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如何应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少国家前两个月经济仍呈负增长态势,陷入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虽然各国政府就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陷入严重经济衰退达成共识,但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的煤炭行业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上游,所受影响虽然滞后于其他行业,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给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一)煤炭需求大幅减少,产能严重过剩
2008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延续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煤炭价格强势上涨,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行业景气攀上顶峰。然而,2008年9月起,全球金融动荡使得世界经济同步放缓、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主要耗煤产业产品产量或价格下降等因素使得煤炭需求迅速减少。从各煤种来看:首先,火力发电量下降,电煤消耗明显减少。受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用电需求减弱,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加剧,企业用电量减少,从而影响到电力及电煤需求。其次,钢铁产量回落,冶金用煤大幅减少。金融危机导致钢材价格下降50%左右,钢铁产量连续出现月环比负增长,钢铁企业限产带动上游焦炭企业限产70%以上,从而使得炼焦精煤、高炉喷吹煤需求下降。最后,化工行业急转直下,化工用煤需求锐减。金融危机的迅速传导,使化工产品市场行情急剧下滑,企业出现被迫减产或停产的现象。化工产业链条上因需求锐减而倒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迅速向上游传导,最终导致原料煤炭需求减少。
相对于煤炭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煤炭产量持续增加。目前全国煤炭产能已经达到30亿吨以上,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产量还将不断增加,会给全行业带来市场冲击。而煤炭行业缺乏统一的产能控制目标,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无法避免,这对整个煤炭市场非常不利。
(二)煤炭价格大幅下滑,企业资金面临考验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国际油价、煤价大幅下挫影响及我国宏观调控因素作用,我国煤炭市场也出现了较大范围、较多煤种价格下滑的情况,经历了一场高位回落的过山车式行情。动力煤方面,以秦皇岛港大同优混煤为例,由2008年最高时的1 080元/吨下跌为630元/吨,跌幅达41.7%;炼焦煤方面,受钢铁行业景气持续下滑影响,焦煤价格延续下跌态势,由历史高点1 500元/吨下跌为870元/吨,跌幅42%;喷吹煤、化工用煤、电煤则分别下跌了18.2%、16.7%和47.9%。
(三)煤炭进出口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际煤价和海运费大幅下滑,国内煤炭价格也有所下滑,但仍高于国际煤炭市场,国内外煤炭价差不断拉大,造成我国国内煤炭进出口格局发生变化:煤炭出口量大幅下降,进口量相对平稳。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偏低,会刺激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放弃采购国内煤炭,转向采购国际市场煤炭,减少对国内煤炭的需求。其次,由于国际煤炭市场下滑的幅度较大,速度较快,势必倒逼挤压国内煤炭市场,加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最后,由于国内外煤炭市场价格的反差,再加上煤炭出口加税的影响,势必使我国的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二、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限产保价,平衡煤炭市场供求
销售不畅、库存增加、价格下滑、成本上升、回款困难等现象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前,煤炭企业应采取限产保价的措施来平衡市场需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减产停产、以销定产对煤炭总量进行平衡调控,杜绝压价竞争、恶性倾销,保证煤炭价格稳定。建立煤炭库存预警机制,根据合同组织生产,控制企业合理库存。
(二)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各占30%左右,在我国,煤炭更是占到能源消费的70%左右。从长远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在我国的基础能源地位不会动摇且不可替代。只要国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对煤炭的需求就不可能长期、持续走低。而经济走低的时候,往往也是发展和建设成本比较低的时候。因此煤炭企业要抓住市场放缓的时机,适度调节资源开采,增加资源储备,在低成本整合资源的同时,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重点是转变发展方式,优胜劣汰,建设以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为保障的高安全性、高回收率、高效率、高环保性大型现代化矿井,使黑色的煤炭业向“绿色矿业”加快转型。
(三)安全生产,确保企业稳健经营
安全是效益,安全也是煤炭企业规避危机的重要手段。出了事故,不但使企业经济雪上加霜,遭受损失,还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精力上的付出,也会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煤炭企业要从严从紧抓好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扎实推进“两型三化”矿井建设,从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良好的安全业绩体现效益。
(四)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煤炭企业要想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就要不断挖掘管理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竞争力。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煤质管理,有效降低商务纠纷。要充分认识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煤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煤质和计量控制,加大考核力度,减少商务纠纷和市场损失,保证品牌影响力,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和用户满意的质量稳定市场。
2.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要加强成本费用计划和预算管理,完善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度并层层分解落实,强化定额标准管理。要强化生产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材料投入,减少机物料消耗,严格机电设备管理,搞好修旧利废、回收利用和节约代用,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加强考核兑现力度。要强化招标、集中采购管理,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要加强费用审批,压缩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精简会议和各种活动,控制日常费用支出。要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抓,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抓起,切实把不合理的支出降下来。
3.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资金链条断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外部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剧、资产质量下降、财务负担加重等新情况新问题,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因此,要应对金融危机,煤炭企业就要加强财务管理,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要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坚持资金计划管理,统筹安排资金收支,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煤炭企业在体制变革和市场波动的阵痛中走过,迎来了明媚春天。有理由相信,当前金融危机是市场更加成熟的催化剂,在它的砥砺下,我国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层面,金融体制和市场会更加完善,更加健康。而煤炭行业在宏观经济发展增速的带动下,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韩文.金融危机重创煤炭大省 山西“救市”措施频出[J].中国经济周刊,2008(46).
[2] 吴晋斌.煤炭大省如何应对危机大考[N].中国青年报,2009-01-22.
