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语文教育创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教育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育创新

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意识;主体意识;质疑能力;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性工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特别注重挖掘学生的这种潜能。那么,如何去“挖掘”呢?根据实际教学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由双重主体构成的,是一个合作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这个半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回归学生主置,不应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物”,而应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个体”,尊重他们,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挖掘他们的各种潜能。例如:在教《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录音后,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或感受春天蓬勃的生命力,或惊叹文章语言的优美……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获得对春天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失去了个性,依赖性强,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句子发问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寻找文章关键词句。关键的词语是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等,这些词语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品质;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关键句子是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含义深刻的、蕴含哲理的、生动、形象、具体且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

2.在比较中质疑

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体、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弄清写作思路和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教《故乡》时,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可以通过比较来进行。少年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比较的分析,就可以提出下列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由此质疑。

在教学中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就像是把开启汽车的钥匙交给学生。

三、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高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各种形式的创造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之而止点矣。”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坚持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活动天地,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小教室,走向大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他们阅读课外读物,自编手抄小报,从事社会调查,描述人生百态,进行演讲比赛,开展辩论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学既立足于课堂,又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不断在生活与社会的课堂中汲取鲜活的语文养料,语文素质与思想情操、意志品质等自然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心灵、美的品格,有利于提高语文素质。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要更新教学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大批的具有高素质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玉杰.《语文创新教学》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韦维.谈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创新教学》.2001年1月.

3.刘竹青.新语文教育观浅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5月.

篇2

关键词:语文 改革 继承 创新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脚步前进。面对课改,语文课将如何变革?我们常说“破旧立新”,一个新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旧的理念完全背弃。今天的课程改革,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我们的教学在着力求新的同时,应将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不断吸收新鲜养料,在继承中创新。具体方法和途径有:

一、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忽略语文基础和语文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新的基本主线。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而“课程标准”系统提出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可见新课标依然是非常重视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叶圣陶指出:“如果青年学生没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可见,语文知识的运用对个人乃至对社会的作用不可低估。语文素养来自日常的积累,尤其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果学生错别字连篇,拼音句读不准,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变革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但有些教师“矫枉过正”,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整个课堂就应全部交给学生,一味追求所谓的“新”课堂形式,满堂问,问题太多太杂;讨论热闹,效果甚微;不遵从事实,一味夸奖。教师退出了“主导”的角色,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就需要引导,引导学生要学些什么,怎么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等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既重视开展探究式学习,也不忽略传授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把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而传授式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传承知识和技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每节课都完全放弃传授式教学而搞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能“探”的“探”,不能“探”的不“探”。

四、既重视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也不忘仍要立足于课本

语文老师讲课时,眼光不能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山,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但教材编选的都是好文、美文、名文,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与名师大家对话,领略其中的哲理和意境,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趣。围绕课本这一圆点,描绘语文资源的圆面,给学生提供多而精的语文学习资源。

五、既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也不放弃板书书写

多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使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语文。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现在,能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评价语文教师的一项指标。但板书还不能完全淡出课堂。面对思维活跃多变的课堂教学,而且灵感随时迸发的信息流程及智慧的闪光点需及时整理显示,课前预设好的课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板书则可以作为随机应变的补充手段,解决这一难题。

六、既有必要的跨学科渗透,也要牢记语文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但同时也要牢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物理课,我们要学习和鉴赏的是“文学”的“美”,而不是“科学”的“理”。因此跨学科学习一定要从语文出发再回到语文,跨得出去收得回来,真正做到以语文为本。

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改”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病,“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惟有如此,“改”才有根基,“改”才出希望。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另一方面要正视学情、重视学情,求实务新,走出只追求形式的教学误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在实处,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一、在求知好奇中培养创新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看了一辈子的好书,改了一辈子的劣文。”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难以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因,正是旧的教学模式及“纯技术”的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潜能,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要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既定的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求知好奇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则应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型”的人物,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借助课本而不依赖课本,借助课堂而不依赖于课堂,传授知识而不灌输知识,面对全体而又注意发掘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调动求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在诱发兴趣中培养创新

学生一旦能独立自主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探求,他就会对相关知识、事物产生探研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终身事业的选择与目标的追求。打开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研事物的兴趣的大门,也就解开了绊结学生头脑思维的绳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仅仅是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对象,对高中生同样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开拓高中生的思维。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比较活跃,易激动、易亢奋,而受到抑制后高中生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讲究技巧,要善于捕捉最佳心理状态,抓住他们的心理契机,绝不能以简单的、机械的、偏面的重复教育去对待学生,否则的话就会毁灭他们的学习兴趣,闭塞了思路。

