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言文字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广告中的语言文字是广告的核心。本文既介绍了广告中语言文字,也就是广告文案的文体特征,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其阐释过程是通过成功的广告范例来分析的。
关键词:广告 广告文案 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调查资料表明,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中的语言文字。广告中的语言文字,在广告学中称为广告文案。广告文案就是完成的广告作品的全部的语言文字部分。广告作品无论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而言,广告文案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就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和表征方法,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解析。
二 广告文案的文体特征
广告文案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与文学、公文、新闻都有很大差别。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广告文案中字字为金。成功的广告文案,可以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广告文案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媒介来传播。那么广告文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概况地说,广告文案具有独特的、完整的结构,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表现手法,融合叙事、说明、抒情等一般文体,使用易于理解、风格多样的语言文字,是一种以传达广告信息为目的的商用文体。
1 独特的、完整的结构。一般文体的文本仅由标题和正文组成,而广告文案包括标题、副标题、正文、随文(标语,醒题)四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内部又有衔接,例如副标题,就是衔接主标题和正文的桥梁。主标题可以在广告概念下海阔天空地发挥,有时会说得令人不知所云,副标题就是让消费者知道这篇广告到底在说些什么。副标题也是标题加上了一个副字而已,不可能把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想要进一步了解,则需要正文,也就是说,各部分的信息不可能杂乱地糅合在一起。它们分别承担传达不同信息的任务。当然上述各部分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正文和副标题就是一部分,口号也可以是正标题。例如:一个广告文案的标题是“一只蚊子”,如果不告知其他相关的信息,仅凭猜测,这则广告的商品可能是杀蚊虫的日用品,或者是清洁用品。事实上,它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广告。
2 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广告文案没有固定的表现方法,成功的广告文案在于使用多种表现方法:有严肃认真的专家的建议;有个人的现身说法;有言语委婉动人的生活小品;甚至有“外星人”的评价;有直截了当的介绍;也有的通过小的故事情节来打动消费者。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是相当丰富的,广告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3 易于理解、风格多样的语言文字。以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为主旨的广告文案,易于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使用晦涩的文字,观众连正确的理解都做不到,也就更谈不上购买商品了。即使使用一些诗文,也是因为和产品有密切关系。能欣赏诗文的受众赞其巧妙,而不能欣赏诗文的受众,也能从字面理解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某山茶的广告,“吃得下,拉得出,睡得香,做得动,老得慢,好得快”,十八个字道出了人的一生对身体的最大的愿望。几乎所有常人的愿望都是吃得下,消化好,睡得香,干活有精力,衰老得慢,有病好得快。这则广告语简单通俗,大道理融入字里行间,不难理解,受众自然会认同这种商品。
广告文案的文体特征,通过广告与新闻的比较,会更加清晰明了。广告与新闻有很多表面的相同点:首先,真实性是广告和新闻的共同原则。大众传媒是新闻的载体,也是大部分广告的载体。公开性也是广告和新闻共同的特性,但是这些相同点中,又有不同。
(1)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广告的真实性,是指广告所要宣传的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信息是真实的;而广告信息的传达方式可以是虚构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是夸张的。只要广告中所传达的关于产品的信息是真实的,受众并不会认为上述广告是虚假的。
(2)传播媒介。广告的传播媒介非常广泛,不仅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大众传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广告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来做有效的传播。比如,公共汽车的车体利用率极高,一车就载多种广告。
(3)受众和诉求对象。新闻要有最广泛的覆盖面,要达到众人皆知的效果;而广告却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的商品有其特定对象群体,不可能一种商品适合所有人。百事可乐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他们的目标群是年轻人,从广告文字到人物画面,都符合年轻人心理,业绩也是斐然。
(4)时效性。新闻追求最强的时效性,要抢新闻;广告则不同,新产品做广告,大家熟悉的产品也做广告,一则广告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播出。
不同的特性,决定了不同的文字特点。新闻中的人物语言,必须是真实的;广告中可以借用专家和名人的表述,语言也相对比较随意,语音语调可以夸张。文体的特色决定了语言的风格,那么广告文案又是如何来打动受众的心,最终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认知语言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提供解释。
三 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和方法表征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或非客观主义的经验主义哲学。经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因为思维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这种想象力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思维具有完型的特征,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而不是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因此思维不是原子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
Ungerer和Schmid认为,当今的认知语言学主要由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解释,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包括隐喻,这一点和广告文案的写作吻合。如果为一种品牌的小车做广告,只是客观介绍它的构造,恐怕不会是成功的文案。事实上对小车的广告都会提到坐起来舒服,尽显尊贵的身份,这些特征超出客观的描写,是人们经历的部分。有钱的人才会有奔驰,这就是经验。突出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结构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注意观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
四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广告文案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刘毅志说,“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文案则是创意的结晶”。一则广告中的语言文字,每个字都承担着重任。重任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能否引起受众的共鸣。下面的一则广告简洁有力,“游承德,皇帝的选择”。不用再多的语言就可以知道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承德的旅游广告语,这则广告的精彩在于“皇帝的选择”。皇帝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一认知模型有着许多相似的认知假设。对中国人而言,几千年的帝制,中国人对皇帝的认知有很多共通,诸如:皇帝掌管着一个国家,他的生活奢侈豪华,他要的东西都是最好的等等。皇帝翻译成英文为“emperor”,先不论其它英语国家,就英国而言,妇孺皆知“emperor”的生活舒适。听到或看到这则广告,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模型被激活,人们理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皇帝都游承德,这个地方肯定个好地方;如果我选择游览承德,那我不就是皇帝了吗?哪个人不愿意感受一下当皇帝的感觉呢?这则广告成功地激发了人的认知模型,使人们认同,然后就付诸行动――游承德。承德络绎不绝的游客,证实了这则广告的成功。所谓的让消费者产生共鸣,也就是消费者在看到和听到广告时,他们的认知模型能够被激活。
看下面这则杨梨鹤为台湾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某年母亲节做的广告,这则广告是为歌颂有智障孩子的母亲写的。
主标:
多容易的一声“妈妈”,我却漫漫等待奇迹!
副标:
我的孩子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只是阳光一直不曾照在他身上,人们在背后窃窃地唤他……
正文:
同是十月怀胎之苦,我的孩子也曾一寸一寸的长大,却在经历一场命运的劫难后,微笑再也不从他的嘴角漾出,灵魂的双眸,从此空洞茫然。我拥抱他,试图走进他神秘的世界!我呼喊,试图唤醒他沉睡的心灵。这一切仿佛永远静止,却波涛汹涌般冲毁我脆弱的心防。孩子,我凄凄切切地用一生的爱,为你换来一丝的阳光,等待你突然醒来唤我一声“妈妈”……
写这则广告时,如果不注明这是为有智障的孩子的母亲写的,它的主标就够吸引人的了。人们头脑中的典型范畴――正常的儿童喊妈妈,在成长过程中是自然的事,等待是符合人的生长规律的,刚生下来的婴儿肯定不会喊妈妈。但是加上漫漫和奇迹,效果却不同了,这样的妈妈不是典型范畴中的妈妈。如果不继续读副标,这个广告的全意得不到理解。人们对这一非典型范畴也可有不同的认知假设:她的孩子有生理缺陷,她的孩子被人抢走了,由于某些原因她根本就没有孩子。副标给出的信息把后两个假设全部否掉。“人们在背后窃窃地唤他”,根据我们的经验,夸赞一个人不用背后“窃窃”两个字的。夸在当面,贬在背后,是中国人的一贯作风。总之这句话说明她的孩子肯定有生理问题。另一短句“只是阳光一直不曾照在他身上”是一种隐喻的用法。孩子活在世界上就会受到阳光的照射。这里“孩子”就隐喻成需要阳光照射而健康成长的植物,喜光植物缺少阳光,肯定不能茁壮成长。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需要一定的正常环境,缺少某一因素或者是不正常状况出现,孩子就不健康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间存在着相似点,就可以用一个认知域来映射另一个认知域,效果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她的孩子”不健康。另外,造成儿童智障的原因有些是不明确的,不可能有定论,这句话恰好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
正标题和副标题紧密相连,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愿望。人脑中有许许多多的意象图式,这些图式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正常的图式就是妈妈十月怀胎――婴儿出生――孩子呀呀学语-孩子喊妈妈,在这一过程中,妈妈付出的辛劳是无法用数字来说明的。可是正文叙述的图式却不同,两种图式互相冲突,产生巨大的震撼力,歌颂了有智障的儿童的母亲,也激起了人们对母亲的感恩。
这则为“母亲节”做的广告是成功的。一则可以歌颂母亲,同时企业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人们也通过广告认同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产品就值得信赖,广告促销达到了效果。
“龙的传人,用龙卡”是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卡的广告。龙是中国古代中传说的一种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关于龙的认知模型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对于国人来说这则广告有着强大的说服力,而对于西方人情况就不同了。龙译成英文“dragon”或者是希腊文,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dragon”是一种妖怪或者指凶恶的女人,其广告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广告策划中,一定要考虑不同的地域、对象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为人的认知模型的形成依赖于文化模型。
五 结语
广告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广告文案是广告的核心,语言文字又是广告文案的体现。认知语言学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随着各自不断发展而相互促进,但其中深层的探讨,还有待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国全:《新广告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高志宏、徐智明:《广告文案写作――成功广告文案的诞生》,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
[3] Ungerer.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4] 杨梨鹤:《广告文案传真》,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关键词: 解构主义; 汉语言文字学; 结构主义
Abstract: As a counteraction to such western philosophic theories as logicism and constructivism, deconstructivism offers a nove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the academic world in current days. A deconstructivist view of Chinese graph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since Chines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has established a set of fine traditions of its own, Chinese graphological study must break away from the shackles of Europecentered ideology and succeed our own traditions. Meanwhile, we should follow a creative selfreliance road of Chinese graphology to develop innovative theories based on existing facts of Chinese by a pluralist approach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theoretical advantages of western linguistics.
