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笔记范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笔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4: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级微观经济学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级微观经济学笔记

篇1

关键词类比分析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

一、引言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经济学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学科,因其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一定的学科要求,加之其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特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产生爱横交织的感觉。

二、类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类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类的学科中,它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逻辑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其客观依据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阐述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具有类比性的知识体系。

(一)类比分析在“弹性”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将经济学的弹性与物理意义的弹性比较。弹性的本意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材料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引出弹性的数学定义。则弹性大的含义是伸缩性强,体现在经济学中为“可有可无,无所谓”,则其代表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档消费品。

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讲授应相对细致详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需求的价格弹性类比到对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学习中。

(二)类比分析在“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了有差别的且可替代的产品,所以,每个厂商面临着两条交叉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垄断性,产品的差别性,表示个别厂商单独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是厂商的理想产量,其斜率较大,相对于横轴平坦。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竞争性,产品的替代性,表示许多厂商共同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其它厂商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体现的是厂商的实际产量,其斜率较小,相对于横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当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变动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线上下平移。(2)d需求线与D需求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3)d需求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线的弹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线与D曲线的三个关系可以类比于成年人寻找配偶进行类比分析。第一,假设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男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条条框框,例如,“高富帅”。这种对异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小G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异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调整也是围绕着理想预期来进行调整。这种对现实朋友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第二,当理想与实际达到交点的时候,小G就很有可能与之成为恋人,感受到幸福,实现均衡。第三,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小G对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条件也偏多。因此,现实朋友更类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类似于奢侈品,其弹性当然也比实际朋友的弹性大很多了。综合来看,小G找朋友与d曲线、D曲线的类比关系参见表1。

因此,不难发现,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重难点之一,“垄断竞争理论中的d曲线与D曲线”之间的三层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更具有难度。但是采用这样非常生动的类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骤,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了。具体而言,第一步,根据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据Q*在d曲线上找到对应的P*;第三步,根据Q*在AR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R;第四步,根据Q*在AC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C;第五步,根据π=TR-TC得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值,详见图1。

三、结论

综合来看,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适当的类比分析,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的相似性;或者找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相似点,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掌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其铺垫好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学以致用,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宇任,保平. 微观经济学精品式教学内容创新中的几个关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7)

篇2

敌敌畏是田间常用杀虫农药,其中磷元素较高,具有强烈毒性,对人体危害极大[1]。误食敌敌畏会导致病人呼吸困难、器官衰竭、昏迷等一系列显著不良反应,其原因是人体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本文采用碳酸氢钠和血必净结合医治方法对敌敌畏重度重度病人进行急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78 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病人,其于本院2014 年3 月-2016 年12 月接受治疗,利用抽签随机平分为2 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39 例病人。其中,对照组男26 例,女13 例,年龄19-55 岁,平均年龄(37.4±8.9)岁,服用敌敌畏剂量41-237mL,平均服用敌敌畏剂量(86.4±13.4)mL; 观察组男24 例, 女15 例, 年龄22-56 岁,平均年龄(39.1±9.6)岁,服用敌敌畏剂量46-226mL,平均服用敌敌畏剂量(88.4±11.9)mL,两组病人基本信息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洗胃。用清水多次清洗病人肠胃,直至中毒症状出现缓解。洗胃后对患者导泄、利尿等合理治疗,并使用阿托品等药物医治,适时给予患者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时刻注意病人生理体征,出现异常,需及时调整用药。

1.2.2 观察组

采取2.5% 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洗胃后,除药物使用外基本与上述操作无异。给予病人5% 碳酸氢钠溶液注射液,2mL/(kg?次),1 次/ 天;同时给予病人50mL 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L/ 支,批号:国药准字Z20040033)混合0.9% 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注射液,2次/ 天。五天一个治疗阶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总有效率。总有效率[2]:显效: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正常,病人身体康复;有效:胆碱酯酶活性有所恢复,病人身体明显好转;无效:胆碱酯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甚至降低,导致病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 和89.7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人体对敌敌畏吸收较快,发病快,且病情严重,如若不及时抢救,病人生命受到威胁[3]。临床抢救敌敌畏中毒病人大多采用清晰洗胃,然后采用阿托品类药物医治。此医疗效果一般,治愈率不理想。

篇3

关键词:位似偏好 拟线性偏好 比较静态分析

在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消费者理性选择理论”(或“效用论”)是教学重点之一。通常在运用效用最大化必要条件推导出商品需求函数后,教师将继续分析收入和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推导出“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等,以此进一步使得学生加深对“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现有主流初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对该问题的论述过于“一般化”,未能指出经济学中某些特殊但应用非常广泛之情况下“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的特殊性质。某些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论及这一问题时,特别讨论了“位似偏好”和“拟线性偏好”下“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的形状,但论述得不够准确或不易理解。本文试图采用初中级课程中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论述“位似偏好”和“拟线性偏好”这两种特殊情况下,收入变化对商品需求产生的特殊影响,以供教学参考。

