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计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审计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审计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审计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篇1

一、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实务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轻视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审计学基础课程目前每周只有3课时,审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章节所占的比例为2?U1,学生由于是初次接触审计理论,加之审计学的基本概念深奥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审计学的概念进行反复讲解,促进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导致基础理论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实务部分授课的时间很有限。此外,目前学校对审计课程的考核体制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课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不足、学校的审计实训条件不完备等也是造成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原因。

(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审计课程较为枯燥

因为审计课的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比较难学,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不扎实,理解能力有限,学习不主动,所以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可以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

(三)教师的素质不高,实践能力欠佳,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的流动性很大,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学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这些学校的教师结构绝大多数是年轻的教师。审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学、税法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年轻教师的授课经验不足、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很难在课堂上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明显

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效果不明显。另外,审计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完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机制欠佳,比如没有把教师授课的课堂效果与其绩效奖金、晋级职称等挂钩,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到课率、完成作业情况等来打分。此外,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支撑,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听课后以完成课后练习为主要任务。

二、解决的对策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计实务操作能力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把审计的理论知识讲透彻、讲明白,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清楚审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明确审计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将来顺利地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在安排审计课程时应合理地增加实训课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操作。其次,学校应加强校内审计实训室建设,可以适当增加投资,实在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利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等,通过购买审计应用软件让学生仿真模拟练习。再次,学校要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的??计单位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审计的实践教学需要。比如,学校可以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给学生做项目实训指导或者是举行专题讲座,也可以每个学期推荐一些学生到事务所参加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到具体的审计实务中去,进一步理解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审计的工作方法,掌握审计的操作流程,能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会撰写简单的审计报告等。

(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审计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将审计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拼接起来,再由投影仪、大屏幕将审计的具体工作流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审计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感觉不再枯燥乏味、难懂,课堂效果也会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在审计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将教材内容细分成各个专业模块,以理论够用为度作为原则,根据实践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作恰当的处理,教学和习题的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专业基础,这样有利于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也能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训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三)改善师资待遇,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要讲好审计课程,必须要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要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及课堂驾驭能力等,否则很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将审计活动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具体可以有以下措施:审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可以学习深造,也可以多参加审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等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多鼓励审计教师去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此外,民办高职院校也要想方设法改善师资待遇,留住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考评办法和奖励机制,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招到更多的学生,使学校得以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中比较实用。首先,在讲每一章之前,教师以相关的案例引入,精心选取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审计行业的认识。其次,可以结合案例来讲授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讲重点、难点的理论知识时,最好结合案例来介绍,所选取的案例最好是教师亲身经历过的真实的审计项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案例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更适用于教学。比如,在介绍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可以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并掌握具体实务的操作技巧。在讲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可以引入违法舞弊等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深他们对审计准则及相关条文规定的了解。再次,在讲完全部的审计学课程时,可以用一个综合案例把所讲过的知识点串起来,进行恰当的归纳总结,进而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体系,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过的审计学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2.小组讨论法。在审计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法,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把每个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次上课前先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学习资料,在上课时针对教师的问题分小组来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探讨在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难点和疑点,每个小组讨论完再由教师来做最后的总结和点评。

篇2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实现是通过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审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科,通常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审计学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教学效果不好与学生有关也与教学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张胜,2015)[1]。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透过学生的视角考虑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有所帮助。本文选取河南省某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已经学习过审计学课程的2013级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的网上问卷调查系统“问卷星”为网络调查平台,问卷后生成地址,然后将地址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发至每一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602分。问卷分别从学生的审计学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审计学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审计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对审计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映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学生审计学学习效果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Liken5级量表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主动性相关问题的选项进行了设计,并使用了SPSS21.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描述。具体问题选项数值见表1。表2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审计学的学习效果的得分均值只有2.5,说明学生整体审计学学习效果不好。另外表3中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完审计学后仅有10.6%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能够进行简单应用的学生比例只有4.3%;另外有16.8%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对审计学基本的理论根本就没有理解;有31.6%的学生仅仅理解一些审计学的专业术语;有41%的学生对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仅达到理解的教学目标。该统计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学生关于审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差的。针对以上学生审计学学习效果较差的调查结果,问卷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调查:一是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审计学学习主动性调查分析

学生对一门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能够代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表2数据显示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花费的时间这一项得分均值是3.14,说明学生学习审计学的主动性尚可。一般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主动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这两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这两项的得分均值分别是4.43和4.45,说明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调查发现,有57.48%的学生认为审计学在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也有32.39%的学生认为审计学是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0.47%学生通过学习审计学想获取专业的胜任能力;而29.57%的学生为了CPA考试做准备;3.99%的学生为了考取研究做准备;剩余的5.98%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相对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增强了其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学生关于审计学学习主动性的调查分析,发现该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审计学的主动性较好,但其最终的审计学学习效果却较差。基于此,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分别从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开展调查。

1.3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调查

从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602人中有457人认为审计学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概念太抽象,难以理解,这说明该问题是学生在审计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也常常反映教材中的每一个汉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到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究其原因,审计学的教材内容是基于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编写的,而审计准则中的关于审计工作的各种专业术语是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结果,内容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反映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审计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公司战略、税法、经济学、概率论、财务分析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学生要想学好审计学,必须有这些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影响了审计学的学习效果。表4中统计结果显示有235位学生(39%)认为审计学涉及到的职业判断太多,综合运用能力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这类课程,当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对财务数据进行准确计算时,他们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是一旦让他们根据案例条件进行职业判断时,学生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审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讲,审计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些。最后有239位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内容太多,学习重点把握不好。被调查的学校选用的审计学教材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一个学期(50个学时左右)不可能完成整本教材内容的学习,任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仅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了学习的重点,但课下学生学习时面对厚厚的教材仍然无所适从。

1.4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5)。被调查的602个学生所在的学校一般对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专门开设审计实训课,而对非审计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学期课时的多少任课教师有选择地的上审计实训课。而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及方法学生仅仅通过课堂上听听老师的讲解是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的。正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理论讲解和审计实训相结合以及案例教学(见表6)。另外表5中显示,有284位学生反映审计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者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太少;也有24.4%学生认为是缺少配套练习;16.9%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审计实务需求不匹配;仅有6.5%学生认为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进一步对教师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发现(见表7),有56.8%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有38.9%的学生认为老师缺乏审计实务经验。目前,高校大部分审计学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上,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在某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综合案例资料的缺乏及其搜集的困难,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过专项审计案例或综合审计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此外,大部分审计学的任课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审计学理论水平,却没有参与过审计实务工作,对审计工作的内容、特点、流程及结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上,讲起课来就显得言之无物,缺乏生动性,这也是大部分老师觉得审计学难教的主要原因。

1.5调查总结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影响学生审计学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审计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单一;缺乏审计实训,或审计实训课时太少;教材不恰当、缺乏配套练习;审计学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2审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仅通过单一的措施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完善审计学课时设计、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等一整套的措施才能解决的。

2.1充分合理的课时安排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审计学课程内容及特点给予审计学课程充分的课时安排,在此基础上引入实训及实践教学内容。课时的充分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课时安排不够,任课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不得不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更不用说是进行审计实训的操作了。

2.2完善审计学教材及师资

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基础合适的教材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工具,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者组织教师编写适当的教材及配套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下学习时就相对轻松和方便了,不用再花费时间去筛选要学习的内容了。此外,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审计学教师队伍,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项目,提升自身的审计实务水平。只有实务水平提高了,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才能将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

2.3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李曼,2012)[2]。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引入某一个的课堂教学方法所能解决的。教师要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毋海晶,2015)[3]。具体措施可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复习与反馈三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相关问题。2.3.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审计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的任务。学习任务可以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复习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也可以是案例数据资料的收集、实训软件的熟悉等。为了督促学生完成规定的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必须配有相应的考核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练习测验、提交数据、问卷调查,并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给学生进行打分,然后进行信息汇总,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一方面弥补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目标就变得很明确,学生在后面的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得到了提升。另外,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调查,能够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找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解决对策。2.3.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审计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度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审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带领学生进行审计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等。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及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下观看复习。这样,就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3.3课下复习与反馈学生必须通过课下的复习与练习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教师通过给学生在线发送配套的章节练习,布置课后的复习任务或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电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等。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作业、分析报告或工作底稿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并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给予有一定比例。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计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胜.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财政监督,2015(9):67.

