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益生产合理化建议范文

精益生产合理化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益生产合理化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益生产合理化建议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猛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日益攀登,由此给装饰工程施工企业带来了各种管理、资源、人才的压力,这类聚集的压力不得不使得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或深化改革。由于甩掉了沉重的包袱、有效地改善了经营体制等传统的装饰工程施工企业薄弱环节,装饰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在人才竞争中也逐步占据了优势地位,有效地遏制了“装饰工程行业培训中心”的现象,当然仅仅依靠这些来遏制是远远不够的,就要将传统装饰工程施工改革成为生产型企业精益生产的管理模式,汲取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经验和长处,来融入装饰工程施工传统的管理模式,本文以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精益生产;管理;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企业中的产业结构、实际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作为切入点,为遏制多年的传统遗留问题所引发的起伏,将绝大多数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纳入囊中,来综合分析当今该产业的结构经营和组织管理情况,以及其结合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特点作为基础来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和发展方向定位,并提出了未来运用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将装修装饰产业的发展进行结合运用,将所需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融入到装修装饰工程施工传统的管理模式,使装修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一跃成为行业中的领先企业。

对于发达国家的装修装饰工程施工企业来说,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能帮助他们与建筑设计公司、咨询信息公司、传统的设施管理服务商、物业服务商以及其他企业展开竞争。对于新兴国家的装修装饰工程施工企业来说,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能帮助他们实现流程标准化、专业化、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和提升文化品位等要求。这些精益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平台的涌现,将让装修装饰工程施工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其产品的具体影响,并将此类信息数据传递给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设计人员。

所以,怎样将传统装饰工程施工改革成为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我们接下来主要通过是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建筑传统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结构经营和组织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筑装修工程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及趋势。以下我们将进行深一步地谈论。

一、建筑传统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结构经营和组织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装饰工程过于关注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是美化及完善建筑,也是建筑施工的一部分。尤其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建筑装饰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装饰装修还带动了建筑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各种高档别墅、大厦的建设,无论是公共建筑装饰,还是住宅建筑装饰,使装饰工程企业更加关注与研究装饰工艺,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关注重点在在公共建筑装饰的市场拓展,如说旅馆、酒店、体育文化教育类等。

2、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无制度,无管控意识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施工管理薄弱、装修市场管理混乱无序且施工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等问题。绝大部分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是基于建筑业衍生,也有小部分是从轻工业中分离出来的。建筑装饰工程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缺乏积累工作经验,而这些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管理多是仿照建筑工程的管理方法,根本无自己的独特管理制度,还有装饰装修施工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层次不齐,使得装饰装修处于较低的水,快速发展带来了施工质量与工程进度管控的疏忽。家庭作坊组织形式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在假劣材料验收工作和控制意识方面也不强,不得已导致缺乏专业人才以及现代化管理理论,对于材料成本的控制意识更加缺乏。

二、建筑装修工程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及趋势

1、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模式

建立改善跟踪和监管机制,定义管理者职责;就是维护现状、解决问题和寻找提升,如果生产型企业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的提升仅靠小群体人员来解决问题,最终的效果或生产型企业进步的空间是非常受限的。要建立一种全面改善机制能覆盖到企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人员的问题解决方法,三种不同方法构成:

(1)建立生产型企业层面改善机制;在生产型企业发展不断且不时地变化,不能赶在环境变化前做出改变,那必是隐藏着风险,这风险是企业的竞争力,涵盖了效率、品质、交期、成本等,都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定期审核机制,通过各方面评审来识别企业的薄弱之处,将问题点和影响因素暴露出来。建立企业层面的改善计划,通过具体问题开展的改善,专人跟进,最高层监督,通过这种及时把握企业问题改善成焦点式的解决,保持了企业的竞争力。①根据发展需求设定评价方法和方式;②定期(半年度)评审;③根据定期评审的结果,制定改善行动计划;④管理层参与改善行动计划的推进与监督;⑤循环进行定期评审;⑥改善后需定期总结与修正。

(2)建立异常问题处理机制;生产型企业日常营运中会出现一些影响生产问题,所以要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异常问题,能充分体现出即时、参与、效果,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解决问题,并充分和彻底地研究问题的真因。用改善极化方式进行分析和跟进,这个问题最终能真正得到有效解决。

(3)建立自主改善机制;企业日常应用现场5S识别出工段流程不合理、异常等,而对生产运作影响的相对不大或不会造成停产,要倡导由员工或基层管理人员自行解决来进行自主管理或自主改善。通过激励的方案或方法引发员工思维与积极性,记录在现场问题跟踪表中并引导基层班组对改善任务进行交自主解决用全员的智慧去解决企业的问题。

2、建筑装修工程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管理趋势

若建筑装修工程企业能通过以上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的管理方法(改善机制)从企业、部门和员工层面系统地搭建建筑装修工程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全面改善机制,创造一个全体人员能够参与、献策的平台,又可以让这些问题能够全员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地解决,建筑装修工程企业才能真正的进步,同时这种建筑装修工程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全面改善机制也可以促使建筑装修工程企业人员相互学习提高、共同进步发展。

三、结语

这个建筑装修工程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全面改善机制可以相互协同互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结合来改善,用具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改善工具促使改善企业文化,诞生机制时,要深深植入的精益生产标准化基因,治理管理结构对于建筑装修工程施工生产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有着不懈的提高,将迈入一个持续改善、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作者单位:苏州苏明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艳.建筑装修装饰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3(17).

[2]王向坤,刘聪.试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11).

[3]陈欣,李申,徐雷.论建筑装饰精品工程创建方法[J].大众文艺,2013(02).

[4]汪锡娜.住宅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现状研究――以东阳地区为例[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

[5]陈筱h.浅析家装行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J].时代金融,2013(23).

[6]李正健.安徽建筑装饰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2(05).

篇2

在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国企研究》本期开始推出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优秀案例栏目。本栏目旨在配合今年国资委启动的为期两年的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精心选取国资委在活动不同阶段推出的优秀案例,并配以专家点评,以供读者借鉴。

在多年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兵器工业集团主动寻找短板,通过开展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活动,稳扎稳打,积极解决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今年前四个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4.2亿元、同比增长30.6%,时序进度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自1999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称“兵器工业”)组建以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一直保持在年均增长20%以上,并且连续7年获A级中央企业。但是,这些成绩并没有令兵器工业感到高枕无忧——在多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管理工作并没有和经营规模保持同步跟进,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凸现出来,已经成为制约兵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块短板。为此,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成为兵器工业“管理提升年”的重要突破点。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放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市场竞争,依靠政策刺激和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步淡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化为管理素质和内功的深刻较量,基础管理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基本力量。

兵器工业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核心是要建立“持续改善”的管理机制,培育“持续改善”的管理文化(持续改善是指“对企业不同领域或工作位置上所做的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成本竞争力——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

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产组织环节的持续改善、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为此,兵器工业将精益化生产作为持续改善的首要任务,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主导、试点先行,专业辅导、系统推进”,确立了“五年建立覆盖全集团的精益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从精益班组到精益车间,到精工厂、精益子集团,再到精益集团的推进路径,先后在石化、特化、弹箭、光电、车辆、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启动了两批共16个子集团和直管单位的精益生产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部44家子集团和直管单位。

通过5S、JIT、TPM等精益生产工具的运用,特别是通过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的创新与优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从各单位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看,示范区生产线精益改造率达到100%,现场5S管理达标率和项目改善完成率达到85%,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0%以上,在制品存量、人员作业效率、设备故障率、研发设计和产品制造周期、生产能力、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等方面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

全集团科研系统通过推进精益研发,不仅高质量完成了重点型号研制任务,而且大幅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发和设计成本。2011年,通过精益化生产的持续改善,全集团累计增加经济效益8.3亿元。其中,凌云集团通过开展TPM管理使设备故障率平均降低了44.5%,铁马集团通过物流优化使在制品存量下降50%以上,北化集团通过废酸处理工艺改造提升产能20%以上,晋西集团通过工艺优化提升生产能力42%。

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变革

兵器工业专业门类比较多,涉及机械、化工、光电、石化、矿产、金融、流通等诸多行业,不同行业之间管理事项和标准不具可比性.用集团平均指标去评价各个子集团也很不科学,用一套办法去治理和激励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必然顾此失彼。

兵器工业过去虽然也采取了分类考核的方法,但仍然没有摆脱“多个单位一套办法”的模式。

为此,兵器工业着力推进以个性化、精细化为重点的管理变革,成立了绩效与薪酬管理部、权益与风险管理部等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研究“个性”,实施个性化管理、个性化考核评价。

兵器工业对44家子集团和直管单位采取“一个单位一套力法”的个性化考核方式。譬如,同为化工企业,华锦集团侧重考核现金流以及装置运行效率等指标,北化集团则侧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等指标;同为科研事业单位,兵科院侧重考核重大项目的策划、推进以及新技术开发、新市场开拓等指标,五洲设计院则重点考核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对集团公司重大项目的支撑能力等指标。

与此同时,突出了激励和鞭策相结合,强调协商沟通,通过设定不同档次的绩效目标,鼓励各单位自我加压选择更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把不同的绩效目标与薪酬激励挂钩,变压力指标为合理选择指标,激励各单位挑战高难度目标、赶超同行业先进水平。兵器工业对管理方法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微观层面。比如,北化集团805厂立足成本管理,划小核算单元,推行“班组指标考核体系”,将每个班组的产量、质量、成本等指标与员工收入挂钩,利用经济杠杆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PVC生产成本当年降低5.6%。

全员参与——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

管理提升的生命力在于全员参与,建立即时奖励的机制,激励和保障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对员工的改善和创新活动随时随地给予奖励,让员工提出有“切身感”的成功经验。

篇3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树立“三抓一创”工作思路,明确“四化”工作要求,基本建成离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公司管理架构。“十二五”开始,又提出继续深化“两个转变”,推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指定和实施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指引》,这些都是国家电网公司强化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

 

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的业务功能

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合理化建议、通知公告、创新报道,系统管理。

(一)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待办事项、建议浏览、信息管理等三部分。

待办事项:包括待办和已办;待办:需要办理和传阅的合理化建议信息;已办:已办理过和传阅过的合理化建议信息;建议浏览:包括我起草的建议、全部建议浏览、按部门浏览、按年度浏览、按专题活动浏览和优秀建议浏览。实现了合理化建议的分类浏览,提供合理化建议的办理、起草、发送、查阅、检索、打印、删除等功能;信息管理:包括专题活动信息、分类信息、职务职称信息和获奖类别信息;专题活动信息:对合理化建议活动专题信息的管理;分类信息:对合理化建议的分类信息管理;职务职称信息:对合理化建议人的职务和职称信息的管理;获奖类别信息:对获奖的合理化建议将别信息的管理。

 

(二)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包括待发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浏览、往日通知公告浏览。

实现通知公告的分类浏览,提供有关通知公告信息的创建、、查阅、检索、删除等功能。

待发通知公告:已起草,但未的通知公告信息;通知公告浏览:已未超过保留期限通知公告信息;往日通知公告浏览:已超过保留期限通知公告信息。

a)创新报道

创新报道包括待发创新报道、创新报道浏览、分类信息。提供有关企业创新报道信息的创建、、查阅、检索、删除等功能。

待发创新报道: 已起草,但未的创新报道信息,只有起草人能查阅、修改;创新报道浏览: 已的创新报道信息,所有系统用户均可查阅;分类信息:对创新报道分类信息维护管理。

