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呼伦贝尔 高血压 调查研究 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0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25-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病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吸烟、饮酒等与血压水平存在一定联系[1]。呼伦贝尔位于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受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地居民饮酒及吸烟者过量者较多。为了解呼伦贝尔市居民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给综合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提供依据。笔者于2012年对呼伦贝尔市居进行了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取15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73名,女827名,平均年龄40.1±7.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设计调查完成,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面对面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病史等)以及吸烟、饮酒及食盐量情况。当场收回问卷,15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481份,问卷有效率为98.73%。

1.2.2 血压测量。调查员现场测量调查对象的血压。测量血压时所采用的血压计为经过校正的泵柱式血压计。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规定的标准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

1.3 检查项目诊断标准。

1.3.1 身体测量判断标准。按标准化方法对身高、体重、腰围等进行测量,并依据身高及体重来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评价标准:男性,BMI

1.3.2 吸烟标准。吸烟者是指一生中连续或累计吸烟6个月及以上者。吸烟者在总人群中的百分比为吸烟率。

1.3.3 饮酒定义及标准。无论是白酒、啤酒、葡萄酒或黄酒等,平均每周饮酒至少1次者即可定义为饮酒者。饮酒者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即为饮酒率。开始饮酒年龄指开始有规律性地饮酒的年龄。男性每天饮酒超过建议量25g/d,女性每天饮酒超过建议量15g/d,即为过量饮酒。

1.3.4 血压水平诊断标准。测量每次间隔5min,取2次平均值,若两次读数相差10mmHg以上,则取第2次测量的血压值。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作为则诊断为高血压。

1.3.5 质量控制。调查人员指导调查对象完成调查问卷,并当场对问卷填写内容进行复核。进行相关测量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对录入结果进行计算机检错,录入正确率达99.7%。经质量控制及复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压水平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共调查呼伦贝尔市常住居民1500人,其中男673名,女827名,平均年龄40.1±7.9岁。高血压患病率32.7%,男性患病率为37.08%,女性患病率为30.2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P

2.2 吸烟及饮酒。调查结果显示,吸烟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28.0±16.2mmHg、81.3±12.6mmHg,不吸烟者SBP和DBP分别为122.4±16.7mmHg、79.6±11.9mmHg,吸烟者SBP和DBP均高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质指数。随着BMI的增大,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BMI

3 讨论

体重超标及吸烟饮酒是影响血液上升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因此预防高血压就要从日常生活方式做起。戒酒、戒烟,膳食宜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甜食,不吃油炸食物。盐的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因此日常要减少盐的摄入量,注意食用低盐饮食。尽量少吃腌制食品,食盐量每天控制在5g以内。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多吃含钾、钙、镁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每天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篇2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D: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一般采用糖尿病饮食-低热量、低糖,适当应用降糖药。

篇3

CVD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病死率。专门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一级预防试验【如既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也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ETDRS)研究】,以及内科医师健康研究(PHS)糖尿病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CVD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效果确切。

多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梗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长期服用,能够获得相对最佳的耐受性和疗效,证明阿司匹林长期应用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

因此,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指南关于糖尿病患者进行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建议如下。

1 对于有CVD既往史的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疗作为CVD的二级预防策略。

2 对于10年CVD风险>1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75~162 mg/d阿司匹林治疗作为CVD一级预防策略。这些患者大多数是至少具有一项主要危险因素(CVD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年龄>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胃溃疡,或近期服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NSAIDs或华法林)

3 对于10年CVD风险

4 对于10年CVD风险在5%~10%的糖尿病患者,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来判断。

5 对于有CVD但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应使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后,应使用阿司匹林(75~162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达一年。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依据ADA糖尿病指南,提出了一致的推荐,只是阿司匹林的剂量为75~150 mg/d。

【提示】上述指南具有如下特点。

无论是二级预防措施还是一级预防措施均以阿司匹林作为基础药物。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应基于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与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有关。