[2]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32.

篇3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什么样的素质呢?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从应具备的知识方面来说,除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些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如下:

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心理卫生、心、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大学、机基础、高等数学、当代科技概论、、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著导读、书法绘画欣赏、世界文化学、检索、中外等。

相关学科课:财政学、国际、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运筹等、企业管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保险、国际投资、市场营销、价格学、价值工程、证券与期货、经济地理、广告学、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概预算、组织行为学、调查原理与、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外贸函电、人事管理等。

专业知识课可分为一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一般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政府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概论、会计实验、专业英语(含会计、审计、管理、商贸)、会计电算化、会计史、专业比较会计、财务管理学、珠算等。

专业方向课:

(1)财务会计方向: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保障会计、会计理论专题等。

(2)理财方向: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含会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等。

(3)审计方向:高级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电算化审计、非审计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案例、审计理论专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应实行“大三分流制”。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前两年一点不接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及时建立起专业兴趣;不利于正确选定专业方向。我们应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会计知识,加强对会计作用的认识,培养起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大三选定专业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前三年要将一般专业课学完,到大三的下学期,再按选定的专业方向学习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

在课程方面,总体讲,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首先,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的能力。过分重视传授前人的知识经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思维和学习训练,人云亦云,唯上、唯书倾向严重,缺乏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勇气难以培养出这些领导世界学术潮流的杰出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要教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应教反向思维等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再如,在专业课程的内容方面,举例来说,在财务中应加入一章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这对于当前扭转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银行会计、基建会计、外贸会计等行业会计课程,其原理部分不必重复再讲,主要是结合这些的会计实务不同的部分,突出各有关行业的特点,使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日后中能举一反三进行思考。

在大学几年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即毕业实习。现在有些学校出于经费紧张及其他一些原因取消了毕业实习,是不妥当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来讲,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2.研讨式:针对一些和实务,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人也可以分成小组,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能力、创造能力,还可做到“教学相长”。

3.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资料目录,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乃至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为生活的复杂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5.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点难点应讲深讲透,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练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印发补充材料,提供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

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内容也应改进,要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答案可以有唯一解,也可以有多种解,只要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职院校;会计;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在专业及工作性质方面的作用也越发凸显。就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其发展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实现市场定位下的创新发展,同时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做好理论与实训课程完美衔接,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是会计教育的重要层次,这个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会计、财经、管理、法律等知识。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重点放在“职业”层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时,也要加强会计技术和技巧的练习。从市场方面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定位来说,毕业生多数在中小型民营、合资企业就业;从岗位能力来说,主要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记账等基础工作;从知识结构来说,高职培养的学生不单具备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也要掌握所处企业或行业相应的生产管理知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

二、市场定位下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参与式课堂教学是指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在每节课和每章节教学内容中实施概括总结,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引导中,可把社会比较热门的财经问题引入课堂。具体参与中,学生借助每日查阅最新的财经信息,从而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活动进行联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会计课堂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和看法,提供教学平台让师生、生生展开讨论。每章节结束,让学生组成小组归纳其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训练。为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必须加强实训教学,循序渐进的让学生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展现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会计实训就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深入理解所学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在具体的会计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敢于且善于对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所造成的束缚,并以此为基础对将会计工作过程为实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依据会计职业自身特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相应能力扩展课来讲,应将财经应用文写作、口才训练、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课程囊括其中。此外,为了更好的就用人单位的相关需求予以满足,高职院校还要对学生办公软件、数据库及财务软件等需要用计算机操作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使其能够予以熟练掌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使其获取诸如助理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及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课程实训教学。首先,把会计单项技能训练归纳到实训课程中。其次,开展分岗模拟训练。根据企业财务可是设置情况,把会计实训学生实施凤岗,并依据岗位和智能设计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会计人员人事安排情况,从而更加接近财务具体操作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能。最后,开展分岗顶岗综合训练: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训练,主要帮助学生准确了解企业生产流程、认识各部分与财务工作的关系,真正意义上感受财务工作流程及技能。

(三)实行多样化考核形式。高职院校传统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采用卷面笔试的方法,不利于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因此,对学生成绩展开评价遵循方式多样化、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卷面笔试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案,允许学生以会计有关资格证书当做科目考评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后获取双证。《基础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课程,可通过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分开考试的方法。基础理论使用闭卷考试的办法,并依据不同课程特点通过会计分析报告、产品成本核算、会计分析报告等形式考核专业技能。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与专业发展也是整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各院校应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目标,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构建创新教育模式,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5

本文旨在从加强中高职院校学生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创业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目的通过课程顶层设计和合理安排,提升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确保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

创业教育;财务管理;能力培养

0引言

当前,在国家鼓励大力推动“双创、四众”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创业热潮,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出现了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在各类创业大潮中,学生成为了创业的生力军,但由于学生创业群体缺乏实际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特别是财务管理经验,致使学生创业项目因为财务运营管理不当而失败。因此,在中高职院校加强在校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指导,提升学生创业群体财务管理能力十分必要,这既是中高职院校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教学需要,也是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客观需求。

1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1创业财务管理的含义

创业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在特定的创业项目运行中,关于创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项目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创业项目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2加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2.1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是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

财务管理是大学生创办企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创业启动运营的第一步,更是推动创业项目顺利实施的现实需要。一是创业项目投资管理的需要。创业项目的投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停留在融资办企业层面上,而是它包含了项目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整个系统,包括融资、财务预测与外部税务、银行的工作,需要对投资创业项目的前期资金的测算,包括项目本身的投资及项目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服务成本的测算。二是企业正常运营管理的需要。三是资本运营规范操作的需要。创业项目的财务管理就是对项目的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对实物形态的管理,创业项目财务管理必须遵循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往来在程序的合法性和财务账目管理的规范性,这关系到创业项目能否依法有效地运作。

1.2.2加强财务管理贯穿学生创业的全过程

从预测启动资金到筹集资金,会记帐目的设立到会计信息的记录,从成本核算到流动资金的风险控制,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因此,加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是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于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一是创业项目启动前资金的筹措和管理需要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统筹规范投资资金的管理,或组织符合条件的财务管理人员成立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过程和财务部门发生关系,每一笔资金的合理使用都受到财务部门的把关和审核,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

1.2.3实施财务管理培训是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

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好,但实施创业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就创业活动的运营的好坏上讲,最终将体现到财务成果上来,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执行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的方法。创业活动决策是否正确,经营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可控、产品是否畅销、员工是否满意,这些指标都能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得到反应。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培训是学生成功创业活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导向性

2.1增强创业财务管理意识

理理念,更谈不上合理的作法。导致创业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为此,尽管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强化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思绪,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使中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加强创业理理念,更谈不上合理的作法。导致创业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财务信息,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较为混乱状态。为此,尽管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强化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思绪,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使中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加强创业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着力解财务管理知识缺乏这一创业和企业正常运营的致命伤。

2.2突出专业管理基础作用

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及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是大学生创办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创业企业成立之初,由于资金有限,许多大学生创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或兼职兼任。因此,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这就会造成财务工作的遗漏、错误,甚至产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的基本程序。原始凭证缺失、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工作缺位、财务报表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财务报表等都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缺乏规范的基本程序的表现,使学生创办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难以有序的开展工作,财务信息业无法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最终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混乱,给企业的运营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

2.3提升学生投资融资和防范风险能力

投融在创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实施创业项目的重要前提。学生创业在成立企业之初,由于创业者缺乏和银行、政府与其他企业之间稳固的合作关系,大学生很难建立起一个正常的社会关系网,由此而造成融资能力弱。缺乏对地方政策的研究和了解,无法快速高效的利用政策资源,申请地方扶持资金和其他辅助企业发展的政策也是创业者融资能力弱的具体体现。

