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范文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3: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安全生产基本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引言

在经济日益茁壮的情况下,我国已然一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也就是说人民生活质量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相继而来的则是很大程度的促进了能源的应用,甚至到了2009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其中石油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石化企业面临着双重挑战——能源建设和安全生产,石化安全生产同样也承受着严峻的双重压力。我国对于安全文化的建设问题也是颇为关注,也是一直努力的方向[1][2][3]。本文简单对安全文化基本概念与现状作了说明,对其重要作用也进行了概括,对于如何搞好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浅见。

2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

安全文化是指为了企业能够顺利、安全的运行,同时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保障,所进行的各种相关活动和文化的实践,包含了物质以及精神两个方面[4]。安全文化除了其字面上的意思外,其实还应该是包括了组织内的制度等方面,另外还会上升到虚拟的一个状态。安全文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所以它也大都是被员工所赞成的,也代表了这个企业的特色,当然它也应该是动态的,不可能一成不变,也就是说它需要被不断超越,其中包括对生活的态度,对接触事物直观的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等各方面。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不应该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人性化的管理,适应实际的动态管理,也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高雅文化。

3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西方的某些安全管理理念卓有成效,这些理念的核心是企业文化高于一切,也就是拥有优先权,因为它是组织以及个人特性的集中表现。它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描述为四个阶梯式的过程:首先就是自然的本能反应,这是最为浅显和容易实现过程;其次则需要仰仗于严密的督查,即基本的手段;接着是需要有思想、有技术的方法,让其管理能够独立自主,最后形成一个互助的团队管理模式,这个过程是安全文化的升华,不仅仅是一个制度,一种文化,而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自从在1990开始,我国就对安全文化的有了很高的关注,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其中的相关工作有92年INSAG组织编写的《安全文化》,之后的三年都对其进行了专题讨论。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安全文化的建设。另外,2000年以后,我国相继制定发行了《“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4]

4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安全文化能够将员工的责任感激发出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渗透,从而影响每个员工的行为的功能。具体来说:导向功能——企业安全文化中所提倡的价值观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并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会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凝聚功能——在转化价值观之后,人们会因价值观的接近甚至相同,而产生群体的概念;激励功能——企业员工理解安全文化所提出的价值观后,对于工作会形成自己独到、健康向上的见解,从而对于工作会更有动力,推动员工更加积极向上;辐射和同化功能——在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形成后,会在员工之间相互传播,横向和纵向的辐射同时进行,与此同时,对于新进员工也会被它所同化。[4]

5结语

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中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工作,要实现既定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基本方法。本人认为石化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实现的过程重点首先应该是让所倡导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中。其次就是行为规范与程序,并且保证管理者和工人人手一份。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精准的发现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有效出击。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陈柳青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倪红梅,袁梅.油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11).

[2]彭凯.浅析石油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2(19).

篇2

1.培训对象的分类

分类教学法是根据参培人员的不现岗位(包括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的人员),针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类型进行有侧重培训的教学方法。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等培训中,就是采用这种分类教育法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不同岗位进行分析和分类,从而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教案,做到因人施教,内容有别。

1.1共同特征

几年来,我们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表明,各类参培人员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对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也较丰富,但仍普遍存在重质量轻安全的现象。再者,参培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尤其是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人员变动尤为频繁,培训方案应当根据各类人员所从事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安全责任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不是其工作范围的安全责任也应有所涉及,使参培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以适应各类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1.2分类特征

第一,在以往工程建设过程中,法规没有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施工安全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有关人员对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明确了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行为和安全责任。

第二,施工单位原来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单位,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对《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等安全法律法规较为熟悉,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培训授课时重点应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出现的实例加以分析、比较,充分调动参培人员听课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第三,为了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得到有效控制,监理单位工程管理要从“进度、质量、投资”三控制发展为“进度、质量、安全、投资”四控制。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的原则,把好施工现场安全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参培人员的不同安全责任进行分类,从而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听课有目的性,服务生产现场。

2.教案实例

鉴于《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实施已有5个年头,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部分内容互相交错,象这样的安全教育培训,我们力求通过大量实例全面系统分析、比较,使培训内容通俗易懂又具有可操作性,并且通过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将内容形象化,使参培人员能够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好的管理方法,确保施工安全。

2.1安全概论

安全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课题,全国建设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率仅次于煤矿系统,《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做为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概论,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它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理论,这是学好《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基础,参培人员必须加深和解决当前安全理论基本概念的认识。

2.1.1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由安全保证。“质量与安全谁为第一,是否存在矛盾?”这是施工管理人员经常提出的问题。质量与安全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因素的角度提出来的,而质量第一则是从对产品成果的要求提出来的,丢掉哪一方面,施工生产活动都要陷于失控状态。