全球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最近的10年内,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使国民迅速富裕起来。
顺其自然
全世界都依赖于中国和中国企业制造的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而中国则依赖于全世界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但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局面,中国能做什么?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能做什么?老子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和中国企业什么也不用做。
日出日落、潮涨潮退,经济也会上下起伏不定,这是自然规律,单个企业能做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做不了。毫无疑问,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要把某人作为“靶子”来追究责任很简单,但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意义。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今天糟糕的经济现状呢?首先要做到“顺其自然”。
避免短视促销行为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进行大规模的特价促销和降价处理是中国企业最不能做的错事,这样做只会削弱品牌的力量。
没有什么营销策略能比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一直重复始终如一的营销主旨更有效了。如果你用特价优惠和降价等措施打破了一贯的营销主旨,你就正在错失一个既能与企图提供折扣和降价处理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又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绝佳机会。
跟随经济局势而改变营销战略使很多企业落入陷阱。当经济时局稳定时,它们攀附高端市场,推出昂贵的产品;时局不好时,它们又走向低端市场,提供低价产品或者打折降价处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紧跟市场风向,不断调整策略,这种做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那些在经济疲软时期以跳楼价打折促销的品牌,将很难再让顾客以正常的价格购买它的产品,因为它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已不再物有所值。
对于高端产品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其在价格上的领导地位。法国第二大葡萄酒和蒸馏酒生产商――人头马君度集团(Rémy Cointreau GrouD)――就做得很对。“即使我们不得不遭遇销量和利润下滑,我们还是不打算放弃提价”,公司高级执行官尚・马礼・李博特(Jean-Marie Laborde)说,“我们的目标是锁定在长期的,我们的梦想是看到我们的品牌能站立在同类价格的顶端。”
削减不相干的成本
当然,并不是说面临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就应该什么都不做。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面对现实:接受销量会不断下滑的事实,削减不相干的成本,尤其是那些与延伸或扩张计划有关的成本(例如开一个新工厂或者把产品线延伸到低端去)。
其中一个可以缩减支出的方面是,那些原本对企业的营销没有多大帮助,仅能满足管理层自娱自乐的项目。例如,最近本田汽车宣称要退出F1比赛,本田在F1大赛里到底做了什么?多年来,本田公司在赞助F1项目上投入了无数的钱,仅去年该公司就为参加F1大赛花费了约2.17亿美元,但有实质的意义吗?显然没有,因为本田公司的焦点并不在跑车上,所以F1大赛不会对本田的品牌提升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放弃推出更多口味的产品
另一个可以缩减支出的做法是,企业放弃不断推出新产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总是想增加一些新的品种以吸引一些新的消费群,但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新的品种就很难吸引到新的消费群体。另外,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已有和熟悉的产品,而不想把金钱浪费在尝试新的品牌或新的产品口味上。
在美国市场,可口可乐目前销售着14种不同口味的可乐,其中两个口味可乐(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的销售额就占其总销售额的87%,而四种口味的可乐(可乐,樱桃可乐,健怡可乐和无咖啡因健怡可乐)的销售额占到其总销售额的96%。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多种口味就没有多少意义,在经济衰退时期就更显得多余。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现在也许是回到最初、放弃其中10种口味的时候了。
回归心智定位与聚焦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也只有在经济处于低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哪些是好的战略,哪些是糟糕的战略。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们的消费力十分旺盛,于是很多企业都会说:“我们也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虽然我们没有专家品牌的市场份额高,但我们也能活。”而现在,大部分过度延伸的品牌都处境艰难,奄奄一息。
正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问题一样,20多年来,我和我的伙伴们不断地抨击这三个庞然大物毫无节制的产品线扩张和品牌延伸,但它们根本听不进去。我们认为正是糟糕的营销和战略让通用汽车从全球最大的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而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天的到来。所以,现在是来实践我们所倡导的“回归心智定位”和“聚焦定律”的时候了。
企业就像一个衣柜,当有一天你发现衣柜一团糟的时候,就决定要将衣柜里的一切都理顺,还会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也要把物品都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此一来,你的衣柜就会一直保持整洁有序。然而,三个月过后,衣柜又是一团糟了。
企业的运行与之非常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不断延伸产品线,而其中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降低成本,令公司聚焦在一个概念上,你必须不断修剪分枝。
不断地寻找新颖而不同的东西,忘记、摒弃掉那些老的东西,这是人类的本性。在经济上升期,这些不相干的想法或许会有用,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绝不适用。所以,现在到了回归本原,将企业重新聚焦在最初令其成功的地方的时候了。
营销的长效定律
值得强调的是,营销的效果将在长期内得以体现,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这就是营销的长效定律。因此,人们很容易从品牌或是公司的聚焦点偏离而去,推出一些没有意义的新产品或服务。也许短期内你无法感受到其影响,但在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后你就会发现。
例如,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市场上,沃尔沃完全聚焦于“安全”:沃尔沃的广告在谈安全,沃尔沃的公关在谈安全,沃尔沃甚至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实验室以测试汽车的安全性能。到了1992年,沃尔沃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高价位欧洲汽车,其销售量超过了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
但是,沃尔沃随后便失去了它的焦点:沃尔沃的广告开始宣传“性能”和“奢华”,沃尔沃公司甚至推出了跑车和敞篷车(它并不是看重“安全性”的购买者所期待的汽车)。
“仅仅是安全还不够”,沃尔沃公司全球广告主管这样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表明并非如此。以去年为例,在美国市场上,宝马和奔驰的销售量都已经是沃尔沃的3倍。下面是3个汽车品牌11个月的销售数据:
・宝马:231053辆
・梅赛德斯奔驰:206482辆
・沃尔沃:68149辆
沃尔沃落入了一个我们所说的“众所周知”陷阱。众所周知,沃尔沃是安全的汽车,所以我们不必浪费金钱去谈“安全性”了,让我们扩大品牌,在“性能”和“奢华”的汽车市场上也“分一杯羹”吧。其结果是:既弄丢了焦点又失去了市场份额。
“众所周知”是一个陷阱,很多企业都陷入其中。每个人都知道你的定位,也许这是事实,但是没关系,连续不断、年复一年地强调相同的概念,品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请记住,心智是健忘的,如果你没有不断提醒他们,你的顾客和潜在消费者就会忘记你代表的是什么。同时,逐步成长的年轻人开始不断进入到这个市场,而他们需要知道你究竟代表什么。
绝佳的营销机会
最后,金融危机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也影响了企业的信心。自然地,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营销投入的回报也将大打折扣,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大幅度地削减营销预算。对于少数具有远见的企业而言,这也许正是一个机会。
仅以广州为例,有数据显示,去年1至7月,广东有3618家玩具出口企业退出市场,占去年同期出口企业总数的77.8%,而数据同样显示,退出市场的3618家企业在2008年1至7月期间出口总额仅为2.2亿美元,仅占去年同期出口总额的7.8%。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一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中认为:“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很多企业生存将面临极大挑战。接下来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未来几年经济有可能进入非常困难时期,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天,因金融海啸,无论是金融经济,还是实体经济,还是人们的信心都备受打击,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变得越来越严酷,严冬已经来临,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见的世界经济不景气时期。但是面对同样的严酷的市场环境,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的命运都是倒闭,有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能活得非常好,且不乏有逆势成长的企业。从这些企业的身上我们看到,要抵抗危机,提高企业的免疫力,重点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自强自立和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
面对“严冬”,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甚至逆势发展呢?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积极进取,做好自己的经营工作才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正如2008年11月13日广东省委书记在回应广东大批企业倒闭传闻时说:“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关键是要有信心,沉住气,沉住气就是不要被各种各样议论所动摇,自己乱了阵脚。这样反而影响了克服困难的战斗力。我们要学会迎接市场周期性波动带来的挑战,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打好自主创新、体制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战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面对“严冬”,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坐等政府的优惠政策等落实到自己的头上可能为时已晚。即使政府等机构出台了一些优惠中小企业的政策,也只能是解决部分企业的问题,企业多数问题是不可能因此而解决的。
因此,练好内功才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只有不断强身健体,才是中小企业生存之道。中小企业要自强自立,而不是抱怨,也不能等待,将自己的产品做好,为客户提供优惠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中小企业很多都是从老板个人开始做生意发展起来的,随着公司的发展,客户越积累越多。但是公司发展往往不均衡,老板们既要管理上游的供货商,又要管理自己客户,常常顾此失彼。在经济较热时,客户群的波动并不影响到老板们挣钱。但是,经济转冷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公司的客户越来越不稳定,他们可能是需要降低了,也可能是被竞争对手抢跑了。总之,客户的离开是中小企业失去了市场,不再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将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倒闭,公司客户下降是威胁中小企业的生存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反,一个能够有着稳定客户关系的企业,实际上有着更强大的“抗寒”能力。因为有客户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销售,有销售就有现金流,企业就可能存下去。因此,稳定的客户群体就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基础,是帮助中小企业抵抗经济严冬“棉衣”,这个“棉衣”的厚薄就决定中小企业能否战胜严冬,存活下来迎接下一次经济昌盛期。因此,面对严冬,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稳定的客户队伍,粗放的客户管理显然不再适应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为了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需要和客户建立战略同盟,如会员制等营销等,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他们将自己的客户组织起来,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与客户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关系,而是一个用感情维系起来的组织,这个组织让客户获得更多的利益,也让中小企业更好地稳定客户队伍。
