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教学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教学创新

篇1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素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素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素描教学应与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审美趣味关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对应,从素描作品中反映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判断的标准,在此环境下,素描也不断发展。现今社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

首先缺乏明确的素描教学目标。高校美术教育中,素描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把握绘画的规律,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素描教学需要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前提,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提高学生素描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的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对事物的外形描绘能力,对于素描本身的研究和分析重视不足,使得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够科学,学生的注意力都在事物的表面上,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创造。其次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足。素描是利用点、线以及面等对作品进行创造的,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并且能够将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好的反应。素描使思想与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与创新也密切相关,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是十分必要以及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虽然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培养上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教育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最后高校素描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素描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科学的定位学生,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作业的表面质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需要认识到素描教学是要以艺术审美作为前提,在指导学生的素描技巧以及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对素描的本质进行分析与理解,这是高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高校素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最开始,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得到巩固,通过写生进行练习。到了中期,就要加强学生对素描艺术语言以及风格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临摹、自由创作指导学生训练[3]。高级阶段后,就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开展各种展览活动等,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

2、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素描绘画形式

素描教学的开展能够将艺术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展现出来,并且在设计以及创作领域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迁,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与改革,传统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艺术思想与理念,明确素描未来发展的方向。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从一点作为观察点,绘制的素描图画在整体构图、透视、大小等方面都满足要求,这些规定的出现能够使素描绘画更加科学严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素描观察以及绘画方式,让学生使用夸张、对比等方法,使素描绘画更加灵活,使画面更加生动,使素描的表现力得以提升。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

艺术发展要以创新作为核心,当前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强,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进行熟悉,让学生敢于使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使素描作品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实现创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进行创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提出绝对化的要求限制,使学生的创作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能够在开放性的环境氛围中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主观性和偶然性比较强,新时期,高校应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针对性的发展与创作。

三、结束语

当前,艺术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也显得十分重要。应明确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创新,实现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01:56-57.

[2]何继业.高校素描教学创新——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一步[J].大众文艺,2015,01:212-213.

篇2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对子女艺术方面的培养。美术就是一门能够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专业,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也逐渐增多。素描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固有的素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创新高校素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高校素描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当前,一些高校的素描教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类似于高中美术教学。首先,素描教学形式单一,一些高校依然采用写实的教学手法,即给学生指定一个实物,然后学生对照实物进行素描绘图,完成后再开始另一个实物的绘制。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素描的兴趣。其次,素描教学内容单一,高校素描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临摹过的作品,这种重复性且毫无新意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反感,不但难以使学生的素描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2.缺乏明确的素描教学目标素描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创新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素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而且能够培养独到的审美观念,能够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具备较强的艺术欣赏能力。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素描教师对教学目标并不明确,仍旧一味地注重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硬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绘画量,而较少培养学生对美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学生每天重复性地进行写实训练,反复地对实物进行描绘,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难以真正体会艺术的内涵和素描的内在美。

二、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方法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当下,社会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具有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才能在美术行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高校素描教师不仅要重视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素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素描使学生具有独立欣赏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法,使作品得到升华,这才是美术的真正意义。基于此,在高校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从基础的素描教学开始,通过写生使学生的素描技能得到提升。其次,当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素描技巧后,教师开始让学生透过作品深入理解其内涵。最后,在了解作品后,教师开始加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热情,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素描教学也可以利用现代设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往一些教师一直沿用单一的素描教学方法,这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可以起到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作用。高校素描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制订适合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西方素描教学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高校教师可以选择西方素描教学方法中适合我国素描教学的方法,并注入新的观念和内容,从而创造新的素描教学手法和表现技巧,使素描成为学生主动表达内心情感的课程。当前,我国各大美术院校在创新素描教学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不同的院校在素描教学探索的方向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因为有着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和作为教师的责任感,高校素描教师并肩战斗在素描教学改革的前沿。只有通过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探索,素描教学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才能展现出素描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结语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素描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影响了素描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首先应该树立明确的素描教学目标,然后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素描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素描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进而提高素描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素描人才。

参考文献:

[1]游伟.高校素描教学创新分析.艺术品鉴,2016(11).