3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的针对性

面向学生创业群体开展的财务管理方面创业教育,不能大而全,要突出重点,注重联系学生创业实际,根据学生创业群体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在注重财务知识等理论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搭配实习实践,在满足创业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3.1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学生财务管理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坚持实用性、突出基础性、把握方向性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科学安排人员和课时,学用结合,重点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经济、管理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学生创业群体更好的认识经济规律和管理手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从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与期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财务案例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审计学、项目评估、税法等相关专业教材中,按照授课要求和实际需要,统筹规划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税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务知识,会计核算基础知识,项目评估基础知识和风险控制基础知识。

3.2强化基础知识培训

创业财务管理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培训要突出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培训。一是加强财务账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与纳税筹划、财务管理计划与分析、成本与预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知识。二是加强业务往来财务账目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规范往来帐目管理,提高企业流动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三是加强投融资知识的学习。

3.3用好政策规范操作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面向创业企业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但学生创业群体普遍对政策了解不深,运用政策能力不强。对此,学校应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系统归纳总结当地可供学生创业者利用的各类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并详细讲解相应的申请流程,列出需创业者提供的各类材料证明,帮助创业者迅速了解相关政策的获得方式。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性操作的学习,旨在通过结合创业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培养创业者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软件操作、规范票据整理,以及读懂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财务管理规范性操作的学习应该以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为主,知识点讲解为辅,通过实验设计、模拟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创业者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规范、标准的财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式,认识和了解财务软件的操作逻辑。

3.4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际操作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创业者深入创业实践基地或合作实习企业,通过代岗、顶岗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通过与企业家、财务工作人员的直接沟通交流,了解企业运营过程当中最核心的财务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芦杰.关于中专财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设置的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0,(02).

[2]王棣华.我国管理会计的前瞻与反思[J].中国农业会计,1997,(10).

[3]王化成.财务管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5.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36-02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

[2]邱婷.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篇7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与学 主体 目标 内容 手段 评价 反思

0 引言

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发展的深远影响,促使会计实务处理要求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面临会计岗位工作重心的转变,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提升,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获取先进的会计理念、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主要途径就是接受高等学校的正规会计专业教育,使之符合会计国际化的思想和社会需求。很显然,大学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

1 教学主体

如果说教育有逻辑起点的话,应该是教与学的活动及其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与学的活动和关系有着先后的逻辑顺序,正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处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学术技能充分发挥的场域;从学的角度看:是学生首脑并用掌握知识的开端。说到会计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然是贯彻“以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育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开展的,教师仍然注重强调课堂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积极地思维,不会动手去操作,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背离,能力和素质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么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会计是干什么的?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会计知识和业务能力?会计工作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工具(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等)。会计教育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关爱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具体包含:“教给谁”、“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由教师在课堂上来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和互学互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进一步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向突出“导学”而转变,这样即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来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实践,发挥实验教学的成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应该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学习规划,以此来确定自身在学习期满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走向社会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2 教学目标

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自主权,但都是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质量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凡开设有会计专业的综合性高校都会围绕专业知识的构建、学生智力的认知、核心技能的掌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务操作的能力等各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

2.1 知识要求 相对于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要求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学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一,具备扎实的职业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应用数学等;第二,掌握一定的职业核心知识:如财务管理实务、统计学基础、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出纳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第三,熟悉职业拓展知识:如计算技术、涉外会计、酒店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等。

2.2 能力要求 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具备相应地职业基础能力:如在校期间取得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具有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其次要求拥有坚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会计领域业务核算、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会计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点钞、核算、记账、会计体书写等)。第三要求熟练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熟练应用办公设备及进行日常使用和维护;熟悉各类财务软件的运用;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

2.3 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职业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要热爱会计专业,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从事会计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韧劲;有较强的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

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礼仪和社交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书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 教学内容

在新修订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有:经济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等;集中实践课程有:计算机技能培训与考证、出纳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等。由此看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入门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那么应该把它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教与学。

3.1 从认识和了解会计开始,重视入门教育 在社会大环境下,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需要运用怎样的会计知识,熟悉什么会计方法,以及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后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在校期间如何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课程作业,如何获得学习援助等,都将成为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当新生跨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入门教育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会计的概念、方法、记账、核算等都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基本了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专业岗位就是出纳,因此“出纳实训”同样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入门教育课程。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入门理论学习,伴随“出纳实训”课程的入门实际操作,对于日后毕业生胜任出纳工作,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3.2 会计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认知规律都是遵循层次化的,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传授和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能水平,基本上都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难度加深的教育理念。

如“财务会计”课程的安排,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往往只是学习“基础会计”,这里包含了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两个部分,这门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奠定基础。

到第二个学期,就要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还要求有会计技能训练、会计仿真操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熟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业务处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熟练编制汇总会计凭证、登记各类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使用的文字教材以某一机械加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背景和对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将枯燥的会计工作室场景化、直观化,犹如学生身临其境一个会计实体去感受会计实践活动,当然,这种仿真训练,可以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来完成,即给学生提供一个身临会计岗位,当一回会计的亲身体验。

最后阶段还要学习“高级财务会计”,此时要求学生在连续学习了会计专业知识以后,应该进一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资产减值核算、或有事项分析、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核算、外币业务、所得税计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等等。尤其到后一阶段,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技巧,侧重教会学生思考和运用,并进行实践和研究。

3.3 课程内容注重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相结合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有一部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会计电算化实训”,指导学生将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来完成,从中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个要素;还可利用计算机建立饼状图形来分析负债和权益结构,通过比较提出合理的、最优的融资决策建议;训练学生上机实践,使用规范的格式及熟练地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巩固单项实训中掌握的各个模块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凭证打印、简便准确。

通过教与学,还可以把经济数学、统计学基础、审计学原理等课程与会计知识联系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模型在会计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运用数学模型使学生对会计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表格数据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更加体现出数学和统计学是整个会计工作的计算基础。

3.4 会计课程科目设计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衔接和协调 “双证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所接受。让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与自身学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显然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是一种新的严峻挑战。当面临就业问题时,用人单位就会向毕业生提出“是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书”。相对会计岗位而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换句话说,其实也就是上岗证,如果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好比驾驶员没有驾驶执照不能开车一样,就无法上岗从事会计工作。因此,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就加入了要求学生毕业时一定要取得各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并且在课程科目上将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紧密衔接在一起,比如:课程学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重合,使学生既节约了学习时间,也可一科两用。课程科目和考试科目两者协调还加上一定的优惠条件,如毕业时凭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抵学分。

4 教学手段

会计课堂教学的方法应当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强调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以及如何掌握学习技巧,由此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操作贯穿起来,学会实践操作,举一反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首先可从感性认知着手,然后再由理性认知开始,最后到实践操作为止,完成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从入门熟悉的过程。

4.1 当新生踏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会计的基础知识教育,绝大部分同学(除开少数职业高中的对口会计专业学生)几乎对会计没有任何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到学校所在的财务部门参观考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到一些大型的公司参观。让学生对会计是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分成会计和出纳岗位?主要职责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际操作?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怎样由会计来进行反映和监督?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提升。

4.2 有了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进入第二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自然就不会感到十分陌生。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牢牢把握会计专业知识的总体框架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着重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通过浓缩章节、归纳中心、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重点答疑、例题练习、课后作业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动手、探讨分析、思考练习的各项能力。

4.3 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师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通过课堂的幻灯演示,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图表更加生动、表格计算直观、数据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课件展示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注意观察如何进行正确地填写各类表格,怎样掌握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