1 “位似偏好”下收入变化对需求影响的比较静态分析

所谓“位似偏好”是指,如果消费者对消费束(x,x)的偏好胜过消费束(y,y),那么对于任意常数t>0,他会自动地偏好(tx,tx)而不是偏好(ty,ty)。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不同消费束的偏好只取决于商品1和商品2的比率。根据这一定义,“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和“柯布-道格拉斯偏好”均属于“位似偏好”。我们可以证明以下结论。

结论1:位似偏好下,如果消费束(x*,x*)是收入为m时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选择,那么当收入变动为原来的t倍(即收入为tm,t>0)后,消费束(tx*,tx*)则是收入为tm时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选择。

首先注意到初始预算约束方程为

px+px≤m (1)

因为消费束(x*,x*)是收入为m时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选择,所以它必然满足(1)式,而且在所有满足(1)式的消费束中,消费者最偏好(x*,x*)。其次设收入变动(价格保持固定不变)后的预算约束方程为

py+py≤tm (2)

选择满足(2)式的“任意”消费束(y',y'),代入(2)式并用(1/t)同乘不等式两边后得

p〔(1/t)y'〕+p〔(1/t)y'〕≤m (3)

这表明消费束((1/t)y,,(1/t)y,)满足初始预算约束方程(1)式。所以消费者对消费束(x*,x*)的偏好胜过消费束((1/t)y',(1/t)y')。因此,假设偏好是“位似偏好”意味着消费者对消费束(tx*,tx*)的偏好胜过消费束(y',y')。加之消费束(tx*,tx*)必然满足收入为tm时的预算约束(2)式,且消费束(y',y,)是“任意”选择的,所以就证明了消费束(tx*,tx*)是收入为tm时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选择。

由“结论1”可知,保持商品价格不变,随着收入的变化,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点处两种商品的比例固定不变。这必然意味着“收入―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令x(p,m)表示第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p为价格向量)。由“结论1”可得

x(p,tm)=tx(p,m) (4)

取t=(1/m),代入(4)式整理后可得

x(p,m)=x(p,1)m=f(p)m,f(p)=x(p,1) (5)

(5)式意味着给定商品价格不变,第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成正比,由此可知该种商品的“恩格尔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商品2可做相同论证)。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2:位似偏好下,“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均为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

2 “拟线性偏好”下收入变化对需求影响的比较静态分析

“拟线性偏好”的关键特征是可以通过上下(或左右)平移一条给定的无差异曲线来得到其他所有无差异曲线。可用一个“拟线性效用函数”来代表该偏好:

u(x,x)=v(x)+x (6)

其中v(x)是一个非线性函数,第二种商品称为“本位商品”。给定上述效用函数形式,可知“边际替代率”为

MRS=v'(x) (7)

(7)式表明,“边际替代率”唯一取决于第一种商品的数量,而与第二种商品数量无关。“边际替代率递减”假设意味着当第一种商品数量较少时边际替代率较高,从而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的边际支付意愿较高(即愿意以较多的第二种商品来换取第一种商品的一单位数量的增加)。所以,给定两种商品的价格,当收入较低、以致全部收入用来购买第一种商品后仍然有MRS>(p/p)时,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将用其全部收入购买第一种商品。所以此时第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为(m/p),第二种商品的需求量为零。而当收入较高、以致全部收入用来购买第一种商品后将使得MRS

MRS=v'(x)=p/p (8)

这意味着第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无关,或者说此时收入增加不再影响第一种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将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第二种商品。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结论3:拟线性偏好下,“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均“近似为”一条垂线。

3 总结

前文分析了两种特殊偏好――位似偏好与拟线性偏好――下收入变化对于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消费束和商品需求的影响性质。下面借助几何图形对主要的分析结论进行总结。

图1描述了典型的“位似偏好”(例如柯布―道格拉斯偏好)的收入―消费曲线(a图)和恩格尔曲线(b图)。给定商品价格保持不变,这两条曲线都是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收入―消费曲线”是一条直线意味着收入变化并不影响最优选择点处两种商品数量的比例;“恩格尔曲线”是一条直线意味着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

