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呼伦贝尔 高血压 调查研究 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0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25-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病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吸烟、饮酒等与血压水平存在一定联系[1]。呼伦贝尔位于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受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地居民饮酒及吸烟者过量者较多。为了解呼伦贝尔市居民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给综合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提供依据。笔者于2012年对呼伦贝尔市居进行了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取15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73名,女827名,平均年龄40.1±7.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设计调查完成,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面对面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病史等)以及吸烟、饮酒及食盐量情况。当场收回问卷,15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81份,问卷有效率为98.73%。

1.2.2 血压测量。调查员现场测量调查对象的血压。测量血压时所采用的血压计为经过校正的泵柱式血压计。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规定的标准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

1.3 检查项目诊断标准。

1.3.1 身体测量判断标准。按标准化方法对身高、体重、腰围等进行测量,并依据身高及体重来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评价标准:男性,BMI

1.3.2 吸烟标准。吸烟者是指一生中连续或累计吸烟6个月及以上者。吸烟者在总人群中的百分比为吸烟率。

1.3.3 饮酒定义及标准。无论是白酒、啤酒、葡萄酒或黄酒等,平均每周饮酒至少1次者即可定义为饮酒者。饮酒者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即为饮酒率。开始饮酒年龄指开始有规律性地饮酒的年龄。男性每天饮酒超过建议量25g/d,女性每天饮酒超过建议量15g/d,即为过量饮酒。

1.3.4 血压水平诊断标准。测量每次间隔5min,取2次平均值,若两次读数相差10mmHg以上,则取第2次测量的血压值。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作为则诊断为高血压。

1.3.5 质量控制。调查人员指导调查对象完成调查问卷,并当场对问卷填写内容进行复核。进行相关测量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对录入结果进行计算机检错,录入正确率达99.7%。经质量控制及复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压水平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共调查呼伦贝尔市常住居民1500人,其中男673名,女827名,平均年龄40.1±7.9岁。高血压患病率32.7%,男性患病率为37.08%,女性患病率为30.2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P

2.2 吸烟及饮酒。调查结果显示,吸烟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28.0±16.2mmHg、81.3±12.6mmHg,不吸烟者SBP和DBP分别为122.4±16.7mmHg、79.6±11.9mmHg,吸烟者SBP和DBP均高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质指数。随着BMI的增大,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BMI

3 讨论

体重超标及吸烟饮酒是影响血液上升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因此预防高血压就要从日常生活方式做起。戒酒、戒烟,膳食宜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甜食,不吃油炸食物。盐的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因此日常要减少盐的摄入量,注意食用低盐饮食。尽量少吃腌制食品,食盐量每天控制在5g以内。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多吃含钾、钙、镁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每天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篇2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D: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一般采用糖尿病饮食-低热量、低糖,适当应用降糖药。

篇3

CVD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病死率。专门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一级预防试验【如既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也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ETDRS)研究】,以及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糖尿病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CVD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效果确切。

多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梗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长期服用,能够获得相对最佳的耐受性和疗效,证明阿司匹林长期应用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

因此,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指南关于糖尿病患者进行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建议如下。

1 对于有CVD既往史的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疗作为CVD的二级预防策略。

2 对于10年CVD风险>1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疗作为CVD一级预防策略。这些患者大多数是至少具有一项主要危险因素(CVD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年龄>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胃溃疡,或近期服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NSAIDs或华法林)

3 对于10年CVD风险

4 对于10年CVD风险在5%~10%的糖尿病患者,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来判断。

5 对于有CVD但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应使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后,应使用阿司匹林(75~162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达一年。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依据ADA糖尿病指南,提出了一致的推荐,只是阿司匹林的剂量为75~150 mg/d。

【提示】上述指南具有如下特点。

无论是二级预防措施还是一级预防措施均以阿司匹林作为基础药物。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应基于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与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有关。

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血管风险可能会发生变化,应依据新的心血管风险判断一级预防措施。

对于低危心血管风险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CVD的预防尤为重要。2007至2008年我国流行病调查表明,糖尿病亚组无CVD患者实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2.47%,糖尿病CVD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使用率为51.16%,虽然高于总人群中阿司匹林使用率(一级预防为14.09%,二级预防为26.61%),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美国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血管事件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比例高达94%-99%。

以下用两个实际病例来介绍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使用。

病例1 患者,男性,50岁,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查空腹血糖9.0 mmol/L,HbAlC 8.5%,LDL 4.1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体健,无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查体:身高172 cm,体重80 kg。住院期间行PCI治疗,并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药物处方为:二甲双胍0.5 g,3次/d,辛伐他汀20 mg,1次/晚,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

提示:该患者半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诊断为2型糖尿病,属于有CVD既往史的糖尿病患者,应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行CVD二级预防治疗。此外,患者患ACS后一年内,应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病例2患者,女性,61岁,诊断2型糖尿病7年。7年前单位体检查空腹血糖8.2 mmol/L,HbAlC 7.5%,诊断2型糖尿病,平时控制饮食,服用阿卡波糖50 mg,3次/d,血糖控制理想,HbAlC 6.5%,血脂正常,尿微量白蛋白阴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血压控制理想。无CVD病史,无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无CVD家族史,不吸烟。查体:身高162cm,体重66 k。患者药物处方为:阿卡波糖50 mg,3次/d,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

提示:该患者为女性,年龄超过60岁,具有高血压病史一项危险因素,属于10年CVD风险>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应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行CVD一级预防治疗。

篇4

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两个级别,其一是针对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预防,叫做一级预防。高危人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甲亢等患者,针对这些人群的预防可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定期体检等几方面进行。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人比无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不仅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在突然增高血管内压力时,可导致脑内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合理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这类人群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要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比如通心络胶囊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饮食调节高危人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少吃肥肉、减少食盐的摄入、少饮酒、多吃水果蔬菜。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可预防脑卒中发生,据统计,四十岁以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实践中,以每天快走30分钟为例,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防止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尤其是首次卒中后六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卒中再复发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其中有25%的比例因为复发而导致死亡,所以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经治疗好转以后,应及早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卒中再发。专家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控制危险因素、调整行为危险因素、干预血管危险因素等四方面内容。

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这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解患者第一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甲亢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危险因素有效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程度。

篇5

【关键词】高血压病;全科医疗;诊疗分析;诊疗措施

从高血压病的全科医疗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第二部分的一级预防和第三部分的二级预防。最后,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治疗。只有将这几部分相互结合,做好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治疗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病人本身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宏华.1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与血压控制率调查[J].中国药师杂志,2011,25(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