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范文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59

有机化学入门知识

篇1

关键词 组织学习 R&D国际化 策略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过去10年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识、技术能力以扩大企业对知识的占有、使用和垄断以保持跨国经营企业的特定优势,具体表现在对R&D活动的重视和R&D活动的全球化扩展。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R&D网络有两个基本动机:将企业的核心技术适应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环境,促进企业知识的开发;获取国外技术知识,促进企业知识创新。

1 企业R&D国际化进程中的知识流动

1.1 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流动

基于资源的观点,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资源的集合体,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研究表明隐藏在企业背后并确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所以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根源,而且跨国企业通过分散于全球的生产、R&D、销售部门之间的企业内部合作可以有效率并有效果地进行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这是跨国企业(MNES)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MNES存在的主要原因。虽然外部市场机制日益复杂,但是相对于仅依靠外部市场机制获取有限知识的当地企业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有两个基本原因:其一,知识往往具有隐含性,不可交易的成分,这部分知识难于通过市场机制复制和转移。但是,企业的团队生产形式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隐含性知识资源。其二,很多竞争者同时也可以从外部市场获取相关知识,无疑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的知识不会相对竞争对手形成优势。

1.2 影响部门之间知识流动的因素分析

为了促进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必须考察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由于知识在企业网络内的流动可以从个别单位的行为、单位之间的联合行为,以及整个网络的行为三个角度去研究。

(1)部门当前知识存量的价值。部门当前知识存量的价值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①进入方式。跨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兼并三种方式进入国外。由于不同进入方式建立起来的部门知识存量的价值不同;②部门规模。规模大的部门比小规模部门具有更丰富创造新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存量,也更能创造出对其他部门有价值的隐性知识;③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往往是技术、市场、管理理论的潮流引导者,地理上处于越发达国家的部门,其知识存量对位于不发达国家的其他部门越有价值。

(2)部门知识共享动力。即使在同一跨国企业内部,仍然存在部门之间的竞争,拥有独特知识资源的部门希望在企业中获取或保持“相对优势”,获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及获得长久的资源支持,希望保持对独特知识资源的垄断者地位,不与其他部门共享,势必造成知识分享动力不足,影响这一部门的知识流出。Levitt与March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经验知识的扩散往往对拥有这些知识的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影响部门共享动力的因素,平衡囤积知识的倾向,将促进部门知识的流出。例如,部门管理者的薪资不仅与本部门的绩效有关,也与关联部门的绩效有关。

(3)知识交流渠道的丰富和开放程度。知识的交流渠道的广度和开放程度依赖于部门之间的联系,部门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越多、越好地交流。知识的交流渠道可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前者如常设的与部门外联系、交流的职能机构;从全球各部门调集的为某项任务而形成的任务团队;参加定期举行的专项会议等等。而后者则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员工个体之间自身知识、技能、经验的交流。总之,企业内知识交流渠道越丰富多样,越开放,知识的流动性越强。

(4)部门获取知识的动力。部门获取知识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①部门管理者。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如一些具有较高自我防范意识的管理者,拒绝任何表明自己落后于人的信息。海外R&D部门的管理者不仅是企业技术转移的人,也是学习的人,提高部门管理者对获取知识的激励,可以有效提高部门获取知识的动力;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如果部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越容易感到其他部门知识的价值,将知识的流入作为在当地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

(5)吸收能力。即使置于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对获取新知识有不同的要求和吸收能力,即认识新知识价值的能力、消化能力、最终应用并改变部门行为的能力。有两方面因素决定部门对知识的吸收能力:①自身知识存量的范围和结构。如果部门知识存量中有丰富的与流入知识相关的内容,则表现出对这部分知识较强的吸收、消化和应用能力;②管理层中人员本地化的程度。如果管理层中人员本地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来自总部或其他部门,其与总部或其他部门在价值观、知识的交流方式、理解力上有共识,将促进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

2 R&D国际化进程中的全球学习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跨国企业的海外R&D部门的职能已不限于仅将母公司的技术转移到东道国,也由于各国的技术能力普遍发展,跨国R&D部门更致力于从东道国获取独特的知识资源为全球市场开展创新活动。MNES通过海外R&D部门获取东道国独特知识资源的能力依赖于融入东道国环境的能力和在技术创新社会系统的根植程度。MNES现已成为主要的知识创造型组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展跨国学习能力:

2.1 国际分散R&D部门的组织方式

海外分散的R&D部门拥有较高的自,充分利用广泛的外部知识创新网络吸收、创造新知识,日益承担着影响整个企业的战略性角色。跨国企业协调全球分散的R&D部门往往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是如何保持对R&D部门的控制和其享有的自之间的平衡;采用不同的协调机制保证有效的知识交流。

2.2 与学术机构的跨国合作

学术机构是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主要的基础性科研任务,特别是风险性大的由国家资助的公共基金项目。同时,科学和技术专业之间的传统屏障被打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差异缩小,也为MNES与各国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这已成为MNES全球学习战略的一个主要方面。

2.3 与当地科技人才市场联系的人力资源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仍然是拥有知识的主体,掌握更多、更新知识的人才也仍然是企业的稀缺资源。面临的管理问题是把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化,使其符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首先是能否激励员工把个体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其次是能否创造一个使员工有机会实现共享;其三是能否对拥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区别并且集成。

3 促进企业R&D国际化进程中组织学习能力的相应策略

3.1 系统思考

21世纪,知识经济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国际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扩散速度加快,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提出系统思考这一当代管理新理念。系统思考要求跨国经营企业按区域分工的各R&D部门不能仅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这是影响企业内部知识流动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因把跨国企业看作一个组织实体,看到企业各部门,各项工作要素之间及与系统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更新的适合市场变化的产品,而其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过程,从创新设想的产生到创新方案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产生的各个阶段,需要分散于各国的R&D部门相互交流和协调,发挥各自的知识优势,并经过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合,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形成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3.2 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最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隐性知识。在海外R&D部门建立和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包含相当大的隐性成份,这些知识难以在部门之间流动并复制,需要特别设计的方法和有意识的管理,将这部分知识编码并转移为隐性知识或者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和程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制度化是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的前提。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产品和地域上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应当考虑在全球运作的网络之中合理地分布资源。企业作为一个整合的实体,只有分散于全球的各个部门有效配合,采用系统性思考,才能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并形成具备高效知识流的学习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每一个包括海外R&D部门和总部的节点都在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中发挥作用,每一个节点的知识都被整合进整个网络中去,以便被转移到需要的任何地方。

3.3 积累并转化组织学习的经验

John Wiley和Sons指出,兼并形成的海外R&D部门比新设组建的R&D部门拥有较强的R&D能力,因为前者已经拥有相当的组织学习的经验,而后者的知识和经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从总部输入,随着后者学习经验的丰富,其R&D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这说明如果企业在跨国组织学习方面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企业的全球R&D能力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即通过对组织过去经验的总结获得企业的常规知识与作业知识,从而指导相似项目的运作,这也是知识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由于这部分绝大多数是隐性知识,从已设立海外R&D部门的学习经验中积累、总结、激活一般性的经验,将有利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Rene belderbos, Entry mod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R&D in foreign affiliat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

篇2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工类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总授课时为72学时。本课程既是衔接大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桥梁,又是贯穿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的纽带。因此,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无机化学教学特点及方法上分析,得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无机化学教学特点

1.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大。无机化学的知识覆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既有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又有抽象的物质结构知识,还有知识点分散、内容繁杂的元素化学。对于不熟悉大学高信息量教学方式的大一新生,如何保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理清无机化学的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知识内容,这无疑是无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难题。

2.知识更新较慢。无机化学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内容编排也具多样性。虽然几乎每年都有新出或修订版的教材出版,但总体来说知识点更新不多,内容较为陈旧,其中还包括高中化学的知识。所以学习初期有的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情绪,听课和练习的投入较少。而中后期课程知识量显著增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对于新的学习模式适应不佳,导致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与后续相关课程知识存在交叉。物理化学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知识是无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无机化学的平衡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及结构化学也进行了扎实的准备。此外,很多化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涉及无机化学知识。所以,无机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无机化学课程的授课学时较为紧张,在课堂上通常无法详细讲解教材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计划的删减知识点,优化课程内容。比如,氧族元素和卤素的相关知识在高中接触较多,知识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其中和高中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部分就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另外,无机化学教材中一般也穿插该章节相关背景知识及实际应用的内容。如大连理工大学版无机化学分别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氧化还原章节补充介绍了化学动力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化学电源实例等知识,通常此类知识也应归为自学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节约出更多时间用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教学。

