资金的绝大多数都用于林木栽培、林业管理等方面,而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林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多数林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因此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上上级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许多工作人员存在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工作态度,正常的林业管理和建设工作尚不能高效完成,更不用说进行林业技术研究了。另一方面,由于林业部门领导对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手段,导致一些素质高、专业强的综合型人才流失,不仅给林业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使林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失去了动力。
2、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乏技术发展意识
传统的林业建设和生产管理多是依靠人力完成,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林业建设效果也不够明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林业建设也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在解放林业管理劳动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林业建设质量。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林区管理人员,在长期的林业工作中形成了固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对于一些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程度较低,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即便是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机会,他们也很难主动进行学习,对于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区管理人员作为林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自身的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也就很难从实际工作中带动林业技术的发展。3、过分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当前林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拿来主义”仍然普遍存在,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对于部分林区工作人员来说,通过自主创新,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林业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不如直接借鉴和模仿行业内其他林区的现成模式。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林区管理人员盲目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技术,生搬硬套,忽视了林区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导致林业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给林业生产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林业建设的有序进行需要林业技术的大力支持,一旦林业技术出现滞后或者实用性较差等现象必然会延误林业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林业技术依然有待加强,随着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渐密切,外来物种的入侵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逐步的进行林业技术的拓展与延伸也非常重要。林业技术的改进对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非常有利,它可以在传统林业经济的发展基础上促使林业经济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样,对于林业管理制度及经营权限的开放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全面的促进林业技术的发展必然可以加大个体林业经济的发展,为林农经济收入的增加及贷款渠道的拓宽都很有帮助。在林业技术的支持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木材的开采及使用,同时配套的林业产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多元化的育种方式及种植技术都极大的提高了营林工程的成活率,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林业技术发展的有效措施
1、增强科技兴林意识,加强技术宣传推广
(1)在农村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以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形式,如采取科技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送科技下乡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接受林业科技知识。只有拥有了林业科技知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它。(2)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广大林农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积极性。(3)为农民提供林业科技书刊。组织编选一批果树、森林食品、森林中药材、竹藤花卉等方面的乡土教材,免费赠送给山区农民。农林的知识水平提上去了,对科技知识的接收能力提高了,看到了林业科技的效益,科技兴林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2、完善研发激励机制,加强工作扶持力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鼓励机制,重点强化林业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和扶持强化林农的技术意识,定期的安排技术小组进行指导;其次,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专项资金的拨给鼓励技术人员参与林业技术的研究,加强林业人才的培养,给林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第三,重视林业技术的宣传,对在职员工提供充足的培训及学习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及工作积极性。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动林业技术推广
加强林业技术的发展,必须让林农看到实质性的效果,从而坚定其学习林业技术的信心,更好的发挥出林业技术的优势力量。重视林业管理制度的革新,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在大量资金及技术人员的支持下更好的带动各地区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种植特点进行研究,为林农日常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基层林业部门也要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只有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带动林业技术的研发及推广。
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技术创新保护
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将理论结合实际,对于一些外来的新技术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的林业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的进行林业技术的创新,并予以相应的保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者是政府扶持的方式来保障林业技术的研发工作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绿色经济、绿色建筑等新型的理念得了较好的实践,这从极大程度上表明国民环保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在丰富的实践中,各项林业技术得到反复的研究及改进,为我国的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但是需要林业技术的研究人员立足于当前,有计划性的进行技术的深入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各地区林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宋振国 单位:韩家园林业局防火办
参考文献:
[1]胡松,尚玉霞.浅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19-20.