2.1.2安全管理是动态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安全与危险是并存的,它们是同一事物运动中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可控制的,它并不是约束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是将人和不安定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顺利施工。

例1某工程各班组日常生产管理均由配备的一名施工员全权负责,在检查中发现项目经理和负责安全生产的专职安全员经常不到位,施工现场存在不少事故隐患,例如:小孩随意出入,切割机械没有加防护罩装置,木配电箱随意丢弃地上等。施工员对安全知识一问三不知,却再三强调“自己在建筑行业已干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安全事故,工程已是收尾阶段,应该没有问题。”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该工程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和安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配备的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是动态管理,任何时候安全事故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工程收尾阶段容易出现麻痹思想,即使是处于安全状态也会由于盲目乐观使安全状态由量变到质变发展成为危险状态,这也是安全动态管理中的人为因素,应引起参培人员的重视。

2.1.3安全程序化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建设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按照一定程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安全程序化管理是深化安全监督管理模式,转变安全监督职能,提高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安全监督管理形式转变的重点。

例2某工程高支撑模板工程搭设后,施工单位通知安监员到工地进行专项检查,安监员检查发现专项施工方案未有审批和监理单位的审查手续,无交底和自检验收记录,搭设的模板工程也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施工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和安全隐患,部分需拆除或重新搭设。

篇3

不过.很多企业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对安全文化仍然感到一头雾水,从企业领导到基层干部和职工都觉得安全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体内容比较空洞。于是,一些企业只好喊着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口号,开展各种以安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悬挂安全标语,完善规章制度,以便让安全文化“实”一点。其实.这不能怪企业,因为企业不是从事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单位,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对安全文化的一些细节问题没有研究到位。

安全文化既然是“外来物”,自然应该先研究国外的安全文化,特别是国外安全文化的发展史。我国企业现在一般了解到的只是安全文化现成模式和建设步骤,而对于安全文化根本理念的形成过程不甚了解。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人,为了“工作效率”一般也不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但实际上,不了解安全文化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史,就难以理解安全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确定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就好像做数学题一样,如果直接从别人那里抄袭答案,而不了解计算过程,那么还是不知道如何求解。?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国外安全文化产生时的生产力水平、劳动音素质、社会整体安全意识和文化背景以及安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上述各项内容,并以此对照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情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建设之路。

篇4

关键词:煤矿;机电管理;措施

1煤矿机电系统及煤矿机电管理的基本概念

1.1煤矿机电系统

目前,我国煤矿机电系统主要是由供电、运输、通风、排水、压风以及通讯等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组成。煤矿机电系统本身十分的复杂、系统,每个煤矿都有操作、维修以及管理机电设备的队伍,还有机电修理厂等组织机构,以此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煤矿机电系统。

1.2煤矿机电管理

煤矿机电管理就是通过科学、合理规章制度、管理方法来管理煤矿企业机电系统的人、财、物,实现人力、物力之间的最优配置,充分地发挥机电系统的价值和作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我国煤矿机电管理的现状

2.1机电人才缺乏

由于煤矿本身的特殊性,煤矿行业在招聘人才上的吸引力远远无法与其他行业相比,尤其招聘高素质人才时存在着诸多困难。目前,我国煤矿行业机电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低下,致使有的新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无法充分发挥新设备作用;使用时,也因无法及时维护使矿井生产效率降低;因此,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煤矿发展的重大阻碍。

2.2机电管理力度和深度不够

由于目前我国机电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进而会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诸多干扰。另外,由于专业的机电管理工作人员较少,为了能够减轻工作负担,管理人员往往都是进行抽查的方式进行检验,所以,无法全方位的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系统、严谨的检查,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

2.3机电设备更新、改造比较缓慢

目前,我国经济下滑,煤炭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煤矿企业资金紧张,导致机电设备的更新和改造速度缓慢。大部分煤矿企业往往都是以设备能不换就不换,有的应该报废设备稍微改造或进行维修后仍在继续使用,设备采购时,为节省成本,往往会降低设备配套、配件等性能,使机电设备的性能和运行功能下降;有些小型煤矿企业甚至用低价来选购已经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因而无法满足煤矿的正常运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4机电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相关规定和标准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每个矿井必须要具有17种基本的机电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煤矿企业并不能做到,虽然有些制度建立了,也只是形式上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现场管理混乱无序。另外,由于机电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熟悉的掌握相关规定和标准,无论是检查的深度还是广度都不尽人意,不能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甚至查到隐患之后,不能严格执法,不进行跟踪落实,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加强煤矿机电管理的措施