2.采取互动式教学,引发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无机化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良性互动。其中,在课堂上向学生设置问题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比如,讲到电化学电池这一节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电池为什么能发电?电池发出的电能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这时,学生便会思考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便可自然的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如,涉及到高中知识,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回答高中时所学内容是什么?再详细讲解大学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能力。无机化学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实验实践来讲述相关知识点。比如,讲述某一具体化学反应时,应讲解其反应现象及反应机理等,便于深入理解反应事实;反过来说,对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就可以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直接演示,以加深印象。当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这既更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术,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学中也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比如,讲到“缓冲溶液”,可以探讨人体自身血液中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中缓冲物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4.引入科学前沿,增加深度。无机化学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很多化学课程的基础。同时,化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与材料、医药、以及环保等专业都有很多紧密的衔接。因此,在现代科学前沿领域,化学知识无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授课教师就要把这些相关的科学前沿知识渗透到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比如,材料科学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而现今几种新型无机材料都与P区元素中的硼族、碳族元素有关。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将氮化硅陶瓷材料、砷化镓半导体材料以及氧化锡气敏材料等的性质、特点和重要应用阐述一下。这样既能扩大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广度,同时,也增加深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无机化学是大学最重要的一门化学基础课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陈腐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课程特点,加强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教师建立先进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宋天佑,徐家宁,程功臻,史苏华.无机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尹学琼,朱莉,王小红,潘勤鹤.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及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3.

[5]王会生,游文章.浅谈工科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

[6]王宏.o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4.

[7]唐定国,杨汉民,黄涛,李襄红,刘浩文.浅论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省办有工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

(一)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 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

(二)本质

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

能,增强柔性。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供产品这一当今最高级供贷方式的关键技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五)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工业机器人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当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另行设置其他专门化方向。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1.综合化系列课程

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专门化模块课程

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

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设立的精雕技术专门化方向,要求学生独立编程并在数控精雕机上自行操作,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刻产品。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

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线,创新载体,整合资源,项目推动,分类指导,多元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面推进“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到20*年底,全县各乡镇按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五期教育”新模式运作。

三、改革内容

(一)创新“五期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五期教育”实行分类归口施教:青春期教育归口教育部门,由各类学校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和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教材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教育;新婚期教育归口民政部门,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处在办理结婚证时免费发放由计生部门提供的新婚期生活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孕产期教育和育儿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孕产期由各乡镇计生办在发《生育服务证》时发送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育儿期由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医疗、保健院及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村级生育文化大院对育儿期的群众进行孕产期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育儿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中老年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宣传部门,由人口计生委和宣传媒体制作有关中老年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图文资料和开设有线电视栏目,为中老年群众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中老年保健知识、信息。

(二)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国情国策教育,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关注人口健康和人口安全的教育;从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拓展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的教育;从避孕节育方法教育,拓展到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科学知识以及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知识的教育。

(三)创新“五期教育”载体。

1、改建生育文化阵地:与实施生育文化建设项目相结合,力争用2年时间把全县各乡镇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村级“五期教育”辅导站全部改建为规范化的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级生育文化大院。乡村两级生育文化阵地履行原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五期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

2、更新教学手段:各乡镇生育文化阵地要配备电视机、VCD(或DVD)机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VCD(或DVD)专题片,供各种年龄段的群众选用。

3、完善大众宣传载体: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窗口或设科普知识专栏;开发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宣传教育功能,设计制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措施、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上为承担“五期教育”工作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顺利推进。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重点领域改革,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到2020年,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将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知识产权新优势,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中强调,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知发协字〔2014〕41号)中指出,要推行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集知识产权管理、转化运用为一体的机构,统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然而提到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多数业内人士首先想到的是本科院校,还没有将创新知识产权工作与高职院校联系起来。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师资大多为“双师型”教师,在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过程中更具特色和优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知识产权申报和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内部因素的制约外,还有外部因素的干扰和限制。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自198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专利法以来已有30余年,然而,高职院校习惯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办学,缺乏主动保护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意识,很多人认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那么随之产生的科研成果也应由项目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在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缺乏主动性。高职院校中真正与知识产权密切接触的只有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个别发明人,大量直接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广大教师参与发明创造的人数较少,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了解也不够深入,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认为技术创新离自己很遥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停留在表面,缺少能被社会认可的创新成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定位、师资类型和学生类型等因素影响,正逐渐成为技术型专利申请的主力军。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专利转化渠道缺失的问题。有调查显示,虽然高职院校专利的申请量节节攀升,但是其科研成果转化量却逐年降低。专利成果有被束之高阁的现象,没有及时地进行推广和转化,慢慢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失去了推动转化的价值,浪费了研究经费和人力物力。

(三)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人才短缺

虽然国家多次出台文件,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已设立的管理机构也并不独立于其他行政职能部门,而是挂靠在学校的科研处。科研处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兼职管理知识产权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不了解国家最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教职工进行知识产权申报,久而久之会大大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专利人队伍青黄不接、人员短缺、管理混乱的现象是各高校专利事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得以解决,高校专利事业的发展将受很大的阻碍[1]。

(四)知识产权管理薄弱,专项资金支持缺乏

多数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相对薄弱,部分高职院校依赖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进行申报和管理,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了大量的专利技术流失,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由于缺乏维持而放弃。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教师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所需要的申请费、费及授权后所需要的维持费,需要教师自费或从其主持的项目经费中列支,缺少学校经费的支持直接导致了教师申请专利积极性的下降。

三、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创新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原本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失去了创新意识,忽视创新性技术研发,仅停留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工作中。他们普遍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比申报专利更加简单、便捷,且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方面更具优势。此外,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对薄弱的,不了解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的激励创新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大多效仿本科院校,将获得科研项目立项的级别、的篇数、编写教材的数量等,作为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忽视了对高职院校本应承担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考核。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上,没有精力从事科技研发工作。此外,高职院校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研发人员个人以成果转让入股的政策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得到落实到位。

(三)高职院校的创新氛围缺失

高职院校一向重视校企合作,强调产学研融合,然而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没有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展现出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实力。长此以往,影响校企深度合作,学校难以获得来自企业的横向项目和研究经费,即使有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较难形成具有真正攻关能力的研究团队,难以取得被社会认同的重大科技成果,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

四、加强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知识产权规划,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本校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学校科技发展的长期规划。《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宣传国家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相关政策的活动,邀请企业、知识产权局和知识产权机构的专家进校宣讲,强化师生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智力劳动成果的意识。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或召开教师座谈会,集中全校教师的智慧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规范知识产权管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2]。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相关规章制度,起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培训、知识产权申报。同时要掌握全校知识产权相关资源,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准备工作,并代表学校协调解决有关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承担的横向课题数量有所增加,在签订技术合同的过程中应重视知识产权条款的撰写,及时给予教师专业的意见,避免专利流失,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权益。

(三)完善激励创新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

知识产权创新不仅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其失败的风险也很大,缺少激励创新的制度保障,大部分教师会知难而退。学校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师生开展知识产权活动的导向。高职院校要制订科学、规范、可操作的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渗透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调动师生从事科技研发并申报专利成果的积极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逐步制定政策将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和为企业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到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合理分配考评比例,改变以往科研考核中以项目、论文为核心的状况。条件允许的高职院校可设立专项资金,对教师申请专利进行经济资助,对获得授权的专利和已推广和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知识产权机构的力量,帮助科研人员把握科研方向,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研发。

(四)加强引导,创造有利知识产权创新的校内环境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断为广大师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鼓励各专业联合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引导教师在教学项目和企业项目中进行专利挖掘,支持教师离岗创建小型科技类研发企业。产学合作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现有生产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或产品新用途开发等挖掘专利,既能通过专利政策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又能扩大产品应用范围,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产学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专利挖掘,可使学校的专利创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容易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校任教,也可聘用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兼职,逐步建立起一支攻关能力强的技术创新型师资队伍。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巨大潜力。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专利等成果尚未能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只要学校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其纳入到学校科研发展规划之中,并不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制度,营造崇尚技术创新的环境,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提升,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细珍.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2010,(12):296-297.

