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年医学范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正因如此,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以多病共存、强调危重、多重治疗、注重保健为特点的老年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而心身整合诊疗模式提出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A)与大脑(B)、信号传导系统(C)和支配器官或疾病(D)相关模式,通过对4个水平的分析,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对外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对内将人看成心理、生物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和全局观恰恰符合老年医学对于综合和多学科协作的需求[1]。
另外,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的理论与中医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形神合一论、五脏情志论、中医体质论、三因论、平衡观都是体现整体和融合的智慧,传统的中医学说也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的态度和观点。中医在中国老年群体中的广泛接受度也为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老年医学中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中,心身疾病多达68种,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等其实都可以归属其列[3]。因此,大多数的老年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心身整合治疗(mind-bodyintegrativetherapy,MBIT)根植于古代东方传统哲学中,旨在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身健康[4]。心身整合诊疗模式为老年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预防方面,孤独感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在感受,它通常通过影响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心理疾病来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老年孤独是中国老年人群常常需要面对,但在传统疾病预防保健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5]。
其次,在诊断方面,很多老年病常常以躯体不适症状就诊,诊断治疗以某一专科的疾病为终止,而忽略了老年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其疾病诊断思路应该抛开局部看整体。另外,一些老年人群的躯体不适症状在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后,结果却无异常或异常微小,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各科临床医生都感到困惑,变成了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有1/3可能就是心身相关疾病,由此可见,在老年疾病临床诊断中认识心身疾病的重要性[6]。最后,治疗上,老年病常常需要兼顾“心”和“身”两个方面,因为老年群体往往患有多种躯体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更易患上或共患心身疾病[7]。反过来,心身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的躯体不适,进一步增加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以及用药困难程度,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而心身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还涉及到了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等),包含了诸如佛教禅修冥想、正念疗法、中医唱歌治疗、催眠疗法、芳香治疗、瑜伽太极等不同形式的绿色治疗技术,可调节老年病人躯体与情绪的平衡,辅助治疗,从而推进老年疾病治愈的良性循环[8-9]。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人口老龄化时代。面对基数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怎样保证其心身平衡,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现代老年医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老年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作为新一代的老年医学践行者,我们也许能从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寻求答案。
[参考文献]
[1]吴爱勤.心身医学整合模式:探讨心身交互发病机制[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1-1114.
[2]梅妍.中医学心身整合治疗观[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5-1117.
[3]刘晓云,胡嘉滢,吴爱勤,等.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与处置[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3-905.
[4]袁勇贵,李英辉.心身整合治疗技术简介[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7-1110.
[5]孙金凤,袁勇贵.老年孤独感与心身健康[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21-1125.
[6]袁勇贵.心身医学新理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7]袁勇贵.前言———提高对老年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1-902.
[8]袁勇贵,辛晓芸.前言———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5-1106.
【关键词】 老年病;内科学;教学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4] 辛彦娜,韩志英,乔蓓.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
【关键词】 奥拉西坦; 丹参多酚酸盐; 老年脑梗死; 合理用药; 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xiracetam and depside sal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combined ap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iscuss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71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From April 2013 to May 2014,70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were selected as treatment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 the basis of Oxiracetam drug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alvianolate injection, two groups were 14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The treatment group of the patients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P
【Key words】 Oxiracetam; Salvianolate;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Rational drug use; Effect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功能障碍,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导致,发病人群多以老年人为主,发病通常比较突然,而且导致的死亡率较高,治疗后临床伴随的并发症多,后遗症多,导致了其预后不佳,且复发率{。并且随着我国老年人的逐渐增多,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还是以增强脑部血液循环,溶栓、抗凝为主[1-2]。奥拉西坦作为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丹参多酚酸盐作为丹参的萃取物可以通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微循环、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以及改善外周循环,营养周围神经等途径,提高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本文拟通过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奥拉西坦与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就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7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从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的7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设为治疗组。所选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3]。对照组男48例,女23例,平均年龄(78.1±6)岁;治疗组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龄(76.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出血性脑卒中;(2)肝肾功能发生异常,有恶性肿瘤、严重的血液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都排除入组;(3)患者本身具有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4)患者神经功能有障碍;(5)患侧上、下肢肌力在4级以上者。