Key Words: deconstructivism; Chinese graphology; constructivism
1
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曾经以其完整的系统和功能为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为语言、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一套封闭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认识的深入,逻辑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在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西方思想逐渐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西方语境也出现了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后现代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想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政治、哲学、文学、语言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解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尼采哲学。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新评价一切价值,这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叛逆思想对解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与逻各斯问题。他要研究古代的逻各斯(Logos)是怎样变成近代的逻辑(Logic)的?它又是如何以理性的名义取得西方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残篇的研究发现,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是相通的。而自柏拉图后,西方人开始与存在发生对峙,越来越自信自己拥有支配存在的主体性与知识能力。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批评,德里达则直接继承了海氏的理论。再次,解构主义的出现与欧洲的左派批评理论密切相关。1968年,一场激进的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法国的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但革命后随之而来的是激进学者不得不把革命的激情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们明明知道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却偏要去瓦解其存在的各种基础,包括语言、信仰、机构、制度和规范等。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德里达以《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柯、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为了达到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的目的,选择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消解策略。解构主义内容冗杂,缺乏统一的理论和解释。解构主义者也拒绝为自己的理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们主要的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发端于柏拉图对古希腊逻各斯的强行曲解,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内在、直接的关系。因此,逻各斯中心论也被称为“语音中心论”,强调言语优于文字,书面文字是第二位的。德里达对此说法进行了解构。他说,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为了打破传统的“语音中心”偏见,他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这种文字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可重复性”。其次是符号应该在不考虑讲话人意图的情况下,依然能被人们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符号上述的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验证了德里达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arch-writing)。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主义的语音中心说。
德里达从言语与文字的关系入手,成功地消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以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形成了在二元对立中的等级秩序观念。如在言语/?文字、男人/?女人、灵魂/?肉体、意识/?无意识、开明/?蒙昧、西方/?东方等的区别对立中,逻各斯中心论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德里达独辟蹊径,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对言语和文字的解构,瓦解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二元之间只有差异,而没有等级秩序区分。不仅如此,“对立”的两项之间还存在大量的相互渗透和包容等。
德里达还发明了“延异”概念,即延迟与差异。他直接利用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观念,打破语言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他说“延异(différance)”既非概念,也非一个单词,本身是一个杜撰的词。在法语中,difference和différance两者的发音相同。若要区分它们,我们必得借助文字拼写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言语优于文字逻各斯主义论点的一个极好讽刺。解构主义关于“替补”和“互文性”的策略主要为文学批评理论所借鉴,这里不再介绍。
通过以上提到的一系列的具体策略,尤其是从言语与文字关系入手,德里达批判了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观,提出了概念之间没有等级和中心而只有差异的思想。解构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目的是解构西方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论,对现存的等级秩序提出挑战。强调通过对旧秩序的打破,建立新秩序,重新塑造新的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批判与重建的双重姿态,德里达称为“双重约束”(double bind)。他说:“事实上,我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或者说我一直尝试公平对待两种可能看起来相互矛盾或不兼容的必要性: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我承认这么做很困难,但无论在写作还是授课中,我重视始终尝试尽可能地同时采取两种姿态。”[1]
这一思想产生后在思想和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建筑理论领域。它在政治学上就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瓦解,重视多元文化价值。而这恰恰是任何一个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解构主义思想对民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重建,对世界多元化格局的确立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解构主义思潮自产生后也受到很多批评。因为其理论本身漏洞很多,而且它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而来,这样说来有点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味道。而且解构主义发展下去也陷入了另外一种历史困境,即真理虚妄、意义不确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等。因此我们对这样一种影响巨大的理论思潮也应该抱一种批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利用解构主义审视我们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最主要的是承认语言多元性,承认每种语言与文字都有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而不可轻易否认自己的语言文字。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深受西方语言理论体系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中国古代谈不上语言研究,进而否定汉语和汉字研究的传统和成就。从汉语言文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对汉语和汉字的认识与评价都带上了西方学术思潮的烙印。如汉语的语法研究一直是跟在西方的语法理论后面的,如汉语的语义学研究一直没能好好继承自己的传统,没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对汉字的误解导致的汉字落后、汉字要改革等错误观念,如汉语目前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汉语现象缺乏解释力等等。这都是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的深层观念所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语言文字 规范化教学 重要性 对策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此,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时代和全社会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商品交换、信息流通的范围、规模和频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现代化工业、交通业、农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国防事业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和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在计算机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掌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规范字形的重要性。汉字在数量、字形、字音、笔画、笔顺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逐步普及,保证和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强烈地要求在全社会加快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围的人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是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必要工具,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将在世界的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乱用词语,逻辑混乱,滥用网络语言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忽视母语的学习,社会用字比较混乱,教师自身汉语水平有待加强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重视
虽然当前教育机制一时间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使教师意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把思想化为行动,认真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语言文字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教育部、国家语委2002年3月颁发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同时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汉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应组织教师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比赛,督促教师写好汉字。
(3)增强师生规范意识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传闻,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每说错一个字就要扣一百块钱。当时听了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规定没有人性,主持人也是人,是人就会说错,凭什么罚钱?现在细思,却觉得这样的规定也有它的道理。没错,主持人是人,但他们的工作是主持,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们肩负着传播文化,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使命,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我想老师也是一样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师必须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表率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并杜绝盗版教材,注重校园用字规范,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4)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教学
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文字教学,特别是汉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甚至美观。
(5)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形形的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我们应对它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可以说是 “另类思维”之下衍生的一种“另类语言”,符合年轻人求异求新的心理,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所以对于青少年热衷于创造和模仿网络用语,我们不需要搞一刀切,全盘否定,这样只会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任其发展,任其泛滥,因为一些粗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会给青少年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和禁止,而是应该加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要适合具体的语境,而不应随意滥用。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问题较多,成因复杂,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参考文献:
>> 论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 论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与专业建设的结合 高职院校语言文字培训工作诌议 规范语言文字 优化语言环境 浙江省语言文字研究基地建设探析 规范语言文字提升教师素养 积极创设环境,学好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工作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养教育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长效建设机制研究 对高职院校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看法 地方高职院校构建语言文字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深化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西柏坡时期小学语言文字教学考察 赏读语言文字 提升语文素养 文化传承: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 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小学语文教学 增强母语意识,提升语言文字素养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品析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3-18
[2] 焦新. 改革创新做好语言文字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4-03-04(05)
[3] 李卫红. 认真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 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EB/OL].
