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

劳动教育信息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教育信息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劳动教育 人事管理 互动研究

1前言

当前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形势分析

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应对安全的挑战,在化建设中同步实现安全。在此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的互动研究是必要的。

2.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工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要求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三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劳动保障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

2.3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必须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对劳动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为劳动保障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化也关乎国计民生。

3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3.2技术与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化水平

通过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机制、实施三项重点行动计划、理顺化工作机制、健全劳动保障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化规章制度、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化建设的宣传等措施,重点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化水平。社保的网络是面向多种不同应用的网络,需要无故障,无中断地运行;社保的网络要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应对未来的应用的增加,有很强的扩容能力;社保数据的长期保存需要建设稳定的数据中心,还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灾难备份的机制等。随着劳动保障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数据的积累,宏观决策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宏观决策

通过统计分析和查询手段实现预警功能。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毛丛群,赵新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权利体系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2]陈焱光.农民基本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1.

[3]曹绪红.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J].农业经济.2009,12.

[4]姜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2年S5期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8-0023-06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对社会发挥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振兴国民经济这一重要国策的实施。目前新疆区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面上表现为技能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对新疆高等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可以使新疆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分析

1.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人才就业状况分析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工作岗位的数量,通常用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来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压力较小。新疆劳动力市场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总体需求也高于全国水平。新疆和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弹性基本都大于1,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新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弹性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新疆对大学生的需求缺口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十来年,新疆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是劳动力人口,但是,就业人口数量却远远低于劳动力人口的增加速度(如图1)。从而使得新疆劳动力市场在供求总量上是一个供过于求、存在一定就业压力的市场。

由此可见,新疆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存在压力,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2.新疆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变化的关联分析

为了反映出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笔者选取了反映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业人员数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一段时间内的从业人员数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而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是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反映。

表2显示的是新疆自2002年以来的相关数据统计。通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劳动力市场(从业人员数)的相关系数为0.964,统计结果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劳动力市场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扩张,新疆高等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相适应。

3.未来新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

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人才的关系时,不约而同地都借鉴采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武汉化工学院杜昭明教授提出的含独立人才因子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对新疆人才资源需求状况进行短期、中期预测。为研究经济增长与人才需求的关系,预测人才需求,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造,增加一个变量R为投入人才量,将上式改造为:模型中L为投入劳动量,为产出量;为技术进步水平;L为投入劳动量;K为资金投入量;参数和称为弹性系数,为Y对L的弹性系数,又称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为Y对K的弹性系数,又称资本投入弹性系数。表4给出了1991-2009年新疆经济发展及从业人员状况的统计数据。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v-Fuller)检验法,利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

通过Eviews5.0对上述变量LNY、LNR、LNK的进行检验,存在因果关系,即LNY是LNR变化的Granger原因,LNK是LNY变化的Granger原因。

利用样本数据结合SAS软件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线性化函数线性化方程Y=ALαKβARγeμ做OLS参数估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1nYt-lnYt-1=0.28696(1nRt-1nRt-11)+0.27369(1nKt-1nKt-1)

2t=3.61,VIF=2.69843,R=0.939,F=100.03,DW=2.03,IOA=0.108

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方差膨胀因子Vlf=2.69843

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转换,得出人才需求预测模型为:

R=EXP(1nRt-1+(1nYt-1nYt-1)-0.27369(1nKt-1nKt-1)/0.28696)

运用上述系列模型对新疆2005-2015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总量进行预测(如表5)。据预测结果2005年和2010年新疆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37.9万人、186.7万人,与2005年及2010年新疆从业人员人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数126.66万人、176.48万人基本吻合,说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准确率。据预测,到2015年人才需求达247.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0.1%,比2010年人才需求要增加60.4万,年均增长6.4%。以上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为确保新疆经济快速增长,首先要扩大新疆人才数量,形成与经济增长需要相适应的合理人才比例,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则更加明显,就不能过于片面的追求人才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人才质量的提高,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