1.3 研究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功能、血糖、凝血六项检查。对照组用奥拉西坦4.0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用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14 d为一个疗程。疗程后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入院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NIHSS)评分,逐项评定[4]。具体评价标准:(1)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比起治疗前有大幅度进步(>85%)的患者判断为基本痊愈;(2)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幅度较大(45%~85%)的患者判定为显著进步;(3)脑梗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稍微减少(18%~45%)的患者评定为进步;(4)脑梗死临床症状体征没有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几乎没有较少或增多(
1.5 不良反应观察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内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检查方法以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为主。入院后对大便潜血、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六项、心电图、血压等进行检查。如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观察并及时予以处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上交至药学部。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数据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主要涉及皮肤(6例)和血液系统(3例)。皮肤主要表现为皮疹、斑丘疹、皮肤瘙痒等;血液系统主要是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予以了处理,症状均好转。对照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6例,主要有皮肤瘙痒、皮疹、恶心等,停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均自行消退。
3 讨论
3.1 神经营养药联合活血化瘀药治疗脑梗死的循证依据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的脑供血动脉主干持续痉挛、闭塞,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缺氧,进而产生广泛性水肿及坏死。其多发于老年人群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且发病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且治疗的预后不佳,引起复发的可能性较大[6]。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急速增加,脑梗死患者也日渐增多,且发病年龄有逐年降低趋势[7]。奥拉西坦属于新型的改善神经营养类药物,对脑细胞代谢有促进作用,能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核与核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8]。奥拉西坦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认知功能障碍[9]。从中医角度讲,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丹参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微循环、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以及改善外周循环,营养周围神经等途径,提高脑梗死的疗效[10]。丹参多酚酸盐是从单味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丹参酷酸盐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以丹参乙酸镁存在,具有活血化癖、通脉的作用和良好的临床耐受性,与传统的丹参相比有稳定疗效,成分明确,不良反应较少[11]。丹参多酚酸盐能够降低血液黏滞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微血管口径、降低血管阻力并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2]。
3.2 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 据研究报告,奥拉西坦联合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增加脑梗死患者大脑血管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有效灌注,缓解血管痉挛和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情况,促进病变部位恢复[13]。奥拉西坦作为比拉西坦的类似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充分修复脑补神经元,同时可以刺激中枢神经传导,保护大脑神经[14]。奥拉西坦能够增加脑梗死部位的葡萄糖利用程度,改善脑补缺氧,从而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认知能力。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能够抗氧化,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疗效显著。
3.3 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的合理用药分析 本文采用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其中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并能改善脑部微循环达到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从而改善大脑局部缺血的症状。奥拉西坦不仅能够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收缩,还能够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物质代谢,改善脑循环[15]。通过本文研究,证实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疗效显著。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护理,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1.4%。本课题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随着增龄,肝肾功能逐渐减退,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相对延长。因此,老年患者在日常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注意联合用药时间的间隔,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同时需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从而提高疗效,保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从安全性角度来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停药后一般能够自行恢复。笔者认为在常规联合药物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年龄、肝肾功能及伴发疾病等适当调整药物治疗剂量,合理选择溶媒,提高用药安全。
脑梗死的死亡率、致残率极高,对于老年人群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一旦发病,其临床治愈率不高,且并发症现象多。即使是腔隙性脑梗死也是反复发作,所以成为老年瘫痪的主要病因,导致老年人智能或体能障碍,甚至导致血管性痴呆、瘫痪。目前,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和营养神经等。本文研究中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经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文永晟.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6-17.
[2]周建.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22-123.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79-381.
[4] Kikuchi K, Uchikado H, Miyagi N, et al. Beyond neurological disease: new targets for edaravone (Review) [J]. Int J Mol Med, 2011, 28(6): 899-906.
[5] 张春花.198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90-91.
[6]张丽,刘继娥.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36-37.
[7] 刘琛,王育琴,沈芊,等.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及安全性分析[A]. 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8] 曾祥海,石继和,胡正晖. 奥拉西坦注射用治疗脑病临床进展[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31-232.
[9] 陈伟轩,黎学谦,何志鹏,等. 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59-60.
[10] 刘昌灵.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88-89.
[11] 宋燕青,徐向阳,孙仁弟.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概述[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8):404-407.
[12] 米玉霞.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2,18(22):3903-3905.
[13] 邹荣成. 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治疗老年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5):383-385.