篇6

[关键词]车辆工程 电工电子学 模块化授课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10-02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电工电子学》教学内容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完美结合,有必要对模块化授课体系进行研究。

一、电工电子学授课内容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两种流派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打破学科体系,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授课内容的全新组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高层次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准则,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的重新组合,凸显电工电子学课程经典理论知识点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知识结构,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传统授课内容如下: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①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② 电路模型;③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④ 欧姆定律;⑤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⑥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

①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②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③ RC电路响应;④ RL电路响应。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

① 正弦电压与电流;②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③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④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交流电路。

第五章:三相电路

① 三相电压;② 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③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第六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① 磁路及其分析方法;②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③ 电磁铁。

第七章:交流电动机

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②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④ 三相异步电动机转矩与机械特性;⑤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⑥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⑦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⑧ 三相异步电动机铭牌数据。

第八章:直流电动机

① 直流电机的构造;②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③ 并励电动机的起动与反转;④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⑤ 并励(他励)电动机的调速。

第十四章:二极管和晶体管

①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② PN结;③ 半导体二极管;④ 稳压二极管;⑤ 半导体三极管;⑥ 光电器件。

第十五章:基本放大电路

①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②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③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④ 射极输出器;⑤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⑥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⑦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第十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②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③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④ 运算放大器在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⑤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测量方面的应用。

第二十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① 脉冲信号;② 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③ TTL门电路;④ CMOS门电路;⑤ 逻辑代数;⑥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⑦ 加法器;⑧ 编码器;⑨ 译码器和数字显示;⑩ 数据分配器和数据选择器。

第二十一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① 双稳态触发器;② 寄存器;③ 计数器;④ 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无稳态触发器。

第二十三章: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① D / A转换器;② A / D转换器。

二、模块化授课体系及案例分析

(一)模块化授课体系构建

以工程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准则,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授课内容分割为如下模块:

1.基础元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② 特殊电阻在汽车上的应用;③ 电容在汽车上的应用。

2.半导体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四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三极管开关电路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② 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及其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3.磁路及电磁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点火线圈;② 汽车继电器的典型应用。

4.交流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

5.发电机和起动机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刮水电动机;② 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 电动车窗电动机;④ 电动门锁电动机。

6.集成运算放大器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刮水电动机;② 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 电动车窗电动机;④ 电动门锁电动机。

7.数字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二十章、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汽车门钥匙开关或门开关闭锁、开锁动作;② 汽车防止键锁闭;③ 汽车转向灯闪光器;④ 汽车刮水器间歇控制器。

(二)案例分析

案例:在进行电工电子学课程基尔霍夫定律讲解时,融入汽车电子技术中“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知识,并以图1所示的汽车传感器电路中常用的直流单臂电桥――惠斯通电桥为对象,分析电桥四个桥臂电阻变化对桥臂电流及电压特性的影响,即可以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又可以进行如图2所示的汽车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式)工作原理的讲解。

采用类似的模块化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化讲授,可以有效地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主动能力为主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惑为主的转变,从以培养共性为主到以培养个性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三、结论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组合,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构建了车辆工程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模块化授课体系,引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电工电子学专业应用知识理解的加深,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方面的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朋彦,牛金星,高玉国.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4).

篇7

[关键词]知识门户 档案信息化 信息化服务

[分类号]G273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催生的信息革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①档案馆能否积极应用先进技术,使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站上新的高度;②面对大量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档案馆能否善用自己在长期档案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解决网络环境下电子文档管理的新问题。若应对得当,则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所说:“我们就可能抓住了一个绝妙的时机来提高我们的地位……像古埃及档案同神一样,重新坐回上帝的身边”。为此,当前各国档案界无不将信息化服务作为应对挑战的主要手段,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国家档案网站已基本实现在线档案资源整合及国内各档案数据库的“一站式”检索,并可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全文信息,有效地促进了档案利用。

1 我国档案信息化服务瓶颈剖析

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历经从计算机辅助检索到档案网站,再到数字档案馆的发展进步,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具体到档案信息化服务方面,用户却始终无法方便快捷地从档案馆获取急需的、有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造成档案资源利用率低,档案馆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档案信息化服务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障碍:

1.1 共建共享组织不力

我国各级主管部门对档案信息化服务缺少“顶层设计”,导致档案馆共建共享工作滞后,具体表现为:①档案馆之间各自为战,权威标准的缺乏使得大多数档案馆仍孤立、分散地进行资源建设和服务开发,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档案信息资源往往因存储结构或载体的不同而不能互通,给用户利用造成了很大不便;②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缺少合作,图书、情报等信息服务机构中一些先进的服务方式颇值得档案部门借鉴,其信息储备也可作为档案资源的有力补充,扩大档案服务范围,但一直以来档案部门未能与之实现资源共享,致使档案信息化服务发展缓慢;③与档案形成机关对接不畅,政府机关形成的文件是档案馆馆藏的不竭来源,然而我国档案馆与其他政府机关缺乏配合,使得档案文件接收不畅,“原材料”更新缓慢自然不利于档案信息化服务的顺利运行。

1.2 信息开发层次偏低

目前国内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意识较薄弱,政策上对开发工作的权责分配不够明确,再加上开发手段、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深度的缺乏。例如作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果的档案网站,多数只包含“局馆概况”、“领导致辞”及“全宗简介”等栏目,内容质量偏低。档案馆中可供利用的档案材料大多也处于一次文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增值。这样的信息开发层次无疑会增加用户利用档案资源的难度,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用户怯于接受档案信息服务,从而影响了档案资源利用率,制约了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有效开展。

1.3 服务理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当前用户需要的首先是知识化的服务,要求档案馆不再只提供孤立的信息片段,而是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其次是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档案馆能够针对用户个人的需求提供专门服务;最后是互动式的服务,不但要求档案馆与用户进行互动,还需要档案馆搭建用户间互动的平台。但是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服务工作仍主要以档案馆及其馆藏资源为导向,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的利用需求,其服务理念还相当落后。

2 档案知识门户及其优势

2.1 档案知识门户的概念

面对瓶颈,我们只有开拓视野,充分借鉴其他领域的相关经验,才能取得突破。放眼图书、情报及企业领域可以发现,建立知识门户是推进其信息化服务的最新手段与方向。面对“信息孤岛”和内外网互动问题,企业界选择了企业知识门户(EKP)作为应对措施;图书、情报领域也开始了关于知识门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泰达网上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鉴于此,发展档案知识门户极有可能成为档案信息化服务取得突破的关键。

追本溯源,档案知识门户是网络门户的一种,所谓网络门户则是互联网资源与服务的统一接入点,为人们提供了获取某领域相关信息的中心人口。知识门户即是一种支持知识获取、传播和存储的网络门户应用。其概念最初发源于企业领域,目前学界普遍将其理解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门户的结合,是企业业务参与者所需相关知识的统一入口,提供高级商务智能和决策支持。将知识门户与档案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则形成档案知识门户,它着眼于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对内,档案知识门户构成知识管理系统,辅助档案业务处理,挖掘馆员隐性知识,搭建馆员学习交流平台,以保障档案管理部门的高效运转与稳定发展;对外,档案知识门户发挥知识服务系统的作用,依托掌握的各类信息资源(尤其是档案信息资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获取、组织、挖掘、转化等方法,供给用户包含新智力要素的知识信息,帮助用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知识获取与知识创新能力。综上,笔者认为,档案知识门户是为满足档案信息化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应用平台,它以档案机构内外部异构资源与服务整合为基础,以融入新智力要素的知识发现、转化、开发和导航为手段,在促进机构知识管理实现的同时向用户提供统一知识资源获取入口和个性化获取方式,实现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

2.2 档案知识门户的优势

2.2.1 尊重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潜在需求。基本需求是服务提供过程中必须满足的属性与功能;期望需求不是完成服务所必须的,但是用户想要得到满足的需求;潜在需求则属于用户自身并未认识到,但得到满足后会带来高满意度与惊喜的需求。长期以来,档案馆资源导向型服务方式是制约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价值广泛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档案知识门户恰能提供用户需求导向服务,即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满足用户各层面需求的服务。档案知识门户以广泛全面的知识采集整理、准确清晰的知识导航与便捷的获取手段满足用户基本知识需求;通过定制服务、专家匹配、在线交流及备忘录等功能满足用户的期望需求;凭借对用户行为的收集与挖掘及据此完成的知识资源推送主动发现且及时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从而实现用户需求导向型服务。