[4] 曾毅平.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投资环境[J].济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
[5] 王红梅.论大学生语言学习与语言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6] 刘光婷,程丽丽.加强北京高校语言建设,引领首善之区文化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13(8).
1 2005-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语用题)特点分析:
1.1 在题量上,数量减少,分值增加。江西高考语用题从2005年的3道减到2007年的2道,再稳定到2011年的1道题,总分值也由12分降到9分再提升稳定在15分。题量再减少,但是分值增加。同时在字数的限制上,也相应的增多。
1.2 在内容上,考查全面,难度加大。江西高考考纲对语用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四点上:①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②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③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④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考查内容基本稳定,但从最开始无限制到有字数限制,再到多个要求,考查从一道题涉及多个考点,以便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注重考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考查越来越全面,考试难度逐渐加大。主要以近三年为例:
①2011年: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②2012年:生活 一曲旋律或几句诗歌,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请你用动 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
③2013年: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前诸子选读》。
1.3 在选材上,结合生活、时代,回归教材。创造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在语用题中虽然只是让考生初步的应用语言传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却很好的将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2 备考策略
针对以上2005-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语用题)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制定如下备考策略:
2.1 巩固基础,综合运用。从2011年开始,新的江西高考语文大纲将原考纲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运用",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运用得到重视,但在注重语言实际应用的的同时不可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考生要树立自主巩固基础的意识,学会互渗运用,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2 结合实践,解读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新课标高考也力图把知识性、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转为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因此备考时考生应关注生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形势发展,加强热点题;同时关注教材本身,进行多元解读。有意识地从生话中、媒体中、阅读材料中精心选择语用材料,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实现"课内""课外"两者双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内容;教材改革
当今汉语言文字学教学课程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怎样在21世纪的今天,将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朝着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方向改革,这是所有汉语言文字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那么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又有那些教材改革措施呢,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了调查归纳,具体意见下面简短阐述。
一、教育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
在广泛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表示他们觉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明显脱节,与之相差较远。他们认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
(1)语法体系与中学汉语教学脱节较为严重,中学所学汉语语法往往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得不到应用。
(2)没有指导中学汉语教学的意见,两者之间缺乏过度。现在初中汉语课程和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主体。
(3)中学汉语学习知识大都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派不上用场,同时中学汉语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教材中也得不到解释和升华。
针对这三种调查意见,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教材需要向联系中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有所改革和深入。例如在汉语言文字学教材中加入适当篇幅对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内容进行简短介绍,从而能够使得新生在接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时更为容易。在此同时还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对中学汉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延伸讲解,这样使得中学汉语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升华过度起来,改善现在的体制脱节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语言运用脱节
当今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内容深不可测,理论内容与实际运用联系较少,理论太过深奥,同时教材内容也涉及太深。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掌握,成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的弊端之一。教材内容主要表现为语言太过于概括抽象,缺少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语言材料。与现实生活脱节有什么表现呢,据调查表明,除了日常实际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外,还应注重当今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新锐语言,像新说法、新词语、新语法以及旧词新意等,还有随着互联网时代而生成的各种网络新生用语等等。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字学教材还存在学术用语太多太杂,很多理论体系表述不统一,很多内容没有定论的问题。这些现象表明汉语言文字学的教材需要向理论的严密性、科学性、学术用语的统一性方向改革,要在紧密联系专家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体系,使得二者能够辩证的统一在一起。要想改善这些问题,就要求在汉语言文字学教材的改革时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应该不断的更新教材的内容,紧跟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将在网络等多媒体中产生的新词融入到汉语言文字学的教材中去,同时教育手段也应该不断改善,不要单独拘泥于简单的书本教材,要广泛的运用新媒体教学,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更为形式多样,而不单单是一味的通过口授形式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脱节
现如今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汉语言文字学教师之外还面向社会不同岗位培养人才。例如新闻、哲学、艺术、历史等相关工作岗位。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这些要求,现在的汉语言文字学教材就表现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的脱节现象。教材只拘泥于理论授课,却忽略了社会实践方面课程的设立,使得一些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校成绩相当突出,但走上工作岗位却表现出了力不从心,感到所学知识过于陈旧同时也不知该如何运用。要知道,高等院校教育是在给国家给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一旦所设课程不能满足这点要求就需要进行教材改革。而针对这一点,笔者就调查者所反馈的意见加以汇总报告。
大部分调查者认为,汉语言文字学教材应该更多地加入社会实例,让学生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例如针对某个热点事件进行课堂讨论,让教学在不脱离实际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专业素养。另外,还有调查者希望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材的设立能更接近就业方向,并能安排针对各个专业的应用汉语言文字学,改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统一起来。
四、古汉语文学教材安排较多,内容过于深奥
古汉语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占了不小的地位。中国古代汉语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一个见证和精华。虽然古代汉语文学十分重要,是高校汉语言文字学不可缺少的,但是很多受访者表示,现在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中古汉语文学课程安排繁多,而且内容过于深奥,让人难以掌握。同时很多毕业生表示,古汉语课程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较少,确实不需要设立过多课时更不需要教材内容过于深奥。所谓内容过于深奥还表现在理论讲得太多,所教知识不够实用,学生被动接纳课程安排等。当然大多数受调查者并不是排斥古汉语文学课程的安排,只是希望在课程安排和教材安排上作出变动和改革。针对上述意见,笔者认为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安排上应当将课程适当减少,同时教材应更为联系实际,尽量少讲理论内容,更多的融入与现实的联系。
尽管笔者的调查不够广泛,所收集的材料也很有限,但是此次调查对笔者和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工作者的启示还是非常深刻的。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汇报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从而对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教材和课程安排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得教材不论在课程设立上还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能更好的联合实际。
参考文献:
[1]李艳洁.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1(22)
一、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教师对于差别化学生教学内容的筛选。根据其缺乏的见解从事有目标明确的相互作用和教学,可对增强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学生之间小组学习,搭配学习,彼此帮扶,取长补短,增加互动性,可以有效的增强同学们的学习热枕和积极性。规划学习内容的顺序和量的统一要求。日常语文学习是个连续的探究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不用给予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可以互动沟通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共同有效进步。词语储备量欠缺的学生应增加词语成语的把控和记忆联络,多阅读吃透可以有效的增强词语的储备量。阅读能力短缺的学生而应从简便的文章、故事中体会语言的词义,练习同学们的阅读速度和吃透能力。
在此情况下,不同阶段的学生,缺乏内容各自的学习着重点应不同,对于差别化的学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掌握着重点。将课堂带到日常生活中,更加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有效进步。
小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集体踊跃主动性,增强兴趣。一方面,小组学习可以提倡学生们彼此激发,彼此催促,共同有效进步。以及学习语文语言文字的开心和意义,同时开心学习。