三、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创新

古人说:“善答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余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学记》)。这里所说的“敲”字,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虑。疑,就是积极思维、开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疑,也是探研事物发展规律、发明创造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器官调动起来,达到启发思路、激发兴趣、发展智力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经历一个生疑――质疑――释疑的往返循环过程,也就是一个“敲钟”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质疑”在创新教育中有如加油站,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所以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关键。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不管上课下课,都很少有人提出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恐怕还是在教师身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夸夸其谈,拿着教参依葫芦画瓢,学生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四、在分析归纳中培养创新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40-01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认为每天都在说普通话,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因而就忽视了语文的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上,给孩子造成了莫大的压力,同时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育的结果,忽视了教育过程,而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为此,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成为许多教学人员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轴,以教材和课堂为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导,往往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很大的约束性,不顾学生的感受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了优生很优,差生很差的局面,而这一局面在以后的学生学习中态势进一步被扩大,最终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很多本来情愿学习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以“预习、讲课、复习”为主线进行的,不仅语文是这种模式,其他的各个学科也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把所有的课程预习和复习完成之后很少有娱乐的时间,而处在童年的孩子们正需要很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玩,而另一方面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去学习,将来能够考一个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从而才能有一个好的前程,这两个方面最终培养出的是一个学习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活力的新世纪人才。

说到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莫属是中国的统一式的教育方式了,这种方式固然有这种方式的优点,但是整体上缺点大于优点,以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来说,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这种育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课堂上老师需要讲解的深度与讲解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与教育方式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这就急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特别是在语文教育方式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的统一性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知识市场的需求,因而在教材改变的基础上,教育方式甚至是整个体系的教育制度都需要得到创新,这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才能满足新型人才市场的需求。

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如上所诉,在教材方面要做到能够具有通俗易懂,但是又不缺乏吸引力的特点,这样孩子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才能享受到不同的乐趣,其实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将语文教材制作成不同的样式。将语文分成不同的部分,由学生进行挑选,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起点开始对它们进行定点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但是核心部分却是教育的方式,即使是教材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不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孩子们仍然难以对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语文学习这一块,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钻研散文,开始培养写文章,这是否有些为时过早,小学生本来就是处在童年时期,为什么要在他们的书包里背上沉甸甸的书本呢?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就先应该从减负做起,这也是完善教育方式的最难走的一步,只要能成功的做到这一点,那么整个的教育也算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完成以上的一步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是最基本的,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小学语文教育的其他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比如说是品德教育、审美训练、价值观的养成等等。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教育的多元化,这与我们在上述谈到的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要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不是只把黑板上的一个圈当做是数学中的圆圈,而是可以产生其他不同的联想,这才是语文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

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就要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融为一体,老师不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而且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老师不能只是把教学作为谋生的一种工具,而更应该把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负责,真正的做到其应该做的事情。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操作手段就是通过对教育方式的改变进行,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除了要做到以生动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之外,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给他们留有足够多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空间,能够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才能够算是将小学语文教育顺利的进行。

篇5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教育,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纵观目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其发展却相对滞后,甚至有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取消了语文课程。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语文教育的策略,旨在为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语文教育;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00—02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断深入的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使语文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其导向是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没有意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因而造成语文教育质量普遍偏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将语文教育与对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通过对语文教育的创新,将语文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补充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升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近十年的语文课堂教育,但由于中小学阶段的课堂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向性,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所以,学生学到的是零散而有限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而学生在语文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使得知识的断层更加凸显。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具备一般的欣赏力,是最明显的表征。他们不能宏观地把握语文知识的结构,因此,对其理解力和思考能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语文和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活动和语文教育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但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基本上还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沿袭,对课本过分依赖,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有效联系,课堂教学环节的局限性很大,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缺乏灵活的教学内容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内容应有别于高中教学,应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事实上,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和普通高中一样,有着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起到的是制约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教师尽管对学生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这种情况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中具体体现为: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对语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其中,课外教育可以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所以,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大语文课外教育的创新力度。为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量,可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例如,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周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优质的课外读物,包括人物传记、励志类书籍等,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了有效创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使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语文教师应努力寻找创新突破口,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可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和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科学是美丽的》一文时,仅仅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往往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呈现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对同一内容进行鲜明而生动的表达。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搜集与“魅力科学”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加强互动,对语文教学的导入形式进行创新

为了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更多的互动环节。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阅读,使其与各类新鲜的事物接触,表达自己的观点。