篇3

因受到我国传统思维以及固有技术的限制,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有待完善。所以,加强高校教学的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乃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观其现状,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唯有开辟新的有效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自身的服务管理功能发挥出来,才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便将美学原理融入了高校教学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希望借此文内容,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份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管理现状;改革创新;美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各行各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强。高校教学管理乃是我国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研究的一项问题,而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其教学档案管理则是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故此,改革当前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经过实践研究创新出新的管理方法,乃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与责任。本文便根据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的教学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创新出了美学管理的实践方法,希望能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借鉴建议。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应用美学的理念阐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完成自传统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转变以后,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也都得到了整体的提高,故此,人们在使用档案的时候,也开始潜意识的参入审美要求。除此之外,受众群在浏览档案的时候,对于档案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满足档案的实用性能,开始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强烈的审美倾向,故此,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中,适当地引入美学原理,从而创造出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事业融入崭新的活力,并且还非常有助于探讨分析出新的档案管理领域,这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来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性作用。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将美学的原理融合进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提高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来说,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动作用,非常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一般来说,档案管理中的美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四点上:档案材料整理、档案内容汇编、数字多媒体网络以及档案室的室内布置。本文便根据这四项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二、档案材料整理可以反映出真实的美感以及严谨的美感

高校的教学档案乃是整个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所凝结出的产物,它真实客观地记录下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档案的内容中汇聚着师生共同创造的智慧与心血。文件档案虽然不似文学作品那样用一种朦胧的充斥着美感的语言去描绘形象,但是却用其丰富、具象的真实内涵带给人一种生动的智慧灵感,体会到了一种岁月与历史打磨出的深沉感。档案所反映出的真实美感以及严谨美感中,包含了: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这也是“内容美”所反映出来的主要特征,它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了美感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美一直蕴含在对于美的事物以及审美活动的理解当中。

故此,在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时,首先应当建立起教学档案的管理体系制度,其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应当以简约鲜明、图文并茂、清晰美观作为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运用其美学当中的对称、条理性、韵律、布局以及均衡等各种专业性原理,依照档案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搭配不同的字号、字体以及图样的形式,以此来体现出高校教学档案的结构美,并且可以有效的增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感染性与直观性。例如说,在试卷管理体系制度之中,便可以使用一些几何图形增强美感,学生也会对考试更具积极性与能动性;在教学音像资料的管理体系当中,按照内容进行添加多元化的突破,并且使档案内容的设计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将主题突出出来。这会使浏览者在翻阅的时候,更为一目了然,记住档案内容。

三、档案内容汇编可以展现出内外统一和谐的美感

教学档案可以影射出众多层面,并且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其档案的内容中所融合的周而复始的教学经验闪烁着一代又一代叫熟人的智慧与思维。故此,开发利用这些非常具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教学档案,其核心内容便在于引入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与档案管理模式,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看,档案文化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乃是一脉相承的,档案学学科同文学、哲学、史学与美术学等相关学科都是非常近似、不分彼此的,这边促使档案学的内涵底蕴更为宽广、深厚。于是,基于此角度作为出发点,借助美学的理念来重新便会研究高校教学档案,赋予其高校教学档案文化新的文化内涵,乃是高校教学档案编研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计量学院中曾将美学注入于高校教学档案的编制研究工作当中,将传统原始的,无法构成体系的零散材料全部通过编研,排编成了一本本优良精美的书籍,而且成功地创造出了教学档案业的新经典,大大提高了档案文化的实时利用率。除此之外,高校教学档案的特殊性也促成了档案装帧汇编这种形式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其档案汇编工作主要针对于档案封面、档案扉页、档案目录、档案数据、档案概要与档案的装订形式等综合性质的全面统筹计划,而后依照其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在进行汇编的过程当中,要求档案的目录、概要、内容、数据全部呈现为统一比例,其中的字体格式与表格的排版都应当具有规范条理性,所采用的字体也应当具有艺术美感,卷中的排列要有次序,以此来实现文字内容、语言内容、结构内容的规范性。

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建立数字网络多媒体管理时,应当注重整体画面的美感

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实现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乃是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故此,多媒体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开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还促使美学的理念运用得越发广泛。建立起高校教学档案网页模块的设计以及应用多媒体艺术汇编档案的模式,并且注重模式中的音乐与视觉效果,通过布局、构图、色彩与音乐等各种可以展现美学的艺术效果,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美的画卷。在构图与布局上,应当注重其画面板式的组成比例,要在

视觉上使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造出和谐化、统一化的网页内容,促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在视觉与音乐方面,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色彩色调的对比将节奏调和均匀。在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与视觉效果,应当在合理统一的基础之上,达到色彩均衡的目的。此外,还应当注意色彩渐变与色彩突变的交错关系。还可以在网页当中选择一些励志、奋发的歌曲作为背景烘托,增强美感艺术的感染性。