2.2.2 服务差异化 由于身份、年龄、教育背景及利用目的等不同,用户对档案知识资源的需求也会有千

差万别。如,历史学家需要的可能是真实、准确、互相关联且完整性较高的原始记录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而普通公众更感兴趣的可能是历史掌故类阅读材料。因此,档案信息化服务必须体现差异性,以差异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才能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

档案知识门户不但对知识资源按学科领域进行纵向梳理,更能够按知识深度横向分层,以针对性地满足有着不同知识需求层次的用户。其丰富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清晰的导航功能和灵活的个人应用界面,更为用户以最习惯的方式获取到最需要且最适合的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

2.2.3 扩大档案服务可及性 档案知识门户除定向收集档案资源外,还可通过互联网采集全球范围内知识资源,从内容上保证了档案信息化服务的普适性。同时,作为数字档案资源的统一获取入口,它帮助用户在不了解专业档案检索途径的条件下,仍可在第一时间检索获取所需档案材料,且比普通搜索引擎具有更高的准确度。这不但意味着现有档案资源在网络服务设施上的集中展示,更赋予任何有利用需求的用户方便获取档案知识资源的能力,使得档案信息化服务的可及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充分发挥档案社会服务作用,进而扩大档案行业影响力。

基于以上突出优势,笔者认为,将知识门户与档案业务实践有机融合而成的档案知识门户无疑是我国档案信息化服务突破当前瓶颈的努力方向。

3 档案知识门户体系架构及其功能

由于目标及环境的不同,档案知识门户在技术上不会有也不需要固定的解决方案,但设计完善的体系架构则能为其提供统一而良好的建设平台。所谓体系架构,指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交互。美国学者奥斯汀认为,典型的组织架构应包括三层(数据层、业务处理层和用户界面),加拿大学者杜非则认为包括知识管理辅助工具、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存储、知识原型和用户界面的五层架构更适合于知识门户系统。本文在参考融合此两种架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档案实践具体特点,设计了档案知识门户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3.1 档案知识门户架构

3.1.1 知识基础层 知识储备是档案知识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档案馆通过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模块对馆藏信息资源、合作单位共享资源、内外部网络信息资源及馆员经验知识进行广泛地收集,并由专人进行分类、加工和整理后存入知识库。鉴于所采集的知识类型、格式各有不同,知识存储也可采用文件服务器、数据库、群件服务器、文档管理系统或网站等多种形式来实行,每种存储形式都是独立的物理实体,它们联合起来则构成统一的虚拟知识库。中间件为门户的功能集成与拓展提供支持,通过应用集成接口档案馆可实现外部服务或内部业务的广泛集成。

3.1.2 应用功能层 档案知识门户应包括个性化、业务支持、协同共享和知识地图4个主要功能模块。其中,个性化功能贯穿着整个门户的服务理念与过程,贴合用户需求,使用户以最习惯的方式获取到最需要的知识;业务支持模块可作为馆员的办公入口,协助馆员完成日常工作;协同共享模块提供了馆员、用户、专家及合作单位等多方交流平台,为馆内各业务的协同开展及馆内外知识共享、转化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知识地图能够跨越逻辑分类和存放地点的限制,在数据孤岛间建立连接,实现异构资源的虚拟整合,支持知识检索与导航,为用户展现整个馆藏中的知识对象。

3.1.3 用户界面层 档案知识门户通过应用程序调用接口实现功能响应,通过页面聚合技术完成可视化的需求反馈,最终由个人界面将知识内容以用户要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这里的用户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馆用户也可是档案馆馆员、管理者或合作单位等。此外,档案知识门户还可通过用户界面实现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满足档案信息资源保密性的要求。

3.2 档案知识门户功能实现

概括来讲,档案知识门户为档案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提供了实现平台,通过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知识服务。其主要功能包括如下方面:

3.2.1 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档案知识门户的核心,是其他功能的前提,可分为基础资源整合与应用资源整合。前者通过信息采集与开发对形态、来源、结构、格式及内容各异的档案信息资源、知识和服务进行无缝集成,为知识服务提供“原料”基础。后者能够屏蔽各种应用系统在技术、接口和实现语言方面的差异,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将其集成在一起实施各系统的独立或联合应用。

3.2.2 知识开发 档案知识门户依托整合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加工、过滤、提炼、分类与重组,自动抽取元数据,帮助用户认知档案知识信息及其相互间关系,使档案信息资源从独立的信息片段升华为系统的知识,在存入知识库的同时以可视化知识地图的形式为用户导航。对档案机构来讲,档案知识门户在整合的业务环节中注重对个人隐性知识的析取与总结,使其提升为组织显性知识,为档案机构组织文化形成、自身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3.2.3 统一获取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用户可以通过档案知识门户“一站式”地检索并获取所需的各种异构档案知识与服务,或与掌握知识的个人或机构取得联系,从而完成知识发现,获得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组织内部员工与合作伙伴可透过门户的应用资源整合功能掌控各业务环节,获取业务处理相关信息与数据,高效履行办公与管理职能。

3.2.4 交流共享 档案知识门户为档案部门、协作单位、员工和用户构筑了交流沟通平台,以虚拟会议室及网络留言板等形式迅速建立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要者间的联系,促进显、隐性知识间转化,以达到知识共享目的。在这种交流共享的过程中,知识会不断得到升华,产生创新。各参与主体均可通过档案知识门户获取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档案知识门户的资源整合功能在异构信息资源间建立了广泛连接,实现了档案馆、档案形成机关与合作单位的三方互通,有效解决了我国档案信息化服务共建共享组织不力的问题;其知识开发功能帮助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入开发与整理,促进从信息到知识的升华,为档案馆知识服务提供了内容支撑,能够充分改善档案信息开发层次较低的现状;其资源统一获取接口大大削减了用户获取档案知识资源与服务的障碍,提高了档案信息化服务的知识性、互动性和主动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解决了服务理念更新的方法论问题;其交流共享功能为档案馆馆员协同工作、充分交流以及用户获取馆内外知识资源、参与讨论、进行利用反馈架设了平台。

篇8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单片机 心智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概述

1.1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子、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单片机是控制设备中最基本、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主控硬件之一。该课程是控制领域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技术课。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非常难学,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该课程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记住。

(2)该课程中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学生的态度问题。本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该课程很难学,越难越不想学,造成恶性循环,提不起兴趣。

1.2 心智图简介

心智图是英国的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立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心智图使用了图文并茂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图形思维工具,充分运用了左右脑。近年来,心智图以其完整的逻辑架构和全脑思考的方法被人们运用于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了效率。

2 心智图的绘制

心智图的绘制一般可以采用手绘方式和软件设计方式。

2.1 手绘方式

(1)和我们以前作笔记不同最大的主题在整张纸的中间用图形体现出来。

(2)次级知识点每个用一个大分支。心智图把次级知识点以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次级的知识点,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

(3)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分支,这样可以让你对不同次级知识点的信息一目了然。

2.2 软件设计方式

软件绘制方式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代替手动绘制的方式。比较有名的制作软件有:XMIND,FREEMIND等。

3 心智图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结合

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特点和心智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智图可以解决单片机课程知识点多、记忆难的问题。

无论学习哪门课程,学生都希望有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由大到小,也就是说先全局把握课程,然后细化知识点来理解课程。第二种:由小到大,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再到把握整个课程。

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中更倾向于第一种方法,针对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先制作出总体的心智图(如图1),根据目录和绪论就可以制作,但主要的课程模块必须包括,比如:单片机组成、单片机指令系统等。在主心智图绘制完以后,学生可以对整个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大体上有一个把握。

随着今后的不断学习,可以把每一章,每一模块的最重要的知识点绘制到总的心智里面,图2给出了单片机指令系统的分心智图。

4 调查分析

在进行《单片机应用技术》上课前,要求学生掌握心智图的画法,并画出课程目录心智图(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思路画,不能强求一种模式,否则会适得其反)。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每章的心智图,并要求学生课后花10到20分钟完善自己的心智图。经过问卷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表1是对100位自动化术专业学生的部分问卷调研汇总结果。

