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现代景观;景观范畴;园林化家园

一、景观的词义

“景观”的景即风景、景色、美景的意思,是人们能通过视觉及辅助工具观看到的自然物质世界观即欣赏、观看的意思,就是观赏主体能通过视觉观察进行自然物质世界在头脑中的正确的、美的反映,以及心理的体验过程。顾名思义,对景观的简单的理解应是自然物质世界在人们心中“美”的反映了(景观美学上的理解,当然景观还具有宗教、天文、生态地理学上的理解)。当前我们从事的景观设计和施工行业的“景观”应是通过我们景观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按照定的经济社会指标和要求创造(规划、设计)与营建的,以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景观工程。景观的审美性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审美主体的社会经验、生活习惯、文化层面、欣赏能力对景观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从业人员的美学、技术水平,设计年限对创造的景观品质也有高低之分。

遗憾的是,很多我们的上层文化和建设者们并没有按照这种充满诗情的、真实科学的景观理解来塑造我们赖以依存的家园。

由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社会群体欣赏层次取向各异、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驱使影响下。景观造园凸显那种收尽世上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实景观中的“稻香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假山和度铜烂铁支撑的城市黑点――雕塑.并美其名日景观艺术,设计大师作品等等。在各地书店里有多少关于中国景观艺术的图书塞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架,却很难找到一本关于中国真实的园林景观的书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有意无意地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幅假像,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景)艺术――这一虚假的艺术就是中国景现设计的国粹,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这种“国粹”几乎埋葬了曾经辉煌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我宁愿将它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裹脚艺术“相媲美”,也正是这种虚假的园林艺术,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的化妆品。

颇具搞笑的洋式景观公司颇受开发商的欢迎,“城市景现”在市场上闪亮登场。而与此同时,我们挖掉了农家祖坟上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经过催化长大的花草树木,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园景的同时,却玷污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园林景现。

二、景观范畴在行业中的发展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的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7场“城市亮化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处于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生态景现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反之,景观在城市里迅速得到蔓延,景观从业人员和景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每个景观公司和从业者都是万精油,有什么景观要求就做什么景观,有什么景观项目做什么景观施工有的甚至连景观概念都没弄清楚就在设计景观,搞建筑的、搞规划的、搞装修的、搞美术的、搞园艺生产的、搞风水的、搞策划的都在一窝蜂的做景观:开发商也在箫划公司的引导下似懂非懂,四处踩盘、考案,模仿学习。现在景观是个绝对卖点、没有景观就没有档次,景观等同于装修等同于雕塑陈列……在这样强大的市场供求下,学建筑的把景观当建筑做,学规划的把景观当规划做,学环境艺术的把景现当成画画,学园艺的把景观当成种花种草,学策划的把景现当作概念推销、做装修的干脆把景观当装修来弄,景观行业鱼龙混杂,比较混乱。

实际上,景观这概念是从中国传统园林里演绎出来的一个具有国际时尚的新名词。随着行业的壮大和细化,以及技术的进步,景观逐渐形成一了个多维涵义的环境名词。

不妨回顾下中国的传统园林,以园明园为例:这样的一个举世辉煌的皇家园林不仅在规划上还是在建筑上,以及整体与局部的营造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充满活力水系驳岸景观,精雕细刻的桥梁栈台景观,精心描绘的庭台廊架景观,颇具风雅的植物造景,大型给排水工程设计,颇符风水理论的格局,集中了中国几千年的造园智慧结晶,这个万园之园的景观杰作是造园史上的集大成者,它涵盖了庞大的建筑群、精心的规划、众多的构筑物、曲折通幽桥梁栈台和园林道路景观,充满情趣和象征意义的雕塑小品,庞大的殿前广场空间,园中之园的风格各异的小花园,真所谓是美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响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是工程与美学相结合的一门又传统又新鲜的学科。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随这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景观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传统的园林和造园被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工业化进程、全球化运动所冲击,在越来越开放的时代里已不属于某个阶层所特有的东西,而是被运用在人类起居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每个角落,城市园林化、园林生态化、景观人性化……从形式上、观念上、内容上融入了很多新的内容,景观涵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景观设计学含义是广泛的。如桥梁景观、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城市景观、道路景观、住区景观等。而传统的园林学却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它的涵义已不适合时展的要求。

三、居住区对园林景观的真实需要

在现代人对高尚品质生活追求的背景下,构筑居住区园林景观成为以美化人们居住环境、为居住者提供人文、物理、生态、健康的住宅空间为目的一项环境运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创造全景观园林社区、主题社区的运动一波接波。由于无休止的建设和城市化运动,所谓“诗意的栖居”无处寻觅,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失去自然、影响精神健康的危机。在这个崭新的个性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城市的居住者所关注。地产运营商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以便提升城市生存空间,包括创造良性的环境与生态空间、健康的文化身份空间和构筑精神充实的园林化家园社区。这也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得以实践。然而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重抬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真实项目,在创建新的“江南式私家园林”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新式园林景观必须避免造园艺术的虚伪和空洞,重归真实的“伊甸园”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定位并发展自己,不必沉醉在虚幻的“园林’中;在空间上,它必须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居住区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导入现代先进的手法,以发达的技术改造传统技术,重塑人类生存空间的和谐,让人类的生活充满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功能和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四、景观发展的未来方向

我们的从业人员不断地摸索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各种前沿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我们认为自己本身要不断寻求新的景观技术空间,主动对接和吸收世界超前的景观理念。这样,涉及建筑、规划、园林、结构、美术、水电的工程师队伍逐步把自己改造成新园林景观的刨造者,各门专业的最佳组合便成为制造新住宅景观空间的先决条件,也就诞生了相对科学的景观设计艺术。

新式园林艺术表现为种新的生存艺术,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反映了知识、技术、文化的人地关系,好的景观设计培育了人们的景观归属感和建立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使人们在生存中变得具有意义。这些有关居住的知识和技术就是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参考文献:

屈遐.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

篇2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陆续颁布,特别是“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一个“大众旅游”新时代正加速走来。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小旅行社也随之增多,旅行社的经营水准参差不齐,许多旅行社都存在经营管理问题,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来找寻对策和解决之道。

一、旅游市场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许多改变。人们的经济水平得以提升,所面临的不再是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同时现在各种交通方式都很便捷,无论是去国内的一个地方或者是去往海外,都会有快捷并且价格合适的出行方式,所以这几年人们都更加喜欢在节假日或平时去旅行,所以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于旅游行业的需求在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许多旅行社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导致了现在旅游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许多旅行社为了争夺市场,采取手段导致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这对旅行社长期发展很不利。

二、旅行社经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旅行社产品无特色,跟风严重

现在的旅游市场,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去到每一家旅行社,看到的旅游路线和行程规划基本上一模一样。最后到了消费者选择的环节,面对这样的相似度极高的产品,人们势必会选择其中最便宜的那一家旅行社。这也就导致了旅行社之间的价格战,单纯靠压价来进行竞争,这无疑是对各个旅行社都是损耗。此外,旅行社之间的跟风现象严重,一旦发现了某个景点,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旅行路线,这就导致这个地方的线路一下游客暴增,最后又进入了只能靠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二)旅行社服务质量差

服务质量可以说是衡量旅行社水平的最佳标准,因为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身心的放松,以愉悦的心情欣赏自然景色,受到好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去享受旅程。但是近几年,我们可以从许多新闻报道上看到旅游行业的投诉率大大上升,许多都是出自于对于服务人员的态度不满,或者是对于旅行过程中的住宿交通方面的不满。

商家们在降低旅行路线价格的同时,为了降低旅行成本,就放低了服务质量。从交通工具到导游的安排再到宾馆方方面面都在缩减成本。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旅行所带来的愉悦,更多的可能是不舒适的交通工具带来的疲劳,对于导游讲解的态度的不满,对于住宿条件的不良印象,这样的发展是留不住客的,顾客对于这家旅行社的满意度不高,自然下次不会选择,同时一传十十传百,口碑越来越不好,旅行社经营自然就会走向下坡路。

(三)旅行社可信度低、不符实现象多

许多旅行社为了吸引顾客,在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与实际行程不符的情况。将行程中强制消费的环节隐瞒,打着纯玩团的口号去诱导消费者,最后在旅行过程中却又有了强制消费的现象,这无疑会降低自身的可信度。同时对于景点和行程条件的过分美化和夸大,无疑会使游客产生失望的感觉,对于旅行社的信任度也就会大大降低。

记得前几年有过的一个新闻,一家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旅行社,在境外旅行的过程中,没有兑现提供优质就餐环境的承诺,而是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汉堡,让大家坐在街头吃完。记得这条新闻一经报道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反映出旅游行业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影响广泛。

(四)旅行社自身管理水平差

很多时候在分析一个企业的境遇状况的时候,常常不是因为外界大市场的缘故,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的经营方法存在问题。旅行社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了人员松散,框架不稳定的情况。对于旅游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人员的选择,服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用人不善会给经营管理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三、旅行社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经营不善的旅行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提高用人标准,从而改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跟风。旅行社要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给自己找出一个吸引消费者的理由,而并不是等着消费者去把自己淘汰掉。要开发出自己独特的路线形式或者是发展特色,让消费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要讲诚信,为商最基本的就是要诚信,靠诚信和服务质量来赢得顾客的信赖。最后,抓住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合理的分析,要用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眼光去找到更加适合于市场的商品,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并且做好宣传工作,招徕顾客。

旅行社的经营问题不仅有外部竞争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问题,要从自身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并非仅仅靠着低劣的服务质量和恶性的价格竞争来生存。希望日后的旅游行业可以发展地更加健康有活力,为游客们带来更好更舒适更有特色的旅行。

参考文献:

[1]徐凤顺.对旅行社管理之中的问题与措施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4(10)

[2]代福梅.我国旅行社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8):8283

[3]薛会娟,程金龙,余炳炎.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旅行社管理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629

篇3

中图分类号:R54;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5_0439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5.33心脏介入术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质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对诊断及治疗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和风心病等心脏疾患均有较好的效果,是当前国内外诊治心脏病必要的手段之一。但该治疗手段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是少见却极度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而又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实施684例心脏介入治疗,其中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354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型术216例,射频消融术114。发生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19例,年龄23~84岁,平均(51.9±19.4)岁,其中女12例,男7例,穿刺路径均为股动脉,发生率2.7%(19/684)。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均发生在拔除动脉鞘管及术后6小时内。

1.2临床症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时,患者表现出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意识淡漠、胸闷、心悸、恶心及呕吐等休克症状。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压及心率下降,心电监护显示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1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交界性逸搏2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的心理一般都非常紧张,因而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与疏导非常重要。如患者对手术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导致心率加快,会加重患者的缺血缺氧。而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脏负荷增加时,可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等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因此,应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饮食与活动、手术过程,对其进行必要的术前、术后指导,使患者身心平稳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必要时也可使用镇静剂,以避免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尤其是在患者术中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其紧张情绪,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2.2术前护理:患者术前禁食不宜超过4小时[2],尤其是老年及糖尿病患者,可少量进食流质以保证血循环容量。术前常规手术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预防术后不适出现尿潴留,因为空腔脏器压力突然改变可反射性地诱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3]。进入导管室后,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循环容量。