五、高校教学档案室内部所布置展示出的环境美感

高校档案室的环境美感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硬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其中,硬件包括有:档案盒、档案柜、室内植物、室内壁画、阅览桌椅以及室内窗帘等等物品;而软件便包括有整体色彩、环境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等感官上的内涵。一般来说,保证档案室内的环境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档案盒其具有艺术美感的创新。将档案盒归类上架乃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最后程序,也是展现档案室环境美感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如果想要保证保证档案盒的美感,可以在档案盒的背面与盒面上进行创新。例如说,确定档案盒的颜色,根据不同的分类而选择不同的色彩,其整体色彩应当与档案室的装修色调相吻合等等;其二,创建出祥和、舒适的档案室环境。档案柜乃是室内的空间实体,所以它的摆放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这些空间实体进行合理的拜访会使得环境布局更为安静舒适。在布置档案室的时候,既应当注重其布局的搭配,又应当注重其色彩的搭配,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档案室环境的美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素质而言,都存在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提高授课能力的先决因素。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并且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法来树立起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能意识,促进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在实现适时性、科学性、现代性、创新性的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红.高校教学档案创新管理美学新实践[J].档案与建设,2008(06)

[2]徐艳.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创新管理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1(07)

[3]池金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在创新上下功夫[J].黑龙江史志,2013(05)

[4]江桂平.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

[5]张金凤.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04)

[6]吴宇虹,张良云.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08(06)

篇4

关键词:高校 声乐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一、引言

高校声乐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高校声乐专业主要集中在声乐学院及师范院校。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而声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陶冶人们情操、培养美感的任务,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的时代, 新世纪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愈来愈高,而高等院校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严重的教学失误,如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何对高校声乐教学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声乐艺术创新的必要性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声乐形式。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发展人的创造力。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新的富有创造力的社会“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声乐学科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声乐教育服从于一般的教学规律,但若强求于对待每个学生都延循一种固定的按图索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则失去了教育的创造性和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实际意义,也不符合声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和要求。从学生方面讲,每个学生不仅个体之间的嗓音条件、结构特点、身体状况和演唱能力、文化艺术素养存在差异,而且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气质、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存在着不同差异。这些无论外显的还是内隐的因素都要通过教师具体的分析、判断和开发,声乐教学只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说明了教师的一切手段策略所应有创造性的特点。从教师方面讲,现行的声乐教学普遍基于“经验式”的个体传授,对手段与结果的关系缺乏理论的认识,对不同的唱法、提法、观点、学派等现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甄别,就此只有增强创造精神和科研意识,提高对声乐学科的理论认识,同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对学科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手段、策略、方法等形成一定的体系。

二、如何对高校声乐教学进行创新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能力品质的最高体现,是21世纪“人才扩展能力”的核心。教育创新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最高体现,是集各种素质高度发展的综合。表现在善于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上。我们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实行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求异”、 建立以人为本、互相关怀的教学环境、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创建和谐、保持稳定、勇于创新,大胆探路几个方面对高校声乐教学进行创新。

(一)提高教师素质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声乐教学院系应该按照“提高素质、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方针,培养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条件为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演出和比赛。

我们希望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形成一支学术造诣深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同时,高校声乐教学要创新,更新观念是根本。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一句话,教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绝对权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异化了,个性被压抑,甚至被扭曲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被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被熄灭了;学生基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高校声乐教学严重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指出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信息知识的爆炸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教师对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进行了反思。这种陈腐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也遭到了学生的抵抗。教育部门明确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

伴随着时代的呼唤、人们的企盼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创新型高校声乐教学的交响曲已经奏响,在不断的完善中,表现出其青春的活力与生命力。创新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广大教师在科学地继承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的因素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现代教学理论,并创造性地应用到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

创新型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要求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崭新的高校声乐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的创造性学习转变;让高校声乐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质量是立院之本,是高校声乐教学院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更快、更好的提高高校声乐教学院系的教学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在“一专多能”的前提下,除了提高声乐主课的教学质量外,我们要继续发展合唱教育。今后我们将继续聘请高水平的指挥家为合唱团指导;制订合唱团规章制度;扩充合唱曲目;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演出、比赛活动。为此,我们将继续发扬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精神,以“团结、拼搏、胜利”为口号,在保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努力培养成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

第二,我们应该科学制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专业选修课程,邀请知名学者来高校声乐教学院系教学、演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校内外演出、比赛的机会。我们期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实行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求异”