二、现阶段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失衡分析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GDP一直保持强势的增长,但对劳动力的吸纳总量一直表现疲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毕业生进入市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总量失衡进一步加剧。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完善。造成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匹配度差

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并未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真正形成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面向社会进行资源交换、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元化筹措经费的新格局,进而使高等教育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各阶层需要的,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和提供各种方式服务的开放性体制。政府主导的办学主体在新疆高等教育中占极大比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和不完善,造成了高等学校办学缺少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错位,相互失衡。虽然从长远来看,新疆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在短期内却形成了区域的“教育过度”。如此一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无法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反而还加重了就业的负担。

2.劳动力市场转型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变化滞后,相互失衡

新疆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失衡体现在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不同处境,因为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的“教育过剩”问题,有的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旺盛;而有的学科和专业毕业生则供过于求,出现过剩状况。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存在较大偏差。

在“十一五”期间,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对新疆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新疆高等学校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却很有限,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的紧缺。

此外,新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失衡。据新疆教育相关部门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新疆高校专科毕业生总体上不到一半的就业率,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本科生就业率低于70%,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状况。

3.新疆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

高等教育地域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失衡,高等院校多集中在自治区首府城市,如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市有普通高校高等学校16所,拥有学生124467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造成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方接受毕业生多,出现高层次人才局部过剩,而经济不发达,人才稀缺的地区接受毕业生越少,出现人才严重短缺。地区性人才失衡的形成,从深层的原因讲,固然是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所致,但它与人才市场的二元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信息不通畅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与建议

1.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劳动力市场所处的水平,通常是由产业结构的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水平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随着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一方面新增劳动力主要涌向第三产业,另一方面第一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开始释放出来,逐步转移到高层次的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教育以其层次和类型实现对劳动力的甄别配置功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构。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此外,高校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的现象依然严重。新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应当更加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近年来新疆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高校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但是其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状况令人忧虑,培养出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较弱。因此,在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现有的多种高等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完善,促使其找准在劳动力市场的目标定位,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2.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

在中国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均衡,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压力的加大及人力资源闲置,即所谓的“教育不足”和“教育过剩”。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教育过剩”问题,如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少,就业很不理想,这种情况说明劳动力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买方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需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而高等学校则只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才会赢得劳动力市场的青睐。为了培养新时期新疆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动,准确地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对专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培养出适销对路、宽口径、厚基础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实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加大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新的发展。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新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特色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疆高等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色,合理调整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开设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输送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评价与反馈机制,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适应性

篇3

一、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建设标准和规划。为有效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2010年10月起,甘州区教育督导室抽调全区教育战线上的部分专家学者,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于2011年1月,制定下发了甘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估细则和《甘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规划》。通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提升建设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文化品位、提升教师素质、提升科研层次、提升教育质量,整体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创新教育督导机制。为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工作,我们于2012年进一步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了5个一级督学责任区,10个二级督学责任区,新选聘53名教育督导兼职督学,组成了行政管理型与专家型相结合的教育督导工作队伍,创建了督学责任区与区教育局机关干部联系乡校责任区、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联校责任区等有机结合的督学责任区督导新模式,2013年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覆盖全区133所中小学,形成了对区域内学校监督、评估、服务、指导的督学责任区督导机制。

3.坚持硬件软件标准,扎实开展学校标准化评估验收。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评估验收中我们以“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加强指导、促进提高”的原则,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结合甘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对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客观的检查和评估,在充分肯定各校工作成绩的同时,帮助学校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今后的办学方向,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至目前,全区已有72所中小学经评估验收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途径。我们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策略与途径研究》于2013年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年来我们在《甘肃教育督导》、《教育革新》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篇,为今后更好的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总结。”