2.3术中护理: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主治医师,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尤其对女性患者应减少肢体暴露时间,使之减少焦虑及恐惧感。心脏介入手术属于创伤性心内操作,常会引起心电图的改变,因此术中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各类心律失常,并随时做好心脏除颤准备,以保患者安全。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诉并观察患者有无出汗、面色苍白等情况出现,同时要监护患者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2.4拔除鞘管的护理:介入诊疗后动脉鞘管的拔除、局部按压过度所诱发的疼痛,导致血管牵张反射,也是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4]。拔管时应向患者说明拔管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消除患者的担忧与恐惧,拔管要轻柔,不宜过快、过猛,压迫止血力度恰当。同时可鼓励患者于拔管前少量进食以增加血容量,同时协助患者排空膀胱。建立静脉通路,备足阿托品、多巴胺等抢救药物,如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或精神高度紧张,可予利多卡因在鞘管周围麻醉后再行拔管。操作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及穿刺部位的情况,预防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2.5术后护理:术后应连续心电、血压监测12~24h,并监测其他各项生命体征,如无胃肠道反应,可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且易消化饮食,以预防血容量不足,低血糖、低血压反应而诱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同时术后要防止患者膀胱过度充盈导致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2.6发生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处理:患者一旦出现心率进行性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和呕吐、视力模糊等心血管系迷走反射时应立即抢救:立即予患者采取头低脚高位,尊医嘱行阿托品及多巴胺等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快速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心脏骤停时按心肺复苏流程抢救。

3讨论

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是心脏介入诊疗后较少见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发生突然,进展迅速,如未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后果极其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组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9例患者均与外界刺激、心理精神因素和血容量降低等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本组的护理对策,其防治的关键在于:加强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沟通,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术中、术后保证有效静脉通路及有效血容量,加强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因此系统掌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特征,加强护理,减少诱因,能有效地减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马长生,方唯一,霍勇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82-684.

[2]郭玉霞.心脏介入术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2),182-183.

[3]沈芸.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4):324-326.

篇4

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市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1996〕13号),市人民政府关于1996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本市政府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和修订。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本市政府规章清理结果的通知》(京政发〔1997〕43号)的规定,现将清理结果中有关涉及劳动工作的政府规章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列入本次清理范围的涉及劳动工作的政府规章中,废止的5项;不再作为政府规章,改按一般文件处理的11项。

继续有效的政府规章按照有关规定另行通知。

二、凡列入废止的规章目录的,自1998年1月1日起,均不再作为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依据。

三、在改按一般文件处理的规章目录中,凡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文件,对其不一致的内容或条款停止执行;凡内容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已经结束的文件,或者已超过规定的有效时效的文件,均不再作为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依据。

附件:废止的政府规章目录

1.北京市建筑企业和勘察设计单位聘用离休退休人员管理若干规定(1990年12月22日  市政府第40号令)

2.北京市执行《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1986年9月15日  京政发〔1986〕126号)

3.关于职工待业保险基金收缴办法的补充规定(1987年4月2日  京政办发〔1987〕49号转发)

4.关于企业工人流动的若干规定(1987年11月13日  京政发〔1987〕143号批转)

5.《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罚款处罚办法(1993年9月4日  市政府第12号令)

改按一般文件处理的政府规章目录

1.修订北京市电工管理办法

(1963年6月28日  市星字第142号文件)

2.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的实施细则

(1981年5月8日  京政发〔1981〕55号)

3.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工厂安全监察暂行规定

(1982年8月1日  京政发〔1982〕90号)

4.关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办法

(1985年6月22日  京政发〔1985〕99号)

5.北京市实施《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的若干规定

(1986年3月3日  京政发〔1986〕30号)

6.北京市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

(1986年3月20日  京政发〔1986〕43号)

7.北京市国营企业使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管理办法

(1986年9月7日  京政发〔1986〕127号)

8.北京市执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

(1986年9月15日  京政发〔1986〕126号)

9.北京市执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

(1986年9月15日  京政发〔1986〕126号)

10.关于在北京市工业系统重点企业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的若干规定

(1987年7月29日  京政办发〔1987〕120号)

篇5

>> 现代生活对景观设计内涵的理解 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 刍议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对景观设计教育的思考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探析 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浅析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初探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浅谈视觉思维对景观设计的促动 中国山水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对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探讨 低碳经济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关系与分析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研究初探 试析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沙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体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作为设计中的一种,其发展也是在与生活的摩擦碰撞中进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景观设计与生活方式关系的论述,来谈一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设计对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关键词:对立统一;生活方式;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篇6

关键词:高职 景观设计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教育家》 2008 06

篇7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49—02

近年来,景观设计师作为一种专门从事景观设计的新职业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当前时期,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必将持续增大,这对景观设计相关从业者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提高景观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

一、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现状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是由被称为“现代景观设计之父”的奥姆斯特德在1857年创造的。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个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距今已有逾百年历史。

国内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集中在古典园林式设计学的教育和研究上,现代景观设计课程的开设则要相对晚得多。199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了景观设计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新时期。到目前为止,虽然各个学校专业名称略有差异,但在培养专业性景观设计人才的目标上都是相同的。这学探索和努力极大的推动了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发展,为满足新时期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笼统来讲,景观设计的研究范围非常广。从家庭院落、小型社区、城市活动广场的场地设计,到城市公共场所的整体设计、景区的系统规划都在景观设计的范围内。一般的,根据景观设计规模的大小,可以将景观设计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大类。在高等院校景观设计的课程安排上,一般先通过微观层次的景观设计学习,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手段,打下良好的景观设计理论基础,并能够独立进行一些小型场所的景观设计实践,积累一定的实际设计经验。由于大型宏观景观设计一般地理面积较大,设计内容复杂,除需具备扎实的景观设计基本功和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宽阔的视野、历史性的眼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生态环境学功底,对设计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宏观景观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或研究生阶段学习,属于景观设计研究的高级阶段。

二、目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景观设计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虽短,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近年来,各高校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计算机软件绘图功能的普及和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增多,景观设计教学也逐步形成了以手绘设计为基础、计算机设计软件为主体的双重技能教育模式;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少景观设计实力较强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设施一流的校内实际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加强实践锻炼。同时,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的加强,也给景观设计学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企业锻炼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更有助于他们增强实战经验,将理论知识和企业需要、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然而,在看到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的大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以艺术标准来衡量并不为过,但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不断改进考核标准。

(二)教学方法单一

景观设计作为重要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涉及内容很广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引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时,长期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课堂效率的提高,甚至难以完成教学进度。