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血管风险可能会发生变化,应依据新的心血管风险判断一级预防措施。

对于低危心血管风险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CVD的预防尤为重要。2007至2008年我国流行病调查表明,糖尿病亚组无CVD患者实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2.47%,糖尿病CVD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使用率为51.16%,虽然高于总人群中阿司匹林使用率(一级预防为14.09%,二级预防为26.61%),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美国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血管事件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比例高达94%-99%。

以下用两个实际病例来介绍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使用。

病例1 患者,男性,50岁,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查空腹血糖9.0 mmol/L,HbAlC 8.5%,LDL 4.1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体健,无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查体:身高172 cm,体重80 kg。住院期间行PCI治疗,并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药物处方为:二甲双胍0.5 g,3次/d,辛伐他汀20 mg,1次/晚,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

提示:该患者半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诊断为2型糖尿病,属于有CVD既往史的糖尿病患者,应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行CVD二级预防治疗。此外,患者患ACS后一年内,应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病例2患者,女性,61岁,诊断2型糖尿病7年。7年前单位体检查空腹血糖8.2 mmol/L,HbAlC 7.5%,诊断2型糖尿病,平时控制饮食,服用阿卡波糖50 mg,3次/d,血糖控制理想,HbAlC 6.5%,血脂正常,尿微量白蛋白阴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血压控制理想。无CVD病史,无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无CVD家族史,不吸烟。查体:身高162cm,体重66 k。患者药物处方为:阿卡波糖50 mg,3次/d,福辛普利钠1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

提示:该患者为女性,年龄超过60岁,具有高血压病史一项危险因素,属于10年CVD风险>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应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行CVD一级预防治疗。

篇4

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两个级别,其一是针对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高危人群的预防,叫做一级预防。高危人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甲亢等患者,针对这些人群的预防可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饮食调节、运动疗法、定期体检等几方面进行。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人比无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不仅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在突然增高血管内压力时,可导致脑内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合理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疾病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这类人群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要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比如通心络胶囊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饮食调节高危人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少吃肥肉、减少食盐的摄入、少饮酒、多吃水果蔬菜。

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可预防脑卒中发生,据统计,四十岁以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实践中,以每天快走30分钟为例,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防止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尤其是首次卒中后六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卒中再复发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其中有25%的比例因为复发而导致死亡,所以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经治疗好转以后,应及早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卒中再发。专家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控制危险因素、调整行为危险因素、干预血管危险因素等四方面内容。

正确评估首次发病机制这对于积极有效地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解患者第一次卒中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甲亢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危险因素有效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程度。

篇5

【关键词】高血压病;全科医疗;诊疗分析;诊疗措施

从高血压病的全科医疗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第二部分的一级预防和第三部分的二级预防。最后,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治疗。只有将这几部分相互结合,做好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治疗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病人本身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宏华.1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与血压控制率调查[J].中国药师杂志,2011,25(6):22-26.

篇6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估个人的脑梗死风险,而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开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人过中年,脑梗死的风险会逐年增高)、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遗传等。

此外,有许多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冠心病、心房纤颤、肥胖等疾病以及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自我评估脑梗死发病风险

根据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澳大利亚脑基金会设计出脑梗死发病风险自评表,通过评分就能评估个人脑梗死发病风险。

积极预防

了解了自己的脑梗死发病风险,便可采取个体化的预防措施。

脑梗死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但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消除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特别是有过“小中风”的人,使其免于发生进一步的脑卒中。

即使脑梗死风险较小,也需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摄入有益健康的食物,如各种水果、蔬菜、谷物、脱脂或低脂奶制品、鱼类、禽肉、瘦肉、豆制品等。

减少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糖和盐的摄入。

减少饮酒。

保持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维持18.5~24.9理想的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

对于吸烟者而言,脑梗死发病风险在戒烟2年后逐步降低,5年后才能达到普通人的水平,所以,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0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2岁;心肌梗死17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24例,合并心绞痛27例,高脂血症32例,高血压10例,吸烟21例。把上述患者随即分成两组每组45人,其中一组进行系统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健康教育另一组仅进行一般的出入院健康教育。观察1年后比较其结果。