4.4 当进行会计单项或会计模拟实训时,教师要积极运用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于一个会计实体核算的情境中。如教师把企业中的销各个主要生产经营部门的所有工艺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凭证、表格、账簿、单据等都收集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运用这些实物,完成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各个步骤,模拟会计实际工作,从企业筹资活动的开始,组织生产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资金回收等各个环节,首先审核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最后是编制会计报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要求学生准确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检查实际收支结余的数据是否与记账凭证上的数据相吻合,能否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如果不符,是何原因?要求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努力实践,正确使用会计体书写支票和凭证,牢牢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方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5 教学评价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三种途径:第一是由学校教务处派出检查组分别对课程责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学、期中、期末)进行抽查: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方面检查评分;第二是由全体学生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评价:从着装、语言、板书、表述、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评价项目来为教师测评;第三是由行政部门为其教学工作打分;很显然,最后的总分应该就是三者的综合。另外,任课教师也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如上课迟到、缺席、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评价,一般而言,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这样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健全了考试和考核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修满学分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平时的表现计分也十分重要。

6 教学反思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知识点,其他时间用来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获取资料分析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探讨,并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方法。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与学”的活动情境;实施让学生承担完成主体角色来完成学习的任务;给学生享有与教师同等的动流表达的对话权利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与学的环境下,用陶行知先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的至理名言来鞭策教师的行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从媒体、网络、广播、新闻、报刊、杂志中主动研究和探讨新的会计法规和新的会计准则,吸取新的知识、新的结构,更多地了解和阅读一些新的会计知识专题文献,将新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和启发学生陈述、议论、探讨、理解、更新、思考新的会计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和雇用单位的满意程度。

在教与学的氛围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诱导学生肤浅地学习,掌握的知识不牢固。相反,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会鼓励学生深入地学习,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项职业,从而学习就有兴趣,思维就会敏捷、实践就有激情,工作就有成绩,能力就会提升,事业就会进取。

参考文献

[1]李日昱.会计教育完善与创新的思考.财会研究,2009年第20期.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篇8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52-02

引言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六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2)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金融理论进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3)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适应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4)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5)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6)提高教师科研学术能力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探讨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体会与建议。

一、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货币银行学》这一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一思想不仅是货币银行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主旨。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对话,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同振,感情共鸣。

二、根据形势和对象变化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

目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譬如,在“货币的发展与类型”部分中,增加对“电子货币”的介绍;在“信用形式”部分,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详细介绍消费信用形式;在商业银行部分,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发展,有重点的加以讲解:在货币政策章节,结合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进行讲解。

2.区别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重点。《货币银行学》内容繁杂,几乎覆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在教学要求方面,应该分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给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时,应注重基本概念和货币基础理论的深入透彻的分析,深入讨论和学习与当前金融热点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财经类、管理类学生来讲,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更注意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例如,对于会计学、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与企业、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金融知识要重点讲授。在给那些非财经专业学生上选修课时,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信用、货币创造、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问题。

3.注意理清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教师一方面应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对有关重叠内容的权衡取舍,提炼精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这样不仅可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而且可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建议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1.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特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发言,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要点。例如,讲到信用时,可以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特别是中国大学校园里的诸如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货币银行学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引入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且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以及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设计,从而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库,并根据国际和国内金融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内容。譬如,当讲到金融危机时,近期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案例,而这一案例对于《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分析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都提供了恰当的、连贯的、生动的案例。

3.合理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性地利用符号、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不同信号,构成一系列教学图示软件,以辅助教学工作,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介绍货币形态时,将有关的货币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从古代的实物货币,包括贝类货币、各种金属铸币,直至现今主要国家的纸币,让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强化了学生对货币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有关货币理论的学习兴趣。类似的还有信用工具,可以将支票、本票、汇票等图片制作成课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不应是追求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简单堆砌,不应是“为用而用”,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及视觉等方面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策略。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目前,很多学校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因此,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应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法,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证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比如,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布置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基础上,努力地进行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最终目标。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和专业要求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卞志村.因材施教术有专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6).

[2]黄艳艳.《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

[3]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68-02

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财政活动范围不断变化,财政学科研究的对象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变化,财政学科发展以及财政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当前财政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对地方性高校的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界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财政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财政税务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处理财政和其他相关工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突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财政、税务、会计、信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开展课程群建设。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财政学、中国税制的发展优势,建设财政学、中国税制两大课程群,彰显各自教学特色。其次,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理论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原则,除突出专业知识课程外,还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财务会计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在突出专业知识方面,在专业主干课程上系统地设置了财政学课程,同时,从2011年起将财政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两个方向;强化学生的财务会计基础方面,除专业基础课中安排了会计学课程外,在专业骨干课中还安排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专业限选课中开设成本会计等课程;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将审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纳入学生的选择范围,如审计学、ERP原理与应用等。二是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实践课程的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达到21‰同时将专业综合性实验作为必修课程。三是增加财税专题讲座。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专业深度,每年都邀请国内财税专家给学生做多场专题讲座。

(三)推行“读、写、议、评”教学方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是基于“高校教学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要求,贯彻“两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探索高校教育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素质培养转变中逐步摸索形成的一套教学方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不应只注重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尝试与体验中认识理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读、写、议、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丰富教学形式、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互动。具体操作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导读阶段、写作阶段、讨论阶段、点评阶段。导读阶段主要是通过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的专业书籍及文章,增加专业方面的信息量,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写作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归纳及写作能力,写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读书心得、观点综述、专业论文等。讨论阶段是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术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点评阶段包括学生互评与教师评议,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相互评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时的多少灵活布置阅读材料,科学地安排写作内容及组织讨论,讲求实效。“读、写、议、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专业写作能力、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为手段,以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将第一课堂实训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了“认知—实践—创新”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财经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思维、财税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根据“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实践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一套“认知—实践—创新”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设有财政税收综合模拟实验室、财政信息化实验室、增值税防伪税控模拟实验室、财税一体化实验室,在财政税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20多个“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参观财政局和税务局、观摩财税实践操作、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社团活动以及聆听学术报告和撰写读书笔记、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2.以科研和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组成科研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申报学校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构建课堂学习、实验室模拟与实践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如对学生校级及以上各级的科研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公开,给予物资、学分奖励),定期举办全校性“财政学”小论文比赛。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不足

(一)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经过近5年的努力,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较显著成效。财政学、国家税收这两门课程已建成自治区精品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财政系教师所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财政学重点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编写的《公共财政学》教材获得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参与撰写的著作《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研究》获得2010年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广西财政厅每年重点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0多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5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0%,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好评和高度评价。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存在的不足。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有别于以培养高水平的学术性人才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所处区位,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在人才规格、培养目标、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要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从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虽然明确提出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但培养目标并没有突出广西的区域特色,与其他兄弟省份的地方财经院校基本雷同。在课程设置上,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衔接也不够紧密,与地方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2.相关设施的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在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随着本专业招生人数的扩大、科研项目的增加,相关配套设施还无法及时跟上,如师生可查阅的专业图书资料尤其是国外最新前沿的专著和期刊数量还比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考试指导还缺少固定场所和设施等。

3.实践和实验教学有所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经验,自身尚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专家能手。虽然也有教师到财税等实际部门进行短期实践学习或挂职锻炼,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普遍。另外,在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已有的基地主要分布在财税部门,企业实习基地不多有待加强。有些实践和实习基地虽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却没能真正运作,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未能接触真实的业务流程。

三、完善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突出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办学的地域性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必须清楚为哪些地域服务,并明确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的广阔前景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对财政学学生的培养既要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理财人才,又要适应广西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教育,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能吃苦”是指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磨炼;“能创业”是指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创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教学科研设施。为了更好地培养特色人才,必须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配套措施。增加经费主要依靠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经费支持,通过申报学科建设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等方式获得建设经费来改善有关教学可以设施。另外,也要考虑从二级学院的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来增加投入,包括加强资料室建设,增加必要的图书资料的订阅和采购。

(三)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师资建设,积极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质队伍。特别是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动手操作的全方位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上,要密切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一方面,形成教师“走出去”制度,要让每位教师定期到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实践学习;另一方面,要从实践部门聘请一些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担任学生实践教学老师。

篇10

关键词 职业能力 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初学者会计知识的构建,会计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探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转变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会计环境也日益复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定位的视角发生转变,会计教育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科知识供给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需向会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转变,激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树立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类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需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为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以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教育也应符合会计国际化以及社会需求,要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会计教育中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凸显对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将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信念和职业道德观。