(三)课堂教学拘泥于课本

课本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景观设计学习的主要依据,是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认真学习研究课本理论,对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然而,景观设计课程属于工科类范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课本理论学习只是课程学习的基础而非主体、核心。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景观设计也是一样,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际操作设计、体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原理,并在独立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

(四)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任何知识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影响景观设计作品的效果和高度。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学生对课程外知识的掌握十分欠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偏科现象严重。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自学能力的不足不仅会限制他们知识面的扩展,也会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的局限,难以在景观设计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做出出色的成绩。

三、我国高校当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和实践机会。要站在景观设计职业需求的高度,立足实际工作中对景观设计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打牢基础,注重提升能力,促进景观设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但受学时和其他课程限制,实际安排课时相对不足,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图纸、实际效果、视频效果等,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每处设计的理念和把握的原则,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十分显著。又如,在课堂上没有实际场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虚拟项目实做法,由教师提出简单的虚拟项目,让学生当即完成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灵活、易于操作,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灵活加以运用。

(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景观设计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领域。创新精神是优秀景观设计人才的必备素质,直接决定着其在景观设计道路上能够达到的高度。我国高校大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鼓励他们打破定式思维的限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倾向。要通过大学阶段开放、兼容的教育,重新活跃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潜意识里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景观设计这个有巨大创新需求的领域中尽情绽放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为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9(03).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

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

1景观设计课程的概述

景观设计是一门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的造园演变而来,而我国的造园史也十分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囿”和“苑”逐渐过渡到造园。直到19世纪,美国的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景观设计学”概念,对造园行为进行再造,形成了新的学科。由他负责,世界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成为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正由于这些大胆的创新之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模式,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景观设计课程也随之产生。可以说,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一脉相承,因此,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景观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对人们生存环境再创造的行为模式。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景观设计各个元素,比如地形、植物、水体和景观建筑小品等方面的设计和创造。“师法自然”是景观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时,应把握住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明确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式,从总体上对景观设计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与学。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研究方式,景观设计课程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学生能通过学到的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创造美的生活环境。要想提高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

2景观设计的教学模式研究

2.1理论教学模式研究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首先一定要通过理论教学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理论教学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是最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景观设计各个不同概念的意义。

2.2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景观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力求从各个方面的教学中,充实景观设计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一般指从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中,将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变成以案例教学的模式为主导,这样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结合实际的案例,系统讲解教学的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与工作接轨的目的。现在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能通过课堂的讲授,更好地掌握当下最为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式,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地胜任景观设计的各项工作。在景观设计“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也是实践教学中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最大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时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无论教师教学的手段如何多样,关键还是要能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除了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安排课外调研考察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在实际项目中,更直观地感受到景观设计项目的实际操作性。同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亲身体验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使景观设计的教学模式从理论讲授的传统模式逐渐过渡到实践教学的新型模式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会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纸上谈兵”的阶段。当然,景观设计从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过渡到实践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前期准备中,提前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各项教学任务,比如,实践教学的场地以及项目的概况等都要十分具体清晰,只有这样,在景观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有备而来”。

3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景观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2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衔接、相互促进,使景观设计课程在多样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让学生能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景观设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以期能更好地学习到景观设计各项最实用的技巧,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谐统一;建筑思维

1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论述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人们工作生活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传统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绿色环保建筑模式成为了当前建设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回归自然是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的初衷所在,类似花园小区或是景观住宅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方面实现了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建筑风格广受欢迎。可见,当前人们在选择住宅时除了对功能结构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更多地是将重点置于社区环境建设方面,是否做到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

从景观设计的构成分析,景观设计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设计师纷纷意识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并且二者的互相融合也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更加突出了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它是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案的完美补充。景观建筑学的出现正是从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出发,将城市规划发展与景观设计规划相互联系,突出了风景园林景观与建筑设计相互映衬的别致效果,是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统一的有效路径,同时这一举措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及舒适性方面也大有裨益。以景观建筑学作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一脉相连,这一设计理念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范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因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景观建筑学所涉及的专业与内容极其广泛,因此在实际建筑设计过程中顾此失彼的问题仍旧难以避免。

2 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

2.1 设计思想

建筑设计与景观意识的相互融合从广义范围分析是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局部设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来体现景观意识的渗透作用。而狭义范围内的建筑与景观结合主要从设计思想方面将景观意识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像是建筑设计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设施或是基本构造等,这一协同关系的体现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融入了景观意识之后的建筑设计其主体部分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从城市单元组成方面突出设计过程的动态变化效果。由此可见,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建筑设计中景观意识的融入应当对城市景观要素中的轮廓线以及面宽等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突出景观意识与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效果。

2.2 设计策略

2.2.1 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

在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建筑创作模式进行创新,从极端的单体设计心态中积极融入景观设计意识,将周边环境或是视域环境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形成全新的建筑设计导则。建筑先入式设计原则重视对建筑主体风格的突出,从环境主色调方面突出景观设施的导入价值,这一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过程正是环境保护与建筑设计的有效统一。

2.2.2 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

从既有环境中对新建项目进行改造需要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出发,重视建筑后入式原则中建筑设计与环境关系之间的调整。这是由于后期形成的单体改建过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景观意识的融入正是从新元素组成方面对现有建筑与环境形成强而有力的冲击,在适度调整中突出建筑后入式设计原则的重点。

3 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意识

相较于建筑设计而言,景观设计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之中,从这一生命周期变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意识的植入必要建立在理性化态度基础之上。

3.1 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

景观设计中的生产过程是从科学化角度对景观实施途径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在综合考虑景观设计经济、功能、技术以及生态等诸多要素之后再对其建筑意识的融入进行合理分析。此外,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因素也是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从垂直模式方面分析景观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对现有水平式分析的有效补充,这对景观场地区域功能的提升以及适应性的完善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些科学性依据的存在都为景观设计中生成过程的控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造园作品的存在往往忽视了对景观主观设计意图的呈现,景观意识与建设设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深入体现。