方法: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抢救和治疗,在病情相对稳定后,选出无严重并发症,精神状态较好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新的护理模式,列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制定出预防措施及护理计划,对他们进行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指导他们进行心脏康复的锻炼。出院时嘱咐患者每个月1~2次复诊,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

⑴教育方式:由于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动作迟缓,短期记忆力减退,故应该用宣传栏。口头讲解、公休座谈会,知识讲座多种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巡视病房时反复口头讲解,多次示范,有计划的随机性教育,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健康和心理问题随时进行指导;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交给患者或家属阅读。护士不但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传授给患者所缺乏的知识,还要以发自内在的热心。耐心、细心、爱心及包容心的“五星级服务”。

⑵教育内容:①疾病知识:首先主管护士要让患者知道冠心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及一些易患因素有关如肥胖、情绪激动等的关系,其次要讲解冠心病的常见症状。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②合理饮食与活动: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少糖少盐,含维生素、粗纤维及植物蛋白的食物。采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力,降低胆固醇水平。③烟与酒的健康教育;吸烟引起微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饮酒过多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④用药的教育:老年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纠正有的老年人以为“药”可治病,多吃对身体有好处,如漏服药,有下次一起补上的错误做法。⑤便秘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便秘对冠心病的危险程度。护士应指导患者进食适量的多纤维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⑥出院指导: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的活动,合理的饮食,避免劳累及感冒,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指导患者家属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以便发现疾病发作征兆。

结 果

进行系统冠心病二级预防的45例患者,有34例患者能定时进行咨询、检查、治疗、继续做好冠心病二期预防和治疗。血脂降至正常22例,12例出院后仍有心绞痛,8例重入院治疗。

未进行系统冠心病二级预防的45例患者,有21例患者能定时进行咨询、检查、治疗。血脂降至正常10例,18例出院后仍有心绞痛,15例重入院治疗。

讨 论

篇8

阿司匹林很大的优势在于:除了它的临床作用,还有它的低廉价格。每天只花几毛钱,就能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王先生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在服用降压药、扩血管药的同时,医生还嘱咐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似王先生这样的病人很多。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死亡风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阿司匹林是迄今为止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之一,目前有超过200个大规模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并经过了110年临床应用验证。因此我们建议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每天75~100mg进行一级预防,即那些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缺乏运动、肥胖、高龄、有家族史、高血脂、吸烟等,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如2型糖尿病、40岁以上且同时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二级预防一般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卒中等事件的复发。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除了临床效果明显外,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阿司匹林是最便宜的抗血小板药,在各种心脑血管病防治药物中也几乎是最便宜的药物,每天仅需要几角钱。

国外早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对比各种药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经济学效益,对于5年冠心病风险大于等于10%的人群,每预防1例心脑血管事件的花费分别为:阿司匹林3500英镑,基本降压治疗(氟利尿+阿替洛尔)12500英镑,强化降压治疗(苄氟噻嗪+阿替洛尔+依那普利)18300英镑,他汀类(辛伐他汀)61400英镑和氯吡格雷60000英镑。在中国,2005年针对中国人群进行的一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经济效益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每年冠心病风险大于1.5%的健康人群,如果每天服用10毫克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其10年总医疗费用较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少花掉929元人民币,合每人每年节约92.9元医疗费用。别小看这个数字,如果以5000万人计算(中国仅高血压人群就高达1.6亿),则每年可节约医疗费用46亿元人民币。

篇9

急性心肌梗死在春季和冬季发病较多,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有关,部分患者在剧烈体力劳动、精神紧张、饱餐后或用力大便后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为胸痛,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疼痛,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伴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也可以只表现为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疼痛。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大于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急救越早越好