 

b)统计信息

统计信息包括按单位统计信息、按年度统计信息、按部门统计信息、按类型统计信息、按活动统计信息。提供了对合理化建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查询功能。

c)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角色管理、群组管理。提供了对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用户基本信息的维护管理。

人员管理:系统用户基本信息的维护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角色信息的维护管理;群组管理:系统群组信息的维护管理。

技术创新点

通过网络,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让合理化建议工作的开展实现“四化”,常态化、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与合理化建议的有效结合。优秀合理化建议转化创新成果或生产成果,创新成果引导和提升员工合理化建议热情;实现与企业门户的无缝结合,统一部署两级管理运行方式:充分保证了各地市的系统运行速度,同时满足省公司合理化统一工作流程和管理;对合理化建议的分类统计。

 

可以对合理化建议收集、整理、归类作出灵活统计分类:如单位统计、年度统计、部门统计、类型统计、活动统计等。根据不同的统计类别,统计出建议个数、人均数、被采纳数、获奖建议以及获奖率等等。可以清晰快速的整理出来合理化建议的数据信息。

 

篇4

关键词:理化建议 管理系统 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两个转变”,树立“三抓一创”工作思路,明确“四化”工作要求,基本建成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公司管理架构。“十二五”开始,又提出继续深化“两个转变”,推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指引》,这些都是国家电网公司强化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

河南省电力公司将推进九大系列专项行动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有机结合,为切实做到“四协同、两确保”,达到持续强化规范管控,凝心聚力、科学统筹、创新突破的目的,广泛开展“专题合理化建议月”活动,充分凝聚广大干部职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共同破解公司发展、经营、规范、安全、稳定五大系统难题,扎实推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合理化建议月”活动内容,是对河南电力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推动。破解公司面临的发展、经营、安全、稳定五大系统性难题,不仅需要在微观工作方法上创新,更需要的是在宏观经营管理上创新。

合理化建议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纽带和桥梁,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的要求,也是企业活力的体现。合理化建议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是职工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是体现职工主人翁精神,造就岗位技术能手和先进模范人物的重要途径。

一、项目建设目标的意义

建立一套具有河南电力特色的常态的管理层面的合理化建议渠道,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建议功能涉及到每网计算机终端用户,实现群策群力推动公司创新发展。

实现与企业门户的无缝结合,为每个基层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提供支撑,个人桌面实现信息定制,最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一致的省市两级合理化建议信息平台,同时实现合理化建议的分级分类的精益化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权限控制和流程审批机制,实现合理化建议的闭环管理,能够对每条合理化建议的申报、审批、答复、落实、评审、表彰进行流程管理,对优秀的合理化建议具有网络评审功能。

通过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应用,有效推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使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管理流程规范化、可视化、透明化,提升合理化建议的共享度,为实现经验分享搭建广阔平台。

提供企业创新成果的和展示平台,创新成果和和展示引导合理化的发展和方向,合理化建议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

二、系统研制功能介绍

(一)系统研制原则

1.实用、适用。实用性是首要原则。充分考虑了目前实际的软硬件环境及其业务现状,系统要能够满足以后的业务扩展对系统各方面的要求。

2.灵活。系统的各种流程、页面显示风格、文件格式、打印格式等都具有灵活的自定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求特点自由设置,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

3.安全、保密。系统能够通过对用户权限的严格控制,以实现对服务器、数据库、乃至字段级的多层安全保密控制,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以及电子签名,并对流转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保证数据的安全传递。

4.易维护。系统在版本的升级等维护过程中,客户端应无须做维护工作。同时提供了专用的管理员控制界面,绝大多数业务变更时只需要系统管理员对系统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就能满足使用中的需求变化,使得系统更易维护。

(二)系统体系结构

在用户访问层,用户是通过局域网来访问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系统,经过企业门户的认证后,进入访问系统。J2EE提供HTTP服务、用户接入服务和系统应用服务;Domino提供文件存储服务。

(三)系统物理拓扑结构

(四)系统功能

企业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对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收集、整理、答复、评审、、作废、查询、统计等工作流转过程的闭环管理。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过程的可追溯。实现各种清单的统计汇总打印功能。实现合理化建议的版本控制。实现合理化建议建议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管理。

1.系统入口

(1)实现企业门户单点登录,进入业务系统。(2)实现系统登录页面,直接进入业务系统。

2.合理化建议功能模块

(1)视图展现。实现合理化建议信息视图分类展现、查阅、统计。视图分类包括:待办事项、已办事项、我起草的建议、按建议年度、按建议部门、按建议类型、获奖的建议等。(2)检索功能。在分类视图中,实现合理化建议的简单检索、组合检索及全文检索等检索功能;实现分类统计、打印功能。具体功能描述如下表。

功能项目 功能描述

建议查阅 对所有用户,提供有关建议的分类查询,支持视图页面分页浏览和打印功能;

视图包含以下几个分组视图:待办事项、已办事项、我起草的建议、按建议年度、按建议部门、按建议类型、获奖的建议等。

建议检索 简单检索功能,输入建议关键值进行查询;

组合检索功能,按建议关键值进行组合检索;

提供全文检索操作,输入关键词,在发文库内可以检索其有权查看的所有文件。

建议统计 按权限查看并使用文件统计功能,要提供以下几种统计方式:

部门建议数目:按年度统计各办理部门的建议数目。

建议分类数目:按年度统计各分类的建议数目。

部门拟搞数目:按年度统计各拟稿部门的建议数目。

打印查阅结果 对于建议查阅提供的各视图,可以提供打印功能

3.页面功能展现

合理化建议页面内容包括:合理化建议基本信息、合理化建议评审意见、合理化建议流程记录等内容标签页。

(1)基本信息标签页。编写合理化建议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合理化建议名称、合理化建议人、合理化建议职务、职称、合理化建议部门、合理化建议分类、合理化建议内容、实施后的效益等信息。具体如下:

功能项目 功能描述

合理化建议名称 合理化建议名称描述。

合理化建议人 合理化建议人姓名,起草建议自动生成。

合理化建议职务、职称 合理化建议起草人职务、职称。

合理化建议部门 合理化建议起草人部门,起草建议自动生成。

合理化建议分类 分类有:体制机制、电网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绩效、科技进步、教育培训、优质服务、企业文化等。

合理化建议内容 包括合理化建议的提出、解决方法、实施过程、先进性等信息。

实施后的效益 合理化建议实施后的效益描述。

(2)审批意见标签页.记录显示合理化建议的流转过程审核意见内容信息。意见类型可以定制,如:核稿意见、审核意见等。意见信息包括:意见内容、评审人及部门、评审时间等信息。

(3)附件标签页。合理化建议的评审意见相关附件信息管理,包括:添加、查阅、修改、删除等操作。

(4)流程记录标签页

记录合理化建议整个流转过程的信息,包括:当前状态、当前办理人、时间、发送人、接收人、操作等信息。通知公告功能模块,提供有关通知公告信息的创建、、查阅、检索等操作功能管理。创新管理功能模块,提供有关企业创新报道信息的创建、、查阅、检索等操作功能管理。统计信息模块,对合理化建议信息按单位、年度、部门、类型、专题活动信息等进行统计和查询功能。系统管理模块,系统配置管理主要是对为系统的运行提供所需的基本元素的管理。其中包括:系统基本配置、组织机构、人员和角色、流程配置、权限等信息的管理配置。具体如下:

功能项目 功能描述

基本配置管理 为系统的运行提供所需的基本元素。

主要包括:单位名称、单位代码、单位排序号、管理员、软件注册码、窗口标题、系统简称、部门层次等信息。

组织机构管理 主要是对机构、人员、角色、群组、机构组等信息的配置管理。

流程配置管理 主要是体现随需应变的关键所在,流程类型、文件类型、操作、选人范围、常用语都在这里进行配置。

校验规则 系统使用大量的公式语言,可以在用户不规范操作时给出提示信息,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其它配置 下载配置和文档转换。下载配置中放置了用户需要下载的所有程序,当用户首次登录系统时,这些程序将被自动下载到用户的工作站里。当新的程序推出后,只需将新的程序附加进入配置,更改版本号,用户登录系统后会自动更新程序。

三、系统研制过程

为满足本项目的建设目标要求,鹤壁供电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负责项目工作的进展和沟通交流。项目组成员来自科技信息、工会、厂商等部门和岗位;在项目组的安排下组织了多次调研和研讨。

系统主要的研制过程如下:2012年3月至2012年4月,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后,完成了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研发与实施可能性研究报告。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讨论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功能、模块、流程权限等确定下来形成需求分析文档。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进行项目架构设计、界面风格设计、程序编码,完成项目的整体功能。2012年11月,将项目搭建到服务器上面进行测试,首先进行内部测试,内部测试完成以后,交给专业的测试机构测试,出具测试报告。2012年12月,整理编制鉴定资料:研制报告、技术文档、用户操作手册、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等相关文档。

四、系统研制过程

(一)调研阶段。该阶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需求提炼方式,多次与省市企协、科信、工会等专家交谈讨论,并且成立专门的业务项目组,集体会议讨论需求和单独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系统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系统建设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二)开发阶段。鹤壁供电公司成立了研发项目组。为满足项目建设目标对系统功能的要求,系统利用成熟、先进的Domino/Notes群件平台进行开发,并利用其全面支持J2EE的结构特点,结合XML技术与JAVA技术的特点,在数据交换、WEB特性支持上更趋合理和先进,交互设计上运用JAVASCRIPT与NOTES元素的良好结合,在交互性也有更好的改善。为了满足项目建设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项目进度,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经过对项目实施方案及软硬件配置的确定,系统研发工作顺利开展。软件界面和配置完成之后,针对软件提出需求并改进。

(三)测试阶段。测试工作主要是对系统功能、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整个测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组集中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测试;第二阶段项目组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压力测试。

(四)实施阶段。在系统研发完毕后,组织人员制定系统实施部署方案,对系统实施部署方案可行性进行集中讨论,确定通过后本项目已经进入部署实施阶段。

系统部署实施完之后,对系统进行初始化配置、调整优化,同时组织人员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全面测试。

(五)试运行阶段。系统从2012年11月份起,企业创新管理合理化建议管理平台投入运行,并且组织了省市科技信息部、工会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了讨论完善,组织专家讨论优化流程,规范业务;在相关业务专家的意见下,不断修改完善和提高,到目前系统运行稳定。

五、成果说明

(一)系统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包括:1.系统组态定制、分布式部署、多级联网功能和冗余可靠性设计技术。2.系统具有高度开放性和扩展性,具备通信协议或者开发包的设备、系统均可纳入被监控范围。

(二)系统的创新性

本项目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1.提供一种有效的合理化建议平台,提升公司合理化建议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公司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2.平台最终能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且与门户集成登录。

六、应用效益评估

(一)通过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应用,有效推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使现有的合理化建议管理流程书面化、可视化、透明化,提升合理化建议的共享度,为实现经验分享搭建了广阔平台。

(二)通过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建设, 有效推动了河南电力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将管理创新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管理创新思想融入日常业务运营中,有助于总结管理创新经验,提炼管理创新成果,归纳带有普遍性的管理规律,丰富公司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

(三)通过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通过管理创新体系的建设,指导规范企业管理创新的各方面工作,为企业搭建一条持续进步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七、推广前景及作用

合理化建议是广大职工群策群力向公司创新发展提建议的渠道,合理化建议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多,应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研发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实现其专业、专项管理,推动公司管理创新工作的精益化管理。该平台建成以后其作用如下:

1) 建立一套具有河南电力特色的常态的合理化建议渠道,实现群策群力推动公司创新发展。

2) 实现与企业门户的无缝结合,为每个基层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提供支撑,最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一致的省市两级合理化建议信息平台。

3) 建立科学合理的权限控制和流程审批机制,实现合理化建议的闭环管理,能够对每条合理化建议的申报、审批、答复、落实、评审、表彰进行流程管理,对优秀的合理化建议具有网络评审功能。

1) 实现优秀合理化建议到管理创新课题的转化,实现管理创新课题的管理,形成管理创新成果。

八、发展和展望

通过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应用,有效推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使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管理流程常态化、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提升合理化建议的共享度,为实现经验分享搭建广阔平台。

通过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平台的建设,将管理创新思想融入日常业务运营中,有助于总结管理创新经验,提炼管理创新成果,归纳带有普遍性的管理规律,丰富公司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 Jean Lee.Effects of leadership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on innovativeness[J].Effects

of leadership:670-687.