5 结束语

人类对图片的记忆是右脑起作用,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心智图就是利用人的右脑记忆。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使用心智图来辅助学习,使学生的左右脑同时作用起来,以图形的方式来强化左脑的文字记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且记忆知识点更加牢固。

而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探讨新的学习方法技巧,它可以帮助更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从而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幸之,钟爱琴.AT89系列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新课开始时的导入,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必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它起着说明目的、导入课题、新旧连接、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是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的新课引入也要因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等原则。下面就新课引入环节,结合中学化学教材,谈些策略和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观导入

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开门”是教学的开始,“见山”就是直接说出本课的目标与内容,“山”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法就是直奔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将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明确的揭示出来。这一法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迅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外壳,一看就很有质感, 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是学生最熟悉的物品, 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自然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用番茄、锌片、铜片和音乐贺卡组装一个大番茄音乐电池,将番茄藏在学生看不到的盒中,只给学生看到音乐贺卡的闪光,听到音乐贺卡的优美的旋律,当教师将番茄电池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巨大的疑问和浓厚的兴趣一起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水到渠成。

这种开门山、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和出发点,它能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疑导课是常用的导课方法之一。

例如乙醇的引课:同学们都知道酒,那么你们想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通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酒的主要成分 ―― 乙醇。

三、探索实验导入

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特别爱观察,摆弄一些新奇的食物和器皿,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也是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金属钠”一课:一个盛有水的大烧杯一块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提问:取用钠时打开瓶塞闻一下瓶中液体的气味。用镊子取钠,不用手拿。思考为什么? 大块钠切割时你能获得什么现象和结论?不规则的钠块在水中如何运动,自身有何变化?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如何验证反应产生的气体?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体验化学的魅力,从喜欢化学实验进而喜欢化学学科。

四、温故知新导入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对于那些新旧知识有交叉的课可在新课开讲前,先复习旧知识。从旧过渡到新,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篇10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政府创新力;政府知识管理目标;政府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114?05

“政府知识管理”是政府创新性和社会经济管理需求直接催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对政府创新性、回应性及服务性能力的强烈需求。在强调政府创新性的视野下谈政府知识管理,其内涵不仅仅是对公共信息和公共隐性知识价值的简单性阐述,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新视角下将政府创新瓶颈带向审视、辩论和解决的作用。虽然,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争论尚未消停。但经过学术交锋与思想碰撞,国内学术界在政府知识管理基本问题上的差异性逐渐缩小,“政府知识管理”价值性的认同日渐一致。然而,“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界定仍然存在着复杂性、争议性及不一致性,政府知识管理界定视角间的差异性需要新的整合与梳理。结合政府自身特殊性,本文以系统观点将政府知识管理界定为:以完善和提升政府功能为目标,涉及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知识相关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的新兴管理范式。

一、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作为政府知识管理的最基本元素,已成为政府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Davenport和Prusak认为大多知识管理的目标选择有:①通过地图、黄页及超文本工具,使知识显性化并展示知识的重要性;②通过鼓励和集体行动营造一种知识密集型文化,如知识共享、积极探索与提供知识;③构建一种不单是技术系统,更是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的合作网络工具[1]。刘焕成等认为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必须重视知识的价值,把知识管理的理论运用到政府管理活动中,以增强政府的活力、创新力、管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2]。黄璜认为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选择有:① 促进建立学习型政府;②促进建立科学型政府;③促进建立敏捷型政府;④促进建立创新型政府[3]。

政府知识管理主要出发点在于利用知识资源解释和解决政府困境,预测社会管理可能引发的结果,以控制整个事态的正常发展。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知识管理意味着政府知识管理应重视知识工具性的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知识管理,归根到底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手段。此外,政府知识管理并非仅仅强调知识工具性的作用,政府知识管理还在解决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科学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不管是为了推动公共目标的实现,还是为了追求政府自身的成就感,政府知识管理都必须始终关注那些赋予政府部门鲜明特征的社会价值。因此,政府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主要有:

第一,提升政府部门的创新性。Dimock Marshall认为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创造性或许是最重要的概念[4]。创新性的倡导一直是创新型政府构建的内在要求,是政府部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技巧和最为特殊的部分。政府知识管理对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管理来巩固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政府部门将花费更多资源和精力固守信息孤岛,而不是有效地利用它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政府部门的执行力,调动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提升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政策制定与提供服务是政府部门的两个主要任务,政策制定承受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需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与支撑。政府知识管理的优点在于将大量的显性与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将其“存储”起来,为政府部门决策性工作提供充足知识储备,避免因决策不当而损害公众利益。Gladstei认为当团队拥有相似目标时,沟通会更加有效,会考虑更多备选方案,以及获取更多信息进行决策,而这些都将激发创造性[5]。Reeves和Weisberg证实,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来自无知,而是因为人们不能及时地将所学过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加以利用[6](251)。

第三,提升政府部门的回应力。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以适应公众需求和期望的多元化与复杂化。迫于外在需求与内在追求的压力,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利用知识资源的优势加以应对。知识是政府部门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石,如何利用知识酝酿创新型方案,使政府部门更具回应性,是政府知识管理的预期目标。如果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将有悖于政府部门倡导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

第四,促进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政府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原有知识积累上升为知识的新一轮创新。政府知识管理应结合学习型政府构建的趋势,满足学习型政府新知识的需求。转型期社会危机、矛盾冲突、利益分化等新形式不断涌现,需要政府部门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加以解决。政府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知识的有效管理,满足政府部门应对新问题的知识诉求。

二、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困境

正如创新并不能凭空产生一样,政府知识管理也不能被凭空构建。确切地说,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受到一组复杂因素的影响。政府知识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公共信息与知识的整合。政府属于典型的层级制组织,这将使政府部门的知识共享变得更加困难。多数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陷入将核心知识等同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思维中,不情愿分享自身知识。如何收集与整合政府部门中复杂化、分散化、碎片化的孤立性知识,并将孤立性知识转化为政府部门创新的动力源,是政府知识管理要解决的关键所在。政府知识管理是新型的管理范式,是社会创新管理体制具体落实的载体,是行政管理理论与制度的新创新。而我国政府知识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处起步阶段,诸多困境尚待解决。

(一)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经验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与社会价值的创造。多数政府工作者在务实经验基础上建构相关知识管理的方法或认知体系,用以保持核心竞争力。这无形中加剧了经验维度在政府知识管理构建中的阻力。政府知识管理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某些经验性理念取代了科学性理念。第一,在认知上,多数经验性理念仅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对政府知识管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深刻认识,缺乏科学性。较多基于介绍、乃至拼凑企业知识管理,以企业知识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裁剪政府知识管理,未能认识到政府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及本质性,更没有从科学理论中提炼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思路和对策。第二,在实践中,由于不讲特殊性,不科学区分不同载体间的相异性,在知识管理的经验思维中以简单地照搬照抄为主,没有深入地探求政府知识管理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致使很多政府知识管理最终流于空泛和平庸,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错乱感。相比企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对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性等复杂性的要求更高。政府部门面对复杂的社会因子,政府知识管理不可能是简单的流程化操作。在信息与知识流动意识较薄弱的官僚制中,知识管理的价值更容易迷失,更容易被以往行政经验和传统信息管理经验所俘获。

(二)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三重观念

虽然,政府知识管理构建过程中的观念与经验在某些维度上有所重叠,但这里强调其认识知识管理价值后而产生了观念性阻力。针对观念性阻力可以从基层、领导层及组织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很多基层成员将政府知识管理视为个体竞争力削弱和影响空间收缩的威胁机制。政府部门特性和既往管理模式决定了其固有权利模式和作用场的存在,致使很多成员不愿与他人分享核心知识、技能或创新性想法。在这种思维观念下成员对政府知识管理的认识就只能是零散的、片面的,成员无法从人际互动中形成集体的学习行为。第二,领导层对政府知识管理中权力影响力丧失的恐惧感。在政府部门中,领导者对问题与变化更多体会的是公共权力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很多领导将部门信息和知识视为领导力和竞争力的基础与来源,陷入知识与信息流动性将导致权力缺失的误区之中,以阻止有效信息外溢的方式平息权力影响力缺失的恐惧感,以维护其的地位、特权及利益。第三,组织对政府知识管理效果不确定性的习惯性防御。个体喜欢确定的感觉,而讨厌不确定性,组织也不例外。一旦知觉到结果不确定性的存在,组织也会产生习惯性规避。对知识管理及可能的变化,只要价值性尚未凸显,就容易触发组织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有形无形地妨碍着信息与知识在部门间流动的习惯性防御。因此,为了不使政府知识管理被异化成个人、部门或组织虚假外表的粉饰,应该消除以上三种观念。