心肌梗死患者约2/3的死亡发生在院外,而且通常死于心室颤动。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之间的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如果发生剧烈持久的胸痛,尤其是平时有心绞痛的患者,发生胸痛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疼痛,应立即去医院或者拨打120,急救越早越好,在90分钟内打通堵塞的血管,心肌可能只坏死20%,而延迟到6小时以后,心肌可能坏死80%~90%。心肌坏死之后,极易造成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2.控制高危因素:针对该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应给予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控制体重、血压及血糖等。

篇10

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在位11年,是20世纪任期最长的首相,打赢了马岛海战(英属福克兰群岛),重振了英国经济,就是这样一位响当当的“铁娘子”,却被中风永远地夺去了生命。4月8日早晨,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

中风,对每个人来说,就像梦魇一样。但尤其要警惕的是,中风距离我们非常近,它对我们的威胁甚至超过我们的想象。

据调查,随着北京人口的不断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首都市民死因之首,到2009年为止,脑血管病占全部死亡比例达到27.53%,已经成为威胁北京市民健康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

所以,了解更多和中风相关的知识,可以使人们增加一些防范的措施。

中风的成因

急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又称中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告诉记者,常见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其中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的某一血管发生阻塞,造成脑缺血;而出血性中风通常称为脑溢血或者脑出血,它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了脑组织而发生的脑功能障碍。

目前在国际上,缺血性脑中风占到70%的比例,但是在我国,因为高血压患者较多,脑出血的病例占30%~40%。

中风有啥后遗症?

“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王拥军说。

由于中风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以脑中风后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以及像撒切尔夫人那样的记忆力衰退等后遗症。但多数情况下,脑中风后恢复正常比较难,主要是因为不管是脑梗死或是脑出血均会造成不同程度脑组织的坏死,这部分坏死的脑组织肯定是不能再生的,坏死越大,偏瘫越严重,恢复越难。

虽然通过康复训练,可以部分恢复身体功能,但是脑中风后的部分恢复主要是因为坏死部分周围的脑组织(半暗带)大致恢复后起的代偿作用。

什么导致中风?

一种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全无征兆的,“危险因素”是检验患病几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所占的危险因素越多,那么相应的患病几率也越大。

对于中风来说,它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另一类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王拥军说,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只要认真对待就能防患于未然。同时,有些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不能或不容易控制的,比如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遗传等因素。

篇11

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 531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34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就医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负担将会快速加重。虽然慢性病的发病受不可变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社会危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界公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中心认为,慢性病防治可针对病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级预防模式。其中,病因预防为一级预防,三早预防为二级预防,临床预防为三级预防。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中心经过测算提出,做好高血压防治,尤其是社区基层的综合防治工作,全国地级和县级疾病防治机构共需配置3958人,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22.2%;工作经费需9亿元,需追加投入4.6亿元;仪器设备需要12.6亿元,还需追加投入9.1亿元。中心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上述人、财、物投入要求,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这一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必要的,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

篇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冠心病已是我国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各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GDP增长速度(8.95%)。为此,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梁雨露博士。

[专家简介]

梁雨露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肺科医院心脏科主任、睡眠呼吸实验室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澳大利亚新西兰医学会会员,曾获得1999年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心血管年会最高奖。

记者:冠心病的发生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

梁医师:这相对而言是对的。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20~29岁为42.9%;40~49岁为63.7%;60~69岁为87.09%;超过70岁接近100%。这说明40岁以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多,老年人就更多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等等,导致冠心病发病和死亡成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记者: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梁医师:目前尽管对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通过多种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另外,社会竞争造成了精神压力等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记者: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梁医师: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可诱使冠心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气

候变化与冠心病发病诱因有三个:气温、日变差(相邻两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差)与平均风速。持续低温容易发生冠心病,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据最新临床研究,暑天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为夏天燥热,气压低、湿度大,人体循环和代谢明显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易导致人体缺氧,心率加快,使人感到胸闷、气短。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往往使很多老人的身体难以负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记者:临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梁医师:治疗冠心病是一项整体工作。

首先,明确诊断是前提。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它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的微创手术,而且目前是冠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其次,确定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兼顾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确定比较周密的治疗方案。

再次,进行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外乎几种。1.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病症比较轻微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于冠心病病症很严重,又做不了支架搭桥手术的患者,也可采取药物控制治疗为主。2.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中,需要安装心脏支架的患者占绝大多数。还有旋磨、激光等治疗手段。3.外科手术。冠心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搭桥手术。

记者:在逐渐形成一个预防控制冠心病大环境的同时,个人应该怎样预防呢?