培养创新精神,健全创新人格,需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有90%的创造力,而7岁时只有10%创造力,8岁以后只剩了2%。究其原因,7岁以后,人逐渐学会了对环境的妥协和对权威的顺从,于是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可见,只有坚持教学民主,才有可能保护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创造的精神。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敢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才能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才能去思索、去探寻、去创造。为此,教师宜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行教学民主。

第一,调整心态,把自己从绝对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学相长,主动做学生的朋友,把自己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帮助他们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相应的科学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善于质疑,经常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与创新。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为他们能“青出蓝而胜于蓝”从内心感到高兴

第二,为学生创设发表意见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以发表意见的机会,对学生的意见,一般不做简单的结论,避免轻率的否定。不轻视、嘲讽学生。对学生的异想天开、别出心裁,做好积极的引导,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

(四)活跃课堂气氛,教法不断“求活”。创新型高校声乐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一目标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师生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同步共振,产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要不断求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具体的学情,或采用发现教学法,或采用问题教学法,或采用探究教学法,或采用研讨教学法,或采用综合教学法,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态度进行学习。

教师要使自己的教法经常保持“活”,就必须始终如一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在复杂多变的高校声乐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要善于捕捉高校声乐教学情境的细微变化,采取恰当的措施转化教学矛盾,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校声乐教学情境;善于对自己高校声乐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创造性地解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自己高校声乐教学的总目标永远确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上。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这个永远不变的目标。

(五)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声乐系在进行教学、科研之余,应该不忘提高学生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学生们通过在校所学的知识,坚持“人才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以声乐专长为社会服务。在院、系领导的组织下,投入单位、社区、广场、声乐厅等地演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社会培养既具备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专门声乐人才。

(六)创建和谐、保持稳定

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有助于系内教学、管理的顺利推进。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系领导班子要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政治核心和先进性作用。创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改进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进一步形成,保持学院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七)勇于创新,大胆探路

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响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在实现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创新,特别是声乐教学如何创新,是广大声乐教师关注的问题。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包含了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审美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教育等内容。

四、结语

教育系统历来都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作为高校声乐老师,我们应该把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思考习惯来追求,努力使每个人思考问题、开展工作都能自觉做到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综上所述,对高校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这是一个很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今后,我们要保持创新的精神,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积极的姿态,努力开创声乐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史一丰.谈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歌海.2009(2).

[2]常诗竞.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措施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提升我国竞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民族要想进步、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必须建设创新型战略目标,促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性国家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院校拥有着知识丰富、技术较强的尖端人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教学管理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使得教学管理变得极为复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盲目的进行扩招,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以致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造成资源的浪费。

2.教学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大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进行灌输式教学,偏重理论课程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锻炼。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学计划和课程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部分学校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忽略了教育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学习的机会,教育管理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无法认清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严重削弱了教育管理岗位人员队伍的实力,导致了教学管理墨守成规,不能随教学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进而影响到教学水平和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先进理念,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措施

1.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应具有良好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深化正确的教育观,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以达到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思想和观念若要固步自封,势必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思想的转变极为重要。为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教育观念应实行终身制,通过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高等教育观念的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实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丰富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在信息化社会,加强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可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高校管理人员应利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对多方面信息进行现代化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约投资成本。与此同时,应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认真分析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的为工作服务。不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性,建立一支各方面精通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3.教学过程的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适当增设难题,使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对于学科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学生的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4.教学管理目标的创新

加强教学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不断地探索,为学校的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以吻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多样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应选择良好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学管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各种挑战,各高校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及时地调整教学管理目标,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大众化教育下的高等教育目标不再只专注于精英人才的培养,人才已有了多种标准,这就要求高校制定更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即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来源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方式多样化的现实,构建适应面更广、应变能力更强的管理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圆圆.对中国教育大众化的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08).

[2]李辉生.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2007,(5):85.

[3]郑淑红.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D].2009,(12):31- 39.

[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9- 11.

[5]庄强,王功民.以人为本[M ] .北京:企业家出版社,1997.

[6]姜桂春.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3):40- 42.

[7]丁景梅.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4):106- 107.

[8]王宗禹.培养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J].机械工业高校研究,2001,(1):1- 6.

篇6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2]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10,(2):67-70.