二、语文语言文字教学中小组教学的意义
在小组教学中,教学对策非常关键,决断着是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极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使用小组教学可以有效的划分学生集体,增强同学们的能动性,乐趣性,在轻松的气氛中飞快融入进入。更加具有助于磨炼其人际接触。往往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意志力、领导能力等都是由小组学习调动出来的。教师对于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不同阶段的学生并重点有所不同。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措施一般有大批量的阅读古典名著、诗词歌赋,手写记忆高频字、词、句,关键词语、成语。细读与背诵重点课文等。其目标根本性是为了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储备量。阅读则是为了增强同学们的把控能力,阅读速度和程度。吃透和运用。在小学教学的相关内容是为了学生更容易的日常沟通,阅读。是学生生长极其?P键的学习内容。身处社会,与人沟通是无法躲避的。如何沟通便要运用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吃透能力等等。
三、转变有效巩固小学语言文字
最好的语言文字学习就是和学生生活相近,让学生觉得读起来生动,写起来容易。所以需要求教师辅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始终作为维持很好地学习热枕,感触到语言文字中的生活化,以便愿意来学、来说、来写。譬如学生在学习一段有关“吃”的文字,摘录如下:
在语文语言文字中,万尼亚还向来没有吃过李子哩,所以,他总是把这些李子拿起来闻闻,他十分喜爱李子,很想吃。他老是围着李子转来转去,当房间里没有人的时候,他实在有些忍耐不住了,就抓上一个吃了。
这一段语文语言文字的描述十分生动形象,而且与学生现今的生活经历,较为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在说的实践中,一定的运用就是百分之九十仿效文中的语句,有的学生就把“李子”换成了别的水果或菜肴之类。进而迁移下去,学生就能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添上自己的感触沟通,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能连续的提高为从有所仿效到有所创新。
1.不可刚一开始读书就让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会产生同学们的厌烦情绪。
2.某些家长有反映,有些学生上厕所都抱着书看,老师也察觉,有学生上课都偷着看,此时,不能批评指责,更不能谩骂,要耐心地给讲道理,告知学生,在适度的时候做适度的事。
语言文字的学习,不管是听说读写,都是其必要具有的相当一部分,四者相互依存,不可瓜分,方能细致的习得语言文字,在大语文的环境中实践语言文字。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本;特点;语言文字多元化系统
人们往往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思想,交流心得体会。对于教师来说,具有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授课成功的重要保证。善于运用课堂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在文章中对数学文本特点以及对数学教学的多元化系统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文本的特点
综观小学数学教材文本,处处都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它具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以及贴近生活等诸多特点,数学文本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文本通过众多素材精心设计问题,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解决问题,并且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这种新理念下,教师必须精心解读数学文本,然后科学地应用数学文本进行生活化教学,解决突出教学问题,设置足够的空间,基于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数学问题的灵活性,实施多种算法。梳理好新知识点,解读好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并明确例题的地位作用,抓住每个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从而为数学教学语言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小学数学的语言文字多元化系统训练
小学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在数学语言文字多元化的训练包括听数学、说数学,读数学、写数学,唱数学,编口诀等,目的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出来,通过回顾、整理,把本节课的知识整理起来,知识就自然地系统化,而整个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训练。
1.“听”数学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巧,善于倾听的学生往往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更高。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作认真状听课就是达到了教学目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听课的效率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导致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仔细听教师的讲解和看法。当然,学生之间的见解也要认真倾听,当自己与其他人的观点不同时,要认真分析他人的观点,再参考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倾听的意识和能力。
2.“说”数学
训练数学语言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不仅是指说出数学法则及定义,而是要说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和易混淆的地方,应用题则要说明解题的思路,图形题要善于看图说出推理过程等等。比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把两个完全―样的梯形拼成―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就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叙述推导的过程,即两个完全―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读”数学
数学课本是小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比较有限,书上的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涩难懂的,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引导阅读。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敢于提出质疑,同时要抓住阅读中问题的关键词,例如,“植树问题”中的两端种树还是不种树等,这样才能清晰地理解和归纳问题的类型、入手点。同时,读题是了解问题内容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推敲,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仔细思考题目中字、词、句的意思,找到问题的疑点,理解题意及术语的含义。如“倍数”,应用题中“倍”的含义,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向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理解题意,进而影响数量关系的确立。题目读懂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4.“写”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课堂笔记和课下作业都是学习的必要步骤,在这里就不多阐述,而数学日记则是数学语言训练的创新形式,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同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自我总结评价的习惯,并增加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多元化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锻炼其分析整理和总结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教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再那么神秘和抽象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关键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076-01
1 绪论
(1)研究背景。在网络信息数字处理的生活中,这样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信息的传播和相关问题障碍的处理,却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应该根据任务的要求通过消除语言和交流的障碍的信息化,从而自然语言的处理,应该从算法和模型处理上,给予关注。(2)研究意义。根据自然语言文字的交流重要性,当前的社会一体化发展,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展,对语言文字的通过计算机等辅助工具进行处理,从而就可以得到自然语言信息符合的分布。自然语言处理,也是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通过人工智能的分叉,自然语言处理是,通过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的交叉处理,从而达到按照要求的处理过程。
2 自然语言处理概述
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基础,是人们用以传递信息的关键。通过消除语言和交流的障碍的信息化,从而自然语言的处理,应该从算法和模型处理上,给予关注。
(1)自然语言处理定义。利用语言的交流过程,就是不同的言语差异会带来理解上的差距。自然语言处理,也是语言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通过人工智能的分叉,自然语言处理通过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的交叉处理,从而达到按照要求的处理过程。(2)自然语言处理一般过程。当前的机器翻译过程,从基于转换自然语言,统计机器翻译的方式,还可以基于实例进行翻译操作。这张语言的知识和映射,也是对翻译的例子和橘子的目标相对应的过程,这些方法的不同处理,也就是目标语言的匹配过程。(3)自然语言处理问题。自然语言处理处理的问题包括了对计算机和人类思维的学习,翻译属于复杂的一项工作。从简单智能到相对信息化的问题。在这个处理判断的过程中,对机器的各种常识处理匮乏,语境分析不透彻的问题,容易影响相应的处理结构。
3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概述
(1)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也就是应该对汉字的文字,从古至今的相关处理,对汉字的常用字恶化生僻字的整理,就是对汉语的相关自然语言处理翻译研究,对国家科学的自然语言处理信息化努力,也是由相关的研究者,但是对研究者是不够的。(2)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基于GATE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这种事语言工程学的软件体系结构基础,通过这样的概念,对相关工程学的语言行为,都应该是能够衡量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交互的处理,这样就能够构成后的软件和预见,可以通过计算语言学的工具和计算机科学的可预测性,进行设施的组织。
4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关键问题分析
(1)中文自然语言信息主题知识获取瓶颈处理。中文自然语言的相关目的和领域和时间的处理,对语言的语音识别而已,这种知识构成,对机器翻译的知识性,都应该从相关模式的深度和难度等,进行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传统信息知识处理,应该根据语义网等,进行系统规则的进展分析,根据这种适应性,从而对知识量的中文自然语言相关知识,给予更多系统上的知识关注。(2)中文自然语言信息统计机器翻译应用举例应用。对中文自然语言信息统计机器翻译的模型统计,可以对中文自然语言的相关方法,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这样的翻译系统,应该可以从最相近的编码过程,推出解码的相关法则。(3)中文自然语言信息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其它应用处理。中文自然语言信息统计翻译,应该从处理技术的应用中,从信息理论模型进行相关噪声处理复杂问题,从而得出县官可能性任务处理。根据噪音的原始信息的概率处理,这样的机器翻译,应该根据语音识别的句子噪声道的语音序列任务处理,最后的结果识别,应该进行统计语言模型和声道出了。(4)中文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处理其它问题。中文自然语言信息聚类处理,对现有中文自然语言的基于层次的算法上,对于平面分割算法,通过对子空间的无需输入参数的信息类聚,是需要通过结合算法性能一起分析的。
5 结语