[2] Durward K.Sobek II and Art Smalley. Understanding A3 thinking: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oyota’s PDCA management[M].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8:33.

[3] 吴.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文,2006.

篇5

一、要分析企业文化与精益管理的内在联系

1. 企业文化是“道”,要为精益管理提供精神驱动力。在中国文化中,“道”可以理解为是万物本原。老子曾以“道可道,非常道”,来强调世界离不开“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之道,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行为和共同认知。企业的文化之“道”,包括企业理念、企业制度和企业符号,这个“道”是在充分尊重人性规律的基础上,展现员工内心追求、激发员工内在力量的动力。精益管理的关键是全体员工的有效执行,员工能否积极参与现场改善,取决于大家的思想认同。就上海烟草来说,长期以来,集团倡导 “一丝不苟、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优不休”质量方针,这是上海烟草人精益求精,深、实、细、新管理思想的集中表现。为了激励员工在岗位上践行集团文化,我们提出了“职业自觉,现场主动”的行为信条,以此来引导员工岗位建功立业。文化之“道”,在精益管理中发挥的精神驱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的驱动力”发挥的关键性、规律性引领作用,在精益管理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不容忽视。

2. 精益管理是“术”,要为企业文化提供实践载体。所有的“道”都是通过“术”才能显示出来,没有离开“术”的“道”。如果企业文化没有服务于企业经营的实践载体,其结果只能是“有文无化”。精益管理倡导的一系列管理工具、手段、方法,即为“术”,即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通过这些“有形”的方法工具的运用,为员工实践“无形”的文化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明确了途径。

综上所述,“道”讲的是“什么是正确的事”;“术”则回答员工“如何把事情做正确”,“道”和“术”的有效结合,使企业文化发挥出了最大的影响力,使生产力各个要素的能量充分释放。因此,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要寻找制约企业推进精益管理的人文因素

在企业最初推行精益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难题,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的人文因素:

1. 员工对精益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在实施精益改善中,时常会听到员工的抱怨,诸如“本来的方法挺好的,为什么要改变呢?”、“搞了精益管理,多出来好多事情啊!”等等。这些负面的声音,反映出员工对精益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从表面上看,是员工们担心精益改善会影响到自身利益,而深层次的内因,则是员工对精益管理的认同度不高。

2. 员工行为与精益管理要求匹配不够。不少基层员工,甚至一般管理人员都会认为,改善是中高层的事,因此往往会对现场改善与创新积极性不高,对提高自身技能的内在动力也不足。在这种氛围中,每组织一次改善,或应用改善方法时,中层管理人员亲力亲为多,员工则会观望、等待多,导致员工行为与精益管理要求不够匹配。

3. 员工激励和职业发展衔接不够。目前,企业在全员改善中较多采用的激励方式,是“一事一评、一事一奖”。例如,在合理化建议活动中,企业根据评审结果,给予员工金点子、银点子、好点子奖或参与奖,结合建议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经费设置,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难以对员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特别是青年员工,他们作为改善的主体,更看重的是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奖金多少。激励机制的不够科学、长效,易造成员工参与改善的后劲不足,持久性较差。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实现精益管理首先要注重员工从思想、行为到制度等一系列的设计,从文化理念的倡导入手,全方位地地将企业良好的传统文化与行为规范上进行引导和改善。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员工的精益思维,并约束自己的岗位行为做到精益求精;其次,要以“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零浪费”为目标,将精益理念和方法,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再者是要建立科学、全面、长效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改善的良好氛围。

三、要确立企业文化促进精益管理的实施路径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精益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企业可通过“文化引路、活动筑路、科学护路”三步走,以企业文化促进精益管理“落地生根”。

第一步:文化引路:以目标驱动,使精益理念更加具体化。员工对精益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拥护是落实岗位行动的基础,只有让更多的员工清晰改善的目的、方法、好处,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到改善中去。首先,要深化理念,做好全员普及工作。将精益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提炼出“一看就能明白,一听就能记住,一想就能认同”的精益管理理念,并通过宣传展板、公司各类会议、党团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全员普及;其次,要系统推进,明确目标。将践行精益理念融入企业年度目标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形成具体的全员改善活动方案,明确改善的目的意义、重点领域、目标指标、主要措施、职能分工等重要内容。再者,要分层培训,逐渐改善员工的心智。从公司、部门、班组多个层面,对精益改善的理论、案例、实操等方面进行解读和辅导,并将精益管理的目标编入到季度理论学习计划中,以班前学习会、班组园地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宣传。通过从上至下、由内而外地为员工“洗脑”,为全员行动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二步:活动筑路:以职责驱动,使精益过程更加全员化。触发和驱动员工改善,使其成为自觉行为,关键还要使员工知道各项工作在哪些方面改进、什么时候改进、谁来改进、怎样改进。因此,搭建活动平台、明确相应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组建现场改善团队、精益攻关团队、一线督导团队等“改善先锋队”,发动一批骨干员工先行动起来,学习运用TnPM(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SMED(快速换模)、SOP(标准作业程序)、OPL(一点课程)、TWI(督导人员训练)等精益管理方法或工具,带领广大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员性、跨部门、跨条线的现场改进活动,同时要建立完善团队管理方法等配套机制。另一方面,要搭建全员改善平台。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全体员工参与精益改善的有效途径,其出发点就是要帮助员工树立持续改进的习惯,在工作中赋予清晰的职责,引导员工去主动思考,自我提出,自我解决,把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实施到位,形成自我改进的工作计划,而对合理化建议的评价更要侧重对员工工作状态与工作绩效带来的改善与提升。

第三步:科学护路:以激励驱动,使精益管理更加长效化。要使精益管理真正持久的产生成效,就必须做好激励,保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员工感受到在参与改善的过程中,个人价值得到体现,职业生涯得以发展。一是要与各类先进评选相结合。要将员工在精益改善中的表现作为企业评选先进工作者、五好职工等常规评选的依据之一,在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上作进一步地梳理,明确评价标准。同时,还可增设“现场主动”最佳改善明星、最佳改善团队、优秀合理化建议、合理化建议“达人下午茶”等专项评比,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二是要与岗位绩效评价相挂钩。为满足员工深层次的成长需求,要探索设计员工个人的成长积分模型,包括员工在精益活动中的改善内容、改善成效等,并将积分结果与员工的岗位绩效评价、岗位培养、岗位竞聘相挂钩,真正发挥改善活动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三是要与文化宣传引导相配套。通过让改善明星上“墙”、使创新故事成“书”、促提案成果见“影”、给改善团队命“名”等措施,激发员工创新创效的热情和激情,营造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

经过上述探索实践,企业管理层成员更加懂得“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员工智慧的浪费”深刻含意。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中心,不断创造激发人、激励人的新机制,才能不断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企业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素质提升”的工作主线,以“职业自觉,现场主动”的精神,坚持全员性持续改善、创新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精益制造力的持续提升。通过OPL,使员工共享了工作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通过TWI,提高了一线主管的素质与技能;通过SOP,我们完善了操作岗位的作业标准与程序;通过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提升了现场管理的能力与水平;通过AKT(自主改善团队),促进了改善建议的实施、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如今,员工们自动自发、齐心协力,为构建和完善“精益制造屋”添砖加瓦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氛围。笔者深深感到:企业管理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自我管理的过程。

践行精益价值理念的实质,是发动员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改进改善活动中,使企业生产经营达到精益的目的,其特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对员工个体而言,关键是能知晓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具体事物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并能得到管理者的赞赏,从而主动开展一轮又一轮的改善;就管理者来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精神上引领、在方法上辅导、在素质上培养、在机制上保障,使员工有能力、更有动力地持续开展改进改善。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实践,才能真正唤醒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改善的长效机制,使企业与员工从单一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成为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

篇6

流程型化工生产企业,以丰田生产体系(TPS)为指导,结合流程型化工生产企业的特点,从加强精益领导力建设、夯实精益生产基础、实行准时制生产、加强生产自动化、建立落实持续改善机制等方面探索建立精益生产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

精益生产体系;精益领导力;精益生产基础;准时制生产;生产自动化;持续改善机制

公司是流程型化工生产企业,经过几年的精益管理推进实践,以丰田生产体系(TPS)为指导,结合流程型化工生产企业的特点,初步探索建立起精益生产体系。

1 加强精益领导力建设

公司注重精益领导力建设,公司领导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持续宣传精益理念,强调精益工作,营造精益文化氛围,如精益机制的完善落实、精益管理的宣传推进等。公司领导主动参与精益管理的有关工作,公司领导亲自对相关提案、合理化建议进行审核,对精益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参与实施重点精益项目。公司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对广大员工参与精益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2 不断夯实精益生产基础

2.1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的精益管理领导小组及推进实施小组,分别负责精益管理各项工作的协调推动和组织落实。从精益生产的实践来看,公司各级组织按照职责分工,在精益生产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相应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成为精益生产持续推进的基础和保障。

2.2持续组织精益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精益技能和水平

培训是提高员工精益技能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公司每年都制定具体的精益管理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精益理念、工具、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培训。经过培训和考核,员工较好地熟悉掌握了精益管理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精益能力。

2.3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生产运营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公司在生产现场、工艺操作等方面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对各种制度、流程、作业规范等进行规范统一并公示执行,提高了各项生产作业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水平,从而有效保证了装置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

2.4推行目视化管理,提高现场作业水平

公司通过推行现场目视化管理,在装置现场设立管线设备标识、物料流向引导、现场作业规范、操作动态看板、生产信息看板等,指导操作人员现场正确作业,既减少操作失误和差错,保证生产作业安全,同时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现场作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5持续推进5S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公司通过推行5S管理工作,改善现场管理秩序和水平,提高工作标准和效率。推进小组组织编制了《5S管理手册》,明确了5S管理的内容、方法、标准、要求,全体员工人手一份。5S开展的范围包括办公室、操作室、生产现场、库房等各个区域。公司通过每月组织检查评比、召开5S推进情况点评会、悬挂流动红旗等一系列检查、督导、考核、激励措施,保证了5S工作的持续推进,改善了现场管理秩序和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标准。