多年来,靖宇县特产研究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着林、参、蛙、菌、药、鹿等六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先导的优势,为靖宇县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林下参栽培技术、长白山吉林人参优质高产技术、西洋参大面积优质高产配套技术、规范化封沟养蛙技术、五味子丰产技术、平贝母半硬底双层施肥水平畦优质高产技术和有性繁殖技术、返魂草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天麻的有性繁殖技术、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同时结合县里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吉林人参优质高产技术、规范化封沟养蛙技术,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扩大受询范围。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全县的特产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各项特产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内在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积极开展各种科学试验,得到了可喜的效果。研究所单独派出专人搞老参地、农田栽参的试验,现在正在进行中;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星火计划项目《平贝母无公害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国林蛙规范化人工养殖》项目,被评为白山市科教兴农竞赛二等奖;与吉林大学,吉林省地质五所联合搞的《长白山区人参地球环境评价》,它对解决老参地起到重要作用。与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合作的五味子叶片和果实的含量测定;与北京三安农业合作的肥料和农药的对比试验,吉林省通宝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高丽参的引进和农田种植》,科技人员全力以赴深入到企业,帮助筹划和技术指导。
几年来,为规范人参种植,紧紧围绕吉林人参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强了科技公关,在吉林人参品种的选育和种子催芽、因地测土施肥、温光调空、病虫害防止、老参地和农田造、人参的防寒措施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不仅使人参品种更加纯正,吉林人参种子的裂口率、发芽率分别达到了92%和90%,比前几年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和四个百分点。通过细仔整地、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五次调光等增产措施使吉林人参单产达到2.5/。基地的成品参经测定重金属和农残都符合GAP质量标准,其它各项主要指标不低于其它产区。
研究所参与的科学试验结了硕果,西洋参大面积丰产技术,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并通过了验收;林蛙封沟规范化养殖通过了市级验收;林下天麻种植通过了市科委的验收;参与的《人参规范化种植》和《穿龙薯蓣无公害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两项被确认为吉林省科技成果;《北五味子丰产技术》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被确定为吉林省科技成果,获得了白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平贝母药林粮间套作栽培技术研究与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农田土种植西洋参(人参)技术研发及基地建设》被确认为吉林省科技成果,主持的《应用人参规范化(GAP)成果培育优质人参及人参制品精加工研究》被确认为吉林省科技成果。并撰写了多篇科技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功能
1、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评论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也是提升会计工作者素质,促进我国会计现代化发展的保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
2、会计职业道德的功能
首先,作为会计行业内的道德,它具备了一般道德所拥有的全部功能,即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指引功能。其次,作为会计领域内的道德,相对应的,它是会计法律法规的一项补充内容,弥补并延伸至会计法律法规所触及不到的层面。作为道德,它虽然不具备法律法规所拥有的强制性,却因其独有的社会舆论的力量有效制约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再次,会计职业道德相比会计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不论会计政策如何变更,会计职业道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政策的变更往往会导致法律法规的更新换代。在这代代交替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空档。会计职业道德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阻止了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档进行不利于企业、社会、国家的会计活动。最后,会计职业道德对提高会从业者的自身素质与道德品质,促使会从业者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规范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而道德不是法律,并不具有强制性,与之相对的,会计从业者往往要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这就意味着,当坚持会计道德会导致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时,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会迫于负责人的压力而背离会计道德的要求。其次,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大的。这就使得许多会计从业者在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于对从业者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在职业道德方面则是一笔带过,严重缺失。而受过道德培养的那一部分从业者,也会因为存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与道德缺失的那部分从业者同流合污,葬送了打好前程。最后,当今社会中,会计行业的确涌现了大批优秀工作者,秉公办事,默默付出。但人毕竟无法摒弃一切私念。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从事会计行业的人更容易利用职务之便做出一些背离相关法律法规,有损会计从业者形象的事情。
2、相关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颁布的《会计法》所规定的内容主要是框架上的,总体大层面上的,并不能深入渗透并包含会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这使得部分心存歹念的会计人员和法律玩起了“文字游戏”,钻法律空子。加之会计法对会计人员违法后的处罚力度不足,也导致会计人员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能够躲避法律的惩罚。
3、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监管也是促进会计从业者提高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严格缜密的内部监控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很好地抑制会计上现象的发生。然而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多数企业的内部监管制度严重混乱甚至缺乏。这不但不能有效地对会计从业者进行约束,甚至当会计从业者做出了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之后,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追究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者责任。这种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者的放纵,无疑也会助长其嚣张气焰。
三、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会计从业者自身道德修养
企业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工作,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无形中提高企业会计从业者的道德水品。定期对企业的会计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用优秀的人物事迹鼓舞会计从业者,同时辅以真实案例教育会计人员,双管齐下使得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遵守职业道德。领导层也要发挥领导者的优秀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头维护会计职业道德,使得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从高层个人行为演变成为企业集体行为,并最终融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企业的一项无形竞争力。与此同时,可以联系相关企业、中介机构等一同建立会计从业者诚信档案,强制性地促使会计从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此外,在招聘过程中尽量更注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操守而非一味注重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可以从源头上促使企业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加大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非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并对相关会计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部门的监管方面,力求做到“面面俱到,不重不漏”。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人财物力资源,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对会计从业者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符合我国十以来对经济发展的要求。