网络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样的知识成本,从中文自然语言的处理,相关的发展,传统处理方法,从而对建模的相关核心问题处理。根据不同的限制条件,从而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也能够通过实验,对中文自然语言信息处理,达到更准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候敏.计算机语言学与汉语自动分析[J].第1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关键词:形声字;汉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96-03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其形体结构与语素所固有的音与义结合,生动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传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然而,先秦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只是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理性意义,并未对汉字字形所反映的汉民族传统文化有太多关照。本文以传统语言文字学为视角,以汉字为本位,研究形声字系统的文化蕴涵和文化影响及对现代文字学、文化学和词汇学发展积极意义。
一、形声字字形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作为唯一流传、使用至今的古老的表意的自源文字体系,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汉民族用汉字记录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战争等方面的认知,用汉字字形向我们展示、传递着富有汉民族鲜明特色的思S和认知方式,尤其是汉字中占相当比重的形声字所承载的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特征。
通过对于形声字字形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汉民族生动的历史故事、文化心理,其形体的综合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而形声字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功能,是源于汉民族以大观小、以简驭繁地把握世间万物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原始先民在制字之初就已将系统的思维和认知方法融入了形声字字形,并在形声字的繁衍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使形声字的综合能力日益增强。从构形来看,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拼合在一起来表义,而用来表示形声字义类的形符和表示命名理据的声符便丧失了其原始字形象形、指事、会意等用其具象所表示的意义。形声字就将音义两个符号的象形、指事、会意的表义方式潜藏在形声的框架之下,从而取得优良、便捷的整体效果。早在先秦时形声字大量派生的阶段,学者们就已经看到形声字声符的重要性,在为简化汉字表意需要而分化已有汉字所承担的表意方面的繁重职能时,在表意汉字基础上加注相同义类的声符构造新的形声字,就使汉字表意更加严密精确。北宋时,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认为形声字不仅形符表义,声符也能表义,同声符的形声字意义有某种共同之处,因此,形声字便可以声符的意义建立起与形符所表“义类”相互补充的新的“义类”系统,从而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系统性的把握。如从“戋”得声的形声字都有“小”的意思,如浅为水之小者、钱为金之小者、残为歹之小者等,形成了“小”义统率下的一个义类系统。又如“娄”本义为“空”,引申为“堆起”、“重叠”,而以“娄”为声旁的一组字便在汉民族系统思维的熏陶下使我们得到系统性的认知:“楼”有“重叠”之意、“蝼”为挖“空”泥土的昆虫、“髅”是“中空”的骨架等。因汉民族系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字用字过程中将孤立的形声字串联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义类系统。
形声字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为构件,在表意构件基础上添加声符来创造新字,使汉字形成声符和形符对立互补的有机整体,这是在汉民族辩证思维影响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并使其在汉字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如:《说文解字・卷四》:“受,相付也。从 ,舟省声。”许慎认为“受”字是形声字中的省声字,即把“受”的声符“舟”省去了一部分。许慎当时并没能看到比古文、小篆字形等更能表示汉字笔意的甲骨文字形,因此对汉字构形不可避免的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解。从近代以来发掘的甲骨文字形看,“受”字当为会意字,像两手中间有一只舟,是一个人把舟传递给另一个人,表示传递东西。这个字形同时表示了接受和授予两个动作,“受”字最初承担着接受和授予两个意义。段玉裁注:“ 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相付一也。”同一个汉字字形,在汉民族辩证思维的影响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产生了两个与字形相契合的意义。并且,随着汉字的不断孳乳和派生,又以“受”字为声符加注形符“扌”,造“授”字来记录“授予”之意,初文“受”记录“接受、承受”之意。将一个“受”字系统记录的两个相反相关的动作行为辩证地分化为用本字“受”和在本字基础上加注形旁造形声字“授”来分别记录,这正反映了在汉民族先民们在辩证思维影响下创制新的形声字的过程。
二、形声字字形与汉民族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汉字词教学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11-01
1 初中语文教学中营造规范用字、用词的良好氛围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拥有良好的规范用字,用词的氛围。对矫正初中生汉字词误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初中生的首要任务是以学习为重,学校和课堂是他们主要的学习生活的场所,初中语文老师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宣传用字的规范等因素,对初中生的学习汉字词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阅读,口语表达,练习的机会,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搜索大量的国内外的经典的课外书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作品,走进语言教学大师,用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字词的积极性,主动的学习语言大师,从而正确的运用汉字、词语。在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中,众多学者早已达成共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20%的学生都认为在阅读教学学习中,去体会字的正确用法,词的正确运用,特别有助于减少语文学习中的错别字,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还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生活环境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渠道。如果中学生从培养汉语语感,学习语言的积累的角度解析中学生学习汉字词的效果,平时的语言环境,熏染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初中语文汉字词教学中,对初中生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教师要尽力去改变学生生活学习的小环境,让他们可以有自由的能听说汉语字词的时间和空间,这对于学生们正确的学习字词,避免学生对汉字的误写有很大的好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习得的汉语字词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板书的环节,要着重注意汉字词书写的规范、整洁与美观,特别是语文老师的用字一定要准确、规范,如果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环节中,板书上都有错别字,这对学生正确的运用字词造成消极的影响。其次,学校,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要构建一个规范用字,规范用词的良好的大氛围,大的环境。也要家长,学校,社会联动起来,使人们认识到:写规范的文字,规范的词汇,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情,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得到净化,在学生认识领域和视野中呈现的都是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词汇,真正使初中语文的字词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2 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电脑的使用,对汉语言的字词的普及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利就有弊,在某些方面由于电脑的使用,的确制造出了不少错别字,是制作和运用电脑的制作者们的使用方法和态度的不得当导致的。在教学中,若是能屏除这些缺点,取其教学长处,电脑就能较大作用的促进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例如,有不少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识字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有赖于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经常性的练习及反馈,但是,在教学中往往为了顾及到语文课程教学的进度,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机会去提供学生不断练习字的时间和机会,当然就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立即进行评价和反馈。多媒体为知识的构建与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网络与多媒体的有效的结合与推广,能营造出对学生习得字词学习与积累的更佳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3 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从识字开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读课和欣赏课等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在学习生活中,能否正确理解和科学合理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词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的素养、语言的修养的层次和水平的高低,也是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否有机配合和能否适应新世纪的新人才的素质的要求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关注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字词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好属于自己的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不但认真听、记老师讲解的字词句读的内容,还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思考,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掌握,而不是仅仅理解,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必须先检查,找出错别字,字典是无声的老师,要求学生习惯请教老师、同学的基础上,还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在日常学习中遇到不懂得的字,词,不懂得写的字,甚至把握不准的字,一定要记得查字典,不可囫囵吞枣,轻易放过,如此对学生进行训练,久而久之,定大有裨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字词学习习惯。
4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字词教学和写字训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字词的教学可谓是初中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的重要途径以及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基础,可想而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是不可忽视的。此外,为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字词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书写字词的技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书写字词的训练。古代读书识字词的学习的典范教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韵文反复背诵、抄写记忆,这种教学方式是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但是因为字字词词诵读、字字词词抄写,对于识记整字整词是比较快捷和便利的,对学生进行的是强化训练,可以强化巩固学生的辨字用词的成果。书面训练以解释、翻译、默写、听写、作文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用于巩固已掌握学过的字词,口头训练以读、复述、讨论为主,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新词的教学,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学好字词的必要途径是靠多读多写,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内课外多阅读课文、书刊等。以期让学生从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字词意义,同时,教师还要求在课外写随笔、写日记,写小短文等形式来练笔。如此通过长时间的课外字词识记和读写的训练,学生的对汉语字词的识记能力和字词的读写能力,定然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关于汉语、汉字的特点