二、根据市场变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并即时调整产品定位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风险,更是机遇。中小企业如果找准产品定位,提前进行产品规划,也能实现高利润高回报。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产品规划应提前进行,一般要用两三年时间对市场进行摸底,根据摸底情况进行规划,否则仅仅跟着潮流走,将永远比别人慢“半拍”,等到新产品推出市场,就赚不到钱了。
针对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迈克尔・戴尔撰文认为,经济危机的挑战同时还有机遇。如果企业的科技投资做得好,不但可以增加生产率,更可以降低成本。
他还指出,当前的经济危机和上个世纪80年代戴尔刚起步时候的情况差不多。对于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戴尔给出了六个建议:注重硬回报;优先发展能减少成本的项目;整合、集中购买;关注项目部署周期;回顾固定成本;引进新项目。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第一反应就是削减成本。但是削减什么?你应该在哪里投资来增加竞争力并为将来的发展作准备?伴随着挑战的同时还有机遇。科技投资如果做得好,可以增加生产率,并且降低成本,这是每个企业在目前情况下梦寐以求的目标。
产品定位好后,需要加强研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赢得产品利润。
如江苏省海安县恒益滑动轴承有限公司近些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大,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通过技术投入,掌握产品核心技术,以此占据市场主动权。其实,沿海很多倒闭的中小企业,都是简单加工型企业,这类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产品竞争力,更没有市场竞争力,抵御外来各种风险只能是奢谈。
华丰电器公司是一家生产中低档电滋炉、电饭煲等小家电的小企业,去年公司也做出口,但由于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营销重点转向国内农村市场,针对农村消费特点,公司加大投入,改进工艺流程,在保证技师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为完善售后服务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公司在各区域市场都有一支流动服务队,深入乡镇为顾客服务,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今年以来,公司销售额依然保持着往年的增长态势。对此,公司总经理李小想认为,选择什么样的市场对中小企业而言也需要加以权衡。我国的国内市场那么大,大品牌主要是在一线发达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市场依然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因此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二三线的小城镇或乡村市场来发展。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产品质量是否足够好,产品更新能力是否能走在同行的前列。
三、内部挖潜 向管理要效益
与其他中小企业一样,去年以来,宜洋公司也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仅煤每吨就净涨385元,各种原辅料也普遍上涨30%,人民币升值也给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总的算下来,成本大约上升了30%,这大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果不想办法,公司肯定要亏损。”但宜洋公司不但没有陷入亏损的困境,今年以来的利润反而同比增长20%。
首先靠挖潜,压缩成本,靠这个我们大约可以抵消成本上升的50%。”宜洋公司对于生产工艺的创新改造,这些年一直在持续,并且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宜洋公司以煤为原料,但固体废渣和工业废水排放却为零,每吨产品能耗不到国内平均值的一半。在生产线的改造中,先后获得2项国家专利。原来生产1千吨产品需要1000个工时,如今生产3千多吨才只要1000个工时,一条生产线只有20多名工人。
但只靠工艺改造挖掘潜力肯定不够,要想获取利润还得靠提价。今年以来,宜洋公司的产品先后8次上调价格。频频上调产品价格,就不怕丢失订单吗?
宜洋公司敢于调价的底气在于其过硬的产品。“拼市场靠品牌,靠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了王牌产品就不怕市场不欢迎。”公司经理钟宜洋说。他口中的“王牌产品”就是被他们命名为“宜洋一号”和“宜洋二号”两种专用肥,是独辟蹊径,经过精心配方研制而成的,比普通农肥效果提高30%左右。
宜洋的“王牌产品”虽然价格高了,但给客户带来的效益更高。绿园花卉公司经理汪涛说:“虽然宜洋花肥的价格比别的产品贵不少,但这种花肥一包可顶别的两包用,一年下来能为我们节约近20万的用肥成本,我们当选择用它啦。”
“发展企业,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最大,但一定要追求产品质量最优。这些年来,我们的企业技术步步升级,产品不断升级换代,这为企业增强了抗风险能力。”面对市场风浪,陈宗明满怀信心地说。
四、优化财务行为以实现“广义融资”
面对如海啸般的金融风暴,去年还是盈利丰厚的企业今年就可能停产关门。在市场的严寒随冬季的来临一起到来的时候,企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中就像走摇摇欲坠的独木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正是赚钱的商机,因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都相对偏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相对要小得多,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却非常多。持这样观点的企业便大胆的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但最终,两种观点取得的成效多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的规划与分寸的把握。
虽然现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但是,辩证的来看,危机的“危”字虽然代表了危险,但是危机的“机”字则代表了危机背后的机遇,笔者以为,这将是一次春随冬至的经济危机。寒冬中有料峭的风雪,也有温暖的港湾,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要冷静的思维与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机时企业该关注的5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经营建议。
1、 减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们的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中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犷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一年几百亿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一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2、调整产品结构
企业必须敏感的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应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
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3、 弹性营销投入
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要么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
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了,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入,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机时如何用人
说到用人,又是一个中国企业常犯的通病: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的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度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曾经,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剪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舍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做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
这个例子可以提示我们,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的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员工时,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的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5、 危急中的机遇
笔者预计,未来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的压力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而更加沉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或市场经济中,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恶化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进行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业,也为生存下来的强者留出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待经济复苏时,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风雨过后的阳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谓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高风险的事。而去做,则是去做那些发现机会,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电企业不去做那些高风险,消耗资源的大型家电,去做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便宜的小家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又高。相信拥有这样智慧的企业,他们的冬天不会太难过。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不去做那些伤元气的改动,而是去做那些强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利用率;消减繁琐臃肿的管理层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等。
这次金融危机即像一个老师又像一个考官,它教会我们很多生存的本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反思。同时,它的考核也很严厉,没有学会应对危机的企业将被无情的淘汰出局。
一、减少预算,降低成本支出
国外传媒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节流”,降低成本支出。
传媒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传媒员工的工资支出往往占到传媒成本支出的40%-50%。当金融危机来袭,裁员便成为众多国外传媒的第一个选择。包括维亚康姆、甘尼特、《纽约时报》在内的国外传媒集团纷纷推出裁员方案。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甘尼特集团裁员10%左右,甘尼特这次的裁员波及除旗舰报《今日美国》外的其他84份日报和超过800份的小型的地方报纸。维亚康姆在2008年12月4日宣布裁掉大约7%的雇员,大约有850人;NBC也宣称要裁掉500名雇员,其中包括一些曾长期为NBC新闻服务的通讯员。
裁员有可能遭到工会组织的抵制,也有可能带来法律纠纷。因此,员工自愿下岗计划成为一部分国外传媒的选择。《时代》的编辑在2008年11月10发表声明说公司打算裁减100名左右的编辑,希望能有人自愿下岗,这些杂志包括《时代》、《时人》、sports IHustrated以及时代旗下的其他杂志。韩国的MBC电视台决定在部分时段重播经典节目,并取消周末剧播出计划。同时与工会商讨减薪问题,并积极鼓励员工内退。
传媒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传媒另外一块主要的成本支出。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局面,国外传媒纷纷减少财政预算,降低节目的制作成本。福克斯电视台把电视剧的财政预算减少了2%,NBC环球公司也宣布将在2009年削减3%,相当于5亿美元的预算开支。维亚康姆首席执行官Philippe・P・Dauman表示,该公司已决定削减6部电影的拍摄使所拍电影的数目最多为20部,并且停止与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合作,这样每年可以节省5000万美元。韩国KBS、MBC、SBS纷纷减播连续剧,并将连续剧单集长度由原来的80分钟缩短至72分钟以控制制作成本。KBS电视台取消了ZTV的每日剧,并计划在《大王世宗》落幕后,每年只推出一部大型历史剧。
精简机构,降低组织成本。也成为国外传媒应对金融危机的选择。国外传媒纷纷减少驻外记者,撤掉记者站。在美国,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在国会大厦设立记者站,而如今在往日狭小的空间里已不见了局促与忙碌,空闲的位置多达一半。自从2007年开始,已先后有The Staten Island Advance,The Daily Gazette 0f Schenectadv等五家报纸先后撤离了国会大厦的记者站。
二、执行收缩战略,放缓扩张步伐
对于企业而言,它有稳定性战略、增长战略、收缩战略和组合战略可供选择。在金融危机之前,国外传媒大多奉行增长战略,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追求更多的传媒产品销售额,追求更多的市场份额。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收缩战略成为国外传媒的选择,包括CBS、NBC在内的国外传媒纷纷减小经营规模、缩减经营范围。