3、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并且必须建立全面完整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可以使得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更好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促使企业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建立完善的有关财务模块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会计职业道德对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对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近些年来,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会计领域内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假帐盛行等各种会计上的不诚信问题,这使得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形势严峻。诸如近几年发生的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银广厦、蓝田股份证券市场欺诈案等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以及2014年中石油总会计师温青山同志被查一案。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更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任其发展下去只会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好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我们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我们十所制定的经济计划。随着会计改革不断的深入,会计行业对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一个合格的会计人才,单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应当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操守。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里,又以诚信为根本。古语有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会计离不开诚信,市场经济更离不开诚信。如何在全国会计领域内推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培训,提高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无疑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改的成败。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内,作为企业,应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并自上而下地转变企业员工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观念;作为会计从业者,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会更自觉地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如实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徐晔.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06)
[2]王素英.试论当前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3]钟吴思婕.浅谈会计的职业道德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3(18)
1、有机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积造和施用有机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施肥措施,五千年的农业持续发展,繁衍不衰,靠的是有机肥。这一传统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目前,欧美国家都在提倡有机肥料商品化。而化肥使用仅五十年,在一定时期内,对粮食的增产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近年,农民只注重化肥的施用,忽视有机肥的投入,使耕地的理化性状渐趋恶化,土壤板结,地力大大不如从前。因此,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是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性。
一方面有机肥是作物增产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又是耕地培肥的重要物料,所以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另一方面如不加以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一是有机肥本身造成的污染,如人畜粪尿、城市废弃物等。二是不用有机肥,化肥肥效低。化肥中损失的氮、磷进入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态氮超标等。三是目前焚烧秸秆仍然严重,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因此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既是可持继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保护环境的需要。
3、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有机肥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是一种完全肥料。它施入土壤后,分解慢,肥效长,养分不易流失。
3.1提供农作物高效全面营养。有机肥中有机成分极大多数是作物代谢作用的中间产物,作物能吸收利用,节省作物体内能源。有机肥不但含有氮、磷、钾三要素,还含有硼、锌、钼等微量元素。施入土壤后,可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
3.2培植大量微生物,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有机肥腐解后,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进而促进土壤根际微生物的繁殖。同时根际微生物可以制造和提供根系生长的养分,将土壤养分送至根系,微生物又通过其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丰富土壤中的养分。当肥料不足时,微生物能促进肥效,微生物制造的养分,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改善产品的品质。
3.3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施人土壤后,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态,破除土壤板结。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有利于耕作,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3.4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及缓冲能力。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分解后,可增强土壤的深处供肥和耐酸碱的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
3.5刺激作物生长。有机肥腐解后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能够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在盐碱地上施用有机肥,还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可减轻盐碱对作物的危害。
3.6提高抗旱耐涝能力。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干旱情况下,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施入有机肥后,还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使土壤变得疏松,改善根系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作物的耐涝能力。
3.7提高无机氮磷利用率。有机肥延长了化学氮的供肥性能,同时提高磷的有效性,减少磷的固定。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有机肥料施用。
开发利用有机肥料资源,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社会产业,也是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增施有机肥料,是实施农业部提出的“沃土工程”的重要内容。除了从有机肥的重要性,科学性上加强宣传外,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4.1建立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发展有机肥,必须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把积造有机肥与养地制度结合起来,规范和约束农民对耕地施以必要的补偿,如制定“耕地培肥办法”以保证大积大造有机肥料活动经常化、制度化,防止耕地地力下降。同时要奖励先进,以调动各级部门和农民的积极性。
4.2切实抓好积制农家肥、推行秸秆还田和发展绿肥的工作
农家肥主要靠农民自给自造自用。要通过宣传和发动、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以村民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肥源,把每年任务落实到每户,以确保用足用好农家肥。
要加强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可采取将秸秆粉碎撒施还田或残留高茬后直接翻压还田,也可将秸秆氨化过腹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沼气或快速堆沤技术,以加速秸秆转化提高肥效,严禁焚烧秸秆。
绿肥对开垦地、改良中低产田土,提高农田综合效益,促进畜牧业发展,有其他有机肥不可代替的作用。加上秸秆就地还土,就能使耕地有机肥施用量大大提高,并可解决耕地有机肥运送难的问题。