在我国语言学界,源出于西方语言学的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认识一直被视为科学定律。这种认识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符号,文字记录语言,是“符号的符号”。因此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与思维无关,仅仅记录语言,是第二性的。用这个观点来看待汉字,就会认为汉字的表意功能多此一举,不如用单纯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更合适。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中国古代语言学,就会认为“中国古人误以文字为语言”,因而“说文解字”之学不是语言学,“中国没有语言学”。许国璋认为这是对汉字和汉字研究传统的极大误解。许国璋指出:“汉字书写形式的特点有二,一是分理别异,一是形声相益。汉语的方块字是形、声、义三者的结合体,‘字’本身即是语词的词”(75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由于过去将有声语言放在第一性,“字”的音和义都被视为对语言的记录,亦即字本身只有形。这其实是西方拼音文字的理论。它不符合汉字的事实。在汉字中,“一个字有形而无声就不能叫做‘字’”(72页)。许国璋认为,“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这种“常识性说法”,“适用于历史的某一时期,不适用于信息时代”(1页)。他在论述汉字的区别性特征时更进一步指出:“我们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语言研究者,在狂热地鼓吹废弃汉字、代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时候,那样不经意地将语言的区别性原则置诸不顾。”(75页)
许国璋的论断不但促使我们对汉字的特点加以反思,而且使我们重新思考一般语言理论的文字观。这种文字观出于西方现代语言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文字威望”的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力图把语言的研究从文字的研究中独立出来。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语言学视野中的文字每每凌驾于口语形式之上。人们“一般只通过文字来认识语言,研究母语也常要利用文献。如果那是一种远离我们的语言,还要求助于书写的证据,对于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语言更是这样。要使任何场合都能利用直接的文献,我们必须象当前在维也纳和巴黎所做的那样,随时收集各种语言的留声机录音的样本。可是这样记录下来的原件要为他人所认识,还须求助于文字。”〔1〕根据索绪尔的分析,文字的这种威望是由于:
一、词的书写形象使人突出地感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更易于为人所掌握;
二、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视觉印象比音响印象更为明晰和持久;
三、文学语言增强了文字的重要性。它有自己的词典,自己的语法。人们在学校里是按照书本和通过书本来进行教学的。语言显然要受法则的支配,而这法则本身就是一种要人严格遵守的成文的法则:正字法。因此文字就成了头等重要的;
四、当语言和正字法发生龃龉的时候,差不多总是书写形式占了上风,因为由它提出的任何办法都比较容易解决。
索绪尔认为,文字的这种威望是一种专横和僭越。人们忘记了一个人学会说话是在学习书写之前。而且语言有一种不依赖于文字的口耳相传的传统,这种传统十分稳固。例如立陶宛语是1540年才有书面形式的,然而这时的立陶宛语依然在语音、词的结构、名词变格和声调方面都忠实保留古印欧语的特点。索绪尔断言: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因此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如果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得和这符号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重要,这就好象要认识一个人,与其看他的面貌,不如看他的照片。
另有一些学者,从图画到文字的变迁讨论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指出,一个图画到了已经约定俗成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字。一个字是一个或一套固定的标记,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描绘出来,因而人们也按一定方式起着反应。这种习惯一旦建立以后,字跟任何特殊的实物相似之处就是次要的了。由于语言毕竟是我们画不出来的那些事物的一种互相交流方式,所以图画使用者到了某个时候便按照口语用词来安排他的字符,用某个字符代表口语片段的某一部分。真正的文字少不了这个前提。于是,有些字既代表一个可以描绘的事物,又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旁的字失掉了它们的图画价值,只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单纯的图画字,同言语形式没有联系的,用处就越来越不重要。语言的价值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语言学家看来,除去某些细微的枝节以外,文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就好象利用录音机一样,借以保存了过去言语的某些特点供我们观察。”〔2〕
然而,问题并非这样简单。
首先,文字和口语相比,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参与着意义的建构。雅柯布逊在他的《结束语:语言学和诗学》中认为任何言语都有六个组成因素,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语境
信息
说话者………………受话者
接触
代码
这表明:任何交流都是由说话者所引起的信息构成的,它的终点是受话者,但交流的过程并不简单。信息需要一些必要的形式:首先是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接触形式(口头的或视觉的,电子的或其他形式的),其次是信息的载体——代码的形式(言语、数字、书写、音响构成物等),其三是使信息“具有意义”的语境的形式(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或失去意义)。这样看来,“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人们在交流中获得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信息的传递形式——语境、代码、接触手段之中。它们和说话人、受话人、信息一道共同组成整个交流活动的要素结构。而且各要素的作用在交流活动中也时刻处于不平衡之中,这一个或那一个要素会在诸要素中多少居于支配地位。于是,交流活动在一种情境中会倾向于语境,在另一种情境中会倾向于代码,如此等等,信息的性质取决于那个占支配地位的要素的功能。这样看来,文字作为一种代码形式,决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或外在设计,它是全部交流活动的“意义”的一种必要的构成。说出来的信息和写出来的信息会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的意义事实上赋予代码形式本身(口语的或书写的)以“生命”。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面对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雅柯布逊在《语言和其他交流系统的关系》中指出,视觉和听觉是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的基础。由此而使语言产生了两种主要的变体——言语和文字。它们各自发展着自己特有的结构性质。它们的历史也充满着时而互相吸引,时而互相排斥,时而握手言欢,时而剑拔弩张的辩证现象。
雅克·德里达曾提出要建立一门书面语言学。他在《书面语言学》、《文字和差异》、《声音和现象》等著作中提出:不应把写作看成是言语的外在“服饰”或声音的简化的“编成代码”的翻版。世界不是限于和决定于一种以语音为中心的意义模式。通过对书面语言的分析有助于发挥“意义”的潜能,因为书写不是言语的影子,而是关于语言本质的模型。
其次,就文字本身来说,西方拼音文字和汉民族表意文字在书写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上又有差异。前者因其“拼音”而与概念保持着距离。后因其“表意”而与概念直接联系。即使是主张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表现语言的索绪尔也认为,表意文字有一种用书写的词代替口说的词的强烈倾向。对于汉人来说,表意字同样是“观念的符号”,“文字就是第二语言”。所以索绪尔称他的研究和结论“只限于表音体系”。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也指出,汉字是一种程式化、简化的图画系统。它不是通过口语词去表示概念,而是直接表示概念,由汉字书写的书面语言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汉字的这一特质使它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统一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统一完全依靠一种共同交际手段的存在,这同任何行政区域的统一是一样的,而这种共同交际手段就是全国普遍通用的汉字。中国各地的方言往往很难被别的方言区的人听懂,可是各方言区的人都能看懂用汉字书写的文告。所以,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荷马、莎芙、希罗多德、狄摩西亚的作品,而一个学会约四千个汉字的学生就能读懂中国四千年的文献。
也许,正是汉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很大不同。在中国古代学者的眼里,汉字不仅有字形,而且有字音、字义、字能。从字音来说,“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①《论文偶记》)字音是句子音律的基础。所以,“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同上)从字义来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王充《论衡·正说》)字义是句义乃至篇章义的基础。从字能来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字能是句法的基础。总之,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中,字是根本。它与句子的语音、语义、语法的关系是“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所以,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以汉字的研究为核心,《说文解字》之学始终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认为,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科,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象无所附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字学既不是西方的graphemics(研究一种语言所使用的文字符号的字位学),更不是西方的graphetics(研究一种语言在书写时用来表示言语的视觉符号形状的文字学),而是philology(语文学)。对于中西语言学传统的这种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语言学为标准来作价值判断,就象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字、语言为标准来评价汉字和汉语一样。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差异,体现出完全不同的运思方向和价值取向。正如许国璋所说:“从语言的书写形式出发,去研究语言,这是汉语语言学一开始就有的特点”(74页)。“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汉语演变的历史语言学”(75页)。“中国的通行文字并不相当于拼音文字的字母,而相当于词素和词,词素和词通过组合规则构成语言,成为信息的载体。中国古代经学家考察文字,实际上是把文字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来进行的”(13页)。
二、关于汉语、汉字的文化建构
汉语、汉字的文化建构,是我国语言学界长期忽视的一个课题。由于片面将语言的符号功能单纯化,把语言视为一种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我国的现代语言学未能将对汉语、汉字结构特征的认识与汉语、汉字的文化属性、文化内涵、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从而作出科学的理解。许国璋却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深入论述了汉语、汉字的文化建构,这是难能可贵的。许国璋所说的“语言哲学”,不同于现时西方流行的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后者是出于形式语言学或逻辑语言学的范畴。许国璋所论“语言哲学”,属于“文化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90页)。许国璋认为,汉语、汉字的符号建构,是汉民族认知世界的一种结构化运作。这一点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关论述中已清楚地表述出来。
例如许慎指出:“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许国璋认为,中国古代学者没有对现代人所称的“语言”作正面的考察,而主要是从语言的书面形式论证文字的起源,“因此,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文字起源的论证中,找出某些语言起源的理论”(13页)。许慎的论述表明,初民是把天象和物象作为语言资源来看待。初民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一个系列,“天象、地貌、鸟兽的足迹、作物的生态、人身、人身以外诸物,都提供了各自的符号”。这种认知“由二项对立(binaryopposition)构成:天和地、鸟兽和农作、人和物。三组六类的名,反映人对世界的分类和认知”(13—14页)。在这里,许国璋把汉语的文化建构与汉民族世界观的建构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深邃的语言本体论思想。他为汉民族的文化、语言、认知的建构描绘了这样一个模式(68页):