2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尚未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大学生,教学内容既涉及大量的专业基础性概念和理论原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还涉及生产企业的具体实务,操作实践性强,对初学者而言入门较难。在《基础会计》n程教学中,应对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方法体系、会计职业与规范等相关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掌握学习会计的方法。并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会计及会计职业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第二模块按照生产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即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商品销售、财产清查和财务成果核算,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即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第三模块按照会计工作的业务循环,结合会计模拟实验,学习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以及会计档案的归档和保管,系统掌握企业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基本技能。

以上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联系形成会计基础的整体。首先从财务报表的目标为起点,引入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方法(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计量属性及其选择)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并结合财务报表引出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由于按照会计要素提供的信息过于笼统,还需要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引入会计科目。经济业务的具体影响通过借贷记账法的原理来反映,由此引入会计凭证的格式和基本内容。为了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还需要登记会计账簿。这些内容构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并清晰地反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会计的功能与作用是如何通过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现的。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入门知识教育,应适当增加诸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更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内容时,可简要简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实质性、动态接轨的状况;在讲解资金筹集业务时,可适当涉及公司法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在讲解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可适当涉及内部控制和审计学的相关内容;在讲解财务报表种类的编制和编制时,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了解公司信息披露内容的有关规定,同时涉及财务管理中的报表分析方法,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在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做到主次得当,主要目的为抛砖引玉之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建立课程创新教学团队

根据团队效能理论,通过团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会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使团队产生的绩效水平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200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操作性、实务性强的课程特点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底蕴、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借助团队合作机制,协作互补,可以有效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率。

3.1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结构

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是组建课程优秀团队的基础。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包括合理的性别比率、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要高质量地实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促进团队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更好的实现团队的目标。课程教学团队中应选聘高水平团队带头人。带头人是团队的精神支柱,也是团队的核心。带头人将带领成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的建设,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先进的教学改革意识和人才创新培养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3.2注重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聘请企业财会专业人士、行业高管加入教学团队,请他们一起参与修订、调整确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举办专业技能、企业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担任基础会计实验、实习课程的兼职或主讲教师。同时,要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学历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从学校到学校未经实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纵向、横向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承担行业、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都可以供教师选择用于不同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中。

4.1案例法

案例教学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大学会计教育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照学生的思维递进模式,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引入案例分析,如在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之前,引入简短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课程讲授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与所学内容有交叉易混淆的情况下,插入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在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结束之后,运用案例,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可以分组进行,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总结,阐明案例中的要点和难点、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并对小组案例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分析方法的恰当性和解决问题途径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更多的信息,可以建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

4.2情景教学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景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一些会计概念抽象、晦涩难懂,情景教学可以将其变得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和各岗位的职责,在情景教学法下先让学生分组,“会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分配工作岗位,每个学生承担不同岗位的工作,明确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从而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情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把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以动态模拟、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如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并提高了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4.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 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分析总结案例、模拟会计角色,还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运筹帷幄,进行项目策划,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与具体的行动措施。

5开展课程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育场所从课堂扩展到了网络空间,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大量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上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优势互补性等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教师应及时将最新的教学资源传在课程主页上供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运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注册、登陆相关网站,浏览、查询、下d网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化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与教师还可以在在线平台上的教学讨论区进行网上答疑、辅导和BBS讨论;各种网络互动教学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会计基础》是从事会计、财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课程,是会计领域的门槛儿。大学《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工作内容调整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综合职业素质高和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础会计研究性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1-14-102);校级教育教学项目基础会计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6-15-02)。

参考文献

[1] 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2]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3] 熊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2013(3).

篇11

关键词:公共组织审计 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 审计需求 招标聘任 非招标聘任

一、引言

根据世界各国法律及惯例,公共组织通常由政府审计机关或公共组织自行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审计,然而,在许多情形下,以一定的方式聘任民间审计机构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在许多国家也较为流行(萧英达,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外事司,2000)。聘任民间审计机构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的制度建构涉及的问题较多,谁来聘任、如何聘任(合并称为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对审计效率效果有重要影响。

现有文献对聘任外部审计师审计公共组织的效率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关于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随后的内容安排是: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公共组织外部审计需求、聘任者、聘任方式为基础,提出一个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这个理论框架分析若干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公共组织民间审计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审计质量、定价、变更及市场竞争等效率效果问题,鲜有文献直接涉及注册会计师聘任,但是,从这些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公共组织聘任民间审计机构的方式有招标等多种方式,很多情形下采用招标方式,聘任者有公共组织本身、公共组织的主管部门、政府审计机关等,同时,政府对公共组织如何聘任民间审计机构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Rubin,1988;Roberts、Glezen、Jones,1990;Deis、Giroux,1992;Ward、Elder、Kattelus,1994;Hackenbrack、Jensen、Payne,2000;Thorne etal,2000;Shailer etal,2004;Boon etal,2005)。

国内文献也鲜有直接研究公共组织注册会计师聘任机制,但有一些文献从政府审计业务外包、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审计资源整合的视角涉及到注册会计师聘任,从这些文献看来,对于政府审计机关管辖范围的审计客体,政府审计机关是注册会计师聘任者;对于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内部审计部门是注册会计师聘任者;至于聘任方式,有招标和谈判等多种方式(张小秋,2005;车嘉丽,2008;刘玉波、桑海林,2010;张倩,2013;贾云洁,2014;徐向真,2014;陈M,2014;郑石桥,2015)。同时,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已经有审计业务外包的实践,对于聘任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机构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对聘任方式、聘任者等相关事项都做出了明文规定。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聘任外部审计师审计公共组织的效率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关于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关于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理论框架,其逻辑过程如下:首先,分析影响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能的聘任机制的类型;然后,分析不同类型聘任方式和不同聘任者的利弊;最后,根据利弊分析,选择适宜的聘任机制。上述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类型。聘任机制主要涉及谁来聘任、如何聘任两个问题,然而,聘任外部审计师是为了满足某种审计需求,审计需求不同,势必会影响到聘任机制,所以,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类型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审计需求、聘任者、聘任方式,上述三个因素的多样化,导致了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多样化。

从审计需求来说,公共组织的审计需求可以区分为外部审计需求和内部审计需求,前者是公共组织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共组织的审计需求,后者是公共组织内部的管理层对于下属单位的审计需求。一般来说,公共组织的审计需求有三种路径来供给,一是自己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二是聘任民间审计机构,三是二者结合,后面两种路径都涉及到外部审计师聘任(郑石桥,2016)。所以,无论是内部审计需求,还是外部审计需求,公共组织都可能需要聘任外部审计师。然而,在不同的审计需求下,基于对审计效率效果的考虑,对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

从聘任者来说,基于内部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通常以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出现,聘任者通常是公共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基于外部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聘任者有多种可能的选择,由于公共组织通常是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所以,聘任外部审计师可以视同是政府审计业务外包,政府审计机关是当然的聘任者。然而,公共组织本身、公共组织的主管部门也可以作为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所以,可以充当聘任者的机构有多个。

从聘任方式来说,公共组织聘任外部审计师可以视同政府采购外部服务,其采购方式有多种类型,按是否具备招标性质,可将聘任方式分为招标聘任和非招标聘任;对于招标聘任,根据招标范围可分为公开招标聘任、选择性招标聘任和限制性招标聘任;非招标性聘任也有多种方式,包括询价聘任、竞争性谈判聘任、单一来源聘任(王卫星、朱龙杰、吴小明,2006)。

所以,基于不同的审计需求,公共组织聘任外部审计师有多种可能的聘任者,也有多种可能的聘任方式,归纳起来,可能的聘任机构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有24种类型,接下来的问题是,各种聘任机制各有什么利弊?哪些是适宜的聘任机制?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确定一个评价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利弊的标准,我们认为,这个标准由三项原则组成,一是利益代表原则,二是成本效益原则,三是专业胜任能力。利益代表原则主要是针对聘任者而言,要求聘任者能代表审计需求者的利益,如果由审计需求者自己聘任,当然是最好的情形,这种聘任机制属于直接聘任;在许多情形下,公共组织的审计需求者可能无法自己聘任外部审计师,这就需要由一个机构代表审计需求者来聘任外部审计师,这种聘任机制就是间接聘任,此时,问题的关键是,代表机构能否真正代表审计需求者,其真正代表审计需求者利益的程度,也就是这种聘任机制符合利益代表原则的程度。