(三)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载体专业

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是政府知识管理的组织保障。以往传统的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信息传递速度慢、失真多,难以适应政府知识管理的需要。摩根认为“部门结构会抑制组织学习,因为它把组织成员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狭隘的本部门问题上,而不是组织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障碍。政府组织体系中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信息管理体系的专业性均不能够真正能支撑起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载体要求相比,大多数政府的载体专业性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性。众所周知,在政府部门固有的组织、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下,知识管理的导入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导入,知识管理若独立于政府系统固有的管理模式将无法得到彻底的实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政府知识管理的载体可以分为“软载体”和“硬载体”两个方面,“软载体”和“硬载体”的专业性对政府知识管理来说缺一不可。否则,政府知识管理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四)政府知识管理绩效考核中人本的缺失

在任何组织中,“人”一直是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人员对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追求,对所有成员的自我成长过程提供帮助,也为成员对知识管理的承诺提供基础,这种内在的动机追求只能通过人而非物的互动才能得以建立。政府成员的业绩不易被量化考核,成员行为与整体业绩间的显性关联不易建立,这导致组织奖励与奖惩方法一定程度地失灵。靠只关心如何通过深思熟虑的组织手段来完成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这意味着狭隘性地将人际关系视作是完成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一种工具性手段,而不是将它视为实现政府知识管理目标的内在动因。现存政府整体考核方案回答和解决的是组织宏观角色的激励问题,但对于政府知识管理的单个系统而言还应有一个更为微观激励目标定位,即以何种方式将人本理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在过分简单化的绩效考核中,个体的内在性和积极性动因常常被忽视掉,这也是制约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因素之一。

三、加强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的对策

关于政府知识管理,有许多尚存模糊的地带,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政府知识管理的影响有可能超乎想象。它确实代表着未来创新的新范式,也代表着创新的新趋势。而在政府知识管理的倡导和重视中,首先必须学会面对,然后化解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知识管理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加强科研机构合作,学习掌握理论前沿理念

对政府知识管理前沿性理念的科学把握,是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首要条件。政府部门领导的科学性支持与重视也是基于对政府知识管理前沿性理念的把握,没有科学性的前沿性理念做基础是绝对不能构建好并发挥好政府知识管理的价值潜能。没有理论的事实是模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则是空洞的。如果领导理解不够深、掌握不够细、钻研不够透,对政府知识管理的运用和推进很难到位,很难真正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加强科研机构合作是政府领导者追求先进构建理念的展现,是规避经验性将政府知识管理带向狭隘而僵化视野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思考政府知识管理构建的新思路,有助于超越现今政府知识管理构建思考困境中的局限性,为改善政府知识管理开辟新的可能性。许多政府知识管理的实践组织都在经历着沮丧、挫折以及疲惫,部分原因应归结于系统理论和前沿性理念缺失下的经验性失败。强调政府知识管理的前沿性理念和系统性理论,并不是要拒绝实用性、开放性。而是要寻求政府知识管理的科学性逻辑基石,这也是建构政府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逻辑才能更好地把握政府知识管理内在的对立统一和本质属性,才能把握政府知识管理的逻辑线索。前沿性理念和逻辑结构是一种隐性力量,它们是政府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而推演出整个知识管理构建的逻辑思路。因此,在前沿性理念指导下构建起系统而非散乱的、有机而非拼盘式的政府知识管理逻辑结构,避免政府知识管理流于形式。

(二)建设政府知识管理学习了解机制,消除观念

随着组织对创新能力的倡导到向制度化知识管理的转变,政府知识管理构建面临了许多如何将倡导的价值观念和内涵贯彻到成员行动中去的难题。政府知识管理并非仅仅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工具,也是成员提升自己在组织中影响力的手段。流通性知识管理能够开拓成员的视野,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自身局限性。政府知识管理在很大程度是为了提升个体知识的价值性,建构更为合理的个体行为。推行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提升成员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的更新换代。知识共享和交流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知识管理基于自己独特经历和教育背景的知识、观点和理念。Nemeth和Nemeth-Brown研究表明,接触到不同的或相互冲突的观点有助于创造性思考[6](132)。构建政府知识管理的好处有个体和组织双重层次。在个体层面,知识管理能改善技能、经验、知识、绩效、职业发展空间;在组织层面,知识管理能提升效能、质量、创新性、绩效及公共服务质量。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构建政府知识管理学习机制:第一,必须承认知识管理的价值与作用;第二,知识管理的发展特性。知识管理不仅对现存知识进行管理,更重要是随它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效应。

(三)兼顾政府知识管理“软载体”与“硬载体”建设,跳出“重硬轻软”的老路

在提升政府知识管理载体的专业性中,应该避免以往重硬轻软的旧思路。载体专业性的设计就是通过人力和技术资源的重组,塑造一个持久而专业的运行平台。第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等软载体的建设。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是政府知识管理的组织保障。政府知识管理要求组织结构尽量地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非正式化及柔性化,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而人员与岗位如何合理匹配,是软载体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政府知识管理人员匹配慎为重要,负责人能否胜任影响到政府知识利用的效率与潜力、政府创新性的陪养、组织学习型的构建等问题的解决。同时,政府应加强知识管理教育,强化行政队伍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吸收社会各行各业知识管理的优秀人才。此外,政府知识管理人员的筛选,不仅要考虑行政事务、技术等因素,也应注重现代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思想的考察。第二,办公系统自动化、信息化等硬载体的建设。技术被视为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与推动力。Alavi和Leidner认为信息技术对现有知识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Sandra Moffett, Rodney McAdam和Stephen Parkinson对知识管理应用实证分析,模型显示组织内知识管理的元素为技术、信息和个人[7]。传统办公手段己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新要求,急需引入新管理范式提升管理效率。政府知识管理的构建离不开信息化,必须以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如果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支撑知识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四)将人本理念纳入政府知识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中

行政人员处在政府知识管理和外界的连接点上,行政人员接受、诠释并影响着一些知识管理中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价值。政府知识管理必须重视行政人员,因为一些关键性问题都是围绕人而产生的。人是知识管理的最重要元素,知识管理依赖于人们共享和重新利用知识的动机、意识及能力。构建一个适合知识管理的考核体系最重要,但也最为困难。Streatfield和Wilson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信息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知识不能直接被管理,只能对组织中拥有知识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8]。拥有一只高素质、有活力的工作队伍是政府知识管理的必要前提,忽视“人的因素”,再好的理念与计划都是空谈。如何将知识管理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体系,对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政府考核体系不完善主要有激励手段不足、责、权、利脱节、精神激励流于形式、惩罚不完善、晋升不合理等。在思考知识管理与考核问题时,应做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将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二是健全晋升制度,即制定与知识管理匹配的岗位与级别,重视因知识而晋升人员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三是完善考核范围,即改善以往简便易行的考核方法,弥补考核科学性的缺陷;四是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为知识管理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Alavi, M., Leidner, D.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J]. MIS Quarterly, 2001, 25 (1): 117?136.

刘焕成, 孙晓玲. 电子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J]. 情报科学, 2006, 24(11): 1651?1655.

黄璜. 论政府知识管理及其目标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10(10): 61?64.

Dimock Marshall. Creativity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 46(1): 3?7.

Gladstein, D. A model of task group effective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 29: 499?517.

周京, 莎莉. 组织创造力研究全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Sandra Moffett, Rodney Mc Adam, Stephen Parkins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7(3): 6?26.