2003年以来,果洛州按照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抓好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予以了高度认识和重视。在这一形势下,发展生态效益畜牧业以及以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被各级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与其相比,工业经济因基础薄弱、市场竞争能力差、发展难度大等原因,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十分突出。2006年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玛沁县建成投产,果洛州工业经济出现了强势增长态势。工业生产所表现出的强势增长对推动全州工业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如何透过表象深入认识工业发展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对此,本文结合果洛州工业统计数据对全州工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作一分析和思考。
一、工业经济的历史发展情况
果洛州现代工业起始于建政后,本着为机关建设服务、为牧业生产服务和群众生活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下起步的。在此之后,各级党委政府逐步认识到地区所蕴含的丰富矿产和畜土特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努力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纵观全州工业发展的历程,由于工业发展容易受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发展之路。工业发展的稳步攀升时期(1958年-1998年)。建政后,果洛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煤碳采挖、黄金开采、采盐业、乳制品和皮革加工制造、火力和水利发电、建材业、印刷业、自来水生产等为主的工业体系。这一时期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工业生产、产品销售、资金运转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都能够得到一定保证,促使工业企业数量增加、生产规模和工业产值逐年增长,是果洛州工业经济发展较好的历史时期。1998年全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19万元,比1958年增长518倍,比1978年增长6.34倍,比1990年增长8.52%。1998年,全州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37个,比1958年增加32个,比1978年增加12个。全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9.6万元,比1978年增长21倍,比1980年增长14倍。工业生产下滑时期(1999年-2006年)。1998年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于果洛州工业粗放式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期内转变,致使经营者管理水平低、设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企业适应市场发展能力差,以及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影响工业发展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全州工业经济出现了持续走低现象。针对这一不利情况,自治州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求突破,积极进行了股份制、租赁、破产、重组等形式的企业改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改制方法单一,改革成效不显著,主要是对负债亏损严重的企业实行了破产,而在如何通过资产重组,盘活资产,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骨干型企业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扭转工业生产下滑的趋势。1999年,全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58.8万元,比上年下降39.57%。2006年完成1473.1万元,比1998年下降71.82%。工业生产强势增长时期。2006年后,随着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生产,全州工业出现了强势增长的势头。2008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768.40万元,比2006年增长14.49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9698.30万元,增长39.17倍。规模以上工业中,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增加值19247.40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7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68%。
二、近年来工业发展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业企业数锐减,工业增加值增长。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生产后,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增加值增长,企业数减少的明显特征。2007年、2008年,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5.16倍、1.50倍,工业发展呈现出一个持续高幅增长的态势。但从企业数来看,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全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14家。2008年13家,比历史上企业数最多1998年的37家减少了24家。这说明全州工业增加值虽然增长,但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却在降低,全州工业的增长主要依靠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拉动。2、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为扭转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工业经济发展不利的局面。果洛州在加大国有企业改制的同时,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了个体私营工业发展,使其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在促进工业经济整体形势好转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州以个体私营工业为主的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42.99%,2004年为52.13%,2006年为63.42%。2006年后,规模以下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比重大幅度降低,主要是青海省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比重过高所致。2007年,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0.07%,2008年为5.15%。比重虽有所降低,但总量仍呈增长态势。2008年,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70.1万元,比2007年增长28.74%,比2002年增长44.73%。以个体私营工业为主的规模以下工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因起步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层次单一,主要以门窗、日用品简单制造和汽车、摩托车修理、建材制造业等为主,不具备技术密集性和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因此劳动生产率低,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中间物耗大,增加值率小,抑制了全州工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工业增长对GDP和地方财政的贡献增强。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果洛州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充分用足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项目投资建设取得了空前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一度成为全州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最有力的拉动因素。但在2006年后,随着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业增加值高幅度增长,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一改以往GDP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局面。200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83.69%,拉动经济增长10.9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2.64%,拉动经济增长8.21个百分点;工业对GDP贡献率提高的同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显著增强。从全州地方财政收入看,2000年,全州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3016万元。此后工业生产持续走低,税源锐减,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州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37万元,比2000年下降35.78%。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生产后,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高幅增长。2008年,全州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41万元,比2006年增长1.14倍。4、工业生产能耗上升带动GDP能耗增加。以矿产开采为主的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使工业呈强势增长态势的同时,也使工业增加值能耗增加。2008年果洛州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4888吨标准煤/万元。在青南三州中,低于黄南州的0.5412吨标准煤/万元,高于玉树州的0.127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能耗带动了GDP能耗上升。2008年果洛州单位GDP能耗为0.8639吨标准煤/万元,在青南三州中,低于黄南州的0.9417吨标准煤/万元,高于玉树州的0.4694吨标准煤/万元。5、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工业整体效益提高。2008年,全州工业企业13家。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家,非金属矿采选业1家,屠宰及肉类加工业2家,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制造业1家,电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8家。可见,全州为数不多的企业中仍以服务于居民电、水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企业占绝对比重,而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仅为2家。果洛州作为一个以畜牧业为传统优势资源的地区,缺少了畜产品加工企业,就使畜牧业基础产业与工业之间形不成有效链接,难以使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所以,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必然导致工业生产整体水平低、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