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针对聘任方式而言,聘任方式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三个路径,一是聘任方式影响外部审计师竞争程度,进而影响审计费用,在有些聘任方式下,外部审计师之间有较强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可能会降低审计费用;二是聘任方式会影响聘任流程的复杂性,进而影响聘任过程本身的成本,有些聘任方式有较为复杂的过程,而另外一些聘任方式的流程较为简捷,不同的流程会影响聘任过程本身的成本;三是抑制聘任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一定的程序,保障聘任者公平地对待所有可能的待聘任者,不以个人利益为导向来选择外部审计师,在这种背景下,外部审计师也就不用刻意地寻租,如果有寻租,其成本一定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嫁到被审计单位,从而增加审计成本。上述三个路径综合起来,不同的聘任方式有不同的审计成本。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拟聘任的民间审计机构必须在所需要的审计业务方面具有专长,并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能否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审计业务,否则,将难以提供所需要的审计供给。上述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一般会体现到聘任方式中,例如,是否要采取招标方式、采取何种招标方式等都要考虑到拟审计项目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下面,我们用上述三个原则来分析不同聘任方式及聘任者的利弊,并进而提出本文关于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建议。

(二)不同聘任方式的利弊分析。

1.各种招标聘任方式的利弊。招标聘任分为公开招标聘任、选择性招标聘任和限制性招似溉危公开招标聘任属于无限制性竞争招标聘任,符合招标规定资格条件的民间审计机构均可参加投标;选择性招标聘任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应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招标过程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要审查并排除那些不符合技术规格要求以及不符合资格标准的申请人,第二阶段是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在规定的时期内投标;限制性招标聘任也称谈判招标聘任或议标聘任或邀请招标聘任,是选择两家以上有兴趣投标的民间审计机构发出招标邀请书,再通过谈判确定中标的招标方式。一般来说,这种招标聘任方式适用于一些技术复杂或时间紧迫的审计项目。

上述三种招标聘任方式,就竞争性来说,公开招标聘任最强,限制性招标聘任较弱,选择性招标聘任居中,所以,就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来说,也是这种顺序。就聘任方式本身的复杂性来说,公开招标聘任和选择性招标聘任并无显著区别,所以,其招标过程的成本也无显著差异。但是,限制性招标聘任程序相对简捷,招标过程的成本应该低于前两种方式。就抑制寻租的可能性来说,公开招标聘任、选择性招标聘任最强,限制性招标聘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较弱。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不同聘任方式的成本,然而,聘任方式还要考虑审计项目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选择性招标聘任和限制性招标聘任都可能对参加招标的外部审计机构做出审计能力方面的规定,将不符合专业胜任能力的外部审计机构排除在外,保证中标的外部审计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而公开招标聘任则不宜做出限制性规定,所以,在确保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综合上述分析,各种招标聘任方式的利弊,归结起来如表2所示。

在表2所示的三种聘任方式中,综合成本效益原则和专业胜任能力原则,选择性招标是最适宜的聘任方式,公开招标聘任和限制性招标各有千秋,只有选择性招标无法采用时,才考虑这两类聘任方式。

2.各种非招标聘任方式的利弊。非招标性聘任也有多种方式,包括询价聘任、竞争性谈判聘任、单一来源聘任,询价聘任是指对几个民间审计机构(通常至少三家)的报价进行比较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一种聘任方式;竞争性谈判聘任是指直接邀请三家以上民间审计机构就审计项目进行谈判,通过谈判选择民间审计机构;单一来源聘任是聘任一个特定的民间审计机构,这种方式适用于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或者为了保证一致或配套服务从原民间审计机构添购审计服务。

上述三种非招标聘任方式中,就竞争性来说,整体弱于招标聘任,相对来说,询价聘任和竞争性谈判聘任这两种方式都要从几个可能的外部审计机构中做出选择,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而单一来源聘任只有唯一的外部审计机构,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也就没有竞争性。就聘任过程的复杂性来说,非招标方式比招标方式简捷,三种非招标方式中,相对来说,单一来源聘任最为简捷,而询价聘任和竞争性谈判聘任的聘任流程也不复杂。就专业胜任能力的保障性来说,由于非招标方式是与特定的外部审计机构有较多的沟通,是否选择某机构,其专业胜任能力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能较好地保障聘任的外部审计机构具有适宜的专业胜任能力。就抑制寻租的可能性来说,都弱于招标聘任方式,三种非招标聘任方式下,拟聘任的外部审计机构都可能寻租。综合上述分析,各种非招标聘任方式的利弊,归结起来如表3所示。

表3显示的各种非招标聘任方式中,询价聘任和竞争性谈判聘任的利弊并无显著差别,而单一来源聘任要慎重采用,只有在特别情形下才可能采用。

(三)不同聘任者的利弊分析。判断不同聘任者的利弊主要是基于利益代表原则,谁能很好地代表审计需求者,谁就是合适的聘任者。同时,由于公共组织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从而有不同的需求者,进而需要不同的代表者,也就是聘任者。

公共组织的内部审计需求也就是最高管理层对下属各管理层的审计需求,如果要聘任外部审计师,也就相当于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很显然,这里的需求者是公共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如果该组织已经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则内部审计部门就是其审计需求的实施者,从逻辑上也就是其审计需求的代表者,所以,通常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来聘任外部审计师,也就是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外包者应该是内部审计部门。

公共组织的外部审计需求是公共组织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共组织的审计需求,所以,审计需求者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谁能代表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呢?很显然,公共组织的主管部门作为公共组织的创设者、监管者,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公共组织的委托人,所以,主管部门本身是公共组织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其本身能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最符合利益代表原则,此时的聘任审计需求者自己聘任外部审计师,此时的聘任机制是直接聘任。

根据世界各国法律及惯例,公共组织通常由政府审计机关来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公共组织的专门审计机构,是通过法律或惯例确定了对公共组织的外部审计权,这种外部审计权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法律或惯例,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确定到了政府审计机关,政府审计机关接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委托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萧英达,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外事司,2000),如果要聘任外部计师,相当于政府审计业务外包,此时,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显然应该是政府审计机关。当然,此时并不是公共组织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聘任外部审计师,而是其代表――政府审计机关聘任,此时的聘任机制是间接聘任。

公共组织本身是被审计单位能否作为外部审计需求的聘任者呢?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就是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公共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是被审计客体,如果由公共组织来聘任外部审计师,事实上就是自己聘任审计师来审计自己,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显然会受到负面影响。但是,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并不完全由聘任者来决定,至少还有两个机构可以增加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一是聘任方式,二是外部审计师法律责任。如果聘任方式能有效地抑制聘任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公共组织本身难以操纵外部审计师的选择;同时,由于外部审计师承担较大的法律责任,外部审计师本身也不愿与作为聘任者的公共组织合谋,在上述两个条件下,即使是公共组织本身聘任外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郑石桥,2016)。当然,这种独立性不如主管部门或政府审计机关聘任。当然,此时的聘任机制是间接聘任。