3.1全员重视机电管理

(1)从领导层上必须要高度重视机电管理工作。煤矿机电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向领导汇报机电管理工作的进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机电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促使领导认识到机电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2)机电管理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需要在技术、经济以及组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所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自身机电设备管理知识,还需要深入到各个管理层面,能够充分地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证每个员工能够自觉、积极地加入到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增强员工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自觉的加强机电设备的正确操作,从根本上保证设备的稳定、科学的运行。

3.2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机电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设置是一致的,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煤矿机电管理工作并非固定不变的,必须要根据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状况,结合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有针对性的成立动态管理机构,这也是煤矿机电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尤其是一些大型煤矿企业,其本身所拥有的机电设备数量比较多,所以,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另外,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保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3加强煤矿机电标准化管理的执行

必须要实施煤矿机电标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机构,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标准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煤矿机电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了能够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在制定标准化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要严格地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机电标准化工作目标以及具体方案的实施,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全方位的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4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煤矿行业本身的工作环境恶劣,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应该积极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待遇,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积极、主动地认真落实企业的每项规章制度;企业应该给员工多提供培训机会,不断加强员工们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平台,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3.5加强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地提高生产装备水平以及新技术,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要充分的利用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依靠技术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提高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6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落实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其内容必须要全面,不仅需要管理好机电设备的使用工作,还必须要做好维修以及质量验收等工作,从根本上能够保证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电设备作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煤矿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保证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必须要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殿民.浅议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技与企业,2012(11).

[2]邓戈.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煤炭,2009(7).

篇5

〔关键词〕 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 责任制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属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在过去的5~10年中一贯以国际上核电安全管理的最高标准为指南,结合企业自身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广泛而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同行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成功地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营运业绩。本文就笔者参与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作一概要的介绍。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1.1 “制”的含义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较为狭义的解释是,“制”就是制度;而另一种较为广义的解释是,“制”就是机制。制度往往体现为某些文字上的规定或程序,或某种不成文的,但被组织普遍接受的某种实践或工作过程。机制则不仅仅包括制度的所有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确保制度得以有效落实,以及确保制度本身先进性的所有因素。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指的就是这后一种含义,即机制的含义。正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笔者认为广东核电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下简称责任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政策与程序——责任制的结构

(2) 培训与授权——责任制的基础

(3) 指标与评审——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

(4) 安全文化——责任制的保证

1.2 责任制的结构

政策与程序构成了责任制的结构。这是因为政策和程序以书面的方式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即所谓“谁负责什么?”、“谁对谁负责?”,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来负责?”的问题(简称WHAT、WHO&WHO和HOW)。显然,这一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在广东核电,这一分工与过程设计的方法从总体上说,是采用了所谓的“功能-组织”矩阵法和过程控制法。

“功能-组织”矩阵的作用是识别与某一功能相关的关键组织,并以该组织为所谓的“龙头”,建立相关功能的责任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与程序准备的牵头单位负责整个功能块中程序的编写,而其它单位则通过“程序审查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其审查工作。

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某个功能块的主要执行者相对而言最熟悉这一功能块运作的规律,因此由它来牵头编写这一功能块的政策与程序,就最容易抓住规律,最利于保证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其它部门既可以进一步明确与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接口,以避免管理上的漏洞,又可以加深对所涉及功能的理解,从而奠定了为这一功能的实现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思想基础。

过程控制法主要应用在执行程序的编写上。广东核电的管理程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属于第一层次的“管理政 策”和第二层次的“执行程序”。前者界定了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责任分工,以及涉及的工作过程;后者则界定了每个领域的各个工作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及其关键环节。

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最终体现为电站的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简称PQOM:Production Quality Organization Manual)。该手册将电站安全生产活动分为20个领域,每个领域通过一份政策和若干份执行程序构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广东核电的PQOM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体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实践中一旦发现某个方面的责任定义不清、接口繁琐、操作有困难、或不能度量等,那么程序的牵头单位都有责任根据经验反馈的情况对程序予以及时修订。一般说来,任何管理程序在5年内必须重新审订。

1.3 责任制的基础

安全责任的落实等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是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所支撑的。因此,培养和确认员工能力的培训和授权管理即成为安全责任制的基础。

培训和授权管理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资源的保障往往取决于决策层对培训和授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于广东核电而言,高层领导者在这一方面始终是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大力支持的。

在培训和授权的体系方面,广东核电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培训和授权体系。简而言之,这一体系已逐渐发展成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所推荐的“系统培训方法”(SAT:System Approach Training)。例如,岭澳核电站结合自身的实践,创造性地应用SAT方法培训了大量的新员工。这一实践被2001年8月IAEA的岭澳生产准备安全评估检查团确定为值得世界各国核电借鉴的良好实践。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岗位分析-知识-技能-态度分析-培训大纲-培训组织-考核与授权-复训与提高-授权更新。