二、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扩充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化解学校大班额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骤增,造成城区现有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大部分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仍很突出。要建议地方政府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研究配套规划城区中小学建设,积极协调,通过老城区学校的改扩建工作和住宅小区中小学的配建、补建工作以及新城区中小学的新建等途径,实现城区义务教育资源的总量扩容,进一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目前,还有一些学校存在学生运动场地不足,教学辅助用房不足,教学设施设备薄弱等问题。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完成今后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的难度日益增大。要督促地方政府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大投入,补齐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缺口,加快工程项目建设、设备仪器采购、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高质量的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

3.注重学校精细管理,丰富学校发展内涵。通过督导评估我们看到,有一些学校的管理还不够精细,存在诸如办学理念提炼不足、学校文化概念不清、课程建设规范不够、教学常规管理粗放等问题。学校标准化建设不仅仅是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要实现“规范化”和“精细化”。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要坚持硬件软件全面达标,软件硬件条件整体推进行原则,规范与特色并重,在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上下功夫,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管理上水平,办学出特色,更好、更快地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

篇4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2016年,仍然是我县教育基建工程大项目多、投资总量大、任务繁重的一年,预计总投入将超过1.6亿元。加快新城中学和第四中学建设进度,完成新城中学、第四中学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文溪小学二期土石方工程,争取完成二期主体工程30%以上的工程量;尚湖小学综合楼竣工交付使用;启动新渥镇中心幼儿园、电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争取基本完成职教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完成投资1500万的年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完成学校高污染燃煤锅炉整治。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__县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实施方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计划在2016年投入12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各学段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年均投入值均达到全省上年平均值。交互式多媒体班套比达到2∶1,普通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多媒体配备比达到1∶1。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二是加强资源库建设促进应用,“人人通”空间开通率达到90%以上,建设视频教育资源和共享平台;三是优化技术环境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争取启动建设全县统一管理无缝漫游校园无线网络(不低于100M);四是打造信息化特色品牌促进智慧型校园建设,加强__中学、__二中两个创新实验室的跟踪管理。

着力拉长学前教育短板。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健全、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游戏型课程,全面推广游戏型教育,坚持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防止幼教小学化倾向;开展城乡结对、公民办共建、示范园帮扶等活动,开发、利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保教质量;提升学历水平和持证率,今年安排38名幼儿教师的招考名额,其中招考本科非幼师学历及以上的20名;实行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制度、编外教师补贴制度、新建民办园奖励制度、幼儿园升级奖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调整机制,稳步提升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快等级幼儿园创建,争取乡镇等级幼儿园比例达100%,入等级园儿童比例达90%以上。制订和启动__县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努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

着力拉长职业教育短板。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深度推行理实一体教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强化实践环节,加强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鼓励校际共享实习实训设施,争取与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合作办学有重大突破。多路径成才,满足广大家长及学生的“技师梦”和“大学梦”。加强职校内部管理,控制流生,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做好职高招生工作,确保普、职高招生比保持基本相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开展城乡居民各类教育培训,完善以县社区学院为龙头、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和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的成人教育网络,力争城区街道社区学校和中心镇成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设点社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满足居民学习需求。

全面推进立德树人行动。贯彻落实育人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实现课程、实践、文化、活动等四维育人,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一是实行课程育人。加强时政教育,建设好校园时政宣传栏,及时宣传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宣传社会新风尚。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打造德育精品课程和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创新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实施中职学校德育品牌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文明教养、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二是实行实践育人。学习和践行新修订的《中小学守则》,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大力开展