─天象
观、视│物││鸟类
人───│├───┤│兽类
取│象││地象│
(庖牺)───││││植物类
─人类
在这样一个模式中,语言显然成为人与世界连结的纽带。语言之“象”正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
又如刘勰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许国璋认为刘勰是在回答什么是形成世界第一原理(道)的问题。而他的答案是,我们至少可以从道的表现形式(realization)来对它观察,这就是道的“文”。这个“文”不是客观的天体地貌告诉人的,而是人对客观世界认知以后形成的概念。许国璋把“刘勰的语言学理论”概括为一个从客观世界到人的概念加工,再到语言,又到文字的模式(39页),指出这一模式在承认客观世界形和体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认知作用,肯定了语言的主体性。
许国璋关于汉语的文化建构的论述给我们很深的启迪。
中国公元前200年诞生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尔雅》,对所解释的词语作了这样的分类排列,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从这样一个排列体例来看,其顺序依次是语言人类社会的亲属——宫室——器具——音乐自然界的天——地——山——水生物界的草——木——虫——鱼——鸟——兽——畜,要言之,即语言人自然生物,语言排在第一位。这显示出语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在语言部分,《尔雅》或“举古言,释以今语”;或“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或“道物之貌以告人”,如此细密地辨析词义,反映出古人对语言意义的高度重视。《尔雅》反映的是中国先秦两汉时期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在这个结构体系中,词义的理解与阐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其实不独从《尔雅》始。在某种意义上,《尔雅》是对前代名物释义的一种大汇编。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语义的解释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尸子》中将一对一的同义互训汇通为一对多,多对一的语义阐释方式。这种语义阐释方式在《尔雅》中蔚为大观。古人将自己对世界万象聚散离合、有机统一的理解,透过语义的汇通与条理固定下来。词义系统成为人的世界蓝图,语言观成为人的世界观的基础,这就说明《尔雅》何以以语言为其发端了。
中国古人对语言的重视显然出于他们对语言本体论意义的一种独特的感受。从哲学意识萌动的时候起,中国人就始终把人看作世界和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并非中心的部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和“我”的概念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们不仅有人类学的含义,而且有宇宙论的含义。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及由之而来的认识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非常精练地表达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并没有截然区分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和人文关系,相反,他们倒是早就看出这两种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非此即彼地截然分开。人与世界的关系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体现和维系人与世界的这种多方位关系的语言,因而也非纯粹的符号系统和工具——
语言是人性的表现。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在古人眼里,“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
语言是天道的表现。古人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维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之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百三十九)
语言是事物本质的表现。许慎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在古人看来,文字的产生,是由于从鸟兽的足迹领悟到不同的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因而有必要,也有可能对万事万物的“纹理”加以抽象和区别。所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而“文者,物象之本也。”经过象形——象征的抽象过程的文字图象,已不再是事物的自然之形,而是凝聚着人的概括的事物本质。
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伦的基础。古人对语言在一个社会组织中的维系作用有深刻的理解。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因而“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成为春秋时代的一种社会警醒意识。孔子把正百事之名作为他为政的首要之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古人又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的象征。在他们看来,历史上既有“结绳之政”,又有“八卦之政”,然后是“书契之政”。所谓“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周易·系辞》这样评价语言文字的治理天下的作用:“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是《易》卦名,这里作事物的画象。正由于语言文字概括了事象而又条理了事象,掌握文字就掌握了一种世界秩序,从而人人明理习仪,天下才得以治理。古代的统治者深谙此理,如《周易·夬卦》所言:“夬,扬于王庭。”《五经文字叙》解释说:“夬,决也。王庭孚号,决之大者,决以书契也。”这就是说,统治者总是利用文字下判断,在王庭上公开号召。许慎的解释更明确:“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说文解字·序》)文字不仅是“宣教明化”之本,而且由于懂得文字可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说文句读》),可以“令行禁止”明其忌,所以王者对“能文者则禄加之”。
总之,天道人性,流于语言,化成万物。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因为语言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据有如此重要的本体论地位,所以古人论文辞才有“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的说法。
三、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问题上,许国璋提出了两点有价值的看法。一是汉字起源的此世性,二是汉字起源的抽象性。这两点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其实质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文化特征。
汉字起源的此世性,说的是汉字产生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过去我国学术界很少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汉字之社会文化缘起。许国璋以《说文解字·序》中“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一段话为依据,指出汉字的起源具有“此世性”。古代的汉字起源论与西方民族的“神造字母”论不同,“腓尼基人奉Cadmus神为字母的创始者,诺尔斯人奉Odin神为Rune字母的创始者,希伯莱人奉人类始祖亚当为语词的创始者,汉族初民奉‘王天下’的庖牺氏为创始人”。这“说明汉字起源学说的此世性,这一此世性是整个汉文化的此世性的一部分”(66页)。为什么这样说?许国璋引用了金岳霖的观点。金岳霖根据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称印度文化为他世性的(otherworldliness),讲来世超度;希腊文化为超世性的(super-worldliness,即站在超出世界的层面上观察和分析世界),讲设问求知;中国文化为此世性的(this-worldliness),讲实用经验(见75页)。从许慎《说文解字·序》可以看出,古代的汉字起源论是与社会发展论密切联系的。“王天下”和“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是相互联系的,治理天下需要书面符号形式。其后“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又,万品以察。”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的符号已不敷社会的需要。于是书契(文字)应运而生,它使各类事物的区别明显了,也使各项公职的执行方便了,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许国璋显然指出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字起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庖牺氏制八卦,仓颉造字都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但它们的社会发展基础是无可怀疑的。
与汉字起源的此世性相联系的还有汉字符号的人为性。许国璋认为,不能套用西方符号理论的能指所指结合任意性的原则来解释汉语言文字。所谓任意性原则是指语言符号所反映的词与物的关系是任意的,而非自然的。许国璋认为,任意性原则对硬要建立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事实上词与物的“自然结合”本身不可能在语言这一个介质中体现,它不存在,因此为它而作的假设也就无必要。然而反过来用这一假设(指“自然结合”论)证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正确,却是荒谬的。因为从语言体系来说,语言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具有系统性(systematicity)、可分离性(discreteness)、可学会性(learnability)。“语言学家发现语言的体系,是人对自身行为中的理智性的发现,也是对于理智性存在于语言行为中的肯定”(24页),“词之所以为词,是因为它存在于各种关系中。……正是这种可以抽象的延伸赋予词的‘所指’一种内存的理性;‘所指’之多而有变,都是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法则进行的,不是偶然的。在理性的网络中,词的所指变成一桩理性的事件”(31页)。从语言的群体发生来说,原始时期的语言符号是有任意性的,因为当时部落未成、语言未备,名不可能是有关联有从属的名,不妨假定为独一、偶然、任意的名。部落社会时期的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所谓“约”,指社会制约,社会共议(consensus),决非任意创造,因为其时语言社团形成,语言使用者担负了命名和用名的双重任务,开始有了当时条件下的社会制约。文明社会时期的语言符号是立意的(motivated),即使是民间任意创造的词,也有语言文字学家赋予有理可据的形态(此段参见32页)。从语言的个体发生来说,小孩学母语或成人学外语,都有一个对任意性从感之甚切到不再感到的过程。小孩学语时常有的“超类推”(overgeneralization)现象,即对“任意性”的一种抵制(见31页)。可见“任意性”只是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不适应就觉得不可捉摸,适应了就觉得理应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任意性是可以转变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特征”(同上)。因此,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一种“人为的联系”、“理性的联系”,是受语言和社会双重制约的联系。许国璋特别指出:“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正象中国的主流哲学一样,是入世的,旨在治世的。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其中心思想即是找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理性联系。”(37页)
如果说汉字的起源是此世性的,那么汉字的符号建构应是具象的,它出自于汉民族的实用——经验理性。然而许国璋并未在具象性上停留,而是指出了汉字起源时即具有、以后又不断发展的符号概括性。他以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一段话为依据,指出初民的造字是按照物的类画它的形,而不是按一件具体的物来画出它的形(如牛代表牛类,不是哪一只具体的牛)。这时已有概括,但抽象不够。其后从有限的物象产生无限的字,意味着字已经变成脱离物象的符号,抽象程度提高了,字的符号性增强了。许国璋强调指出(72—73页),汉字从象形变为象征,从图形变为笔划,从复杂变为简单,它的“文”已经大大不同于原来的图象,成了物象中最本质的东西,而它的“形声相益”的孳生更不受物象的限制。但许国璋并不因此否认汉字构形的理据。他把“分理别异”和“形声相益”看作汉字的两个特点,始终认为“汉语的方块字是形、声、义三者的结合体”(75页)。“文字的产生,贵乎有区别性特征”(70页)。并因此而批评那些片面强调汉字的符号化、符号性,且由此引申出方块汉字应废弃,代之以彻底符号化的拉丁字母拼音的观点,是“不经意地将语言的区别性原则置诸不顾”(75页)。许国璋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汉字的符号化过程,如何理解汉字的文化特征,如何认识汉字在其结构形成和演进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功能?