篇7

关键词:教学创新;动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9-4156(2011)05-060-02

教学要进行创新,首先,需要有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直接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是创新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要在对各种创新动力因素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探讨增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动力的策略,提高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能力。结合各种动力因素与各种教学活动,形成相互作用的联动系统与能动作用机制,促进教师教学创新科学、高效、持续、深入地开展,推进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最终得以实现。

一、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内容

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教师对高校教学活中的构成要素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既可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可以是教师对一些教学新颖因素的引入。从具体的内容构成来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的创新,以高校教学课程观和教学观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观念的创新是教学创新的先导;二是教学目标创新,新的时代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求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遵从教育自身的规律,适应社会需要;三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更新教学内容,剔除过时的陈旧教学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教学、科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用能够促进人们创造发明的科学知识;四是教学方法、技术与模式创新,以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五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创新,对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进行大力革新,变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二、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动力系统

高校部分教师中存在着教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由于这些教师缺乏进行教学创新的意识。通常这类教师满足于教学现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非常习惯,对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够重视,没有对课程教学创新进行主动思考的意识,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改革教学现状。二是缺乏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这部分高校教师具有教学改革创新的热情,但由于教育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而无从下手。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广大高校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教学创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动力进行支持,这种动力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创新动力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其结构如图1所示:

1.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是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主观因素。在人的动力系统中,需要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动力,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推动,以需要为层次来调动人的行为动力,这也是任何外力所不能达到的。从内部动力这个角度出发分析推动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根源,改善与充实教师的某些内在需要。高校教师的需要是指教师个体自身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足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强度的教学创新内部动力,这种创新动力是构建在高校教师个体需求基础上的,这种来自高校教师自身内部的推动力量,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源泉。

代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评职称或职务晋升创造条件”代表生理需要;“避免被学校认为不称职”代表职业安全需要;“更好地融入同事群体”代表归属需要;“得到领导的赏识与肯定”和“得到同事的尊重与肯定”代表尊重需要;“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代表自我实现需要。从高校教师个体的因素来看,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当前推动教师教学创新活动的主要内部力量来源,受到尊重的需要在教师的教学创新中有主要的推动作用。

2.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外部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激起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活力,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的发展。在高校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中,影响其教学活动的最大外在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部门及学校内部对教师教学创新活动的要求、针对各种创新活动及成果的奖励、同事教学创新活动的影响、学生需求对教学活动的要求等方面。

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是影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行为的重要外部动力。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部门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证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主要前提。制定这种教学体系首先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创新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科研创新体系等三大类,以避免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限制;教师群体与同事的影响也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外部动力。教师群体的整体氛围和同事的态度常常是教师个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事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也常常成为其他教师模仿的榜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刺激因素,从而形成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学生发展要求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又一外部动力。高校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现代先进的信息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范围扩大,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一种基于学生的教学创新动力,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教学创新的外部动力是与教师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教师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转化成推动其开展教学创新的一种力量。

三、增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动力的策略探讨

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构成教师个体的教学创新活动系统。这个系统的外在表现就是教师个体的教学创新实践。系统的内部则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动力和影响动力的各个因素。教学动力主要来源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本身和社会系统等四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教学过程的运行和发展。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加强创新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素质与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实践需要以教学创新素质与能力作为基础。但是有一些教师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有限,致使其教学创新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且高校教师教育过程中重专业知识培养轻教学技能提高一直以来是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素质与能力,是增强教师教学创新动力的重要工作之一。为高校教师创造和提供相应的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创新素质与能力逐步得到训练和增强。

2. 建立和完善刚性的教学创新管理与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活动,全面了解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需求,把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奖励机制相结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新课程的创新理念要真正转变为教师个体的创新活动,要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制度和规定,对教师教学创新的成果予以肯定,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创造外在的诱因。

3. 创设支持教学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良好的教学创新环境是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创新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及管理人员都应对教师的教学创新给予引导、支持与合作。没有这种引导、支持与合作,教师的教学创新将难以深入开展,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创新大有裨益。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曹永梅(1980-),女,湖北钟祥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力学院,助教。(河南 郑州 45004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26-02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教学流程,它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为指导,其目的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涉及课堂结构框架的设计与教学流程的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其应能揭示教学规律,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有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形成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合创新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既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课程改革发展阶段特征的必然要求,还是构建名师名校的成功之道。可以说,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而新的教学模式的灵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核心应该是教学目标,同时应具有合理的教与学的结构框架和教学程序,并具备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

一、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严重落后,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标准,考试中取得高分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学习,变成了“考试机器”,忽视了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结果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低下。

2.教学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教材依然选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的,这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影响,但不能使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的科技前沿知识,把握所学内容的科学研究动向,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够

不少高校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致使不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等,有的专业甚至迫不得已缩减或舍弃某些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动脑研究的锻炼机会,弱化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缺乏创新精神。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先后实施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措施,旨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研究为本,立足创新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融入科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1.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客观、公正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其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体系可实施学校、学院和系所三级专家评教和督导制度,同时实施师生互评,即学生通过网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适当的时候向教师和学生公布结果,使二者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共同打造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