3.2 通过建筑理念实现对景观设计深度的挖掘

由于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理论建设都亟需完善,加之景观设计的总体水平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盲目抄袭的问题,因此理解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现阶段实现景观与建筑设计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意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花草装饰或是平面延伸阶段,而是通过建筑的设计与分析模式来对景观设计进行美化,突出建筑思维对于经管设计的影响,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模式。

3.3 建筑手段与景观创意的结合

3.3.1 突出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有效拓展

当前景观设计的畅想空间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相较于传统植物造景意象而言,景观空间的拓展更加依赖于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手段。由此不难分析,建筑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空间的拓展不容小觑。以伦敦西部的卷曲步行桥为例,它在利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的影响作用下使得桥体呈现出变化的发展动态效果,或是圆形状或是弧形状,景观设计的空间效果被有效延伸,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创意效果。

3.3.2 建筑思维对景观限制的有效解决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创意呈现往往会面临各种因素的限制,像是场地或是经济因素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筑思维来对现有的景观设计模式进行变更,以突破各种限制性问题带来的设计困扰。例如城市夹缝地带难以突出城市造景效果,或是受制于场地的限制无法体现出必要的景观功能,我们就可以利用建筑思维中的经济适应原则来突出建筑与景观的巧妙融合。又或是由于城市狭窄区域的限制隐藏了道路本身的视觉功能,我们就可以通过彩色喷涂的方式来明确人行与车行之间的界线,是对视觉形象的创意呈现。建筑思维通过最为经济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景观设计的合理变更,而这一思维对于景观限制的解决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背景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空间得到了有效扩展,同为建筑质量的组成要素,建筑设计更加关注实用性的呈现,而景观设计则趋向于观赏性。如何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是现阶段建筑物设计共同探寻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丰兴军.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识别[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2):148~150.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软质;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55—02

景观设计课程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十分广泛,包括植物学、气候学、美术学、工程学及艺术设计等方面。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通常是以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注重生态,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专业就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势在必行了。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程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晚的,经验少,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是设在美术系的,这样,教师的专业主要是美术专业,而相关的如园林规划、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类的知识背景相对较少,想引进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难度也很大,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相差悬殊。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水平和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景观设计学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的基础课程开不出来

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是在大三开设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都是开设一些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到了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到了大四时就开始安排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安排的弊端就是基础课用时过长,而相对来说,专业课时间用得就少了,留给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也较短,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开的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大部分是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而与景观设计有关的基础性的课程如园林美学、园林史、土木建筑工程学和园林艺术原理等必修课,由于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所以就不能开设。

(三)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性不强

我国当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如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专项设计课,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再加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多是艺术类考生,所以,学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和考查时,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视觉的效果,关注的是学生作品的艺术性。而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所以,没有生态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熏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就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人才。

(四)学生自身能力不强,专业基础不实

由于扩招的原因,许多美术专业基本功不太扎实的学生也都进入了大学的校门,特别是像牡丹江师范学院这样的三类院校,学生的基础就相对差些,一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学、工程学、机械学的理论知识缺乏。如让学生进行园林的绿化设计,可能学生对对象都不了解。进入大学校门后,一些学生不太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学生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的现象,学生在做作业时,抄袭现象严重。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要使景观设计课程上得好,能够培养出满足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就要针对上述问题,对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景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多开设一些与景观设计课程密切相关的配套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结合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开设,如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学时趋于合理,使各门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建设景观设计专业时,既要认识到景观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美学性的,更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自然科学性的特征,要融生态设计的教育理念于景观设计之中。

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体系有三类,包括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课程主要有园林景观史、景观规划、景观技术、设计理论和植物配置等。他们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讲授并研究景观设计的理论及历史,涉及相关的多方面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还进行某一方向专门性的研究。最后,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并撰写论文。上述可见,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教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内容广泛,知识面宽,这些内容会对我们学生的设计有所裨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牡丹江师范学院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在多方面引进高素质景观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做好本校原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方法包括:与名校名师合作,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来学校讲学;名校的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给予优惠的待遇;本校教师派出做访问学者,与名校名师交流学习;鼓励本校教师出国进修;鼓励本校教师提高学历,到国内景观设计专业建设强的高校去读硕士、读博士。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景观设计课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景观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所以,在我们今后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量、进一步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过程提倡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在景观设计课上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在授课之前布置讨论的主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围绕主题进行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给以点评和总结。这就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新的景观设计教学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的教学环节,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都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给予实践环节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黑龙江省冬季的冰雕设计和牡丹江镜泊湖旅游点建立的软质景观设计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此进行专业实习。同时,还要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实践学期这个良好的时间,给学生一些项目,或安排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其有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这样,既锻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了解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现状对其毕业时找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篇11

1.1景观设计师的不同文化背景

1.1.1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他们设计观念和思想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其作品表现形式的差异以及作品风格的不同[9]。俞孔坚倡导生态人文理念的田园风格在景观界引起了系列轰动,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享受自然。他今天的设计思路和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受到了童年记忆的深刻影响[10]。

1.1.2不同的种族背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设计思维。任何国家的人都遵循他们喜欢和习惯的方式去理解场地,并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改造它[11]。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大家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不同。西方文化崇尚修割后整洁的图案景观;日本推崇清幽素雅的禅宗思想;中国追求怀古情深、写景入画的山水景观。这些不同为本土设计师在景观构建中塑造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以及工作方法。

1.2景观感知者的不同社会背景

景观构建必须充分考虑满足景观感知者的景观偏好,而感知者对景观的偏好源于对景观美学质量的衡量,衡量的结果又取决于人类对景观的感知和认知。感知是对景观的直接理解,认知是组织、存储和回忆信息的方式,而感知和认知都深受文化的影响。Kaplan夫妇的信息处理模式理论、Appleton的瞭望与庇护理论以及Baker的生态心理学等研究综合表明:人类对景观对象的感知受到景观本身特征(包括形状、色彩、体量等视觉元素)与感知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原风景、文化民俗等)的共同影响[12]。王之倩[13]等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显著影响了人们对景观的感知、态度以及行为,多数被调查者都偏爱类似自己原风景的景观。同时,文化民俗会直接影响人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景观类型,并引导人们创造出适应当地民俗与环境的地域景观,因为人们习惯在当地传统习俗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和管理景观。例如苏式建筑粉墙黛瓦的风格与其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环境、审美情趣等综合因素有关。因此不同个体的景观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事景观工作者和其他工作者不同;小孩与成人不同;居住于不同地方的人也不同。