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似乎主管部门、政府审计机关、公共组织本身都可以作为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究竟如何选择呢?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公共组织本身作为聘任者的缺陷,那么,主管部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聘任者是否有缺陷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主管部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外部审计师聘任者类似于集中采购,而公共组织本身聘任外部审计师类似于分散采购,从理论上来说,集中采购效率要高于分散采购,但是,由于操作上的有限理性,集中采购极有可能导致寻租,进而将集中采购的优势丧失贻尽,我国的一些政府采购已经显现了这个问题(谷雪、马博,2008)。当公共组织本身作为聘任者时,虽然也有寻租的可能性,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外部审计师既然寻租成功,能获得的也是一个客户,而集中采购下,如果寻租成功,有可能获得多个客户,寻租的收益大大提高,从而,寻租的动力也增强。除了寻租之外,如果主管部门和政府审计机关都作为外部审计师聘任者,可能出现重复审计,对于同一个公共组织,主管部门通过聘任外部审计师对其进行了审计,而公共组织属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完全也可以在审计计划中安排对该公共组织进行审计,这个公共组织就接受了两次审计――主管部门聘任外部审计师审计一次,政府审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或惯例,对其审计一次。为了防止这类重复审计,美国甚至颁布了《单一审计法案》,规定一个单位一年只接受一次审计。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是否有明确框架,一般来说,基于审计主题,公共组织的外部审计需求可以形成一个业务框架,审计业务类型包括财务信息审计、非财务信息审计、经济行为审计、经济制度审计,也可以将上述审计业务类型综合起来,形成综合性审计业务(郑石桥、郑卓如,2015)。在这个业务框架下,政府审计机关与民间审计机构可以进行分工,一些审计业务类型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来实施,另外一些审计业务类型则主要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实施。在这种分工下,凡是属于政府审计机关业务范围的审计业务,如果要聘任民间审计机构,则由政府审计机关以审计业务外包的方式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凡是不属于政府审计机关业务范围的审计业务,而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有审计需求,则由公共组织自身或其主管部门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同时,政府审计机关要事先做好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每个年度开始前,将审计计划通知将被审计的公共组织,以避免一个公共组织一年多次接受审计。当然,如果政府审计机关没有明晰的审计业务框架,也可能根据其惯例来推定其审计业务类型,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审计机关与民间审计机构在审计公共组织时的业务分工,凡是属于政府审计机关业务范围的且需要聘任外部审计师的,由政府审计机关聘任;其他的审计业务,由主管部门或公共组织自身聘任。

所以,总体来说,关于满足公共组织外部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者,有如下结论:政府审计机关、主管部门、公共组织自身都可以充当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各有利弊,在政府审计机关有明晰审计框架时,属于政府审计业务范围的,由政府审计机关以业务外包的方式聘任外部审计师;其他审计业务由公共组织自身或其主管部门聘任外部审计师。

(四)适宜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以上分别分析了不同聘任方式和不同聘任者的利弊,而聘任机制是二者的结合,所以,适宜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应该是适宜的聘任者以适宜的方式聘任外部审计师,其基本情况如下页表4所示。

表4显示,对于内部审计需求来说,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内部审计部门以选择性招标方式聘任;对于属于政府审计机关主业范围的审计业务,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政府审计机关以选择性招标方式聘任;对于政府审计机关主业之外的审计业务,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主管部门或公共组织自身以选择性招标方式聘任。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一个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理论框架,然而,这个理论框架是否能解释现实审计现象呢?下面,我们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美国和中国的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美国部分州的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一些文献研究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关注审计质量、定价、变更及市场竞争等效率效果问题,没有直接研究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但是,从这些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很多情形下采用招标方式,公共组织聘任民间审计机构采用招标方式,聘任者有公共组织本身、公共组织的主管部门、政府审计机关等(Rubin,1988;Roberts、Glezen & Jones,1990;Deis、Giroux,1992;Ward、Elder、Kattelus,1994;Hackenbrack、Jensen、Payne,2000;Thorne etal,2000;Shailer etal,2004;⒐庵摇⑼鹾辍⒎氪淦剑2015)。

为什么很多情形下采用招标方式?为什么公共组织本身、公共组织的主管部门、政府审计机关都可以做聘任者?本文的理论框架指出,从聘任方式来说,根据审计机构竞争性、聘任过程复杂性、抑制寻租可能性、专业胜任能力保障性等综合考虑,招标聘任优于非招标聘任,所以,除非特殊环境所限制,正常情形下,聘任方式都应该选择招标聘任这种方式。从聘任者来说,政府审计机关、主管部门或公共组织自身充当聘任者,各有千秋,并不存在最优选择,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有清晰的审计业务类型时,对于其业务类型之外的审计业务,完全可以由主管部门或公共组织自身充当聘任者。正是这种原因,美国部分州的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的聘任者出现了多样化。

(二)我国中央企业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规则》第五条规定,为保障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很显然,这里规定的外部审计师聘任者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是政府审计机关。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都属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既然有此规定,从理论上来说,中央企业的审计外部如果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来委托。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规则》规定的中央企业年度决算的审计,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来看,并没有将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作为其重要的审计业务,长期以来,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主要是关注其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的合规性是审计重点。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政府审计机关不重视的审计业务――财务决算审计,由国有企业的监管部门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也就在情理之中。本文的理论框架中提到,当政府审计业务有明晰的审计业务类型时,对于其重要业务类型之外的审计业务,可以由主管部门或公共组织自己聘任外部审计师。

五、结论和启示

在许多情形下,以一定的方式聘任民间审计机构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在许多国家也较为流行。本文研究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包括聘任方式和聘任者,不同的审计需求、不同的聘任方式、不同的聘任者,使得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多样化,评价聘任机制的标准是利益代表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前者针对聘任者,后两者针对聘任方式。根据上述原则,各种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各有利弊,综合来说,对于内部审计需求来说,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内部审计部门以选择性招标方式聘任;对于属于政府审计机关主业范围的审计业务,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政府审计机关以选择性招标方式聘任;对于政府审计机关主业之外的审计业务,最适宜的聘任机制是主管部门或公共组织自身以选择性招标方式聘任。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公共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有多种类型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所以,需要从各种可能的聘任机制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对于基于内部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当然要由公共组织的管理层做出这种选择;而对于基于外部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聘任机制的选择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明文规定,否则,会出现无序状态,并且,这种无序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例如,就我国来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究竟由谁来聘任?这在目前尚缺乏明文规定。X

参考文献:

[1]萧英达.比较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外事司.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文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3]Rubin M A.Municipal audit fee determina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8,63(2):219-236.

[4]Roberts R W,Glezen G W,Jones T W.Determinants of auditor 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 28(1):220-228.

[5]Deis D R,Giroux G A.Determinants of audit qua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2,67(3):462-479.

[6]Ward D D,Elder R J,Kattelus S C.Further 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municipal audit fe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2):399-411.

[7]Hackenbrack K,Jensen K L,Payne J L.The effects of a bidding restriction on the audits services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0,38(2):355-374.

[8]Thorne J,Holmes S A,McGowan A S,Strand C A,Strawser R H.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ing and audit contract type:a public sector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20):189-215.

[9]Shailer G,Cummings L,Vatuloka E,Welch S.Discretionary Pricing in a Monopolistic Audit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4,(8):263C277.

[10]Boon K,Crowe S,McKinnon1 J,Ross pulsory Audit Tendering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Local Gover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5,(9):221-241.

[11]张小秋.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J].陕西审计,2005,(5):15-16.

[12]车嘉丽.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6):48-49.

[13]刘玉波,桑海林.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整合应把握的关键环节[J].审计月刊,2010,(7):27-28.

[14]张倩.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整合发展历程的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3,(6).

[15]贾云洁.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外包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4,(6):63-71.

[16]徐向真.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14,(7):15-16.

[17]陈M.注册会计师承揽高校审计业务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1):79-82.

[18]郑石桥.交易成本、审计主题和政府审计业务外包[J].会计之友,2015,(7):130-136.

[19]郑石桥.公共组织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Z].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2016.

[20]王卫星,朱龙杰,吴小明.政府采购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1]郑石桥.民间审计独立性保障机制:一个理论框架[Z].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 2016.