目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多采用考试的形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应采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考核形式。通过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试题适当减少知识性、记忆性命题,增加分析题、应用题等,侧重于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除考试外,还可采用读书笔记、论文、面试等多种方式,开阔学生思维,使其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实践表明,考试方法改革对提高学生出勤率、促进学生听讲和培养专业能力都是有益处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所谓科研型教师,即会科研的教师,是指用科学方法探求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并在教育教学的学术领域里有一定造诣的教师。[1]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新的科研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彼此促进,相互提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对完善创新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密切的互动交流,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术修养、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等潜在的教育力,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高校教师,要想使自己始终处于学科的前沿,只有不断学习,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立足讲坛,培养出创新人才。

3.优化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按照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科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夯实课程基础,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要求各专业教学团队在研究相关教学教材的同时,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修订和补充,增加本领域内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授课教师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方法,一方面可使授课内容更为生动,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们展示专业未来的前景,可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要求以教师本身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在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形成高年级学生主动带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浓厚学术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引导学生利用电子图书馆和互联网等现代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加快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帮助学生确立研究课题,使之明确学习与研究目标;总结和点评学生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5.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电教技术,是当前最为流行和普及的教学辅助手段,[2]可拓展教学的内容容量,深化教学的层次,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课程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PPT仅是多媒体最基本和较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不是多媒体的代名词。因此,要不断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丰富多媒体教学内容,构建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为主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快速、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高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充分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重点利用好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认知事物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即减少验证性实验,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

(3)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课题大作业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合二为一。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新的科研课题,以科研丰富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问题;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11-02

在21世纪后,对教育的发展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故而现今高校面临的问题是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因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加速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因素,以此来迎新的挑战。

一、当前美术学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因为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故而大多数高校扩大或成立美术系、院的办学力量就是为了顺应着教学体制和市场的要求,同时在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下不断寻找完善美术人才打造方案。可是,发展中相对突出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第一,有大多数学生表示为了“应考”才学习这个课程的。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有些学生原本就没有打算报美术教育专业的,他们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因而在报考中让他们勉强选了此专业,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在上像教师类的课程时,他们要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心猿意马”,因此他们觉得“应考”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这类生源中在我国高校美术的一些院系中甚至已过半数。美术的教育体系是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必须借助一些相对完善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教学的评估。可是在教学的时候有多数学生在老师在场时无法投入绘画中,并且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思维和绘画模式走,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此绘画的教学便没了实际作用;第二,美术教学质量评估没有得到真正的考核,因为学生课程的考核只是简简单单的按其他学科的考核方法进行的,像美术理论课(解剖)的考核就是不合理的。大多数美术院系都是按一般理论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结果可想而知。开人体结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人体的各个结构与组织,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们在绘画上的基本素养。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要有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是要把每个人的实际所需及学习特性联系起来,再由系统的学习去引导和培养的,最终可以实现与完善自身的价值。现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以客观利益为核心,把世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的。多数美术学习中的目标已成为让精神产品快速商品化,固而出现了一些名为“艺术创新”而实际上是不重视艺术素质修养而重视经济利益的人,而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颓废的、空虚的,却又刻意追求的标新立异的。其次,提高艺术价值观的定位可以完善艺术教学体系,这样就需要出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来推动发展

(二)要有计划的进行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形式美是艺术美的要义(如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同时它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于技能。作为美术老师,我们必须了解到: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同时,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应该是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使学生最终可以塑造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主要课程是社会实践

首先,在多数社会实践教学中都以校外写生为主,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有种接近自然的机会,而且对社会实际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些了解,这才是成功的社会实践。但是对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全面的筹划与投入太多的精力,大多时候不过是走个过场。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其二、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和其它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观摩,接受新思路、新观点,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方案

(一)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任一阶段的美术教学都要在一种愉悦、美感、充满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不论是欣赏、创作设计课程或写生都要如此,因为心理氛围条件可以影响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否的充分发挥。

(二)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依赖于技能的训练与指导。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熟练的使用前人发明的技能“敲门砖”,而且要善于、敢于创造(包括新技能的创造),才可以为未来要从事美术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美术技能的提高就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在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自主创造中所得的收获和乐趣;

(三)美术的精神是实行发展性评价创新,艺术重在创新。学生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最活跃时期是在求学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敢做敢为、热情大胆,而且更善长吸收新生事物,。创新意识一般处于潜在状态,这就需要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助他们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四、结论