1.3场地的多元文化

城市景观是对社会文化有形的公开描述,景观的外观形式传达城市的文化内涵。因此,景观的构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比如说,满足社会财富价值的城市景观要抵抗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制;满足生态价值的景观要考虑社会的安全价值。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路线等文化因素共同决定了其景观构建的形式。

1.3.1环境、生态与资源层面构建景观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环境,为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环境生态绿化是现代环境意识运动发展过程中注入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从人类的生理感知要求出发,利用动物、植物、阳光、气候、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环境[14]。景观的构建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因素的限制,例如环县恶劣的地理环境、短缺的水资源等决定了风情线景观的构建方向。因此,带状绿地景观设计首先要对场地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规划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寻找满足生态功能的景观实践策略。

1.3.2人类行为及其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人类行为及其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主要包括设计场所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等与人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明。城市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差异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逐步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承载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城市个性化的形成。文化构筑景观,景观传达文化,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城市大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反映城市精神风貌。因此在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绿地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合,从人类的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构造文化与功能统一的绿地景观。

1.3.3城市经济文化层面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选择主题不仅仅是城市景观建设问题,更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景观类型。例如工业化城市在绿地景观构建过程中将重心置于生态修复,建立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手段的城市则更加注重地域景观的构建,结合城市的自然资源,挖掘地域文化,通过绿地景观展现城市文化特色。西安是中外闻名的古都,周文秦武,汉风唐韵,是人们梦魂萦绕的历史河流。随着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不断挖掘后,西安的旅游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接待型发展成为西安市真正的经济支柱和先导产业。这座城市开始逐渐深思它封尘的历史积淀,将景观的构建依附于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古城[15]。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雁塔北广场、雁塔西苑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依附隋唐时期重要的历史遗迹,巧妙结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再现了中国的大唐风韵,令人恍如梦回盛世。这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错的景观形式不仅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价值,满足“发展旅游业,增长经济收入”的经济价值,更是响应了游客寻求特色景观的心理需求。

2基于文化视角的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实践创新

景观生态学中研究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文化构筑景观,而景观传达文化[8]。文化与景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景观是文化对有形物质空间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是人类感知和认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将意识形态的文化习俗具体化,具象地传达给人类[16]。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形式是无意义可言的。近年来,中国景观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如苏州历史博物馆、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苏州环古城西段风貌等,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在于深刻挖掘了中国本土文化精髓,将理念与形式巧妙结合,观念新颖。因此,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是突破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传统实践、实现创新的关键。

2.1优先考虑自然资源文化,实现景观生态功能

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场所,因首先调查分析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针对评价结果建立崇尚自然环保、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小气候的生态体系,保障带状绿地景观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2.2尊重大众行为心理,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实践

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不仅要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与环境生态绿化,最重要的是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当今社会人口增长、社会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其要求从景观感知者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依据感知者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精神生活的规律,通过心理、文化的引导,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思绪万千、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的实践。

2.3加强带状绿地整体性结构,提升场所文化的外在表征

整合场所文化,保留对景观设计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在充分理解场所文化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对带状绿地空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构重组,合理的构架绿地景观结构,将各种文化融于绿地空间结构中,形成场所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

2.4将文化分解组合到设计中

文化因过分抽象笼统而无法使用,因此必须对其分解,并对其中的要素(如历史、经济、民俗等)进行具体分析,提炼出具体的物化形态,转化为景观的外在表象形式,在绿地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序列,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

3实例分析———以环县环江旅游风情线为例

3.1环县的文化背景分析

3.1.1自然资源文化环县地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北部与毛乌素沙漠衔接,境内梁岭交错,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年降水量350~500mm,并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全县有沙漠化土地5400km2,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场严重退化。

3.1.2水文化环县内有环江、马莲河、蒲河、清水河4大水系,除蒲河为淡水外,其余为苦咸水。其中环江属于马莲河四川水系,其南北贯穿城市,构成环县城市生态轴线,形成城市内的绿色生态廊道,联系城北、城中、城南3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团,形成环县中心城区最鲜明的景观特质。

3.1.3经济文化环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首要地位,其主要收入源于草畜产业、农产品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围绕庆阳建设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分别开设了东老爷山、山城堡战役遗址、灵舞台公园、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等旅游景点,意图借旅游业发展经济。

3.1.4地域文化环县是成长于黄土地上的城市,是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的汇聚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民诗歌、民间道情、民间艺术等极具农耕风貌的民俗文化传承于农民生活之中,风情独特,古朴而典雅。环县皮影历史悠久,于2002年6月被中国民俗学会正式评为“皮影之乡”。环县皮影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它把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风采弘扬于给世界,堪称为断崖上舞蹈的文化精灵。

3.2基于环县社会多元文化的环江旅游风情线构建策略

3.2.1规划目标上融合环县社会多元文化,实现带状绿地景观功能基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构建必须尊重场地文化,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1)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景观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所以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9]。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生态环境脆弱,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具短缺。据环县林业部门统计,环县荒漠化面积达5409.5km2,沙线由北向南平均每年推进0.54km,年均沙化面积扩大68.5km2。作为城市生态轴的环江,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江两岸风情线的构建,必须充分利用环江的水资源,结合规范的植物配植,改善小气候,为环县人民提供一处山青水绿、具有良好自然风貌的城市公共空间。2)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仅再现地域文化,更能维护与延续场地的现有文化[7]。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县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弘扬环县地域文化,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急需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景色宜人的城市景观。环江两岸风情线的规划建设是实施“四大战略”(绿色农业稳县、现代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县、生态文明立县)的文化宣传阵地,是发展环县旅游产业,展示环县皮影文化和农耕文化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惠民工程。