2.6推行TPM管理,改善设备运行水平

公司把TPM推进作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经过相关培训、辅导后,公司启动了TPM改善项目,以机动部、仓储部为样板率先开展。为保证TPM改善项目的顺利推进,公司成立了TPM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推进计划,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写了TPM推进培训课件,组织对生产一线人员进行了培训。

公司TPM改善项目逐步扩展到公司各单位,重点围绕生产设备的自主维护展开实施。经过一年多的推进,逐步完善了设备巡检、维护、保养、检修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设备完好率、平稳运行率等均有明显提高。

3 实行准时制生产

3.1建立客户需要与生产计划的联动机制,实行订单拉动生产

公司初步建立了客户需要与生产计划的联动机制,由PHSE部牵头负责根据客户需求及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制定月度生产计划,并保证生产计划的落实执行。

每月20日前,营销部门根据已接到订单量、待确认订单量及潜在的订单预测量,并结合客户历史使用需求及市场供应情况制定未来三个月的滚动销售预测计划;生产部门根据装置运行负荷及计划性停车检修安排,制定装置未来三个月的滚动生产预测计划;仓储部门根据月度综合生产计划编制时间分析产品及原料库存情况。每月25日前,PHSE部召集生产、供应、质量、营销等相关部门,召开综合生产计划会议,讨论编制月度综合生产计划,经公司领导审批后组织实施。

3.2加强物料管理,降低库存风险

公司建立了物料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了从原材料、中间半成品到产品的仓储物流管理,完善原料、催化剂、助剂等物品的采购管理,并加强了对采购计划、采购实施、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入库、仓储等环节的管理监控,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关注原料库存降低和周转率提高。同时加强产品销售的组织管理,采取相关措施降低产品库存和提高交货及时率。

4 加强生产自动化

4.1建立生产异常处理机制,在发生异常时及时果断正确处理

公司建立实施了生产异常处理机制,制定了各种生产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案与对策,在生产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果断处理。生产异常处理机制的相关对策、方案随装置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保证针对性和适用性,相关作业人员熟悉了解异常处理机制的对策、方案,在生产发生异常时能够做到及时、果断、准确处理。对生产异常情况的处理有记录,并组织总结分析,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加强对生产的反馈指导。

公司每季度组织各班组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并将其纳入年终班组的考核指标。通过各季度的演练和总结,各班组能够熟练掌握事故应急处理的操作步骤,并通过演练不断地进行优化,从而缩短处理时间,提高事故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2尝试运用防错装置,自动预防、纠正可能发生的异常问题

公司尝试在不同生产线运用防错装置,如报警系统、自保系统等,实现装置自动预防、纠正可能发生的异常问题。定期组织对防错装置进行检验、校正,确保安全运行。

公司在各个重要的工艺控制点上加装了声光报警,如水洗塔压力高限报警,盐酸贮槽液位高、低限报警,地下废酸槽液位低限报警,HCL塔、一分塔、二分塔压力高限报警,脱气塔和精馏塔压力高限报警,HF计量槽压力高限报警等。

4.3建立缺陷统计分析机制,不断解决缺陷隐患,提高装置运营水平

公司建立了缺陷的统计分析机制,定期组织对各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并建立了相关的缺陷统计分析记录台账。

公司还建立了相应的设备、管线台帐。定期对设备和管线腐蚀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其腐蚀速率制定维护保养及定期更换计划,从而减少装置的非计划停车,保证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

5 建立落实持续改善机制

5.1建立提案/合理化建议机制,持续查找问题并改进

暴露问题是精益改善的基础。公司通过制定完善提案/合理化建议提出、审核、处理、反馈的制度流程,并采取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引导鼓励员工不断查找问题,并实施改进。

通过深入扎实的推进,公司提案/合理化建议机制不断深入完善,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提案数量从最初的人均1.3条到现在的人均12.8条。提案的深度也不断提升,由最初的以5S管理为主到现在的以生产工艺改进为主。

5.2加强成本控制,持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公司建立了成本分析与监控机制,将公司成本分解到生产经营的具体环节和对象,保证其可衡量,并通过成本报表等对生产经营成本进行监控。通过对公司成本按构成环节和对象进行分解、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目标,持续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在对成本进行分解的基础上,针对影响成本较大的产能提升、能耗物耗降低和物流成本管控等方面,公司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实施员工精益改善提案和精益项目等方式不断实施改进,推动成本的持续降低。

【参考文献】

[1](美)沃麦克等著.沈希瑾等译.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中信出版社,2008

[2]金应锡著.丰田精益生产管理实战.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杨申仲主编. 精益生产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精益管理 标准化作业 合理化提案

How to control and display human factors for Lean Management

Liu Shuang(AVIC 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Beijing, 10009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long-term impact from the human factors of the the enterprise of Lean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how to use the Standardized operations, th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to control human factors, to ensure product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give full play of the wisdom and passion of the staff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ing of the Lean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xcellence.

Keywords: Lean Management Standardized Operations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一、引言

精益管理发源于日本的丰田制造模式,上世纪末我国制造企业开始对精益管理进行学习与应用,在生产管理方面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精益推进中往往比较关注生产组织方式如何设计、管理工具如何使用等问题,在短期内可以大幅提升单点管理效率,但是管理形式的变革很可能会受到抵制而阻滞,推进的后继动力匮乏。究其根本,就是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没有通过有效地机制保障充分合理的配置人的因素将精益管理的理念、方法落到实处。

2001年以后丰田汽车公司就很少提及丰田生产系统(TPS)了,取而代之的是“丰田模式”(The Toyota Way)。丰田模式的两个支柱为“尊重个人”和“持续改善”,明显地从以“工具”为主转化为以“文化”为主,将人的因素放在了最为关键的基础位置,见图1[1]。

管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让每一个人以最佳的方式创造价值、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精益管理需要有效地控制人的因素并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发挥持久的效力和动力。

(一)分析

管理的核心是员工,企业必须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视为宝贵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发挥员工及其团队的创造力,达到持续改善、消除一切浪费的目的。精益管理的推进需要控制人的因素,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可以采用操作者标准作业和管理者标准作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合理化提案等形式,而辅助的多层级、多角度培训管理以固化和促进人力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操作者标准作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企业的生产活动到经营活动都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追求产量和追求市场价格升级为品牌和质量的较量,并以质量的独特性为诉求点来占领市场,逐步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化为以服务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美国一家咨询机构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排在15 位以上,其税前投资回报率平均为32%;当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排在后5 位以下,其税前投资回报率平均仅为14%[2]。可见,在顾客维持上,“质量”是顾客忠诚的关键。对易变动的重复等进行统一,通过制订、实施、监督操作者标准作业来获得最佳秩序与效果,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本管理手段,助推了企业发展,有效防止企业盈利的下滑。

操作者标准作业的识别、设计过程也是消除流程浪费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实际操作流程的反复模拟可以明显地发现很多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却容易被忽略的造成浪费的动作,如取用工具路径长、重复操作多、运输路线不合理等,通过对这些浪费的针对性改进,可以有效地消除浪费。同时,操作者标准作业还是持续改善的基础和载体,操作者标准作业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原因或环境因素的改变,需要进行改进,原有的作业指导书可以为改善提供一个标准的、共同的出发点,让改进团队的沟通和协作更为有效。

(三)管理者标准作业

操作者标准作业是对行为方式的升级,管理者标准作业则需要对思维方式进行根本转变。在企业里,人们对操作者作业标准化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多已达成共识,但对管理者作业方式的认识大多还倾向于领导“艺术”的一面而忽视了管理“科学”的本质。没有规范的作业流程和严格制度的企业是没有“心”的空壳,这种说法也适用于管理者。管理者标准作业明确了管理者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处理方法、要点甚至技巧等,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证了业务流程的规范运行,也支持了管理者工作的高效开展。

管理者标准作业是有效的时间管理。近代实践管理理论研究显示,任何没有被合理处置和归档的事物,都会存储在头脑中,占据一定的脑力空间,消耗精力。如果总是有些事萦绕在心头的时候,可能就会因其不断浮现脑海而干扰眼前正在处理的任务,或者完全遗忘而错过了任务截止时限[3]。为了能够高效地处理各方面任务、问题,必须将干扰精力的事情数量尽可能地降低,并计划如何有条理地按时完成,才能够心无旁骛、集中注意力地做好当下的工作,保证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标准作业帮助管理人员清理工作事项,对重复性、不易坚持、容易遗漏的工作内容进行重点监督与提醒,帮助管理者将“重要”的事项排上日程,而非陷于“救火队长”的角色;同时将对创新、发展的调研、思考纳入管理者标准作业中,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思考组织发展的问题。

(四)合理化提案

合理化提案是促进企业持续改善的有效手段。任何管理流程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有完美的流程存在,随着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也需要动态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丰田生产模式的发展史的介绍都详细叙述了丰田英二对美国福特公司的考察和学习,但大都忽略了他的另一个灵感来源――《鞍钢宪法》。1965年,丰田公司参照我国《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生产时间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建立了由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质量管理小组,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从而使产品的返工率成倍下降。

合理化提案的实施充分带动了各层级人员对价值创造流程的关注,由一线员工针对标准化作业提出的合理化提案是标准化作业实现螺旋式发展提升的重要环节。精益生产之所以有信心追求尽善尽美,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把责任和权力下放到组织的基层,并通过各层级人员对浪费的不断寻找和对改善的不懈追求来实现。

(五)培训

精益管理的推行需要培训的及时支持和固化。培训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把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放在首位,丰田公司通过将员工由机器的附庸变成机器的主人,在企业中建立充分的互相信任、团结协作关系,充分发挥了员工的才能以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人的因素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变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进步,人力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合理的培训体系是企业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增强竞争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培养员工具备多项技能,也是在市场需求变化频繁的条件下灵活调整、适应弹性生产、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

二、措施与要点

(一)操作者标准作业

1.识别控制点

操作者标准作业的载体是标准作业指导书,主要目的是对工艺规程进行细化,提升其可操作性,控制易波动因素,以保证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在实施时可以识别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人工操作比例较大的工序优先进行设计。对关键控制点的识别可以利用PMFA分析(见图2)等方法,通过对制造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梳理、排序,确定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次序。

2.信息收集

科学管理的鼻祖泰勒对曾指出:管理就是告诉人们做什么,并以最好的方式做事[4],因此,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之前必须对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的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选择技能最好的操作人员反复操作,也可以选择多名操作人员同时操作,对操作过程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记录,对关键动作的力度、角度等方面的技巧尤其需要收集。条件许可时可以采用录制视频后慢放的方式进行动作采集。

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及修订的责任人是工程技术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但现场操作工必须参与其中,并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如需改善的工具和方法、操作中的安全与质量控制要点、曾发生过的质量问题、习惯采取的控制方法、工作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3.编制要点

标准作业指导书在组织内部应采取统一格式(参考图3),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

(1)工段/班组名称、产品型号、工序编号、工序名称、工艺规程版本等;

(2)工序资源信息(包括工装卡具、操作资质、在制品数量等);

(3)关键参数(包括控制要点);

(4)操作步骤操作要点及技巧;

(5)安全控制点及劳保用品;

(6)质量控制点(可备注曾发生过的质量问题及目前质量控制方法)