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实际所需和特性,在通过系统的不断的学习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才,这才是教育的实质。著名的教学学者马拉斯蒂芬的观点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教会做人的道理,更要找到教育与教学间融入点。正因这样,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要想打造出符合时代特性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美术人才,都必须把美术教育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高等美术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使用具像的教学手法,充分发挥学生独创想象力、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更需创造和吸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篇11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提高授课质量。其关键就在于课程体系的完善。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钢琴教学改革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到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来,完善教材内容,增加钢琴欣赏教学的比例,加强演奏实践,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

二、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钢琴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立足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积极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一)教学内容与方式相结合

只有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钢琴教学的效率。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既定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一对一教学,小课结合大课,集体课和小组课合理穿插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开展专题系列讲座,根据课时安排适当的,不定期的开设公开课,加大座谈和讨论活动的比重,以多变的形式和有差异性的座谈活动范围,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自主自发的思考和学习,从而了解钢琴学术的理论动态,更好的学习和体会钢琴的演奏技巧,增加演奏经验。另外,有条件的话,还要为学生多提供去音乐厅环境欣赏专业的,较高水平的音乐会,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艺术欣赏氛围,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最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琴房,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钢琴音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高校钢琴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安排学生参加实践,创造更多的即兴伴奏,即兴演奏题目,锻炼学生的能力。或者通过小型音乐会的举办,为学生创造登台演出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演奏经验,锻炼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临场气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记谱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的领悟和体会钢琴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蕴含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并在专业知识的高度上,对钢琴作曲家的创作方式,创作意图,以及音乐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分类对比。在和声学知识教授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记谱能力,试奏能力,培养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和声语言。在曲式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音乐中的逻辑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整体乐感,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乐曲,以形成良好的结构意识,加强整合结构的能力。在复调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着力于调性,调式,节拍,节奏,力度等,以及音乐表情,织体样式等,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的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度,加强演奏能力。

三、结语

篇12

关键词: 高校哲学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哲学课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哲学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哲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哲学教学模式就是在哲学教育观的指导下,围绕哲学理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由此可见,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与形式的统一。

“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是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继承性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是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2]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未能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第二,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线性教学,单纯地从教师“传”到学生“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探讨、反馈,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第三,从教学内容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以教科书为载体,教师往往只重视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实践体验,这样的教学难免理论脱离实际,促使哲学成为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往往产生厌学情绪。

传统哲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种弊端,与当今的教育发展理念极不相称。当代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因此,在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主旋律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变革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哲学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创新哲学教学模式呢?笔者在从事哲学课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源、存在、发展之过程、律则及其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的体验与探求。哲学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学问。要体现哲学的真谛,表现哲学自身的魅力,增强哲学教育的感染力,就必须由原来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探究式教学。

1.注重哲学概念的动态性与问题意识

任何哲学概念都不是死板的知识,都是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哲学概念时,不是先把概念讲给学生,而是通过举例、故事讲述、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在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和系统阐述,从而加深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哲学概念及哲学理论本身具有动态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某一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又要让学生了解某一哲学概念在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比如,哲学对发展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在现今我们又提出科学发展观,那么科学发展观与的发展观有着怎样的关联?在现代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呢?注重哲学的问题意识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2.侧重于哲学方法论意义的教学

“哲学不是知识教育、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素质教育、方法论教育”。[2]哲学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即给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例如,矛盾学说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论述了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而且提供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中心、看本质和主流的方法。在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教师要侧重于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的探讨,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体会、探讨,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注重哲学知识背景的教学

任何理论的创立和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形成的。哲学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例如,在讲述物质观时,并不是仅仅把物质的概念讲给学生,而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哲学物质观的形成过程。在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对物质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演变发展过程。物质观是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对前人物质观的继承与发展。现在国内的哲学教科书关于物质的定义,一般采用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那么列宁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给物质下的定义?列宁物质定义的现代价值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理论课教学中备受大家关注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采用“展示案例――学生讨论(或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或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概括”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基本原理》教学中,在讲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笔者运用了1997年全球掀起的“克隆风暴”和1931年爱因斯坦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大学生演讲时对人类的忠告:“你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体会到了在应用科技的时代,应用技术的人所具有的世界观、科技观和道德观是多么重要。这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从而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合理分配教学重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关系。在选取案例时要着眼于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力求选取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案例,做到难易适当,而且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通过引发、促进、支持和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哲学课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意识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挖掘研究性题材。研究性题材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又可以是现实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例如,在《中国哲学史》教学中,在讲授孟子的性善论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孟子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其性善论的合理价值是什么?其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四川抗震救灾以后引发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为什么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你认为人性到底是什么?在现时代我们又如何认识人性?提出这些问题以后,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查阅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概括、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小论文。这样既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促进人的生命和谐发展。在哲学课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实现哲学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一定的教学模式是由一定的教育理念主导的,因此,哲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1)由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2)由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由教学只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即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价值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由教学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与此相适应,还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另外,还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由过去只重视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考核转变为着眼于考查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哲学课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哲学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哲学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待于人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13