3.2.2从环县社会文化中提炼城市特色,构筑绿地景观结构将文化根植于景观结构中,以“皮影文化与农耕文化”为文化依据,以环江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景观节点,形成“一水两带八园十六景”的布局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风情线(图2~图4)。环江以东规划为皮影故里景观带,以皮影文化为背景,以皮影发展路程为主线,设计根园、脉园、情园、缘园,从皮影的历史渊源出发将皮影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传奇、演绎结合起来,弘扬并发展“环县皮影之乡”的皮影文化。环江以西规划为七彩环江景观带,通过红园、文园、绿园、黑园来展示环县浓厚的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体现环县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民俗文化。

3.2.3将环县社会文化分解,重新组合至绿地景观具体设计中在对八园十六景的详细设计过程中,注入雕塑、浮雕、景墙、景观建筑、铺砖、坐凳、园灯、标识等景观表现形式来传达环县的地域文化。将文化因素烙印在景观元素之中,讲述环县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奇,将意识态的文化具象的展示给人们。皮影历史的轨迹划过狭长的绿洲,轻轻描绘流畅的一笔,成为地块内深刻的纪念之路———皮影故里景观带。根园入口广场耸立着“开山鼻祖”解长春的雕塑,周边站立了无数造型简单的皮影石雕,皮影的历史便从这里打开。沿路的铺装倒映着皮影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根园、脉园、情园与缘园。设计师将皮影文化转变成一系列造园要素,以园林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亭台楼阁,雕栏玉柱,处处凝聚着皮影的点滴(图5)。从月牙纹、锯齿纹到现代图案,从花草虫鱼到飞禽走兽,随着景观路线的推移逐步进入皮影历史的。另外更有浮雕墙、展览馆、表演馆向人们诉说皮影的传奇与未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皮影的渴望,破除未来陇东道情皮影戏被电影、电视所冲击的堪忧。文化塑造了景观的气韵,给空间以灵性,七彩环江景观带勾起人们无限的追思回忆:抗战年代的气魄、奋斗路上的革命英豪、五谷丰收的喜悦、经济蓬勃的朝气……红园中一颗颗矗立的火炬树,恍若千百面不倒的红旗,萦绕着二万里的革命精神。设计师从自然农田斑块中提炼出方格状的肌理,并运用这一肌理进行绿园的空间布置(图6)。在方格状的农田肌理中设计了农地、树阵、水池以及广场,分别象征了自然农田、果园、池塘和晒坝,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农田景观,向人们展现环县富庶的农耕文化。黑园是环县进入工业文明的象征,通过不锈钢及钢结构在园林小品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环县的“钢城新姿”,展示环县欣欣向荣、展翅腾飞的现代经济与文化。

4结论

篇12

关键词:历史文脉;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1-01

一、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

历史文脉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脉络,即通过系统、全面的方法把人类在历史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总结归纳在一起。历史文脉是城市中文明的相关记忆,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是人们重要的精神瑰宝。城市景观是城市提供给人们观赏与使用的场地与空间,是人们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一种途径与手段,因此,人们必须认真的学习并认识城市的历史文脉,了解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且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充分利用历史文脉,以便使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与价值。

可见,历史文脉和城市景观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所需要的景观是包含着历史文脉的,历史文脉也运用景观的形式,在城市中流传与发展。所以,人们必须意识到城市的魅力与品位,主要就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当中,而在对景观加以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对人类文明进行研究与挖掘时,把与现代城市精神相符合的元素提炼出来,将其应用于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成为城市的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标志或符号。

二、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历史文脉的原则

第一,应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遗迹加以保护,不能盲目拆除。同时应在其周围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地,以该历史文物或遗迹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第二,应注重城市整体特色和风貌的体现。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整体把握,注重体现整体风貌,使这部分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统一。

第三,对历史文脉进行深层的解读,注重精神内涵。在景观设计中,对一些历史文化要素不应原样照搬,这样会显得过于肤浅,而应深入理解其精神气质,并用新的元素、符号对其进行诠释。

三、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运用方法

(一)保护

对于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建筑、牌楼、雕塑、遗址、陵墓乃至植物等,应当加以保留和保护。这些历史资源是城市中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他们的存在为城市景观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很多景观都是围绕这些资源展开设计的,从而使自身具备了一种文化特质和设计的主题。而将这些历史资源盲目拆除则是极为愚蠢的一种做法。

(二)解构

所谓的解构指的就是对结构进行分解的方法与行为。景观设计人员依据所要表达的内涵与主题,利用解构的方法将景观素材中整理提炼之后的地域、历史以及象征等符号,予以打破、分解,之后利用主观设计的表现意图,将若干个分解符号加以加工并组合,进而获得具备新内涵与艺术表现力的一个新形象。这种方法为景观提供给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素材以新的演绎与解读。

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历史文脉元素经常通过解构的方法展现出来。对现代城市景观作品加以分析,发现其主体均是展现城市的地域特点、继承历史文脉,然而从其本质来讲,这些作品依然是具备现代美学色彩的艺术作品。因此,景观作品不可以只是对历史进行恢复,而应该运用“加减法”对历史文脉素材进行加工,之后利用解构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符号进行处理,使作品更加富有美感,进而让观赏者在对景观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设计人员对历史文脉的敬仰。

(三)共融

所谓的共融指的就是各个部分或者是事物互相融合。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与社会逐渐认可并接受和谐共融的思想理念,由于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种文化与思维,它们相互摩擦与碰撞,只有通过相互融合的方法,方能实现快速发展。而在艺术创作方面,共融同样是一种极为关键的方法,能够对多重内涵与思路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共融的方法将历史文脉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实例是有很多的,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以及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在这些景观中都运用了共融的方法,它们都是以大唐文化作为主题的景观,都将现代城市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共融关系展示出来。其中曲江池遗址公园园路两侧的景观小品,是把框架玻璃结构与历史古迹两者构成一个共融与比较的关系。