良好的切入角度是课堂导入的前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导入形式的创新高度重视,并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形式,如纠错导入、鼓励导入、轶事导入、情趣导入、课件导入和疑问导入等,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听觉和视觉的愉悦,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赤壁之战》一文时,课间导入材料可选择《三国演义》的部分片段,这样既可以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听的方面,应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在说的方面,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能够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要求其用语有分寸,说话得体。在职业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毕业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同时,通过模拟一些面试和应聘情景,加强学生在洽谈、采访、导游和推销等方面的练习。

在读的方面,要求学生用流利和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而能够将文章内容融会贯通,切实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写的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并能用书面语明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文写作训练应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坚持写作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的原则,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合同协议、计划总结、自我介绍等应用文的写作,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准备。

这些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实用性非常广泛,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语文素养,也是其今后学习的基础。

四、结语

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中,为了能与时俱进,教师应勇于创新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教育方法、内容、理念和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应不断创新,不仅要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艺术、科学、自然、人生的美的领悟、感受和发现,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赵新影.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2).

[2]盛群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生语文能力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韦敏兰.中职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篇6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开始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质疑,勤于思考,开动脑筋,合理想象。语文教师不是语文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尽可能多地研究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语文研讨活动,引导阅读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帮助、参与、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索、积极合作。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让学生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预习,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处理教学信息的技巧,善于总结和归纳,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要让学生随时体验到学习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三国演义》片段,视频中的插曲刘欢苍凉悲怆的倾情演唱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内容的情境和气氛中,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另外,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证明,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设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创设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三、培养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创造型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比较、抽象、概括,然后对某种事物、问题和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要摆脱教材和教学参考的束缚,推陈出新,大胆改革,精心设置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二是打破传统教学,创设学生质疑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三是组织主题阅读论坛活动和课外阅读辩论会,开辟论坛网站,增加交流和辩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拓宽知识面,触发创新灵感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37-02

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是寻找教育改革突破点的重要课题,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转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创新是推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必须树立创新意识,锐意创新。小学是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习惯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的固有教学习惯,使教师形成墨守成规的教育理念,缺少创新。因此笔者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有助于教师形成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还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教材应用创新等方面。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目标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其教学行为,陈旧的教学观念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巨大障碍。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但现有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课本知识,不重视能力和方法,忽略人文性,大量知识依赖记忆,因此缺少对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学生施加了很大心理压力,教师也难以开展创新教育。

2. 教学模式陈旧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会严重脱离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江雪》一课时,通过给诗配画的方法进行教学。但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去读诗、去想象,仅仅自己在黑板上画画,学生缺少自主阅读机会,缺少诗情画意的联想,想象力受到制约,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高。

3. 教学策略、手段运用不当

教学目标直接决定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若仅从教学形式上改变,缺少对教学理论的深入实践,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借用别人的优秀课件上课,却体会不到课件的思维逻辑,这种创新只会降低教学效果。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保证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后,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教学方式愈加多样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

1. 教师必须把握明确的努力方向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人文”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认识“真、善、美”,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习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好字”,练字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审美的途径,需要重视写字姿势、习惯、方法,减少低效率的重停辉亩两萄е校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体验和思考,通过集体合作、讨论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特级教师王裕丹在进行《与象共舞》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了讲解。一种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侧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积累,另一种教学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主,提高他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感悟。同样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策略,共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众多听课教师的掌声。

3. 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

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对教材内容充分理解,熟悉知识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语文又是母语教学,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涉及语文知识。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从字里行间展示了西湖六月的美丽风光,难以直接解读出送别、惜别之情。在听了徐金贵老师的讲解后,笔者终于弄明白如何体现惜别、送别之意。用以诗解诗的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获取知识的欲望,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4. 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答疑解惑,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指点要点,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探寻客观真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思考,控制好教学进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 教师要设定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合适的情境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逼真的情境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够把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的呈现。网络资源中的视频、图片、音频等,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够不走出教室就感受各种语文现象。通过对语文知识和实验的模拟,掌握语文原理,培养科学的语文素养,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等多项重任。因此,我们应该迎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新课标指导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邵景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 柳金英.“文学圈”模式下的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8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2.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5.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篇9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把“微笑”带入课堂,多夸学生。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某某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常常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把这一句句“你真棒”“你的说法真有新意”“你真聪明”的赞扬送入孩子们的耳际,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

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在学习《一个降落伞包》时,学生搜集了总理、将军、的知识,同时还搜集了飞机飞行时的有关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

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如“诗歌朗读”“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台赛、“课文成画”展览活动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的积极性。如三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小鹿的玫瑰花》《三个儿子》。在学习了《荷花》,教师就让学生画出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