标准作业指导书对操作步骤的描述应尽量详细,细致到每一个动作,并将动作的角度、力度、控制窍门等用精确地语言进行表述,同时配以图片辅助理解。

为便于标准作业指导书的持续改进,减少由于工位变动等带来的内容改变,建议以要素作业内容为单位进行独立编制,当操作内容变更时,只需将涉及部分进行撤销、修改、移动位置即可,减少重复制作的浪费。

4.实施与改善

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操作者标准作业的实施与持续改善(一般为车间/工序管理人员)。负责人须依据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在可独立操作后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制定奖惩制度。实施过程中负责人需注意收集使用中的问题,协同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定期或不定期对标准作业指导书进行更改和换版。

(二)管理者标准作业

管理者标准作业的实施应基于流程管理的思想,识别重要且不稳定的流程管理要素,通过落实流程所有者责任的形式实施控制,确保实现流程绩效。管理者标准作业是支撑现场管理系统化的有效途径,需定义管理者的角色和任务,并将管理者支持价值创造流程的业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

管理者标准作业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点:

1.明确管理者应该做什么,消除管理者对本管理岗位职责的偏离

2.从仅关注结果变为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

3.督促管理者深入一线,消除管理者凭主观做判断

4.关注改善是否落实并得以维持

5.用最少的精力处理好日常事务,并有更多时间关注业务改进

6.将各层级管理者日常标准化工作以点检表(见图4)等形式结构化,并明确定义出来,需详细说明每项需完成工作的频率

由于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工作中可标准化部分的比例并不相同(如图5),应根据管理者层级和实际工作情况、工作阶段进行针对性设计。对于较高层级的管理者,应将对创新、发展的调研、思考纳入标准作业中,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思考组织发展的问题。

(三)合理化提案

合理化提案实施的目的除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全员关注的氛围,促进企业管理的精益求精。因此,合理化提案活动的开展中保证提案渠道的畅通、反馈的及时有效以及改善成果的固化是非常关键的。

合理化提案针对的是不会造成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生产线断流的一般性问题的改善需求,包括提出问题和提供建议两种。提出问题类的合理化提案,由相应层级的管理者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检进行收集,之后制定问题解决责任人、完成节点、交付结果等,并根据里程碑进行跟踪监控;提出建议的合理化提案定期收集后需由指定范围的人员进行评审,如可行,需通过更改制度、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方式进行固化。

对合理化提案的奖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实现,如针对单个项目进行奖金奖励、将奖励纳入考核或晋升通道、张贴宣传等。

(四)培训体系

人才培育的基本模式是先划分不同的技能等级,确定等级标准,进而制定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培训选择。因此,操作人员培训体系的制定需要以操作者标准作业为依据设计培训内容、进行等级的区分。标准化作业不仅是结果更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掌握操作者标准化作业的技能与技巧也是推进操作者标准化作业的有力保障,必须建立与操作者标准作业相匹配的培训制度,并其纳入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中。

丰田公司将操作岗位能力划分为三个区(如图6),各个层级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条件。各区含义如下:一区为基本技能,针对上岗前培训,二区为本岗位、多技能,保证品质和适应产量变化工位建设,三区为改善与指导改善能级,针对班长以上车间专项管理者。

员工的培养周期已明确培训目标为起点,根据不同级别的必要条件确定自己想要获得的技能及设定应达到的目标;之后制定包括轮换计划和听课计划的个人培育计划;在培训期间,定期进行评价,包括上级评价和个人评价;针对评价结果的反馈效果和进一步培训计划进行沟通,修订和确认新的培训目标。

三、结束语

精益管理推进效果的持久性取决于对人的因素的管理和对人的意识的转变。通过操作者标准化作业和管理者标准作业对人的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以保证质量和效率,同时借助培训体系将效果固化,并利用合理化提案活动充分带动员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与热情,才能实现精益管理的环环相扣和螺旋上升,保证企业在精益求精的路径上耐力持久。

参考文献:

[1] 李若望.精益之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 11.

[2] 陈新华.对标准化作业的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3(6).

篇8

“放眼当前的竞争格局,整个烟草行业都在全面深化改革,内外部环境的挑战和要求驱使龙烟人不断寻求改变和突破,我们希望不论产品还是管理或者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能做出精品。”谈起创建标兵单位的秘诀,龙烟公司总经理廖材河一语中的,“让企业的方方面面实现系统性的闭环管理,并形成自驱动的持续改进,是实现‘一流’、问鼎‘卓越’的最优路径。”正是在这样的策略和思路指引下,龙烟公司朝着“一流卷烟工厂”一步步扎实迈进。

理想构建 坚定前行

早在2003年,龙岩卷烟厂乘着改革的东风,以易地技改搬迁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在2007年更名改制后的,龙烟公司由全功能型企业转变为专业化生产制造企业,开始以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通过深入推行科学管理,龙烟公司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各项指标不断刷新,荣誉接踵而来。在新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下,龙烟人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打造了一条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精品“七匹狼”卷烟专用5A生产线。

面对如此喜人的成绩,龙烟公司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紧跟国家局和福建中烟的发展步伐,从当前面临的市场压力和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开始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探索之路。

2009年,龙烟公司开始全面开展“优秀卷烟工厂”创建活动和行业对标。2010年,在国家局“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下,龙烟公司明确了打造“生态型精品卷烟制造基地”的企业愿景,以及“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精英团队、精睿文化”的“四精”发展战略。

纵观龙烟公司“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路径及重要举措,通过打造“卓越1.0”管理平台(2015年升级为“精益2.0”管理平台),带动企业管理框架、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国家局不断加强对卷烟制造企业系统性管理的要求,开展“对标”、“创优”活动,引导卷烟制造企业运用数据提升管理水平,“十二五”末期,更是把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作为破解行业“三大课题”的重要手段。这也驱使龙烟公司结合企业发展愿景,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目标。

“导入卓越绩效、精益管理各种理念和方法,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问题。创优对标、精益管理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问题结合发展实际,加以吸收转化,让精益管理实现落地。”廖材河坚定地指出,只有方向和目标确定了,“向管理要效益”的路才会走得更长远。

全员加盟 开足马力

如何实现现代科学管理落地?龙烟公司给出的答案很明确:用快速改进、系统提升“两条腿”走路。

快速改进,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职工参与创优改进活动,使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快速解决。2012年以来,龙烟公司持续开展创优对标及精益改善工作,围绕效率、质量、消耗、库存、生产现场管理五大课题,推进制度建设及引导,充分挖掘指标潜力,积极采取改善措施,使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取得了明显进步,创优13项指标同比大幅提升,12项指标达到创优合格水平,合格率92.31%;卷烟制造企业对标15项指标同比全面提升,提升率100%。创优不是局限于几个部门、几个指标的活动,龙烟公司树立的是全员改善的观念,不管是机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还是部门管理者、公司领导,都是这创优中的一员。当企业全员加盟创优队伍,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带来的便是看得见的生产效益。

针对卷接机组水松纸、盘纸的拼接余量较多现象,卷包车间维修组成员组成降耗组对其拼接装置进行改造,使每盘盘纸拼接比原来平均下降15米,水松纸拼接余量也大幅下降。

制丝车间一区甲班开设节能降耗金点子收集活动,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光是将照明工具更换成节能环保的节能灯,并硬性规定在工段间隙关闭照明电源这一项,每晚就能为企业节省百余度电。这些只是龙烟公司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全员参与的一个缩影。龙烟公司创造性地构建全员创意管理机制,形成了“全员改善―QC―创新项目”为一体的三级创新体系,持续优化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多部门基于项目的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自2012年开始创优对标工作以来共收到全员改善提案3304条,QC立项84项,验收通过71项,成果完成率达到85%;科技创新项目立项91项,验收通过44项;管理创新项目立项64项,验收通过38项。

此外,龙烟公司还积极推进专题应用,以制度促规范,使创优对标活动形成常态,2013年底,企业通过安全生产一级达标认证,自主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卓越班组建设手册》和《生产现场“6S”管理制度》。同时,通过提升科学精细的成本控制力和开展能源体系建设,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企业节约成本1.4亿元以上,这些都推动了龙烟公司创优对标由局部优化向系统最优转变。

精益铺路 系统提升

在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龙烟公司乘着行业推行精益管理的东风,又一次及时更新了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在“向管理要效益”的过程中,对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流程开展“号脉问诊”,逐步构建起以信息化集成为基因、具有龙烟特色的“精益屋”。

为了构建这一特色“精益屋”,龙烟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把创建工作分成生产物耗组、运行效率组、工艺质量组、库存管理组、现场管理及安全组,共形成了多个研究课题,系统地推进精益管理落地。

实际上,早在行业提出精益管理之前,龙烟公司就创新管理模式,搭建起“卓越1.0”统一管理平台。2012年以来,以“IS-PDCA”系统思维为指导,升级打造“精益2.0”统一管理平台。这便是促管理落地的“另一条腿”――系统提升的切实执行。

作为传导信息与知识的“神经系统”,龙烟公司构建的“情报知识管理平台”,在“合理化建议―日常改善―单点课程”的精益改善主线基础上,开发了“创意园”载体,营造创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去中心化环境。

在精益生产方面,龙烟公司构建了“生产绩效测量分析平台”形成管理闭环,通过“三化”(指标细节化、分析模型化、数据关联化),实现对生产短板的快速、精确定位,并及时改进,引导工厂在“优质”基础上实现生产“高效”、“低耗”。对职工来说,生产效率的大大提升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减负。龙烟公司创新生产组织新模式,提升柔性生产应变力,合理安排生产,优化供应链,减少计划的变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原辅料库存次数,提升生产组织的应变能力,2014年生产工作日同比减少3天。

值得一提的是,龙烟公司聚焦绿色仓储,构建龙烟特色的生态仓储养护体系,至2014年底,应用“气调贮存法”养护的烟叶达到总库存的38%以上,提高了原料质量和养护成本的整体效益,满足市场对产品绿色、安全的需求,践行了“生态型”制造企业的愿景。

篇9

——科协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第二炼轧厂自6月10日诞生以来,通过逐步建立各组织机构,积极推出各项管理举措,使我厂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今天,在努力实现一期工程达产达效,全力推进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的关键阶段,安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第二炼轧厂分会(以下简称第二炼轧厂分会)成立,这是第二炼轧厂全体科技工作者的一件喜事,也是我厂的一件大事。

自2002年3月19日成立120吨转炉工程指挥部以来,我厂科技工作者为这项浩大的工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厂干部职工向全体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版权所有

三年多来,无论是工程建设时期,还紧张的生产组织中,我厂科技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近年来科技工作回顾

指挥部成立以来,在集团公司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我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工程建设和生产组织,广泛开展在科学中求建设、在建设中求质量、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并开展了工艺监督、质量分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工程建设和生产组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围绕工程建设,科学组织,规范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

120吨转炉-炉卷轧机工程是安钢“三步走”战略的重点工程,该工程结合安钢实际,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立足生产附加值、经济效益较好的产品。在设备选型上,充分体现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经济、高效的原则,在保证技术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以国内设计、制造为主,引进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工程前期筹备和建设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技术交流、谈判、设备订货、设备审查及验收、安装调试等诸多工作中克服工期紧、任务重、设备种类多、施工现场错综复杂、施工协调工作千头万绪等困难,精心准备、积极应对,使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多而不乱,稳而有序。