在金融危机中,报纸更加重视有效发行,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发行区域。报纸有效发行的理论认为,报纸发行区域应集中在中心城市,应该限制报纸的发行量,发行对象应是消费能力强的“主流人群”。美国的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计划把该报纸的发行区域从74个减少到49个,报纸的发行量降为平时刊的320200份。星期日刊的487700份,分别降低了2.2%和1.省略,在网络视频领域和Hulu抗争。
在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国外传媒也在积极探索多种经营。实现“开源”。CNN瞅准了当前很多报纸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无力承担美联社高昂的新闻产品销售费用,伺机出动,推出一种全新的新闻产品提供方式Twitter网站。Twitter既可以使用户用来和他人分享简短的信息,也可以用做通讯社提供信息。《纽约时报》也开始一改美国日报从不在头版刊登广告的传统,出售头版广告位。
四、进行传媒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金融危机给传媒带来严峻的生存危机,在共同的生存困境下,国外传媒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进行新闻、发行、广告、资金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期共同渡过难关。
首先是新闻资源共享。为应对近来持续低迷的报业经营状况,美国两大报纸《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近日宣布将从明年1月1日起共享部分文字新闻和图片。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两家报纸将共享每日在马里兰州采访的本地新闻和体育新闻,以及由“《洛杉矶时报》一《华盛顿邮报》新闻服务社”播发的全美新闻、国际新闻和特稿。
从去年10月开始,《达拉斯晨报》和《沃思堡明星电讯报》就互为发行业务,并从11月开始共享图片和部分新闻产品的资源。目前,佛罗里达州南部3家主要的日报也展开了类似的合作:在缅因州和俄亥俄州,分别有5家和8家报纸展开共享新闻资源的合作:福克斯电视台和NBC电视台也在酝酿共享视频资源。《迈阿密先驱报》和《圣彼得斯堡时报》在佛罗里达州地区的业务方面展开合作,《迈阿密先驱报》还和《太阳哨兵报》等报纸共享新闻资源。
其次是新闻采集的合作。CBS与时代华纳一直在商讨新闻采集的合作事宜,一种计划是缩减其新闻采集的容量但是保留其一线的著名主持和记者,从而把节省下来的费用用做购买CNN采编的新闻。另一种计划就是CBS保留一些领域的记者、通讯员,从而让他们与CNN的雇员合作进行新闻的采编。对CNN来说,这样做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人。
再次是进行广告联合营销。由于金融危机的侵袭,各国外传媒的广告大受影响。在遭遇了不断下滑的广告收入的情况下。以甘尼特、赫斯特等为首的美国四大报业集团开始联合在互联网上进行广告营销,希冀如此重磅出击能吸引大的广告商。
五、保存实力。申请破产保护
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外传媒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纽约时报集团此前向美国证券交易所提交的报告显示,集团目前仅持有4600万美元现金。但至少有4亿美元欠债必须在2009年3月还清。而美国当地媒体称,《纽约时报》最高欠债可能高达10亿美元。为了保存实力,国外传媒采用申请破产保护的策略。用这种方式来争取时间,调整经营。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我国现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六成,由此可见出口额的快速增长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在提出“加强风险防控机制、拓展新兴市场”等方案同时,也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防止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 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 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针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提出, 它具备“低首付, 次贷期限长,次贷利息前低后高”的特点,而中低收入者的偿还能力并不可靠,所以次贷政策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由于次级抵押贷款人违约增加,使得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大幅下跌,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 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也希望美元贬值来刺激外贸出口, 降低进口, 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美元的贬值使得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 物价上涨、经济放缓。金融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 而“金砖四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1.国际经济放缓缩减了我国外部需求。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国际经济低迷,日渐收缩我国外部需求,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各国政府为了减缓经济衰退,保证产业安全,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外来竞争者的影响和减少失业,利用技术、环保等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商品进行阻碍。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我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富裕国家中保护就业免遭低成本国家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美欧遥相呼应,纷纷高筑贸易壁垒。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3.是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人民币相对坚挺。而为应对金融危机,给银行注入流动资金,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也相对加速了人民币升值步伐。同时,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丧失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4.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业,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5.在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企业融资不顺,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亏损打击了银行的信心,银行收紧信贷标准,导致信贷短缺。特别是对于某些中小型的出口企业。面对信贷融资的不顾,再加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导致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纷纷承受不了压力,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倒闭。
三、应对金融危机出口企业的对策
1.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提升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是横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三道坎。我国出口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提升参与国际大宗交易的竞争能力;我国出口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企业在专业化经营中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是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根本保证。
2.加强内外贸易政策的协调性。面对金融危机日益严峻,并向经济实体蔓延的形势,我国出口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危机并存的机遇,我国政府已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2008年下半年2次调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1月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有效发挥了关税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采取适度宽松的调整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适时地调整现阶段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加强人民币在银行体系之间的流动性的管理,进一步健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在融资方面,政府着手为中小企业拓宽渠道,建立企业信用度评估系统,这些措施有效的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信心,面对这场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我国整体竞争优势并没有变化,企业一定会在政府的协助下努力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抓住机遇度过难关。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将各种经济政策综合起来考虑,以使其发挥最优效果。
3.政府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对出口企业度过危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汇率自2005年就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参考多种货币根据权重组成的货币篮子,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目前的形势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4.加强与各国经济合作,加强政府间交流,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恶化后更加苛刻的贸易壁垒,化解贸易摩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十七大提出我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今年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与他国的合作,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各国通过互相降低或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可以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政府要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贸易制度体系的建设,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在纠纷中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试着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等等,以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各类贸易摩擦。
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向经济实体蔓延之时,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感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做好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吴迪: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2]李明玉:中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5)
[3]李: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 2007,(9)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 2007,( 5)
【关键词】新加坡 金融危机 就业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区域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世界各国再次经受了一次缓慢的经济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新加坡政府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团结社会各界,避免了因经济衰退导致的社会紧张和社会分化的威胁,保持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使得它在2009年迅速恢复元气,其成功的国家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在金融危机下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及其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同的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姜卫平(2009)研究认为新加坡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功做法包括:鼓舞国民坚定信心,正确对待危机,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劳资政通力合作制定正确的指导原则,安排受危机影响的员工去接受培训,提升受雇能力;成立经济委员会,重新检讨未来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社会和谐,为应对危机构建良好环境;加大援助力度;保住工人饭碗,减少裁员;坚持“新加坡哲学”,加强长期竞争力等。