“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

“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

“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

“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工夫。

1.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说下就下。”

2.挖掘课文的深刻含义

再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第三段里写到三个“变成”,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挖掘课文的深刻含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文章在这里连用三个“变成”,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树木的一种方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

3.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和时间赛跑》的第四和第七段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阅读后纷纷提问,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问题一:爸爸是怎样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教师指点学生读书思考,让学生理解句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问题二:“我”是怎样理解父亲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看待时间的流逝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

总之,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心地给他们学生正确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72-01

1、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孩童时期是人们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语言,不同的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也是尽不相同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是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方面,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语言文字记录了民族的文化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特别重要,孩子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打好基础,尤其是语言文字基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亦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开始的。因此,语言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为孩子把好语言文字的关尤为重要。

2、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德育与素质发展

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使用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时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围绕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展开,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德育与素质教育。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当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发展智力学习知识的同时,适时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语文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因素得有发挥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手段唯物辩证主要的启蒙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的思想和做风的教育等。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2 美育教育在于对人的修养的提高与情操的陶冶。因此,应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教材的语言文字也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作美的能力,从而手段美的熏陶与感染,从中受到启迪,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3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因而,现在的教育要面对现实,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注意对学生自信心、意志、情感、竞争意识和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将来可以更好的面对社会。

2.4 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很大,应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手、眼、脑、口、耳并用,协调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培养学生趣味性教育

3.1 培养学生的趣味性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在这种情景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记住了诗句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独特的意境。

3.2 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3.3 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语文课堂语言文字训练具有工具性和趣味性,两者相互统一,语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陶冶趣味和语言文字工具训练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锻炼学生的独立人格,确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陶冶良好性情。

4、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学生能够丰富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1 在识字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直观的观察,通过打字训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汉字的笔顺、读音、词组、部首。

4.2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出现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网上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并集合语文课程,提高教学水平。

篇11

关键词:茶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思维方式与内涵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2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

2.1丰富语文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知识贮备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2.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抵制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3浅谈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3.1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维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3.3依据茶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心忠.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249-255.

[2]闫立兵.多媒体互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张永琪.茶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4]刘玉兰.基于茶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笔生花花常在,灵动写作作不绝——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

篇12

一、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强调人的培养、关注个性发展。语文,最关键的是言语体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应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用来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成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并能激发他们潜能的环境。

单有观念上的创新,如不实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成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教参、课本或前辈的经验,很大程度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人非圣贤,难免会有疏漏,使用时,贪图方便或出于崇拜而不加以辨别就会谬种流传。因此,需要我们独立思考、评判,且敢于破旧立新,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赋之以新意,这便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这里强调的否定旧说绝不是盲目的,应是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后采取的行动,质疑不等于怀疑一切,造成不可打着的创新的幌子否定一切。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列举儿时的游戏和儿时的乐园,然后又放映与鲁迅有关的影视资料。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勃勃,思维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气氛便会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能较快进入情境,很快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为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信心。

彰显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讲“爱莲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过来思维,你自己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梅花;有的学生说喜欢兰花;甚至有的学生说喜欢野草“狗尾巴草”……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对某些错的看法,教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1.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广泛汲取知识的琼浆,真正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涵义。语文的特点是厚积薄发,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它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知识底蕴而谈创新就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2.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思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日常教学要着力培养。训练中可以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辩题,让学生展开论辩、在唇枪舌战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新的思想认识就会就此产生。当然,这样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强化全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定期安排质疑答疑课。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每周尽可能安排一节质疑答疑课。先由学生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可由教师回答,但应给学生以补充发挥的空间。教者可以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

4.作文要体现创新意义。题目设计要有创新意识,如时下流行的半自由命题、自由命题及想象作文等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大力提倡。还可同时出几个题目,给学生以选题的自由,以利于学生发挥的创造水平。