1.4 责任制的度量与改进

作为一种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 ,即这一机制始终通过某种“状态”展现出其有效性或“活力”,如同我们衡量任何一个有机体一样(例如人的健康状态)。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是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和定期检查与评估的。没有这样一种衡量,我们就很容易错误地估计形势,甚至偏离轨道。

1996年IAEA开始推出以“绩效”为基础的安全质量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于核电站每一个与安全质量相关的过程,都可以通过一个或一系列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有效性。与传统的业绩指标所不同的是,这些指标不再仅仅是“后果性”的(Post Accident),而更突出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 Pro-Active)。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不仅有事故率和事故严重度两个后果指标,还有未遂事故、安全设备可用率、24 h事件单数等征兆性指标。又例如,在运行安全方面,不仅有紧急停堆/停机次数,还有运行在线一次成功率、定期试验首次成功率等征兆性指标。

以绩效为基础的性能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见树又见林”的整体概念,即这些指标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非连续性的,而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例如,对于岭澳生产准备的移交接产来说,岭澳核电站就建立了一整套业绩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应用“指标树”分析法确定了生产准备活动中5个领域,26个方面,共88个过程指标。

有了业绩指标体系,安全责任制有效性的日常且连续性的度量和趋势的预测就成为可能。为此,这一指标体系也就成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与指标体系配套的方法是安全评审,其基本概念与传统上的“安全监督”有类似的地方。但重要的是,安全评审除了包括传统的“独立(专家型)监督”外,更强调下列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1) 标杆对比(Bench Marking),即总是以国际上的高标准和国际同行中业绩佼佼者与自己对照。

(2) 同行评估(Peer Review),即总是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心态,走出去,请进来,与核电同行按照共同的标准相互评估,从评估中相互学习各自不同的良好实践,吸取各自不同的挫折和教训。

(3) 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即本着“持续改进”的态度(安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安全自我评估的机制,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业绩。在2001年8月IAEA对岭澳核电站的评估中,评估团确认岭澳核电站的《自我评估导则》为一项值得向国际同行推荐的“良好实践”。

1.5 安全文化

责任的落实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行为问题。国际核电界的共同经验表明,60%~75%的安全生产事件归因于人的行为失效(简称“人因失效”)。只有当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成为一道安全屏障,那么核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之后,IAEA在总结核电安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近年来,这一理念和实践得到迅猛发展,并为全世界的核电企业所接受。

1997年,在一系列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广东核电出版了第一本《安全文化》的正式培训教材。该教材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和电站当时的人因失效事件,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讲解。

1998年,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广东核电提出了公司的安全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即“安全发电、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团队精神”。

2000年,广东核电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表明,电站的安全文化水平已进入了以业绩指标为特征的“中期”发展阶段(根据IAEA的理论,安全文化的发展有3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符合性阶段”,即通过监督检查来督促人们遵守规程;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即通过追求良好的业绩,自觉遵守规程;第三阶段为持续改进的高级阶段,即建立成“学习型组织”,始终保持开放心态,自觉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

对于核电来说,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经验反馈机制,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同时也是安全文化水平的重要度量。简而言之,经验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事件的透明度、根本原因的发现率、事件的重发率3个主要的量化指标上。

从文字意义上来说,透明度就是能否按事件报告的准则毫无隐瞒地报告事件(在核电站,事件报告的准则是按事故的“冰山”统计规律而设计的),并且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必须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从指标的 数学定义上来说,根据统计规律透明度表现为后果指标与“征兆性”指标的比值。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透明度可表示为:轻伤事故/未遂事故

显然,要保持较高的透明度,核电站就必须推行所谓“无责怪”(Blame Free)的安全文化。这一点往往会引起一些电力企业安全工作者的误解,认为这与“重奖重罚”的规定有矛盾。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两种理念就其目的来说,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两种理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杜绝事件的重发,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属于“激励”的范畴。关键问题是,在“重奖重罚”实践中,人们很容易采取 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即“以奖代管”或“以罚代管”,从而忽视了比奖罚更为重要的,实际上也更为复杂和困难的根 本原因分析。“无责怪”文化的基点则是以“绝大多数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为前提的 。事实上,事件的原因更多的是属于组织因素或管理因素。只有弄清了事件的本来面目,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且这一原因往往属于“共因”,即同样适用于其它尚未暴露的隐患或缺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行动。其结果是,一方面可以预防同类事件的重发,发现和消除共同的隐患;另一方面可使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培训的极好机会,成为电站“数据库”中的宝贵财富。