篇11

【关键词】单片机;医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3-0041-02

随着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发展,“智能化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概念渐渐被人们所熟悉。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芯片,其相关技术伴随着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各大工科院校中,《单片机》都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同学们掌握单片机的系统开发知识,熟悉嵌入式系统的测量和控制原理,为以后的产品设计等打下基础[1-2]。然而,在部分特色院校,比如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我们希望使单片机课程更有专业趋向性、趣味性,引导同学们从理论走向专业实践[3]。从高中到大学,从多年学习几门课程到一学期十几门新课,且同时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大学的课程容易让同学们感到繁杂,考一门丢一门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我们在各阶段授课中都注意相关课程的系统性,让理论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把各知识点跟专业实际应用相联系,让同学们切实认识到其实用性[4]。

比如,在概述性质的第一次课,将“智能化设备”以人体来做类比,五官对应传感器,大脑对应中控核心(超级计算机、PC以及单片机等),神经对应通讯系统。这样简单形象的类比一是让同学们立即了解到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单片机这个名词,但实际就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并不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新设备;另外,也形象地跟《传感器》、《通信原理》等课程建立了联系,传感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产业,基本上各工科专业都会开设相关课程,也是嵌入式系统产品设计会涉及到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通过形象化的介绍,同学们可以了解各门课程的应用方向,在开始学习这些相关课程时,能更快地抓住重点,有目的性地去掌握知识并系统应用。《单片机》是一门软硬件相结合的课程,在软件部分,跟其他任何计算机语言一样,会介绍指令及常用程序。这些程序除了改用汇编等指令来完成之外,本质上都很类似,而且单片机采用精简指令集,指令本身相对来说非常少且容易掌握,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指令实例的情景化,方便同学们举一反三,增强实用性。

比如在练习循环语句时的一个例题:从一个指定的起始位置,查找一个指定的字符,查询结束条件为找到指定的字符或者查询完规定的字符长度。这样一个例题,我们常规的讲解完示例程序代码以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可能的应用,这其实就跟大家在登录各种网页时要做的工作类似,我们输入登录信息(用户名和密码等),网站一般会规定这些字符信息的最长限制,用户不一定会使用到最长的字符串,同时往往以“ENTER”键结束输入,进行登录操作,因此我们可以设定查询“ENTER”的ASCII码,以查询到“ENTER”或规定的字符长度为循环结束条件,将“ENTER”之前的字符串或规定的最长字符串作为用户输入的登录信息并进入下一步操作。所以这段示例代码,其实就可以作为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日常登录界面的判断代码。通过这样的一些联系,把理论知识跟日常相结合,让大家用到的时候就能想到,加深理解和记忆。作为医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列举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单片机对外部设备操作时,通常会介绍一个实例,即通过P1口的某一个管脚送出固定频率的方波,这本质上是一个定时翻转P1口状态的操作,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这就是单片机控制外部设备的通用模式。单片机整个芯片封装,跟外部设备通信只能通过管脚,作为一个数字化芯片,输出的就是高低两种电平,而高低电平可以控制电机的启停,高低电平的不同持续时间(占空比)可以控制马达的转速,通过单片机自带的定时器设置高低电平的持续时间或者通过循环语句来进行定时,基本上就完成了这个例题的代码讲解。但我们在介绍完代码以后,以一个自动化输液监控器为例,进一步完善教学。以往人工方式调节是由护士在一定时间(10秒)计数滴落的液滴,手动调节速度阀门,这种调节有很大的误差,而且在对输液中途的状态并没有监控,输液结束以后需要病人主动联系护士拔针,容易出意外。自动化输液监控器在液滴的滴落口一侧放置一个发光二极管,另一侧放置一个光电管,速度阀门的电机跟单片机的P1口管脚相连。通电以后发光二极管发光,照射到对应的光电管产生电流,当有液滴滴落的时候,隔断光线,光电管无输出,这样,液滴滴落就形成对应的下降沿脉冲,滴落的速度即脉冲间隔。将其跟设置好的速度相比,若不合适则增减对应P1口管脚的高低持续时间(占空比),调节速度阀门的电机,直到达到合适的输液速度,并且在输液过程中可以一直监控及调节,输液故障或结束后(超过设定时间无滴落)还可以自动报警或提示。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示例,可以让同学们将理论和应用直接联系起来,明白这些平实而基础的理论知识就是身边各种设备的原理,并不是那么复杂而遥不可及;也可以开拓大家的思维,将其它所见到的“智能化设备”功能分解还原,或者利用单片机去做一些小改动;同时,也将单片机跟传感器联系了起来,让同学们对二者的联合应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不断通过这些形象化的类比,在大家对单片机在医学设备上的应用有了直观认识以后,我们会通过综合性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实验的选题跟在研医学课题相关,也可以由同学们提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根据实验状况进一步申请创新课题,或者延伸至毕业设计题目。单片机作为嵌入式控制系统,这样的课题往往还涉及到《电路原理》、《传感器》等其他相关科目,间接地提升了大家对相关课程的关注度,对各科知识能系统性地掌握,也不会考完就遗忘。医工专业的学生很多会进入公司做医疗产品的研发,或者在医院的设备科工作,这些简单的医疗小设备小产品的开发经验,也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单片机》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我们努力将其与专业发展相联系,培养同学们将单片机运用到医疗器械设计的兴趣,增强了大家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掌握,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升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单片机的教育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5(10):215.

[2]吴国贤.单片机课程改革探索[J].电子制作,2015(7):107.

[3]陈玉发.高职单片机教学的探讨与实验[J].时代教育,2015(13):229.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92-03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1.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由会计信息化学科的本质决定的

会计信息化融会贯通了会计、信息技术、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一门典型的边缘学科,会计信息化是一门有交叉性的学科,它不仅仅需要我们扎实的会计知识、管理知识,同样也需要我们的计算机信息知识、ERP集成理念。会计信息化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学科特性就决定了我们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知识。因此光靠课堂上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难以体现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特点,学生也不能对会计信息化的实质有所了解。这时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依托于信息时代的产生的一门学科,对过去传统的会计固有模型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的高度融合、充分运用、充分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这门结合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中,就势必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本质。会计信息化学科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业务,也需要集成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这是会计信息化学科与最原始的手工记账和后续发展的会计电算化学科最大的不同。

2.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融合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教学方式中,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运用最多的工具之一后应运而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传统的课堂将会焕然一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运用将会带来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如果在一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上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将会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摸不着头脑,没有头绪。会计信息化的知识比较抽象,有时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候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过后,在模拟企业实际的日常会计业务,在ERP的集成应用中,分析应用财务信息,处理好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企业日常经营事项,把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会计信息化学科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不止需要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也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但能在平常课堂中融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汲取会计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增强计算机的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利用计算机来创造模拟企业会计的业务中,真正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课堂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通过用友新道U8.10版本的软件模拟出一个较为真实的企业日常业务程序,许多学生在面临会计业务处理时往往不能将会计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1]

3.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些复杂的企业业务流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和会计知识,难以理解会计信息化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精髓,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关流程图、播放通俗易懂的动态流程图来讲解有关知识,也可以播放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板书时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容易接受,对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知识更有兴趣和动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更容易传授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体系,减轻课堂压力和备课时间。[2]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老师在讲台上面教,学生坐在座位上面学的一贯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更加轻松有趣,能让学生遇到问题时独立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增加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对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知识更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模拟较为接近企业实际日常工作的各项流程,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岗位的分工协作和相互联系的关系,这种加入计算机的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融入课堂,自主思考各个会计岗位应该处理的会计业务,明确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培养学生对研究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可以更好的结合现实情况来讲解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教师一味的站在课堂上面讲课,会让同学们更加觉得这门课程乏味无聊,如果在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拟实验课并与传统课堂相融会,则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质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有趣,能让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进一步强化,学会积极的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多媒体出现后,迅速进入了教育领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在经过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并不只是依靠课件、投影仪才叫做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大家常见以来的误区和偏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有很多种形式,比如:练习、个别指导、对话与咨询、游戏、模拟、问题求解等方法,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会计信息化学科的特征来采取不同的模式来进行实际教学。一般来说,对于概念较为难以理解的应用型的学科,我们运用虚拟仿真(模拟)学习模式会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指计算机的虚拟仿真技术,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仿真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面对许多真实的困难情况,进入真实现象、理论模型、实验过程等虚拟环境中进行具体操作、感受、体验,在接受多重感官刺激的条件下,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从而让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去努力思考有关会计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一脸茫然、束手无策。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虚拟想象出一个企业来运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场景。从现代企业的角度来说,随着部门的划分越来越细,各部门的任务职责也越来越明确,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模拟企业的真实情况。让学生想象在现实工作的条件下,真正的去思考站在各个岗位上应该怎么去处理企业的各种业务,而不是干巴巴的只会听老师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还能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类型的工作,不拘泥于会计方面的业务,也能体验到人力资源、采购、销售等部门的业务,让学生想象不同部门的业务,能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让学生想象找到工作后,正式要处理各种业务工作,了解繁杂的处理流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传递。在会计信息化的课堂中通过模拟企业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所学的会计知识、业务处理流程,合理的想象在现实工作时面对这些东西各个部门如何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情景,模拟出较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场景,有利于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想象的空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想象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这样虚拟仿真的环境里,想象真实的业务,可以体会到在高校上课所不能体验到的经历,这对于会计这样一个注重经验的职业来说,能提前给学生打好一个夯实的基础。在虚拟的公司中,可以运用想象的方法来扩展我们的思维,更方便学生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学科核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仿真的环境之后,可以模拟不同的业务部门,处理不同的业务,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想象其他学科其他岗位的工作状态,真正让学生收获到传统课堂体会不到的东西,从而对会计信息化有更深层次的新理解。