开课设“小灶”

在大学的校园里,除了必修课以外,林林总总的选修课也许更能让学生们的兴趣找到落脚点。上百人在同一个教室里上“大课”的情景早已司空见惯,而专门为几个学生开设的“小灶”课还不多见。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些创新研修课,每门课程的学生最少2人,最多10人,小班授课,相当于是知名教授开的“小灶”。

据了解,为了使大学校园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宽和增加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渠道和机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设了以培养本科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训练为主要授课宗旨的“创新研修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等精神,配合学校“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目标,2010年,哈工大又将创新研修课项目列为“985工程”三期建设的配套类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专项支持,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创新的平台、成长的空间。

因为是“小灶”,这些创新研修课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想上就能上的,需要学生目不转睛守在电脑前“秒杀”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上课机会。大学生们为了“抢”上这个课程需要颇费心思。通常,在新一轮创新研修课选课开始后,选课系统刚刚开放几分钟,全部的创新研修课在瞬间就被“抢光”。教务处负责创新研修课相关工作的老师笑言:“每次选课系统刚开放,所有的课程都会被一抢而空,那阵势丝毫不逊于网上的‘秒杀’购物!”

篇14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创新方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体育教学也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几项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的体育的创新教学仍受各种因素制约,存在着诸多实质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现状,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客观实际,对其具体实施方案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期寻找最佳途径完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促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创新教学虽然有较快的发展,然而跟很多先进国家、地区的体育创新教学相比,仍然相对落后。通过详细的分析,本文总结了我国高校体育创新方案现状表现出的几个明显的问题。

1、 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理念落后

现今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都是继承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半强调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观念上的落后就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学的重心偏向了教师,如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就失去了必要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明确,考核的标准也死板和程序化,这种观念上的偏差最终也导致了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目的模糊不清,觉得体育教学为的只是单纯的“竞技运动”,只是单纯的应对学科加分,这在很大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式不合理

校体育创新教学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看重形式,忽略实效。部分体育教学工作者却单纯在“新”字上下功夫,虽然在形式上个使人耳目一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不便,实效欠佳。其二,注重训练,忽视教育。体育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自身身体为媒介,并通过相应的运动练习而谋求一定教育目的的特殊学习方式。其三,看重共性,忽略个性。很多学生的体育上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这种教学方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忽视的对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

3、 高校体育创新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高校体育创新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主要也有三个表现:首先,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室内活动场地短缺,体育器材和图书资料较全,但仍有差距,一些器材道具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正常使用。其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业务素质较高,但是缺额较大,年长的教师缺乏创新,年轻的教师缺乏经验,因而整体的师资的力量较落后。最后,高校在体育创新教学资源上的投入力度不够大,虽然今年来部分高校有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在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投入不足,除此在之外,在其他硬软件设施上投入力度也不够大。

二、解决高校体育创新教学问题的方案

1、 转变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理念

转变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变以往传授式、强制式的教学理念,回归体育创新教学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从主观上引导学生定下合理科学、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正确目标,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高校创新教学中去。由于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兴趣被极大的提高了。

2、 改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方式

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创新的作用,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现状分析得来,改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有三个主要途径:其一,形式和实效缺一不可,在形式上创新并不是坏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实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良,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其二,加强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多进行指导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达到锻炼自己接受教育的目的;其三,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发扬其特长、培养其兴趣,这样更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开展。

3、 加大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投入力度

为了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还应该要加大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投入力度。首先,高校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加大体育创新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财政的投入力度,资金上侧重体育创新教学的投资,保障体育创新教学能够长远发展;其次,注重体育教师的培训,提升年轻教师的指导水平,创新年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从根本上提高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师资力量;再次,加大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建设相关场所,购买所需器材,为体育创新教学方案是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后,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体育创新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刺激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的实践,促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需要加强体育教育,因此加强体育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困难,但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高校体育事业一定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晶;;浅谈体育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