为保证整个工程质量,我厂广大科技工作者从设计到设备、材料的招标采购,从设备制造验收到设备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在设计上,结合工程实际,精益求精,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各个质量关口,保证了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精确到位。在施工中发现任何设计纰漏,及时同设计院沟通,及时拿出了修改方案。在设备、材料的招标采购及加工制造中,各专业技术人员集思广益,紧扣安钢实际,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多方对比,选用可信度高的设备、材料供应厂家。在设备制造中,认真作好设备监制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设备制造情况,尽可能把设备制造上的质量问题在制造厂就地解决,保证了设备交货质量。

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专业技术人员严把现场施工质量关。时刻紧盯工程中每个关键环节和角落,制定严格的施工报验制度,保证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2、做好资料整理和建章立制工作,为工程调试和生产组织提供了保障。

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各项工作头绪繁杂,广大技术人员合理安排时间,查找、翻译、整理大量资料,并参考初步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克服新技术多、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等困难,结合我厂实际,并借鉴其他各分厂的材料,先后完成了炼钢、连铸和轧钢工艺规程与岗位作业制度的编制,共编制和修订包括《第二炼轧厂统计管理考核制度》、《第二炼轧厂不合格品控制管理制度》、《第二炼轧厂工艺检查制度》、《第二炼轧厂机械点检管理制度》、《第二炼轧厂炼钢用散装料验收管理办法》和炼钢连铸各钢种操作要点在内60余份文件,基本规范和完善了我厂的各项规章制度,为确保投产之后的各项经济责任制、各项工艺性能、设备性能指标的验收和考核作出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生产组织规范化、正规化、上台阶、上水平。

在生产组织上,紧密结合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科学配置资源,全盘筹划、协调生产与建设的关系,减少相互影响,充分发挥设备功能,加强协调,追求效益最大化,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并稳步展开新产品的开发工作。

3、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

在紧张的工程建设期间和生产组织中,广大技术人员紧紧围绕建设和调试的实际,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仅2005年上半年就提出合理化建议504条,向公司申报105条。许多合理化建议被生产建设单位采纳使用,并解决了许多建设、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节约了建设费用、加快了建设进度、改善了生产操作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实现了降本增效。广大科技人员还在工作量非常饱满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巧妙安排时间,撰写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仅2005年度获得公司优秀学术论文13篇。

4、狠抓职工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广大职工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

120吨转炉-炉卷轧机生产线是集炼钢—精炼—连铸—轧钢四位一体的国际一流生产线,面对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我厂把职工培训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先后对从第一炼钢厂、第四轧钢厂、第三轧钢厂、第二炼钢厂、第一炼轧厂等单位分流、调入的职工进行培训。

在培训期间,通过成立实习队专门负责职工培训,根据工程进度网络计划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合理指定培训计划,恰当安排培训内容,分批次进行讲课,定期组织交流、答辩,不断总结经验,让职工在切磋中进步、取长补短,给职工系统梳理知识的空间。共组织各类培训班3个,共培训职工1973人次,确保了整个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另外,在许多兄弟企业不愿接受外来职工培训、外培联系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多方协调,力所能及地为职工联系了外培单位。在有限的外培条件下,炼钢、脱硫和lf/vd、连铸主操等关键岗位外培率达到了80%,有些达到了90%。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供货厂家提供的培训机会,先后派人赴荷兰、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及国内相关厂家等对副枪、脱硫、转炉炼钢、lf/vd精练、钢包热修、连铸浇钢、主操等关键技术和液压、电气等专业技术进行了培训。目前我厂职工总数1946人,各岗位人员基本就位,生产组织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效果已经显现。

二、面临的形势和科协分会今后的工作重点

同志们,120t转炉—炉卷轧机生产线已经投产,150吨转炉—1780mm热连轧工程也已全面启动。当前整个钢铁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安钢正承担着巨大压力,我厂工作为安钢的一条崭新的现代化生产线,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发扬工程建设时期指挥部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优良传统,充分吸收120t转炉—炉卷轧机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特别要把好工艺技术质量关,提高管理档次和水平,积极协调生产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关系,开展对标挖潜活动,努力实现低成本运作,尽可能地为安钢增收创效。

今天我们成立科协分会,将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全厂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夯实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根据我厂实际情况,第二炼轧厂科协分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科协的参谋助手作用。

面对我厂设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产品专业化的国际一流的生产线,工艺及设备上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对于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应树立必胜的信心,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努力进行技术攻关,及时修正和解决设备操作和工艺技术上的诸多问题。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勤动脑、深钻研,把问题解决在生产前,把缺陷改正在暴露前,把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服务于生产和建设,满足生产和建设需要。

要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调动全厂职工的工作热情;培养敬业爱岗的优良作风;营造身在岗位、心在技术的良好氛围,自觉关心我厂的生产建设,积极融入到我厂追求一流的行动当中,逐步提高全厂职工的素质。我厂汇集了很多的骨干精英,只要大家的积极性能调动起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我们定能驾驭好这条先进的生产线。

2、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我厂技术进步。

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就要充分发挥科协智力密集、信息量大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好各类学术讲座、技术报告会、技术论证会。应紧密围绕我厂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现阶段生产、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把重点放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来。围绕“质量、成本、效益”多做文章,把学术活动与我厂的科技兴厂、科技建厂、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结合进来,不断提高广大会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为科学技术尽快转化版权所有为生产力开辟道路,促进我厂技术力量不断壮大、增强。

3、抓好科普宣传,搞好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针对我厂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努力提高职工素质。我们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生产组织、工程建设和职工素质状况,通过举办科普讲座,放科普录像,展示科普图片等途径宣传科普知识,介绍科技新成果。科普活动要与各个时期的任务、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工作。

搞好职工培训,为企业开发技术人才,是科协发挥人才荟萃优势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协要发挥人才库的优势,配合厂行政和劳资教育部门举办各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传授各岗位专业基础知识和工艺流程知识;积极配合工会、共青团搞好青工技术培训和青工技术比武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增添广大职工的科技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岗位技术水平,让职工熟悉设备构造、工作原理,尽早把好每台设备的脉搏,掌握相关技术诀窍,为生产稳定顺行、达产达效提供保障。全面提高我厂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全方位打造一个能力强,富于开拓,勇于创新的职工队伍。

4、发挥我厂优势,办好科技之家。

科协是党委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政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科协要努力为科技人员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反映科技人员的思想和要求,要把公司和厂两级党政领导对科技人员的关怀通过科协体现出来。首先,协助领导做好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企业精神、科学精神和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提高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其次,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围绕我厂生产经营和技术进步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立项攻关,表彰、宣传在科技进步和“讲、比”活动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第三,随时听取、了解广大科技人员的思想、学习及工作上的要求,及时向党政领导或有关部门反映,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进一步完善科技之家,适时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通过科协这个窗口,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党政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的感情,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思想稳定、工作安心。

篇10

关键词 5S KPI 持续改善 激励

5S管理作为简单而有效的现场管理工具和方法,被应用到国内诸多烟草工业企业当中,并发展为6S、7S甚至10S,但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打扫卫生的状态。最近几年,烟草行业开始推行精益管理,5S作为精益管理的基础,部分工业企业又开始重新推行5S。5S看似简单,要真正地应用好却并不容易。所以,需从精益管理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并持之以恒地开展,才能取得实效。

一、正确理解5S的含义

5S起源于日本的汽车行业。汽车行业生产现场与烟草行业生产现场存在明显差异,如果没能真正理解5S的内涵,只是生搬硬套,就无法取得实效甚至变成形式主义,徒增员工工作量。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5S的真正内涵。

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ke),是指在生产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从精益管理的视角来定义5S,5S不但是现场管理规范,也是消除浪费的工具和方法。

整理(SEIRI),即将现场的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区分开来,岗位上只放置必需品。整理是对现场“空间”的改善 ,其目的是腾出空间、防止工具误用,打造整洁的工作场所。

整顿(Seiton),即把必需品进行分类,并根据使用频率确定放置方法和位置以及进行标识。整顿是对“时间”的改善,即不浪费“时间”寻找东西(或信息),包括将“必需品”放置在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到的状态,以及开展十八类目视化,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和防错的目的。

清扫(Seiso),即清除现场的脏污,保持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清扫是对“现场设备和环境”的改善,其目的是通过清除脏污,使设备完好,现场干净整洁,从而减少故障、损耗及不良品的产生。

清洁(Seiketsu),即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标准化、制度化。

素养(Shitske),即养成具有高效率和安全意识的好习惯。

5S作为精益管理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消除浪费。1S在推行过程中,不仅仅是将非必需品从现场处理掉,还包括对必需品的补齐、修复、优化、减少。对反复回来是非必需品要通过5WHYS分析来找到根本原因,并进行改善以防止非必需品再回来。2S在推进过程中,要从提高效率和防错的角度做好“三定”和“目视化”,不能为标识而标识,一定要目的明确。3S关键在于化清扫为检查,通过在日常清扫过程中发现污染源和设备异常,实施改善,从而彻底消除污染源和设备异常。

二、制定一套KPI体系

企业的一切管理均需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一套KPI指标体系作为目标引导5S的推进和改善。将中烟公司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卷烟厂直至各车间的岗位/机台,形成一套符合SMART原则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现场一切改善行为,包括5S的推进和标准制定,均紧紧围绕KPI提升来开展。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岗位KPI指标可包含质量、成本、交付、安全、士气等方面的内容,如制丝线的CPK,卷包线的OEE、废支率等。并通过看板将KPI目视化,让员工关注KPI,使5S管理不仅聚焦现场,还能促进KPI提升。

三、建立持续改善体系

5S管理的目的是要消除浪费,因此在5S开展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套持续改善体系。通过5S来锁定浪费,然后持续改善,最终实现KPI的改善。根据PDCA原则,在推进5S时同步导入持续改善七步骤即锁定浪费小组活动/活动看板5WHY/4M分析合理化建议实施改善OPL/标准化PDCA/追求完美。锁定浪费时,不仅包括5S活动中发现的浪费,如污染源,还包括KPI异常、员工作业失误等方面的浪费,也要通过持续改善七步骤进行改善。

四、结合现场确立现场标准

5S的推进过程实际上是确立现场标准的过程。不同的企业其规范肯定要适合本企业和区域现场的实际需求,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三现二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在区域内达成共识。

烟草工业企业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车间区域较大,员工作业范围和管辖的设备也较多。因此,在确立现场标准时,不能完全参照汽车行业。比如必需品的判定标准,如果刻板地以一周为标准,一周内不使用的物品就作为非必需品处理掉,很可能给现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浪费。在不影响现场作业的情况下,可灵活把握必需品的判定标准,但要根据使用频率、分类存放的原则,做好定置和标识。在开展2S过程中,要以防错和提高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不能僵化地开展目视化标识。比如对螺丝紧固线的标识,对于一些三五年也不会松动,或不重要部件的紧固螺丝,即使做了标识也没人去检查。又如,一些卷包机的按钮,如果设备原有的图示标识要方便一般员工辨识,是否要做进一步更清晰的文字标识,最好能征求区域内员工的意见并取得共识。完全照搬教材不仅会给员工带来困扰,增加5S推进的阻力,还会造成新的浪费。