王茜(2009)研究认为,在遭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冲击下,新加坡独特的劳、资、政三方机制积极应对,提出了发展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性劳动力的任务目标,实施技能培训和提升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建立良好雇佣关系行为规范,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实行全面弹性工作安排及弹性薪酬体系,采取负责平稳的裁员办法等措施,以获取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劳、资、政三方分工合作推出适合于月薪在2500元左右人群的职业再造计划,目的在于减弱危机后失业的影响,同时通过职业形象的提升、环境的改善以及工资的提高等措施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该种职业。
何惜薇(2009)研究表明新加坡政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充分发挥新加坡在高科技、可靠品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优势,并向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争取更多机会,或在亚洲的新兴经济体中开拓新市场。另外,着重经济的重组、转型,并为此设定发展新目标,以期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正如李显龙总理所说的“那恰恰是新加坡的哲学,正是我们竭力在做的事情。”
谢燕燕(2009)研究认为在面对经济衰退时,新加坡的劳资政三方通力合作,发挥同舟共济的精神,为维护工人利益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主要做法是:鼓励雇主推动每月可变动薪金机制;在缩短工作周时让雇主有更大的灵活性;无薪假期的运用。另外,新加坡政府接受工资会新的指导原则,呼吁公司削减成本,保住工人饭碗。此外,政府也呼吁雇主要对员工负责和公平对待员工,员工则要适应并接受目前的经济环境,愿意自我调整,并尝试不同的工作。
李雪静(2010)研究认为面对金融危机,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推出总值205亿新元的振兴配套计划,并首次要求民选总统批准动用49亿新元储备金;此外推出了“特别风险分担计划”,计划公开给所有本地公司及落户新加坡的海外中小型企业申请。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自2003年以来第二次放宽货币政策,将新元汇率政策区间中心调整至新元名义有效汇率主要水平,同时升值速度维持在零。同时该局也宣称,新元没有理由出现任何不恰当的贬值,新元区间波动幅度保持不变,新元名义有效汇率水平适当。
李豫(2010)研究表明随着危机过后,新加坡经济形势有所改善,新加坡将会逐步退出旨在帮助国民及企业脱困的特别风险分担计划。同时,新加坡政府将会继续密切跟踪短期经济发展趋势,全力以赴进行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为危机后的新世界做准备。另外,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稳定就业,对低薪工人实行就业入息补贴的额外援助;二是增加养老和住房福利,主要有公积金计划和居者有其屋计划;三是建立起广泛的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体系。
马腾飞(2010)研究认为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新加坡政府在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刺激力度,努力促进经济复苏;新加坡政府还鼓励并支持企业积极引起人才,提升新加坡在经济复苏时期的竞争力;立足东盟,推动东盟与区域外的合作,加强其在国际特别是区域内的地位和影响,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此外,新加坡央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国民信心,稳定金融市场。
陈彤(2011)研究认为面对金融危机新加坡采取的治理范式为“国家资本主义”,而治理的基础是建构在健全的法制和开放的战略基础之上。其次,促进发展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政府力挺新元汇率稳定,从而稳定市场信心,使得在金融风暴下新加坡的金融体系表现相对稳定。第三,以危机为契机推动出口产业转型,首先,帮助企业降低对三大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和欧盟的需求倚赖,积极开拓中国和印度市场。其次,对出口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由FDI代工出口转向开发出口国内需市场。再者,致力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最后,把握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战略机遇,积极谋划全球性人才战略,笃实企业竞争资本。
王磊(2011)认为新加坡是最善于利用金融危机的国家,它总是在国际金融发生变动时,为自己创造优势。新加坡政府一方面严格管控国内金融,持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信用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又尽其所能地吸引国际公司入驻,放宽法令,降低交易税等。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新加坡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方面:一是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对外投资。二是促进发展国家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保持汇率稳定,增强国民信心,构建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三是劳资政的通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良好的雇佣关系行为规范,加强社会福利与保障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豫.《金融危机下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2]王士录.《东南亚研究报告》[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彤.《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新加坡的国家治理》[J].《亚太经济》,2011,(2).
[4]李雪静.《新加坡挺过金融危机力促经济转型》[J].《国际金融报》,2010,(8).
[5]王磊.《最善于利用金融危机的国家》[J].《中国报道》,2010,(6).
[6]王茜.《新加坡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7).
[7]何惜薇.《李总理会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交换应对金融危机经验》[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6-5.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转型 挑战 机遇 技术创新
被股神巴菲特称作“金融珍珠港”的金融危机仍未平息,普京形容它为“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意为破坏性遍及全球经济所有角落,更有甚者称之为“金融海啸”,可见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带来了强大冲击。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现在学界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很多人说这是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有人说这是因为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问题,因为货币流动造成了房地产的泡沫,后来又造成了次级债,又造成了整个金融危机,造成了那些衍生产品的问题,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美元在国际货币里头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借钱消费,一种不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模式等等,这些都是原因。
这些问题造成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了冲击,出口订单减少,出口企业亏损倒闭,进而引发产业链上一些企业受损,失业率上升。这一切无疑不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1%,对比2008年后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10.1%,9%和6.8%。虽然就下降幅度来看,各项数据降幅正在逐月减缓,但数据显示环比仍有下滑。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4%,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滑7.2%。
挑战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厉以宁曾提出,当前面临的机遇是:经济调整和世界经济衰退为中国长期增长提供机遇。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安稳地渡过这一难关,并且基本上实现了经济转型,不仅今后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国外市场,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转型的主体是企业,不仅是国有企业,中国应该让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发挥作用。因为在中国75%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解决就业问题,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怎么样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一、 正视危机,冷静反思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外部出口需求减弱,创造效益越来越困难,面临重新调整。一方面,挖掘内部潜力。在中国制造业中,员工70%的工作属于无效动作,由此可见内部挖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力度,降低运行成本,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冷静地正视危机,迅速调整企业战略应对危机成为很多优秀企业的选择。企业首先需要反思战略方向,在财务和成本上进行调整,尽可能减少库存释放现金,消除浪费,收缩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为未来的生存做好准备。在这些调整的基础上寻找战略机会。
二、 利用资源,积极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由美国和中国经济拉动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强劲需求,加上人们对世界市场上预期的变化,使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迅速的攀升,这本身使企业成本升高,现在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导致了国际市场上能源和自然资源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价格的较大回落。这就为中国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企业要抓住机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三、 狠抓技术,自我创新
一个企业短期的加速经济增长,是可以通过加大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获得的,但是长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建立在包括了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在内的广义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这已经得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证明。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高耗能、高耗资源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非常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效应小,劳动生产率低,同时一些产品有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病。这次危机,给中国的企业上了及时的一课——企业必须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真正发展高新技术、真正依靠自主创新、真正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产品,从而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四、 关注政策,抓住时机
每一次金融危机,政府都会对相关行业进行巨大投资。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到2010年底政府投资将约4万亿元,目的是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会以及由危机造成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全球经济将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将其产业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势必推进中国企业的结构优化。
历史表明,危机从来就是重新洗牌的契机,弱者难以经受冲击而湮没。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重振经济,进行经济转型,不仅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国外市场,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于造就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后续核心竞争力,未尝不是一个历史契机,我们期待着中国经济破茧成蝶,自由飞翔的一刻!