[14] 杨柳三. 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5):605-606.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 辨证治疗 血液流变学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5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与内科学会在北京制定的《老年性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认为:诊断本病主要从记忆、判断、计算、识别、语言、思维能力减退、个性、人格改变、年龄在60岁以上、在50~59岁之间起病、发展缓慢、病程长等几个方面制定[1]。病例选择采用《中药新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临床指导原则》中所列的标准选择,并采用其中辨证分型方法。
1.2 临床资料
275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例。275例患者中男性127例,女性148例,年龄65~87岁,平均72.5岁。老年性痴呆合并或并发腔隙性脑梗塞98例,高血压121例,冠心病206例,糖尿病136例,均有不同程度高脂、高粘血症,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18年,平均9.6年。按双盲对照法,将老年性痴呆病依中医临床辩证分型分为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淤血内阻4个组型。髓海淤阻组102例,脾肾两虚组79例,痰浊蒙窍组59例,淤血内阻组35例。 均用黄芪益脑宁加减治疗,黄芪益脑宁组成:黄芪、水蛭、桃仁、红花、凌霄花、泽泻、石菖蒲、胆南星。
1.3 治疗
髓海不足组:黄芪益脑宁加熟地、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紫河车。
脾肾不足组:黄芪益脑宁加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
痰浊蒙窍组:黄芪益脑宁加石菖蒲、茯神、酸枣仁、半夏、陈皮、莱菔子。
淤血内阻组:黄芪益脑宁加麝香、赤芍、郁金、鸡血藤、三七。
1.4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进行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血脂、脑血流图等项目检测,血脂用酶法,西门子861A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智能型血黏度计。脑血流图依据轻、中、高三型血管紧张度报告确定,使用上海医疗仪器厂出品,阻抗式脑血流图仪、RG-2B型测定。用t检验方法处理所得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老年性痴呆患者中医证型治疗前后与血液流变学关系,见表1。275例患者大多处于高粘血状态,其中髓海不足型最为明显,脾肾两虚型次之。表1 4组老年性痴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比较(略)
2.2 讨论
275例患者均处于高粘血状态,并患有高脂血证及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高粘高凝、高脂、严重脑动脉硬化以髓海不足型最多见,其次为脾肾两虚型、痰浊蒙窍型及淤血内阻型。老年性痴呆属祖国医学痴呆范畴,在心脑病症中较为常见,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但以老年阶段最常见,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表2 治疗前后血脂及脑血流图关系比较(略)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症其发病机理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脑血管紧张度轻-中-重度变化,以及脑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形成、使得 动脉不畅所致。而且老年性痴呆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造成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管弹性降低、血粘稠度增高,引起功能缺损、记忆近事能力减弱,性格改变、孤僻、表情淡漠等。经研究观察证实,以上4种证型均可使血管脉络处于高粘血状态,相对出现血流减慢、从而使脑血管等脉络组织缺血、缺氧,形成血滞、血瘀、血虚,症见善忘、呆傻愚笨、性情改变。中医治疗上采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燥湿祛痰、行气散结、益气养血的方法治疗老年性痴呆,从治疗前后应用上述4个证型的对应方剂来看,各型组都具有不同程度疗效,但以髓海不足型疗效为佳。因方药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脑血流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管舒缩功能得以纠正,解除脑血流症状,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痴呆的症状,增强记忆力及认知能力,丰富表情。
参考文献
60岁的杨忠祥半年前从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他面对的不再是几百号员工的轴承厂,而是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的小家,他的生活内容变成闷在家里看报纸。只不过半年的时间,杨忠祥就闲出病来了。经过检查,血脂和血压比退休前升高了。而小区里的老王也差不多时间退休,现在返聘回工厂当技术顾问,每天忙着上班,身体却很硬朗。
曾有媒体披露,国外研究成果:55~60岁退休的人死亡率明显高于65岁退休的人,退休人员相比在职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高51%。就退休人员本身而言,晚退休5年,死亡的风险就相对降低10%。早退休,本应该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出人意料的是,越早退休的人似乎身体越差。
国外研究所反映的情况,在我国是否也存在呢?“据我了解,我国还没有类似的专门研究。但从健康医学上来看,情况似乎是可能的。”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医院老年医学教授高芳一直从事老年医学研究,“无论55岁退休还是65岁退休,退休之后,人的活动比以前少了,而在一段时间内,原来的生活习惯并不会立即改变,在同样的摄入条件下,代谢得少了,囤积在体内的东西就多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后果会很严重”。