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推进志愿服务,推行垃圾分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__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三是实行文化育人。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校园的品质铸造和文化建设。召开全县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推进会,出台《关于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校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校园环境之美,展校园文化之美,扬师生品行之美。广泛开展“扮靓我们的校园”活动,师生动手、动脑,整饬校园环境,装点学习生活场所,建设美丽校园。合理规划校园公共文化空间,广建读书角,各类功能教室及实验室经常性地向学生开放。继续开展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特色学校评比,突显学校的品牌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完成义务教育段学校章程制定,组织学校开展校内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工作,全面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并以章程为基本规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办学自律机制。学校要努力提高颜值,提升气质,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今年下半年面向社会分类开展点赞最美丽校园、最浓书香校园活动。四是实行活动育人。多形式地组织开展仪容仪表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及公益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快乐校园、幸福校园活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持续推进“体艺2+1”项目,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好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科技节。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行动。一是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抓住校长和教研员等少数关键人物,大兴校长读书学习之风、教育研究之风、上课听课之风,让潜心抓教育教学成为校长的新常态,持续提升校长课改领导力。组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撰写学校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向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讲座视频上挂教育网分享交流,邀请专家评比点评。组织教改论坛、学校课程评价方案交流、分管教学校长评课等活动。局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学校,蹲点抓好教改试点工作。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丰富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推一批课改样板学校,推一批精品课程。小学侧重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初中侧重品格和学习能力。推进普高课改与新高考招生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推进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和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积极指导学生选课选考,分散考试节点,减轻考试压力,系统设计、大力推进特色课程群、精品学科课程群建设,重视生涯规划教育,适当增加职业技能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加强对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坚决纠正作业过多、过难以及需要家长代做作业等现象。改变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教服务于学的课堂。增加体验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完善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培育,探索泛在学习、移动教学新模式。鼓励开展选课走班、小班化教学、小学低段全科教育等教学改革,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实现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全覆盖,从小而散走向小而美、小而优。三是完善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修订《__县中小学教学管理评价方案》,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制度,探索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样化评价,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改进试卷评价方法。落实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互转学的政策,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是加强教育督导、教学视导。教育督导突出中小学规范办学、课程管理、教育现代化短板建设等重点,教学视导重点解决教学检查和反馈不同步、反馈与矫正不同步等问题。

认真实施“责任与担当”主题教育工程。以“责任与担当”为重点,以“爱”为核心,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勇于承担责任,乐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追求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立体教科书,以优秀人格魅力和丰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引领教师提升担当能力,敢担当、会担当,积极作为,主动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重点促进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得好。继续寻找和发现身边“最美教师”,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开展常态化、有质感的教师家访,密切家校联系,提高教育美誉度。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力行动,鼓励教职工追求高尚、诗意的生活。加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科学执行全面二孩政策。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形成从严管理的新常态,向实处使劲,向细处用力,向严处较真,继续出重拳治理伤害学生身心、学术不端、有偿补课等违法违规和有损师德的行为。

大力实施教师专业提升工程。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

篇5

1 调研内容与形式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教学仪器配备情况、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镇区“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镇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方面的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调研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和绝大多数的民办普通中小学校(不含职业中学、特殊学校和个别民办小学),参与对象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主管负责人员。本次调研通过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全市24个镇区根据调研提纲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抽选了8个镇区的25所学校(其中小学17所,中学8所)进行了实地调研。

2 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

2.1 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情况

根据2012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全市共有中小学理科实验室1122间,功能室4921间,实验室和功能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3.49亿元。有计算机室555间,配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6701间,计算机总数56 298台,95%以上中小学校实现了光纤“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装备总值5.26亿元。全市中小学有藏书室329间,阅览室421间,电子阅览室203间,图书总数1073万册,电子图书543万册,图书总值1.20亿元。具体情况见表1。

2.2 教育技术装备问卷情况

1)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194所认为现有教学仪器能满足或基本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占68%),206所认为理科实验室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72.28%),199所认为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及相应设备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占69.82%)。237所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装备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83.15%),其中中小学课室多媒体平台覆盖率达到82.27%,教师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87.04%。全市281所学校设置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占98.12%),194所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占68.16%),175所学校认为图书馆(室)、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师生阅读需要(占61.4%)。