三、工业发展的远景分析
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以来,果洛州工业出现了强势增长。但是由于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企业数量少、底子薄、以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缺乏,全州工业整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当前,以铜矿开采为主的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州工业的重要支柱企业,在工业经济增长、地区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铜矿开采企业与全州最基础的畜牧业资源之间形不成相互带动的关系,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增长带动不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就矿藏资源开发来看,见效快,短期收益高,但也造成环境的污染。果洛州生态现状和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忽视了环境保护,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导致的是得不偿失的结果,矿产资源开发中必须要处理好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矿采资源开发是全州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但不一定是最适合果洛牧区发展的产业,单纯依靠矿产资源开发是无法持久稳定的推动果洛州工业和整体经济发展的。果洛州工业若持续目前状况,在无其它工业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随着铜矿资源开发,品位下降,资源枯竭,以铜矿开采支撑工业发展的格局就会打破,工业经济将会出现由增到降的转变,工业对地区经济、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也将会弱化,从以上方面讲,全州工业的远景并不十分看好。
四、工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在国家全面实施三江源总体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成为三江源地区主旋律的新形势下,是应该忽视果洛牧区工业的发展,还是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好民族工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将直接影响着全州经济总体水平能否快速的提高,影响着生态移民后续产业能否顺利的推进。
(一)深入认识发展牧区工业是推进畜牧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拓展增长空间的重要工作。从2003年果洛州实施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全州有2702户移民从世居的草场搬迁到了县、乡附近的移民新区,但搬迁群众只占全州牧民总人数的9%,绝大多数牧民仍留居草场从事畜牧业,说明畜牧业始终是全州牧民群众赖以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基础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提高畜牧业发展效益是促进牧区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根本所在。畜牧业效益的提高一方面要强化畜牧业发展措施,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把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畜牧经济的根本目标。因此,在深入贯彻落实三江源保护政策,大力推进三江源生态综合治理的新形势下,应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举的方针,既要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又要重视工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发挥工业经济在提升产业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工业发展能力是扎实搞好移民后续产业的必然要求。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后,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多方面措施在引导移民群众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总体来看,受牧区群众文化素质低、传统观念掣肘和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就业渠道窄等因素的制约,移民群众后续产业实质性进展不大,在此情况下,各方面提出了争取国家三江源补偿机制,以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思路。但要从根本上推进牧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使世居草场的牧区群众改变传统观念,融入现代社会文明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融入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活动当中。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可以为移民群众从事各种社会生产活动创造机会和场所,促进各方面的转变和进步。另外,从移民后续产业来看,它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系统性、社会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需要各方面有利因素的逐步培养和形成,更需要提供包括工业在内的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所以,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通过发挥工业在产业链上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发展移民后续产业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同时也可多层次、多方位,直接或间接的拓宽群众就业增收的门路,为深入实施移民后续产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促进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后,果洛州地方财政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说明良好的工业发展形势对增强地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果洛州经济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性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2008年,果洛州财政支出12.11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3.42%。因此,在继续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发展效益,提高工业经济的产业带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五、把握方向,准确定位,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在全面推进三江源总体规划的新形势下,要不要发展民族工业不仅不是可以忽视的事情,更需要各方面的高度认识和关注。但是,果洛牧区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治理的核心区,作为生态脆弱地区,要发展工业必须应切合实际,把握好发展的方向,科学准确的定位,深入研究果洛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
(一)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不破坏生态为底线。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实施天然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是从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出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果洛牧区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地区,加大生态治理,遏止草场退化、生态恶化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因此,包括工业的各项建设中首先应把坚持国家生态建设保护的方针政策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把不破坏生态环境作为各项建设的底线。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应认真探讨果洛州工业的发展路子。就果洛州经济发展来看,特殊的地域环境决定畜牧业始终是地区的主导经济,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带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全州经济最根本的发展之路。因此,发展以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理应作为是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畜产品精深加工既可以最有效的发挥基础产业的优势,同时相比矿藏资源采挖等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果洛州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畜牧业基础产业,以畜牧业基础产业为依托,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既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工业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根本保证。