通过符号学原理,将历史文脉中的各种元素提取出来,并且将其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相对而言,这是景观设计当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与部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对历史文脉与传统文化的尊重,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行有意识的强调与说明,将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元素的功能凸显出来,使城市景观富有特殊的个性。

篇13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美学艺术;影响;融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 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景观设计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要素之余,人们也更加的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美学艺术是在近展起来的,它源自于古典美学艺术而结合当代特色进行美学的整合而形成现代美学。景观设计作为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是景观的直接外在面貌也是景观和人或者城市交流的语言,景观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或者特色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出一个城市或者地域的人文风俗或者地域特点。在景观设计中所含有反映出来的美学风格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该地域所处的地域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当前国内在现代美学上的发展逐渐融合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可以进行人为的修改和美化,但是在景观设计中所包含的美学艺术,确是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一般较难改变。一个景观设计的好坏刨根问底是景观中美学艺术的体现。

景观设计与美学艺术

1.1当前国内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景观设计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的,而美学艺术之前仅存在于大学或者研究室中,景观设计与美学艺术的融合发展起始于近些年。短时间快速的 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景观设计中美学艺术急于求成反倒弄巧成拙。大量的景观设计仿照模仿其他设计,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景观设计形式单一没创新,景观设计只是机械化的照搬重复,这些问题是我国景观设计中普遍缺乏美学艺术的问题集中所在,也是制约国内景观设计的关键问题所在。一些地方的景观设计都是聘请或者交由著名的设计院完成,而相关的设计人员或者机构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或者风俗特点都不能的充分的理解,没有完善的实地考察,仅凭地段图纸或者其他数据进行想象设计,这种闭门造车的设计理念使得景观设计漏洞百出,味同嚼蜡。这一方与设计者的自身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对景观设计急于求成或者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有关。景观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完成的。设计者在对景观进行美学艺术的设计时应当充分的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之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政府部门对于设计出来的蓝图征求当地人的意见,经过不断的改正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一面,景观设计中才能包含当地的美学艺术特点。

1.2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体现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艺术与设计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任何的艺术与设计都是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美学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的产物。中国美学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体现,“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统思想,而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大多表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而“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古典景观建筑设计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这种设计和美学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美学强调自然美、整体美,这一方面在中国的国画和字体上都有体现。而在西方国家,著名的景观建筑设计大多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西方的思想文化相对活跃,经济发展和社会艺术进步较大,这个时期西方人更加的注重细节美和人工美,这些体现在西方的油画和雕刻艺术上。由此可见,国内外在景观设计上的美学艺术都是发源于各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特点,或者是不同时期文化艺术的特点。

1.3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在近代一段时期中由于自己的国情和历史等原因,曾经出现过全盘否认中国传统美学而全盘接受西方美学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美学艺术的发展大量引进西方美学艺术,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外美学艺术的优秀文化,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典美学遭到了很大打击,使得我国古典美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遭到唾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我国美学艺术发展的步伐。当代我国美学艺术的发展是在自己古典美学艺术的基础上理性融合西方美学艺术特点。这种美学艺术的融合和时代的发展的反映使得美学艺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景观设计是近些年来才在国内开始新兴起来的。现代美学艺术在对景观设计的艺术观念上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对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语言上也存在着影响。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是与人交流的语言,通过其中的美学艺术特点人们可以读懂一个景观设计所要表现的东西,或设计者的想法、或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地域文化特点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

1.4富含时代特色的美学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文理念和美学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最主要的体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层次的更高要求。这种趋势使得当前社会追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同样在景观设计上中的美学艺术不再是单一形式上的美学特点而是一种以低碳、环保、生态、绿色、和谐为主体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使得美学艺术含有时代的特色。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景观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和美学艺术理念。这种以环保、和谐为美学艺术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具有时展的特色。

结束语

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越来倍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地域特点以及文明理念、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西交汇、古典与现代融合等美学艺术方式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景观设计不再是单单的景致表现,而是作为美学艺术的语言形态和外在风貌而展现在人们大众的面前。反观时下部分地方的景观设计过分追求与外在形式而不进行美学艺术的深究,或者模仿其他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过于单调。这种只重视外在景观形态而不重视内在景观美学艺术的设计理念应当引以为戒,并且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要深入分析探究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俞康泰.建筑陶瓷装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篇14

美在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化对景观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西方现代化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当今大部分设计盲目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及发展模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短短十余年间,大江南北、神州大地到处充斥着“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广场和居住区景观。这种现象令人不免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而担忧。文化的属性到底是什么?

我们认为:民族的地位依托于文化之上,没有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根源。对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必然要有本土的属性,绝非是模仿欧美,剽窃西洋的行为。虽然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衍生,但是在模仿的同时,我们当今设计师应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其实,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者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比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对景”、“借景”、“衬景”、“框景”等手法,可更加巧妙地解决“以小见大”的空间扩展问题;“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有着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鲜明特色,表现出了崇尚山水的审美情趣。

景观设计是一定文化特征的反映,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当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更加注重于设计的内涵,注重于营造设计的文化美,体现出本土性、民族性。用设计的方式使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设计。

美在和谐

由于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在短期间内能见到设计终极效果的项目。因此期间的维护和修整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景观设计。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效果,而不是短时期内的效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三位一体。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功能分区、用地划分、项目设施等方面的长期性、环保性和人文性。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贯彻生态原则,在景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环境污染行为,充分保护自然环境。

景观设计中氛围往往会给人总体印象,不同的功能、性质空间或地域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从景观中的整体到部分再介入到每一个细小的差异都可以形成一定的气氛。景观设计师应从景观的性质、用途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气氛,使景观在人们观赏中更具内涵。设计师还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和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内涵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例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就越强,自然容易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构成一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当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视觉上的感受,还要满足人的心理感受。景观的心理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景观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当今设计师在做环境景观设计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与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环境景观的整体感受。

美在意境

景观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心理需求。而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必须创造出景观中的意境来。景观中的意境美是指“情”、“理”与“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是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景观设计的主题并不是完全从客观实在的物体上体现出来的,有的含义是深藏于景观设计之外,给人们一个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引起人无限的、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