2)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全市有214所学校每年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批量采购教学仪器(占75.09%),234所学校的教学仪器通过镇区统一招标采购或市教育装备部门统一采购完成(占82.1%),教学仪器采购经费主要来源为市专项经费(占28.68%)、镇区专项经费(占44.23%)、学校自筹费费(占23.27%)和其它(占3.82%)。264所学校表示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了解和基本了解(占92.63%),171所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了解或部分了解(占60%),98.25%的学校近年采购教学仪器过程中没有或极少发现有“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标识、无使用说明书、无产品合格证)。

3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情况

3.1 管理人员统计情况

据统计,目前中山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共有2322人,其中小学1541人,中学781人,实验教师1704人,图书管理人员618人。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数、职称分布及专职情况详见表2和表3。

3.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全市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室和图书馆(室)管理制度健全的学校252所(占88.42%)、部分有的学校33所(占11.58%)。97所学校设有实验(含小学科学)科组和信息(含电教)科组学校(占34%),94所学校只有信息(电教)科组或实验(小学科学)科组(占33%),94所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科组和实验科组(占33%)。30所学校实验、图书、电教、信息等岗位全部配有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占10.5%),167所学校只部分岗位配有专职人员(占58.6%),88所学校以上岗位全部为兼职人员(占30.9%)。针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检查与评价的合适周期,177所学校认为应一年一次(占62.11%),94所学校认为应一年多次(占32.98%),10所学校认为应多年一次,4所学校认为没有必要。

3.3 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问卷针对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学校图书流通率等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的原因中,认为教学仪器配备不足有129所学校、课时紧张的有31所学校、教师原因有18所学校;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原因中,认为电脑室条件差的有62所、课时紧张的有19所、专业教师缺乏的有69所;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因中,认为软件资源不足的100所、教室多媒体平台不足或故障的55所、教师应用能力或意愿不足的38所;影响学校图书流通率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图书质量不高的76所、学生没时间阅读的45所、缺乏阅读氛围和活动引导的78所。针对我市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核,有221所学校认为实效性很好或较好,50所学校认为效果一般,4所学校认为较差。

4 存在问题

4.1 教育技术装备仍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新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仪器种类大幅增加,如初中教学仪器种类由796种增加到1186种,增幅为49%,小学教学仪器种类由206种增加到287种,增幅为38%。对照新标准,我市相当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仍需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室)、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等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建设长期滞后。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快,部分学校早期装配的电脑室故障多、性能低、维护成本高,已基本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4.2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仍不够均衡

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或计划撤并而又未及时撤并,场室条件简陋,办学水平落后。部分低收费民办学校,不仅教育装备条件落后,实验教室、功能教室经常被挤占。镇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教育装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例如,东区和民众两镇区的小学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仪器设备原价生均值分别为1247和527元,相差超过一倍,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5.6:1和8.8:1,也相差悬殊。

4.3 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育装备投入多以教育“创强”或等级学校创建时一次性投入为主,学校常规装备经费没有保障,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损耗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和维护,甚至有的学校几年都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虽然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实施细则》(粤财教[2007]54号)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但由于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无法确保学校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

4.4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视不够,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程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部分学校装备管理负责人员外行,不懂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造成设备的闲置。一些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资产共享程度不高,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对教育装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4.5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不稳定

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教师兼职多、专职少,人员不稳定。部分学校把不胜任教学的教师安排到装备管理岗位,甚至聘请无学历、无资质的人员,造成了管理人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素质偏低和兼而不管的局面。此外,从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教师评职称难、评先进难、隐性工作量大、地位偏低等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挫伤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全面这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5.1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不断拓展来源渠道。要积极争取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争取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支持,争取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与各项教育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争取稳定长效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5.2 大力加强教育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中小学数字实验室建设和传统实验室的数字化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加强实施特色课程的装备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探究、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场室的建设。要特别加大对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的扶持力度,缩小学校之间装备条件差距,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条件的均衡发展。

5.3 加强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课程开设的要求配齐配足各科的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政策,保障队伍稳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促进各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技能,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4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市、镇、学校的层级管理体系,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物品管理、使用管理和账册管理。推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管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教育装备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

5.5 不断拓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