针对全州畜产品加工企业仅为玛沁县和甘德县肉联厂两家的实际,应把尽快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引领本州市场的龙头企业作为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建立与牧民群众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牧户的产业化体系。在按照这一思路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努力提高畜牧业基础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目前的果洛州畜牧业仍延续着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畜牧业整体效益低下,不仅影响到了畜牧业自身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和畜产品贸易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在全面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情况下,如何来巩固畜牧业基础地位,关键是要打破靠天养畜的传统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发展生态畜牧业、效益畜牧业的思想,通过畜种串换改良,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能力,提高出栏、出售加快畜群周转以及加大科技投入等,使畜牧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有所显著提高,以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畜产品的加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全州工业自我发展能力低的问题。果洛州由于人才、经验、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缺乏,依靠招商引资,引进有利于果洛州工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下大的决心制定优惠政策,在近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内,从减免税费,争取信贷资金等方面为招商引资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投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从而真正形成几个发展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生产骨干企业。三是充分认识果洛州畜牧业资源的优势,在提高畜产品加工销售上下功夫。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畜牧业具有纯天然、无污然和高原绿色畜牧业独天得厚的优势,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建立在这一优势上的畜产品加工销售行业也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提高精深加工和包装基础上,尝试性的通过打通内地市场,提高果洛州畜产品性价比,以高于普通畜产品几倍的价格在内地销售,以高原畜产品独有的优势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具有可行性。
(三)结合生态保护与治理,发展中藏药生产加工业。三江源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主要有冬虫夏草、红景天、切莲、大黄、藏茵陈、羌活等植物性药用中藏药资源。随着高效、无副作用的中藏药制品的社会需求量持续增长,为发展中藏药生产业创造了条件。2001年建于果洛州大武镇的青海格萨尔王制药厂,使果洛的中藏药加工生产业步入了正规化生产。但目前来看,中藏药生产业的社会影响力、生产规模、整体效益还有待于提高。全州应从实际出发,在国家有关政策引导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发展新型中藏药生产加工业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进一步扩大中藏药生产的规模、影响力和生产能力,努力使中藏药生产成为果洛牧区工业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中藏药生产离不开中藏药材资源种植基地的培育,在这一方面,应结合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利用好黑土滩土地,采取适合的种植方式开展大黄等中藏药材种植,为中藏药材培育生产基地的同时,起到恢复生态环境的作用,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四)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果洛州境内湖泊众多、河流纵横,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较大,水利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做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项目,以达日河、格曲河、柯曲河以及黄河等河流为重点,加大黄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上的水能资源开发力度,尽快建成梯级电站。对已争取立项的项目做好落实和开工建设工作。同时,应积极推进现有电网延绅,努力使现有电网东西贯通,南北展开,扩大电网覆盖面,为今后实现电力联网并网,有效发挥水电经济的效益创造条件。
关键词:会计基础;会计工作;会计发展
一、会计基础工作内容
会计基础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般指不包括核算与稽查的相关内容,多为基础的财务内容。通俗来讲,会计基础工作经常包涵以下内容:即填写整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制作、日常财务报表的汇总等。在更大范围上来讲,总量考核、定员定制管理、量化管理等企业管理中涉及到的概念也可被认为是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十分宽泛。会计基础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及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其工作内容也在发生着相应变化,工作具体内容会做调整,各个企业也应根据自身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营水平不断完善会计工作的内容,加强本企业的会计规范管理。
二、会计基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向企业内、外部报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对会计风险的规避需要会计报表人员掌握准确的会计信息,企业面临的问题越复杂,需要做出决策的地方越多,会计基础的重要性就越强,只有凭借可靠的财务数据提供正确依据,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臆断带来的风险性高的决策。这些翔实的数据需要给企业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些会计基础数据的掌握者应当是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且对会计数据有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给决策者提供更好的依据,以便于他们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应当是充分建立在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的充分掌握上,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数据支持。此外,会计基础工作还可以向企业外部使用企业会计报表的人员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企业的股东及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等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基础报表对企业的业绩及风险状况作出判断,从而对企业有较为正确科学的判断,也有助于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企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对企业掌握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确保资源的作用可以达到最大化,这时候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的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这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最为直观和精确的信息的展示。通过对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可以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会计工作。
(三)反映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
许多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成为了企业职业经理人能力的直观呈现方式。因为企业的会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运营的成本和利润等情况,从而反映出职业经理人的履职情况。会计基础工作反映企业的状况,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四)实现企业发展价值最大化
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管理的目的,是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以往的经济活动进行梳理,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信息的研判,为企业下一步的投资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者,都希望企业的价值能最大化,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等分析企业下一步需要的资金规模、发展方向、资金利用重点等,通过科学的决策让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强化企业发展的会计基础工作
(一)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机制