5.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与相互交流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速度、比优秀储存能力、人机交互的方便,都是计算机无可比拟的优势,除此之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共享资源。

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商场如战场一般变幻莫测,机会稍纵即逝需要快速的做出决定,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迅速集成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并及时成为决策者的依据,因此企业需要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得信息时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以及根据集成的各种信息做出决策的管理型人才。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教育改革潮流,这股洪流是不可逆转的,只能迎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浪潮发展。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化的工具,同时也有相当大部分的学校拥有自己的机房,这些都是教育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并不希望这些用具闲置没有老师和同学使用。各大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计算机互联网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中,真正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会计信息化成果的交流共享,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再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与其他专业、其他学校、乃至其他国家的教师们进行交流,不断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吸取另外教师的经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与其他老师实时交流分享教授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共享制作精良的课件、视频等。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关于会计信息化学科词条排名了解到学生关注的问题和难点问题,让计算机真正成为交换想法的平台,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情况,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讨论,有时候学生不方便与授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达到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提下,学生不仅可以从高校安排的课堂中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慕课”进行自主的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教育紧跟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与教育领域将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不当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

1.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不当有时不利于学生吸收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一个教学辅助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会计信息化幻灯片时,往往播放得比较快,学生有时候没有浏览完幻灯片,就切到下一张了,学生连幻灯片的内容都不清楚,更别提吸收里面的知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课件内容太多,学生虽然浏览完了,但是课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量较大,学生难以接受这么大的信息量,则会适得其反,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更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在计算机的巨大信息量面前,普通人脑的记忆力和存储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用计算机的优势和人脑来比较,学生不能同时接受太多的知识。会计信息化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讲解会计学知识,也要讲解其他专业知识,在各种知识的串联的时候,由于学科的综合性较强,课件的内容不够清晰将会让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知识犯迷糊。有些教师难免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过于高估,没有紧密结合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来制作课件,这样教学质量却下降了。因此,应该控制好课件的内容和信息量,争取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吸收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人脑和计算机的差异,学生难以接受课堂内容。对于老师来说,制作课件的水平良莠不齐,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未必是有益的。也有一些课件是由计算机编程开发人员负责设计,教师负责提供内容和脚本,但也可能会有不太会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老师,不太熟练疏的软件操作会让拖慢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可能甚至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这时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将会不复存在,让宝贵的上课时间白白浪费,教学收效甚微。[4]

2.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不当不利于主动性的发挥

在运用计算机软件的情况下,仿真模拟出一个企业的环境,并让高校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各项业务,有些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则不会主动去进行实验操作,或者在课堂中一味的依靠教师的讲解,遇到问题时不会自主独立的思考会计信息化的知识。过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会让教师和学生都依赖计算机,老师有可能只会依据课件、幻灯片当中的内容照本宣科,也疏于备课,增长了教师的惰性,忽视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并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才能通俗易懂的讲解会计信息化的专业知识,丧失了自主性。虽然在有幻灯片的情况下减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但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会让学生不会主动做笔记,从而会计信息化的重难点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有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讲台上的教师与讲台下的学生缺乏课堂交流的情况,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自主认真的思考问题,让师生的主观性都不能得到发挥。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较多有点,但是它确实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入人力、物力、时间较多

针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学科特性,计算机辅助教学所用的软件开发难度巨大,要求开发人员熟练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能力、ERP企业资源信息的集成处理、了解企业业务的各个流程等各种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又要求开发者了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会计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软件的研发都需要融会贯通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研发计算机辅助教学所用软件需要各种专业人才的聚集,才能顺利的研发出相应软件。想要获得会计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来进行研究开发。在技术人员研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同时,应考虑到研发的成本问题,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还需要支出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成本。看似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等资源,背后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企业业务也越来越多种多样、部门越来越细化,这让开发的时间无形之间又增加了不少。在模拟的公司是集团公司时,会出现合并报表等其他更为麻烦的业务。我们平时使用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时,看似简单,但其实在幕后凝聚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这些辅助工具研发出来后,还面临着后期的维护、调整、修改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各种资源的投入。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时,付出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这就不算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甚至还不如传统的板书加笔记整体价值高。[5]

三、计算机辅助会计信息化教学缺点的改进措施

第一,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无论是课件、幻灯片、软件,还是其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都一定要注重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再怎么方便、再怎么生动直观,它始终也只是一个会计信息化课程中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辅助教学的手段都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不能忽视了课堂中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吸取知识、掌握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学习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应该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结合,应该与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做的不是教师学生来辅助计算机,而是计算机来辅助正常的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真正作用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自主独立的思考各种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应用。[6]

第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相协调,平衡的处理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方式和传统课堂的传统模式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一种帮助教师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的方式,不能喧宾夺主的忽视了传统课堂的模式。会计信息化教学里要注重师生的交流,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了解学生的问题,学生不要一味关注计算机上的内容,也要积极的与教师交流,积极的提出疑问,才能更有利于学习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可以留有板书时间、讲解时间、交流时间,剩下的可以作为使用计算机模拟操作实验的时间。[7]

四、结论

在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越来越方便、教学方式及方法越来越多种多样、信息化时代已成大势的当下,让会计信息化学科传统教育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共同发挥作用、相辅相成能让教学更有成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知识于实际工作业务里。只有分析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会计信息化学科当中的运用和优劣势,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作用,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做到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是培养会计信息化学科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艳萍.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9)

[2]田红杰.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之我见[J].科学教育.2008(02)

[3]连海燕,陈冬梅.计算机辅助教学利弊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9)

[4]白亚梅,谢文刚.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8)

[5]彭鸣,朱七光.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J].财会通讯.2011(03)

[6]张圆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6(07)

[7]邓学浩.刍议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山西农经.2015(02)

作者简介:邓钥,男,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2012级学生。

刘丹:女,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2011级学生。

篇13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3]刘国福,李慧,熊艳,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初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20-21.

篇14

1、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的形式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教师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身,一看就很有质感,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那么大家可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现在的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简单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同学思考,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

展示模型导入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时,是一个实用性很高的方法,在讲到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单纯的语言解释是很空洞的,也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借助于观察实物球棍模型所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有机物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竖立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进入从三维角度观察有机物的知识领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2、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用科学实验也是化学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科学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恰当引导,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讲到《氨和铵盐》一节时,可以在新课前做一个“空瓶生白烟”的实验。其实,就是事先收集好的一瓶HCl气体和一瓶NH3气体,打开两瓶塞,立刻将装有HCl的集气瓶倒过来,紧扣在装有NH3的集气瓶上,口对口后,学生立刻观察到瓶中出现了大量白烟的现象,不禁会想“白烟”到底是什么呢?急于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入氨气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在后面讲到氨气和酸反应这条性质时,还要呼应一下开始做的“空瓶生白烟”实验,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3、旧知识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新的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通过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制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①化学反应原理;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所制备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③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探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让同学画出整套制备氨气的实验装置。这样不会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出现很突兀,让课堂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知识或已有的经验,新旧联系,承上启下,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4、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导入

在化学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低碳经济、能源危机、新材料、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例如,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时,我以介绍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有着“光纤之父”美称的高锟博士在光纤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导入课堂,诺贝尔奖是科学界一年的大事,而获奖的又是一位华裔科学家,这种爱国情结自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和高锟博士取得成就的领域又是如此接近,这就让学生更加迫切想知道:能让高锟博士获得代表科学界至高无上荣誉----诺贝尔奖的“光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应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导入课堂,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5、故事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