五、建立一套激励机制

5S管理开展起来比较容易,可以轰轰烈烈地进行,但要长期持续、并不断优化却并不容易。“员工只会做你检查的,而不会做你期望的”,认真、严格地做好检查、评比和考核工作是1S/2S/3S成果能够巩固的保证,也是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并最终形成习惯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建立起班组级、车间级、工厂级等多级检查评比机制。为保持员工持续改善的积极性,还应建立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的改善奖励机制,并定期开展优秀改善案例的分享,充分发]员工的潜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价值感和成就感,营造精益改善的氛围。

六、结语

5S是一套系统的现场管理和改善方法论,只有持续推进才能形成常态。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结合烟草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解5S核心内涵上加以活用,以改善KPI为目的,做好现场的规范与改善,防止问题发生。烟草工业企业可通过机制化、常态化开展5S,提升员工素养,形成精益文化。

(作者单位为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谢赞吾(1975―),男,湖南邵阳人,本科,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工艺质量管理与精益管理。]

篇11

1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企业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同时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就是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行政管理的三大功能分别是管理、服务、协调,其主要手段包括奖惩条件、规定、指示、行政命令等。在管理功能上,企业行政管理通过处理好公司各项日常事务,不仅能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还能够结合公司的各项情况,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管理策略等,为高层决策提供有益建议;在服务上,能够为公司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在协调上,能够为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的作用相当于在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协调。企业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行政事务,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探讨企业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惬意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进而提高企业行政效率。面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企业行政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想保证企业能够顺利正常的运行,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将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确保企业达成各项生产经营目标。而要想确保目标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行政管理有效的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1.1计划工作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要想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目的,必须使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具有计划性,只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行政管理才能更加高效。

1.2组织工作

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就是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应自觉履行自身职责,同时明确规定企业各个人员的职责,明确每个人的任务是什么,谁来做决策等。要求企业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确保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高效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而要想建立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必须首先选择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机构,因为行政组织机构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通过组建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并加以良好的利用,能够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增光异彩。

1.3指挥工作

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明确企业各个员工的职、责、权,同时加强各个员工之间的合作,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尽量避免员工之间的冲突,且能够良好地解决员工之间已经发生的冲突。要想良好地完成指挥工作,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

1.4控制工作

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控制工作能够使企业了解和掌握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从而发现并改进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2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企业行政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侧重于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自身的要求,其中正常组织经济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的行政管理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财务和销售管理、信息、沟通以及公关和劳资关系等。

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及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这无疑对行政的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负责人由于权力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应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措施不当,正确使用和利用自己的权力,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限。

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行政组织机构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而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一要求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倶进;二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优秀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三要求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人说当今社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为此企业应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

3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思路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应积极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改革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其更加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虽然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经过多次调整已经解决了多个问题,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比如管理渠道冗余复杂、人员配置紊乱、企业行政机构臃肿等。为此,我国企业应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明确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机构系统。

3.2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只要建立了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组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团队,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就会高效的自动运行,事半功倍。

3.3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国的企业领导体制几乎都是党政合一甚至以党代政,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行政首长的权力无法得到充分良好的施展;尚未建立完善良好的企业领导体制;缺乏相应的辅助人员;监督机构和手段不足等。基于此,我们应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逐步提高和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4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企业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其结果直接关系到相关人员是否能够获得晋升,但长久以来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直饱受争议,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有技术因素的干扰。可采用部门监督方法逐步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而要想消除技术因素方面的干扰需从人才学角度出发,综合各项科学手段准确做出评价,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

4精益管理在行政行业应用现状

精益管理方法是在丰田管理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消灭一切库存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向管理人员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之间的竞争都集中在行政管理计划资源的争夺上,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资源配置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等,因此行政行业的管理将从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经营管理并重转变。随着行政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政管理系统纷纷导入精益管理的思想,但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行政管理系统的管理。如何有效的将精益管理理念应用到行政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当中,整合现有资源,已成为当前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现代企业行政系统通过导入全面规范化管理、绩效管理精益质量管理,构建了基于现代企业行政系统特色的精益管理体系结构,旨在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企业竞争力。

5精益管理的目标

精益管理方式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的一种管理思想,根据这个基本原则,确定推行行政管理系统精益管理方式的总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系统推进精益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降低成本产生效益,即提高有效率和降低消耗,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浪费。精益管理方式的基本体系以持续改善为基础,以拉动式管理和准时化管理为两大支柱,以全员规范化管理维护、绩效管理等为辅助工具,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收益的最终目标。

6现代企业行政系统实施的精益管理策略

6.1拉动式管理

现代企业行政系统管理计划与控制设计的核心是用拉动式管理系统替代传统的推动式管理系统。拉动式管理即每一道程序的管理都是由其下道程序的需要来拉动,这就是要坚持准时化管理和看板管理,由于环环相扣,因此准时化管理的管理效果良好。通过看板来向前道程序传递信息,并对管理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因此,拉动式管理系统就是坚持一切以后道程序的需要为出发点,坚决杜绝超前和超量管理。

6.2准时化管理

准时化管理指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程序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管理出所需要的产品。准时化管理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是看板,看板是用来控制管理现场的管理排程工具,在保证适时适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以管理线为例,用看板来组织行政管理的过程。

在行政管理程序中把管理成品看成是最后一道程序,按看板管理理论在必要的时间可以在上一个行政管理程序获得必要的半成品数量,同时在必要的时间行政管理程序又可以向上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及时准确的拉动物流,在必要的时间管理出必要的产品。看板既可记载管理数量、管理时间、顺序等信息,同时也可防止过量管理和误管理,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无效工作和浪费。

6.3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人员驱动的追求卓越绩效和持续改进的管理哲学。良好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品,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绩效管理侧重于高级统计工具的应用,通常要求项目中有大量的分析工作。绩效管理方法擅长解决复杂问题,特别是一些找不到原因的问题。绩效管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被广泛应用在产品各个流程当中,而精益管理方式则侧重于行动,不太能直接使用统计方法和管理流程。如果将精益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就可以通过提高管理人员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为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将精益管理和绩效管理合二为一,各施所长。

现代企业行政系统在选择绩效管理推进策略时,选择了战略改进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途径,从具体的专案入手,建立了一批绩效管理改进项目,边培训边改进,并跟踪实施,考察取得的经济效益,积累经验教训,熟悉绩效管理的运作,不断在员工中树立推行绩效管理成功的信心。通过一个个绩效管理改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断丰富和完善绩效管理的内涵,从而形成具有现代企业行政系统自身特点的卓越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6.4人才培养

精益管理方式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将人当成了最重要的管理要素,该方式认为人为因素是具有最大柔性和最大潜力的因素,因此,应将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中应注重人才培养,并将人才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位置。

提案制度是精益管理的其中一项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个企业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而管理层应张开耳朵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提出有益公司发展建议的员工进行奖励。通过建立完备的合理化建议反馈落实制度,所有的建议必须要有答复和落实,对于有价值的建议加大奖励力度,并且将合理化建议与员工的绩效考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避免了合理化建议制度流于形式。此外通过工作轮岗制,包括管理人员之间的轮岗、操作人员的轮岗等等,培养多能化的人才。轮岗制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并加强了大家对安全、质量、成本、产量等一切目标的责任感。

7结语

篇12

2013年的行业形势和企业发展增速下降、出口形势好转、经济效益回升。这种局势对行业的影响是:下半年销售增速略有下降,出口形势没有明显好转。在这样的条件下,牛牌加大技术研发投产、推动创新发展,全面导入精益生产管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013年1~10月,牛牌纺机销售收入同比有所增长,稳中有进。

未雨绸缪精益管理

今年,纺织经济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企业发展也遇到了不小阻力,对此牛牌纺机积极应对,特别是在科技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成立“江苏省级织机开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了创新条件;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成立“电子提花机”研发小组;加快电子多臂的研发进度,使高速电子多臂最高转速达到800RPM。

下半年市场行情的急转之下,早在刘群信的预料之中。在行情好的时候,牛牌并没有扩招员工。因为刘群信知道,“中国市场行情发展的这规律,一般热过头了,冬天也就快要到了,所以我们在行情好的时候并没有盲目扩张。”

没有订单时,刘群信就把中高层管理人员派到市场一线,帮助销售人员提升信心。让内部闲下来的管理人员到销售一线,帮助销售一线解决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比如由于产能的增长,会有一些产品品质问题或是客户的怨言产生。管理人员营销能力未必很强,但是在管理技能上,却可以将牛牌的理念渗透到一线去。这样做让销售人员看到问题和缺陷所在,也让他们明白工作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外,推动销售人员行动起来,改变销售人员由坐商改为行商。以往市场销售一般靠客户打电话来,这是传统的做法。遇到今年下半年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改变。销售人员的传统思想和传统行为很难改变,由中高端管理人员去监督,督促行销人员出去跑,去走市场。过去等市场,现在要走出去要市场。

这个做法得到了很多客户满意的反响。因为这种新型方式解决了以前业务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过去在产品质量上没有控制好的地方,管理人员听到,改进会更有效果。

今年四季度牛牌开始进行绩效管理改革。“比如要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不能说空话。”刘群信开始分析,产品不合格的原因是什么,有供应商原材料问题造成的不合格,有机床加工性能不满足要求的不合格,还有量具问题造成的不合格,此外还和员工的情绪状态有关系,检验人员没有检验出来,客户使用不当造成的,以及维修不按标准执行造成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找出几条最重要的,确定在什么时间一个个解决。也就是制定出策略,将一个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列出来,再分阶段去解决问题,然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这些管理方法,追溯问题的根本原因,对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群信说。

他认为,纺织企业目前存在产能过剩,是政策导向以及某一个阶段产品热销引起的盲目投入造成的。改变制造业的某一种传统工作方法,至少要十到二十年。过去一个人看机器,可以看4台,现在企业管理先进的企业,一个人可以看48台甚至九96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纺织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生存,就必须提高效率,必须从管理上下功夫。

“外部成本是市场决定的,内部成本则掌握在自己手里。”刘群信笑着说:“一米布赚三毛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米布赚三分钱已经到了成本的底限,如何能尽力让一米布赚到五分钱七分钱,那就是企业自己的本事,是内部管理水平决定的。”

创新本身就是收获

企业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也需要管理效益、品牌支持、文化引领。

在管理效益方面,牛牌纺机派人到日本丰田公司学习“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成立牛牌商学院学习“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请咨询公司进驻企业全面导入“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合理化建议机制,通过学习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导入“绩效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股权激励”体系,使公司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明日之星成为公司的股东,与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品牌建设方面,根据“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定位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牛牌的企业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最大化,为社会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企业愿景是“成就世界一流织机开口品牌,铸就牛牌百年基业”。牛牌的企业文化定位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倡导遵循“军队、学校、家庭”原则,引导和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企业价值观则为“惊天爱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节能环保、绿色生态是每个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对此牛牌纺机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油漆的使用上选择可环保型油漆,在设备上投入自动化喷涂线,提高油漆的使用效率,有效的控制油漆的浪费;引进德国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数控凸轮磨床等先进低耗能设备,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在提高加工制造水平的同时,有效降低能耗。

按照公司产品性能特点和“顾客至上”服务理念,根据区域地理特点成立了七大销售服务中心,推行4S销售模式,走进客户、贴近客户,及时了解客户需求,解决客户困难。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变化过程,是一种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包含了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个层次。

对于创新带来的改变和收获,刘群信这样说:“创新本身就是收获。”

