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理,物理,就是感悟道理。当前的中学生都反映说物理很难,一方面是不太重视了,另一方面是对很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物理是一门很严谨很完美的学科,有着一套完备的理论基础。初中物理主要分为力、电(最主要)声、光、磁几个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公式和定理,所有的物理考题都建立在这些公式和定理的基础之上。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多做各种类型的题。平时光看不练,这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以为都明白了,看着书上的文字也觉得很熟悉,看着书上的例题觉得挺简单,到了考试时,不是见惯了的那种题型,就不能适应了。鉴于这种情况,学生根据教材知识点做物理计划数目。第二,考试心态。拿破仑有段名言:“如果你认为自己已被打败,那么你就被打败了;如果你想要获胜,但你又觉得自己办不到,那么你必定不会获胜。人的成功起源于人的意识――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第三,不会的标题很长的大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有很多问题很长,有时多达一半的网页,阅读这个问题时,是非常复杂的思想,做的心里很是麻木一团糟,汉字越多就更加糊涂,后来一急,干脆就瞎写了。其实一个很长的标题,是最简单的许多条件,甚至提出了一种类似的题目的答案,很多条件只要找到有用的信息,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就会立刻把它应用到我们的实际问题。原来考试考的是知识、心态和能力,这些加起来就是素质。
物理学习,首先要对各学科的横向相关性的关注,如:语文阅读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的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转让应用的数学计算能力的知识是在物理学类物理学研究、门的有利好学习物理学。“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典故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古代诗歌、成语、谚语中大量的物理现象进行了描述,可以学习物理知识从他们的语言,但也从历史经验的物理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尝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的使用,他们会很乐意主动参与物理研究。要注意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意识,目标,最好平时做更多的实验,实验可以在教室里做实验班后,花一些时间每一天与的模拟实验,完成后,不仅要培养物理学习的乐趣,探索也增强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常的物理学习必须重视实验研究的一部分。三是注重独立思考,学会感知分析,总结每章的知识或一个学期知识的结论,有自己的总结,这些知识都是什么区别什么接触。多想想。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学会使用物理课本,侧重于理解物理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研究,以探讨如何加强训练,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做题的时候呢 思维要开阔一点,平时做题,目的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解决这道题上面,而应该多思考,在脑中联想其他知识点。在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上,建议把这个情况告诉老师问他问题课前谈论的第一个告诉你,以便你可以首先想到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至于力学方面,虽然认识上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思维上可以将它实体化,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物理教科书不只是物理的知识,但也击穿物理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秋天现象,发现重力的“法律,”奥斯特从通电小针偏转现象,导线电流等现场发现的。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推理判断能力的严谨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学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一种思维方法。它还应该学会研究物理,方法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如理想化的模型方法,虚拟假设法。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尽可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独特的新思想、新的思维,然后总结,其中筛选出的最佳解决方案。只有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学生愿意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兴趣,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习通过实验和实验。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73-01
叶圣陶先生有“教是为了不教”的论述,新课标也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1)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初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条件是较为成熟的;(2)当学生养成自学习惯且自学能力提高后,其它方面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也自然会提高;(3)当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很多知识必须靠学生将来自学和实践去获得,这就显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了;(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切实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物理方法的培养是关键。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几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
1 教会学生阅读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课本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完全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理解、探索。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新教材编排体系,首先要阅读课前问号和问题,了解问题的提出,明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其次阅读小标题插图,插图很多,且很多具有漫画性,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简单机械一节中,开始有一幅胖子和瘦子用滑轮提起面粉的漫画,我就请学生展开想象变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他们很活跃,听课也很轻松。
2 常用物理方法的培养
学习方法的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学生大讲学习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学习方法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之中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流和水流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加推理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的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 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及规范解题
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复习、巩固、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如我在指导时,要求学生按三步进行:讲道理、摆事实、得结论。如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拨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讲道理),用手向后拨水,水则给人向前的力(摆事实)故人就能向前进(得结论)。通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这一方法。在电学题目中往往由于电路中接入电流表电压表而使题目变得复杂,我则指导学生把电流表看成一段导线,电压表看成断开的开关,这样电路大大简化。在讲解例题时要严格要求,叫学生读题2―3遍,找出题目的题眼,分清已知未知,不能马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4 穿插物理学家小故事,体会科学家的学习方法
了解物理学家的趣事,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很有帮助的。要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必要时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故事进行结合,将物理学小故事融入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把学生放回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
5 多做小实验,多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物理学现象
物理离不开实验,实验能让学生更直观直接的理解、记忆物理学原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物理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经常遇到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如果学生通过学习灵活运用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和赞赏,会得到极大地成就感,更好地激发钻研物理的动力。3.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33
下面,我就结合本地实际,谈一谈初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行教材的变更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物理知识更贴近生活,突出了实验探究式教学。作为老师也充分认识到这种变革的重要性。但有的时候却很无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调查了解本县的一些情况是全县各乡镇中学使用教材,实验仪器都不完备。本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的,有时只能变成大组实验,或变更为老师演示实验,应该老师演示的实验,有一部分无器材,有一部分器材不能用,只有少部分能做,这样实验教学就变成了讲实验,背实验,当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现在使用的教材,实验器材更加缺乏加上器材的补充与更新更加不及时,我们很是有种爱莫能助的感觉。
2.学习习惯差。这部分中的大多数人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往往靠爷爷、奶奶照看,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爷爷、奶奶们把孙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得较少,平常的辅导、监督做得不及时,不到位。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每班总会有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不认真,学不进去,课余时间经常上网。不管花多大精力对他们进行辅导,也犹如瞎子点灯。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学校比较普遍,确实值得关注。
3.生活体验少。现在的孩子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平常在家里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很少有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生活体验不足。当物理课堂上涉及到生活中的某些知识时,学生们不能很快地与它们联系在一起,更不能从生活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而在学习中往往形成了先由老师慢慢引导,找出物理模型和物理知识后,再由学生去体会、记忆。例如对压强概念的生活体验,对形状怪异的杠杆认识,对浮力的理解,浮力的实际应用,对大气压强的体会等,学生往往感到学起来比较吃力。