梁医师:从个体而言,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是饮食。要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其次是活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着工作、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要低。

再次是控烟。有研究表明,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

另外是减压。应付精神压力,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

最后是治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记者: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也应采取预防措施?

梁医师:是的,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对待冠心病要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

篇13

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呈现出高发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

提高认识最重要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人的心脏不停地工作,需要不停地供应氧气和营养,冠状动脉就是其唯一通路。心肌完全依赖冠状动脉的血供应,自身没有“燃料仓库”,所以一旦冠状动脉不通畅,轻则引起心肌细胞功能降低,重则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冠心病就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心脏病变。其临床病症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等。

目前,冠心病已成为我国主要死因中唯一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疾病,并且发病有明显快速低龄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缺乏运动、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国家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在分析了我国的相关情况后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阶段,同时也是改变人们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尽快加强这方面工作,改变我国人群中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状况,冠心病将给我国带来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有报告分析指出,即使从现在开始就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也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

从许多国家防治冠心病方面积累的经验看,在冠心病防治上,仅靠发展现代化的急救和治疗技术是不够的,征服心脑血管病的首要手段是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必须尽快发展冠心病的人群防治技术和防治体系,同时努力提高公众的健康和防病意识。

发现冠心病,蛛丝马迹需注意

为了更好的防治冠心病,我们要了解冠心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掌握它的蛛丝马迹。

胸痛:主要让人感觉为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有的人还会伴有胸闷、憋气的感觉。发作时间长短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较轻的一般在3~5分钟内就会逐渐消失,很少超过15分钟。发生胸痛的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疼痛范围大约有拳头和手掌大小,常不是局限的,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胸痛放射:有的向左肩、左臂内侧,远的可以放射到左侧手臂的无名指和小指。还有的胸痛会向上放射,到达颈、咽、下颌骨、牙齿、面颊等部位;向下放射可以到达上腹部;而向后放射可以到达左肩胛骨和右肩、右臂,甚至右手指内侧,但每次发作时疼痛的部位相对固定。

活动和情绪激动诱发胸痛:当走路急、上楼梯速度快、上坡时可出现胸痛,被称为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有的严重病例,则有可能在淋浴后自己擦干或修面等活动时发生。生气、焦虑、情绪激动时可引起胸痛。还有的在饱餐后、如厕时发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过高或过低、休克等也可诱发。胸痛发生于劳累或激动的当时,而不在一天或一阵劳累之后。主要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和缺氧所引起。

胸闷或呼吸困难:某些老年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者,往往仅表现出胸闷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不发生胸痛。

休克:有的人会发生突发性休克,发生休克之前没有其他任何症状。

心律失常:有的冠心病患者无胸痛发作,仅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一旦发生以上情况,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治疗冠心病,措施要正确

冠心病的治疗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最初采用药物治疗,后采用建立侧支循环的手术治疗等。近年来,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在患者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安放支架(介入疗法),后来又发明了药物洗脱支架,使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下降到5%左右,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但是,支架植入只是对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支架把狭窄的管腔撑大以使血液通过,这仅仅解决的是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问题。实际情况是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发生在冠状动脉一处,而是影响全身整个动脉血管系统,医生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在全身血管内都植入支架。因此,医学专家们又采取了支架术后同时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一方面,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服用调脂药物控制血脂,避免支架发生再狭窄和其他血管节段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研究发现,如果将血胆固醇降低到一定水平,已经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消退。所以,在冠心病的治疗上,药物治疗的作用显得更重要。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有:①硝酸酯类药物。②抗血小板类药物。③降低心肌耗氧量的药物。④钙离子拮抗剂。此外还有调节血脂和抗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药物。