退休是一种心理诱导
对于很多人来说,退休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医生张学芳却读到了另外的信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诱导,人们会不自觉地按照老年人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比如偶尔的忘事以为是衰老带来的记忆力衰退,偶尔正常的疲劳也认为是不抗老,相应减少正常的活动和思考,于是加速了生理机能衰老的过程,最终快速老去。”
实际上退休心理与年龄无关,而是指离开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不久前日本偶像歌手酒井法子因为涉毒引爆日本舆论界。在针对酒井案阐释、解说、分析的各类专家中,其中就有“退休心理学”专家。“退休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在我国心理学界虽然有“退休应激综合征”、“离退休后情感障碍”的研究,却没有广泛开设类似的门诊治疗。
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心理咨询师汪春跃说,在美国和日本,退休心理咨询和退休生活指导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咨询服务业中的最大咨询项目。这种退休咨询包括如何维持退休后生理和心理健康、退休生活的收入支配、退休生活适应性问题等。而相关费用有些是由企业作为非工资福利形式延迟支付的,还有些则是由个人根据需要自己承担。
退休“灰色心理”是正常的
退休带来的心理、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与健康息息相关。
李教授退休后仍一直担任很多社会团体的名誉领导工作,常外出开会或参加活动,但他内心毫无以往的干劲。总是感到空虚、失落、乏味;失眠、食欲不振;易疲劳,常感力不从心。多年不治的颈椎病、前列腺增生两种慢性病也突然严重了。大量的药物并未改善他的状况,相反,由于多种药物造成的副作用,李教授的心情越发焦虑、低落。
退休“灰色心理”往往出现在以前比较乐观、好动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在离退休前对日后的生活过分乐观,自认为有能力应对日后相对轻松、舒适的生活。他们在心理上缺少一定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离退休生活,因此在心理上出现大的落差。
当退休者出现“灰色心理”,早期表现不易被认识,常伴随着身体、心理、精神等几方面状况的下降。退休者往往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经多种医疗检查后,依然无法解决病征。一部分人的痛苦往往不被家属理解,认为其是在装病;还有些家属将其视为重病号,照顾得细致入微。这两种态度和行为都不利于退休者心态平和。
其实退休后出现“灰色心理”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可以分不同时期、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干预、治疗的。
退休前,想象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将是轻松、自在的,同时也要预料到自己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应,设想一下人走茶凉的窘境等。退休前要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确定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办理离退休手续过程中,要和原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选择上老年大学,或定期参加离退休人员的集体活动等。此时,家人的心理鼓励、引导、帮助是不容忽视的,有利于自己摆脱心理危机。
“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除了可能的心理影响,造成处于55~60 岁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我国还没有长期跟踪针对不同年龄段退休人群最终致死原因的调查,但扬州市退休管理中心的一份市区退休人员健康状况白皮书或者可以作为参照:71187名参加了健康体验的退休人员涉及到多达26种疾病,而其中心脏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这7类疾病已成为影响退休人员健康的“七大杀手”,而在所有疾病中,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这三种疾病发病率集中在56~65岁这一年龄段,远远超过5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患病人员。
联合国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而遗憾的是,有不少处于壮年的人的确正是死于不懂得保健,而且也不重视保健。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换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我国,临床医学中,改变生活方式的保健疗法被称为TLC。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马长生甚至将TLC视为心血管疾病的必要治疗办法。TLC治疗性质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蔬菜、水果和粗粮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减轻体重;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戒烟、限盐以降低血压等。多项研究显示,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控制在降低冠心病死亡风险中作用占到了44%~76%,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关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把退休生活分为:
1.期待期。自愿退休的人抱以期待的心情,而不愿退休的人或被迫退休的人则相反。
2.退休期。愿意退休的人心情舒畅,兴高采烈,不愿退休的人心情郁闷,易动肝火。
3.适应期。退休后,压力消失,作息改变,人际关系变化,一些没做好心理准备的老人感到怅然若失,手足无措,烦躁不安,沉闷抑郁,有的还发生心理失调,这就是所谓的“退休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