篇13

关键词:创新;策略;分析

Strategy analysis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Yu Shu-yan, Zhang Xiao-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Innovation is continual source of development power, innovation for any enterprise means that no development is equivalent to going back.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ket economy, if no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will go decline rapidl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alysis and inductive of bas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at the enterprise needs to develop, raises basic structure and idea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gives a summary of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Strategy, Analysis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这里的客户可以包含企业的外部客户,以及企业的内部客户(即下道工序),是内外客户的总称。毫无疑问,创新的目标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价值可以包括稳定增长收入、持续的利润、新的市场增长比例或增加客户数量,创新应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投入产出比。

1.企业创新的范围界定

通常讲,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在大多数现代企业中,创新的聚焦点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处。

1.1 技术及产品创新

企业的创新发展一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点,而技术和产品往往是企业竞争于市场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优良并独具风格的产品或技术赢得了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占据了应得的市场份额,销量和利润持续提升。大力发展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是突破市场瓶颈的主要抓手之一。

1.2 业务管理创新

业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目前不少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采取较多的措施进行,主要包含审批的集权和分权、履行岗位职责、风险控制、流程设计与再造、工作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推进等方面为关注焦点。通过工作分析、岗位认知等手段,形成新的、更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从而达成企业目标(即企业快速稳步的持续发展)的实现。

2. 创新的来源

创新并不表示在企业中遍地开花,毫无组织、没有目的性的进行创新,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创新战略的无法落地或失败,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掘。

2.1 内外事件的刺激

通过梳理公司近年来各类事件(如企业投资方面成功与失败、企业营运方面、绩效考核结果方面、质量管理方面、物控管理等)进行反思,亡羊补牢,从其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启迪,把教训变成企业发展的创新点。

2.2 不协调事件的启发

不协调主要是指现状与事实“理应如此”之间,或者客观现实与个人主观想象之间的差异。这主要是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社会环境和企业之间的业务运行产生了新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新的创新机遇,比如全球禁烟运动导致电子烟市场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与企业落后管理现状及资源之间的不协调等,利用不协调事实,促使企业创新的发展。

2.3 企业内部业务管控的需要

由于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增多,管理层次增加,各类审批流程、业务流程冗长,企业决策运行缓慢,已经不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的需求,随后必须进行改善,为加快企业的运营效率,必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流程设计与再造,才能满足企业内部业务的管控。

2.4 岗位认知促使创新发展

企业管理最终是决策者对企业成员的管理,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通过夯实企业员工职责等基础工作,来迫使员工对岗位认知和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便于对工作有新的、适宜的认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业务灵感、新思维、新发明,均可以作为创新的最主要来源。

2.5 新知识创新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趋势,用知识武装公司的员工,适应时代的发展,包括业务素质、行业的前沿知识、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市场信息等,并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有序的引进、转化和吸收,从而形成公司新的生产力。

3 创新的建立方式

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首先要适应当前的公司文化,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创新,潜移默化的优化和固化了公司文化。在企业中推进创新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应因地制宜,不可盲目的滥用,否则事倍功半。

3.1 项目管理方式(PMP)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管理,是有效控制和衡量创新的科学方法,可以明确创新项目的组织、目标、责任、计划、风险、节点绩效、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工具以及资金、用途、质量控制和成本等多方面的情况,有利于企业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控制。

3.2 目标指标管理方式(KPI)

通过把企业的创新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落实到公司的各个岗位,把创新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摊派”,达到从“强制到养成习惯”的目的,从各自的业务职责中进行有目的的全员化创新活动。采用这种绩效考核方式,有利于员工创新习惯的养成,可持续优化公司文化。

3.3 兴趣小组方式(如QC)

兴趣是工作最大的动力。可以由公司内部员工,结合自身的业务或兴趣自己组织一些相对独立的创新兴趣小组,搭建业余班子,承揽或者开发创新项目,由公司登记和监控,给予相应的资源进行孵化;对绩效明显的兴趣小组进行审核与嘉奖,可以作为兴趣小组员工晋升提拔或加薪的一句,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创新兴趣。

3.4 合理化建议方式

是企业创新常用的基本方式之一,建立《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设定规范的合理化建议提交流程和格式,按照一定程序对员工提出的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筛选、审核、批准、跟踪、验收、奖励,对企业有长远特殊意义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立项,形成创新题材。

4 创新的流程步骤

4.1 编制创新可行性分析报告

认为可以形成的创新项目,必须填写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全面评价创新项目的意义、预期效果、投入资本(含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资本投入方式、节点、人员组成、职责分工、项目计划、节点验收标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分析、突发事件的处理、风险组成、项目监控方式、验收和推广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一个可以预测的书面报告,由公司专家组进行审核讨论通过后予以立项。

4.2 履行创新审批流程

4.3 坚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扩展到系统化”的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种文化,不能一蹴而就。可先从简单、立刻见效项目或点子开始,激发员工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再发展到某一专业或业务,形成小的规模效应,最后总结成果,全面推广,促使整个公司转化为“创新型公司”。

5 创新的控制形式

5.1 确定发展方向及关键节点

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在创新的开始就要规范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有组织的进行控制,强调可行性和必要性,细化行动的目标和节点或者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则及时跟进和审核。必要时终止该创新项目,避免成本持续扩大。

5.2 控制创新的自由度

在公司内部要给创新的组织一定的自由度,防止员工产生思维定势或思维障碍,达到激发员工创新思想的爆发,同时又不失控,例如可以采取“天使投资”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权和监控。

5.3 采取孵化器模式运营

企业为员工个人或一组员工提供一个空间、资源或者一定的渠道,促使员工的创新点能初步试验成功,孵化器就是这种创新发展的有力模式,用来培养创新的成长或促进创新的转变,公司也可以和外部机构共同合作,共同将员工的创新点进行有效的扶植,不仅可以规避公司的风险。

5.4 借鉴风险投资模式经验

在企业内部采用或者效仿风险投资的模式对创新项目进行管控。企业内投资人员对风投项目的注资或参与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投资人员对风险投资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这种风险管控从经济决策论的角度,强调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最优决策执行结果的影响,以及投资人员如何对这些因素加以识别、采取措施缓和或消除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企业内投资人员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监管与控制主要分为投资前风险评估、投资前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方案、投资后监管跟踪、与投资后风险评估。

6 创新的持续光大与有效发展要点

6.1 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氛围

所有的制度、规范、激励等最终形成公司特有的创新文化,只有形成这种文化,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从而屹立于行业不败之地,才能固化公司的创新机制和氛围!

6.2 建立激励措施

员工的创新发展一定要得到激励,激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晋升、嘉奖、福利等,使员工尝到创新为自己带来的收益,让这种激励把员工和公司紧紧绑定,共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团队。

6.3 创新的注意事项

6.3.1 避免思维限制,提倡创新自由。

创新在当今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企业没有创新将面临重重危机,由于每个人岗位职责、经验、知识结构、洞察力等因素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创新不是一人说了算,建议采取头脑风暴法或专家法进行团体性审核,达到创新的高度自由化,这样可以为公司过滤更多的创新点子。

6.3.2 避免急功近利,提倡持续发展。

由于公司资源的有限性,要禁止创新的急功近利,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公司资本投入进入误区,造成损失,创新应该具有长效型或具有收益目标,符合公司的持续发展战略。

6.3.3 避免无限投资,提倡有序控制。

对创新项目设定节点,尤其是投资收益评价节点,及时、有效控制创新项目的投资,达到公司有效控制创新项目进度的目的。

7 小结

创新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可算是百花齐放、花样百出,实际上完全可以总结为一些切合公司实际的创业模型,目前流行的一些方法有――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等。作为企业的内部创新,同时要考虑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等。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才能达到企业创新的预期目标,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美国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翻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1日。

篇14

识别顾客,创造价值。班组始终坚持“顾客利益至上,优质高效服务”的理念,在正确识别顾客群体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检测服务。一方面,组织开展“你在为谁工作”大讨论,将盘轴加工厂、机匣加工厂、非航空产品事业部等公司主要生产厂,确定为班组的顾客群体和服务对象,明确了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各类零件的检测工作中,及时发现、堵住质量缺陷问题,尽可能地为顾客挽回质量损失、创造经济价值。在2016年第一季度,配合精密锻造厂完成某合金锻件生产任务,为顾客提出合理化建议,节约废品损失近20万元。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一方面,班组明确提出了“打造一流的检验检测类班组,为公司零件生产任务提供质量保障”的总体愿景,每名成员也分别提出了个人工作目标。例如班组长李永的工作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创先争优,不断完善自己”。首席技能专家柏镇的目标是“千次操作无差错,千次巡视无遗漏,千次培训有效果”等。班组全员逐渐养成了“目标明确、定期回顾”的良好工作习惯,发现目标偏离,及时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员工思想教育,时刻牢记检验人员肩负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把关;严格按照“责权利对称”的原则,将每一项工作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梳理业务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制定日常工作奖惩考核管理办法,使操作步骤、责任划分和问题处理等有据可依,促进班组各项检测任务的完成。

完善基础,强化管理。班组教育员工将“安全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确保各类操作符合规章制度、劳保用品穿戴符合规范要求;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回顾、分析前一阶段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及时传递上级精神,落实安全工作要求,重点学习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和典型案例;结合班组生产作业特点,识别安全风险点,针对检测零件时使用吊车较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9项吊车使用注意事项。在6S管理方面,对作业现场进行“分区管理”,以标牌的形式,明确每个区域的责任人,敦促员工管好自己负责的区域,符合公司要求。同时,向员工讲明开展6S管理对零件检测工作的促进作用,帮助员工调整改变心态,养成自觉意识。

有效学习,提升素质。班组正确认识有效学习的重要性,将建设学习型班组,作为提升员工素质、推动班组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以专家讲学、互帮互助、师徒结对的方式,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引导员工树立“大学习”的理念,即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习实际操作中的方法技巧,不仅要向各种先进典型人物学习,还要向身边所有人学习,不仅要学习工作态度,还要学习为人处事方法等。坚持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习成果,例如检测人员在工作中容易混用TCG 曲线进而导致误判,针对这一问题,立即召开全员质量问题分析会暨专题学习研讨会,邀请技术技能专家分析讲解问题产生的直接、间接和潜在原因,要求员工在学习的同时举一反三,在此后的检测工作中,不断优化同类零件检测流程,彻底消除该类问题,使某产品零件的检测准确率达到100%,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学以致用促生产”。

质量改进,持续创新。班组在正确识别顾客的基础上,通过实行多项举措,积极改善工作质量和效率,努力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零件检测服务。一是安排每两名检验员结成“互检对子”,在开始零件检测前,进行“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的例行检查,对检测程序进行互相确认、严格把关,避免了“单兵作业”容易出现的马虎大意,规范了检测行为,提高了检测质量。二是针对送检零件不达标、返工率较高等问题,对一线操作者进行现场讲解,同时站在检测人员的角度,对部分生产厂提出“零件加工”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改善了服务质量。班组擅长应用QC工具解决现场质量问题,特别是在质量改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2年,“提高盘轴类零件检测效率”课题,被辽宁省质量协会授予“质量科技成果三等奖”;2013年,“提高某产品增压级鼓筒检验检测效率”QC项目,被评为“沈阳市质量科技成果二等奖”;2014年,“降低超声波检测非缺陷显示率” QC项目,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