预防是关键

冠心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没有冠心病的人群进行的预防,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发现,冠心病虽然较多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但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从儿童期就已经开始发生,几十年的时间为预防冠心病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加强一级预防,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合理的膳食结构,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不吸烟等以及预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这样将有助于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源头上遏制冠心病。

篇14

【关键词】卒中 一、二级预防 抗栓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07-02

Hospital strok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ntithrombotic drugs application status

Liang Huifang

(Xinxi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Pharmacy,5274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our hospital application status of antithrombotic drugs for stroke patients do a good, rational use of antithrombotic drug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parameters.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their discharge medication (program) for treatment guidance, while forward-looking survey of its antithrombotic drugs before admission application status. Results A total of 200 cases were selected, pre-hospital use of antithrombotic drugs accounted for 49%, of which the standard dose and frequency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were 59.2%, drug adherence rate of 49%. Conclusion Strok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ntithrombotic drug appli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is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ively small, inadequate dosage, drug discontinuities. Clinicians, pharmacists should be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clinical guidelines on stroke patients received the correct and comprehensive guidance to improve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strok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antithrombotic drugs

脑卒中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具有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以及多并发症等特点,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每年有150~200万新发病例,近年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是我国人群第二位常见死因,世界卒中组织(WSO)认为“卒中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因此,本研究从预防的角度研究卒中患者一、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应用状况,为卒中患者做好一、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入住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共200例连续入选。入选标准:年龄≥18岁,入院时发病时间≤2周,诊断依据全国第四届南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1],或根据临床症状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与统计指标 由全职神经内科临床药师专人对出院前卒中患者的出院带药(方案)进行用药指导(书面资料加口头讲解),依据药品说明书和治疗指南讲解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疾病的治疗价值,如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降脂药等长期服用的必要性,对不良发应的密切观察和防范,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同事填写调查表(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等设计[2-3]),记录入院前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详细记录服药名称、剂量、频次、服药时间和长期服药的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卒中急性期)的用药情况。

2 结果

入选患者200例,男女比例2:1,平均年龄(66.0±11.4)岁;其中脑梗死166例(83%),脑出血22例(11%),脑梗死兼出血12例(6%)。

此项调查研究中,入选患者应用的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凝药为华法林。具体应用情况如下:200例患者中,入院前有98例服用了抗栓药(49%)。第一次发作的128例中,仅42例服用抗栓药(一级预防抗栓药物使用率32.8%),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40例,华法林者2例;第二次及以上发作的72例,使用抗栓药者56例(二级预防抗栓药物使用率78%),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52例,4例服用氯吡格雷。

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二级预防的92例患者中,服用剂量为10mg.d-1者48例(52.2%),75 mg.d-1者6例(6.5%),50 mg.d-1 和25mg.d-1及其他不规律服用者38例(41.3%),应用氯吡格雷患者的服用剂量均为75 mg.d-1;两药的服用频次均为一天一次;阿司匹林的服用时间为睡前者107例(53.5%),晨起者93例(46.5%)

坚持长期服药者100例(坚持服药率为50%)。在住院治疗及出院带药处方的抗栓药物中,阿司匹林的剂量均为100 mg.d-1,qd,共157例(78.7%),氯吡格雷75 mg.d-1,qd,共16例(7.9%),其余为降纤治疗及有禁忌症者。