图2描述了典型的“拟线性偏好”的收入―消费曲线(a图)和恩格尔曲线(b图)。随着收入从零开始逐渐增加,起先消费者将把所有收入用于购买第一种商品,第二种商品需求量为零。此时收入―消费曲线与横轴重合,(第一种商品的)恩格尔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当收入增加到较高水平,以致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第一种商品将使其购买量超过“临界值”时,消费者将把增加了的所有收入用于购买第二种商品,第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保持不变了。此时收入―消费曲线垂直于横轴,而(第一种商品的)恩格尔曲线也垂直于横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组编).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人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此外,在整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西方经济学始终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因而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加之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具有相当难度的知识层次,故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下,为引导高层次学生进人学科研究的前沿,专业教师就更需要在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做更多创新和积累。通过多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无论是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评述,结合实际教学积累的经验,探讨该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西方经济学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西方经济学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的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本科教育阶段该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从而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与生产最优组合、厂商、博弈、分配及福利经济学等理论来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人、消费与投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失业、总供求等理论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西方经济学是我国将欧美国家传统和经典经济理论引进后的称谓,在国外它一概被称为经济学(B(几工niCS)。经济学依据其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和侧重点不同又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欧美高校中,本科的经济学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区别在于初级经济学基本不使用数学推导,而中级经济学使用数学推导;此外,不同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设置很不一样,有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也有同时设置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的。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高校,其开课时间又分一学期和两学期两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本科开始开设经济学课程时,基本上是以第一种方式为主,讲授的层次相当于初级经济学,内容是将宏、微观两部分组合在一本书中,只介绍少量和简单的内容,典型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梁小民所编写的西方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加速,与世界联系也日益紧密,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此,国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迅速升温,客观上促进了该门课程与国际的接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和内容都有较大增加、数学推导份量加重(目前大部分还是作为选学内容),内容层次介于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之间。而少数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则仿效国外名牌大学的做法,在本科开设初级经济学(一学期)和中级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一学期)。目前,这一模式正在被推广,这种将经济学以不同难度和内容开设两遍的做法,可以在时间和内容的掌握上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加深、强化对经济学的理解。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虽然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发展相当快。究其原因,西方经济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因此,必须要让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引进欧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管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巨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材、开设时间、教授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一度只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程度浅,尤其是未能建立起西方经济学内容的整体框架,而这点对学习至关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正处于摸索时期,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此时,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基本概念的灌输为主,对大量的模型没有给学生进行深人的分析,甚至未将大部分模型做讲解。使学生误认为经济学也只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不强;此外,很多学校将西方经济学压缩在一个学期内、或是在本科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这样使学生根本无法系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并且严重影响到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能力方面,多数西方经济学教师是在其所学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而且很多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也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大量先进的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加之国内这方面的培训也很少。因此,未经过经济学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教师本身在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年来一直是教师大量的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费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效果也不理想。板书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众多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费时费力、主次难分,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受条件限制,教学双方除了一间一答之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互动学习方式,从而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方面,与国内多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相适应,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教学的混合物,因而不适用于大学本科初级经济学教学。这些原因使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前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状态。

四、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已明显落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势在必行。因此,寻求一种新的、能满足学生要求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而从20世纪如年代初以来,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加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条件下,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寻求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可能。初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内多数重点高校和财经类院校,都将目光投向这一新领域,纷纷开始尝试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与此同时,有关这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也在同步进行。西方经济学的信息化改造,需要从软硬件和主客体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而言,改造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讲授西方经济学时,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肯定还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主要应考虑到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课程讲授内容的比重该如何进行调整,其次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从第一个方面来讲,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肯定会大幅度减少,课堂空余时间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做较大调整。调整之一就是对大量的基本概念用口述代替板书以节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模型进行多媒体演示与讲解,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将济现象讲授请楚;调整之二是通过对大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媒体演示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人,而这一点正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关键;调整之三是鼓励和提倡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在课堂上及时提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就模型分析中的任意一步提出更精确的问题,而教师则可以根据课件相应地作出实时的解答。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之以往的板书而言,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极大提高。从第二个方面来讲,既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则在教学时应对教学内容与对象加以区分,以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如上所述,对理解层次较低的知识点,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可以作简单介绍,而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模型分析,应做详细讲解。此外,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同,导致掌握知识的水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接受式教学方法与启发式、自我发现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掌握课堂内容。此外,由于多媒体方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因而,利用每课时一个固定的提问时间以及固定的答疑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答疑辅导,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二,选定适当的教辅材料,做好文字性的备课笔记。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比较流行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不但内容安排合理、分析透彻,而且还依据经济学的发展动向不断更新再版,如将“博弈论”纳人到后期版本之中,因此很适合国内高校本科生初级经济学的教学。这些教材一经出版很决将国内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初级教学用书统一起来。这些教材都是在借鉴了国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编写,从而很受学生欢迎。同时,近几年来国内直接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经济学书籍和读物,其中,广受欢迎的萨缪尔森、曼昆以及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一些经济学教材,都是专门的大学本科初、中级经济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在国内十分畅销。目前,教学改革中的教材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在此条件下,任课老师应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并尽可能多地参考相关的图书和文献,从而准备尽可能全面的备课笔记。

第三,调整课程讲授内容和开设时间,形成层次教学模式。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是为至少两学期的教学任务设计的,通常包括40章左右,其内容由浅人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章内容往往前后呼应、互相衔接,一学期很难讲完。因此,如果对内容进行选择和削减,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只讲授教材里的部分内容,将会极大地削弱开设中级教程的意义。这样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两难选择。为此,在课时安排上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最好是仿效国外高校及北京大学的做法,在本科第一学年使用国内较为优秀的教材给学生开设一至两学期的初级经济学,在此基础上于第三学年使用引进教材再专门开设一学年的中级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初级基础上学习中级,不但可以极大地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不断强化对本课程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由于对该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改造的工作量极大,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以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成立开发组,共同研讨改造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计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位教师进行部分模块的制作,最后将这些模块汇总到一起。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单个教师的工作量,使其能够更专注于自已开发的模块,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通过定期研讨,可以博采众长,有利于课程内容和课件设计的优化。

篇5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