篇13

关键词: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而语文这个学科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阵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努力发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真正的在学生的课堂上得以实施,使创新教育之“锤”能够敲得准,敲得响,敲得巧。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主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以便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地开展创新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育界做了很多的讨论与改革,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改变原有的选拔、竞争式又呆板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是按照老师给定的答案进行思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及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老师应该转换原有的思维和教学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审美教育的延伸,使学生体会到《春》中描绘的大自然之美,《再别康桥》中描述的对康桥的眷恋之美,《石缝间的生命》中赞扬的生命之美,《沁园春·雪》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将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加以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脱离开原有的只是为了理解老师的问题,为了向老师给出的答案的方向靠拢的旧的思维习惯,充分打开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二、充分把握学生的求知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而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创新则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开发、思维。初中语文的教学,教师应重视和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问问题的能力和权利,不断地问与答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教学课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中,根据当时国家的现状,以及一些人的片面想法得出的题目中提到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作者论述的观点及方向研究、探讨,作者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态度。再根据课本中论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用自己的大脑,一步一步的分析,在那个时代,在那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了自信力,锻炼了学生线性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经常开展一些辩论式的教学,深化语文创新教学的改革,充分激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辩论式教学将听、学、读、写等能力并重,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教师单向的传播知识的原有习惯,变为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在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能快速的做出对方不利点的回击,以便于自己的辩论能够成功。

比如:准备好两个相对的论文题目,《逆境与成才》《顺境与成才》,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先让学生回去收集相关资料,以做好辩论的准备。在辩论的过程中,先是陈诉自己方的主要论点及论据,而在辩论当中则是一个知识储备多少的较量,也是一个思维反应速度的比试,还有就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对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快速的旋转,充分调动起想象力,逻辑思维重组能力,将自己的论点论述的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能将对方的论点的漏洞辨析的更加透彻分明。在整个的辩论当中,学生的整体的思维能力都得强化的提高,这都能促进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固定知识的死灌硬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转变到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个人整体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发展。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自己去选择、去竞争、去创造,教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灵活的组织者。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学者不断地的摸索,不断地的改进,从而为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创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篇章,为青少年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谭正坤.初中语文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2]刘军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闻世界

篇14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一、引言

所谓新媒体就是指在电视、广播以及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出现的一些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利用无线宽带也就是日常所说的WIFI、无线通信以及卫星等现代技术及时更新自身内容,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这些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报刊等,不仅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娱乐消遣等提供了便利,还适用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对教育行业带来的冲击,对本校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时俱进,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同时,对学生语文课程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高职院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及时进行创新是跟随新经济时展潮流的体现。

二、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创新自身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助力院校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

在新经济时代中,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行业。固有、守旧的传统媒体形式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问题或者弊端:在课堂中利用传统媒体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思维;没有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没有办法及时更新自身的内容从而拓展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视野等。这些传统的媒体带来的问题或者弊端不仅不便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还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语文课程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针对传统媒体带来的问题或者弊端,高职院校需要利用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一些新媒体及时对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创新,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在新媒体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创新研究

1.在语文课堂中借助于新媒体及时更新内容拓展学生的新视野。在新经济时代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网络媒体以及数字报刊等新媒体的出现,利用媒体自身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以及不断刷新的功能,为高职院校进行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新媒体利用网络资源技术更新自身的内容,并且包含了各种学习资源,在丰富了学生课程学习内容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模块应用文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讲授某类文种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中的百度搜索进行优秀写作例文或者写作素材的搜索,搜索出来的结果集结了各类优秀范文以及素材,为学生进行写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这些优秀范文的共同点,教师再分析讲解这类文种的写作规范和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习作练习。较之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为主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使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各类文种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习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在其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利用新媒体技术性较强的新优势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结合新时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技术性较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语文课程学习任务之一就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如何达到此效果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渗透,新媒体技术出现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平台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笔者讲授主题为“爱的咏叹”的单元之后,学生已经赏析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最得风人深致的朦胧诗《蒹葭》、林徽因的天籁之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尔兰诗人叶芝真挚的爱情诗篇《当你老了》,学生体会到了人世间友情、爱情、亲情的珍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师按学习小组布置学生进行课程活动。任务包括: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今中外表达爱的主题的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合适的配乐,利用相关软件制作PPT或者视频,采用朗诵或讲解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学生呈现学习成果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在激情澎湃的讲解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还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诠释美、展现美、创造美,培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新时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来说尤为重要。3.通过新媒体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新媒体是新经济时代的产物,其运用的科技技术与信息技术较强,对学生学会接受这些新媒体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由此,新媒体还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想要接受并且熟练使用这些新媒体,就必须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究摸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例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需要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作者信息、背景材料、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等。数字报刊相较于传统的报刊虽然更为智能化,但是也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翻阅与查找。在学生不断翻阅与查找的过程中,总结出最为快捷、简便地查找方法,为下次准确、快速查找相应的文章杂志奠定基础,避免查找的过程占据大量语文课程学习的时间,并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这就是通过新媒体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活跃了学生思维逻辑,培养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行后续的语文课程学习积累了很多的学习经验,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通过这样的锻炼,课堂上学生易与教师产生思想的碰撞,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认识,高职语文课堂更显民主性和开放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