3 讨论

卒中又称脑中风,缺血性卒中有较高的复发率,根据文献报道,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年复发率为4.9%~17.1%[2]。在卒中首次发病以后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二级预防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其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从而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生率下降。缺血性卒中后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危险因素监控和抗栓药物的应用[3]。抗栓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环节。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抗凝治疗两种。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临床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缓释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和华法林[4]。2009年3月,我国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脑卒中一级预防针对未发生卒中人群的卒中高危患者。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缺血性事件再发是卒中二级预防首要任务,对于无法口服华法林、有卒中高危风险房颤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显著减少主要血管事件。对于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应除去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再判断患者是血管性卒中或心源性卒中,随后再进行抗栓、抗血小板、抗凝和降解纤维蛋白治疗。研究显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当天为17%,七天内为43%。两天内风险最高,一定要重视TIA和一些小的腔梗。应尽早启动预案,小卒中后早期治疗比1周后治疗的90天卒中总复发率下降80%。对此,FASTER研究(快速评价卒中和TIA预防早期复发试验)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90天内的卒中发作率风险下降28%,降低11%的主要血管事件,心肌梗死降低23%,未显著增加出血风险。脑卒中患者的抗栓治疗,首先患者应该接受抗血栓治疗,不需要抗凝的患者应得到抗血小板治疗,如有可能,应给予阿司匹林和潘生丁(静脉使用)联合治疗,或单用氯吡格雷,或者单用阿司匹林、三氟醋柳酸也可作为选择。”不建议近期有缺血性卒中发作的患者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除了有特殊指征的患者(如在过去12个月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梗,或最近接受了支架置入术)。已经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若发生卒中,应当重新评估病理生理及危险因素。近期脑动脉支架置入术者,应该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此后75mg/日;阿司匹林(75~150mg/日)〕治疗30天后,改为单用氯吡格雷9~12个月,在重新评估风险后,再决定下一步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氯吡格雷主要作用于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中的ADP,对环氧化酶、凝血酶合成酶或腺苷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摄取无影响。氯吡格雷(75mg)的起效时间为2小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大抑制率为40%~60%,该药可延长出血时间(为基线的1~2倍)。氯吡格雷能够快速吸收,不受食物和制酸剂影响;并能在肝脏中快速代谢,循环中的代谢产物包括碳酸衍生物(SR26334-无活性)和活性代谢产物(无法在循环中测及);服药后1小时,达血浆峰浓度。氯吡格雷的药效稳定,年龄、性别、轻度肾功能不全、食物摄入等因素对药效无显著影响;且与阿替洛尔、硝苯地平、地高辛、西米替丁、苯巴比妥、制酸剂等药物无相互作用。

所调查卒中患者,抗栓药物的一级预防使用率仅为34%,二级预防使用率为78%。一级预防40例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并发症患者,年龄>47岁,具有一级预防的适应症[5]。从使用剂量上看,阿司匹林 75~100mg.d-1的使用率为60.5%,符合最佳量的要求,近40%的患者服用剂量<75mg.d-1,抗栓试验协作组[7]对阿司匹林剂量疗效比的汇总分析表明,75mg.d-1以下剂量的疗效不甚确定;氯吡格雷的服用剂量均为75mg.d-1,与专家推荐剂量一致。但抗栓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坚持服药率为50%,一半的患者为间断服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医生、患者、医疗体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经济因素等。此调查结果提醒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对抗栓药物的合理使用给予全面、正确的指导,以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尤其像阿司匹林这种效益风险比和经济效益比都很高的药物应该为节药医疗生资源而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外也有对抗栓治疗依从性的调查研究,2006年5-12月北京16家三甲医院对首次卒中(一级预防)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仅为57.6%,且其中53%的患者剂量少于50mg.d-1,说明阿司匹林的使用远远不够,并且存在剂量不规范的问题。2006-2007年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调查结果显示[6],住院患者抗栓药物使用率为93.7%,但出院3个月时,抗栓治疗率为69.6%。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对抗栓药物的合理使用给予全面、正确的指导,以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本调查可能存在的偏倚为本研究主要调查在我院(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住院的患者,且数量较少,仅能反映部分脑卒中人群的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但能为本地区促进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刘力生,龚兰生,王文,等.降压治疗对中国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13-617.

[3]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主编,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393.

[4]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