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应予以重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先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机制,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进行会计工作的处理,并主动向社会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着力自身会计基础工作的整体水平,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企业形象,而且对于提升自身企业的会计水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严格控制会计人员在会计基础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合理分配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做到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必须明确;不相容岗位绝对不能出现兼职的情况;责任必须要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为不同资历的财务人员设立不同的权限。审批企业的每一笔财务流动,严禁不合理的支出和无审批的支出。确定会计基础的基本要求以及内容,设立企业统一的会计基础处理程序,对改善财务预测、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会计基础的应用意识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是由专门的财务人员来负责执行,因此首先要使员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会计基础的应用意识。要加强领导对会计基础认识,这样才能从上至下的推动企业会计基础体系建设,企业会计人员也要转变财务只记账的观念,要把会计基础作为重要职责之一来对待,主动出击,从而使企业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会计观。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一门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企业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处理好财务人员之间的工作对接。迫切需要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正确认识到会计基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应主动建立会计基础规范化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企业所有部门,让企业内所有职工都认识到会计基础的重要性,并配合会计工作的实施。
四、结束语
综述所述,很多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处于混乱的状态。会计信息传递不够迅速准确,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敏度。所以,研究新形势下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非常迫切的需要。明确会计规则,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与企业效益规模都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需要不断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必要性;应用情况
一、管理会计概述
自20世纪50年代起,会计便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重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监督,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情况,并对外提供各种报表等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服务于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重在创造价值,它与财务会计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中单纯的财务会计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不能帮助企业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管理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迅速发展,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而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会计学术还是会计实务中,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的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的不够,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不能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发挥充分有效的作用。具体原因有:
(一)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在研究内容上,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较多,缺乏对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方式,存在重理论而轻实务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研究队伍上,关注财务会计的的人多,关注管理会计的人少。
(二)实践应用自发无序
我们大部分企业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运用管理会计多是自发而为,尚未形成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和评价体系,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推动其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是会计人才大国,但不是会计人才强国,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更是缺乏。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的工作始终局限于财务会计,完成日常记账、报账工作,不能深入企业各业务流程,充分掌握非财务信息,便不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
(四)信息化支撑不足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完善。在信息化应用的很多企业中,也只应用了软件中的核算功能,系统资源浪费严重。
三、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部从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经历了一系列的研究、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等过程后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局限性
1.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们很多企业,只是以财务会计为主,完成日常的核算业务,定期对外报送经营指标,而没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生产经营流程,对经营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支持。我们有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但该项工作却由相关的生产部门去做,这些部门人员虽然对生产流程了解,但没有财务知识基础,对具体的经营预测、决策、规划分析等不够了解,没有对指标的总体把握,造成分析结果不准确,预测、决策不精准,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
2.管理会计普遍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求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向管理层提供全部信息的分析结论和决策建议;要求他们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现状是素质普遍不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足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团企业的,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也不足20%,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还不高,而且我国现有的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且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很难将现代管理科学应用于实践。
(二)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建议
1.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步伐
国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一次会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争取在3-5年内,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通过理论体系的建立,到推进管理会计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2.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企业管理者要改变旧有的观点与体制,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用科学的手段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真正实现管理、监督、考核评价作用,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加强管理会计能力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在财务会计占据会计主要地位的今天,我们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的培训投入力度,通过多种学习培训形式,提高管理会计综合职业素养,以实现企业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成本管控、技术优化、内部调整、创新发展、决策制定等方面的高瞻远瞩。
五、结论
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到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已逐步提上日程。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企业实现管理升级,推动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让企业在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乔丽.浅析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学术期刊网.