许慎认为,在仓颉造字之前,古人已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开始了象征符号的创造。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例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褪化的历史。这种褪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在汉字表意功能的不断完善中,汉字的结构形态无论在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经历了很大变化。
从历时层面来说,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递嬗过程。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汉字由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的过渡,在距今4500年左右。与图画文字相比,甲骨文字毕竟在符号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的象形字大部分已经线条化、轮廓化、特征化了。尤其是甲骨文正以一种强劲有力的趋势用形与声的互注发展汉字的表意功能,使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新概念新语汇的大量形成。例如甲骨文的“河”字即在原有的“何(荷)”字形体上加形符“水”,“祀”字即在原有的“巳”字形体上加形符“示”,“鶏”字即在原有的象形符号上加声符“奚”。
周代的代表文字是金文,它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变革,封建割据冲破了汉字的统一规范。各种地方势力和地方文化对汉字作了种种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简化,但汉字发展的历程并没有中断。作为汉字发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现了直线化、笔画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秦统一天下后整理、推行的小篆,字形简化,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合文淘汰。秦系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汉字形态的巨变,产生了隶书。
隶书前的古汉字都以曲线构形以象实物之形。这种写实性的曲线虽经小篆改为圆润的线条,但象形的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隶变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书写彻底摆脱了“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隶书大大简化了汉字的形符。许多以不同实物为摹写对象的形符被简化成单一的符号。如隶书中“鸟”字的四点,在小篆中是鸟爪的象形符号;隶书中“燕”字的四点,在小篆中是燕尾的象形符号;统一改为四点后,这些字的象形作用显然淡化了。由于形符的简化和统一,许多字难以看出本义。在符号化的进程中,汉字在象形的作用上付出了代价。
但隶变并没有改变汉字象形表意的性质,只不过使汉字的象形表意手段大为简化了。隶变后的汉字依然可以有一定的索形依据。例如“车”字在甲骨文中画有车厢、车轮、车衡、车辕、车轭、马、辔、车辖。隶书中的“车”,仍可以看出一个车厢和两个象征性的车轮。“角”字在甲骨文中象牛角形。隶书中的“角”字上部仍呈角形,等等。在古汉字中,同一个象形符号无论作单字还是作偏旁都是一样的形状,而在隶书中,“手”形作偏旁则左有“打”,下有“拳”,上有“看”;“示”形作偏旁则左有“祖”,下有“祭”等等。从这些偏旁也可以看出,隶变后的汉字结构虽然褪去了古汉字原始的象形特征,但在它的笔画态势中依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象形表意的理据,而同时,隶变后的汉字又大大便于书写了。显然,这是汉字表意功能在发展中的自我完善。
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然而后来大多走上了用字母记音的发展道路,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而汉字却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保存了下来。为了适应汉语表达的需要,汉字在表示词音上发展过多种手段,但它的逻辑框架依然是以表意为核心,形成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样式。许国璋对汉字的符号概括性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汉字及其文化特征。
注释:
*《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以下引许书只注明页数。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想使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我想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二、 课题概念的界定
“错字”是指将其某个字写错,这个字既不为人知,也无任何意义,完全是写字人自己编造出来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易写错字的原因,寻找相应的教学对策,以减少学生写错字的现象,牢固识记生字。
三、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中易出现哪些错误;
2.根据错误,找出原因;
3.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
四、 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为语文生字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落实课改,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和识字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生字。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层次的分解内容,提出步骤
1、准备阶段:对学生的现有的识字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如:学生的自我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哪些生字易写错等,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出错原因。
(本阶段研究时间:2013.9-20013.12 )
2、实施阶段:以平时的生字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种形式教学生字,加强学生识字训练,针对学生易错生字,研究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巩固学生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本阶段研究时间:2014.1-2014.8 )
3、总结阶段:根据平日积累和研究的相关资料,总结经验,开始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准备结题。
(本阶段研究时间:2014.9-2014.10)
六、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研究初期,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 调查分析法: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3、 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研究、提高;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七,选择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可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山版社,1999年10月版。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 研究 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B《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结合,进而分析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包括网络流行语本身的特点、政治经济的催生、热点事件的促使、多元文化的诱惑、大众传播的多样化、社会交际圈的分化、网络民众的积极性,而对于流行语的影响,作者分别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加以辩证看待。兰金梅《流行语的文化心理透视――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钦州学院学报, 2014.7)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蕴含的文化心理,认为流行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注重类比的思维方式、映射了人们的联想心理和滞后心理、凝聚着人们从众入时心理、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层面的社会心理、呈现出母语优越和形象优先的造词心理。
对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主要从词汇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吴冰沁《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词汇学研究》(2015.10)从词汇学角度分析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词义生成方式,总结了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几个特点:来源广泛政治性强、结构多样语言简练、推陈出新形象生动、时效性强前途未卜。丁祥倩《从语法化角度看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以2014年十大流行语为例》(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7)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进行语言学层面的解读,认为流行Z的生成方式有隐喻、转喻、主观化、推理,而流行语的流行缘由有高频使用、语言接触、创新表达、交际原则等。作者认为语法化是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之一并会成为一种生成趋势,对于这种生成方式应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既要给予关注又要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切忌滥造滥用。
对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有谢娜娜《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特征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6),该文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结构、词义生成方式、语言特点,认为2015年十大流行语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政经领域,结构上以词为主且构词方式多样化,短语形式则相对较少;词义生成方式主要有旧形新义、旧形旧义、新形新义、旧义新形4种类型;呈现出网络性强、亲民性强、创新性强和时代性强等特点。
学者对某一年流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行语生成、特征、传播、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这类研究较为细致,能够全面反映当年流行语的面貌特征。不足之处在于此类分析多停留在浅层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还较为少见,不利于发现流行语的内在规律和普遍特征。
二.对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综合研究
社会在发展变化,政治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热点事件不断出现,导致流行语不断更新。每年的十大流行语各有特色,但把历年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历时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规律。
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机制从深层次探究了2012――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意义建构,作者先按构词法对40个流行语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为旧形新义式、缩合式、借用式、合成式、句子式、谐音式六个类别,探究各类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发现: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合成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整合、借用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句子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谐音式是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隐喻。
潘苏悦《流行语的语言变异探析――以2009-2012年十大流行语为例》(学术探索2013.12)从变异语言学的角度探析了历年十大流行语语音、语法、语义的变异现象。
刘懿《流行语模因的类型和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广州大学学报 2014.4)运用模因论把2008――2012年50个流行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基本类型,基因型又分为同义同形、同义异形两种,表现型又分为同音异义、同形联想、同构异义。在类型上,基因型和表现型所占比例平分秋色,发展较为均衡;从特点上来说,基因型的同义同形和表现型中的同形联想多为简单模因,使用时激活缺省语境。基因型中同义异形和表现型中同构异义则多能与新的语境结合,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
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现代语文,2013.7)对2008-2012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理据进行了考察,提出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在此基础上又把内部理据分为形态理据、语音理据、语义理据,把外部理据分为拟声理据、拟像理据、临摹理据、省力理据。
这些学者对历年十大流行语的认知机制、语言变异、模因、生成理据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不同年度十大流行语共同的内在规律。此类研究非常有价值,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对流行语的规范使用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自身的新颖度,是人们创造力的发挥,也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众情感的载体,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大众心理。但流行语也有些语用问题,比如过于追求新奇和创意、使用不规范等。所以语言学专家对流行语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大大地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反对者认为这对规范的汉语是一场挑战,大大伤害了汉语的纯洁性;这两种用法都有其偏颇的一面,对于流行语,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长远来看,流行语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呈现出优胜劣汰的趋势,那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流行语终会沉淀下来,成为新的汉语规范的一部分,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终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流行语的出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我们一方面应该对其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提倡正确的语言观和规范观,让流行语不断为汉语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F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J].现代语文,2013.7
3.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
4.张陈晨.近十年流行语研究[D].安徽大学,2012
5.刘懿.流行语模因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
[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
6.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性质问题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1期
7.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
8.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J].名作欣赏,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