参考文献:
[1]“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与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成功举行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供稿
[2]厉以宁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就业
一、引言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在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用“屋漏又遭连夜雨”来形容。现状决定了企业对大学生招聘比过去要谨慎,国内就业形势逐年严峻。
二、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及招聘歧视的存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而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袭使得原本就已很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艰难,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凸显。
2.学校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此项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只求招生规模的扩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有关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指导等等很多问题也还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3.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上调查,大学生中有36.5%对白己的兴趣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2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不十分清楚,54.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不十分清楚。同时,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认识也很模糊和不确定。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比较关心就业问题,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但另一方面又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主观层面
(1)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断完善自我
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应当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正确认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利与弊。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要勇敢地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就是选择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观、就业观;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等道理。 其次,要制定一个长达10年的人生发展规划。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
(2)不要太过于注重专业对口
香港早在10年前就注重通才教育,以便在职业生涯中灵活地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才的划分出现了新的标准,博士生为专业性人才,硕士生为应用性人才,本科生为通用性人才。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并且通才教育在我国高校的逐步实施,使专业对口的奢谈趋于淡化。因此,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3)保持乐观地心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做好遭遇挫折的准备,乐观地看待求职失败,也许对人生也是一笔财富。
2.政府层面
(1)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日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很多,但由于就业市场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在就业市场运行中,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主管部门都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局限性和缺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特殊的人才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必将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
(2)优化技术手段,确保就业信息准确快捷
加强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服务是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加强信息服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即就业信息网络。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提高更加便捷的通道。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企业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因而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职业身份、不分工资分配形式,实行统一的制度,以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置,落实企业自主权,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蔓延,及其对各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日渐深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渐加强,形成了主动性反倾销反补贴壁垒,以及隐性绿色壁垒等本质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新型贸易壁垒,本文研究新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影响,并对我国企业应时国际贸易壁垒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强大拉力,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贸易形势的日趋严峻,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各国为保障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实现某些特定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全面。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壁垒的新形式
细数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所遭遇的贸易壁垒,主要有以下两种新形式:
(一)主动性反倾销反补贴壁垒。
实践中,随着出口国为了销售多余产品、扩大出口或争夺国外市场,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将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对进口国某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造成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就会招致进口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惩罚。有鉴于此,为了限制倾销而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是合理的,但如果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程度超过了其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就会演变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对正常国际贸易形成阻碍。而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卖体经济的破坏日趋严重,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反倾销手段,使得反倾销反补贴手段正逐步由传统单一、被动的对倾销造成损失所采取的弥补性贸易措施,向主动保护本国脆弱产业不受侵害的保护性贸易措施发展。
(二)隐性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的经济利益,凭借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觉醒,通过刻意提高贸易关税,如“碳关税”和非关税如环境标准、环境技术等手段,阻碍他国产品进人本国市场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本国制造业,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纷纷表示计划征收进口商品的“碳关税”,迫使发展中国家采纳超出其资源偿付能力的环保标准,弱化其国际贸易的优势。可以看出,以“碳关税”为代表的隐性绿色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壁垒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措施
1.规范企业出口行为,防止恶性竟争
多年来,中国进出口领域经营秩序混乱,专业外贸公司和自营进出口企业各自为战,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竞相削价,造成出口价格一降再降。再加上产品知名度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必然偏低,从而为别国实施贸易救济提供了借口。因此,出口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混乱无序的价格战,只会消耗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竞争力,削弱行业整体的保护力度。为防止恶性竞争,引导外贸企业有序进人国际市场,关键在于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三元化的反倾销机制。中国企业应通过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协调本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改善企业低价竞销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合理调控,规范出口经营秩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国外对中国企业反倾销指控的机率。
2.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自集中度的上升说明了中国大部分贸易企业还不适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需要。为此,贸易企业应制订制度,培养人才,同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因地制宜的制订市场开发战略和实施计划,开发美、日、欧以外的市场,提高中国在这些市场的占有率。首先要大力开发有潜力的市场,尤其是东欧市场和拉美市场。开拓这些市场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要讲究方法,要将出口、进口、援外、对外投资和劳务合作等多种经济交往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开发。其次要深度开发传统市场,要从进出口贸易渠道进人这些市场的深层次营销网络,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品种,使出口适销对路,及时跟上这些市场的需求变化。
3.提高产品技术标准,跨越技术贸易壁垒。
从2008年i月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对中国生产的儿童太阳镜发出消费者警告事件,说明了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技术水平,规范市场运作是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之策。.方面,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基础研究、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像欧盟、美国等一直孜孜不倦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作为消除产品之间技术贸易壁垒的主要方法之一。
毕业生首先要认清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我是谁?该去哪里?怎么去?是去求职、创业、升学、入伍、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这个很重要,只有找准了方向,才不会错失良机。
下面笔者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创业、升学作详细分析,从而合理解决就业问题。
一、求职
绝大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各机关单位公司企业求职面试,那么社会用人单位又是如何看待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评价如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怕苦怕累。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应对就业险峻形势,如果一味将就业困难归诸于客观环境而怨天尤人,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自己。上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路程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首先,应该将求职心态摆好。遇到困难时要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危机中最忌讳的是浮躁和颓废。浮躁会让你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而颓废则会让你丧失争取斗志的机会,而这些正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所欠缺的。要成为积极上进、敢于挑战自我的强者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修炼,培养健康而平和的心灵环境,切忌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误而一蹶不振,乱了方寸。
其次,在就业前,我们应该在内心诚实回答如下问题:
(1)作为一名大专生,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吗?你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吗?
(2)你愿意从基层做起吗?
(3)你有上进心吗?
(4)你一定要求专业对口吗?
(5)你能接受低工资吗?为什么?