4.生活经验的先入为主对建立正确物理概念的影由于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关系极为密切,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已从哪些肤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中获得不少的“日常经验”。这些日常经验往往先入为主,常常干扰科学概念的形成,成为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障碍。例如从物体要运动必须施加力,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这一日常经验,产生“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的日常经验,从而对力的概念产生思维障碍;从木块漂浮在水面,石头沉入水里这一日常认识,产生漂在水面所体会到浮力作用,而沉在水底的石头则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的生活经验,从而对浮力的学习形成思维障碍等等。
5.学习方法不当。一些学生计算能力差,往往碰到计算题时,就走捷径,看别人的结果,或查资料书后面的答案,或干脆放弃不做,没有一种畏难而上的态度,一些学生总改不了粗心的毛病,做题时看题不仔细,不分析题目意思往往照套公式,照搬结论。再就是现在学生不会及时归纳总结当前一段时间内所学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好多东西,学生误以为自己全明白了,其实际则只掌握肤浅的表面。总之不会学物理是物理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方法
要克服上面的这些学习障碍,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老师应积极向上反映当前的现状,同时,自己也可以想一些办法,不能听天由命。实际上,生活和生产中的许多东西可以搬到课堂上来,比学校的仪器更形象,这就需要老师们做有心人。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2.对待留守儿童老师们要有爱心,多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其次是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的辅导可能要多花些精力,而且老师自身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不耐烦,再就是老师在平时多走访,与学生家长多联系,搞好共同管理。
3.要号召学生在家里利用双休日多参加劳动,做一个勤劳的人,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当然,还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物理知识,或利用物理知识可以解释哪些简单的道理,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
4.学习物理学应从基础抓起,充分理解有关物理概念的实质。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千万不能想当然草率下结论,而要及时翻阅课本,仔细体会相关知识,直到理解为止。克服这种障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二准确区分相近的物理量;三是弄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四是搞清物理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含义;五是全面分析问题;六是不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七是准确、全面的分析题目描述的全过程;八是对题意的分析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
何谓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什么特征?以及它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又如何呢?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运用科学探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1 科学探究及其基本特征
纵观各种资料,科学探究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门。本文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然而,无论是科学家进行的探究还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探究,它都有着以下共同的特征:
1.1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需要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问题,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然而,恰当的问题的引出又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求知欲。因此,“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
1.2 学习者可以获取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科学探究需要事实和证据。一般情况下,问题经常是在现象(事实)的观察中被引出的,学生可以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测和假设(如科学上的假说)。然而要证实猜想,学生就需要用事实和证据来证实或证伪,同样,对科学性问题的解释进行评价也需要收集可靠的事实和证据。因此,“分析信息,处理事实证据”贯穿于探究的始终。
1.3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科学探究需要运用原理和方法来对自己所作的猜测、假设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和整理了资料和事实证据后需要提炼出解释,并且在评价后常常还需要修改甚至需要通过反复实验、反复观测来证实现象与解释是否一致。当然,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而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1.4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生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科学探究需要不断的评价。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评价,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是科学的问题,是否是可探究的问题,是否是新的问题,是否是有价值的问题等。对猜想、假设(假说)要进行评价,支持猜想、假设(假说)的根据是否充分,证据是否确凿,方法是否规范,得出的解释是否合理。最后,还需要将自己对问题的解释与其他人的解释,特别是体现科学性的解释进行对比,评价自己的结果是否科学,是否可靠。因此,“评价”也贯穿于探究的始终。
1.5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科学探究不总是孤立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始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设、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等各种方法,尤其是创造性的科学方法。同时,还应与在活动过程中参与探究的其他人相互交流各自的思想观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支持或不支持结论的证据,以便大家能够反复验证。分享他人的经验与成果,从而使自己的解释也得到进一步的论证。
2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2.1 科学探究需要接受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然而,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科学探究的特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评价自己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样,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提出猜想、假设等;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实验;需要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需要原理、模型和理论来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等,而这些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的,因此,我们说科学探究需要接受知识。
2.2 科学探究需要接受学习。
作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不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然而,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是定性的,或者是半定量的,即使是定量的也只是在极有限的特殊条件下获得的。为此,学生如果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有内化的过程,而这种内化的过程,主要是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
2.3 接受式学习需要探究的思想并与探究结合。
这里我们借助“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首先应明确:“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总体上是一种接受渗透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课前的必要说明后,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并引导学生借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如:用碳素笔在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将装有半管水和半管酒精的长玻璃管反复翻转,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等等。
活动结束后,教师提供可选择的物质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尝试解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最后教师再讲授微粒与分子模型,分子的大小;以及展示超级显微镜下的分子图像,介绍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正不断深入等等。
3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物理论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
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着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 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 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着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
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灵活自如,单刀直入,十分简洁;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步履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却往往繁杂冗长。剔除学生天资的因素,主要还是"思"与"不思"、"勤思"与"惰思"的原因。俗话[ uuubuy.com]说"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伟大的电学家福兰克林也曾经说:"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正是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只要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物理会越学越轻松。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四、要善于总结,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物理论文,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