篇12

经济法是我校非法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从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反映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问卷调查,考察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目前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经济法教学;问题反思;解决路径

经济法是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法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均为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规定,掌握市场经济运行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能够在将来本专业的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法律问题。这种培养目标的设置符合目前高校提出跨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很多高校普遍重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也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我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由政法学院教师担任,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如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出版了两本经济法教材,但由于学生法律基础、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的限制,目前在经济法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经济法教学工作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掌握仰恩大学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笔者对13级和14级的会计、工商、财管、物流等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同时针对个别问题对学生和授课教师进行访谈。问卷和访谈的内容涉及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方法等课堂教学要素。

一、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目前,仰恩大学非法学专业中开设经济法课程的有工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等共计6个管理类专业。从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经济法课程较受重视,均被设为专业必修课,总课时为48学时。近三年来,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教材均采用政法学院老师编写的教材并由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经调查,经济法课程普遍受到非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视。2014级和2013级的管理类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9.44%的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对自己重要,只有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对学习经济法的目的,绝大部分学生也形成了积极正面的认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0.22%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法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及自身权益的保护,只有9.78%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法是“学校规定必须上”的事情。笔者于2014年参加福建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的经济法学教学研讨会,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嘉庚学院等12所省内高校的教师代表进行了经济法教学情况的交流。相比其他高校,仰恩大学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自身特色:一是使用自编教材。当其他与会高校代表还在讨论计划出版适用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时,我校政法学院已出版了两本适用于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通用经济法》和《实用经济法》,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后者是在完善前者的基础上,为我校非法学专业本科生“量身定做”的经济法教材。二是重视经济法教学。目前我校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把经济法放在专业必修课里,而与会的绝大部分高校的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性质定为选修课。三是经济法的教学契合非法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例如管理专业的“三创精英班”的经济法教学,紧跟“三创精英班”专业课的教学,强调经济法的教学也要为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优和创业人才培养服务。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有一定的特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一)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学院老师编写的专为经管类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材。这本教材虽然注意到了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在学生的法律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注重实用性,但在内容上仍有不足:一是只考虑了一般教学需要,而没有具体的专业针对性,即没有跟授课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在进行调控经济时出台了大量的经济政策,而且随着国家发展方针的调整,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这些经济政策及其变化不能及时反馈到教材中。

(二)教学内容没有专业针对性

正如上述所讲,我校非法学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材充分考虑了非法学专业的一般教学需要,在内容安排上不限于部门经济法,还包括民法、商法的一些内容,体系庞大而丰富。那么我们授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是如何选择教学知识体系的?笔者收集查阅了学院担任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发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按教材编写教学大纲,把教材所有内容都列入教学大纲内,不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原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要求;二是不同专业,包括经济、工商、市销、会计等专业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而没有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和对本专业领域法律知识需求的不同;三是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担任不同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仍然使用同一教案、教学大纲,完全忽视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法律、国家政策的变化。上述问题归为一点就是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即没有根据授课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在专业领域对法律知识需求来确立教学知识体系,而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有二:一是难以在有限时间(54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难以实现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承担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课程的任务。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占到100%和74.46%。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得知,讲授法主要是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注重法律概念、原则的讲解。这不容易引起没有法理、民法等先修课程基础的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容易变成满堂灌,最终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是法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从调查结果来看,老师们也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于案例教学认识不足,所选取的案例有的比较简单,主要用来说明概念、分类等简单的知识,使案例教学变成了举例说明;有的案例过时没有时效性,远离学生生活;而有的案例涉及问题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目的。

(四)授课教师缺乏相关经管专业知识背景

经济法课程具有“经济性、政策性”,内容丰富,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法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目前我院担任经济法教学任务的老师都不是经济法专业的,同时也无经济、金融、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显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经调查,这些任课教师均反映,当讲授涉及其他专业领域的法律制度,如税法、金融法、财政法等时普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老师上课都讲得吃力,可想而知,学生也会听得吃力,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实现应有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对经济、金融、会计等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五)学生欠缺经济法先修课程知识,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此次问卷调查表明,非法学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兴趣还不够高,只有27.17%的学生喜欢上经济法课,63.04%的学生对经济法课兴趣一般,还有7.07%的学生不喜欢经济法课。授课教师在学院教学座谈会上对经济法教学情况的反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活动参与度低等)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角度,分析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缺乏经济法先修课程知识。虽然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大一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该门课程的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较少,只对我国法律体系作简单介绍,内容上远比经济法课程的先修课程———法理、宪法、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粗略。所以思修课中的法律基础的教学仅为一般的普法教育,而不是经济法课程的先修课程的学习;二是对经济法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否认经济法专业必修课性质,把经济法的学习当成了普法教育,忽视了经济法课程已成为非法学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基础性课程的作用;三是学习方法不当。经调查,41.18%非法学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基本只有课堂的听课,21.57%有预习,28.10%有复习和17.65%有看辅导书。即使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有79.89%的学生承认只能完成部分。上述原因造成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进一步降低了对学习经济法的学习兴趣。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教学知识体系

正如前述所讲,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来授课,同时经济法课程的课时不超过54课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在确定教学知识体系,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经济法教学目标。我校办学定位是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立足于培养本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经济法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的法律问题的实务能力作为经济法课程目标。其次,要根据具体专业的经济法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如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重点讲授与工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同法等。会计专业的学生,税法、财政法、金融法应重点讲授,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应当作为重点章节等等。再次,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要保留。最后,还需要处理好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之间的关系。国家在管理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出台相关经济政策,如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等。这些经济政策有些是贯彻执行经济法规的,有些则与现有的经济法规相矛盾,这需要授课教师作出解释,以免使学生产生混乱。对相关法律的立、改、废情况也要关注,及时补充相关法律知识,不断更新教学。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教师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正如前述所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均有不足的地方,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经济法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参观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要相互协调和配合运用。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早在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就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高校教育也提出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与我校的应用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同时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和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①,而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呢?授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案例教学。

正如调查显示,案例教学是我们在经济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做好案例教学,要做好三个环节。首先要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一是尽量选择综合性案例,内容能涉及到某章或某几章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如果过于简单仅涉及某个法律概念而没有难度,难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是选用法院公开的与授课学生专业有关的案例。这种已经法院判决的案例有三点优势:(1)真实又与专业有关,学生有熟悉感,能引起兴趣;(2)附有判决,通过判决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务中法院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法律原理的运用(如泸州二奶继承案);(3)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司法案例,若发现判决与原理不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种不一致究竟是理解的错误还是原理本身的问题。三是在选择案例时,还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由于法律的修改,有的旧判决已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了,这种司法判案就不能再使用。其次,导入案例。案例既可以在新知识讲授前引入,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在新知识讲完后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结合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站在不同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作指导,不给答案。最后,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及法律规定点评案例。

2.采用模拟法庭教学。

选用典型的经济法案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在法庭上运用经济法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是比较新颖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措并举,完善教师背景知识结构

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素质。在专业素质提高方面,作为担任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法学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作为法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的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法学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知识?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看书或网络教学视频学习,如MOOC等。还可以去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旁听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关心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了解当前经济生活热点问题,敏锐捕捉经济热点事件所包含的经济法律制度问题,把涉及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的经济热点事件引入教学中。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①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做好经济法教学很重要。学习兴趣既可以是学习的原因也可以是学习的结果。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对经济法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经济法的意义,明确经济法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有关经济的法律知识用以解决经济管理领域的法律问题,这有助于将来的就业工作;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难让欠缺经济法先修课程基础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表格、动画等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容易有成就感,自然就会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了要解决上述主要问题外,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单纯依靠期中、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过于简单,也不科学。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成绩,注重平时考核,包括出席、回答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既要考核理论能力也要考核实践能力。二是合理安排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时间。目前我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课程排在大二上学期,这种安排不尽合理。因为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要与授课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而这时候授课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基本还没开始,既无本专业知识又没有专业意识,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好安排在本专业课基本学完之后。

四、结语

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积极有效地解决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文对我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构建合理的经济法教学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路径来解决。上述路径的采用,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使经济法课程真正为非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

作者:王晓丽 鲍莹玉 单位:仰恩大学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著.认知心理学[D].杨清,张述祖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2]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D].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王佳慧,王研.经济法本科教学注意问题及应对原则———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阶段性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4).

[4]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5]孟继超.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6).

[6]孟繁超.经济法教学实践性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