(6)你有执行力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仔细作答,要知道,和你同时甚至同校、同班毕业的竞争者和你可能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些人拥有“啃老”的资本,有些人拥有比你更专业的技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在结合自身条件仔细作答上述问题后,就要为你的工作制定明确的上下限,如此才不至于盲目地漫天撒网,而收效甚微且劳心劳力。
另外,在忙于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我们对“百家著名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用人要素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46%的企业最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
第二,36%的企业注重团队精神。
第三,32%的企业注重专业能力和背景。
第四,25%的企业注重创新能力。
第五,23%的企业注重适应公司文化的能力。
第六至十八的分别是发展潜力、外语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个人品德、责任意识、诚信、职业操守、学习成绩、动机目标、是否党团干部、性格个性等。总的来说,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一是看能力(能否胜任),二是看性格(能否相融)。
能否胜任,就是工作能力的体现。它直接与你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平时所学专业技能挂钩。我们所学的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比如网络管理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因此,这方面的能力毕业生应该已经具备。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在明确了上述问题后,我们必须准备求职材料。求职材料是毕业生求职的敲门砖,一份完备的求职材料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求职信或自荐信(要求:内容不超过一页纸)。
(2)个人简历(要求:彰显个性)。
(3)学校毕业生推荐表。
(4)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学业成绩。
(5)在校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各种资格和技能证书,取得的各种成果和作品证明,担任过的各种社会职务证明材料等。
(6)能代表自己专业创新水平的设计作品、论文等复印件。
(7)实习单位或工作兼职的能力评价意见。
二、创业
创业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这与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做出倾斜不无关系。但尽管如此,大学毕业生创业仍然面对重重困难。与往年不同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在2009年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下面以湖南长沙为例作出说明:
2008年9月17日,长沙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
1.税费优惠。初始创业三年内市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照公开、自愿的原则统一归口收取。大学毕业生初始自主创业的,可按照有关规定三年内减免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2.降低门槛。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至3万元,注册资本足额到位有困难的,可分期限出资设立。这一举措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使大学生能更容易、更快捷地投入到创业热潮中去。
3.简化手续。实收资本100万元以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及分公司的登记管辖权下放城区工商分局,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提高工商登记时效,个体工商登记手续应在3天内办结,企业工商登记手续应在5天内办结。
4.财税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区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并逐年递增。
5.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行“一纸告知、即来即办、一次办结”,公开办事制度,畅通创业申请审批“绿色通道”。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收费项目。
6.提供住房保障。将解决外来创业人员住房问题纳入“安居工程”保障范畴,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相对集中的园区规划建设创业公寓,突出解决创业青年的住房困难。
三、升学
虽然升学在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就业,但笔者认为这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的一种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受就业危机所迫而显得有些无奈。
首先,尽管你是迫于形式而选择升学,但也要以谨慎的态度选择深造的专业,明确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通货膨胀定义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要减少,即纸币贬值。由于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购买同样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纸币,表现为物价卜涨,而且不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随着结算制度的改进,货币的范围已从纸币扩大到银行存款,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概念也应从纸币改成市场货币供应量,而不仅仅是纸币发行量。这样通货膨胀可以概括为: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必需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货币流通量上看,与其必要量相比显得过多。
(2)从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不断减少。
(3)从商品价格上看,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不是季节性、然性的价格上涨。暂时性、偶然性的价格上涨。
以上为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彼此密切联系,同时出现。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会出现两个不平衡:一是货币的发行速度与物价的上涨速度不平衡;二是物价总水平上涨过程中,不同商品其价格上涨的时间、速度不平衡。这两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在通货膨胀的初期,物价上涨的速度慢于货币发行的速度;在通货膨胀后期,物价上涨的速度要超过货币发行速度。
(二)通货膨胀成因
1.内因:我国发展
一般而言,超过3%则视为通货膨胀,而超过5%则视为恶性通货膨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在1985-1989期间,1989年通胀率高达18%;第二次严重通货膨胀发生在1993-1995年,连续三年通胀率都是两位数,并在1994年创下最高为24.1%的记录。
2007年7月我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6%,自此拉响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警钟。10月物价指数继续攀升,同比上涨6.5%。这使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面对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迫于汇率升值压力的无奈之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价上涨。货币持续发行,超过了经济需要,使得货币供给和产品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所以引起最终品价格上涨。
货币超发而导致的“流动性持续过剩”是对当前通货膨胀的较好解释,流动性过剩推动了信贷快速增长。
2.外因:全球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在国际大环境中,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导火线。由于美国和英国房地产多年的持续上涨,导致高处不胜寒,开始下滑,从而引发了过度向房地产领域投放以次级按揭为代表贷款的金融机构巨额亏损,特别是那些以“金融创新”为名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西方大型金融机构,相继暴露在风险面前。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单边上扬为全球通货膨胀爆发打开了薄弱的突破口,2007年,原油价格在高位上继续攀升,年末纽约报收96.98美元一桶,全年上涨幅度达到57%,2008年上半年最高达147.27美元。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了铁矿石、铝土等原材料价格的同步上扬。为替代高价原油,美国进行玉米代替燃料计划,玉米被大量炼制成乙醇,推高全球玉米价格,导致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造成小麦、大米、大豆等基本农产品价格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加工为燃料乙醇的使用,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直接表现为猪肉价格首当其冲地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我国对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会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以美元结算的国家。人民币大幅升值使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贬值,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了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影响我国经济的哪些方面
(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
消费者一次性货币收入的增加,其未必将增加的货币收入等比例地用于现有的消费品中,究竟消费者如何分配新增货币收入可能会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次性货币收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实业投资、增加商品供给而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也可能因为虚拟经济部门更高的收益率而增加对虚拟资产的投资导致实体经济部门供给不足从而提高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虚拟经济通过影响通胀水平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作用于通胀水平。
(二)对财产分配的影响
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计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面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三)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通货膨胀的发生即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当居民的名义收入不变或其涨幅低于物价上涨幅度时,其实际收入将会减少。虽然2007年CPI为4.8%,但食品价格上涨了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涨26.7%,鲜蛋价格上涨22.9%,涨幅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的影响,本轮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更大。
美国消费下滑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和外贸顺差,并且通过乘数效应和全球效应影响中国的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直接降低中国出口的增速。对美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7.2%,对美顺差占总顺差的62%。出口下降首先直接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继而降低消费和投资(尤其是出口行业的投资),对国民收入又有间接影响。美国经济下滑还会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和这些国家的收入增长,继而影响这些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我们将以上直接和间接因素均考虑在内估算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带来我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当年的出口影响较大,而对投资的影响则在次年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我国投资增速尽管今年因某些一次性因素将保持较快,但明年将大幅下降。
(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短期看,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的消费以物质消费品为主,物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人们会将货币收入大多用于追逐物质消费品,主流经济学的货币供给与通胀一一对应关系成立,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在的生产供给能力已经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动及时提供物质消费品,这将导致人们消费内容的转变,从以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物质消费品不再是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目标。而潜在物质消费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和部分未计入GDP的精神消费品构成了虚拟经济膨胀的基础。大量资金由于逐利进入虚拟经济部门。这样,货币供给的增加由于并不一定形成对物质消费品的新增需求,可能会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因而未必会使实体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上升。即便货币供给增加的同时实体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上升未必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所致,可能是由于过多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生产供给不足引起的,因而必须深入分析虚拟经济变动对实体经济价格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对储蓄者不利,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还会引致失业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五)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初和美国的利率差,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的流动性的大大过剩,其次的原因就是本币不可以自由兑换,让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只可以进入,出去就很困难,从而也是造成流动性大大过剩的原因。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第一,减少财政赤字;第二,适度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国家发行规模;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一些可能会引发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或者过热的因素,要进行严格控制。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使信贷规模保持合理稳定的增长。进一步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弹性。
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中国政府要么继续严格加强资本管制,阻止热钱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水平增长率的标准,如规定工资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保持一致。对于每个部门,由于劳动生产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差距引起的成本变动,允许其通过价格浮动来消除。第二工资-价格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政府说服工作,使企业和工会自愿执行政府公布的“工资-价格指导线”。第三工资-物价管理,即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冻结。第四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增长。
(四)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针对2007年以来我国以食品类为代表的价格长时间的过快上涨,始终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来抓。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把抑制当前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以及物价部门、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价格手段和措施,强化价格宏观调控监管,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保持总供需的基本平衡,确保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现在也有学者对这种价格管制的政策提出了质疑:易宪容先生就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形成对企业及个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让企业、个人能够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节其行为。如果市场价格被管制,那么企业与个人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价格政策是否能行之有效,我们得通过市场的实际检验才能证明。