[2]袁娟.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工会财会,2008.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参考文献:
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也是需要不断提升的,但是现在的医院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现状了,由于人们对医护需求的不断增加,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医院的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环境等都已经完备,但是欠缺的就是医院的职业化的管理人员。所以,我国的相关部门要提起对医院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转变旧观念,加强医院卫生管理的培养。
关键词:医院管理;职业化;培训
医院管理人员的的职业化培养已经收到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的强烈重视,并颁布了相关的文件,主要宗旨就在于培养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尤其是在培训管理这一方面,更是要抓紧落实政策,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无论是在医护专业方面,还是在管理专业方面都要共同努力,将二者相结合,对于医院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更是要明确落实。这种精神,为医院的建设专业管理人员指出了方向。也就是说,医院的管理人才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尤其是在职业化方向上的培训,更是要做到细致认真,并且在医院的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还要进行系统的考核,并且根据不同的职位进行不同的培训,这样才能将医院管理的具体方针落实下来。
1.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是医院管理的需要
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技术也随之而不断的改革和提升,目前,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相比较过去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也能满足目前人们的需要,但是医院管理的水平还是相对于落后,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未达到先进的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还是按照原始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并未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对于现如今的社会需要,这已经不能满足了,所以医院的管理人员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系统的、职业化的培训,因为只有医院的管理人员职业化,才能够将医院管理做的更专业,医疗服务也更加到位,目前很多医院,无论大小,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服务态度不够亲切,会诊医生不够认真负责等等,这些情况的造成,就是因为医院的管理不够到位,所以,医院管理者不仅仅是需要专业化的医疗技能,而且还需要学会怎样做一个单纯的管理者。这就需要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职业化不再仅仅包括医疗技能和水平,还应该包括怎样做好管理,管理的水平等,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满足目前的医院管理的需要。
1.2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化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社会上的医院数量越来越多,除了一些公立性的医院,越来越多的私营医院也是比比皆是,以至于,现在的医院之间也存在竞争的关系,医院与医院之间比拼的就是医疗技术、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而这些都离不开医院的管理,只有有效的对医院的各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进行管理,才能够将医院的一些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而医院的相关服务和水平自然就会提升,所以,就要首先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化水平,管理者的职业化水平的提升就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3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是时代需求
医院管理者的职业化程度将决定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的速度。从一些国外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管理,实现专业人才的建设,在本质上是医院的管理活动和学术发展独立的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主动接受市场的考验,对医院的管理和生存的重要手段有一定的影响,医院管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2.医院管理者实施职业化建设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专业的管理团队,医院的文化培养是当务之急,因此,应先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把它放到一个战略层面,特别是与政府人事部门需要设计和实施,选择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标准,以提高医院管理的专家队伍,管理标准提高,这也是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加速的前提。
2.2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建立一个管理系统,治疗的专业技术职称相应增加,达到稳定的医院管理团队,改善医院管理人员的治疗的目的。在申报和推广过程中,充分考虑在医院管理中的管理工作者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将管理渗透到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思想中,鼓励有志青年加入管理团队。为了加快管理系统的进程,要为建设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医院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一,我国的医院管理者的薪资问题可以向国际制度借鉴。管理人员的年薪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保证基本工资是医院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劳动报酬,根据医院大小和责任大小,既定不同层次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是根据经营管理的贡献,也就是管理者的风险回报值,一般是计划内的目标值中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结果。总之,要确保专职做职业管理者的收入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的医院管理团队的稳定性。
第二,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的心理刺激。根据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在不同级别的医院管理者的贡献,选择和奖项荣誉,确保适当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以满足管理者的成就感的精神需求。
2.4医院管理者的职业化人格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经济在不断的转型,医院管理人员,是改革的风口浪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紧张的工作,在新旧观念,新旧体制的矛盾碰撞中心,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专业医院管理者的生长机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医院的管理者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不是容易获得的,也是受到我国的传统医疗体制的影响,医院管理人员除了对医院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处理外界的诸多事宜,所以管理者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此时,就需要医院管理者保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职业化人格。(作者单位:1.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华章.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