(五)供给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果市场中出现垄断,物价易于人为控制,则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较高。通过加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为控制物价的隐患。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要防范和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垄断和哄抬物价行为。当前,尤其是要注重发展期货市场,获取参与资源的定价权。
中国是石油、铜等原材料的重要购买国,但参与交易规则制定的权利非常有限,应逐步推出各种原材料的期货产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应增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真实度,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民众。
四、结语
目前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走向还没有定论。但随着通货膨胀这一目标在我国经济体中地位的提升,控制通货膨胀无疑成为新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通货膨胀定义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要减少,即纸币贬值。由于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购买同样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纸币,表现为物价卜涨,而且不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随着结算制度的改进,货币的范围已从纸币扩大到银行存款,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概念也应从纸币改成市场货币供应量,而不仅仅是纸币发行量。这样通货膨胀可以概括为: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超过了商品流通的实际必需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货币流通量上看,与其必要量相比显得过多。
(2)从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不断减少。
(3)从商品价格上看,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不是季节性、然性的价格上涨。暂时性、偶然性的价格上涨。
以上为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彼此密切联系,同时出现。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会出现两个不平衡:一是货币的发行速度与物价的上涨速度不平衡;二是物价总水平上涨过程中,不同商品其价格上涨的时间、速度不平衡。这两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在通货膨胀的初期,物价上涨的速度慢于货币发行的速度;在通货膨胀后期,物价上涨的速度要超过货币发行速度。
(二)通货膨胀成因
1.内因:我国发展
一般而言,超过3%则视为通货膨胀,而超过5%则视为恶性通货膨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在1985-1989期间,1989年通胀率高达18%;第二次严重通货膨胀发生在1993-1995年,连续三年通胀率都是两位数,并在1994年创下最高为24.1%的记录。
2007年7月我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6%,自此拉响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警钟。10月物价指数继续攀升,同比上涨6.5%。这使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面对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迫于汇率升值压力的无奈之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价上涨。货币持续发行,超过了经济需要,使得货币供给和产品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所以引起最终品价格上涨。
货币超发而导致的“流动性持续过剩”是对当前通货膨胀的较好解释,流动性过剩推动了信贷快速增长。
2.外因:全球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在国际大环境中,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导火线。由于美国和英国房地产多年的持续上涨,导致高处不胜寒,开始下滑,从而引发了过度向房地产领域投放以次级按揭为代表贷款的金融机构巨额亏损,特别是那些以“金融创新”为名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西方大型金融机构,相继暴露在风险面前。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单边上扬为全球通货膨胀爆发打开了薄弱的突破口,2007年,原油价格在高位上继续攀升,年末纽约报收96.98美元一桶,全年上涨幅度达到57%,2008年上半年最高达147.27美元。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了铁矿石、铝土等原材料价格的同步上扬。为替代高价原油,美国进行玉米代替燃料计划,玉米被大量炼制成乙醇,推高全球玉米价格,导致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造成小麦、大米、大豆等基本农产品价格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加工为燃料乙醇的使用,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直接表现为猪肉价格首当其冲地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我国对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会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以美元结算的国家。人民币大幅升值使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贬值,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了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影响我国经济的哪些方面
(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
消费者一次性货币收入的增加,其未必将增加的货币收入等比例地用于现有的消费品中,究竟消费者如何分配新增货币收入可能会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次性货币收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实业投资、增加商品供给而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也可能因为虚拟经济部门更高的收益率而增加对虚拟资产的投资导致实体经济部门供给不足从而提高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虚拟经济通过影响通胀水平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作用于通胀水平。
(二)对财产分配的影响
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计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面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三)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通货膨胀的发生即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当居民的名义收入不变或其涨幅低于物价上涨幅度时,其实际收入将会减少。虽然2007年CPI为4.8%,但食品价格上涨了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涨26.7%,鲜蛋价格上涨22.9%,涨幅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的影响,本轮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更大。
美国消费下滑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和外贸顺差,并且通过乘数效应和全球效应影响中国的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直接降低中国出口的增速。对美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7.2%,对美顺差占总顺差的62%。出口下降首先直接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继而降低消费和投资(尤其是出口行业的投资),对国民收入又有间接影响。美国经济下滑还会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和这些国家的收入增长,继而影响这些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我们将以上直接和间接因素均考虑在内估算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带来我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当年的出口影响较大,而对投资的影响则在次年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我国投资增速尽管今年因某些一次性因素将保持较快,但明年将大幅下降。
(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短期看,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的消费以物质消费品为主,物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人们会将货币收入大多用于追逐物质消费品,主流经济学的货币供给与通胀一一对应关系成立,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在的生产供给能力已经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动及时提供物质消费品,这将导致人们消费内容的转变,从以物质消费品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物质消费品不再是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目标。而潜在物质消费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和部分未计入GDP的精神消费品构成了虚拟经济膨胀的基础。大量资金由于逐利进入虚拟经济部门。这样,货币供给的增加由于并不一定形成对物质消费品的新增需求,可能会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因而未必会使实体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上升。即便货币供给增加的同时实体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上升未必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所致,可能是由于过多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部门,导致实体经济部门生产供给不足引起的,因而必须深入分析虚拟经济变动对实体经济价格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对储蓄者不利,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还会引致失业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五)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初和美国的利率差,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的流动性的大大过剩,其次的原因就是本币不可以自由兑换,让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只可以进入,出去就很困难,从而也是造成流动性大大过剩的原因。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第一,减少财政赤字;第二,适度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国家发行规模;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一些可能会引发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或者过热的因素,要进行严格控制。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使信贷规模保持合理稳定的增长。进一步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弹性。
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中国政府要么继续严格加强资本管制,阻止热钱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水平增长率的标准,如规定工资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保持一致。对于每个部门,由于劳动生产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差距引起的成本变动,允许其通过价格浮动来消除。第二工资-价格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政府说服工作,使企业和工会自愿执行政府公布的“工资-价格指导线”。第三工资-物价管理,即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冻结。第四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增长。
(四)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针对2007年以来我国以食品类为代表的价格长时间的过快上涨,始终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来抓。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把抑制当前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以及物价部门、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价格手段和措施,强化价格宏观调控监管,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保持总供需的基本平衡,确保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现在也有学者对这种价格管制的政策提出了质疑:易宪容先生就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形成对企业及个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让企业、个人能够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节其行为。如果市场价格被管制,那么企业与个人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价格政策是否能行之有效,我们得通过市场的实际检验才能证明。
(五)供给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果市场中出现垄断,物价易于人为控制,则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较高。通过加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为控制物价的隐患。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要防范和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垄断和哄抬物价行为。当前,尤其是要注重发展期货市场,获取参与资源的定价权。
中国是石油、铜等原材料的重要购买国,但参与交易规则制定的权利非常有限,应逐步推出各种原材料的期货产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应增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真实度,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民众。
四、结语
目前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走向还没有定论。但随着通货膨胀这一目标在我国经济体中地位的提升,控制通货膨胀无疑成为新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
Abstract: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defines cash flow as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of the inflow and outflow. Cash flow can be divided into operating cash flow, investment cash flow and financing cash flow. In general,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create value, it is thereflects of company's own capacity to create cash flow, coping with financial crisis and improving operating cash flow position needs the enterpriseto implement sound financial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 operating cash flow budgeting, implement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of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nd reduce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inventory, lower production costs and use deferred payment means, to carry out external financingactively.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对策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operating cash flow;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08-01
1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
2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3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4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5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6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